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1694、1695頁。
【處方】蒼耳子、辛夷、薄荷、白芷、黃芩、梔子、柴胡、細辛、川芎、黃芪、川木通、桔梗、茯苓。
【制法】以上十三味,除黃芩外,其余蒼耳子等十二味加水適量,攪拌蒸餾,收集初餾液適量,再重蒸餾,收集重蒸餾液適量,冷藏備用。藥渣加熱水動態(tài)提取0.5小時,離心過濾,濾液濃縮至適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70%,攪拌,靜置20小時以上,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濃縮至適量,冷藏備用。黃芩加水動態(tài)提取2小時,離心過濾,濃縮,加酸沉淀,取沉淀物,加入上述兩種冷藏備用液,攪勻,加入9ml聚山梨酯80與單糖漿適量,或加環(huán)拉酸鈉適量(無蔗糖),加水至1000ml,用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pH值至7.0-8.0,攪勻,冷藏,濾過,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黃色至棕褐色的液體;具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苦。
【功效】疏風清熱,祛濕通竅。
【主治】用于鼻炎、鼻竇炎屬肺經(jīng)風熱及膽腑郁熱證者。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3次,7天為一療程。
【規(guī)格】每支裝10ml。
【貯藏】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