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何首烏(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何首烏為蓼科植物何首烏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的干燥塊根。秋、冬二季葉枯萎時采挖,削去兩端,洗凈,個大的切成塊,干燥。主產于河南、湖北、廣西、廣東、貴州、四川、江蘇。

  • 中藥名稱何首烏

  • 中藥學名(拉丁名)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 別 名首烏、地精、赤斂

  • 所屬功效類 拔毒生肌藥

  • 蓼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于河南、湖北、廣西、廣東

來源

本品為蓼科植物何首烏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的干燥塊根。(《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地

主產于河南、湖北、廣西、廣東、貴州、四川、江蘇。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葉枯萎時采挖,削去兩端,洗凈,個大的切成塊,干燥。(《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團塊狀或不規(guī)則紡錘形,長6-15cm,直徑4-12cm。表面紅棕色或紅褐色,皺縮不平,有淺溝,并有橫長皮孔樣突起和細根痕。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淺黃棕色或淺紅棕色,顯粉性,皮部有4-11個類圓形異型維管束環(huán)列,形成云錦狀花紋,中央木部較大,有的呈木心。氣微,味微苦而甘澀。(《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

苦、甘、澀,微溫。歸肝、心、腎經。(《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解毒,消癰,截瘧,潤腸通便。(《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瘡癰,瘰疬,風疹瘙癢,久瘧體虛,腸燥便秘。(《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3-6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大便溏泄及有濕痰者慎服,忌鐵器。(《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充滿棕色物。韌皮部較寬,散有類圓形異型維管束4-11個,為外韌型,導管稀少。根的中央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導管較少,周圍有管胞和少數木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和淀粉粒。
粉末黃棕色。淀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4-50μm,臍點人字形、星狀或三叉狀,大粒者隱約可見層紋;復粒由2-9分粒組成。草酸鈣簇晶直徑10-80(160)μm,偶見簇晶與較大的方形結晶合生。棕色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壁稍厚,胞腔內充滿淡黃棕色、棕色或紅棕色物質,并含淀粉粒。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7-178μm。棕色塊散在,形狀、大小及顏色深淺不一。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25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3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何首烏對照藥材0.2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三氯甲烷—甲醇(7:3)為展開劑,展至約3.5cm,取出,晾干,再以三氯甲烷—甲醇(20:1)為展開劑,展至約7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烏須發(fā),壯筋骨,固精氣:赤、白何首烏各-斤(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凈黑豆二升,以砂鍋木甑鋪豆及首烏,重重鋪蓋,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暴干,換豆再蒸,如此九次,暴干為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塊,以人乳十碗浸勻,曬干,研末),牛膝八兩(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烏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曬干),當歸八兩(酒浸,曬),枸杞子八兩(酒浸,曬),菟絲子八兩(酒浸生芽,研爛,曬),補骨脂四兩(以黑脂麻炒香,并忌鐵器,石臼搗為末)。煉蜜和丸彈子大一百五十丸,每日三丸,侵晨溫酒下,午時姜湯下,臥時鹽湯下。其余并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一百丸,久服極驗。(《積善堂經驗方》七寶美髯丹)
2.治骨軟風,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癢:首烏大而有花紋者,同牛膝(銼)各-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干,于木臼內搗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經驗方》)
3.治久瘧陰虛,熱多寒少,以此補而截之:何首烏,為末,鱉血為丸,黃豆大,辰砂為衣,臨發(fā),五更白湯送下二丸。(《赤水玄珠》何首烏丸)
4.治氣血俱虛,久瘧不止:何首烏(自三錢以至一兩,隨輕重用之),當歸二、三錢,人參三、五錢(或一兩,隨宜),陳皮二、三錢(大虛不必用),煨生姜三片(多寒者用三、五錢)。水二鐘,煎八分,于發(fā)前二、三時溫服之。若善飲者,以酒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鐘煎服亦妙,再煎不必用酒。(《景岳全書》何人飲)
