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耳葉紫菀(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蓑衣蓮為菊科植科耳葉紫菀Aster auriculatus Franch.的根。秋季挖根,除去莖苗,洗凈,切片曬干。產(chǎn)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植物名耳葉紫菀

拼音ErYeZiWan

學名Aster auriculatus Franch.

別名銀錢菊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桔梗目

菊科

亞科管狀花亞科

紫菀族

紫菀屬

紫菀組

耳葉系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莖直立,單生稀叢生,高40-70厘米,上部稀全部有分枝,被開展的長粗毛,常有腺,下部有較密生的葉。下部葉在花期枯萎,倒卵圓形至長圓形,基部漸狹;中部葉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3-6厘米,寬0.5-1.2厘米,下部稍狹,基部擴大成圓形抱莖的耳部,中部以上有淺齒或圓齒,或近全緣,頂端鈍或稍尖;上部葉小,線狀披針形或長圓形;全部葉上面或兩面被密糙毛,下面有腺且沿脈及邊緣有長粗毛;中脈和3-4對側(cè)脈在下面稍凸起,網(wǎng)脈細。頭狀花序徑2-2.5厘米,在莖和枝端排列成圓錐傘房狀或傘房狀;花序梗長1-8厘米,有線形苞葉。總苞半球狀,長6-8毫米,徑6-8毫米;總苞片3層,線狀披針形,近革質(zhì),外層上部草質(zhì),有密腺,或雜有短糙毛,長3-4毫米,寬0.7-1毫米,內(nèi)層中脈有腺,邊緣膜質(zhì),常撕裂,長6-7毫米,寬達1.5毫米,常有紫色長尖頭。舌狀花約30個;管部長2.5-3毫米,舌片白色,長8-10毫米,寬1-1.5毫米。管狀花長5毫米,管部長2.5毫米,裂片長1.5毫米;花柱附片長0.5毫米。冠毛1層,白色或稍紅色,長5毫米,有多數(shù)糙毛。瘦果狹倒卵圓形,長3毫米,被疏短毛?;ü?-8月。(《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于云南西部西北部及東北部(貢山、維西、麗江、鎮(zhèn)雄、大理、紅河、瀾滄、漾濞、洱源、保山等)、貴州西部(畢節(jié)、盤縣、安龍)、四川西南部至南部(石棉、九龍、南川等)。生于疏林下,灌叢及草地。海拔1500-3000米。(《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藥用全草,以根為佳,消炎,治蛇咬傷。(《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耳葉紫菀
詞條標簽:耳葉紫菀,蓑衣蓮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