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lockquote id="5iecf"><pre id="5iecf"></pre></blockquote><ol id="5iecf"></ol>
      2. <blockquote id="5iecf"><acronym id="5iecf"></acronym></blockquote>
        <blockquote id="5iecf"><strong id="5iecf"></strong></blockquote>
        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小麥(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的果實。夏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全國產(chǎn)麥區(qū)均有產(chǎn)。

        • 中藥名稱小麥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TRITICI AESTIVI FRUCTUS

        • 別 名

        • 所屬功效類 補虛藥

        • 禾本科

        • 分布區(qū)域、全國產(chǎn)麥區(qū)均有產(chǎn)。

        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的果實。(《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分布產(chǎn)地

        全國產(chǎn)麥區(qū)均有產(chǎn)。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夏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橢圓形,長5-7mm,直徑3-3.5mm。表面淺黃棕色或黃色,腹面中央有一條縱溝,背面基部有一不明顯的胚;頂端有黃白色柔毛。質(zhì)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甘。(《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性味歸經(jīng)

        甘,涼。歸心、脾、腎經(jīng)。(《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材功效

        養(yǎng)心益腎,除熱止渴。(《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材主治

        用于臟躁,煩熱,虛熱消渴,脾虛泄痢,癰腫,外傷出血,水火燙傷。(《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用法用量

        50-100g。外用適量,炒炭研末調(diào)敷。(《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貯藏保存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白色,有黃棕色果皮小片。淀粉粒單粒為扁圓形、橢圓形或圓三角狀,臍點十字狀或短縫狀;少數(shù)由多分粒組成復(fù)粒。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加碳酸鈣2.5g,振搖10分鐘,濾過,取濾液5ml,加2%茚三酮的乙醇溶液數(shù)滴,置水浴上加熱數(shù)分鐘,溶液顯藍色。
        2.取理化鑒別鑒別(1)濾液5ml,加稍過量的堿性酒石酸酮試液,加熱數(shù)分鐘,冷卻,濾過,濾液加稀鹽酸調(diào)pH至3,置水浴上煮沸10分鐘,加氫氧化鈉試液使呈中性,再加堿性酒石酸酮試液2ml,加熱產(chǎn)生紅棕色沉淀。
        3.取本品細粉0.1g,加70%乙醇1ml,冷浸過夜,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果糖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α-萘酚試液(取10%的α-萘酚乙醇溶液與硫酸臨用時按1:5的體積比緩緩混合均勻,即得),在10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中藥配伍

        1.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2.治消渴口干:小麥用炊作飯及煮粥食之。(《食醫(yī)心鏡》)
        3.治滑痢腸胃不固:白面一斤,炒令焦黃,每日空心溫水調(diào)(服)一匙頭。(《飲膳正要》)
        4.治內(nèi)損吐血:飛羅面不計多少,微炒過,濃磨細墨一茶腳,調(diào)下二錢。(《產(chǎn)乳備要》)
        5.治老人五淋,身熱腹?jié)M:小麥一升,通草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飲之。(《養(yǎng)老奉親書》)
        6.治婦人乳癰不消:白面半斤,炒令黃色,醋煮為糊,涂于乳上。(《圣惠方》)
        7.治金瘡血出不止:生面干敷。(《葡氏經(jīng)驗方》)
        8.治火燎成瘡:炒面,入梔子仁末,和油調(diào)(涂)之。(《千金方》)
        9.治湯火傷未成瘡者:小麥炒黑為度,研為末,膩粉減半,油調(diào)涂之。(《經(jīng)驗方》)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別錄》:“主除熱,止燥渴咽干,利小便,養(yǎng)肝氣,止漏血,唾血。面消谷止痢?!?/span>
        2.《本草拾遺》:“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3.《綱目》:“陳者煎湯飲,止虛汗;燒存性,油調(diào)涂諸瘡,湯火灼傷。”“小麥面敷癰腫損傷,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腸,水調(diào)服止鼻衄。吐血?!?/span>
        4.《醫(yī)林纂要?藥性》:“除煩,止血,利小便,潤肺燥?!?/span>
        5.《本草再新》:“養(yǎng)心,益腎,和血,健脾。”

        原標題:小麥
        詞條標簽:普通小麥,小麥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