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桑葉(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桑葉為??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葉。初霜后采收,除去雜質,曬干。主產(chǎn)于安徽、浙江、江蘇、四川、湖南等地。

  • 中藥名稱桑葉

  • 中藥學名(拉丁名)MORI FOLIUM

  • 別 名鐵扇子、蠶葉

  • 所屬功效類解表藥

  • ???/p>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安徽、浙江、江蘇、四川

來源

本品為??浦参锷?em>Morus alba L.的干燥葉。(《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安徽、浙江、江蘇、四川、湖南等地。

入藥部位

采收加工

初霜后采收,除去雜質,曬干。(《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多皺縮、破碎。完整者有柄,葉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寬卵形,長8-15cm,寬7-1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圓形或心形,邊緣有鋸齒或鈍鋸齒,有的不規(guī)則分裂。上表面黃綠色或淺黃棕色,有的有小疣狀突起;下表面顏色稍淺,葉脈突出,小脈網(wǎng)狀,脈上被疏毛,脈基具簇毛。質脆。氣微,味淡、微苦澀。(《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甘、苦,寒。歸肺、肝經(jīng)。(《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5-10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得配本草》:“肝燥者禁用?!?/span>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黃綠色或黃棕色。上表皮有含鐘乳體的大型晶細胞,鐘乳體直徑47-77μm。下表皮氣孔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4-6個。非腺毛單細胞,長50-230μm。草酸鈣簇晶直徑5-16μm;偶見方晶。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30ml,加熱回流30分鐘,棄去石油醚液,藥渣揮干,加乙醇3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熱水10ml,置60℃水浴上攪拌使溶解,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桑葉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2: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置用展開劑預飽和10分鐘的展開缸內(nèi),展開約至8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二錢,甘草八分(生),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2.治風眼下淚: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或入芒硝。(《瀕湖集簡方》)
3.洗天行時眼,風熱腫痛,目澀眩赤:鐵扇子二張,以滾水沖半盞,蓋好,候湯溫,其色黃綠如濃茶樣為出味,然后洗眼,拭干;隔一、二時,再以藥汁碗隔水燉熱,再洗,每日洗三、五次。(《養(yǎng)素園傳信方》)
4.治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膚甲錯,麻痹不仁:嫩桑葉(去蒂,洗凈,曬干,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凈)四兩,將胡麻擂碎,熬濃汁,和白蜜一斤,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腹時鹽湯、臨臥時溫酒送下。(《醫(yī)級》桑麻丸)
5.治吐血:晚桑葉,微焙,不計多少,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冷臘茶調(diào)如膏,入麝香少許,夜臥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后用補肺藥。(《圣濟總錄》獨圣散)
6.治霍亂已吐利后,煩渴不止:桑葉一握,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
7.治小兒渴:桑葉不拘多少,用生蜜逐葉上敷過,將線系葉蒂上繃,陰干,細切,用水煎汁服之。(《勝金方》)
8.治大腸脫肛:黃皮桑樹葉三升,水煎過,帶溫罨納之。(《仁齋直指方》)
9.治穿掌毒腫:新桑葉研爛盫之。(《通玄論》)
10.治癰口不斂:經(jīng)霜黃桑葉,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11.治火燒及湯泡瘡:經(jīng)霜桑葉,焙干,燒存性,為細末,香油調(diào)敷或干敷。(《醫(yī)學正傳》)
12.治咽喉紅腫,牙痛:桑葉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13.治頭目眩暈:桑葉三錢,菊花三錢,枸杞子三錢,決明子二錢。水煎代茶飲。(《山東中草藥手冊》)
14.治搖頭風(舌伸出,流清水,連續(xù)搖頭):桑葉一至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搓碎,去柄,篩去灰屑。(《中國藥典2020》)

毒性

給小鼠一次腹腔注射桑葉注射液的安全用量,相當于人用量(10%桑葉注射液5ml,肌注,每日1-2次)的250倍。在亞急性毒性試驗中,桑葉注射液用相當于人用量的60倍劑量,連續(xù)給小鼠腹腔注射21d,對內(nèi)臟器官無損害;如給予更大劑量,則對肝、腎、肺等產(chǎn)生變性、出血性損害。(《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會,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nèi)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jīng)霜則兼渭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發(fā)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長發(fā),涼血故又止吐血。臺癰口,留穿掌,療湯火,皆清涼補血之功也。
2.《重慶堂隨筆》:桑葉,雖治盜汗,廂風溫暑熱服之,肺氣渭肅,即能汗解。息內(nèi)風而除頭痛,止風行腸胃之泄瀉,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由于肝熱看尤為要藥。
3.《本草撮要》:桑葉,得麥冬治勞熱;得生地、阿膠、石膏、批把葉,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煉蜜為丸,除濕弦風明目。以之代茶,取經(jīng)霜者,常服治盜汗,洗眼去風淚。
4. 張壽頤: 桑葉,以老而經(jīng)霜者為佳,欲其氣之全、力之厚也,故人藥用冬桑葉,亦曰霜桑葉。

傳說淵源

       相傳宋代時,某日嚴山寺來一游僧,身體瘦弱且胃口極差,每夜一上床入寐就渾身是汗,醒后衣衫盡濕,甚至被單、草席皆濕,20年來多方求醫(yī)皆無效。
       一日,嚴山寺的監(jiān)寺和尚知道了游僧的病情后,便說:“不要灰心,我有一祖?zhèn)黩灧街文愕牟”WC管用,還不花你分文,也沒什么毒,何不試試?”翌日,天剛亮,監(jiān)寺和尚就帶著游僧來到桑樹下,趁晨露未干時,采摘了一把桑葉帶回寺中。叮囑游僧焙干研末后每次服二錢,空腹時用米湯沖服,每日1次。連服3日后,纏綿20年的沉疴竟然痊愈了。游僧與寺中眾和尚無不驚奇,佩服監(jiān)寺和尚藥到病除。

原標題:桑葉
詞條標簽:,桑葉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