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癥的護理手冊
脊髓灰質火臨床分為潛伏期、前驅期、麻痹前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
患兒來到康復科絕大多數是處于恢復期和后遺癥期。
一、恢復期的康復治療及護理
脊髓灰質炎患兒,從體溫恢復正常后48小時起,持續(xù)2年為恢復期?;謴蜁r期長,對護理工作的要求也有特異之處。在恢復期中,脊髓灰質細胞部分沒有死亡僅是炎性反應。炎癥逐漸消退,癱瘓的肌肉功能得以恢復,2年的恢復過程中,重點是頭6個月,據統(tǒng)計,此期間可恢復肌力的90%,神經恢復需2個月~2年,失神經支配的肌細胞變性,一般在6個月內是可逆的,時間愈長,變性細胞逆轉的可能性就愈小。防止肌肉變性和防止肢體畸形是本期的重點。
1、治療:采取針灸、理療等措施,幫助神經恢復及防止肌肉變性。
2、護理:
①輕手法被動牽伸關節(jié),防止攣縮。
②指導患兒做正在恢復的麻痹肌的主動收縮練習,助力運動,或用懸掛肢體或水中運動的方法,作減負荷的運動練習,運動時要防止正常肌的替代活動。將肌力不平衡的肢體,用塑料板、輔助器保持在功能位上活動,以防止骨與關節(jié)發(fā)生畸型。
③保持關節(jié)功能位。向患兒及家長解釋保持肢體功能位的重要意義。將踝關節(jié)保持于90°中立位,避免足下垂,膝關節(jié)保持伸直位,髖關節(jié)保持伸直中立位,避免屈曲、外翻、外旋,腕關節(jié)避免屈曲下垂等。根據具體情況,可采用砂袋、夾板、輔助支具等,畸形明顯者可采用石膏或牽引矯正后,再用輔助器將患肢保持于功能位。
④秩序漸進,勿使麻痹肌過度疲勞。
⑤肌力較弱時,可采用肌電生物反饋等方法進行鍛煉。
二、后遺癥期的康復治療護理
發(fā)病2年之后,即稱為“后遺癥期”。此時已經死亡的運動神經細胞,即不再恢復,癱瘓的肌肉已憂為定局,再用藥物治療不直作用。但因肌力失去平衡,肢體不正常負重,骨與關節(jié)的畸形繼續(xù)發(fā)展,甚至達到嚴重程度。
此期應根據患兒的癱瘓部位、畸形程度、性別、年齡等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對畸形加以矯正鍛煉,制定康復方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或改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是本期康復的重點。
1、治療:矯形外科的手術治療是切實有效的方法之一。
2、護理:
①手術前的康復護理:
A 心理護理
麻痹后遺癥的兒童,在手術前易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他們離開了熟悉的家庭和學校,來到了陌生的醫(yī)院,并要接受手術治療。兒童對各種注射及其它技術操作的疼痛刺激,常常使兒童見了醫(yī)生、護士就怕,“談針色變”、“談刀色變”,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的惡性循環(huán)。所以,護士在兒童入院時,讓其盡快的熟悉周圍的環(huán)境及患友,用和藹的態(tài)度幫助他們。掌握熟練的技術操作,動作輕柔且穩(wěn)準,一次成功,以母親的感情接近他們,努力以愛心替代他們的母愛,掌握兒童的心理規(guī)律,給他們講一些小英雄的故事,啟發(fā)他們同疾病做斗爭的勇敢精神,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為順利實施手術做好心理準備。
B 飲食護理
給患兒營養(yǎng)豐富、高蛋白、高脂肪、多維生素的食物,增加機體的抵抗力,以提高對手術的耐受力。
C 保持關節(jié)功能位的訓練及護理
