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總論
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于舊也。但傷有重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遲速,及遺留生理殘障與否,皆關(guān)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盡其法也。蓋一身之骨體,既非一致,而十二經(jīng)筋之羅列序?qū)伲指鞑煌时厮刂潴w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nèi),手隨心轉(zhuǎn),法從手出?;蜃еx而復合,或推之就而復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則骨之截斷,碎斷、斜斷,筋之弛、縱、卷、攣、翻、轉(zhuǎn)、離、合,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況所傷之處,多有關(guān)于性命者,如七竅上通腦髓,膈近心君,四末受傷,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氣素壯,敗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亂施;若元氣素弱,一旦被傷,勢已難支,設(shè)手法再誤,則萬難挽回矣。此所以尤當審慎者也。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誠以手本血肉之體,其宛轉(zhuǎn)運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輕重開合,能達病者之血氣凝滯,皮肉腫痛,筋骨攣折,與情志之苦欲也。較之以器具從事于拘制者,相去甚遠矣。是則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wù)哉。
手法釋義
摸法
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以及表里虛實,并所患之新舊也。先摸其或為跌仆,或為錯閃,或為打撞,然后根據(jù)法治之。
接法
接者,謂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于舊也。凡骨之跌傷錯落,或斷而兩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亂,或岐而旁突,相其情勢,徐徐接之,使斷者復續(xù),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蛴檬址ǎ蛴闷骶?,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醫(yī)者之通達也。
端法
端者,兩手或一手擒定應(yīng)端之處,酌其重輕,或從下往上端,或從外向內(nèi)托,或直端、斜端也。蓋骨離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則不待曠日遲久,而骨縫即合,仍須不偏不倚,庶愈后無長短不齊之患。
提法
提者,謂陷下之骨,提出如舊也。其法非一,有用兩手提者,有用繩帛系高處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輔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傷之輕重淺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輕提,則病莫能愈;輕者重提,則舊患雖去,而又增新患矣。
按摩法
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揉摩之也。此法蓋為皮膚筋肉受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斷折者設(shè)也?;蛞虻烷W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jīng)絡(luò),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jié)之腫,其患可愈。
推拿法
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拿者,或兩手一手捏定患處,酌其宜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若腫痛已除,傷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轉(zhuǎn)搖不甚便利,或有筋縱而運動不甚自如,又或有骨節(jié)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暢,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經(jīng)絡(luò)氣血也。蓋人身之經(jīng)穴,有大經(jīng)細絡(luò)之分,一推一拿,視其虛實酌而用之,則有宣通補瀉之法,所以患者無不愈也。
