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其它 > 正文

經(jīng)穴匯解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7/11/21

余重表弟山崎子政(善)世以針科仕。

朝尤妙手爪之運見為侍醫(yī)。兼醫(yī)學教諭。嘗語余曰。靈素之外。明堂尚矣。甲乙收而傳焉。繼之有徐叔向秦承祖甄權等書。俱系于亡佚。是可惜也。宋仁宗仿貞觀故事命翰林醫(yī)官王唯一撰定銅人針灸圖經(jīng)。于是三陰三陽合任督而為十四孔穴。三百六十五其義始備矣。元滑壽著發(fā)揮一根據(jù)忽公泰金蘭循經(jīng)云。

忽氏之書此間無傳。然考其文。正與銅人同。則循經(jīng)全采之于銅人而滑氏不及。寓目于銅人也。自此而降。各家撰述頗多。得失互存后學不能無迷。今本之于靈素甲乙。參之于銅人圖經(jīng)。而上自千金外臺。下至明清諸書。搜羅眾說。會粹精要。正之以經(jīng)脈。流注量之以尺度分寸。揣之以定骨間動脈宛宛中。則莫有孔穴乖錯之弊。明堂之能事畢矣。若夫方圓迎隨之。微吹云見蒼之妙。則在于得之心手。豈可言傳水藩侍醫(yī)原子子柔撰經(jīng)穴匯解八卷纂二十有余家之說??甲C辨訂。定為一家之學。以嘉惠后學。殆與子政之言符。蓋其用心也。勤矣書已上梓以問序于余。余非顓門。故昧乎經(jīng)俞之義焉。得折辭然子柔在數(shù)百里之外。懇請不已?;鼐Y所聞于子政。揭于卷端。以念讀斯書者云。


文化四年歲在丁卯仲春上東都醫(yī)官督醫(yī)學丹波元簡撰


水戶藩扈從士員立原任書

自序

舅氏淡園翁作經(jīng)穴匯解上下二卷。以其季子失明。從事于針刺。故有此著也。余幼時。在武城侍膝下是。想往時匯解之事。乞之翁再閱。則所引僅僅三五家而已。未足以取征于斯焉。余乃以家藏書修補之。增為八卷。頃得堀立考。遂輸通攻諸說。頗具余業(yè)。已脫稿。故不取其說。安井元越俞穴折衷全抄通攻采擇之不精憾多遺漏。余固淺見寡聞。引證疏脫。豈啻遂輸通攻而已哉。希后之覽者正之。


享和癸亥仲春之日


南陽原昌克撰

凡例

一孔穴注解。以甲乙經(jīng)。為古。千金方。外臺秘要。次之。至后世。隨意增減。諸說紛紜。使人茫然。故此編務。辨諸家之謬。令學人知所適從。

一今世言經(jīng)穴者。率皆奉滑氏。十四經(jīng)發(fā)揮穴歌。以為金科玉條。乃就各經(jīng)。揣摩以認俞穴?;蜃允侄接陬^?;蜃宰愣接陬^。唯其流注是視。不更審各體全穴。故至數(shù)穴相接之處。動致混錯。如下廉。豐隆。耳門。聽宮。聽會。重取一穴。而莫之能省。蓋發(fā)揮穴注。雖據(jù)資生經(jīng)為文。然其部分穴名。不主各體。而主各經(jīng)。蓋仿外臺秘要。更于手足十二經(jīng)之外。加奇經(jīng)任督二脈。創(chuàng)設十四經(jīng)之目。因配以諸穴。學人由是而學焉。所以失也。今取俞穴。先就頭面腹背項頸各部。悉詳其處所。然后推求絡經(jīng)上下前后。猶指掌。故此據(jù)甲乙。千金。以分諸部為圖。若其流注。則具之于后。

一經(jīng)絡流注交會。及穴歌。盡具十四經(jīng)發(fā)揮。其與經(jīng)脈篇有異同。則岡本為竹。著臟腑詳解悉之。奇經(jīng)八脈。亦同。今諸經(jīng)俞穴。有異同者。外臺秘要。移肺經(jīng)中府云門入脾經(jīng)之類。必記之備參考。灸壯刺分。則諸書異同稍少。而至攻病。則有不可守者。故不載穴下。

舉具于續(xù)編主治部中。如禁刺灸穴。亦不可不知焉。載在各穴下。

一此編。一主甲乙經(jīng)。故系諸本注。但內經(jīng)文。可征者。先記而后及甲乙。使學人知古書可目者。又從其古者。

一千金方曰。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阿是。天應穴。取病患稱快者。自是陷中而經(jīng)脈所歷也。故奏驗。不鮮。乃古所謂痛所為之義也。然徒執(zhí)阿是。而謂經(jīng)穴之似迂者。去大道。而從快捷方式也。療其病不知其所以愈也。所謂阿是而無名稱者。皆載之續(xù)編主治部中。

一凡奇穴。別分部。其阿是穴而無名目者。不收錄。

本邦之灸法。傳異域者。載在圣濟總錄。神應經(jīng)等。又如九曜點之類。乃今不錄。詳諸一同身寸者不必用。只急卒之際。或用之。而其法不一。諸說載在開卷第一者。所以先一孔穴注解。資生經(jīng)等。引他書者。就其所引之書校之。若不見其文者。直書資生經(jīng)。

一閱書之際。遇其異名。則不易知。乃細書異稱于目錄穴名下便其搜索。

一引書目錄。只載其孔穴下。所引據(jù)者。于考案條中。所證訂。如素難諸注。諸史注疏??偛蛔⒂谘ㄏ抡摺=圆涣心夸浂洳┣?。且偶有目錄外書而注穴下者。則正錄題名。若癸辛雜識。幼幼新書五云抄等。是也。引書省題名。例細書目錄下。

一家藏圣濟總錄。謄寫本也。其分寸字畫。不能無疑。故多不取征于此。吳文炳。針灸大成。無注于穴下者。楊繼洲。針灸大成。往往載其說于穴下。單記大成者楊氏之大成也。

氏。針灸大成。只記吳文炳。不言大成。以別之。

一流注編中。穴下所細注一載甲乙經(jīng)文。故不記甲乙經(jīng)。若有引他書者。則必記其所引書名。又不曰。某經(jīng)之所發(fā)某經(jīng)之所溜。單記所發(fā)所溜者。省本經(jīng)之字也。但肺經(jīng)一條。悉加太陰經(jīng)之字。以示之。其經(jīng)絡別走某經(jīng)之類。亦省本經(jīng)字。

一奇穴部。所載穴名。注文不同而其穴相同者。不敢改論焉。以其不拘經(jīng)絡流注也。

一凡奇穴同名異穴者。于各條。不下注說。但如與穴同名者。必注曰。與某部某穴。

同名異穴。教讀者不誤。

折量分寸法

凡取穴折量分寸之法。說者不一。以其專主同身寸而不據(jù)。靈樞骨度篇。故多為參差。夫穴所在。即肌肉之分理。節(jié)解骨縫陷罅處也。故曰動脈應手?;蛟煌鹜鹬?。或曰陷者中。

則索宛陷摸動脈以得穴。不必用分寸者。可知矣。古人雖或言分寸。亦大概言之。不必拘拘也。且夫同身寸者。古書所無也。又名同指寸始見孫真人之說。以本人手指度本人之身體。故曰同也。非布醫(yī)師之手指于病者而度之之謂也。王太仆注素問。每穴曰同身寸之幾寸。后人遂廢骨度篇。而用同身寸。明堂灸經(jīng)。引扁鵲載同身寸。醫(yī)書動假扁鵲而為根蒂。未詳其由來。按寸字起于寸口。從HT。從一本取布指。診脈之象。是人身專以寸口為一寸。又家語云。

布指知寸。公羊傳云。膚寸而合。注曰。側手為膚。皆言布指為寸。非度手指兩紋中間。而為寸之謂也。試度兩乳間為九寸半。以指布之。一指當一寸。則布指之義。不為強定穴之際。

至其無骨節(jié)縫會可以憑認者則據(jù)骨度分寸。折量之。而后肥瘦長短。各得其所。及病急卒。

以己手布病者身體。肥瘦長短。以意將息。譬鳩尾至臍中布指容八指則一指當一寸。四指為中脘三指為上脘。容七指則一指弱為一寸。庶乎其不差。其他同身寸。未必用焉。頃三人相會。一人長五尺六寸。以曲尺度同身寸。得七分半。一人長五尺三寸而得八分。一人長五尺。

而得七分半。且目口取一寸?;蛞詢扇榘舜缰āH〖姑{類。皆無稽之甚。不可從焉。

崔知悌曰。凡孔穴尺寸。皆隨人形大小。須男左女右量手中指一節(jié)兩紋中心。為一寸。

曰凡孔穴皆逐人形大小。取手中指第一節(jié)。為一寸(千金翼無一字)一云。三寸者盡一中指也此二說同義。徐鳳曰。大指與中指。相屈如環(huán)。取中指中節(jié)橫紋。上下相去長短。為一寸。

謂之同身寸法。楊繼洲曰。手中指第二節(jié)內廷橫紋頭。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蛴帽◇?。皆易折而不伸縮為準。用繩則伸縮不便。故不準。后人多從此說。

孫真人曰。凡孔穴在身。皆是臟腑榮衛(wèi)。血脈流通。表里往來。各有所主。臨時救難。

審詳。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準而折之。無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根據(jù)古者八寸為尺。仍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jié)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jié)。橫度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又曰。以肌肉紋理。節(jié)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此說為得。吾門以此說為法。世人偶誤讀橫度大拇指第一節(jié)紋。度大拇指上下兩橫紋間。為一寸者。非孫氏之意也。凡言橫者。以人身直立言焉。手指亦同太淵大陵曲澤等條下。皆有橫紋語??梢娨病GЫ鸱?。又曰。以古尺比今尺得八分。

本邦曲尺與唐尺同。則八分今曲尺八分也。試宛轉隨指。橫度橫紋。得曲尺一寸。橫度第一節(jié)。則得八分。此言指廣即布指之義也。且千金不言橫紋。乃橫度第一節(jié)耳。

肘后方曰以病患手橫掩下并四指。名曰一夫。夫。家語作扶。公羊作膚。蓋以音同千金方曰凡量一夫法。覆手并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中節(jié)。橫過為一夫。夫。有兩種。有三指為一夫者。

此腳弱灸。以四指為一夫也。亦根據(jù)支法存。舊法。外臺秘要方曰。謹按明堂制。當以立為正取有長短。取穴必不著。又按秦承祖華陀等取穴。并云三指四指為準。取三里穴四指。指闊六分。四六二十四只闊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著黃帝為本。諸說并不可信。今按灸香港腳八種法之類三里上下廉。從肘后方。以下諸書多有一夫法。處穴致參差。故不取一夫之法也。只記諸說備考案。

\r圖\p06-d22a1.bmp\r

孫思邈取手大拇指第一節(jié)橫度為一寸

\r圖\p06-d22a2.bmp\r

量手中指而為一寸

頭面部第一

靈樞骨度篇曰。人長。七尺五寸。○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發(fā)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鸢l(fā)以下至頤。長一尺○角(額角)以下。至柱骨。(天柱骨)長一尺。○兩顴之間。相去七寸?!鸲爱敹T者廣一尺三寸?!鸲螽斖旯钦?。廣九寸?!痦棸l(fā)以下。至背骨。(背。甲乙作脊)長二(二甲乙作三)寸半?!鸾Y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中。天突也)按類經(jīng)曰。如發(fā)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后。至大杼骨。折一尺八寸。此說拘拘。有頭顱大而項縮者有項長顱小者?;蛴忻忌项侇~廣者。此類不少。故就各部骨度置穴。蓋發(fā)際不明。則使病者上視顏額。皺紋不生處。是發(fā)際。如后發(fā)際。以啞門定之。如以理說之。則其失天壤可不慎乎。

\r頭面總圖\p06-d22a3.bmp\r

前發(fā)際旁行凡七穴

\r前發(fā)際旁行圖\p06-d22a4.bmp\r神庭(甲乙)一名發(fā)際。(本事)發(fā)際直鼻(甲乙)禁刺(甲乙)按外臺秘要方。本事方。資生經(jīng)。圣濟總錄。并作入發(fā)際五分。諸書從之。千金翼方。

說曰。入發(fā)際一分。東醫(yī)寶鑒曰。額前。皆拘矣。類經(jīng)有發(fā)高者發(fā)際是穴。發(fā)低者。加二三分之說。凡發(fā)際高低以意將息而得穴。亦無用之辨也。今從古說。

曲差(甲乙)一名鼻沖。(甲乙)挾神庭兩旁。各一寸五分。在發(fā)際。正頭取之。(甲乙)按。差。徐氏針灸大全。作。誤。十四經(jīng)發(fā)揮。類經(jīng)。針灸聚英。吳文炳針灸大成。

洲針灸大成。作入發(fā)際。醫(yī)宗金鑒。作發(fā)際間。非也。東醫(yī)寶鑒。作入前后際誤也。此穴去神庭一寸半。則難折量。今以直睛明上。為曲差。直瞳子上為本神。其間以直目瞳子上。

入發(fā)際五分。為臨泣。不然先定額角。自神庭至額角為四寸五分。分置四穴。大原先安。醫(yī)門摘要曰。神庭直鼻上。入發(fā)際五分。則曲差亦入發(fā)際五分。無稽之說。不可從。

本神(甲乙)曲差兩旁各一寸五分。在發(fā)際。(甲乙)按此穴。直絲竹空上發(fā)際。故甲乙經(jīng)。屬發(fā)際旁行部。千金方。屬面部第四行。至絲竹瞳子可見。甲乙。千金。載一說曰。直耳上。入發(fā)際四分。千金翼。作二分。諸書皆有此說。不取。外臺。作上目直耳上入發(fā)際四分東洋先生曰。蓋上目是一曰之誤。又醫(yī)學入門。

作臨泣外。一寸半。而臨泣。直瞳子。處曲差。本神中間。

頭維(甲乙)額角發(fā)際。挾本神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禁灸。(甲乙)按。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fā)者。額顱發(fā)際旁。各三。王冰次注曰。謂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共六穴也。資生。神應經(jīng)。類經(jīng)。聚英。吳文炳。金鑒。作入發(fā)際。非矣。營沼長之。針灸則曰。入發(fā)際一寸五分。妄矣。千金曰。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蓋指此穴。神應經(jīng)曰。取曲鬢一寸。非也。


頭中行。直鼻中。入發(fā)際一寸。卻行至風府。凡八穴。

\r頭中行二行三行之圖\p06-d22a5.bmp\r上星(甲乙)一名鬼堂。(千金)一名明堂。(資生)一名神堂。(類經(jīng))囟上直鼻中央。入發(fā)按。入門。大全。作神庭上五分。非矣。先以旋毛與耳上。定百會。至神庭為五寸。一寸上星。一寸囟會。囟會。百會中間。置前頂。從百會至腦戶。四寸五分。水熱穴論曰。頭上五行。行五。王冰注曰。頭上五行者。當中行謂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后頂。次兩旁謂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又次。兩旁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也。按。中行。凡七穴。行五則余強間腦戶二穴。未聞古人論及之者。暫俟知者。千金作神庭上二寸。資生經(jīng)載。明堂經(jīng)。所謂明堂。即此穴。今移入一名。千金翼針灸篇曰。卒癲灸督脈三十壯。

在直鼻人中上入發(fā)際。三報之。未知何處。

囟會(甲乙)一名囟上。一名鬼門。(千金)一名囟門(李時珍奇經(jīng)八脈考)一名頂門。(大成)上星后一寸。骨間。陷者中。(甲乙)禁刺(入門寶鑒)按入門。后作上。醫(yī)門摘要。作一寸五分。非矣。千金翼曰。邪病鬼癲。囟上主之。一名鬼門千金注曰。囟會。一名鬼門。字書云。囟古作囟。又諸風篇曰神庭上二寸。隔上星。說分寸。故不取。千金翼作一寸誤。

前頂(甲乙)囟會后一寸五分。骨間。陷者中。(甲乙)按。明堂作百會前一寸。類經(jīng)亦載此說。非矣。入門后作上。

百會(甲乙)一名三陽五會。(甲乙)一名鬼門。一名泥丸宮。(本事)一名巔上。一名天滿。(類經(jīng))一名三陽。一名五會。(大成)巔上(素問)前頂后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甲乙)頭頂凹中。(肘后)直兩耳尖。(發(fā)揮)按頂中央之頂。外臺作項字誤。資生。神應。發(fā)揮。類經(jīng)。聚英。古今醫(yī)統(tǒng)。容指作容無異義。甲乙。旋毛中。三字。以大概而言之。肘后方。作直鼻中入發(fā)際五寸。神應經(jīng)作去前發(fā)際五寸。后發(fā)際。七寸。是以骨度折量也。然腦戶在枕骨上。妄用折量多差謬。三陽五會。史記扁鵲傳正義曰。三陽太陽。少陽。陽明。五會百會。胸會。聽會。氣會。會也。

或以此說注之。難經(jīng)曰。八會者。何也。然。府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滕萬卿注之曰。按內經(jīng)。載熱病五十九刺法。各處熱邪隨分取之。由是立八會法以適簡約。蓋此八會。十三穴。諸熱在內者。各隨其部分而治之。虢太子。尸厥。取外三陽五會者。豈止百會一穴。疑兼取此會之五處者。可知矣。然三陽五會之名。出甲乙經(jīng)又肘后方。治尸厥方。針百會。針入三分。補之外臺方。治尸厥。針百會。通鑒。唐高宗??囝^重不能視。召侍醫(yī)秦鳴鶴。診之。刺百會腦戶二穴。胡三省曰。針灸經(jīng)。百會。一名三陽五會。腦戶一名合顱。是為百會一名者。尚矣。孫真人曰。香港腳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上。慎不得灸。以上大忌之。

后頂(甲乙)一名交沖。(甲乙)百會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甲乙)陷者中。(明堂)按入門。百會后之后作下。明堂。枕上有玉字。非。

強間(甲乙)一名大羽。(甲乙)后頂后。一寸五分。(甲乙)腦戶前。一寸半。(千翼)一曰禁灸(類經(jīng))按。先取枕骨上定腦戶。腦戶。百會間。置后頂強間。千金翼曰。大門。腦后尖骨上一寸。似指強間。羽門。字畫相近。詳于奇穴部。

腦戶(素問)一名匝風(作各切)一名會額(甲乙)一名合顱(外臺)跳骨上。強間后一寸五分。(甲乙)不可灸。令人喑。(甲乙)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素問)灸五壯。(次注)按跳。骨空論曰。脊骨上空。在風府上。王冰曰。上謂腦戶穴。跳。當作枕。諸書作枕。枕骨圍頭大骨也。仰臥當枕者。骨空論云。頭橫骨為枕。是也。自后頂至此廣三寸。凡言枕骨。腦戶。蓋在枕骨之銳者上。又云。顱際銳骨。蓋指之也。甲乙曰跳骨。蓋以銳骨為跳骨。跳字。似有其意也。通鑒。秦鳴鶴。刺高宗。胡三省曰。針令人啞。舊傳。鳴鶴。針微出血。頭疼立止。蓋此穴以禁針。微出血也。

風府(素問)一名舌木。(甲乙)一名鬼枕。一名鬼穴。(千金)一名曹溪。(本事)髓空在五分。顱際銳骨之下。(素問)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靈樞)頂上入發(fā)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甲乙)禁灸(甲乙)按。骨空論云。風府在上椎。上椎者。蓋天柱骨之第一節(jié)。伏而不見者也。宛宛。舊作穴今訂之。此穴直高骨下。不拘折量。故甲乙經(jīng)。不言腦戶下一寸。古說可見也。千金作頂后入發(fā)際一寸去上骨一寸。千金翼。作啞門上一寸。入門。大全。作腦戶下一寸半。不取。


頭第二行直眉頭。挾中行各一寸半。卻行至玉枕。凡十穴。

五處(甲乙)督脈旁。去上星。一寸五分。(甲乙)曲差后一寸(增注)禁灸(甲乙)灸三壯(按入門。五作巨字誤。類經(jīng)。金鑒。作曲差后五分。非也。第二行。前從眉頭睛明。后至天柱。系一線定之。曲差至玉枕為六寸半。布置諸穴。

承光(甲乙)五處后二寸。(甲乙。外臺。)五處后一寸(千金。千翼。次注。)五處后寸半。(資生。圣濟。)禁灸(甲乙)按三說。不知孰是。姑從甲乙經(jīng)入門。作巨處后。字誤。

通天(甲乙)一名天臼。(甲乙)承光后一寸五分(甲乙)按。臼。外臺。作白。寶鑒。作伯。類經(jīng)。一說直百會旁一寸五分。是以承光。為五處后一寸五分。故有此解。

絡卻(甲乙)一名強陽。一名腦蓋。(甲乙)通天后一寸三分。(甲乙)禁刺(入門)按腦。醫(yī)統(tǒng)。作胸。字誤。外臺。作反行在通天后。反行。無謂。神應經(jīng)云。腦后發(fā)際上。兩旁起肉上。各一寸三分。腦后枕骨。挾腦戶。自發(fā)際上四寸半。然玉枕挾腦戶。蓋此說非也。諸書作通天后一寸五分。說見下。

玉枕(甲乙)絡卻后七分。(甲乙次注)七分半。(千金。千翼。外臺。)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發(fā)際三寸(甲乙)一云禁刺。(類經(jīng))按資生經(jīng)曰。銅人云。玉枕。在絡卻后一寸半。明堂上下經(jīng)。皆云七分半。若以銅人為誤。

則足太陽穴亦同。若以明堂為誤。不應上下經(jīng)。皆誤也。予按素問注云玉枕在絡卻后七分。

則與明堂之七分半。相去不遠矣。固當從素問為準。然而玉枕二穴。既挾腦戶矣。不應止七分。則至于腦蓋也。銅人一寸半。蓋有說焉。識者當有以辨之注曰。今以諸經(jīng)???。在絡卻后寸半者是。張介賓曰。甲乙經(jīng)之數(shù)。與督脈之數(shù)。不相合。蓋骨度篇。載中行分寸。未言側行。意側行長不及中行。乃可知也。顱頂圓形不同故分寸。不可定也。絡卻曰一寸三分。玉枕曰七分。資生。圣濟。作絡卻后一寸五分。發(fā)揮。類經(jīng)。聚英。入門。醫(yī)統(tǒng)。吳文炳。金鑒大成從之。非是以上諸穴挾中行。一寸五分。至此曰一寸三分。是側行。稍狹二分。猶腹部狹于胸博也。古來之說。不可不知也。側行之穴。難折量。故不取入發(fā)際三寸五字。根據(jù)枕骨上起肉。村上親方骨度正誤。承靈。腦空。去督脈各二寸一分。風池去督脈各二寸。絡卻。

玉枕。去督脈各一寸五分。天柱去督脈一寸三分。未詳其所據(jù)。蓋臆說。


頭第三行直瞳子上。入發(fā)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穴。

臨泣(甲乙)當目上直入發(fā)際五分。陷者中。(甲乙)正睛取之。(類經(jīng))一云禁灸(類經(jīng))按。氣府論云。直目上發(fā)際內。各五。次注云。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也。上。千金。千金翼。外臺。同。次注。資生。圣濟。以下無字。是也。第三行。前自直瞳子。后至風池。引一線定第三行自前發(fā)際至腦空。折量為五寸五分。入發(fā)際五分。取臨泣。次第處置。腦空挾玉枕。其穴易得也。

目窗(甲乙)一名至榮。(甲乙)臨泣后一寸。(甲乙)按榮。外臺。作營。一寸。大成。作寸半。非也。

正營(甲乙)目窗后一寸(甲乙)承靈(甲乙)正營后一寸五分(甲乙)一云禁刺(類經(jīng))按千金翼。作一寸。非也。

腦空(甲乙)一名顳(甲乙)承靈后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者中。(甲乙)按顳。大全。作頸。誤。玉枕者。穴名。骨者。枕骨。挾玉枕旁有骨。其下。故言骨下千金。

不取。與奇穴顳同名異穴。圣濟曰。魏公。苦患頭風發(fā)即心悶亂目眩。華陀當針而立愈。

后發(fā)際旁行凡五穴喑門(素問)一名舌橫。一名舌厭。(甲乙)一名啞門(千翼)一名舌腫。(寶鑒)項后中。復骨下。(素問)后發(fā)際宛宛中。入系舌本。仰頭取之。(甲乙)不可灸。灸之。令人喑。(甲乙)禁深刺舌。舌厭。醫(yī)統(tǒng)。作厭舌。。入門。作啞。千金翼曰。一云。腦戶下三寸。次注曰。去風府一寸。吳文炳。從之。圣濟。神應。發(fā)揮。吳文炳。皆曰入發(fā)際五分。寶鑒曰。風府后五分。

說已見。此穴不須折量。古書不言分寸者。可見。張介賓曰。大椎上。骨節(jié)空也。復當作伏。蓋項骨三節(jié)。不甚顯。故云伏骨下也。

天柱(素問)項中。大筋兩旁。(素問)挾項后發(fā)際。大筋外廉。陷者中。(甲乙)按口問篇曰。天柱經(jīng)。挾頸。挾頸者。頭中分也。經(jīng)者。蓋所謂流注也。

風池(素問)風府兩旁。(素問)顳后。發(fā)際陷者中。(甲乙)按之引于耳中。(次注)按入門曰。耳后一寸半拘矣。顳腦空一名。是與頷厭等注顳。不同。資生。既作腦空是也。類經(jīng)曰。大筋外廉。非矣。聚英。醫(yī)統(tǒng)。大成。作顳后。腦空下。誤也。

耳上凡八穴\r耳上之圖\p06-d22a6.bmp\r天沖(甲乙)耳上如前三分(甲乙)按千金。沖作衢。誤。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作三寸。誤。發(fā)揮。類經(jīng)。聚英。

大成。作耳后發(fā)際。二寸。然千金。側人明堂圖中。天沖。在懸顱。懸厘后。耳上穴明矣。別有伏人耳后六穴。此穴不與焉。素問云。兩角上各二。注曰。謂天沖。曲鬢。甲乙。有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部。自天沖始。故今以此穴取耳上二寸如前三分。入門。作承靈后一寸半。是腦空穴也。醫(yī)統(tǒng)。作耳后發(fā)際二寸。如前三寸。金鑒。作從率谷后行耳后三分許。入發(fā)際二寸。并非也。諸書言耳后者。蓋耳上誤。特圣濟與甲乙同。

率谷(甲乙)耳上入發(fā)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甲乙)陷者。宛宛中。(明堂)按外臺。明堂。作蟀谷。大全?;蜃髀使?。發(fā)揮。有如前三分字。不知何據(jù)。

角孫(甲乙)耳廓上。中間。開口有孔。(甲乙)發(fā)際下。(次注)禁刺(入門)按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圣濟。神應。作耳廓中間上。次注。作耳上郭表之中間上。發(fā)際之下。入門。吳文炳。作耳廓上中間。發(fā)際下。得之。氣府論云。耳廓上各一。次注曰。謂角孫。甲乙。廓字下。蓋脫上字。今補之。

曲鬢(甲乙)耳上入發(fā)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甲乙)按。明堂。大全。作曲發(fā)。王執(zhí)中曰。曲發(fā)疑發(fā)。(發(fā)當作鬢)又字誤也。聚英。作曲。千金。千金翼。無入字。是宜削之。世人。以耳前曲周下。小曲發(fā)際。為曲鬢。甲乙。屬耳上部。千金。千金翼。共不屬耳前。入門曰以耳掩前。尖處是穴??钟卸笮?。然稍為勝前耳后凡十二穴\r耳后之圖\p06-d22a7.bmp\r顱息(甲乙)一名顱囟。(大全)耳后間青絡脈(甲乙)青脈中。(圣濟)刺入一分。出血多則殺人。(甲乙)禁刺(資生。圣濟。入門)按入門。聚英。息作囟。大全。寶鑒。為一名。間字蓋傳寫誤。在青字上。千金。千金翼。

骨。陷中。此說近是。逼耳而取穴也。脈。翳風。皆同。

脈。(甲乙)一名資脈。(甲乙)耳本后。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甲乙)青脈中。(圣濟)禁灸。(千金)禁刺。(入門)按千金。千金翼。無后絡二字。外臺。無脈字。岡本曰耳后正中。起骨。如雞拳。足者。陷中。是亦一說。圣濟。曰。不宜出血多。即出血如豆汁之意。

翳風(甲乙)耳后陷中。(素問)按之引耳中。(甲乙)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中。(聚英。引針經(jīng)。)按明堂云。耳后尖角。是與脈混。醫(yī)統(tǒng)。吳文炳。大成。從之。入門。作耳珠后。并浮白(素問)耳后入發(fā)際一寸。(甲乙)按千金翼注曰。翳風前。竅陰后。外臺曰。下曲頰后。并非。據(jù)完骨外。上定浮白。下定完骨。中間取竅陰。

竅陰(甲乙)一名枕骨。(類經(jīng))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甲乙)按資生。圣濟等。作搖動有空。無應手之文。似不可解入門。醫(yī)統(tǒng)。作搖耳有空。甲乙。搖動言動脈。故曰。應手。金鑒。作耳后高上。枕骨下。非也。與足部竅陰。同名異穴。圣濟作首竅陰。

完骨(素問)耳后入發(fā)際四分。(甲乙)旁。完骨。(增注)面中行直神庭下行凡五穴\r面總圖\p06-d22a8.bmp\r素(甲乙)一名面王。(甲乙)鼻柱上端。(甲乙)陷中。(入門)準頭。(類經(jīng))禁灸(甲乙)按。諸書或作。外臺。作。以音通用。又同。無異義。下仿此。王。外臺。作玉。資生。作上。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大成。作正。大全。作土。蓋寫誤。

水溝(甲乙)一名鼻人中。(肘后)一名鬼宮。一名鬼客廳。(千金)一名鬼市。一名人中。

(千翼)鼻柱下。人中。直唇取之。(甲乙)陷中。(類經(jīng))鼻柱下。溝中央。(神應)按聚英。醫(yī)統(tǒng)。大成。作近鼻孔非是。醫(yī)學綱目曰??诤惶帯F叻N類稿曰。人居天地之中。天氣通于鼻地氣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氣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此穴居中。故云若。曰人有九竅。自人中而上皆雙。自人中。而下皆單。故云此則可名為竅中。又老子釋略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天地間人中是也。

兌端(千金)唇上端。(甲乙)上唇中央。尖尖上。(入門)按甲乙兌端。作壯骨。字誤。目錄。又作兌骨。明堂。作頤前下唇之下。開口取之。是承漿穴不可從。大全曰。唇珠上。珠字無謂。此強作歌括之弊也。

齦交(素問)唇內齒上。齦縫中。(甲乙)齦縫筋中。(資生)按齒上。類經(jīng)。作上齒。千金。外臺無中字。金鑒。大成。作齦。義同。內經(jīng)集注曰。齦交穴。一在唇內齒下齦縫中。蓋上古以齦交有二。督脈之齦交入上齒。任脈之齦交入下齒也。以上下之齦齒相交。故名齦交。未知據(jù)何書。不可從。盧復醫(yī)種子曰。蜀僧慧融。入淅。

游會稽。針佝僂人。使之臥。取齦交穴骨節(jié)漸伸。尋愈。此穴乃督之井也。脊中骨節(jié)。屬督脈所轄。氣機一透。骨自然伸。似玄門轉河車法。能開關交會??芍灵L生。況一伸骨節(jié)乎。

