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特色療法頻道 > > 氣功 > 正文

什么是易筋經?

來源:發(fā)布時間:2016/3/8
導讀:易筋經的功法名稱最初見于明朝天啟年間的同名書《易筋經》,后世又稱為《內功圖說》。


易筋經的功法名稱最初見于明朝天啟年間的同名書《易筋經》,后世又稱為《內功圖說》。

易筋經之“易”是取義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易經》之“易”,有“變易”、“變化”、“變換”之義?!敖睢?,泛指人身的經絡、筋經等系統(tǒng)?!敖洝笔侵附浀?,即古來載一事一藝之專書。所以“易筋經”主要是指通過用一些特定的方法來鍛煉身體,促進人體氣血運行,并增強肢體的力量和改善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關于易筋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歸起來,大致有兩種。第一種認為,由南北朝時期印度髙僧菩提達摩所創(chuàng)。達摩于南北朝梁武帝時來到中國,后駐河南嵩山,有九年面壁的傳說,并開創(chuàng)了中國佛教的最大流派——禪宗。據稱達摩見佛寺中僧侶們終日打坐,導致氣血祜萎,身體蠃弱,故而傳授他們“易筋

稍作停頓,即松開交叉的雙手,順勢做彎腰攀足的動作,用雙手攀兩足的涌泉穴,兩膝關節(jié)不要彎曲。如此鍛煉數次。

⑧任督運轉:正身端坐,鼓漱吞津,意守丹田,以意引導內氣自中丹田沿任脈下行至會陰穴接督脈沿脊柱上行,至督脈終結處再循任脈下行。

經”以及拳法,目的是使僧侶們能強身健體,以便更好地參研佛法。少林寺僧侶習武練功蔚然成風由是滎始,后世有些練功門派就宗此說。如民國初有《達摩易筋經》,或動作名稱用“韋馱獻杵”等佛教名稱,均持此說。第二種觀點,認為達摩東來,開禪宗一派,對佛教思想的傳播起過一定的作用,相傳只有《楞伽經》四卷傳世,并無其他著作流傳,所以易筋經的出現與達摩無關。其依據是從達摩東來,到明代易筋經的出現,千余年間未見有關易筋經的記載。這一說法,現已較普遍被接受。

國家體育總局《易筋經》健身氣功課題組認為,《易筋經》應該產生于秦漢時期術士的導引之術,于唐宋年間傳人少林,成為僧人們打坐參禪之余,活血化瘀的健身功法。及至明清間“少林版”《易筋經》開始流傳于民間。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詳情請關注微信號:國醫(yī)小鎮(zhèn)或直接掃描右側二維碼關注

 

 

說兩句吧

網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

 
健康養(yǎng)生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