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白蘞(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白蘞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的干燥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細(xì)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干。主產(chǎn)于河南、湖北、江西、安徽。

  • 中藥名稱白蘞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AMPELOPSIS RADIX

  • 別 名兔核、白根、昆侖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葡萄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河南、湖北、江西、安徽。

來源

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的干燥塊根。(《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河南、湖北、江西、安徽。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細(xì)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干。(《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縱瓣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4-10cm,直徑1-2cm。切面周邊常向內(nèi)卷曲,中部有1突起的棱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xì)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呈卵圓形,長2.5-5cm,寬2-3cm。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zhì)硬脆,易折斷,折斷時(shí),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苦,微寒。歸心、胃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斂瘡生肌。(《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癰疽發(fā)背,疔瘡,瘰疬,燒燙傷。(《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5-10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成極細(xì)粉敷患處。(《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

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粉末淡紅棕色。淀粉粒單粒,長圓形、長卵形、腎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3-13μm,臍點(diǎn)不明顯;復(fù)粒少數(shù)。草酸鈣針晶長86-169μm,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細(xì)胞中。草酸鈣簇晶直徑25-78μm,棱角寬大。具緣紋孔導(dǎo)管,直徑35-60μm。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熱回流1小時(shí),濾過,濾液蒸干,殘?jiān)右掖?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蘞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yàn),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癰腫:
①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為末,酒和如泥,貼上,日三。(《補(bǔ)缺肘后方》)
②白蘞、烏頭(炮)、黃芩各等分。搗末篩,和雞子白敷上。(《普濟(jì)方》白蘞散)
2.斂瘡:白蘞、白芨、絡(luò)石各半兩,取干者。為細(xì)末,干撒瘡上。(《雞峰普濟(jì)方》白蘞散)
3.治聤耳出膿血:白蘞、黃連(去須)、龍骨、赤石脂、烏賊魚骨(去甲)各一兩。上五味,搗羅為散。先以綿拭膿干,用藥一錢匕,綿裹塞耳中。(《圣濟(jì)總錄》白蘞散)
4.治白癜風(fēng),遍身斑點(diǎn)瘙癢:白蘞三兩.天雄三兩(炮裂去皮臍),商陸一兩,黃芩二兩,干姜二兩(炮裂、銼),躑躅花一兩(酒拌炒令干)。上藥搗羅為細(xì)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白蘞散)
5.治凍耳成瘡,或癢或痛者:黃柏、白蘞各半兩。為末。先以湯洗瘡,后用香油調(diào)涂。(《仁齋直指方》白蘞散)
6.治瘰疬生于頸腋,結(jié)腫寒熱:白蘞、甘草、玄參、木香、赤芍藥、川大黃各半兩。上藥搗細(xì)羅為散,以醋調(diào)為膏,貼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蘞散)
7.治皮膚中熱痱、瘰疬:白蘞、黃連各二兩,生胡粉一兩。上搗篩,容脂調(diào)和敷之。(《劉涓子鬼遺方》白蘞膏)
8.治扭挫傷:見腫消二個(gè),食鹽適量。搗爛外敷。(《全展選編·外科》)
9.治湯火灼爛:白蘞末敷之。(《備急方》)
10.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蘞三兩,阿膠二兩(炙令燥)。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鏡匕,酒水共一盞,入生地黃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如無地黃汁。入生地黃一分同煎亦得。(《圣濟(jì)總錄》白蘞湯)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淮藥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衍義》:白蘞、白芨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多見于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
2.《本草經(jīng)疏》:白蘞,若則泄,辛則散,甘則緩,寒則除熱,故主癰腫疽瘡,散結(jié)止痛。蓋以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于肉里所致:女子陰中腫痛,亦由血分有熱之故;火毒傷肌肉,即血分有熱;目中赤,亦血熱為病,散結(jié)涼血除熱,則上來諸苦,蔑不濟(jì)矣。其治小兒驚癇、溫瘧及婦人下赤白,則雖云驚癇屬風(fēng)熱,溫瘧由于暑,赤白淋屬濕熱,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藥各有主,以類推之,或非其任矣,尚俟后哲詳之??傊疄轲勰[癰疽家要藥,乃確論也。
3.《本經(jīng)逢原》: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侗窘?jīng)》治目赤驚癇溫瘧,非取其解熱毒之力歟?治陰腫帶下,非取其去濕熱之力歟?《金匱》薯蕷丸用之,專取其辛涼散結(jié)以解風(fēng)氣百疾之蘊(yùn)蓄也。世醫(yī)僅知癰腫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膚子治淋濁失精,同白及治金瘡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4.《本草正義》:白蘞苦泄,能清濕熱而通壅滯,癰腫疽瘡,多濕火為病,古人所謂癰疽,本外瘍之通稱,此疽字,非近世之所謂陰疽。結(jié)氣以熱結(jié)而言,苦泄宣通,則能散之,痛者亦熱結(jié)之不通,《經(jīng)》文以止痛與除熱并言,則非泛治一切諸痛可知。目赤乃濕熱之上凌,驚癇多氣火之上菀,溫瘧本是熱痰窒塞,陰中腫痛,亦濕火結(jié)于肝腎之絡(luò),總之,皆苦泄宣通之作用。醫(yī)經(jīng)主治,未嘗不與陸氏《詩疏》同條共貫也,《別錄》以治赤白,亦泄導(dǎo)濕熱之濁垢,曰殺火毒,則約而言之耳。《日華子》謂治發(fā)背,則古之背疽,多是火毒,此與太陽經(jīng)凝結(jié)之背疽不同,不可含渾。又謂瘰疬,面上皰瘡,亦即《本經(jīng)》主癰腫之義。又謂治腸風(fēng)痔漏,血痢,刀箭瘡,撲損,生肌止痛,則于《本經(jīng)》、《別錄》之外,多一層涼血破血,化瘀生新之義。又可作瘍家外治末藥,蓋苦而善泄,義固相因。
5.《本經(jīng)》:主癰腫疽瘡,散結(jié)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
6.《別錄》:下赤白,殺火毒。
7.《藥性論》:治面上皰瘡。
8.《日華子本草》:止驚邪,發(fā)背,瘰疬,腸風(fēng),痔漏,刀箭瘡,撲損,溫?zé)岑懠?,血痢,燙火瘡,生肌止痛。
9.《本草圖經(jīng)》:治風(fēng),金瘡。
10.李杲:涂一切腫毒,敷疔瘡。
11.《綱目》:解狼毒毒。