斯法書不從載?;廴?。靜中悟出。

承漿(甲乙)一名天池(甲乙)一名鬼市。(千金)一名懸漿。(資生)一名垂?jié){。(圣濟)頤前唇之下。開口取之(甲乙)唇下宛宛中。(肘后)下唇之下。(千金)下唇棱下。(明堂)陷中。(發(fā)揮)

面第二行。直曲差下行。凡八穴。

攢竹(甲乙)一名員在。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甲乙)一名元柱。(醫(yī)統(tǒng))眉頭又云。眉本。(素問)陷者中。(甲乙)禁刺灸。(入門)按員在。資生。作員柱。寶鑒大成作圓柱。在疑寫誤。明光。資生。大成。作光明。始光。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作始元。

睛明(甲乙)一名淚孔(甲乙○外臺作淚孔。淚同字)一名淚空(聚英)目內(素問)內外(甲乙)禁灸(資生)禁刺(入門)按千金。作精明。精睛音通。類經(jīng)曰。內外。一分宛宛中。入門曰。紅肉陷中。并非也。

甲乙。次注。皆曰。灸三壯。醫(yī)統(tǒng)曰?;騿?。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則知睛明可灸。王注誤矣。而醫(yī)統(tǒng)穴下。注灸三壯??芍^矛盾。

迎香(甲乙)一名沖陽。(甲乙)鼻空外廉(素問)禾上。鼻下??着?。(甲乙)不宜灸。(外臺)按孔。外臺。作乳字誤。千金。作和上一寸鼻孔旁。誤。入門。吳文炳。并大成。作禾上一寸。神應經(jīng)。作鼻孔旁五分。皆非說見下。

禾(甲乙)一名。(外臺)一名長頻。(資生)直鼻孔下。俠溪水溝。旁五分。(甲乙)禁灸。(入門)按。明堂。作聊。蓋音相通。大成。作。長頻。大全。作長。聚英。作長頰。

又大全曰。禾。一名禾。同字。故不取。俠字下溪字。衍。千金等無之。是也。宜削之。禾。在水溝旁五分。迎香。又在禾上鼻下孔旁。則迎香。逼鼻孔。取之。氣府論云。

鼻孔外廉。此之謂也。千金曰。迎香。在禾(禾原作和字訛)上一寸。是入鼻孔。神應。資生。發(fā)揮等迎香注曰鼻孔旁五分者誤矣。經(jīng)絡流注。右左行。左右行。則歷水溝。過鼻孔外廉。而上??梢宰C也。資生曰。銅人經(jīng)。禾二穴。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明堂下經(jīng)。作禾。即也。上經(jīng)。乃作和。皆云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則是一穴也。而銅人。手少陽穴。復有和二穴。在耳前兌發(fā)陷中。其穴相去遠矣??置魈蒙辖?jīng)。誤寫禾字。作和字也。


面第三行直目上臨泣下行凡十二穴。

陽白(甲乙)眉上一寸直瞳子。(甲乙)按入門。陽作楊字誤。資生。圣濟作直目瞳子。

承泣(甲乙)一名鼷穴。一名面。(甲乙)目下七分。直目瞳子。(甲乙)陷中。(資生)正視。取之。(金鑒)禁灸(甲乙)灸三壯。(資生)禁刺。(資生)按鼷。外臺。作溪。千金翼曰。目下七分匡骨下。外臺甄權曰。眼下八分。共非是。金鑒曰。目下胞。

四白(甲乙)目下一寸。面骨。顴空。(甲乙)直瞳子。(發(fā)揮)正視取之。(類經(jīng))禁灸。

(類經(jīng)入門)按。顴。。。義未詳。音逵。玉篇。面顴也。廣韻。頰間之骨。集韻。與同。HT音逵。集韻面也說文權也。集韻。頰骨。一曰濃也?;蜃饕糇久嫘愎?。博雅。顴。

也。俱混為同義。然一骨數(shù)字??梢?。因考。是頰間骨之總名。余字是骨中之名。

何則者。漢高祖。隆龍顏史記作隆準。準音拙。集韻。面顴也。莊子顙然。注。高露發(fā)美之貌。爾雅。博而。注中央廣。兩頭銳乃骨秀銳高露者也。高祖骨鼻旁高秀連頰骨。故曰龍顏。從出。高出也。由是觀之目下宛宛際。才容。一指乃一寸也。其間七分。而取承泣。其余三分。到骨秀高處。是顴也。顴下注。己曰兌骨??梢砸娨病C媾f作向。氣府論云。面鼽骨空。各一。王冰曰。謂四白穴也。又下文顴注有面骨字。內經(jīng)。本不分部。故曰面。甲乙經(jīng)。據(jù)內經(jīng)。遂用面字。傳寫誤。作向。故今改之。千金外臺等。無面以下五字。鼽。字書不載。蓋古字。經(jīng)脈篇云。目黃口干鼽衄。又云。淚出鼽衄。從九者音裘說文病寒鼻窒也鼽。鼽。易混。故記。

巨(甲乙)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甲乙)按巨。千金翼。資生。作臣字誤聚英。吳文炳。醫(yī)統(tǒng)。大成。共曰平水溝。非也。大成。引聚英曰。巨一名巨。今本不見。大全。亦為一名義同。今不取。

地倉(甲乙)一名會維。(甲乙)挾口旁四分如近下。(甲乙)有脈微微動。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本事)按會。外臺。寶鑒。作胃。千金翼。一說曰??诮且痪氯~近下動脈。資生。本事??谙掠形亲帧7窒掠型庾?。發(fā)揮。無如近下三字。

大迎(素問)一名髓孔(甲乙)在口下當兩肩。(素問)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甲乙)地倉下斜向后頷骨上。(增注)按三分。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圣濟。大成。作二分。

次注以下諸書。皆同甲乙。


面第四行。直本神下行。凡六穴。

絲竹空(甲乙)一名巨。(甲乙)一名目。(外臺)眉后(素問)陷者中。(甲乙)眉尾骨后(入門)動脈。(增注)禁灸。(甲乙)按目。大全。作月。巨??肿终`。入門。脫空字。

瞳子(甲乙)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千金注)一名后曲。(外臺)目外去五分。(甲乙)動脈(增注)禁針灸。(入門)按資生曰。前關目后半寸。亦名太陽穴。又曰。銅人有上關。下關。各二穴。素問亦同。明堂上下經(jīng)。有上關而無下關。惟上經(jīng)。有前關穴。又不與下關穴同。在上關之下??謩e。自是前關穴。一名太陽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澀等疾。所不可廢。故附入于下關之后。乃今據(jù)千金方。前關。太陽。即瞳子一名也。資生。為別穴者誤。

顴(甲乙)一名兌骨。(甲乙)鼽骨下(素問)面骨下廉陷者中。(甲乙)兌骨端。(外臺)禁針灸。(入門)

面第五行。直頭維下行。凡十二穴。

頷厭(甲乙)耳前角上。(素問)曲周顳上廉。(甲乙)頭維直下發(fā)際。(增注)禁深刺。(次注)按醫(yī)學綱目曰。周。當作角。非。曲周者。自額角下耳前發(fā)際。其形曲周者。顳上廉。資生。大全。并言腦空上廉非也。顳。注家。多誤為腦空。蓋腦空一名顳。遂以相混耳。

既有上廉等之語。非穴名者??梢娨?。即俗所謂米嚼也。自發(fā)中出顏面者。顳上廉頷厭也。中央懸顱也。下廉懸厘也。皆取之發(fā)際。故謂曲周。千金傷寒篇曰。顳穴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其非腦空者??梢?。外臺。作曲角。次注。醫(yī)統(tǒng)。作曲角下。資生。圣濟。發(fā)揮。聚英。吳文炳。寶鑒。作曲周下。類經(jīng)。作耳前曲角。入門。作對耳額角外。金鑒。作兩太陽曲角上廉。大成。作曲周上。愈精愈疑。稱角者。有二額發(fā)際作角者一。耳前發(fā)際。作角者一。故內經(jīng)。頭維曰額角。又頷厭懸厘曰耳前角。又言曲周者。額角下。發(fā)際曲周者是也。言耳前角者。發(fā)際曲周而更出又作角者是也故內經(jīng)。有角上角下語。腦空穴。在腦骨之空處。故曰腦空。一名顳。不與此顳同。故讀古文者。不可不知也。諸家不知角義及腦空義。妄意改易??刹簧髟铡VT書謂曲周下者。即就眉上發(fā)際而言下。懸顱懸厘。謂曲周上者。就耳前發(fā)際斜向目外者。而言上。上下字不易解。世人多疑之。故一從甲乙經(jīng)。

千金同。曲角曲周者。所謂小額也。

懸顱(甲乙)一名髓空。(素問直解)耳前角下(素問)曲周顳中(甲乙)按。骨空論云髓空名髓。作曲角上。資生。圣濟。發(fā)揮。寶鑒。作曲周上。聚英。作顳中廉。入門。作斜上額角中。兩太陽之中。大成。作曲周下。以上諸說要皆是大同小異。而與頷厭混。

懸厘(甲乙)曲周顳下廉。(甲乙)按千金翼。厘。作字誤。外臺。周作角。次注。醫(yī)統(tǒng)。吳文炳。作曲角上。兩太陽下廉。資生圣濟。發(fā)揮。聚英寶鑒。大成作曲周上。金鑒。作耳前曲角上。入門。作從額斜上頭角上關(素問)一名客主人。(素問)一名客主。一名容主。(大全)一名太陽。(醫(yī)壘元戎)耳前上甲乙)按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無端字。發(fā)揮。類經(jīng)。聚英。入門。醫(yī)統(tǒng)。吳文炳。作起骨上樞云。刺上關者。不能欠。張口也。欠張口。而復合也。是開口取穴也。即甲乙所謂開口有孔之義也。圣濟曰。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KT。是費解。

下關(素問)客主人下。耳前。HT脈。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張口即閉。(甲乙)耳中有干HT抵不可灸。(甲乙○注曰HT抵。一作適之。不可灸。一作針久留針。)按靈樞云。刺下關者。欠不能。是合口有孔也。資生。類經(jīng)。聚英。入門。醫(yī)統(tǒng)。寶鑒。無下空二字。HT。古文動字。千金翼曰。耳門下一寸。宛宛中。動脈際。側臥開口取之非。

頰車(甲乙)一名機關。一名鬼床。(千金)一名曲牙。(類經(jīng))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孔。(甲乙)按氣府論云。耳下牙車之后。各一。次注曰。謂頰車二穴也。類經(jīng)。吳文炳。寶鑒。大成。作曲頰端近前。聚英。頰。作頷。金鑒作近前八分。入門。作耳下八分。據(jù)千金及翼方。卒中風口噤不開。灸機關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之說。并似拘矣。資生。引千金曰。一名機門。門是關字之誤。又千金翼曰。耳下二韭葉。宛宛中。側臥張口取之。不可從也。又千金。十三鬼穴。耳前發(fā)際。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是指頰車。千金翼。無耳前發(fā)際。

宛宛中之七字。今移入一名。

耳前凡八穴\r耳前之圖\p06-d22a9.bmp\r耳門(甲乙)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甲乙)陷中(資生)耳中有膿及底耳。耳。皆不灸。

(外臺)禁灸。有病不過三壯。(甲乙)按。厥病篇云。耳鳴。取耳前動脈。馬蒔曰。即耳門也。外臺。作耳中缺者。寶鑒。從之。醫(yī)統(tǒng)。作當耳缺者缺中。并非。

和(千金)銳發(fā)下。(素問)耳前橫動脈。(甲乙)耳門前。(入門)一云禁灸。(類經(jīng))按甲乙。和作禾。入門同千金。千金翼。外臺。以下諸書。作和。今從之。三書。并無資生曰。和二穴。在耳前銳發(fā)陷中明堂上經(jīng)。亦有和二穴。即也。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即銅人之禾。明堂下經(jīng)之禾也?;蛘?。明堂上經(jīng)。誤寫禾字。作和字爾??秩艘院秃蜑橐谎ā9蕚湔撝?。按一疑二之誤。銳發(fā)者所謂波以左賀利。

聽會(甲乙)一名聽呵。(資生)一名后關。一名聽呵。(大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甲乙)耳微前。(明堂)耳珠前。(入門)按類經(jīng)。呵作河。資生。神應。發(fā)揮。類經(jīng)。聚英。醫(yī)統(tǒng)。寶鑒。大成。作上關下一寸。非矣。類經(jīng)。金鑒。作去耳珠下。亦非。本事方曰。側臥張口取之。吳文炳。曰。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如赤小豆。是聽宮之注。聚英。醫(yī)統(tǒng)。亦同。蓋誤聽宮作聽會也。千金翼舌病篇曰。聽會。在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一名耳門。亦誤。

聽宮(甲乙)一名多所聞。(素問)一名窗籠。(靈樞)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甲乙)按氣血論。耳中。多所聞。二穴。根結篇。少陽根于竅陰。結窗籠。窗籠者耳中也。甲乙。明字衍。諸書皆無之。是也。入門。作耳前珠子旁。是耳門穴也。今據(jù)內經(jīng)。甲乙經(jīng)。當在

項頸部第二

(凡十九穴)骨度篇曰。結喉以下。至缺盆長四寸。

\r項頸之圖\p06-d22a10.bmp\r廉泉(靈樞)一名本池。(甲乙)一名舌本。(資生)頷下結喉上。舌本下。(甲乙)當頤直下骨后。陷者中。(千金諸風篇)結喉上中央。(類經(jīng))按舌本。大成。作舌水。大全。作吉本。氣府論曰。喉中央。二。次注曰。謂廉泉天突二穴也。刺瘧篇曰。舌下兩脈廉泉也。是謂兩脈中央也。千金。并翼方。圣濟。發(fā)揮。無舌本下之下字。入門。寶鑒。下作間。聚英。醫(yī)統(tǒng)作頷下結喉上四寸。此穴。何須折量。類經(jīng)曰。

仰而取之。說見下。

人迎(素問)一名天五會。(甲乙)挾喉之動脈也。又頸側。在嬰筋之前。(靈樞)頸大脈。

動應手。挾結喉。以候五臟氣。(甲乙)不灸。禁深刺。(甲乙)按資生。圣濟。聚英。醫(yī)統(tǒng)。大全。吳文炳。寶鑒。大成。無天字。千金翼。作大筋脈。次注。發(fā)揮。類經(jīng)。聚英。入門。醫(yī)統(tǒng)。大成。金鑒。作結喉側。一寸五分。此根據(jù)甲乙。扶突注。然頸側諸穴。不須分寸。但取筋之前后。此古法也。此穴挾結喉。圣濟曰。仰而取之。不取水突(甲乙)一名水門。(甲乙)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甲乙)人迎下。氣舍上。二穴之中。(入門)按突。甲乙作天。字誤類經(jīng)曰。挾氣舍上。內貼氣喉。千金注曰。曲頰下一寸。近后。并非。

氣舍(甲乙)頸。直人迎下。挾天突。陷者中。(甲乙)貼骨尖上有缺。(類經(jīng))按類經(jīng)。作挾天突邊。入門。寶鑒作挾旁。拘矣。金鑒。作結喉下一寸。非。

扶突(素問)一名水穴。(外臺)嬰筋之后。(靈樞)人迎后一寸五分。(甲乙)按一寸五分。說見前。與人迎。隔一大筋。是穴也。千金。作氣舍后一寸半。發(fā)揮。吳文炳。寶鑒。聚英。從之。大成。作氣舍上。并非。千金翼。外臺。次注。作曲頰下一寸人迎后。拘矣。次注曰。仰而取之。非是。凡頸側諸穴。仰則筋脈難摸索。故正面而取之。

天鼎(甲乙)一名天頂。(大全)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后一寸五分。(甲乙)側頰。(入門)按天突側皆言缺盆。取其形狀。故靈樞指天突言缺盆之中者??梢娧?。直扶突絕句。言此穴在扶突直下當氣舍后也。扶突與人迎隔筋。其直下就氣舍后取之。次注。作半寸。蓋寸半之誤。資生。圣濟以下諸書。作扶突后一寸。拘矣。千金。作頸缺盆。直扶突。曲頰下一寸。人迎后。與扶突注。混。不可從。明堂。作天頂。蓋音通。人以為一名。暫從之。

天窗(素問)一名窗籠。(甲乙)挾扶突。(素問)曲頰下。扶突后。動脈應手。陷者中。(甲乙)頸大筋前。(資生)按窗。資生。作?;\。外臺作聾。聚英。大全。作龍。靈樞云。窗籠者。耳中也。

張介賓曰。即聽宮。與此不同。入門曰。完骨下發(fā)際上。頸上大筋處。誤也。前大成。作間。又奇穴部有天窗。與之不同。

天容(靈樞)耳下曲頰之后。(靈樞)頰車后陷中。(入門)按甲乙。無下字。千金。外臺等。皆作耳下。千金翼。無曲字。

天牖(素問)頸筋間。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后。發(fā)際上(甲乙)禁灸(資生○醫(yī)統(tǒng)曰諸書作完骨下。不是。氣府論云。下完骨后。各一。次注曰。天牖二穴可以見也。靈樞。任脈側。七次動脈。一次人迎。足陽明也。二次扶突。手陽明也。三次天窗。手太陽也。四次天容。足少陽也。五次天牖。手少陽也。六次天柱。足太陽也。七次風府。督脈也。發(fā)揮。作天窗后。窗。容字相似故誤耳。千金。作發(fā)際上一寸。入門。從之。就發(fā)際上。求之于嬰筋頸筋間。乃上兩筋合。下發(fā)際也。故不須折量分寸。其言一寸者。誤。入門。作耳下大筋外。

類經(jīng)云上挾耳后一寸。亦誤矣。明堂云。貌骨穴下發(fā)際。宛宛中。貌骨穴。未詳??滞旯侵`。

缺盆(素問)一名天蓋。(甲乙)肩上橫骨。陷者中。(甲乙)禁深刺。(甲乙)按天。聚英。吳文炳。作尺。骨空論云。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次注曰。謂缺盆穴也。資生。發(fā)揮。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并作下。非是。入門。寶鑒。作前。馬蒔。注證發(fā)微。作去中行寸半非

肩部第三

(凡二十六穴)\r肩之圖\p06-d22a11.bmp\r凡取肩部諸穴。為三次。取肩。肩。肩貞。是一次也。上肩端。取巨骨。秉風逾骨取天肩貞。肩部諸穴難分。故今定此法。

肩井(甲乙)一名膊井(資生)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甲乙)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是。(圣濟)前直乳中。(增注)禁深刺(圣濟)孕婦禁刺。(類經(jīng))按膊。圣濟。作陷者。千金。千金翼。次注。圣濟。類經(jīng)。作陷解。寶鑒。作陷罅。

大骨。肩上大骨也。非胸前大骨。一寸半。資生類經(jīng)。聚英。入門。皆同。不可。必拘也。肘后方曰。兩肩。小近頭凹處。指捏之安令正。得中穴耳。千金曰。卵偏大。病。灸肩井。在肩解臂接處。龔廷賢萬病回春曰。拿棍一條。伸手主棍在地。與肩一般高。肩上有窩。名肩井穴。

肩中俞(甲乙)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甲乙)按胛。舊作甲。千金翼。外臺。明堂。同。古字通用。今據(jù)千金訂之。從易讀。下皆效此。入矣。就胛內廉而取之。

肩外俞(甲乙)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甲乙)按類經(jīng)云。與大杼平。似拘。入門。作去大杼旁三寸寶鑒從之。并誤。但可就胛上廉而取之。

大(甲乙)肩缺盆中。毖骨之間陷者中。(甲乙)一曰直肩井后一寸。(類經(jīng))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聚英)誤針陷處令人卒死。(聚英。所引銅人。今本無所見。)按資生。作天上毖骨。千金。入門。吳文炳。大成。作上毖骨。千金翼。外臺。圣濟。類經(jīng)。作上毖骨。次注。作上伏骨。張介賓曰。毖音秘。肩向肩井缺盆中。兩叉骨之際。內間有秘伏之小骨。此毖骨也。作毖誤。

秉風(甲乙)挾天外。肩上。小骨后。舉臂有空。舉臂取之。(甲乙)按天。舊作人??`。今訂之。在字衍。外臺。在挾字上。是也。千金。并翼方。作肩上后。外臺。圣濟。發(fā)揮。作小后。資生作字誤。吳文炳作天肩上小后。不可讀。蓋錯置。入門曰。天宗前。疑誤。

曲垣(甲乙)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動脈應手(甲乙)按動脈應手。千金。以下諸書。作應手痛。外臺作按之痛應手央。作尖字誤。

天宗(甲乙)肩解下三寸(素問)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甲乙)肩貞(素問)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后。陷者中(甲乙)禁灸(入門)按解。入門。作罅。通評虛實論云。刺大骨之會各三。次注曰。大骨之會肩也。謂肩貞穴。在肩后。骨解間。

巨骨(素問)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甲乙)一曰禁刺。(類經(jīng))按明堂。作肩端上兩行骨。兩行二字。倒置。

俞(甲乙)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舉臂取之(甲乙)按氣府論云。曲掖上。

骨空書。作肩。非矣。金鑒云。從肩貞。上行肩端。上。肩骨下。

肩(靈樞)一名扁骨(明堂)一名中肩井。一名扁肩。(類經(jīng))一名肩尖。(外科樞要)舉臂肩上陷者。(素問)肩端兩骨間。(甲乙)肩外頭。近后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千金)肩頭正中(同上)骨頭。(資生)按素問。骨之會。各一。次注曰肩穴也。又曰。云門骨次注曰。今中誥孔穴圖經(jīng)。無骨穴。有肩。刺熱論新校正曰。驗今明堂中誥圖經(jīng)。不載骨穴。尋其穴。以瀉四肢之熱??质羌缪āat(yī)門摘要曰。上有巨骨。后有秉風。不可混。無用之辨哉千金注曰。外臺。名扁骨。

肩(甲乙)肩端上。斜舉臂取之。(甲乙)肩端外陷。(入門)肩后外廉(岡本)按外臺。上之下。有陷中。二字。斜。作針誤。入門曰。會上。非。。發(fā)揮。作誤。

會(甲乙)一名。(甲乙)一名交。(聚英)臂前廉。去肩頭。三寸。(甲乙)宛宛中(資生)按肩頭。次注。作肩端。外臺。臂。作肩。

背腰部第四

氣府論曰。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胝下。凡二十一節(jié)。脊椎法也。

骨度篇曰。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節(jié)。長三尺。上節(jié)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

故上七節(jié)。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凡取背部諸穴除脊骨者。諸說紛紛。按背俞篇曰胸(頭注曰。一本作背。)中大俞。在杼骨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甲乙。作拊)其艾。須其火滅也。

甲乙經(jīng)曰。兩旁挾脊各一寸五分。按。量兩乳間。去其半。四寸有奇。除兩旁各一寸五分。余分一寸半有奇。是脊骨之分也。又素問云。在背下挾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

應手。挾字。旁字。除骨而言也。所者許也。古人不必拘分寸。以大概示之。故云。按之應在中而痛解或云。應手也。神應經(jīng)曰。如背俞。前賢書中皆云挾脊各寸半。是共折三寸分兩旁取之。殊不知言挾脊。其挾字。是除骨而言。若帶脊骨當以兩旁各二寸共折四寸分兩旁。此說雖得折為四寸者不是。后世又用兩乳八寸之說度背腰。故云去脊中二寸?;蛞淮缥宸帧9膊豢蓮囊矎埥橘e遂驗魚骨。就突處而定穴。蓋原王叔權。里醫(yī)之說。妄矣。凡節(jié)字取義于竹節(jié)。故有骨節(jié)關節(jié)。手指本節(jié)等語。脊骨突處謂之節(jié)。經(jīng)曰。節(jié)下間。則突處下間是穴也。且張氏取經(jīng)文之節(jié)下間之語。而作異說。何矛盾之甚邪。凡人之項骨有三。名曰柱骨。又曰天柱骨即頭莖也。連脊共二十四節(jié)。今人誤以項骨高者。為大椎。其弊根據(jù)肘后方。灸大椎在項上大節(jié)高起者。外臺。類經(jīng)。針灸大全等。以平肩者。為大椎香川太沖曰凡大椎以椎大為名。若其骨不大何得謂大椎乎。故稱一椎為極當。今定以與肩齊為一椎。雖椎小亦可也。

大小固非所拘。設令一椎之上?;蛞蛔抵隆S凶堤卮笳?。則雖在何處亦可稱大椎。如是或有二十二椎?;蛴卸怠6粦蛔抵當?shù)矣。唯是一椎。而后次第等下。而以平肩者。為大椎者。此膠柱之說也。為費解。香月牛庵卷懷食鏡曰。先師玄益。曰。凡定大椎法。令患人端坐正面動首頸。則項骨共動。取其不動為大椎甚易知。故據(jù)此說使人頭俯。項骨高起。

仰則不見。是項骨第三節(jié)也。其下乃大椎也。下第七節(jié)八節(jié)之間第十四節(jié)十五節(jié)之間。是俯仰屈折之處也。從其處。上行數(shù)之定大椎。此亦一法也。

馬蒔曰大椎乃督脈經(jīng)穴。至腰俞。共二十一椎。其曰二十四椎者以項骨三椎不等也。至尾穴。亦不等。今人灸大椎者。但是項骨高起者。見其骨高而大。誤以為大椎。而取之。愚今除項骨三節(jié)則大椎。又數(shù)為第一椎。此說得之。按脊椎二十一節(jié)。古來通說亦無異論。蓋是皮上隔肌肉摸索而命之也。非剮剝視之數(shù)之而言之者。陳明善洗冤錄曰。項與脊骨。各十二節(jié)。注曰。自項至腰。共二十四椎。骨上有一大椎骨。人身項骨五節(jié)。背骨十九節(jié)。合之得二十有四。是項之大椎即在二十四骨之內此說與今之所見不符。東洋先生臟志曰。脊骨背面有鰭如魚。其節(jié)十有七。上細下巨如箏之狀。此言一出而天下大疑之。今驗之脊骨實十七節(jié)也隔皮膚而數(shù)之為二十一節(jié)者。并腰髁骨也。其骨比脊骨巨大內拘而為臀尻。其窮處即所謂尾骨者是也。其骨背有椎節(jié)形凡四。于皮肉上摸之則與脊骨齊。乃與十七節(jié)連數(shù)為二十一椎。其椎節(jié)形旁。宛陷處有孔。通內面。左右各四即八也。古書曰。第一空。第二空者。不誣。洗冤錄曰。男女腰間。各有一骨。大如掌。有八孔作四行樣者。是也。此骨。男則圓女則平者。

所以護子宮受胎之地也。今取穴則連數(shù)之。為二十一椎。處置諸穴。而不為誤。發(fā)揮注曰。按腰髁即腰監(jiān)骨。人脊椎骨。有二十一節(jié)。自十六椎節(jié)而下。為腰監(jiān)骨。挾脊附著之處。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為腰監(jiān)骨所附而入穴。則挾脊第一二空云云也。又按督脈當脊中起于長強在二十一椎下。等而上之。至第十六椎下。為陽關穴。其二十椎。至十七椎。皆無穴乃知為腰監(jiān)骨所明矣。此說誤謬。不俟辨焉。

腰髁骨。又名腰監(jiān)骨。又名腰尻骨。八者。即其空。今以朽骨圖之。

\r外面圖\p06-d22a12.bmp\r內而為臀尻。其窮處即尾骨金鑒曰。尾閭。一名端。一名撅骨一名窮骨。在肛門后。其骨上端。俗名骨。又名尾。

\r側面圖\p06-d22a13.bmp\r\r內面圖\p06-d22a14.bmp\r\r背腰總圖一\p06-d22a15.bmp\r\r背腰總圖二\p06-d22a16.bmp\r

背中行自第一椎。下行至尾骨。凡十四穴。

大椎(素問)一名百勞(類經(jīng))第一椎上。陷者中。(甲乙)宛宛中。(資生)按甲乙經(jīng)。脫上椎其誤。椎骨又名杼骨。后人遂混稱大椎。為大杼。大全等。大杼一名百勞。不可從焉。類經(jīng)曰。一云平肩。說己見。傷寒論曰。大椎第一間蓋指陶道。

陶道(甲乙)大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甲乙)陷者中。(明堂)按千金。千金翼。作下節(jié)間。下皆同。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等。無節(jié)字非。千金諸風篇身柱(甲乙)第三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甲乙)宛宛中。(明堂)按和名塵氣。以治塵氣。名之。原性全醫(yī)抄曰。塵氣發(fā)于肺臟。是也。村上良亢慈旨載其候有四。紅知利氣。知利知利氣。波美知利氣。黃知利氣。醫(yī)門摘要曰。和俗謂之塵氣。預灸則不生諸病。病氣積于此而傷其身。猶塵氣積柱下。生濕氣。而破家宅。故即名此穴謂之塵氣。(釋西懸所著方書訓瘧為知利氣)神道(甲乙)一名臟俞。(千金)第五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甲乙)禁刺(入門。類經(jīng)一說按千金曰。治卒病惡風欲死。及肉痹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臟俞。百五十壯。多至三百壯。便愈。翼方。肉痹下。有乳癰二字。

靈臺(次注)第六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次注)禁刺。(入門)按刺熱篇云。六椎下間。主脾熱。是謂靈臺穴然其名。甲乙。千金。外臺。并不載。資下。皆載之。程衍道外臺注引圣濟總錄且云。后人論注所增穴也。按甲乙所載十一穴。素問云。督脈氣所發(fā)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次注曰。謂風府。啞門。二穴)發(fā)際后中八。(次注曰。謂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后頂。強間。腦戶。八穴。)面中三。(次注曰。

謂素。水溝。齦交。三穴)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次注以會陽而解及旁二字。然會陽。是雙穴也。加之為十六穴。其數(shù)不合經(jīng)文。蓋亡一穴也否則督脈氣所發(fā)者。二十八穴者。二十九穴之誤。而十五穴。則十六穴之誤歟。

至陽(甲乙)第七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甲乙)宛宛中(明堂)按刺熱篇云。七椎下間。主腎熱。明堂。作微俯而取之。

筋縮(甲乙)第九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甲乙)按入門。作筋束。字誤。

中樞(次注)第十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次注)按類經(jīng)曰。此穴諸書皆失之惟氣府論。督脈下。王氏注中。有此穴。及考之氣穴論。曰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者。其穴即此。按氣穴論曰。天突與十椎及上紀。次注曰。按甲乙經(jīng)。經(jīng)脈流注孔穴圖經(jīng)。當脊十椎下。并無穴目??质瞧咦?。又注氣府論曰。中樞在第十椎節(jié)下間。何其說矛盾乎。與彼背俞注同。王冰疏鹵。不足深責也。馬蒔曰。十椎下無穴。當是大椎。亦遺有中樞。金鑒。載此穴。

脊中(甲乙)一名神宗。(資生)一名脊俞。(資生。引明堂。)第十一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甲乙)禁灸。(甲乙)禁刺(入門)按骨空論曰。灸脊中說見陽關大全。中作柱。

懸樞(甲乙)第十三椎節(jié)下間伏而取之。(甲乙)按資生曰。銅人云。懸樞。在十三椎節(jié)下間。明堂上經(jīng)作十二椎節(jié)間。下經(jīng)作十一椎下中穴。既在十一椎下。不應。懸樞又在十一椎下。固知其誤矣。考之素問。亦與銅人同。當以銅人為正。明堂上經(jīng)亦誤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穴。在十二椎節(jié)下爾。接脊穴。載奇穴部。

