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蠶繭(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蠶繭為蠶蛾科動物家蠶蛾的繭殼。夏季收集孵化出蠶蛾的繭殼,曬干。產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 中藥名稱蠶繭

  • 中藥學名(拉丁名)INCUNABULUM BOMBYCIS

  • 別 名蠶衣、繭黃、綿蠶

  • 所屬功效類止血藥

  • 動物藥

  • 分布區(qū)域產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來源

本品為蠶蛾科動物家蠶蛾的繭殼。(《中藥大辭典》)

本品為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 L的蠶殼。(《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版》)

分布產地

產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入藥部位

動物

采收加工

夏季收集孵化出蠶蛾的繭殼,曬干。(《中藥大辭典》)

取蠶繭剪開或置沸水中燙死后,取出蛹。干燥,或取蠶蛾孵化后的繭殼。(《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版》)

藥材性狀

蠶繭長橢圓形或中間稍縊縮,長3-4cm,直徑1.7-2.1cm。表面白色或淡黃色,有不規(guī)則皺紋,并有附著的蠶絲,呈絨毛狀。其內壁的絲很有規(guī)律。體輕而韌,不易撕裂。微有腥氣,味淡。(《中藥大辭典》)

本品呈長橢圓形,有的中部稍溢縮,長3-4cm,直徑1.7-2.1cm。表面白色,有不規(guī)則皺紋,并附有蠶絲,呈絨毛狀。內壁的絲文很有規(guī)律。質輕而韌,不易撕破。偶有未經羽化的蠶繭,內有黃棕色蠶蛹一枚。(《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版》)

性味歸經

《綱目》:“甘,溫,無毒?!?/span>

甘,溫。歸脾、膀胱經。(《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版》)

藥材功效

止血,止渴,解毒療瘡。(《中藥大辭典》)

收澀、止血。(《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版》)

藥材主治

主治腸風便血,淋痛尿血,婦女血崩,消渴引飲,反胃吐食,癰疽膿成不潰,疳瘡。(《中藥大辭典》)

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小便過多。(《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 ;或研末。外用:燒存性,研末撒或調敷。(《中藥大辭典》)

3-9g;外用適量。(《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版》)

貯藏保存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干燥處,防壓。(《中藥大辭典》)

置干燥處,防貯、防壓。(《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版》)

藥材鑒別

取本品約10g,加30%硫酸溶液50ml,加熱,煮沸30分鐘,放冷,濾過,取濾液3-5ml置試管中,加茚三酮試液數滴,水浴加熱5-10分鐘,溶液顯藍紫色。(《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版》)

中藥配伍

①治腸風,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繭黃、蠶蛻紙(并燒存性)、晚蠶沙、白僵蠶(并炒)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用米飲送下,日三服。(《圣惠方》繭黃散)
②治消渴:煮蠶繭湯,每服一盞。(《朱氏集驗醫(yī)方》)
③治小兒因痘瘡余毒,肢體節(jié)骱上有疳蝕瘡,膿水不絕:出蛾綿繭,不拘多少,用生白礬捶碎,實繭內,以炭火燒,礬汁干,取出為末。干貼疳瘡口內。如腫作痛,更服活命飲。(《小兒痘疹方論》綿繭散)
④治反胃吐食:蠶繭十個。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酒下,日二服。(《普濟方》)
⑤治口糜:蠶繭燒灰,調蜂蜜,抹口內。(《泉州本草》)

中藥炮制

蠶繭: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蛹體,篩去灰屑。

煅蠶繭:取凈蠶繭殼,置煅鍋內,密封,燜煅至透,冷卻后取出。(《中藥大辭典》)

蠶繭:去掉蛹、蠶皮等雜質。

蠶繭炭:取凈蠶繭照鍛炭法小心制炭(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ⅡD)。(《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版》)

藥理作用

蠶蛾的繭有擬膽堿作用。經處理的蠶繭90%乙醇提取物對麻醉貓血壓、離體豚鼠回腸及家兔十二指腸均呈現膽堿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標本上,對橫紋肌無作用。(《中華本草》)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綱目》:燒灰酒服,治癰腫無頭,次日即破;又療諸疳瘡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飲,止消渴,反胃,除蛔蟲。

原標題:蠶繭
詞條標簽: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藥理作用藥理作用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