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宋朝 > 正文

醫(yī)心方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7/11/13

刻醫(yī)心方序

《醫(yī)心方》三十卷,每卷首題∶從五位下行針博士兼丹波介丹波宿檷康賴撰。謹按∶臣等遠祖記合也,意蓋數(shù)百命臣等曾祖臣元德使以仁和王府所藏抄本謄寫,儲之醫(yī)學,當時稱為希觀。顧其為書,殘脫知今命臣舊金石遺則帙根證博之協(xié)之于古今之異與風土之宜,參伍而錯綜之,然后其道乃始完,可以??髮W矣。求之前人之著,能具斯道者,其唯王氏之書足以當之。而是書則直駕而上之,豈不更偉乎。況其所征引宋字則是書在天壤間凡以裨補后學有匪細故者,不僅為醫(yī)家鴻寶也。臣等竅幸今日衣冠文物之化施及吾然上元拜

治病大體第一

《千金方》云∶張湛曰∶夫經(jīng)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nèi)同而外異,亦有內(nèi)異而外同沉于茲而徹藝能又云∶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疾。

若有等,愴,縱有所又云∶夫為醫(yī)之法,不得多語調(diào)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yī)老子神報之藥又云∶自古名醫(yī)治病,多用生命以濟交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先死者能不又云∶仲景曰∶不須汗而強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又須(余呂反,又羊汝反,善也,待也,參與也)下而不與下之者,使人心內(nèi)懊惱,脹滿煩亂,浮腫而死;不須下而強與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又不須灸而強與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腸,干錯五臟,重加其煩而死。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使冷結(jié)重凝《本草經(jīng)》云∶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又云∶復(fù)應(yīng)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xiāng)壤、風俗,并各不同。褚澄治《太素經(jīng)》云∶黃帝問于岐伯曰∶醫(y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人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也,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其治宜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凍;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病,其治南方者,天地所養(yǎng)長陽氣之所盛之處也。其地洼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生物色者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dǎo)之情又云∶凡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于外邪,病從內(nèi)生,名曰脫榮;嘗富后貧,名曰失之辱最勝王經(jīng)云∶病有四種別,謂風熱痰,及以總集病,應(yīng)知發(fā)動時。春中痰動,夏內(nèi)風病生,秋時黃熱服藥病。

應(yīng)變順時病。

問其多汗及多。聰明夢見火,斯人是熱性。心定身平整,慮審頭津膩。夢見水白物,是性應(yīng)知。

無死舌黑生。

慈憫《南海傳》云∶夫四大違和,生靈共有,八節(jié)交竟,發(fā)動無恒。凡是病生,即須將息。

故《令身病源二《太素經(jīng)》云∶病先起于陰者,先治其陰,而后治其陽;先起于陽者,先治其陽,而后治其陰,皆療其本也。又云∶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忘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咽喝,治之以藥;形數(shù)驚恐,筋于不仁,治之按摩醪藥。

又云∶病有生于風寒、暑濕、飲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針石湯藥去之。喜怒憂思,傷神不可又云∶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之熱,無刺漉漉兵大《針灸經(jīng)》云∶十歲小兒,七十老人,不得針,宜灸及甘藥。

《醫(yī)門方》云∶大法春夏宜發(fā)汗。凡服湯藥發(fā)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凡發(fā)汗,欲令手足身體,凡大汗出復(fù)后,脈洪大,形如瘧,一日再發(fā),汗出便解,更與桂枝麻黃湯∶麻黃(四兩,去節(jié))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八十枚,去尖)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三兩,沸,撩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相去七八里,覆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凡發(fā)汗后,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心(三兩)夕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切)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小升,去滓,分溫三服。服湯已須臾,啜一升熱粥,以助藥力。

溫覆復(fù)服又云∶冬可熱藥,不可發(fā)汗;汗退場門中瘡生,吐痢。

凡衄(女鞠反,鼻出血也)家不可發(fā)其汗。汗出即直視不得眠睡。

凡淋家不可發(fā)汗,汗出即便血。

凡咽中閉塞、咽燥者不可發(fā)其汗。

凡大下后發(fā)汗即脹滿。凡發(fā)汗后惡寒者,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

凡瘡家雖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致痙(久至反,惡病反)。

凡新大吐下、衄血、鼻失血、得歐楗之后。婦人新傷產(chǎn),皆不可汗。

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發(fā)汗,汗出即嘔逆厥冷。

凡發(fā)汗后飲水多,其人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凡發(fā)汗以后,其人臍下悸(其季反,心動也)。欲作奔豚(徒昆反,豕子也)氣,茯苓桂心甘草凡發(fā)汗以后,腹脹滿,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又云∶大法春宜吐。

凡諸病在胸中者,宜吐之。

凡服湯吐,中病便止,不必盡劑。須吐者虛及傷寒胸中滿,及積痰干嘔。又胸膈痰熱轉(zhuǎn)嗽(凡宿食在胃管,當吐下之。

又云∶諸四逆者,不可吐之。凡諸虛羸者,不可吐之。凡新產(chǎn)者,不可吐之。

凡香港腳上沖心者,不宜吐之。

凡病者惡寒而不欲近衣,不可吐之。

又云∶大法秋宜下。

凡服湯下,中病便止,不可盡劑。

凡病發(fā)作汗多,急下之。

凡病五日六日,腹?jié)M不大便,急下之。

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痛而滿,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宜承氣湯凡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沸冒不能臥,此有燥屎故也,宜下之。

凡可下者,湯勝丸。脅下偏痛發(fā)熱,此寒也。當以溫藥下。其寒脹須下。

凡諸病大便澀,諸傷寒腹?jié)M,瘧,腹?jié)M鼓脹,水脹,大便不通,須利小便者;黃病、水病、凡病腹中滿痛者,為寒,當下之。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常下之。脈數(shù)而滑者,有宿食,下凡可下者,以承氣湯方∶大黃(四兩,別漬一宿)濃樸(二兩,炙)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下大黃,更一二沸,去滓,分二服。當利二三行愈。

又云∶夏月不可下。凡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之。凡病心下堅,頸項強而眩,勿下之。凡厥逆凡病欲吐者,不可下。凡病有外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凡病腹?jié)M吐食,下之益甚。

凡大者不

諸病不治證第二


《醫(yī)門方》云∶論曰∶夫人有病,皆起于臟腑;生死之候,乃見于容色。猶如影響報應(yīng),必不差違,當審察之,萬無失一。其中形證具列后條。凡人無病及有病,常反眼上皮看,其中有赤脈從上下欲貫瞳子者,一脈一年死,二脈二年死。若未下者,可療也。人急暴肥而憒(人面忽有赤色出而頰顴(距員反,《廣雅》曰∶也,頰骨也)上大如指者卒死,至鼻頭亦卒有赤色若黑色,忽從額上起下至鼻頭卒死。

黑色忽出額上,大如指,無病而卒死。忽有黑色橫鼻上,或至眉下,不出月卒死。

面上忽有青色如懸帚者,須臾死。鼻上至眉額,忽色如馬肝;望之如青,近之如黑,不出百面卒虛肥,正白無血理者,方死不久。眼中睛上白色如半米者死。面忽青而眼黑若赤者死,面忽赤而眼白若目青者立死。眼卒視,無所見者死。病患身有臭氣異常者死。病患忽悲泣者病患忽潔然汗出者死。病患面青白,目張失明;及面赤、唇騫,及面目鼻或耳無輪廓,或舌病患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復(fù)者,胃絕五日死。

病患泄利,不覺出時者,脾絕十二日死。

病患手足爪甲青,呼罵不止者,筋絕九日死。

病患發(fā)直如干麻,或白汗出不止,腸絕六日死。

病患面青,但欲伏眼目視不見人,泣出不止者,肝絕八日死。

病患齒暴痛,面正黑,人中黃色,腰中如折,白汗出如流水者,腎絕四日死。

病患兩目有黃色者,不久方愈。病患耳目鼻邊有黑色起入口者,死,十有三活。病患面兩口,甲下病患目無精光,齒黑者,不治。病患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十日死。病患身臭,不治。

病患面青目黃,百日死。病患口張者,三日死。病患陰囊莖腫者,死。病患妄語錯亂及不能《葛氏方》云∶凡腫有五不治,面腫倉黑,肝敗不治;掌腫無理滿滿,心敗不治;臍滿腫反《扁鵲傳》云∶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不治《本草經(jīng)》云∶倉公有言∶病不肯服藥,一死;信巫不信醫(yī),二死。

服藥節(jié)度第三

《千金方》云∶扁鵲曰∶人之所依者形也;亂于和氣者,病也;理于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厄者不又云∶夫為醫(yī)者,當須洞視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藥性剛烈,又云∶仲景曰∶欲治諸病,當先以湯洗除五臟六腑間,開通諸脈,理道陰陽,蕩中破邪,潤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痹,表里移走,居無常處,散當平之。次用丸,丸藥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瘕;進飲食,調(diào)營衛(wèi),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醫(yī)者意也。(營衛(wèi),《千金方》曰∶榮者,絡(luò)脈之氣通;衛(wèi)者,經(jīng)脈之氣通;營出中焦,衛(wèi)出上焦。)《養(yǎng)生要集》云∶張仲景曰∶人體平和,唯好自將養(yǎng),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則令人臟又云∶悟論服藥曰∶夫欲服食,當尋性理所宜,審冷暖之適,不可見彼得力,我便服之。

《本草經(jīng)》云∶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注蠱毒,以毒藥;癰腫又云∶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抱樸子》云∶按中黃子服食節(jié)度曰∶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服養(yǎng)生之藥,以食后服之行,不得調(diào)之,不然,冷方轉(zhuǎn)增或冷患熱時治之,不可一又云∶病力弱者形肉多消,欲治之法,先以平和湯一兩劑少服,通調(diào)血氣,令病患力漸漸強又云∶其病或年遠而人仍強,或得病日近病患已致瘦弱。此二種病乃是腑臟受納病別故爾。凡臟病皆年遠始成,腑病日近尋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病難治,陽病易治。陰陽二病服湯病者邪者日服行于又云∶春夏不可合吃熱藥,秋冬不可合吃冷藥,但看病患冷熱也。

又云∶病有新舊療法不同,邪在毫毛,宜服膏及以摩之。不療,二十日入于孫脈,宜服藥酒脈,宜謂之又云∶凡服補湯者,相去遠;久服瀉湯,相去近。

《短劇方》云∶凡病劇者人必弱,人弱則不勝藥,處方宜用分兩單省者也。病輕者人則強,凡久病者日月已積,必損于食力;食力既弱,亦不勝藥,處方亦宜用分兩單省者也。新病者少壯者病雖重,其人壯,氣血盛,勝于藥,處方宜用分兩重復(fù)者也。雖是優(yōu)樂人,其人驟病宜用夫人壯病輕而用少分兩方者,人盛則勝藥勢,處方分兩單省者則不能制病,雖積服之,其勢虛衰是又云∶自有小盛之人,不避風涼,觸犯禁忌,暴竭精液;雖得微疾,皆不可輕以利藥下之。一利便竭其精液,因滯著床席,動經(jīng)年歲也。初始皆宜與平藥治也。宜利者,乃轉(zhuǎn)就下之耳夫長宿人病,宜服利湯藥者,未必頓盡一劑也。皆視其利多少且消息之于一日之寬也。

病源源宜夫病是服利湯得瘥者,從此以后,慎不中服補湯也。得補病勢則還復(fù)成也。重就利之,其人垂平夫有?;贾?,不妨行走,氣力未衰,欲將補益。冷熱隨宜丸散者,乃可先服利湯下便,除復(fù)有虛人積服補藥,或中實食為害者,可止服利藥除之。復(fù)有平實之人暴虛空竭者,亦宜以夫極虛極勞,病應(yīng)服補湯者,風病應(yīng)服治風湯者,此皆非五三劑可知也。自有滯風洞虛,積《千金方》云∶凡人年四十以下,有病可服瀉藥;不甚須服補藥,必有所損,不在此限。

四術(shù)又云∶必有臟腑積聚,無問少長,須瀉;必有虛損,無問少長,須補。以意商量而用之。

又云∶每春秋皆須與服轉(zhuǎn)瀉藥之一度,則不中天行時氣也。

又云∶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熱,肌膚薄脆,腠理開疏,用藥輕者;關(guān)中又云∶凡服痢湯,欲得侵早。

凡服湯欲得如法。湯熱服之,則易消下不吐,若冷則吐嘔不下,若大熱則破人咽喉。務(wù)在用湯來又云∶凡服湯皆分三升為三服,然承病兒谷氣強,前一服最須多,次一服如少,次后一服最又云∶凡服補湯,欲得服三升半。晝?nèi)挂?,中間鬲食,則湯氣溉灌百脈,易得藥力。

如此皆可又云∶凡服藥三日慎酒,湯忌酒故也。

又云∶凡服治風湯等,一服濃覆取汗,若得汗即須薄覆,勿令大汗。中間亦須間食,不爾,令人無力,更益虛羸。

又云∶凡餌湯藥,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大熟則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又復(fù)損藥,又云∶凡服瀉湯及諸丸散酒等,至食時須食者,皆先與一口冷醋飯,須臾乃進食佳也。

又云∶凡丸藥皆如梧子,補者十丸為始,從十漸加,不過四十丸為限。過此,虛人亦一日三徒棄又云∶凡服瀉丸,不過以痢為度。慎勿過多,令人下痢無度,大損人。

又云∶凡人忽遇風,發(fā)身心頓惡,或不能言。如此者當服大小續(xù)命及西州續(xù)命,排風越婢等出不日五夜服湯不絕,即經(jīng)二日停湯,以美羹自補,消息四體。若小瘥,當即停藥,漸漸將息。

如其不瘥,當更服湯攻之,以瘥為限。

又云∶凡患風服湯,非得大汗,其風不去,所以諸風方中皆有麻黃。至如西州續(xù)命用八兩,藥,《葛氏方》云∶凡服藥不言先食后食者,皆在食前。其應(yīng)食后者,自各說之。

凡服湯云分三服再服者,要視病源候或疏或數(shù),足令勢力相及。毒利之藥,皆須空腹,補湯凡服丸散不云酒水飲者,本方如此;而別說用酒水,則此可通得以水飲服之。

《刪繁論》云∶凡禁之法,若湯有觸服,竟五日忌之。若丸散酒中有相違觸,必須服藥竟,之后十日方可飲啖。若藥有乳石,復(fù)須一月日外。若不如爾,非唯不得力,反致禍也。

服藥禁物第四

 《本草經(jīng)》云∶服藥不可多食生葫蒜、雜生菜。

又云∶服藥不可食諸滑物果菜。

又云∶服藥不可多食肥豬犬肉肥羹及魚膾。

又云∶服藥通忌見死尸及產(chǎn)婦諸淹穢事。

又云∶服藥有術(shù),勿食桃李及雀肉、葫蒜、青魚。有巴豆勿食蘆筍羹及豬肉。(今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今按∶《范汪方》∶食之精漏少子,使人縮產(chǎn),飲不可下,病不除)。有半夏菖蒲勿食飴糖及羊肉。(今按∶《范汪方》云∶令人病不除?!渡欧蚪?jīng)》云∶三日勿食秫)。有細辛勿食生菜。(今按∶《范汪方》云∶食之病增)。有甘草勿食菘。(今按∶《范汪方有藜蘆,勿食貍?cè)?。(今按∶《范汪方》云∶食之使人水道逆上成腹脹)。有牡丹勿食生葫葉(《新修本草》無此字)。今按∶《范汪方》云∶一日勿食葫,病增?!渡欧蚪?jīng)》云∶二日勿食生蒜,病增〕。有恒山勿食生蔥菜。(今按∶《范汪方》云∶食之增?。?。有空青、朱沙,勿食生血物。(今按∶《養(yǎng)生要集》云∶病不除)。有茯云∶勿食諸酢熱?!队褫俜健吩啤密蜍呒甚庺~)。

《養(yǎng)生要集》云∶服藥不可食諸滑物、果、實、菜、油、面、生、冷、酢。

又云∶服藥不可多食生葫蒜、雜生菜、豬肉、魚臊膾。

又云∶服藥有松脂,勿食五肉魚菜鹽醬,唯得飲水并小酒脯耳。

又云∶服藥有天門冬,忌鯉魚。

又云∶服藥有黃精,忌食梅。

《枕中方》云∶凡服藥物,不欲食蒜、石榴、豬肝,房室都絕之為上,服神藥物勿向北方,又云∶凡服食,忌血味,使三尸不去。

《千金方》云∶凡餌藥之人不可服鹿肉,服藥必不得力。所以然者,鹿恒食解毒之草,是故能制散諸藥也。

又云∶凡服藥,皆斷生、冷、酢、滑、豬、雞、魚、油、面、蒜。其大補丸慎陳臭。

又云∶服藥有柏子,忌食面、五肉、魚、菜。

《慧日寺藥方》云∶服桂勿食鯉魚,害人。(今按∶《養(yǎng)生要集》云,蔥桂不可今食,傷人)《馬琬食經(jīng)》云∶服杏仁忌食豬肉,殺人。

《藥像》云∶服槐實,忌豬肉。

服藥中毒方第五

《葛氏方》治服藥過劑及中毒,多煩悶欲死方∶刮東壁土,少少以水三升飲之。

又方∶搗藍青,絞取汁,服數(shù)升。無藍者,立浣新青布,若紺縹,取汁飲之。

又方∶燒犀角,末之,服方寸匕。

又方∶搗荷根,取汁飲一二升。夏用葉。

又方∶服藥失度、腹中苦煩者方∶飲生葛根汁,大良。無生者,搗干者,水服五合,亦可煮之。

又方∶釜月下黃土末,服方寸匕。

又云∶服藥吐不止者方∶取豬膏,大如指長三寸者,煮令熱,盡吞之。

又方∶飲新汲冷水一升即止。

又云∶若藥中有巴豆下利不止者方∶末干姜、黃連,服方寸匕。

又方∶煮豉服一升。

又云∶諸藥各有相解,然雖常儲,今但取一種而兼解眾毒,求之易得者。取甘草,咀,濃又方∶煮桂,多飲其汁,并多食蔥葉中涕也。

又方∶煮大豆,令濃,多飲其汁。無豆者,豉亦可用。

凡煮此諸藥,飲其汁以解毒。雖危急亦不可熱飲之。諸毒得熱皆更甚,宜揚令小冷也。

《集驗方》治服藥過劑煩悶方∶研粳米,取汁五升服之。

《醫(yī)門方》云∶若方中有大黃、芒硝、檳榔仁等利不止者,冷粥及冷凍飲料吃半升即止。又有巴飲投《本草經(jīng)》云服藥過劑悶亂者方∶吞雞子黃,又藍汁,又水和胡粉,又土漿,又荷汁,又粳米沉汁,又豉汁,又干姜,黃連又云∶百藥毒,用甘草、薺(齊禮反)(泥禮反)、大小豆汁、藍汁及實皆解之。今按∶《馬射岡毒∶用藍汁、大小豆汁、竹瀝、大麻子汁、藕、艾汁并解之。

野葛毒∶用雞子汁、葛根汁、甘草汁、鴨頭、熱血、溫豬膏并解之。

斑苗芫青毒∶用豬膏、大豆汁、戎鹽、藍汁及鹽湯煮豬腸及巴豆并解之。

野狼毒毒∶用藍汁、白蘞及鹽汁、木占斯并解之。

躑躅毒∶用梔子汁解之。

巴豆毒∶煮黃連汁、大豆汁、生藿汁、菖蒲屑汁、煮寒水石汁并解之。(今按∶《拾遺》云藜蘆毒∶用雄黃屑煮蔥汁,溫湯并解之。

雄黃毒∶用防己解之。

蜀椒毒∶用葵子汁煮桂汁、豉汁、人尿及冷水及食土,食蒜雞毛燒咽并解之。(今按∶《葛半夏毒∶用生姜汁及煮干姜汁并解之。

石毒∶用大豆汁、白鵝膏并解之。

芫花毒∶用防風、防己、甘草、桂汁并解之。

烏頭、天雄、附子毒∶用大豆汁、遠志、防風、棗?。ǚ剩?、飴糖并解之。

大戟毒∶用菖蒲汁解之。

桔梗毒∶用粥解之。

杏仁毒∶用藍子汁解之。

諸菌毒∶堀地作坎,以水沃中,攪令濁,俄頃飲之,名地漿。

防葵毒∶用葵根汁解之。(蘇敬云∶防葵,按《本經(jīng)》∶無毒。試用亦無毒。今用葵根汁解莨菪毒∶用薺、甘草、升麻、犀角、蟹并解之。

馬刀毒∶用清水解之。

野芋毒∶用土漿及糞汁并解之。

雞子毒∶用淳酢解之。

鐵毒∶用磁石解之。

金毒∶服水銀數(shù)兩即出。又鴨血及雞子汁;又水淋雞矢汁并解。(今按∶《葛氏方》云∶取石藥中毒∶白雞矢解之。人參汁亦佳。

卷第二

夫《黃帝明堂經(jīng)》、《華》、《扁》針灸法,或繁文奧義,卷軸各分;或上孔下穴,次第相違,既而去圣綿邈,后學暗昧。披篇按文之間急疾,又《經(jīng)》治取艾作炷之處要穴易迷,是以頭面手足胸脅腹背各隨其處,盡抄其穴,主治之法,略注穴下,針灸之例,詳附條末,專依軒宮之正經(jīng),兼拾諸家之別說,唯恐輕以愚憨之思,猥亂圣賢之蹤,庸誤亂圣旨,譬猶夏蛾之自迷燈,秋蟬之不知雪矣。

   

孔穴主治法第一

合六百六十穴(《明堂經(jīng)》穴六百四十九;諸家方穴十一。)

頭部諸穴六十八∶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第一行五穴∶囟會一穴∶(一名天窗,在上星后一寸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頭痛,前頂一穴∶(在囟會后一寸半骨陷中,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目瞑痛,惡風寒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后一寸半頂中央旋毛中,刺入三分灸五壯。主∶瘧,陽膀胱后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后一寸半,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目,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頂后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壯。主∶癲疾狂走,螈,搖頭,第二行左右十穴∶五處二穴∶(在督脈旁去上星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此以瀉諸陽氣熱,衄,承光二穴∶(在五處后一寸,不可灸,刺入三分。足太陽膀胱腑。主∶風眩頭痛,欲嘔,煩通天二穴∶(一名天臼,在承光后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頭痛,項痛,僵絡(luò)卻二穴∶(一名強陽,一名腦蓋,一名反行。在通天后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玉枕二穴∶(在絡(luò)卻后七分半,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發(fā)際五寸,刺入二分留三痛。灸第三行左右十穴∶臨泣二穴∶(在當目上、目直、目上、入發(fā)際五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后一寸,注云∶目上一寸五分是目之窗牖,故曰之,刺三分正營二穴∶(在目窗后一寸,刺入三分,灸五壯。主∶上齒痛,惡寒。足少陽膽腑,又陽維承靈二穴∶(在正營后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壯。主∶腦風頭痛,惡見風寒,鼽衄窒鼻,腦空二穴∶(一名顳,在承靈后一寸半,俠玉枕旁枕骨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

主∶頭上五行外四十三穴∶頭維二穴∶(在額角發(fā)際本神旁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禁不可灸。足少陽膽腑,又足陽明胃腦戶一穴∶(一名迎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后一寸五分,不可灸,刺入二分,留二呼汗出頷厭二穴∶(在曲周顳上廉,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腑,足陽天沖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寸,刺入三分灸九壯。又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主∶頭痛、痙蟀谷二穴∶(在耳上入發(fā)際一寸半,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腑,又入足曲鬢二穴∶(在耳上發(fā)際曲隅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壯。足太陽膀。又入足少陽膽腑。

主∶浮白二穴∶(在耳后入發(fā)際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腑,如上又入足少陽膽腑。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發(fā)際四分,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小陽膽腑,又足太陽膀胱同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手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陽膽腑,又足太陽膀懸顱二穴∶(在曲周顳中,注云∶在曲頷骨上,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陽明胃腑懸厘二穴∶(在曲周顳下廉,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腑。主∶發(fā)上關(guān)二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寒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中,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足陽明脈胃。主∶耳鳴,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刺入一分灸三壯。足少陽膽腑,又手少陽三焦。

主∶聽會二穴∶(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刺入分灸三壯。手太陽又手少三焦。主∶聾、齒痛、角孫二穴∶(在耳廓中間上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腑。主∶牙齒不可嚼,齦下關(guān)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張口而閉。刺入三分灸三壯。

足少和二穴∶(在耳前兌發(fā)下動脈,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頭重,頷痛,引耳中之KTKTKTKT。又手太陽脈小腸腑,又手少陽三焦。)顱息二穴∶(在耳后間青脈,刺入一分出血多殺人,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身熱,頭脅螈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雞足青脈,刺出血如豆,今按∶《千金方》不灸。主∶小兒翳風二穴∶(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刺入四分各三壯。手少陽三焦,又足少陽膽。

主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后入發(fā)際一寸大筋內(nèi)宛中起肉,刺入四分留三呼,不可灸。

欲自喑門一穴∶(一名舌厭,一名舌橫,在項中發(fā)際宛宛中,入系舌本,刺入四分不灸。主∶項

面部諸穴三十九∶

面一行從上星直下至承漿七穴∶上星一穴∶(在顱上鼻直上中央入發(fā)際一寸,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壯。督脈。主∶風眩,神庭一穴∶(在發(fā)際直鼻,不可刺,灸三壯。督脈,又足陽明胃,又足太陽膀胱。主∶寒熱素一穴∶一名面王,在鼻柱,刺入三分。督脈。主∶鼽衄涕出,中有懸癰宿肉,窒洞不木溝一穴∶(在鼻柱下人中低唇取之,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督脈,又手陽明大腸。

主∶兌端一穴∶(在唇上尖銳之端,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癲疾,嘔沫,齦交一穴∶(在唇內(nèi)齒上齦縫,注云∶上齒齦間。刺入三分灸三壯。足陽明胃腑。主∶風寒承漿一穴∶(一名天地,在頤前,下唇之下,開口取之,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任脈。

止。)面一行外左右三十二穴∶曲差二穴∶(一名鼻沖,在俠神庭旁一寸五分,在發(fā)際。刺入三分灸五壯。又足太陽脈膀本神二穴∶(在俠曲差旁一寸五分發(fā)際。刺入三分灸五壯。陽維脈,足少陽膽。主∶頭痛,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刺入三分。陽維脈。主∶頭、目瞳子痛,不可以視,使項攢竹二穴∶(一名員柱,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在眉頭陷者中,刺入二分灸三壯絲竹空二穴∶(一名目,在眉后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主∶頭痛,目中赤精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nèi),刺入一分留六呼,灸三壯。主∶目淚出,憎風寒,頭痛瞳子二穴∶(在目外去五分,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又手太陽小腸,又手厥陰承泣二穴∶(一名鼷穴,一名面,在目下七分,直瞳子,刺入三分不灸。主∶目不明,淚四白穴∶(在目下一寸,刺入四分。主∶目痛,口,淚出,目不明。足陽明胃腑。)顴二穴∶(一名兌骨,在面鼽骨下廉陷骨下。刺入三分。手太陽小腸,又手。主∶口,巨二穴∶(在俠鼻旁八分直瞳子,刺入三分。主∶面目惡風,翳膜,口,青盲。足陽明迎香二穴∶(一名衡陽,在禾上,鼻下孔旁,刺入三分,參(灸)三壯。足陽明胃腑,又手禾二穴∶(一名,在直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灸三壯。主∶鼻窒,口,清涕不止,鼽地倉二穴∶(一名胃維,俠口旁四分,刺入三分。足陽明胃腑,又陽蹺脈,又手陽脈明大腹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灸三壯。主∶牙車骨痛,齒不可大迎二穴∶(一名髓空,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寒熱頤下部穴二∶中矩一穴∶(一名垂矩,在頤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華佗傳》也。主∶中風舌強不能言廉泉一穴∶(一名本池。在頤下,結(jié)喉上舌本。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任脈,又陰維脈

頸部左右諸穴二十∶

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發(fā)際上。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鼻,喉天柱二穴∶(在俠項后發(fā)際,大筋外廉陷者中,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

風池二穴∶(在顳后發(fā)際陷者中,灸三壯。足少陽膽,又陽維脈。主∶寒熱,癲仆,狂,天窗二穴∶(一名窗聾。在曲頰下,扶突后,動脈應(yīng)手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手太陽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后。刺入一寸灸三壯。手少陽三焦,又足少陽膽。主∶寒熱,喉痹人迎二穴∶(一名天五會,在頸大脈動應(yīng)手,俠結(jié)喉旁,禁不可灸,刺四分。足陽明胃。

主水突二穴∶(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刺入四分,灸三壯。足陽明胃。

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俠天窗后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咳逆上天鼎二穴∶(在頸缺盆,直扶突,氣舍后一寸半,刺入四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暴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后,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壯。手陽明大

肩部左右諸穴二十六∶

秉風二穴∶(在俠天鼎外肩上后,舉臂有空,舉臂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壯。主∶肩痛不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刺入五分,灸三壯。注云∶大骨,謂胛上廉眠臥。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注云∶肩端大骨間。刺入一寸半,灸五壯。

主∶肩二穴∶(在肩端兩骨間。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又陽蹺脈。主∶肩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內(nèi)廉,去脊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少陽上三焦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

主∶天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陬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少陽三焦,又足少陽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肩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后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

主∶肩二穴∶(在肩端上斜,舉臂肩取之。刺入七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肩重不舉俞二穴∶〔在俠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太陽小腸,又陽維,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刺入九分,灸十壯。手太陽小腸。主∶肩胛周痹。)

手部左右諸穴百二十∶

會二穴∶〔一名(肩)。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刺入五分,灸五壯。手陽明大腸。

主極泉二穴∶(在腋下兩筋間動脈。注云∶腋下臂極處。刺入四分,灸三壯。手少陽心。

主∶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臂三寸,舉腋取之。有本∶在腋下前偶二骨間陷者中,刺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內(nèi)廉動脈。禁不可灸,刺入四分留三呼。手太陰肺。主∶咳臂二穴∶(在肘上七寸KT肉端。刺入三分灸三壯。KT肉謂分肉塊也。手陽明大腸。主∶寒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刺入四分,灸五壯。手太陰肺。主心痛,咳,干嘔,煩滿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關(guān)腋橫斜肘分下行,刺入六分灸三壯。主∶寒熱,痹,頭痛,項背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半,不可刺,灸十壯。手陽明大腸。主∶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肩不舉,不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后,肘后一寸,兩節(jié)間陷者中,屈肘得之。刺入一寸,灸三壯。

肘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壯。手陽日大腸。主∶肘節(jié)酸重、痹痛小海二穴∶(在肘內(nèi)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五壯肢不舉尺澤二穴∶(在肘中約上動脈。有本云∶在肘屈大橫紋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手曲澤二穴∶(在肘內(nèi)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厥陰心主。

主少海二穴∶(一名曲節(jié)。在肘內(nèi)廉節(jié)后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身熱,瘧,逆氣曲池二穴∶(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之中。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肩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腹,肘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小便黃,腹鳴相追逐。)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眼痛,尿黃。)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刺入三分,灸五壯。手太陰肺。可以出汗,頭痛,振寒,臂厥,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卒氣支正二穴∶(在腕后五寸,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振寒,寒熱,頸溫溜二穴∶(一名逆注,一名蛇頭。在腕后,大士六寸,小士五寸。刺入三分,灸三壯。

手門二穴∶(在腕五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手厥陰心主。主∶心痛,衄,噦,嘔血,驚恐偏歷二穴∶(在腕后三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寒熱,汗不出,風瘧,目茫茫三陽絡(luò)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不可刺,灸九壯。手少陽三焦。主∶嗜臥,身會宗二穴∶(在腕后三寸空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注云∶空中一寸有上、中、下,總為會支溝二穴∶(在腕后三寸兩骨間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熱間使二穴∶(在掌后三寸,兩筋間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七壯。手少陽三焦。

主∶外關(guān)二穴∶(在腕后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肘中濯濯,耳淳淳內(nèi)關(guān)二穴∶(在掌后去腕二寸。刺入三分,主∶面赤,皮熱,熱病汗不出。心悲,心暴痛,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手太陰肺。主∶瘧寒甚熱,癇驚靈道二穴∶(在掌后一寸半,或曰∶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正手取之,手少陰心。

主∶通里二穴∶(在腕后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手少陰心。主∶熱痛,心痛,苦吐,頭痛,養(yǎng)老二穴∶(在踝骨上一空,在后一寸,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肩痛欲折,如拔,手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者中。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

主陽溪二穴∶(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cè)兩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陽谷二穴∶(在手外側(cè),腕中兌骨下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同前小腸。

主∶腕骨二穴∶(在手外側(cè),腕前起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經(jīng)渠二穴∶(在寸口陷者中。注云∶從關(guān)至魚一寸,故曰寸口。刺入三分,留三呼,不可灸陰二穴∶(在掌后脈中,去腕半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此空手少陰雄已,手少陰脈心臟太淵二穴∶(在手掌后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分,灸三壯。手太陰肺。主∶痹,逆氣寒厥大陵二穴∶(在掌后兩骨之間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太陰肺。主∶熱痛,神門二穴∶(一名兌衡,一名中都。在掌后兌骨之陷端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勞宮二穴∶(一名五星。在掌中央。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厥陰心主。主∶熱病煩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歧骨之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

主魚際二穴∶(在手大指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散脈。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虛少商二穴∶(在手大指端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手太陰肺。

三間二穴∶(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二間二穴∶(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jié)前,內(nèi)側(cè)陷者中。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口商陽二穴∶(一名而明,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背痛,后溪二穴∶(在手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手太陽小腸腑穴也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同前小腸。主∶熱少澤二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二呼,灸一壯。同前小腸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七節(jié)間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

主∶腋門二穴∶(在手小指次指間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腑。主∶熱關(guān)沖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二呼,灸三壯。手少陽三韭中衡二穴∶(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壯。手厥陰心主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節(jié)后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五壯。手少陰心臟。主∶陰痛、挺長,少衡二穴∶(一名經(jīng)始。在小少指內(nèi)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

痛。)

背部諸穴七十九∶

一行從大椎直下至骨端十一穴∶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九壯。督脈,又手陽小腸,又足太陽膀胱,又手少陽三焦腑。主∶傷寒熱盛,煩嘔也。)陶道一穴∶(在項大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壯。督脈,又足太陽膀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jié)下間。刺入五分,灸五壯。督脈。主∶身熱狂走,言,見鬼,螈,癲疾,怒欲殺人。)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jié)下間,仰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身熱痛,進退往至陽一穴∶(在第七椎下間,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寒熱解爛,淫濼脛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驚癇,螈狂走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節(jié)下間。刺入五分,不可灸,令人僂也。督脈。主∶腰脊強,下得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jié)下間。刺入三分,灸三壯。督脈。主∶腹中積氣上下行,不仁。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jié)下間。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頭腰輸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jié)下間。刺入三寸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在脊端。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督脈。主∶腰痛上寒二行左右四十二穴∶大抒二穴∶(在項第一椎下旁各一寸半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又風門熱府二穴∶(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太陽膀胱,又督脈。

主肺輸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肺泣心輸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寒膏肓輸二穴∶(《千金方》云∶主無所不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妄誤。

求穴大較以右手后右肩上往指頭表所不及者也。左手亦然也。灸六百壯多至千壯。)膈輸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咳,膈寒,肝輸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兩膽輸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主∶胸滿脾輸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同前。主∶腹中氣肢急煩胃輸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同上。主∶胃中寒三焦輸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頭腎輸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同上。主∶腰痛,大腸輸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大腸轉(zhuǎn)氣,按小腸輸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少腸痛熱控睪膀胱輸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脊痛強引背少中膂內(nèi)輸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同上。主∶腰白環(huán)輸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

主∶上二穴∶(在第一空腰下一寸,俠脊陷者中,謂腰髖骨而旁高處也。寬骨上有八穴,此出不次二穴∶(在第二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三寸,灸三壯。同上。主∶腰痛怏怏不可俯仰,腰中二穴∶(在第三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灸三壯。同上。主∶腰痛,大便難,飧泄,少腹下二穴∶(在第四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灸三壯。主∶腰痛不可反側(cè),尻中痛,女三行左右二十六穴∶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nèi)廉兩旁各三寸。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太陽小腸,又足太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太陽膀胱。主∶肩間急,凄厥惡寒,咳逆上氣,嘔吐,煩滿,項背痛引頸。)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同前膀胱。

主噫嘻二穴∶(在肩內(nèi)廉,俠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刺入六分,灸五壯。同前膀胱。

主∶膈關(guān)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闊肩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

主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胸脅滿,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

主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腹中滿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臚脹水腫,食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叉肋間。刺入五分,灸三十壯。同前膀胱。主∶心下大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腰痛

胸博諸穴四十三∶

一行從天突直下至中庭七穴∶天突一穴∶(一名五戶,在頸結(jié)喉下五寸中央宛宛中。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任脈,又熱,心旋機一穴∶(在天突下一寸,仰頭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任脈。主∶胸滿痛,喉痹咽腫華蓋一穴∶(在旋機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三分,炙五壯。主∶胸脅支滿,骨痛引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壯。任脈。主∶胸中KT滿,痹痛骨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灸五壯。任脈。主∶胸滿不得喘息,脅膻中一穴∶(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壯。任脈。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五壯。任脈。主∶胸脅KT滿,膈塞,二行左右十二穴∶輸府二穴∶(在巨骨下,旋機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臥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或中二穴∶(在輸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臥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

主∶神藏二穴∶(在或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主∶胸靈墻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一。足少陰腎。主∶胸神封二穴∶(在靈墻下一寸六分。刺入四分,灸五一。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沂步郎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KT滿,三行左右十二穴∶氣戶二穴∶(在巨骨下,輸府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陽明胃。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KT滿,咳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身腫膺(于陵反)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胸脅腫乳中二穴∶(此穴居處當乳中央,故曰之禁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胸下滿四行左右十二穴∶云門二穴∶(在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者中,舉臂取之。注云∶巨骨謂是缺盆下畔橫大骨中府二穴∶(肺募也。一名膺中輸。在云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yīng)手陷者中。刺入三分面腹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KT滿,不胸鄉(xiāng)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胸天溪二穴∶(在胸鄉(xiāng)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主∶胸中滿食竇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舉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胸

腹部諸穴七十四∶

一行從鳩尾直下至曲骨十四穴∶鳩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有無鳩尾者,當從臆前骨歧下一血痂巨闕一穴∶(心募也。在鳩尾穴下五分,去鳩尾骨端一寸。灸五壯,刺入六分,留七呼。

任嘔吐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壯。主∶胃脘中傷,飽食不化,五臟腸脹,心中脘一穴∶(一名太倉,胃募也。在上管下一寸,居蔽骨臍中。刺入一寸二分,灸七壯。

主煩明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五壯。主∶心痛上搶心,不欲食,支痛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任脈。主∶食欲不化,入腸還出。注云∶水分一穴∶(在下管下,臍上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痙,脊強,里急,腹中拘痛。

臍中一穴∶(禁不可刺,刺之使人臍中惡瘍潰,矢出者死。灸三壯。任脈。主∶疝,繞臍痛陰交一穴∶(一名少因,一名橫戶。在臍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任脈,又沖脈。

主∶堅痛。

氣海一穴∶(一名脖注云∶,臍也。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刺入一寸二分,灸五壯石門一穴∶(三焦募也。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刺入五足少關(guān)元一穴∶(小腸募也。一名門。在臍下三寸,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七壯。又任脈,足脅下中極一穴∶(膀胱募也。一名氣原,一名玉泉。在臍下四寸。刺入三寸,留七呼,灸三壯。

腹苦寒曲骨一穴∶(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陰毛際陷者中。刺入一寸半,灸三壯。足厥陰肝,又任惡合陰二行左右二十二穴∶幽門二穴∶(一名上門,在巨闕旁半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又沖脈。主∶胸背相引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陰腎,又沖脈。主∶失欠,口陰都二穴∶(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陰腎,又沖脈,主∶身寒石關(guān)二穴∶(在陰都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痙,脊強,口不可開,多唾,大便難高曲二穴∶(在石關(guān)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沖脈。主∶大腹積聚,時切肓輸二穴∶(在高曲下一寸,直臍旁五分。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沖脈。主∶大中注二穴∶(在肓輸下五分。刺入一分,灸五壯。沖脈,又足少陰腎。主∶少腹有熱,大小四滿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沖脈。主∶臍下氣穴二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沖脈大赫二穴∶(一名陰關(guān),一名陰維。在氣穴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沖脈橫骨二穴∶(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沖脈。主∶小三行左右二十四穴∶不容二穴∶(在幽門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灸五壯。足陽明胃。主∶嘔血,肩息,脅下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去上管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脅下痛,腹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去中管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脅下積氣結(jié)關(guān)明二穴∶(在梁門下,太一上,去建里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身腫、太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腑。主∶狂,癲疾,吐舌。)滑肉門二穴∶(在太一下一寸,去水分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狂,癇,癲天樞二穴∶(大腸募也,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輸一分五分,俠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刺不休止外陵二穴∶(在天樞下,大巨上。刺入八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腸中盡痛也。)大巨二穴∶(一名液門。在長溪下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腹?jié)M痛,善煩,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刺入二寸半,灸五壯。同上胃。主∶少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歸來二穴∶(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二寸,注云∶有本∶俠曲骨相去五寸。刺入八分,灸五壯氣街二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腹中有大氣,私使,四行左右十四穴∶期門二穴∶(肝募也。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一寸五分上,直兩乳,去巨闕各三寸五分,舉食日月二穴∶(膽募也,在期門下五分。刺入七分,灸五壯。足少陽膽,足太陰脾。主∶太息腸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中管各三寸五分,刺入七分,灸五壯。主∶便膿血,寒大橫二穴∶(在腸哀下三寸,直臍旁,刺入七分,灸五壯。主∶大風,逆,多寒,善悲也。

腸結(jié)二穴∶(一名腸屈。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刺入七分,灸五壯。足太陰脾,又足厥陰肝。

府舍二穴∶(在腸結(jié)下三寸。刺入七分,灸五壯。主∶疝瘕,髀中痛,循脅上下,搶心,腹衡門二穴∶(一名慈宮,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刺入七分,灸五壯。

足太

側(cè)脅部左右二十穴∶

大包二穴∶(脈出腋下三寸。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足太陰脾。主∶胸脅痛,身寒,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fù)前行一寸,著脅。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少陽膽,手厥陰心主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乳復(fù)一寸,脅下三寸,著脅直脅撅肋間。刺入七分,灸三壯。

手喉淵腋二穴∶(一名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刺入三分,不灸。足少陽膽。

主∶章門二穴∶(脾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脅廓。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側(cè)臥伸下足,屈上心痛腰京門二穴∶(腎募也。一名氣府,一名氣輸。在監(jiān)骨腰中季肋本俠脊。注云∶穴當十一椎,洞泄帶脈二穴∶(在季肋端下一寸八分,刺入六分,灸五壯。主∶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通。)維道二穴∶(一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刺入八分,灸三壯。主∶嘔,咳逆不止,三焦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男子陰疝,兩丸上入少腹;婦人下赤居二穴∶(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jiān)骨上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主∶腰痛引少腹。)

足部左右諸穴百六十九∶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街二寸。刺入八分。注云∶羊矢亦曰鼠鼷,陰之兩廉,腹與股會陰二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兩陰之間,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

任脈陰寒。

會陽二穴∶(一名利夷,在陰尾骨兩旁。刺入八分,灸五壯。主∶五腸有寒,泄注,腸,扶承二穴∶(一名肉,一名陰開,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下橫紋中。注云∶扶承其身,胱。)五里二穴∶(在下去氣街三寸,陰股中動脈也。注云∶去腹五寸,故曰之。刺入六分,灸五環(huán)銚二穴∶(在髀樞中。刺入一寸,留二十呼,灸十壯。足少陽膽。主∶髀樞中痛,腰脅相殷門二穴∶(在肉下六寸。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則仆痛。足太陽風市二穴∶(《千金方》云∶令病患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上,盒飯手中三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禁不可灸刺。足陽明胃。無主治。)髀關(guān)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刺入六分,灸三壯。同上胃。主∶膝寒痹不仁,痿不得中瀆二穴∶(在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陽膽。主∶寒氣在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nèi)廉兩筋間,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厥陰肝。主∶腰、少腹痛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寒疝下梁丘二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胃上。主∶大驚,乳痛,脛苕苕箕門二穴∶(在魚股上越筋間動應(yīng)手,陰市內(nèi)。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陰脾。主∶癃,遺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nèi)廉白肉際二寸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婦人漏下,犢鼻二穴∶(在膝臏下上俠解大筋中,刺入六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犢鼻腫,可灸膝目四穴∶(華佗云∶在膝蓋下兩邊宛宛中。主∶膝弱痙疼冷,脛痛矣?!抖虅》健吩啤孟リ栮P(guān)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廉,刺入七分,灸三壯。足厥陰肝。主∶膝外廉痛,委中二穴∶(在中央約文中動脈。刺入五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腰痛俠脊至頭,曲泉二穴∶(在膝內(nèi)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刺入六分,灸三壯。

足陰谷二穴∶(在膝內(nèi)輔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yīng)手,屈膝而得之。刺入四分,少陰腎脈。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太息口苦,陰陵泉二穴∶(在膝下內(nèi)側(cè)輔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刺入五分,灸三壯。足太陰脾脈。

膝關(guān)二穴∶(在犢鼻下二寸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厥陰肝臟。主∶膝內(nèi)廉痛引髕,浮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刺入五分。足太陽膀胱。主∶不得臥,出汗,不得委陽二穴∶(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后,出于中外廉兩筋間,扶承下六寸。刺入七分,灸合陽二穴∶(在膝約中央下二寸,刺入六分,灸五壯。同前膀胱。主∶踝厥,癲疾,螈,地機二穴∶(一名脾舍。在別走上一寸一空,在膝下五寸。刺入三分,灸五壯。足太陰脾脈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骨外廉。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主∶腹中寒巨虛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刺入八分,灸三壯。同前胃。主∶飧泄,大腸痛,胸脅KT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刺入八分,灸三壯。同上胃。主∶寒脛疼,足緩失履,濕痹,巨虛下廉二穴∶(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少腹痛,飧泄,次指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虛上七寸,刺入五分,灸三壯。

足豐隆二穴∶(在踝上八寸,下廉下,外廉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厥中二穴∶(一名中都。在內(nèi)踝上七寸脛骨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厥陰脈。主∶頹疝,承筋二穴∶(一名腸,一名直腸。在腸中央陷者中。不刺,灸三壯。足太陽膀胱。

主∶仁。)承山二穴∶(一名魚腸,一名腸山,一名肉柱。在兌腸下分肉間陷者中。刺入七分,灸五三陰交二穴∶(在內(nèi)踝上八寸,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陰脾,又飛揚二穴∶(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七寸。刺入三寸,留十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下陽交二穴∶(一名別陽,一名足。在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刺入六分,灸三壯。

主筑賓二穴∶(在內(nèi)踝上分中。刺入三分,灸五壯。主∶大疝,絕子,狂,癲疾。)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膚痛,痿痹,脅,頭痛,漏谷二穴∶(在內(nèi)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主∶腹中熱若寒,腸善鳴,膝蠡溝二穴∶(在內(nèi)踝上五寸,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女子疝,少腹腫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五壯。足少陽膽。主∶身解,寒少熱交信二穴∶(在內(nèi)踝上二寸。刺入四分,灸三壯。又陰維脈也。主∶氣癃,頹疝,陰急,股懸鐘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動者,刺入六分,灸五壯。足陽胃,又足太陽膀胱,又足少陽膽付陽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刺入六分,灸三壯。陽蹺脈。主∶痿厥,風頭重,痛,四肢復(fù)留二穴∶(一名昌陽,一名伏白。在內(nèi)踝上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足中對二穴∶(在足內(nèi)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者中。刺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厥陰昆侖二穴∶(在足外踝后踝骨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

主∶金門二穴∶(在足外踝上,名曰關(guān)梁。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主∶尸厥暴死,照海二穴∶(在足內(nèi)踝下,刺入四分,留六呼,灸三壯。陰蹺脈。主∶卒疝,少腹痛,四肢曲尺二穴∶(《短劇方》云∶在一腳趺上,脛之下,接腕曲屈處,對大指歧當踝前兩筋中央申脈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陽蹺脈。主∶腰痛不能舉商丘二穴∶(在足內(nèi)踝下微前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陰脾脈。主∶瘧寒然谷二穴∶(一名龍淵,在足內(nèi)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足少黃膽。

太溪二穴∶(在足內(nèi)踝后跟骨上動脈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陰腎脈。主∶悶,嘔,水原(泉)二穴∶(去太溪下一寸,在內(nèi)踝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脈。主∶月經(jīng)不仆參二穴∶(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者中,供足得之。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陽蹺脈丘虛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解溪二穴∶(在足衡陽后一寸半,腕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足陽明胃。

主大鐘二穴∶(在足踝后街中,有本作踵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陰腎脈。主∶腰脊痛,沖陽二穴∶(一名會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刺入三分,灸三一。

足陽太沖二穴∶(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二寸或一寸半陷者中。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遺尿。)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jié)之后一寸。刺入四分,留二十呼,灸三壯。主∶寒熱汗出,不嗜太白二穴∶(在足內(nèi)側(cè)核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陰脾脈。主∶熱病隱白二穴∶(在足大指端內(nèi)側(cè),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同上,井木。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熱病汗出且出厥,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行間二穴∶(在足大指間動應(yīng)手陷者中。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尿難,痛,白濁,卒疝,腰腹痛,咳逆,面熱,口,咽痛,短氣,足下熱,胸背痛。)陷谷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jié)后陷者中,去內(nèi)庭二寸。刺入五分,灸三壯。足陽明內(nèi)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二十呼,灸三壯。同前胃。主∶四厥厲兌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同前胃。

臨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間陷者中,去俠溪一寸半。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足利。)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陷者中。刺入三分,不可灸。足少陽膽。主∶內(nèi)傷唾血俠溪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jié)前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少陽膽。

竅陰二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脅痛,京骨二穴∶(在足外側(cè)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喘,頭束骨二穴∶(在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

主通骨二穴∶(在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同上。主∶身疼痛至陰二穴∶(在足小指外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灸三壯。同上。主∶瘧,頭重,鼻涌泉二穴∶(一名地沖。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刺入三分,留三壯,灸三壯。

主難。


諸家取背輸法第二

楊玄操曰∶黃帝正經(jīng)椎有二十一節(jié)。華佗、扁鵲、曹翕、高KT力之徒,或云二十四椎,或云二十二,或云長人二十四椎,短人二十一椎。此并兩失,其衷大致或疑。夫人感天地之精,受五行之性,骨節(jié)孔竅一稟無KT,長短粗細乃因成育,是以人長則骨節(jié)亦長,人短則骨節(jié)亦短,其分段機關(guān)無盈縮也。今云長人二十四椎者,其肢節(jié)寧即多矣。短人二十椎者,其肢節(jié)便少乎?是知骨法常定,肢節(jié)無差。時人穿鑿,互生異見,宜取軒后正經(jīng),勿視雜術(shù)之淺法也。然華佗,扁鵲并往代名醫(yī),遺文舊跡豈應(yīng)如此?當是后人傳錄失其本意也。

又云∶諸輸皆兩穴,俠脊相去三寸,諸家雜說多有不同?;蛟啤梅屋?shù)谖遄担妮數(shù)谄咦?;或云∶相去二寸半;或云∶二寸;或云∶三寸三分;或云∶諸輸皆有三穴。此又謬矣。《明堂》者,黃帝之正經(jīng),圣人之遺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晉朝高秀,洞明醫(yī)術(shù),撰次《甲乙》,并取三部為定。如此,則《明堂》、《甲乙》是圣人之秘寶,后世學人宜遵用之,不可茍從異說,致乖楊上善曰∶取背輸法,諸家不同者,但人七尺五寸之軀雖小,法于天地,無一經(jīng)不盡也。

故日取實等所承別本處,所及名亦皆有異。而除遣疾又復(fù)不少,正可以智量之適為用不可全,言非也而并為非者,不知大方之論,所以此之量法,圣人設(shè)教有異,未足怪也。

《黃帝明堂經(jīng)》輸椎法曰∶大抒在第一椎下傍。風門在第二椎下傍。肺輸在第三椎下。心輸在第五椎下。膈輸在第七椎下。

椎下凡俠脊椎下間傍相去三寸也。

《扁鵲針灸經(jīng)》曰∶第二椎名大抒(各一寸半,又名風府。)第四椎名關(guān)輸。第五椎名督脈輸三椎名懸十八椎名三治。)第二十二凡十九椎應(yīng)治其病灸之,諸輸俠脊左右各一寸半或一寸二分。但肝輸一椎灸其節(jié)。其第十三《華佗針灸經(jīng)法》∶第一椎名大椎。第三椎名云門。第四椎名神輸。第五椎名脈輸(又云厥第椎名名大少(又云重下第二十三椎名下凡諸椎俠脊相去一寸也。

《龍銜素針經(jīng)》曰∶熱府大椎上去發(fā)一寸橫三間寸。心輸?shù)谌禉M相去三寸,一名身樞。

風(正凡人身長短肥瘦,骨節(jié)各有大小,故不可以一法取,宜各以其自夫、尺、寸為度。橫度手四僧匡及徹公二家與上件四經(jīng)不同者別出∶風門第三節(jié)。心輸?shù)谄吖?jié)。膈輸?shù)诎斯?jié)。脾輸?shù)谑?jié)(又云十六節(jié)。)胃輸?shù)谑还?jié)。

小腸督脈上件,五家背輸椎法與《明堂經(jīng)》不合者別出如上,與其經(jīng)不異者不在上例。

《背輸度量法》曰∶凡人有長短肥瘦,隨形量之,不得同量。臟腑十二輸欲令詳審者,宜以《黃帝素問》曰∶欲知背輸,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其半已,即以兩禺相柱一度之度《黃帝九卷》曰∶若取人節(jié)解者,可從大椎骨頭直下至尻尾骨端度取,分為二十二分,還約《金騰灸經(jīng)》曰∶臟腑十二輸,經(jīng)連經(jīng),法從大椎直窮骨中折度去其半,乃取余半四折之,輸;從肝點名凡臟腑輸皆俠脊相去二寸半,唯肝輸正脊中央也。

針禁法第三

孫思邈云∶經(jīng)云∶云門刺不可深。今則都忌不刺,學人宜詳悉之。

大寒無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新內(nèi)無刺;已刺無內(nèi);大怒無刺;已刺無怒無饑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怒,五日死,其動為欠;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腎,三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中膈為傷中,不過一歲必死;刺中趺大脈,血出不止死,趺上大脈,動脈也;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辜為盲;刺客主人內(nèi)陷中脈,為內(nèi)漏為聾;刺項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舌下中脈大過,血不止為喑;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手太陰經(jīng)渠不可出血,血出立死。按∶此臂之太陰脈總不得出血也;刺足下布絡(luò)中脈,血不出為腫,布絡(luò)是足少陰脈皮部絡(luò)也;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足少陰至舌本,若其脈先虛又刺出血即為重虛,故為語難也;刺中大脈令人仆、脫色,刺諸當空刺之,不可中于大絡(luò)也;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一名中府,肺募也;刺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

刺肘中內(nèi)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脊間中髓為傴;刺陰股下陰三寸內(nèi)陷,令人遺尿,陰股下刺刺神庭禁大不可刺;上關(guān)刺不可深;缺盆刺不可深;顱息刺不可多出血。

左角刺不可久留;云門刺不可深;五里禁不可刺。

臍中禁不可刺。

伏兔禁不可刺;三陽絡(luò)不可刺;復(fù)留刺無多見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無多見血。

灸禁法第四

陳延之云∶《黃帝經(jīng)禁》曰∶不可灸者有十八處,而《明堂》說便不禁之,今別之記如下∶中有不可天又云∶曹氏說不可灸者如下(陳延之同∶)玉枕者人音聲之所經(jīng)從,無病不可灸,灸則聲不能語;若有疾可灸五十壯。維角者在眼后發(fā)精赤寸氣澀也。

胡脈在頸本邊主乳中脈上是也,一名榮聽,人五臟血氣之注處也,無病不可多多灸,熟則血天突者,名為天瞿,復(fù)名身道,是體精之衢路也,無病不可灸,灸則傷與聲反喑;有疾可灸壯。此能舉臂有疾可血海者名為沖使,在膝內(nèi)骨上一夫陷中,人陰陽氣之所由從也,無病不可灸,灸男則氣衰,灸,也,上二十穴,曹氏說云∶無病不可灸,灸則為害也。尋不病者則不應(yīng)徒然而灸,以痛苦為玩者頭病即此為病皆灸之在

風病證候第一

《黃帝太素經(jīng)》云∶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為他病也,無常方。(楊上善云∶百病因寓經(jīng),長養(yǎng)萬物。若風從南方來向中宮,為沖后來虛風,賊傷人者也。)《素問經(jīng)》∶千病萬病,無病非風。

《醫(yī)門方》云∶凡人性稟五行,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長物,還能為害傷人。如水浮舟,亦能覆舟。

《病源論》云∶中風者,風氣中于人也。風是四時之氣,分布八方,主長養(yǎng)萬物。從其鄉(xiāng)來不得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cè),汗出。若膚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壯。若唇或青或白,肝中風,但踞坐,不得低頭,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唇色青,面黃可治,急灸肝俞百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復(fù)治,數(shù)日而死。

脾中風,踞而腹?jié)M,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壯。若手足青者,不可復(fù)治也。

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麥餅粢大者可治,急灸腎俞百壯。若齒黃赤,鬢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色白可治,急灸肺俞此數(shù)日而死。

《短劇方》云∶說曰∶風者,四時五行之氣也,分布八方,順十二月,終三百六十日。

各以時從其鄉(xiāng)來為正風,在天地為五行,在人為五臟之氣也。萬物生成之所順,非毒厲之氣也。人當觸之過,不勝其氣乃病之耳。雖病,然有自瘥者也,加治則易愈。其風非時至者,則為毒風也。不治則不能自瘥焉。今則列其證如下∶春甲乙木,東方清風。傷之者為肝風,入頭頸肝俞中。為病多汗,惡風,喜怒。兩脅痛惡血夏丙丁火,南方湯風。傷之者為心風,入胸脅腑臟心俞中。為病多汗惡風,憔悴喜悲,顏色仲夏戊己土,同南方陽風。傷之者為脾風,入背脊脾俞中。為病多汗惡風,肌肉痛,身體怠在秋庚辛金,西方?jīng)鲲L。傷之者為肺風,入肩背肺俞中。為病多汗惡風,寒熱咳動肩背,顏色冬壬癸水,北方寒風。傷之者為腎風,入腰股四肢腎俞中。為病多汗惡風,腰脊骨肩背頸項顏色上四時正氣之風,平人當觸之,過得病,證候如此。

又云∶四時風物名∶春,九十日,清風;夏,九十日,湯風;秋,九十日,涼風;冬,九十日,寒風。其氣分布八方,亦各異名也。太一之神隨節(jié)居其鄉(xiāng)各四十五日,風云皆應(yīng)之。

今東北方∶艮之氣,立春王,為條風,一名兇風,王四十五日;東方∶震之氣,春分王,為明庶風,一名嬰兒風,王四十五日;東南方∶巽之氣,立夏王,為清明風,一名弱風,王四十五日;南方∶離之氣,夏至王,為景風,一名大弱風,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仲夏中央之氣,主立八方之氣,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合四十五日,風名同;西南方∶坤之氣,立秋王,為涼風,一名謀風,王四十五日;西方∶兌之氣,秋分王,為閭闔風,一名剛風,王四十五日;西北方∶干之氣,立冬王,為不周之風,一名折風,王四十五日;北方∶坎之氣,冬至王,為廣莫風,一名大剛風,王四十五日。