命門(甲乙)一名屬累(甲乙)一名竹杖(俗名)第十四椎節(jié)下間。伏而取之。(甲乙)按千金曰。胞落。灸背脊當臍。不稱穴名。類經(jīng)曰。平臍用線牽而取之??钟胁睢9?。又曰。千金云。腰痛不得動者。令?。ㄇЫ稹W骰迹┤苏?。以竹杖(千金。無杖字。)拄地度至臍。(千金。有斷竹二字。)乃取杖(取杖千金。作以度。)度背脊。灸杖(杖千金作竹上二字)頭盡(千金無盡字)處。此法。舊出于肘后方。而文有異同。今閱千金方。無竹杖字。

類經(jīng)。所引證者。千金翼之文。而腎俞之說也。詳于腎俞條。俗呼為竹杖穴者。蓋同于類經(jīng)。洗冤錄曰。凡命門骨。最屬虛怯。以手擊之即可立斃。因命門骨。左右兩穴有紅筋。若細。通于兩內腎。拍斷即死。外無痕跡。若有稱拍著命門處身死。只檢驗命門骨。紫赤者是也。

命門骨。自尾蛆骨。倒數(shù)上。第七椎兩旁。各有一小穴者是。

陽關(次注)第十六椎節(jié)下間。坐而取之。(次注)按甲乙。千金。外臺不載。資生。作伏而取之。素問曰。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榆臂正灸脊中。次注曰。榆。讀為搖。搖謂搖動也。然失枕非獨取肩上橫骨間。乃當正形灸脊中也。欲而驗之。則使搖動其臂。屈折其肘。自項之下。橫齊肘端當其中間。則其處也。是曰陽關。在第十六椎節(jié)下間。督脈氣所發(fā)。按榆是揄誤。

腰俞(甲乙)一名背解。一名髓空。一名腰戶。(甲乙)一名髓孔。一名腰柱。(外臺)一俞。(大全)一名髓府。(大成)第二十一椎。節(jié)下間。(甲乙)宛宛中。以腹挺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v四體。后乃取其穴。(資生)按神應經(jīng)。作自大椎至此折三尺。舒身以腹挺地。聚英。作挺身伏地舒身。素問直解。

髓空。為肩井者。誤。俞。扁鵲傳。作輸。無異義。

長強(靈樞)一名窮骨。一名上。一名骨。(靈樞)一名氣之陰。(甲乙)一名龜尾。

(肘后)一名尾翠骨。(千翼)一名龍虎穴。一名曹溪路。一名三分閭。一名河車路。一名朝天巔。一名上天梯。(衛(wèi)生寶鑒)一名撅骨。(類經(jīng))一名尾閭。(醫(yī)統(tǒng))一名氣。(大成)尻骨下空。(素問)脊端。(甲乙)趺地取之。(資生)骨端許三分。(聚英)陷者中。(明堂)按癲狂篇云。灸窮骨二十壯。窮骨骨也。馬蒔曰。長強也。又云。灸骨二十壯。又刺上。張注曰。長強也。今移入一名。骨空論云。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次注曰。不應主療經(jīng)闕其名。新校正云。按長強在脊端。正在尻骨下。王氏得非誤乎。又曰。灸撅骨。次注曰。尾窮謂之撅。撅當作HT。字典曰。HT本作HT。音厥。說文曰。臀骨也明堂。脊作脊骸。

誤。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不合諸說。聚英。大成。趺作伏。是也。


背第二行自第一椎兩旁挾脊各一寸半。下行至骨下。及八。凡四十四穴。

按內經(jīng)曰。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王冰曰。未詳何俞。新校正曰。按。大椎上旁無穴。張介賓曰。今于大椎上旁按之甚。當有穴。意者。甲乙經(jīng)等。猶有未盡。吳昆曰。當是天柱二穴。在挾項后發(fā)際大筋外廉陷中者。馬蒔曰。大椎乃督脈經(jīng)穴。至腰俞。共二十一椎。其曰二十四椎者。以項骨三椎不算也。至尾穴。亦不算。今人灸大椎者。俱是項骨高起者。見其骨高而大。誤以為大椎。而取之。愚今除項骨三節(jié)則大椎。又數(shù)為第一椎。其兩旁。即大杼穴。乃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名也。新校正。以為大椎旁無穴。意者亦若今人以項之高骨為大椎耳。此說不是。以王張為穩(wěn)當。千金曰。治百種風。灸腦后大椎平處兩廂。量二寸三分。須取病患指寸量兩廂。各灸百壯。得瘥。是不說穴名。蓋大椎上兩旁也。分寸稍異。

大杼(素問)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陷者中。(甲乙)正坐而取之。(類經(jīng))禁灸(資生)按類經(jīng)。金鑒。每穴作去脊中二寸。說既見。千金。類經(jīng)。作項后。入門。作第一節(jié)外。

下諸穴皆作幾節(jié)外。王冰注氣府論。刺瘧篇。以背俞為大杼穴。又注水熱穴論。為風門熱府。又注刺熱論為未詳。又注舉痛論為心俞。令讀者范然刺熱論新校正曰。王注水熱穴論。以風門熱府為背俞。又注氣穴論。以大杼。為背俞。此注云。未詳。蓋疑之。素問直解曰。背俞指肺俞。非也。骨空論曰。視背俞陷者灸之是似泛指背部俞穴與形志篇曰欲知背俞云云同。水熱穴論曰。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由是觀之為大杼者。蓋非也。

背俞必有所指。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其為心俞者。為有所據(jù)。千金翼曰。第一椎名大杼。無所不主。挾左右一寸半?;蚨缍帧Iw斯文錯置。大全曰。大杼一名百勞。說見大椎下。難經(jīng)云。骨會大杼。似指大椎。

風門熱府。(甲乙)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大成)按千金。外臺。以下諸書。皆分熱府。以為一名。只千金翼。同甲乙。今從古說。

肺俞(素問)三焦之間。(素問)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按氣穴論云。中KT兩旁各五。凡十穴。次注曰。謂五臟之背俞也。千金曰。對乳引繩度之。此捷法也。資生曰。

甄權針腎俞。共作二寸。說己見。

HT俞(千金)一名厥陰俞。(千金)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千金)正坐取之。(類經(jīng))按此穴。千金肺臟篇。引扁鵲。

心俞(素問)一名背俞。(次注)五焦之間。(素問)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jīng))禁灸(甲乙)禁刺。(入門)按千金諸風篇。一云。第七節(jié)。對心橫三間寸。非也。又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之。千金翼曰。心煩短氣灸心俞百壯。針入三分。

膈俞(素問)七焦之間。(素問)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jīng))按難經(jīng)曰。血會膈俞。

肝俞(素問)九焦之間。(素問)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jīng))按千金一云。九椎節(jié)脊中。非矣。形志篇云。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肝脾二俞。果是異說??梢娝貑栒?。各家之說而不出一人之手也。

膽俞(脈經(jīng))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甲乙)陷者中。(明堂)按氣府論云。六腑之俞各六。痹論云。六腑亦各有俞。金鑒。作第九椎下。而無肝俞。

蓋脫簡。

脾俞(素問)十一焦之間。(素問)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按。千金賊風篇曰。凡人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臟俞。是脾穴。當時蓋有此說。而行殆墮穿鑿。

胃俞(脈經(jīng))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宛宛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jīng))三焦俞(甲乙)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正坐取之。陷者中。(明堂)腎俞(素問)一名高蓋。(大成)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jīng))按通評虛實論云。少陰俞去脊椎三寸旁。次注曰。謂足少陰腎俞也。千金翼曰。對臍當脊兩邊。相去一寸五分。名腎俞。本事方曰。與臍平。此捷法也。千金翼又曰。腎俞主五臟虛勞少腹弦急脹熱灸五十壯老小損之。若虛冷可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度至臍取杖。度背脊灸杖頭隨年壯良。灸訖藏竹杖勿令人得之。丈夫痔下血。脫肛。不食。長泄痢。婦人崩中去血。帶下淋露。去赤白雜汁。皆灸之。此挾兩旁各一寸橫三間寸灸之。又諸書載。杖子至臍中截斷。卻回杖于背上當脊骨中杖盡處。即是十四椎命門穴也。用稗心取同身寸。三寸。折作一寸五分。兩頭是腎穴也。皆不取。

大腸俞(脈經(jīng))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伏而取之(類經(jīng))按脈經(jīng)曰。在第十六椎HT其詳。

小腸俞(脈經(jīng))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伏而取之。(類經(jīng))按難經(jīng)本義云。謝氏曰。在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非也。

膀胱俞(脈經(jīng))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伏而取之。(類經(jīng))中膂俞(甲乙)一名脊內俞(資生)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挾脊胛而起。(甲乙)伏而取之。(類經(jīng))按膂。次注。作KT。外臺。以下諸書。皆作中膂內俞?;蛞詾橐幻<滓?。千金。千金翼。

并無內字。入門。金鑒。從之。此編凡征古典。故不補內字。脊胛而起。外臺。作脊起肉。

次注。作脊KT胂起肉。胛當作胂。胛是肩甲也。不與此穴關涉。蓋傳寫之誤。膂音呂與KT通。膂謂脊側肉也胂也。胂謂之HTHT背側之肉也。起者。言背側肉逼臀肉復起者也。人或疑起下脫肉字不審。古義也。聚英。作脊伸。字誤。

白環(huán)俞(甲乙)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甲乙)腹挺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資生)禁灸(甲乙○類經(jīng)。醫(yī)統(tǒng)。灸三壯)禁針灸。(入門)上(甲乙)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者中。(甲乙)按類經(jīng)曰腰髁骨。即十六椎下腰脊兩旁。起骨之挾脊者。次注曰。余三。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入門曰上闊下狹。類經(jīng)曰。十六椎者不是當十七椎。

次(甲乙)第二空挾脊陷者中。(甲乙)中(甲乙)一名中空。(大成)第三空。挾脊陷者中。(甲乙)下(甲乙)第四空。挾脊陷者中。(甲乙)按以上四穴。謂之八。素問曰。八在腰尻分間是也。又曰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次注曰是謂八穴也今按髀當作髁千金曰大小便不利。灸八穴。在腰目下三寸挾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計八穴。故名八。甲乙。以八非脊中屬二行。又言挾脊而自明不系二行者。蓋便覽者。此穴驗枯骨則其空自明。

會陽(甲乙)一名利機(甲乙)陰尾骨兩旁。(甲乙)骨外。各開一寸半(入門)按陽。入門。作陰。誤也。機外臺作機。陰尾舊作陰毛。傳寫之誤。據(jù)千金外臺而訂之。發(fā)揮作尾骨。是之誤。金鑒。作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


背第三行自第二椎兩旁。挾脊各三寸至二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

附分(甲乙)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甲乙)陷中。(入門)正坐取之(類經(jīng))按氣府論云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jié)。十五間各一。次注曰。今中誥孔穴圖經(jīng)。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謂附分。魄戶。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十三也。類經(jīng)金鑒作三寸半下皆同。

魄戶(甲乙)一名魂戶。(寶鑒)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甲乙)正坐取之上直附分。(次注)宛宛中。(明堂)按水熱穴論云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次注曰。俞旁五者。謂魄戶神堂。

魂門。意舍。志室五穴。

膏肓俞(千金)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資生)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搖。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根據(jù)胛骨之里肋間空。去胛骨容側指許。摩KT肉之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胸戶中。

(外臺。作于肩中)灸兩胛中。各一處。若病患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右(千翼。作左肩)肩上拄。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當伸兩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其穴近第五椎相準望取之(千金)按千金翼外臺胛作甲。古字通用。神應經(jīng)。作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半。大全。作四柱下三分。并非大成曰。人年二旬后。方可灸此二穴。又按此穴。古書不載。千金始有此名。蓋原左傳醫(yī)緩之語。杜預曰。心上膈下。不可屬肩背也。腹中論曰。肓之原出于臍下。九針十二原篇曰。膏之原出于鳩尾肓之原出于悖。膏肓之字。既見于此。而悖者氣海也。謝士泰刪繁方。說其病形全根據(jù)左傳。而為說者也。以非經(jīng)穴之事。故不錄于此。千金及翼方。系奇穴。不屬太陽經(jīng)。今時人間習熟。以肺俞呼狹肓。呼膏肓為廣肓。故今舉于此云。

神堂(甲乙)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正坐取之。(明堂)按次注曰。上直魄戶。甲乙無膏肓穴。素問曰。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jié)十五間各一。

次注曰。今中誥孔穴圖經(jīng)。所存者。十三穴。王亦不記膏肓。故不言上直膏肓。而言直魄戶。張介賓。以大杼。列于此行曰。近世有膏肓一穴。亦合十五穴。然此穴自晉以前所未言。而原數(shù)則左右共二十八穴也非矣。今加膏肓為十四穴。不可考者一穴也(素問)背下挾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應手。(素問)肩內廉挾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甲乙)上直神堂。(次注)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資生)按刺瘧篇曰五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王冰曰。五俞。謂。吳昆以為魄戶。神堂。膈關魂門之五穴。張介賓曰。脅也。一曰旁開也。水熱穴論云。五臟俞旁各五。以瀉五臟之熱。即此謂也。蓋此五者乃五臟俞旁之穴以其旁開近。脅故曰。旁五俞即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也。應手。入門。作指下動。原骨空論注也。

膈關(甲乙)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開肩取之。(甲乙)上直。(次注)按膈。次注。聚英。醫(yī)統(tǒng)。作鬲。外臺。發(fā)揮。開作闊。

魂門(甲乙)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鬲關。(次注)按千金注。及聚英。吳文炳。大成。引外臺云。作魂門十椎下。陽綱十一椎下。意舍九椎下。今本與甲乙同。大全作膈關七柱八魂門。非也。

陽綱(甲乙)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魂門(次注)按綱。明堂。作HT。入門。作剛。正字通HT剛字之訛。資生聚英醫(yī)統(tǒng)曰。闊肩取之。明堂曰。微俯而取之。似無謂。

意舍(甲乙)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正坐取之。上直陽綱。(次注)按明堂。作第九椎下。闊肩取之。非矣。

胃倉(甲乙)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上直意舍。(次注)正坐取之。(類經(jīng))按金鑒。作十椎脫二之字。

肓門(甲乙)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入肋間。(甲乙)上直胃倉。(次注)陷中(類經(jīng))按肓金鑒作育。誤。入門。載痞根穴蓋指此穴。詳于奇穴部。資生曰經(jīng)云與鳩尾相直。

未詳為何經(jīng)。千金。并翼方次注。無入肋字。外臺以下諸書。作叉肋甲乙。本作入肘。肓門。不可入肘。又無叉肋甲乙肘字肋之誤諸書叉字入之誤故改作入肋。

志室(甲乙)一名精宮。(大成)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肓門。(次注)按室。入門。作堂。誤。明堂作三寸半。微俯而取之。非。

胞肓(甲乙)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甲乙)上直志室。(次注)秩邊(甲乙)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甲乙)上直胞肓。(次注)按資生發(fā)揮。入門。聚英。大全醫(yī)統(tǒng)。吳文炳。寶鑒。外臺。程敬通注一說。大成并作

胸博第五

骨度篇曰。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回腸廣大。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兩乳之間。廣九寸半按HT胸前岐骨際也。缺盆中。天突也。天樞謂臍心。臍心不易見。故以旁穴而言。

\r胸腹總圖一\p06-d22a17.bmp\r\r胸腹總圖二\p06-d22a18.bmp\r按兩乳間九寸半。甲乙經(jīng)。亦同。今試折量。兩乳間為九寸半。則一寸當一指。比之胸圍四體分寸。一從骨度篇。至兩乳間。特不用何居。此不知胸博除任脈之失也。胸博任脈廣一寸半。而其旁各四寸直兩乳。學人思諸。兩乳間橫折八寸之法。未知出。干何人神應經(jīng)曰。橫寸為定法。千載無見者。悲哉。洗冤錄曰。左右肋骨。男子各十二條。八條長。四條短。婦人各十

胸中行自天突下行至中庭凡七穴。

天突(素問)一名玉戶(甲乙)一名天瞿(千金)缺盆之中(靈樞)頸結喉下二寸。中央。宛宛中。低頭取之。(甲乙)按玉。寶鑒作五誤。素問云。任脈氣所發(fā)者。喉中央二。次注曰。謂廉泉天突二穴。千金。千金翼。外臺。作五寸。甲乙注。引氣府論注曰。五寸。今本作四寸。聚英。醫(yī)統(tǒng)。寶鑒。吳文炳。同。明堂。作五分。發(fā)揮。入門。大成。作一寸。類經(jīng)作三寸。共不是。次注。入門。

作低針取之。字誤。骨度篇曰自結喉至天突四寸。是主骨度而言之。正面正身取之。甲乙經(jīng)。以為結喉下。至天突二寸。是主取穴刺針而言之。故曰。低頭取之也。取此穴者。低頭取之。故資生經(jīng)曰。其下針直橫下。不得低手。何則低手傷咽喉此解低頭取之義也。低頭則咽喉沉而針刺無害。不可不知也。今人不知低頭則二寸。正面則四寸之義。謾作二說。非也。近世多自天突。至岐骨際。折作八寸四分。如然則中庭當岐骨際。不可從也。按骨度篇。自天突至岐骨際九寸。又云。膺中骨間。各一。今用九寸。即八寸四分。為中庭穴。其下至岐骨際六分。是古法也。

璇璣(甲乙)天突下一寸。中央。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按璣。千金。作機??终`。氣府論云。膺中骨陷中。各一。次注曰。謂璇璣。華蓋紫宮膻中。中庭。六穴也。胸博。載分寸。舉其大概也。故曰陷者中。只取骨間。下同。大成。作華蓋(甲乙)璇璣下一寸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按發(fā)揮。作二寸。入門。寶鑒。大成。金鑒。作一寸六分。共非矣。又不合骨度之數(shù)。一二肋骨。密而不疏。作一寸者。取之骨間之義也。

紫宮(甲乙)華蓋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玉堂(難經(jīng))一名玉英(甲乙)紫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膻中(難經(jīng))一名元兒。(甲乙)一名上氣海(類經(jīng))一名元見(大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橫直兩乳間。(千金)禁刺(千翼)按膻。千金。千金翼。外臺。作HT。古通用。大全曰。一名HT中不取。資生。類經(jīng)。而作臥金心臟篇曰。胸痹心痛灸HT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非也。

中庭(甲乙)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按明堂。作膻中下一寸。入門。金鑒。作鳩尾上一寸。此自天突至岐骨際。作八寸四分之

胸第二行。自俞府。挾璇璣兩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

俞府(素問)一名輸府(大全寶鑒)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按甲乙。外臺。明堂。俞作輸。下皆同。資生。圣濟。大全。寶鑒。作。千金千金翼。

發(fā)揮聚英作俞是也。俞府出內經(jīng)。俞。輸。。以音通用。大全。寶鑒以為一名。今暫從之。千金翼。而作臥。外臺作仰臥。而巨骨胸前巨骨也。非穴名。璇璣。次注。作任脈非也。大全曰。璇璣之旁三寸所。不是。醫(yī)門摘要曰。胸博間一肋取穴。不可泥。一寸六分??芍^能知取穴之法也。

中(甲乙)俞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按而。千金。并翼方作臥。外臺。作仰臥而骨間。各取一穴。同上。明堂云。一寸。非矣。

下諸書。每穴有去中行二寸之解。不是。說見下。

神藏(甲乙)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按而。千金翼作臥。

靈墟(甲乙)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按千金曰。墟?;蜃鲏?。入門。作虛。聚英。醫(yī)統(tǒng)。作去中行各開一寸。字誤。

神封(甲乙)靈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步廊(甲乙)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按廊。千金。外臺。圣濟資生。作郎。類經(jīng)曰。挾中庭。入門曰。去中庭外。非也。橫對中庭。稍下六分許。


胸第三行自氣戶挾俞府。兩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

氣戶(甲乙)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按氣府論云。膺中骨間。各一。類經(jīng)。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金鑒。大成。每穴有去中行。

四寸之解。說見下。次注曰。去膺窗上。四寸八分。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無上字。金鑒曰。巨骨下。一寸。并拘。寶鑒曰。資生云。自氣戶。至乳根六穴。去膺中行。各四寸。相去各一寸六分。今本不載。

庫房(甲乙)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按岡本。作一寸。非也。取諸骨間。不必拘。說既見。

屋翳(甲乙)庫房下。一寸六分(甲乙)陷者中。仰而取之(千金)按次注曰。氣戶下。三寸二分。聚英曰。巨骨下四寸八分隔穴而說分寸者。不能無誤。

膺窗(甲乙)屋翳下。一寸六分。(甲乙)陷中。(圣濟)按資生。窗作。同字。次注。作胸兩旁。挾中行。各相去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誤。

乳中(甲乙)當乳(資生)即乳頭上。(入門)禁刺灸(甲乙)微刺。(資生又寶鑒。引入門曰。針宜淺。刺二分。今本不見。)按甲乙。千金。千金翼。外臺。無注。古書之所妙。次注曰。膺窗之下。即乳中也。資生注云。亦相去寸六分非是相去二字。不成義。類經(jīng)曰。一傳胎衣不下。以乳頭向下盡處。俱灸之即下。

乳根(甲乙)一名薛息(千金)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千金)按千金方曰。薛息。在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今移入一名。寶鑒。作一寸四分。非矣。醫(yī)學正傳曰婦人在乳房下起肉處陷中。只陷中二字??扇 ?/span>


胸第四行自云門挾氣戶。兩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竇。凡十二穴。

云門(素問)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者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甲乙)刺太深令人逆息。(甲乙)禁針(入門)按氣穴論云。膺俞十二穴。次注曰。謂云門中府。周榮。胸鄉(xiāng)。天溪。食竇。左右則十二穴也。資生。作云。通用。次注有每穴橫去任脈六寸之解。類經(jīng)。聚英。從之。說見下。

中府(脈經(jīng))一名膺中俞。(甲乙)一名肺募。(千金)一名府中俞。(大全)云門下。一寸。

乳上三肋間。陷者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甲乙)禁灸(入門)按凡胸博諸穴。各在骨間。不待折量。而言分寸者。言大概也。千金。外臺。一云。一寸六分。明堂。大成。岡本。從之非也。胸骨狀如偃月。故第二行折量稍長第三行與中行平。學者察諸。膺中俞。聚英。醫(yī)統(tǒng)。作膺俞。素問曰。膺俞。次注曰。中府穴。

周榮(甲乙)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禁灸(入門寶鑒)按榮。甲乙作營誤。今訂之。

胸鄉(xiāng)(甲乙)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天溪(甲乙)胸鄉(xiāng)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食竇(甲乙)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舉臂取之。(千金)按金鑒作腹哀上行三寸?;驈娜樯稀H唛g。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迂甚矣。次注曰。云門。食竇。舉臂取之。余并仰取之。

腹部第六

腹部折量。諸說眾多。不知所適從。按除中行法。內經(jīng)云。沖脈氣所發(fā)者。二十二穴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甲乙經(jīng)云。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沖脈下行至橫骨。又至肓俞云。直臍旁五分。甲乙銅人等皆云沖脈足少陰之會。蓋以骨空論為主也。獨難經(jīng)云。并足陽明之經(jīng)挾臍上行??址且?。鳩尾。內經(jīng)所稱。

指蔽骨。不可以為穴名也。其名本以蔽骨狀似鳩尾。古書。指蔽骨者十之八九。不可不知也。鳩尾外無穴。而言挾鳩尾外。即除蔽骨。而取之也。又至臍言挾臍則除臍可見也。鳩尾與臍上下相照。其中間明于言外。是古文辭法也。又內經(jīng)云足陽明脈氣所發(fā)者膺中骨間各一。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挾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挾之各三。甲乙經(jīng)云。自不容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至氣沖。又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兩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沖門因此考之。臍旁五分。足少陰經(jīng)也。其旁一寸五分足陽明經(jīng)也。其旁一寸五分。上直兩乳。

足太陰經(jīng)也。共計三寸五分。取一繩自臍旁。橫量至直乳下。斷去之。又去二分半。折為三寸五分。以定三經(jīng)。此不問除任脈幾寸。始得其法矣。去二分半。說見下。

世人皆云。胸博每行至腹內屈五分。兩乳間八寸。腹脾經(jīng)。相去七寸。不知何據(jù)。骨度篇曰。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腰減于胸三寸。雖今人皆然。兩乳相去九寸半。是古法也。胸部。各相去凡三寸半。而為七寸。合任脈之分一寸半。凡八寸半。胸去中行。四寸七分強至乳中。腹去中行四寸二分強至直乳中。此腰減于胸三寸。則腹居于其中可知減于胸。自臍至橫骨六寸半。又橫骨長六寸半。腹部四行。共不出其兩端。然則自胸至腹?jié)u漸狹。而腹至橫骨更狹故二行三行。四行根據(jù)分量目巧取之。何有內屈之理。諸書一據(jù)兩乳八寸說。故如其所載去中行幾寸去任脈幾寸。皆無稽之言。故不取也。而今不言任脈廣幾寸者。無明文也。甲乙經(jīng)。不容注曰。

去曰。去任脈二寸。所余五分。兩旁合。為一寸。不知孰是。故今以臍與鳩尾。定除任脈之分量。不言幾寸者。內經(jīng)之意也。世人以兩乳八寸之度。除任脈果如何耶。其說至中府云門去乳中二寸。而窮矣。故其言曰。以同身寸奚一胸之際。而乳間用長尺。乳后用短尺。豈有此理乎。極知兩乳間八寸。無稽之言也。


腹中行自鳩尾。下行至會陰。凡十五穴。

鳩尾(素問)一名尾翳(靈樞)一名HT。(甲乙)一名神府(千金)一名HT。(聚英大成)臆前。

蔽骨下五分。(甲乙)其骨垂下如鳩尾形。故以為名。人無蔽骨者。從岐骨下行一寸。(圣濟)禁刺灸(甲乙)宜針(外臺。引甄權)此穴大難針。大好手。方可針。(資生)按古書中。稱者。有三義?;蜥恰;虮喂?。或謂穴名又稱鳩尾者。亦同。后人不之知也。素問曰。鳩尾下三寸。胃脘。胃脘上脘也。又足陽明脈氣所發(fā)之章云。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言陽明經(jīng)。至直乳挾蔽骨下行。岐骨下三寸。至上脘旁。復下行也。又云。至臍八寸太倉居其中。太倉中脘也。言自岐骨際。至臍八寸。中脘。在其中央也。此指岐骨際。挾鳩尾之外。之鳩尾指蔽骨。何則蔽骨有長短。故皆據(jù)岐骨為度。蔽骨長為五分。乃稱鳩尾穴者。皆在岐骨下一寸。千金傷寒篇曰。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壯。然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shù)有異??衫K度隨其長短寸數(shù)。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脘。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此說不是。俗多以從鳩尾穴至臍為八寸。或自蔽骨為八寸而以腹部臍上七寸五分折量。諸穴置其間。故不合。遂以中脘為鳩尾下三寸?;蛉绨?。妄說也。又按甲乙經(jīng)曰。

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此皇甫氏之誤也?;瑝邸K煲曾F尾共做蔽骨而看。故曰。上脘去蔽骨三寸。注上脘曰。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強合內經(jīng)鳩尾下三寸文。蓋鳩尾穴。在蔽骨下五分。古來相傳之說也?;瑝墼?。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是也。然不辨蔽骨長短。故后人論說。棼然。今按岐骨至臍為八寸。

岐骨下行一寸為鳩尾穴。此蔽骨長五分。為常人之度。其下五分為鳩尾穴。是大概而言之。由此觀之。假令蔽骨長一寸。亦以為五分。自蔽骨端至臍中。折為七寸五分。以定其穴。其旁準擬而取之也。若蔽骨短不見者。以岐骨下一寸取鳩尾??譄o害。學人察諸村上親方。骨度正誤曰。

HT者。蔽心骨而從岐骨之間。垂下如指之大骨也。附胸骨之部分也。是胸腹之界限也。不察于此。而以岐骨為限。以分骨度。豈合經(jīng)旨乎。舍蔽骨而取岐骨豈合骨度乎。其弊由不知HT有三義。肘后曰心厭者指鳩尾?;蜓孕膮捈?。心厭之說。多參差蓋不知有三義也。厭與蔽同護于心臟之意也。廣雅曰。缺盆也。玉篇曰肩骨。不是。

巨闕(脈經(jīng))一名心募。(大成)鳩尾下一寸。(甲乙)按肘后方曰。正心厭尖頭下一寸。不是。又曰。心厭尖尖四下一寸以赤度之。此文不解。

恐有脫誤。資生曰。鳩尾拒者。少令強一寸。中人有鳩尾拒之。亦不可解。千金。外臺。巨闕注散見各篇者。差謬多。不與明堂篇所記同。以其文繁。故不錄于此。金鑒曰。兩岐骨下二寸。

大成。亦作鳩尾兩岐骨下一寸。兩字。不可解。骨度正誤曰巨闕一穴。今人多言臍上六寸。

非也。是亦自張氏始。是由岐骨蔽骨之差也。當作六寸五分矣。此說亦誤。

上脘(脈經(jīng))一名胃脘。一名上紀。(素問)一名胃管。(鄉(xiāng)藥集成)一名上管。(寶鑒)巨闕下一寸。(千金)臍上五寸。(類經(jīng))鳩尾下二寸。(增注)孕婦禁灸。(類經(jīng))不針。(鄉(xiāng)藥集成)按甲乙經(jīng)。作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也。非矣。說既見。為一寸五分。腹部旁穴。皆不合內經(jīng)每寸一穴意。上脘。中脘。下脘。外臺。皆作管。

中脘(甲乙)一名太倉。(素問)一名胃募。(千金)至臍八寸。太倉。居其中。為臍上四寸。(素問)上脘下一寸。(甲乙)鳩尾下三寸。(千金)孕婦禁灸。(類經(jīng))按至臍。臍上。皆自臍中度之。經(jīng)云。上紀者。胃脘也。次注曰。謂中脘。資生。類經(jīng)。以胃脘上紀為中脘一名。而經(jīng)曰。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脘管也。上脘。中脘。皆胃脘也。然則上紀者。蓋上脘一名。資生類經(jīng)。共承王冰之誤。千金翼。胃病篇曰。心下二寸。名胃管。又曰。胃管。在心鳩尾下三寸。是上脘。中脘。共稱胃管。又針灸中篇。作心下四寸。甲乙作在心蔽骨與臍之中。非也。說既見。肘后方。曰。在心厭下四寸。千金霍亂篇曰。在心厭下四寸臍上一夫。巨闕注。言心厭尖者指蔽骨。此言心厭者。似指岐骨然易混。

故不取。

建里(甲乙)中脘下一寸。(甲乙)臍上三寸。(類經(jīng))鳩尾下四寸。(入門)孕婦禁灸(類經(jīng))禁灸(入門)下脘(脈經(jīng))一名幽門。(圣濟)建里下一寸。(甲乙)臍上二寸。(類經(jīng))鳩尾下五寸。(入門)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按難經(jīng)曰。太倉下口為幽門?;瑝墼?。在臍上二寸下脘之分。以幽門不為穴名。今從圣濟總錄。氣府論曰。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

水分(甲乙)一名中守(千金)一名分水。(明堂)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甲乙)鳩尾下六寸。

