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1362頁。
【處方】山楂250g、鉤藤50g、竹心150g、白芍250g、甜葉菊150g、雞內金5g。
【制法】以上六味,雞內金粉碎成細粉,其余鉤藤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濾過,合并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4-1.18(7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為60%-65%,混勻,靜置使沉淀,上清液備用,沉淀加適量65%乙醇洗滌,靜置,合并兩次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成稠膏,測定稠膏干固物的量,加入雞內金粉及蔗糖適量(稠膏干固物:蔗糖=1:10.16),制粒,干燥,制成顆粒1000g,即得。
【性狀】本品為黃棕色至棕褐色的顆粒;味甜、微苦。
【藥性分析】方中山楂酸甘微溫,功能健脾胃,促消化,是消食化積要藥,故為君藥。雞內金運脾健胃,助山楂加強消食之功,為臣藥。白芍養(yǎng)血柔肝,平抑肝陽;甜葉菊、鉤藤清熱平肝,有抑肝扶脾之意;竹心清心除煩,寧神定驚,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消食,清心安神之功。
【功效】健脾消食,清心安神。
【主治】用于脾失健運、心肝熱盛所致厭食、夜啼,癥見納呆食少、消化不良、夜驚夜啼、夜眠不寧。
【用法與用量】口服。三歲以下小兒一次5g,三至六歲一次10g,—日2次;七至十二歲一次10g,—日3次。
【規(guī)格】每袋裝10g。
【貯藏】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