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毛柄短腸蕨(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毛柄短腸蕨為蹄蓋蕨科植物毛柄短腸蕨Diplazium dilatatum Blume的根莖。全年或秋季采挖,洗凈泥土,除去須根,曬干。為我國南方較為常見的一種大型常綠蕨類植物,主要生長于熱帶山地陰濕闊葉林下,分布頗廣。

植物名毛柄短腸蕨

拼音MaoBingDuanChangJue

學名Diplazium dilatatum Blume

別名毛柄雙蓋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亞綱薄囊蕨亞綱

真蕨目

蹄蓋蕨科

短腸蕨屬

長蓋組

亞組二回羽葉亞組

淺裂羽系

植物形態(tài)

常綠大型林下植物。根狀莖橫走、橫臥至斜升或直立,直立者高可達50厘米,直徑可達10厘米,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深褐色或黃褐色,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先端細長卷曲,邊緣黑色并有小牙齒;葉疏生至簇生。能育葉長可達3米;葉柄粗壯,長可達1米,直徑達1厘米,基部黑褐色,密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并有易脫落的褐色、卷曲的短柔毛,向上綠禾稈色或綠褐色,漸變光滑;葉片三角形,長可達2米,寬達1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二回羽狀或二回羽狀一小羽片羽狀半裂;側(cè)生羽片達14對,互生,略斜向上,中部以下的卵狀闊披針形,長達70厘米,上部的披針形,具短柄或基部貼生;小羽片達15對,互生,平展,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20厘米,寬達4厘米,有短柄或無柄,先端長漸尖或尾狀,基部淺心形或闊楔形,兩側(cè)羽狀淺裂至半裂,或近似缺刻狀;小羽片的裂片達15對,略斜向上,先端鈍圓或平截,邊緣有淺鋸齒或近全緣,基部下側(cè)的1片常顯著較大;葉脈羽狀,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小脈可達8對,單一,斜向上,達邊緣(基部上側(cè)1條有時不達邊緣)。葉干后紙質(zhì),上面通常綠色或深綠色,沿羽片及小羽片中肋及主脈多少有白色或淡褐色、近球形的細小腺體,下面灰綠色,沿羽片及小羽片中肋及主脈有褐色、線形的小鱗片及單行細胞的短柔毛;葉軸和羽軸綠禾稈色,光滑。孢子囊群線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可達7對,多數(shù)單生于小脈上側(cè),少數(shù)雙生,由小脈基部向上達其長度的1/2;囊群蓋褐色,膜質(zhì),邊緣睫毛狀,從一側(cè)張開,宿存。孢子近腎形,周壁明顯,具少數(shù)褶皺。染色體數(shù)目2n=82。(《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本種為我國南方較為常見的一種大型常綠蕨類植物,主要生長于熱帶山地陰濕闊葉林下,分布頗廣,西起云南(西北部怒江峽谷、西部、南部、中南部、東南部及東北部),北達四川(峨眉山、樂山、筠連)、重慶(縉云山),向東經(jīng)貴州南部(獨山、關(guān)嶺、冊亨)、廣西(隆林、百色、平南、大瑤山)、海南(白沙南高嶺、瓊中五指山、東方尖峰嶺)、廣東大陸山地及香港等沿海島嶼、福建南部(南靖、漳州)、浙江南部(平陽)達臺灣(山地廣布);垂直分布的幅度也較廣,可從海拔100米左右的河谷及丘陵地帶,向上達1900米的山地。尼泊爾、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日本南部(九州及琉球)、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熱帶澳洲、玻里尼西亞也有分布。(《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毛柄短腸蕨
詞條標簽: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