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1329頁。
【處方】桂枝、龍骨、白芍、生姜、大棗、炙甘草、牡蠣、黃連、法半夏、瓜蔞皮、炒苦杏仁。
【制法】以上十一味,桂枝以90%乙醇為溶劑進(jìn)行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后的藥渣與其余白芍等十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時(shí),第二次1小時(shí),第三次0.5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duì)密度為1.33-1.38(60℃),加入上述滲漉液,混勻,加入蔗糖粉720g和適量的糊精,制成顆粒,于60℃以下干燥,制成1000g,即得。
【性狀】本品為淺黃棕色的顆粒;氣香,味甜。
【藥性分析】本方法半夏、瓜蔞皮、黃連化痰燥濕;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合用為桂枝湯,外散風(fēng)寒;苦杏仁止咳平喘;龍骨、牡蠣降逆下氣。諸藥合用,以化痰燥濕,止咳平喘,兼能外散風(fēng)寒。
【功效】止咳化痰,降氣平喘。
【主治】用于外感風(fēng)寒、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哨、痰涎壅盛;急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袋,一日3次。
【注意】用藥期間忌煙、酒、豬肉及生冷食物。
【規(guī)格】每袋裝6g。
【貯藏】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