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艾葉(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zhì),曬干。主產(chǎn)于安徽、山東。

  • 中藥名稱艾葉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ARTEMISIAE ARGYI FOLIUM

  • 別 名艾、艾蒿、家艾

  • 所屬功效類止血藥

  • 菊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安徽、山東。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葉。(《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安徽、山東。

入藥部位

采收加工

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zhì),曬干。(《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zhì)柔軟。氣清香,味苦。(《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jīng)。(《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艾葉: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濕止癢。
醋艾炭:溫經(jīng)止血。(《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艾葉: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經(jīng)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jīng)寒不調(diào),官冷不孕;外治皮膚瘙癢。
醋艾炭:用于虛寒性出血。(《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用。(《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陰虛血熱者慎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陰涼干燥處。(《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綠褐色。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形毛,頂端細胞長而彎曲,兩臂不等長,柄2-4細胞;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細胞,頂端細胞特長而扭髓,常斷落。腺毛表面觀鞋底形,由4、6細胞相對疊合而成,無柄。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于葉肉細胞中。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25ml,置水浴上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艾葉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甲苯一丙酮(10:8: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補缺肘后方》)
2.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二錢。(《衛(wèi)生易簡方》)
3.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葉二錢,辣蓼二錢,車前一兩六錢。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江蘇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
4.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濟總錄》香艾丸)
5.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干艾葉四兩(炒焦存性),川白姜一兩(炮)。上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世醫(yī)得效方》艾姜湯)
6.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nèi)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7.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圣惠方》)
8.治糞后下血:艾葉、生姜。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9.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干姜一錢。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盡。(《養(yǎng)生必用方》)
10.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chǎn)后出血:艾葉炭一兩,蒲黃、蒲公英各五錢。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11.治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并梗,酒煮一周時)六兩,白肅、蒼術(shù)各三兩(俱米泔水浸,曬干炒),當歸身(酒炒)二兩,砂仁一兩。共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本草匯言》)
12.治妊娠卒眙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zhuǎn)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肘后方》)
13.治產(chǎn)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干,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楊誠經(jīng)驗方》)
14.治盜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水一鐘,煎八分,臨臥溫服。(《綱目》)
15.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后,白膠熏之。(《仁齋直指方》)
16.治頭風(fēng)面瘡,癢出黃水:艾二兩,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二、三上。(許國楨《御藥院方》)
17.治濕疹:艾葉炭、枯礬、黃柏等分。共研細末,用香油調(diào)膏,外敷。(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中藥炮制

艾葉:除去雜質(zhì)及梗,篩去灰屑。
醋艾炭:取凈艾葉,照炒炭法(通則0213)炒至表面焦黑色,噴醋,炒干。(《中國藥典2020》)

道地性

淮藥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圖經(jīng)》:近世有單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湯空腹飲之,甚補虛羸。然亦有毒,其毒發(fā)熱氣沖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
2.艾,生寒熟溫,生搗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溫,不言其熱。其性入火灸,則氣下行,入藥服,則氣上行。
3.《綱目》: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梢匀√栒婊?,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zhuǎn)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jīng)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蘇恭言其生寒,蘇頌言其有毒,一則見其能止諸血,一則見其熱氣上沖,遂謂其性寒、有毒,誤矣。蓋不知血隨氣而行,氣行則血散,熱因久服,致火上沖之故爾。夫藥以治病,中病則止。若素有虛寒痼冷,婦人濕郁滯漏之人,以艾和歸、附諸藥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輟,助以辛熱,藥性久偏,致使火燥,是誰之咎歟?于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諸痛,調(diào)女人諸病,頗有深功;膠艾湯治虛痢及妊娠產(chǎn)后下血,尤著奇效。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寒濕腳氣,亦宜以此夾入襪內(nèi)。
4.《本草匯言》:艾葉,暖血溫經(jīng),行氣開郁之藥也。開關(guān)竅,醒一切沉涸伏匿內(nèi)閉諸疾。若氣血、痰飲、積聚為病,哮喘逆氣,骨蒸痞結(jié),癱瘓癰疽,瘰疬結(jié)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湯飲中,溫中除濕,調(diào)經(jīng)脈,壯子宮,故婦人方中多加用之。
5.《本草正》:艾葉,能通十二經(jīng),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蛏脫v汁,或熟用煎湯,或用灸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jīng)絡(luò),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6.《本草正義》:古人灸法,本無一癥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別錄》以冠主治之前,其作煎以下,則湯液之治療也。止吐血者宜生用,取其辛開以疏經(jīng)絡(luò)之壅,然溫升之性,必與上溢之癥不合,古人有四生丸之制,以柏葉、荷葉、生地之清肅下降者為主,而反佐以艾葉之辛溫,欲其同氣相求,易于桴應(yīng),非艾之一味可以止上升之吐衄也。其止下利,則以里寒泄瀉而言,辛溫升舉,固其所宜。下部gu瘡,則濕熱生蟲之恙,苦溫燥濕,又能殺蟲,是其專職。婦人下血,則中氣虛寒,下焦無攝納之權(quán),以致血行失道,無故妄下,《金匱》膠艾湯溫經(jīng)升舉,固陰和陽,是其正治,非血熱妄行之下血也。生肌肉者,虛羸之人,血少形癯,得此以溫養(yǎng)之,則氣血旺而肌自豐;亦有潰瘍氣血兩虛,陽和不運,則新肌不長,艾能溫煦以和脈絡(luò),而肌肉易長,若熱多爍液者,非其治也。
7.《別錄》:主灸百病??勺骷澹瓜铝?,吐血,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fēng)寒,使人有子。
8.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嗑萍迦~療癬。
9.《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長服止冷痢。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10.《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11.《食療本草》: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12.《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zhuǎn)筋,治心痛,鼻洪,并帶下。
13.《珍珠囊》:溫胃。
14.《履巉巖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15.《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16.《本草再新》:調(diào)經(jīng)開郁,理氣行血。治產(chǎn)后驚風(fēng),小兒臍瘡。

原標題:艾葉
詞條標簽:,艾葉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