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注重整體觀念,辨證施治,傷科對骨折的治療也是遵循其原則的。骨折經(jīng)手法整復后,應即采取傳統(tǒng)的夾板固定,強調傷肢的主動功能練習,酌情使用手法按摩,合理應用藥物,可有效治愈骨折,預防節(jié)關僵硬,對已形成關節(jié)僵硬的傷員,首先應鼓勵其樹立治愈信心耐心教以有效的鍛煉方法,使其堅持配合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恢復,此癥臨床表現(xiàn)比較復雜,有些患者往往是多種癥狀具備,一般難以截然劃分類型,根據(jù)本人經(jīng)驗大致可分為淤血阻滯,筋脈攣縮,筋攣僵凝,寒凝筋脈四型辨治。
1.淤血阻滯型
骨斷筋傷,營血離經(jīng),阻滯筋脈,久則積滯結腫不散,故患肢腫脹疼痛,膚色紫,脈黯,關節(jié)活動障礙。
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兼祛風利水。
方用:活血通絡湯
處方:當歸、川芎、赤芍、生地、三棱、莪術,紅花乳香,沒藥,炮甲珠,木通、獨活、薏仁,黨參,云茯苓。
水煎服,日1劑,7~15天為一療程。
加減:若上肢受傷加桂枝,羌活,下肢受傷加牛膝,木瓜。
此外,可用藥外敷,將適量蜂蜜煮沸,再放人長度適宜之繃帶浸透,略擠出蜜汁即成(長度依部位所需量取一般繞傷肢腫脹區(qū)2~3層),關節(jié)部位包扎應呈“8”形,以便于關節(jié)屈伸活動。
2.筋脈攣縮型
骨折部位損傷嚴重或傷后失治,誤治,以致淤聚骨骼筋脈,凝集壅結,繼而筋脈,粘連,肌肉攣縮拘急,傷肢脹掣痛,甚則淤結硬化,關節(jié)腫硬膨大呈梭形,部分患者指(趾)關節(jié)僵硬。
治宜軟堅散結柔肝舒筋通絡止痛。
方用寬筋散加味:
處方:白芍、甘草、羌活、防風、續(xù)斷、桂枝當歸,乳香,沒藥,炮甲珠,地龍,木通,黨參,云苓,伸筋草。
共煎水內服:1日1劑,7~15天為一療程。同時也可用加味四生散外敷或煎水熏洗,或浸酒外加搽(此方有毒,切忌內服)。
3.筋攣僵凝型
骨碎筋傷或皮破骨出,淤血壅滯,敗肉惡血結癰成膿,腫發(fā)掀痛,久則皮肉僵凝,筋脈攣縮,患肢沉重酸痛,骨節(jié)難以屈伸,指(趾)關節(jié)亦僵硬。
治宜:補益氣血肝腎,兼祛風通絡補脾。
方用:補氣養(yǎng)血湯加味。
處方:熟地、白芍、當歸,川芎、人參(黨參)白術,云苓,炙甘草,肉桂,黃芪,桑枝,沒藥獨活,續(xù)斷,淮山藥薏仁,木瓜等。水煎服,1日1劑,7~15天為一療程,也可用外用藥三黃蜜軟膏即用黃柏、大黃、黃芩各等分研未,以適量蜂蜜煮沸,調入三黃散呈軟膏狀備用,視傷處大小取適量攤于油紙上邊緣放棉花條后外敷傷處,四天更換一次,淤熱痛甚者2天換一次。
4.寒凝筋脈型
由于骨斷筋傷,內動肝腎功能,以致髓不養(yǎng)骨血,不榮筋,故筋疲骨萎,氣血皆虛,易感風寒濕邪,感邪后傷肢氣血筋脈凝滯不通,牽制作痛,冷痹不適,難于舉動。
治宜溫經(jīng)散寒,祛風止痛,養(yǎng)血通脈。
方用:麻桂溫經(jīng)湯加味。
處方:麻黃、桂枝、赤芍紅花,桃仁,白芷、細辛、當歸、桑枝、續(xù)斷,獨活,薏仁,甘草。煎水內服,1日1劑,7~15為一療程。也可用藥外敷傷科合劑,當歸乳香沒藥羌活,獨活,白芷,續(xù)斷,川芎,骨碎補,三棱,莪術,炮甲珠,梔子等。研未蜂蜜調軟膏外敷,5天更換一次制法及用法同三黃蜜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