以上諸條,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于臨證之權(quán)衡,一時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器具總論
跌仆損傷,雖用手法調(diào)治,恐未盡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則未可云醫(yī)理之周詳也。因身體上下、正側(cè)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輔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復合,欹者復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則危證可轉(zhuǎn)于安,重傷可就于輕。再施以藥餌之功,更示以調(diào)養(yǎng)之善,則正骨之道全矣。
裹簾
(器一無圖)裹簾,以白布為之。因患處不宜他器,只宜布纏,始為得法,故名裹簾。其長短闊狹,量病勢用之。
振挺
(器二無圖)振挺,即木棒也,長尺半,圓如錢大,或面杖亦可。蓋受傷之處,氣血凝結(jié),疼痛腫硬,用此挺微微振擊其上下四旁,使氣血流通,得以四散,則疼痛漸減,腫硬漸消也。
用法釋義∶凡頭被傷,而骨未碎筋未斷,雖瘀聚腫痛者,皆為可治。先以手法端提頸、項、筋骨,再用布纏頭二三層令緊,再以振挺輕輕拍擊足心,令五臟之氣上下宣通,瘀血開散,則不奔心,亦不嘔呃,而心神安矣。
若已纏頭拍擊足心,竟不覺疼,昏不知人,痰響如曳鋸,身體僵硬,口溢涎沫,乃氣血垂絕也,不治。
披肩
(器三無圖)披肩者,用熟牛皮一塊,長五寸,寬三寸,兩頭各開二孔,夾于傷處,以棉繩穿之,緊緊縛定,較之木板稍覺柔活。
用法釋義∶凡兩肩撲墜閃傷,其骨或斷碎,或旁突,或斜努,或骨縫開錯筋翻。法當令病患仰臥凳上,安合骨縫,揉按筋結(jié),先以棉花貼身墊好,復以披肩夾住肩之前后,縛緊,再用白布在外纏裹畢,更用扶手板,長二尺余,寬三四寸,兩頭穿繩懸空掛起,令病患俯伏于上,不使其肩骨下垂。過七日后,開視之,如俱痊,可撤板不用;如尚未愈,則仍用之。若不根據(jù)此治法,后必遺殘患蘆節(jié)。
攀索
(器四)攀索者,以繩掛于高處,用兩手攀之也。
疊磚
(器五)疊磚者,以磚六塊,分左右各疊置三塊,兩足踏于其上也。
\r攀索疊磚用法圖\p04-a52a1.bmp\r用法釋義∶凡胸、腹、腑、脅,跌、打、蹦、撞、墊、努,以致胸陷而不直者,先令病患以兩手攀繩,足踏磚上,將后腰拿住,各抽去磚一個,令病患直身挺胸;少頃,又各去磚一個,仍令直身挺胸。如此者三,其足著地,使氣舒瘀散,則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也。再將其胸以竹簾圍裹,用寬帶八條緊緊縛之,勿令窒礙,但宜仰睡,不可俯臥側(cè)眠,腰下以枕墊之,勿令左右移動。
通木
(器六)用杉木寬三寸,濃二寸,其長自腰起上過肩一寸許,外面平整,向脊背之內(nèi)面刻凹形,務(wù)與脊骨膂肉吻合,約以五分(分去聲)度之,第一分自左側(cè)面斜鉆二孔右側(cè)面斜鉆二孔;越第二分至第三分、四分、五分,俱自左右側(cè)面各斜鉆一孔,用寬帶一條,自第一分上左孔穿入,上越右肩,下胸前,斜向左腑下繞背后,穿于第一分右次孔內(nèi);再用一帶自第一分上右孔穿入,上越左肩,下胸前,斜向右腋下繞背后,穿入第一分左次孔內(nèi),兩帶頭俱折轉(zhuǎn)緊扎木上;第三分、四分亦以帶穿之,自軟肋橫繞腹前,復向后穿入原孔內(nèi),緊扎木上;第五分以帶穿入孔內(nèi),平繞前腹,復向后緊扎木上,切勿游移活動,始于患處有益。凡用此木,先以綿絮軟帛貼身墊之,免致疼痛。
用法釋義∶凡脊背跌打損傷,膂骨開裂高起者,其人必傴僂難仰。法當令病者俯臥,再著一人以兩足踏其兩肩,醫(yī)者相彼開裂高起之處,宜輕宜重,或端或拿,或按或揉,令其縫合,然后用木根據(jù)前法逼之。
\r通木圖\p04-a52a2.bmp\r\r通木背面用法圖\p04-a52a3.bmp\r\r通木正面用法圖\p04-a52a4.bmp\r
腰柱
(器七)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扁擔形,寬一寸,濃五分,長短以患處為度,俱自側(cè)面鉆孔,以繩聯(lián)貫之。
用法釋義∶凡腰間閃挫岔氣者,以常法治之。若腰節(jié)骨被傷錯筍,膂肉破裂,筋斜傴僂者,用醋調(diào)定痛散,敷于腰柱上,視患處將柱排列于脊骨兩旁,務(wù)令端正;再用蘄艾,做薄褥覆于柱上,以御風寒,用寬長布帶,繞向腹前,緊緊扎裹,內(nèi)服藥餌,調(diào)治自愈。