5.治遍身瘡腫癢痛:防風、苦參、何首烏、薄荷各等分。上為粗末,每用藥半兩,水、酒各一半,共用一斗六升,煎十沸,熱洗,于避風處睡一覺。(《外科精要》何首烏散)
6.治頸項生瘰疬,咽喉不利:何首烏二兩,昆布二兩(洗去咸味),雀兒糞一兩(微炒),麝香一分(細研),皂莢十挺(去黑皮,涂酥,炙令黃,去子)。上藥,搗羅為末,入前研藥一處,同研令勻,用精白羊肉一斤,細切,更研相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荊芥湯下十五丸。(《圣惠方》何首烏丸)
7.治瘰疬延蔓,寒熱羸瘦,乃肝(經)郁火,久不治成勞:何首烏如拳大者一斤,去皮如法制,配夏枯草四兩,土貝母、當歸、香附各三兩,川芎一兩。共為末,煉蜜丸。每早、晚各服三錢。(《本草匯言》)
8.治疥癬滿身:何首烏、艾各等分,銼為末。上相度瘡多少用藥,并水煎令濃,盆內盛洗,甚解痛生肌。(《博濟方》)
9.治大腸風毒,瀉血不止:何首烏二兩,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粥飲調下一錢。(《圣惠方》)
10.治自汗不止:何首烏末,水調。封臍中。(《瀕湖集簡方》)
11.治破傷血出:何首烏末敷之即止。(《衛(wèi)生雜興》)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稍浸,潤透,切厚片或塊,干燥。(《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廣藥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何首烏,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腎主閉藏,肝主疏泄,此物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yǎng)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發(fā),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氣血太和,則風虛、癰腫、瘰疬諸疾可知(除)矣。
2.《本草匯言》:何首烏,前人稱為補精益血,種嗣延年,又不可盡信其說。但觀《開寶》方所云,治瘰疬,消癰腫,滅五痔,去頭面熱瘡,蘇腿足軟風,其作用非補益可知矣。惟其性善收澀,其精滑者可用,痢泄者可止,久瘧虛氣散漫者可截,此亦莫非意擬之辭耳。倘屬元陽不固而精遺,中氣衰陷而泄痢,脾元困疲而瘧發(fā)不已,此三證,自當以甘溫培養(yǎng)之劑治之,又不必假此苦澀腥劣,寒毒損胃之物所取效也。
3.《本經逢原》:何首烏,生則性兼發(fā)散,主寒熱瘧,及癰疽背瘡皆用之。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腸風秘,用鮮者數錢,煎服即通,以其滋水之性最速,不及封藏,即隨之而下泄也,與蓯蓉之潤燥通大便無異,而無助火之虞。腸風臟毒,用干者為末,米飲日服二、三錢有效,蓋其內溫肝腎,外祛少陰風熱之驗也。丹方治久瘧,用生干何首烏一兩,柴胡三錢,黑豆隨年數加減,煎成露一宿,清晨熱服,若夜瘧尤效,乃散中寓收,補中寓散之法。
4.《本草求真》:何首烏,諸書皆言滋水補腎,黑發(fā)輕身,備極贊賞,與地黃功力相似。獨馮兆張辯論甚晰,其言首烏苦澀微溫,陰不甚滯,陽不甚燥,得天地中和之氣。熟地、首烏,雖俱補陰,然地黃蒸雖至黑,則專入腎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補肝腎者,因滋腎而旁及也。首烏入通于肝,為陰中之陽藥,故專入肝經以為益血祛風之用,其兼補腎者,亦因補肝而兼及也。一為峻補先天真陰之藥,故其功可立救孤陽亢烈之危;一系調補后天營血之需,以為常服,長養(yǎng)精神,卻病調元之餌。先天、后天之陰不同,奏功之緩急輕重,亦有大異也。況補血之中,尚有化陽之力,豈若地黃功專滋水,氣薄味厚,而為濁中濁者,堅強骨髓之用乎?斯言論極透辟,直冠先賢未有,不可忽視。
5.《本草經讀》:何首烏,余于久瘧久痢多取用之。蓋瘧少陽之邪也,久而不愈,少陽之氣慣為瘧邪所侮,俯首不敢與爭,任其出入往來,絕無忌憚,縱舊邪已退,而新邪復乘虛入之,則為瘧,縱新邪未入,而榮衛(wèi)不調之氣自襲于少陽之界亦為瘧。首烏妙在直入少陽之經,其氣甚雄,雄則足以折瘧邪之勢;其味甚澀,澀則足以堵瘧邪之路,邪若未凈者,佐似柴、苓、橘、半,若已凈者,佐以參、術、耆、歸,一、二劑效矣。設初瘧而即用之,則閉門逐寇,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矣。久痢亦用之者,以土氣久陷,當于少陽求其生發(fā)之氣也,亦以首烏之味最苦而澀,苦以堅其腎,澀以固其脫;宜溫者與姜、附同用,宜涼者與芩、連同用,亦捷法也。此外,如疽瘡、五痔之病,則取其通經絡;瘰疬之病,則取其入少陽之經;精滑、泄瀉、崩漏之病,則取其澀以固脫。若謂首烏滋陰補腎,能烏須發(fā),益氣血,悅顏色,長筋骨,益精髓,延年,皆耳食之誤也。凡物之能滋潤者,必其脂液之多也;物之能補養(yǎng)者,必氣味之和也。試問澀滯如首烏,何以能滋?苦劣如首烏,何以能補?今之醫(yī)輩,竟奉為補藥上品者,蓋惑于李時珍《綱目》不寒不燥,功居于地黃之上之說也。
6.《重慶堂隨筆》:何首烏,內調氣血,外散瘡癰、功近當歸,亦是血中氣藥。第當歸香竄,主血分風寒之病,首烏不香,主血分風熱之疾為異耳。故同為婦科要藥,兼治虛瘧,并滑大腸,無甚滋補之力,昔人謂可代熟地,實未然也。
7.《本草正義》:首烏,專入肝腎,補養(yǎng)真陰,且味固甚厚,稍兼苦澀,性則溫和,皆與下焦封藏之理符合,故能填益精氣,具有陰陽平秘作用,非如地黃之偏于陰凝可比。好古謂瀉肝風,乃是陰不涵陽,水不養(yǎng)木,乃致肝木生風,此能補陰,則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亦其所宜。但此是滋補以息風,必不可誤以為瀉肝。
8.《何首烏錄》: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氣,長筋益精,能食,益氣力,長膚,延年。
9.《日華子本草》:治一切冷氣及腸風。
10.《開寶本草》:主瘰疬,消癰腫,療頭面風瘡,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鬢,悅顏色,亦治婦人產后及帶下諸疾。
11.王好古:瀉肝風。
12.《滇南本草》:澀精,堅腎氣,止赤白便濁,縮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赤白癜風,瘡疥頑癬,皮膚瘙癢。截瘧,治痰瘧。
13.《藥品化義》:益肝,斂血,滋陰。治腰膝軟弱,筋骨酸痛,截虛瘧,止腎瀉,除崩漏,解帶下。
14.《本草述》:治中風,頭痛,行痹,鶴膝風,癇證,黃疸。
15.《本草再新》:補肺虛,止吐血。
16.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神經衰弱,慢性肝炎。
17.《江西草藥》:通便,解瘡毒;制熟補肝腎,益精血。

