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芒萁骨(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芒萁骨為里白科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 Bernh.的幼葉、葉柄。全年均可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產(chǎn)于長江以南各地。

  • 中藥名稱芒萁骨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Herba Dicranopteridis Dichotomae

  • 別 名草芒、山蕨、芒萁

  • 所屬功效類止血藥

  • 里白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長江以南各地。

來源

本品為里白科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 Bernh.的幼葉、葉柄。(《中華本草》)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長江以南各地。

入藥部位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中華本草》)

藥材性狀

葉卷縮,葉柄褐棕色,光滑,長24-56cm,葉軸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回分叉的腋間有1個休眠芽,密被絨毛,并有1對葉狀苞片;末回羽片展開后呈披針形,頂端16-23.5cm,寬4-5.5cm,篦齒狀羽裂,裂片條狀披針形,頂端常微凹,側(cè)脈每組有小脈3-5條;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氣微,味淡。(《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jīng)

味微苦、澀,性涼。(《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化瘀止血,清熱利尿,解毒消腫。(《中華本草》)

藥材主治

主治婦女血崩,跌打傷腫,外傷出血,熱淋澀痛,白帶,小兒腹瀉,痣瘺,目赤腫痛,燙火傷,毒蟲咬傷。(《中華本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敷;或鮮品搗敷。(《中華本草》)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①葉上表皮細(xì)胞壁波狀彎曲,無氣孔;下表皮細(xì)胞壁平直,稍彎曲,氣孔較多,不定式。②葉柄皮層細(xì)胞類圓形,壁薄。③梯紋管胞直徑15-39μm。④單細(xì)胞非腺毛壁平滑,厚約5.2μm。⑤淀粉粒單粒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5-8μm,層紋及臍點均不明顯。⑥纖維成束,棕紅或棕黃色,紋孔明顯,直徑約31μm,壁厚約10μm。⑦下皮細(xì)胞黃色,長方形或長多邊形,壁厚5-8μm,紋孔明顯。⑧內(nèi)皮層細(xì)胞長方形,排列整齊。(《中華本草》)

中藥配伍

1、治血崩:(芒萁)鮮幼芽或葉莖,煅透研末,每次6-15g,和溫酒調(diào)服。(《閩南民間草藥》)
2、治刀傷出血:芒萁嫩芽曬干炒焦,加入血余炭,共研細(xì)末。外敷患處。(《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3、治白帶過多:芒萁莖心、椿根白皮各15g。水煎服。
4、治小兒腹瀉:芒萁15g,焦山楂9g。煎服。
5、治目赤腫痛:鮮芒萁、車前草各適量。水煎濃汁,熏眼,每日2-3次。(3-5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6、治水火燙傷 ①芒萁莖心燒灰,研末,桐油調(diào)敷。(《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②芒萁莖心、地榆、大黃各適量。共研細(xì)末,麻油調(diào)涂。(《安徽中草藥》)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性平,味甘?!?/span>
2、《廣西本草選編》:“味甘、淡,性平?!?/span>
3、《全國中草藥匯編》:“苦、澀,平,”
4、《福建中藥志》:“微苦,平?!?/span>
5、《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清熱化濕,祛瘀止血。主治婦女白帶,小便澀痛,燙傷火傷,跌撲傷痛,刀傷出血,婦女血崩?!?/span>
6、《安徽中草藥》:“治小兒腹瀉,目赤腫痛,痔瘺?!?/span>
7、《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鼻衄,肺熱咳血,尿道炎,小便不力,水腫,月經(jīng)過多;外用治骨折,蜈蚣咬傷。”
8、《廣西本草選編》:“清熱利尿。主治膀胱炎,尿路感染,血崩,白帶,跌打損傷。”
9、《福建藥物志》:“治皮膚瘙癢?!?/span>

原標(biāo)題:芒萁骨
詞條標(biāo)簽:芒萁,芒萁骨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