上八方之風,各從其鄉(xiāng)來,主長養(yǎng)萬物,民眾少死病也。

又云∶八方風不從其鄉(xiāng)來,而從沖后來者,為虛邪。賊害萬物,則民眾多死病也。故圣人說兇風之氣,內(nèi)舍大腸。外在脅肌骨下,四肢節(jié)解中。書本遺其病證,今無也。

嬰兒風為病,令人筋紐濕。其氣內(nèi)舍肝中,外在筋中。

弱風為病,令人體重。其氣內(nèi)舍胃中,外在肉中。

大弱風為病,令人發(fā)熱。其氣內(nèi)舍心中,外在脈中。

謀風為病,令人弱,四肢緩弱也。其氣內(nèi)舍脾中,外在肌中。

剛風為病,令人燥,燥者枯燥瘦瘠也。其氣內(nèi)舍肺中,外在皮中。

折風為病,則因人脈絕時而泄利,脈閉時則結(jié)不通,喜暴死也。其氣內(nèi)舍小腸中,外在右手大剛風為病,令人寒,寒者患冷不能自溫也。其氣內(nèi)舍腎中,外在骨中脊膂筋中也。

上八風從其沖后來者,為病如此。

又云∶新食竟取風,為冒風。其狀惡風,頸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脹滿形瘦,腹大因醉取風,為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干渴,近衣則身熱如火燒,臨食則汗流如雨,新沐浴竟取風,為首風。其狀惡風,面多汗,頭痛。

新房室竟取風,為泄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

勞風之為病,喜在肺。使人強上惡風,寒戰(zhàn),目脫涕唾出,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不精明者《又云∶風者,其氣喜行而數(shù)變。在人肌膚中內(nèi)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動靜乃變其性,其證如下∶有風遇寒,則食不下;遇熱,則肌肉消,寒熱。

有風遇陽盛,則不得汗;遇陰盛,則汗自出。

肥人有風,肌肉濃則難泄,喜為熱中,目黃。瘦人有風,肌肉薄則恒外行,身中寒,目淚出有風遇實,則腠理閉,則內(nèi)伏,令人熱悶。若因熱食,汗欲通,腠理得開,其風自出。

則覺有風遇虛,腠理開則外出,凄然如寒狀,覺身中有如水淋時,如竹管吹處。

《錄驗方》云∶風者,天地山川之氣也。所發(fā)近遠有二焉∶其一是天地八方四時五行之氣,為遠風也。其風KTKT鼓振者,此則山川間氣為近風耳。譬由鼓肩動于手握之間便能致風又云∶經(jīng)言諸取風者,非是時行永節(jié)之風,亦非山川鼓振之風也。此人間庭巷門戶窗牖之逕人五亦古雒陽市有一上貼家,最要貨賣倍集,但貨主周年中必得病致死,遂成空廢,無復(fù)坐者。

有主兒復(fù)今有一人家作北向聽事,在南架下。主人四月中溫病,逐涼開辟正首,臥乃診脈,脈作住寸之后也永不肯還齋中避風,而脈冷。湯以除溫,遂喑絕而死矣。是以明知逕氣之風,不可久當也。

有一家作三間屋,開中央一間,南北對作都戶。安一床當中央,夫婦便坐其中監(jiān)看事。

經(jīng)一

治一切風病方第二

《耆婆方》治一切風病日月散方∶秦膠(八分)獨活(八分)二味,切,搗篩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還遂四時之四季作服之,春散、夏湯、秋丸又云∶治男女老小一切風病。病風之狀,頭重痛,眼暗,四肢沉重,不奉不隨,頭悶心悶煩色,房事轉(zhuǎn)弱,漸自瘦,不能勞動,勞動萬病即發(fā),萬病并主之,方∶人參白蘚防風防己芎秦膠獨活(老小各一兩,小壯二兩。)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分六服。一方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服之相去十里。分六服者,相去三十里。令了勘,無相惡,宜久服之,延年益智聰慧。

湯服訖,散服方寸匕,酒服。酒三斗,漬之一宿,少少飲之;煎服,少少服之;丸服,蜜和為丸,丸如大氣,晝瘥夜劇;八曰入肝,頭眩,目視不明;九曰入脾,令人腸鳴,舌上瘡,兩脅下芎(四分)蜀椒(三分,一方無)貝母(三分)防風(二分,一方九分)當歸(二分,一一方三分)凡八物,冶下篩,丸以蜜,如彈丸。頓服一丸。先食。禁食生魚、豬肉、生菜。

服藥十三日服三丸,《短劇方》小續(xù)命湯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絞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惚惚,精神悶甘草(一兩)麻黃(一兩)防風(一兩半)防己(一兩)人參(一兩)黃芩(一兩)桂心(兩)上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于《極要方》云∶療風病多途,有失音不得語,精神如醉,人手足俱不得運用者。有能言語,不異常,醒后久方候,以勞役。既極于事,能不敗乎?常量己所歸,而舍割之,靜思息事,兼助以藥物,亦有可復(fù)之理湯服生葛根(一挺,長一尺,徑三寸)生姜汁(二大合)竹瀝(二大升,如不可得,宜筋竹根大葉細切一以水一上,先取生葛根,凈洗刷,便搗碎且空,迮取汁令盡,盡訖。又搗即竹瀝,酒KT迮取汁,汁盡為度。用和生姜汁,綿濾之。細細暖服之,不限回數(shù)及食前食后,如覺腹內(nèi)轉(zhuǎn)作聲又似痛。,即以食后溫服之,如經(jīng)七日以后,服附子等湯之。

《雜酒方》治一切風病獨活酒方∶獨活(五兩)黑大豆(三升,熬令無音。)凡二物,以酒一斗漬之,五日始服,日三,多少任意。但大豆者漬之二日出去。

《錄驗方》云帝釋六時服訶黎勒丸方∶上訶黎勒者,具五種,味辛酸苦咸甘,服無忌。治一切病,大消食,益壽補益,令人有威德痔;痢不思食療聲破無涌;健忘訶黎勒皮(八分)檳榔仁(八分)人參(三分)橘皮(六分)茯苓(四分)芒硝(四分)狗牛子(十三兩)桂心(凡十三味,咀,下篩,以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食前以溫酒若薄粥汁服,平旦得下利良。

治偏風方第三

《病源論》云∶偏風者,風邪偏客于身一邊也。人體有偏虛者,風邪乘虛而傷之,故為偏風《千手經(jīng)》曰∶一邊偏風,耳鼻不通,手腳不隨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龍門方》治卒偏風方∶以草火灸,令遍身汗流,立瘥。

又方∶大麻子搗,以酒和,絞取汁,溫服。熬蒸亦佳。

又方∶黑胡麻搗末,酒漬,服七日后瘥驗。

《極要方》療偏風服之三日內(nèi)能起方∶羌活(三兩)桂心(二兩)干姜(二兩)附子(二顆,炮)上,以水一升半,煮取半大升,分二服。

治半風方第四

《病源論》云∶風半身不遂者,脾胃氣弱,血氣偏虛,為風邪所乘故也。

《千金方》治大風半身不遂方∶蒸鼠壤土,袋盛,熨之瘥。

又方∶蠶砂熟蒸,作練袋三枚,各受七升熱盛一袋,著患處。如冷,即取余袋,一依前法,又方∶灸風池、肩、曲池、陽陵泉、巨虛下廉等穴。

治風痙方第五

《病源論》云∶風痙(充至反)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fā)癇之狀。其重者耳中策策痛;《效驗方》治風痙身強方∶蒸大豆,熨之。(《千金方》同之。)又方∶蒸鼠壤土,熨之取汗。

《新錄方》治風痙身強方∶薄荷三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葛氏方》苦身直不得屈伸反復(fù)者方∶取槐皮黃白者,切,以酒若水六升,煮得二升,去滓,稍服。

《蘇敬本草注》治風痙方∶銅屑熬令極熱,投酒中,服五合,日三。

又方∶鐵屑炒使極熱,投酒中,飲酒,良。

《本草稽疑》治風痙方∶蒸蠶砂,熨之。

治發(fā)令生長方第一

《病源論》云∶發(fā)是足少陰之經(jīng)血所榮也,血氣盛,則發(fā)長美;若血虛少,則發(fā)不長,故須《僧深方》生發(fā)澤蘭膏方∶細辛(二兩)蜀椒(三升)續(xù)斷(二兩)杏仁(三升)烏頭(二兩)皂莢(二兩)澤蘭(二凡十一物,咀,以淳苦酒三升漬銅器中一宿,以不中水豬肪成煎四斤,銅器中東向灶炊以生發(fā)膏生長發(fā),白黃者令黑,魏文帝秘方∶黃(二兩)當歸(二兩)獨活芎白芷夕藥草辛夷防風生地黃大黃凡十六物,切,微火煎三上三下,白芷黃,膏成,去滓,敷頭。(一方加麝香二分。)《千金方》治發(fā)令生長方∶麻子一升,熬令黑,壓。取脂,敷頭。

又方∶麻葉、桑葉。泔煮去滓,沐發(fā)七遍,長六尺。

又方∶多取烏麻花,瓷甕盛,密蓋,埋之,百八十日出,用涂發(fā),長而黑。

《葛氏方》治發(fā)令長方∶術(shù)一升,銼之,水五升,煮以沐,不過三即長。

《新錄方》治發(fā)令長方∶烏麻花末之,以生油和泥,涂之。

又方∶每暮好蜜涂如上,七日亦生。

《本草經(jīng)》云∶鱧腸汁涂發(fā)眉,生速而繁。(注云∶一名蓮子草。)《如意方》云∶長發(fā)術(shù)∶東行棗根直者,長三尺,以中央當甑飯蒸之。承兩頭汁以涂頭,發(fā)長七尺。

又方∶白芷四兩,煮沐頭,長發(fā)。

又方∶麻子仁(三升)白桐葉(一把)米汁煮,去滓,適寒溫以沐,二十日發(fā)長。

又方∶麻子仁(三升)秦椒(二升)合研,漬之一宿以沐頭,日一,長發(fā)二尺。

又方∶乙卯丙辰日沐浴,令人發(fā)長。

治發(fā)令光軟方第二

《如意方》軟發(fā)術(shù)∶沐頭竟,以酒更濯,日一,發(fā)即軟。

又方∶新生烏雞子三枚,先作五升麻沸湯,出揚之令溫,破雞子悉納湯中,攪令和,復(fù)煮令又云∶光發(fā)術(shù)∶搗大麻子蒸令熟,以汁潤發(fā),令發(fā)不斷生光澤,大良。

治發(fā)令豎方第三

《延壽赤書》云∶《太極經(jīng)》曰∶理發(fā)宜向壬地,當數(shù)易櫛,櫛處多而不使痛。亦可令侍者《如意方》云豎發(fā)術(shù)∶馬藺灰(一升)紫寧灰(五升)胡麻灰(七升)凡三灰,各各淋之,先用馬藺灰汁,次用紫寧灰汁,后用胡麻灰汁。

   

治白發(fā)令黑方第四

《病源論》云∶血氣虛則腎氣弱,腎氣弱則骨髓枯竭,故發(fā)變白也。

又云∶千過梳發(fā)發(fā)不白。

又云∶正月一日取五香煮作湯,沐頭不白。

《隋煬帝后宮香藥方》染白發(fā)大豆煎∶酢漿大豆上二物,以漿煮大豆以染之,黑便如漆。

《葛氏方》治白發(fā)方∶先沐頭發(fā)令凈,取白灰,胡粉分等,漿和溫之,夕臥涂敷訖,油衣抱裹。明旦洗去,便黑。

又方∶拔白毛,仍以好蜜敷孔處,即生黑。

《千金方》治發(fā)白方∶正月四日,二月八日,三月十三日,四月二十日,五月二十日,六月二十四日,七月二十八上日拔之,不復(fù)白。

又方∶烏麻九蒸九曝,末,以棗膏丸,久服之。

又方∶生油漬烏梅,當用敷頭良。

《靈奇方》令白發(fā)還黑術(shù)方∶隴西白芷(一升)旋復(fù)(一升)秦椒(一升)好桂心(一尺)合搗篩,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三十日白發(fā)悉黑,禁房內(nèi)。以此藥食白犬子,二十日皆變?yōu)椤渡罘健酚畎l(fā)黑方∶八角附子一枚,淳苦酒半升,于銅器中煎令再沸,納好礬石大如博其石一枚;礬石消盡,納《極要方》染鬢發(fā)白方∶數(shù)用大麻子泔浴之,極佳。

《龍門方》治發(fā)白方∶用皂莢湯凈洗,干拭,以陳久油滓涂之,日三。(《千金方》同之。)《孟詵食經(jīng)》治白發(fā)方∶胡桃燒令煙盡,研為泥,和胡粉。拔白發(fā)毛敷之,即生毛。(今按《本草拾遺》為泥拔白發(fā)《如意方》染發(fā)白術(shù)∶取谷實搗取汁,和水銀以拭發(fā),皆黑。

又方∶熟桑椹以水漬,服之,令發(fā)黑。

又云∶反白發(fā)術(shù)∶以五八午日燒白發(fā)。

又方∶癸亥日除白發(fā),甲子日燒之,自斷。

治須發(fā)黃方第五

 《病源論》云∶足太陽之經(jīng)血外榮于發(fā),血氣盛,則須發(fā)美而長。若虛少不足,不能榮潤于《葛氏方》治須發(fā)黃方∶燒梧桐作灰,乳汁和,以涂其膚及須發(fā),即黑。

《如意方》治須黃術(shù)∶胡粉,白灰分等以水和,涂須。

一方∶漿和,夕涂,明日洗去,便黑。

《錄驗方》染須發(fā)神驗如柒方∶胡粉(三兩)鍛石(三升)以泔和粉灰等煮一兩沸,及暖,揩洗發(fā)令遍,急痛水以濯之,經(jīng)宿旦還直暖涂泔洗濯。

又以

治耳聾方第一


《病源論》云∶耳聾者,腎(時忍反)為足少陰之精而藏精,其氣通耳。耳,宗脈所聚也。若者則耳宗脈《養(yǎng)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瀆,令人耳聾目盲。

《葛氏方》云∶聾有五種∶風聾者,摯痛;勞聾者,黃汁出;干聾者,耵聹生;虛聾者,蕭鯉魚腦,以竹筒盛蒸之,炊下熟,熱氣以灌耳,綿塞莫動,半日乃拔塞。用膽亦良,蒸畢塞裹塞良。)又方∶灸手掌后第二橫紋中央,隨聾左右,依年壯。

又方∶伏翼血納耳中甚良,腦中血尤妙。

又方∶鼠腦綿裹納中良。(今按∶《博濟安眾方》云∶取貓傷了鼠膽一枚,側(cè)臥瀝耳中,一《千金方》治耳聾方∶綿裹蛇膏,塞耳,神良。

又方∶雄黃,硫黃分等,綿裹,塞數(shù)日,聞。

又方∶作泥餅,濃薄如餛飩皮,覆耳上四邊,勿令泄氣。當耳孔上,以草刺泥餅,穿作一小干,《短劇方》治耳聾方∶巴豆(十四枚,去心皮)松脂(半兩,煉去滓)凡二物,合搗,取如黍米粒大,著簪頭,著耳中,風聾即愈。勞聾當汗出,癢后乃愈,數(shù)用又方∶灸聽會穴,在耳前陷中。

《范汪方》治耳聾方∶雞子一枚,漬苦酒七日,塞耳,當取其黃汁用注中。神良。

又方∶以淳苦酒微煎附子五六宿,削令可入耳中,裹以絮,塞耳。

《新錄方》云∶治耳聾方∶雀腦綿裹如杏仁,塞耳中,日一易。

又方∶生地黃燠軟,綿裹塞耳。

又方∶燠石上菖蒲,塞耳。

《錄驗方》云∶菖蒲散治耳聾方∶菖蒲附子(分等)下篩,以酒和如棗核,綿裹,臥時塞耳,夜易之,十日愈。(今案∶《博濟安眾方》∶菖蒲《效驗方》云∶杏仁丸治耳聾方∶杏仁(十分)桂(二分)和丸如鼠矢,綿裹塞耳中,日三。

又云∶菖蒲丸方∶菖蒲根(一寸)巴豆(一枚,去心皮)凡二物,搗合,分作七丸,綿裹如大豆,塞耳中,朝一夕一,良。

《極要方》療三十年聾方∶杏仁、葶藶、鹽等分,以豬脂煎,綿裹塞耳,良驗。

《救急單驗方》療耳聾方∶搗鵝膏,瀝耳中。數(shù)數(shù)著,瘥。


治耳鳴方第二

《病源論》云∶耳者,宗脈之所聚。宗脈虛,則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

《千金方》治耳鳴如流水聲不治久成聾方∶生烏頭,蒸削如棗核大,塞耳,日一夜一易,不過三日,愈。亦治癢及風聾。

《短劇方》治風聾耳中鳴方∶但用鯉魚腦竹筒盛,塞頭蒸令烊,冷以灌耳,即愈。

又方∶附子,菖蒲分等,搗,以綿裹,塞兩耳,甚良。

《葛氏方》云∶耳田中恒鳴方∶生地黃切斷,仍以塞耳之,日夜數(shù)十易。亦治聾。

又云∶卒得風耳中吼吼者方∶急取鹽七升,甑中蒸使熱,以耳枕鹽上,冷易之。

治耳卒痛方第三

《病源論》云∶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于腎之經(jīng)也。

《葛氏方》治耳疼痛方∶蒸鹽熨。又云∶痛有汁出者方∶熬杏仁令赤黑,熟搗如膏,赤裹又云∶耳卒腫出膿者方∶末礬石,著管中吹入耳,三四過當愈。

《醫(yī)門方》治耳痛方∶菖蒲,附子分等,末,以烏麻油和如泥,取如豆灌耳中,立愈。(今按∶《龍門方》∶綿裹

治耳方第四

《病源論》云∶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足少陰,腎之經(jīng)也。勞傷血氣,風熱乘虛《葛氏方》耳耳中痛膿血出方∶釜月下灰吹滿耳令深入,無苦即自丸出。

又方∶搗桂,以魚膏和塞耳,不過三四。

又方∶桃仁熟搗,以赤裹塞耳中。(今按∶《博濟安眾方》∶杏仁炒如膏塞之。)《短劇方》治耳出膿汁散方∶礬石(三兩,燒令汁出盡)黃連(一兩)烏賊骨(一兩)上三物,搗,冶下篩如棗核大,綿裹塞耳,日二。

又云∶耳中膿血出作耳,治之不愈,是有蟲也。治之方∶鯉魚腸一具,細銼之,以三升,合搗布裹以塞兩耳。食頃當聞痛,痛則者應(yīng)有白蟲出。

著《博濟安眾方》療耳出膿∶杏仁炒令赤,搗如膏,綿裹塞耳。

又方∶細辛末、附子末,以蔥涕和,灌耳中。

又方∶松脂為末,挑安耳中,再安極妙。

又方∶石首魚腦中枕子為末,安耳中。

《華佗方》治耳方∶雄黃,礬石分等,以綿纏箸頭拭膿,如大豆著耳中,濕者以藥敷之。

《廣濟方》療耳膿血出方∶取車轄脂塞耳中,出膿血愈。

《極要方》療耳出膿水方∶白礬(一分,燒令沸)白龍骨(一分)烏賊魚骨(一分)蒲黃(二分)上為散,綿裹納耳中,日夜五遍,于耳中著十日內(nèi)必瘥。

《救急單驗方》療胝耳膿血出方∶取成練白礬石如小豆納耳中,不過三,瘥。

《錄驗方》治耳中痛膿血出菖蒲散方∶椒(二兩)當歸(二兩)姜(二兩)菖蒲(二兩)附子(二兩)凡五物,冶合下篩,綿裹塞耳孔,時時易之。


治耳耵聹方第五

《病源論》云∶耳耵聹者,是耳里津液結(jié)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以風熱《葛氏方》治耵聹塞耳而強堅不可得挑出方∶搗曲蚯蚓,取汁以灌耳中,不過數(shù)灌,摘之皆出。(《千金方》同之。)

治胸痛方第一

《病源論》云∶胸脅痛者,由膽(都敢反)與肝及腎(時忍反)之支脈虛,為寒氣所乘故也。此胸脅相引《葛氏方》∶治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堅痞急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殺人橘皮(一升)枳實(四枚)生姜(半斤)水四升,煮取二升,分為再服。(今按∶《短劇方》∶枳實三兩,水五升。)又云∶若已瘥復(fù)更發(fā)者∶取韭根五斤,搗絞取汁,飲之立愈。

《千金方》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堅滿痞急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中短氣枳實(四枚)濃樸(三兩)薤白(一斤)栝蔞子(一枚)桂心(一兩)五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錄驗方》治胸痛達背不得臥方∶大栝蔞實(一枚,搗)薤白(三斤,切)半夏(半升,洗)生姜(六兩,)切凡四物,切,以清白漿一斗,煮取四升,一服一升。

《極要方》療胸滿氣筑心腹中冷方∶半夏〔一升(洗)〕桂心(八兩)生姜(一斤)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日三服。

《醫(yī)門方》療冷氣胸中妨(害也)滿或痛方∶半夏(四兩)生姜(五兩)濃樸(四兩,炙)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服相去八九里,頓服二三劑。

治脅痛方第二

《病源論》云∶邪氣客于足少陽之絡(luò),令人脅痛。

《葛氏方》治脅卒痛如得打方∶以繩橫度兩乳中間,屈繩從乳橫度,以起痛脅下灸繩下屈處三十壯。

《短劇方》治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弦,此寒也。當以溫藥下其寒。大黃附子湯方∶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千金方》治冷氣脅下往來,沖胸膈(古核反,胸內(nèi)也),痛引脅背悶當歸湯方∶當歸(二兩)吳茱萸(二兩)茯苓(一兩)桂心(二兩)干姜(三兩)枳實(一兩)人參(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日三。治尸注亦佳。(今按∶《極要方》有干地又云∶治兩脅下痛方∶熱湯漬兩足,冷則易。


治心痛方第三

《病源論》云∶心痛者,風冷邪氣乘于心也。其病發(fā),有死者,有不死成疹者。心為諸臟主其《葛氏方》治卒心痛方∶當力以自坐。若男子病者,令婦人以一杯水與飲之。若婦人病者,令男子以一杯水與飲之。

又方∶吳茱萸五合,桂一兩,酒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吳茱萸二升,生姜四兩,豉一升,酒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切生姜,若干姜切半升,以水二升,煮得一升,去滓,頓服之。

又方∶取灶中熱灰,篩去炭芥,燔熨心上,冷復(fù)易。

《錄驗方》治卒心痛方∶蒸大豆若煮之,以囊盛更燔,以熨心上,冷復(fù)易之。已熨之豆不可令畜生犬等食之,即死。

又云∶治人心痛懊(于報反)(于報反,惱也),(于緣反,憂也)悶(莫困反)筑筑(音竹),桂心(半兩)茱萸(二升)夕藥(三兩)當歸(二兩)生姜(半斤)凡五物,切,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夜一。有驗。無生姜用干姜五兩代。

《備急方》治心痛方∶極咸作鹽湯,飲三升,吐則即瘥。

《耆婆方》治卒心痛欲死方∶吳茱萸(三兩)夕藥(三兩)桂心(三兩)上,以淳酒大一升生煮之,令有半升在,頓服。

《僧深方》治卒心痛方∶當歸(二兩)夕藥(一兩)桂心(一兩)人參(一兩)梔子(二十一枚)五物,(弗禹反)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五服。

又云∶治三十年心痛附子丸方∶人參(二兩)桂心(二兩)干姜(二兩)蜀附子(二兩)巴豆(二兩)凡五物,下篩,蜜丸如大豆,先食服三丸,日一。神良。

《新錄方》治心痛方∶飲井花水二升。

又方∶以熱湯漬手足,以瘥為度。

又方∶燒秤錘令赤,投二升酒中,分二服。

又方∶水服米粉一匙。

《集驗方》治卒心痛方∶桂心(八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鑒真方》治心痛方∶大驗酢半升,切,蔥白一莖,和煎頓服,立愈。

《范汪方》治卒心痛一物桂心散方∶桂心(一兩)為散,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飲酒,以米飲服之。

又云∶備急丸方∶巴豆(一分)大黃(二分)干姜(二分)搗篩,共冶巴豆合丸如大豆。有急,取二三丸,以水服之。

《如意方》治卒心痛術(shù)∶畫地作五字,撮中央,以水一升,攪飲之。

《短劇方》解急蜀椒湯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腹中盡痛,白汗自出欲絕方∶蜀椒〔三百枚(一方二百枚)〕附子(一枚)粳米(半升)干姜(半兩)大棗(三十枚)半夏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湯成熱服一升,不瘥復(fù)服一升。數(shù)用,治心痛最良。

《千金方》云∶九痛丸主九種心痛∶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生來心痛。此方悉主之,并治附子(二兩)巴豆仁(一兩)生野狼毒(一兩,炙令極香,稱)人參(一兩)干姜(一兩)吳六味,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卒中惡腹痛,口不能言者,二日一服。連年積冷,流注心又方∶桃白皮煮汁,空腹服之。

又云,凡暴心痛,面無色欲死方∶以布裹鹽如彈丸,燒令赤,置酒中消,服之。

又云∶灸心痛方∶心懊(惱也),徹痛煩逆,灸心俞百壯。

心痛如刀,刺氣結(jié)∶(灸膈俞七壯。)心痛胸痹∶(灸膻中百壯。)心痛冷氣上∶(灸龍頭百壯,在心鳩尾頭上行一十半。)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在乳十二寸。)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灸神府百壯,附心鳩尾,正心有忌。)心痛暴惡風∶(灸巨厥百壯。)心痛胸脅滿∶(灸期門有年壯。)心痛堅煩氣結(jié)∶(灸太倉百壯。)以上《短劇方》同之。

《救急單驗方》冷心痛方∶吳茱萸(一升)桂心(三兩)當歸(三兩)搗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漸加三十丸,以知為度。

又云∶蛔心痛方∶取蛐(音曲)(是演反)糞,燒令赤,末之,酒服驗。

又云∶一切心痛方∶生油半合,溫服立愈。

又方∶服當歸末方寸匕,和酒服瘥。

《孟詵食經(jīng)》治心痛方∶酢研青木香服之。

治腹痛方第四

《病源論》云∶腹痛者,由腑臟虛,冷熱之氣客于腸胃募原之間,結(jié)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交《葛氏方》治卒腹痛方∶書舌上作“風”字。

又方∶搗桂下篩,服三方寸匕??鄥⒁嗉?,干姜亦佳。

又方∶食鹽一大握,多飲水送之,當吐即瘥。

又方∶掘土作小坎,以水滿坎中,熟攪取汁飲之。

又方∶令人騎其腹,尿臍中之。

又方∶米粉一升,水二升,和飲之。

《如意方》治卒腹痛術(shù)∶書紙作兩蜈蚣相交,吞之。(今按∶《葛氏方》同之。)《醫(yī)門方》治腹痛方∶桂心三兩,切,以水一升八合,煮得八合,去滓,頓服。無桂心,煮干姜亦佳。

《范汪方》云∶當歸湯主寒腹痛方∶當歸(三兩)桂心(三兩)甘草(二兩)干姜(三兩)凡四物,水八升,煮得三升,服一升,日三。

又云∶當歸丸治寒腹痛如刀刺方∶當歸(三分)夕藥(三分)黃芩(四分)桂心(一分)凡四物冶篩,和蜜丸如梧子,服十丸,先食,日三。

《千金方》溫脾(俾移反)湯治腹痛臍下繞結(jié)繞臍不止方∶當歸(五兩)干姜(五兩)附子(三兩)甘草(二兩)大黃(五兩)人參(三兩)芒硝(三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云∶灸腹痛方∶灸巨闕穴,在鳩尾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臍上一寸。

又方∶灸中極穴,在臍下四寸。

治心腹痛方第五

《病源論》云∶心腹痛者,由腑臟虛弱,風寒客于其間故也。邪氣發(fā)作,與正氣相擊。

上沖于心則心痛,下攻于腹則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絞痛,氣不得息。

《葛氏方》云∶凡心腹痛,若非中惡霍亂,則皆是宿結(jié)冷熱所為也。治心腹俱脹痛,短氣欲桂(三兩,)切以水一升八合,煮得八合,去滓,頓服。無桂者,干姜亦佳。

又云∶若心腹痛急似中惡者方∶搗生菖蒲根汁,少少令下咽,即瘥。

《千金方》治心腹卒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堪忍高良姜湯方∶高良姜(五兩)原樸(二兩,炙)當歸(三兩)桂心(二兩)四味,切,以水八升八合,煮取一升八合,分為三服,一服六合,日二。若一服痛止,便?!抖虅》健分魏扌母雇捶健梅蚝薷怪型?,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疼痛,灸刺諸藥所不治者,桂枝湯加烏頭湯主之∶桂肉(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夕藥(三兩)大棗(十二枚)烏頭(五枚,破之,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納蜜煎,分服五合,日三。

《極要方》療心腹久寒,卒發(fā),絞如鬼刺,欲死。湯方∶吳茱萸(二升)香豉(三合)生姜(四兩)上,以好酒五升,煮取二升,分服。服下喉,杯未去口,病便止。勿令咽水。

又云∶療在心腹病不可忍方∶上,取桃東引枝,削去蒼皮,取白皮一握,以水二升,煮取半升服之。

《醫(yī)門方》療卒心腹痛方∶濃樸(三兩)桂心(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若卒痛如刺者,但煮桂汁飲之佳。

《僧深方》治惡氣心腹痛欲死方∶夕藥(一兩)甘草(二兩)桂心(一兩)當歸(二兩)凡四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耆婆方》治人心腹絞痛不止方∶生姜(十兩)桂心(三兩)甘草(三兩)人參(二兩)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陰瘡方第一

《病源論》云∶腎(時忍反)營于陰。腎氣虛,不能制津液,則汗?jié)?;虛則為風邪所乘,邪客《葛氏方》治男子陰瘡爛方∶削黃柏,煮以洗之,日十過。

又方∶野狼牙草根,煮以洗漬之,日五六過。(今按∶《極要方》∶野狼牙二把,水四升。)又方∶連黃、黃柏分等,搗,以肥豬肉汁,煮之,去滓,以漬之。復(fù)搗此二物,絹篩下,以又方∶煮地榆以洗漬之,合甘草尤佳。

《范汪方》治人陰頭斷生瘡方∶蕪菁一把,切,水煮令熟,食之。

《極要方》療陰瘡方∶黃連(三分)胡粉(一分)黃柏(三分)為散,敷瘡上。

《集驗方》云陰惡瘡方∶以蜜煎甘草末,涂之。良。

又云∶陰頭生瘡如安石榴花、大者如卷方∶虎牙、犀角,刀刮末,以豬膏煎令變色,去滓,日三涂。

又方∶以烏賊魚骨末粉之,良。

又方∶鱉甲燒末,以雞子白和敷之。

《隨時方》治陰惡瘡方∶取薤白和蘇敷之,當日即瘥。

《千金方》治陰生瘡方∶地榆(八兩)黃柏(八兩)二味,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六升,去滓,適冷暖,用洗瘡,日再。

又云∶妒精瘡者,男子在陰頭節(jié)下,婦人在玉門內(nèi),并似甘瘡,治大痛方∶用銀釵綿纏,以臘月豬脂熏黃,火上暖,以釵烙瘡上,令熟,取干槐枝葉涂之。以麝香、黃《錄驗方》治陰頭瘡腫轉(zhuǎn)困篤方∶黃連汁黃柏汁龍膽汁凡三物,合,得半升,別煮豬蹄汁二升,合和,著筒中熱灰上溫之,漬陰,日三。

《醫(yī)門方》療男子陰瘡爛方∶黃柏野狼牙(各三兩,或二兩)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以浸瘡數(shù)洗了,末蛇床子、黃連以敷瘡中。

《令李方》治陰勞瘡,生息肉爛破痛,醫(yī)所不能治,礬石散方∶礬石(一分,燒)細辛(一分)白芷(一分)凡三物,冶篩,以溫水洗瘡,乃粉。

治陰蝕瘡欲盡方第二

《葛氏方》治陰蝕瘡欲盡方∶取蝦蟆、菟矢分等,搗勃瘡上。

《范汪方》治陰腫生瘡至盡方∶KT胡粉涂良。

又方∶(荻)葉作灰,敷之。

又云∶男子陰頭生瘡精食嚙欲盡方∶當歸夕藥黃芩術(shù)麝香白粉為湯,一洗之。

《令李方》治陰蝕蒲黃散方∶蒲黃(二兩)桐皮(二兩)甘草(二兩)凡三物,搗篩粉瘡上,不過三,愈。

《千金方》治陰蝕瘡方∶以肥豬肉五斤,水三升,煮肉令極爛。去肉,以湯令極熱,便以灌瘡中,冷即愈。

又方∶雄黃(二分)礬石(二分,燒)麝香(半分)三味,冶下篩為粉,以粉瘡上,即瘥。

治蟲食人陰莖并囊欲盡方∶燒鯉骨為灰,和黃柏汁涂之。

又方∶燒鮒魚,和醬汁涂之。

治陰癢方第三

《病源論》云∶大虛勞損,腎氣不足,故陰冷,汗液自泄。風邪乘之,則瘙癢。

《錄驗方》治陰癢瘡多少有汁者方∶煮黃柏汁,冷洗漬,敷蛇床子、黃連末。

《新錄要方》治陰癢水出不能瘥者方∶干姜末粉之。

又方∶水煮蕪菁子,洗并末,粉上。

又方∶杏仁燒取油,涂之。

又方∶水煮棘針,洗之。

又方∶水煮桃皮葉,洗之。

又方∶取薤白搗汁,涂之。

又方∶灸脊窮骨,名龜尾,依年壯,或七壯。

又,灸足大指叢毛中,多至七壯,并良。

《極要方》治陰癢濕生瘡歷年不瘥方∶桃核中人,燒末服七枚,日三服,二十一枚。三日愈。

又方∶嚼胡麻,敷瘡,不過四五度,愈。

《龍華方》治男子陰下瘡癢濕方∶白粉(一分)干姜(三分)牡蠣(三分)三物,下篩,欲臥時粉,夜三四,粉之。

《效驗方》牡蠣散治男子陰下癢濕方∶牡蠣(三分)干姜(三分)凡二物,下篩,以粉,日二。

《僧深方》治陰下濕癢生瘡方∶吳茱萸(一升)凡一物,以水三升,煮三沸,以去滓,洗瘡愈。

又方∶蒲黃粉瘡上,日三,過即愈。

又方∶甘草(一尺)凡一物,水五升,煮取三升,洗漬之。日三便愈,神良。

《耆婆方》治人陰下癢濕方∶蛇床子作末,和米粉,少少粉之。

《刪繁方》治陰生濕瘡包用∶石硫黃末敷之。

《集驗方》治大人小兒陰莖癢,汁出方∶取生大豆刮去皮,熟嚼涂之。

《本草拾遺》云∶牡蠣殼和麻黃根、蛇床子、干姜為粉,去陰汗。

治陰莖腫痛方第四

《病源論》云∶陰腫候。此由風熱客于腎經(jīng),流于陰器,腎虛不能宣散,故致腫。

《范汪方》治卒陰腫欲死方∶急服下藥使大下,即佳。

又方∶末烏賊魚骨,粉。

又方∶末蛇床子,和雞子黃,敷之。

《葛氏方》治陰莖頭急腫生瘡汁出方∶濃煮黃柏汁,管中漬之。

又方∶濃煮水楊葉,管中溫漬之。

又方∶當歸(三分)黃連(三分)小豆(一分)凡三物,搗篩,以粉上。

又方∶杏仁、雞子白和涂之。

又方∶燒豉三粒,末敷之。

又方∶以白蜜涂之。

又方∶燒牛矢末,和苦酒涂之。

又云∶陰莖忽腫痛不可忍方∶雄黃礬石(各二兩)甘草(三尺)水二斗,煮取二升,以漬之。

又云∶治卒陰痛如刺汗出如雨方∶小蒜(一升)韭根(一斤)楊柳根(一斤)上三物,合燒,以酒灌之,及熱,以氣蒸陰。(《千金方》同之。)《千金方》治陰腫痛方∶搗莧菜根,敷之。

又方∶酒服桃仁,末,彈丸大,三服。

又云∶玉莖痛方∶甘草,石蜜。末,和乳,洗之。

《龍華方》治陰頭腫潰敗壞方∶甘草(一分)烏頭〔(附子一名)一分〕夕藥(一分)敗醬(二分)四物,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洗之,日三。

治陰莖頭腫生瘡黃汁出方∶干姜末,搗敷上。不過再三即愈。

《新錄單方》陰腫痛方∶搗桃仁為泥,和水苦酒,涂之,數(shù)易瘥止。

又方∶末蔓菁子并根,封之。

《枕中方》治男子陰腫方∶以灶中黃土,以酒和之,涂其上,立愈。有驗。

治陰囊腫痛方第五

《千金方》治陰囊腫痛方∶酢和面,涂之。

又方∶酢和熱灰,熨之。

又方∶釜月下土,雞子白,和,敷之。

《葛氏方》治男子陰卵卒腫痛方∶燒牛矢末,以苦酒和敷之。

又方∶蛇床子末,雞子黃和敷之。

又方∶搗蕪菁涂之。

又方∶灸足大指第二節(jié)橫紋理正中央五壯,佳。

《醫(yī)門方》治陰卵腫方∶以桂心末涂之,佳。

又方∶末大黃和酢涂之,并佳。

又方∶取皂莢,炙,去皮子,末,和水涂之,立消。

又云∶療卒陰卵腫疼痛不可忍方∶灸足大拇指頭,去爪甲如韭葉,隨年壯。右核腫灸右,左腫灸左,兩核俱腫,俱灸之,一宿又方∶以玉莖頭向下正囊縫點莖頭,當縫上灸三壯(或七壯),即消。

《博濟安眾方》治久坐立卑濕冷處忽陰囊虛腫氣上筑人方∶上,以米醋炒黑豆,青布裹熨心腹。

《集驗方》治卒卵腫方∶熟搗桃仁,敷之,燥則易,亦治婦人陰腫。

《玄女經(jīng)》云療男子陰卵腫方∶取搗桃仁,去皮尖,并簡除雙人,熬令色變,作末,丸如彈丸,酒服之。


香港腳所由第一

《病源論》云∶凡香港腳病,皆由感風毒所致也。初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疾,而忽得蘇敬論云∶夫香港腳為病,本因腎虛,多中肥溢、肌膚虛者。無問男女,若瘦而勞苦,肌膚薄亦唐侍中論云∶凡香港腳病者,蓋由暑濕之氣郁積于內(nèi),毒厲之風吹薄其外之所致也。

徐思恭論云∶此病多中閑樂人,亦因久立冷濕地,此病多或踏熱來即冷水浸腳;或房室過度又云∶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雨襲虛,則病起于上。又身半以上者風中之,身半已下者《千金方》云∶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靴帽,當又云∶夫風毒之氣,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極要方》云∶此病有數(shù)種,有飲氣下流以成香港腳,飲氣即水氣之沖;亦有腎氣先虛,暑月承以冷水洗腳,濕氣不散;亦有腎氣既虛,諸事不節(jié),因居卑濕,濕氣上沖,亦成香港腳。

香港腳形狀第二

《病源論》云∶凡香港腳,此病之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流貌也)如蟲行所緣,或腳指及膝脛灑灑(桑冷反,惡寒貌)爾飲食者反)腹,徑上撞心,氣上者;或有舉體轉(zhuǎn)筋者,或壯熱頭痛者;或心胸沖悸,寢處不欲見明者;或唐臨論云∶此病形候大同小異,或腳冷疼痹;或行忽屈弱;或兩脛腫滿;或腳漸枯細;或心官反,蘇敬論云∶香港腳復(fù)發(fā),或似石發(fā),惡寒壯熱,頭痛,手足逆冷;或似瘧發(fā),發(fā)作有時;又似徐思恭論云∶此病甚微,飲食、嬉戲、語笑、氣力如故,卒不令人覺,當熟之。察其狀,自行;之微。

又云∶初得之時,即或腳趺腫,或腳脛腫,漸漸向上;或由來不腫,唯緩弱頑痹,行卒屈倒《短劇方》云∶風毒中人,多不即覺,或因眾病乃覺也。其狀或有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或病《千金方》云∶風毒之中人也,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有腹痛下利;或大小便秘澀不通體酷體攣(又云∶其人本黑瘦者易治,本肥大肉濃赤白者難愈。

《極要方》云∶香港腳皆令人腳脛大腫,趺腫重悶。甚者上沖心,腫滿悶,氣短。中間有干濕者二香港腳∶濕者腳腫;干者腳不腫,漸覺枯燥,皮膚甲錯。須細察之。


香港腳輕重第三

蘇敬論云∶凡香港腳病,多以春末夏初發(fā)動。春發(fā)如輕,夏發(fā)更重,入秋少輕,至冬自歇。

大略如此,亦時有異于此候者。

又云∶凡香港腳脈有三種∶以緩脈為輕,沉緊為次,洪數(shù)為下。沉緊者多死,洪數(shù)者并生,緩者不治自瘥。

又云∶又有不腫而緩弱,行卒屈倒,漸至不仁,毒瓦斯陰上攻心便死。急不旋踵,寬延歲月耳唐臨論云∶此病脅滿氣上便殺人,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月。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徐思恭論云∶凡香港腳,皆有陰陽,若兩腳及髀(傍例反)已來腫滿,按之應(yīng)骨,骨疼又痛者,得,不廢行,《千金方》云∶凡小覺病候有異,即須大怖畏,決意急治之,傷緩氣上入腹,或腫或不腫,停;《短劇方》云∶脈浮大者,病在表;沉細者,病在里;其脈浮大緊快者,三品之中最惡脈也《葛氏方》云∶腳弱,滿而痹至少腹,而小便不利,氣上者死。

香港腳姑息法第四

唐臨論云∶姑息香港腳法,依此消息,必得氣愈。第一忌嗔,嗔即心腹煩,心腹煩即香港腳發(fā)動脛尤將息侵犀,七度,頂少似瘥。若洗之蘇敬論云∶凡香港腳病患,不能永瘥,要至春夏,還復(fù)發(fā)動。夏時腠理開,不宜臥睡,睡覺令有身加浮


香港腳療體第五

徐思恭論云∶香港腳之為病,療乃百途,故須原始要終,察其形證,依穴針灸,當病用藥,如又云∶香港腳之病,不同余病,一患以后,難瘥易發(fā),診候不同,診病進藥,隨其冷熱,旬月蘇敬論云∶夫療香港腳者,須順四時,春秋二時,宜兼補瀉。夏則疾盛,專須汗利,或十月以還者又云∶今略述病有數(shù)種,形證不同,每發(fā)瘥異,為療亦殊。前用經(jīng)效,后用便增劇,一旬之又云∶且香港腳為病,不同余病。風毒不退,未宜停藥。比見病者,皆以輕疾致斃?;蛞圆⌒∮衷啤梅蚕愀勰_病,雖苦虛羸,要不可補,補藥唯宜冬月,酒中用之,丸散不可用補,服必臚法用非病又云∶夫有香港腳病,不可常服補藥。多服(或本)令鼓脹堅實,則難救也。每月之中,須三五熱煩常飲酒又云∶冷毒盛脹,即服金牙;熱毒盛脹,須服紫雪;平平脹者,單用檳榔飲亦善;患腳氣人又云∶諸毒瓦斯所攻,攻內(nèi)則心急悶,不療至死。若攻外毒出皮膚,出皮膚則不仁,不仁者,膏摩之瘥。若未出皮膚,在營衛(wèi)刺痛者,隨痛處急宜灸之三五炷,即瘥。不必要在孔穴也《醫(yī)門方》云∶夫療香港腳,或兼諸病者,則依證以當藥對之。若乳石動發(fā)則以理石藥療之;又云∶香港腳毒盛,非熱藥不解。如熱甚毒發(fā)忪(職容反)悸,頭面熱悶者,荊根汁或竹瀝夜臥

治咳嗽方第一

《病源論》云∶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則成咳嗽也。肺主氣,合于皮毛,邪之初傷,先客各喘息有音,甚則唾血;乘夏則心受之,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乘春則肝受之,肝咳之狀,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兩腳下滿;乘至陰則脾受之,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喑喑引于背,甚則不可動,動則咳;乘冬則腎受之,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此五臟之咳也。五臟咳久不已,傳與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嘔膽汁;肺咳不已,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屎;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失氣,氣者與咳俱;腎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狀,咳而遺尿;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者,咳而腸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千金方》云∶問云∶咳病有十,何謂?師曰∶有風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異?咳則咳臍《僧深方》云∶熱咳,唾粘而如飴;冷咳,唾清澄如水。

《醫(yī)門方》云∶夫酒客咳者,其人必吐血,此為坐極飲過度所致,難療。

《極要方》云∶此病有數(shù)種,有冷熱咳嗽,有肺萎嗽,有肺癰嗽,有水氣嗽。若有本性非熱嗽,唾無出息,腹?jié)M悶,甚者頭面有氣過久,重者身體皆腫,此是水氣嗽也。

《葛氏方》云∶上氣喘嗽,肩息不得臥,手足逆冷,及面浮腫者,死。

《僧深方》紫菀丸,治咳嗽上氣,喘息多唾方∶紫菀款冬花細辛甘皮(一名橘皮)干姜(各二兩)上五物,丸如梧子三丸,先食服,日三。

又方∶如櫻桃大,含一丸,稍咽其汁,日三。新久嗽,晝夜不得臥,咽中水雞,聲欲死者,《錄驗方》小紫菀丸,治上氣夜咳逆多濁唾方∶干姜(二兩)甘皮(二兩)細辛(二兩)紫菀(三分)款冬花(二兩)附子(二兩)凡六物,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五丸,日二。

大紫菀丸,治上氣咳逆方∶紫菀(二兩)五味子(二兩)橘皮(二兩)香豉(二兩)干姜(二兩)桂心(二兩)杏仁(凡十一物,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二,夜含一丸如杏核大,咽汁,晝更含。

《承祖方》治上氣咳嗽杏仁丸方∶杏仁(一升,熬)干姜(二兩)細辛(二兩)紫菀(二兩)桂心(二兩)搗下篩,杏仁別如脂,合和以蜜丸,服如棗核一枚,日三。

《廣濟方》療咽喉干燥,咳嗽,語無聲,桂心散方∶桂心(六兩)杏仁(三兩)搗篩,以綿裹一棗大,含,細細咽汁,日三夜二,忌生蔥油膩。

《范汪方》治咳紫菀牙上丸方∶紫菀〔一分(一方一兩)〕干姜(一分)附子(一分)桂心(一分)款冬花(一分)細辛(凡六物,冶篩,和蜜丸,丸如小豆,先食,以二丸著牙上,稍咽,日再,不知稍增。

又云∶投杯湯,治久咳上氣,胸中寒冷,不能得食飲,臥不安床,牽繩而起,咽中如水雞聲款冬花〔四十枚(一方二十枚)〕細辛(一兩)紫菀〔二兩(一方一兩)〕甘草〔二兩(一方三兩)〕凡十物,咀,以水八升,煮得二升,先食,適寒溫,再服,溫臥汗出即愈。(今按∶《錄驗方》∶麻黃三兩,甘草三兩,杏仁百枚。凡三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未食分三服。)《短劇方》治咳嗽上氣,呼吸攀繩,肩息欲死覆杯湯方∶麻黃(四兩)甘草(二兩)干姜(二兩)桂肉(二兩)貝母(二兩)凡五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再服即愈。(今按《范汪方》云∶苗詭士孫粟,男兒四歲,母又云∶潑雪湯,治上氣不得息臥,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方∶麻黃(四兩)細辛(二兩)五味子(半升)干姜〔四兩(一,或本)〕半夏(四兩)桂心(凡六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投杯即得臥,一名投杯湯。令得汗,汗多喜,不杏仁三兩細辛三兩生姜十兩半夏四兩七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五合(七合)服,漸漸加之?!场肚Ы鸱健吩啤梅蚓瓶涂日弑刂峦卵?,坐極飲過多所致,濃樸大黃湯主之。

濃樸(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兩)三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

《本草》云∶咳逆,鹿髓,以酒服之甚良。

又云∶膏,酒和三合服之,日三。又云∶食鯉魚肉也。

《孟詵食經(jīng)》云∶療卒嗽味方∶梨一顆,刺作五十孔,每孔中納一粒椒,以面裹,于熱灰中椒七枚。合煎含咽之。)又方∶梨去核,納蘇蜜,面裹,燒令熟食之,太良。

又方∶割梨肉于梨蘇中,煎之,停冷食之。(今按∶《朱思簡食經(jīng)》云∶凡用梨治咳,皆須《葛氏方》治卒得咳嗽方∶皂莢、干姜、桂心分等搗丸,服三丸,日三。

又方∶生姜汁(一名干姜)、百部汁和煎,服二合。

《集驗方》治忽暴氣嗽奔喘,坐臥不得、并喉里KT聲,氣欲絕方∶麻黃(三兩)杏仁(四兩)干姜葉(二兩)紫(茈)胡(四兩)橘皮(二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張仲景方》治三十年咳大棗丸方∶大棗(百枚,去核)杏仁(百枚,熬)豉(百二十枚)凡三物,豉、杏仁搗令相得,乃納棗,搗令熟,和調(diào)丸如棗核一丸,含之,稍咽汁,日二《耆婆方》治三十年咳嗽方∶細辛紫菀麻黃甘草干姜(各四分)五味為散,白飲服一方寸匕,日三。

《效驗方》款冬花分丸治三十年咳上氣嘔逆面腫方∶杏仁(三分,熬)干姜(三兩)柑皮(一兩)麻黃(三兩)甘草(二兩)款冬花(二兩)凡六物,冶下篩,以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三。

《僧深方》治新久嗽芫花煎方∶芫花(二兩,末)干姜(二兩)白蜜(二升)凡三物,納于蜜中,微火煎,服如棗核一枚,日三。

熏咳嗽法∶《錄驗方》治久咳熏法∶蠟紙一張,熟艾薄遍布紙上熏,黃末一兩,款冬花末二分。前遍布劑,一《千食方》治咳熏法∶細熟艾薄布紙上,紙廣四寸,復(fù)以硫黃(《本草》∶硫黃一名)末薄布之,灸咳嗽法∶《僧深方》云∶灸近兩乳下黑白肉際紋百壯,即日愈。(《范汪方》同之。)又方∶以繩當乳頭圍周身,令前后平正,當乳脊骨解中,灸之九十壯。

又方∶橫度口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邊,灸八十壯,三日報畢。

又方∶從大椎數(shù),下行第五節(jié)下、第六節(jié)上穴間中一處灸,隨年壯,并治上氣秘方。

《短劇方》云∶灸肩井穴百壯,在肩上陷解中大骨前。

又方∶灸大杼穴隨年壯,在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者中。

又方∶灸肺俞,隨年壯,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風門熱府穴百壯,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天突穴五十壯,在結(jié)喉下五寸宛宛中。

又方∶灸玉堂穴百壯,在紫宮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膻中穴五十壯,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陷者中。

又方∶灸云門穴五十壯,在臣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者中,橫去旋機旁六寸。

又方∶灸中府穴五十壯,肺募也,在云門下一寸。

又方∶灸巨闕穴五十壯,在鳩尾穴下五分。

又方∶灸期門穴五十壯,在去巨闕五分舉臂取之。(以上《千金》同之。)又方∶灸輸府穴,在旋機旁各二寸。

又方∶灸或中穴,在輸府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氣戶穴,在去旋機旁各四寸。

《葛氏方》云∶度手拇指,中折以度心下,灸三壯即瘥。

治喘息方第二

《病源論》云∶肺主氣,邪乘于肺,則胎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葛氏方》治卒上氣鳴息便欲絕方∶搗韭,絞,飲汁一升許立愈。

又方∶人參末,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桑根白皮細切三升,生姜切半升,吳茱萸半升,酒五升,合煮三沸,去滓,盡服之。

《極要方》療上氣、氣逆滿,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救命湯方∶麻黃(八兩,去節(jié))甘草(四兩,炙)大棗(三十枚)夜干(如博子二枚)上,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黃再沸,納余藥,煮取四升,分四服,入口即愈。

《醫(yī)門方》治上氣喘息不得臥,身面腫,小便澀方∶葶藶(一兩,熬,搗如泥)大棗(三十枚,擘)水三升,煮取一升,納葶藶,煮取五六沸,頓服,微利,瘥。

《效驗方》游氣湯,治上氣一來一去無常,緩急不足,不得飲食,不得眠方∶生姜(八兩)濃樸(四兩)人參(二兩)茯苓〔(一名松髓)四兩〕桂心(五兩)半夏〔(兩)凡九物,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服七合,日三。

《錄驗方》大棗湯,治上氣胸塞、咽中如水雞聲方∶款冬花(三十枚)細辛(四分)桂心(四分)麻黃(四兩)大棗(二十枚)甘草(四兩)杏仁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頓服,臥令汗。食糜粥數(shù)日,余皆禁,便愈。

《新錄方》治上氣、喉中水雞鳴方∶桑根白皮(一升)生姜(合皮切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二服。

又方∶冷水漬足,溫易之,瘥。

又云∶上氣,身面浮腫,小便澀,喘息不得臥方∶葶藶子(十分,熬)杏仁(四分,熬)大棗肉(五分)三物,合搗三四千杵,可丸飲服如梧子七丸,日二,加至十丸,以小便為度,此方大安穩(wěn),又方∶以桑根汁一斗,煮赤小豆三升,豆熟,啖豆飲汁。

又方∶大豆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納桑根白皮,切一升,煮取一升六合,二服又方∶以水一斗,研麻子三升,取汁,煮赤小豆三升,豆熟,啖豆飲汁。

又云∶乏氣喘息方∶桃仁去皮一升,搗為泥,分以酒若湯服之。

治短氣方第三

《病源論》云∶短氣者,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體實也。實則氣盛,盛則氣逆不通《僧深方》治短氣欲絕、不足以息、煩擾,益氣止煩竹根湯方∶竹根(一斤)麥門冬(一升)甘草(二兩)大棗(十枚)粳米(一升)小麥(一升)凡六物,水一斗,煮麥米熟去之,納藥,煮取二升七合,服八合,日三,不能飲,以綿滴口《醫(yī)門方》治胸中痞塞、短氣者,或腹急痛方∶茯苓(四兩)甘草(二兩)半夏(三兩)生姜(三兩)杏仁(百顆)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服相去八九里,泄氣瘥。若氣不下,加大黃、檳榔《千金方》治短氣不得語方∶梔子(二七枚)豉(七合)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納梔子,煮取八合,服半升。

又云∶卒短氣者方∶搗韭取汁,服一升,立愈。

又云∶冷氣氣短方∶椒五兩,絹袋盛,酒一升,漬三七日,服之任性。

治少氣方第四

《病源論》云∶少氣者,此由臟氣不足故也。肺主氣而通呼吸,臟氣不足,呼吸微弱而少氣《廣濟方》療腹冷氣不能食及少氣調(diào)中丸方∶人參(五兩)茯苓(五兩)甘草(五兩)白術(shù)(五兩)干姜(四兩)搗篩,蜜和為丸,空腹溫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有益盡更合,不飲酒,煮大棗飲下,《千金方》治乏氣方∶枸杞葉(二兩)生姜(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葛氏方》治卒乏氣、氣不復(fù)報、肩息方∶干姜三升,咀,以酒一升漬之,服一升,日三又方∶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壯即瘥。

又方∶麻黃三兩,先以水五升,煮一沸,去沫,乃納甘草二兩,杏仁六十枚,煮取二升半,

治氣噎方第五

《病源論》云∶氣噎由陰陽不和,臟氣不理,寒氣填于胸膈,故氣有咽塞不通,而謂之氣噎又云∶噎者,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新錄方》治氣噎胸塞不達方∶水服鹽末一大匙。

又方∶含咽美酒,取瘥止,酢亦得。

又方∶蘇蜜合煎,令相得,細細含咽之。

又方∶搗韭取汁,服五合。

又方∶灸膻中穴。

又方∶灸第五椎。又灸內(nèi)踝上三寸。

《集驗方》通氣噎湯方∶半夏(八兩,洗)桂心(三兩)生姜(八兩)凡三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半升,日二。

《千金方》治噎氣不通、永不得食方∶杏仁(三兩)桂心(三兩)二味,丸如棗核,稍咽之,臨食先含,彌佳。(《極要方》同之。)

治積聚方第一

《病源論》云∶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腑臟之氣所為也。腑者陽窮也在左名曰在上下無時,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醫(yī)門方》云∶辨曰∶肥氣者,肥盛也,言肥氣如覆杯,突出如肥盛之狀;伏梁者,言其大奔積《華佗方》云∶二車丸,常在尊者后一車,故名二車丸,主心腹眾病,膈上積聚,寒熱,食飲不消,或從憂恚喜怒,或從勞倦氣結(jié),或有故疾氣浮,有上飲食衰少,不生肌肉,若辟在脅,吞一丸即消;若驚恐不安,吞一丸,日三;獨臥不恐,病劇,晝?nèi)樟?,夜三吞。微者,晝?nèi)账奈?、夜再吞。寒辟隨利去,令人善矢氣。又治∶女子絕產(chǎn),少腹苦痛,得陽亦痛,痛引胸中,積寒所致,風入子道,或月經(jīng)未絕而合陰陽,或急欲尿而合陰陽,或衣未摻而合陰陽,或急便著之,濕從下上;久作長病,吞藥如上,百日有子。二車丸方∶蜀椒(成擇一斤)干姜(大小相稱二十枚)粳米(一升)朗陵烏頭(大小相稱二十枚)鍛灶凡五物,以水一斗半,漬灰,練囊中盛半絞結(jié),納灰中一宿,暴干之,皆末諸藥下篩,和以《范汪方》五通丸,主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jié),長肥膚,補不足方∶椒目(一兩,汗)附子(一兩,炮)濃樸(一兩)杏仁子(三兩,熬)半夏(一兩,洗)葶凡八物,別搗葶藶、杏仁,使熟,合和諸藥末,使調(diào)和,以蜜搗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

又云∶三臺丸,主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腹大空鳴而噫食,不生肌膚,劇者咳逆,若傷寒病方∶大黃〔十二兩(一方二兩),捶碎,熬令變色〕葶藶(一升,熬令變色)附子(一兩,令)杏仁(一升,熬令變色)硝石(一升)芘胡(二兩,洗)濃樸(一兩,炙)茯苓(半兩凡十物,皆搗篩,和以蜜搗三萬杵,丸如梧子,從五丸起,不知稍增,取大便調(diào)利為度。

又云∶治久寒積聚方∶虎杖根一升許。搗之,以酒漬,日三,飲一升。

《短劇方》云∶七氣丸治七氣。七氣為病,有寒氣、怒氣、喜氣、憂氣、恚氣、愁氣、熱氣時,氣則疾行足浮大黃(十分,炮)人參(三分)椒(二分,熬)半夏(三分,炮)烏頭(五分,炮)桔梗(苓(三分)芎(分)仁(三分)凡十七物,冶合下篩,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為度。

(今堅如《千金方》七氣湯,治憂氣、勞氣、寒氣、愁氣、或飲食為氣、高氣,或虛勞內(nèi)傷,五臟不調(diào),陽氣衰少逆上下方∶甘草(二兩)栝蔞(二兩)夕藥(二兩)椒(三兩)半夏(二兩)人參(一兩)干地黃(二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神明度命丸,治久病腹內(nèi)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胸,腹中脹滿,逆苦飲食,服之大黃(一兩)夕藥(一兩)二味,蜜丸如梧子,服四丸,日二,不知,可增至六七丸,以知為度。