(入門)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禁刺。(資生注曰。明去水氣。惟得針水溝針余穴水盡即死。何于此卻云可針今校勘不針為是。)按明堂。醫(yī)學綱目。作分水。今為一名。難經(jīng)云。大腸小腸之會為闌門?;瑝墼弧T谀毶弦淮?。水分穴。諸家以闌門不為水分一名。暫記之以俟知者又奇穴有水分。

神闕(外臺)古名。臍中。(甲乙)一名氣舍。(外臺)禁刺(甲乙)按古書無注。氣穴論曰。臍一穴。甲乙。千金。并翼方。次注皆曰臍中。而無神闕之名。此名見于外臺。資生。大全。寶鑒。舍作合??肿终`。

陰交(甲乙)一名少關。一名橫戶。(甲乙)一名丹田。(神相全編)臍下一寸。(甲乙)自臍中心。度之。(增注)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按外臺。甄權云。穴在陰莖下。附底宛宛中。程敬通曰。似屬會陰。非陰交也。類經(jīng)。

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并曰。三焦募。神相全編曰。丹田。臍下一寸是也。

氣海(脈經(jīng))一名脖。一名下肓(甲乙)一名丹田(本事)臍下一寸五分。(甲乙)宛宛中(明堂)忌不可針(千金)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按脖。吳文炳。作HT。大成。作HT。肓作音。吳文炳。作一寸非。本事方曰。氣海一穴道家名曰丹田。

石門(甲乙)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甲乙)一名三焦募(大成。引聚英今本不見。)臍下二寸。(甲乙)女子禁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絕子。(甲乙)按甲乙曰。三焦募。孫真人曰。至如石門。關元二穴。在帶脈下。相去一寸之間。針關元主婦人無子。針石門。則終身絕嗣。神庭一穴。在于額上。刺之主發(fā)狂灸之則愈癲疾。其道幽隱豈可輕侮之哉。

關元(素問)一名下紀。(素問)一名次門。(甲乙)一名丹田。(資生)一名大中極。(大全)一名小腸募(大成。引聚英今本不見。)齊下關元三寸。(素問)按周密癸辛雜志曰。張安道養(yǎng)生訣云。丹田。在臍下三寸。是也。資生經(jīng)曰。臍下二寸。

名石門。明堂載甲乙經(jīng)云。一名丹田。千金。素問注。亦謂丹田在臍下二寸。世醫(yī)因是遂以石門為丹田誤矣。丹田乃在臍下三寸。難經(jīng)疏論之詳。而有據(jù)。寶鑒曰。關元。一名丹田。

按陰交。氣海石門關元。皆名丹田??钟姓`。類經(jīng)曰。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疑是中極之解誤寫于此也。暫存之。脈經(jīng)。甲乙。并曰。小腸募。

中極(脈經(jīng))一名氣原。一名玉泉。(甲乙)一名膀胱募(千翼)臍下四寸。(甲乙)關元下一寸。(千金)孕婦禁灸。(外臺)針即有子。又云。灸不及針。(資生)按脈經(jīng)。甲乙。并曰。膀胱募。

曲骨(甲乙)一名尿胞。一名屈骨。一名屈骨端。(千金)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者中。動脈應手。(甲乙)按臍中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是古法也。今人臍心下。至橫骨。折作五寸。此誤讀張介賓說。遂至此。張氏至曲骨。折作五寸。謂毛際曲骨穴。非謂橫骨也。甲乙經(jīng)。中極下一寸。

為曲骨。當橫骨上一寸半毛際。從俗說則此穴。當陰毛中橫骨。故知其非是千金曰。小便數(shù)起。灸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又赤白沃陰中干痛惡。合陰陽。小腹堅。小便閉。刺屈骨。入寸半。灸三壯。在中極下一寸。即曲骨也。今移為一名。

會陰(甲乙)一名屏翳(甲乙)一名金門(千金)一名平醫(yī)(大全)一名下極。(金鑒)大便前。

小便后。兩陰之間(甲乙)按千金云。金門。在谷道前。囊之后。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今移為別名。


腹第二行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下行至橫骨。凡二十二穴。

幽門(甲乙)一名上門。(甲乙)巨闕兩旁各五分。陷者中(甲乙)按明堂。入門。大全。作一寸半。千金心臟篇。作一寸。金鑒從之。以上諸書似有所見。

然不合經(jīng)文。今定不容穴。內又一寸五分。取此穴。

通谷(甲乙)幽門下一寸。陷者中。(甲乙)挾上脘。(類經(jīng))按聚英。引素問注曰。自肓俞。至幽門去中行。各一寸。誤也。今閱。次注曰。挾巨闕兩旁。相去各半寸。下五穴各相去一寸。是謂幽門以下五穴。上下之間。各一寸。非去中行之謂。不然不合內經(jīng)。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之文。而相去二字?;笾T人。

陰都(甲乙)一名食宮。(甲乙)一名通關(醫(yī)綱)通谷下一寸(甲乙)挾胃管(千金)按醫(yī)學綱目。引摘英曰。通關。在中脘旁。各五分。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許氏曰。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后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行腰后骨空間。為四效。主治五噎。吞酸多睡。嘔吐。不止。是為陰都穴。明矣。乃今移入一名。

石關(甲乙)一名石闕。(千金)陰都下。一寸。(甲乙)并建里。(醫(yī)門摘要)商曲(甲乙)一名高曲。(千金)石關下一寸(甲乙)并下脘(醫(yī)門摘要)按商曲。寶鑒作商谷。

肓俞(甲乙)商曲下一寸直臍旁五分。(甲乙)按肓千金外臺金鑒。作盲。資生作育。類經(jīng)曰。商曲下一寸。當作二寸。內經(jīng)云。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蓋古必自幽門。至肓俞。有七穴。甲乙經(jīng)以來。已缺之。甲乙。商曲下一寸。以直臍旁之字。見之。后人誤以二作一也。距古之遠。無所可考。今姑不取商曲下一寸五字。唯定此穴于臍旁五分。從張氏說。

中注(甲乙)肓俞下一寸。(資生)按甲乙。千金。外臺。次注。作肓俞下五分。發(fā)揮。類經(jīng)。聚英。入門。醫(yī)統(tǒng)寶鑒。共從資生。據(jù)內經(jīng)。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之義。則資生為得。

四滿(甲乙)一名髓府。(甲乙)中注下一寸。(甲乙)挾丹田。(千金)按髓。外臺作隨。聚英。吳文炳。大成。府作中。千金曰。丹田兩邊。相去各一寸半。

(千金翼。無半字。蓋是脫字也。)丹田在臍下二寸是也。此說可從。又曰。挾丹田兩旁。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臍下橫紋是也。不可從丹田是石門也。發(fā)揮。作氣海旁一寸。非也。

氣穴(甲乙)一名胞門。一名子戶。(甲乙)四滿下一寸。(甲乙)按脈經(jīng)曰。胞門。在太倉左右三寸。太倉中脘別名也。千金婦人篇曰。胞門。關元左邊二寸是。右二寸名子戶。此二說。不與本穴相關涉。又冠中字詳于奇穴部。又婦人良方。胎動不安論曰。服藥致補暖。而反使胞門子戶為藥所燥搏。自注曰。巢氏病源。并產(chǎn)寶。并謂之胞門子戶。張仲景謂之血室。

大赫(甲乙)一名陰維。一名陰關。(甲乙)氣穴下一寸。(甲乙)按千金腎臟篇曰。屈骨端三寸。不合諸書。且千金屈骨端。為曲骨橫骨之別名。益不可解此也。千金言屈骨者。不一。說見下。

橫骨(素問)一名下極。(甲乙)一名屈骨。(千金)大赫下一寸(甲乙)肓俞下五寸。(發(fā)揮)陷中。(入門)禁刺。(入門)按大全。周身經(jīng)穴賦。作橫谷。又曰。一名屈骨端。千金曰。屈骨端陰上橫骨中央。宛曲如卻月中央。是也。此名橫骨千金翼同。千金霍亂篇。灸慈宮。注曰橫骨在臍下橫門骨。是。

蓋橫門骨。言橫骨也。又陰篇曰。灸玉泉穴。在屈骨下陰。又三焦篇曰。水道穴。在挾屈骨相去五寸。千金翼曰。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兩旁。各二寸半。又淋閉篇曰。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曲骨穴下。宜合考。凡言屈骨者。不一恐有差。卻月。入門。作如仰月陷中。曲骨外一寸半。吳文炳。作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李時珍。作偃月。醫(yī)統(tǒng)。作臥月。洗冤錄曰。婦人隱處。其骨為羞秘骨。不可撿驗。蓋橫骨也。


腹第三行。自不容。挾幽門兩旁各一寸半。下行至氣沖及急脈凡二十六穴。

不容(甲乙)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任脈三寸兩肋端。相去四寸(甲乙)對巨闕。(類經(jīng))按兩字。諸書作四。此穴對巨闕。巨闕旁二寸。直貼肋端四肋之數(shù)不合。且以肋數(shù)言之。必有第字。至此。特不冠第字。只千金。作直四肋端。次注冠第字。而期門。言第二肋。期門在不容旁。而二四易位。故人多疑之。今考之不容。直貼左右兩肋端。此肋為岐。左右分垂。

如一肋而相分。故因其形狀言兩也。甲乙曰。去任脈三寸。按幽門。挾巨闕兩旁五分。不容幽門旁一寸五分。凡二寸也。參當作二。去任脈旁二寸。取此穴。類經(jīng)。引此文作二寸。千金。千金翼。

外臺。作去任脈二寸是也。甲乙經(jīng)曰。相去四寸。謂相去。兼任脈而量之也。次注。作挾腹中行兩旁相去各四寸。誤讀甲乙文增各字則相去字不成語。今刪去任脈三寸。并相去四寸之數(shù)言。

入門作平巨闕三寸。醫(yī)統(tǒng)。聚英。作去中行任脈各三寸。共受甲乙寫誤。而不深考也。明堂。作在上管兩旁。各一寸。非矣。

承滿(甲乙)不容下一寸。(甲乙)對上脘。(類經(jīng))按千金及翼方。大腸篇曰。挾巨闕相去五寸。巨闕在心下一寸。灸之者挾巨闕兩邊。各二寸半。非。說既見。

梁門(甲乙)承滿下一寸。(甲乙)對中脘(類經(jīng))孕婦禁灸(類經(jīng))關門(甲乙)梁門下。太乙上。(甲乙)梁門下一寸。(千金)對建里。(類經(jīng))按千金翼門作太乙(甲乙)關門下一寸。(甲乙)對下脘(類經(jīng))按千金。并翼方。外臺次注。資生。圣濟。寶鑒。作太一。無異義。千金翼門作明。

滑肉門(甲乙)太乙下一寸。(甲乙)天樞上一寸。對水分。(類經(jīng))按聚英。醫(yī)統(tǒng)。作下挾臍下一寸至天樞。去中行三寸下挾之下字。吳文炳。作一。

天樞(脈經(jīng))一名長溪。一名谷門(甲乙)一名大腸募(肘后)一名循際。一名長谷。(千金)去肓俞一寸五分。挾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甲乙)滑肉門下一寸(次注)魂魄之舍。不可針(千金)孕婦禁灸。(同上)按谷門。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圣濟。類經(jīng)。發(fā)揮。聚英。大全。醫(yī)統(tǒng)。作谷門。音通。

資生。溪作雞。肓作育。千金脾臟篇曰。長谷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又曰挾臍相去三寸?;昶侵?。不可針。大法在臍旁一寸。合臍相去可三寸也。千金翼作挾臍相去各二寸。聚英。

吳文炳。作去肓俞半寸。蓋寸半之誤。大成。作一寸。脫字。奇穴部?;晟帷?珊峡?。

外陵(甲乙)天樞下大巨上。(甲乙)天樞下一寸。(次注)對陰交。(類經(jīng))按千金作天樞從千金之說也。景岳全書曰。在臍左右各開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發(fā)。屢用。屢驗。臍者陰交之誤。

大巨(甲乙)一名腋門。(甲乙)長溪下二寸。(甲乙)外陵下一寸。(次經(jīng))對石門。(類經(jīng))按腋。外臺。作掖。千金。作臍下一寸。兩旁各二寸。非也。長溪天樞也。

水道(甲乙)大巨下一寸。(增注)按甲乙千金千金翼。次注。外臺。共作大巨下三寸。以下諸書從之。聚英。吳文炳。作二寸。

千金。千金翼曰。挾屈骨。相去五寸。此水道蓋奇穴。詳奇穴部。寶鑒。作天樞下五寸。非是。說見下。

歸來(甲乙)一名溪穴。(甲乙)水道下一寸(增注)按甲乙。千金。千金翼。氣府論注。圣濟。作二寸。水熱穴論注新校正。作三寸。外臺。作五寸。千金注資生。引外臺。作三寸。說見下。千金婦人篇。作挾玉泉五寸。不是。

氣沖(素問)一名氣街。(素問)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甲乙)宛宛中。(資生)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甲乙)禁刺。(資生)按大全曰。一名氣沖。沖。古通用。非一名。不取。骨空論曰。毛際動脈。歸來下。動脈是也。千金。外臺作歸來下一寸。鼠鼷。素問曰。刺氣街。

中脈血不出。為腫鼠仆注曰。氣街。在腹下挾臍兩旁相去四寸。鼠仆上一寸。動脈應手。新校正云。別本。仆作鼷。張介賓曰。仆當作鼷。千金翼。作鼠。醫(yī)門摘要曰。鼠鼷羊矢同。

非矣。羊矢骨與是不同。按王冰言挾臍兩旁相去四寸者誤。又水熱穴論注曰。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本草別錄。馬刀條曰。除肌中鼠鼷。外臺?;T注曰鼠鼷痛。小便難。金鑒曰。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鼷。溪鼷音通說文曰。小鼠也。即春秋言鼷鼠食郊牛角者。陳藏器曰鼷鼠極細卒不可見。尹文子曰鄭人。謂玉未琢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為璞。周人遇鄭賈人曰欲買璞。乎鄭賈曰。欲之。出璞視之。鼠也。因謝不取。戰(zhàn)國策同。蓋仆鼷者璞之轉訛也。

按毛際腿中肉核。動應手俗所謂橫根所是也。千金外臺并作歸來下一寸。入門作天樞下八寸。夫臍下至橫骨六寸半。骨度為然。何得八寸。素問曰。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

次注曰。謂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五穴也。又曰。挾臍廣三寸。各三。注曰。謂滑肉門。天樞。外陵也。又曰下臍二寸。挾之各三。注曰謂大巨。水道。歸來也。馬蒔曰。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言鳩尾下一寸曰巨闕。又下一寸半曰上脘。今曰三寸者。正以鳩尾上之蔽骨。

數(shù)起也。鳩尾下三寸半。為胃之中脘。今五寸者。字之誤也。以下至橫骨。言自中脘以下。有建里。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等穴共計一十三寸。今曰。六寸半。一者。疑當為二。六寸半者二。則為十三寸也。是腹部中行之脈法也。此注牽強附會??尚σ病>揸I下一寸半。取上脘穴。強合經(jīng)文。此承皇甫氏之謬也。不知臍下至橫骨六寸半。

為一十三寸說。以一為二。故誤如此解書何難之有。如其無征何。學人察諸。折衷曰天樞。

與任脈神闕。相對。氣沖。與任脈曲骨相對而自曲骨。至神闕。相去五寸也。如斯從天樞至氣沖。亦當相去五寸。然甲乙說天樞氣沖之間相去分寸。甚有余。而難。合于曲骨神闕。相去之寸。恐非也。經(jīng)曰下臍二寸。各三。二寸中有三穴也。不可解。凡臍下四寸。而別取此氣沖穴于毛際。與經(jīng)文合。從甲乙。千金等。大巨。水道歸來相去為二寸。則至歸來六寸。歸來下半寸間取此穴。而不合。經(jīng)文毛際語竊疑素問上文言挾臍三寸。各三。至此乃言下臍二寸各三。二字三誤。不然則各字不穩(wěn)。且大巨水道歸來。各每寸一穴則與外陵并度之。得臍下四寸乃歸來下一寸。為氣沖穴正與橫骨二穴相對。又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之三。亦五之誤然則挾鳩尾之旁。當乳下行五寸。每寸一穴。各字義亦穩(wěn)矣。仍記數(shù)言。以待來哲。因次注。

挾中行。二寸語。以此穴為橫骨兩端不覺沖門同處。甲乙。千金以氣沖屬腹部三行。以沖門屬四行。腹部四行。自兩乳。下行至橫骨端。因知自胸至小腹?jié)u狹也。而其書挾任脈幾寸使人知在某行中也。甲乙。千金。以部分列。故言自某穴。挾某穴幾寸。至某穴。言起自某穴旁下行至某穴也。外臺。始以穴系經(jīng)而以任脈屬腎經(jīng)。督脈屬膀胱經(jīng)。及滑壽。十二經(jīng)合任督二脈為十四經(jīng)。爾后說經(jīng)穴者。一據(jù)十四經(jīng)至一行中別布置三四所。乃每穴。不能言挾某幾寸。后人不知此義也。故以腹部四行置橫骨六寸半中。準擬分量。目巧度之。骨度正誤曰。

自天樞至橫骨六寸半蓋腎經(jīng)與任脈。不為臍下五寸也。脾胃之兩經(jīng)。可取于六寸半矣是亦臆說古書。言橫骨有二義。以橫骨為穴名。故有此誤。

急脈(素問)厥陰毛中。(素問)陰髦中。陰上兩旁。相去二寸半。

按之隱指堅然。甚按則也。其左者。中寒則引少腹下引陰丸善為痛。為少腹急中寒。此兩脈皆厥陰之大絡通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删亩豢纱桃病#ù巫ⅲ┌搭惤?jīng)曰。此穴自甲乙經(jīng)以下。諸書。皆無。是遺誤也。金鑒。堅然。作而堅。


腹第四行。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兩旁。各一寸半。下行至沖門。凡十四穴。

期門(傷寒論)一名肝募(大成)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二寸五分上直兩乳舉臂取之。(甲乙)承滿旁。(增注)按第二肋。及兩肋說詳。于不容下。本文不容字。寫誤。當作承滿。其旁。各一寸五分。上直兩乳。第二肋端。是期門也。第二肋。千金曰。奔。灸期門百壯。穴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肋。舊作脅誤。(針灸篇。婦人病中作肋)第二肋。言乳下第二肋也。端。本事方。作間非矣。不容。當兩肋端。其旁。一寸五分。則在膺骨間。而甲乙千金。共屬腹部??梢芍灰?。不容在肋端。其旁一寸五分。又謂肋端可疑之二也在膺骨間。而謂肋端??梢芍?。

自大橫倒量上行至不容。不合骨度之數(shù)者。一寸??梢芍囊?。故謂傳寫之誤也。今試自直臍大橫穴量之。大橫上三寸。腹哀。腹哀上一寸五分。日月日月上。五分。橫平當通谷也。

通谷旁一寸五分。承滿也。承滿旁一寸五分。直兩乳下行當肋端。于是。不容誤謬??墒冀庖印=?。唯取不容二字。不取肋端直兩乳五字何也。聚英。作乳直下一寸半。大成。作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不是。寶鑒曰。令人仰臥從臍心正中。向上五寸。以墨點定。從墨點兩邊。橫量各二寸半。此乃正穴。大約直兩乳。為的此說為是而言二寸半者。不可從。

日月(甲乙)一名膽募一名神光(千金)期門下五分。(千金)按千金。外臺。資生。圣濟。作期門下五分。是也。次注。作第三肋端。橫直心蔽骨旁各二寸五分。上直兩乳。無稽之言也。何則日月在期門下五分。期門乳下肋端是也。假使期門在不容旁蔽骨下一寸五分旁。此不容也。其下五分。無橫直心蔽骨之理。資生經(jīng)。有陷中字。此以期門取不容旁之誤也。以為期門。在不容旁一寸五分。則此穴亦在胸中骨間故謂陷中。杜撰也。甲乙經(jīng)。作期門下一寸五分。蓋據(jù)期門在不容旁之文。后人謾補入一寸字也。故今從千金等。聚英。日月無。說見輒筋。

腹哀(甲乙)日月下一寸五分。(甲乙)禁針灸。(入門)按入門。作日月下一寸。非也。說見期門。

大橫(甲乙)一名腎氣。(醫(yī)綱)腹哀下三寸。直臍旁。(甲乙)按千金。作二寸。資生。圣濟。發(fā)揮。類經(jīng)。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作三寸五分。寶鑒。

作一寸六分。共非也。說見上。腎氣穴。醫(yī)學綱目。引扁鵲曰臍旁相去各四寸。主治香港腳蓋此穴也。乃今移入一名。千金膀胱篇曰。挾臍兩邊。各二寸五分。非也。

腹屈(甲乙)一名腹結。(甲乙)一名腸結。(千翼)一名腸窟。(外臺)一名陽窟。(聚英。

吳文炳。)大橫下一寸三分。(甲乙)按資生作三分。蓋脫一寸字也。

府舍(甲乙)腹結下三寸。(甲乙)按千金。針灸篇婦人病。作去大橫五寸。聚英。吳文炳。作腹哀下三寸。入門。寶鑒。

作大橫下三寸。大成作腹結下二寸。寶鑒同之。共非也。醫(yī)門摘要曰。沖門上七分。是也。

沖門(甲乙)一名慈宮(甲乙)一名上慈宮。(聚英)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甲乙)按千金曰。泄利所傷。煩欲死者。灸慈宮。二七壯。在橫骨兩邊。各二寸半。不是。


側脅部第七

(凡二十穴)骨度篇曰。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按角。額角也。柱骨。天柱骨也。共見面部。

\r側脅圖一\p06-d22a19.bmp\r\r側脅圖二\p06-d22a20.bmp\r淵腋(靈樞)一名腋門。(千金注)腋下三寸。(素問)宛宛中。舉臂取之(甲乙)禁灸。(甲乙)禁刺。(入門)按千金等。作泉腋。唐祖諱淵。故避之。太淵。亦作太泉。類經(jīng)。聚英。以下諸書。終以為一名。不是。千金注引中風篇曰。腋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名泉腋。即淵腋是也。今本無此文。諸風篇。有腋門穴。與此文相似。詳于奇穴部。

輒筋(甲乙)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甲乙)淵腋前一寸。(入門)按著。次注。作搓。復。發(fā)揮。作腹。聚英曰。一名神光一名膽募。期門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二寸五分。上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是。次注。日月之注文。而神光。膽募日月之別名也。聚英。輒筋下。缺日月穴。蓋脫簡。吳文炳。醫(yī)統(tǒng)。大成。受其誤也。金鑒。亦不知其誤。而作從淵腋下行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兩乳。謬妄不可讀。

大包(靈樞)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靈樞)出九肋間。及季脅端。(甲乙)側脅。(入門)腋下六寸。(大全)脅下。至季肋一尺二寸。此穴居其中(增注)按聚英。吳文炳。作肋間。疑九誤。

天池(靈樞)一名天會。(甲乙)乳后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掖撅肋間。(甲乙)側脅陷中。(入門)按脅。千金。作肋。而無三寸字。撅。千金翼。作掘。本輸篇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

名曰云。撅骨。王冰曰。尾窮謂之撅骨。撅。HT。通用。說文曰。撅臀骨也。HT。本作HT。非此義。醫(yī)門摘要曰。按禮內則云。不涉不撅矣。撅字。言肋骨形如撅字匯云。撅揭衣也。肋骨皆如撅。何特此穴曰撅肋?;蛟?。撅與掘通。又轉與崛通。崛起貌。金鑒。作撅起肋骨。按直腋下。乳后有肋骨。稍高碩崛起者是也。余嘗刳剝刑尸觀肋骨。枚枚無所異。不見崛起者。

按字書曰。撅投也。蓋此穴逼骨而取之也。腋下三寸。前行一寸。乃輒筋。當肋后其肋前。

是天池也。大包言側脅。天池言著脅。則以僅著脅部也。脅或作肋。著肋亦通。乳中。天溪二穴相并然在膺骨陷中。則天溪微高天池在乳后一寸。逼肋骨。胸鄉(xiāng)。天溪。食竇。諸穴。

胸博四行。雖在側脅屬胸博實是著脅處。則以乳后一寸取此穴。逼骨欲投肋下之處也。

章門(脈經(jīng))一名長平。一名脅。(甲乙)一名脾募。(千金)一名肋。(大全)大橫外。

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甲乙)按千金。明堂。作大橫文外。文。蓋之誤。千金肺臟篇及千金翼。無文本。季脅者。淵腋直下。肋骨到此。其末不似偃月。其骨頭向前。其尖曰端脅與腹部之交。就脅之所盡曰季脅。

而金。千金翼。外臺。次注以下諸書。皆作季肋。不辨其義也。神應。類經(jīng)。大成。作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入門。作橫取六寸。資生注。所引難疏及聚英。作兩旁九寸。皆拘矣。

類經(jīng)又曰。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各八寸半。是帶脈之注。不可從。肘后曰。小肋屈頭也。大全。一名季肋。是京門也。故不取。類經(jīng)曰。肘尖盡處是穴。此捷法也。假令用此法。必取季脅端可也。凡用捷法者。說既見。醫(yī)門摘要曰。類經(jīng)云。脾募也。按在腹曰募。在背曰俞。

募者。募結之義。而經(jīng)脈結聚于此。俞者輸也。脈氣轉輸于此也。千金翼曰。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長平。五十壯。在挾臍相去五寸。不針。而言不針者??梢?。千金曰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是天樞異名。而穴注。與章門同。大全曰。飛虎。即童門也。童。章。字相似??质钦麻T誤。又支溝。一名。又奇穴有飛虎。

京門(甲乙)一名氣府。一名氣俞。(甲乙)一名腎募。(大成)監(jiān)骨腰中。季肋本。挾脊。

(千金)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類經(jīng))按俞。外臺。作輸。季肋。資生。類經(jīng)。作季脅。蓋據(jù)素問兩季脅之間。灸之文也。然言兩季脅之間。未辨何穴也。或誤讀章門下注言季脅也。季脅。季肋。說既見。監(jiān)骨。次注。作骼骨。又居下注云。監(jiān)骨。次注作骼骨。骼與髂通。監(jiān)有攝守義。左傳。君行則有守。守曰監(jiān)。監(jiān)骨。攝持腰股之骨也。髂。玉篇。腰骨也。曰。監(jiān)骨。曰腰髖骨。曰腰髁骨。由此觀之。監(jiān)。髖。髁。共髂之轉音同義。古書。皆言監(jiān)骨。蓋古言也。而此穴如與腰骨。不相與。

而章門。當季脅。淵腋直下則在向后季肋之本。肋末連接腰骨。略屬腰部。故曰。監(jiān)骨腰中。

王太仆。監(jiān)骨下。加與字。益通。就脅腹之交。取章門。故曰季脅。向后更有小肋。其本是京門也。即曰季肋。是也。章門曰端。京門曰本??梢砸娨?。千金翼。外臺。與千金同。甲乙。作監(jiān)骨下腰中。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是以帶脈注文?;烊胗诖?。傳寫之誤。故從千金。

折衷曰。以帶脈之法??址且?。法。疑注誤??芍^能解書也。類經(jīng)。作臍上五分旁。九寸半。拘矣。

帶脈(甲乙)季脅下一寸八分。(甲乙)陷者。宛宛中。(明堂)按千金。千金翼。外臺。作季肋。后人不辨章門季脅之義。妄改作肋也。果其說之是乎。帶脈。當微如后而下也。不得取于季脅章門下。神應經(jīng)曰。季肋下。一寸八分臍上二分旁七寸半。類經(jīng)。作臍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拍。何則肥瘦人人殊。如腹便便者。豈得用折五樞(甲乙)帶脈下三寸。一曰。水道旁。一寸五分。(甲乙)陷中(資生)按旁。千金。千金翼。外臺作下。入門。作外。自章門至居。凡八寸三分。骨度。季脅至五樞水道旁。一寸五分一說今量之自季脅章門穴。至五樞。四寸八分。章門直臍旁也。水道臍下四寸也。骨度篇。季脅下。至髀樞。六寸。以臍下至橫骨六寸半之寸。當之。略相同。

然水道。間府舍說分寸者不穩(wěn)。但取之帶脈下三寸??梢?。明堂。作帶脈下二寸。大成。作水道旁五寸五分。非也。

維道(甲乙)一名外樞。(甲乙)章門下五寸三分。(甲乙)按類經(jīng)。作中極旁。八寸五分。不可從。

居(甲乙)章門下八寸三分監(jiān)骨上。陷者中。(甲乙)按監(jiān)骨。次注。作骼骨。蓋內經(jīng)云。兩骼者是也。髀樞與少腹交腰之處。崛起骨。謂之髂骨。說已見。骨度篇曰。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據(jù)此則八寸三分。當作六寸三分。脅側六寸之際。何容八寸三分。髂骨上三分許。陷者是也。謂章門下。則維道微前行。居。亦旁骨斜下。何則帶脈。五樞。謂季脅下。帶脈下者??梢?。凡謂者。取骨罅巨。顴。肩。八類??烧饕病;蛉≈h(huán)跳下股骨頭。而合八寸三分之法。然其上有環(huán)跳而屬足部。居。

在其下。屬季脅之中。謬誤較然。次注。作章門下四寸三分。四恐字誤。金鑒。從維道。下行三寸。非也。

手部第八

夫欲取手足經(jīng)穴。先以指按井穴經(jīng)渠。緩緩從指所之。而上則筋肉自分。到肘中大筋尺澤之處乃為流注之溪谷。內經(jīng)。所謂。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榮衛(wèi)舍大氣者。是也。如絡穴別走他經(jīng)者。則須據(jù)其經(jīng)考之。

骨度篇曰。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jié)。長四寸。本節(jié)按正誤曰。自大椎下脊中。至肘尖。為一尺七寸妄。

\r手部總圖一\p06-d22a21.bmp\r\r手部總圖二\p06-d22a22.bmp\r

手太陰肺及臂。凡十八穴。

少商(靈樞)一名鬼信。(千金)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素問)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同上)禁灸(圣濟資生)按凡去爪甲如韭葉者。去其爪甲所與肉交形似韭葉者也。故古典。言爪甲上與肉交者。

不悟。以為去爪甲容韭葉許。誤矣。何則甲后容韭葉。則過第一節(jié)也。妄哉。折衷云。甲乙少澤穴下曰。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一分。據(jù)之則韭葉之分寸。當為一分。凡爪甲上。謂甲后。手之上下。指尖頭為下。前后指尖頭。為前手指之內外。以伏掌言之。外臺甄權曰。大拇指甲。外畔當角。是以反掌言之。與古說不合。外??謱懹灐J?。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權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立愈。

魚際(素問)手魚也。為滎。(靈樞)手大指本節(jié)后。內側。散脈中(甲乙)禁灸。(入門)按魚者。謂手魚腹也。此穴。世人多取掌后橫紋內側。誤矣。靈樞曰。魚際者。手魚也曰。曰魚曰魚際云者。謂掌骨之前。大指本節(jié)之后。其肥肉隆起處。統(tǒng)謂之魚。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又孫真人脈論曰。從肘腕中橫紋至掌魚際后紋。卻而十分之。所謂魚際。指魚腹白肉際也。凡魚腹四邊。皆可謂魚際也。脈論所說者。非穴名也。折衷曰。凡手足拇指之節(jié)數(shù)。原與諸指不同。故于諸指也。第三節(jié)為本節(jié)也。于拇指也。第二節(jié)為本節(jié)也。即入門。

