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的典故
扁豆 ,既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食用蔬菜,也是療病補虛的良好藥物。它是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栽培植物。因其豆類形扁, 故稱為扁豆。又因其豆脊上有微彎如眉一道, 故也稱為蛾眉豆。
它不費耕地,墻頭、籬上、屋后、河堤都能蔓延生長。南北朝陶宏景《名醫(yī)別錄》載:“扁豆, 人家種之于籬垣。”故也有叫它為沿籬豆的。它可以點綴田園景色,故前人有“道邊籬落聊遮眼, 白白紅紅扁豆花?!?宋·楊萬里《秋花》)扁豆,味道鮮美,《名醫(yī)別錄》稱“其莢蒸食甚美?!泵鳌ね跏理秾W圃雜疏》說:“豆之類者,無如白扁豆?!鼻濉ぐ莱肌洱R民要術》謂:“采為蔬 ,味冠諸品?!?~10 月間可乘嫩采取豆莢或苗葉烹調(或炮或炒或蒸)以佐餐。方法: 摘取豆莢(去筋)苗葉, 洗凈,放入沸水中浸透撈出, 于冷開水中過涼, 擠去水分, 置于盤中,加鹽、味精、油等調料 ,拌勻 ;或將其洗凈去筋豆莢蒸熟 ,然后加入調味品拌勻;或先取動植物油適量放入鍋中,然后將洗凈去筋豆莢或苗葉加入,加熱,不停翻炒,待豆熟后 ,放入適量醬油、味精等調料品,取出置盤中即可。待至立冬前后, 打出種子, 再曬至全干后收藏,需要時(鮮品亦可)加水適量 ,用文火久煮或烘熟,可拌適量咸菜以佐餐 ;或加適量砂糖拌和以充饑;還可與適量的粳米(或再加薏苡仁、山藥之類)煮成粥吃。
扁豆的作用與功效
扁豆的種子,有白色、黑色、紅褐色等數(shù)種 ,入藥主要用粗圓而色白的。黑色的古名鵲豆(因其雜有白色邊脊, 形如喜鵲尾巴) ,不作藥用。紅褐色的,在廣西民間稱為紅雪豆,用作清肝消炎藥,治眼生翳膜。
白扁豆, 營養(yǎng)豐富。每百克中含有: 蛋白質 27. 7 克,脂肪1. 8 克,碳水化合物 57 克,鈣 4. 6 克,磷 5. 2 克 ,鐵 1 毫克,以及泛酸、鋅等成分。它具有消暑化濕、補脾止瀉的作用。它入脾胃二經,能通利三焦,升清降濁, 和中下氣, 益脾開胃,專治中宮諸病。它芳香化濕而不燥烈,甘溫補脾而不滋膩。適用于夏秋暑濕吐瀉(宜生用)、常年脾虛有濕、食少便溏諸癥宜用。它雖非主藥,但在臨床應用上,常能協(xié)助他藥使之達到健脾和胃的目的。
常用著名方劑香薷飲(《千金方》用此配香薷;《和劑局方》再加厚樸而成) , 使其在消暑解表的同時,兼能化濕滯 ,和胃腸;參苓白術散(《和劑局方》)、資生丸(亦名資生健脾丸,《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均借此以配合補氣健脾方四君子湯之類,加強其補脾滲濕的效果。豆類壅滯,大量可以礙胃,但若大病之后,需要適量進補之前,可先用少量白扁豆(約 10~ 30 克)煎湯代飲,這樣不僅不會壅滯,且能調養(yǎng)正氣,健脾開胃 ,故頗為合宜。
扁豆還能解酒毒及食魚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瀉,可單味生嚼,或加水研搗絞汁(亦可和紫蘇同煎)飲。
有人認為“扁豆病寒熱者不可食”,清·張潞《本經逢原》說:“以其能滯氣也 ,若脾虛寒熱不止,則扁豆亦非禁劑。”不過 ,食用扁豆有一點還需嚴加注意,它含有兩種毒素──凝集素和溶血素,有時食后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暈、頭痛、腹痛等中毒癥狀,所以必須充分煮熟,使這兩種毒素得到破壞,食用方能安全。
扁豆的外衣, 藥名扁豆衣, 功同扁豆, 但力較薄, 性味甘微涼,長于運脾利水, 適宜于脾虛有濕, 或暑濕吐瀉, 水腫腳氣等癥。
扁豆的花,氣芬芳, 性微寒 ,具有清暑化濕、宣氣和中的作用。常用于暑濕下痢, 胸脘窒滿 ,帶下赤白諸癥。清·張秉成《本草便讀》說:“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氣分而行氣。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一般用的多為白花,故處方中所常見的為白扁豆花。也有采用新鮮的。清·吳瑭《溫病條辨》治暑濕方新加香薷飲 ,清絡飲;以及近人魏長春《中醫(yī)實踐經驗錄》治寒體氣郁肝胃失調經驗方五花等甘湯,和治脾胃虛弱夾食腹痛經驗方三花二香胃苓湯,皆用其芳香輕靈,調和氣機的功效。
扁豆中含蛋白質 22. 7%、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種子中還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淀粉酶抑制物、血球凝集素 A、B;尚含豆甾醇、磷脂及多種糖。其藥理作用體現(xiàn)在:
(1)扁豆含對人的紅細胞的非特異性凝集素,它具有某些球蛋白特性。
(2)血球凝集素對人體肝臟有損傷。加熱可破壞其成分。
(3)抑制凝血酶,可使血漿凝固時間延長。
代表方劑如六合定中丸(天津達仁堂制藥廠生產)。其功能以除濕祛暑,和胃止瀉為主。臨床主治中暑、中寒、發(fā)燒、發(fā)冷、頭痛、脹滿、嘔吐惡心、腹痛瀉肚、四肢酸懶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