\r腰柱圖\p04-a52a5.bmp\r\r腰柱用法圖\p04-a52a6.bmp\r
竹簾
(器八)竹簾者,即夏月涼簾也,量患處之大小長短裁取之。
用法釋義∶凡肢體有斷處,先用手法安置訖,然后用布纏之,復以竹簾圍于布外,緊扎之,使骨縫無參差走作之患,乃通用之物也。
杉籬
(器九)杉籬者,復逼之器也。量患處之長短闊狹、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為之。酌其根數(shù),記清次序,不得紊亂,然后于每根兩頭各鉆一孔,以繩聯(lián)貫之。有似于籬,故名焉。但排列稀疏,不似竹簾之密耳。
用法釋義∶凡用以圍裹于竹簾之外,將所穿之繩結(jié)住,再于籬上加繩以纏之,取其堅勁挺直,使骨縫無離綻脫走之患也。蓋骨節(jié)轉(zhuǎn)動之處,以骨節(jié)甚長之所,易于搖動,若僅用竹簾,恐挺勁之力不足,故必加此以環(huán)抱之,則骨縫吻合堅牢矣。
抱膝
(器十)抱膝者,有四足之竹圈也。以竹片作圈,較膝蓋稍大些須,再用竹片四根,以麻線緊縛圈上,作四足之形,將白布條通纏于竹圈及四足之上。用于膝蓋,雖拘制不致痛苦矣。
用法釋義∶膝蓋骨覆于楗、二骨之端,本活動物也。若有所傷,非骨體破碎,即離位而突出于左右,雖用手塵推入原位,但步履行止,必牽動于彼,故用抱膝之器以固之,庶免復離原位,而遺跛足之患也。其法將抱膝四足,插于膝蓋兩旁,以竹圈轄住膝蓋,令其穩(wěn)妥,不得移動,再用白布寬帶緊緊縛之。
擊仆損傷應(yīng)刺諸穴經(jīng)義
《素問·繆刺論》曰∶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nèi),腹中滿脹,不得前后,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luò),刺足內(nèi)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各一,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注】此言惡血為病,有繆刺之法也。人因墮墜,致惡血留內(nèi),腹中滿脹,前后不通,當先用利藥。如上傷厥陰肝經(jīng)之脈,下傷少陰腎經(jīng)之絡(luò),當刺內(nèi)踝之下,然谷之前,有血脈令出血者,蓋以此屬少陰之別絡(luò),而交通乎厥陰也,兼刺足跗上動脈,即沖陽穴,乃胃經(jīng)之原也。如病不已,更刺三毛上大敦穴左右各一,見血立已??姶陶?,左刺右大敦,右刺左大敦也。但足跗動脈,上關(guān)沖脈,少陰陽明三經(jīng),只宜淺刺,不可出血不已也。
\r應(yīng)刺穴圖\p04-a52a11.bmp\r《靈樞經(jīng)·寒熱病篇》曰∶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支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jié)交。三結(jié)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guān)元也。
【注】此言身有所傷,血出多者,及中風寒者,破傷風之屬也?;蛞驂檳嫞槐匮?,而四支懈惰不收者,皆名體惰也。關(guān)元任脈穴名,又足陽明、太陰之脈皆結(jié)于此,故為三結(jié)交也。
\r應(yīng)刺穴圖\p04-a52a12.bmp\r《靈樞經(jīng)·厥病論》曰∶頭痛不可取于者,有所擊墮,惡血在內(nèi),傷痛未已,可側(cè)刺不可遠取之也。
【注】經(jīng)言惡血在內(nèi),頭痛不可取其者,蓋頭痛取,以泄其氣,則頭痛可愈也。若有所擊墮,惡血在內(nèi),而取以泄其氣,則是血病治氣矣,故勿取其焉。若所擊仆之肉傷痛不已,雖用刺法,亦只于所傷附近之側(cè)刺之,以出在內(nèi)之惡血而已。若仍按經(jīng)遠取諸,以療頭痛,則不可也。
惡血已留復因怒傷肝經(jīng)義
《靈樞經(jīng)·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有所墮墜,惡血在內(nèi),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
【注】人因墮墜,血已留內(nèi),若復因大怒傷肝,其氣上而不下,則留內(nèi)之血,兩相凝滯,積于脅下,而肝傷矣。法當先導怒氣,勿積于肝,則肝可以無傷,然后飲以利藥,以破惡血,則脅下無留血矣。
擊仆傷后入房傷脾經(jīng)義
《靈樞經(jīng)·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注】有所擊仆,乃傷其外體也。如醉后入房,或汗出不知避忌當風,則邪客于肌膚,傷其內(nèi)體矣,是皆傷脾之因也。