所謂魚際。在大指二節(jié)后。內側散脈中。是也。獨張氏以為本穴在寸口之前。魚之后。以側腕高骨。強為本節(jié)。非也。十四經(jīng)鈔曰。經(jīng)曰。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是可見經(jīng)脈流行之次序然滑氏取穴于魚腹下腕骨上。故于本文上魚下。為句。學人其再詳之。

太淵(素問)一名鬼心。(千金)魚后一寸。陷者中也。為(靈樞)掌后。(甲乙)橫紋頭。

(明堂)按魚后魚腹后也。魚際后。有腕骨。阻腕骨。是即一寸弱。故此穴取腕后也。聚英曰。

太泉。非是。說見淵液。大成。作掌后內側。橫紋頭。非也。十二原篇云。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太淵不與本輸篇合。

經(jīng)渠(靈樞)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jīng)。(靈樞)陷者中。(甲乙)脈中。(圣濟)禁灸。(甲乙)按動而不居。謂動脈也。入門云。寸口下。近關上脈中。非矣。

列缺(靈樞)一名童玄。(折衷引醫(yī)統(tǒng)今本不見)腕上分間。去腕寸半。別走陽明也。(靈樞)骨罅宛宛中。(外臺引甄權)旁關骨上側。(增注)為原。(千金)按分間。謂分肉間也。寸半。舊作半寸。字倒錯也。據(jù)甲乙訂之。外臺甄權曰。腕后臂。交叉頭。兩筋骨罅。宛宛中。三寸二字。誤也。資生。作以手交叉頭指末。神應經(jīng)。作手側腕上寸半。以手交。中指頭末。兩筋兩骨罅中。發(fā)揮。從之。而中指作頭指。注曰。當食指。折衷曰。第二指為頭指。即食指也。又謂之鹽指。發(fā)揮注曰。頭指。當作食指非也。

類經(jīng)。引滑氏。作食指末。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共引滑氏。作頭食指末。大成。作食指盡處。入門。作鹽指。寶鑒。引資生作中指。今試之。不當寸半處。不可從也。此穴當陽明經(jīng)之分。甲乙曰。太陰之絡。是脫別走陽明之四字也。外臺注曰謹按銅人針經(jīng)。甲乙經(jīng)。九墟經(jīng)無五臟所過為原穴。惟千金方。外臺秘要方。有之。蓋是林億之注也。乃今原穴。皆記各穴下。又抄十二原篇征古時有原穴。原穴見太淵下。與千金不同。

孔最(甲乙)太陰之。去腕七寸。(甲乙)陷者宛宛中。(明堂)按去腕。千金。千金翼。外臺。明堂等。作腕上。入門。寶鑒作腕側上。金鑒云。上骨間。未知所指。不可從甲乙。有專金二七水之父母八字。千金外臺。共不載。是五行家之文。非皇甫氏之文。注語誤入本文。注云。此處缺文。非也。

尺澤(素問)一名鬼受。(千金)一名鬼堂。(千翼)肘中之動脈也。為合。(靈樞)肘中約上。(甲乙)臂屈橫紋中。兩筋骨罅陷者。宛宛中(外臺引甄權)大筋外。(入門)禁灸。(甄權)按尺。甲乙作天??`。明堂。作釋。臂屈下。有伸字。聚英作屈肘。吳文炳。肘中作肘后。約上謂橫紋約上也。

俠白(甲乙)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手太陰之別。(甲乙)尺澤。上五寸。(岡本)按俠。吳文炳。作夾。壽世保元曰。先于兩乳頭上。涂墨合兩手直伸夾之。染墨處。即是穴也。恐有差。不可從。

天府(素問)腋內動脈(靈樞)腋下三寸。臂內廉。動脈中。(甲乙)舉臂取之。(圣濟)禁灸(甲乙)按資生。類經(jīng)曰。以鼻取之。入門。作舉手以鼻取之。吳文炳。金鑒。作以鼻尖點墨法也。欲據(jù)此法須急舉手。緩則當俠白。故不取捷法。吳文炳。并大成。作肘腕上五寸。非

手厥陰心主及臂。凡十六穴。

中沖(靈樞)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為井。(靈樞)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甲乙)爪甲角。(次注)內端。(大全)按內經(jīng)。甲乙。諸書。無內外側字。次注。聚英。言爪甲角。亦無內外文。大全。言內。原于邪客篇。稻垣道恒筋骨銅人圖曰。手厥陰中沖穴。古來不辨中指之內外。靈樞二篇曰。勞宮。掌中中指本節(jié)之內間也。勞宮在內間。則中沖。亦當在中指內側也。七十一篇曰。

心主之脈。出于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于掌中。既曰端內。曰內廉明是中指內側。爪甲角。按本篇曰。心出于中沖。手少陰也是厥陰而言少陰。張介賓曰。以心與心胞本同一臟。其氣相通。皆心所主。又引邪客篇曰。手少陰之脈。獨無。然而此篇既論井滎經(jīng)合。則不當為無之解也。金匱真言論曰。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又論俞者。

可見也。只與邪客篇。異例也。本一篇。不及手厥陰。乃知脫少陰一條。傳寫誤以厥陰作少陰。邪客篇。明言心主之脈出于中指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厥陰起中指者??芍?。

又經(jīng)筋篇曰。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手少陰之筋。起于小指之內側。此篇不曰脈。而曰筋。

其所通亦不同。張曰經(jīng)脈營行表里。經(jīng)筋出入臟腑。然而終篇不論此事。蓋臆說。古人皆言內經(jīng)。不出于一時一人之手。若靈樞無異論。然間亦有可疑者焉。至心與心主之兩脈。多不吻合。蓋以不出一口之論也。

勞宮(靈樞)一名五里。(甲乙)一名鬼路。(千金)一名掌中。(類經(jīng))掌中。中指本節(jié)之內間也。為滎。(靈樞)掌中央。動脈中。(甲乙)橫紋。(資生)按掌中。手掌中央也。明堂經(jīng)。作手心中。以無名指屈指頭著處是也。發(fā)揮曰。資生經(jīng)指。以今觀之莫若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為允。今按資生經(jīng)曰。屈無名指著處是。與滑氏所引不同。入門曰。屈中指取之。皆捷法也。予試之。間有不合者。不可用也。屈指使掌凹。直中指內間。橫紋中。陷者。此穴也。捷法不可悉廢。亦不可深泥也。十三鬼穴。鬼路。即勞宮也。詳于間使。

大陵(靈樞)一名心主。(脈經(jīng))一名鬼心。(大全)掌后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靈樞)手腕第一約理中。當中指。(肘后)按千金注。以鬼心為太淵。大全。為大陵。折衷。引千金亦為大陵。蓋以千金。掌后橫鬼心。有兩說。未知孰是。姑存二說。方下謂陷中也。脈經(jīng)曰。心主在掌后橫理中。肘后曰。心主云云。其紋以肘后為詳。故系之本注。又以心主為一名。千金曰。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千金翼云大陵是也。甲乙千金翼。外臺。資生。發(fā)揮。作兩筋間。陷者中。千金。作兩骨間。次注。作掌后骨兩筋間。類經(jīng)。聚英。醫(yī)統(tǒng)。金鑒作掌后骨下橫紋中。義同十二原篇曰。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是心包經(jīng)。而為心之原者。說已見。

內關(靈樞)去腕二寸。出于兩筋之間。(靈樞)絡別走少陽。(甲乙)與外關相對。(類經(jīng))大陵后二寸。(入門)為源(千金)按靈樞曰。刺兩關者。伸不能屈。兩關者。內關外關也。謂伸肘而取之也。千金注曰。

外臺。作五寸。今本作二寸。

間使(靈樞)一名鬼路(千翼)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為經(jīng)(靈樞)掌后三寸。陷者中。(甲乙)大陵后三寸。(入門)按三寸之中言掌后三寸。兩筋之中間也。肘后作兩腕后。兩字衍。鬼路。千金翼云。從紋上三寸。兩筋間。針度之。名鬼路。此名間使。大全。歌括。類經(jīng)并為一名。千金。十三鬼穴。為勞宮者??址且病GЫ痫L癲篇。作腕后五寸臂上兩骨間。千金翼。諸風篇作二寸誤。

門(甲乙)手心主之。去腕五寸。(甲乙)掌后。(千金)大陵后五寸。(入門)按千金注曰。外臺云。去內關五寸今本無此語。

曲澤(靈樞)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靈樞)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

(神應)按屈者。屈肘也。甲乙。作屈肘。入門。作肘腕內橫紋中央。非也。

天泉(甲乙)一名天溫。(甲乙)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甲乙)按溫。外臺。資生臂寸。自曲澤隨分肉。而上。則至腋下退二寸。此穴也。千金。并翼方。外臺。作舉腋取之。無

手少陰心及臂。凡十八穴。

少沖(甲乙)一名經(jīng)始。(甲乙)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甲乙)爪甲角。(資生)按凡手指言內外者。以伏掌而取之。故此穴取小指爪甲角對無名指處。直少府后也。靈樞。缺少陰一條。本輸篇曰。心出于中沖。手少陰也。說既見。

少府(甲乙)小指本節(jié)后。陷者中。直勞宮。為滎。(甲乙)掌內。(大全)按本。千金。作粗。金鑒曰。小指本節(jié)末。外側。非也。

神門(甲乙)一名兌沖。一名中都。(甲乙)一名銳中。(聚英)掌后銳骨之端(靈樞)陷者中。為俞。(甲乙)當小指。(次注)動應于手(同上)按甲乙經(jīng)。作兌骨千金。外臺等同。兌銳。通凡骨。為腕下踝骨。后世諸。

曰。起骨下。陽谷。注曰。銳骨下。養(yǎng)老注曰。踝骨上。豈一踝骨而有法。定之先取掌后橫紋后一寸。當小指間則神門自在掌后誤矣??姶唐?。少陰銳骨之端。次注曰。謂神門穴也。今取心經(jīng)于掌內側小指無側腕為小腸經(jīng)。說見于后。俗醫(yī)之取此四穴。唯布四指以少陰(甲乙)掌后脈中。去腕五分。(甲乙)當小指。無名指間(增注)按甲乙。少陰上。有手字。外臺。次注。作少陰。千金并翼方。資生。圣濟無少字。

通里(靈樞)掌后一寸。別走太陽。(靈樞)陷者中。(明堂)直陰后。(增注)按里。千金。千金翼。作理。掌。甲乙。作腕。經(jīng)脈篇云。去腕一寸半。馬蒔曰。半字衍。觀下掌后一寸可見。是也。諸書共無半字。類經(jīng)。作腕側。非也。說見下。

靈道(甲乙)掌后一寸五分。為經(jīng)。(甲乙)按甲乙或曰。一寸諸書皆載之。掌后一寸。此通里也。千金不載或曰一說是也。

少海(甲乙)一名曲節(jié)(甲乙)肘內廉。節(jié)后。陷者中動脈應手為合。(甲乙)與小腸經(jīng)小海挾肘內大骨相對。(增注)禁灸。(甄權)按小海。少海。二穴唯隔一骨內外耳。故諸醫(yī)聚訟紛紛。小海注曰。挾肘內大骨外廉。

曰。挾肘內大骨內側。其義較然著明。故增注曰。與小腸經(jīng)小海。挾肘內大骨相對。小腸經(jīng)支正。既取外廉。則小海。又在大骨外可知也。故甲乙。少海注云。肘內廉。節(jié)后??梢娨选M馀_。所引甄權曰。穴在臂側曲肘內。橫紋頭。屈手向頭而取。是少海穴。欲取此經(jīng)。仰微屈腕又微屈肘。內向。自掌后神門穴就分肉緩緩到肘內。過大骨。又內側數(shù)寸。留腋下中央。聚毛里是極泉也。取小腸經(jīng)。亦屈腕屈肘若前法自后溪緩緩隨外側。到肘內。挾大骨出外廉是小海穴也。俱以分肉探之奚疑。故取小海。唯過肘內大骨。取陷者中。則不拘甄氏所謂橫紋頭。自得之也。千金翼。銅人。資生。入門。類經(jīng)。聚英。醫(yī)統(tǒng)共從甄氏說。如次注。明堂。

資生。發(fā)揮。吳文炳。聚英。醫(yī)統(tǒng)并云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岡本氏以為小腸經(jīng)小海穴注混于此。是也。

青靈(明堂)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明堂)禁刺。(入門)按甲乙。千金。外臺。不載此穴近時針灸書皆有。入門作青靈泉。發(fā)揮。無伸肘字。吳文炳。作伸臂舉臂。折衷曰。小海后三寸。

極泉(甲乙)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甲乙)臂內。(圣濟)按千金。胸作骨。字誤。千金翼。外臺。吳文炳。無中字。入門。醫(yī)統(tǒng)。寶鑒。中作處。

折衷曰。腋下中央。聚毛里是穴。得之。


手陽明大腸及臂。凡二十八穴。

商陽(靈樞)一名絕陽(甲乙)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素問)為井。(靈樞)內側(甲乙)爪甲角(千金)禁灸(入門)按大指次指。類經(jīng)。金鑒。作食指。入門。大全。作鹽指。無異義。下同。

二間(靈樞)一名間谷。(甲乙)本節(jié)之前二間為滎。(靈樞)內側陷者中。(甲乙)按本節(jié)之前。謂大指次指本節(jié)之前。受上文故略之也三間亦同。聚英。吳文炳作食指。說三間(靈樞)一名少谷。(甲乙)本節(jié)之后。三間為。(靈樞)內側陷者中(甲乙)按圣濟。作內廉側。千金翼。瘧病篇曰虎口第二指節(jié)下一寸。

合谷(靈樞)一名虎口(甲乙)大指岐骨之間。為原(靈樞)大指次指間(甲乙)大指虎口兩骨間。陷者中。(千金)妊娠不可刺(圣濟)按大指與次指。岐骨也。明堂。作兩骨罅間。宛宛中。無異義。千金翼曰?;⒖诤蟆?v。立指取之。宛宛中縱紋頭。不及岐骨。故不取此穴孕婦禁刺蓋徐文伯故事。說見于三陰交陽溪(靈樞)一名中魁(甲乙)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jīng)。(靈樞)腕中上側。(甲乙)張大指次按筋。甲乙。作旁非也。腕中。腕骨之中也。十四經(jīng)鈔。作關骨下非也。資生曰。辛師傷寒。方愈。食青梅。既而牙疼甚。有道人為之灸。屈手大指本節(jié)后陷中。灸三壯。初灸覺病癢。再灸覺牙有聲。三壯疼止。今二十年矣。恐陽溪也。今按治齲齒痛者。合谷有奇驗。其偏歷(靈樞)去腕三寸。別入太陰(靈樞)陷者中。(明堂)上側(增注)按去腕。甲乙以下諸書。作腕后。義同。別入。甲乙。作別走。圣濟。聚英。發(fā)揮。寶溫溜(甲乙)一名逆注。一名蛇頭。(甲乙)腕后六寸(甲乙)動脈中。(明堂)從偏歷穴。上按溜。千金。千金翼。明堂。寶鑒作留。古通用。入門。作流。資生。吳文炳。醫(yī)統(tǒng)。

蛇作池。大全。作地。聚英。作沱字誤。甲乙載少士五寸。大士六寸。千金。外臺。以下諸書從之。凡分寸據(jù)其人折量。豈獨此穴以大士少士別之耶。故不取。明堂。作五寸六寸間。亦不取。徐氏歌作腕后五寸非。銅人并大原先安醫(yī)門摘要。作小士六寸。大士五寸。錯置。

下廉(甲乙)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與輔齊。兌肉。其分外邪(甲乙)曲池下四寸。(類經(jīng))按入門。大全。作曲池前五寸。并非也。輔骨下。輔骨之前也。與。舊作恐。蓋字誤。

作與。千金。無與輔以下九字。邪。斜也。其分。分肉也。外臺。資生。圣濟。以下諸書。并無與齊二字。邪。外臺。類經(jīng)。入門。作斜。資生。作針。聚英。吳文炳。大成。引銅人。作斜針。

上廉(甲乙)三里下一寸。其分抵陽明之會。外斜(甲乙)曲池下三寸(類經(jīng))按陽明之會。舊作陽之會。外臺等有明字。今補之。資生。作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圣濟。醫(yī)綱。無針字。醫(yī)統(tǒng)。無斜針二字。千金。無其分以下八字。入門。大全。作曲池手三里(甲乙)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甲乙)按明堂。聚英。作三里。一名手三里。大成。吳文炳。從之非是。資生。神應。入門。大全曲池下三寸是上廉穴。不可從也。今從甲乙取之銳肉端??梢病U壑栽灰幻硇?。非鬼邪是足三里。

曲池(靈樞)一名鬼臣(千金)一名陽澤。(千翼)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靈樞)肘骨中。以手按胸取之(甲乙)屈肘兩骨之中(次注)臂相連處。(本事)按千金翼。小腸篇曰。陽澤。一名鬼臣。今移入一名。按胸。次注。資生。以下諸書作拱金曰。肘后轉屈肋曲骨之中。轉。輔之誤。肋。肘之誤。資生作屈肘。曲中。蓋脫字。兩骨。外臺。圣濟。明堂。發(fā)揮作曲骨。此穴應屈肘迫其兩骨屈曲間取之。千金諸風篇作兩肘外頭。世人多據(jù)明堂。本事方。入門等。取橫紋頭者誤也。(本事方曰。臂相連處。以手拱胸肘(甲乙)一名肘尖。(外科樞要)肘大骨外廉。陷者中(甲乙)與天井相并。相去一寸四分。(類經(jīng))近大筋。(入門)曲池外旁。微后隔骨陷中(增注)五里(靈樞)一名尺之五里(靈樞)天府下五寸。(素問)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甲按向。千金并翼方作馬誤。脈。入門。作筋。

臂(甲乙)一名頭沖。(千金)一名頸沖(千翼)肘上七寸。肉端(甲乙)肩下一夫。兩筋兩骨罅陷。宛中平手取之不得拿手。令急其穴即閉。(資生)禁刺。(資生)按七寸舊作七分。舊作。皆傳寫之誤今據(jù)千金。外臺等。訂之。一夫。銅人圖。作三是也。然不可輒改。千金曰。頭沖在伸兩手直向前令臂著頭對鼻所注處。灸之各隨年壯。千金翼云一名臂。又按千金翼。伸兩。作兩伸。注作立。外臺。作住。此法恐致差謬。故不取

手少陽三焦及臂。凡二十四穴。

關沖(靈樞)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靈樞)爪甲上。去端如韭葉。(素問)與肉交者。

(靈樞)爪甲角。(甲乙)無名指甲后。(千翼)禁灸。(甄權)按入門。小指次指作四指。資生一云。握拳取之。繆刺論云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王冰曰。謂關沖穴。新校正曰按甲乙經(jīng)。關沖穴出手小指次指之端今言中指者誤也。

液門(靈樞)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靈樞)陷者中(甲乙)本節(jié)前陷(入門)按液。甲乙。千金翼。外臺。作腋。千金作掖。今從靈樞資生一云握拳取之。

中渚(靈樞)本節(jié)之后陷者中也。為。(靈樞)握掌取之(入門)按本節(jié)之后謂小指次指間。本節(jié)之后也。受上文故不重言。千金。外臺。作本節(jié)后間。

之。千金翼。作小指次指后本節(jié)后間。蓋上后字衍。聚英。寶鑒。吳文炳。醫(yī)統(tǒng)。大成作液門下一寸拘矣。

陽池(靈樞)一名別陽(甲乙)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靈樞)手表上。(甲乙)自本節(jié)后骨。直對腕中。(類經(jīng))斜近外踝處。(增注)禁灸。(資生圣濟)按腕上。腕骨之上也。手表上。千金。外臺。無上字。入門作手掌背橫紋陷中。同義。聚吳文炳。大成。作從本節(jié)直摸下至腕中心。非也。素問云。掌束骨下。灸之。王冰曰。陽池穴也。吳昆曰。陰穴也。醫(yī)學綱目曰。未詳當否。

外關(靈樞)去腕二寸。(靈樞)陷者中。別走心主。(甲乙)兩筋間。(類經(jīng))與內關相對。

按心主。舊作心。今據(jù)諸書補之。兩筋。大成。金鑒。作兩骨。聚英。吳文炳。作陽池上一寸。大全。作腕后一寸。并非也。

支溝(靈樞)一名飛虎。(類經(jīng))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jīng)。(靈樞)臂外。(千金)外關上。(增注)按大全曰。飛虎穴。即童門穴也。又云。是支溝穴。以手于虎口一飛中指書處。是穴也。童是章。書是盡之誤。而章門。未聞名飛虎??钟姓`脫。入門曰。陽池后三寸。無異義。

會宗(甲乙)腕后三寸。空中。(甲乙)支溝外旁一寸。(入門)支溝。會宗。止隔一條筋。

支溝上側。會宗外側。(岡本)一云。禁刺(類經(jīng))按空中。言骨上空。資生。圣濟。發(fā)揮。吳文炳。大成。作空中一寸。誤矣。程敬通曰溝。在腕后三寸。兩骨陷中。會宗。亦在腕后三寸空中。腕后空。唯兩骨陷中耳。別無有空也。一云。在腕后三寸??罩幸淮?。而三陽絡。又在支溝上一寸。會宗。故未易取也。俟高明者。訂之。金鑒曰。以支溝。會宗二穴。相并平直空中。相離一寸也。拘矣。

三陽絡(甲乙)一名通間。(次注)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素問)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甲乙)陽池后四寸。(入門)禁刺。(甲乙)按絡。千金作胳。誤。明堂。作肘前五寸。是四瀆穴也。通間。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大成四瀆(甲乙)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甲乙)三陽絡上。三寸半。(增注)按寶鑒。作六寸。非也。

天井(靈樞)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靈樞)大骨之后兩筋間(甲乙)曲肘后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資生。所引甄權)按千金。作肘后外大骨。類經(jīng)。作大骨尖后。聚英。作輔骨上。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

清冷淵(甲乙)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外臺資生。)肘上三寸。(千金。千翼。)天井上行一寸。(金鑒)按甲乙。作肘上一寸。是天井穴也。一??肿终`。故不取。千金。千金翼。入門。大全三寸。外臺。資生。發(fā)揮。圣濟。類經(jīng)。聚英。寶鑒。醫(yī)統(tǒng)。吳文炳。大成。作二寸。不知孰是。

姑從王氏。淵。千金。作泉。說既見。

消濼(甲乙)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甲乙)在分肉如蛇頭者。(岡本)按濼。大全。作瀝。注證發(fā)微。作鑠。醫(yī)學綱目。作爍。分謂分肉也。下行。舊作下。字之誤。注曰。一本無字。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大成。無行字。此穴在開腋。斜則肘分肉下行者。故今據(jù)千金。外臺。次注。訂之。開。發(fā)揮。類經(jīng)。聚英。寶鑒。作間誤。


手太陽小腸及臂。凡十六穴。

少澤(靈樞)一名小吉(甲乙)小指之端也。為井。(靈樞)去爪甲一分陷者中。(甲乙)外側。(千金)去爪甲角如韭葉。(入門)前谷(靈樞)一名手太陽(千金)手外廉。本節(jié)前。陷者中也。為滎。(靈樞)小指外側。(按本節(jié)。謂手小指本節(jié)。承上文也。下同。千金曰。若心下急熱痹。小腸內熱小便赤黃。

刺手太陽治陽。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jié)陷中。今為一名。又見奇穴部。

后溪(靈樞)手外側。本節(jié)之后也。為。(靈樞)陷者中。(甲乙)腕前起骨下。(明堂)橫紋尖上(大全)仰手握拳取之。(類經(jīng))按溪。明堂。作溪。握掌外側。腕前本節(jié)之后橫紋尖。是也。

腕骨(靈樞)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靈樞)起骨下陷者中。(甲乙)按腕骨者。掌臂相處。又單稱腕。又稱腕中腕上者。皆同義。此穴在腕前。而名腕骨者以近腕也。猶鳩尾下五名鳩尾橫骨上寸余名橫骨也。世人多取諸踝骨前。誤也。欲取此穴。則先握掌向內以手小指外側。本節(jié)后。橫紋頭。盡處。取后溪隨骨而上行腕前有小起骨。其前是腕骨穴也。凡言上下者。向肩為上。向指頭為下。故內經(jīng)。去腕作上腕。又上廉穴。近肘。下廉穴。近腕。是上下之辨也。凡言前后者。向指頭為前。向肩為后故謂掌后腕后也。又前谷。在本節(jié)前。后溪。在本節(jié)后是前后之義也。俗醫(yī)。解起骨為踝骨。而不考上下前后字。只就踝骨前。上側。

取此穴所以誤也。靈樞。有外側字。豈欺我哉。入門作掌后外側。高骨下。不知而臆斷??尚σ?。起骨。圣濟。作銳骨。

陽谷(靈樞)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jīng)。(靈樞)手外側。腕中(甲乙)按銳骨。說已見。握可見上側乎。大全。作手外側骨踝下。骨踝。蓋錯置。而以銳骨為踝骨。不可從。

養(yǎng)老(甲乙)手太陽。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后一寸。陷者中。(甲乙)按空。謂骨上之孔。故內經(jīng)。有骨空論。其他如大迎。骨空。面空。或四第一空第二空。可以見也。千金。并翼方。外臺。作踝骨一空。在后一寸。在。蓋腕字之誤。發(fā)揮。類經(jīng)。以下諸書。與甲乙同。資生。作踝骨上空寸。蓋脫字也。明堂??兆餮?。無害。吳文炳。醫(yī)統(tǒng)聚英。大成作云。字誤。世人取此穴于踝上一寸。不知千金。外臺。有誤字也。一穴失其所。三穴不得真故歷摸后溪。腕骨。陽谷。直隨外側上行。腕后一寸。正當踝骨外側。自有一空。此養(yǎng)老然后甲乙腕后一寸。踝骨上一空九字可讀也。聚英。作踝骨前上。杜撰甚矣。內經(jīng)。曰。手太陽經(jīng)。出踝中。亦可征焉。后讀岡本氏所著。盡與予說同。

支正(靈樞)上腕五寸。內注少陰。(靈樞)去養(yǎng)老穴四寸。陷者中。(明堂)外廉。(類經(jīng))按甲乙。上腕作肘后諸書從之。資生。少陰作少陽。誤。

小海(靈樞)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靈樞)禁灸(甄權)按經(jīng)筋篇云。手太陽筋起小指之上。結于腕上循臂內。結于肘內銳骨之后。彈之應小指張介賓曰。結于肘下銳骨之后。小海之次。但于肘尖下兩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則酸麻。應于小指之上。是其驗也。伸。甲乙。作屈。去端。作肘端。外臺。引甄權之說。作屈手向頭而取之。類經(jīng)。吳文炳。大成。從之。明堂。聚英。醫(yī)統(tǒng)。作少海。誤。

足部第九并圖

骨度篇曰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以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瘅聵幸韵?。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鹱汩L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r足部總圖一\p06-d22a23.bmp\r\r足部總圖二\p06-d22a24.bmp\r

足太陰脾及股凡二十二穴

隱白(素問)一名鬼壘(千金)一名鬼眼(醫(yī)燈續(xù)焰)足大指端。內側也。為井。(靈樞)爪甲上。去端如韭葉。(素問)爪甲角(外臺)禁灸(入門)按明堂。載華佗穴。蓋隱白也。詳于奇穴部。千金。指作趾。下諸穴皆同。

太都(靈樞)本節(jié)之前下。陷者之中也。為滎。(靈樞)大指本節(jié)內側。赤白肉際。(肘后)按本節(jié)。謂大指本節(jié)。承上文也。前。舊作后。甲乙。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資生。

以下諸書。從之。醫(yī)學綱目。獨作本節(jié)之前是也。不然則太白。不應容核骨下。故今訂之。

金鑒。作次節(jié)末。骨縫。非也肘后。側下赤字。誤作寸。今改訂之。

太白(靈樞)核骨之下也。為。(靈樞)內側。陷者中。(甲乙)赤白肉際(類經(jīng))按核。舊誤作腕。經(jīng)脈篇云。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甲乙。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皆作核。故知腕字傳寫之誤。今訂之。核。梅核桃核之核。

大指本節(jié)后。骨之如梅核者。是也。甲乙等。謂內踝前大骨。即然骨也。次注。解腕字。以為內踝前者。不知其誤也。發(fā)揮。流注條。作覆骨。注之曰。一作核骨。俗云。孤枵骨是也。孤枵骨踝骨別名。非核骨也。類經(jīng)云。即大指本節(jié)后。內側圓骨也。得之。甲乙。內側下。

有核骨字。省之。

公孫(靈樞)去本節(jié)之后一寸。別走陽明。(靈樞)為原。(千金)按本節(jié)之后一寸。近上側逼骨。本節(jié)者。大指之本節(jié)也。入門。金鑒。作太白后一寸。

不是。

類經(jīng)曰。內踝前陷中。正坐合足掌相對取之。千金。說源經(jīng)者。不與本輸篇同。未知其據(jù)。

暫記俟后日。

商丘(靈樞)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jīng)。(靈樞)內踝下微前(甲乙)前有中封。后有照海。此穴居中。(神應)內踝下。有橫紋如偃口形。(類經(jīng))三穴隔小筋。(增注)按丘。入門。作。金鑒。作邱??凇?值蹲帧?/span>

三陰交(甲乙)一名承命。一名太陰。(千金)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甲乙)骨后筋前。(入門)孕婦禁刺(類經(jīng))按千金及千金翼。灸卵法。作八寸誤。千金曰??裥绑@癇。灸承命穴。在內踝后。上行三寸動脈上。又曰。女人漏下。灸太陰名三陰交。千金翼云。太陰內踝上一名三陰交。又云針足太陰穴。在內踝上一夫。一名三陰交。今并移入于別名。骨下謂骨后也。肘后曰。踝尖上三寸。金鑒。從之非也。凡踝上踝下之屬。皆除骨言之。資生曰。昔宋太子善醫(yī)術。出苑逢一妊婦。太子診曰。女。令徐文伯診曰。一男一女針之。瀉三陰交補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言。外臺引集驗方曰。內踝上大脈。并四指是也。捷法之說。既見上。

漏谷(甲乙)一名太陰絡。(資生)內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甲乙)禁灸(入門)按谷。大全。作裕。絡。千金。作胳。聚英。作經(jīng)誤。聚英。吳文炳。并大成。骨下作骨下。金鑒。作夾骨。

地機(甲乙)一名脾舍。(甲乙)膝下五寸。(甲乙)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明堂)按甲乙曰。太陰。別走上一寸??赵谙ハ挛宕?。刺腰篇曰。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王冰注之曰。是地機。機。入門。作箕。蓋以音通。輔。舊作轉。資生同。傳寫之誤。內輔骨至踝骨。一尺三寸。先取其中為六寸半。少下為漏谷。其下取中乃三陰交也。其六寸五分中。除一寸半取地機。共著骨。金鑒。作從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內側夾骨陷中。非矣。從漏谷。上行則五寸半。

陰陵泉(靈樞)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靈樞)膝下內側。(甲乙)與陽陵泉內外相對。一曰。稍高一寸許(類經(jīng))禁灸(入門)按靈樞曰。陰之陵泉?;驘o之字。陽陵泉亦同。伸而得之。言伸足而得之也。以指按輔骨后。旁骨而上則至輔骨下指自止者。此穴也。資生。作當曲膝取之。金鑒。作曲膝橫紋頭。

