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大青葉(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大青葉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une的干燥葉。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主產(chǎn)于河北、陜西、江蘇、安徽等地。

  • 中藥名稱大青葉

  • 中藥學名(拉丁名)ISATIDIS FOLIUM

  • 別 名藍葉、藍菜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十字花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河北、陜西、江蘇、安徽等地

來源

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une的干燥葉。(《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河北、陜西、江蘇、安徽等地。

入藥部位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多皺縮卷曲,有的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長橢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5-20cm,寬2-6cm,上表面暗灰綠色,有的可見色較深稍突起的小點;先端鈍,全緣或微波狀,基部狹窄下延至葉柄呈翼狀;葉柄長4-10cm,淡棕黃色。質(zhì)脆。氣微,味微酸、苦、澀。(《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心、胃經(jīng)。(《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溫病高熱,神昏,發(fā)斑發(fā)疹,痄腮,喉痹,丹毒,癰腫。(《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9-15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得配本草》:“(藍葉)虛作瀉者禁用?!?/span>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防霉。(《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綠褐色。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稍彎曲,略成連珠狀增厚;氣孔不等式,副衛(wèi)細胞3-4個。葉肉組織分化不明顯;葉肉細胞中含藍色細小顆粒狀物,亦含橙皮苷樣結晶。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5g,加三氯甲烷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靛藍對照品、靛玉紅對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huán)己烷—三氯甲烷—丙酮(5:4: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的藍色斑點和淺紫紅色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預防乙腦,流腦:大青葉五錢,黃豆一兩,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七天。(《江西草藥》)
2.治乙腦,流腦,感冒發(fā)熱,腮腺炎:大青葉五錢至一兩,海金砂根一兩.水煎服,每日二劑。(《江西草藥》)
3.治溫毒發(fā)斑:大青四兩,甘草、膠各二兩,豉八合。以水一斗,煮二物,取三升半,去滓,納豉煮三沸,去滓,乃納膠,分作四服,盡又合。此治得至七、八日,發(fā)汗不解,及吐下太熱,甚佳。(《補缺肘后方》)
4.治時行壯熱頭痛,發(fā)瘡如豌豆遍身:大青三兩,梔子二七枚(擘),犀角(屑)一兩,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無所忌。(《延年方》大青湯)
5.治麻疹色太紅,或微紫,或出太甚者:大青、元參、生地、石膏、知母、木通、地骨皮、荊芥、甘草、淡竹葉。水煎熱服。(段希孟《痘疹心法》大青湯)
6.治風疹,丹毒:大青搗爛,鼉之即散(先以磁鋒砭去惡血)。(《本草匯言》)
7.治熱甚黃疸:大青二兩,茵陳、秦艽各一兩,天花粉八錢。水煎服。(《方脈正宗》)
8.治無黃疽型肝炎:大青葉二兩,丹參一兩,大棗十枚。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9.治熱病不解,下痢困篤欲死者:大青四兩,甘草、赤石脂三兩,膠二兩,豉八合。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盡更作,日夜兩劑。(《補缺肘后方》大青湯)
10.治小兒赤?。簱v青藍汁二升,分四服。(《子母秘錄》)
11.治熱盛時瘧,單熱不寒者:大青嫩葉搗汁,和生白酒沖飲。(《方脈正宗》)
12.治肺炎高熱喘咳:鮮大青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diào)蜜少許,燉熱,溫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13.治上氣咳嗽,呷呀息氣,喉中作聲,唾粘:藍實葉浸良久,搗絞取汁一升,空腹頓服,須臾以杏仁取汁煮粥食之,一兩日將息,依前法更服,吐痰方瘥。(《梅師集驗方》)
14.治血淋,小便尿血:鮮大青葉一至二兩,生地五錢。水煎調(diào)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15.治喉風,喉痹:大青葉搗汁灌之,取效止。(《衛(wèi)生易簡方》)
16.治咽喉唇腫,口舌糜爛,口甘面熱:大青、升麻、大黃(銼、炒)各二兩,生干地黃(切、焙)三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利即愈。(《圣濟總錄》大青湯)
17.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大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上二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千金方》)
18.治大頭瘟:鮮大青葉洗凈,搗爛外敷患處,同時取鮮大青葉一兩,煎湯內(nèi)服。(《泉州本草》)
19.治腦熱耳聾:大青、大黃(銼、炒)、梔子(去皮)、黃芪(制)、升麻、黃連(去須)各一兩,樸硝二兩。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圣濟總錄》大青丸)
20.治淋巴腺炎;闌尾術后感染等炎癥:大青葉、木芙蓉葉各半斤,蒲公英三兩。水煎十二小時,取汁2000毫升,每服20毫升,每日三次。(《江西草藥》)
21.防治疔、癤、痱子:①大青葉(鮮)三兩。水煎服,每日一劑。②大青葉適量,水煎濃汁,加薄荷油適量,洗患處,每日二至三次。(《江西草藥》)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搶水洗,切碎,干燥。(《中國藥典2020》)