擊仆損傷脈色經(jīng)義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注】此言肝脈有剛?cè)?,而病亦以異也。肝脈搏擊于手,而且堅且長,其色又不青,當病或墜或搏,因血積于脅下,令人喘逆不止也。正以厥陰之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其支別者,復從肝貫膈上注肺,今血在脅下,則血之積氣上熏于肺,故令人喘逆也。
《金匱要略》曰∶寸口脈浮,微而澀,然當亡血。若汗出,設(shè)不汗出者,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注】經(jīng)言∶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蓋二者皆當脈浮微而澀,今診之如此,是有枯竭之象,而無汗出之證,非亡血而何?故知有金傷或擊仆而亡血之證也。
又論曰∶肝脈搏堅而色不變,必有擊墮之事。因肉無破,則惡血必留脅下,兼致嘔逆,根據(jù)經(jīng)針刺然谷足跗,或三毛等穴出血,或飲利藥使惡血開行,當自愈也。若脈浮微而澀,當知亡血過多,根據(jù)經(jīng)于三結(jié)交關(guān)元穴灸之,或飲大補氣血之劑而調(diào)之,則病已矣。
《靈樞經(jīng)》骨度尺寸
頭部
項發(fā)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自后發(fā)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jié)處也)【按】頭部折法∶以前發(fā)際至后發(fā)際,折為一尺二寸。如發(fā)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后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為直寸。橫寸法∶以眼內(nèi)角至外角,此為一寸,頭部橫直寸法并根據(jù)此。
胸腹部
結(jié)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缺盆以下之中,長九寸。
胸圍四尺五寸。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當折八寸為當)中下至天樞,長八寸。(天樞足陽明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而言)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橫骨橫長六寸半。(毛際下骨曰橫骨)【按】此古數(shù),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后胸腹折法為當。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此當兩股之中,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按】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橫直寸法并根據(jù)此。
背部
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節(jié),長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內(nèi)巨,人之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節(jié),今云二十一兇者,除項骨三節(jié)不在內(nèi)。)腰圍四尺二寸。
【按】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通折三尺,上七節(jié)各長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節(jié)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節(jié)與臍平,下七節(jié)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盡也,直寸根據(jù)此,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內(nèi)闊一寸,凡云第二行挾脊一寸半,三行挾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凈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也。
側(cè)部
