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皂角刺(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皂角刺為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主產(chǎn)于河南、江蘇、湖北、廣西等地。

  • 中藥名稱皂角刺

  • 中藥學名(拉丁名)GLEDITSIAE SPINA

  • 別 名皂莢刺、皂刺、天丁

  • 所屬功效類 拔毒生肌藥

  • 豆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河南、江蘇、湖北、廣西等地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河南、江蘇、湖北、廣西等地。

入藥部位

其他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為主刺和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長圓錐形,長3-15cm或更長,直徑0.3-1cm;分枝刺長1-6cm,刺端銳尖。衷面紫棕色或棕褐色。體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切片厚0.1-0.3cm,常帶有尖細的刺端;木部黃白色,髓部疏松,淡紅棕色;質(zhì)脆,易折斷。氣微,味淡。(《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歸肝、胃經(jīng)。(《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消腫托毒,排膿,殺蟲。(《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外治疥癬麻風。(《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3-10g。外用適量,醋蒸取汁涂患處。(《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瘡癰已潰者及孕婦禁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有時可見單細胞非腺毛。皮層為2-3列薄壁細胞,細胞中有的含棕紅色物。中柱鞘纖維束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纖維束周圍的細胞有的含草酸鈣方晶,偶見簇晶,纖維束旁常有單個或2-3個相聚的石細胞,壁薄。韌皮部狹窄。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連接成環(huán),木射線寬1-2列細胞。髓部寬廣,薄壁細胞含少量淀粉粒。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 ,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10ml使溶解,加乙酸乙酯10ml振搖提取,取乙酸乙酯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皂角刺對照藥材1g ,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10μl、對照葯材溶液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二氯甲烷—甲醇—濃氨試液(9:1:0.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①治癰疽惡毒,外發(fā)內(nèi)發(fā),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則痛極大腫,在胸膈腰脅肚腹腸胃之內(nèi)者,則痛極大脹:皂莢刺飛尖一兩,乳香、沒藥、當歸、川芎、甘草各二錢,白芷、花粉、金銀花各五錢。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飽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潰。(《醫(yī)鑒初集》)
②治癌瘭惡瘡:皂角刺(燒存性,研)、白及少許,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③治婦人乳癰:皂角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錢。和研,每服一錢,溫酒下。(《仁齋直指方》)
④治瘡無頭者:皂角刺(陰干燒灰),為末,每服三錢,酒調(diào),嚼葵菜子三、五個,前藥送下。(《儒門事親》)
⑤治痔疾,肛邊癢痛不止:皂莢刺二兩(燒令煙盡),臭樗皮一兩(微炙),防風一兩(去蘆頭),赤芍藥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上藥,搗羅為末,用釅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藥,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風湯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莢刺丸)
⑥治腹內(nèi)生瘡在腸臟: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溫服。不飲酒者,水煎亦可。(《藺氏經(jīng)驗方》)
⑦治大風癘瘡,體廢肢損,形殘貌變者:皂角刺飛尖一斤(微炒,研為極細末),赤鏈蛇一條(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兩,生半夏二兩,真鉛粉一兩。俱炒燥,研為末,和皂莢刺末,一總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曬干,入凈磁瓶內(nèi)。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diào)下。(《婦人良方補遺》)
⑨治小便淋閉: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無灰酒服。(《圣濟總錄》)
⑩治小兒重舌:皂角刺灰,入樸硝或腦子少許,漱口,摻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未切片者略泡,潤透,切厚片,干燥。(《中國藥典2020》)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醫(yī)學入門》:皂刺,凡癰疽未破者,能開竅;已破者能引藥達瘡所,乃諸惡瘡癬及癘風要藥也。
2.《本草綱目》:皂莢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
3.《本草匯言》:皂莢刺,拔毒祛風。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于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又泄血中風熱風毒,故厲風藥中亦推此藥為開導前鋒也。沈氏曰,皂莢刺宜用頭刺極尖銳者佳,刺下節(jié)如枝硬(梗)者,力薄不及也。姚繼元云,治癘風癩疾,風癬風瘡,搔癢風屑,與苦參同用,其力更倍。
4.《本經(jīng)逢原》:角刺治痘疹氣滯,不能起頂灌膿者,功效最捷,而氣虛者慎勿誤用,恐透表過銳,反生虛泡也。若血滯不能起頂灌膿,叉需鯪鯉,當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風惡疾,眉落鼻崩,用皂角刺三斤燒灰為末,食后煎大黃湯,調(diào)一匕服之,不終劑而愈。腫瘍服之即消,潰瘍服之難斂,以其性善開泄也。
5.《本草圖經(jīng)》: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敷瘡癬。
6.楊士瀛:能引諸藥上行,治上焦病。
7.《本草衍義補遺》: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
8.《本草綱目》: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胞衣不下,殺蟲。
9.《本草崇原》:去風化痰,敗毒攻毒。定小兒驚風發(fā)搐,攻痘瘡起發(fā),化毒成漿。
10.《四川中藥志》:治風熱瘡疹,并能通乳。
11.《藥材學》:治扁桃體炎。

傳說淵源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農(nóng)家少女,長得如花似玉,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不料,有一天,少女在野外打柴,被村外一惡少撞見,這惡少仗勢欺人,方圓數(shù)村內(nèi)壞事做絕。惡少見少女這等美貌,頓起淫心,把少女強行奸污。少女愧失貞操,自覺丟人,遂在一棵大皂樹上自縊身亡。
       其父母痛不欲生,淚水也哭干了,嗓子也叫啞了,他們盼望愛女起死回生。忽然,有位白發(fā)老翁飄然而至,說道:“老翁自有還魂之術,請用皂角末吹入少女鼻孔,方能起死回生!”其父淚眼抬望,頓覺老翁悄然融入皂角樹里,始知樹神顯靈,愛女有救矣!
       于是,他依照老翁之言,摘下皂角,碾成粉末,輕輕吹入愛女鼻孔。過了一會兒,姑娘鼻孔微動,接著猛然一聲噴嚏,便漸漸蘇醒過來。從此,人們便把皂角當作靈丹妙藥。

原標題:皂角刺
詞條標簽:皂莢,皂角刺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