非也。

類經(jīng)。聚英。作或曲膝。取之。廢古書。一何至于此。岡本。以此穴為曲泉上。是曲膝之失也。

血海(甲乙)一名百蟲窠。(大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甲乙)骨后筋前(入門)陷中(類經(jīng))按外臺。資生。發(fā)揮。半。作中。誤。千金翼。圣濟。作二寸。千金注。入門。大成。

作三寸。金鑒。作一寸。并非也。類經(jīng)。作膝內輔上橫入五分。拘矣。

箕門(甲乙)魚腹上。越兩筋間。動脈應手。太陰內市。(甲乙)陰股內。(資生)血海上六寸。(入門)禁刺。(入門類經(jīng)一說)按越兩筋。千金。無越兩二字。千金翼。外臺。無兩字。又按外臺。一作股上起筋間。

類經(jīng)。聚英。醫(yī)統(tǒng)。從之。資生。發(fā)揮。大全。寶鑒。醫(yī)統(tǒng)。吳文炳。亦作越筋間。越。起字之訛。字畫相近而誤寶鑒引靈樞曰。股上起筋間。是外臺一說之祖。然今本無此語。甲乙曰太陰內市千金。千金翼。外臺。并作陰市內。蓋字之訛。太陰內市。疑是入陰股內。暫記俟來哲。

今以資生系本注。


足厥陰肝及股凡二十二穴

大敦(靈樞)一名水泉(千金)一名大順(醫(yī)學正傳)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去爪甲如韭葉。(甲乙)按次注曰。爪甲角。非也。此穴取爪甲上。近三毛之中處是古來之說也。類經(jīng)。載一說曰。

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聚英。醫(yī)統(tǒng)。從之。非也。凡井穴。靈樞。有言內外側又有不言之。似不可混焉。甲乙。有靈樞所不言而言之者。乃古傳不可廢。唯此穴曰及三毛之中。又繆刺篇云。三毛上。何取外側。千金曰。足大指聚毛中。是也。又云。石淋。灸水泉。三十壯。

大敦是也。今為一名。又云。衄時癢癢。便灸足節(jié)理三毛中。十壯。劇者百壯。衄不止灸之。并治陰卵腫蓋指大敦。聚英。醫(yī)統(tǒng)。作大指縫間。非也。

行間(靈樞)足大指間也。為滎(靈樞)動脈陷者中。(甲乙)大指次指。岐骨間。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類經(jīng))按大全。作大指外間。千金。外臺。脈下有應手二字。

太沖(靈樞)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靈樞)足大指本節(jié)后二寸?;蛟?。一寸五分(甲乙)動脈應手。(次注)按甲乙。載二說。諸書從之??贾湓谱孕虚g二寸。則帶本節(jié)而言。云自本節(jié)后二寸。

則除本節(jié)也。然則一寸五分之說。近是。今據(jù)靈樞。取行間穴上二寸。是矣。外臺。作二寸半。

類經(jīng)曰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行間上二寸內間。有絡亙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罅間。動脈應手陷中。資生曰。診太沖脈可決男子病死生。聚英。作診病患太沖脈有無可以決死生。又注太溪曰。

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張介賓。注沖陽曰。仲景所謂趺陽也。按仲景趺陽者。

非穴名。指趺上動脈。太沖。沖陽。太溪。共所謂趺陽也。

中封(靈樞)一名懸泉(千金)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搖足而得之。為經(jīng)。(靈樞)斜行小脈上。(千金)貼足腕上大筋陷中。(類經(jīng))為原。(千金)按一寸半。甲乙。千金。并翼方。外臺。以下諸書。作一寸。與商丘混。今從古說。千金雜病論。次注。作一寸半。是也。搖足。甲乙以下。皆作仰足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千金筋極篇。作內踝前。筋里。宛宛中。癭瘤篇。作兩足趺上曲尺宛宛中。千金曰。為原說既見。

蠡溝(靈樞)一名交儀(資生)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靈樞)陷者中。(明堂)按諸書。作內踝上。儀。大全。作儀。千金曰。交儀。在內踝上五寸。不言蠡溝一名。

故從資生。

中都(甲乙)一名中。(千金)一名太陰。(外臺)厥陰。內踝上七寸。中。與少陰相直。(甲乙)脛骨中。(外臺)為經(jīng)。(千金)按與少陰相直。五字未詳。少??痔`。以上二穴。取骨中。外臺。一作陰陵泉。

三陰交中間。

膝關(甲乙)犢鼻下二寸。陷者中。(甲乙)按千金。千金翼。作三寸。非。類經(jīng)。聚英。寶鑒。大成。吳文炳。作犢鼻下二寸旁。

千金曰。厥陰。蓋誤。

曲泉(靈樞)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靈樞)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甲乙)膝內屈紋頭。(千金)按輔骨。內輔骨也。

陰包(甲乙)一名陰胞(大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足厥陰別走。(甲乙)陷者中。

(明堂)足取之??聪葌取1赜胁壅咧?。(類經(jīng))按包。資生曰。明堂。作胞。今從徐鳳為一名。別走。甲乙注曰。此處有缺。外臺。類經(jīng)。同。

五里(甲乙)陰廉下。去氣沖三寸。陰股中。動脈(甲乙)按千金。千金翼。作陰廉下二寸。外臺。作陰廉下二寸。去氣沖三寸。未知孰是。陰廉去氣沖二寸。則此穴在陰廉下一寸??肿终`。岡本。以為陰股橫紋中亦可疑。刺禁論曰。刺陰股下三寸。張注曰。五里穴也。

陰廉(甲乙)羊矢下。去氣沖二寸。動脈中。(甲乙)陰股橫紋中。(岡本)按類經(jīng)。金鑒。作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未詳。類經(jīng)。曰。羊矢在陰旁股內。約紋縫中皮肉間。有核如羊矢。入門。載羊矢穴。詳于奇穴部。


足少陰腎及股。凡二十穴

涌泉(靈樞)一名地沖(甲乙)足心也。為井(靈樞)足下中央之脈。(素問)取足心者。使之跪。(素問)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甲乙)按沖。聚英。作衢。足心腳掌中心也。肘后曰。灸蹶心。當拇指大聚筋上。六七壯。名涌泉。此說恐有訛。千金。作腳心大趾下大筋。又作足心下。當拇指大筋上。外臺。所引甄權。

明堂。并作白肉際非。

然谷(靈樞)一名龍淵。(甲乙)一名然骨。(類經(jīng))然骨之下者也。為滎(靈樞)足內踝前。

起大骨下。陷者中。(甲乙)內踝前。直下二寸。(千金)按淵。千金。作泉。說已見。素問曰。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又曰。

無積者。刺然骨之前。次注曰。然谷穴也。千金翼。聚英。作一寸。

太溪(靈樞)一名呂細。(類經(jīng))內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為。(靈樞)動脈。(甲乙)內踝后五分。(類經(jīng))即原也。(類經(jīng))按聚英曰。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說已見。類經(jīng)曰。原者。未知何據(jù)。

大鐘(靈樞)當踝后。繞跟別走太陽。(靈樞)動脈。(次注)大骨上。兩筋間。(聚英)按甲乙。千金。外臺。資生等。作足跟后沖中。次注。作內踝后街中。又作足跟后。聚英。吳文炳。大成。作踵中。按沖。街踵皆傳寫之誤。當作陷。入門。作太溪下五分。拘矣。

照海(甲乙)一名陰蹺。(大全)足內踝下一寸。(甲乙)容爪甲。(千金)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神應)按神應經(jīng)曰。內踝下四分。類經(jīng)一云。內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非也。千金。千金翼。外臺。無一寸二字。素問云。陰陽蹺四穴。王冰注之。以為陰蹺照海。陽蹺申脈。

水泉(甲乙)少陰。太溪下一寸。在足內踝下。(甲乙)微后。(增注)為原。(千金)按下。疑后誤。然千金。千金翼。外臺。從之。以下諸書皆同。故不謾改之。太溪在踝后則其下一寸。當內踝后。故以增注。示其意已。千金。水泉。一名大敦。說見太敦。

復留(靈樞)一名伏白。一名昌陽。(甲乙)一名外命。(外臺)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jīng)。(靈樞)陷者中。(甲乙)前旁骨。是交信后旁筋。是復留。二穴只隔一筋。(類經(jīng))按留。甲乙。作溜。古字通用。千金。作伏留。無異義。動而不休。言動脈也。類經(jīng)作前旁骨。金鑒。筋。作骨。神應經(jīng)。作踝后五分。與太溪相直。且有除踝語。然踝上。皆除踝而言骨度分寸。固然。

交信(甲乙)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后。筋骨間。陰蹺之。(甲乙)復溜前。(入門)三陰交后。下一寸。(增注)按入門。作三陰交后。非也。此穴。在后下一寸也。少陰前。言本經(jīng)復溜穴。太陰后。

言三陰交也。千金。千金翼。外臺。聚英。醫(yī)統(tǒng)。共作太陰后廉。資生曰。太陰后廉前。筋骨間。金鑒。作從復溜斜外上行復溜穴之后。二寸許后旁筋。非也。又資生曰。按素問。氣府論。陰蹺穴注云謂交信也。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后。筋骨間。陰蹺之竊意陰蹺即交信也。至氣穴論。陰陽蹺穴注。乃云陰蹺穴。在內踝下。足謂照海。陰蹺所生。則是陰蹺乃照海。非交信。云云。王冰。注素問。此類極多。學人。須知之。

筑賓(甲乙)陰維之。在足內踝上分中。(甲乙)按賓。入門。作濱。分中腹分肉之中也。金鑒曰。俗名腿肚。聚英。醫(yī)統(tǒng)。作內踝上五寸。入門曰。骨后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取之。是陰谷之注誤。不可從。

陰谷(靈樞)輔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靈樞)與曲泉。并向處。(增注)按此穴。在曲泉后。大筋小筋之間也。按之應手。謂動脈也。甲乙。作膝下內輔骨后。

次注。類經(jīng)。聚英。醫(yī)統(tǒng)。金鑒。從之。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入門。發(fā)揮。寶鑒。無下字。

是也。輔骨。吳文炳。作側骨。


足陽明胃及股。凡三十穴

厲兌(靈樞)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去爪甲角。

如韭葉。(甲乙)外側。(衛(wèi)生寶鑒)按繆刺篇曰。足中指次指爪甲上。王太仆。既辨之。大指下。內字。衍宜削。

內庭(靈樞)次指外間也。(靈樞)陷者中。(甲乙)按次指。大指次指也。入門。作次指三指岐骨陷中。金鑒。作次指本節(jié)前。岐骨外間。非也。

陷谷(靈樞)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靈樞)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jié)后。

陷者中。去內庭二寸。(甲乙)按明堂。谷作骨。甲乙。舊作大指次指間。外臺從之。共間上。脫外字。今據(jù)千金。千金翼。資生。補之。入門。作骨陷中。

沖陽(靈樞)一名會原。(甲乙)一名會涌。(圣濟)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得之。(靈樞)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甲乙)內庭上五寸。(入門)按跗。甲乙。作趺同。三寸。千金方一說。神應。類經(jīng)。作二寸。金鑒。陷谷條。作從沖陽下行二寸。共非也。素問云。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張介賓曰。即仲景所謂跗陽。說已見。千金翼。脫肛篇曰。沖陽穴??钟姓`謬。載于奇穴部。

解溪(靈樞)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jīng)。(靈樞)腕上(甲乙)系鞋處。(明堂)足大指次指間。直上跗上。宛宛中。(類經(jīng))去內庭上六寸半。(入門)按溪。明堂。作溪。甲乙注。并類經(jīng)曰。氣穴論注。作二寸半。今本作一寸半。刺瘧論注。作三寸半。誤。

豐?。`樞)去踝八寸。別走太陰。(靈樞)外踝上八寸。下廉外廉。陷者中。(甲乙)按發(fā)揮。無下廉之廉字。聚英。踝。作跗。非矣。

巨虛下廉(素問)一名下廉。(靈樞)一名下巨虛(千金)下上廉三寸。(靈樞)條口下一寸。

(外臺)三里下六寸。(入門)舉足取穴。(資生)按三寸。外臺。作二寸。非。資生。引明堂曰。

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蹲地坐取之。是誤引上廉注也。肘后曰。上廉下一夫。不取。素問曰。巨虛者蹺足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條口(甲乙)下廉上一寸。(甲乙)上廉下二寸。(外臺)舉足取之。(資生)三里下五寸(類經(jīng))按肘后曰。上廉下一夫。資生。作廉上。一寸。廉字上脫下字。又引明堂。作上廉下。

上下字畫易誤。蓋傳寫之誤。

巨虛上廉(素問)一名上廉。(靈樞)一名上巨虛。(千金)下三里三寸。(靈樞)蹺足獨陷者。

(素問)犢鼻下。外廉六寸。(次注)骨外。大筋內。骨之間。(明堂)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蹲坐取。(神應)按肘后曰。三里下一夫。不取。

三里(素問)一名下陵。(靈樞)一名鬼邪。(千金)膝下三寸分間。(素問)下陵膝下三寸。

骨外。三里也。為合。(靈樞)低跗取之。(同上)外廉。(甲乙)附脛骨外邊。捻之凹凹然也。(肘后)兩筋肉分間。(次注)大筋內筋骨之間。陷者宛宛中。(明堂)重按之則足跗上動脈止矣。(次注)小兒禁灸(類經(jīng)一說)按氣府論曰。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次注曰。謂三里。上廉。

下廉。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也。針解篇曰。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新校正曰。按全元起本。跗之。作低。太素作付之。按骨空論。跗之。疑跗上。刺腰痛論曰。刺陽明于前。次注曰。正三里穴也。按取此穴。上逼骨。

下傍筋。不附骨。則無驗。捷法甚多。不可從。肘后曰。以病患手。橫掩下。并四指。名曰一夫。指至膝頭骨下。指中節(jié)是其穴。不取。一夫說既見。只以附脛骨以下。系本注。聚英一說。入門。作犢鼻下三寸。非也。凡言膝上膝下。皆除膝臏骨而言之。資生。本事方。作舉足取之。發(fā)揮。聚英。醫(yī)統(tǒng)。從之。蓋原針解篇。類經(jīng)。作豎膝低跗取之。原邪氣臟腑病形篇。

犢鼻(素問)膝下上。膝解。大筋中。(甲乙)膝頭眼外側。(入門)形如牛鼻。故名。(類經(jīng))刺犢鼻者。屈不能伸。(靈樞)禁灸。(入門)刺膝臏出液為跛。(素問)按膝下。千金。并翼方。次注。外臺作膝臏下。上言骨上。骨空論云。骨空。

在輔骨之上端。次注曰。謂犢鼻也。膝解。舊作俠解。千金次注。外臺。資生。聚英。吳文炳。同。

傳寫之誤也。圣濟。明堂。發(fā)揮類經(jīng)。作骨解。。千金。資生。作(腳脛也)外臺。腳氣篇。作膝蓋上外角。宛宛中。不是。金鑒。作膝蓋骨下。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膝眼非指穴名。然易混。屈不能伸。言取此穴屈足而取之。

梁丘(甲乙)一名跨骨。(大成)陽明。膝上二寸(甲乙)兩筋間。(千金)按丘。金鑒。作邱。千金一說。作三寸。大成作膝臏上一寸。非。

陰市(甲乙)一名陰鼎。(甲乙)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甲乙)陷者中。(次注)膝內輔骨后。大筋下。小筋上(類經(jīng))禁灸。(甲乙)雖云禁灸。家傳亦灸七壯。(大成○次注曰。灸三壯。)按千金。消渴篇。作當伏兔上行三寸。臨膝取之。入門。作伏兔陷中。又按素問云。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次注曰在陰市上。伏兔穴下在承捷也。按今此處無穴名。蓋陰市穴也。未詳。梁丘。直膝頭上。斜從分肉。到橫骨旁橫紋。止髀關。此其流注之溪谷??煽家?。

伏兔(素問)一名外勾。(大全)一名外丘。(寶鑒)膝上六寸。起肉間。(甲乙)正跪坐取之。

(資生)膝蓋上七寸。(資生一說)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狀。因以此名。(類經(jīng))膝髀罅上。六寸。向里。(入門)禁灸(甲乙○千金狂邪鬼語。灸百壯。)按兔。素問。作菟。千金翼。聚英。吳文炳。同。兔菟通。吳昆作兔。外臺。起肉。作起內。寫誤。蓋言七寸者自膝蓋上。度之。

髀關(甲乙)膝上伏兔后。交分中。(甲乙)跨骨。橫紋中。(入門)禁灸(類經(jīng)一說)按分。發(fā)揮。類經(jīng)。作文。又通類經(jīng)。作膝上一尺二寸。拘矣。髀。大全。作脾。又作。誤。


足少陽膽及股。凡二十八穴

竅陰(靈樞)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去爪甲如韭葉。(甲乙)第四指外側(入門)按千金翼。作去爪甲角如韭葉。

俠溪(靈樞)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靈樞)二岐骨間。本節(jié)前。陷者中。(甲乙)按俠。聚英。吳文炳。作夾。千金。無二字。金鑒。作地五會。下行一寸。拘矣。

地五會(甲乙)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間。陷者中。(甲乙)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甲乙)禁刺(入門)按資生。類經(jīng)。聚英。入門。醫(yī)統(tǒng)。吳文炳。大全。大成。作去俠溪一寸拘矣。凡取之骨節(jié)陷罅。不用折量。所以古書不言分寸也。入門。脫會字。

臨泣(靈樞)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靈樞)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間。陷者中去俠溪一寸五分。(甲乙)按靈樞曰。臨泣上行。言臨泣者。自俠溪上行。千金。千金翼。外臺。作去俠溪一寸半。是也。臨泣下。當脫俠溪二字。此穴取岐骨際者。非也。岐骨間而不逼骨。故靈樞云。一寸半。

陷者中。大全一說。去俠溪七分半。非。

丘墟(靈樞)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靈樞)外廉。踝下。如前。(甲乙)骨縱中。

(聚英)伸腳取之。(千翼一說)按入門。丘。作。金鑒。作邱。如。大全。入門。作微。寶鑒。同。甲乙曰。去臨泣一寸。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明堂。資生。以下。諸書。作三寸。此穴不可用分寸。故不取。

懸鐘(甲乙)一名絕骨。(千金)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甲乙)骨絕頭。陷中。(外臺)當骨尖前。(類經(jīng))按者字。衍。千金。并翼方。外臺。無脈字。外臺。絡上有大字。陽明。跗上脈也。踝上就骨而上。三寸許。則有絕隴處。其骨鋒尖者。俗呼楊枝骨也。其前是懸鐘也。千金咳嗽篇。

作內踝上。字誤也。又千金曰。腳外踝上一夫。又云。四寸。本事方資生一說。作四寸。四寸則與陽輔穴。相并。不可從。外臺。灸香港腳。篇云一尺。肘后。作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際。屈指頭四寸。便是與下廉。頗相對。分間二穴也。千金翼云。外踝上。三指。當骨上。取法。以草從手指中紋。橫三指。令至兩畔齊。將度外踝。從下骨頭。與度齊向上。當骨點之。并非是。神應經(jīng)。云。雖曰外踝上除踝三寸。必以絕隴處為穴。此說為得。

陽輔(靈樞)一名絕骨(素問)一名分肉。(類經(jīng))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jīng)。(靈樞)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甲乙)按氣穴論云。分肉二穴。次注曰外踝上。絕骨之端。三分。筋肉分間。陽維。脈氣所發(fā)。新校正曰甲乙經(jīng)。無分肉穴。疑是陽輔。素問直解曰。臍上三寸。水分穴也??址?。又骨空論云。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次注曰。陽輔穴也。刺瘧云。針絕骨。王曰。陽輔穴也。難經(jīng)云。髓會絕骨?;瑝墼弧=^骨。一名陽輔。按與懸鐘同一名??钟胁钪嚒Hデ鹦嫫叽?。則以踝骨為三寸。外臺。作膝蓋下外側。三寸旁。廉骨當小指兩筋間。非也。類經(jīng)。引次注曰。

作如后二分。今本與甲乙同。醫(yī)門摘要曰。輔骨當作骨。非也。千金翼諸風篇曰。外踝上三寸。一云。四寸。又云。一夫。

光明(靈樞)去踝五寸。別走厥陰。(靈樞)外踝上。(甲乙)陷者中。(明堂)外丘(甲乙)足少陽。少陽所生在外踝上七寸。(甲乙)骨陷中。(入門)陽交后。(增注)按丘。金鑒。作邱。甲乙。舊作內踝。寫誤。陽交。已作外踝。千金。外臺。以下諸書。

作外踝。故今訂之。

陽交(甲乙)一名別陽。一名足。(甲乙)陽維之。在外踝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

(甲乙)與外丘并。(入門)下廉后。外丘前。(增注)按陽明經(jīng)下廉。本經(jīng)外丘。太陽經(jīng)飛揚。共踝上七寸。是三陽之分肉也。

陽陵泉(靈樞)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靈樞)膝下一寸。外廉(甲乙)膝下外尖骨前。(千金)陷中。(千翼)側骨下。宛宛中。(外臺)按靈樞曰。陽之陵泉。說已見。神應經(jīng)。無泉字。蓋脫字也。臟腑病形篇曰。其寒熱者。取陽陵泉。刺腰痛篇云。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婁善全曰。按此謂陽陵泉。吳昆曰陽關穴也。張注曰。此乃骨之上端。所以成立其身。故曰成骨。甲乙。

成。作盛。氣穴論曰。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次注曰。骸厭謂腳外挾膝之骨厭中。王水舍兩字為骸厭。兩字不可除集注曰。膝解為骸兩骸厭中二穴。謂少陽之陽陵泉也。入門。

作膝品骨下一寸。外廉兩骨陷中。類經(jīng)。作尖骨前筋骨間。亦通。神應經(jīng)作膝下外骨前六分。拘矣。類經(jīng)。入門。聚英。醫(yī)統(tǒng)。吳文炳。金鑒。大成。作蹲坐取。是。原于臟腑病形篇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取之說也。

陽關(甲乙)一名關陵。(千金注)一名陽陵。(聚英)一名關陽。(寶鑒)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者中。(甲乙)外輔骨上。膝蓋旁筋骨間。(岡本)禁灸(甲乙)禁針(入門)按千金。作關陽。蓋錯置。后人遂以為一名歟。資生。入門。作二寸。金鑒。作膝上二寸。

非也。素問云。寒府在附膝外解營。類經(jīng)曰。謂在膝下外輔骨解間也。凡寒氣自下而上者。必聚于膝。是以膝臏尤寒。故名寒府。營。屈也。當足少陽經(jīng)之陽關。

中犢(甲乙)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者中。(甲乙)禁刺灸(入門)按犢。千金。外臺。以下諸書作瀆。滓遙庾庸竅隆M鷸?。(神应+I愫崳仆貳9竅?。融s?。(憎c按千金。作銚。千金翼。作環(huán)銚。髀厭猶兩骸厭中軸。髀樞謂髀上廉。就小腹動搖處。

其下直下行當膝頭者也。氣府論。有髀樞中旁。各一之。紋。恐陰股橫紋將盡之中。碾子骨下旁。是穴也。屈上足按之則自有陷??扇葜?。伸則筋骨張起。其陷。即無焉。硯子骨。入門。作碾子骨。千金翼一說。無子字。大全。作硯子骰。與股通。分中是分肉之分。中即繆刺論。所謂刺樞中。厥病篇。所謂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之中。言髀樞中。吳昆曰。分中穴名。即環(huán)跳也。以其當身之半。故曰分中果是異說。暫系之一名。以示學人。外臺曰。環(huán)跳風市。疑其別名。非。醫(yī)門摘要曰。按此穴。肩上前后左右之中央。自兩乳引繩。而取之。妄誕。


足太陽膀胱及股。凡三十六穴

至陰(靈樞)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甲乙)爪甲角。(千金)宛宛中。(明堂)通谷(靈樞)本節(jié)之前。外側也。為滎。(靈樞)陷者中。(甲乙)按本節(jié)小指之本節(jié)也。承上文。

束骨(靈樞)本節(jié)之后。陷者中也。為。(靈樞)足小指外側。(甲乙)赤白肉際。(次注)京骨(靈樞)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靈樞)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甲乙)按聚英曰。小指本節(jié)后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而赤白肉。作赤白骨。字之誤。

金門(甲乙)一名關梁(甲乙)足太陽一空。在足外踝下間陷中。(千金)外踝下一寸。(類經(jīng))陽維所別屬。(甲乙)按聚英。作梁關。醫(yī)統(tǒng)。吳文炳。大成同。一空。骨空也。聚英。作申脈下一寸。即外踝下。一寸五分。近白肉處。何有骨空。又神應經(jīng)。作外踝下少后。丘墟后。申脈前??芍^欠其詳。外踝下??扇葑住6ㄉ昝}。當其下。摸索骨空而得之。

申脈(甲乙)一名鬼路。(千金)一名陽蹺。(大全)外踝之下半寸所。(素問)陽蹺所生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許。(甲乙)禁灸(入門)按資生。發(fā)揮。入門。吳文炳。大成。作白肉際??址?。此穴。外踝下五分所。容爪甲許則不至白肉際。故不取。千金曰。勞冷氣逆腰冷痹。屈伸難。灸陽蹺。一百壯。在外踝下。容爪指此穴。大全。為一名。據(jù)此。

仆參(甲乙)一名安邪。(甲乙)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jīng)(甲乙)白肉際。(明堂)按下。醫(yī)統(tǒng)。作上。誤。為經(jīng)。本輸篇。及本書。以昆侖為經(jīng)穴。疑誤。故今削之。

昆侖(靈樞)外踝之后。跟骨之上。為經(jīng)。(靈樞)陷中。細脈動應手。(甲乙)外踝。從地。直上三寸。兩筋骨中。(千金)妊婦刺之落胎。(聚英)按入門。作昆侖誤。大全曰。一名下昆侖。資生曰。明堂。有上昆侖。又有下昆侖。銅人。

只云昆侖。而不載下昆侖。按千金翼。明堂。有內昆侖。然則下昆侖非一名。自是異穴也。

三昆侖。詳于奇穴部。蓋其中一昆侖。即此穴。素問云。外踝后。灸之。次注曰昆侖穴也。

跗陽(甲乙)一名附陽(大全。大成。)陽蹺之。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后。筋骨間。(甲乙)陷者中。(明堂)宛宛中。(資生)飛揚下。(入門)按跗。千金。千金翼。次注。外臺。圣濟。資生。大全。寶鑒。作付。明堂。類經(jīng)。聚英。

入門。金鑒。醫(yī)統(tǒng)。作附。吳文炳。陽。作揚。少陽膽經(jīng)也。太陽本經(jīng)也。諸書。皆無異論。然太陽。恐少陰之誤也。大成。引聚英。作一名付陽。大全。亦同。附。付。跗。相通。非一名。暫記而不削。

飛揚(靈樞)一名厥陽。(甲乙)去踝七寸。別走少陰。(靈樞)足外踝上。(甲乙)陷者中。

(明堂)骨后。(入門)按靈樞。揚。作陽。圣濟。發(fā)揮。類經(jīng)。金鑒。同。資生。大全。作九寸。非。刺腰痛篇曰。

刺飛揚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經(jīng)之會。似指此穴。靈樞。甲乙。并云。飛揚。足太陽之絡。別走少陰。然內踝上五寸。則蠡溝穴也。按內。當作外。五。當作七。暫記俟智者。刺腰痛篇。新校正。有五寸作二寸為復溜穴之說。其文繁。故不記于此。

承山(靈樞)一名魚腹。一名肉柱。(甲乙)一名傷山。(千金)下去。地一尺所。(素問)兌腸下。分肉間。陷者中。(甲乙)按傷山。寶鑒。大成。作腸山。果是也。。外臺。作。非也。資生。聚英。一云腿肚下。類經(jīng)。作腿肚下尖。入門。作拱足去地一尺取之。

承筋(甲乙)一名腸一名直腸(甲乙)下陷脈。(素問)腸中央。陷者中。(甲乙)禁刺(甲乙)按。外臺。作。非。千金曰。脛后。從腳跟上七寸。類經(jīng)。聚英。入門。大全。金鑒。從之。七寸二字。誤。次注作中央如外。如外二字。亦誤。外臺。引救急方云。以繩從腳心下。度至腳踵便截斷度。則回此度從腳跟縱量向上。盡度頭當下際。宛宛中。是穴。千金霍亂篇注。又有取繩度之之法。恐致差謬。并不取。

合陽(甲乙)膝約紋中央下二寸。(甲乙)按千金。發(fā)揮。聚英。大成。金鑒。作三寸。入門。大全。寶鑒。一說。作一寸。并非也。

委中(素問)一名中。(素問)委中央。(靈樞)一名血。(類經(jīng))一名腿凹(金鑒)中央。為合。委而取之(靈樞)約紋中。動脈。(甲乙)曲腳之中。背面取之。又云。膝后屈處。(次注)兩筋間(神應)陷中(類經(jīng))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資生)一云。禁灸。(發(fā)揮)按委屈也。緩緩屈膝而取之病形篇曰。屈而取之。即是也。素問曰。刺解脈。在中。

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次注曰。中則委中穴。靈樞曰。膀胱合入于委中央。

又曰。若脈陷。取委中央。并入一名。資生。引甄權曰。曲內。

委陽(素問)三焦下輸。在足于太陽之前。少陽之后。出于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

手少陽經(jīng)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腸。出于委陽。

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靈樞)屈伸而索之。(同上)膝腕橫紋尖。(入門)按四時氣篇云。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甲乙。索。作取。足太陽之陽。舊作指。

今據(jù)甲乙及諸書訂之。前。千金翼。資生。作后。而無少陽之后四字。蓋脫文也。甲乙。外廉下有兩筋間。扶承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也。屈身而取之之文扶承是承扶之穴。千金。資生。

圣濟等。并作扶承。詳于承扶下。扶承下六寸。千金。外臺。資生。圣濟等皆從之。然承扶下六寸者。殷門穴也。殷門注曰。肉下六寸肉。承扶一名也。因知承扶下六寸五字。殷門之注。誤寫于茲也。否則扶承二字。殷門之訛。故不取也。屈身是屈伸之訛。外臺。入門。

同。

資生。類經(jīng)。吳文炳。寶鑒。醫(yī)統(tǒng)。金鑒。既作屈伸是也。委陽。實在委中之外。兩筋間。

不問分寸自明。委。屈也。委陽名義。固然故扶承下六寸五字。為衍文次注曰。去臀下橫紋六寸。亦承甲乙謬。醫(yī)學綱目曰。詳銅人云。委陽。在承扶下六寸。以今經(jīng)文考之。當一尺六寸。蓋銅人說。始于甲乙。甲乙之說。乃脫簡而脫去一尺二字也。今按其取穴是。雖然甲乙等。必取近穴以注釋。故言外廉。豈歷殷門。浮而取諸承扶乎。未見經(jīng)注用尺余。聚英。

六寸。作二寸六分。醫(yī)統(tǒng)。吳文炳。作一寸六分。不可解矣。入門。作委中外二寸。鑿矣。諸家于經(jīng)注。讀承扶下六寸字。而不讀中外廉字。此何心哉。注證發(fā)微。削中外廉字。其疏謬最甚。次注。謂浮穴上側也者。亦誤矣。