又云∶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方∶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

《葛氏方》云∶露宿丸,治大寒冷積聚方∶石干姜桂桔梗附子皂莢(各三兩)搗篩,蜜丸,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增至十五丸。

《僧深方》治心下支滿痛,破積聚,咳逆不受食,寒熱喜噎方∶蜀椒(五分)干姜(五分)桂心(五分)烏頭(五分)上四物,冶合下篩,蜜和丸如小豆;先輔食以米汁,服一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一丸,《新錄方》治積聚方∶馬莧搗汁為煎,令可丸,酒服如棗,日三。

《德貞常方》積聚方∶灸第十三椎節(jié)下間,相去三寸。

又方∶灸上脘穴,在鳩尾下二寸。

又方∶灸胃脘穴,在上脘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臍上一寸。

《新羅法師》方∶續(xù)隨子(一名耐冬花),去上皮,以酒一合,和而服之二七粒,量人老少《崔禹錫食經(jīng)》∶取蔓菁子一升搗研,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濃服之,為妙藥也,亦治癥瘕

治諸疝方第二

《病源論》云∶陰氣積于內(nèi),復(fù)為寒氣所加,故使榮(營)衛(wèi)不調(diào)、血氣虛弱,故風冷入其腹或冷氣《八十一難》云∶五臟謂之疝,六腑謂之瘕。

又曰∶男病謂之疝,女病謂之瘕。

《葛氏方》治卒得諸疝,少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白汗出欲死方∶搗沙參(一名白參),下篩,以酒服方寸匕,立愈。

又方∶椒二合,干姜四兩,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飴一斤,又煎取半升,分再服。

又方∶可服諸利丸下之,作走馬湯亦佳。

又方∶灸心鳩尾下一寸,名巨闕,及左右各一寸,并百壯。

《極要方》療積年腹內(nèi)宿結(jié)疝冷氣及諸癥瘕方∶香美爛豉心(一升,曝干微熬,令氣香即止)小芥子(一升,唯去石,微熬令色黃)上,為蜜丸,空腹酒服二十五丸,加至三十五丸,日二服,初服半劑,已來腹中覺絞痛,勿怪《新錄方》治諸疝方∶桃白皮(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酒服蒲黃二方寸匕,日二。

又方∶搗桃仁八十枚,去皮研如泥,酒下。

又方∶搗大蒜為泥,酒服如棗二枚,日三。

《范汪方》治心疝灸法∶兩足大指甲本甲肉之際、甲內(nèi)各半炷,隨年壯又方∶灸足心及足大指甲后橫理節(jié)上及大指歧間白黑肉際,百壯則止。

治七疝方第三

《病源論》云∶七疝者,厥逆心痛,足寒清,飲食吐不下,名曰厥疝;腹中氣乍滿,心下盡曰氣行難《錄驗方》七疝丸,治人腹中有大疾,厥逆心痛,足寒冷,食吐不下,名曰厥疝;腹中氣滿減而相引人參(五分)桔梗(五分)黃芩(五分)細辛(五分)干姜(五分)蜀椒(五分)當歸(五凡十物,冶下篩,和以白蜜,丸如梧子,先食,服四丸,日三。不知稍增,禁生魚豬肉。

(烏喙二合,服三丸,日三?!斗锻舴健酚惺铩檬窠肺宸?、干姜四分、濃樸四分、桔梗二分、烏喙一合、黃芩四分、細辛四分、夕藥四分、桂心二分、柴胡一分、茯苓一分、牡丹一分,先輔食,以酒服七丸,日三。)

治寒疝方第四

《病源論》云∶陰氣積于內(nèi),則衛(wèi)氣不行,衛(wèi)氣不行,則寒氣盛,故令惡寒,不飲食,手足《葛氏方》治寒疝去來,每發(fā)絞痛方∶吳茱萸(三兩)生姜(四兩)豉(二合)酒四升,煮取二升,二服。

《短劇方》云∶解急蜀椒湯,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腹中盡痛,白汗自出欲絕方蜀椒〔三百枚(一方二百枚)〕附子(一枚)粳米(半升)干姜(半兩)大棗(三十枚)半夏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熱服一升,不瘥,復(fù)服一升。

《經(jīng)心方》蜀椒湯,治寒疝痛,腹脹奔胸方∶吳茱萸(一升)當歸(一兩)夕藥(一兩)黃芩(一兩)蜀椒(二合)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范汪方》治寒疝腹中痛,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炙)甘草(三兩)人參(三兩)生姜(三兩)大凡七物,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去滓,服一升,日三。

《耆婆方》治寒疝積聚,用力不節(jié),脈絕傷,羸瘦,不能食飲,此藥令人強健,除冷氣痞丸烏頭(二十分,炮)甘草(八分,炙)真芎(八分)葶藶(八分,熬)夕藥(八分)大黃上七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二,忌豬魚五辛生冷酢滑。

《新錄方》治寒疝及沖心痛方∶鹽(五合)灶突墨(三合)以水一大升,煮取一小升,頓服之,吐瘥。

又方∶水一升五合,漬豉一升五合,絞交取汁服之。

又方∶桃仁八十枚,去皮研如泥,酒下之。

又方∶桃白皮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以水若酒服亂發(fā)灰方寸匕,日二。

又方∶水酒服伏龍肝方寸匕,日二。

又方∶水服甑帶節(jié)灰方寸匕,日二。

又方∶酒五升,燒鹿角一枚投酒中,分二三服之。

又方∶灸乳下一寸,足大指叢毛。

又方∶灸臍上三寸,名太倉,臍下二寸,名丹田,各五七炷,并要穴。

又方∶灸上脘七壯。

又方∶灸窮脊上一寸,百壯。

又方∶灸脊中百壯。

治八痞方第五

《病源論》云∶榮(營)衛(wèi)不和,陰陽隔絕,而風邪外入,與衛(wèi)氣相搏,血氣壅塞不通而成痞腹?jié)M,時時壯熱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痞,而方家不顯的,其證狀。

《八十一難》云∶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膽也《錄驗方》治八痞麝香丸方∶光明砂麝香丁香曾青〔(一名空青)各一兩〕大黃(七分)黃芩(三分)樸硝(二兩)凡十物,搗篩,蜜丸如小豆,一丸平旦空腹服,若老人壯者,同患之人,服如梧子一丸。

《傳信方》云∶療秋夏之交,露坐夜久,腹內(nèi)痞如群石在腹中痛者方∶大豆(半升)生姜(八分)上,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已下,頓服,其堅痞立散。

治霍亂方第一

《病源論》云∶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diào),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于腸胃之間者者,飲酒食胃,脾消則令亂,言《養(yǎng)生方》云∶七月食蜜,令人暴下,發(fā)霍亂也。

《千金方》云∶論曰∶原夫霍亂之為病也,皆因食飲,非關(guān)鬼神。夫飽食肫膾,復(fù)餐乳酪、陽氣欲升,陰氣欲降,陰陽永隔,變成吐利,頭痛如破,百節(jié)如解,遍體諸筋皆為回轉(zhuǎn),論時雖小,卒病之中,最為可畏,雖臨深履危不足以喻之也。養(yǎng)生者宜達其旨趣,庶可免于夭橫者矣。

《極要方》云∶得吐利者名濕霍亂,不得吐利者名干霍亂。干霍亂多殺人,往往有濕霍亂,不有性命之憂。

《集驗方》云∶嘔而吐利,此為霍亂也。

《葛氏方》云∶凡所以得霍亂者,多起于飲食,或飽食生冷物,雜以肥鮮酒膾,而當風履濕初得之便務(wù)令溫暖,以火炭布其所臥床下,大熱減并蒸被絮,若衣絮自抱,冷易熱者。

又方∶可燒地,令熱水潑敷;蔣席臥其上,濃覆之。

又方∶可作的爾熱湯,著甕中漬足令至膝,并銅器若瓦器盛湯,以著腹上,衣藉之,冷復(fù)易又方∶可以熨斗盛火著腹上而不靜者,便急灸之。灸之但明按次第,莫為亂灸,須有其病,火下《千金方》云∶凡諸霍亂;忌米飲,胃得中米即吐不止,但得與濃樸葛根飲。(今按∶《葛氏方》云∶可□備濃樸,每向秋月,便自隨之。)又云∶凡霍亂醫(yī)所不治方∶童女月衣,合血燒,酒服方寸匕,秘方。(今按∶《短劇方》云《范汪方》治霍亂吐下不止,理中湯方∶人參干姜白術(shù)甘草(各一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

(今按∶《短劇方》∶藥各三兩,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又《醫(yī)門方》∶白術(shù)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二兩,干姜二兩。水七升,煮取二升半。若胸滿腹痛吐下者,加當歸、濃樸各二兩;若悸者、寒者、渴者,并主之。)《錄驗方》治霍亂虛冷吐逆下利理中丸方∶人參甘草(炙)干姜白術(shù)(各二兩)凡四物,搗下蜜丸如彈丸,取一丸納暖酒中服之,日三。

(今按∶《本草蘇敬注》云∶方寸匕散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彈丸一枚。)又方∶單煮濃樸,飲一二升,有效。

又方∶煮梨葉服之。(今按∶《醫(yī)門方》云∶取梨枝葉一大握,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立瘥。)《效驗方》治霍亂吐下,理中散方∶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干姜(二兩)術(shù)(二兩)凡四物,冶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短劇方》云∶扶老理中湯,治羸老冷氣惡心,食飲不化,腹虛滿拘急短氣,及霍亂嘔逆,人參(五兩)干姜(六兩)術(shù)(五兩)麥門冬(六兩)附子(三兩)茯苓(三兩)甘草(五凡七物,下篩作散,臨病者三合,白湯和方寸匕,一服不效,又服常將者,蜜丸酒服如梧子又云∶霍亂吐下汗出,肉冷轉(zhuǎn)筋,嘔逆煩悶,欲得冷水者方∶可與濃樸葛根飲進,沾喉中而又方∶取藿香一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立愈。

(今按∶《本草》云∶一把重二兩為正。)又方∶煮青木香汁飲,至佳。

又云∶治卒道中得霍亂,無有方藥,危急方∶蘆蓬茸大把,煮令味濃,頓服二升即瘥,有效《醫(yī)門方》治霍亂吐下不止者方∶煮百沸湯,細細添生水,熱飲之。(今按∶《刪繁論》云又方∶或煮高良姜或煮木瓜汁飲之。

《通玄經(jīng)》云∶治霍亂方∶木瓜煮作飲服之(今按∶《本草陶注》云∶若子并枝煮飲。)《救急單驗方》療霍亂方∶桂三兩,煮汁取一盞頓服,驗。

《陶景本草注》云∶霍亂吐下方∶楠材削作煮服之。

治霍亂心腹痛方第二

《病源論》云∶霍亂而心腹痛者,是風冷之氣客于腑臟之間,冷氣與真氣相擊,或上攻心,《葛氏方》治霍亂若心腹痛、急似中惡者方∶搗生菖蒲根飲汁,少少令下咽即瘥。

又云∶卒得霍亂先腹痛者方∶灸臍上一夫十四壯,名太倉。若繞臍痛者,灸臍下三寸四壯,《極要方》療霍亂心腹激痛方∶當歸(三兩)桂心(三兩)干姜(三兩)甘草(一兩)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短劇方》治心腹暴痛,及宿食不消,或宿冷煩滿成霍亂方∶作鹽湯三升,使極咸,熱飲一《又云∶霍亂腹痛吐下方∶取桃葉,冬天用皮,絞取汁,一服一杯,立愈。亦可濃煮,飲三升《耆婆方》治霍亂先腹痛方∶煮生姜熱飲之。

又方∶濃樸汁飲之。

《僧深方》治霍亂腹痛而煩方∶高良姜四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蘇敬本草注》霍亂絞痛方∶粟米泔汁,飲數(shù)升,立瘥。

《廣濟方》療霍亂心腹痛煩嘔不止方∶濃樸(四兩)橘皮(二兩)人參(二兩)當歸(二兩)藿香(一兩)高良姜(四兩,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溫三服,忌生冷、粘食。

《通玄方》治霍亂先腹痛方∶好驗酢細細飲一盞許。

又方∶用火灸腹及背,得汗即愈。

治霍亂心腹脹滿方第三

《病源論》云∶霍亂而心腹脹滿者,是寒氣與臟氣相搏,真邪相攻,不得吐利,故令心腹脹《葛氏方》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方∶生姜若干,姜一二升,以水五六升,煮三沸,頓服,若不即愈,更可作。

又方∶桂屑半升,以暖飲和之,盡服。

又方∶以鹽納臍中,灸上二七壯。

又云∶治苦煩悶腠滿者方∶灸心二七壯。

又云∶治煩嘔腹脹濃樸湯方∶濃樸(四兩)桂(二兩)枳實(五枚)生姜(三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耆婆方》治霍亂煩悶腠滿方∶濃樸二兩,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老人小兒《范汪方》治霍亂腹中脹滿、惡毒悶絕不通氣,氣息急危方∶生姜(一累)梔子(十四枚)桂心(一兩)香豉(五合)四物,搗,以酒二升解之,去滓頓服。(今按∶《錄驗方》∶生姜累數(shù)以其一支為累,取服《短劇方》治霍亂腹痛脹滿短氣不得吐下,灸不效者,熱伏心臟中,煩悶郁郁者方∶可取白無粉《僧深方》治霍亂腹脹滿不得吐方∶粱米粉五合,以水一升半,和如粥頓服,須臾吐,若不

治霍亂心煩方第四

《病源論》云∶霍亂而心煩者,由大吐大利,腑臟氣暴極,故心煩,亦有未經(jīng)吐利而煩者,《醫(yī)門方》療霍亂心煩方∶香豉〔七合(綿裹)〕梔子仁(三兩)濃樸(三兩,炙)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重者,不過再,必愈。

《通玄經(jīng)》云∶霍亂心煩悶不已方∶用粟米汁飲之半升,即愈。

又方∶服粟米粉,和水服一合,立愈。

又云∶霍亂吐下已止,發(fā)熱心煩欲飲水方∶可與少秫米粉汁佳,若不止,可與葛根薺(臍

治霍亂下利不止方第五

《病源論》云∶霍亂而下利不止者,是腸胃俱冷而挾宿虛,谷氣不消故也。

《短劇方》治霍亂洞下腹痛方∶以艾一把,以水三升,煮得一升,頓服之良。

又云∶霍亂卒吐下不禁者,人參湯主之,方∶人參(二兩)茯苓(二兩)葛根(二兩)橘皮(二兩)麥門冬(二兩)甘草(二兩)凡六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葛氏方》治霍亂下利不止者方∶灸足大指本節(jié)內(nèi)一寸側(cè)白肉際,左右各七壯,名大都。

又云∶霍亂吐下不止方∶干姜茱萸各一兩,水二升,煮取一升,一服。

又云∶灸兩乳邊,里外近腋白肉際各七壯。

今按∶治霍亂吐利,理中湯、理中丸主之,在上條。

又云∶先洞下者,灸臍邊一寸,男左女右,十四壯。又云吐而下不止者,臍下一夫約中七壯

治消渴方第一

《病源論》云∶消渴者,渴而不小便是也。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經(jīng)年歲,石熱結(jié)于腎中,水而《千金方》云∶論曰∶凡積久興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則大寒凝海而酒不凍,明其酒性酷熱由己。飲啖無度,咀(才與反)嚼酢醬,不擇酸(蘇官反,酢也)咸,積年長夜,酣興不KT,遂使三焦(《短劇方》云∶說曰∶少時服五石諸丸散者,積經(jīng)年歲,人轉(zhuǎn)虛耗(呼到反)。石熱結(jié)于腎中消渴之興終不痿弱,液自出;亦作KT疸之病。凡如此等,宜服豬腎薺(臍檷二音)湯,制其腎中石勢,將又云∶鉛丹散治消渴止小便方∶鉛丹〔(一名鉛華,和名多爾,《本草》云∶朱雀精也)二分〕栝蔞(十分)澤瀉〔(音昔五分〕凡八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年壯服半匕。得病一年服藥一日愈,二又云∶治日飲一石許,小便不通,栝(古活反)樓丸方∶栝蔞(三分)鉛丹(三分)葛根(三分)附子(一分,炮)凡四物,冶下篩,蜜(在本書)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

又云∶治消渴方∶取活螺三汁(斗),以江水一石養(yǎng)之,頓取冷汁飽飲之。經(jīng)曰∶放去,更取新者漬之。

又云∶灸消渴法∶灸關(guān)元一處。又;俠兩旁各二寸二處,各灸三十壯,五日一報,至百五十壯《千金方》治消渴方∶飲豉汁,任性多少。

又方∶濃煮竹根汁,飲之。

又方∶煮青粱米汁,飲之。

又云∶栝蔞粉治大渴秘方∶深掘大栝蔞,濃削皮至白處止,寸切之,水浸,一日一易水,經(jīng)五日出,取搗,以絹袋碎之《葛氏方》治卒消渴小便多方∶多作竹瀝飲恣口,數(shù)日愈。

又方∶破故屋瓦煮之,多飲汁。

又方∶石膏半斤,搗碎,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稍服。

又方∶栝蔞根,薄切,炙,五兩,水五升,煮取四升,飲之。

《錄驗方》治消渴日飲六七斗,小麥湯方∶小麥(一升)栝蔞根(切,一升)麥門冬(一升)上三物,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飲之。

《新錄方》治消渴方∶臭泔恣意飲之,取瘥止。

又方∶搗生葛汁飲之。

《龍門方》療消渴方∶生胡麻油一升,頓服之,立驗。

又方∶爛煮葵汁,置冷露中,每渴即飲之。

《僧深方》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湯方∶枸杞根(五升,銼皮)石膏〔(一名細石)一升〕小麥(三升,一方小豆)凡三物,切,以水加上沒手,合煮,麥熟湯成,去滓,適寒溫,飲之。

《極要方》療渴、身體微腫方∶茅根三斤,捶(丁回反)破,以水二斗,煮取二升,一日服盡,可日服一劑。

《經(jīng)心方》黍米湯治渴神方∶干黍米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服一升,日再服,良。

《耆婆方》治人渴方∶栝蔞(十兩)白粱米(五小升)上,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范汪方》治消渴湯方∶麥門冬(一兩)土瓜根(二兩)竹葉(一把)凡三物,咀,水七升,煮取令得三升半,分再服,神有驗。

《陶景本草注》治消渴方∶煮草汁及生汁服之。

又方∶搗冬瓜,絞服汁。

《蘇敬本草注》治消渴方∶食大麥面良。

又,單食桑椹良。

又方∶粟米臭泔汁飲之,立瘥。

《孟詵食經(jīng)》消渴方∶麻子一升,搗,水三升,煮三四沸,去滓,冷服半升,日三,五日即愈。

今按∶渴家可食物∶蘇蜜煎(治消渴,補內(nèi));寒水石(一名白水石,《本草》云∶主止渴);石膏(一名細石,《本草》云∶主止消渴);大麥(《本草》云∶主消渴,和名不止牟支);青粱米(《本草》云∶主);獼猴桃(崔禹云∶主消渴,和名已久波);烏芋(《本草》云∶主消渴,和名久和烏);菰根(冬瓜(《本草陶注》云∶消渴,和名加毛宇利);葵菜(崔禹云∶主消渴,和名阿不比);菘菜蘩蔞(《七卷食經(jīng)》∶主消渴,和名波久倍良);(《本草》云∶主消渴,和名奴奈波);骨蓬(《本草》云∶主消渴,和名加波保檷;)石(崔禹云∶治消渴,和名右毛);紫苔(崔禹云∶止渴海月(云∶主消寄居(崔禹草》云∶止渴家可忌物∶《千金方》云∶所慎者(物)有三,一則酒炙;二則房室;三則咸食及面。

《養(yǎng)生要集》云∶小麥合菰米食,復(fù)飲酒,令人消渴。

《短劇方》云∶忌食豬肉。

治渴利方第二

《病源論》云∶渴利者,隨飲隨少便是也。由少時(或無時字)服乳石,石熱盛時,房室過度液,故隨《葛氏方》治大渴利日飲數(shù)斛小便亦爾者方∶栝蔞黃連防己鉛丹(一名鉛華)分等搗末,以苦酒一合,水一合,和作漿,服方寸匕,日三。

《范汪方》治渴,日飲一斛,小便亦如之,栝蔞湯方∶栝蔞(二兩)黃連(一升)甘草(二兩)凡三物,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集驗方》治渴日飲一斛者方∶入地三尺取桑根白皮,炙,令黃黑,細切,以水令相淹煮之,以味濃為度,熱飲之。勿與鹽

治內(nèi)消方第三

《病源論》云∶內(nèi)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熱結(jié)于腎內(nèi)也熱之所作也。

《短劇方》云∶夫內(nèi)消之為病,皆熱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飲,令人虛極短氣。內(nèi)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去而不渴也,治之枸杞湯∶枸杞枝葉(一斤)冬根(三兩)栝蔞根(三兩)石膏〔(一名細石)三兩,一方無〕黃連(凡五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五合,日三。

又云∶治小便多,晝夜數(shù)十起方∶小豆生藿(一把)凡一物,搗絞平,取汁,頻飲三升便愈。亦治小兒利。

《令李方》治小便利多秦膠散方∶秦膠(一分)陳芥子(二分)凡二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諸淋方第四

《病源論》云∶諸淋者,由腎虛而膀(音旁)胱(音光)熱故也。其狀小便出少起數(shù),小腹弦急《葛氏方》治卒患淋方∶灸足大指前節(jié)上十壯,良。

又方∶灸兩足外踝中央,追年壯,有石即下。

又方∶但服草汁一升,不過三升。亦治石淋。

又方∶豉一升,水三升,漬少時,以鹽一合納中,頓服。(今按∶《經(jīng)心方》∶豉半升,水《極要》云∶療淋方∶上,煮石燕汁飲之良驗,以水煮之。

《范汪方》治淋滑石散方∶葵子(一升)滑石(一兩)通草(二兩)凡三物,冶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治淋栝蔞散方∶石葦(二分)通草(一分)栝蔞(二分)葵子(四分)凡四物,冶篩,先食以麥粥,服方寸匕,日三,無不愈。

又方∶常以冬葵根作飲,良。

《短劇方》治淋病不得小便,陰上絞痛方∶灸足太沖五十壯。(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二寸。)又方∶灸懸泉,一名中封,十四壯。(中封在足內(nèi)踝前一寸。)《廣利方》理諸淋小便卒不通方∶麻根(二七枚,切)上,以水二大升,煎取八九合,去滓,分溫三服。

《集驗方》卒得淋方∶取牛耳中毛,燒服半錢匕,立愈。

又方∶以比輪錢三百文,以水一斗,煮得三升,飲之。千金秘不傳。

《錄驗方》治淋瞿麥散方∶瞿麥(四兩)石葦(四兩,去毛)滑石(四兩,碎)車前子(四兩)葵子(四兩)凡五物,搗篩,冷水服方寸匕,日三,增至五匕,慎酒、面。

《新錄方》治淋方∶馬莧莖葉搗汁一升,二三服。

治石淋方第五

《病源論》云∶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jié)則化為石,故腎容沙石。腎虛為熱所乘甚者《短劇方》治石淋神方∶車前子二升,以絹囊盛,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盡服之,日移一丈,石子當出。宿不食飲之。

又方∶生莖葉合搗取汁,服一升,日三。

又∶病石淋,臍下三十六種病不得小便方∶灸關(guān)元三十壯(《千金方》同之)。又方∶灸大敦三十壯(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又方∶《錄驗方》石淋方∶取車前草,煮,多飲汁。

又方∶石葦(三分)滑石(三分)凡二物,下篩,合以米汁若蜜,服刀圭匕,日三,已效。

《葛氏方》石淋者方∶取燕矢,末,以冷水服錢五匕,清旦服,至食時(辰也)當尿石。

又方∶取故甑蔽燒,三指撮,服即通。

又方∶石首魚頭中石一升,貝齒一升,合搗,細篩,以苦酒和,分為三分,宿不食,明旦服呼《千金方》石淋方∶浮石取滿手,下篩,水三升,酢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三服石出。

《本草拾遺》云∶有以病為藥者,淋石主石淋,水磨服之。當碎石,隨尿出也。人患石淋或《新錄方》治石淋方∶生葛根汁,服五六合。

又方∶蔥白三升,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三服。

《陶景本草注》煮麻根飲之。

《蘇敬本草注》搗烏芋根汁一升,服之。

《崔禹食經(jīng)》煮葵子服汁。

治虛勞五勞七傷方第一

《病源論》云∶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極六精腎(是按∶虛勞陰痿《千金方》云∶三人九子丸主五勞七傷補益方∶酸棗仁柏子仁薏苡仁枸杞仁蛇床子五味子菟絲子菊子子荊子地膚十五味,加蓯蓉三兩,余各二兩,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

《范汪方》開心薯蕷腎氣丸,治丈夫五勞七傷,髓極不耐寒,眠即臚脹,心滿雷鳴,不欲飲不發(fā)去冷,肉蓯蓉(一兩,一方無)山茱萸(一兩,一方無)干地黃(六分,一方代干姜)遠志(六分)分)菟絲子(六分)凡十二物,搗下篩,蜜丸如梧子,服十丸至二十丸,日二夜一。若煩心即停減之。只服十丸十五夜獨寢不寒,止服一劑。

又云∶六生散治五勞七傷五緩六急,治寒熱脹滿,大腹中風垂曳,消逐血,補諸不足,令人肥白方∶生地黃根(二斤)生姜(一斤)生菖蒲根(一斤)生枸杞根(一斤)生烏頭(一斤)生章凡六物,合七斤,熟洗之,停令燥KT切之,美酒二斗都合漬三四日,出爆之,暮輒還著酒中《煎藥方》云∶酥蜜煎治諸渴及內(nèi)補方∶酥(一升)蜜(一升)地黃(煎,一升)甘葛(煎,一升)大棗(百枚)茯苓人參薯蕷上八物,先蜜酥入合攪,烊后甘葛煎入,烊棗膏,以絕絞入,然后茯苓、人參、薯蕷等散入今按∶酥蜜煎方有數(shù)首,或藥種多少不同,或分兩升合各異,仍取當今名醫(yī)增損之法以備俗酥(小一升)蜜(小一升,煎去滓沫,無用甘葛煎)甘葛(煎,大三升)地黃(煎,大二合五十枚,取肉篩)凡十物,先以酥入生姜煎煎之,令相得,次入蜜,次以甘葛煎和大棗,煉胡麻絞去滓入,次火少《雜酒方》枸杞石決明酒治除腰腳疾疝癬,諸風痹惡血,去目白膚翳赤膜痛眨眨淚出瞽盲輕石決明(干者一大斤,洗,炙)枸杞根白皮(小一斤)上二物,細切,盛絹袋,以清酒四斗五升漬之。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滓,始《太清經(jīng)》五茄酒治五勞七傷,心痛血氣乏弱,男子陰痿不起,囊下恒濕,小便余瀝而陰癢耐老用雄一升物,渴,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傷中少氣,陰消腦疼,憂患驚邪恐悸,心下結(jié)痛,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好唾,膈中痰水,水腫,陰下癢濕,小便余瀝,腳中酸痛,不欲踐地。身中不足,四肢沉重,時行嘔噦,折跌絕筋,積聚,五勞七傷,目暗清盲,熱赤痛,補虛羸,除寒熱,益氣力,長肌肉,止腰痛,充五臟,利小便,益精氣,止瀉精,久服耳目聰明,陰氣長強,堅筋骨,填腦髓,養(yǎng)神安魂,令人身輕。能跳越峰谷,不老而長生也。

枸杞根切,大一石,以水大三斛,入煮取五斗汁,去滓,加薯蕷、藕根各二大升,煮取一大斗,黃煎如糖《錄驗方》生地黃煎補虛除熱,將和取利也。散石癰疽瘡癤痔熱皆宜之方∶生地黃根隨多少舂絞取汁,復(fù)重舂絞取之,盡其汁,乃除去滓也。以新布重絞其汁,去滓碎濁,令清凈,置KT中置釜湯上煮KT,勿塞全邊,令湯氣得泄不沓也。煎地黃汁竭減半許,后煎下,更以新布絞去粗碎結(jié)濁滓穢,去復(fù)煎竭之,令如飴糖成煎。北方地黃肥,味濃,作煎甘美;東南地黃堅細,味薄,作煎咸苦不美,然為治同耳。能多作則美好也,少作則易竭,

治虛勞羸瘦方第二

《病源論》云∶夫血氣者,所以榮養(yǎng)其身也。虛勞之人,精髓萎竭,血氣虛弱,不能充盛肌《錄驗方》枸杞丸治勞傷虛損方∶枸杞子(三升)干地黃(切,一升)天門冬(切,一升)凡三物,細搗曝令干,以絹羅之,蜜和作丸,大如彈丸,一服一丸,日二。

《范汪方》云∶補養(yǎng)湯主虛勞羸瘦,食已少氣方∶甘草(一兩,炙)術(shù)(四兩)牡蠣(二兩)大棗(二十枚)阿膠(三兩)麥門冬(四兩,去凡六物,咀,水八升煮取二升,盡服,禁生冷。

《千金方》甘草湯主虛羸氣欲絕方∶甘草(二兩)生姜(二兩)人參(一兩)五味(二兩)吳茱萸(一升)五味,水四升煮茱萸令如蟹目沸,去滓,納藥煮取一升六合,分再服。

又云∶小鹿骨煎主治一切虛羸皆悉服之方∶鹿骨(一貝,碎)枸杞根(切,一升)二味,各以水一斗別器煎,各取汁五升,去滓,澄乃合一器共煎,取五升,二日服盡。

好將《本草拾遺》云∶鯽魚肉主虛羸,熟煮食之。

《耆婆方》治人瘦,令人肥健、肥白、能行陰陽,并去風冷、虛瘦無力,神驗方∶取楓木經(jīng)五年以上樹皮,去上黑皮,取中白皮五斗,細銼微曝令水氣去,以清美酒于白瓦器經(jīng)數(shù)《極要方》云∶枸杞子酒療虛羸黃瘦,不能食,服之不過兩劑,必得肥充,無禁斷方∶枸杞子(五大升,干者碎)生地黃(三大升,切)大麻子(五大升,碎)上,于甑中蒸麻子使熟,下著桉上攤?cè)釟猓渑缛思?,納地黃、枸杞子,熟使三物相微有《明堂經(jīng)》云∶脾輸二穴灸三壯,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身羸瘦,名曰食晦。注云∶

治虛勞夢泄精方第三

《病源論》云∶腎虛為邪所乘,邪客于陰,則夢交接,令腎虛弱不能制于精,故因夢感動而《短劇方》別離散治男女風邪,男夢見女,女夢見男,悲愁憂恚,怒喜無常,或半年或數(shù)月楊上寄生(三兩)術(shù)(三兩)桂心(一兩,一方三兩)茵芋(一兩)天雄(一兩,炮)KT根姜(一兩)凡十物,合搗下篩,酒服半方寸匕,日三。合藥勿令婦人、雞、犬見之,又無令見病者,病又云∶龍骨散治男子失精百術(shù)不治方∶龍骨(大如指赤理錦文者)薰草(二兩)桂肉(二兩)干姜(二兩)凡四物,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神良。

又云∶韭子湯治失精方∶韭子(一升)龍骨(三兩)赤石脂(三兩)凡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集驗方》治夢泄精方∶韭子(一升,熬)一物,搗篩,酒服一方寸匕,日再,神效。

《醫(yī)門方》療夢交接泄精,暫睡即出,身體枯燥骨立者方∶白龍骨(八分,研)韭子(一升半)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加至一匕半,日二。

《極要方》云∶小便失精及夜夢泄精方∶韭子(一升,熬)麥門冬(二兩)菟絲子(二合)車前子(二合)芎(二兩)龍骨(二兩)以上,以水八升煮取二升,為四服,日三。

《玉房秘訣》云∶治數(shù)夢交失精方∶龍骨牡蠣甘草桂(各三兩)大棗(一枚)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僧深方》云∶禁精湯主失精羸瘦,酸消少氣,視不明,惡聞人聲方∶韭子(二升)生粳米(一升)二物,合于器中熬之,米黃黑及熱,急以淳佳酒一斗投之,絞取七升,服一升,日三,二劑便愈。

《新錄方》治失精方∶取韭根搗取汁服五合,日二。

又方∶石榴皮搗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韭子一升,桑螵蛸十四枚,水五升,煮取二升,三服,亦為散酒服。

《葛氏方》云∶治男女夢與人交接,精便泄出,此內(nèi)虛積滯,邪氣感發(fā),治之方∶韭子(一升)粳米(一升)水四升,煮取升半,一服。

又方∶龍骨二分,術(shù)四分,桂二分,天雄一分,搗末酒服五分匕,日三。

又方∶兩足內(nèi)踝上一夫,脈上名三陰交,灸二十一壯,夢即斷。

又方∶合手掌并大拇指令兩爪相近,以一炷灸兩際角令半入爪上三壯。

又云∶治男女精平常自出,或聞見所好感動便已發(fā),此腎氣乏少不能禁制方∶巴戟天石斛黃分等,搗,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鹿茸一兩,桂一尺,韭子一升,附子一枚,澤瀉三兩,搗末服五分匕,日三。

又方∶牡丹炙令變色,搗末服方寸,日三。

又方∶雄雞肝、鯉魚膽,令涂陰頭。

治虛勞尿精方第四

《病源論》云∶腎藏精其氣通于陰。勞傷腎虛,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

《千金方》治虛勞尿精方∶韭子(一升)稻米(二升)水一斗七升,煮如粥,取汁六升,分三服。

《葛氏方》治男子溺精如米汁及小便前后去精如鼻涕,或尿有余瀝污衣,此皆內(nèi)傷令人虛絕栝蔞(二分)滑石(二分)石葦(一分)搗末,以麥粥服方寸匕。

又方∶甘草、赤石脂分等搗末,服方寸匕,日三。

《醫(yī)門方》云∶療失精無故自泄,或因尿精出方∶韭子白龍骨菟絲子(各二十分)麥門冬(去心)車前子澤瀉(各十二分)人參(十分)為散,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二,加至一匕半。

《錄驗方》淮南王枕中丸治陰氣衰,腰背痛,兩脛(于緣反)疼,小便多瀝,失精,精自出石斛巴戟天桑螵蛸杜仲凡四物,分等合搗下篩,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二。令強陰、氣充、補諸虛,神良。

治虛勞精血出方第五

《病源論》云∶腎藏精,精者血所成也,虛勞則生七傷六極,氣血俱損,腎家偏虛,不能藏《葛氏方》云∶治失精、精中有血方∶父蛾二七枚,陰干之,玄參稱半分,合搗末,以米汁向旦日一服,令盡之。

   

治卒死方第一

《病源論》云∶卒死者,由三虛而遇賊風所為也。三虛,謂乘年之衰,一也;逢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人有此三虛,而謂為賊風所傷,使陰氣偏竭于內(nèi),陽氣阻隔于外,二有《葛氏方》治卒死,或先有病痛,或居常倒仆奄忽而絕,皆是中惡。治之方∶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兩耳,極則易人,亦可以竹筒吹之,并側(cè)身遠之,莫臨死人上。

又方∶以蔥葉針其耳,耳中、口中、鼻中血出者莫怪,無血難治,有血是治候也。

又方∶以綿漬好苦酒中,須臾出,置死人鼻中,手按令汁入鼻中,并持其手足莫令驚。

又方∶以人小便灌其面數(shù)回,即能語,此扁鵲法也。

又方∶末皂莢如大豆,吹其兩鼻孔中,遷則氣通。

又方∶搗女青屑以重一錢匕,開口納喉中,以水若酒送之,立活。

又方∶灸臍中百壯。

又方∶灸其頤下宛宛中名承漿十壯。

又方∶灸心下一寸。

《集驗方》治卒死方∶取牛馬矢汁飲之,無新者,水和干者取汁。

又方∶取灶突中墨如彈丸,漿水和飲之,須臾三四服之。

又方∶取梁上塵如大豆粒,著竹筒中吹鼻中,與俱一時吹之。

又方∶灸膻中穴。

又方∶取竹筒吹其兩耳,不過三。

《新錄方》治卒死方∶韭根搗取汁,服六七合。

又方∶桃白皮,切,一升,水二升,煮取八合,一服之十里,久不瘥,更服之。

《僧深方》治卒死中惡雷氏千金丸方∶大黃(五分)巴豆(六十枚)桂心(二分)樸硝(三分)干姜(二分)凡五物,冶下篩,和白蜜冶三千杵,服如大豆二丸,老小以意量之。

《枕中方》治卒忤惡鬼魍魎欲死者,書額上作“鬼”字即愈。

《龍門方》療卒死方∶取繩圍死者辟腕,男左女右,以繩當大椎伸繩向下,當繩頭灸脊上五十壯。

又方∶糞汁灌鼻。

又方∶以蔥黃心刺鼻中入七八寸,男左女右,立驗。

又方∶搗韭汁灌鼻即活。

又方∶桂屑著舌下即活。

治中惡方第二

《病源論》云∶中惡者,是人精神衰弱,為鬼邪之氣卒中之也。其狀卒然心腹刺痛,悶亂欲《廣濟方》云∶卒中惡心腹刺痛去惡氣方∶麝香(一分,研)生犀角(二分)青木香(二分)為散,空腹以熟水服方寸匕,立愈。

《范汪方》治卒死,及心痛腹?jié)M,魘忤中惡三物備急丸方∶巴豆(一分,去心皮)大黃(二分)干姜(二分)凡三物,共搗巴豆,冶合丸,以蜜丸如大豆,有急取二三丸,以水和服之??卩湔呓g開令藥又方∶取杯水,以刀三七刺中,飲之良。

《集略方》備急散,治卒中惡,心痛腹?jié)M,欲吐短氣方∶大黃(二兩,金色者)桂心(四分)巴豆(一百枚)凡三物,冶合下篩,取一錢,以水七合服之。

《千金方》治卒死中惡方∶取牛馬屎汁飲之,無新者,水和干者亦得。

又方∶蔥心黃刺鼻孔中,血出愈。

又方∶灸兩脅下。

又方∶灸胃脘十五壯。

《集驗方》治中惡方∶大豆二七枚,以雞子中黃、白酒半升合和,頓服之。

又方∶用釜底墨、鹽三指撮,和水服之。(《醫(yī)門方》同之。)又方∶以度度其兩乳中央,屈之從乳頭向后肋間,灸度頭,隨年壯。

又方∶灸胃脘五十壯。

《廣利方》療中惡客忤垂死方∶麝香錢重,研,和醋二合服之,即瘥。

《葛氏方》華佗治卒中惡短氣欲死者方∶韭根(一把)烏梅(十枚)茱萸(半升)以勞水一斗煮之,以病患櫛納中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得三升飲之。

又方∶灸足兩拇指上甲后叢毛中各十四壯即愈。

《新錄方》治卒中惡方∶豉(一升)鹽(七合)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再服。

又方∶桃白皮,切,一升,水二升,煮取八合,一服之。

又方∶生菖蒲根,切,三升,搗絞取汁,服四五合。

又方∶酒服桃仁末方寸匕。李仁末亦佳。

又方∶伏龍肝末,水服二方寸匕。

又方∶取竹木中蟲屎,水服方寸匕。

又方∶鹽一升,水二升,煮臨消二服,取吐。

治鬼擊病方第三

《病源論》云∶鬼擊者,謂鬼厲之氣擊著于人也。得之無漸,卒著如人以刃旁刺狀,胸脅腹鬼觸免,重者多死也。

《葛氏方》治鬼擊病方∶以淳苦酒吹納兩鼻孔中。

又方∶灸臍上一寸七壯。

又方∶灸鼻下人中一壯,立愈。不愈可加壯數(shù)也。

又方∶灸鼻。

又云∶治諸飛尸鬼擊走馬湯方∶巴豆(二枚)杏仁(二枚)合綿裹椎令碎,投熱湯二合,中指捻令汁出正白,便與飲之。如食頃下便瘥,老小量之。

《僧深方》治鬼擊方∶鹽一升,水二升和之,攪令KT作汁,飲之令得吐則愈,良。

《新錄方》治鬼擊病方∶搗薤汁灌鼻中如杏仁許,須臾瘥好。

《千金方》治鬼擊病方∶艾如鴨子大三枚,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之。

又方∶吹酢少許鼻中。

又方∶灸臍上一寸七壯。

又灸臍下一寸三壯。

治客忤方第四

《病源論》云∶卒忤者,亦名客忤,謂邪客之氣,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厲之毒瓦斯、中惡《葛氏方》∶客忤死者,中惡之類也,喜于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沖心胸以水漬粳米,取汁一二升飲之,口已噤者,以物強發(fā),納之。

又方∶銅器若瓦器盛熱湯,先以衣三重藉腹上,乃舉湯器著衣上,湯轉(zhuǎn)冷者去衣,器親肉,又方∶搗書墨,水和服一錢匕。

又方∶以繩橫度其人口,以度度臍,去四面各一處,灸各三壯,令四火俱起。

又方∶灸鼻下人中三十壯,令切鼻柱下。

又方∶橫度口中,折之,令上頭著心下,灸下頭五壯。

又云∶已死者搗生菖蒲根,絞取汁含之,立愈。

《千金方》治客忤方∶鹽八合,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得吐即愈。若小便不通,筆頭七枚燒末,水和服之又方∶灸巨闕百壯。

《范汪方》治客忤方∶搗牛子矢半杯,以酒三升煮服之。

《新錄方》治客忤方∶搗生艾心,取汁,灌口中五合。

又方∶水浣甑帶服之。

治魘不寤方第五

《病源論》云∶人睡眠,則魂魄外游,為鬼所魘,屈其精神,弱者魘則久不得寤,乃至氣暴《集驗方》治卒魘欲死方∶搗生韭汁灌鼻孔中,劇者并灌兩耳。

《徐伯方》治魘喚不寤方∶取蔥葉針鼻中,慎勿火照。

《葛氏方》云∶臥魘不寤,勿以火照之,照之殺人。但痛嚙其踵及足拇指甲際,而多唾其面末皂莢,以管吹納兩鼻孔中,即起。已三四日猶可吹之。

又方∶末灶中黃土,吹納兩鼻孔中。

又方∶取韭菜搗,以汁吹其鼻孔中,冬月掘根可絞。

又方∶以筆毛刺鼻孔,男左女右,可展轉(zhuǎn)進之。

又方∶以牛若馬臨魘人上二百息,青牛尤佳。

又方∶末菖蒲吹鼻中,末桂納舌下。

又方∶令一人坐頭首,一人于戶外呼病者姓名,坐人應(yīng)曰人諾,在便即得蘇也。(今按《救又云∶喜魘及惡夢者方∶枕真射香一子于頭邊。

又方∶帶雄黃,男左女右。

又方∶作犀角枕佳。

又方∶以虎頭為枕。

又方∶以青木香納枕中,并帶之。

《千金方》治魘不寤方∶雄黃如棗大,系左腋下,令人終身不肯魘。(《集驗方》同之。)又方∶伏龍肝末,吹鼻中。

《養(yǎng)性志》云∶人魘勿燃火喚之,魘死不疑。暗喚之,吉,但得遠喚之,不得近而急喚,喜《救急單驗方》療魘死方∶引牛臨鼻,少時即活。

又方∶嚙其足拇指爪甲際,活。

《范汪方》治魘死符法,魘死未久故可活方∶書此符燒令黑,以少水和之,置死人口,懸鏡死者耳前,擊鏡呼死人,不過半日即生。

“KTKT”丹書之。

《新錄方》若魘不悟者方∶酒服發(fā)灰一撮許。

又方∶搗蒴根莖,取汁一升服之。


說癰疽所由第一

《劉涓子方》云∶九江黃父問于岐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yǎng)骨節(jié),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diào),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乃注絡(luò)脈,絡(luò)脈皆盈,注乃于經(jīng)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jīng)紀,周有道理。與天協(xié)議,不得休止。切而調(diào)之,從虛法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留。去虛補實,補則有余,血氣已調(diào),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所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jīng)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jīng)失紀,水道流溢,草不成,五谷不植,經(jīng)絡(luò)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wèi),周流不休,上應(yīng)星宿,下應(yīng)經(jīng)數(shù)。寒氣客于經(jīng)絡(luò)之中,則血澀,血澀則不通,不通則氣歸之,不得復(fù)返,故癰腫焉。與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不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煎枯空虛,筋骨肌肉不相親,經(jīng)脈敗漏,內(nèi)熏(熟也)于五臟,五臟傷故死矣。

又云∶黃父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答曰∶營衛(wèi)稽留于脈,久則血澀而不行,血澀不行則衛(wèi)氣從之,從之不通,壅遏(于葛反,絕也)不得行也。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為膿。猶不能陷肌膚,枯于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為癰。

黃父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當其下筋骨,良肉無余,故命曰疽。疽上皮咬以堅,狀如牛領(lǐng)之皮,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

黃父曰∶乃知所說,未知癰疽姓名、發(fā)起處所、色診形候、治與不治、死活之期,愿事事聞之。

岐伯曰∶《癰疽圖》曰∶赤疽發(fā)額,不瀉,十余日死,其五日可刺也。其膿赤多血死,未有膿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百神皆在額,不可見血,見血者死也。

禽疽發(fā)如疹者數(shù)十處,其四日腫,合牢核痛,其狀若攣,十日可刺。其內(nèi)發(fā)身振寒,齒如噤欲痙,如是者,十日死也。

杼(除呂反)疽發(fā)項,若兩耳下,不瀉,十六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見膿而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神在兩耳,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疔疽發(fā)兩肩,此起有所逐惡血,結(jié)留內(nèi)外,營衛(wèi)不通,發(fā)為疔疽。三日身腫痛,甚口噤如狀,十一日一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蜂疽發(fā)背,起心俞,若肩隅,二十日不瀉死,其八日可刺。其色赤黑,膿見青死,不治。

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肩,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陰疽發(fā)髀(卑履反)腹外,若陰股,始發(fā)腰強而不能自止,數(shù)飲不能多,五日堅痛,如此不過三歲死。

刺疽起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發(fā)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三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脈疽發(fā)環(huán)頭(一方作頸),如痛,身隨而熱,不欲動,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躁而不精(靖),上氣咳逆,氣絕,其發(fā)引耳,不可以動,二十日可刺。不刺,八十日死。

龍疽發(fā)背起胃俞(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若腎俞(第十四椎下社各一寸半),二十日不瀉死,九日可刺。在刺,其上赤下黑,若青膿黑死,發(fā)血膿者不死。

首疽發(fā)熱,發(fā)熱八十日,大熱汗頭引身盡,如癩身熱,同同(齊也)如沸者,擇皮頗腫處淺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俠(胡頰反)榮疽發(fā)脅,若起兩肘頭,二十五日不瀉死,其九日可刺。發(fā)赤白間,其膿多白而無赤可治也。人年一,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神皆在脅,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行疽發(fā)如腫,或復(fù)合相往來,可要追其所在,刺之即愈。

勇疽發(fā)股起太陰,若伏鼠,二十五日不瀉死,其十日可刺。勇疽發(fā)膿赤,黑死,白者尚可治。人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三十三、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一,神皆在尻尾,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標叔疽發(fā)熱同同,耳聾。后六十日腫如裹水狀,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后及有血,血出即除也。人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KT(□先反)疽發(fā)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瀉死,其十二日可刺。KT疽,發(fā)赤白膿而不反(死),大多其上白癢,赤黑膿死不可治,不黑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皆在足,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沖疽發(fā)少腹,痛而振寒熱。四日可刺,五日,六日變而可刺之,不刺之,五十日死。

敦(熟,殊六反)疽發(fā)兩手五指頭若足五趾頭,十八日不瀉死,其四日可刺。其發(fā)日而黑,癰不甚,未過節(jié)可治也。

疥疽發(fā)腋下,若臂、兩掌中,振寒熱而嗌干者,飲多即嘔,煩心,或六十日軫(軟歟)及有合者,如此可汗,不汗,入腹內(nèi)死。

筋疽發(fā)背俠脊兩邊大筋,其色蒼,八日可刺也。有癰在肥(胞)腸(腹)中,九十日死。

陳干疽發(fā)兩臂,三四日痛不可動,五十日身熱而赤,六十日可刺之。如刺肺無血,三四日病已,無膿者死。

蚤疽發(fā)手足五指頭起,過節(jié)其色不變,十日之內(nèi)可刺也,過時不刺后為蝕(飲)。有癰在腋,三歲死。

叔疽發(fā)身腫,牢核而身熱,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膿刺之即已除。

白疽發(fā)膊若肘后,癢,目痛,傷精,乃身熱、多汗,五六處死。心主疽癰在股脛六日死,發(fā)膿血六十日死。

黑疽發(fā)腫,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也,過時不刺為骨疽。骨疽膿出不可止,出碎骨,六十日死。

脅少陽有腫癰,在頸八日死,發(fā)血膿十日死。

創(chuàng)疽發(fā),身先癢后痛。此故傷寒寒氣入臟,篤發(fā)為創(chuàng)疽。九日可刺,不刺九十日死。

尻腰太陽脈有腫,交脈屬于陽明。癰在頸十日死,發(fā)膿血七十日死。

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陽明、少陽,八日死,發(fā)膿血八十日死。

頭陽明脈腫癰,在尻六日死,發(fā)膿血六十日死。

股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太陽十七日死,發(fā)膿血百日死。

肩太陽太陰脈在腫癰,在脛八日死,發(fā)膿血四百日死。

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fā)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腋淵一歲死,發(fā)膿血二歲死。

黑疽發(fā)腋淵死;黑疽發(fā)耳中如米,此大疽死;黑疽發(fā)肩不死可治;黑疽缺盆中,名曰伏癰死,不治;黑疽發(fā)胸可治;黑疽發(fā)肘上下,不死可治;赤疽發(fā)陰股,堅死,濡可治;赤疽發(fā)髀樞(昌朱反),六日可治,不治出歲死;赤疽掌中可治;髀解際,指本黑、頭赤死;赤疽發(fā)陰死不治;黑疽發(fā)肥腸死;黑疽發(fā)膝臏,堅死,濡可治;黑疽發(fā)趺上,堅死;足下久癰,色赤死,不可治。

又云∶夫癰疽者,初發(fā)始微,多不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療之,療之不若速,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且述所懷,以悟后賢。謹條黃父癰疽論,論癰所著,緩急之所,死生之期,期如有別癰之形色、難易之療如下∶發(fā)皮肉,淺腫高而赤,貼即消,不療先愈。

發(fā)筋肉,深腫下而堅,其色或青、黃、白、黑,或復(fù)微熱而赤,宜急療之,成消中半。

治癰疽未膿方第二

《醫(yī)門方》云∶扁鵲曰∶癰腫癤疽風腫惡毒腫等,當其頭上灸之數(shù)千壯,無不瘥者;四畔亦灸三二百壯。此是醫(yī)家秘法。小者灸五六處,大者灸七八處。療癰疽腫一二日未成膿,取伏龍肝下篩,醋和如泥,涂爛布上,貼腫,燥即易,無不消。(今按∶《葛氏方》和雞子中黃涂。)《劉涓子方》云∶癰疽之甚,未發(fā)之兆,饑渴為始,始發(fā)之始,或發(fā)白疽似若小癤,或復(fù)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處,是便隱痛,復(fù)按四邊,比方得失。審定之后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壯,又灸四邊一二百壯。少者灸四邊,中者灸六處,大者灸八處,壯數(shù)、處所不患多也。灸應(yīng)即貼即薄,令得即消,內(nèi)服補暖湯、散。不已,服冷導(dǎo)外即冷薄。不已,用熱薄帖貼之法,當開其口,泄熱氣也。

治癰疽始作腫不赤而熱長甚速、非薄帖所制犀角拓湯方∶犀角(三兩)大黃(三兩)升麻(三兩)黃芩(三兩)梔子(三兩)黃連(三兩)甘草(三兩)上七物,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使極冷,以故練兩重入湯中,拓腫處,小燥易,恒令濕,一日,一夜數(shù)百過。

治癰腫黃帖治癰腫瘰及欲發(fā)背覺痛方∶黃(一兩)黃芩(一兩)芎(一兩)當歸(一兩)黃連(一兩)白蘞(一兩)夕藥(一兩)防風(一兩)上八物,搗篩,以雞子白和涂故布上,以貼腫上,燥復(fù)易?;紵嵴呒影滋`,患痛者加當歸各一兩。

《千金方》云∶凡癰疽始發(fā),或從小癤,或復(fù)大痛,或復(fù)小痛,或發(fā)米粒大白膿子,此皆微候,宜善察之。見有少異,即須大驚忙,急治之。及斷口味,速服諸湯,下去熱毒。若無醫(yī)藥處,即灸當頭百炷,其大重者,灸四面及頭二三百壯,壯數(shù)不必多也,復(fù)薄冷藥帖。

種種救療,必瘥速也。亦當頭以大針,針入四分即瘥。

凡諸異腫種種不同者,無問久近,皆服五香湯,刺去血,小豆薄敷之,其間數(shù)數(shù)以針刺去血。若失治已潰爛者,猶服五香及漏蘆湯下之,以升麻湯拓洗熨之,摩升麻膏。若生息肉者,白蘆茹散敷之,青黑肉去盡即停之。好肉生,敷升麻膏;肌不生,敷一物黃散。若敷白蘆茹,青黑惡肉不盡者可以柒頭、茹半錢和三錢白茹散稍敷。(今按∶五香湯在丁腫方,漏蘆湯、升麻湯、升麻膏在治丹之方;黃散、茹散在緩疽之方。)內(nèi)消散凡是癰疽皆宜服之,方∶赤小豆(一升,熬,納酢中,往還七返)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瞿麥(二兩)白蘞(三兩)當歸(二兩)黃芩(二兩)豬苓(二兩)防風(一兩)黃(三兩)薏苡仁(三兩)升麻(四兩)十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長服取瘥。(今按∶《廣濟方》同之。但《范汪方》云∶內(nèi)消散治癰腫不潰∶白芷十分白薇十分芎七分夕藥十分椒七合干姜七分當歸七分草七分凡八物,冶合,以酒服五分匕,日再。

又《令李方》內(nèi)消散治癰腫不潰方用∶白芷十分夕藥十分蜀椒七合芒硝十分芎十分當歸七分干姜七分七物,下篩,酒服五分匕,日二。一方有白蘞一分。)治癰腫痛煩困方∶生楸葉十重貼之,以布帛裹,緩勿令急,日二易。止痛消腫,食膿勝于眾帖,冬以先干者,臨時鹽湯潑潤用之。(《葛氏方》、《劉涓子方》同之。)廣濟犀角丸治一切毒腫癰乳發(fā)背,服之止痛化膿為水,遂大小便出神效方∶犀角(十二分)升麻(一兩)大黃(五分)黃芩(五分)防風(一兩)當歸(一分)黃梔子仁干姜黃連人參甘草(各一兩)巴豆(二十三枚,去心、皮,熬)凡十三物,冶下篩,以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以飲服十丸,取二三行快利,常服為微痢。

(忌生菜、熱曲、酢蒜、海藻、豬肉、筍、粘食。)《效驗方》治卒癰腫白蘞帖方∶大黃(三分)黃芩(三分)夕藥(二分)白蘞(三分)赤石脂(一分)凡五物,冶合下篩,以雞子白和如泥,涂紙以薄腫上,燥易之。

《錄驗方》治癰腫運赤痛及已潰松脂帖方∶成練松脂(一斤)蠟蜜(半斤)豬脂(四斤)當歸(二兩)黃連(一兩)黃柏(一兩)凡六物,咀三物,盡合,煎三沸三下,候帖色變微紫色者藥成,絞去滓。若初腫未有膿者涂紙貼腫上,日三易,夜再。若以潰有口者,穿紙出瘡口,貼四邊,令膿聚食旁肉速瘥。

(今按∶諸方松脂帖已多,但《劉涓子方》松脂二斤,黃連一兩,附子一兩,黃芩一兩,夕藥一兩,細辛一兩,石膏二兩也。又《效驗方》杏仁一兩,臘蜜一兩,松脂一兩,濃樸一兩也。)(今按∶以下宇治本注也。)千瘡萬病霜膏治金木瘡,癰疽惡瘡,若始得癰,摩腫上五百過即消。若以潰者著瘡中食膿云云,具在本方。

《短劇方》云∶經(jīng)言寒氣客于經(jīng)絡(luò)之中,則血氣凝(李亢反)澀不行,壅結(jié)則為癰疽也。

不言熱之所作。其成癰,久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爛為膿也。依經(jīng)診候之由,人體中有熱,被寒冷搏之,血脈凝澀不行,熱氣壅結(jié)則為癰疽也。是以治癰疽方,有灸法者治其始,其始中寒未成熱時也。其用冷薄帖者治其熱已成,以消熱,使不成膿也。今人多不悟其始,不用溫治及灸法也。今出要方以治其成形者耳。赤色腫有尖頭者根廣一寸,以還名為癤,其廣一寸以上者便為小癰也,其如豆粒大為。

治作癰令消方∶取鹿角就磨刀石上水摩之,以汁涂燥,復(fù)涂則消也;內(nèi)宜服連翹湯下。

又方∶生舂小豆下篩,雞子白和如泥,涂之。

治始作癰正赤熱痛方∶單燒鹿角作末,苦酒和薄之,干復(fù)涂之自消。

又方∶單搗大黃,苦酒和薄之,溫則易。

治癰及癤始結(jié)腫赤熱方∶水摩半夏,涂之燥,更涂得皺,使消也。山草中自可掘取生半夏乃佳,神效。

《葛氏方》治諸癰疽背及乳房初起,赤急痛,不早治殺人,使速消方∶但灸其上百壯。

又方∶釜底土,搗,以雞子中黃和涂之。

又方∶搗苧根薄之。

又方∶搗黃柏下篩,以雞子白和,濃涂,干復(fù)易,立愈。

治癰發(fā)背腹陰處通身有數(shù)十方∶取干牛矢,燒,搗細,重絹篩下,以雞子白和涂,干復(fù)易。秘方。

《范汪方》治癰腫初腫痛急方∶以冷鐵熨溫輒易。

又方∶取粢粉,熬令正黑,末作屑,以雞子白和之。以涂練上敷腫上,小穿練上作小口以泄氣,癰毒便消。當數(shù)易之,此藥神秘方。(今按∶《葛氏方》∶治諸癰疽發(fā)背及乳房初起赤急痛,使速消?!稜栄拧吩撇恕跻?。和名∶支美乃毛知。)《本草拾遺》云∶水蛭(音質(zhì)),人患赤白游疹及癰腫毒腫,取十余枚令KT病處,取人皮皺肉白,無不瘥者。冷月無蛭,泥中掘取暖湯養(yǎng)令動,先洗人皮,咸以竹筒盛啜之,須臾咬血滿,自脫,更用饑者。(今按∶《經(jīng)心方》云∶以水蛭食去惡血。)《僧深方》治癰方∶梁上塵、燒葵末分等,苦酒和敷之,燥復(fù)敷。治乳癰亦愈。

治癰疽有膿方第三

《病源論》云∶凡癰若按之都牢堅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以手掩腫上,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為有膿。凡覺有膿,宜急破之,不爾,侵食筋骨。

《劉涓子》云∶癰大堅者,未有膿。半堅半薄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便可破。可破之法,應(yīng)在下逆上破之,令膿易出,用鈹(披眉反)針。膿深難見,上肉濃而生內(nèi)大針。

