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石薺苧(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石薺苧為唇形科植物石薺苧Mosla scabra (Thunb.) C. Y. Wu et H. W. Li的全草。7-8月采收全草,曬干或鮮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 中藥名稱石薺苧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HERBA MOSLAE SCABRAE

  • 別 名鬼香油、小魚仙草、香茹草

  • 所屬功效類解表藥

  • 唇形科

  • 分布區(qū)域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薺苧Mosla scabra (Thunb.) C. Y. Wu et H. W. Li的全草。(《中藥大辭典》)

分布產(chǎn)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入藥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7-8月采收全草,曬干或鮮用。(《中藥大辭典》)

藥材性狀

呈方柱形,多分枝,長20-60cm,表面有下曲的柔毛。葉多皺縮,展閏后呈卵形或長橢圓形,邊緣有淺鋸齒,葉面近無毛面具黃褐色腺點。可見輪傘花序組成的頂生的假總狀花序,花多脫落,花萼宿存。小堅果類球形,表皮黃褐色,有網(wǎng)狀凸起的皺紋。氣清香濃郁,味辛、涼。(《中藥大辭典》)

性味歸經(jīng)

辛、苦,涼。(《中藥大辭典》)

藥材功效

祛風(fēng)利濕,清暑解毒。(《中藥大辭典》)

藥材主治

主治感冒頭痛,咳嗽,暑熱,熱痱,風(fēng)疹,濕疹,腳癬,腸炎,痢疾,蛇蟲咬傷,痔血,血崩。(《中藥大辭典》)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4.5-15g。外用:煎水洗;或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中藥大辭典》)

用藥禁忌

《廣西中藥志》:“表虛者忌用。”

中藥配伍

①治受暑發(fā)高燒:石薺苧、苦蒿、水燈心。煎水加白糖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感冒,中暑:石薺苧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風(fēng)疹,感冒:石薺苧全草三至五錢,白菊花三至五朵。酌沖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冬瓜癰,附骨疽:鬼香油加甘草一錢,入醬板鹽花,搗罨有效。(汪連仕《采藥書》)
⑤治癰疽(在未成膿階段):石薺苧葉,加紅糖半兩。共搗爛,遍貼患處,日換一至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濕疹瘙癢、腳癬:石薺苧全草一握。煎湯浴洗。(《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痱子:鮮石薺苧二斤,煎湯外洗。(《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熱痱:石薺苧鮮葉搓揉,搽擦。(《浙江中醫(yī)雜志》9(6):47,1966)
⑨治瘧疾:紫花草捻爛塞鼻孔,并煎湯于瘧發(fā)前洗臉。(《江蘇藥材志》)
⑩治蜈蚣咬傷:石薺苧鮮葉擦患處。或燒存性研末加麻油調(diào)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拾遺》:主風(fēng)血冷氣,瘡疥,痔漏下血,并煮汁服。
2.汪連仕《采藥書》:潤肌膚,滋顏色,敗瘡毒,止蛇咬、蜂螫,取葉擦之。
3.《李氏草秘》:治諸癤腫毒。
4.《分類草藥性》:治痧癥,霍亂;解毒,去暑熱。
5.《福建民間草藥》:除濕祛風(fēng)。療濕疹,止瘙癢。
6.《廣西中藥志》:祛風(fēng),散瘀,破結(jié),消毒。治傷寒頭痛,中風(fēng)口噤,衄血,腸風(fēng),崩中,血痢,癰腫,跌打。
7.《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暑解表,消腫,解毒。治感冒,中暑,痱子,無名腫毒,蜈蚣咬傷。
8.《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止血。治創(chuàng)傷出血,感冒咳嗽。

原標題:石薺苧
詞條標簽:石薺苧,石薺苧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