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1719、1720頁。
【處方】天花粉208g、黃芪52g、地黃52g、知母31.3g、茯苓21g、五味子15.6g、山藥208.6g、紅參31.3g、枸杞子31.3g、天冬15.6g、山茱萸21g、葛根21g、炒雞內(nèi)金21g。
【制法】以上十三味,除紅參外,取山藥104.3g、天花粉104.3g、炒雞內(nèi)金,粉碎成粗粉;剩余山藥和天花粉與其余地黃等九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duì)密度為1.10-1.30(50-60℃測)的稠膏;加入山藥、天花粉,炒雞內(nèi)金粗粉,干燥,與紅參一同粉碎成細(xì)粉,混勻,裝入膠囊,制成1000粒,即得。
【性狀】本品為硬膠囊,內(nèi)容物為黃棕色至棕褐色粉末,味辛,微苦。
【功效】益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
【主治】用于氣陰兩虛所致的消渴病,癥見多食、多飲、多尿、消瘦、四肢無力。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
【注意】嚴(yán)忌含糖食物,煙酒。
【規(guī)格】每粒裝0.3g。
【貯藏】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