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豆科灌木植物苦參的干燥根。主產(chǎn)于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每年春秋兩季采挖,曬干,切厚片,生用。
【別名】地槐,白莖地骨,山槐,野槐。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心經(jīng)、肝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膀胱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應用】
1.腫瘤治療
苦參具有廣泛抗腫瘤作用,較多應用于子宮頸癌、陰道癌等婦科腫瘤,也常用于大腸癌、胃癌、肝癌等消化道腫瘤。對于各種腫瘤放化療導致的白細胞減少、晚期腫瘤導致的疼痛等癥狀也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用于治療婦科腫瘤常配伍應用黃柏、薏苡仁、土茯苓等化濕類藥,治療消化道腫瘤常配伍紅藤、菝葜、野葡萄藤等清熱散結(jié)類藥。
用于治療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可配伍黃芪、女貞子等益氣養(yǎng)陰;對于晚期腫瘤引起的疼痛,可配伍延胡索、川芎、當歸等理氣化瘀之品。
2.其他應用
(1)濕熱之瀉痢、黃疸、帶下:本品能清熱燥濕。治濕熱蘊結(jié)腸胃,下痢腹痛,可單味應用,或與木香、甘草配伍,即香參丸;若治濕熱灼傷腸絡之痔漏下血、腸風便血,常與生地黃配伍,如苦參地黃丸;治濕熱黃疸,多與茵陳蒿、梔子、龍膽草等同用;治濕熱下注,陰癢帶下,色黃腥臭,可與黃柏、椿白皮、蛇床子等配伍,內(nèi)服或外洗。
(2)皮膚瘙癢、疥癖、麻風:本品有祛風殺蟲,燥濕止癢作用。用于多種皮膚病,既可內(nèi)服,又可外用。治療皮膚瘙癢,常配荊芥、防風等內(nèi)服,或配川椒、百部煎湯外洗;治疥癖,單用苦參煎洗,或配蛇床子、荊芥穗、白磯煎洗,如苦參湯,或配枯礬、硫黃制膏外涂;治麻風,常與大風子、蒼耳子等配伍。
(3)小便澀痛:本品能清熱利尿。治小便澀痛,常配與車前子、滑石等利尿通淋藥同用。
(4)妊娠小便不利:可配當歸、貝母同用,即當歸貝母苦參丸。
3.成藥應用
復方苦參注射液能夠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散結(jié)止痛。臨床用于癌腫疼痛,也用于治療放化療導致的白細胞降低,與放化療同時應用則可減少白細胞降低發(fā)生率。
【用量用法】6~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或浸灑搽。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及陰虛津傷者慎用。反藜蘆。
【文獻論述】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心腹結(jié)氣,癃瘕積聚,黃疸,溺有余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
《本草綱目》:治腸風瀉血,并熱痢?!侗静輩R言》:祛風瀉火,燥濕殺蟲之藥也。
【現(xiàn)代抗腫瘤藥理研究】
1.直接作用
苦參堿可以直接抑制肝癌、肉瘤等多種腫瘤細胞的增殖活性,且有一定的時間依賴性及劑量依賴性,其作用機制與抑制腫瘤細胞端粒酶活性、抑制細胞周期正相關蛋白表達、增強細胞周期負調(diào)控蛋白表達、增強p53等抑癌基因活性等有關。
苦參堿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其作用機制與升高p53、Bax、Fas、BCL-6蛋白與mRNA表達有關’也與降低BCL-2表達有關。
2.間接作用
(1)抑制黏附轉(zhuǎn)移:苦參堿的抗腫瘤作用還與抗腫瘤細胞黏附與轉(zhuǎn)移有關’能降低腫瘤細胞CD44、CD49等黏附因子從而抑制腫瘤細胞與組織黏附形成轉(zhuǎn)移灶,也可降低Tiam-1等轉(zhuǎn)移因子從而降低腫瘤細胞侵襲性。
(2)抑制血管生成:苦參堿還可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從而通過減少腫瘤生長所需營養(yǎng)與氧,達到使腫瘤細胞“餓死”的結(jié)果。
(3)逆轉(zhuǎn)多藥耐藥:用苦參堿加長春新堿作用多藥耐藥細胞可逆轉(zhuǎn)K562/vin細胞對長春新堿的耐藥作用,并可降低K562/vin細胞表面耐藥因子P-gp的表達。
(4)增強免疫功能:苦參堿可提高機體對腫瘤的免疫作用,增強細胞、胸腺有核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活性,增加血液中IL-2的含量。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權(quán)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nèi)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