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1352、1353頁。
【處方】柴胡100g、金銀花75g、黃芩60g、葛根50g、荊芥50g、青蒿75g、連翹75g、桔梗50g、苦杏仁50g、薄荷75g、魚腥草75g。
【制法】以上十一味,苦杏仁破碎為粗顆粒,與柴胡、金銀花、青蒿、連翹、荊芥、薄荷、魚腥草等七味,加水浸泡1小時,加熱蒸餾,收集流出液2875ml,重蒸餾,收集重蒸餾液575ml,另器保存;蒸餾后的藥液另器保存;藥渣與其余黃芩等三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時,煎液與上述蒸餾后的藥液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1-1.14(5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攪勻,冷藏24小時,取上清液減壓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3-1.15(50℃)的清膏,加入上述重蒸餾液、倍他環(huán)糊精5g及苯甲酸鈉3g,攪拌使完全溶解,再加入蔗糖200g,加水至1000ml,攪勻,冷藏24小時,濾過,用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pH值至5.5-7.5,灌裝,滅菌,即得。
【性狀】本品為紅棕色的澄清液體;氣香,味甜、微苦。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止咳。
【主治】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癥見:發(fā)熱惡風,頭痛、咽痛,汗出,鼻塞流涕,咳嗽,舌邊尖紅,苔薄黃。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連服3天。
【注意】脾胃虛寒者宜溫服。
【規(guī)格】每瓶裝20ml。
【貯藏】密封,置陰涼干燥處。
注: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干燥根,習稱“北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