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蜈蚣(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蜈蚣為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體。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頭尾,繃直,干燥。湖北、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為主產地。

  • 中藥名稱蜈蚣

  • 中藥學名(拉丁名)SCOLOPENDRA

  • 別 名蝍蛆、吳公、天龍

  • 所屬功效類 平肝息風藥

  • 動物藥

  • 分布區(qū)域湖北的隨州、襄陽、荊門、宜城

來源

本品為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體。(《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

湖北的隨州、襄陽、荊門、宜城、谷城、南漳、光化、當陽、遠安、應山、京山、鐘祥、老河口、棗陽、安陸、鄖縣、松滋、枝江、枝城;浙江的岱山、普陀、嵊泗、定海、桐鄉(xiāng)、海寧;江蘇的江浦、宜興;安徽的滁縣、來安、全椒、定遠、嘉山、六安、巢湖;河南的新縣、光山、羅山等縣、市為主產地。

入藥部位

動物

采收加工

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頭尾,繃直,干燥。(《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呈扁平長條形,長9-15cm,寬0.5-1cm。由頭部和軀干部組成,全體共22個環(huán)節(jié)。頭部暗紅色或紅褐色,略有光澤,有頭板覆蓋,頭板近圓形,前端稍突出,兩側貼有顎肢一對,前端兩側有觸角一對。軀干部第一背板與頭板同色,其余20個背板為棕綠色或墨綠色,具光澤,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兩條縱溝線;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jié)起,每節(jié)兩側有步足一對;步足黃色或紅褐色,偶有黃白色,呈彎鉤形,最末一對步足尾狀,故又稱尾足,易脫落。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微咸。(《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

辛,溫;有毒。歸肝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息風鎮(zhèn)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肝風內動,痙攣抽搐,小兒驚風,中風口,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偏正頭痛,瘡瘍,瘰疬,蛇蟲咬傷。(《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3-5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孕婦禁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防霉,防蛀。(《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中風抽掣及破傷后受風抽掣者:生箭芪六錢,當歸四錢,羌活二錢,獨活二錢,全蝎二錢,全蜈蚣大者兩條。煎湯服。(《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逐風湯)
2.治口眼歪斜??趦嚷槟菊撸候隍既龡l(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并去失足),天南星一個,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錢。通為末,入麝少許。每服一錢,熟(酒)調下,日一服。(《世醫(yī)通變要法》)
3.治中風口眼歪斜:蜈蚣一條。焙干研末,豬膽汁調敷患處(《吉林中草藥》)
4.治驚癇:蜈蚣、全蝎各等分。研細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5.治小兒急驚:蜈蚣一條(全者、去足,炙為末),丹砂、輕粉等分。研勻,乳汁和丸,綠豆大,每歲一丸,乳汁下。(《圣惠方》萬金散)
6.治破傷風: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蝎梢各等分。為細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熱酒調下。如禁了牙關,用此藥,斡開灌之。(《儒門事親》蜈蚣散)
7.治破傷風邪在表,寒熱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條,江鰾三錢,南星、防風各二錢五分。共研細末,每用二錢,黃酒調服,一日二服。(《醫(yī)宗金鑒》蜈蚣星風散)
8.治瘰疬潰瘡: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搗篩為末,先以甘草湯洗凈,敷之。(《神枕方》)
9.治丹毒瘤:蜈蚣一條(干者),白礬(皂子大),雷丸一個,百步二錢。秤、同為末。醋調涂之。(《本草衍義》)
10.治蛇頭疔初起,紅腫發(fā)熱,疼痛徹心者:大蜈蚣一條,全蝎七個,雄黃三錢。共為末。用雞子清調敷患處,外以豬膽皮套上。(《瘍醫(yī)大全》蜈蚣散)
11.治蛇頭疔:蜈蚣一條,雄黃二錢。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敷。(《吉林中草藥》)
12.治便毒初起:蜈蚣一條。瓦焙存性,為末,酒調服,取汗即散。(《濟生秘覽》)
13.治聤耳出膿:娛蚣末吹之。(《鮑氏小兒方》)
14.治趾瘡,甲內惡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條。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圍。(《醫(yī)方摘要》)
15.治痔瘡疼痛:㈠赤足蜈蚣(焙為末)。入片腦少許,調敷。(《仁齋直指方》)㈡蜈蚣三、四條。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錢,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點上油。(《孫天仁集效方》)
16.治風癬:大蜈蚣一兩,烏梢蛇二兩。共焙研細末,體強者每服一錢,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開水下。(《江蘇中醫(yī)》(6):37,1961)
17.治蛇咬:白芷一兩(取白色者),雄黃五錢,蜈蚣三條,樟腦三錢。各為極細末。以香油調搽腫處,隨干隨掃。(《洞天奧旨》蜈蚣散)
18.治下肢慢性潰瘍: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后,撒上蜈蚣末適量,用藥膏覆蓋,日換一次,十天為一療程。(江西《草藥手冊》)

