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山藥(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干燥習稱“毛山藥”,或趁鮮切厚片,干燥;稱為“山藥片”。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干燥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干,打光,習稱“光山藥”。主產于河南。

  • 中藥名稱山藥

  • 中藥學名(拉丁名)DIOSCOREAE RHIZOMA

  • 別 名薯蕷、山芋、諸署

  • 所屬功效類 補虛藥

  • 薯蕷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于河南。

來源

本品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莖。(《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地

主產于河南。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干燥,習稱“毛山藥”。或趁鮮切厚片,干燥,稱為“山藥片”。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干燥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干,打光,習稱“光山藥”。(《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毛山藥:本品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微酸,嚼之發(fā)黏。
山藥片:為不規(guī)則的厚片,皺縮不平,切面白色或黃白色,質堅脆,粉性。氣微,味淡、微酸。
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平齊,長9-18cm,直徑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肺、腎經。(《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山藥: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麩炒山藥:補脾健胃。(《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山藥: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麩炒山藥:用于補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15-30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濕盛中滿或有實邪、積滯者禁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類白色。淀粉粒單粒扁卵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或矩圓形,直徑8-35μm,臍點點狀、人字狀、十字狀或短縫狀,可見層紋;復粒稀少,由2-3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黏液細胞中,長約至240μm,針晶粗2-5μm。具緣紋孔導管、網紋導管、螺紋導管及環(huán)紋導管直徑12-48μm。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5g,加二氯甲烷30ml,加熱回流2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山藥對照藥材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9: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治脾胃虛弱,不思進飲食:山芋、白術各一兩,人參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末,煮白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米飲下。(《圣濟總錄》山芋丸)
2.治濕熱虛泄:山藥、蒼術等分,飯丸,米飲服。(《瀕湖經驗方》)
3.治噤口?。焊缮剿幰话氤袋S色,半生用,研為細末,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4.治心腹虛膨,手足厥冷,或飲過苦澀涼劑,晨朝未食先嘔,或聞食即吐,不思飲食,此乃脾胃虛弱: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炒熱,一半生用,為末,米飲調下。(《普濟方)) 
5.補下焦虛冷,小便頻敷,瘦損無力:薯蕷于沙盆內研細,入銚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盞,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6.治諸風眩運,益精髓,壯脾胃:薯蕷粉,同曲米釀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參諸藥浸酒煮飲。(《綱目》山藥酒)
7.治小便多,滑數(shù)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干用之)。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儒門事親》)
8.治痰氣喘急: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簡便單方》)
9.治腫毒:山藥,蓖麻子,糯米為一處,水浸研為泥,敷腫處。(《普濟方》)
10.治項后結核,或赤腫硬痛:生山藥一挺(去皮),蓖麻子二個。同研貼之。(《救急易方》) 
11.治乳癖結塊及諸痛日久,堅硬不潰:鮮山藥和芎藭、白糖霜共搗爛涂患處。涂上后奇癢不可忍,忍之良久漸止。(《本經逢原》)
12.治凍瘡:山藥少許,于新瓦上磨為泥,涂瘡口上。(《儒門事親》)

中藥炮制

山藥:取毛山藥或光山藥除去雜質,分開大小個,泡潤至透,切厚片,干燥。
山藥片:取山藥片,除去雜質。
麩炒山藥:取毛山藥片或光山藥片,照麩炒法(通則0213)炒至黃色。(《中國藥典2020》)