?。滓遥┪柹弦淮?。屈膝得之(甲乙)外廉橫紋上。一寸。(增注)按后人不知甲乙委陽注有衍文。于承扶下五寸。取此穴者。妄也。甲乙。為屈膝得之。

可以證也。千金。千金翼。作展足。外臺。資生。發(fā)揮。聚英。寶鑒。作展膝。非。

殷門(甲乙)肉下六寸(甲乙)膝后上。兩筋之間。去臀下橫紋六寸。(次注)禁灸(入門)按肉者。承扶一名。大成。作浮下三寸。非也。

承扶(甲乙)一名肉。一名陰關。一名皮部。(甲乙)尻臀下。股陰腫上約紋中。(甲乙)禁灸(入門)按千金。千金翼。明堂。資生。大全。入門。作扶承。承扶。扶承?;旆Q通用。千金。

千金翼。作股陰下紋中。注曰。一云。尻臀下陷紋中。外臺。作股陰上沖紋中。一云。股陰下沖紋中。明堂。作尻臀下衡紋中。聚英。作股陰上衡紋中。入門。作橫紋中。資生。腫。作沖。

按腫??盅?。衡。集韻。與橫通。沖。說文通道也。其義似通。然未見指約紋而為沖紋者。

沖。疑衡誤。

經(jīng)脈流注第十

素問云。夫人之常數(shù)。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天恐人字)常數(shù)。(新校正云。甲乙經(jīng)。

十二經(jīng)水篇。血氣多少與素問不同太陽多血多氣。太陰多血少氣)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

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之陰陽也。

難經(jīng)云。經(jīng)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

厥陰復還注手太陰。

醫(yī)種子曰。足三陰經(jīng)。胸腹無脈。銅人圖。強為陰經(jīng)者。非也。然人手之陰經(jīng)。自腋而出。

足之陰經(jīng)。自髀而入。入者。入于腹內。故能屬臟絡府。上膈挾咽。連舌入腦。非在皮膚肌肉之外者也。注圖者?;笥诩滓摇娾哂嵝赜釠_脈之穴。以為屬足三陰經(jīng)。脈氣所發(fā)。十四經(jīng)發(fā)揮。尤為謬甚。真千古之長夜矣。遍考陰陽離合。氣府。氣穴。經(jīng)脈。經(jīng)別等篇。深知所列之穴。的非陰經(jīng)。故表而出之。

手太陰肺經(jīng)

(左右凡二十二穴)經(jīng)脈篇云。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云門中府)下循HT內。(天府俠白)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尺澤)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入寸口。(經(jīng)渠太淵)上魚循魚際(即魚際)出大指之端。(少商)其支者從腕后(列缺)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又云。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間。并太陰之經(jīng)直入掌中。散入于魚際?!鹑≈ネ蟀氪纭#R蒔曰半寸。當作寸半。)別走陽明。

經(jīng)別篇云。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

繆刺論云。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

邪客篇云。手太陰之脈。出于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jié)之后太淵。留以澹。外屈上于本節(jié)之下內屈與陰諸絡會于魚際。數(shù)脈并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內廉。入于大筋之下。內屈上行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shù)之屈折也。

經(jīng)筋篇云。手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于魚后。行寸口外側。上循臂。

結肘中。上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上結缺盆。下結胸里。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中府(手太陰之會?!饸庋ㄕ摗P滦U?。手足太陰之會。類經(jīng)同。)云門(手太陰肺氣所發(fā)。)天府(同上)俠白(手太陰之別。)尺澤(手太陰之所入也。)孔最(手太陰之。)列缺(別走陽明。)經(jīng)渠(手太陰之所行)太淵(手太陰脈之所注。)魚際(手太陰脈之所溜○圣濟曰。所流。)少商(手太陰脈之所出。)按千金。有會。(大腸經(jīng))注曰。銅人經(jīng)。屬三焦。外臺。無中府云門二穴。(入脾經(jīng)。)程衍道曰。論行不論經(jīng)也。穴折衷曰。諸家皆以為本經(jīng)之穴。始于中府。標幽賦。蠡海集。

錦囊秘錄。并曰。本經(jīng)之穴始于云門。今考其經(jīng)行之勢。則以云門為始者是也。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左右凡四十二穴)經(jīng)脈篇云。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商陽)循指上廉。(二間三間)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上入兩骨之中(陽溪)循臂上廉。(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曲池)上外前廉(肘五里臂會)上肩出骨之前廉。(肩)上出于柱骨之會上。(巨骨秉風)下入缺盆(天鼎)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扶突)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地倉)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禾)上挾鼻孔(迎香)又云。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

氣府論云手陽明脈氣所發(fā)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次注謂迎香扶突二穴也)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柱骨之會各一(謂天鼎二穴也)骨之會各一。(謂肩二穴也)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各六俞。(謂三里陽溪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六穴也。)經(jīng)別篇云。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于肩。入柱骨。下走大腸屬于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于陽明也。經(jīng)筋篇云。手陽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結于腕上循臂上。結于肘外上結于。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上頸。其支者上頰結于。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商陽(手陽明脈之所出)二間(所溜○寶鑒作所流非)三間(所注)合谷(所過)陽溪(所行)偏歷(別走太陰)溫溜()下廉上廉(抵陽之會○外臺作陽明之會)三里曲池(所入)肘五里臂(陽明絡之會○聚英作手足太陽陽維之會。)會(絡○氣府論云。手少陽之會。次注曰手陽明少陽二絡氣之會。聚英曰。陽維會。)肩(蹺脈之會○聚英曰。足少陽陽蹺之會。

)巨骨(同上)天鼎(所發(fā))扶突(同上)禾(同上)迎香(手足陽明之會○氣府論曰。手陽明脈氣所發(fā)。次注曰。謂迎香扶突。)按千金。無會(入肺經(jīng))發(fā)揮同。(入三焦經(jīng))外臺曰。兩旁四十二穴并下三單穴共四十五穴。無迎香。(入胃經(jīng))有肩。(三焦)兌端。齦交。水溝(共督脈)甲乙經(jīng)曰。兌端手陽明脈氣之所發(fā)。

足陽明胃經(jīng)

(左右凡九十二穴)經(jīng)脈篇云。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中。旁(迎香)納太陽之脈。(睛明)下循鼻外。

(承泣。四白。巨。)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地倉)環(huán)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下關)過客主人循發(fā)際。(懸厘。懸顱。頷厭。頭維。)至額顱。(神庭)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水突氣舍)入缺盆下膈屬胃。(上中脘)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

(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下。(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忾T)挾臍(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入氣街中。(氣沖)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陰市。梁丘。犢鼻。)下循脛外廉。(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足跗。(解溪。沖陽)入中指內間。(陷谷內庭厲兌)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豐?。┫氯胫兄竿忾g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又云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jīng)之氣。

下絡喉嚨。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fā)者六十八穴。額顱。發(fā)際旁各三。(次注謂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共六穴也)面鼽骨空各一。(謂四白穴也。)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人迎各一。(人迎穴名也。)缺盆外骨空各一(謂天二穴也。)膺中骨間各一(謂膺窗等六穴也。氣戶庫房。屋翳。乳中乳根)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謂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一五穴也)挾臍廣三寸。各三。(謂滑肉門天樞外陵也)下臍二寸挾之各三。(謂大巨。水道歸來也)氣街動脈各一(氣街穴名也。)伏兔上各一。(謂髀關二穴也)三里以下。至足中指。

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謂三里。上廉。下廉。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也。)經(jīng)別篇云。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屬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額。還系目系。合于陽明。

經(jīng)筋篇云。足陽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結于跗上。斜外上加于輔骨。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于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結于尻。其支者。結于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于。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于耳前。

動輸篇云。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于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氣別走于陽明者也。

平人氣象論云。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承泣(陽蹺。任脈。足陽明之會。)四白(所發(fā))巨(蹺脈之會)地倉(蹺脈。手足陽明之會。○明之會○次注曰。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下關(足陽明。少陽之會?!饸飧撛?。

足少陽。脈氣所發(fā)。)頭維(足少陽。陽維之會○聚英陽維。作陽明)人迎(所發(fā)○聚英曰。足少陽之會。)水突(所發(fā))氣舍(同上)缺盆(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所發(fā)?!鸫巫⒃弧W汴柮髅}氣所發(fā)?!鹦滦U弧9强兆?。作手陽明。)氣戶(所發(fā)?!鹨韵轮毙?。)庫房(同上)屋翳(外臺曰。足陽明脈氣所發(fā)。)膺窗(次注曰。足陽明脈氣所發(fā)。)乳中(同上)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乳根以下十三穴。

足陽明脈氣所發(fā)。歸來一穴。甲乙無說。次注曰。足陽明脈氣所發(fā)。)髀關(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fā)。伏兔上各一。次注曰。髀關二穴也?!鹨韵轮А#┓茫ㄋl(fā))陰市(同上)梁丘()犢鼻(所發(fā))三里(所入○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fā)。)上廉(與大腸合。)條口(所發(fā))下廉(與小腸合。)豐?。▌e走太陰)解溪(所行)沖陽(所過)陷谷(所注)內庭(所溜○寶鑒曰。所流。

)厲兌(所出)按中指外間。岡本曰。足中指者。大指之次指。不與手中指同焉。按手足五指。以在其中。曰中指。足而以大指次指為中指者可疑。入中指外間之中指蓋誤字。何則本輸篇云。厲兌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內庭次指外間也。以次指言之。未嘗言之中指。至陷谷乃曰。中指內間。

上行二寸。夫陷谷在第三指內間。若此中指為大指次指則與厥陰經(jīng)行間。同處也。凡曰中指者。手足共以第三指。為中指也。又類經(jīng)曰。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亦同。

古人不必以大指次指為中指。中指。當作次指。

按頰車。大迎。缺盆。氣沖四穴。經(jīng)脈篇。膽經(jīng)條。明說足少陽之會焉。甲乙等。不記者。遺脫也。外臺曰兩旁九十三穴。去下承漿一單穴。共九十二穴無頭維(入膽經(jīng))缺盆。(入三焦經(jīng)。)有迎香(大腸)耳門(三焦)承漿。(任脈)大全。有膝眼四穴。(載奇穴部)發(fā)揮。以下諸書。無上關。

足太陰脾經(jīng)

(左右凡四十二穴)經(jīng)脈篇云。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隱白)循指內側白肉際。(大都)過核骨后。(太白公孫)上內踝前廉。(商丘)上內。(三陰交)循脛骨后。(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

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箕門。)入腹(沖門。府舍。腹結。大橫。)屬脾絡胃上膈(腹哀。日月。期門。大包。食竇。天溪。胸鄉(xiāng)。周榮。中府。)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又云。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jié)之后一寸。別走陽明。其支者。入絡腸胃。

經(jīng)別篇云。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與別俱行。上結于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經(jīng)筋篇云。足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內側。上結于內踝。其直者。絡于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結于臍。循腹里。結于肋。散于胸中。其內者。著于脊。

隱白(足太陰脈之所發(fā)。)大都(所溜○寶鑒作流)太白(所注)公孫(別走陽明。)商丘(所行)三陰交(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漏谷(絡)地機()陰陵泉(所入)血海(所發(fā))箕門(太陰內市。太陰脈氣所發(fā)。)沖門(足太陰厥陰之會○外臺。厥陰。作陰維。)府舍(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脈上下入腹。絡胸結心肺。從胸上至肩。比太陰。三陰陽明支別?!鹜馀_。無厥陰二字。此脈以下二十六字?!鹳Y生。作此三脈上下三入腹。又比。作此。○聚英。作入腹絡肝肺。結心肺。)腹結大橫(太陰。陰維之會)腹哀(同上)食竇(所發(fā)○次注曰。手太陰脈氣所發(fā)。)天溪(所發(fā))胸鄉(xiāng)(同上)周榮(同上)大包(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及季脅端。別絡諸陰者?!鹜馀_。無別絡諸陰者五字?!鹁塾?。作總統(tǒng)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按外臺。無大包。(入膽經(jīng)。)\r圖\p06-d22a29.bmp\r\r圖\p06-d22a30.bmp\r

中府期門日月(本經(jīng)之會)下脘關元中極(本經(jīng)之會)

奇穴部第十一

奇穴者。乃所謂阿是天應是也。而無共名目者。及此土灸法。傳漢地者。載在神應經(jīng)。

圣濟總錄??偸罩T主治部中。不錄于此。以無其名目也。岡本氏阿是要穴曰?;矢κ堪布滓医?jīng)。素問氣府論。王注。及滑伯仁十四經(jīng)發(fā)揮。所載俞穴。今所存。惟有三百五十六穴。此佗四花。

風市。腰眼。痞根。等諸穴。以為之奇俞亦皆阿是也。內經(jīng)。無奇輸。靈樞刺節(jié)直邪論有奇輸二字而非云三百五十六穴之外。別有奇輸也。又阿是名素靈所無。千金方。始見之。經(jīng)筋篇云。以痛為輸。馬玄臺。注證發(fā)微曰。俗曰天應穴者。是也夫輸穴。本系經(jīng)絡者。而奇輸阿是。豈有外經(jīng)絡之理乎。風市者。足少陽膽經(jīng)之所注。腰眼者。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所流。其佗可類推也。崔氏四花穴。四明高武考之為足太陽第二行膈俞膽俞四穴。凡奇俞。明所屬之經(jīng)絡及本穴。而針灸之效始可照然也。乃今以阿是要穴。所載遺漏不為不少。更輯奇輸名目。散在諸書者。以錄之。又只淺見寡聞。何能盡于此乎。又以俟后進君子。而如馬蒔所謂其奇穴。必系經(jīng)絡者間有與諸書所載。不符者云。

頭面第一

天聰傷寒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發(fā)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發(fā)際。入發(fā)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千金)按千金翼。聰。作。胸。作匈。

神聰四穴(資生)前神聰后神聰(類經(jīng))百會四面。各相去一寸。(資生)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后神聰去百會一寸(類經(jīng))神聰百會四花求。各取一寸。(大全)以百會穴為中四邊各開二寸半。(銀海精微)按資生經(jīng)曰。明堂。有此四穴。而銅人無之。其穴治頭風目眩??駚y風癇。亦所不可廢者。

明堂鼻直上入發(fā)際一寸。(資生)按資生曰。按銅人明堂。及諸家針灸經(jīng)。鼻直上入發(fā)際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經(jīng)。于此復云明堂穴不知何所據(jù)。所謂疑以傳疑也。大全曰。府下五分。(府下言風府)啞門中。門下五分發(fā)際終。更有明堂一穴差。

大門猥退風。半身不隨。灸大門。腦后尖骨上一寸。(千翼)發(fā)際兩眼小上發(fā)際(資生)平眉上三寸。(類經(jīng))按資生曰。岐伯。灸頭旋目眩。及偏頭痛不可忍。牽眼不遠視。灸一壯立瘥。類經(jīng)曰。主治頭風眩暈疼痛延久不愈。灸三壯又曰治衄血。于項后發(fā)際。兩筋間宛中穴。灸三壯。蓋血自此入腦注鼻中。故灸立止。

寅門從鼻頭直入發(fā)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取一分。入發(fā)際。當繩頭。針。是穴。

治馬黃疽等病。(千金)按千金翼。針。作。

陽維耳風聾雷鳴。灸陽維。五十壯。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千翼)囟中(千金)額上(千金)耳上(千金)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

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跒槎?。從額上發(fā)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

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發(fā)際二寸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

直上入發(fā)際二分許。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后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后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在項后兩轅動肋(肋恐當作脈)外發(fā)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央發(fā)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千金)耳尖按耳尖上。卷耳取尖上。(大成)耳孔中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之。治馬黃。黃疽。寒暑疫毒等病。又治卒中風口不正。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泄氣。一頭納大豆一顆并艾燒令燃。灸七壯。即瘥?;加揖淖蠡甲缶挠?。千金不傳。耳病亦可灸之。(千金)郁中耳前兩邊(云林神谷)按云林神谷曰。灸哮吼神法。患者耳前兩邊名郁中。二穴壽世保元。耳前。作胸中。未知孰是。

顳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千金)按與腦空異。千金曰。針灸之。治四時寒暑所苦疽氣溫病等。

當陽眼急痛。不可遠視。灸當瞳子上入發(fā)際一寸。隨年壯。(千金)去臨泣五分。(類經(jīng))按資生曰。銅人。無當陽穴。而明堂下經(jīng)有之。亦不可廢者。其穴與臨泣相近。大全曰。當陽二穴當瞳人。

當容肝勞邪氣眼赤。灸當容。百壯兩邊各爾。穴在眼小近后當耳前。三陽三陰之會處。以兩手按之。有上下橫脈。則是。與耳門相對。是也。(千金)按千金翼。無小近三字。外臺。耳前下。有客主人三字。

眉沖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發(fā)際。(資生)禁灸。(入門)按資生曰。明堂上經(jīng)有眉沖穴。而銅人經(jīng)。無之。又曰。其穴與曲差相近。入門曰。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大全曰。眉沖二穴兩眉頭。直上入發(fā)際相求。針灸大成。作直眉頭。

神庭。曲差之間。膀胱經(jīng)攢竹后有此穴。

曲眉兩眉間。(千翼)按面風游風云云。灸二百壯。

魚腰眉中間。(大成)印堂兩眉中間(大全)陷中(大成)按此穴曲眉魚腰穴同處。蓋異名也。針之治目疼灸之治急慢驚風。大全曰。兩眉角痛不已。

太陽眉后陷中。太陽紫脈上。(大成)按絲竹空也。洗冤錄曰眉際之末者。太陽穴。宜與瞳子合考。奇效良方曰。太陽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陽紫脈上是穴。治眼紅腫及頭痛宜用三棱針出血。出血之法。用帛一條。緊纏其頂紫脈即見。刺見血立愈。

魚尾目外頭。(類經(jīng))按銀海精微曰小橫紋盡處。大全曰眉外頭。小字是外之誤。眉字是目之誤。此穴似瞳子。疑是其穴。千金曰。眼戴精上插。灸目兩后。二十壯。蓋指魚尾。

睛中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水淋一刻(吳文炳。作冷水)方將三棱針。于目外角離黑珠一分許。刺入半分之微。然后入金針。約數(shù)分深。旁入(吳文炳。無旁入二字。)自上層轉撥向瞳人輕輕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見物。一飯頃。(吳文炳。作一法要。)出針輕扶偃臥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針之時正坐盤膝。將筋一把兩手握于胸前。寧心正視。其穴易得。治一切內障。年久不能視物頃刻光明。神秘穴也。(大成)光明對瞳人上。眉中。是光明穴。(銀海精微)內迎香鼻孔中。治目熱暴痛。用蘆管子。搐出惡血。效。(大成)鼻交中鼻孔中一穴。針入六分。得氣即瀉。留三呼。瀉五吸。不補。亦宜灸。然不如針。(千翼)按經(jīng)脈篇曰。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中。是其名稱所出。

鼻準鼻柱尖上是穴。專治鼻上生酒酢風宜三棱針出血效。(大成)鼻柱治涕出不止。灸鼻兩孔與柱齊七壯。(千金)夾上星治鼻中息肉。夾上星相去三寸。各百壯。(千金)上齦里正當人中及唇。針三。治馬黃黃疽等病。(千金)按千金翼。作三分。

上入口里邊在上縫赤白脈是。針三。治馬黃黃疽四時等病。(千金)按千金翼。脈下有上字。

舌下挾舌兩邊。針治黃膽等病。(千金)按千金翼。灸黃法。作舌下挾舌兩邊針。次注曰足少陰。舌下二穴。在人迎前是曰舌本。不與是同。口齒類要曰。舌下廉泉。此屬腎經(jīng)。說已見。

唇里正當承漿里邊。逼齒齦。針三。治馬黃黃疽寒暑溫疫等病。(千金)按內經(jīng)集注曰。任脈之齦交。入下齒。詳齦交下。

俠人中火針。治馬黃黃疽。疫。通身并黃。語音已不轉者。(千金)俠承漿去承漿。兩邊各一寸。(千金)燕口狂風罵詈。撾斫人。名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赤白肉際。各一壯。(千金)按千金。風喑狂邪??谘巯酄康韧闹R藫?jù)本類考之。千金曰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鬼神語。灸口吻頭赤白際一壯。又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口兩吻各一壯。

頰里從口吻邊。入往對頰里。去口一寸。針主治馬黃黃膽。寒暑溫疫等。頰兩邊同法。(千金)按千金翼。針作。

聚泉舌上。當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縫。陷中是穴。治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則不過七壯。灸法用生姜薄切一片。

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如熱嗽。用雄黃末少許。和于艾炷中。

然后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為末和艾炷中。灸之。灸畢以清茶連生姜細嚼咽下。又治舌苔。舌強亦可治。用小針出血。(大成)左金津右玉液舌下兩旁紫脈上。(類經(jīng))卷舌取之。(大成)按大全曰。金津一穴。在舌邊。玉液一穴在舌下右邊。醫(yī)經(jīng)國小曰。舌底紫脈。有二穴。左為金津。右為玉液。奇效良方曰。在舌下兩脈。紫脈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腫痛喉閉。用白湯煮三棱針出血。

海泉舌下中央脈上。(類經(jīng))按大全曰。在舌理中。奇效良方曰。在舌下中央脈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針出血。瘧論曰舌下兩脈。廉泉也。海。疑是廉字之誤。廉泉之說既見。

舌柱舌下之筋如柱者(類經(jīng))按終始篇曰。重舌刺舌柱。又按海泉。舌柱疑是同處。

懸命一名鬼祿。鬼邪妄語。灸懸命十四壯。穴在口唇里中央。弦弦者。是也。又用剛刀決斷弦弦者。乃佳。(千金)按千金翼。剛。作鋼。明堂。作上唇中央弦上。

頭縫額角發(fā)尖處。治頭目昏沉太陽痛。(大全)按是頭維穴歟。

下頤頤下骨陷中。(次注)按骨空論云。髓空。在腦后五分。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齦基下。次注曰。當頤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中誥圖經(jīng)。名下頤。

面八邪穴外科全書云。面八邪。

一承光兩穴在發(fā)際。

二攢竹兩穴在眉心。

三禾在口上唇人中兌端左右。

四人迎在口下唇回發(fā)五處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口度之寸數(shù)便以其繩一頭。更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shù)。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fā)。當回發(fā)。(千翼。有中字)灸之。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后。當繩端而灸。前以面為正并根據(jù)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

又灸壯數(shù)如前。若連灸?;饸庖?。其數(shù)處。回發(fā)者。則灸其近當鼻也。若回發(fā)近額者。亦宜灸。

若指面為瘢。則缺其面處。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千金)按千金翼。連灸。作速灸。

督脈卒癲。灸督脈三十壯。三報。穴在直鼻中上入發(fā)際。(千金)左角結喉維角舌根按以上四穴。出千金翼方。雜法篇中。無穴注。

額頂按出大全鶴膝風條。無穴注。未知何處。

中矩一名垂矩。在HT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華佗傳也。主中風舌強不能語。及舌干燥。(丹波康賴醫(yī)心方)按燥。一本作KT。誤也。


背腰部第二

肩頭灸癬法八月八日。日出時。令病患。正當東向戶長跪。平舉。兩手持戶兩邊。取肩頭小垂際。骨解宛宛中。灸之兩火俱下。各三壯。若七壯。十日愈。(千金)按資生經(jīng)。云。灸愈。灸畢頃大痛。良久乃定。永不發(fā)。予親病齒痛。百方治不驗。用此瘥。

肩柱骨肩端起骨尖上。(大成)按與肩頭穴同處。

巨闕俞第四椎。名巨闕俞主胸膈中氣。灸隨年壯。(千翼)第四椎名厥陰俞。主胸中膈氣。積聚好吐隨年壯灸之。(同上)按與腹部巨闕同名異穴。千金曰。胸膈中氣。灸闕。注曰。扁鵲云。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名闕。詳于背部二行中。

臣覺背上甲內側。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也。(千金)骨芒穴上六分按千金注曰。臣覺亦作巨攪。千金翼云??褡呦才木抻X。而甲作俠。注曰。一云巨闕俞又雜法篇作巨覽。注曰。一作覺。千金頭注曰。骨芒疑膏肓之誤。

胃脘下俞三穴治消渴咽喉干灸胃脘下三穴。灸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間寸。

灸之。(千金)背甲中間狂走刺人?;蛴运懒R詈不息。稱鬼神語。灸背甲中間三壯。報灸之。倉公法。神效。(千金)腰目消渴小便數(shù)。灸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亦挾脊骨。兩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千金)以指按陷中。(千翼)按千金曰。消渴小便數(shù)。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

腰目腰痛。灸腰目。七壯。在尻上約左右是。(千金)腰眼一名鬼眼。(大成)一名癸亥。(阿是要穴)令病患平眠。以筆于兩腰眼宛宛中。點二穴。各灸七壯。此穴諸書所無。而居家必用載之云。累試累驗。(類經(jīng))按腰目以下三穴。蓋同穴也。針灸大成曰。鬼眼。專主癆蟲。令病患舉手向上略轉后些。則腰上有兩陷。居家必用云。治諸癆瘵。已深難治者。以癸亥日。二更盡入三更。令病患平眠。以筋于兩腰眼。點兩穴。各灸七壯。累試累驗。類經(jīng)曰。癸亥二更后將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時。勿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舉手。向上。略轉后些。則腰間兩旁。自有微陷。可見。是名鬼眼穴。即俗人所謂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點記。然后上床合面而臥。用小艾炷。灸七壯。

或九壯。十一壯尤好。其蟲必于吐瀉中而出。燒毀遠棄之可免傳染。比四花等穴。尤易。且效。岡本。阿是要穴。一名癸亥。

頂椎(千金)脊梁中央消渴小便數(shù)。灸兩手小指頭。及足兩小趾頭。并灸頂椎佳。又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千金)按千金翼。灸黃法。脊中椎上。七壯。蓋同處。

督俞一名高蓋(資生)在六椎下。兩旁各半寸。通灸。(資生入門)正坐取之。(金鑒)禁針(資生)按資生。背俞第二行。載此穴曰。銅人經(jīng)。缺此穴。明堂經(jīng)有之。今根據(jù)明堂入在此。恐銅人本不全也。類經(jīng)。寸半作二寸。入門。灸三壯。主寒熱心痛。腹痛。雷鳴。氣逆。高蓋。與腎俞同名。

氣海俞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資生入門)正坐取之。(大成)按類經(jīng)。寸半。作二寸。入門。入足太陽經(jīng)。主腰痛痔漏。資生曰。明堂。有氣海俞。

而銅人無之??帚~人本不全。

關元俞在十質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資生入門)伏而取之。(大成金鑒)按類經(jīng)。寸半。作二寸。入門。入足太陽經(jīng)。主風勞腰痛。泄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資生曰。明堂。有關元俞。而銅人無之??帚~人本不全。

骨(次注新校正)見肩下。

中樞(次注)靈臺(次注)陽關(次注)闕俞(千金)一名厥陰俞(資生)以上四穴。載背部中行部。

督脊小兒驚癇。脊強反張。灸大椎。并灸諸臟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右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千金)五俞(素問)見下。

精宮(入門)見志室下。

痞根專治痞塊。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多灸左邊。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入門)以指揣摸自有動處即點穴灸之。大約穴與臍平。(類經(jīng))中空從腎俞穴。量下三寸。各開三寸。是穴。此即膀胱經(jīng)之中也。(大成)按不當中。是注誤。

下極俞第十五椎。名下極俞。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飲注下。隨年壯灸之。(千翼)按難經(jīng)下極之?;瑝墼?。兩陰之間。屏翳處也。不與此同。千金。無第十五椎及中字。

肩上脾俞下四寸。挾脊梁。一寸半。二穴。(千翼)脊背五穴(類經(jīng))治大人癲。小兒驚癇法。灸背第二椎及下極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此繩作三折令各等。而三合如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挾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所灸。五處灸百壯。削竹為度。勝繩也。(俠脊治霍亂轉筋。令病患正合面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兩肘尖頭。根據(jù)繩下挾脊骨兩旁。相去一寸半。灸一百無不瘥者。(千翼)按注曰。肘后方云。此華佗法。

濁浴挾膽旁行相去五寸。(千金)按千金曰。治胸中膽病。千金翼同。

下腰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shù)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針。(千金)按千金曰。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千金翼。無央字。又按八魁三宗骨未詳。東醫(yī)寶鑒。魁作。稍通。

榮衛(wèi)四穴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wèi)四穴。百壯。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千金。千翼)按背脊四面。未知何處??置撜Z。醫(yī)學綱目云。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挾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灸十壯至百壯。

回氣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穴在脊窮骨上。(千金)赤白肉下。(類經(jīng))按千金翼回作。曰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在脊窮骨上。赤白下。灸窮骨。惟多為佳。赤白下。蓋言下穢物。類經(jīng)。加肉字曰脊窮骨上赤白肉下。更按窮骨上。似無赤白肉。果夫。

張氏之是乎。

團岡腹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穴在小腸俞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千金)按千金翼腹作腹中似中膂穴。醫(yī)學綱目。東醫(yī)寶鑒。作環(huán)岡。

后腋治頸漏。背后兩邊。腋下后紋頭。(類經(jīng)。引千金。)腋后廉際兩筋間。主腋外相引而痛。手臂拘攣急不得上頭。(外臺)按類經(jīng)。作后腋下穴。阿是要穴曰。頸漏今所謂氣腫。一曰瘰漏也。

接脊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肚疼。不可忍者。灸十二椎下節(jié)間名接脊穴。灸一壯。如小麥大(明堂)胛縫背端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寸半。瀉六吸。主治肩背痛連胛。(醫(yī)綱)按玉童賦曰。肩脊痛兮。五樞兼于背縫。寶鑒。無二寸半三字。

背籃治瘧如神。令病患跣足。于平正處。并腳立。用繩一條。自腳枝。周匝截斷。卻于頂前。般過背上兩繩盡處。脊骨中。是穴。先點記。待將發(fā)。急以艾灸之三七壯。其寒熱自止。此法曾遇至人傳授。妙不可言。名曰背籃穴也。(壽世保元)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明堂)按與長強同名。骨上。蓋言窮骨上。

身八邪穴外科全書云。身八邪。

一肩井在兩頸側。

二風門挾脊對第四節(jié)。

三肺俞挾脊對第五節(jié)。

四曲澤在兩臂曲。

按四節(jié)五節(jié)。當作二節(jié)三節(jié)。

第二十二椎兩傍主腰背不便。筋攣痹縮。虛熱閉塞。灸隨年壯。兩旁。各一寸五分。

(千翼)按脊椎二十一節(jié)。古今通說。今言二十二椎者。連數(shù)項骨者歟??钟姓`。

四花患門一名六花(幼幼新書)蘇沈良方曰灸三十種骨蒸法。崔丞相。灸勞法。外臺秘要。崔相家傳方。及。王寶臣經(jīng)驗方。悉編載。然皆差誤。昆陵郡。有石刻。最詳。余取諸本。悉校成此一書。此古方。極為委曲。根據(jù)此治人。未嘗不驗。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宣城久病虛羸用此而愈。

唐中書侍郎崔知悌序曰。夫含靈受氣稟之于五行(外臺。作常同義)構生。申理降之以(萬安方。作于。)六疾。岐黃廣記蔚。(外臺作抑)有舊經(jīng)。攻灸兼行。顯著斯術。骨蒸病者又名傳尸。又謂。又稱伏連(萬安方。作死敗)又曰無辜。(萬安方。無此四字。)大夫以癖氣為根。婦人以血氣為本。無問長(萬安方作老。)少。多染此病。嬰孺之流。傳注更苦。其為狀也發(fā)干而聳。(而聳。萬安方作露耳。)或聚或分?;蚋怪杏袎K?;蚰X后兩邊有結。多者乃至五六?;蛞古P盜汗夢與鬼交。雖自(外臺萬安方。作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蛏蠚馐成佟?/span>