若外不別有膿,可當其上數(shù)按之,內(nèi)便隱痛者,肉殃堅者,未有膿也。按更不痛于前者,內(nèi)膿已熟也。膿泄去熱氣,不爾長連,連則不良。

癰審知有膿者,按之處陷不復(fù)者無膿,按之即復(fù)者有膿;初腫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也。凡破癰之后,病患便綿欲死,便內(nèi)寒熱,腫自有似癰而非者,當以手按腫上,無所連是風毒耳,勿針,可服升麻湯、升麻膏,破癰,口當令下流三分,近下一分,令針極熱,極熱便不痛。

夫癰壞后有惡肉者,當以豬蹄湯洗去其穢,次敷食肉膏、散,惡肉盡,乃敷生肉膏、散,乃摩四邊,令善肉速生。當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須筋脈復(fù)常,乃可自勞耳。不爾,新肉易傷,傷則重發(fā),慎之。

治癰疽洗瘡豬蹄湯方∶豬蹄(一具)黃連(五兩)芎(三兩)當歸(三兩)甘草(三兩)夕藥(三兩)薔薇(一斤,又方代大黃三兩)上七物,以水二斗,煮蹄取一斗,納諸藥復(fù)四升洗之。

治癰疽食惡肉蘆茹散方∶蘆茹(一兩,柒頭)礬石(二分)雄黃(二分)硫黃(二分)上四物,下篩,著兌頭納瘡口中。(今按∶《錄驗方》∶雄黃一兩,礬石一兩,蘆茹一兩也。)治癰疽發(fā)背已潰未潰生肉排膿散方∶當歸(二兩)桂心(二兩)人參(二兩)芎(一兩)濃樸(一兩)防風(一兩)甘草(一兩)白芷(一兩)桔梗(一兩)上九物,搗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瘡未合可長服之。

(今按∶《僧深方》治癰腫自潰長肉排膿蜀椒散方∶蜀椒桂心甘草干姜芎當歸各一兩凡六物,服法如上。

又方∶治癰腫排膿散方∶黃四分夕藥二分白蘞二分芎二分赤小豆一分凡五物,冶下,服如上。)治癰疽食惡肉膏方∶松脂(五兩)雄黃(二兩)雌黃(二兩)冶葛皮(一兩)柒頭蘆茹(三兩)巴豆(百枚)豬膏(一升)上七物,煎,松脂消下諸藥,微火上煎三上三下,膏成絞去滓,著兌頭,納瘡中,日六七,食惡肉,初用病當更腫赤,但用如節(jié)度,惡肉盡止,勿使過也。

治癰疽發(fā)背已潰生肉膏方∶甘草(二兩)當歸(二兩)白芷(二兩)烏喙(六枚)肉蓯蓉(二兩)蜀椒(二兩)蛇銜(一兩)細辛(二兩)薤白(二兩)干地黃(二兩)上十物,切,以好酒半升和漬再宿,以不中水豬肪三斤,煎一沸,下余止,復(fù)三上三下,膏成,急手絞之。

(今按∶《錄驗方》治癰疽生肉膏方∶草二兩,生地黃五兩,當歸二兩,續(xù)斷一兩,黃芩二兩,白芷三兩,甘草二兩,薤白二兩,豬脂一升,大黃四兩。凡十物,咀,煎三上三下,膏成,敷之。)治癰疽臭爛洗大黃湯方∶大黃(二兩)黃芩(一兩)白蘞(一兩)上三物,合搗下篩,以水一升二合煮一沸,絞去滓,適冷暖以洗瘡,日十過。

《范汪方》治癰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空虛,疼痛排膿,內(nèi)塞散方∶防風(一兩)茯苓(一兩)白芷(一兩)桔梗(一兩)遠志(一兩)甘草(一兩)桂心(二分)人參(一兩)芎(一兩)當歸(一兩)附子(二枚,炮)濃樸(二兩)龍骨(一兩)黃(一兩)赤小豆(五合,熬)凡十五物,冶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同之,有下發(fā)背條。)《集驗方》治癰瘡膿血不止,瘡中空虛疼痛,排膿內(nèi)補散方∶防風(一兩)遠志(一兩)當歸(二兩)黃(一兩)白芷(一兩)甘草(一兩)桔梗(一兩)通草(一兩)濃樸(二兩)人參(一兩)桂心(一兩)附子(一兩)赤小豆(五合,熬)芎(一兩)茯苓(二兩)凡十五物,冶合篩,食未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今按∶《廣濟方》同之。)《令李方》治癰內(nèi)補排膿散方∶黃(二兩)當歸(二兩)赤小豆(三十枚)芎(一兩)夕藥(二兩)大黃(一兩)凡六物,冶合下篩,以粥清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治癰腫桂心散方∶黃(六分)夕藥(四分)桂心(一分)凡三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錄驗方》洗癰疽并惡瘡毒瓦斯豬蹄湯方∶當歸(四兩)甘草(四兩,炙)夕藥(五兩)芎(二兩)白芷(四兩)草(二兩)黃芩(四兩)野狼牙(四兩)豬蹄(一具)薔薇根(一兩)大黃(四兩)凡十一物,先以水二升半,別煮豬蹄取一升半,去蹄納諸藥,煮得再沸下?;抑簧种笕∫簧?,湯成稍稍以洗瘡癰結(jié)疽。初腫時去野狼牙納灰汁;瘡既(所教反,斷已)潰,用野狼牙除灰汁。

《僧深方》治癰疽瘡臭爛洗瘡青木香湯方∶青木香(一兩)夕藥(一兩)白蘞(一兩)芎(一兩)凡四物,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洗瘡,日三,明日以膏納瘡中,日三。

《醫(yī)門方》瘡癰腫已膿,懼針令膿自出方∶上取鹿角刮取細末,和醋聚安腫上,經(jīng)宿膿自出。若膿深者先嚼生栗敷之,撮膿向上,極妙。

療癰腫不消,已有膿不能針,自令穿潰方∶空腹服葵子一枚,一宿即穿出膿,神妙。

《葛氏方》治癰已有膿,當使膿速潰壞方∶雀屎以苦酒和,涂上如小豆。

又方∶吞薏苡子一枚,勿多。

《新修本草》云∶癰膿使速潰方∶吞()實一枚,破癰腫。

《蘇敬本草》注云∶吞惡實一枚,出癰疽頭。

《千金方》治癰潰后瘡不合方∶燒鼠皮一枚,作灰封孔中。

又方∶涂牛屎,干易。

又方∶燒故蒲席灰,和豬脂,納孔中。

《救急單驗方》療頭癰因即骨陷方∶先燒杏仁令黑,磨涂后取棗木、紫葛蔓及干魚燒灰,和薰黃蠟月豬脂涂,神驗。

治癰發(fā)背方第四

《病源論》云∶癰發(fā)背,多發(fā)于諸腑俞也。六腑不和則生癰,諸腑俞皆在背,其血氣結(jié)絡(luò)于身,六腑氣不和。腠理虛者,經(jīng)絡(luò)為寒所客,寒折于血,則壅不通,故結(jié)成癰,發(fā)其俞也。

熱氣加于血,則肉血敗,化而為膿。癰初結(jié)之狀,腫而皮薄以澤。背上忽有赤腫而頭白,搖之連根,入應(yīng)胸里動,是癰也。

發(fā)背若熱,手不可近者,內(nèi)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發(fā)背膏、大黃帖。若在背生,破無苦,良久不得膿,以食肉膏、散著兌頭,納癰口中。人體熱氣歇,服術(shù)散。五日后癰欲瘥者,服排膿內(nèi)塞散。

《千金方》云∶論曰∶凡發(fā)背皆由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鐘乳而發(fā)者,又有生平不服石而自發(fā)者,此是上世有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不救。其臨困時,方圓徑三四寸,瘡有數(shù)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之中膿皆乃出,尋即失音不言。

所以養(yǎng)生者,小覺背上痛癢有異,即取凈土水和作泥,捻作餅子,徑一寸半,濃二分,以粗艾作炷,灸泥上灸之,一炷一易。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瘥。若如榆英大,灸七七炷即瘥。若至錢許大,日夜灸不住乃瘥,并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又恒冷水射之,漬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此病忌面、酒、肉、五辛等。

凡腫起于背胛中,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者,名發(fā)背。不灸治即入內(nèi),灸當針瘡上七八百壯。

又方∶飲鐵漿三升,下利為度。

又方∶鹿角灰,酢和涂之。

排(步皆反)膿內(nèi)塞散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瘡?fù)捶健梅里L(一兩)茯苓(一兩)白芷(一兩)桔梗(一兩)遠志(一兩)甘草(一兩)桂心(二分)人參(一兩)芎(一兩)當歸(一兩)附子(二枚)濃樸(二兩)龍骨(一兩)黃(一兩)赤小豆(五合,熬)十五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今按∶《范汪方》云∶非酒則藥勢不宣。)《廣濟方》療鐘乳及五石等發(fā)背毒熱方∶黃芩(三兩)白鴨屎(五合)白蘞(一握)香豉(五合)切,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經(jīng)心方》療發(fā)背方∶以冷石熨腫上,驗。

又方∶馬糞敷,干易之,婦人發(fā)乳亦瘥。

《范汪方》治發(fā)背及諸癰腫已潰未潰方∶搗豉小和水,令如強泥作餅,餅可腫大,濃三分所,若有瘡孔空遺之,勿覆,令汁得出,得以艾羅灸豉上欲燥,若熱則易,令大熱剝爛皮也。癰痛尋當轉(zhuǎn)減,便得安。為灸或有一日、二日、三日,瘡孔中當汁出。(《千金方》同之。)治癰腫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二升(成末)〕甘草(五兩)冶葛(二兩)桂心(四分)當歸(四兩)凡五物,冶合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葛氏方》治癰發(fā)背腹陰匿處通身有數(shù)十方∶取干牛屎燒,搗細,重絹篩下,以雞子白和以涂之,干復(fù)易。秘方?!秳缸臃健吠?。

又方∶用鹿角、桂心、雞矢,當別燒,合之搗,以雞子白和,涂之。秘方。

又方∶生栝樓根細搗,以苦酒和,涂上,干復(fù)易之。

又方∶赤小豆涂之亦良。

《劉涓子》治癰發(fā)背發(fā)房初起赤方∶其上赤處灸百壯。

又方∶搗苧根,少水解以薄上。

又方∶灶黃土、雞子白和,涂上。

又方∶樹上不落桃子,末,以好苦酒和,敷上良。

又云∶欲使速潰方∶水研半夏,雞子白和涂之,亦能令消。

治附骨疽方第五

《病源論》云∶附骨疽者,由體熱當風入骨解,風與熱相搏,復(fù)遇涼濕;或秋夏露臥,為冷濕所折,風熱伏結(jié),壅遏附骨成疽。喜著大節(jié)解間,丈夫及產(chǎn)婦、女人,喜著鼠膝、髂頭、髀膝間,嬰孩、嫩兒亦著膊肘、背也。其大老子著急者,則先覺痛,不得轉(zhuǎn)動,按之應(yīng)骨痛,經(jīng)日便覺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則是也。其小兒不知字名,抱之才近其身便啼喚,則是肢節(jié)有痛處,便是其候也。大老子著緩者,則先覺如肥洪洪耳,經(jīng)日便覺痹痛不隨也。

其小兒則覺四肢偏有不動搖者,如不隨狀,看肢節(jié)解中,則有肥洪洪處,其若不知是附骨疽,乃至稱身成膿,不潰至死,皆舉體變青黯也,其大老子,亦有不別是附骨疽,呼急者為賊風,其緩者謂為風腫而已。皆不悟是疽,乃至于死。

《短劇方》云∶附骨疽一名(許及反)疽,其無頭附骨成膿故也。又名癰疽。以其廣大,竟體有膿故也。附骨急疽與賊風實相似也,其附骨疽者,由人體盛有熱,久當風冷,入骨解中,風與熱相搏。其始候為欲眠沉重、惚惚(音忽,恍恍也)耳,急者熱多風少,緩者風多熱少也;賊風者其人體平,無熱,中暴風冷則骨解深痛。附骨疽久者則腫見結(jié)膿。賊風久則枯消,或結(jié)瘰。以此為異也。是附骨疽而作賊風治,則益其病深,膿多也;是賊風而作附骨疽治,則加其冷風,增遂成瘰偏枯攣曲之疾也。

附骨急疽者,其痛處壯熱,體中乍寒乍熱,痿痿惡寒,不用熱,小便或赤,大便或難,無汗也,即得治下去熱,便得消也。縱不消盡,亦得浮淺近,外易得壞潰,其不復(fù)附骨也。

賊風之證,但痛應(yīng)骨,不可按仰痛處,不壯熱,體不仁,乍寒乍熱,但覺體KT以冷,砍得熱,熱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也,即得針、灸、熨,服治風溫藥便效也。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下利利已虛,而腫處未消者,可除大黃,用生地黃及干地黃也;熱漸退,余風未歇者,可服五香連翹湯,除在黃也;余熱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時不消成膿者,用火針膏散如治癰法也。(今按∶漏蘆湯、升麻膏在第十七卷治丹之方;五香翹湯在第十六卷治惡核腫方,皆出《短劇方》。)《千金方》云∶候附骨與賊風為異者,附骨之始未腫但痛而已,其賊風亦痛不熱,附骨則其上壯熱。

凡初得附骨疽即須急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散得消,可服五香連翹湯。

治骨疽方∶又方∶末蕪菁子敷,帛裹,一日一易。

《葛氏方》治久疽附骨以積年,一合一發(fā)汁出不瘥方∶火烊飴以灌瘡中,日三。

又方∶以白楊葉屑敷之。

治疔瘡方第一

《病源論》云∶疔瘡者,風邪毒瓦斯搏于肌肉所生也。初如風疹搔破青黃汁出,里有赤黑脈。亦有全不令人知,忽以衣物觸反手著則痛。亦有肉突起如魚眼,赤黑久結(jié)皆變爛成瘡,瘡下有深孔如火針穿之狀。初作時,突起如回釘蓋,故謂之疔瘡。令人惡寒,四肢強痛,瘡便變焦黑色,腫大光起,根硬強,酸痛,皆其候也。在手足頭面骨節(jié)間者最急,其余處則可也。毒入腹,則煩悶不佳,或如醉,如此者二三日便死也。

《養(yǎng)生方》云∶人汗入酒食內(nèi),食之作疔瘡。

凡有十種∶一,瘡頭烏而強凹;二,瘡頭白而腫實;三,瘡頭如豆色;四,瘡似葩紅色;五,瘡頭內(nèi)有黑脈;六,瘡頭赤紅而浮虛;七,瘡頭如葩而黃;八,瘡頭赤如薄色;九,瘡頭如茱萸;十,瘡頭似石榴子。

《千金方》云∶論曰∶夫稟形之類,須存攝養(yǎng),將息失度,百病萌生。故四時代謝,陰陽遞興,此之二氣更相擊怒,當時也,必有暴氣。夫暴氣者,每月之中必有猝然大風。大霧、大寒、大熱,若不時避,人忽遇之,此皆入人四體,頓折皮膚,澀經(jīng)脈,遂使腠理壅隔,營衛(wèi)結(jié)滯,陰陽之氣不得宣瀉,變成癰疽疔毒惡瘡諸腫。至疔腫,若不預(yù)識,令人死,死不迎辰。若覺訖乃欲求方,其人已入木矣。所以養(yǎng)生之士,須早識此方。凡是瘡痍無所逃矣。

又云∶一、麻子疔,其狀肉上起,頭,大如黍米,色少烏,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及衣布并入麻田中行。(今按∶《錄驗方》云∶大小如忝米,頭黑有部漿,肉色不異。)二、石疔,其狀皮肉相連,色烏黑如烏豆,甚硬刺不入肉內(nèi),隱隱微疼。忌瓦KT磚石之屬。(今按∶《錄驗方》云∶頭黑靨下瘡加對,有部漿,四畔小赤并粟。)三、雄疔,其狀瘡頭烏靨,四畔瘡泡漿起,色黃,大如錢孔。忌房。(今按∶《錄驗方》云∶連根加頭黑,刺不入,有部漿,無赤粟。)四、雌疔,其狀瘡頭少黃向里靨,亦似灸瘡,四畔泡漿起色赤,大如錢孔。忌房。(今按∶《錄驗方》云∶頭赤四畔黑黃,泡漿,有汁無粟。)五、火疔,其狀如火瘡,頭烏靨,四邊有泡漿,有如赤粟。忌火灸爍。(今按∶《錄驗方》云∶頭黑靨肉色赤赤粟多。)六、爛疔,其狀少黑有白斑,瘡中有膿水,形大小如匙面。忌熱食爛物。(今按∶《錄驗方》云∶大小如拭面,膿血俱,有四畔,無赤粟。)七、三十六疔,其狀頭烏浮起,形如烏豆,四畔起,大赤。今日生一,明生兩三乃至十,若滿三十六,藥所不治。不滿者可治。俗名黑KT。忌鎮(zhèn)喜愁恨。(今按∶《錄驗方》云∶頭黑兩兩俱生,但時滿三十六,患者即死。)八、蛇眼疔,其狀瘡頭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狀,似蛇眼,體大。忌惡眼人見之及嫉妒人看之。(今按∶《錄驗方》∶頭黑條,四畔有部漿,赤粟。)九、鹽膚疔,其狀大如匙面,遍瘡皆赤,有黑粟起。忌咸食。(今按∶《錄驗方》∶頭白赤大如小豆,赤粟廣多,無部漿。)十、水洗疔,其狀瘡如錢形,或如錢孔大,瘡頭白里黑靨,汁出中鞭。忌飲漿水,水洗,渡河。(今按∶《錄驗方》∶頭白,無部漿,有赤粟。)十一、刀鐮疔,其狀瘡闊狹如薤葉,長一寸,側(cè)內(nèi)黑如燒爛,忌刺及刀鐮切割。(今按∶《錄驗方》一頭三角,有部漿,無赤有粟,忌兵刃。)十二、浮甌疔,其狀瘡體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nèi)黃外黑白,黑白處刺不痛,里黃處刺痛。(今按∶《錄驗方》∶頭高,肉上出四畔,無部漿,赤粟,忌疔鐵。)十三、牛拘疔,其狀肉內(nèi)泡色起,掐不破。(今按∶《錄驗方》∶名羊疔瘡,即有三角,有部赤粟。)上一十三瘡,初起必先癢后痛,先寒后熱,熱定寒多。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若太重者嘔逆,嘔逆者難治。其麻子疔一種,始末唯癢,所錄之忌不得犯觸,犯觸者難治。

其浮甌、牛拘兩種,無所禁忌。縱不治亦不殺人。

又云∶有此病者,忌房、豬、雞、魚、牛、生韭、蒜、蔥、蕓苔、胡荽、酒、酢、面、葵等。又見豹即死,大忌。(今按∶《錄驗方》云∶七日不得食鹽及酒肉、五辛、生冷酢滑,不得帶赤者,有毒。唯用純白色者。)又云∶凡治疔腫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邊十余下令血出。去血敷藥,藥氣入針孔中佳。

若不達瘡里,則不相得力也。

又云∶治一切疔腫方∶蒼耳根莖子葉皆得燒作灰,酢泔和作泥涂上,不過十易。枝根出。

又方∶涂雄黃末立愈,神驗。

又方∶枸杞煮汁冷凍飲料一二盞,彌佳。

《錄驗方》云∶有疔毒瘡,肉中突起如魚眼狀,赤黑,酸痛徹骨,是寒毒久結(jié)。及在此疾也,其爛成瘡,瘡下有深孔如火針穿也。初作突起狀如細釘蓋,故謂之疔毒者焉。初作即服湯及諸單行治如治丹方法便瘥也。北方饒此疾也,江東時有作者。喜著口里頰邊及舌上也,看之正黑如珠子。含服湯、針刺去血如治丹疽法也。

癰疽方治疔瘡方∶以甘刀割十字,以銅鐵箸燒火令赤,瘡上置臘,少燒,刺名曰為爍,一、二遍,無毒肉時自熱止,燒鼠屎作灰末,著瘡穴滿之即瘥。(今按∶《經(jīng)心方》∶燒錐赤刺頭上。)又云∶治惡瘡疔腫五香湯方∶青木香薰陸香沉香丁子香藿香(各一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得麝香二分去藿香。

《極要方》治疔瘡方∶搗茺蔚莖葉敷腫上,服汁令疔毒內(nèi)消也(一名益母草。)《百濟新集方》治疔腫毒瓦斯入心欲困死方∶取菊葉合莖搗絞取汁三升,頓服之。

《醫(yī)門方》療疔毒腫不問雄、雌、麻子等一切毒腫毒瓦斯入腹殺人方∶頻煮枸杞根汁飲之。

又云∶治疔腫方∶白僵蠶、白疆石末和,封之最佳。

又方∶水研白疆石服一盞,并針開瘡敷上自消。

《經(jīng)心方》治疔腫新方∶末附子,酢和涂上,燥復(fù)涂之。

《陶景本草注》治疔療方∶人屎干者燒之,煙絕水漬飲汁,名破棺湯。

《蘇敬本草注》疔瘡方∶末白僵蠶封上,根當自出,極效。

《崔禹錫食經(jīng)》疔瘡方∶搗莖葉根敷之,瘡根即撥。

《耆婆方》治一切疔瘡神方∶以末少少敷即瘥。(今按∶以冷水潑之。)又云∶治人熱毒疔瘡在口中方∶凝水石搗末研之,少少以敷瘡上,日三、四敷,即瘥。

治犯疔瘡方第二

《病源論》云∶犯疔瘡者,謂疔瘡欲瘥,更犯觸之。若大及食豬魚麻子并狐臭人氣熏瘡皆能犯之,則更劇乃甚于初。更令瘡熱腫,先寒后熱,四肢沉重,頭痛心驚,嘔逆煩悶則不可治之。

《千金方》云∶欲知犯狀,但脊強,瘡?fù)礃O甚,不可得忍。是犯狀,治之方∶多搗蒼耳汁飲并涂上。

又方∶水四升,煮蛇蛻皮如雞子大,三、四沸,去滓服,立愈。

又云∶若犯者∶取枸杞根切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取滓研一錢,上和汁一盞服之,日二、三服。

并單飲冷汁一、二盞彌佳。

《醫(yī)門方》療犯疔腫欲死者方∶搗菊葉取汁服之,冬月取根,神驗。

《錄驗方》治患疔瘡犯欲死方∶取磁石和酢封,立撥根出。

又方∶石硫黃燒鐵著之。

又方∶酢練磨石遍敷之,立瘥。

又方∶取冬葵子服方寸匕,日二。

《救急單驗方》療犯疔瘡瘡根入腹欲死方∶取東行母豬糞和水絞汁飲一升,瘥。

又云∶已死者∶取大黃龍湯一升,暖之,以木拗口,灌即活,甚驗。

治毒腫方第三

《病源論》云∶毒腫之狀,與風腫不殊,時令人壯熱,其邪毒甚者,入腹殺人。

《經(jīng)心方》治毒腫五香湯方∶沉香青木香薰陸香丁香(各一兩)麝香(半兩)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劉涓子方》五香丸治惡氣腫毒方∶薰陸香(二分)藿香(二分)青木香(二分)雞舌香(二分半)鬼臼(二分)大黃(八分)當歸(五分)升麻(三分)朱砂(一分半)牡丹(二分)雄黃(一分)上十一物,搗,下篩,蜜和為丸,清白飲一服四丸,丸如小豆大,日再。

又云∶五毒膏治惡氣毒腫方∶蜀椒(二兩)當歸(二兩)朱砂(二兩)烏頭(一升)苦酒(一升半)豬肪(六斤)巴豆(一升去心)雄黃(二兩)上八物,咀,以苦酒淹一宿,納豬肪,合煎微火上,三上三下,藥成,向火摩腫上,日三。

《集驗方》治風熱毒腫結(jié)赤夜干膏方∶夜干(二兩)常陸(切一升)防己(四兩)升麻(三兩)四物,切,以豬膏三升,微火煎常陸小焦黃,絞去滓以摩病上。

《葛氏方》治猝患惡毒腫起稍廣急痛方∶燒牛屎末,以苦酒和敷上,燥復(fù)換之。

又方∶搗荏子如泥涂上,燥復(fù)換之。

又方∶以苦酒、升麻及青木香、紫真檀合磨以指涂痛處良。

又方∶但以甘刀破上,泄去毒血及敷藥,彌佳。今按∶取水蛭令吮去惡血,其方在治癰疽之方。

《千金方》治惡毒腫,或著陰卵,或偏著一邊,疼急痛變,牽入少腹不可忍,一宿殺人方∶取茴香草搗取汁飲一升,日三、四服。滓敷腫。此外國神方,從元嘉末來,用之起死人,神驗。

《救急單驗方》療一切惡腫疼痛不可忍無問冷熱大小方∶取莨菪子三枚,捻熟,捋勿令破,吞之驗。

《孟詵食經(jīng)》毒腫方∶末赤小豆和雞子白,敷之立瘥。

《陶景本草注》毒腫方∶煮青木香浴大佳。

又方∶服藍汁。

治風毒腫方第四


[卷第十六] 治風毒腫方第四

《病源論》云∶風毒腫者,其先赤痛飆熱,腫上生瘭漿,如火灼是也。

《短劇方》云∶有風熱毒相搏為腫,其狀先腫熱,上生瘭漿如火爍者名風熱毒也。治之如治丹毒法也。

《葛氏方》若風毒兼攻通身漸腫者方∶生苦參菖蒲根三白根銼,各一斗,以水一石五斗,煮取一斗,去滓納好酒一升。溫服半升,日三。又洗身。

《極要方》療風毒初腫令消方∶大黃(二兩)葶藶子(二兩,熬)通草(二兩)莽草(二兩)上為散,水和敷腫上,燥易之,神效。

《耆婆方》治人風腫在皮上發(fā)有時方∶升麻(三兩)夜干(二兩)夕藥(二兩)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治風腫方第五

《病源論》云∶風腫者,腫無頭無根浮在皮上如吹也,不赤不痛,移無常處而兼癢。由腠理虛而逢風所作。

《葛氏方》云∶凡毒腫多痛,風腫多癢,按之隨手起,或痱瘰、隱疹皆風腫。治之方∶但令人痛以手摩將抑,按數(shù)百過自消。

又方∶炒蠶矢并鹽布裹熨之。

又方∶苦酒摩,桂若獨活以敷之。

又方∶楸葉浸水中以裹腫上。

又方∶以鈹?shù)稕Q破之出毒血便愈。

《經(jīng)心方》白蘞貼治風腫毒核癰疽方∶白蘞(二兩)黃芩(半兩)草(半兩)夕藥(一兩)黃(一兩)當歸(一兩)大黃(半兩)赤石脂(二兩)八味,為散,以雞子白和粥涂紙粘貼,燥復(fù)易。

《本草云》∶柞蓖麻子油涂之。

治丹毒瘡方第一

《病源論》云∶夫丹者,人身體,忽然赤,如丹涂之狀,故謂之丹也?;虬l(fā)手足,或發(fā)腹上,如手掌大,皆風熱惡毒所為。重者,亦是疽之類,不急治則痛,痛不可堪。久乃壞爛,去膿血數(shù)升。若發(fā)于節(jié)間,便流之四肢,毒入腹殺人。小兒得之最忌。

又云∶白丹者,初發(fā)癢痛,微虛腫,如吹,疹起不痛不赤,而白色也。由挾風冷,故使色白也。

黑丹者,初發(fā)亦癢痛,或腫起,微黑色也。由挾風冷,故色黑。

赤丹者,初發(fā)疹起,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豆,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由風毒之重,故使赤也。亦名茱萸丹。疹者,肉色不變,又不熱,但起隱疹,相連而微癢,故謂丹疹之。

室火丹者,初發(fā)時必在腓腸,如指大,長二、三寸,皮色赤而熱之。

天灶火丹者,發(fā)時必在于兩股里沖,引至陰頭而赤腫是也。

廢灶火丹者,發(fā)時必于足趺上,而皮色赤者是也。

尿灶火丹者,丹發(fā)于胸腹及臍,連陰頭皆赤是也。

煙火丹者,丹發(fā)于背,亦在兩臂,皮色赤是也。

火丹者,丹發(fā)于髀,而散走無常處,著處皮赤是也。

螢火丹者,丹發(fā)于骼至脅,皮赤是也。

石火丹者,丹發(fā)通身,似纈。自突如粟是也,皮色乃青黑也。

《短劇方》云∶丹毒者,方說一名天火也,肉中忽有赤如丹涂,赤色也。大者,如手掌大。其劇者,竟身體。亦有痛癢微腫者。方用∶赤小豆二升,舂,下篩,以雞子白和如泥涂之,小干復(fù)涂之,逐手消也。竟身者,倍合之盡,復(fù)作,納宜服漏蘆湯。漏蘆湯方。

漏蘆(二兩)白(二兩)黃芩(二兩)白薇(二兩)枳實(二兩)升麻(二兩)夕藥(二兩)大黃(二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凡十物,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是窮地無藥之處,依說增損易服之。

及用后單行方也。

能以鋒針去其血,然后敷藥,大良。

增損方法∶無漏蘆,用梔子十枚;無白,亦可略耳;無黃芩,亦用梔子;漏蘆、黃芩并無者,但以梔子一物,亦足已之;無升麻,用犀屑;無犀屑,用蛇銜;無大黃,用芒硝;無麻黃,用葛根;無葛根,用石膏;無白薇,用知母;無知母,用葳蕤;無葳蕤,用枳實;夕藥、甘草亦可略耳;都無藥,但得大黃單服之,亦大善。

升麻湯治丹疹諸毒腫KT漬方∶升麻(二兩)黃芩(二兩)梔子(二十枚)漏蘆(二兩)蒴根(五兩)芒硝(二兩)凡六物,咀,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停冷分用,漬KT恒濕也。

升麻膏治丹疹諸毒腫熱瘡方升麻(二兩)黃芩(二兩)梔子(二十枚)白(二兩)漏蘆(二兩)枳實(三兩,炙)連翹(二兩)蒴根(四兩)芒硝(二兩)蛇銜(三兩)凡十物,切,舂碎細細,以水三升,漬半日;以豬脂五升,煎令水氣竭,去滓,敷諸丹毒腫熱瘡上,日三。若急須之,但合水即煎之。

又云∶單用一物,舂以敷之方∶(今按∶《集驗方》同之。)生蛇銜生地黃生蒴葉生慎火葉生菘菜葉生五葉藤舂豆豉浮萍上八物,一一別搗,別涂之。

大黃黃芩梔子芒硝上四物,各舂,水和,各涂之。

《葛氏方》云∶丹大者,惡毒之氣,五色無常,不即治,既痛不可堪,又待懷,懷則去膿血數(shù)升,或發(fā)于節(jié)解,多斷人四肢。蓋癰疽之類。治之方。

又方∶煮栗蒺有棘刺者以洗之(和名久利乃伊芳加。)又方∶取赤雄雞血,和真朱以涂。

又方∶豬膏,和胡粉涂之。

又方∶搗麻子以涂之。

又方∶葉涂之。

又方∶以慎火涂之。

又云∶治白丹方。

又方∶漬蠐螬涂之。

又方∶末豉以苦酒和涂之。

又方∶搗香若蓼,敷之。

又方∶燒鹿角,以豬膏和涂之。

又方∶搗酸模草五葉者,飲汁,以滓敷之。

又云∶治猝毒瓦斯攻身,或腫或赤,或痛或癢,淫弈分散,上下周匝煩毒欲死方∶取生魚切之如膾,以鹽和敷之。通身赤者,KT多作,令竟病上。干復(fù)易之,鮒魚為佳。

《集驗方》治丹若走皮中浸廣者,名為火丹,入腹殺人。治之方∶取蠐螬末,以涂之。

又云∶若通身赤者方∶取婦人月布敷之,又取汁以浴小兒。

又方∶搗大黃,水和涂之。

又方∶搗梔子,水解涂之。

又方∶水和芒硝涂之。

《范汪方》治白丹方∶破生鯉,熱血敷之,良。

《千金方》治丹神驗方∶蕓苔菜搗令熟,濃封,隨手即瘥。余氣未愈,三日來封,使醒醒好瘥止,干則封。

又方∶牛屎涂之,干則易之。

又云∶赤流腫者∶榆根白皮末,雞子白和,涂之。

《醫(yī)門方》云∶凡人面目忽得赤黑丹如疥狀,不療,遍身即死方∶以豬槽下泥涂之。

又方∶燒鹿角末,和豬脂涂之。

《蘇敬本草注》云∶搗茺蔚敷之。

又云∶苧根搗貼之。

《極要方》丹腫方∶生鯽魚肉搗如泥涂之。

《博濟安眾方》云∶以連錢草,以鹽敷之。

《崔禹錫食經(jīng)》云∶敷水中苔,良。


治癬瘡方第二

《病源論》云∶癬病之狀,皮肉上隱疹如錢大,漸漸增長,或圓或斜,癢痛。有匡郭,里生蟲,搔之有汁。此由風濕邪氣客于腠理,復(fù)值寒濕與血氣相搏,則血氣痞澀阻絕。謂之發(fā)此病。按《九蟲論》云∶蟯蟲在人腸內(nèi),變化多端,發(fā)動亦能為癬,而癬內(nèi)實有蟲也。

《養(yǎng)生方》云∶夏不用屋而露面臥,露下墮面上,令面皮濃,喜成癬也。

干癬,但有匡郭,皮枯索,癢搔,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風濕邪氣客于腠理,復(fù)值寒濕為血氣相搏所生。若其風毒瓦斯多,濕氣少,故風沉入深,故無汁,為干癬也。其里亦生蟲。

濕癬亦有匡郭也,如蟲行,浸淫,亦濕癢,搔之多汁成瘡。是其風毒瓦斯淺,濕多風少,故為濕癬也。其里亦生蟲之。

風癬是惡風冷氣客在皮,折于血所生。亦作圓紋匡郭,但抓搔頑痹,不知痛癢是也,其里亦生蟲。

白癬之狀,白色淀淀然而癢。此亦是腠理虛受風,風與氣并,血澀而不能榮肌肉故也。

牛癬,俗云以盆器盛水飲牛,用其余水洗手面,即生癬,名為牛癬。其狀皮濃,抓之靳強而癢是也。其里亦生蟲。

圓癬之狀,作圓紋隱起,四畔赤,亦癢痛是也。其里亦生蟲。

狗癬,俗云狗舐之水,用洗手面即生癬。其狀瘢微。白點綴相連,亦微癢是也。其里亦生蟲。

雀眼癬,亦是風濕所化。其紋細似雀眼,故謂之雀眼癬,搔之亦癢。其里亦生蟲。

刀癬,俗云以磨刀水,用洗手面而生癬,名為刀癬。其狀無匡郭,縱斜無定是也。其里亦生蟲。

《葛氏方》治癬瘡方∶以好苦酒于石上磨桂,以涂之。

又方∶苦酒磨柿根涂之。

又方∶干蟾蜍燒末,以膏和,涂之立愈。

又方∶蓼葉涂之。

又云∶治濕癬方∶刮瘡上,火炙麋脂涂之。末蛇床子,豬膏和,敷之。

又方∶取母草以刮癬上,取瘥止。

又云∶治燥癬方∶水銀和胡粉涂之。

又方∶雄雞冠血涂之。

又方∶熬胡粉令黃赤色,苦酒和如泥,敷上,以紙貼之,干更涂之。

又方∶搗桃白皮,苦酒和,涂,瘥。

又方∶以樹汁涂之。

《千金方》治癬秘方∶搗羊蹄根,分著罌中,以白蜜和之,先刮瘡邊傷,先以蜜和敷之,若炊一石米頃拭去,更以三年大酢和,以敷癬上,燥便瘥。若刮瘡少許處,不傷,即不瘥。

又云∶凡癬積年不瘥,隨有之處,皆用得愈方∶取自死蛇,燒作灰,臘月豬脂和涂,即愈。

《范汪方》∶治癬濕方∶取羊蹄根,細銼數(shù)升,以桑薪灰汁煮四、五沸,絞去滓,以汁洗瘡。

《僧深方》治癬方∶末雄黃,酢和,先以布拭瘡,令傷,以藥涂上,神效不傳。

又方∶附子一枚,皂莢一枚,九月九日茱萸四合。

上三物,下篩為散,搔癬上令周遍汁出以散敷之。若干癬,以苦酒和散,以涂其上,神良,秘方。

又云∶治癬積年不愈方∶取鯰,炙而食之,勿食鹽、酢。三過三食便愈,當時乃當小盛,此欲愈也。

又云∶治蝸癬浸淫日長,癢痛,搔之黃汁出,瘥復(fù)發(fā)方∶日未出時,北向取羊蹄根,勿令婦人、小兒見,洗去土,切搗,淳苦酒和洗瘡,去痂以敷上一時,間以冷水洗之,日一敷。又可取根揩之,神良。日未出取者,不欲歇加根上。

《極要方》療濕癬方∶上,以日未出時。采取羊蹄根,其根須獨,并不得有杈枝,不得令見風。切搗為末,和羊酪,著少鹽,于日中曝雨食久,以涂癬上。

又方∶取椿葉面著癬上,是匙背打,使極碎,即裹之,勿令葉落,無不瘥者。

又云∶療干癬積年痂濃,搔之黃水出,逢陰雨即癢方∶上,取巴豆肥者一枚,于炭火上燒之,令脂出,即于斧上,以指研之,如杏子涂癬上。

薄涂不過一兩度便愈。

又方∶作艾炷以灸之,隨灸隨瘥。

又方∶搗馬齒汁,揩之,洗之,效。

《博濟安眾方》∶一切癬、惡瘡、小兒頭瘡方∶以水銀、白礬石、蛇床子、黃連,和豬脂敷之。

《蘇敬本草注》∶東壁土摩之,干濕兼治也。

《陶景本草注》云∶艾葉、苦酒煎涂之。

《本草經(jīng)》云∶搗酢漿草敷之,殺諸小蟲,又治惡瘡也。

《廣利方》∶療諸癬瘡,或濕痛,癢不可忍方∶以醋磨石留黃,涂上。

又方∶苦楝皮,燒作灰,和豬脂涂上。

治疥瘡方第三

《病源論》云∶疥有數(shù)種,有大疥,有馬疥,有水疥,有干疥,有濕疥。多生手足,乃至遍體。大疥者,作瘡有膿汁,赤癢痛是也。馬疥者,皮肉隱嶙起,作根,搔之不知痛,此二種則重。水疥者,作如瘭漿,摘破有水出。此一種小輕。干疥者,但癢,搔之皮起作干痂。濕疥者,起小瘡,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內(nèi)蟲。

此悉由皮膚受風邪熱氣所致也?!毒畔x論》云∶蟯蟲多作疥。

《葛氏方》治卒得蚧瘡方∶豬膏煎芫花以涂之。

又方∶麻油摩硫黃涂之。

又方∶鍛石二斗,以水五斗,湯洗,取汁,先拭瘡,以此灰汁洗之。

又方∶東行練根刮末,苦酒和涂。通身者,濃煮,以浴佳。

又言∶酒漬苦參飲之。

《集驗方》治疥湯方∶蜀椒四合,以水一斗,煮三沸,去滓,令溫,洗疥。

又方∶大麻子一升搗令破,煮如粥,以曲一斤著中,涂之,治馬疥最良。

《刪繁方》治癬及疥等亂發(fā)膏方∶亂發(fā)(如鴨子大一枚)鯽魚(一頭)雄黃(二兩)八角附子(一枚)苦參(一兩)豬膏(一枚)凡六物,煎,搗附子三物為末,猛火煎豬膏、發(fā)、魚,令盡,納末藥,敷瘡上。

《范汪方》治疥水銀膏方∶水銀(一兩二分,一方二兩)黃連(一兩)黃柏(一兩,炙)藍漆(一兩)亂發(fā)(二分,燒成灰)凡五物,搗下篩,和以神明膏三合,令相得,涂疥上,日三。神良。

又方∶羊蹄根搗,豬脂和涂,或小與鹽。

《極要方》胡粉膏療疥方∶胡粉(三兩)水銀(二兩)松脂(二兩)豬膏(六兩)上,煎成去滓,納水銀、胡粉,和調(diào)。涂瘡上,日二。

又方∶苦酒摩野狼跋子涂之,效。

又方∶用椿木葉,以煮汁洗之。

又方∶以酢磨練實根涂之。

《陶景本草注》∶柳葉煮以洗之。

又方∶漏蘆根,苦酒磨以敷之。

《蘇敬本草注》∶取柏枝燒其下,承取汁名(音諸),甚治疥也。

《本草稽疑》云∶野狼血涂之久疥,良。忌食魚一月,永瘥,效。

治惡瘡方第四

《病源論》云∶諸瘡生身體,皆是體虛受風熱,風熱與血相搏,故發(fā)瘡。若風熱挾濕毒之氣者,則瘡癢痛腫,而瘡多汁,身體壯,謂之惡瘡也。

《養(yǎng)生方》∶銅器蓋食,汗入食,發(fā)惡瘡、內(nèi)疽。

又云∶醉而交接,或致惡瘡。

又云∶井水和粉洗足,不病惡瘡。

又云∶飲酒熱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面發(fā)瘡,輕者渣。

《劉涓子方》治惡瘡方∶用杏仁熬令黃黑,豉熬令黑焦,膏和敷上。

《錄驗方》甘氏烏膏治天下眾瘡,醫(yī)術(shù)不能瘥,有蟲者,悉治之方∶水銀(一兩)黃連(二兩)墨(二分)上三物,豬膏和,熟,研調(diào)如脂,敷不過二三,即愈。秘方。(《僧深方》于潛墨云云。)《范汪方》治惡瘡中生肉挺出方∶末石留黃敷之,有汁著末,無汁以唾和,敷之。

《僧深方》治惡瘡肉脫出方∶烏頭末,以敷瘡中,惡肉立去。佳。

《千金方》治惡瘡方∶燒篇竹灰,和楮白汁封。

又方∶河水煮白馬屎,十沸,洗之。

又云∶十年不瘥者方∶鹽湯洗,以地黃葉貼之。

又方∶燒豬屎一升,敷之。

又方∶燒苦瓠子末,敷之。

又方∶燒鯽魚灰,和醬清敷之,主一切惡瘡。

又方∶以牛屎熏即愈。凡瘡皆可熏。

又云∶惡瘡十年不瘥似癩方∶蛇蛻皮一枚,燒之末,下篩,豬脂和敷之。

又方∶苦瓠一枚,咀,煮取汁洗瘡,日三。

又云∶惡瘡名曰馬疥,其大如錢方∶以水煎自死蛇一頭,令爛去骨,以汁涂之手下,瘥。

《葛氏方》治大人、小兒猝得諸惡瘡,不可名識者方∶燒竹葉,以雞子中黃和涂之。

又方∶取牛膝根,搗涂之。

又方∶取螂蟲絞取汁,敷瘡,瘡中蟲即走出。

又方∶臘月豬膏一升,亂發(fā)如鴨子一枚,生鯽魚一頭。合煎令消盡,不沸止。又納末雄黃、雌黃、苦參屑各二兩,大附子一枚,令攪凝,盛器。以敷諸瘡,無不瘥。

又云∶若瘡中惡肉突出者∶末烏梅屑,敷瘡中,佳。

《極要方》療一切惡瘡十年以上,并漏瘡及疥癬作孔,久不瘥方∶黃連(一兩)蘆茹(一兩)蛇床子(一兩)石(一兩,別搗)水銀(半兩)上搗篩,以臘月豬脂和如稀泥,下水銀,令銷盡即成,先以泔清洗瘡,然涂藥訖,仍以黃柏末,綿沾粉之,令不污衣。

《集驗方》治惡瘡身體面目皆爛有汁方∶取生魚三寸者,并少豉,合搗令熟,以涂之,燥復(fù)涂。

又云∶治惡瘡方∶練子(一升)地榆(五兩)桃仁(五兩)苦參(五兩)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洗之。

又云∶惡瘡,人不能名者方∶取頭垢,豬脂和,涂瘡中。

治熱瘡方第五

《病源論》云∶諸陽氣在表,陽氣盛則表熱,因運動勞役,腠理則虛而開,為風邪所客,風熱相搏,留于皮膚則生瘡。初作瘭漿,黃汁出,風多則癢,熱多則痛,血氣乘之,則多膿血,故名熱瘡之。

《短劇方》熱瘡者,起瘡便生白膿是也。

《劉涓子方》治猝發(fā)熱瘡方∶炭長二尺許,燒令赤,以水二升,灌之出炭,取汁浴之即愈。

《錄驗方》治熱瘡黃連粉散方∶水銀(熬)黃連胡粉(熬,各一兩)凡三物,先搗黃連,下篩。然后合三物熟和之,鹽湯洗瘡,拭令凈,藥敷之,日二。

治湯火燒灼方第一

《病源論》云∶凡被燒者,初慎勿以冷物及井下泥及蜜淋KT之,其熱氣得冷冷卻,深搏至骨,爛人筋也。所以人中火湯瘡后,喜攣縮者,良由此也。

《短劇方》治猝被火燒,苦劇悶絕,不識人方∶冷水解蜜飲之。噤痙,挾口與之。

又方∶梔子膏方∶梔子(二十枚)白(五兩)黃芩(五兩)三物,咀,以水五升,麻油一升,合煎令水氣竭,去滓,冷之,以淋瘡,火熱毒則去,肌皮得寬。

《葛氏方》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方∶取冷灰,以水和,沓沓爾以漬之。

又方∶破雞子白涂之。

又方∶以豆醬涂之。

此三藥皆能不痛、不成瘡。

又方∶末石膏涂之,立愈。

若已成瘡者方∶以白蜜涂之,竹中幕粘貼,日三。

又方∶煮大豆,煎其汁以敷之。

又方∶豬膏和米粉涂,日五、六。

又方∶以好酒洗漬之。

《極要方》療湯火燒灼爛方∶削梨,貼,不爛易愈。

又方∶豬膏煎柳白皮,涂上。

已成瘡方∶柳皮,燒作末,粉之。

《醫(yī)門方》云∶凡療湯火瘡,欲涂敷膏散,先取大豆煮。令汁濃,待冷洗瘡。然后涂膏散,極佳,止痛無瘢。

療熱湯膏油,火燒瘡?fù)床蝗谭健霉访毤簦饶z和毛涂上,痂落不痛,神秘。

《僧深方》治火瘡方∶醬清和蜜涂,良。一分醬,二分蜜合和。

又方∶豬膏煮柏皮敷之。

《千金方》治火燒方∶丹參無多少,以羊脂煎涂之,神良。(今按∶無羊脂用豬脂。)又方∶死鼠一頭,豬膏煎,令消盡,以敷即瘥,不作瘢。神妙。

又方∶榆白皮,嚼,涂之。

《龍門方》火燒瘡方∶新出牛屎,涂,瘥。

又方∶桑柴灰和水敷,瘥。

又方∶梔子二七枚,蜜三合,漬涂,日三。

《新錄方》∶搗慎火草涂之。

《錄驗方》∶鍛石下篩,水和涂之。

《范汪方》治火爛瘡蜜膏方∶食蜜(一兩)烏賊魚骨(二銖)凡二物,冶,烏賊魚骨下篩,納蜜中。攪令相得,薄涂瘡上,日二。

《耆婆方》治人火灼爛瘡長毛發(fā)方∶取柏白皮作末,和豬脂敷之,良。煮汁洗之。

《刪繁方》治火瘡、灸瘡等膏方∶柏樹白皮(五兩)甘草(一兩)甘草(一兩)竹葉(三兩)生地黃(五兩)凡四物,切,綿裹,苦酒五合,淹漬一宿。用豬膏一升,煎取竹葉黃為度,去滓,摩敷瘡。


治灸瘡不瘥方第二

《病源論》云∶夫灸之法,中病則止,病已則瘡瘥。若病熱未折,或中風冷,故經(jīng)久不瘥也。

《葛氏方》治火瘡、灸瘡終不肯燥方∶細末烏賊魚骨,粉之。

又方∶桑薪灰水和敷之。

《千金方》治灸瘡不瘥方∶日別灸上,六七壯自瘥。

《扁鵲針灸經(jīng)》云∶凡灸,因火生瘡,長潤,久久不瘥,變成火疽方∶取谷樹東邊皮,煮熟去滓,煎令如糖,和散敷。

又方∶牛屎燒作灰,敷之。

又方∶兔毛燒灰,主灸瘡不瘥。

《僧深方》治灸瘡不瘥方∶白蜜(一兩)烏賊魚骨(二銖)二物,和調(diào),涂瘡上。

《集驗方》治灸瘡,薤白膏生肉止痛方∶薤白當歸(各二兩)白芷(一兩)羊脂(一升)凡四物,咀,與脂和煎,去滓,敷之。日二。


治灸瘡腫痛方第三

《病源論》云∶夫灸瘡,膿潰已后,更腫急痛者,此中風冷故也。

《葛氏方》治灸瘡及諸小瘡,中水風寒,腫急痛方∶灶中黃土,水和,煮令熱,漬之。

又方∶但以火灸之令熱,熱則蛘蛘止,日六七,大良,瘥。

《范汪方》治灸瘡腫痛方∶取韭,搗以敷上,以火灸,令熱入瘡中,日三。

《醫(yī)門方》療灸瘡腫急痛方∶柏白皮當歸(各三兩)薤白(切一升)豬膏(一升)切,以苦酒浸之三味一宿,以微火煎,三上三下,薤白黃為度。去滓,敷上,甚效。

又方∶以艾灸瘡口,日六七壯便瘥。

治灸瘡血出不止方第四

 《病源論》云∶夫針灸,皆是節(jié)、穴、俞、募之處。若病甚,則風氣沖擊于瘡。凡血與氣相隨而行,故風乘于氣,而動于血,血從灸瘡處出,氣盛則血不止,名為發(fā)洪也。

《千金方》治針灸瘡血出不止方∶燒人灰屎敷之。(今按∶熬馬矢封之。)又方∶死蜣螂末,豬脂和涂。

《范汪方》治灸瘡出血不止方∶蓮子草汁注中止,冬月未干者敷之。(今按∶《本草》云∶鱧腸,針灸瘡、發(fā)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一名蓮子草。)

治金瘡方第五

《病源論》云∶夫被金刃所傷,其瘡多變動。若按瘡邊干急,肌肉不生。青黃汁出,瘡邊寒清,肉消臭敗,前出赤血,后出黑血。如熟爛者,及血出不止,白汗隨出,如是者多兇。

若中絡(luò)脈,髀內(nèi)陰股,天窗眉角,橫斷腓腸,乳上乳下及與鳩尾、攢毛少腹,尿從瘡出,氣如奔豚,及腦出,諸瘡如是者多兇少愈。

又云∶夫金瘡,冬月之時衣濃絮溫,故裹欲??;夏月之時,衣單且涼,故裹欲濃。

《范汪方》云∶凡裹縛金瘡,用故布帛,不寬不急,如系衣帶。

《葛氏方》治金瘡方∶急且斫桑,取白汁,以濃涂之。

又方∶燒馬屎敷瘡上。

又方∶以鍛石濃壅裹之,止血速愈。無鍛石,篩凡灰可用。

又方∶山行傷刺血出,猝無藥,葛根葉敷之。

又方∶紫檀屑敷之。

又方∶即尿中良。

《千金方》云∶凡金瘡若刺痛不可忍,百方不瘥方∶蔥白一把,水三升,煮數(shù)沸,漬瘡即止痛。

又云∶金瘡煩滿方∶赤小豆一升,以苦酒漬之,熬,燥復(fù)漬之,滿三日,令色黑,冶,服方寸匕,日三。

《短劇方》金瘡無大小,冬夏始傷血出方∶便以白灰敷之,仍裹。若瘡甚深不欲便,令合者,納少滑石。滑石令瘡不時合,又止痛。

亦可納少少牡蠣。若猝無白灰,可用凡灰。已膿中有蟲,白灰敷之。日三,蟲當出。故并KT劉田方,蓋常秘之。

《劉涓子方》治金瘡癰不可忍、煩疼不得住,止痛當歸散方∶當歸(一兩)甘草(一兩)本(一兩)桂心(一兩)木占斯〔(形如濃樸,有縱橫紋理)一兩〕凡五物,合搗下篩,水服半方寸匕,日三夜一。

《龍門方》治金瘡方∶地菘草嚼敷之。(今按∶《本草》云∶路邊地菘為金瘡所秘。陶景注云∶搗敷之。)又方∶燒青布作灰敷之。

《極要方》療金瘡方∶生青蒿敷之,止痛,斷血生肉。

又方∶牡蠣二分,石膏一分,為散,以粉瘡上即止。

又云∶瘡中有蟲,熬杏仁搗著之。

又云∶療刀斧諸瘡方∶葛根為屑,療金瘡止血要藥,亦療虎,狗嚙,飲其汁,良。

又方∶搗耐冬,封之立瘥。

《陶景本草注》治金瘡方∶搗景天葉敷之。

又方∶搗薤白敷之。

《蘇敬本草注》治金瘡方∶搗落石敷之。

又方∶生草蒿,敷之,止血生肉。

《醫(yī)門方》金瘡止痛止血方∶艾葉熟,安瘡上裹之,神驗。

又方∶桑柴灰敷瘡,止痛止血極效。

《救急單驗方》療金瘡方∶嚼生粟黃敷之。

又方∶鍛石和豬脂,燒令赤,涂。

服石節(jié)度第一

《服石論》云∶中書侍郎薛曜云∶凡寒食諸法,服之須明節(jié)度,明節(jié)度則愈疾,失節(jié)度則生病,愚者不可強,強必失身;智者詳而服之,審而理之,曉然若秋月而入碧潭,豁然若春韶而洋冰積實,謂之矣。

凡服五石散及鐘乳諸石丹藥等,既若失節(jié)度,觸動多端,發(fā)狀雖殊,將攝相似,比來人遇其證,專執(zhí)而療之,或取定古法,則與本性有違;或取決庸醫(yī),則昧于時候,皆為自忤。

故陶貞白曰∶昔有人服寒食散,撿古法,以冷水淋身滿二百罐,登時僵斃。又有取汗不汗,乃于狹室中四角安火,須臾即殞,據(jù)茲將息,豈不由人,追之昔事,守株何甚。

秦承祖論云∶夫寒食之藥,故實制作之英華,群方之領(lǐng)袖,雖未能騰云飛骨、練筋骨髓,至于輔生養(yǎng)壽,無所與讓。然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散所以護命,亦所以絕命。其有浮薄偏任之士,墻面輕信之夫,茍見一候之宜,不復(fù)量其夷險,故禍成不測,斃不旋踵。斯藥之精微,非中才之所究也。玄晏雅材將冷,廩丘溫為先,藥性本一而二論碩反,今之治者唯當務(wù)尋其體性之本源,其致弊之由善候其盈縮,詳診其大淵采撮二家之意,以病者所便為節(jié)消息斟酌,可無大過。若偏執(zhí)一論,常守不移,斯膠柱而彈琴,非善調(diào)之謂也。

許孝崇論云∶凡諸寒食草石藥皆有熱性,發(fā)動則令人熱。便須冷凍飲料、食冷、將息。故稱寒食散。服藥恒欲寒食、寒飲、寒衣、寒臥、寒將息,則藥氣行而得力。若將息熱、食熱飲、著熱衣、眠臥處熱,藥氣與熱氣相并壅結(jié)于脈中,則藥勢不行發(fā)動,能生諸病、不得力,只言是本病所發(fā),不知是藥氣使然。病者又不知是藥發(fā)動,便謂他病。不知救解,遂致困劇。

然但曾經(jīng)服乳石藥,人有病雖非石發(fā),要當須作帶解石治也。

孫思邈論云∶服石人皆須大勞役,四體無得自安。如其不爾,多有發(fā)動,亦不得道便恣意取暖稱適已情,必違欲以取寒凍。雖當時不寧,于后在身,多有所益,終無發(fā)動之慮也。

人不服石,庶事不佳,惡瘡、癬疥、溫疫、瘧疾,年年恒患,寢食不安。興居常惡,非止已事不康生子難育,所以石在身中,萬事休泰,要不可服石也。年三十以上,可服石藥。若素肥充,勿服也。四十以上,必須服之。五十以去,可服三年一劑。六十以上,兩年可以服一劑。七十以上,一年可服一劑。人五十以上,精藥銷歇,服石猶得其力。六十以上轉(zhuǎn)惡,服石難得力,所以恒須服石。令人手足溫暖,骨髓充實,能銷生冷,舉措經(jīng)便,復(fù)耐寒暑,不著諸病。

凡服石人,其不得雜食口味,雖百口具陳,終不用重食其肉。諸難既重,必有相賊。聚積不消,遂動諸石。但知法持心,將攝得所,石藥為益,善不可加。

陳延之論云∶服草木之藥則速發(fā),須調(diào)飲食金石者,則遲起而難息。其始得效者,皆是草木盛也。金石乃延引日月草木,少時便息。石勢猶自未盛,其有病者,不解消息,便謂頓休。續(xù)后更服?;虻貌○笏幬?,倍復(fù)增石,或便雜服眾石,非一也。石之為性,其精華之氣則合五行,乃益五臟;其濁穢便同灰土,但病家血氣虛少,不能宣通,更陳瘀,便成堅積。

若其精華氣不發(fā),則冷如冰,而病者服之,望石入腹即熱,既見未熱,服之彌多。既見石不即效,便謂不得其力,至后發(fā)動之日,都不自疑,是石不肯作石消息。便作異治者,多致其害。

《釋慧義論》云∶五石散者,上藥之流也。良可以延期養(yǎng)命,調(diào)和性理,豈直治病而已哉。將得其和,則養(yǎng)命瘳疾;御失其道,則夭性,可不慎哉。此是服者之過,非藥石之咎也。

且前出諸方,或有不同。皇甫唯欲將冷,廩丘欲得將石藥性熱,多以將冷為宜。故士安所撰,偏行于世。

《夏侯氏論》云∶觀世人了不解寒食藥意而為節(jié)度者,又大誤。以不解修誤法,安得不有頓躓耶。遂不思故而其怨咎于藥,此藥正不宜以病進時服也,當以病退時服之。此藥以助正氣為主,病進時則病氣強、正氣弱,藥不能制也。病退則因氣強遂扶助之,遂凌病氣矣。

空腹及下后不可服。服之滯著曲奧之處積歲不解。服藥無冬夏時節(jié)也。春秋瘥為佳。

魯國《孔恂論》云∶寒食藥治虛冷特佳。然要在消息精意伺候,乃盡藥意。雖本方云極冷恣水,要當以體中為度。若腹中不能熱,心中平定,未覺憒悶,不可便恣冷凍飲料食、食冷當隨藥熱多少衣服濃薄亦宜然。盛冬之月可食,餐食后若心中溫悶,輒飲少冷水便瘥矣。

如覺藥作者,但薄衣行風中亦解。若殊不解,可小洗手足頭面,不至浴。當消息體中,慎勿逆用水也。

《龐氏論》云∶夫寒食藥發(fā)多在秋冬,秋冬則陽氣處內(nèi),陰氣處外。外寒則熱并入,助藥為熱也。此其自然發(fā)理。若有違犯藥忌,亦復(fù)用發(fā),消息候察,唯存心精意者也。服藥人多自厭惡煩憒,無神不可信,取其言用加方治也。當用邊人之意參之耳。又藥多違人性,喜加遷怒,不可慎從。侍者當犯顏據(jù)爭,深守所見,亦不可使病患甚恚,用增藥動也。

夫藥發(fā)皆有所由。或以久坐、久語、臥溫失食,或以御內(nèi)不節(jié)犯損體實。或勞慮存心、情意不歡,或以飲酒連日而不盥洗,或以并飲不消停徐為,或食餅黍小豆諸熱,凡此諸或皆是發(fā)之重誡也。