道地性

懷藥

相關論述

1.李杲: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干燥,以此物潤之。
2.《醫(yī)經溯洄集》:干山藥,雖獨入手太陰經,然其功亦能強陰,且手太陰為足少陰之上原,原既有滋,流豈無益。
3.《本草正》: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肺必主參、術,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破故同研,固遺泄仗菟絲相濟。諸丸固本丸藥,亦宜搗末為糊。總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佐使。
4.《藥品化義》: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wěn)當。因其味甘氣香,用之助脾,治脾虛腹瀉,怠惰嗜臥,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則補陽,以能補中益氣,溫養(yǎng)肌肉,為肺脾二臟要藥。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腎虛腰痛,滑精夢遺,虛怯陽痿。但性緩力微,劑宜倍用。
5.《本草求真》:山藥,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除熱。然氣雖溫而卻平,為補脾肺之陰,是以能潤皮毛、長肌肉,不似黃芪性溫能補肺陽,白術苦燥能補脾陽也。且其性澀,能治遺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腎強陰,故六味地黃丸用此以佐地黃。然性雖陰而滯不甚,故能滲濕以止泄瀉。生搗敷癰瘡,消腫硬,亦是補陰退熱之意。至云補陽消腫,補氣除滯,理雖可通,語涉牽混,似非正說。至入湯劑以治火虛危癥,難圖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緩故耳。入滋陰藥中宜生用,入補脾宜炒黃用。
6.《本草經讀》: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俱是尋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藥,故神農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見今人每取上品之藥,如此物及人參、熟地、葳蕤、阿膠、菟絲子、沙苑蒺藜之類,合為一方,以治大病,誤人無算。蓋病不速去,元氣日傷,傷極則死。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shù)年,與五谷之養(yǎng)人相佐,以臻壽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藥,如五谷為養(yǎng)脾第一品,脾虛之人,強令食谷,即可畢補脾之能事,有是理乎!
7.《本經疏證》:薯蕷,主傷中補虛羸,即補中益氣力也。而《本經》復言之何故,此蓋當連下句讀,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云者,猶云補傷中而致之虛羸,除傷中而受之寒熱邪氣也。夫虛必有一處為先,他處乃連類及之者。邪之所湊,雖云其氣必虛,然亦有陰陽之分,五藏六府之異;薯蕷所主之虛之邪,須審定其由傷中傷氣,方得無誤。不然傷血及他傷亦能致虛羸、成寒熱,又何別焉?!秳e錄》所主補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正與《本經》相印,惟下氣、止腰痛、強陰三項為特出。至于頭面游風、頭風、眼眩,唐以來醫(yī)家不甚用此味,故無從參其底里,然質之仲景治風氣百疾,《本經》除寒熱邪氣,亦可默會其旨矣。
8.其他:《唐本草》:署蕷,日干搗細篩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補。此有兩種: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本草圖經》:署預,今處處有之,以北都、四明者為佳。南中有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過于家園種者。又江、湖、閩中出一種根如姜芋之類而皮紫,極有大者,一拔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吨参锩麑崍D考》:狂風藤,江西贛南山中有之。赭根綠莖,蔓生柔苒。參差生葉,長柄細韌,似山藥葉而長,僅有直紋數(shù)道。土人以治風疾。章炳麟:薯蕷一味,開血痹特有神效,血痹虛勞方中風氣諸不足,用薯蕷丸。今云南人患腳氣者,以生薯蕷切片,散布脛上,以布纏之,約一時許,脛上熱癢即愈?!侗窘洝罚褐鱾?,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秳e錄》:主頭面游風,風頭(一作'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端幮哉摗罚貉a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zhèn)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妒朝煴静荨罚褐晤^疼,助陰力?!度杖A子本草》: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泄精健亡。朱震亨: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傷寒蘊要》:補不足,清虛熱。《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

傳說淵源

       古時候,焦作一帶有一個小國,叫野王國,野王國很小,常被一些大國欺負。一年冬天,一個大國派軍隊入侵野王國,野王國的將士們雖然拼死奮戰(zhàn),但最終因軍力不足戰(zhàn)敗了,打了敗仗的軍隊在敵人的追趕下逃進了深山,恰巧下起了大雪,大國的軍隊覺得山中峰高溝深,易守難攻,便不再追趕,只是封鎖了所有的出山道路,想將野王國的軍困死在山中。
       大雪紛飛,逃進深山的將士們饑寒交迫,許多人已經奄奄一息。絕望之際,一位士兵抱著幾根樹根樣的東西跑來,說是在地里挖的,甜的,能吃。將士們一聽說有東西可以吃,便立刻和那位士兵一起去挖那種植物的根莖。那種植物漫山遍野都是,士兵們刀劍并用,很快就挖了一大隊堆。大家飽餐后,感覺體力大增,傷兵的傷也痊愈了,就連吃那種植物的藤蔓和葉枝的馬也強壯無比。
       此刻,將軍一聲令下,士兵們如猛虎一般沖出山林,奪回了失地,保住了國家。后來,將士們?yōu)榧o念這種植物,給它取名“山遇”,意思是絕望時在山中遇到的東西。隨著更多人使用這種植物,人們發(fā)現(xiàn)它具有治病健身的效果,遂將“山遇”改名為“山藥”。
       山藥原名為“薯蕷”,據說是因唐代宗名叫李豫,宋英宗名喚趙曙,為避諱諧音,把“薯蕷”改名叫山藥,還有淮山藥、懷山藥、白山藥等別名。

原標題:山藥
詞條標簽:薯蕷,山藥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