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1294、1295頁。
【處方】干姜28.6g、山柰16.1g、白芷16.1g、甘松14.3g、大黃14.3g、生天南星9g、生半夏14.3g、沒藥3.6g、乳香3.6g、冰片7.2g、薄荷腦7.2g、樟腦7.2g、陳皮16.1g、當歸9g、丁香9g、胡椒9g、香加皮7.2g、細辛7.2g、荊芥7.2g、桂枝7.2g、辛夷5.4g、川芎5.4g、獨活5.4g、牡丹皮3.6g、辣椒3.6g、蒼術(shù)3.6g、顛茄流浸膏10.7g、水楊酸甲酯10.7g。
【制法】以上二十八味,除薄荷腦、冰片、水楊酸甲酯、顛茄流浸膏、樟腦外;其余白芷等二十三味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作溶劑,浸漬,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并濃縮成相對密度約為1.05(80℃)的清膏,加入上述薄荷腦等五味,攪勻,另加4.5-5倍重量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斷,蓋襯,切片,即得。
【性狀】本品為淡棕黃色至橙黃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功效】活血止痛,舒筋通絡(luò)。
【主治】用于筋骨疼痛,肌肉麻痹,痰核流注,關(guān)節(jié)酸痛。
【用法與用量】外用,貼患處。
【注意】孕婦慎用。
【規(guī)格】(1)5cmX6.5cm;(2)7cmX10cm。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