又,藥臥欲得薄衣,亦宜然,犯寒則無中冷之憂,觸熱則有患禍之累。

諸飲食皆欲冷,唯酒可溫耳。諸用水皆欲得新汲井水,不欲大冷水也。食欲數(shù)而不欲頓多,當計一日常數(shù)所能食,分晝夜八九下后,飲食猶令小溫,于常食數(shù)食之后自還如舊。

衣被欲得故絮而使薄,但當益領(lǐng)數(shù)。所以爾者,減益故也。若噤戰(zhàn)惡寒者,少重其衣被以溫體,人迫挾之,噤不如解,使遠去之,過時不去,便助藥發(fā)也。

曹歙論云∶寒溫調(diào)適之宜,云諸藥己折。雖有余熱,不復(fù)堪冷,將適之宜,欲得覆而不密,常欲得涼而不至于極冷。譬如平人得熱,欲得冷涼之,大過即已為病也。故勿得脫衣露臥,汗出當風也。

有藥者,若寒若熱,心腹欲痛滿,欲脫衣,欲著衣,衣薄衣濃皆當隨覺為度,不可輕忍也。

凡服寒食散發(fā)者,皆宜隨所服之人以施方治。人體氣之不同者,若土風之殊異也。雖言為當飲酒,人性本有能不;雖言為當將冷,人體本有耐寒與不耐寒;雖言為當多食飲,食飲本有多少;雖言為當勞役,人筋KT本有強弱,又肥充與消瘦,長老與少壯,體中挾他與不挾,耐藥與不耐藥,本體多熱與多冷,凡此不可同法而療也。藥發(fā)多,多變成百病,茍不精其曲折,如以粗意投雷,亦由暗歷危險其趣巔沛往往是也。

凡寒食藥發(fā)生百病者,大較坐失之溫也。今者暑熱尤不可輕失,溫也。

可疑之候云∶咳逆咽痛,鼻中窒塞,清涕出,本皆是中冷之常候也。而散熱亦有此諸患可用飲溫酒。冷咳者,得溫是其宜也。若是熱咳者,酒通寒食散,得酒于理,當瘥和也。

欲分別之者,飲冷轉(zhuǎn)劇。劇者果是冷咳無疑也。飲冷覺佳者,果是藥熱咳無疑也。

溫治之治云∶今舉世之人,見藥本方,號曰護命神散。登服日盒飯解脫衣被向風,將冷水自澆灌。夫人體性自有堪冷不堪冷者,不可以一概平也。譬猶萬物,匪陽不而柒與玄水反當以寒濕為干茂(義),豈可謂不然乎。余服此藥,幾四十載矣,所治者亦有百數(shù)。服藥之日,乃更當增其衣服,扶掖起行,令四體汗出,則營衛(wèi),津液津液則諸溫熱隨汗孔而越,則不復(fù)苦煩憒矣。體適津液,自不思水,無事為蛇盡足而強用水。若小煩躁,可漬手巾一枚,拭熱處,小涼則當促起還著衣矣。自于藥勢已發(fā),可徹向者。始服藥重藥之衣,其平常所服,慎不可減也。

凡人體氣各有羸虛,虛者恒著巾帽、身襲溫裘,風惡忌冷,不得KTKT如何?一旦卒釋常服?增以冷水澆灌,限漏刻之間。則中冷矣。中冷則成傷寒,壯熱如燒,小大惶怖,不知是傷寒也,皆謂藥發(fā)耳。遂竟沐浴,空井竭泉,氣力盛者有異幸,而其弱劣,于是訖矣。

服藥之后,假使頭痛壯溫,面赤體熱,其脈進數(shù),盒飯以傷寒法救之,亦可以桂枝發(fā)汗,亦可針灸,無所拘疑也。

《潘師房救解法》云∶凡石一度發(fā)即一倍得力,如不發(fā)者,此名無益。若一發(fā)后更無諸病,有病必是石發(fā)也。

《皇甫謐節(jié)度論》云∶吾觀諸服寒食散者,咸言石藥沉滯凝著五臟,故積歲不除;草藥輕,淺浮在皮膚,故解散不久其違錯草石正等今之失度者,石尚遲緩,草多急疾,而今人利草憚石者,良有以也。石必三旬,草以日決,如其不便,草可悔止,石不得休故也。然人有服草散兩匕十年不除者,有服石八兩終身不發(fā)者,雖人性有能否,論藥急緩,無以異也。

又,《發(fā)動救解法》云∶人將藥,但知純寒用水藥,得大益,不知純寒益動,所以困不解者,由是失和故也。寒大過致藥動者,以溫解之。熱大過致藥動者,以冷解之。常識所由也,無不得解。

又云∶服寒食散者,唯以數(shù)下為急。有終不下之。必不得生。下后當慎如節(jié)度。

又云∶服散不可失食即動,常令胃中有谷,谷強則體氣勝,體氣勝則藥不損人,不可兼食藥,益作常欲得美食,食肥豬、蘇脂肥脆者為善。

又云∶河東裴秀彥服藥失度,而處三公之尊,已錯之后,已不復(fù)自知,左右又不解救之。

救之法,但飲冷酒,冷水洗之,用水數(shù)百石,寒益甚,逐絕命于水中,良可悼也。夫以十石焦炭二百斛,水潑之則炭滅矣。藥熱氣雖甚,未如十石之火也。潑之不已,寒足殺人,何怨于藥乎。世之失救者,率多如此,欲服此藥者,不唯已自知也。家人大小皆宜習之,使熟解其法,乃可用相救耳。

又云∶凡有寒食藥者,雖素聰明,發(fā)皆頑器告喻難曉也。以此死者,不可勝計。急飲三黃湯下之,得大下即瘥。

服石反常性法第二

皇甫謐云∶凡治寒食藥者,雖治得瘥,終不可以治者為恩也。非得治人后忘得效也。昔文摯治齊王病,先使王怒而后治病已。王不思其愈而思其怒,文摯以是雖愈王病而終為王所殺。今救寒食藥者,要當逆常理,反正性,犯怒以治之,自非達者。已瘥之后,心念犯怒之怨,必忘得治之思。猶齊王之殺文摯也。后與太子尚不能救,而況凡人哉。然死生大事也,知可生而不救之,非仁者。唯仁者心不已,必冒怒而治之為親戚之,故不但其一人而已。凡此諸救,皆吾所親更也。已試之驗,不借問于他人也,大要違人理,反常性。

六反∶重衣更寒,一反。(《外臺方》云∶凡人寒,重衣即暖。服石人宜薄衣,若重衣更寒?!督?jīng)》云∶熱極生寒。故云一反。)饑則生臭,二反。(平人飽則食不消化,生食氣。服石人忍饑失食節(jié),即有生臭氣,與常人不同,故云二反。)極則自勞,三反。(平人有所疲極即須消息恬養(yǎng)。服石人久坐臥疲極,唯須自勞,適散石氣即得宣散,故云三反。)溫則泄利,四反。(平人因冷乃利,得暖便愈。服石人溫則泄利,冷則瘥,故云四反。)飲食欲寒,五反。(平人食溫暖則五內(nèi)調(diào)和。服石人飲食欲寒乃得安穩(wěn),故云五反。)癰瘡水洗,六反。

七急∶當洗勿失時,一急。

當食勿忍饑,二急。

酒清淳令溫,三急。

衣溫便脫,四急。

食必極冷,五急。

臥必底薄,六急。

食不厭多,七急。

八不可∶冬寒欲火,一不可。

飲食欲得熱,二不可。

常疾目疑,三不可。(凡服石人常須消息節(jié)度,覺少不安,將息依法治,不可生狐疑。)畏避風溫,四不可。(若覺頭風熱悶,憒憒心煩,則宜常當風梳頭,以水洗手面即好,不比尋常風濕。)極不能行,五不可。(若久坐臥,有所疲極,必須行役自勞。)飲食畏多,六不可。

居貪濃席,七不可。

所欲從意,八不可。

三無疑∶務(wù)違常理,一無疑。

委心棄本,二無疑。

寢處必寒,三無疑。

若能順六反,從七急,審八不可,定三無疑,雖不能終蠲此疾沒齒無患者,庶可以釋朝夕之暴卒矣。

服石得力候第三

《病源論》云∶夫散脈,或洪實,或斷絕不足欲似死脈,或細數(shù),或弦快,坐所犯,非一故也。脈無常度,拙醫(yī)不能識,然熱多則弦快,有則洪實,急痛則斷絕,沉數(shù)者難發(fā),浮大者易發(fā),難發(fā)令人不覺藥勢(熱)行已,藥但于內(nèi)發(fā),才不出形于外,欲候知其得力,人進食多是一候,氣下顏色和悅是二候,頭面身癢是三候,策策惡風是四候,厭厭欲寢是五候也。

服石發(fā)動救解法第四

皇甫謐薛侍郎寒食藥發(fā)動證候四十二變并消息救解法。(今檢有五十一變。)皇甫謐云∶寒食藥得節(jié)度者,一月輒解,或二十日解,堪溫不堪寒,即已解之候也。

其失節(jié)度者,或頭痛欲裂,坐服藥,食溫作急宜下之。

或兩目欲脫,坐犯熱在肝,速下之,將冷自止。

或腰痛欲折,坐衣濃體溫,以冷水洗,冷石熨之。

或眩冒欲蹶,坐衣溫,犯熱宜KT頭,冷洗之。

薛公云∶常須單床,行役,并以冷水洗浴即愈。

或目痛如刺,坐熱氣冒次,上奔兩眼故也。勤于冷食,清旦以溫小便洗之。

或目冥無所見,坐飲食居處溫故也。脫衣自勞,洗,促冷凍飲料食,須臾自明了。

或四肢面目皆浮腫,坐食飲溫,又不自勞,藥與正氣隔并故也,飲熱酒,冷食,自勞,冷洗之則瘥。

或耳鳴如風聲,汁出坐自勞,出力過瘥,房室不節(jié),氣并奔耳故也。勤好飲食,稍稍行步,數(shù)食節(jié)情即止。

或鼻中作KT雞子臭,坐著衣溫故也。脫衣冷洗即止。(或本云∶冷洗薄衣即瘥)或口復(fù)傷,舌強爛燥,不得食,坐食少,谷氣不足,藥積胃管中故也。急作梔子豉湯,服三劑瘥?!玻ɑ虮驹贫樱┙癜础脳d子湯在第二十卷"口干方"?!郴螨l腫,唇爛齒牙搖痛,頰車噤,坐犯熱不時救故也。當風張口使冷氣入咽,嗽寒水即瘥。

或咽中痛,鼻塞,清涕出,坐溫衣近火故也。促脫衣,冷水洗、當風、以冷石熨咽頰五六過自瘥?;虮驹啤妹撘氯±?,當風立,以冷物熨咽須臾愈,不須洗。

或咳逆,咽中傷,清血出,坐臥溫故也。或食溫故也。飲冷水,冷石熨咽外。

或偏臂腳急痛,坐久藉臥席,溫不自轉(zhuǎn),熱氣入肌附骨故也。勤以布冷水淹迫之,溫復(fù)易之。

或兩腋下爛辛痛,坐臂脅相親故也。以物懸手離脅,冷石熨之。

或胸脅滿,氣逆,干嘔,坐饑而不食,藥氣熏膈故也。促冷食、冷凍飲料、冷洗即瘥。

或手足偏痛,諸節(jié)欲解,身體發(fā)癰瘡堅結(jié)坐寢處久不自移徙,暴熱并聚在一處,或堅結(jié)核痛,甚者發(fā)癰始覺,便以冷水洗,冷石熨之;微者食頃消散,劇者日用水不絕乃瘥。洗之無限,要瘥為期。薛公云∶若體上生瘡,結(jié)氣腫痛,不得動者,為自勞大過也。

或腹脹欲決,甚者斷衣帶,坐寢處久,下熱,又衣溫失食、失洗、不起行。促起行,飲熱酒,冷食、冷洗,當風櫛梳而立。

或腰痛欲折,坐衣濃體溫,以冷水洗冷石熨之。薛公曰∶若腰痛欲折、兩目欲脫者,為熱上肝膈腰腎,冷極故也。

或腳疼如折,坐久坐下溫,宜常坐寒床,以冷水洗起行。或本云常須單床上坐善也。

或腳趾間生瘡,坐著履溫故也。脫履著屐以冷水洗足則瘥。薛公云∶當以腳踐冷地,以冷水洗足則瘥。

或肌皮堅如木石枯,不可得屈,坐食熱臥溫,作癖久不下,五臟隔閉,血脈不周通故也。

促下之,冷食,飲熱酒,自勞行即瘥。

或身皮或本云身內(nèi)楚痛,轉(zhuǎn)移不在一處,如風狀,或本云如似游風,坐犯熱所為,非真風也。冷洗冷熨即了矣。

或百節(jié)酸痛,坐臥下太濃,又入溫被中,又衣溫不脫故也。臥下當極薄,大要也,被當單布不著綿衣,亦當薄且垢,故勿著新衣,宜著故絮也。雖冬寒,當常KT頭受風,以冷石熨衣帶,初不得系也。若犯此酸悶者,促入冷水浴,勿忍病而畏浴也。

或關(guān)節(jié)強直不可屈伸,坐久停息不自煩勞,藥氣勝,正氣結(jié)而不散越,沉滯于血脈中故也。任力自溫便冷洗即瘥。任力自溫者,令行動出力足勞則發(fā)溫也。非濃衣近火之溫也。

或脈洪實,或斷絕不足似欲死脈,或細數(shù)強快,坐所犯非一故也。脈無常,投醫(yī)不能識別也。熱多則弦快,有癖則洪實,急痛則斷絕。凡寒食藥熱率常如此,唯勤從節(jié)度耳。

或人已困而脈不絕,坐藥氣盛行于百脈之中,人實氣已盡,唯有藥兩猶獨行,故不絕非生氣也。已死之后體故溫如人肌,腹中雷鳴,顏色不變,一再宿乃似死人耳?;蚓闹瑢に阑虿凰?,坐藥氣有輕重,重故有死者,輕故有生者。雖灸得生,非已疾之法,遂當作禍,必宜慎之,大有此比故也。

或心痛如錐刺,坐當食而不食,當洗而不洗,寒熱相絞,氣結(jié)不通,結(jié)在心中,口噤不得息,當??诖倥c熱酒,任本性多少。其令酒兩得行氣自通,得噫,因以冷水洗淹,有布巾著所苦處,溫復(fù)易之,自解。解便速冷,食能多益善,若大惡著衣,小使溫溫便去衣即瘥。

于諸痛之中,心痛最為急者,救之若赴湯火,乃可濟耳。

或有氣斷絕不知人時,撅口不可開,病者不自知,當須旁人救之,要以熱酒為性命之本,不得下者,當KT去齒,以熱酒灌含之,咽中塞逆,酒入復(fù)還出者,但與勿止也。出復(fù)納之,如此或半日,酒下氣通乃蘇,酒不下者便殺人也。

或服藥心中悶亂,坐服藥,溫藥與疾爭結(jié)故也。法當大吐下,不吐下當死。若不吐下不絕者,冷食飲自解。薛公曰∶若絕,不識人,目復(fù)不開者,亦當KT齒以熱酒灌之。入咽吐出者,更當與之。得酒氣下通,不過半日蘇矣。

或淋不得小便,坐久坐下溫及騎馬鞍中熱入膀胱故也。大冷食,以冷水洗少腹,以冷石熨一日即止。

或小便稠數(shù),坐熱食及啖諸含熱物餅黍之屬故也。(或本云∶餅黍羊酪之屬)以冷水洗小腹自止,不瘥者,冷水浸陰又佳。若復(fù)不解,服梔子湯即解。

或陰囊臭爛,坐席濃,下熱故也。坐冷水中即瘥。

或大行難,腹中堅固如蛇盤,坐犯溫,久積腹中干糞不去故也。消蘇若膏使寒服一二升,浸潤則下;不下更服下藥即瘥。薛公曰∶不下服大黃樸硝等下之即瘥。

或大便稠數(shù),坐久失節(jié)度,將死之候也。如此難治矣。為可與湯下之,倘十得一生耳。

不與湯必死,莫畏不與也。下已致死,令人不恨。

或下痢如中寒,坐行止食飲犯熱,所致人多疑,是本疾又有滯癖者,皆犯熱所為,慎勿疑也。速脫衣、冷食、冷凍飲料、冷洗之。

或遺糞不自覺坐,坐久下溫熱氣上入胃小腹(腸歟)不禁故也。冷洗即止。

或失氣不可禁止,坐犯溫不時洗故也。冷洗自寒即止。

或周體悉腫,不能自轉(zhuǎn)從,坐久停息不飲酒,藥氣沉在皮膚之內(nèi)而血脈不通故也。飲酒冷洗,自勞行步即瘥。極不能行者,使健人扶曳行之,壯事違意,慎勿聽從之,使肢節(jié)柔調(diào)乃止,勿令過瘥。過則便極,更為失度,熱者復(fù)洗,或本云飲熱酒冷水洗。

或嗜眠不能自覺,坐久坐熱悶故也。急起冷洗浴也。食飲自精了或有也。當候所宜下之。

或夜不得眠,坐食少、熱氣在內(nèi)故也。當服梔子湯,數(shù)進冷食。薛公曰∶當服大黃黃芩梔子三黃湯,數(shù)進冷食,自得睡也。(今按∶此湯在第二十卷除熱解發(fā)篇。)或夢驚悸不自制,坐熱在內(nèi)爭,五行干錯與藥相犯,食足自止。

或得傷寒,或得溫瘧坐犯熱所為也。凡嘗常服寒食,雖以久解而更病痛者,要先以寒食救之,終不中冷也。若得傷寒溫瘧者,亦可以常藥治之,無咎也。但不當飲熱藥耳。傷寒藥皆除熱瘧藥皆除癖,不與寒食相妨,故可服也。

或矜戰(zhàn)患寒如傷寒,或發(fā)熱如溫瘧坐失食忍饑,失洗,久坐不行,或食臭穢故也。急冷洗起行。

或寒栗頭掉不自支任,坐食少,藥力行于肌膚、五臟失守、百脈搖動與正氣爭竟故也。

努(怒)力強飲熱酒以和其脈,強冷食冷凍飲料以定其臟,強起行以調(diào)其關(guān)節(jié),酒行食充,關(guān)機已調(diào),則洗了矣,云∶了者是慧然病除神明了然之狀也。薛公曰∶強洗以宣其壅滯。

或脫衣便寒,著衣便熱,坐脫著之間無適故也。當小寒可著、小熱便脫即止,洗之則慧矣。慎勿忍使病發(fā)也。薛公曰∶應(yīng)洗勿忍則病成也。

或寒熱累月,張口大呼,眼視高精,候不與人相,當日用水百余石澆洗,不解者,坐不能自勞,又飲冷酒,復(fù)食溫故也。譬如人乃心下更寒,以冷救之愈劇者,氣結(jié)成冰,得熱熨、飲熱湯冰消氣散人乃心解,令藥熱聚心乃更寒戰(zhàn),亦如之類也,速與熱酒,寒解氣通,酒兩行于四肢,周體悉溫,然后以冷水二斗洗之KT然了也。

或藥發(fā)輒屏臥不以語人,坐熱氣盛、食少、谷氣不充邪干正性故也。飲熱酒、冷洗、食自勞便佳。

或食下便吐,不得安住,坐有促下之下。薛公曰∶急以甘草飲下之。

或患冷食不可下,坐久冷食,口中不知味故也??勺靼拙泼樱嬷K熱食一兩,過悶者還冷凍飲料冷食也。

或惡食如臭物,坐溫衣作也。當急下之。若不下,萬救終不瘥也。薛公曰∶以三黃湯下之。(今按∶三黃湯方在第二十卷熱除解發(fā)條。)或飲酒不解,食不得下,乍寒乍熱,不洗便熱,洗復(fù)寒,甚者數(shù)十日,輕者數(shù)日,晝夜不得寢,愁悲恚怒,自驚跳悸,恐慌惚忘誤者,坐犯溫積久,寢處失節(jié),食熱作內(nèi)實俠熱與藥并行,寒熱交爭,雖以法救之,終不可解也。吾嘗如此,勤對食,垂涕援刀,欲自刺,未及得施,賴升親見迫奪,故事不行,退而自惟,乃卻刀強食,飲冷水,遂止,禍不得成,若絲發(fā)矣。

《龐氏論》云∶凡藥欲發(fā)之候,先欲頻伸,或苦頭痛目疼、身體、螈,或驚恐悸動,周身而強,或耳中氣滿如車之聲,或體熱劇于火燒,或如針刺,噤澡惡寒,昧昧憒憒,不知病處,或腹中燠熱如燒鍛懷之也。此皆欲發(fā)之候也。其發(fā)甚者,腹?jié)M堅于材石,繞口青黑,大小便血而多無脈也。唯氣息才通,心下溫耳。如此之病,歸于大澆,以瘥為期也。

又藥盛發(fā)使人悲愁恚怒、角弓反倒,其狀若風,有面色青黑,身體斑磷,爾時當極大澆用水無數(shù),如此輩率多用水二三千石,爾乃解耳。得解之后亦當速下。凡浴之初,皆多惡冷,但得水數(shù)解,漸遂便之,心意KT然則止,若腹中懊悶、陶熱吸吸者,若渴人精神默默但欲眠臥者,此藥發(fā)在內(nèi)、攻守五臟也。急服七物梔子湯,外以新汲冷水浴之。

(今按∶在第二十卷除熱解發(fā)篇。出《短劇方》,號黃芩湯。)若噤澡振KT極目勞動,病患不能自勞者,車載或牽挽掣頓之。

若噤戰(zhàn)者,復(fù)如上牽挽之。若大行通利,無他結(jié)塞,又周體無有熱溫之證而猝氣悸,須臾口不能言者,速溫好酒三升,稍飲之。熱悶者,飲水則解。

若大行小難,腹微滿氣,兼復(fù)苦渴,患此之后,尋復(fù)舌大不得語者,速飲梔子湯。

若藥發(fā)不時解而久苦渴,是多飲所為也。若下而故瘥耳。

葛稚川云∶凡服五石護命更生及鐘乳寒食諸散,失將和節(jié)度,皆致發(fā)動,其病無所不為。

若發(fā)起倉猝,不漸而至者,此皆是散熱也。宜時救解。

若四肢身外有諸一切疾痛違常者,皆以冷水洗數(shù)百過。熱有所衡,水漬布巾隨以拓之。

又水漬冷石以熨之,行飲暖酒,逍遙起行。

若心腹內(nèi)有諸一切疾痛違常煩悶恍者,急解衣取冷熱溫酒飲一二升,漸稍進覺小寬便冷餐,其心痛者最急。

若肉冷口已噤,但折齒下熱酒便開。

若腹內(nèi)有結(jié)堅熱便生眾疾者,急下之。熱甚口發(fā)瘡者下之。癖實猶不消,惡食畏冷者更下之。

《夏侯氏論》云∶其察體中有不常,皆是藥氣。服藥一時須察所患,或小瘥?;蛐闹袦販赜?,或寒或熱,或痛或癢,或緩或急,或眩或痹,或理或亂,其有所覺,皆是藥也。心中溫溫,小飲冷水不解,漸益才解便止。又諸所覺未必周體,或發(fā)頭面手足胸背,隨所覺處以濕手巾熨之,不解小洗之,洗之則解即止。

《曹歙救解法》云∶有藥而苦頭痛目瞑惡食、食下便吐、不得安者,為是實也。

當促下之。若頭痛目疾而不惡食者,自是寒食散疾,未必純是實也。宜常兼以將冷為治。若有實也,不下終不瘥也。寒食藥熱,率殺藥熱,服下藥要當以能否下為度,不得病可重下也。

期以得病為斷,服藥未下,慎勿飲酒也,令人悶吐。下后食少里空,熱便乘虛在處,則吐逆下利腹?jié)M,如此者宜以冷食漸漸解,服梔子湯是其治也。(今按∶此湯在第二十卷號增損?;矢d子豉湯出《短劇方》。)藥發(fā),頭面苦眩冒者,則解頭結(jié)散發(fā)扇之,若雖覺瘥猶不KTKT者沐頭。其熱甚頭痛面赤者,以寒水淋頭,暑熱時以冰水淋頭,不瘥以油囊盛冰著頭結(jié)中,覺瘥下水。

藥發(fā),耳目口齒苦,耳鳴汁出,數(shù)數(shù)冷食,稍稍步行,鼻口臭,冷凍飲料冷洗??谥猩?,舌強,服梔子湯。

藥發(fā)心腹苦心腹痛者,當與熱酒??卩湔?,撅口促與用冷水淹手巾,著苦處,溫復(fù)易。

諸痛之中,心痛最急,救之若赴湯火。或有氣絕病者,不自知,當須邊(旁)人之救,以酒灌含之。咽中寒逆,酒入輒還,勿止也。出復(fù)納之。

腹?jié)M者,服凝水石湯,胸心腹中熱盛,咽干口燥,飲冷?;魜y吐逆,當用飲冷。胸中窒塞,胸脅兩強,當飲酒。腹中拘急切痛,當用飲食,不宜但以冷迫之也。腰痛以寒水洗,冷石熨之;大行難消,蘇令如膏,服三升則下,未下重服之;小行稠數(shù)者,以水洗小腹,服梔子湯則瘥。

藥發(fā)四肢苦手足煩熱,心鬧悶者,以冷石熨。甚者以水熨之,關(guān)節(jié)不屈伸,百節(jié)酸疼者,勤自勞役,溫則澡洗。

藥發(fā)噤寒,有藥者,雖當澡浴,澡浴若早,藥熱噤不得出,令噤寒,急用飲酒,勤自勞役,即當KT(漸)溫矣。若晚,藥熱蒸憒,亦令人噤寒,先用飲酒,酒氣頗行,便用澆灌,亦當漸溫矣。常當數(shù)食,一日可至十食。失食令人苦寒。

藥發(fā)雜患,其有偏痛、偏煩、偏冷、偏熱、偏急、偏緩,皆偏洗之。當于水下覺除也。

若有腫核者,宜以冷石熨,不瘥宜以冰熨之。

《釋慧義·薛侍郎浴熨救解法》云∶凡藥石發(fā)宜浴,浴便得解。浴法∶若初寒,先用冷水,后用生熟湯。若初熱,先用暖湯,后用冷水。浴時慎不可先洗頭,欲沐可用二三升灌矣。

若大小便秘塞不通,或淋瀝尿血,陰中疼,此是熱氣所致,熨之即愈。熨法∶前以冷物熨少腹,冷熨已,又以熱物熨前。熱熨之以后復(fù)冷熨。又小便數(shù),此亦是取冷過,為將暖自愈。

《道弘解散法》云∶食穢飯、臭肉、陳羹、宿菜發(fā),服梔子湯。

飯未熟生酒發(fā),服大麥,一服五合,至三服不解,服孽米一升。

食肉多發(fā),如上法服不解,又服孽末,孽末不解,又服梔子豉湯。

食生菜發(fā),服甘草湯,食粗米發(fā),服甘草湯。(粗米謂咀嚼不精也。)大飽食發(fā),如上服甘草湯。失食饑發(fā),服蔥白豉湯。

醉發(fā),服蔥白豉湯;若不解,服理中湯。

怒大過發(fā),服人參湯。

將冷大過發(fā),則多壯熱,先以冷水七八升洗浴,然后用生熟湯五六石灌之。灌已,食少、暖食、飲少熱酒、行步自勞則解。若不解,復(fù)服梔子湯。

將熱大過發(fā),則多心悶,服黃芩湯。(今按∶以上湯方等在后第二十卷)《薛侍郎補餌法》云∶服石之后一二百日內(nèi),須吃精細飲食美酒等,使血脈通利。

若覺虛任餌署預(yù)食,強筋骨及止渴。

若覺大熱者,可服紫雪,或金石凌,或絳雪,或白雪等。(此等救急,紫雪為上。如不得通泄,宜服黃芩飲,快利即瘥。)若覺體氣,不痛不癢,小便赤澀,即絞茅根汁任服之。

若口干,即絞甘蔗汁任服。若不下食,服三物生姜煎。若不下食,體弱,乏氣力,即須食鮮鯽上膾。

若發(fā)瘡及腫,但服五香連翹湯等,忌魚豬蒜生菜等。(今按∶五香連翹湯在《短劇》第十治惡核方。)若腫有根,堅如鐵石,帶赤色者,服湯,仍以小小艾炷當腫上灸之,一兩炷為佳。

《KT陽功曹范曲論》云∶本方云∶憒憒煩或痹便浴之,人羸或不堪大澆浴者。當隨藥動處極洗之,非藥物處則不堪水。若周身浴不寒特便冰者,當特澆之。若腹背不便水處,可濕手巾著上暖則易??芍胄淙ヒd。不喜令腹暖KT葦KT薄被則可矣。雖當冷食,欲得新炊飯冷潑之。若不能輒炊,先以熱湯澆飯,令KT乃冷潑之。有堅積先服消石大丸下之,乃服散。人多羸瘦,下之可畏。(今按∶硝石大丸有第十瘕條。)

服石四時發(fā)狀第五

《皇甫謐救解法》云∶春發(fā)逆冷,夏發(fā)短氣,秋發(fā)瘙癢,冬發(fā)寒戰(zhàn)。

此四時發(fā)動,變易無常。諸所為病,乃至萬端?;騽由眢w,四肢微強,難于屈伸,或胸脅脹滿。但欲干嘔,或翕翕少氣,不欲語言,或睡眠但常欲臥,或KTKT苦寒,思欲濃衣,諸如此候,藥將大發(fā)。宜急解,事在汗出、動作、飲酒、美食以為法。

或頭痛目不欲視,或腹中雷鳴大小便數(shù),或體隱疹狀如風搔,或淫策淫策如針刺,或有熱劇乍來乍去,或咽喉噎塞有如傷寒,或鼻中蕭條若有風吹。諸如此者,皆是將發(fā)之候。宜速起行解衣向風便自解。

或苦寒噤戰(zhàn)如傷寒者,當飲熱酒隨人能,不先以暖湯小洗頭面手足,行步自動作使體中熱,以手巾漬冷水摩拭之,良。

或腹中雷如鳴,飲冷水一升,若饑,可餐食薄衣脫巾胃氈褥。

或但苦熱悶而腹?jié)M心痛者,宜飲熱酒,冷水洗,還薄衣小暖,熱氣自止。

或患腹背熱,如手如杯如盤許者,以冷石隨熱處熨即瘥。

或頭痛項強兩目疼而悶亂者,便以水洗浴即瘥。

治服食除熱解發(fā)方第一

《龐(薄江反,姓也)氏論》云∶凡藥欲發(fā)之候,先欲頻伸或苦頭,頭痛目疼,身體螈(尺制反)(子用反),或驚恐悸(其季反)動,周身而強,或耳中氣滿如(子對反)車之聲,或體熱劇于火燒,或如針刺噤燥(子老反,治也),惡寒,昧(莫貝反,目不明貌)昧憒(古對反,心亂貌也)憒,不知病處,或腹中燠熱如燒(丁貫反)懷之也。其發(fā)甚者,腹?jié)M堅于材石,繞口青黑,大小便血而多無脈也。如此之病,歸于大澆(古堯反),以瘥為期也。

《病源論》云∶夫服散之人,覺熱即洗,覺饑則食,先食不時,失其節(jié)度,令石熱壅(于容反)結(jié),痞塞不解而生熱也。故須以藥除之。

《外臺方》云∶凡服石之后,若覺大熱者,可服紫雪或金石凌或絳雪或白雪等,但半大升水,取瓷(才資反)研一大兩,香湯浴后頓服之。候一兩行,利熱乃退矣。凡此救急中,紫雪為上。

《千金方》云∶解一切藥發(fā),不問草石始覺惡方∶生麥門冬(八兩)蔥白(八兩)豉(三升)三味,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又云∶治服散忽發(fā)動蔥豉湯方∶香豉(二升)蔥白(切,一升)干藍(三兩)甘草(二兩)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短劇方》云∶解寒食散發(fā),或頭痛,或心痛,或腹痛,或胸脅腫滿,或寒,或熱,或手足冷,或口噤,或口瘡爛,或目赤,或干嘔(烏后反,下同),惡食氣便嘔吐,或狂言倒錯,不與人相當,或氣上欲絕,進退經(jīng)時。散發(fā)百端,服前胡湯得下便愈方∶前胡(二兩)夕藥(三兩)黃芩(二兩)大棗(二十枚)甘草(二兩)大黃(二兩)凡六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心脅堅滿,加茯苓二兩;胸中滿塞急,加枳子一兩;連吐,胸中冷,不用食,加生姜三兩;虛乏,口燥,加麥門冬二兩。若加藥者,加水作九升也。(《錄驗方》∶夕藥二兩。)又云∶解散三黃湯,治散盛熱實不除,心腹?jié)M,小便赤,大行不利,圯逆充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熱方∶黃連(二兩)黃芩(二兩)大黃(一兩)甘草(二兩)芒硝(二兩)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納芒硝,令烊,分三服。

又云∶小三黃湯,是由來舊方,與前治同,煞石勢勝前方,除實不如也。

大黃(一兩)梔子(十四枚)黃芩(二兩)豉(三升)凡四物,以水六升,先煮三物,令數(shù)沸,以豉納湯中,取二升,分再服。

又云∶增損皇甫梔子豉湯,治人虛石盛,特折石勢除熱方∶豉(一升半)梔子(十四枚)黃芩(二兩半)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豉,令得二升,分三服。

又云∶解散熱發(fā),身如火燒黃芩湯方∶黃芩(三兩)甘草(一兩)枳實(二兩)濃樸(一兩)栝蔞(一兩)夕藥(一兩)梔子(十四枚)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云∶解散、除熱、止煩、殺毒、單行薺(音在)(音檷)湯方∶薺(半斤)凡一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停冷凍飲料之。

又云∶解散除熱單行凝水石湯方∶凝水石(四兩)凡一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服七合,日三。

《釋慧義》云∶解散麥門冬湯方∶麥門冬(一升)豉(二升)梔子(十四枚)蔥白(半斤)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新錄方》云∶解散方∶梔子仁(一升)蔥白(一升)豬脂(四升)煎蔥白,焦布絞去滓,一服如桃李,日二三,石當如沙,尿中出。

又方∶水服大麥、粳米五合,日二三。

又方∶飲熱酒,使熏熏然醉。

又方∶飲牛乳五六升勿絕,佳。

又方∶數(shù)飲土漿,日一二。

《急藥方》云∶丹石立驗方∶甘草(二兩,炙)干葛(二兩)豉(一大合)上,以水五升,煎取四升,食前溫吃,食后冷吃,若不止,更吃。

《石論》云∶除熱調(diào)石蘆根湯方∶生地黃(四兩,切)麥門冬(二兩,去心)甘草(一兩,炙)蘆根(四兩)茯苓(三兩)凡五物,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冷,分三服。

又云∶甘豆湯方∶甘草(二兩,炙)大豆(五合,拭)凡二物,以水五升,煮甘草,令減一升,納大豆,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服石煩悶(莫圍反)方第二

《病源論》云∶將適失宜,冷熱相搏,石勢不宣,犯熱氣,乘于臟,故令煩悶也。

《僧深方》解散甘草湯治散發(fā)煩悶不解方∶甘草(一兩半)茯苓(一兩)生姜(一兩)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今按∶《短劇方》∶甘草二兩、黃芩二兩、大黃二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張仲景云∶解散發(fā)煩悶欲吐不得,單服甘草湯方∶甘草(五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吐便止。

《新錄方》云∶煩熱悶者方∶薺(切,三升)水四升,煮取二升,分飲之。

又方∶單飲生地黃汁,日二三升,佳。

又方∶飲二三升生葛根汁良。

《極要方》治乳石發(fā)動,煩悶頭痛,或寒熱腳冷,氣不通方∶蔥白(十四莖)豉(二大合)牛蘇(一大兩)上,于鐺中鋪蔥,即安蘇于蔥上,即著豉以物兼鋪上,緩火煎,候蘇氣消盡。即淋好酒一升半,良久即得,取屑,冷熱,頓服,隨性多少飲之。

又云∶石發(fā)煩悶者方∶滑石(十二分,研,令面,分兩服)上,以水大升,合和滑石末,一帖,和攪,令散,頓服。


治服石頭痛方第三

皇甫謐云∶或頭痛欲裂,坐服藥食,溫作(普激反,漂謂之),急宜下之。曹歙云∶頭面苦眩冒者,則解頭結(jié)散發(fā)扇之,熱甚,頭痛面赤者,以寒水淋頭。不瘥,以油囊盛水著頭結(jié)中。

《外臺方》云∶或頭痛如刺,眼睛欲脫者,宜以香湯浴。須虛靜大屋內(nèi),適寒溫,先以湯淋大椎及KT上三五十碗,然后乃浴。勿令見風。浴訖,覆被安臥取汗,仍須吃蔥根葛豉粥法。

葛根(三大握)干姜(六兩)豉(三合)蔥白(一大握)生姜(少許)椒(十五顆)先以水五大升,煮蔥根,減半去滓,下葛及豉,煮取二升,去滓,細研少許,米作稀粥,并著蔥白等。煮熟蒸熱啜服之訖,依前覆被取汗,訖令婦人以粉遍身揩(苦駭反,拭也)摩侯孔合,半日許始可出外,其病亦瘥。

治服石耳鳴方第四

皇甫謐云∶或耳鳴如風聲,汁出,坐自勞出力過瘥,房室不節(jié),氣并奔耳故也。勤好飲食,稍稍行步,數(shù)食節(jié)情即止。曹歙云∶耳鳴汁出,數(shù)數(shù)冷食,步行。

治服石目痛方第五

皇甫謐云∶或目痛如刺,坐,熱氣冒肝上奔兩眼故也。勤冷食,清旦以溫小便洗之。又云∶或頭痛項強,兩目疼者,以水洗浴即瘥。

《釋慧義》云∶解散治目疼頭痛方∶芎(三兩)葛根(二兩)細辛(二兩)防風(三兩)五味子(三兩)術(shù)(四兩)茯苓(四兩)黃芩(二兩)人參(二兩)凡九物,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僧深方》治散家目赤痛KT(蕤,儒佳反)人洗湯方∶KT仁(二十枚)細辛(半兩)苦竹葉(一枚)黃連(一兩)凡四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一方取半升,可日三洗,亦可六七洗。

治婦人諸病所由第一

《千金方》云∶論曰∶夫婦人所以有別方者,以其血氣不調(diào),胎妊產(chǎn)生,崩傷之異故也。

所以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療。若四時節(jié)氣為病,虛實冷熱為患者,與丈夫同也。唯懷胎妊挾病者,避其毒藥耳。

又云∶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則倍于男子,加以慈戀、愛憎、嫉妒、憂恚、深著堅牢,情不自抑,所以為病根深,療之難瘥。故傅母之徒亦不可不學。

《短劇方》云∶古時婦人病易治者,嫁晚,腎氣立,少病,不甚有傷故也。今時嫁早,腎根未立,而產(chǎn)傷腎故也,是以今世少婦有病,必難治也。早嫁早經(jīng)產(chǎn)雖無病者,亦夭也。

治婦人面上黑方第二

《病源論》云∶婦人面上黑者,或臟腑有痰飲,或皮膚受風邪,血氣不調(diào),致生黑。

若皮膚受風外治則瘥;腑腑有飲,內(nèi)療方愈。

《僧深方》治婦人面方∶取茯苓,冶篩,蜜和,以涂面,日四五。

又方∶取桃仁,冶篩,雞子白和以涂面,日四五。

《經(jīng)心方》治面方∶取杏仁末和雞子白,敷之一宿,即落。


治婦人面上黑子方第三

《病源論》云∶婦人面上黑子者,風邪搏血氣變化所生。

《如意方》去黑子方∶烏賊魚骨細辛栝蔞干姜蜀椒分等,苦酒漬三日,牛髓一斤煎黃色,絞以裝面,令白悅,去黑子。(面黑子方詳在上帙四卷。)

治婦人妒乳方第四

《病源論》云∶婦人妒乳者,由新產(chǎn)后,兒未飲之,或飲不能泄,或新斷兒乳,捻(都念反,下也。)其乳汁不盡,皆令乳汁蓄結(jié),與血氣相搏,則壯熱大渴引飲,強掣痛,手不得近是也。初覺便以手助將去其汁,并令旁人助KT引之,不爾成瘡有膿,其熱勢盛則結(jié)變成癰。

《短劇方》治妒乳方∶以雞子白和小豆散涂乳房,令冷以消結(jié)也。

又方∶黃芩白蘞夕藥三物,分等,下篩,以漿服一錢五匕,日五服。(《集驗方》同之。)又云∶宜以赤龍皮湯,天麻草湯洗之,敷黃連胡粉膏。

赤龍皮湯∶槲樹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一斗五升,夏月冷用之,秋冬溫之,分以洗乳。

天麻草湯∶天麻草切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一斗,隨寒溫分洗乳。(今按∶《耆婆方》茺蔚一名天麻草。)《葛氏方》治婦人妒乳腫痛方∶削取柳根皮熟搗,火溫帛裹熨上,冷更易。

又方∶梁上塵,苦酒和涂,又治陰腫。

又方∶末地榆白皮,苦酒和敷。

又方∶白芨、夕藥。酒服方寸匕,又可苦酒和涂之。

又方∶鼠婦蟲,以涂之。

又方∶車前草搗,苦酒和,涂之。

《產(chǎn)經(jīng)》妒乳方∶取牛屎燒末,以苦酒和,涂上。

又方∶左乳結(jié)者,去右乳汁;右結(jié)者,可去左乳汁。(《集驗方》同之。)《集驗方》治妒乳方∶急灸兩手魚際,各二七壯,斷癰脈也。

又方∶以雞子白和小豆散涂乳房,令消結(jié)也。

又方∶取葵莖搗篩,服方寸匕,日三,即愈。

又方∶搗生地黃,敷之,熱則易。


治婦人乳癰方第五

《病源論》云∶婦人乳癰者,腫結(jié)皮薄以澤,是為癰也。寒搏于血則澀不通,而氣積不散,故結(jié)聚成癰。亦因乳汁蓄結(jié),與血相搏,蘊積而成癰也。乳癰年四十已還,治之多愈;年五十以上,慎,不當治之,多死。乳癰久不瘥,因變?yōu)椋ㄕ戮惴矗?/span>

《養(yǎng)生方》云∶婦人熱食汗出,露乳蕩風,喜發(fā)腫,名吹乳,因喜作癰。

《短劇方》治乳癰方∶大黃(二分)草(二分)伏龍肝(二分)生姜(二分)凡四物,合篩,以姜并舂冶,以KT(呼雞反)和,涂乳有驗。

《范汪方》治婦人乳癰方∶大黃,冶篩,和生雞子,敷腫上,燥復(fù)更敷,不過三,愈。

又方∶灶中黃土以雞子黃和,涂之。

又方∶熬粉水和,敷之。

又方∶大黃、鹿角,二物分等,燒鹿角與大黃篩,以雞子白和,貼之。

《僧深方》治乳癰方∶末黃柏,雞子白和,涂之。

又方∶搗根,敷之。

又方∶赤小豆末,雞子白和,敷之。

又云∶治婦人乳癰生核,積年不除,消核防風敷方∶草(八分)芎(八分)大黃(十分)當歸(十分)防風(十分)夕藥(十分)白蘞(十分)黃(十二分)黃連(十分)黃芩(十分)枳子中仁(四分)十一物,冶篩,以雞子白和,涂故布若練上,以敷腫上,日四五,夜三。

《千金方》乳癰二三百日,眾療不瘥,但堅紫色方∶柳根削上皮,搗熬令溫,盛囊熨乳上。(《集驗方》云∶一宿則愈。)《醫(yī)門方》療婦人乳癰初得令消方∶赤小豆,草各分等,苦酒和,涂上立愈。

《龍門方》治乳熱腫方∶冷石熨之,瘥。

又方∶取朱書乳,作魚字,驗。(《范汪方》同之。)《錄驗方》治乳癰堅如石,眾醫(yī)不能治方∶桂心(二分)烏頭(二分)甘草(二分)凡三物,冶合,淳酢和,涂腫上。

《產(chǎn)經(jīng)》乳癰符KT(用新筆朱書腫上。)又方∶取焦瓦搗碎,和酢,涂之立瘥,干易。

妊婦脈圖月禁法第一

《產(chǎn)經(jīng)》云∶黃帝問曰∶人生何如以成。歧伯對曰∶人之始生,生于冥冥,乃始為形,形容無有擾,乃為始收,妊身一月曰胚(芳杯反),又曰胞,二月曰胎,三月曰血脈,四月曰具骨,五月曰動,六月曰形成,七月曰毛發(fā)生,八月曰瞳子明,九月曰谷入胃,十月曰兒出生也。(今按∶《太素經(jīng)》云∶一月膏,二月脈,三月胞,四月胎,五月筋,六月骨,七月成,八月動,九月躁,十月生。)夫婦人妊身,十二經(jīng)脈主胎,養(yǎng)胎當月不可針灸其脈也,不禁皆為傷胎,復(fù)賊母也,不可不慎,宜依月圖而避之。

懷身一月,名曰始形,飲食必精熟暖美,無御大(丈)夫,無食辛腥,是謂始載負也。

(《病源論》云∶宜食大麥。)一月足厥陰脈養(yǎng),不可針灸其經(jīng)也,厥陰者是肝,肝主筋,亦不宜為力事,寢必安靜,無令恐畏。

上肝脈穴,自大敦上至陰廉,各十二穴。又募二穴,名期門;又輸二穴,在脊第九椎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件諸孔,并不可針灸,犯之致危。

\r足厥陰肝脈圖\pyxfc1.bmp\r懷身二月,名曰始膏,無食辛臊,居必靜處,男子勿勞,百節(jié)骨間皆病,是謂始藏也。

(《病源論》云∶勿食辛腥之物,二月之時,兒精成也。)\r足少陽膽脈圖\pyxfc3.bmp\r二月足少陽脈養(yǎng),不可針灸其經(jīng)也。少陽者內(nèi)屬于膽,當護慎,勿驚之。

上膽脈穴自竅陰上至環(huán)銚,各十三穴,又募二穴,名日月,在期門下五分。又輸二穴,在背第十椎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件諸穴,并不可犯之。

懷身三月,名曰始胎。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是故應(yīng)見王公、后妃、公主、好人,不欲見僂者、侏儒、丑惡、瘦人、猿猴。無食苗姜兔肉。

思欲食果瓜,激味酸菹瓜,無食辛而惡臭,是謂外像而內(nèi)及故也。

三月手心主脈養(yǎng),不可針灸其經(jīng)也。心主者,內(nèi)屬于心,心無悲哀,無思慮驚動之。

\r手心主脈圖\pyxfc2.bmp\r上心胞脈穴自中沖上至天府,各八穴。又募一穴,名曰巨闕,在心鳩尾下一寸五分。又輸二穴,在背第五椎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件諸穴,并不可犯也。

懷身四月,始受水精,以盛血脈。其食稻粳,其羹魚雁,是謂盛血氣以通耳目,而行經(jīng)絡(luò)也。

四月手少陽脈養(yǎng),不可針灸其經(jīng)也。手少陽內(nèi)屬上焦,靜安形體,和順心志,節(jié)飲食之。

\r手少陽三焦脈圖\pyxfc5.bmp\r上三焦脈穴自關(guān)沖上至消濼,各十二穴。又募一穴,在當臍下二寸,名為石門。又背輸二穴,在脊第十三椎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件諸穴,并不可犯之。

懷身五月,始受火精,以盛血氣,晏起沐浴浣(胡管反)衣,身居堂,必濃其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于良反)。其食稻麥,其羹牛羊和茱萸。調(diào)以五味,是謂養(yǎng)氣,以定五臟者也。

五月足太陰脈養(yǎng),不可針灸其經(jīng)也。太陰者,內(nèi)屬于脾。無大饑,無甚飽,無食干燥。

無自灸熱大勞倦之。

\r足太陰脾脈圖\pyxfc4.bmp\r上脾脈穴自隱白上至箕門,各十二(三)穴。又募二穴,名章門,在季肋端,側(cè)臥取之。

又輸二穴,在脊第十一椎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件諸穴,并不可犯之。

懷身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骨。勞身無處,出游于野,數(shù)觀走犬,走馬,宜食鷙鳥猛獸,是謂變腠理膂細筋,以養(yǎng)其爪,以堅背膂也。

六月足陽明脈養(yǎng),不可針灸其經(jīng)也。陽明內(nèi)屬于脾,調(diào)和五味,食甘,甘和,無大飽。

\r足陽明胃脈圖\pyxfc6.bmp\r上胃脈自厲兌上至髀關(guān),各十六穴。又募一穴,名中管,在從心蔽骨下以繩量至臍止,即以繩中折之。又輸二穴,在脊第十二椎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件諸穴,并不可犯之。

懷身七月,始受本精,以成骨髓。勞躬搖肢,無使身安,動作屈伸,自比于猿。居必燥之。飲食避寒,必食稻粳,肌肉,以密腠理,是謂養(yǎng)骨而堅齒也。

\r手太陰肺脈圖\pyxfc8.bmp\r七月手太陰脈養(yǎng),不可針灸其經(jīng)也。太陰者,內(nèi)屬于肺。無大言,無號哭,無薄衣,無洗浴,無寒飲之。

右肺脈穴自少商上至天府,各九穴。又募二穴,名中府,在兩乳上三肋間陷者中。又輸二穴,在背第三椎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件諸穴,并不可犯之。

懷身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和心靜息,無使氣控(極),是謂(密)腠理而光澤顏色也。

八月手陽明脈養(yǎng),不可針灸其經(jīng)也。陽明者,內(nèi)屬于大腸。無食燥物,無忍大起。

\r手陽明大腸脈圖\pyxfc7.bmp\r上大腸脈穴自商陽上至臂,各十四穴。又募二穴,在臍兩旁,各二寸半,右名天樞,左名谷門。又輸二穴,在脊第十六椎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件諸穴,并不可犯之。

懷身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節(jié)莫不畢備;飲醴食甘,緩帶自持而待之,是謂養(yǎng)毛發(fā)多才力也。

九月足少陰脈養(yǎng),不可針灸其經(jīng)也。少陰內(nèi)屬于胃,無處濕冷,無著炙衣。

\r足少陰腎脈圖\pyxfc9.bmp\r上腎脈穴自涌泉上至陰谷,各十七穴。又募二穴,在腰目中季肋,本俠脊腴肉前宛宛中,名京門。又輸二穴,在脊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件諸穴,并不可犯之。

懷身十月,俱已成子也。時順天生,吸地之氣,得天之靈。而臨生時乃能啼,聲遂天氣,是始生也。

十月足太陽脈養(yǎng),不可針灸其經(jīng)也。太陽內(nèi)屬于膀胱,無處濕地,無食大熱物。

\r足太陽膀胱脈圖\pyxfc10.bmp\r上膀胱脈穴自至陰上至扶承,各十六穴。又募一穴,在臍下直四寸,名中極,又輸二穴,在脊第十九椎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件諸穴,并不可犯之。

妊婦修身法第二

《產(chǎn)經(jīng)》云∶凡妊身之時,端心正坐。清虛如一,坐必端席,立不斜?。ń?jīng)),行必中道,臥無橫變,舉目不視邪色,起耳不聽邪聲,口不妄言,無喜怒憂恚,思慮和順,猝生圣子,產(chǎn)無橫難也。而諸生子有癡、疵、丑惡者,其名皆在其母,豈不可不審詳哉。

又云∶文王初妊之時,其母正坐,不聽邪言惡語,口不妄語,正行端坐,是故生圣子,諸賢母宜可慎之。

又云∶妊身三月,未有定儀,見物而為化,是故應(yīng)見王公、后妃、公主、好人。不欲見僂者、儒侏、丑惡、瘁(秦醇反,病也)人、猿猴。其欲生男者,操弓矢射雄雉,乘牡馬走田野,觀虎豹及走馬。其欲生女者,著簪珥施環(huán)。欲令子美好者,數(shù)視白玉美珠,觀孔雀,食鯉魚。欲令子多智有力者,當食牛心,御大麥。欲令子賢良者,坐無邪席,立無偏行,是謂以外像而內(nèi)化者也。

《千金方》云∶凡受胎三月,逐物變化,稟質(zhì)未定。故妊身三月,欲得見犀象猛獸,珠玉寶物,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禮樂、鐘鼓、俎豆、軍旅陣設(shè),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diào)心神,和情性,節(jié)嗜欲,生子皆長壽無疾。

《養(yǎng)生要集》云∶婦人妊身大小,行勿至非常之地,逆產(chǎn)殺人。

又云∶婦孕見麋而生兒,其四目。

又云∶孕婦三月,不得南向洗浴,胎不安。

又云∶婦孕三月,不得南向小便,令兒喑啞。

又云∶婦孕三月,不得兩鏡相照,令兒倒產(chǎn)。

《膳夫經(jīng)》云∶妊身勿北向,向其生年上大小便,使母難。

妊婦禁食法第三

《養(yǎng)生要集》云∶婦人妊身,不得食六畜肉,令兒不聰明。(一云∶壞胎。)又云∶勿食豬肝,令胎不生。

又云∶勿食兔肉,令子唇缺,亦不須見之。

又云∶勿食雞子干鱔魚,使子多瘡。

又云∶勿不得食魚頭,胎損。

又云∶食鯉膾,令兒多瘡。

又云∶勿食生姜,令子盈指。

又云∶勿食干姜、桂、甘草,令胎消,胎不安。

又云∶勿飲冰漿,令胎不生。

又云∶勿食杏仁及熱飴,破損傷子。

又云∶勿以炙雀并大豆醬食,令胞漏,使兒多。

又云∶勿飲酒,多食雀肉,使子心淫精亂。

又云∶勿食雀肉,令兒多所欲。

又云∶勿食雀肉并雀腦,令人雀盲。

又云∶勿食雀并梨子,令子短舌。

又云∶麋并梅、李實,食之,使人清盲。

《崔禹錫食經(jīng)》云∶妊身不可食鳩,其子門肥充,病于產(chǎn)難故也。

《朱思簡食經(jīng)》云∶勿食豬肉,令子喑啞無聲。

又云∶飲酒醉,令兒癲癇。

《本草食禁》云∶妊身食雞肉并糯米,使子腹中多蟲。

《產(chǎn)經(jīng)》云∶女人胎妊時,多食咸,胎閉塞。

妊身多食苦,胎乃動。

妊身多食甘,胎骨不相著。

妊身多食酸,胎肌肉不成。

妊身多食辛,胎精魂不守。

今按∶妊婦不可服藥八十二種,其名目在《產(chǎn)經(jīng)》。

治妊婦惡阻(側(cè)呂反,?。┓降谒?/h3>

《病源論》云∶惡阻病者,心中憒憒,頭重眼眩,四肢沉重;懈惰不欲執(zhí)作,惡聞食氣,欲啖酸果實,多臥少起,世云惡食,又云惡字是也。乃至三四月日以上,大劇者,吐逆不能自勝舉也。此由婦人本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又弱,兼當風取冷太過,心下有痰水,挾之而有娠也,經(jīng)血既閉,水漬(潰)于臟,臟氣不宣,故心煩憤,氣逆則嘔吐也。血脈不通,經(jīng)絡(luò)痞澀,則四肢沉重,挾風則頭痛眩。故欲有胎,而病惡阻,所謂欲有胎者,其人月水尚來。

而顏色肌膚如常,但苦沉重憒悶,不用食飲,不知患所在,脈理順時平和,則是欲有胎也。

如此經(jīng)二月,日后便覺不通,則結(jié)胎也。

《產(chǎn)經(jīng)》云∶半夏茯苓湯治妊身阻病,心中憤悶??諢履?,惡聞食氣,頭重,四肢百節(jié)疼煩沉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方∶半夏(五兩)生姜(五兩)茯苓(三兩)旋復(fù)花(一兩)橘皮(二兩)細辛(二兩)芎人參(二兩)夕藥(二兩)干地黃(三兩)澤瀉(二兩)甘草(二兩)凡十二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積日月不得治,及服藥冷熱失候,病變客熱煩渴??谏徴?,除橘皮、細辛,用前胡、知母,各二兩。若變冷下者,除干地黃,用桂肉二兩。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行閉塞,小行赤少者,宜加大黃三兩,除地黃,加黃芩一兩,余藥依方服一劑,得下后消息者氣力冷熱更增,損方調(diào)定,即服一劑,陽便急將茯苓丸,令得能食,便強健也。(《短劇方》同之。)《短劇方》云∶茯苓丸治妊身阻病,患心中煩悶,頭重眩目,憎聞飯氣,便嘔逆吐悶顛倒,四肢痿熱。不自勝持,服之即效。要先服半夏茯苓湯兩劑,后將茯苓丸也。

茯苓(一兩)人參(二兩)桂肉(二兩)干姜(二兩)半夏(二兩)橘皮(一兩)白術(shù)(二兩)枳實(二兩)葛根屑(一兩)甘草(二兩)凡十物,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丸,漸至三十丸,日三?!懂a(chǎn)經(jīng)》同之。

《集驗方》云∶治妊身二三月,惡阻嘔吐不下食方∶青竹茹(三兩)生姜(四兩)半夏(五兩)茯苓(四兩)橘皮(三兩)凡五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云∶治妊身嘔吐不下食,橘皮湯方∶橘皮(三兩)竹茹(三兩)人參(三兩)術(shù)(三兩)生姜(四兩)濃樸(二兩)凡六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僧深方》云∶治婦人妊身惡阻,酢,心胸中冷,腹痛不能飲食,輒吐青黃汁方。用∶人參干姜半夏凡三物,分等,冶下,以地黃汁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今按∶《極要方》云∶各八分,稍加至十丸。《產(chǎn)經(jīng)》云∶人參丸神良。

《醫(yī)門方》云∶凡妊娠阻病惡食,以所思食任意食,必愈。(今檢∶《延齡圖》云∶令子聰明賢善端正也。)


[卷第二十二] 治妊婦養(yǎng)胎方第五

《僧深方》云∶養(yǎng)胎易生丹參膏方∶丹參(四兩)人參(二分,一方二兩)當歸(四分)芎(二兩)蜀椒(二兩)白術(shù)(二兩)豬膏(一斤)凡六物,切,以真苦酒漬之,夏天二三日,于微火上煎,當著底絞之,手不得離,三上三下。藥成,絞去滓,以溫酒服如棗核,日三。稍增可加。若有傷,動見血,服如雞子黃者,晝夜六七服之,神良。妊身七月便可服,至坐臥忽生不覺。又治生后余腹痛也。(今檢∶《產(chǎn)經(jīng)》云∶丹參一斤,當歸四兩,芎八兩,白術(shù)四兩,蜀椒四兩,脂肪四斤。云云)《千金方》云∶安胎魚法∶鯉魚二斤,生者去鱗臟,粳米一斤,石相和作,少著鹽,勿著豉酢,啖之,日別三過,食之滿十個月。

又方∶取鯉魚長一尺者,水自沒納鹽煮飲之。

《本草拾遺》云∶鯉魚肉主安胎動懷妊身腫煮為湯食。

治妊婦養(yǎng)胎方第五

《僧深方》云∶養(yǎng)胎易生丹參膏方∶丹參(四兩)人參(二分,一方二兩)當歸(四分)芎(二兩)蜀椒(二兩)白術(shù)(二兩)豬膏(一斤)凡六物,切,以真苦酒漬之,夏天二三日,于微火上煎,當著底絞之,手不得離,三上三下。藥成,絞去滓,以溫酒服如棗核,日三。稍增可加。若有傷,動見血,服如雞子黃者,晝夜六七服之,神良。妊身七月便可服,至坐臥忽生不覺。又治生后余腹痛也。(今檢∶《產(chǎn)經(jīng)》云∶丹參一斤,當歸四兩,芎八兩,白術(shù)四兩,蜀椒四兩,脂肪四斤。云云)《千金方》云∶安胎魚法∶鯉魚二斤,生者去鱗臟,粳米一斤,石相和作,少著鹽,勿著豉酢,啖之,日別三過,食之滿十個月。

