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辣蓼(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辣蓼為蓼科植物伏毛蓼Polygonum pubescens Blume的干燥全草。夏、秋兩季采收,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產(chǎn)于遼寧(大連)、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

  • 中藥名稱辣蓼

  •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POLYGONI PUBESCENTIS

  • 別 名

  • 所屬功效類利水滲濕藥

  • 蓼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遼寧(大連)、陜西、甘肅

來源

本品為蓼科植物伏毛蓼Polygonum pubescens Blume的干燥全草。(《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遼寧(大連)、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

入藥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兩季采收,除去雜質,洗凈,干燥。(《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性狀

本品根須狀,表面灰棕色或紫褐色。莖類圓形,長20-95cm,直徑達10mm;表面紫紅色或灰綠色,有細棱線,具毛茸,少數(shù)有紫紅色小斑點,節(jié)膨大;質脆,較易折斷;斷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或淺黃棕色,中空。葉互生,有短柄,葉片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廣披針形,先端漸尖,長5.5-15cm,寬1.5-2.0cm;全緣,黃綠色或黃棕色,葉兩面被粗毛,托葉鞘呈筒狀,膜質,黃白色或黃棕色,長11-14mm,睫毛長約6mm。有的可見穗狀花序,花梗細長,長約6-12cm,花穗長1.5-5.5cm,少數(shù)下部花簇間斷。氣微,味辣。(《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歸肺、肝、大腸經(jīng)。(《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功效

解毒,祛濕,散瘀,止血。(《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主治

用于痢疾,泄瀉,乳蛾,瘧疾,風濕痹痛,跌打腫痛,崩漏,癰腫疔瘡,瘰疬,毒蛇咬傷,濕疹,腳癬,外傷出血。(《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法用量

9-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漱。(《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藥禁忌

孕婦忌服。(《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胞1 列,外被角質層。皮層窄,由數(shù)層厚角細胞組成。中柱鞘纖維束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韌皮部狹窄,部分細脆含棕黃色塊狀物。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導管單個或數(shù)個相聚,呈放射狀排列,壁微木化;木纖維和木薄壁細胞壁較薄,微木化;木射線甚寬。髓周薄壁細胞類圓形,壁薄,髓中細胞萎縮呈空洞。本品皮層、髓部薄壁細胞內含草酸鈣簇晶和淀粉粒。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 ,加乙醇15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鐘,濾過。取濾液2ml,加鎂粉約50mg,滴加濃鹽酸數(shù)滴,溶液由黃綠色變?yōu)闄鸭t色。(《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切段,干燥。(《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道地性

非道地

原標題:辣蓼
詞條標簽:伏毛蓼,辣蓼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