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薄竹(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天竺黃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或華思勞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稈內(nèi)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塊狀物。秋、冬二季采收。主產(chǎn)于云南屏邊、麻栗坡、西雙版納;廣東寧東、陽江;廣西等地。

植物名薄竹

拼音BaoZhu

學(xué)名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禾本目

禾本科

亞科竹亞科

超族簕竹超族

梨竹族

簩竹屬

植物形態(tài)

竿高5-8米,直徑2-3厘米;節(jié)間通直,長30-45厘米,上半部于幼嫩時被白色柔毛,老時毛落,并具硅質(zhì)而使表面糙澀;分枝常于竿基部第三節(jié)上開始,近水平伸展。竿籜幼時紫紅色,老時變枯黃色,其長度常為其節(jié)間的一半;籜鞘近呈梯形,背部初時被白色小刺毛,老時毛落具硅質(zhì)而稍變糙澀,先端近截形或兩側(cè)向中央傾斜下凹;籜耳呈極狹的線形;籜舌高約1毫米,近全緣;籜片窄三角形,先端長漸尖,基底寬約為籜鞘先端寬的1/3,邊緣在近先端部分內(nèi)卷。葉鞘無毛,先端帶紫紅色;葉耳和鞘口繸毛俱缺;葉舌近截形,高約1毫米,近全緣;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5-26厘米,寬3-4.5厘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粗糙,次脈7-9對,小橫脈明顯,先端長漸尖,呈扭曲狀而粗糙的尖頭,基部近圓形或?qū)捫ㄐ?;葉柄帶紫紅色,無毛,長約5毫米?;ㄖ﹂L35-40厘米,其節(jié)間纖細,無毛,長3-6厘米;次級分枝長5-10厘米,基部托以鞘狀苞片,后者無毛,先端具芒狀長尖頭,基部抱莖。假小穗先端漸尖;先出葉作線狀披針形,長6-8毫米,先端急尖或鈍圓,兩脊靠近,脊外的兩邊顯著不等,脊上被纖毛,頂端密生柔毛成束;苞片卵狀披針形乃至線狀披針形,長7-11毫米,先端通常具芒尖或短尖頭。小穗長達14毫米,先端漸尖;穎2片,呈卵狀披針形乃至寬披針形,長7-9毫米,先端急尖而具銳利短尖頭或鈍圓形;不孕外稃卵狀披針形,長10-11毫米,具15脈,背部中脊隆起;內(nèi)稃長9-12毫米,具6脈,先端漸尖,頂具一束短毛;鱗被3,長0.5-2毫米,邊緣微被纖毛,脈紋不明顯,前方兩片作倒披針形,先端鈍,后方一片為近卵形,先端急尖;花藥長4-9毫米,基部具不等長的2裂(其長可達1毫米);子房近棒狀,花柱狹長,約與子房上端之棒狀部分同長,柱頭短,羽毛狀。果實未見。(《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云南的蒙自、屏邊、金平等縣,常生于海拔1500-25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灌木林中。(《中國植物志》)

原標(biāo)題:薄竹
詞條標(biāo)簽:薄竹天竺黃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