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金挖耳(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金挖耳為菊科植物金挖耳Carpesium divaricatum Sieb. et Zucc.的全草。8-9月花期時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產(chǎn)于四川、福建、湖南等地。

植物名金挖耳

拼音JinWaEr

學(xué)名Carpesium divaricatum Sieb. et Zucc.

別名除州鶴蝨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桔梗目

菊科

亞科管狀花亞科

旋覆花族

亞族旋覆花亞族

天名精屬

膜苞組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25-150厘米,被白色柔毛,初時較密,后漸稀疏,中部以上分枝,枝通常近平展?;~于開花前凋萎,下部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12厘米,寬3-7厘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圓形或稍呈心形,有時呈闊楔形,邊緣具粗大具胼胝尖的牙齒,上面深綠色,被具球狀膨大基部的柔毛,老時脫落稀疏而留下膨大的基部,葉面稍粗糙,下面淡綠色,被白色短柔毛并雜以疏長柔毛,沿中肋較密;葉柄較葉片短或近等長,與葉片連接處有狹翅,下部無翅;中部葉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柄較短,無翅,上部葉漸變小,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兩端漸狹,幾無柄。頭狀花序單生莖端及枝端;苞葉3-5枚,披針形至橢圓形,其中2枚較大,較總苞長2-5倍,密被柔毛和腺點。總苞卵狀球形,基部寬,上部稍收縮,長5-6毫米,直徑6-10毫米,苞片4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短(向內(nèi)逐層增長),廣卵形,干膜質(zhì)或先端稍帶草質(zhì),背面被柔毛,中層狹長橢圓形,干膜質(zhì),先端鈍,內(nèi)層條形。雌花狹筒狀,長1.5-2毫米,冠檐4-5齒裂,兩性花筒狀,長3-3.5毫米,向上稍寬,冠檐5齒裂,筒部在放大鏡下可見極少數(shù)柔毛。瘦果長3-3.5毫米。(《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華東、華南、華中、西南和東北各省區(qū)。生于路旁及山坡灌叢中。日本、朝鮮也有分布。(《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民間藥用,主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牙痛、蛔蟲腹痛、急性腸炎、痢疾、尿道感染、淋巴結(jié)結(jié)核;外用治瘡癤腫毒、乳腺炎、帶狀皰疹、毒蛇咬傷。它的果實就是宋本草中記載的除州鶴蝨。(《中國植物志》)

原標(biāo)題:金挖耳
詞條標(biāo)簽:金挖耳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