傳說淵源

       相傳,何首烏乃順州南縣人,祖父名叫能嗣,父親名叫延秀。能嗣原名叫田兒,體弱多病,不能生育,年五十八歲,尚未娶妻成家,常常羨慕思念仙家道術,隨師居于深山老林之中。
       有一天夜里,他酒醉后睡臥于山野間,朦朧中看見兩株藤本植物,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田兒見此情景,甚為驚異,次日晨就連根掘回。遍問眾人,沒有一人能夠認得這是什么植物。
       后來有一位山老忽然走來,田兒出示詢問,山老回答道:你既然年老無子,此二藤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實在奇異,這恐怕是天賜的神藥吧,你何不服用試試呢?
       于是田兒便將所挖之根搗為細末,每天早晨空腹時以酒送服一錢。七天后即思念家室,連服數月后更感強健,因此常服不斷,又加至每日二錢。一年后所患諸病完全痊愈,原已花白的頭發(fā)變得烏黑油亮,原已蒼老的容顏變得光彩煥發(fā),遂娶妻成家。十年之內,生了好幾個男孩,于是將本名田兒改為能嗣。
       從此以后,他家即將此藥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傳下去,能嗣又讓兒子延秀依法照服,父子二人都活了一百六十多歲。延秀生兒名首烏,首烏依爺爺、父親之法亦服此藥,也生了好幾個兒子,活了一百三十多歲,雖為百歲老人,頭發(fā)卻烏黑如漆。
       有一個叫李安期的人,與何首烏的同鄉(xiāng)關系親密,偷偷打聽到這一秘方后服用,也成了一個老壽星,于是遂將這事廣加傳播,一直流傳至今。

原標題:何首烏
詞條標簽:何首烏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