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1353、1354頁。
【處方】大黃65g、黃連50g、三七50g、白芷31g、阿膠50g、龍骨(煅)44g、白及44g、醋沒藥31g、海螵蛸44g、茜草50g、龍血竭12g、甘草11g、珍珠4g、冰片4g。
【制法】以上十四味,取大黃、黃連、白芷,加80%乙醇,加熱回流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醇提液,濾過,回收乙醇,清膏備用。藥渣與茜草、甘草混合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與上述醇提取物混合,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5-1.38(60℃)的稠膏,干燥,粉碎成細(xì)粉,備用。取三七、海螵蛸、白及在60℃干燥后與龍骨(煅)、醋沒藥、阿膠混合粉碎,細(xì)粉備用。龍血竭、珍珠分別單獨粉碎成細(xì)粉,與上述二細(xì)粉混勻,加淀粉適量,用80%乙醇制顆粒,加入冰片細(xì)粉,混勻,裝入膠囊,制成1000粒,即得。
【性狀】本品為硬膠囊,內(nèi)容物為淺灰棕色至棕褐色的顆粒及粉末;氣微香,味辛涼,微苦。
【功效】清熱涼血止血,化瘀生肌定痛。
【主治】用于創(chuàng)傷性出血,崩漏、嘔血及便血等。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
【注意】孕婦禁服;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
【規(guī)格】每粒裝0.3g。
【貯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