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山藿香(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山藿香為唇形科植物血見愁Teucrium viscidum Bl.的全草。7-8月采收,鮮用或曬干。產于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 中藥名稱山藿香

  •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TEUCRII VISCIDI

  • 別 名血見愁、血芙蓉、野石蠶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唇形科

  • 分布區(qū)域產于江蘇、浙江、福建、臺灣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血見愁Teucrium viscidum Bl.的全草。(《中藥大辭典》)

分布產地

產于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入藥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7-8月采收,鮮用或曬干。(《中藥大辭典》)

藥材性狀

全草長30-50cm。根須狀。莖方柱形,具分枝,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被毛,嫩枝毛較密;節(jié)處有多數灰白色須狀根。葉對生,灰綠色或灰褐色,葉片皺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矩圓形,長3-6cm,寬1.5-3cm,先端短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下延,邊緣具粗鋸齒,葉面常皺縮,兩面均有毛,下面毛較密;葉柄長約1.5cm。間見枝頂或葉腑有淡紅色小花,花萼鐘形。小堅果圓形,包于宿萼中。花、葉以手搓之微有香氣,味微辛、苦。(《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

辛、苦,涼。(《中藥大辭典》)

藥材功效

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中藥大辭典》)

藥材主治

主治咳血,吐血,衄血,肺癰,跌打損傷,癰疽腫毒,痔瘡腫痛,漆瘡,腳癬,狂犬咬傷,毒蛇咬傷。(《中藥大辭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水煎熏洗。(《中藥大辭典》)

中藥配伍

①治跌打:山藿香,九層塔、透骨消、黑心姜,煎服。(《廣東中藥》Ⅱ)
②治睪丸腫痛:山藿香葉一至二錢,研末,沖酒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關節(jié)風濕痛,流火(絲蟲病引起淋巴管炎):山藿香煎湯,先熏后洗。(《福建中草藥》)
④治肺癰,咳血,吐血,衄血:山藿香(鮮品)一至二兩,冰糖一兩,水煎服。
⑤治感冒發(fā)熱咳嗽:山藿香(鮮品)一至一兩五錢,水煎服。
⑥治狂犬哎傷:山藿香(鮮品)一斤,加少許開水搗爛絞汁,一次燉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手冊》)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涼血,解熱毒,去瘀生新,理壓傷,敷痔瘡,治蛇咬,消腸風下血,煲肉食;洗白泡爛瘡,消乳癰。
2.《廣東中藥》:散瘀,止血,涼血。治肺癆吐血,跌打損傷,利小便。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疔瘡癤腫。
4.《福建中草藥》:活血行氣,消腫解毒。

原標題:山藿香
詞條標簽:血見愁,山藿香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