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藥詞典頻道 > 中成藥 > 正文

小兒瀉速停顆粒

摘要:【方源】《中國(guó)藥典》2015年版539頁。 【處方】地錦草、兒茶、烏梅、焦山楂、茯苓、白芍、甘草。 【制法】以上七味,烏梅、焦山楂、白芍加水煎煮1小時(shí),濾過,藥渣加入地錦草,再加水煎煮二次,濾過,濾液合并,濾液濃縮至適量,加乙醇使含醇量達(dá)60%,靜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 收藏
【方源】《中國(guó)藥典》2015年版539頁。
【處方】地錦草、兒茶、烏梅、焦山楂、茯苓、白芍、甘草。
【制法】以上七味,烏梅、焦山楂、白芍加水煎煮1小時(shí),濾過,藥渣加入地錦草,再加水煎煮二次,濾過,濾液合并,濾液濃縮至適量,加乙醇使含醇量達(dá)60%,靜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無醇味。兒茶加水煎煮二次,煎液濾過,濾液合并,或濃縮至適量,冷藏,濾過;茯苓、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煎液濾過,濾液合并,濃縮至適量,冷藏,濾過,濾液與上述藥液合并,濃縮至適量,加蔗糖500g與適量糊精、甜菊素,制顆粒;或合并藥液經(jīng)噴霧干燥制得浸膏粉,加蔗糖500g與適量糊精及阿司帕坦,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制成1000g,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黃色的顆粒;味甜、微澀。
【藥性分析】方中地錦草苦辛,大劑為用,善清熱利濕而止瀉,為君藥。茯苓甘淡,健脾滲濕為臣藥。兒茶、烏梅酸澀止瀉,為君藥相合,收澀而不斂邪;以山楂消食導(dǎo)滯;取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共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健脾止瀉,緩急止痛之功。
【功效】清熱利濕,健脾止瀉,緩急止痛。
【主治】用于小兒濕熱壅遏大腸所致的泄瀉,癥見大便稀薄如水樣、腹痛、納差;小兒秋季腹瀉及遷延性、慢性腹瀉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與用量】口服。六個(gè)月以下,一次1.5-3g,六個(gè)月至一歲以內(nèi),一次3-6g,一至三歲,一次6-9g,三至七歲,一次10-15g,七至十二歲,一次15-20g,一日3-4次;或遵醫(yī)囑。
【注意】忌食生冷油膩;腹瀉嚴(yán)重,有較明顯脫水表現(xiàn)者應(yīng)及時(shí)就醫(yī)。
【規(guī)格】每袋裝(1)3g;(2)5g;(3)10g。
【貯藏】密封。

原標(biāo)題:小兒瀉速停顆粒

詞條標(biāo)簽:小兒瀉速停顆粒

上一篇:小兒瀉痢片下一篇:小兒肝炎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