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豬苓(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豬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主產(chǎn)于陜西、云南。

  • 中藥名稱豬苓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POLYPORUS

  • 別 名豕橐、豨苓、地烏桃

  • 所屬功效類利水滲濕藥

  • 多孔菌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陜西、云南。

來源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陜西、云南。

入藥部位

藻、菌、地衣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zhì)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甘、淡,平。歸腎、膀胱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利水滲濕。(《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6-12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無水濕者禁用,以免傷陰。(《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通風(fēng)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切面:全體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外層厚27-54μm,菌絲棕色,不易分離;內(nèi)部菌絲無色,彎曲,直徑2-10μm,有的可見橫隔,有分枝或呈結(jié)節(jié)狀膨大。菌絲間有眾多草酸鈣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體形、規(guī)則的雙錐八面體形或不規(guī)則多面體,直徑3-60μm,長至68μm,有時數(shù)個結(jié)晶集合。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取麥角留醇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20μl、對照品溶液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3: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①治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豬苓湯)
②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
③治痃瘧不分新久:豬苓一兩,茯苓五錢,柴胡四錢,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發(fā)前服,渣再煎,發(fā)后服。(《方脈家寶》)
④治腸胃寒濕,濡瀉無度,嗜臥不食:豬苓(去黑皮)半兩,肉豆蔻(去殼,炮)二枚,黃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搗羅為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圣濟總錄》豬苓丸)
⑤治子淋:豬苓五兩。搗篩,以白湯三合,和方寸匕為一服,漸至二匕,日三夜二,盡,不瘥,宜轉(zhuǎn)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
⑥治年壯氣盛,夢遺白濁:半夏一兩,豬苓一兩。上半夏銼如豆大,豬苓為末。先將半夏炒令黃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為末;以一半豬苓末調(diào)勻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豬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養(yǎng)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于申未間冷酒下。(《濟生方》豬苓丸)
⑦治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豬苓、茯苓、白術(shù)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豬苓散)
⑧傷寒口渴。用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三次。此方名"豬苓湯"。
⑨通身腫滿,小便不利。用豬苓五兩,研為還想,每服一匙,熟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⑩妊娠腫渴(鄶、腹皆腫,小便不利)。治方同上。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浸泡,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云藥、 秦藥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衍義》:豬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fù)p腎氣,昏人目。
2.《用藥心法》:豬苓,苦以泄滯,甘以助陽,淡以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
3.《綱目》: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膳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4.《本草匯言》:豬苓,滲濕氣,利水道,分解陰陽之的藥也。此藥味甘淡微苦,苦雖下降,而甘淡又能滲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開腠理,分理表陽里陰之氣而利小便,故前古主彥瘧。甄氏方主傷寒溫疫大熱,能發(fā)汗逐邪,此分利表陽之氣于外也。張氏方主腹?jié)M腫脹急痛,心中依,瘧痢瘴瀉,此分利里陰之氣于內(nèi)也。張仲景治太陽病脈浮、發(fā)熱、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時寒嗽,兼寒熱如瘧狀者,名為痰風(fēng),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豬菩,開達(dá)腠理,分利陰陽之妙用也。
5.《藥品化義》:豬苓味淡,淡主于滲,人脾以通水道,用治水瀉濕瀉,通淋除濕,消水腫,療黃疸,獨此為最捷,故云與琥珀同功。但不能為主劑,助補藥以實脾,領(lǐng)泄藥以理脾,佐溫藥以暖脾,同涼藥以清脾,凡脾虛甚者,恐泄元氣,慎之。
6.《本草述》:方書有云,濕在脾胃者,必用豬苓、澤瀉以分理之也。按豬苓從陽暢陰,潔古所謂升而微降者是,陽也;澤瀉從陰達(dá)陽,潔古所謂沉而降者是,陰也。二味乃合為分理陰陽。
7.《長沙藥解》:豬苓,滲利泄水,較大茯苓更捷。但水之為性,非土木條達(dá),不能獨行。豬苓散之利水,有白亢之燥濕土也;豬苓湯之利水,有阿膠清鳳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術(shù)之燥土,桂枝之達(dá)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達(dá)木,地黃之清風(fēng)也;若徒求利于豬。茯、滑、澤之輩,恐難奏奇功耳。
8.《本草求真》:豬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雖有類澤瀉,同人膀胱腎經(jīng),解熱除濕,行竅利水,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澤瀉雖同利水,性亦類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潤存,澤雖治火,性亦損氣,然潤能滋陰,尚有補在。故豬必合澤瀉以同用,則潤燥適均,而無偏陂之患矣。至于茯苓雖屬滲劑,有濕自可以去,然在則入氣而上行,此則入血而下降,且與澤瀉利水消腫,洽瘧止痢等藥,審屬暑邪濕熱內(nèi)閉,無不惜此以為宣導(dǎo)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無若此缺,以故滋陰藥中,止有澤瀉,而不用及豬苓,正謂此耳。但此專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lián)p目。
9.《本經(jīng)》:主截瘧,利水道。
10.《藥性論》:解傷寒溫疫大熱,發(fā)汗,主腫脹,滿腹急痛。
11.《珍珠囊》:滲泄,止渴,又治淋腫。
12.《醫(yī)學(xué)啟源》:大燥除濕?!吨髦蚊匾吩?,去心悸。
13.《醫(yī)學(xué)入門》:治中暑消渴。
14.《綱目》: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原標(biāo)題:豬苓
詞條標(biāo)簽:豬苓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