自柱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柱骨,頸項根骨也。)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小肋也。)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足少陽環(huán)跳穴處也。)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橫骨上廉下至內(nèi)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骨際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輔骨,內(nèi)曰內(nèi)輔,外曰外輔。)內(nèi)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內(nèi)輔下廉下至廉,長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內(nèi)輔下廉下至內(nèi)踝,長一尺二寸。
內(nèi)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四肢部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臂之中節(jié)曰肘)腕至中指本節(jié),長四寸。(臂掌之交曰腕。)本節(jié)至末,長四寸半。(指之后節(jié)曰本節(jié)。)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膝以下至跗屬,長一尺二寸。(,腿灣也。跗,足面也。膝在前,在后。跗屬者,凡兩踝前后脛?wù)扑恢帲詾轷浦畬僖?。)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外踝以下至地,長一寸。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按】骨度乃《靈樞經(jīng)·骨度篇》之文,論骨之長短,皆古數(shù)也。然骨之大者則太過,小者則不及,此亦言其則耳。其周身手足折量之法,用前中指同身寸法為是。同身寸量法,詳刺灸書中。
補遺
十不治證∶顛仆損傷入于肺者,縱未即死,二七難過;左脅下傷透至內(nèi)者;腸傷斷者;小腹下傷內(nèi)者;證候繁多者;傷破陰子者;老人左股壓碎者;血出盡者;肩內(nèi)耳后傷透于內(nèi)者;脈不實重者。
以上皆不必用藥。
巔頂骨
巔者,頭頂也。其骨男子三叉縫,女子十字縫,一名天靈蓋,位居至高,內(nèi)函腦髓如蓋,以統(tǒng)全體者也?;虮淖矒p傷,如卒然而死,身體強硬,鼻口有出入聲氣,目閉面如土色,心口溫熱跳動者,此證可治。切不可撅拿并扶起盤坐,蓋恐驚亂之氣上沖,或從傷處或從七竅走泄,必傷性命也。惟宜屈膝側(cè)臥,先將高醋調(diào)混元膏,敷于頂上,以定痛消腫,活血拔毒;再將草紙卷點著,令煙氣熏其口鼻。再燃煤淬入醋內(nèi),使熱氣熏蒸口鼻,如無煤之處,燒鐵淬之亦可。以引五臟血脈,使之通和。待其口中呻吟有聲,即以童便調(diào)八厘散溫服,可以氣轉(zhuǎn)陽回,外用手法推按心胸兩肋腋下腹上,并輕托內(nèi)腕攢筋,頻頻揉摩,即掌后高骨,寸關(guān)尺診脈處也。
夫沖撞損傷,則筋脈強硬,頻頻揉摩,則心血來復,命脈流通,即可回生。常服正骨紫金丹,復外用散瘀和傷湯,洗去前敷之混元膏,再換敷混元膏。服丸藥后,或大便色黑干燥,此乃腸胃存有瘀血,或有耳聾者,俱服加減蘇子桃仁湯,以逐瘀血,健脾胃養(yǎng)精神,兼用導氣通瘀錠塞于耳中。飲食宜素粥湯飲,忌氣怒、油膩、面食。
臥處宜凈室,勿令人喧亂。若傷重已死者,用白布纏頭,以木棍輕輕拍擊足心,再提發(fā)令其直正,安定頸骨,舒其筋絡(luò),外敷混元膏,內(nèi)服紫金丹。若墜車馬損傷巔縫者,其邪墜而下,多在左,而少在右,因右手利便而然也,其治法同蹦撞諸傷。如頂骨塌陷,驚動腦髓,七竅出血,身挺僵厥,昏悶全無知覺者,不治。
混元膏
治打仆損傷,骨碎筋翻,瘀血凝聚,消青紫腫痛等證。
羚羊血(五錢)沒藥(五錢)漏蘆(三錢)紅花(三錢)大黃(二錢)麝香(三錢)升麻(三錢)白及(五錢)生梔子(二錢)甘草(二錢)明雄黃(五錢)白蘞(三錢)共為細末,用高醋熬成膏,敷于頂上。
八厘散
治跌打損傷,接骨散瘀。
蘇木面(一錢)半兩錢(一錢)自然銅(醋淬七次,三錢)乳香(三錢)沒藥(三錢)血竭(三錢)麝香(一分)丁香(五分)番木鱉(油炸去毛,一錢)共為細末,黃酒溫服,童便調(diào)亦可。
正骨紫金丹
治跌打仆墜閃錯損傷,并一切疼痛,瘀血凝聚。
丁香木香瓜兒血竭兒茶熟大黃紅花(各一兩)當歸頭蓮肉白茯苓白芍(各二兩)丹皮(五錢)甘草(三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童便調(diào)下,黃酒亦可。
散瘀和傷湯
治一世蹦撞損傷,瘀血積聚。
番木鱉(油炸去毛)紅花生半夏(各五錢)骨碎補甘草(各三錢)蔥須(一兩)水五碗煎滾,入醋二兩,再煎十數(shù)滾,熏洗患處,一日十數(shù)次。
加減蘇子桃仁湯
治瘀血內(nèi)聚,心經(jīng)瘀熱,大腸不燥者。