又方∶取鯉魚長一尺者,水自沒納鹽煮飲之。

《本草拾遺》云∶鯉魚肉主安胎動懷妊身腫煮為湯食。

產(chǎn)婦向坐地法第一

《產(chǎn)經(jīng)》云∶按∶產(chǎn)家婦人向坐之法,雖有其圖,圖多文繁難詳求用,多生疑惑。故今更撰采其實錄,俱載十二月圖中也,一切所用曉然易解。凡在產(chǎn)者,宜皆依此,且余神圖無復(fù)所用。然此亦不可不解,故以備載例焉。《生經(jīng)》曰∶婦人懷妊十月,俱已成子,宜順天生,吸地之氣,得天之虛,而避惡神,以待生也。

又云∶黃帝曰∶人生壽命長短吉兇者,皆在其母,初生向,天一八神產(chǎn)乳。為藏胎胞常避之大兇,若不避而犯者,或傷母子;或傷其父;或子雖長,終不全命;或子雖大,必有多??;或子貧賤;或子□罪,或子分離;或子不孝;或子狐獨;或子頑愚。不可不慎。

又云∶婦人產(chǎn)乳,先審視十二月神圖,能順天氣,可向日虛月空。知天一日游八神,諸神所在方向,不可互向,大兇。或日虛之上惡神并者,當向天道天德為吉,無咎。今按∶十二月圖依繁不取,但避惡神在方,載天氣行日虛、月空、并天道天德等吉地,以備時用也。

正月天氣南行,產(chǎn)婦面向于南,以左膝著丙地坐,大吉也。(即日虛月德地。)又,天道在辛,天德在丁。(是亦吉地)二月天氣西行,產(chǎn)婦面向于西,以右膝著辛地坐,大吉。(雖無吉神,本書載之。)又,乙丁地無惡神可用之。

三月天氣北行,產(chǎn)婦面向于北,以右膝著癸地坐,大吉。(雖無吉神,本書載之。)又,日虛天道天德在壬,又丁地無惡神,吉也。

四月天氣西行,產(chǎn)婦面向于西,以左膝著庚地坐,大吉。(即日虛月德地。)又,天道在丁,天德在辛。

五月天氣北行,產(chǎn)婦面于北,以右膝著癸地坐,大吉。(無吉神而本書載之。)又,乙丁辛地,無惡神可用之。

六月天氣東行,產(chǎn)婦面向于東,以左膝著甲地坐大吉。(即日虛天道地。)又,乙辛地無惡神。

七月天氣北行,產(chǎn)婦面向于北,以左膝著壬地坐,大吉。(即日虛月德地。)又,天德在癸,天道在辛。

八月天氣東行,產(chǎn)婦面向于東,以左膝著甲地坐,大吉。(雖有日虛月空,又□鬼道可忌。)又,乙丁辛地無惡神。

九月天氣南行,產(chǎn)婦面向于南,以左膝著丙地坐,大吉。(即日虛天道天德地。)又,丁癸地無惡神。

十月天氣東行,產(chǎn)婦面向于東,以左膝著甲地坐,大吉。(即日虛月德地。)又,天道在癸。又,丁地無惡神。

十一月天氣南行,產(chǎn)婦面向于南,以右膝著丁地坐,大吉。(無吉神而本書載之。)又,乙辛癸地無惡神。

十二月天氣西行,產(chǎn)婦面向于西,以右膝著辛地坐,大吉。(雖無吉神,本書載之。)又,乙辛地無惡神。

產(chǎn)婦反支月忌法第二

  《產(chǎn)經(jīng)》云∶反支者,周來害人,名曰反支。若產(chǎn)乳婦人犯者,十死,不可不慎。若產(chǎn)乳值反支月者,當在牛皮上,若灰上,勿令污水血惡物著地,著地則殺人。又浣濯皆以器盛之,過此忌月乃止。

年立反支∶年立子反支在申七月產(chǎn)忌;年立丑反支在酉八月產(chǎn)忌;年立寅反支在戌九月產(chǎn)忌;年立卯反支在亥十月產(chǎn)忌;年立辰反支在子十一月產(chǎn)忌;年立巳反支在丑十二月產(chǎn)忌;年立午反支在寅正月產(chǎn)忌;年立未反支在卯二月產(chǎn)忌;年立申反支在辰三月產(chǎn)忌;年立酉反支在巳四月產(chǎn)忌;年立戌反支在午五月產(chǎn)忌;年立亥反支在未六月產(chǎn)忌。

年數(shù)反支∶女年十三反支七月忌申;女年十四反支八月忌酉;女年十五反支九月忌戌;女年十六反支十月忌亥;女年十七反支十一月忌子;女年十八反支十二月忌丑;女年十九反支正月忌寅;女年二十反支二月忌卯;女年二十一反支三月忌辰;女年二十二反支四月忌巳;女年二十三反支五月忌午;女年二十四反支六月忌未;女年二十五反支七月忌申;女年二十六反支八月忌酉;女年二十七反支九月忌戌;女年二十八反支十月忌亥;女年二十九反支十一月忌子;女年三十反支十二月忌丑;女年三十一反支正月忌寅;女年三十二反支二月忌卯;女年三十三反支三月忌辰;女年三十四反支四月忌巳;女年三十五反支五月忌午;女年三十六反支六月忌未;女年三十七反支七月忌申;女年三十八反支八月忌酉;女年三十九反支九月忌戌;女年四十反支十月忌亥;女年四十一反支十一月忌子;女年四十二反支十二月忌丑;女年四十三反支正月忌寅;女年四十四反支二月忌卯;女年四十五反支三月忌辰;女年四十六反支四月忌巳;女年四十七反支五月忌午;女年四十八反支六月忌未;女年四十九反支七月忌申。

生年反支∶子生女反支正月;亥生女反支二月;戌生女反支三月;酉生女反支四月;申生女反支五月;午生女反支六月;午生女反支七月;巳生女反支八月;辰生女反支九月;卯生女反支十月;寅生女反支十一月;丑生女反支十二月。

日反支∶子丑朔六日反支;寅卯朔五日反支;辰巳朔四日反支;午未朔三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戍亥朔一日反支。

產(chǎn)婦用意法第三

《千金方》云∶論曰∶產(chǎn)婦雖是穢惡,然將痛之時,及未產(chǎn)已產(chǎn),并不得令死喪穢家之人來視之,則生難。若已產(chǎn)者,則傷兒。

又云∶凡欲產(chǎn)時,特忌多人瞻視。唯三人在旁,待生訖了,仍可告語諸人也。若人眾看之,無不難耳。

又云∶兒出訖,一切人及母忌問是男是女。又勿令母看視穢污。

又云∶凡產(chǎn)婦慎熱食熱藥,常當識此,飲食當如人肌。

《產(chǎn)經(jīng)》云∶凡婦人初生兒,不須自視。已付邊人,莫問男女。邊人莫言男女也。兒敗。

《短劇方》云∶凡婦人產(chǎn)暗穢血露未凈,不可出戶牖至井灶所也。不朝神祗及祠祀也。

產(chǎn)婦借地法第四

《子母秘錄》云∶體女子法,為產(chǎn)婦借地百無所忌,借地文∶東借十步、西借十步、南借十步、北借十步、上借十步、下借十步,壁方之中,三十余步。產(chǎn)婦借地,恐有穢污,或有東海神王,或有西海神王,或有南海神王,或有北海神王,或有日游將軍,白虎夫人,橫去十丈;軒轅招搖,舉高十丈;天狗地軸,入地十丈。急急如律令。(入所指月一日即寫一本,讀誦三遍訖,貼在所居北壁正中。)

產(chǎn)婦安產(chǎn)廬法第五

《產(chǎn)經(jīng)》云∶按月之方安產(chǎn)廬吉∶正月、六月、七月、十一月作廬一戶,皆東南向,吉。

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二月作廬一戶,皆西南向,吉。

凡作產(chǎn)廬,無以棗棘子、鋌戟杖;又禁居生麥稼水樹下,大兇。又勿近灶祭,亦大兇。

治無子法第一


[卷第二十四] 治無子法第一

《病源論》云∶婦人無子,其事有三也。一者墳?zāi)共凰?,二者夫婦年命相克,三者夫病婦疾,皆使無子。其若是墳?zāi)共凰?,年命相克,此二者,非藥能益。若夫病婦疾,須將餌,故得有效也。然婦人挾無子,皆由勞傷血氣,冷熱不調(diào)。而受風寒,客于子宮,致胞內(nèi)生疾?;蛟陆?jīng)澀閉,或崩內(nèi)帶下,致陰陽之氣不和,經(jīng)血之行乖候,故無子也。

又云∶男人無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鐵,皆無子。

又云∶瀉精,精不射出,俱聚在陰頭,亦無子也。

《千金方》云∶凡人無子,當夫妻俱有五勞七傷所致。治之法,男服七子散,女服紫石門冬丸。

七子散方∶五味(八分)牡荊子(八分)菟絲子(八分,漬酒三宿)車前子(八分)菥子(八分)薯蕷(八分)石斛(八分)干地黃(八分)杜仲(八分)鹿茸(八分)遠志(八分)附子(六分,炮)蛇床子(六分)芎(六分)山茱萸(五分)天雄(五分,炮)人參(五分)茯苓(五分)黃(五分)牛膝(五分)桂心(十分)巴戟天(三兩)蓯蓉(七分)鐘乳(二兩)凡二十四味,酒服方寸匕,日二,以知為度,禁如法。不能酒者,蜜丸服。

紫石門冬丸方∶紫石英(三兩,七日研之,少得上浮即熟)天門冬(三兩)當歸(八分)芎(八分)紫葳(八分)卷柏(八分)桂心(八分)烏頭(八分)牡蒙(八分)干地黃(八分)石斛(八分)禹余糧(八分)辛夷心(八分)人參(五分)寄生(五分)續(xù)斷(五分)細辛(五分)濃樸(五分)干姜(五分)食茱萸(五分)牡丹(五分)牛膝(五分)薯蕷(六分)烏賊骨(六分)甘草(六分)柏仁(四分)凡二十六味,搗篩,蜜和,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漸增至三十丸,以腹中熱為度,禁如藥法。比來服者,皆不至盡劑即有身。

《僧深方》∶慶云散治大(丈)夫陽氣不足,不能施化,施化無所成方∶天門冬(九兩,去心)菟絲子(一升)桑上寄生(四兩)紫石英(二兩)覆盆子(一升)五味子(一升)天雄(一兩,炮)石斛(三兩)術(shù)(三兩,熬,令反色)素不耐冷者,去寄生,加細辛四兩。

凡九物,冶合,下篩,以酒服方寸匕,先食日三。陽氣少而無子者,去石斛,加檳榔十五枚。

承澤丸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育及絕產(chǎn)方∶梅核(一升)辛夷(一升)本(一兩)澤蘭(十五合)溲疏(一兩)葛上亭長(七枚)凡六物,冶,下篩,和以蜜丸如蜱豆,先食服二丸,日三,不知稍增。

《極要方》療無子不受精,精入即出,此子門閉也∶山茱萸(一兩)酸棗(二兩)柏子仁(二兩)五味子(二兩)上,下篩,以好淳酒,丸如麻子,先食吞下二丸。穎川都尉張君夫人年四十八無子,服此藥即生二男。藥無禁。

《葛氏方》治婦人不生子方∶以戊子日令婦人敞脛臥上西北首,交接。五月、七月、庚子、壬子日尤佳。

又方∶桃花未舒者,陰干百日,搗末,以戊子日三指撮,酒服。

《耆婆方》云∶常以四月八日,二月八日奉佛香花,令人多子孫,無病。

《新錄方》云∶正月始雨水,男女各飲一壞(杯),有子。

又方∶常以戊子日日中時合陰陽,解發(fā)振,立得。

又方∶灸中極穴,在臍下四寸。

《錄驗方》云∶治婦人無子方∶柏子仁(一升)茯苓末(一升)搗,合乳汁和服,如梧子十丸。(《葛氏方》同之。)《枕中方》云∶欲得生子日,子日正午時,面向南臥,合陰陽,(即)有驗。

又云∶老子曰∶取井中蝦蟆著戶上,生子必貴。

《玉房秘訣》云∶治婦人無子,令婦人左手持小豆二七枚,右手扶男子陰頭納女陰中,左手納豆著口中,女自男陰同入,聞男陰精下,女仍當咽豆。有效萬全,不失一也。女人自聞知男人精出,不得失時候。

又云∶婦人懷子未滿三月,以戊子取男子冠纓燒之,以取灰,以酒盡服之,生子富貴明達。秘之秘之。

《本草拾遺》云∶夫尿處土令有子。壬子日,婦人取少許,水和服之,是日就房,即有娠也。

又云∶正月十五日燈盞令人有子,夫妻共于燈下盜取,置臥床下,勿令人知,當此月有娠。

知有子法第二

《病源論》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者,此是氣血和調(diào),陽施陰化也。診其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尺中之脈,按之不絕者,妊娠也。

《產(chǎn)經(jīng)》云∶凡婦人三部脈,浮沉正等者,此謂有子也。(今按∶《八十一難》云∶從掌后三寸為三部,則寸與關(guān)尺各得之寸一。凡診脈者,先明三部九候。)《短劇方》云∶凡婦人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少弱;或當風取冷大過,心下有痰水者,欲有胎,便喜病阻。何謂欲有胎,其人月水尚來,顏色肌膚如常而沉重憒悶。不用飲食,不知其患所在,脈理順時平和。則是欲有胎也。如此經(jīng)二月日后,便覺不通,即結(jié)胎也。(《玉房秘訣》云∶初施瀉婦陰陽有力如吮者,是有子之候也。)《太素經(jīng)》云∶玄元皇帝曰∶人受天地之氣,變化而生,一月而高(膏),二月而脈,三月而胞,四月而胎,五月而脈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動,九月而臊,十月而生。

《周書》云∶人感十而生,天五行,地五行,合為十也。天五行為五常,地五行為五臟,故《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者也。

《家語》云∶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shù)十,故十月生。

《玉房秘訣》云∶陽精多則生男,陰精多則生女,陽精為骨,陰精為肉。

知胎中男女法第三

《病源論》云∶脈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右俱沉實,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生二女。又云∶遣向南行,還復(fù)呼之,左回是男,右回是女。又云∶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

《千金方》云∶左手尺脈浮大者為男,右手尺脈沉細者為女。

《產(chǎn)經(jīng)》云∶以脈知胎男女法∶妊身婦人,三月尺脈數(shù)也,左手尺脈偏大為男,右手尺脈偏大為女,俱大有兩子。

又云∶妊身脈,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左右俱大有兩子。

又云∶占孕男女法∶說云∶以傳送加夫本命,見婦游年上,得陽神為男,得陰神為女。

一云∶天罡天后加母年上,或酉臨陽辰,或功曹臨陽;或干有氣,或時與日比,或陽神臨日者,必為男;或功曹臨陰辰,支有氣,皆為女。

一云∶用得青龍?zhí)?,子多為男。或得天后太陽(陰),子多為女?/span>

一云∶常以傳送加婦人本命,年在陽神下為男;年在陰神下為女。

一云∶微明加四孟為男,神后加四仲為女。

一云∶母行年臨孟為男,臨四仲季為女。

一云∶騰蛇、朱雀、青龍、勾陳、玄武、白虎,加日辰皆為男。六合、天官(空)、大陰、天后、大裳,加日辰皆為女。

一云∶直用,神在陽似父,在陰似母。或旺相者,美容;囚休者,丑鄙。

又云∶以母年立知胎子男女法∶女年十三立申生男,年十四立未生女,年十五立午生女,年十六立巳生男,年十七立辰生男立亥生男,年二十三立戌生男,年二十四立酉生男,年二十五立申生男,年二十六立未生女,年二十七立午生男,年二十八立巳生男,年二十九立辰生男,年三十立卯生女,年三十一立寅生男,年三十二立丑生男,年三十三立子生女,年三十四立亥生男,年三十五立戌生男,年三十六立酉生男,年三十七立申生男,年三十八立未生女,年三十九立午生女,年四十立巳生男,年四十一立辰生女,年四十二立卯生女,年四十三立寅生男,年四十四立丑生男,年四十五立子生女,年四十六立亥生男,年四十七立戌生男,年四十八立酉生女,年四十九立申生男,年五十立未生男。

又云∶欲知男女算法,先下夫年,次下婦年,仍下胎月,正月胎下算十二月,并取十二月算合數(shù)。仍除天一,又除地二,又除人三,又除四時四,又除五行五,又除六律六,又除七星七,又除八風八,又除九章九,單即男,偶即女,萬無參差。

變女為男法第四

《病源論》云∶陰陽和調(diào),二氣相感,陽施陰化,是以有娠,而三陰所會,則多生女。

妊娠二月,名曰始臟,精成為胞裹,至于三月,名曰始胎,血不流滾,象形而變,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是時,男女未分,故未滿三月者,可服藥方術(shù),轉(zhuǎn)之令生男也。

《產(chǎn)經(jīng)》云∶伊芳尹曰∶蓋賢母妊身當靜;安居修德,不常見兇惡之事。宜弄文武兵器,摻弓矢,射雄雉,觀牡虎,走馬犬,生子必為男也。

又法∶妊身三月,取楊柳東向枝三寸,系著衣帶不失,子為男。

又法∶妊身三月,取五茄置床下,無令母知,子為男。

又法∶始覺有胎,服原蠶矢一枚,勿令母知之。(今按∶《千金方》∶以井花水服,日三,必得男。)又法∶取石南草四株著下,勿令知之,必得男。

又法∶桑螵蛸十四枚,末,以酒服之,若無者,隨多少必得。

《葛氏方》云∶覺有妊三月,溺雄雞浴處。

又方∶密以大刀置臥席下。(《如意方》同之。)又方∶新生男兒臍,陰干百日,燒,以酒服之。

《集驗方》云∶取弓弦一枚,絳囊盛,戴婦人左臂。

《千金方》云∶取雄黃一兩,絳囊盛帶之∶《錄驗方》治但生女無男,此大夫病,非婦人過。馬齒散方∶馬齒(二分,熬)菟絲子(一分)凡二物,用駁馬齒冶合,下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三,用井花水服之。

《枕中方》治婦人欲得轉(zhuǎn)女為男法∶有身二月中,灸臍下三壯即有男。(今按∶《產(chǎn)經(jīng)》云∶初覺時,灸臍中。)又方∶妊身三月求男,取夫衣帶三寸燒作灰,井花水二升,東南向服,大良。

《靈奇方》云∶未滿三月,取斧著婦人床下,即反成男。(今按∶《如意方》云∶試著雞窟下,皆雄。)《如意方》食宜男草花即生男,一云∶妊身時帶之即生男。(今案∶《本草稽疑》云∶萱草,一名宜男草?!恫┪镏尽吩啤脩讶褘D人佩之即生男。字本醫(yī)家加之。)又方∶用烏雞左翼毛二十枚,置女人下即男。

又方∶取雄鴨翅毛二枚,著婦人臥蔣下,勿令知。

相子生年壽法第五

《產(chǎn)經(jīng)》云∶甲子年生,壽九十,食麥。(一云勇貴。)乙丑年生,壽九十六,食粟。(一云勇而苦。)丙寅年生,壽九十五,食稻。(一云無咎。)丁卯年生,壽八十五,食麥。(一云無咎。)戊辰年生,壽九十二,食豆。己巳年生,壽九十二,食麻。庚午年生,壽九十二,食麥。辛未年生,壽九十二,食豆。壬申年生,壽九十五,食麻。癸酉年生,壽九十五,食麻。甲戌年生,壽九十,食麻。乙亥年生,壽八十三,食麻。丙子年生,壽六十三,食麻。

丁丑年生,壽八十五,食粟。戊寅年生,壽九十二,食豆。己卯年生,壽九十五,食麥。庚辰年生,壽八十三,食麻。辛巳年生,壽八十七,食麥。壬午年生,壽八十五,食豆。癸未年生,壽九十五,食豆。甲申年生,壽八十五,食麻。乙酉年生,壽九十五,食麥。丙戌年生,壽九十三,食粟。丁亥年生,壽百五,食粟。戊子年生,壽百,食豆。己丑年生,壽九十,食粟。庚寅年生,壽九十,食麻。辛卯年生,壽九十八,食麥。壬辰年生,壽八十五,食豆。癸巳年生,壽六十七,食豆。甲午年生,壽八十五,食豆。乙未年生,壽九十,食豆。

丙申年生,壽百,食麻。丁酉年生,壽八十三,食麥。戊戌年生,壽八十四,食粟。己亥年生,壽八十七,食粟。庚子年生,壽八十,粟。辛丑年生,壽八十五,食麥。壬寅年生,壽八十九,食(子曳反)似黍不粘也。癸卯年生壽八十,食麥。甲辰年生,壽九十二,食豆。乙巳年生壽,九十二,食豆。丙午年生,壽八十五,食豆。丁未年生,壽九十五,食豆。戊申年生,壽八十,食粟。己酉年生,壽八十三,食麥。庚戌年生,壽八十五,食稻。

辛亥年生,壽九十三,食粟。壬子年生,壽八十三,食麻。癸丑年生,壽九十五,食粟。甲寅年生,壽八十五,食麥。乙卯年生,壽九十五,食麥。丙辰年生,壽九十二,食豆。丁巳年生,壽八十四,食。戊午年生,壽八十一,食麻。己未年生,壽八十三,食豆。庚申年生,壽九十三,食麥。辛酉年生,壽八十五,食豆。壬戌年生,壽八十六,食麥。癸亥年生,壽七十九,食。

小兒方例第一

《短劇方》云∶黃帝云∶人年六歲以上為小,十八以上為少,二十以上為壯,五十以上為老也。其六歲以還者,經(jīng)所不載,是以乳下嬰兒病難治者,皆無所承按也。中古有巫立小兒《顱囟經(jīng)》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相傳有少小方焉。

今按∶《太素經(jīng)》云∶小兒初生為嬰,能笑為KT脈(兒)。

《經(jīng)義解》云∶小兒初生號赤子。

《產(chǎn)經(jīng)》云∶凡兒生當長一尺六寸,重十七斤。

《針灸經(jīng)》云∶十歲小兒,七十老人不得針,宜灸及甘藥。

《千金方》云∶凡新生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屎大。


小兒新生祝術(shù)第二

《產(chǎn)經(jīng)》云∶凡兒初生時即祝曰∶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頌金錢九十九,令兒壽。

凡小兒初生,仍以發(fā)其手掌,曰號理,壽千歲。至二千石乃起之,大吉。若可,當為天子、王候、后妃、卿相者,即隨共相號之,乃可起抱之,吉。


小兒去銜血方第三

《產(chǎn)經(jīng)》云∶兒初生落地,急撩去(兒)口中舌上銜血,即時不去,須臾血凝,(兒驚哭發(fā)聲,血)吞入(者,)或令兒成腹中百?。ㄒ?。去銜血法∶以綿纏手指頭以拭去之)。

《千金方》云∶兒生口中有血,即當去之,不去者,而得吞之,成痞病。


小兒與甘草湯方第四

《千金方》云∶兒新生出腹,先以指料口中惡血,去之便洗浴,斷臍竟KT袍訖。未與朱蜜也。取甘草如手中指一節(jié)訐(計),打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纏沾取,與兒吮之,如朱蜜法,連吮,計可得一蜆殼,入腹止。兒當快吐,吐去胸中惡汁也。吐后消息計如饑渴,項復(fù)更與之,若前服。乃更與并不吐者,但稍與盡此一合止,得吐惡汁。令兒心神智惠,無病。都不吐者,是不含惡血耳。勿復(fù)與之。(《短劇方》同之。)


小兒與朱蜜方第五

《產(chǎn)經(jīng)》云∶小兒初生三日,可與朱蜜方,令兒鎮(zhèn)精神魂魄。真朱精練,研者如大豆多,以赤蜜一KT殼和之,以綿纏沾取,與兒吮之,得三沾止,一日令盡,此一豆多耳。作三日與之,則用三大豆多也。勿過此量,過則復(fù)兒也。

今按∶《短劇方》云∶不宜多,多則令兒脾胃冷,腹脹。


延年方第一

《金匱錄》云∶黃帝所受真人中黃直七禽食方。(今按∶《大清經(jīng)方》七禽散。)黃帝齊于懸輔,以造中黃直。中黃直曰∶子何為者也?黃帝曰∶今棄天下之主,愿聞長生之道。中黃直曰∶子為天下久矣,而復(fù)求長生之道,不貪乎?黃帝曰∶有天下實久矣,今欲躬耕而食,深居靖處,禽獸為伍,無煩萬民,恐不得其道,敢問治身之要,養(yǎng)生之寶。中黃乃仰而嘆曰∶至哉子之問也,吾將造七禽之食,可以長生,與天相保。子其秘之,非賢勿與之。常以七月七日采澤寫。澤寫者,白鹿之加也,壽八百歲。以八月朔日采柏實,柏實者,猿猴之加也,壽八百歲。以七月七日采蒺藜,蒺藜者,騰蛇之加也,壽二千歲;以八月采蘆,奄蘆者,之加也,壽二千歲。以八月采地衣,地衣者,車前實也,子陵之加也,壽千歲。以九月采蔓荊實,蔓荊實者,白鵠之加也,壽二千歲。以十一月采彭勃,彭勃者,白蒿也,白菟之加也,壽八百歲。皆陰干,盛瓦器中,封涂無令泄也。正月上辰日冶合下篩,令分等,美棗三倍諸草,美桂一分,置葦囊中無令泄,以三指撮,至食后為飲,服之百日,耳目聰明,夜視有光,氣力自倍堅強,常服之,壽蔽天地。

《大清經(jīng)》云∶黃帝四扇散,仙人茅君語李偉曰∶卿宜服黃帝四扇散方∶松脂澤瀉山術(shù)干姜云母干地黃石上菖蒲凡七物,精冶合,令分等,合搗四萬杵,盛以密器,勿令女人,六畜輩諸染淹者見。旦以酒服三方寸匕,亦可以水服之;亦可以蜜丸散,旦服如大豆者二十丸可至三十丸。此黃帝所授風后四扇神方,卻老還少之道也。我昔受之于高丘先生,令以相傳耳。

又云∶西王母四童散,茅君語思和曰∶卿宜服王母四童散,其方用∶胡麻(熬)天門冬茯苓山術(shù)干黃精桃核中仁(去赤皮)凡六物,精冶,分等,合搗三萬杵,旦以酒服三方寸匕,日再。亦可水服,亦可用蜜丸旦服三十丸,日一。此返嬰童之秘道也。思和體中損少于李偉,故宜服此方,合藥時,皆當清臍,忌熏香,不雜他室。

又云∶淮南子茯苓散,令人身輕,益氣力,發(fā)白更黑,齒落更生,目冥復(fù)明,延年益壽,老而更少方∶茯苓(四兩)術(shù)(四兩)稻米(八斤)凡三物,搗末下篩,服方寸匕二十日,日四。復(fù)二十日知,三十日身輕,六十日百病愈,八十日發(fā)落更生。有驗,百日夜見明,長服延年矣。

又云∶神仙長生不死不老方∶白瓜子(二分)桂(二分)茯苓(四分)天門冬(四分)菖蒲秦椒(各二分)澤瀉冬葵(各三分)凡八物,冶下篩,服方寸匕,后食服之。百日欲見鬼神;二百日,司命折去死籍;三百日與鬼神通;六百日,能大能小,能輕能重,志意所為,倡樂自作,玉女來侍也。范蠡服此藥年五十為年少;居周秦為白玉;居燕趙為陶朱;居吳楚為范蠡;居漢為東方朔;居江南為魚父;夏征舒二為皇后,三為夫人。服藥如此。變化五六百年良驗。

又云∶神仙延年不老作年少方∶茯苓(二分)白菊花(三分)菖蒲(二分)遠志(二分)人參(二分)凡五物,冶下篩,以松脂丸,服如雞子一丸,令人年少,耳目聰明,好顏色。如十五時,至四百歲故以十五時小兒,不可望。復(fù)令人不長,若欲試者,取藥和之飯與雞,小兒食之,即不復(fù)長。良驗秘方。

《金匱錄》云∶五茄者,五行之精,五葉同本而外分。故名五者,如五家相鄰,比之青霧染莖,稟東方之潤;白氣營節(jié),資西方之津;赤色注花,含南方之暉;玄精入骨,承北方之液;黃煙熏皮,得戊巳之澤。五種鎮(zhèn)生相感而成行之者,升仙服之者,返嬰。魯宣公母單服其酒,以遂不死。

或方∶服五茄散方∶五茄天門冬茯苓桂椒冬葵子六物,分等搗篩,以井花水服一刀圭,交食,日三。三十日勿絕,仿佛見神;五十日司命去死籍;七十日與神通。

《大清經(jīng)》云∶取五茄削之,令長一寸一升,取一斗,美酒漬之,十日成。溫服勿令多也。令人耳目聰明,齒落更生,發(fā)白更黑,身體輕強,顏色悅澤。治陰痿,婦人生產(chǎn)余疾,令人多子。取五茄當取雄者,不用雌者也,雄者五葉,味甘;雌者三葉,味苦。

今按∶一說云∶夏用葉莖,冬用根皮,切一升,盛絹袋,以酒一斗漬,春秋七日、夏五日、冬十日,去滓,溫服任意勿醉,禁死尸,產(chǎn)婦勿見也。日食五茄不用黃金百庫也。

服枸杞方∶《大清經(jīng)》云∶昔有一人,因使,在河西行。會見一小婦女人打一老公,年可八九十許,使者怪而問之。婦人對曰∶此是我兒之宗孫,家有良藥,吾敕遣服之;而不肯服,老病年至不能行來,故以打棒令服藥耳。使者下車,長跪而問之曰∶婦人年幾何?婦人對曰∶吾年三百七十三歲。使者曰∶藥有幾種,可得知不?婦人曰∶此藥一種,有四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卻老,冬名地骨。服法∶正月上寅之日取其根,二月上卯日搗末服之;三月上辰之日取其莖,四月上巳之日搗末服之;五月上午之日取其葉,六月上未之日搗末服之;七月上申之日取其花,八月上酉之日搗末服之;九月上戌之日取其子,十月上亥之日搗末服之;十一月上子之日取其根,十二月上丑之日搗末服之。

其子赤,搗末篩,方寸匕著好酒中,日三服之。十日百病消除;二十日身體強健,益氣力,老人丁壯;二百日以上,氣力壯,徐行及走馬,膚如脂膏。神而有驗,千金不傳。(亦可作羹茄食,其味小若香,大補益人,《本草》云∶去家十里勿服蘿摩、枸杞,言其無婦陰強道故也。)凡服枸杞無所禁,斷不用啖蒜,殺藥勢,不用。食服枸杞,豬脂、精、言,亦不得食。

枸杞酒主諸風痹勞,或大熱,或不能飲食,或腹脹,或腳重,或行步目暗,或忘,或失意,或上氣,或頭痛眩,皆悉主之。其久服者,除病延命,令人聰明、輕身、益氣,除寒去熱;百日服之,百病悉除,目可獨見,耳可獨聞;三年以上,乘浮云,駕飛龍。千金莫傳。

枸杞一斤(去上蕉皮,取和皮生者)上一物,咀,以酒三斗漬之,冬七日、春秋五日、夏三日,服日三,一合稍增二合,復(fù)為散服,作丸服。無所禁,但飲酒不致醉耳。

今按∶加石決明方在治虛勞方中。

服菊方∶《金匱錄》云∶南陽酈縣山中有甘谷,水甘美,所以爾者。谷上左右皆生菊,菊華墮其中,歷世彌久,故水味為變。其臨此谷居民,皆不穿井悉食谷水,食谷水者,無不壽??几哒?,百四五十歲,下者不失八九十,無夭年者,正是得此菊力也。漢司空王暢、太尉劉寬、太尉袁隗,皆曾為南陽太守。每到官,常使酈縣月送甘水三十斛,以為飲食。此諸公多患風痹及眩冒,皆得愈。

《大清經(jīng)》云∶服菊延年益壽,與天地相守不死方∶春三月甲寅日,日中時采更生,更生者,菊之始生苗也。夏三月丙寅、壬子日,日中時采周盈,周盈一云周成,周成者,菊之莖也。秋三月庚寅日,日晡時采日精,日精者,菊之花也。常以十月戊寅日平旦時采神精。神精者,一曰神華,一曰神英者,菊之實也。無戊寅者壬子亦可用也。冬十一月、十二月壬寅日日入時采長生,長生者菊之根也。一方云∶十一月無壬寅,壬子亦可用也。都合五物,皆令陰干,百日,各舍二分冶合下篩。此上諸月或無應(yīng)采之日,則用戊寅、戊子、戊辰、壬子日也。春加神精一分,更生二分;夏加周盈三分、長生二分;秋加神精一分、日精二分;冬加日精三分。常以成日合之,無用破,厄日合之也,一方亦不用執(zhí)日,合藥神不行。當于密室中,搗丸用白松脂,如梧子,服七丸,日三,后飯。

服之一年,百病皆去,耳聰目明,身輕益氣,增壽二年;服之二年,顏色澤好,氣力百倍,白發(fā)復(fù)黑,齒落復(fù)生,增壽三年;服之三年,山行不近蛇龍,鬼神不逢,兵刃不當,飛鳥不敢過其旁,增壽十三年;服之四年,通知神明,增壽三十年;服之五年,身生光明,目照晝夜,有光開梁,交節(jié)輕身,雖無翼,意欲飛行;服之六年,增壽三百歲;服之七年,神道欲成,增壽千歲;服之八年,目視千里,耳聞萬里,增壽二千年;服之九年,神成能為金石,死后還生,增壽三千年,左有青龍,右有白虎,黃金為車。

服槐子方∶《大清經(jīng)》云∶槐木者,虛星之精,以十月上巳取子,新瓦甕盛。又以一甕蓋上密封,三七日發(fā),洗去皮。從月一日起服一枚、二日二枚、三日三枚,如此至十日,日加一計,十日服五十五枚,一月服一百六十五枚,一年服一千九百八十枚,六小月減六十枚。此藥主秘補腦,早服之令頭不白,好顏色,長生無病。(又云陰干百日。)又云∶陰干百日,搗去皮取子,著瓦器中盛之,欲從一日始日服一枚,十日十枚。復(fù)從一日,始滿十日,更之如前法。欲治諸平病,留飲,當食不消,胸中之氣滿,轉(zhuǎn)下下利,一服一合,二合愈,多服無毒。若病患食少勿多服,令人大便剛難。

又云∶三蟲法∶取槐子不須上已得取之,并上皮搗令可丸,丸如杏核,一服三丸,日二服。多服、長服爾爾,可以蜜丸之治,延年益壽。一方∶槐子熟者置牛腹中,陰干百日,為飯。旦夕一枚。十日身輕,三十日發(fā)白更黑,百日面有光,二百日奔馬不及其行。

服蓮實雞頭實方∶《大清經(jīng)》云∶七月七日采藕華七分,八月八日采藕根八分,九月九日采藕實九分,冶合,服方寸匕,日別五度。以八月直、戊日取蓮實,九月直、戊日取雞頭實,陰干百日,搗分等,直、戊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滿百日,壯者不老,老者復(fù)壯,益氣力,養(yǎng)神,不饑,除百病,輕身延年不老,神仙,身色如蓮花。

服術(shù)方∶《大清經(jīng)》云∶服術(shù),令人身輕目明,延年益壽,顏色光澤。發(fā)白更黑方∶取術(shù)好白者,刮去皮,令凈、末,下篩,若以酒漿服方寸匕,后食,日三。常使相繼,老而更少,氣力充盛。弘農(nóng)人劉景伯服之不廢,壽六百歲。八月取之甚好。(服術(shù)禁食桃。)或方云∶涓子采術(shù)法∶但取術(shù)擇畢,熟蒸,以釜下湯淋得汁煎之,令如淳染止,不雜他物,經(jīng)年不壞,隨人之多少,令人不老不病,久服不死。神仙服術(shù)諸法∶二月三日,取根,曝干,凈洗一斛,水三斛,煮咸半,絞去滓,微火煎得五升,納酒二升,棗膏一升,飴三升,湯上煎可丸,服如雞子一枚,日并,便利五臟不病,可以山居,行氣致神。又法∶術(shù)二斛,凈洗去皮,熟,搗,以水六斛煮之二日二夜,絞去滓,納汁釜中,取三升,黍米作粥合得二斛許,微火煎,又下膠飴十斤,此得六升,熟出,置案上暴燥,餅之如小兒狀,四萬斷之,合大如梳,日食三餅,不饑,輒輕身益壽不老。無所禁。

美色方第二

《隋煬帝后宮諸香藥方》云∶令身面俱白方∶橘皮(三分)白瓜子(五分)桃花(四分)三物,搗篩,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三十日知。

《如意方》云∶欲得美色細腰術(shù)∶三樹桃花陰干,下篩,先飯,日三,服方寸。(今按∶《僧深方》以酒服。)悅面術(shù)∶杏仁一升,胡麻去皮搗屑五升,合膏,煎,去滓,納麻子仁半升更煎。大彈彈正白下之,以脂面,令耐寒白悅光明,致神女下。

《范汪方》治面無色,令人曼澤肥白方∶紫菀(三分,一方五分)白術(shù)(五分)細辛(五分)凡三物,為散,酒服方寸匕,十月知之。

令人面目肥白方∶干麥門冬(一升,去心)杏仁(八百枚,去皮生用)凡二物,為丸,先食,酒服如杏仁二丸,日三,十日知之。

令人嫵媚白好方∶蜂子(三升,)婦人乳汁(三升)二物,以竹筒盛之,熟,和埋陰垣下,二十日出,以敷面,百日如素矣。

又云∶令人潔白方∶瓜瓣(四分)桃花(四分)橘皮(一分)白芷(二分)孽米(二分)五物,下篩,蜜和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三十日知,百日白矣。

令人面及身體悉潔白方∶七月七日取烏雞血涂面上便白,遠至再三涂。此御方也,身體悉可涂之。

令人妙好,老而少容方∶天門冬(二分)小麥種(一分)車前子(一分)瓜瓣(二分)白石脂(一分)細辛(一分)六物,別冶下篩,候天無云合和攪之,當三指撮飯后服,勿絕。十日身輕,三十日焦理伸,百日白發(fā)黑,落齒生,老者復(fù)壯,少者不老。東海小童服之傳與盧王夫人,年三百歲,恒為好女,神秘。

《靈奇方》云∶練質(zhì)術(shù)∶烏賊魚骨細辛栝蔞干姜蜀椒(分等)以苦酒漬三日,牛髓一斤,煎黃色,絞去滓,以裝面,令白悅,去黑子。(今按∶《范汪方》云∶黑丑人,更鮮好也。)《僧深方》治面令白方∶白瓜子(五兩,一方五分)楊白皮(三兩,一方三分)桃花(四兩,一方四分)上三物,下篩,服方寸匕,食已,日三,欲白加瓜子;欲赤加桃花。服藥十日,面白;五十日,手足舉體鮮潔也。

《千金方》治虛羸(倫為反)瘦病,令人肥白方∶白蜜(二升)豬肪(一升)胡麻油(半升)干地黃(一升)四味,合煎之可丸,酒服如梧子日三丸,日三。

悅澤顏色方∶酒漬桃花,服之好顏色,除百病,三月三日收。

又方∶白蜜和白茯苓涂,七日愈。

又方∶美酒漬雞子三枚,密封四七日成,涂面凈好無比。

《葛氏方》治人面體黎黑,膚色粗陋,面血濁皮濃。容狀丑惡方∶末米,酒和涂面濃粉上,勿令見風,三日即白。(今按∶《范汪方》云∶搗篩,食后服方寸匕。)又方∶白松脂十分,干地黃九分,干漆五分,附子一分,桂心二分。搗末,密和,如梧子,未食服十枚,日三,諸蟲悉出,漸舉肥白。

芳氣方第三

《靈奇方》云∶芳氣術(shù)∶瓜子芎本當歸杜衡(各一分)細辛(二分)防風(八分)白芷桂心(各五分)凡九物,合搗篩,后食服方寸匕,日三。五日口香,十日舌香,二十日肉香,三十日衣香,五十日遠聞香。一方無白芷。

《葛氏方》云∶令人身體香方∶白芷薰草杜若薇衡本凡分等,未,蜜和,旦服如梧子三丸,暮四丸。二十日身香。(注也)今按∶《如意方》云∶昔侯昭公服此藥坐人上一座悉香。

又方∶甘草、瓜子、大棗、松皮,分等未,食后服方寸匕,日三?!玻ㄗ⒁玻┙癜础谩斗锻舴健吩啤枚罩?,百日衣被床帷悉香。〕《如意方》云∶香身術(shù)∶瓜子、松皮、大棗,分等末,服方寸匕,日再,衣被香。

《枕中方》云∶道士養(yǎng)性令身香神自歸方∶瓜瓣當歸細辛本芎(各三分)桂(五分)凡六物,各別搗合,服方寸匕,日三。服之五日,香在口;十日香在舌;二十日香在皮;三十日香在骨;五十日香在氣;六十日遠聞四方。

《錄驗方》(九藥)云∶熏衣香方∶丁子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甘松香(各三兩)白芷當歸桂心檳榔子(各一兩)麝香(二分)上十物,細搗,絹篩為粉,以蜜和,搗一千杵,然后出之,丸如棗核,口含咽汁,晝一夜三,日別含十二丸,當日自覺口香;五日自覺體香;十日衣被亦香;二十日逆風行他人聞香;二十五日洗手面水落地香;一月以后,抱兒兒亦香。唯忌蒜及五辛等。不但口香體潔而已,兼亦治萬病。(一方∶有香附子。)

益智方第四

《千金方》云∶聰明益智方∶龍骨虎骨(炙)遠志三味,分等,食后服方寸匕,日三。

養(yǎng)命開心益智方∶干地黃(三兩)人參(三兩)茯苓(三兩)蓯蓉(三兩)蛇床子(一分)遠志(三分)菟絲子(三分)七味,為散,服方寸匕,日二,忌肉,余無所忌。

開心散主好忘方∶遠志(一兩)人參(一兩)茯苓(二兩)菖蒲(一兩)四味飲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常以甲子日取石上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陰干百日下篩,服方寸匕,日三,耳目聰明不忘。

又方∶七月七日,麻勃一升,真人參八兩,末之,蒸令氣遍,夜欲臥,服一刀圭,盡在四方之事。

又方∶常以五月五日取東桃枝,日未出時作三寸木人著衣帶中,令人不忘。

《金遺錄》云∶真人開心聰明不忘方∶菖蒲遠志(各二十兩)茯苓(八兩)冶合,服方寸匕,后食,日二三。十日誦經(jīng)千言,百日萬言過是不忘一字。

又方∶菖蒲根遠志茯苓(各六分)石葦甘草(各四分)凡五物,搗下篩,后食服方寸匕,日三。十日問一知十。

孔子練精神聰明不忘開心方∶遠志(七分)菖蒲(三分)人參(五分)茯苓(五分)龍骨(五分)蒲黃(五分)凡六物,冶合下篩,以旺相日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再。二十日聞聲知情不忘。

《葛氏方》云∶孔子枕中神效方∶龜甲龍骨遠志石上菖蒲分等,末,食后服方寸匕,日三。

〔(注也)今按∶《靈奇方》以茯苓代龜甲。《集驗方》∶酒服令(人)大圣。〕治人心孔塞,多忘善誤方∶七月七日取蜘蛛網(wǎng),著衣領(lǐng)中,勿令人知,則不忘。

又方∶丙午日取鱉爪著衣領(lǐng)帶中。

又方∶商陸花多采陰干百日搗末,暮水服方寸匕。暮臥思念所欲知事,即于眠中自悟。

《如意方》云∶令人不忘術(shù)∶菖蒲、遠志、茯苓,分等,末,服方寸匕,日三。

《醫(yī)門方》云∶開心丸令人不忘方∶菖蒲、茯苓(各三兩)人參(二兩)遠志(四兩)蜜丸,后飯服三十丸,丸如梧子,加至四五十丸,恒服之佳?!玻ㄗ⒁玻┙癜础谩都灧健贰蒙⒎?。〕《靈奇方》云∶達知術(shù)∶取葛花陰干百日,日暮水服方寸匕而臥;心思念所欲為事,臥覺心開而知,或夢中大來吉。

相愛方第五

《千手觀音治病合藥經(jīng)》曰∶若有夫婦不和如火水者,取鴛鴦尾于大悲像前咒一千八十偏,身上帶彼,是終身歡喜相愛敬。

《龍樹方》云∶取鴛鴦心陰干百日,系在臂,勿令人知,即相愛。

又云∶心中愛女無得由者,書其姓名二七枚,以井花水東向正視,日出時服之,必驗。

密不傳。

《如意方》云∶令人相愛術(shù)∶取履下土作三丸,密著席下,佳。

又方∶戊子日,取鵲巢屋下土燒作屑,以酒共服,使夫婦相愛。

又方∶取婦人頭發(fā)二十枚燒,置所眠床席下,即夫婦相愛。

《靈奇方》云∶取黃土酒和,涂帳內(nèi)戶下方圓一寸,至老相愛。

又方∶取豬皮并尾者,方一寸三分,納衣領(lǐng)中,天下人皆愛。

又方∶取灶中黃土,以膠汁和著屋上,五日取,涂所欲人衣,即相愛。

又方∶庚辛日取梧桐木東南行根長三寸,克作男人。以五色彩衣之著身,令親疏相愛。

《枕中方》云∶老子曰∶欲令女人愛,取女人發(fā)二十枚燒作灰,酒中服之,甚愛人。

又云∶五月五日,取東引桃枝,日未出時作三寸木人,著衣帶中,世人語貴,自然敬愛。

又云∶夫婦相憎之時,以頭發(fā)埋著灶前,相愛如鴛鴦。

又云∶嫁婦不為夫所愛,取床席下塵著夫食,勿令知,即敬愛。

又云∶孔子曰∶取三井花水作酒飲,令人耐老,常得貴人敬念。復(fù)辟兵、虎、野狼。

又云∶人求婦難,得取雄雞毛二七枚,燒作灰末,著酒中,服必得。

《龍樹方》云∶取鴛鴦心陰干百日,系左臂,勿令人知即相愛。

又云∶心中愛女無得由者,書其姓名二七枚。以井花水東向正視,日出時服之必驗。密不傳。

《延齡經(jīng)》云∶取未嫁女發(fā)十四枚為繩帶之,見者,腸斷。

又方∶取雄雞左足爪,未嫁女右手中指爪,燒作灰,敷彼人衣上。

又方∶取己爪,發(fā)燒作灰,與彼人飲食中,一日不見如三月。

又方∶蜘蛛一枚,鼠婦子十四枚,上置瓦器中陰干百日,以涂女人衣上,夜必自來。

《陶潛方》云∶戊子日書其姓名著足下,必得。

《如意方》云∶令人相憎術(shù)∶取馬發(fā),犬毛,置夫婦床中即相憎。

又云∶令人不思術(shù)∶遠行,懷灶土,不思故鄉(xiāng)。

《靈奇方》云∶以桃枝三寸書其姓名埋四會道中,即相憎。

《如意方》止淫術(shù)∶三歲白雄雞兩足距燒末,與女人飲之,淫即止。

又云∶欲令淫婦一心方∶取牡荊實與吞之,則一心矣。

又云∶“KTKT(陽符,朱書之入心。)KTKT”(陰符,此欲絕淫情,入腎,朱書之,可服。)此二符,以丹涂竹里白淫令赤,乃以空青書符,吞之淫即絕矣。

又云∶驗淫術(shù)∶五月五日若七月七日取守宮,張其口,食以丹,視腹下赤,上罌中,陰干百日出,少少冶之,敷女身。拭,終,不去。若有陰陽事便脫?!玻ㄗ⒁玻┰弧檬貙m,蜓也,牝牡新交,三枚良之。〕又方∶白馬右足下土,著婦人所臥席床下,勿令知,自呼外夫姓名也。

《延齡經(jīng)》云∶療奴有奸事令自道方∶以阿膠、大黃磨敷女衣上,反自說。

《如意方》云∶止妒術(shù)∶可以牡薏苡二七枚與吞之。(牡薏苡,相重者是也。)又方∶其月布裹蝦蟆一枚,盛著甕中,蓋之,埋廁左則不用夫。

《靈奇方》云∶解怒∶埋其人發(fā)于灶前入土三尺,令不怒。

《延齡經(jīng)》云∶療奴惡妒方∶取夫腳下土燒,安酒中與服之,取百女亦無言。

大體第一

《千金方》云∶夫養(yǎng)生也者,欲使習以性成,成自為善,不習無利也。性既自善,內(nèi)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zāi)害亦無由作。此其養(yǎng)生之大經(jīng)也。蓋養(yǎng)性者,時則治未病之病,其義也。故養(yǎng)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縱玉酒金丹,未能延壽。故老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畏虎光,此則道德之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

《文子》云∶太上養(yǎng)神,其次養(yǎng)形,神清意平,百節(jié)皆寧,養(yǎng)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開嗜欲,養(yǎng)生之末也。

《養(yǎng)生要集》云∶《神仙圖》云∶夫為長生之術(shù),常當存之行止坐起,飲食臥息,諸便皆思,晝夜不忘。保安精、氣、神,不離身則長生。

又云∶《中經(jīng)》云∶夫稟五常之氣,有靜躁剛?cè)嶂?,不可易也。靜者可令躁,躁者不可令靜,靜躁各有其性,違之則失其分,恣之則害其生。故靜之弊,在不開通;躁之弊,在不精密。治生之道,順其性,因其分,使拆引隨宜,損益以漸,則各得其適矣。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yǎng),減壽;躁而能養(yǎng),延年。然靜易御,躁難將,順養(yǎng)之宜者,靜亦可養(yǎng),躁亦可養(yǎng)也。

又云∶大計奢嫩者壽,慳勤者夭,放散劬(擁俱反)KT(良刃反)之異也。佃夫壽,膏粱夭,嗜欲少多之驗也。處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務(wù)煩簡之殊也。故俗人覓利,道人罕營。

又云∶《少有經(jīng)》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yǎng)生之都契也。多思即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臟。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焦煎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無少無多者,幾于真人也。

又云∶彭祖曰∶養(yǎng)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

美色HT姿,幽閑娛樂,不致思欲之感,所以通神也。車馬威儀,知足無求,所以一志也。

八音五色,以玩視聽之歡,所以導(dǎo)心也。凡此皆所以養(yǎng)壽而不能酌之者,反以迷患。故至人恐流遁不反,乃絕其源。故言∶上士別床,中士別被,服藥百果,不如獨臥。色使目盲,聲使耳聾,味令口爽之。茍能節(jié)宣其適,拆揚其通塞者,不以滅耳,而得其益。

又云∶彭祖曰∶重衣濃褥,體不堪苦,以致風寒之疾。濃味脯臘,醉飽厭飯,以致疝結(jié)之病。美色妖麗,媚外家盈房,以致虛損之禍。淫聲裊音,移心悅耳,以致荒恥之惑。馳騁游觀,弋獵原野,以致發(fā)狂之失。謀得戰(zhàn)勝,乘弱取亂,以致驕逸之敗。蓋賢圣戒失其理者也,然此養(yǎng)生之具,譬猶水火,不可失適,反為害耳。

又云∶仲長統(tǒng)曰∶北方寒,而其人壽;南方暑,而其人夭。此寒暑之方驗于人也。均之蠶也,寒而饑之,則引日多;溫而飽之,則用日少。此寒暑饑飽為修短驗乎物者也。嬰兒之生,衣之新纊則骨蒸焉,食之魚肉則蟲生焉,串之逸樂則易傷焉。此寒苦動移之使乎性也。

又云∶道機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慎,飲食過差,淫無度,忤逆陰陽,魂魄神散,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也。

《稽康養(yǎng)生論》云∶養(yǎng)生有五難,名利不去,一難也;喜怒不除,二難也;聲色不去,三難也;滋味不絕,四難也;神慮精散,五難也。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大陽,不能不曲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于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亦養(yǎng)生之大經(jīng)也。然或有服膺仁義,無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亞也。

又云∶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所傳,較而論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于道養(yǎng)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余歲,下可數(shù)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不得而愧,情一集則渙然流離,終朝不食,囂然思食,而曾子銜裊,七日不饑。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nèi)懷殿憂,則達旦不瞑,則勁刷理鬢,醇醪發(fā)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fā)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喪于外,猶君昏于上而國亂于下也。夫為稼于湯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焦爛,必有一溉者后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矣。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裊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禾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性)。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凄于情,憂喜不留于意,泊然無感(戚)而體氣和平。

又云∶嗜欲雖出于人情,而非道德之正。猶木之有蝎,雖木所生而非木所宜,故蝎盛則木,欲勝則身枯,然則欲與生,不并立;名與身,不俱存,略可知矣。

又云∶養(yǎng)性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精散,此五難也。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者,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大陽,不能不曲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于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yǎng)生大理之所都也。

《抱樸子》云∶諸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怒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兇,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殺,口不勸福,見人有得,如己之得。見人有失,如己有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又云∶夫五聲八音,清商流征,損聰者鮮藻艷彩,麗炳爛煥,傷明者也。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亂性者。冶容媚姿,紅華素質(zhì),伐命者也。

又云∶夫損,易知而速焉;益,難知而遲焉。尚不悟其易,且安能識其難哉。夫損者如燈火之消脂,莫之見而忽盡矣。益者如苗木之播殖,莫之覺而忽茂矣。故治身養(yǎng)性,務(wù)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猝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至億也。若能愛(受)之于微,成之于著者,則幾乎知道矣。

《莊子》云∶善養(yǎng)生者,若牧羊者。然視其后者而鞭之。魯有單(唐韻∶時□反,姓也)豹者,嚴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

有張毅者,高門懸薄,無不趨也。行年四十而有內(nèi)熱之病以死。豹養(yǎng)其內(nèi)而虎食其外,毅養(yǎng)其外而病攻其內(nèi),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鞭其后者,去其不及也。)《呂氏春秋》云∶圣人養(yǎng)生適性,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陰(陽)。多陽生,多陰則生痿,皆不適之患也。味眾肉充則中氣不達,衣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固,此皆傷生也。故圣人為苑囿園池,足以觀望勞形而已矣,為宮觀臺榭,足以避燥濕。為輿馬衣裘逸身,足以暖骸而已;為飲醴,足以適味充虛;為聲色音樂,足以安生自娛而已。五者,圣人所養(yǎng)生也。

又云∶靡曼皓齒,鄭衛(wèi)之音,務(wù)以自樂,命曰伐命之斧。肥肉濃酒,務(wù)以相強,命曰爛腸之食。(靡曼∶細理弱肌美也。皓齒,所謂齒如瓠犀也?!独献印吩啤梦逦秾嵖冢箍谒瑐?,故謂之爛腸之食。)《顏氏家訓》云∶夫養(yǎng)生者,先須慮禍求福,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養(yǎng)之,勿徒養(yǎng)其無生也。單豹養(yǎng)于內(nèi)而喪外,張毅養(yǎng)于外而喪內(nèi),前賢之所誡也?;抵B(yǎng)生之論,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餌之延,而以貪溺取禍,往世之所迷也。

谷神第二

《老子道經(jīng)》云∶谷神不死。(谷,養(yǎng)也。人能養(yǎng)神則不死也。神謂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臟盡傷則五神去也。)是謂玄牝。(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為鼻;牝,地也,于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臟于心,五氣精微。

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于鼻,與天通氣,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于胃,五味濁辱,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入出于口,與地通氣,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哺?。言鼻口之門是為(乃)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尘d綿乎若存。(鼻口噓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fù)若無有也。)用之不勤。(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也。)《史記》云∶人所以生者,神也;所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蔽,形神離則死,故圣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神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乎?《抱樸子》云∶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于燭,燭麋(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根拔蝎繁,則青青去木矣。器疲欲勝,則精靈離逝矣。

《養(yǎng)生要集》云∶穎川胡照(昭)孔明云∶目不欲視不正色,耳不欲聽丑穢聲,鼻不欲(嗅)腥氣,口不欲嘗毒刺味,心不欲謀欺詐事,此辱神損壽。又居常而嘆息,晨夜吟嘯于正來邪矣。夫常人不得無欲,又復(fù)不得無事,但常和心約念靜身損物,先去亂神犯性者,此即嗇(所力反)神之一術(shù)也。

又云∶鉅鹿張子明曰∶思念不欲專,亦不欲散,專則愚惑,散則佚蕩。又讀書致思,損性尤深。不能不讀。當讀己所解者,己所不解而思之不已,非但損壽,或中戇(《玉》都絳反,愚也;)疣(涉降反,愚也,音尤)失志,或悵恍不治,甚者失性,世謂之經(jīng)逸。

《延壽赤書》云∶三魂名∶爽靈、胎光、幽精。七魄神名∶尸茍、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巳上名夜半五更誦兩遍,魂魄不離形神也。)五臟神名∶心神赤子字朱靈,肺神誥華字虛成,肝神龍煙字含明,腎神玄KT字育嬰,脾神常在字魂庭。(以上神名,日別誦之,神不離形也。)《圣記經(jīng)》云∶人身中有三無宮也,當兩眉卻入三寸為泥丸宮,此上丹田也;中有赤子字符先,一名帝卿人,長三寸,紫衣也。中心為絳宮,此中丹田也;其中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堅,赤衣也。臍下三寸為命門宮,此下丹田也;其中嬰兒字符陽,一名谷玄黃衣也,皆如嬰兒之狀。凡欲拘制魂魄,先陰呼其名,并存服色,令次第分明。

養(yǎng)形第三

《素問》云∶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蚤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yīng)也。養(yǎng)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毋厭于日,使志莫怒,使英華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yīng)也,養(yǎng)生之道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毋外其志,使肺氣精。此秋氣之應(yīng)也。養(yǎng)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謂氣閉藏。水冰地坼,毋擾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德,去寒就溫,毋泄皮膚,便(使)氣極。此冬氣之應(yīng)也。養(yǎng)藏之道也。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氣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順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圣記經(jīng)》云∶夫一日之道,朝飽暮饑;一月之道,不失盛衰;一歲之道,夏瘦冬肥;百歲之道,節(jié)谷食米。千歲之道,獨男無女。是謂長生久視。

《養(yǎng)生要集》云∶青牛道士云∶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但當莫強健為其氣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若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過于勞苦,遠勝過于逸樂也。能從朝至暮常有所為,使足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復(fù)為,乃與導(dǎo)引無異也。夫流水不垢,戶樞不腐者,以其勞動之數(shù)故也。

又云∶《中經(jīng)》曰∶人常欲數(shù)照鏡,謂之存形。形與神相存,此照鏡也。若務(wù)容色自愛玩,不如勿照也。

又云∶大汗出,急敷粉。著汗?jié)褚?,令人得瘡,大小便不利?/span>

《養(yǎng)生志》云∶KT熱來勿以水臨面,若臨面不久成癇,或起即頭眩。

又云∶足汗入水,令人作骨痹病,兇。

《千金方》云∶人欲少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又云∶凡大汗,勿即脫衣。喜得偏風,半身不遂。

又云∶人汗勿跋床懸腳,久成血痹,兩足重,腰疼。

又云∶每至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先生意常欲使氣在下,勿欲泄之于上。)又云∶冬日溫足凍KT,春秋KT足俱凍,此凡人常法。