道地性

北藥、 秦藥

相關論述

1.《綱目》:大青,能解心胃熱毒,不特治傷寒也。朱肱《活人書》治傷寒發(fā)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故李象先《指掌賦》云:陽毒則狂斑煩亂,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篤。諸藍形雖不同,而性味不遠,故能解毒除熱,惟木藍葉力似少劣,藍子則專用蓼藍者也。至于用淀與青布,則是刈藍浸水,入石灰澄成者,性味不能不少異,不可與藍汁一概論也。有人病嘔吐服玉壺諸丸不效,用藍汁入口即定,蓋亦取其殺蟲降火爾。如此之類,不可不知。......主熱毒痢,黃疸,喉痹,丹毒。藍葉汁,解斑蝥、芫青、樗雞、朱砂、砒石毒。
2.《本草經(jīng)疏》:《甄權云大青味甘,能去大熱,治溫疫寒熱。蓋大寒兼苦,其能解散邪熱明矣?!督?jīng)》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此之謂也。時行熱毒,頭痛大熱口瘡,為胃家實熱之證,此藥乃對病之良藥也。
3.《本經(jīng)逢原》:大青,瀉肝膽之實火,正以祛心胃之邪熱,所以小兒疳熱、丹毒為要藥。
4.《本草正義》:藍草,味苦氣寒,為清熱解毒之上品,專主溫邪熱病,實熱蘊結,及癰瘍腫毒諸證,可以服食,可以外敷,其用甚廣。又能殺蟲,療諸蟲毒螫者,蓋百蟲之毒,皆由濕熱凝結而成,故凡清熱之品,即為解毒殺蟲之品。又凡苦寒之物,其性多燥,茍有熱盛津枯之病,苦寒在所顧忌,而藍之鮮者,大寒勝熱而不燥,尤為清火隊中馴良品也。
5.其他 《別錄》: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藍葉汁,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毒?!短票静荨罚捍笄啵萌~兼莖,不獨用莖也?!侗静輬D經(jīng)》:大青,春生,青紫莖,似石竹苗葉,花紅紫色,似馬蓼,亦似芫花,根黃。古方治傷寒、黃汗、黃疸等有大青湯,又治傷寒頭身強、腰脊痛葛根湯亦用大青,大抵時疾藥多用之。陶弘景:大青,《本經(jīng)》又無,今出東境及近道,長尺許,紫莖。......療傷寒方多用此,除時行熱毒為良。藍汁,至解毒。以汁涂五心,又止煩悶。甚療蜂螫毒。《本草正》:治瘟疫熱毒發(fā)狂,風熱斑疹,癰瘍腫痛,除煩渴,止鼻衄、吐血,殺疳蝕、金瘡箭毒。凡以熱兼毒者,皆宜藍葉搗汁用之。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散瘀止血。治腸炎,菌痢,咽喉炎,扁桃體炎,腮腺炎,感冒發(fā)熱,齒齦出血?!督鞑菟帯罚褐渭毙愿窝?,肺結核,矽肺,牙痛,蛇傷,過敏性皮炎。

傳說淵源

       相傳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太宗李世民剛剛平定天下,但是殘兵流匪仍流竄鄉(xiāng)里,禍害百姓,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此時,中原地區(qū)發(fā)生了瘟疫,死人無數(shù)。官府派官員前往疫區(qū)監(jiān)督疫情的控制,但是由于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疫情無法控制,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恰巧“藥王”孫思邈在中原地區(qū)采藥,得知疫情后便主動前往疫區(qū)。孫思邈發(fā)現(xiàn)所有感染瘟疫的患者都有頭面腫大,全身高熱,出現(xiàn)紅斑等癥狀,便從隨身攜帶的藥箱中拿出一種葉子,讓百姓煮水喝。那些患者喝完后,癥狀很快就減輕了許多。但是,由于患者太多,藥材很快就用完了。于是,孫思邈就發(fā)動百姓上山采藥材,但是百姓大多不認識,因此常常會弄錯。孫思邈看到這種情況,就給百姓編了句口訣“葉大,色青,高三尺,夏月吃來,無腫赤”。正是由于有了這句口訣,百姓去摘這個藥材時便很少出錯,這句口訣也就世代相傳。最后人們就把這個藥材稱為大青葉,也都知道這是用來治療瘟疫的。

原標題:大青葉
詞條標簽:菘藍大青葉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