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測指標
檢測肥胖實際上就是檢測體內的脂肪總量和脂肪的分布情況,一般通過身體的外表特征測量值間接反映體內的脂肪含量和分布,這些指標包括體重指數(BMI)、腰圍(WC)和腰臀比(WHR)等。研究和試驗中則采用更精確的方法,如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測量脂肪含量。
(1) 體重指數(BMI)
BMI是與體內脂肪總含量密切相關的指標,該指標考慮了體重和身高兩個因素,其計算方法是: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其中體重以千克計,身高以米計,單位是千克/平方米。BMI簡單易測量,且不受性別的影響。BMI主要反映全身陛超重和肥胖。但是對于某些特殊人群如運動員等,BMI就難以準確反映超重和肥胖的程度了。
(2) 腰圍(WC)
WC是反映脂肪總量和脂肪分布的綜合指標,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測量方法是:被測者站立,雙腳分開25~30厘米,測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棘和第12肋下緣連線的中點。測量者坐在被測者一旁,將測量尺緊圍軟組織,但不能壓迫,測量周徑讀到0.1里米。根據腰圍診斷和檢測肥胖癥,判斷哪些人需要控制體重,可信度較高。
(3) 腰臀比(WHR)
WHR是腰圍和臀圍的比值。臀圍是環(huán)繞臀
部最突出點的身體水平周徑。腰臀比是早期研究中評測肥胖的指標,腰圍較腰臀比更簡單可靠,現在更傾向于用腰圍代替腰臀比來評測向心性脂肪含量。
(4) 臀圍(H)
H是臀部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圍長。測定時并足直立,測量部位在臀部最寬處。使用軟尺緊貼皮膚而不壓迫軟組織,以測量臀部的最大周徑。
(5)
CT和MRI測量
用CT或MRI掃描第4~5腰椎間水平計算內臟脂肪面積,根據掃描層面或節(jié)段的脂肪組織面積及體積來估測總體脂和局部體脂。
二、判斷標準
不同的測量方法采用不同的判斷標準。
(1) 體重指標(BMI)
1998年WHO公布,BMI≥25為超重,BMI≥30為肥胖。但在亞洲有一個新問題,即在比西方人更低的BMI水平下就可出現嚴重的肥胖相關疾病。這可能是由于亞洲人的脂肪容易在腹部沉積所造成的。故2000年WHO特別為亞洲人制定了新的肥胖診斷標準,見下圖。
(2) 腰圍(WC)
腰圍較腰臀比更簡單可靠,現在更傾向于用腰圍代替腰臀比預測中心性脂肪含量。WHO建議男性WC>94厘米、女性WC>80厘米為肥胖。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建議:對中國成人來說,男性WC≥85厘米、女性WC≥80厘米為腹部脂肪蓄積的診斷界值。
(3) 腰臀比(WHR)
WHR也被作為測量腹部脂肪的方法。白種人WHR大于1.0的男性和WHR大于0.85的女性被定義為腹部脂肪堆積,但腰圍更適于檢測腹型肥胖。
確定內臟脂肪過度堆積的“金指標”。通常以腹內脂肪面積100平方厘米作為判斷腹內脂肪增多的界點。但這兩項檢查價格昂貴且不適用于群體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