首頁 > 醫(yī)藥資訊頻道 > 時事資訊 > 正文

微生物研究亟須告別“各自為政”

來源:健康報發(fā)布時間:2015/11/4
導讀:《自然》雜志近日刊登中美德3位科學家聯(lián)合撰寫的《創(chuàng)建國際微生物組計劃》一文,呼吁建立國際微生物組計劃(IMI),以完整認識地球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組)在生物圈和人類健康中起到的作用,幫助解決21世紀人類 ...

   《自然》雜志近日刊登中美德3位科學家聯(lián)合撰寫的《創(chuàng)建國際微生物組計劃》一文,呼吁建立國際微生物組計劃(IMI),以完整認識地球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組)在生物圈和人類健康中起到的作用,幫助解決21世紀人類社會在能源、傳染病、農業(yè)等領域面臨的許多難題。


    3位專家分別為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趙立平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太平洋生物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瑪格麗特·麥克福爾-恩加伊教授和德國馬普海洋微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尼科爾·杜比利埃教授。文章說,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碎片化以及缺乏協(xié)調合作,阻礙了人類對微生物的認知。2005年之后,國際科學界開展了至少8項人體微生物組研究計劃,包括美國人體微生物組計劃、加拿大微生物組研究項目、MetaHIT(歐盟和中國參與)以及日本的人體元基因組研究項目等。但這些研究計劃生成的大量數據,難以被整合或比較,原因是它們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實驗材料或研究方法。


    3位科學家認為,國際微生物組計劃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比如,產權保護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各種計劃和項目的數據共享。IMI可以對解析研究數據、發(fā)表論文和申請專利非常重要的元數據加以整理,并控制對這些元數據的訪問權,以此解決數據共享和知識產權保護糾紛。


    文章呼吁,把全世界優(yōu)秀的、能夠引領微生物組研究方向的科學家聚集起來,推進數據整合,用比較方法揭示地區(qū)和全球范圍內微生物組結構和功能的關系,幫助解決影響全球生態(tài)圈的問題。


    趙立平說,IMI主要是在得到足夠研究經費支持的情況下,建立一種機制,統(tǒng)一不同國家微生物組的研究標準,并對這些研究數據進行整合,以發(fā)現(xiàn)對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有重大影響的微生物生態(tài)過程。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愛看 不感興趣
說兩句吧

網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