蘇子(三錢)蘇木(末,一錢)紅花(一錢)桃仁(炒)麥冬橘紅(各三錢)赤芍竹茹當歸(酒洗,各二錢)水三盅,煎一盅,渣二盅,煎八分,溫服。
導氣通瘀錠
專治耳聾奇方。
用不去油巴豆一個,斑蝥三個,麝香少許,以蔥涎蜂蜜和捻如麥粒形,絲棉裹置耳中,響聲如雷,勿得驚懼。
待二十一日,耳中有膿水流出,方可去錠,奇妙無比。
囟骨
囟骨者,嬰兒頂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名曰囟門。或跌打損傷,骨縫雖綻,尚未震傷腦髓,筋未振轉(zhuǎn)。其形頭項浮光,面虛眼腫,鼻大唇翻舌硬,睡困昏沉,肉雖腫而未皮破出血者,宜扶起正坐,即以蔥汁合定痛散,敷于傷處;再以毛頭紙蘸醋貼藥上,燒鐵熨斗烙紙上,以傷處覺熱疼,口中有聲為度。去藥貼萬靈膏,三日一換。
待疼止思食,始揭去膏,以和傷湯洗之,則風除腫散,血活氣理矣。肉破出血者,即用馬屁勃灰先止其血;次用榆樹皮灸熨法,內(nèi)服人參紫金丹,以健脾胃提元氣,止渴生津,增長精神,強壯身體,令筋血和通為要。忌發(fā)物火灑,戴抽口穿帶布帽,以避風寒,不可出房。若肉破血流不止,骨陷筋翻,必損腦髓,身軟屈手筋強,氣息無聲,則危篤難醫(yī)。若破痕觸冒寒風者,不治。
馬屁勃俗名狗頭灰,產(chǎn)口外者佳。
定痛散
治一切打仆風傷,定痛消腫,舒筋和絡(luò)。
當歸川芎白芍官桂(各一錢)三柰(三錢)麝香(三分)紅花(五錢)紫丁香根(五錢)升麻(一錢)防風(一錢)共為細末,老蔥搗汁合敷患處,再用熨法。
灸熨法
此法專以灸熨肉破血出諸傷。蓋因血液津漬潮潤,以樹皮隔之,方灸熨也。先以榆樹皮安患處,再以老蔥搗爛,并蘄艾止痛散和勻,置樹皮上,連灸五次畢,以軟絹包裹。戴抽口布帽,系緊帶子,謹避風冷。
萬靈膏
治跌打損傷,消瘀散毒,舒筋活血,止痛接骨如神,兼去麻木風痰,寒濕疼痛等證。
鸛筋草透骨草紫丁香根當歸(酒洗)自然銅(醋淬七次)瓜兒血竭沒藥(各一兩)川芎(八錢)赤芍(二兩)半兩錢(醋淬,一枚)紅花(一兩)川牛膝五加皮石菖蒲茅山蒼術(shù)(各五錢)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川附子(制)半夏(制)石斛萆鹿茸(各三錢)虎脛骨(一對)麝香(二錢)上除血竭、沒藥、麝香三味,各研細末另包外,共二十三味。先將香油十斤微火煨浸三日,然后將群藥入油內(nèi),熬黑為度,去滓加黃丹五斤再熬,將至滴水成珠離火,俟少時藥溫,將血竭、沒藥、麝香下入,攪勻取起,出火氣。
人參紫金丹
此丹提補元氣,健壯脾胃,止渴生津,增長精神,和通筋血。被跌仆閃撞而氣虛者,最宜服之。
人參(三錢)丁香(一兩)五加皮(二兩)甘草(八錢)茯苓(二錢)當歸(酒洗,一兩)血竭(一兩)骨碎補(一兩)五味子(一兩)沒藥(去油,二兩)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早晚淡黃酒化服,童便化服亦可。
山角骨
山角骨,即頭頂兩旁棱骨也。凡有跌打損傷未破者,不拘左右宣紫腫硬,瘀血凝聚疼痛,或昏迷目閉,身軟而不能起,聲氣短少,語言不出,心中忙亂,睡臥喘促,飲食少進者,宜內(nèi)服正骨紫金丹,外用灸熨如囟骨傷法。
如肉破流血不止者,先用馬屁勃灰止血,后以榆樹皮蓋傷處,以艾合定痛散灸之。如傷重者,先服人參紫金丹,后如前法。如損傷太重成破傷風,不治。
正骨紫金丹
(見前巔頂傷)
人參紫金丹
(見前囟骨傷)
凌云骨
凌云骨,在前發(fā)際下,即正中額骨。其兩眉上之骨,即俗名左天賢骨,右天貴骨,兩額角也。跌打損傷皮破二目,及面浮虛腫,若內(nèi)損瘀血,上嘔吐衄,氣虛昏沉,不省人事,身軟,面色干黃,遍身虛浮,躁煩焦渴,胸膈疼痛,脾胃不開,飲食少進,先服疏血丸,再以五加皮湯熏洗患處,敷烏龍膏,定痛消腫。
疏血丸
此藥止血開胃。
百草霜(三錢)好阿膠(蛤粉炒成珠)藕節(jié)側(cè)柏葉茅根當歸(酒洗,各一兩)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錢,早晚老酒送下。
五加皮湯
此湯舒筋和血,定痛消瘀。
當歸(酒洗)沒藥五加皮皮硝青皮川椒香附子(各三錢)丁香(一錢)麝香(一分)老蔥(三根)地骨皮(一錢)丹皮(二錢)水煎滾,熏洗患處。
烏龍膏
此膏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腫硬青紫。
百草霜(三錢)白及(五錢)白蘞(三錢)百合(五錢)百部(三錢)乳香(五錢)沒藥(五錢)麝香(一分)糯米(炒,一兩)陳粉子(隔年者佳,炒,四兩)共為細末,醋熬為膏。
睛明骨
睛明骨,即目窠四圍目眶骨也。其上曰眉棱骨,其下曰骨,骨下接上牙床。打仆損傷,血流滿面者,敷刀瘡藥;掀痛瘀血者,敷混元膏。如骨損者,內(nèi)服八厘散,忌生冷發(fā)物。偶食豬頭肉者,必發(fā),至一月后始愈。
凡眼胞傷損而瞳神不碎者,可治。
刀瘡藥
治一切金刃所傷,敷之止血,收口、定痛、護風。
上白石膏(,一斤)凈板松香(水提過,一斤)珍珠(豆腐煮過,五錢)上三味,共研細末,和為一處,瓷罐收貯備用。
混元膏八厘散
(俱見巔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