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王 丹)日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張波課題組,對1976年到2014年全球暴發(fā)的7次埃博拉疫情中的埃博拉病毒(ZEBOV)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結果顯示,ZEBOV的GP基因受到自然選擇作用,而且在2014年暴發(fā)的毒株中具有顯著加快的進化速率,推測該基因的變化與此次大范圍人與人之間快速傳播相關。相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傳染性疾病研究期刊《傳染、遺傳和進化》上在線發(fā)表。
科研人員對歷年來所有ZEBOV進行了全基因組正選擇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與病原性和免疫逃避相關的GP基因,以及與病毒復制、翻譯有關的L基因均呈現(xiàn)出明顯的正向選擇壓力。其中,GP基因的正向選擇位點主要位于該蛋白晶體結構的粘蛋白樣結構域上,其中2個為此次暴發(fā)毒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位點。L基因的正向選擇位點則主要位于可變區(qū),這些高度變異的序列可能在L蛋白的功能和空間結構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此外,2014年西非的流行株與早期暴發(fā)的毒株相比,其GP基因具有顯著加快的進化速率。
文章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劉思情博士解釋稱,不論是受到正向選擇作用,還是進化速率加快,都意味著埃博拉病毒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2014年,埃博拉疫情之所以能大范圍暴發(fā),一方面是地域環(huán)境和人文習俗等客觀因素導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埃博拉病毒自身的高致病性和不斷增強的宿主適應能力。該研究成果揭示了2014年西非ZEBOV的進化動力學特性,對ZEBOV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和疫苗設計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