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羅漢果(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羅漢果為葫蘆科植物羅漢果Siraiti grosvenorii (Swin gle)C.Jeffrey ex A. M. Lu et Z.Y.Zhang的干燥果實(shí)。秋季果實(shí)由嫩綠色變深綠色時(shí)采收,晾數(shù)天后,低溫干燥。主產(chǎn)于廣西的永福、臨桂等地。

植物名羅漢果

拼音LuoHanGuo

學(xué)名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 C. Jeffrey ex Lu et Z. Y. Zhang

別名光果木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葫蘆目

葫蘆科

藏瓜族

亞族赤瓟亞族

羅漢果屬

亞屬羅漢果亞屬

植物形態(tài)

攀援草本;根多年生,肥大,紡錘形或近球形;莖、枝稍粗壯,有棱溝,初被黃褐色柔毛和黑色疣狀腺鱗,后毛漸脫落變近無毛。葉柄長3-10厘米,被同枝條一樣的毛被和腺鱗;葉片膜質(zhì),卵形心形、三角狀卵形或闊卵狀心形,長12-23厘米,寬5-17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心形,彎缺半圓形或近圓形,深2-3厘米,寬3-4厘米,邊緣微波狀,由于小脈伸出而有小齒,有緣毛,葉面綠色,被稀疏柔毛和黑色疣狀腺鱗,老后毛漸脫落變近無毛,葉背淡綠,被短柔毛和混生黑色疣狀腺鱗;卷須稍粗壯,初時(shí)被短柔毛后漸變近無毛,2歧,在分叉點(diǎn)上下同時(shí)旋卷。雌雄異株。雄花序總狀,6-10朵花生于花序軸上部,花序軸長7-13厘米,像花梗、花萼一樣被短柔毛和黑色疣狀腺鱗;花梗稍細(xì),長5-15毫米;花萼筒寬鐘狀,長4-5毫米,上部徑8毫米,喉部常具3枚長圓形、長約3毫米的膜質(zhì)鱗片,花萼裂片5,三角形,長約4.5毫米,基部寬3毫米,先端鉆狀尾尖,具3脈,脈稍隆起;花冠黃色,被黑色腺點(diǎn),裂片5,長圓形,長1-1.5厘米,寬7-8毫米,先端銳尖,常具5脈;雄蕊5,插生于筒的近基部,兩兩基部靠合,1枚分離,花絲基部膨大,被短柔毛,長約4毫米,花藥1室,長約3毫米,藥室S形折曲。雌花單生或2-5朵集生于6-8厘米長的總梗頂端,總梗粗壯;花萼和花冠比雄花大;退化雄蕊5枚,長2-2.5毫米,成對(duì)基部合生,1枚離生;子房長圓形,長10-12毫米,徑5-6毫米,基部鈍圓,頂端稍縊縮,密生黃褐色茸毛,花柱短粗,長2.5毫米,柱頭3,膨大,鐮形2裂,長1.5毫米。果實(shí)球形或長圓形,長6-11厘米,徑4-8厘米,初密生黃褐色茸毛和混生黑色腺鱗,老后漸脫落而僅在果梗著生處殘存一圈茸毛,果皮較薄,干后易脆。種子多數(shù),淡黃色,近圓形或闊卵形,扁壓狀,長15-18毫米,寬10-12毫米,基部鈍圓,頂端稍稍變狹,兩面中央稍凹陷,周圍有放射狀溝紋,邊緣有微波狀緣檐?;ㄆ?-7月,果期7-9月。(《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廣西、貴州、湖南南部、廣東和江西。常生于海拔400-1400米的山坡林下及河邊濕地、灌叢;廣西永福、臨桂等地已作為重要經(jīng)濟(jì)植物栽培。(《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jià)植

果實(shí)入藥,味甘甜,甜度比蔗糖高150倍,有潤肺、祛痰、消渴之效,也可作清涼飲料,煎湯代茶,能潤解肺燥;葉子曬干后臨床用以治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等。(《中國植物志》)

原標(biāo)題:羅漢果
詞條標(biāo)簽:羅漢果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jià)值藥用價(ji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