又云∶勿舉足向火。

又云∶忍尿不便,膝冷成痹。出(忍)大便不出,成氣痔。

又云∶久坐立尿,久立坐尿。

又云∶人饑,須坐小便。若飽,立小便。慎之。無病,除虛損。

又云∶小便勿怒,令兩足及膝冷。

又云∶大便不用呼氣,乃強怒。令人腰疼目澀,宜任之。

《眼論》云∶夫欲治眼,不問輕重,悉不得涉風霜、雨水、寒熱、虛損、大勞并及房室。

飲食禁忌悉不得犯。

《千金方》云∶凡少時不自將慎,年至四十即漸漸眼暗。若能依此將慎,可得白首。無他,所以人年四十以去,恒須KT目,非有要事不肯輒開,此之一術(shù),護慎之極也。

又云∶生食五辛,接熱食飲,刺頭,出血過多。

極目視夜讀細書久處煙火抄寫多年博弈不休日沒后讀書飲酒不已熱食面食雕鏤細作泣淚過度房室無節(jié)夜遠視星火數(shù)向日月輪看月中讀書極目瞻視山川草木上一十七件(其輩反,分也),并是喪明之由。養(yǎng)生之士,宜熟慎焉。

又云∶有馳騁田獵。冒涉霜雪,迎風追獸,日夜不息者,亦是傷目之媒也。

又云∶凡旦起勿開目洗,令目澀,失明、饒淚。

又云∶凡熊、豬二脂不作燈火,煙氣入目光,不能遠視。

《養(yǎng)生要集》云∶《中經(jīng)》云∶以冷水洗目,引熱氣,令人目早瞑。

《養(yǎng)性志》云∶日月勿正怒目久視之,令人早失其明。

《靳邵服石論》云∶凡澆(洗)頭勿使頭垢汁入目中,令人目早瞑。

《晉書》云∶范寧字武子,患目痛,就張湛求方。答云治以六物∶損讀書一,減思慮二,專內(nèi)視三,簡外觀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凡六物,熬以神火,下以氣篩,蘊于胸中七日。

然后納諸方寸修之,非但明目,乃亦延年。

《養(yǎng)生要集》云∶《中經(jīng)》曰∶發(fā),血之窮也。千過梳發(fā),發(fā)不白。

《千金方》云∶凡旦,欲得食訖,然后洗梳也。

《唐臨香港腳論》云∶數(shù)須用梳攏頭,每梳發(fā)欲得一百余,梳亦大去氣。

《延壽赤書》云∶《大極經(jīng)》曰∶理發(fā)宜向壬地。當數(shù)易櫛,櫛處多而不使痛。亦可令侍者櫛之。取多佳也。于是血流不滯,發(fā)根當堅。(令侍者濯手,然令櫛。不然污天宮也。)又云∶《真誥》曰∶櫛發(fā)欲得弘多。通血氣,散風濕也。數(shù)易櫛逾良。

又云∶《丹景經(jīng)》曰∶以手更摩發(fā)反理櫛,但熱,令發(fā)不白也。

《太素經(jīng)》楊上善注云∶齒為骨余,以楊枝若物資齒,則齒鮮好也。

《養(yǎng)生要集》云∶《中經(jīng)》曰∶齒,骨之窮也。朝夕喙齒,齒不齲。

又云∶食畢當嗽口數(shù)過,不爾令人病齒齲(丘禹反?!墩f文》云∶齒蠹也。)又云∶水銀近牙齒,發(fā)齦腫,喜落齒。

《顏氏家訓》云∶吾嘗患齒動搖欲落,飲熱食冷皆苦疼痛,見《抱樸子》云牢齒之法,旦朝建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shù)日,即便平愈。至今恒將之。此輩小術(shù),無損于事,亦可修之。

《千金方》云∶食畢當嗽口數(shù)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

《延壽赤書》云∶鄭都記曰∶夜行當鳴天鼓,無至限數(shù)也。辟百鬼邪。凡鬼畏齒之聲,是故不得犯人。(今按∶《大清經(jīng)》云∶天鼓謂齒也。)《養(yǎng)生要集》云∶《中經(jīng)》曰∶爪,筋之窮也。爪不數(shù)截筋不替。

《千金方》云∶凡寅日剪手甲,午日剪足甲。(今按∶《唐臨香港腳論》云∶丑日手甲、寅日足甲割之。)《養(yǎng)生要集》云∶《中經(jīng)》曰∶人不欲數(shù)沐浴,數(shù)沐浴動血脈,引外氣。

又云∶飽食即沐發(fā)者,作頭風病。

又云∶青牛道士曰∶汗出不露臥及澡浴,使人身振及寒熱,或作風疹。

又云∶新沐頭未干不可以臥,使人頭重身熱,及得頭風煩滿。

又云∶《抱樸子》云∶月宿東井日可沐浴。令人長生無病。

又云∶正月十日人定時,二月八日黃昏時,三月六日日入時,四月七日日時,五月一日日中時,六月二十七日日食時,七月二十五日小食時,八月二十五日日出時,九月二十日雞三鳴時,十月十八日雞始鳴時,十一月十五日過夜時,十二月十三日夜半時,閏月視日入中時??摄逶。蒙衩鞫?,除百病。

又云∶道士齋戒,沐浴蘭菊花湯,令人老壽。

又云∶常以春三月旦沐更生,夏三月旦沐周盈,秋三月旦沐日精,冬三月旦沐長生。常用陰日沐浴之。增壽三百年,謂不服但沐浴也。服之者,延壽無已。(今按∶《大清經(jīng)》云∶更生者,菊之始生苗也。周盈者,菊之莖也;日精者,菊華也。長生者,菊根也。又《蝦蟆經(jīng)》云∶甲丙戊庚壬皆陽日也,乙丁己辛癸皆陰日也。)又云∶凡人常以正月二日、二月三日、三月六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二十一日、七月七日、八月八日、九月二十日、十月八日、十一月二十日、十二月三十日取枸杞煮湯沐浴又云∶居家不欲數(shù)沐浴,必須密室,室不得大熱,亦不得大冷,大熱大冷皆生百病。冬沐不又云∶新沐訖,勿以當風,勿以濕結(jié)之,勿以濕頭臥,使人得頭風、眩悶、發(fā)頹、面齒痛、又云∶熱泔洗頭,冷水灌,亦作頭風。飽饑沐發(fā),亦作頭風。夜沐發(fā),不食而臥,令心虛、《養(yǎng)生志》云∶諸深山有陂,水久停者,喜有沙虱,不中沐浴。

《養(yǎng)生要集》云∶凡遠行途中,逢河水勿洗面,生為。(狀如烏卵之色斑也。)

用氣第四

《抱樸子》云∶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jié)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KT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也。是以至人修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yī)之于無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民難養(yǎng)而易危也,氣難清而易獨也。故審?fù)滤员I琊ⅲ钍扔怨萄獨?,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卻焉,年壽延焉。

《養(yǎng)生要集》云∶鹵公云∶人在氣中,如魚在水,水濁則魚瘦,氣昏則人疾,濁者非獨,天氣昏濁,但思慮縈心,得失交喪,引兼蹇,亦名為濁也。

又云∶彭祖云∶人之愛氣雖不知方術(shù),但養(yǎng)之得宜,常壽百四十歲。不得此者,皆傷之也。小復(fù)曉道,可得二百四十歲,復(fù)能加之,可至四百八十歲。

又云∶《服氣經(jīng)》云∶道者氣也,寶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神者精也,寶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靈神也。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是以為道者務(wù)寶其精,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為死氣,常以生氣時正偃臥,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嬰兒之方卷手,)閉氣不息,于心中數(shù)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俱,五臟安,能閉氣。數(shù)至二百五十,華蓋美,(華蓋者,眉也。)耳目聰明,舉身無病,邪不干人也。

又云∶行氣者,先除鼻中毛,所謂通神路,常人又利喘也。

又云∶行氣、閉氣雖是治身之要,然當先達解其理空,又宜虛,不可飽滿。若氣有結(jié)滯,不得宣流,或致發(fā)瘡,譬如泉源,不可壅遏不通。若食生魚、生蟲、生菜、肥肉,及喜怒憂恚不除而行氣,令人發(fā)上氣。凡欲修此,皆以漸。

又云∶《元陽經(jīng)》云∶常以鼻納氣含而嗽,漏舌KT膚齒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良。

當少飲食,飲食多氣逆,百脈閉,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生病也。

又云∶《老子》尹氏內(nèi)解曰∶唾者,湊為醴泉,聚為玉漿,流為華池,散為精液,降為甘露,故口為華池,中有醴泉,嗽而咽之,溉臟潤身,流利百脈,化養(yǎng)萬神,支節(jié)毛發(fā),宗之而生也。

又云∶《養(yǎng)生內(nèi)解》云∶人能終日不唾,含棗而咽之,令人愛氣生津液,此大要也。

又云∶劉君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長存。謂鼻納氣為生,口吐氣為死。凡人不能服氣,從朝至暮,常習不息,修而舒之。

又∶常令鼻納口吐,所謂吐故納新也?,F(xiàn)世人有能以鼻吹笙、以鼻飲酒者,積習所能,則鼻能為口,之所為者今習以口吐鼻納,尤易鼻吹鼻飲也。但人不能習,習不能久耳。

又云∶彭祖云∶和神導(dǎo)氣之道,當?shù)妹苁议e房,安床暖席,枕高二寸五分,正身偃臥眠,目閉氣息于胸膈,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經(jīng)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寒暑不能害,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此真人也。若不能元思慮,當以漸除之耳。不能猥閉之,稍稍學之,起于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氣,尋復(fù)之,能十二息不舒,是小通也。

百(二十)不息是大通也。

又云∶當以夜半之后、生氣之時,閉氣以心中數(shù),數(shù)令間不容間,恐有誤亂,可并以手下籌,能至千則去仙不遠矣。吐氣令入多出少,常以鼻取之,口吐之。

又云∶若天霧、惡風、猛寒、大熱,勿取氣,但閉之而已。微吐尋復(fù)閉之。

又云∶行氣欲除百病,隨病所有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使其愈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此養(yǎng)生大要也。

《大清經(jīng)》云∶夫氣之為理,有內(nèi)有外,有陰有陽。陽氣為生,陰氣為死。從夜半至日中,外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內(nèi)為死氣。

凡服氣者,常應(yīng)服生氣。死氣傷人,外氣生時,隨欲服便服,不必待當時也。取外氣法∶鼻引生氣入,口吐死氣出,慎不可逆。逆則傷人。口入鼻出,謂之逆也。從日中至夜半生氣在內(nèi),服法∶閉口,目如常,喘息令息出至鼻端,即鼓兩頰,引出息,還入口,滿口而咽,以足為度,不須吐也。

又云∶甘始服六戊法∶常以朝暮,先甲子,旬起向辰地,舌KT上下齒,取津液周旋,三至而一咽,五咽止。次向寅,亦如之。周于六戊,凡三十咽止。

又云∶儉服六戊法∶起甲子,日竟,旬恒向戊辰,咽氣甲戌,旬則恒向戊寅,咽六旬,效此。

又云∶服五星精法∶春夏秋冬及四季月,各向建各存其星氣,大如指,隨其色來入口,又各存臟中,色氣亦如此。上退場門,便含咽吞之,復(fù)更吸吞數(shù)畢止,日三,初三九,次三七,后三五也。春平旦,次日中日入;夏日出日入;秋日入人定雞鳴;冬夜半日出日中,一云日入。四季各依王時,起至間中三七至沖并舒手足,張口此之,時三五。

又云∶取氣法,從鼻中引入中口吐出,慎不可逆,逆則傷人??谌氡浅鲋嬉?。服法∶正身作臥,下枕,令與身平,握固,以四指杞大指握固也。要令床敷濃襦,平正直身,兩腳相去五寸,舒兩臂,令去身各五寸。安身體,定氣息,放身如委衣床上謂之大委氣法也。然后徐徐鼻中引氣,鼓兩頰,令起,徐徐微引氣入頰中,亦勿令頓滿也。滿則還出,出則咽難,恒令內(nèi)虛,虛則復(fù)得更引。若氣先調(diào)者,微七引入口一咽氣;先未調(diào)者,五引可咽,三引亦可咽,咽時小動舌,令氣轉(zhuǎn),然后咽,咽時勿使鼻中氣泄也。氣泄則損人。

又云∶取氣時僵臥,直兩手腳,握固,兩腳相去、兩手各去身五寸。閉目閉口,鼻中引氣,從夜半初服九九八十一咽,雞鳴八八六十四咽,平旦七七四十九咽,日出六六三十六咽,食時五五二十五咽,禺中四四十六咽。

又云∶初服氣,氣兼未調(diào),量能否,應(yīng)一引一咽一吐,或二咽一吐,或三咽一吐。若氣小調(diào),三引一咽一吐,或二咽一吐,或三咽一吐。氣漸漸調(diào),五引一咽一吐,或二咽一吐,或三咽一吐,居平好也。又七引一咽一吐,或二咽一吐至三咽一吐,此氣極調(diào)善也。

又云∶凡服氣及苻水斷谷,皆須山居靜處,安心定意,不可令人猝有犯觸而致驚忤者,皆多失心。初為之十日二十日,疲極消瘦,頭眩足弱,過此乃漸漸勝耳。若兼之以藥物,則不乃虛也。例不欲多言,笑舉動亡精費氣,最為大忌。

《千金方》云∶調(diào)氣方∶治萬病大患,百日即生眉發(fā)也。凡調(diào)氣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氣生得調(diào),日中后、夜半前,氣死不得調(diào)。調(diào)氣時,仰臥,床鋪濃軟,枕高下其身平,舒手展腳,兩手握大母指節(jié),去身四五寸,兩腳相去四五寸。引氣從鼻入足即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氣閉從口細細吐出,盡還從鼻細細引入。

又云∶每旦初起,面向午展兩手,于膝上,心眼觀氣入頂下,達涌泉,旦旦如此,名曰送氣,常以鼻引氣,口吐氣。(微吐不得開口。)復(fù)欲得出氣少,入氣多。

導(dǎo)引第五

《養(yǎng)生要集》云∶《寧先生導(dǎo)引經(jīng)》云∶所以導(dǎo)引,令人肢體骨節(jié)中諸惡氣皆去,正氣存處矣。

《太素經(jīng)》楊上善云∶導(dǎo)引謂熊頸鳥伸、五禽戲等,近愈痿萬病,遠取長生久視也。

《華佗別傳》云∶佗嘗語吳普云∶人欲得勞動,但不當自極耳。體常動搖,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疾則不生。卿見戶樞雖用易腐之木,朝暮開閉動搖,遂最晚朽。是以古之仙者赤松、彭祖之為導(dǎo)引,蓋取于此。

《養(yǎng)生要集》云∶率導(dǎo)引常候天陽和溫、日月清靜時,可入室。甚寒、甚暑,不可以導(dǎo)引。

又云∶《導(dǎo)引經(jīng)》云∶凡導(dǎo)引調(diào)氣養(yǎng)生,宜日別三時為之。謂卯、午、酉時,臨欲導(dǎo)引,宜先潔清。

又云∶道人劉京云∶人當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壯,有顏色,去蟲而堅齒。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未起早嗽漏之滿口乃吞之。輒輒喙齒二七過,如此者,二乃止,名曰練精。

又云∶《養(yǎng)生內(nèi)解》云∶常以向晨摩指,少陽令熱,以熨目,滿二七止。

又云∶常以黃昏指目四,名曰存神光滿。

又云∶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令人魂魄安。魂門魄戶者,兩手大母指本內(nèi)近爪甲也。

此固精、明目、留年、還白之法。若能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得入。(握固法∶屈大母指著四小指內(nèi)抱之。積習不止,眠中亦不復(fù)開。一說云令人不厭魅。)又云∶常以向晨摩目畢喙齒三十六下,以舌熟KT二七過,嗽漏口中津液,滿口咽之。

三過止,亦可二七喙齒,一喙一咽,滿三止。

又云∶旦起東向坐,以兩手相摩令熱,以手摩額上至頂上,滿二九止,名曰存泥丸。

又云∶清旦初起,以兩手叉兩耳,極上下之,二七之,令人耳不聾。

又云∶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下,止邪氣,令面有光。

又云∶令人摩手令熱,當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疾皆除。

《服氣導(dǎo)引抄》云∶臥起先以手巾若濃帛拭項中、四面及耳后,皆使員匝溫溫然也。順發(fā)摩頭,若理櫛之,無在也。(謂臥初起先宜向壬行此法,竟乃為KT手及諸事。)《千金方》云∶自按摩法∶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走馬,此是婆羅門法。一兩手相捉向戾如洗手法。一兩手淺相叉,翻覆向胸;一兩手相捉,共按髀(左右同。)一兩手相重按髀,徐徐戾身。一如挽五石弓力左右同。一作拳向前筑(左右同。)一如拓石法(左右同。)一以拳卻頓,此是開胸(左右同。)一太坐殿身,偏如排山。一兩手抱頭,宛轉(zhuǎn)髀上,此是抽脅。

一兩手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一以手反捶背上(左右同。)一大坐曳腳,三用當相手反制向后(左右同。)一兩手拒地回顧,此是虎視(左右同。)一立地反拗三舉。一兩手急相叉,以腳蹋手中(左右同。)一起立以腳前后踏(左右同。)一太坐曳腳,用當相手拘所曳腳,著膝上,以手按之(左右同。)凡一十八勢,但老人日別能依此法三遍者,如常補益延年續(xù)命,百病皆除,能食,眼明輕健,不復(fù)疲。

又云∶每日恒以手雙向上招下傍下傍,招前招后,下又反手為之。

又云∶人無問有事無事,恒須日別一度遣人踏背及四肢頸項。若令熟踏,即風氣時氣不得著人,此大要妙,不可具論之。

《唐臨香港腳論》云∶每旦展腳坐。手攀腳七度,令手著指漸至腳心,極踏手用力攀腳,每日如此,香港腳亦不能傷人。

《蘇敬香港腳論》云∶夏時腠理開,不宜臥眠。眠覺令人按,勿使邪氣,稽留,數(shù)勞動開節(jié)常令通暢,此并養(yǎng)生之要,提拒風邪之法也。

至理第一

《玉房秘訣》云∶沖和子曰∶夫一陰一陽謂之道,媾精化生之為用,其理遠乎?故帝軒之問素女,彭鏗之酬殷王,良有旨哉!黃帝問素女曰∶吾氣衰而不和,心內(nèi)不樂,身常恐危,將如之何?素女曰∶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傷于陰陽交接之道爾。夫女之勝男,猶水之滅火,知行之如釜鼎,能和五味以成羹,能知陰陽之道者成五樂,不知之者,身命將夭,何得歡樂,可不慎哉。

素女云∶有采女者,妙得道術(shù)。王使采女問彭祖延年益壽之法。彭祖曰∶愛精養(yǎng)神,服食眾藥,可得長生。然不知交接之道,雖服藥無益也。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天地得交會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漸。能避漸傷之事,而得陰陽之術(shù),則不死之道也。采女再拜曰∶愿聞要教。彭祖曰∶道甚易知,人不能信而行之耳。今君王御萬機,治天下,必不能備為眾道也。幸多后宮,宜知交接之法。法之要者,在于多御少女而莫數(shù)瀉精,使人身輕,百病消除也。

漢附馬都尉巫子都年百三十八,字孝武巡將見子都于渭水之上,頭上有異氣,高丈余許。帝怪而問之。東方朔相之對曰∶此君有氣通理天中,施行陰陽之術(shù)。上屏左右問子都。

子都曰∶陰陽之事,公中之秘。臣子所不宜言。又能行之者少,是以不敢告。臣受之陵陽子,明年六十五矣。行此術(shù)來七十二年,諸求生者,當求所生。貪女之容色,極力強施,百脈皆傷,百病并發(fā)也。

《玉房指要》云∶彭祖曰∶黃帝御千二百女而登仙,俗人以一女而伐命。知與不知,豈不遠耶?知其道者,御女苦不多耳。不必皆須有容色妍麗也,但欲得年少未生乳而多肌肉者耳。但能得七八人,便大有益也。

素女曰∶御敵家,當視敵如瓦石,自視如金玉。若其精動,當疾去其鄉(xiāng)。御女當如朽索御奔馬,如臨深坑,下有刃,恐墮其中。若能愛精,命亦不窮也。

黃帝問素女曰∶今欲長不交接,為之奈何?素女曰∶不可。天地有開合,陰陽有施化。

人法陰陽,隨四時,今欲不交接,神氣不宣布,陰陽閉隔,何以自補?練氣數(shù)行,去故納新,以自助也。玉莖不動,則辟死其舍。所以常行以當導(dǎo)引也。能動而不施者,所謂還精,還精補益,生道乃者。

《素女經(jīng)》云∶黃帝曰∶夫陰陽交接節(jié)度,為之奈何?素女曰∶交接之道,故有形狀。

男致不衰,女除百病。心意娛樂,氣力強。然不知行者,漸以衰損。欲知其道,在于定氣、安心、和志。三氣皆至,神明統(tǒng)歸。不寒不熱,不饑不飽。亭身定體,性必舒遲。淺納徐動,出入欲稀。女快意,男盛不衰,以此為節(jié)。

《玄女經(jīng)》云∶黃帝問玄女曰∶吾受素女陰陽之術(shù),自有法矣。愿復(fù)命之,以恚其道。

玄女曰∶天地之間,動須陰陽。陽得陰而化,陰得陽而通。一陰一陽,相須而行。故男感堅強,女動辟張。二氣交精,流液相通。男有八節(jié),女有九宮。用之失度,男發(fā)癰疽,女害月經(jīng),百病生長,壽命銷亡。能知其道,樂而且強,壽即增延,色如華英?!侗阕印吩啤梅卜幥ХQ,三牲之養(yǎng),而不知房中之術(shù),亦無所益也。是以古人恐人之輕恣情性,故美為之說,亦不可盡信也。玄素喻于水火,水火殺人又生人,于在能用與不能耳。大都得其要法,御女多多益善。若不曉其道用一兩者,適足以速死耳。

又云∶人復(fù)不可都陰陽不交,則生癰瘀之疾。故幽閑怨曠,多病而不壽。任情恣意,復(fù)伐年命。唯有得節(jié)宣之和,可以不損。洞玄子曰∶夫天生萬物,唯人最貴。人之所上,莫過房欲。法天象地,規(guī)陰矩,悟其理者,則養(yǎng)性延齡;慢其真者,則傷神夭壽。至如玄女之法,傳之萬古都具,陳其梗概,仍未盡其機微,余每覽其條,思補其缺,綜習舊儀,篡此新經(jīng),雖不窮其純粹,抑得其糟粕。其坐臥舒卷之形,偃伏開張之勢,側(cè)背前卻之法,出入深淺之規(guī),并會二儀之理,俱合五行之數(shù)。其導(dǎo)者則得保壽命,其達者則陷于危亡。既有利于凡人,豈無傳于萬葉。

《千金方》云∶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若孤獨而思交接,損人壽,生百病。又鬼魅因之,共交精,損一當百。

又云∶人年三十(四十,或本)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復(fù)覺氣力一時衰退。衰退既至,眾病鋒起,反久而不治,遂而不救。故年至四十,須識房中之術(shù)者,其道極近而人莫、知術(shù)。其法一夜御十女,不泄而已。此房中之術(shù)畢矣。兼之藥餌,四時勿絕,則氣力百倍,而智慧日新,然此方之術(shù)也。

養(yǎng)陽第二

《玉房秘訣》云∶沖和子曰∶養(yǎng)陽之家,不可令女竊窺此術(shù),非但陽無益,乃至損病。

所謂利器假人,則攘袂莫擬也。

又云∶彭祖曰∶夫男子欲得大益者,得不知道之女為善。又當御童女,顏色亦當如童女。

女但苦不少年耳。若得十四五以上、十八九以下,還甚益佳也。然高不可過三十,雖未三十而已產(chǎn)者,為之不能益也。吾先師相傳此道者,得三千歲。兼藥者可得仙。

又云∶欲行陰陽取氣養(yǎng)生之道,不可以一女為之得。得三若九、若十一,多多益善。采取其精液,上鴻泉,還精、肥膚、悅澤、身輕、目明,氣力強盛,能服眾敵,老人如二十時。

若年少,勢力百倍。

又云∶御女欲一動輒易女。易女可長生若故。還御一女者,女陰氣轉(zhuǎn)微,為益亦少也。

又云∶青牛道士曰∶數(shù)數(shù)易女則益多,一夕易十人以上尤佳。常御一女,女精氣轉(zhuǎn)弱,不能大益人,亦使女瘦也。

《玉房指要》云∶彭祖曰∶交接之道無復(fù)他奇。但當縱容安徐,以和為貴。玩其丹田,求其口實,深按小搖,以致其氣。女子感陽亦有微候,其耳熱如飲淳酒,其乳暖起,握之滿手,頸項數(shù)動,兩腳振擾,淫衍窈窕乍男身,如此之時,小縮而淺之,則陽得氣于陰,有損。

又,五臟之液,要在于舌,赤松子所謂玉漿可以絕谷,當交接時多含舌液及唾,使人胃中豁然如服湯藥,消渴立愈,逆氣便下,皮膚悅澤,姿如處女。道不遠求,但俗人不能識耳。采女曰∶不逆人情,而可益壽,不亦樂哉。

養(yǎng)陰第三

《玉房秘訣》云∶沖陽子曰∶非徒陽可養(yǎng)也,陰亦宜然。西王母是養(yǎng)陰得道之者也。一與男交而男立損病。女顏色光澤,不著脂粉,常食乳酪而彈五弦。所以和心系意,使使無他欲。

又云∶王母無夫,好與童男交,是以不可為世教。何必王母然哉。

又云∶與男交,當安心定意,有如男子之未成。須氣至乃小收,情志與之相應(yīng),皆勿振搖踴躍,使陰精先竭也。陰精先竭,其處空虛,以受風寒之疾?;蚵勀凶优c他人交接,嫉妒煩悶,陰氣鼓動,坐起恚,精液獨出,憔悴暴老,皆此也,將宜抑慎之。

又云∶若知養(yǎng)陰之道,使二氣和合,則化為男子。若不為子,轉(zhuǎn)成津液,流入百脈,以陽養(yǎng)陰,百病消除,顏色悅澤,肌好,延年不老,常如少童。審得其道,常與男子交,可以絕谷,九日而不知饑也。有病與鬼交者,尚可不食而消瘦,況與人交乎?

和志第四

《洞玄子》云∶夫天左轉(zhuǎn)而地右回,春夏謝而秋冬襲,男唱而女和,上為而下從,此物事之常理也。若男搖而女(不)應(yīng),女動而男不從,非直損于男子,亦乃害于女人,此由陰陽行很,上下了戾矣。以此合會,彼此不利,故必須男左轉(zhuǎn)而女右回,男下沖女上接,以此合會,乃謂天平地成矣。凡深淺遲速、捌捩東西,理非一途,蓋有萬緒。若緩沖似鯽魚之弄鉤,若急蹙如群鳥之遇風,進退牽引,上下隨迎,左右往還,出入疏蜜,此乃相持成務(wù),臨事制宜,不可膠柱宮商,以取當時之用。

又云∶凡初交會之時,男坐女左,女坐男右,乃男箕坐,抱女于懷中,于是勒纖腰,撫玉體,申婉,敘綢繆。同心同意,乍抱乍勒,二形相搏,兩口相。男含女下唇,女含男上唇,一時相KT茹其津液,或緩嚙其舌,或微其唇,或邀遣抱頭,或逼命拈耳,撫上拍下,東KT西,千嬌既申,百慮竟解。乃令女左手抱男玉莖,男以右手撫女玉門,于是男感陽氣則玉莖振動。其狀也∶哨然上聳,若孤峰之臨迥漢。女感陽氣,則丹穴津流,其狀也∶涓然下逝,若幽泉之吐深谷。此乃陰陽感激使然,非人力之所致也。熱至于此,乃可交接?;蚰胁桓姓?,女無淫津,皆緣病發(fā)于內(nèi),疾形于外矣。

《玉房秘訣》云∶黃帝曰∶夫陰陽之道,交接奈何?素女曰∶交接之道,固有形狀。男以致氣,女以除病。心意娛樂,氣力益壯,不知道者,則侵以衰。欲知其道,在安心和志,精神宛歸,不寒不暑,不飽不饑,定身正意,性必舒遲。滑納徐動,出入欲稀,以是為節(jié)。

慎無敢違。女即歡喜,男則不衰。

又云∶黃帝曰∶今欲強交接,玉莖不起,面慚意著,汗如珠子,心情貪欲,強助以手,何以強之,愿聞其道。素女曰∶帝之所問,眾人所有。凡欲接女,固有經(jīng)紀,必先和氣,玉莖乃起,順其五常,存感九部。女有五色,審所KT扣,采其溢精,取液丁口,精氣還化,填滿髓腦,避七損之禁,行八益之道,無逆五常,身乃可保。正氣內(nèi)充,何疾不去。腑臟安寧,光澤潤理,每接即起。氣力百倍,敵人賓服,何慚之有。

《玉房指要》云∶道人劉京言∶凡御女之道,務(wù)欲先徐徐嬉戲,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弱而納之,堅強急退,退進之間,欲令疏遲,亦勿高自投擲,顛倒五臟,傷絕路脈,致生百病也。但接而勿施,能一日一夕數(shù)十交而不失精者,諸病甚愈,年壽日益?!缎?jīng)》云∶黃帝曰∶交接之時,女或不悅,其質(zhì)不動,其液不出,玉莖不強,小而不勢,何以爾也。

玄女曰∶陰陽者,相感而應(yīng)耳。故陽不得陰則不喜,陰不得陽則不起。男欲接而女不樂,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氣不感,加以猝上暴下,愛樂未施,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意協(xié)議,俱有悅心,故女質(zhì)振感男莖盛,男熱營扣俞鼠,精液流溢,玉莖施縱,乍緩乍急,王戶開翕,或?qū)嵶鞫粍冢瑥姅匙载?,吸精引氣,灌溉朱室,今陳九事,其法備悉。伸縮俯仰,前劫屈折,帝審行之,慎莫違失。

臨御第五

《洞玄子》云∶凡初交接之時,先坐而后臥,女左男右。臥定后,令女正面仰臥,展足舒臂,男伏其上,跪于股內(nèi),即以玉莖堅拖于玉門之口,森森然若偃松之當邃谷洞前。更拖磣勒,鳴口嗍舌,或上觀(歡)玉面,下視金溝,撫拍肚乳之間,摩挲瓊臺之側(cè),于是男情既或,女意當迷,即以陽鋒縱橫攻擊,或下沖玉理,或上筑金溝,擊刺于辟雍之旁,憩息于瓊臺之右(以上外游,未內(nèi)交也。)女當淫津,湛于丹穴,即以陽鋒投入子宮,快泄其精,津液同流,上灌于神田,下溉于幽谷,使往來KT擊,進退揩磨,女必求死求生,乞性乞命。即以帛子干拭之,后乃以玉莖深投丹穴,至于陽臺。

然若巨石之壅深溪,乃行九淺一深之法,于是縱柱橫桃,旁牽側(cè)拔,乍緩乍急,或深或淺,經(jīng)二十一息,候氣出入,女得快意也。男即疾縱急刺,磣勒高抬,候女動搖,取其緩急,即以陽鋒攻其谷實,捉入于子宮,左右研磨,自不煩細細抽拔。女當津液流溢,男即須退,不可死還,必須生返。如死出,大損于男,持宜慎之。

《素女經(jīng)》云∶黃帝曰∶陰陽貴有法乎?素女曰∶臨御女時,先令婦人放手安身,屈兩腳,男人其間,銜其口,吮其舌,拊搏其玉莖,擊其門戶東西兩旁,如是食頃徐徐納入,玉莖肥大者納寸半,弱小者入一寸,勿搖動之,徐出更入,除百病,勿令四旁泄出。玉莖入玉門自然生熱,且急婦人身當自動搖,上與男相得,然后深之。男女百病消滅。淺刺琴弦入三寸半當閉口。刺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回,深之至昆石旁往來,口當婦人口而吸氣,行九九之道訖,乃如此。

調(diào)食第一

《黃帝養(yǎng)身經(jīng)》云∶食不饑乏、先衣不寒之前,其半日不食者,則腸胃虛,谷氣衰;一日不食者,則腸胃虛勞,谷氣少;二日不食者,則腸胃虛弱,精氣不足;三日不食者,則腸胃虛燥,心悸氣紊,耳鳴;四日不食者,則腸胃虛燥,津液竭,六腑枯;五日不食者,則腸胃大虛,三焦燥五臟枯;六日不食者,則腸胃虛變,內(nèi)外變亂,意魂疾;七日不食者,則腸胃大虛竭,谷神去,眸子定然而命終矣。

陳延之《短劇方》云∶食飲養(yǎng)小至長,甚難逆忤致變甚逆,豈可不慎。

《養(yǎng)生要集》云∶頻川陳紀萬云∶百病橫生,年命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于聲色;聲色可絕之俞年,飲食不可廢。一日當時可益,亦交為患,亦切美物,非一滋味百品,或氣勢相伐,觸其禁忌成瘀毒,緩者積而成,急者交患暴至,飲酒啖棗,令人昏悶,此其驗也。

又云∶已勞勿食,已食勿動,已汗勿飲,已汗勿食,已怒勿食,已食勿怒,已悲勿食,已食勿悲。

又云∶青牛道士言∶食不欲過飽,故道士先饑而食也。飲不欲過多,故道士先渴而飲也。

食已畢,起行數(shù)百步中益人多也。暮食畢,步行五里乃臥,便無百病。

又云∶青牛道士云∶食恒將熱,宜人易消,勝于習冷也。

又云∶郜仲堪曰∶堅細物多燥澀。若不能不啖,當吐去滓,萬不一消生積聚;柔脆物無貞,常啖令人骨髓不充實。

又云∶魚、肉諸冷之物多損人,斷之為善,不能不食,務(wù)節(jié)之。

又云∶《神仙圖》曰∶禁無大食,百脈閉,禁無大飲,膀胱急;禁無熱食,傷五氣;禁無寒食,生病結(jié);禁無食生,害腸胃;禁無酒醉,傷生氣。

孫思邈《千金方》云∶食欲少而數(shù),不欲頓多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饑。

又云∶當熟嚼食,使米脂入腸,勿使酒脂入腸。

又云∶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為快也。

又云∶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腸上數(shù)百過,易消,大益人。

又云∶食訖,以手摩面,令津液消調(diào)。

又云∶廚膳勿脯肉豐盈,恒令儉約,飲食勿多食肉,生百病。少食肉,多食飯及菹菜,每食不用重肉。

又云∶多食酸,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則筋急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多食辛,則肉胝而唇騫;多食咸,則脈凝而變化。此以五味所傷也。(今按∶《太素》楊上善云∶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夭;多食辛,則筋急之而爪枯;多食酸,則肉KT肥而唇;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又云∶食上不得諸,諸而食者,?;夹乇程弁础?/span>

又云∶食不得語,每欲食,先須送入腸也。

又云∶食竟仰臥成氣痞,作頭風。

又云∶凡人常須日在己前食訖,則不須飲酒,終身不干嘔。

又云∶日入后不用食,鬼魁游其上。

又云∶夏熱,常飲食暖飲;冬,長食細米稠粥。

《抱樸子》云∶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則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則傷腎。此五氣自然之理也。

又云∶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

凡食過則結(jié)聚,飲過則成痰也。

《馬琬食經(jīng)》云∶凡食,欲得安神靜氣,呼吸遲緩,不用吞咽迅速,咀嚼不精,皆成百病。

《延壽赤書》云∶九華安妃曰∶臨食勿言配牽。(《曲禮》云∶臨食不歡,良有以焉。)又云∶勿露食,來眾邪也。(露食謂特造失覆之謂也。)《養(yǎng)生志》云∶食冷勿令齒疼,冷則傷腸,食熱灼加唇,熱則傷骨。

又云∶食熱食,汗出蕩風,發(fā)頭病,發(fā)墮落,令人目澀饒睡。

又云∶凡飲食無故變色,不可食,殺人。

又云∶諸食熱食訖,枕毛臥,久成頭風,令人目澀。

《食經(jīng)》云∶凡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凄滄,暑無出汗。食飲者,熱毋灼之,寒無滄之。

又云∶凡飲食調(diào)和,無本氣息者,有毒飲食,上有蜂并有倉蠅者有毒。

《膳夫經(jīng)》云∶凡臨食不用大喜大怒,皆變成百病。

《七卷食經(jīng)》云∶非來哭訖,即勿用食,反成氣滿病。

《服氣導(dǎo)引抄》云∶凡食時恒向本命及王氣。

又云∶臨食勿道死,事勿露食。

《朱思簡食經(jīng)》云∶經(jīng)宿羹,不可更溫食之,害人。

崔禹錫云∶人汗入食中者,不可食,發(fā)惡瘡,其女人尤甚。宜早服雞舌香飲,即瘥。


四時宜食第二

《崔禹錫食經(jīng)》云∶春七十二日宜食酸咸味,夏七十二日宜食甘苦味,秋七十二日宜食辛咸味,冬七十二日宜食咸酸味。四季十八日宜食辛苦甘味。

上,相生之味,其能生長化成。

《千金方》云∶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yǎng)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yǎng)肝氣;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養(yǎng)心氣。四季十八日,省甘增咸以養(yǎng)腎氣。

四時食禁第三

《崔禹錫食經(jīng)》云∶春七十二日,禁辛味,黍、雞、桃、蔥是也;夏七十二日,禁咸味,大豆、豬、栗、藿是也;秋七十二日,禁酸味,麻子、李、菲是也;冬七十二日,禁苦味,麥、羊、杏、薤是也;四季十八日土王,禁酸咸味,麻、大豆、豬、犬、李、栗、藿是也。

上,食禁可慎。相賊之味,其傷生氣,故不成王相也。

《膳夫經(jīng)》云∶春勿食肝,須增咸苦,禁食脾肺及辛甘。

夏勿食心,須增酸甘,得食肝脾,禁食腎肺及苦辛。

秋勿食肺,須增甘咸,得食脾腎,禁食肝心及苦酸。

冬勿食腎,須增辛酸,禁食心脾及甘苦。

四季勿食脾,須增苦辛,得食心肺,禁肝腎酸咸。

《養(yǎng)生要集》云∶高本王KT升和日夏至迄秋分,節(jié)食肥膩餅之屬,此物與酒水瓜果相妨,當時不必皆病,入秋變陽消陰息,氣至,輒多諸暴猝病癘。由于此涉夏取冷大過,飲食不節(jié)故也。而或人以病至之日便謂是受病之始,不知其由來者漸也。

又云∶南陽張衡平子云∶冬至陽氣歸內(nèi),腹中熱,物入胃易消化;夏至陰氣潛內(nèi),腹中冷,物入胃難消化。距四時不欲食迎節(jié)之物,所謂不時傷性損年也。

月食禁第四

《本草食禁》云∶正月,一切肉不食者(吉)。

《養(yǎng)生要集》云∶正月勿食鼠殘食,立作鼠,發(fā)出于頭頂?;蚨救敫蛊?,下血不止;或口中生瘡,如月蝕,如豆許。

又云∶不食生蔥,發(fā)宿病。

又云∶二月行久,遠行途中勿飲陰地流泉水。復(fù)發(fā)瘧久,喜作噎,損脾,令人咳嗽少氣,不能息。

《本草食禁》云∶二月寅日食,不吉。

又云∶二月九日食魚鱉,傷人壽。

《養(yǎng)生要集》云∶三月勿食陳齏,一夏必遭熱病,發(fā)惡瘡,得黃膽,口中饒唾,齏者,蔓菁菹之屬。

《崔禹錫食經(jīng)》云∶三月芹子不可食,有龍子,食之殺人。

又云∶三月三日食鳥獸及一切果菜五辛,傷人。

《枕中方》云∶三月一日勿食一切肉及五辛。

《養(yǎng)生要集》云∶四月不食大蒜,傷人五內(nèi)。

又云∶四月八日勿食百草菜肉。

《食經(jīng)》云∶四月建巳勿食雉肉。

《養(yǎng)生要集》云∶五月勿食不成果及桃李,發(fā)癰癤,不爾,夜寒極,作黃膽,下為泄利。

又云∶五月五日,食諸菜至月盡,令冷陽,令人短氣。

又云∶五月五日,豬肝不可合食鯉子,鯉子不化成瘕。

又云∶五月五日不可食芥菜及雉肉。

崔禹云∶五月不可食韭,傷人目精。

又云∶五月五日,莫食一切菜,發(fā)百病。

《食經(jīng)》云∶五月五日勿食青黃花菜及韭,皆不利人,成病。

《本草食禁》云∶不食獐鹿及一切肉。

《養(yǎng)生要集》云∶六月勿飲澤中停水,喜食鱉肉,成鱉瘕。

又云∶不得食自落地五果,經(jīng)宿者蚍蜉、螻蛄、蜣螂游上,喜為漏。

雀禹∶勿食鷹鵜,傷人精氣。

又云∶五六月芹菜不可食,其莖孔中有蟲之令人迷悶。

《養(yǎng)生要集》云∶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夏發(fā)霍亂。

又云∶不食生麥,變?yōu)橄u蟲。

《朱思簡食經(jīng)》云∶七月不得食落地果子及生麥。

《養(yǎng)生要集》云∶八月勿食豬肺及胎胙,至冬定發(fā)咳。若飲陰地水,定作瘧。

《本草食禁》云∶不食葫,令人喘。

又云∶不食姜,傷神。

《孟詵食經(jīng)》云∶四月以后及八月以前,鶉肉不可食之。

《千金方》云∶八月勿食雉肉,損人神氣。

《養(yǎng)生要集》云∶九月勿食被霜草,向冬發(fā)寒熱及溫病。食欲吐,或心中停水不得消,或為胃反病。

又云∶不食姜,令人魂病。

又云∶勿食豬肉。

《本草食禁》云∶九月不食被霜瓜及一切肉,大吉。

《養(yǎng)生要集》云∶十月勿食被霜生菜,面無光澤。令目澀,發(fā)心痛腰疼,或致心瘧手足清。

又云∶不食椒,令人氣痿。

又云∶禁螺豬肉。

《千金方》云∶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勿食生韭,令人多涕唾。

《養(yǎng)生要集》云∶十一月勿食經(jīng)夏臭肉、脯肉。動于腎,喜作水病及頭眩,不食螺著用之物。

又云∶十二月不食狗鼠殘之物,變成心癇及漏。若小兒食之,咽中生白瘡死。

又云∶正月二月水旺,勿食其肝。食肝傷其魂,魂傷狂妄。

四五月火旺,勿食心。傷其神,神傷多悲懼。

七八月金旺,勿食其肺,食肺傷魄,魄傷狂妄。

十月十一月水旺,勿食其腎,食腎傷其志,志傷五臟不安。

三、六、九月、十二月土旺,勿食其脾。食脾傷其意,意傷四肢不遂。


日食禁第五

《養(yǎng)生要集》云∶凡六甲月勿食黑獸。

又云∶壬子日勿食諸五臟。

《本草食禁》云∶甲子日勿食一切獸肉,傷人神。

又云∶月建日勿食雄肉,傷人神。

又云∶子日勿食諸獸肉,吉。

又云∶午日勿食祭肉,吉。

《枕中方》云∶勿以六甲日食鱗甲之物。

五谷部第一

《太素經(jīng)》云∶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埤注云∶五谷為養(yǎng)生之主也,五果助谷之資,五畜益谷之資;五菜埤谷之資也。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饑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此谷畜果菜等二十物莫乃是咨五行五性之味、臟腑血氣之本也。

充虛接氣莫大于茲,奉性養(yǎng)生,可斯須離也。

胡麻《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傷中虛羸,補五內(nèi),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堅筋骨,金創(chuàng)止痛及傷寒溫瘧,大吐后虛熱羸困。久服輕身不老,明目耐饑,延年。以作油,微寒,利大腸,胞衣不落。《陶景注》云∶八谷之中,唯此為良。淳黑者,名巨勝,是為大勝。又莖方名巨勝,莖圓名胡麻,服食家當九蒸九曝。熬搗餌之,斷谷長生。《蘇敬注》云∶此麻以角作八棱者為巨勝,四棱者名胡麻。都以烏者良、白者劣耳。生嚼涂小兒頭瘡及浸淫惡瘡,大效。《拾遺》云∶油,大寒,主天行熱,腸秘內(nèi)結(jié)。熱服一合,下利為度。食油損聲,令體重。葉沐頭長發(fā)?!洞抻礤a食經(jīng)》云∶練餌之法,當九蒸九曝,令盡脂潤及皮脫。

其不熟者,則令人發(fā)KT落。(和名如字。)大豆《本草》云∶生大豆味甘,平,涂癰腫,煮飲汁,殺鬼毒,止痛,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潞,下瘀血,散五臟結(jié)積內(nèi)寒,殺烏頭毒。久服令人身重。熬屑味甘,主胃中熱,去腫,除痹,消谷,止脹。又云∶扁豆,味甘,微溫,主和中下氣。孟詵云∶平主霍亂吐逆?!妒斑z》云∶大豆炒及投酒中飲,主風痹癱緩,口噤,產(chǎn)后血氣。炒食極熱,煮食極冷。又云∶牛食溫,馬食冷,一體之中,用之不同也。孟詵云∶大豆初服時似身重,一年之后便身輕,益陽事。又煮飲服之,去一切毒瓦斯。又生搗和飲,療一切毒,服涂之。崔禹云∶大豆少冷無毒,煮飲汁。療溫毒水腫,為驗,除五淋,通大便,去結(jié)積。蒸煮食勝于米。

久啖濃腸胃,令人身重。大豆為孽取牙生便干者,即熬末食之,芳美味矣,名黃卷,味苦甘溫,主濕痹筋膝挽痛。(和名末女。)赤小豆《本草》云∶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味甘酸,平溫,無毒,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猝,下脹滿?!妒斑z》云∶驢食腳輕,人食體重。《養(yǎng)生要集》云∶味苦溫,久食逐津液,令人枯燥。孟詵云∶青小豆,寒,療熱中消渴,下脹滿。(今按∶損害物。

和名阿加阿以支。)白角豆崔禹云∶味咸,少冷,無毒,主下氣,治關(guān)格,蒸煮,食之,止饑,益人。又有一種,狀亦相似,而子紫赤色好,止下利,濃腸胃,益氣力。(和名志呂佐佐介。)大麥《本草》云∶味咸,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diào)中(又云∶令人多熱。)為五谷長。《蘇敬注》云∶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拾遺》云∶作面食之,不動風氣,調(diào)中止泄,令人肥健。孟詵云∶暴食之,令腳弱。(為腰腎間氣故也,)久服即好,甚宜人。崔禹云∶主水脹,勿合白稻米食,令人多熱。(和名不止矣支。)麥《本草》云∶味甘,微寒,食之輕身除熱。以作孽,溫,消食和中。崔禹云∶以作粥食之,益面色。(和名加知加多。)小麥《本草》云∶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燥渴,利小便,養(yǎng)肝氣,止漏血、唾血。以作面,溫,消谷止利;以作面,溫,消熱止煩?!妒斑z》云∶此物秋種夏熟,受四時氣足,自然兼有寒溫,面熱麩冷,宜其然也?!肚Ы鸱健吩啤米髅妫麩嶂篃?,不可多食,長宿癖?!渡欧蚪?jīng)》云∶多食壅氣。(和名已矣支。)喬麥孟詵云∶寒,難消,動熱風,不宜多食。魚玄子張云∶喬麥雖動諸病,猶壓丹石,能練五臟滓,續(xù)精神。其葉可煮作菜食,甚利耳目,下氣。其莖為灰,洗六畜瘡疥及馬掃蹄至神,(今按∶損害物。和名曾波牟支。)青梁米《本草》云∶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熱中渴利,止瀉,利小便,益氣補中,輕身長年?!短站白ⅰ吩啤昧幻捉允撬陬悾ㄆ溲李^色異為分別耳。《汜勝之書》云∶粱是秫粟。蘇敬云∶夏月食之,極為涼清。(和名安波萬與稱)黃粱米《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益氣和中,止瀉?!短K敬注》云∶黃粱,穗大毛長,谷米但粗于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于諸梁。

白粱米《本草》云∶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短站白ⅰ吩啤孟脑伦魉诓?,亦以除熱。孟詵云∶患胃虛并嘔吐食水者,用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之。魚玄子張云∶除胸膈中客熱,移易五臟氣,續(xù)筋骨。(和名之呂阿波。)粟米《本草》云∶味咸,微寒,無毒。主養(yǎng)腎氣,去胃痹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短站白ⅰ吩啤闷淞<氂诹幻祝囌咧^經(jīng)三年、五年者,或呼為粢米,以作粉,尤解煩悶?!短K敬注》云∶粟有多種,而并細于諸粱。其米泔汁主霍亂、夾熱心煩渴,飲數(shù)升立瘥。臭泔止消渴尤良。崔禹云∶常所啖食耳,益腎氣。熟舂令白作粉,尤解煩悶。(和名阿波乃宇留之檷。)秫米《本草》云∶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陶景注云∶方藥不正用,唯嚼以涂瘡?!短K敬注》云∶此米功能是猶稻秫也,今大都呼粟糯為秫,稻秫為糯矣。凡黍稷、粟、秫、KT、糯,此三谷之秫也。馬琬云∶秫米,溫,食之不及黍米,不妊進御也。(今按∶損害物。和名阿波乃毛知。)丹黍米《本草》云∶味苦,微溫,無毒。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陶景云∶此即赤黍米也。多入神藥用。崔禹云∶食益人。又有米,是烏黍耳,供釀酒祭祀用之。

人飲,好療魂病,長生。(和名阿加支美。)稷米《本草》云∶味甘,無毒。主益氣,補不足。陶景注云∶書多云黍稷。《蘇敬注》云∶《呂氏春秋》云∶飯之美者,有陽山之也?!秱鳌吩啤帽静萦叙⒉惠d;即也今楚人謂之稷,關(guān)中謂之糜,冀州謂之KT。《廣雅》云∶KT,也?!稜栄拧贰敏遥⒁?。孟詵云∶益氣,治諸熱,補不足。(和名支美乃毛知。)粳米《本草》云∶味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短站白ⅰ吩啤么思唇癯K趁?,但有白赤小小異挨四五種,猶同一類也。《拾遺》云∶凡米,熱食則熱,冷食則冷,假以火氣,體自溫平?!镀呔硎辰?jīng)》云∶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魚玄子張云∶性寒,擁諸經(jīng)絡(luò)氣。使人四肢不收,昏昏饒睡,發(fā)風動氣,不可多食。崔禹云∶又有秕米,是被含稃殼未熟者曰秕,以水炙焦,舂成米者食之,補五臟,駐面色,不老衰也。(今按∶米粉,崔禹云∶性冷。一名爛米。止煩悶,服食及藥石人亦將食之。丹經(jīng)云∶米粉汁,解丹之發(fā)熱。和名宇留之稱。)稻米《本草》云∶味苦,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陶景注》云∶稻米、粳米,此兩物,今江東無此,皆呼粳米為稻耳?!短K敬注》云∶稻者,谷通名。崔禹云∶稻米粳米同之一名,米又有烏米,江東呼米,性冷,好治血氣。又有米,猶烏米耳。謂舂一斛之成八斗之米。(和名以稱乃與稱。)糯米《養(yǎng)生要集》云∶味甘平,雖食亦不宜久食?!妒斑z》云∶性微寒,妊娠雜肉食之,亦不利,久食,令人身軟。黍米及糯飼小貓犬,令腳屈不能行,緩人筋故也。(今按∶損害物。和名毛知乃與檷。)孽米《本草》云∶味苦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短站白ⅰ吩啤么耸且悦诪槟醵莿e米名也。末其米脂,和敷面,亦使皮膚悅澤?!短K敬注》云∶孽者,生不以理之名也,皆當以可生之物為之。陶稱以米為孽,其米豈更能生乎。崔禹云∶味少苦冷,無毒,下氣,去熱,合乳作粥食之,益面色延年。(和名以檷乃毛也之。)飴糖《本草》云∶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去血?!短站白ⅰ吩啤媒窬朴们?,糖用孽猶同。是米麥而為中上之異,糖當以和潤為優(yōu),酒以熏亂為劣?!镀呔硎辰?jīng)》云∶置飴麋粥中食之,殺人,未詳。(和名阿女。)酒《本草》云∶味苦,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邪惡氣?!短站白ⅰ吩啤么蠛Nň撇槐髌錈嵝元毠谌何?。人飲之使體蔽神昏,是其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觸霧,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飲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勢辟惡勝于食?!妒斑z》云∶酒殺百邪,去惡氣,通血脈,濃腸胃,潤皮膚,散死氣。愚人飲之則愚,智人飲之則智,消憂發(fā)怒,宣言暢意。《太素經(jīng)》云∶醪醴者,賢人以適性,不可不飲,飲之令去病,怡神,必此改性以毒也?!抖Y記》云∶凡酒飲,養(yǎng)陽氣也,故有樂?!娥B(yǎng)生要集》云∶酒者,五谷之華,味之至也。故能益人,亦能損人。節(jié)其分劑而飲之,宣和百脈,消邪卻冷也。若升量轉(zhuǎn)久,飲之失度,體氣使弱,精神侵昏,物之交驗,無過于酒也。宜慎,無失節(jié)度。崔禹云∶有大毒,行藥力,飲之忘憂為基食家所重。(和名佐介。)酢酒《本草》云∶味酸,溫,無毒。主消腫,散水氣,殺邪毒。《陶景注》云∶酢酒為用,無所不入?!妒斑z》云∶酢破血止運,除塊堅積。消宿食,殺惡毒,破結(jié)氣,心中酢水痰飲,多食損筋骨,殺藥。孟詵云∶多食損人胃,消諸毒瓦斯,殺邪毒,婦人產(chǎn)后血運含之即愈。(和名須。)醬《本草》云∶味咸酸,冷利,主除熱止煩滿,殺藥及火毒?!短站白ⅰ吩啤冕u多以豆作,純麥者少,今此當是豆者,又有肉醬、魚醬,皆呼為醢不入藥用也。(和名比之保。)鹽《本草》云∶味咸,溫,無毒,主殺鬼蠱邪注毒瓦斯;下部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止心腹猝痛,堅肌骨,多食傷肺喜咳?!短站白ⅰ吩啤梦逦吨?,唯此不可缺。然以淚(浸)魚肉則能經(jīng)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致朽爛,所施之處,各有所宜耳。

《拾遺》云∶五味之中,以鹽為主;四海之內(nèi),何處無之。崔禹云∶主殺鬼邪毒瓦斯,其為用,無所不入。(和名之保。)

五果部第二

橘《本草》云∶味辛,溫,無毒,主胸中癡瘕、熱逆氣,利水谷,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脾不能消,谷氣充胸中,吐逆霍亂。止泄,去寸白,久服去臭,下氣,通神,輕身,長年?!短站白ⅰ吩啤么耸钦f其皮功耳。其肉,味甘酸,食之令多痰,恐非益人也。崔禹云∶食之利水谷下氣。皮味辛苦,蒸可啖之。孟詵云∶皮主胸中瘕氣熱逆。又云∶下氣不如皮也,性雖溫,甚能止渴?!秴卿浀刂尽吩弧媒ò部び虚?。冬月樹覆之,至明年春夏,色變?yōu)榍嗪?,味尤絕美?!渡狭仲x》曰∶廬橘夏熟者,色黑。朱思簡曰∶橘皮食殺蟲魚毒,啖膾必須橘皮為齏用。(和名多知波奈。)柑子《七卷食經(jīng)》云∶味甘酸,其皮小冷,治氣勝于橘皮,去積痰。崔禹云∶食之下氣,味甘酸,小冷,無毒,主胸熱煩滿,皮主上氣煩滿。孟詵云∶性寒堪食之。皮不任藥用。

初未霜時亦酸,及得霜后方即甜美,故名之曰甘。和腸胃熱毒,下丹石渴。食多令人肺燥冷,中發(fā)流癖病也。馬琬曰∶食之,勝橘,去積痰,兼即李衡木奴也,兼名菀云,一名金實。(和名加牟之。)柚《本草》云∶味辛,溫,無毒,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霍亂,止瀉,去寸白,去臭,通神,長年?!短K敬注》云∶柚皮味甘,今俗人謂橙為柚,非《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有云夢之柚。崔禹云∶多食之,令人有痰。孟詵云∶味酸,不能食,可以起盤。按《七卷經(jīng)》云∶味酢,皮乃可食,不入藥用。(今按∶損害物。和名由。)干棗《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助十二經(jīng)脈,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調(diào)中益氣強力,除煩,心下懸,腸。

久服輕身長年,神仙。又,三載陳核中人,腹痛惡氣猝痙,又療耳聾鼻塞?!镀呔斫?jīng)》云∶食之輕身和百藥。孟詵云∶養(yǎng)脾氣,強志。崔禹云∶食之益氣力,去煩。又有猗棗,甚甘美,大如雞子,能益人面色,出猗氏縣,故以名。朱思簡曰∶味甘令熱虛冷,人食之補益?!埠兔睿ū#┦懒裟味寂!成鷹棥侗静荨吩啤梦缎粒钊藷?,寒熱羸瘦者不可食?!短站白ⅰ吩啤么髼棜躅^毒。