傳說淵源

       白蘞也叫貓兒卵。很久以前,有一個(gè)縣太爺,生了個(gè)漂亮的女兒。女兒長的驚若天人,說不定將來還能選進(jìn)宮當(dāng)妃,到時(shí)候就能圖騰飛達(dá)了,所以縣太爺非常的疼愛女兒。女兒一天天長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可把縣太爺高興得不得了。
       縣太爺?shù)呐畠簭男∨仑?。有一天,大家正在沏茶喝的時(shí)候,不知哪來的一只野貓,跳進(jìn)屋子里來,把縣太爺女兒嚇得魂都差點(diǎn)丟了,慌亂之中,打翻了茶幾,里面的開水濺到了臉上,把一邊臉燙傷了,又紅又腫。這下可如何是好,臉都?xì)萘耍畠簜挠^,縣太爺也是心急如焚,趕忙叫人去請大夫,同時(shí),派人去抓住那只該死的野貓。
       大夫過來后,看了看小姐的傷勢,道:“貴千金的燙傷并不算嚴(yán)重,只要外用一種叫貓兒卵的中藥就可以了”。一聽到有“貓”字,小姐不自主的顫抖了一下,驚恐地望著窗外野貓?zhí)尤サ姆较?,說什么也不肯用這種中藥?!拔壹遗畠鹤杂着仑?,如今,又因?yàn)橐恢灰柏垼荏@致傷,恐怕女兒心里的陰霾更加重了,只怕是不會(huì)接受這“貓兒卵”了,還有其它辦法沒有?!笨h太爺如是說。大夫想了想,說:“這樣啊,那就用另外一種叫“白臉”的中藥吧,這種藥治療燙傷也有很好的效果,并且還有美白的效果”。“這樣最好了,勞煩你了,真是十分感謝,要是女兒治好了,定要重賞你”縣太爺高興地說。于是,縣太爺女兒按照大夫的交代,用了這叫“白臉”的草藥,不出十日,就把燙傷治好了。大夫自然也得到了縣太爺?shù)闹刭p。其實(shí),這味叫“白臉”的草藥就是人們所說的“貓兒卵”,只不過是為了說服縣太爺女兒用藥罷了。人們也覺得叫“白臉”比“貓兒卵”,好聽且吉利,就叫這種草為“白臉”。后來,人們?yōu)榱吮砻髦皇且环N草,就改成了“白蘞”。

原標(biāo)題:白蘞
詞條標(biāo)簽:白蘞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