如果一側肢體麻痹,用繃帶固定患肢,健側做肢體的屈伸運動,如雙側肢體麻痹,護士要指導患兒糾正不正常的姿勢,踝關節(jié)保持90°中立位,避免足下垂,膝關節(jié)保持伸直位,髖關節(jié)保持伸直中立位,避免屈曲、外翻、外旋,腕關節(jié)避免屈曲、下垂等,要根據患兒肢體功能畸形情況和發(fā)生的部位不同,采用一些彈力繃帶、沙袋、小夾板、輔助支具來保持關節(jié)功能位,這對防止畸形,以利手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D 保持和緩解關節(jié)活動度的護理
肌腱、筋膜、關節(jié)囊,這些組織的攣縮也是引起畸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護士要指導進行關節(jié)大幅度的運動,護士或患兒自己進行被動運動,可較有力地牽伸攣縮和粘連組織,擴大關節(jié)活動度,動作要平穩(wěn)緩和,以引起一定的緊張或酸痛感覺,但病人可從容忍受,以不引起肌肉痙攣為度,防止關節(jié)攣縮畸形。
E 保持和增強肌力的訓練及護理
護士要訓練、指導患兒做主動運動,盡力達到最大的運動幅度,主動運動的牽伸力量可能不大,但兼有加強肌力的作用,在肌肉或肌腱粘連,妨礙肌腱向遠端滑移,而使遠端關節(jié)的主動運動受限時,主動收縮粘連的肌肉,盡力牽引肌腱向近端滑移是唯一可能有作用的鍛煉方法,主動運動包括運動的各個方向,每一個動作重復10~20次,幅度盡可能大,盡量引起一定的酸脹或輕度疼痛的感覺,助力運動,在主動運動的同時由患兒自己或護士用手施加助力,或通過棍棒、滑輪等器械由健肢幫助患肢進行運動則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的結合。
②手術后的康復護理
A 心理護理
麻痹后遺癥的兒童,雖然他們的肢體殘疾,但智力是正常的,并不比正常兒童遜色,手術后傷口的疼痛刺激,護士要理解、關心、愛護和幫助患兒,滿足患兒的心理需要,對患兒不能報有偏見,要尊重殘疾兒童的人格,使患兒能同醫(yī)護人員密切配合,積極主動地做各種理療、體療及功能訓練,使其最大限度的改善關節(jié)功能壯態(tài)。
B 防止關節(jié)的粘連
護士要指導患兒進行未被固定的關系各方向大幅度的運動,增強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并且觀察肢端的血運情況,加大運動量防止關節(jié)粘連。
C 恢復和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
主動運動應讓患兒自行運動關節(jié)幅度盡可能大,對肌力較弱、關節(jié)攣縮的患兒,護士要輔助以各方向的被動運動,增強肌肉和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達到恢復和改善關節(jié)的活動度。
D 增強肌力的訓練
預防肌肉廢用性萎蓿,未被固定的肌肉要做主動或抗阻運動,被固定區(qū)域的肌肉在手術后的早期要做等長收縮訓練,組織愈合后,應開始恢復肌力的訓練,通過肌肉主動收縮訓練后,使肌纖維增粗,肌力增強。
E 重建肢體動作的協(xié)調性
護士要指導患兒集中注意力,做伸關節(jié)的動作,被動完成伸關節(jié)動作,使患兒做往復屈伸擺動訓練,逐漸學會控制擺動方向,重建肢體的動作協(xié)調。
F 改善步態(tài)的訓練
護士指導患兒訓練起立,單腿站立,左右移動重心,緩慢地踏步,然后練習走平道、坡道、上下樓梯、注意盡量做到身體正直,身體不要擺動,保持步態(tài)平衡,充分利用術后肌力和平衡,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或肢體長度的改善來改進步態(tài),預防變形,達到矯正的目的。
G 矯形支具、輔助支具的使用和訓練
矯形支具是用機械力學上的相反力量來矯正肢體畸形,輔助支具是用于代償肢體功能。護士要指導患兒使用矯形支具和輔助支具。如小腿矯形器病理鞋等,注意觀察矯形支具、輔助支具與皮膚接觸的部位是否出現(xiàn)紅腫、破潰、出血等情況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