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檗半兩,赤芍藥四錢。上同為細末,飯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大者加丸數(shù)。 (《閻氏小兒方論》)
2.治痢疾: 黃柏300克,翻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將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黃柏200克,共水煎兩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濃縮成膏狀,將剩余100克黃柏研細粉加入膏中,攪勻,低溫烘干,研細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3.治妊娠及產后寒熱下?。?黃檗一斤,黃連一升,梔子二十枚。上三味,細切,以水五升,漬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盡。嘔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兩。 (《千金翼方》)
4.治小兒熱瀉: 黃檗,焙為末,用米湯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十全博救方》)
5.治消渴尿多能食: 黃檗一斤,水一升,煮三、五沸,渴即飲之,恣飲數(shù)日。(《獨行方》)
6.治傷寒身黃,發(fā)熱: 肥子十五個(擘),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論》梔子柏皮湯)
7.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 黃檗(炒)、蒼術(米泔浸、炒)。上二味為末,沸湯入姜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丹溪心法》二妙散)
8.治熱甚夢泄,怔忪恍忽,膈壅舌干:黃檗(去粗皮)一兩。搗羅為末,入龍腦一錢匕,同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九丸,濃煎麥冬湯下。(《圣濟總錄》清心丸)
9.治白淫,夢泄遺精及滑出而不收: 黃檗一斤(放新瓦上燒令通赤為度),真蛤粉一斤。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 空心酒下。 (《素問病機保命集》珍珠粉丸)
10.治下陰自汗,頭暈腰酸: 黃柏三錢,蒼術四錢,川椒三十粒,加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日三次,二日服完?!病吨屑夅t(yī)刊》(3)∶177,1966〕
11.降陰火、補腎水: 黃檗(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兩,熟地黃(酒蒸)、龜板(酥炙)各六兩。上為末,豬脊髓、密丸。服七十丸,空心鹽白湯下。(《丹溪心法》大補丸)
12.降心火,益腎水: 黃檗三兩,砂仁一兩半,甘草一兩。上為細末,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肉蓯蓉半兩,切碎,用酒一大盞,浸一宿,次日早空心煎三、四沸,去滓,以清酒送下。 (《奇效良方》封髓丹)
13.治時行赤目: 黃檗,去粗皮,為末,濕紙包裹,黃泥固,煨干。每用一彈子大,紗帕包之,浸水一盞,飯上蒸熟,乘熱熏洗。一丸可用三、五次。(《眼科龍木論》五行湯)
14.治小兒蓐內赤眼:黃檗,以乳浸,點之。(《小品方》)
15.治口中及舌上生瘡: 搗黃檗含之。 (《千金方》)
16.治小兒重舌: 黃檗,以竹瀝漬取,細細點舌上。(《千金方》)
17.治口疳臭爛: 黃檗五錢,銅綠三錢。共為未摻之,去涎,愈。 (《小品方》)
18.治唇瘡痛癢: 黃檗末, 以野薔薇根搗汁調涂。 (《圣濟總錄》)
19.治肺壅,鼻中生瘡,腫痛: 黃檗、檳榔等分。搗羅為末,以豬脂調敷之。(《圣惠方》)
20、治奶發(fā),諸癰疽發(fā)背及妒乳: 搗黃檗末,篩,雞子白和,厚涂之。干,復易。(《補缺肘后方》)
21.治癰疽腫毒: 黃檗皮(炒)、川烏頭(炮)等分。為未調涂之,留頭,頻以米浴泔潤濕。 (《瀕湖集簡方》)
22.治男子陰瘡損爛: 一、煮黃檗洗之,又白蜜涂之。二、黃連、黃檗等分,末之,煮肥豬肉汁,漬瘡訖,粉之。 (《補缺肘后方》)
23.治小兒臍瘡不合: 黃檗末涂之。 (《子母秘錄》)
24.治小兒膿瘡,遍身不干: 黃檗末, 入桔礬少許摻之。(《簡便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