中藥炮制

去竹片,洗凈,微火焙黃,剪段。(《中國藥典2015》)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蜈蚣提取物對動物移植性腫瘤有一定作用。
2.抗菌作用:本品水浸液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體外試管法表明,本品水浸液,乙醇、乙醚提取液對葡萄球菌,八疊桿菌、綠膿桿菌、白色念球菌并不顯示直接的抑制作用。
3.促進免疫功能: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服藥前血清IgG和E玫瑰瑰花環(huán)形成率分別為0.034±0.025mg/L和0.213±0.022mg/L。服蜈蚣后,血清IgG和E玫瑰花環(huán)形成率明顯升高,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于正常人P<0.05,0.01。(《中華本草》)

毒性

毒性:小鼠口服給24hLD50為9.90g/kg(9.63-10.18g/kg);小鼠腹腔注射24hLD50為6.66g/kg(6.48-6.84g/kg)。用18-20g小鼠共60只,劑量為1g/kg,觀察lwk,無死亡。

亞急性毒性:50-55gWistar大鼠,每日1次ig給藥的最大劑量為2g/kg,連續(xù)15d,分別死亡動物,檢查血象、NPN,臟器病理切片光鏡檢查等均未見異常。蜈蚣毒液ip小鼠的LD50為22.5mg/kg。大劑量時小鼠表現為極不穩(wěn)定、抽搐,然后在幾分鐘之內死亡。小劑量時表現為站立不穩(wěn)呼吸急速和衰竭,驚厥等,可能逐漸恢復或死亡。(《中華本草》)

道地性

淮藥、 浙藥

相關論述

1.《本經》:主啖諸蛇蟲魚毒,溫瘧,去三蟲。
2.《抱樸子》:末,以治蛇瘡。
3.《別錄》:療心腹寒熱結聚、墮胎、去惡血。
4.《日華子本草》:治頹癬。蛇毒。
5.《綱目》:治小兒驚厥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癘,便毒,痔漏,蛇傷。
6.《本草述》:治癘風。
7.《玉揪藥解》:拔膿消腫。

傳說淵源

       在很久很久以前,定海五雷山上有一只羽毛發(fā)光的金雞,每天一早比太陽公公起得還早,精神抖擻地站立在高高的山頂上報曉,叫醒山下生活在太陽谷里的老百姓起床,荷鋤趕牛,岀門耕種田地。村民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太陽谷里一派太平和諧景象。
       但不久,這里的平靜被一條千年修煉的百腳蜈蚣精打破了。這條來自海邊的紅頭蜈蚣精,長著黑紅色背部、淡紅色腹部和淡橘紅色的百足,體型有十幾丈長,一副兇神惡煞的兇狠相。它看上了太陽谷的風水寶地,于是盤踞在山下大溪坑里,經常出來傷害旁邊村里的過往行人和捕食牲畜,村民無不怨聲載道。雷公為伏百腳之天龍,竭盡全力打了5個響亮的驚雷,震出了5個深深的雷坑,但狡黠的蜈蚣精早就躲進鳳鳴橋下的深潭里,避過了震雷。待年老的雷公累壞了,蜈蚣精待機又出來作惡害人。
       金雞和蜈蚣屬性相克,只有金雞才能對付蜈蚣。無奈的雷公只好找蜈蚣的克星金雞商量,幫助老百姓除惡揚善。俠義心腸的金雞果然應允除害,金雞銜來魚腥草、蒲公英等藥草,為被紅頭蜈蚣精咬傷中毒的山下村民解毒。金雞還來到鳳鳴橋邊,提起神氣沖著深潭啼叫,震撼得潭水飛濺四揚,潛伏在水底下的蜈蚣精也被天敵這震耳欲聾的啼叫聲擊穿耳膜,嚇得匆忙落荒而逃。
       金雞追風逐電地一口咬住蜈蚣精,蜈蚣精也不肯示弱用百足拼命抵抗,并向金雞連連吐出毒素。腳爪負傷的金雞流著血一路追逐著折斷毒牙的蜈蚣精,直追到了黃楊尖山腳下,剛一歇腳換口氣,那蜈蚣精已經拼著性命逃到了朱家尖海邊,伏在??谀抢镏贝瓪?。
       后來那兒就成了蜈蚣峙,老天爺罰蜈蚣精毎天從早到晚面向普陀山拜觀音,以消自己作下的罪孽。金雞歇息之地也就成了金雞山,每天霞光中可聽見有一只金雞在高聲啼叫,連太陽谷也聽得到是那只為民眾除害的金雞在報曉。

原標題:蜈蚣
詞條標簽: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藥理作用藥理作用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