崔禹云∶食生大棗者,令發(fā)人胃中熱渴,蒸煮干食之益人?!渡欧蚪?jīng)》云∶不可多食?!镀呔斫?jīng)》云∶常服棗核中人,百邪不干也。孟詵云∶生棗食之過多,令人腹脹,蒸煮食之,補腸胃肌中,益氣。(和名奈未之支奈都女。)李《本草》云∶味苦平,無毒,主除固熱,調(diào)中。陶景注云∶言京口有麥李,麥秀時熟,小而甜。崔禹云∶小冷,又臨水上,食之,為蛟龍被吞之。孟詵云∶李,平,主猝下赤,生李亦去關(guān)節(jié)間勞熱,不可多食之?!镀呔斫?jīng)》云∶味酸,熟實可食之?!渡褶r(nóng)經(jīng)》云∶微溫,無毒,不可多食,令人虛?!兑洝吩啤美顚?,臨水不可食,殺人。(和名須毛毛。)杏實《本草》云∶味酸,不可多食,傷筋骨。其兩人者,殺人?!短站白ⅰ吩啤煤酥骺饶嫔蠚猓坐Q,喉痹,下氣。崔禹云∶理風噤及言吮,不開者為最佳,味酸大熱,有毒,不可多食。生癰癤,傷筋骨,《神農(nóng)經(jīng)》云∶有熱人不可食,令人身熱,傷神壽?!镀呔斫?jīng)》云∶杏仁不可多食,令人熱利。孟詵云∶杏熱,主咳逆,上氣,金創(chuàng)驚癇,心下煩熱,風頭病?!娥B(yǎng)生要抄》云∶治食杏仁中毒下利,煩苦方,以梅子汁解之。又方,以藍青汁服之。(今按∶損物。和名加良色色。)桃實《本草》云∶味酸,多食令人有勢。其核味苦,甘平,無毒,主瘀血閉瘕邪氣,殺小蟲,咳逆,消心下堅?!短站白ⅰ吩啤孟杉曳窖裕龢涮一ūM,則面色如桃花,人亦無試之者?!渡褶r(nóng)經(jīng)》曰∶飽食桃入水浴,成淋病。孟詵云∶溫,桃能發(fā)諸丹石,不可食之,生食尤損人?!镀呔斫?jīng)》云∶桃兩仁者,有毒,不可食。崔禹云∶食之令下利,益面色,養(yǎng)肝氣,今食桃仁忌術(shù),非之,俗中用無害,又陳子皇啖術(shù)入霍山,霍山桃多食之,續(xù)氣駐色,至三百歲還來,面色美澤,氣力如壯時。(今按,損害物。和名毛毛。)梅實《本草》云∶味酸,平,無毒,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利好唾口干。《陶景注》云∶是今烏梅也。又,服黃精仁禁梅實?!短K敬注》云∶利筋脈,去痹。崔禹云∶味酸,大溫,主安肝心下氣?!端幮哉摗吩啤煤谘ǚ坊?,黃連登云臺。孟詵云∶食之除悶安神?!镀呔斫?jīng)》云∶味酸平。詩云∶梅香類也。又可含以香口也。(和名宇米。)栗子《本草》云∶味咸溫,無毒,主益氣。濃腸胃,補腎氣,令人忍饑。《陶景注》云∶有人患腳弱,往栗樹下食數(shù)升便能起行,此是補腎之義也。然應(yīng)生啖之。蘇敬云∶作粉勝于菱芰,嚼生者涂病,療筋骨折碎、疼痛腫、瘀血,有效。餌孩兒令齒不生。崔禹云∶食之益氣力?!渡褶r(nóng)經(jīng)》云∶食療腰腳煩,炊食之令氣擁,患風水之人尤不宜食。孟詵云∶今有所食生栗,可于熱灰中煨之。令才汗出即啖之,甚破氣,不得使通熟,熟即壅氣,兼名菀云。一名撰子,一名掩子。(和名久利。)柿《本草》云∶味甘,無毒,寒,主通鼻耳氣,腸不足?!短兆ⅰ吩啤没鹧咝詿幔瑪嘞?。日干者性冷,生柿彌冷?!短K敬注》云∶火柿主殺毒、金火瘡,生肉止痛,軟熟柿解酒熱毒,止口干,押胸間熱。《拾遺》云∶日干者,溫補多食,去面,飲酒食。紅柿令心痛,直至死,亦令易醉。《陶景注》云∶解酒毒,誤也。崔禹云∶味甘冷,主下痢,理癰腫、口焦舌爛。孟詵云∶柿主通鼻耳氣,補虛勞。又干柿,濃腸胃,溫中消宿血?!渡欧蚪?jīng)》云∶不可多食,令人腹痛下利,兼名菀云,一名錦葉,一名蜜丸,一名朱實。(和名加支)梨子《本草》云∶味苦寒,令人寒中,金創(chuàng),婦人尤不可食?!短站白ⅰ吩啤美娣N殊多,并皆冷利。俗人以為快果,不入藥用,食之損人。蘇敬云∶梨削貼湯火瘡不爛,止痛易瘥。又主熱嗽止渴。《通玄經(jīng)》云∶梨雖為五臟之刀斧,足為傷寒之妙藥。崔禹云∶食之除傷寒時行為妙藥,但不可多食。《神農(nóng)經(jīng)》云∶味甘,無毒。不可多食,令人委困。孟詵云∶胸中否塞熱結(jié)者,可多食生梨便通。又云∶寒除客熱,止心煩。又云∶猝喑失音不語者,搗梨汁一合頓服之。又云∶猝咳,凍梨一顆,刺作五十孔,每孔中納一粒椒,以面裹于熱灰,燒令極熟出。停冷食之。又云∶去皮割梨納于蘇中煎,冷食之。朱思簡曰∶食發(fā)宿病。又凡用梨治咳嗽,皆須持冷,候喘息,寒定食之。今愚夫以椒梨木沖氣熱食之,反成嗽,不可拔救也。兼名菀云,一名紫實,一名紫KT,一名縹蒂,一名六俗,一名含須。(今按∶損害物。和名奈之。)柰《本草》云∶味苦寒,多食令人臚脹,病患尤甚。崔禹云∶除內(nèi)熱,無毒。孟詵云∶益心氣。魚玄子張云∶補中焦諸不足?!稄V志》云∶柰有白、青、黃三種也。(今按∶損害物。和名奈以。)石榴《本草》云∶味甘酸,損人,不可多食。根療蛔蟲、寸白,殼療下痢,止漏精。

崔禹云∶不可多食,損人氣,世人云∶石榴花赤赤皈皈可愛,故多植以為延年花也。孟詵云∶溫,實主谷利泄精。又云∶損齒令黑。(今按∶損害物。和名佐久呂。)枇杷《本草》云∶葉平,主猝不止,下氣。崔禹云∶子食之下氣,止噦嘔逆,味甘,生啖益人。《七卷經(jīng)》云∶味酸,食之安五臟?!渡欧蚪?jīng)》云∶益人。孟詵云∶溫,利五臟。

久食發(fā)熱黃。(和名比波。)獼猴桃《七卷經(jīng)》云∶味甘,寒,無毒,食之無損益?!妒斑z》云∶味酸,溫,無毒,主骨節(jié)風。癱緩不遂,長生變白,肉,野雞病。一名藤梨,又名羊桃。崔禹云∶食之和中安肝。味甘,冷,主黃膽消渴,狀似棗而青黑色;一節(jié)署數(shù)十莖,莖頭生實,食之利人。(和名已久波。)郁子《本草》云∶味酸,平,無毒,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镀呔斫?jīng)》云∶食之利水道。崔禹云∶味酸,冷,未熟者有毒,食之發(fā)狂。熟者食之益人。(和名宇倍)通草《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guān)節(jié),令人不忘。脾痹恒欲眠,心煩,噦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jié)不消,及金瘡、惡瘡、鼠,墮胎,去三蟲。一名丁翁?!妒斑z》云∶一名好手,子如算袋。崔禹云∶食之去痰水,止赤白下利,味甘,溫。(和名安介比。)山櫻桃《七卷經(jīng)》云∶味甘,平,無毒,食之無損益。或云食補心氣,調(diào)中,令人好面色。此有二種,一者白櫻子,春早所榮,花白味苦,食令人頭痛也。一者黑櫻子,花紅白,味甜美也。伯KT人為良果,皆云山果美者,唯黑櫻子。(和名也未毛毛。)木蓮子崔禹云∶食之安中,養(yǎng)肝氣,味甘,酸,冷,無毒,主火爛瘡,煩毒。性滑利,葉似郁,實如子,啖之輕身,去熱氣為驗也。(和名伊芳太比。)榛子《七卷經(jīng)》云∶味甘,平,食之無損益,多食令人頭痛。崔禹云∶食之明目,去三蟲,味甘小澀,冷,無毒,久食輕身耐老。樹似杏而實如櫟子,蒸干啖之,益人氣。(今按∶損害物。和名波之波美。)胡桃仁《七卷經(jīng)》云∶味甘,溫,食之去積氣?!恫┪镏尽吩啤脧堯q使西域,還得胡桃,故名之。崔禹云∶食之下氣,味甘,小冷,無毒,主喉痹,殺白蟲,令人痰動。孟詵云∶猝不可多食,動痰飲計日月漸服食,通經(jīng)絡(luò),黑人鬢發(fā)毛生,能瘥一切痔病?!肚Ы鸱健吩啤貌豢啥嗍?,令人惡心?!妒斑z》云∶味甘,平,無毒。食之令人肥健,潤膚黑發(fā),去野雞病。(和名久留美。)椎子《七卷經(jīng)》云∶味甘,平,食之補益人,耐饑。去甲作屑,蒸食之,斷谷勝橡子。

崔禹云∶味甘,小溫,無毒,主補五臟,安中,又有櫪子相似而大于椎〔(音焦)。和名之比焦?!诚饘崱侗静荨吩啤梦犊啵?,無毒,主下利,濃腸胃,肥健人?!镀呔斫?jīng)》云∶味澀,無毒,非藥非谷而最益人,服之者,未能斷谷?!娥B(yǎng)性要集》云∶啖橡為勝,無氣而受氣,無味而受味,消食而止利,令人強健。(和名以知比,都留波美乃美。)榧實《本草》云∶味甘,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注?!短站白ⅰ吩啤檬称渥幽搜辕煷绨祝粡?fù)有余用,不入藥方?!镀呔斫?jīng)》云∶食之輕身去,腹中蟲。馬琬曰∶常食之者,三蟲不生也。(和名加倍乃美。)復(fù)盆子《本草》云∶無毒,主益氣,輕身,令發(fā)不白?!短站白ⅰ吩啤门钍歉?,復(fù)盆子是子實名,方家不用,乃昌容所服以易顏色者也?!短K敬注》云∶復(fù)盆子、蓬一物異名,本謂實,非根也。崔禹云∶復(fù)盆子味酸美香,主益氣力,安五臟,是烈真常啖之,遂登仙矣。(和名以知古。)胡頹子馬琬云∶味甘,凌冬不雕,食之補益五臟之?!渡欧蚪?jīng)》云∶食之益人者也。(和名久美。)甘蔗《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下氣,和中,補脾氣,利大腸。崔禹云∶食之下氣,小冷。廣州大種,經(jīng)二三年乃生,高碩如竹而過于二三丈。取其汁以為沙糖,甚理風痹,益面色。(和名久美。)蒲陶《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短站白ⅰ吩啤梦簢谷藖?,狀如五味子而甘美,北國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橘之變于河北矣。崔禹云∶食之益氣力,除風冷,味甘,小冷,益面色。孟詵云∶食之治腸間水,調(diào)中。其子不堪多食,令人猝煩悶?!镀呔斫?jīng)》云∶味甘,平,可作酒,逐水,利小便?!稄V志》云∶蒲陶有黃、白、黑三種也。(和名衣美。)桑椹《本草》云∶蘇敬曰∶味甘,寒,無毒,單食主消渴?!镀呔斫?jīng)》云∶桑椹,《漢武傳》曰∶西王母神仙上上藥。有扶桑丹所謂椹也。孟詵云∶性微寒,食之補五臟,耳目聰明,利關(guān)節(jié),和經(jīng)脈,通血氣,益精神。(和名久波乃美。)薯蕷《本草》云∶味甘,溫經(jīng),平,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面游風、風頭、目眩,下氣,止腰痛,充五臟,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短站白ⅰ吩啤檬持猿浼Z。《蘇敬注》云∶日干,搗篩,為粉,食之大美。崔禹云∶食之長肌肉,強陰氣?!镀呔斫?jīng)》云∶食之益氣力,充五臟?!渡欧蚪?jīng)》云∶補中強陰,兼名菀云,一名KT(薯蕷二音)一名延草?!峨s要訣》云∶一名王。(和名也未都伊芳毛。)零余子《拾遺》云∶味甘,溫,無毒,主補虛,強腰背,不饑。蒸食曬干,功用強于薯蕷,此薯蕷子在葉上生,大者如卵。(和名奴加古。)崔禹云∶食之濃腸胃,益氣力,止饑。味苦,小甘,無毒,小溫,駐面色,勝于麥豆,燒蒸充糧。(和名止已呂。)芋《本草》云∶味辛,平,有毒,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一名云芝?!短站白ⅰ吩啤蒙鷦t有毒,不可食,性滑下石。崔禹云∶味咸,小溫,滑中,多食之傷人性命。《神農(nóng)經(jīng)》云∶不可多食,動宿冷。孟詵云∶主寬緩腸胃,去死肌,令脂肉悅澤?!镀呔斫?jīng)》云∶有毒,能下石?!读邢蓚鳌吩啤梦艟瓶蜑榱赫?,使民益種芋。后三年當大饑。梁民不饑死,兼名菀云。一名長味,一名談善。《養(yǎng)生要集》云∶芋種三年不收成,野芋食之殺人。又云∶治野芋中毒方∶煮大豆汁冷凍飲料之。又方∶土漿飲之。(和名以倍都以毛。)烏芋《本草》云∶味苦,微寒,無毒。甘,主消渴、痹熱、熱中,益氣。一名藉姑,一名水萍?!短站白ⅰ吩啤蒙镏?,葉有椏狀如澤寫,不正似芋。蘇敬云∶此草一名槎牙,一名茨菰,主百毒,產(chǎn)后血悶,攻心欲死,產(chǎn)難,胞衣不出,搗汁服一升。《拾遺》云∶食之令人肥白。小者極消,吞之開胃及腸。《千金方》云∶下石淋。崔禹云∶食之益氣力,主消渴、五淋。煮啖為佳。孟詵云∶主消渴,下石淋。吳人好啖之;發(fā)香港腳,癱瘓風,損齒。

紫黑色,令人失顏色。《七卷經(jīng)》云∶食之止渴,益氣。《廣雅》云∶藉姑亦曰烏芋也?!娥B(yǎng)生要集》云∶味苦,微寒,食之除熱。所謂鳧茈者是也。為粉食之,其色如玉。久食益人,兼名菀云,一名火芋,一名玉銀。(和名久和為。)菰根《七卷經(jīng)》云∶味甘,大寒,除腸胃中痼熱,消渴,止小便利?!娥B(yǎng)生要集》云∶味甘平,除胸中煩,解酒消食。(和名古毛檷。)菰首《七卷經(jīng)》云∶味甘,冷,被霜之后,食之令人陰不強。又雜白蜜食,令人腹中生蟲。〔今按∶損害物,和名古(已)毛都乃?!耻翆崱侗静荨吩啤梦陡省F?,無毒,主安中補臟,不饑,輕身。(一名。)《陶景注》云∶火以為米,充糧斷谷長生。崔禹云∶芰實,食之安中補五臟。孟詵云∶食之神仙,此物尤發(fā)冷,不能治眾病。《七卷經(jīng)》云∶味甘,平,無毒。食之不饑,被霜后食之,令陰不強,(和名比之。)藕實《本草》云∶味甘,平,寒,無毒,主補中養(yǎng)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短站白ⅰ吩啤么思唇裆徸邮且?。宋帝時大官作羊血KT人削藕皮誤落血中,皆散不凝。醫(yī)仍用藕療血多效。《蘇敬注》云∶主熱渴,散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歡。崔禹云。藕實根味甘,冷,食養(yǎng)心神。根大冷,主煩熱,鼻血不止。孟詵云∶蓮子,寒,主五臟不足,利益十二經(jīng)脈,二十五絡(luò)。馬琬云∶食之養(yǎng)神,除百病。根效與實相似也。(和名波知須。)雞頭實《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療濕痹,腰脊膝痛,補中益精,強志,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耐老,神仙?!短站白ⅰ吩啤么思唇褡?,子形上花似雞冠,故名雞頭。《蘇敬注》云∶作粉與菱粉相似,益人勝菱芰。崔禹云∶益氣力,耳目明了。孟詵云∶作粉食之甚好。此是長生之藥,與蓮實合餌,令小兒不能長大。故知長服當駐其年耳。生食動小冷氣。《七卷食經(jīng)》云∶食之益精氣。(和名美都布布支乃美。)千歲汁《本草》云∶味甘平,無毒,和補定五臟,益氣續(xù)筋骨,長肌肉。去諸痹,久服輕身不饑耐老,通神明。崔禹云∶食之補五臟,味甘平,小冷,其莖切,絕而受瀝汁,狀如薄蜜,甘美,以薯蕷為粉,和汁煮作粥食,主噦逆。又合白蜜食之,益人。(和名安未都良。)

五肉部第三

   牛乳《本草》云∶微寒,補虛羸,止渴,下氣。《陶景注》云∶牛為佳。《拾遺》云∶凡服乳必煮一二沸,停冷啜之,熱食則壅,不欲頓服。兼與酸物相反,令人腹中結(jié)。崔禹云∶益胃氣,令人潤澤。《養(yǎng)生要集》云∶腹中有冷患,飲乳汁,令腹痛泄利?!镀呔斫?jīng)》云∶不可合生肉,生腹中蟲;不可合生魚食,反成。(和名宇之乃知。)酪《本草》云∶味甘酸,寒,無毒,主熱毒,止渴,除胸中虛熱,身面上熱瘡?!娥B(yǎng)生要集》云∶腹中小有不佳,不當啖酪,令不消。

   酥《本草》云∶微寒,補五臟,利大腸,主口瘡?!短站白ⅰ吩啤萌槌衫遥页伤?,酥成醍醐,色黃白。《養(yǎng)生要集》云∶甘道人云∶乳酪酥髓,常食令人有筋力,膽KT,肌體潤澤。猝食令人臚脹泄利,漸漸自已。

   鹿肉《本草》云∶肉溫,補中,強五臟,益氣力?!短站白ⅰ吩啤靡叭庵?,唯獐鹿可食,生不腥膻,又非辰屬,八卦無主,而兼能溫補于人,則生死無憂,故道家許聽為脯。

   《蘇敬注》云∶頭主消渴,筋主勞損,骨主虛勞,脂主癰腫死肌,溫中,四肢不隨。一云∶不可近陰,角主中惡注痛,血主折傷陰,補。又云∶鹿茸味甘,酸溫,無毒,主漏下惡血,寒熱,益氣強志,生齒,療虛勞羸瘦、四肢酸痛,腰脊痛、瀉精尿血,安胎下氣。角主惡瘡癰腫。髓味甘,溫,主大(丈)夫、女子傷中脈絕、筋忿、咳逆,以酒服之。又云∶獐骨主虛損泄精,肉補益五臟,髓益氣力、悅澤人面。崔禹云∶味咸,溫,無毒,主大風、冷氣、口、消渴,心主安中,肝主安肝,肺主安肺,腎主安腎,脾主安脾,膏主四肢不遂。孟詵云∶鹿頭主消渴多夢,夢見物;蹄肉主腳膝骨髓中疼痛;生肉主中風口偏不正?!渡欧蚪?jīng)》云∶腎彌佳。《千金方》云∶凡餌藥之人不可食鹿肉,服藥必不得力。所以然者;鹿恒食解毒之草,是故能制散諸藥也?!娥B(yǎng)生要集》云∶鹿有豹文不可食,殺人。又云∶鹿茸、鹿角皆不中嗅,角中有細蟲,似白粟,入咽令人蟲癩,萬術(shù)不能治。馬琬云∶鹿食之不利人。朱思簡云∶合生菜食之,使腹中生疽蟲。鹿膽白者不可食之?!妒辰?jīng)》云∶鹿雉合煮,食之殺人。《盧宗食經(jīng)》云∶鹿,五月以后無角者食傷人。(和名加乃志志。)豬肉《本草》云∶味苦,主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短站白ⅰ吩啤秘i為用最多,唯肉不宜人。人有多食,皆能暴肥,此蓋虛肥故也?!肚Ы鸱健吩啤貌豢删檬?,令人少精,發(fā)宿病。《拾遺》云∶肉寒,主壓丹石,解熱。人食之,殺藥動風?!镀呔硎辰?jīng)》云∶合五辛食之,傷人肝脾;鯽魚合食,令人發(fā)損消。又不可合鯉魚子,傷人。朱思簡云∶合魚共食,入腹動風,令生蟲,肝合芹菜食之,令人腹中終身雷鳴?!娥B(yǎng)生要集》云∶豬肝落地,土不著者,食殺人。又云∶豬干脯火燒不動者,食之畢泄利。馬琬云∶豬目睫交不可食,傷人?!渡欧蚪?jīng)》云∶豕自死,其目青,食之殺人。又云∶豕燔而死,食餐其肝,殺人。

   又云∶豬白蹄青爪斑斑不可食。又云∶白豬青蹄食之殺人。(今按∶損害物。和名為乃志志。)雉《本草》云∶肉味酸,微寒,無毒,主補中益氣力。止瀉利,除蟻?!短站白ⅰ吩啤蔑綦m非辰屬而正是離禽,景午日不可食者?!短K敬注》曰∶雉味甘,主諸瘡。崔禹云∶主行步汲汲然。益肝氣,明目,癬諸淺瘡。丙午日食生心瘕損肝氣,五鬼起于內(nèi),致不祥。

   朱思簡《食經(jīng)》云∶凡食雉害(肉),不得食骨,大傷人筋骨。(和名支之。)云雀崔禹云∶味咸,大溫,無毒,主補中,陰痿不起,虛勞內(nèi)損,赤白下利,作食之,強陰氣。貌似雀而大。是鳥春夏在陽,秋冬在陰。陽時喜鳴,陰時不鳴,吸陰氣而登天,含陽氣而下地;翔于云陽而吐氣,故以名之。其音密密然,似人大訇。(和名比波利。)鶉孟詵云∶溫補五臟,益中續(xù)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jié)氣。又云∶不可共豬肉食之,令人多生瘡。(今按∶《拾遺》云∶共豬肉食之,令人生小黑子。)又云∶患利人可和生姜煮食之?!镀呔斫?jīng)》云∶味辛平,食之令人善忘。崔禹云∶鵪鶉,無毒,主赤白下利,漏下血,暴風濕痹,養(yǎng)肝肺氣,利九竅。(和名宇都良。)鳩崔禹云∶味苦咸,平,無毒,主續(xù)絕傷,補中,堅筋骨。益氣力,好令趨走,妊身婦人尤不可食,其子門肥充,于產(chǎn)難故也。古人云∶是鳥為不噎之鳥,故老人杖頭作鳩像,療噎之吒。(和名波止。)崔禹云∶味甘,溫,無毒,主赤白下利,補中,下氣,貌似鴿,有白喙,隼眼而翅羽KT斑KT斑可愛。(和名伊芳如留加。)鵯崔禹云∶味酸,冷,無毒,主赤白下利,虛損不足,補中,安魂魄。(和名比衣止利。)鷹《本草》云∶肪味甘,平,無毒,主風擊,拘急偏枯,氣不通。久服長發(fā)鬢眉,益氣。崔禹云∶味甘,小冷,主風熱、煩心,駐面色,理腰腳痿弱,凡鷹類甚多,大曰鴻,小曰鷹。《七卷經(jīng)》云∶食無損益。(和名加利。)鴨《本草》云∶肉補虛熱,和臟腑,利水道。孟詵云∶寒,補中益氣,消食。馬琬云∶目精白者,食之殺人。(和名加毛。)鯉魚《本草》云∶肉味甘,主咳逆上氣,黃膽,止渴,生煮主水腫腳滿,下氣。膽味苦,寒,無毒,主目熱、赤痛、清盲,明目。骨主女子帶下赤白;齒主石淋?!短站白ⅰ吩啤悯庺~最為魚之主形,既可愛,又能神變,山上水中有鯉不可食。又鯉不可合小豆藿食之,其子合豬肝食之害人。《蘇敬注》云∶骨灰主陰蝕哽不出,血主小兒丹腫,皮主丹隱疹,腦主諸癇,腸主小兒肥瘡。《拾遺》云∶肉主安胎,胎動,壞妊身腫。煮食之,破冷氣,癖,氣塊。從脊當中數(shù)至尾,無大小皆有三十六鱗?!镀呔斫?jīng)》云∶鯉魚,平,補中。又(胡斗反。野王云是鯉魚也。)又(下瓦反?!墩f文》∶鯉也。)又KT(音慶。《廣雅》云∶大鯉也。)崔禹云∶鯉、溫、無毒、主香港腳忤疾,益氣力。孟詵云∶天行病后不可食,再發(fā)即死。又砂石中者毒多,在腦髓中,不可食其頭。又,每斷其脊上兩筋及脊內(nèi)黑血。此是毒故也。朱思簡曰∶白頭者,不可食交蔥桂,食之令人惡病。馬琬云∶妊身食之,令子多瘡?!娥B(yǎng)性要錄》云∶服天門冬勿食鯉魚,病不除。(和名已比)鯽魚《本草》云∶主諸瘡,燒,以醬汁和涂之。又主腸癰。一名鮒魚。作膾,主久赤白利。《拾遺》云∶頭主腥嗽,燒為灰服之。肉主虛羸,熟煮食之。膾主赤白利及五痔。《七卷經(jīng)》云∶味甘溫,多食之發(fā)熱。崔禹云∶味咸,大冷,無毒,主心煩悶,補五臟,安中。

   食鯽膾勿飲水,生蛔蟲。又勿合豬肉食,成腹中冷。孟詵云∶作膾食之,斷暴痢。其子調(diào)中益肝氣。朱思簡云∶合鹿肉生食之筋急。又鯉魚子、鯽魚不可同食之。又不可共酪同食。

   又沙糖不與鯽魚同食,成甘蟲。又不可共筍食之,使筍不消成食,身不能行步?!娥B(yǎng)性要集》云∶鯽魚不可合豬肝食之。(和名布奈。)魚《本草》云∶味甘,無毒,主百病?!短站白ⅰ吩啤媒褡魇持蒲a。又有魚相似而大,又有魚黃而美,并益人。又有人魚似而有四足,聲如小兒,其膏燃之不消耗。

   始皇麗山冢中用之,謂之人膏。蘇敬云∶魚,一名魚,一名魚。主水浮腫,利小便。

   崔禹云∶魚,溫,主風冷冷痹,赤白下利,虛損不足,令人皮膚肥美,貌似鱒而小,色白,皮中有白垢。大者一二尺,小者七八寸,無鱗,春生夏長,秋衰冬死。一名KT?!妒辰?jīng)》云∶魚赤且鬢及無鰓,食殺人。(和名阿由。)鯛崔禹云∶味甘,冷,無毒,主逐水,消水腫,利小便,去痔蟲,破積聚,咳逆上氣,腸主出敗瘡中蟲,利筋骨。貌似鯽而紅鰭堅鱗。(和名多比。)鱸崔禹云∶味咸,大溫,無毒,主風痹、瘀、,面,貌似鯉而鰓大;補中安五臟,可為膾?!妒辰?jīng)》云∶鱸魚為羹,食不利人。又云∶鱸肝不可食之,殺人。又云∶治鱸魚中毒方∶搗絞蘆根汁飲之,良。(和名須須支。)鯖崔禹云∶味咸,大溫,無毒,主血利,補中,安腎氣,貌似鰱,小口尖背蒼,可為,食補中,南人多吃鯖益面色,癲疰人,食鯖難瘥。(和名佐波。)崔禹云∶味甘溫無毒,主下利明目安心神,貌似而皮中有白垢,尾白刺連逆連逆者也。頭中有石,江南人呼曰石首魚者是也。(和名阿知。)崔禹云∶味咸,大溫,無毒,主止下利,益氣力,其子似莓赤光。一名年魚。春生而年中死,故名之。療風痹為驗。(和名佐介。)鱒《七卷經(jīng)》云∶味酸,熱,多食發(fā)瘡。《字林》云∶赤目魚也。此魚似KT而小也。

   (今按∶損害物。和名未須。)蠡魚《本草》云∶味甘,寒,無毒,主濕痹、面目浮腫,下大水五痔,有瘡者不可食,令瘢白。一名魚?!短站白ⅰ吩啤媒褡鼢k字,舊言是公蠣蛇所變。崔禹云∶補中明目,食鱧肝而勿飲水,生蛇子故也。(今按∶損害物。和名波牟。)王余魚《七卷經(jīng)》云∶食之無損益。郭璞云∶王余比目同,雖有二片,其實一魚也。

   不比行者,名為王余也;比行者,名為比目也?!端焉裼洝吩啤梦粼酵鯙槟捀铘~而未切,墮半于海中化魚名王余也。(和名加禮比。)烏賊魚《本草》云∶味咸,微溫,無毒,主療女子漏下、赤經(jīng)、白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瘕,無子,驚氣入腹,腹痛環(huán)臍,陰中寒腫?!短站白ⅰ吩啤鸣l鳥所化,今其口腳俱存?!妒斑z》云∶昔秦王東游棄算袋于海,化為此魚。其狀似算袋,兩帶極長,墨猶在腹中也。孟詵云∶食之少,有益髓?!娥B(yǎng)生要集》云∶味咸,溫,食之無損益。崔禹云∶味咸,生大冷,干,小溫,無毒,主鬼氣入腹,絞痛積聚。南海多垂而浮烏,鳥翔來見之為死即喙,因驚卷捕以殺之,故名曰烏賊。為海神之吏。(和名伊芳加。)海鼠崔禹云∶味咸,大冷,無毒,主補腎氣,去百節(jié)風,貌似馬蛭,而大者長五六尺,小者一二尺,體上小角連數(shù)十枚如革囊而KT縮KT臌KT臌者是也。干者,溫,主下利,生毛發(fā),黃膽疲瘦。其腸尤療痔為驗?!镀呔斫?jīng)》云∶食無損益,有內(nèi)癉者,食此生者有利。(和名古。)海月崔禹云∶味辛,大冷,無毒,主利大小腸(腹),除關(guān)格、黃膽、消渴,貌似月在海中,故以名之。又有凝月,味咸苦冷,主黃膽消渴,似海月在海中,煮時即凝,故以名之。一名水母。(和名久良介。)海蛸崔禹云∶味咸溫,無毒,主虛勞內(nèi)損諸不足及下利,補中,安五臟。又大者長一二丈,名海肌子;小者長尺余寸,名海蛸子,江東呼曰觸外家子?!镀呔斫?jīng)》云∶味辛,平,生冷,干溫,人有內(nèi)癉者,食此生者有利。(和名多古。)蝙KT《七卷經(jīng)》云∶味甘,微寒,食之無損益?;蛟蒲a中去煩熱,狀如大蚯,生海邊池泥中,甚似大KT也。湖往后,人視其穴掘取之,以蘆刀挫之,去其腹中土沙,以豉鹽醬□食美。(和名委。)蠣《本草》云∶牡蠣味咸,平,微寒,無毒,主傷寒、寒熱、溫瘧,除拘緩、鼠,女子下血赤白。心痛氣結(jié),止渴,除老血。療喉痹、咳嗽,久服強骨節(jié)延年。《陶景注》云∶是百歲雕所化作。《拾遺》云∶天生萬物,皆有牝牡,唯蠣是咸水結(jié)成,塊然不動,牝牡之事,何從而生?經(jīng)言牡者應(yīng)非其雄也。崔禹云∶殺魘魅,治夜不眠;鬼語,錯亂,志意不定。

   冬時者為優(yōu),夏時者為劣,煮蒸食之。孟詵云∶火上令沸,去殼,食甚美。令人細潤肌膚,美顏色?!镀呔斫?jīng)》云∶有癩瘡不可食。(和名加支。)海蛤《本草》云∶味苦咸,平,無毒,主咳逆上氣,喘,煩滿,胸痛,寒熱,主陰痿。

   陶景注云∶從鷹矢中得也?!墩f文》云∶千歲燕化為海蛤、魁蛤。一名伏老伏翼,化為蛤,亦生子滋長。《拾遺》云∶按海蛤是海中爛殼,久在泥沙。風陶瀝自然圓凈。文蛤是未爛時殼,猶有紋者。崔禹云∶冷,主氣勞,補氣力。貌小者似臣勝而潤澤,然鵝鷹所吞食。大者圓二三寸及五六寸,殼上有文理,而紫斑或彤黃彤黃、或淥斑淥斑,或KT黑KT黑,以純黑為良。(和名波末久利。)石決明《本草》云∶味咸,平,無毒,主目白翳痛,清盲,久服益精輕身?!短站白ⅰ吩啤檬泅v魚甲者?!短K敬注》云∶七孔者良。崔禹云∶溫,主腰腳諸病,補五臟,安中,益精氣,貌細,孔離離,或九或七;以鰒為真,或作鮑字,亦為誤。食之利九竅,心目聰了,故有決明之名。亦附石生,故呼曰石決明耳。秦皇之世,不死之藥覓東海者,豈謂于斯歟。

   (和名阿波比。)靈羸子崔禹云∶味咸,甘,小冷,無毒。主下氣補肝膽氣,明目。東海多。貌似橘而圓。其甲紫色,生芒角,以角為腳,口似人臍,臍中有物如馬齒而堅白,腸如蛭色赤黑,殊,療喉痹,利丈夫。(和名宇仁。)辛羸子崔禹云∶味辛KT,大熱,無毒,貌似甲螺而口有蓋,蓋似甲,香色如虎魄,薄光薄光是也。啖之為快味,師門得此而將食之,間夜中耳聞數(shù)十尼唄聲,及覺而不聞,門即放生,不啖吃矣。(和名于保安支。)甲羸子崔禹云∶味澀咸,小冷,無毒,主蛄毒,補中。貌似辛螺而口有角蓋,蓋上甲錯,似鮫魚皮,而KT臌KT臌者是也。昔烈真到于東海之碣陂而獲巨螺,其大如十升器,將食之間,夜中化成女人,語云為夫婦,十日共俱游之,忽然不見,受真視羸中有光物,即敗見有大珠作,未食之,登仙。(和名都比。)小羸子崔禹云∶味澀咸,少冷,無毒,主赤白下利,補中,貌似甲羸而細小??谟邪子裰w,煮啖之。(和名之多多美。)口廣大辛螺《七卷經(jīng)》云∶肉味甘冷。其膽味辛,形似大辛螺而稍小,其甲少薄,色小青黑。(和名于保爾之。)石陰子崔禹云∶味酸,小冷,無毒,主消渴,渴利,黃膽,癰瘡,明目補中,貌似人足而表黯黑生毛,是物生海中,有陰精,故名曰石陰子。(和名加世又伊芳加比。)龍?zhí)阕哟抻碓啤梦断绦?,冷,無毒,主黃膽,消渴,渴利,醒酒,貌似大蹄而附石生肉,頭生黑發(fā)白卷曲者是也。(和名世。)寄居崔禹云∶味咸,冷,無毒,主渴,醒酒,去煩熱,貌似蜘蛸。是物好容他殼中居負殼行,人犯驚即縮足轉(zhuǎn)墜似死乃過,人物行,行掇取啖之,以殼炙火即走出,亦拾掇食之。

   《拾遺》云∶食之益顏色。(和名加牟奈。)擁劍《膳夫經(jīng)》云∶不入藥用?!镀呔斫?jīng)》云∶《廣志》云∶以蟹色黃方二寸,其一KT偏長三寸余,特有光,其短食物著口,一云其大KT和利如劍,其愛如實也。(和名加佐女。)蝦《七卷經(jīng)》云∶味甘,平,食之無損益,不可合梅李生菜,皆令人病?!娥B(yǎng)生要集》云∶蝦無鬢。又亦腹下通黑,食之殺人。又云∶蝦煮當赤而反白者,勿食之,腹中生蟲。(和名衣比。)蟹《本草》云∶味咸,寒,有毒,主療胸中邪熱氣結(jié)痛,僻面腫,散血氣,愈漆瘡。

   崔禹云∶主渣鼻惡血,明目醒酒,蟹類亦多。蔡謨初渡江不識而吃蟹幾死,乃嘆云∶讀《爾雅》不熟,為勸學所誤耳。孟詵云∶蟹腳中髓汲及腦能續(xù)斷筋骨。人取蟹腦髓微熬之,令納瘡中,筋即連續(xù)。《七卷經(jīng)》云∶蟹目在下者,食傷人。馬琬云∶蟹有六足,腹下無毛,并殺人。《養(yǎng)生要抄》云∶蟹目相向及目赤足斑,不可食。殺人?!妒辰?jīng)》云∶孿皆冷利動嗽不可多食。(和名加爾。)河貝子崔禹云∶味咸,冷,無毒,主黃膽,消渴。(和名美奈。)田中螺汁《本草》云∶大寒,主目熱赤痛,止渴?!短站白ⅰ吩啤蒙锼屑昂^岸側(cè),形圓大如梨柿者人亦煮食之;療熱,醒酒,止渴。患眼痛,取真朱并黃連納壓裹,久汗出取以注目中,多瘥?!短K敬注》云∶殼療尸注,心腹痛。又主失精。《拾遺》云∶煮食利之大小便,去腹中結(jié)熱,目黃,香港腳沖上,少腹急硬,小便赤澀,手腳浮腫。生水浸取汁飲之,止消渴。此物至難死,有誤泥于壁中二十歲猶活。崔禹云∶田中羸子,味咸,小冷,無毒,主醒酒。冷補之。(和名多都比。)


五菜部第四

竹筍《本草》云∶味甘,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崔禹云∶味甘,少冷,主利水道,止消渴、五痔。孟詵云∶筍動氣,能發(fā)冷,不可多食。(和名多加半奈。)白瓜子《本草》云∶味甘,平,寒,無毒。主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饑。久服輕身耐老?!短站白ⅰ吩啤檬旃嫌袛?shù)種,除瓤食之,不害人。若覺食多。入水自漬即便消。又云∶《博物志》云∶水浸至項,食瓜無數(shù)。崔禹云∶味甘冷無毒,食之利水道,去痰水。未熟者,冷,黃熟者平。其瓤甘,補中,除腸胃中風,殺三蟲,止眩冒?!娥B(yǎng)生要集》云∶瓜二蒂及二莖食之殺人。馬琬云∶有兩鼻食之殺人。孟詵云∶寒多,食發(fā)癉黃,動宿冷病。又瘕癖人不可多食之。(和名宇利。)冬瓜《本草》云∶白冬瓜,微寒,主除少腹水脹,利小便,止渴?!短兆ⅰ吩啤枚闲岳淅?,解毒消渴?!渡褶r(nóng)經(jīng)》云∶冬瓜味甘。無毒,止渴,除熱。崔禹云∶冬瓜除水脹風冷人勿食,益病。又作胃反病。魚玄子張云∶冬瓜食之壓丹石,去頭面熱。(和名加毛宇利。)越瓜孟詵云∶寒,利陽。益腸胃,止渴,不可久食。動氣,雖止渴仍發(fā)諸瘡,令虛,腳不能行立?!侗静萏兆ⅰ吩啤迷焦希艘宰鬏险?,食之亦冷。《拾遺》云∶食之利小使,去熱,解酒毒。(今按∶損害物。和名都乃宇利。)胡瓜孟詵云∶寒,不可多食,動寒熱,發(fā)瘧病。魚玄子張云∶發(fā)氣,生百病,消人陰,發(fā)諸瘡疥,發(fā)香港腳。天行后猝不可食之,必再發(fā)。(今按∶損害物。和名加良宇利。)茄子崔禹云∶味甘咸溫,有小毒,主充皮膚,益氣力,香港腳人以苗葉煮濤腳;皆除毒氣,尤為良驗也?!镀呔斫?jīng)》云∶溫,平,食之多動氣損陽。(和名奈須比。)龍葵《本草》云∶味苦,寒,無毒,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其子療疔瘡。崔禹云∶食之益氣力。孟詵云∶其子療甚妙,其赤其赤,珠者名龍珠,久服變發(fā)長黑,令人不老?!娥B(yǎng)生要集》云∶補五臟,輕身明目。(和名己奈須比。)若瓠《本草》云∶味苦,寒,有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蘇敬注》云∶瓠與冬瓜瓠全非別類,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消渴?!短站白ⅰ吩啤糜钟叙嗍丘?。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妒斑z》云∶煎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寒,鼻塞,黃疸。又云∶食苦瓠中毒者,煮黍穣汁飲之,《埤蒼》云∶瓠者王瓜也。瓠瓢酌酒琴書自娛也。

(和名爾加比佐古。)葵菜《本草》云∶味甘,寒,無毒。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葉為百菜主。

《陶景注》云∶以秋種,經(jīng)冬至春作子,謂之冬葵,至滑利,能下石淋。《蘇敬注》云∶北人謂之蘭香。常食中用之,云去臭(鼻)氣?!渡褶r(nóng)經(jīng)》云∶味甘,寒,久食利骨氣。崔禹云∶食之補肝膽氣,明目;主治內(nèi)熱消渴,酒客熱不解。孟詵云∶若熱者食之,亦令熱悶。

《膳夫經(jīng)》云;葵葉尤冷利。《千金方》云∶十日一食葵,葵滑,所以通五臟,擁氣。馬琬云∶葵赤莖背黃,食之殺人。(和名安不比。)山葵崔禹云∶味辛KT作菹食益人。作齏為快味。(和名和佐比。)兔葵《本草》云∶味甘,寒,無毒。主下諸石淋,止武蛇毒。崔禹云∶味甘,大冷,食之下諸石及蛇毒。(和名以倍爾禮。)莧菜《本草》云∶味甘,寒,無毒,主清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益氣力。《蘇敬注》云∶主諸腫、、疣目?!妒斑z》云∶食鱉所忌,今以鱉細銼和莧于水處置之,則變?yōu)樯M?!镀呔斫?jīng)》云∶味甘,益氣力,不饑。崔禹云∶食之益氣力。

信陵之女,時年十八未嫁而妊胎。父陵自迫問何有妊哉。因垂殺之。女答云∶仆都無所為,但好啖此菜耳,不知所以然云云。父心含怪而取少年婢令食此莧菜,未出數(shù)十月而妊胎,遂KT凈全之產(chǎn)。(和名比由。)羊蹄《本草》云∶味苦,寒,無毒,主頭禿疥瘙,除女子陰蝕、浸淫、疸、痔,殺三蟲?!度f畢方》云∶療蠱。崔禹云∶補五臟,益氣力。(和名志。)薺《本草》云∶味甘,溫,無毒,主利肝氣,和中。孟詵云∶補五臟不足。葉動氣。

《陶景注》云∶《詩》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崔禹云∶食之甘香,補心脾。(和名奈都奈。)生姜《本草》云∶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久服去臭氣,通神明?!渡褶r(nóng)經(jīng)》云∶令少志少智,傷心性,不可過多耳。(今按∶《拾遺》云∶今食姜處亦未聞人愚,無姜處未聞人智,為浪說。)《膳夫經(jīng)》云∶食甜粥訖,勿食姜。即交吐成霍亂??崭刮鹗成擦羁?。崔禹云∶食之去痰下氣,除風邪,味辛,KT是物為調(diào)食之主?!妒常↘T)》云∶男子多食者,令人尻肛緩大,女人者令其陰器緩大。孟詵云∶食之除鼻塞,去胸中臭氣?!娥B(yǎng)生要集》云∶微溫,食之尤良。然不可過多耳。傷心氣。又云∶空腹食,喜令揚上,善為骨蒸及作癰癤。(和名都知波之加美。)蕪菁《本草》云∶味苦,溫,無毒。主利五臟,輕身益氣,可長食。《蘇敬注》云∶蕪菁,北人名蔓菁?!妒斑z》云∶子主急黃、黃膽,腸結(jié)不通。又云∶蔓菁園中無蜘蛛,是其相畏也。崔禹云∶食之利五臟,其根蒸敷,腳腫即消。又,取得一斗搗研,以水三斗,煮取一斗汁,濃服之,除瘕積聚及霍亂心腹脹滿,為妙藥?!渡褶r(nóng)經(jīng)》云∶根不可多食,令人氣脹。《蘇敬香港腳論》云∶患香港腳人不宜食蔓菁。《七卷經(jīng)》云∶陳楚謂之KT,魯齊謂之蕘,關(guān)之東西謂之蕪菁,趙魏謂之大芥。(和名阿宇奈。)菘菜《本草》云∶味甘,溫,無毒,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消渴?!妒斑z》云∶去魚腥,動病。又,南土無姜,盡為此物所用。崔禹云∶味甘,少冷,無毒,菜中菘尤血常食。和中,無余逆忤,令多食。孟詵云∶腹中冷病者不服,有熱者服之亦不發(fā)病。其菜性冷。

(和名大加奈。)蘆茯《本草》云∶味辛甘,溫,無毒,主大下氣,消谷去痰,服健人。生搗汁服,主消渴,誡大有驗。崔禹云∶味辛薰,溫,消五谷反魚肉毒。又云∶其葉嫩美,亦為生菜之主,啖之消食和中,利九竅,益人。《七卷經(jīng)》云∶久在土中,食之不利人。馬琬云∶夜食不用啖蘆茯根,氣不散不利人。孟詵云∶蘿菔,冷,利五臟關(guān)節(jié),除五臟中風,輕身,益氣,根消食下氣。又云∶甚利關(guān)節(jié),除五臟中風,練五臟中惡氣,令人白凈。(和名于保檷。)芥《本草》云∶味辛,溫,無毒,歸鼻。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食溫中。《陶景注》云∶似菘而有毛,味KT。崔禹云∶食之安中。又,芥類多,有鼠芥鼠食其花而皮毛皆KT落,故以名之。又有雀芥,雀食,其子而KT能飛翔,故以名之?!镀呔斫?jīng)》云∶芥有兩種,大芥、小芥,是治無異之。孟詵云∶生食發(fā)丹石,不可多食。(和名加良之。)白苣崔禹云∶味苦,冷,無毒,主明目,進食者為要。孟詵云∶寒,主補筋力。魚玄子張云∶利五臟,開胸膈,擁寒氣,通經(jīng)脈,養(yǎng)筋骨,令人齒白凈,聰明少睡,可常食之。

有小冷氣,人食之雖亦覺腹冷,終不損人。又,產(chǎn)后不可食之,令人寒中,少腹痛。(和名知佐。)薊菜《本草》云∶味甘,溫,主養(yǎng)精保血。陶景注云∶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短K敬注》云∶大小薊欲相似,功力有殊?!妒斑z》云∶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利、驚瘡、出血、嘔血等,取汁溫服。又金瘡,又蜘蛛、蛇、蝎咬毒,服之佳。崔禹云∶食之養(yǎng)精神,令人肥健,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孟詵云∶葉亦堪煮羹,食甚除熱風氣。又,金創(chuàng)血不止,義葉封之即止。(和名安佐美。)莖菜崔禹云∶食之止利,味甘苦,少冷,有小毒,主心熱煩嘔。一名。又取根搗敷釘腫瘡瘡根即拔之。(和名不不支。)薰蕖崔禹云∶味辛,溫,無毒,食之止咳嗽、冷利,止噦。(和名曾良之。)蘩蔞《本草》云∶味酸,平,無毒。主積年惡瘡不愈。蘇敬云∶即是雞腸。《七卷經(jīng)》云∶食之主消渴,雜瘡。魚玄子張云∶煮作羹食之,益甚人。(和名波久倍良。)蘭鬲草崔禹云∶食之辛香,冷,平,無毒。主利水道,辟不祥不老,通神明。(和名阿良良支。)胡KT崔禹云∶味辛臭,食之調(diào)食下氣。凡河海之鳥魚膾者尤是為要也。孟詵云∶食之消谷,久食之多忘。魚玄子張云∶利五臟不足,不可多食。損神。(今按∶損害物。和名已志。)蓼《本草》云∶味辛溫無毒,主明目溫中。能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妒斑z》云∶蓼主癖,一名女憎,是其弱陽事也,不可近陰。

又蓼蕺俱弱陽?!镀呔斫?jīng)》云∶多食吐水。又多損陽事?!肚Ы鸱健吩啤命S帝曰∶蓼食過多有毒,發(fā)心痛。(和名多天。)荷《本草》云∶微溫,主蠱及瘧。《陶景注》云∶今人赤者為荷,白者為覆菹葉。

同一種耳。于食用,赤者為勝;藥用,白者中蠱。服其汁,臥其葉,即呼蠱主姓名。多食損藥勢。又不利腳人家種。白荷亦云避蛇。蘇敬云∶主諸惡瘡,殺螫蠱毒根,主稻麥芒入目者,以汁注中即出。崔禹云∶今常食之,有益無損。(和名米加。)芹《本草》云∶味甘,平,主療女子赤沃,止血,養(yǎng)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一名冰英?!妒斑z》云∶莖葉汁小兒暴熱,大人酒熱毒鼻塞身熱,利大小腸。崔禹云∶味甘,少冷,無毒,利小便,除水脹。孟詵云∶食之養(yǎng)神益力,殺石藥毒。魚玄子張云∶中醋中食之,損人,齒黑色。若食之時不如高由者,宜人。其水者,有蟲生子食之,與人患。

《養(yǎng)生要集》云∶芹菜(葉)細葉有毛,食之殺人。(和名世利。)菜《本草》云∶味甘,寒,無毒,主暴熱,喘,小兒丹腫?!镀呔斫?jīng)》云∶廣陵人呼為接,一名KT菜,一名水蔥。(和名奈支。)蕨菜崔禹云∶味咸,苦,小冷,無毒,食之補中,益氣力?;蛟贫嗍持钊松碇亍?/span>

是物不宜陽人,即宜陰吒人,食一兩斤蕨,終身不病,作脯食之。又煮蒸于臘食之。孟詵云∶令人腳弱不能行,消陽事,縮玉莖,多食令人發(fā)落、鼻塞、目暗小兒不可食之立行不得也。《拾遺》云∶小兒食,腳弱不行,四皓食芝而壽,夷齊食蕨而夭,固非良物?!端焉裼洝吩弧肏T鑒鎮(zhèn)丹徒二月出獵,有田土折一莖蕨食之,覺心中淡淡成病,后吐一小蛇,懸屋前,漸干成蕨,視即遂瘥。明此物不可生食之。(和名和良比。)薺蒿菜《七卷經(jīng)》云∶冷,食之無損益。崔禹云∶食之明目。味咸,溫,無毒,主開胸府,狀似艾草而香,作羹食之,益人。(和名于波支。)《本草》云∶味甘,寒,主消渴,熱痹。陶景注云∶下氣?!短K敬注》云∶久食大宜人。孟詵云∶多食動痔?!妒斑z》云∶案物此雖水草,性熱,擁氣,溫病起食者多死,為體滑,脾不能磨。常食壅氣,令關(guān)節(jié)氣急,嗜唾。蘇敬云∶上品,主香港腳?!断愀勰_論》中令人食此之誤極深也。(和名奴奈波。)骨蓬崔禹云∶味咸,大冷,無毒,主黃膽消渴。(和名加波保檷。)頭《拾遺》云∶味辛,寒,有毒,主癰腫風毒。磨敷腫上搗碎,以灰汁煮成餅,五味調(diào)為如食之,主消渴,生即戟喉出血。生吳蜀。葉如半夏,根如KT,好生陰地,雨滴葉生子,一名,又有斑枝,根苗相似,至秋有花直出赤子,其根敷癰毒,于不食。(和名古爾也久。)牛蒡《本草》云∶惡實,一名牛蒡,一名鼠粘草,味辛,平,主明目,補中,中風,面腫,消渴?!短K敬注》云∶根主牙齒痛,腳緩弱;癰疽,咳嗽,疝瘕。積血。(和名支多支須。)骨蓬崔禹云∶味咸,大冷,無毒,主黃膽,消渴。(和名加波保檷。)木菌《七卷經(jīng)》云∶味甘,溫,平,食之輕身,利九竅。凡諸有毒木所生,人不識,煮食,無不死之。宜不可輕啖之。又云∶石耳性冷,生于石上,食之為益。又云∶地菌,溫,平,食之補五臟,益氣。崔禹云∶菌茸,食之去熱氣,生冷干溫?!妒斑z》云∶采歸,色變者有毒,夜中有光者有毒,煮不熟者有毒。蓋仰者有毒。又冬春無毒,秋夏有毒,為蛇過也。冬生白軟者無毒,久食利腸胃。《養(yǎng)生要集》云∶木菌味甘,溫平,食之輕身,利九竅。

又云∶菌赤色,不可食,害人。又云∶菌生卷者,食之傷人。青色者亦不可食。木耳色青及仰生者不可食,傷人。又云∶楓樹所生菌,食之令人笑不止。又云∶治食菌中毒,煩亂欲死方∶煮大豆汁,飲之良。又土漿,飲之良。(和名支乃多介。)榆皮《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大小便不通水道,除邪氣、腸胃中熱氣,消腫。

性滑利,療小兒頭瘡,久服輕身不饑。其實尤良?;ㄖ餍喊B、小便不利?!短站白ⅰ吩啤昧钊怂摺o^∶榆令人眠?!抖Y記》云∶粉榆以滑之。(榆白曰粉)《養(yǎng)生要集》云∶多睡,發(fā)痰。(和名爾禮。)辛夷《本草》云∶味辛,無毒,主五臟身體寒風,風頭腦痛,利九竅,生發(fā)鬢,去白蟲,增年。崔禹云∶食之利九竅,味辛香,溫,無毒,其子可啖之。(和名也末安良良支。)昆布《本草》云∶味咸,寒,無毒,主十二種水腫,癭瘤,氣。陶景注云∶干性熱,柔甚冷。《拾遺》云∶生頹卵腫,含汁咽之。崔禹云∶治九風熱熱癉,手腳疼痹,以生啖之,益人。(和名比呂米。)海藻《本草》云∶味苦咸,寒,無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jié)氣,癰腫,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水腫,皮間積聚。暴頹留氣,熱結(jié),利小便。崔禹云∶味咸,小冷,一名海發(fā),其狀如亂發(fā)。孟詵曰∶食之起男子陰,恒食消男子。魚玄子張云∶瘦人不可食之。(和名爾支女。)鹿角菜《養(yǎng)生要集》云∶味咸,冷利,食之動嗽。(今按∶損害物。和名都乃未多。)石崔禹云∶味咸至滑,滑然大冷,無毒,食之止口爛,治消渴,進食。(和名古毛)紫苔崔禹云∶味酸,小冷,無毒,生水底石上,食之止消渴。(和名須牟乃利。)蕺《本草》云∶味辛,微溫,多食令人氣喘?!短站白ⅰ吩啤貌焕朔?,恐閉氣故也。

(今按∶損害物,和名之不支。)蔥《本草》云∶蔥實味辛,溫,無毒,主明目,補中不足。莖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喉痹不通,安胎,除肝邪氣,利五臟,殺百藥毒。崔禹云∶其莖白者,性冷,青者性熱。根主傷寒頭痛?!镀呔斫?jīng)》云∶味辛,溫,不可食,傷人心氣。(和名純。)薤《本草》云∶味辛苦,溫,無毒,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饑,耐老,除寒熱,溫中,利病患?!妒斑z》云∶調(diào)中,主久利不瘥,大腹內(nèi)常惡者,但多煮食之。蘇敬云∶薤有赤白二種,白者補而美,赤主金瘡。崔禹云∶食,長毛發(fā)。孟詵云∶長服之可通神靈,甚安魂魄,續(xù)筋力。(和名于保美良。)韭《本草》云∶味辛酸,溫,無毒,主安五臟,除胃熱,利病患,可久食。根主養(yǎng)發(fā)。

《陶注》云∶是養(yǎng)性所忌。孟詵云∶冷,氣人,可煮長服之?!妒斑z》云∶溫中下氣,補虛調(diào)和腑臟,令人能食,止泄白膿,腹冷痛,蒸煮食之。葉根搗絞汁,服解諸藥毒狂犬咬人,亦殺蛇虺蝎惡蟲毒。又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俗云韭菜是草鐘乳,言其宜人信然也。(和名已美良。)蘇《本草》云∶味辛,溫,無毒,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溫中,除邪痹毒瓦斯。崔禹云∶性溫,薰臭中風冷霍亂,煮飲汁至良。或云∶主腹中生瘡及疝瘕。《七卷經(jīng)》云∶損人,不可長食。孟詵云∶大蒜,熱,除風殺蟲毒瓦斯。(今按∶損害物,和名已比留。)葫《本草》云∶味辛,溫,有毒,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瓦斯。獨子者亦佳。歸五臟,久食傷人,損目明?!短兆ⅰ吩啤煤鶠榇笏?,蒜為小蒜,俗人作齏,以啖膾肉,損性伐命,莫此之甚?!妒斑z》云∶葫大蒜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爛癖,伏邪惡,宣通溫補,無已加之。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使毛發(fā)白。合皮截卻兩頭吞之名為內(nèi)灸。崔禹云∶味辛KT,大溫,殺鬼毒諸氣。云獨子者曰葫,少者如百合。片者曰蒜,以作齏;合蟲魚肉鳥食之為快味?;蛟凭檬硴p性伐命者,今常啖之無有損,是事為不可信耳。但服藥曰慎辟之。馬琬云∶不益藥性,若直爾啖之,亦應(yīng)通氣?!肚Ы鸱健吩啤枚嗍成?,行房傷肝氣,令人面色無。(今按∶損害物、和名于保比留。)蜀椒《本草》云∶味辛,大熱,有毒,主邪氣咳逆,溫中,下氣,逐骨節(jié)皮膚肌寒溫痹痛,除五臟六腑寒冷,心腹留飲宿食腸下利,結(jié),水腫,黃膽,鬼注,蠱毒,殺蟲魚,久服頭不白。輕身,增年,堅齒發(fā),耐寒暑。崔禹云∶食之溫中五臟六腑冷風。孟詵云∶除客熱,不可久食,鈍人性靈?!娥B(yǎng)生要集》云。椒,閉口及色白者,食蒸殺人。(今按∶損害物,和名不佐波之加美。)菊《本草》云∶味苦甘,平,無毒,主風頭,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痛,去來陶陶,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臟,調(diào)四肢,久服輕身延年耐老。崔禹云∶仙經(jīng)以菊為妙藥,吳孺子三月三日生,生日常摘菊苗蒸煮啖之,遇于青歸子,俱共游于芳壺,一云石臺,遂乘于紫云,升于青天。大補,成好,啖其花頭不白筋不KT之。(和名支久。)

(半井氏藏有《醫(yī)心方》二部,一為卷子本,蓋是永觀中丹波康賴所撰進原本,而間以他本補綴之,卷末有女醫(yī)博士光成跋。一為粘葉本,即臨寫卷子本者。而卷子本之蝕叵讀者可據(jù)以補完也。惜此本乙卯冬罹池魚之災(zāi),獨卷子本官有雕刻之舉得以全然存于今日,殆亦非偶然。但粘葉本卷末記撰進歲月及康賴猝日壽數(shù)是他書所不載,唯此可據(jù)以征信,則真為可貴重。故今影刻二跋以示同好云。安政丁巳重五福山源立之。)是書??慈?,不幸會(臣琰)先人謝世。未及,(臣佶)先人亦復(fù)相繼見背。不肖等慟哭之余,竊恐是刻之遷延不果,無以報二先人于地下。既而,不肖等承乏忝襲先職,乃孤陋不自揣,敢任校佳之佳之責,而二三子亦皆密勿從事,始能畢功。櫻愉札記則小島尚真、高島久貫、澀江全善、森立之、佐藤萇等最與有力焉。既而,尚真、全善先沒,而久貫、立之等專任其責,唯是,此書之成。距今九百年所,其所援引各書并系唐人舊帙。在今日大率散逸不傳,或者其所依之本派別不一,或者今本經(jīng)后人刪改,猝難證明。矧乃其間字畫僻異、不易識別者有之,文義晦澀、不易讀定者有之;簡斷墨KT、不可復(fù)問者有之。今不敢茍且遷就,妄為之說。半井氏所藏,別有延慶舊抄冊子本,其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卷系延享四年和氣成庸所補抄,校以是本,亦互相出入,則爰從而疏記之。櫻愉第三十卷末記是書撰進歲月及其猝歲月日,亦足以補史氏之缺,則并附刻以資考鏡。他仁和王府所藏凡十六卷,舊藏零本凡四卷,亦時有異同。今皆一一條舉之。若夫微作、率作KT、暑作署、覆作覆、棗作KT、狗作KT及偏旁之木手并通、頭、KT頭之互用。凡皆文本異構(gòu),非關(guān)指義,則均不敢辭費。櫻愉背記數(shù)條,一從原帙影摹以附后。至于背紙,有用當時牒狀者,有用具注歷本者,諸古記遺文散出,各處固多,考古者所不廢意者此類,與本書不相涉,一概濫載,極為不倫,則令皆從略。嗚呼,自二先人有斯舉,盍屢易裘葛其間存歿之感。有不堪然者,(臣琰臣佶)自愿聞見陋,曾不足窺先業(yè)萬一,獨是數(shù)百年欲見而不得之珍,一朝發(fā)光,醫(yī)方之傳,可沿溯以得其津涯,則庶幾乎醫(yī)道之日以益明,盍不唯見二先人所以拳拳??淌菚χ畟?。抑亦昭代休明之運,舉一世而躋之于仁壽,其所沾被者遠矣。萬延紀元歲次上章灘且月既望侍醫(yī)醫(yī)學教諭法眼(臣)多紀(元琰),侍醫(yī)醫(yī)學教諭兼督務(wù)法眠(臣)多紀(元佶)拜手同識。

原標題:醫(yī)心方
上一篇:蘇沈良方下一篇:沒有了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