漸就沉羸??v延日時。終于盡。余昔忝洛(十藥神書。作潞。)州司馬。嘗三十日。灸治(外臺。萬安。作活。)一十三人。前后瘥者數(shù)逾二百。至于貍骨獺肝。徙聞曩說。金牙銅鼻。

罕見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拯急。非止單攻骨蒸。又別療氣療風?;蛘??;虬A?;蛐??;蚧紶罴葟V。

灸治(萬安。作活。)不可具述。略陳梗概。又恐傳授訛謬。以誤將來。今故具(萬安。作具故。)圖形狀。庶令覽者易悉。使所有(外臺。萬安作在。)流布頤(外臺。萬安。作顱。)用家藏。未暇外請名醫(yī)。旁求上藥。還魂返魄。何難之有。遇斯疾。可不務乎。(陳仕賢濟世良方曰。青囊經(jīng)云。此四花穴法。醫(yī)者圖要精于點取。患者全在慎于保養(yǎng)。不然何能取效。男女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盜汗。形容憔悴??人蕴荡?。五心煩熱。諸虛體衰。腹中積聚久病痼疾。凡所有見。悉皆治之。)

取穴法

先定(萬安方。作兩。)穴。令患人平立正。取一細繩蠟之勿令展縮。(以上六字。圣濟總錄。

萬安。細注)順腳底貼肉。堅蹈之。男左女右。(以上四字。圣濟萬安細注。)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后頭令當腳根(圣濟萬安。作跟)中心。向后引繩。循腳脛(萬安。作肚。)貼肉直上至曲(外臺。作)中大橫紋截斷又令患人解發(fā)分(濟世良方有開字。)兩邊。令(濟世良方作要。)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繩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后。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于口上。兩頭至(圣濟有兩字)吻。卻抱(圣濟萬安作鉤。)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令如Λ。此便齊兩吻。截斷。將此繩展令直。于前來(醫(yī)學正傳。作量。)脊骨上墨點處。橫量。取平。勿令高下繩子先中折當中。以墨記之。卻展開繩子橫量以繩子上墨點。正壓脊骨上墨點為正。兩頭取平。勿令高下。于繩子兩頭以白圈記。白圈是灸穴也。(以上六字。萬安。細注。)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按大全曰是灸穴。名曰患門二穴?;奸T名創(chuàng)于此。入門曰。如婦人足小難以準量??扇∮沂旨缪āYN肉。量至中指頭齊。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灸之亦妙。次灸四花。無有不效。類經(jīng)。又載此說曰。庶乎得宜。然不當患門。不可從。又曰。婦人以膏肓穴代之。亦可也。不當患門。不可從。十藥神書曰。婦女纏腳者短小。非自然也。若以量腳繩子。加之首。必不及也。今移附于右肩穴。點定。引繩向下。至中指盡處。截斷以代量足之用。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濟世良方有蠟字。)繩。繞項向前。雙垂。與鳩尾齊。鳩尾是心岐骨。人有無心岐骨者。至從胸前兩岐骨下。量取一寸即鳩尾也。即是雙截斷。

卻皆(圣濟。作脊)翻繩頭。向頂后。以繩子中停取心。正令當喉嚨結骨上其繩兩頭。挾項雙垂。循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穴。)又取一繩子。令其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濟良方。有如一字樣之四字)截斷。還于脊骨上(萬安。有以字。)墨點。(圣濟。有處字。)橫量始(圣濟。作如上。)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白圈是灸穴處。(類經(jīng)曰。是四花。左以上是第二次點穴。通前。共四穴。同時灸。日別灸七壯。至二七壯。累灸至一百壯。

或一百五十壯。為妙。候灸瘡欲瘥。又根據(jù)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繩子。于第二次雙繩頭盡處墨點上。當脊骨。直上下。豎點中。停(醫(yī)學正傳。令繩中停。作其繩子三字。)中心。在墨點上。于上下繩盡頭。(正傳。

作處)以白圈兩穴。白圈是灸穴處。

以上是第三次。點兩穴。謂之。四花。灸兩穴。各百壯三次共六穴。各取離日。量度訖。唯須三月三日艾最佳。病瘥百日內。忌飲食房室。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圣濟。作百日)后。覺未瘥。復初穴上再灸。

按四花灸穴。諸書所載不一。蘇沈良方。校成諸本。序文如所言。而魯魚居多。今以萬校之。他書之文大不同。始取其句差異者注之。再閱頗覺其煩。仍悉削去之。只注一二字異而義易通者。崔氏序曰具圖形狀而其圖不載。諸書亦無焉。今據(jù)萬安方所圖省其無用。而其文一從圣濟萬安二書。記圖上入門曰。灸此六穴。亦要灸足三里。以瀉火氣為妙。是古書所不論\r圖\p06-d22a51.bmp\r\r圖\p06-d22a52.bmp\r\r圖\p06-d22a53.bmp\r以上第一次。點二穴。

\r圖\p06-d22a54.bmp\r\r圖\p06-d22a55.bmp\r\r圖\p06-d22a56.bmp\r以上是第二次點二穴\r圖\p06-d22a57.bmp\r以上是第三次點二穴。以上圖狀。

\r圖\p06-d22a58.bmp\r按資生曰。凡取四花穴。以稻稈心。量口縫如何闊。斷其長多少。以如此長。裁紙四方中剪小孔。別用長稻稈。蹈腳下前取腳大指為止。后取腳曲橫紋中為止。斷了卻環(huán)在結喉。

下垂向背后看稈止處。即以前小孔紙。當中安分。為四花。蓋灸紙四角也。今按此法世俗所謂略四花。針灸聚英曰。初疑四花穴。古人恐人不識點穴。故立此捷法。當必有合于五臟俞也。今根據(jù)此法點穴。果合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膽俞四穴。難經(jīng)曰。血會膈俞。曰。血病治此。蓋骨蒸勞熱。血虛火旺。故取此補之。膽者肝之腑。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膽俞四穴者。為粗工告也。今只根據(jù)揣摸。脊骨膈俞膽俞。為正。然人口有大小闊狹不同故四花亦不準。更按。高武說崔氏四花而不據(jù)其法。漫為膈膽二俞。學人思諸。又資生曰。一醫(yī)傳一法。先橫量口吻。取長短。以所量草。就背上三椎骨下。直量至草盡處。兩頭用筆。點了。再量中指長短為準。卻將量中指草。橫直量兩頭。用筆圈四角。其圈者是穴。是又略法不可從。

經(jīng)門四花入門曰。即崔氏四花穴。不灸背上二穴。各開兩旁。共成六穴上二穴共闊一寸。

下四花相等。俱吊線比之以離卦變作坤卦。降心火生脾土之意也。然此皆陽虛所宜。華佗云。風虛冷熱惟有虛者。不宜灸。但方書又云。虛損癆瘵。只宜早灸膏肓四花。乃虛損未成之際。如瘦弱兼火。雖灸亦只宜灸內關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陰火。不宜灸論而未果。

騎竹馬灸法用薄篾。量患人手上尺澤穴橫紋比起循肉至中指尖止截斷。外用竹杠一條。以竹杠兩頭。置凳上。令患人去衣騎竹杠。以足微點地以先比篾安杠上。豎篾循背。直上篾盡處以墨點記。只是取中。非灸穴。更以薄篾量手中指節(jié)兩橫紋為一寸。將篾于所點墨上。兩旁各量一寸是穴。各灸五壯或七壯。止不可多灸。此法灸之。無不愈者蓋此二穴心脈所過。凡癰疽之疾。皆心氣留滯。故生此毒。灸此則心脈流通。實時安愈??梢云鹚阑厣蟹浅PА#ㄉ駪┌搭惤?jīng)曰。一本作各開二寸。聚英曰。根據(jù)法量穴在督脈脊中至陽。筋束二穴中。外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肝俞之內。非正當穴也。疑必后人傳訛以三寸為二寸耳。豈有不得正穴。徒破好肉。

而能愈病哉。此不能疑也。阿是要穴曰。此穴出諸書未知其始。


胸腹部第三

氣堂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沖。二百壯。胸前甲骨中。是亦名氣堂。(千金)按氣堂恐氣沖之誤。甲。千金翼。作寅。

通關中脘旁。各五分。主五噫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此穴一針有四效。凡下針后。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行腰后骨空間。為四效(醫(yī)綱)龍頷心痛冷氣上灸龍頷百壯。在鳩尾頭上行一寸半。不可刺。(千金)天瞿旁穴癭。灸天瞿三百壯。橫三間寸灸之。(千金)按天瞿即天突一名東洋先生曰。按瞿疑當作衢。千金明堂云。天衢在耳上如前三寸。此解不是。說見天沖。

胸堂上氣厥逆。灸胸堂百壯。穴在兩乳間。(千金)不刺。(千金)按千金曰。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壯。又出驚癇篇。千金翼。堂。作膛。并無穴注。此穴似指膻中。醫(yī)學綱目以為膻中。然千金既言灸膻中次灸胸堂。則非膻中。

疰市一切疰。無新久先仰臥。灸兩乳邊斜下三寸。第三肋間。隨年壯??芍寥賶延种沃T氣神良。一名疰市(千金)按疰。千金翼。作注。與旁廷同名。其處不遠。

石關在心下二寸。兩旁各五寸。灸五十壯。主產(chǎn)后兩脅痛。不可忍(衛(wèi)生寶鑒)按與腹部石關。同名異穴。

轉谷在旁二骨間。陷者中。主胸脅支滿。不欲食。谷入谷不化。嘔吐復出。舉腋取之。

(外臺)按此穴。在后腋條后。在旁。蓋指后腋歟。似有脫字。后腋見背部。外臺。以后腋。飲。應突。脅堂。旁廷。始素。七穴。入足少陽經(jīng)。今移入于奇穴。

飲食門下一寸。骨間。陷者中。主腹?jié)M臚腫痛。引臍旁腹鳴濯濯。若中有水聲。仰腹取之(外臺)按食門。未知何處。蓋指轉谷歟。

應突飲下一寸。主飲食不入。腹中滿。大便不得節(jié)。腹鳴泄注。仰腹取之。(外臺)脅堂腋陰下二骨。陷者中。主胸脅支滿。臚脹賁。噫噦喘逆。膽視目黃。舉腋取之。

(外臺)忌針。(千翼)按東洋先生曰。膽。疑當作瞻。千金翼曰。吐血唾血。灸脅堂百壯。資生曰。在腋下。

引明堂下經(jīng)。居下。載此穴。大全曰。居合。取八寸三。脅堂二骨門腋下。

按門腋。蓋指章門淵腋。而不的。是作歌括之弊也。

旁廷一名注市。腋下四肋間。高下正與乳相當。乳后二寸陷中。俗名注市。舉腋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十壯。主卒中惡。飛尸。遁尸注。胸脅滿。(千金)脅堂下二骨間。陷者中。

舉腋取之。(外臺)按廷。外臺。作庭。與前條疰市。同名。其處亦不遠。

始素腋脅下廉下二寸。骨陷者中。主脅下支滿。腰痛引腹。筋攣陰氣上縮。舉臂取之(外臺)九曲中府旁廷注市下三寸。(千金)刺入五分。灸三十壯。主惡風邪氣。遁尸。內有瘀血。(千金)帝門脾胃之間。名曰帝門。在季肋下。前一寸半。(脈經(jīng))按類經(jīng)所載九門。無此穴。

腋門一名大陽陰。一名腋間。腋下攢毛中一寸。灸五十壯。主風。(千金)按手少陽液門。易混。又與大巨。同名異穴。千金。淵腋穴下。注。引中風篇曰。腋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名泉液。即淵腋是也。今本無此文。

氣門婦人絕嗣。不生灸氣門。穴在關元旁三寸。各百壯。(千金)按類經(jīng)。載九門曰。氣門溲溺之門。居前陰中。由氣化而出。故曰氣門。不與此同。大抵與水道相似。

薜息(千金)見乳根下。

神府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灸神府。百壯。在鳩尾正心。有忌。(千金)按千金翼。作附鳩尾正當心。

肓募結氣囊里。針藥所不及。灸肓募。隨年壯。肓募二穴。從乳頭。邪度至臍中。屈去半從乳下行度頭。是穴。(千金)按千金翼。邪。作斜。行下有盡字。肓。一本作胃。非也。

乳上以繩橫度口。以度從乳上行。灸度頭。(千翼)按千金。治卒癲。灸兩乳頭。三壯。又曰。小兒暴癇。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又幼科準繩曰。小兒喘脹。俗謂馬脾風。又謂之風喉者。以草莖。病兒手中指里。近掌紋至中指尖截斷。如此二莖。自乳上微斜直立兩莖。于稍盡頭橫一莖。兩頭盡頭點穴。灸三壯。此法。

多曾見愈。

通谷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在乳下二寸。(千金)按與腹部二行。通谷。同名異穴。

魂舍小腸泄痢膿血。灸魂舍。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挾臍兩邊。相去各一寸。(千金)按千金翼。無各字。天樞云魂魄之舍。不可下針。蓋天樞之異名。分寸稍差。大抵似肓俞穴。暫俟再考。

肋頭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即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處。(千翼)肋罅以繩量病患兩乳間。中屈之。又從乳頭。向外量。使當肋罅。于繩頭灸。隨年壯。(千翼)長谷一名循際。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挾臍相去五寸。(千金)按千金。天樞注。以長谷為天樞一名。說已見。千金翼曰。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長平五十壯在挾臍相去五寸。不針。按長平章門一名。而此穴似章門。說見章門。醫(yī)學綱目。作循元。

腋下噫噦。膈中氣閉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千金)按千金又云。一切瘰。灸患人背兩邊腋下后紋上。隨年壯。千金翼曰灸癭法。垂兩手。

兩腋上紋頭。各灸三百壯。針亦良。千金又曰。一切瘰。灸兩胯里?;继?。宛宛中。日一壯。七日。止。神驗兩胯。外臺。作兩腋。

直骨灸遠年咳嗽不愈者。將本人乳下大約。離一指頭??雌涞拖葜?。與乳直對。不偏者此名為直骨穴。如婦人。即按其乳頭直向下??雌淙轭^所到之處。即是直骨穴之地位。灸艾三炷。其艾只可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錯。其嗽即愈。如不愈。則其病再不可治矣。(壽世保元○綠竹堂簡便方同。)按乳根也。

乳下小兒癬。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千金)按灸乳下者。多其穴處又小異。并錄于此。千金曰。治反胃。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又灸干嘔。三十壯。又灸五尸。隨病左右。多其壯數(shù)。灸卒吐逆。七壯。又嗽。灸兩乳下。黑白際。

各百壯。又轉筋四厥。灸兩乳根黑白際。各一壯。又曰。小兒溫瘧。灸兩乳下一指。三壯。

又婦女人。月經(jīng)不嘗來。服黃芩牡丹湯。后灸乳下一寸黑圓際。各五十壯。千金翼曰。一切惡注。氣急不得息。欲絕者。及積年不瘥者。男左手虎口紋。于左乳頭。并四指。當小指節(jié)下間灸之。婦人以右手也?;钊藭g咳逆曰。若服藥不瘥者。灸之必愈。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灸三壯。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為牽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許。與乳相直間。陷中動脈處是。資生云灸咳逆法。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骨間陷中。

中胞門太倉左右三寸。(脈經(jīng))關元左邊二寸是也。右二寸。名子戶。(千金)按脈經(jīng)。胞。又作膀。

子戶關元穴旁右二寸。(金鑒)按胞門子戶者。氣穴之別名。詳于第三卷中。

子宮中極兩旁各開三寸。(大成)按醫(yī)經(jīng)國小曰。治婦淋。關元兩旁。各開三寸半。濟世良方云。子宮虛冷。不能成孕。灸子宮三穴。各七壯。揣心坎中高骨以墨記之。用草心一條。從墨記至胸中。折斷。揩作七分。以四分量臍上灸之。補血。三分。量臍中灸之。補氣。仍以臍下三分折半。正子宮穴。灸之溫暖精氣受孕之所。有神效。

錢孔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灸百壯。治黃疽。(千金)臍四邊穴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凡六處。(千金)又治小兒卒腹皮青黑。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半寸。并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壯。(同上)臍上下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各半寸(千金)又療黃疽。當灸臍上下兩邊。各一寸半。一百壯。(外臺。引崔氏。)鳩尾骨穴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及。鳩尾骨端。各一壯。(千金)漏。灸鳩尾骨下。宛宛中。七十壯。(同上)又少年房多短氣。灸鳩尾頭。五十壯。(同上)按醫(yī)學綱目。引田氏云。胸下骨尖上。灸三壯。主小兒疳瘦。

身交胞落頹。灸身交。五十壯。三報之。臍下橫紋中。(千翼)遺道遺溺。灸遺道。挾玉泉五寸。(千金)按千金翼。作遺尿針遺道。入二寸。補之。灸隨年壯。

腸遺挾玉泉。相去各二寸。(千金)按寶鑒。作腸逵。千金翼作二寸半。類經(jīng)從之。

玉泉男陰卵大。病。灸玉泉。百壯。報之。穴在屈骨下陰以其處卑。多不灸之。及泉陰穴。亦在其外。(千金)腰痛小便不利??喟D。灸玉泉。七壯。穴在關元下一寸。大人從心下。度取八寸。是玉泉穴。小兒斟酌以取之。(同上)按玉泉。與中極。同名異穴。

泉門婦人絕嗣不生。漏赤白。灸泉門十壯。三報。穴在橫骨當陰上際。(千金)按千金翼作漏下。

泉陰陰卵偏大病。灸泉陰百壯。三報。在橫骨邊(千金)按邊字上當有兩字。千金翼。邊下。有三寸二字。千金又曰。病灸橫骨兩邊。二七壯挾莖是。蓋指此穴。類經(jīng)。邊。作旁。

尿胞一名屈骨端。(千金)見曲骨下。

金門(千金)見會陰下。

按與四肢部金門同名異穴。

羊矢氣沖外一寸。(入門)會陰旁三寸。股內橫紋中。按皮肉間。有核如羊矢。(類經(jīng))按入門。入足厥陰經(jīng)。

蘭門曲泉兩旁。各三寸。(大全)歸來下。莖根毛內旁五寸。(國?。┟H玉莖旁開二寸。針入二寸半。主治水腎紅腫。如升大不痛。(醫(yī)綱)按寶鑒曰。蘭門。在玉莖旁二寸。治疝氣沖心欲絕。

男陰縫一名鬼藏。拔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疽等病。若女人。玉門(十三鬼穴。并千金翼。有頭字。)是穴。男女針灸無在。(千金)按千金風癲篇。灸陰囊縫。三十壯。令人立。以筆正注當下。已臥核卵上灸之勿令近前胎中所有。在后生者。于莖中腎囊前中間弦子上。灸七壯。立愈。此法相似在囊前縫上。

關門玉莖旁二寸。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主治疝氣沖心欲死(醫(yī)綱)鬼門牛釣。弄舌撮口。灸鬼門。穴在乳下一麥粒。七壯。(幼幼新書)按與十三鬼穴鬼門。同名異穴。

氣沖一名氣中。(醫(yī)綱)氣沖。在氣海旁。各一寸半。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主治腹痛腸鳴。又名氣中主治婦人血溺氣喘。(醫(yī)綱)按與胃經(jīng)氣沖。同名異穴。千金曰。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不瘥。灸氣沖。二百壯。胸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氣堂。此氣沖。亦是異穴。說既見。

水分在水分旁各一寸半。針二寸半。灸五十壯。主治單蠱脹氣喘。(醫(yī)綱)食倉食關治脾胃。在中脘旁寸半位。(國?。┭T血門中脘旁三寸。(國小)神庭在龜尾。注曰一作鳩尾下五分。(脈經(jīng))水道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水道。隨年壯。穴在挾屈骨相去五寸。(千金)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挾兩旁。各二寸半。(千翼)按屈骨橫骨之一名。說既見。水道與腹部三行水道。同名異穴。宜合考。

囊底一名海底(醫(yī)綱)陰囊十字紋中。(大成)按千金曰。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灸卒死。亦良。蓋此穴綱目奇效良方等。皆云。治陰中濕癢。外腎生瘡。小腸疝氣。小兒疝卵偏重。

龍門婦人胞落頹。灸龍門。二十壯。三報。在玉泉下。女人入陰內外之際。此穴卑。

今廢不針灸。(千金)陰中上外際。(千翼)按玉泉。見上。非中極之一名。千金曰。婦人遺尿不知出時。灸橫骨當陰門。七壯。

陰莖卒癲。灸陰莖上。宛宛中。三壯。得小便通。即瘥。(千金)治卒。牽陰頭正上。灸莖頭所極。又牽下向谷道。又灸所極。又牽向左右髀直行。灸莖所極。(同上)當尿孔上。

是穴。(千翼)又灸陰莖頭。三壯。(千金)按千金又曰。凡男當騎碓軸。以莖伸置軸上。齊陰莖頭前。灸軸木上隨年壯。此他灸法多多不集錄。

沖門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動脈。(外科大成)

四肢第四

KT石子頭還取病患手。自捉臂。從腕中大澤紋。向上一夫。接白肉際。灸七壯。治馬黃黃疽等病。(千金)按KT。千金翼。作臂。澤。作淵。是也。

河口腕后陷中動脈。(千金)按千金翼。作手腕后。陷中動脈。此與陽明同。類經(jīng)曰。按此當是手陽明陽溪之次。千金曰。心痛。灸臂腕橫紋。三七壯。又曰。治疔瘡。掌后橫紋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瘥。

已用得效。疔腫灸法雖多。然此一法甚驗。出意表也。此二處亦似河口。

地神治自縊死。灸四肢大節(jié)陷。大指本紋。名曰地神。灸七壯。(千金)虎口心痛。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千金)按千金翼。曰。治煩熱頭疼。刺虎口。

飛虎即童門穴也。又云。是支溝穴。以手于虎口。一飛中指書處。是穴也。(大全)按此穴。缺其詳。詳于支溝條。

大骨空手大指第二節(jié)前。尖上。屈指當骨節(jié)中。灸二七壯。主治內障久痛。及吐瀉。(類經(jīng))中節(jié)上。屈指當骨尖陷中。(大成)禁針。(類經(jīng))按醫(yī)學綱目。灸九壯以口吹火滅。千金翼曰。脾風占候。言聲不出?;蚴稚舷隆>氖质割^小骨空手小指二節(jié)尖上。(大全)按玉龍賦曰。治眼爛。能止冷淚。醫(yī)學綱目曰。灸七壯。亦吹火滅。千金翼曰。喉痹。

針兩手小指爪紋中。出血三大豆許。即愈。左刺左右刺右。此處相近。

拳尖中指本節(jié)前。骨尖上。握拳取之。(類經(jīng))按千金曰。風翳?;加夷?。灸右手中指本節(jié)頭骨上。五壯。如小麥大。左手亦如之。千金翼曰。牙疼。灸兩手中指背。第一節(jié)前。有陷處。七壯。下火立愈。

中魁手中指第二節(jié)前。骨尖上。屈指得之。又曰。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灸二七壯。蓋此以陽溪言也。觀者辨之。主治五膈。五噎。(類經(jīng))宛宛中。(金鑒)按千金翼曰。牙齒疼。灸兩手中指背。第一節(jié)。前有陷處。七壯。下火立愈。大成曰。

治五噎反胃吐食??删钠邏?。宜瀉之。又陽溪二穴。亦名中魁。

中泉手腕外間。陽池。陽溪。中間陷中。(類經(jīng))五虎四穴手食指。無名指背間。本節(jié)前。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類經(jīng))按奇效良方曰。手食指及無名指。第二節(jié)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攣??删奈鍓?。

二白四穴掌后橫紋上四寸。手厥陰脈兩穴相并。一穴在兩筋中。一穴在大筋外。針三分。

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內兩筋間。即間使后一寸。一穴在筋內。與筋內之穴相并。(大四關四穴即兩合谷。兩太沖是也。(大成)按關。吳文炳。作開。奇效良方。太沖。作行間。

龍玄側腕交叉脈。(神應)兩手側腕。叉紫脈上(大成)按醫(yī)學綱目。作在列缺上青脈中。灸之。主治下牙疳。

龍虎側腕紫脈中。(國小)按醫(yī)經(jīng)國小曰。龍虎側腕紫脈中。滿口牙疼灸七壯??质驱埿?。然不可改。暫記。

四縫四穴手四指內。中節(jié)。是穴。用三棱針。出血治小兒猢猻勞等證。(大成)神授牙癰。灸神授二七壯。隨人大指上。直去骨罅處。起用患人手一跨。(癰疽神秘手心犬癇之為病。手足拳攣。灸兩手心。一壯。(千金)灸黃。手心中七壯。(千翼)療卒死。令人痛。爪其人人中。取醒。不起者。卷其手。灸下紋頭。隨年壯。(外臺)交脈卒中風。灸手交脈。三壯。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橫安之兩頭下火(千金)短氣。不得語。灸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七壯。(同上)齒疼。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脈上。

七壯。(千翼)高骨掌后寸部前五分。針一寸。灸七壯。治手病。(大成)金門瘰之發(fā)。于項后耳之間。累累如貫珠者。是也。法當灸金門二壯。掌后三寸半。是穴。(外科大成)劍巨馬刀之發(fā)。在耳后。侵入發(fā)際。微腫堅硬如石。甚者。引頂痛也。當灸劍巨。二七壯。在掌后三寸。(外科大成)肘尖忤注。灸手肘尖。隨年壯。(千翼)治瘰。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時。男左女右。灸風池。(入門)肘骨尖上。屈肘得之。(大成)肘尖端處。(金鑒)按千金腸癰篇曰。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下膿血即瘥。千金翼曰。灸手肘尖。

注曰。一作紋。外科大成曰。取穴。令患者端坐。叉手平胸。肘后突出。尖骨是。灼艾。人須立于患人后。因穴在后面內側小尖骨尖。以指按之?;继幩崧檎?。是真穴。此乃大肘尖之旁。小肘尖。仰手與小指對直者。是也。按此骨尖。小指即麻為驗。此穴與肩尖穴。多不取。不真。惟此取法最確。故重表而出之。宜珍之勿忽。今按恐是少海穴。

沖陽肘外屈橫紋外頭。(千翼)按千金翼注曰。是曲池穴。沖陽。在足趺上五寸。外臺同。外科全書曰。足八邪。足左右五也。千金曰??褡叽倘??;蛴运?。罵詈不息。稱神鬼語。灸兩肘內屈中。五壯。又治五尸。灸手肘紋。隨年壯。千金翼曰。呀嗽。灸兩屈肘里大橫紋下頭。隨年壯。又疔腫。在左灸左臂曲肘紋前。取病患三指外。于臂上處中灸之。兩筋間。從不痛至痛。腫在右從右。灸不過三四日瘥。此他散見諸篇。主治部中詳之。

硯子骨豌豆瘡。灸兩手腕硯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右。(千金○頭注曰。硯。明板。作。硯子骨。未詳何處。硯。千金翼。作研。無異義。)天心干八寸許。(秘旨)按文不解。所圖。在勞宮內旁。

橫紋掌盡處橫紋。掐至中指尖。主吐。(秘旨)按千金曰灸掌后橫紋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瘥。已用得效。疔腫。灸法雖多。然此一法甚驗。出于意表也。

門大指節(jié)下五分。治氣促氣攻。門推向橫紋。主吐橫門。(門。疑是紋字。)推向門。主瀉。(秘旨)靠山大指下。掌根盡處。婉中。能治瘧疾痰壅。(秘旨)按婉當作腕。千金翼曰。轉筋。在兩臂及胸中。灸手掌白肉際。七壯。

威靈虎口下兩旁。岐有圓骨處。遇卒死癥。揉掐即醒。有聲則生。無聲則死。(秘旨)一扇門二扇門中指兩旁。挾界下半寸。是穴。治熱不退。汗不來。掐此即汗如雨。不宜太多。(秘旨)向導四指五指。挾界下半寸。治痰壅氣促氣攻。(秘旨)二人上馬小指下里側。對兌邊。是穴。治小便赤澀。清補腎水。(秘旨)按千金曰。短氣不得語。灸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七壯。

外勞宮指下。正對掌心。是穴。治糞白不變。五谷不消。肚腹泄瀉。(秘旨)一窩風掌背根盡處。婉中。治肛痛。極效。急慢驚風。又一窩風。掐至中指尖。主瀉按婉。當作腕。

鬼城(千金)一名十宣。(良方)邪病大喚。罵詈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千金)在手十指頭上。去爪甲角。一分。每一指。各一穴。兩手共十穴。故名十宣。治乳蛾用三棱針。出血則效按千金曰。治卒忤死。灸十指爪下。各三壯。蓋同處。十宣。大成。良方等所說乃鬼城也。

十指頭短氣不語。灸手十指頭。合十壯。(千金)脾風占候。聲不出。或上下手。當灸按合。外臺。作各。是也。

手足陽明(千金)手足十指頭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風病。太動手足。掣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手大指節(jié)理灸黃法。屈大指節(jié)理。各七壯。(千翼)按外臺。引肘后云卒心腹煩滿。灸兩手大拇指內邊。爪后第一紋頭。各一壯。又千金曰。脾三壯。左灸右。右灸左。資生曰。小兒雀目。夜不見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內廉橫紋頭白肉際。各一壯。醫(yī)學綱目引摘玄曰。喉痹頷腫如升。水粒不下。手大指背頭節(jié)。三棱針刺之。出血。以上所說。大抵似同處。蓋取奇穴者。無定論。臨機應變。其巧拙各分。蓋古人之治理。不必拘拘。

大拇指頭五尸。灸兩手大拇指頭。各七壯。(千金)按千金又曰。水通身腫。灸兩手大指縫頭。七壯。

八邪八穴(大成)一名八關(醫(yī)綱)在手五指岐骨間。左右各四穴。(大成)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⒖诔嗳怆H。握拳取之。(大成)按良方曰。治頭風牙疼。類經(jīng)曰。治虛勞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魚間。近內側。大紋。半指許。外與手陽明合谷。相對處。按之。極酸者。是穴。此穴同長強。各灸七壯。甚妙。更按此穴與大指節(jié)理。宜合考。

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節(jié)岐骨間。握拳取之。(大成)中都二穴一名液門在手中指無名指。本節(jié)岐骨間。(大成)按少陽經(jīng)液門。同名下都一名中渚。亦少陽經(jīng)之穴名。

下都二穴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jié)后。岐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在液門下五分。兩手八穴。故名八邪。(大成○良方曰。以上三穴。治手臂紅腫。)按醫(yī)學綱目引潔古曰。眼痛睛欲出者。須八關。大刺十指出血。即十指縫。今移入八邪之一名。五云抄。又載八關。即八邪。刺瘧篇云。諸瘧而(千金。作血。)脈不見。刺十指間出(千翼作見。)血。血去必已。千金。引此文。且曰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八邪八關之名。古典不載。大成。所說主治。同良方。

三門一名少骨。手次指本節(jié)后。內側陷中。治蜂窩疽。(外科大成)鬼眼四穴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葉。兩指并起。用帛縛之。當兩指岐縫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治五疳等癥。當正發(fā)時。灸之。大效。(良方)按醫(yī)燈續(xù)焰曰。足大拇指。離爪甲。一韭葉許。名鬼眼穴。金鑒曰。鬼眼在足兩大指內。去鬼哭治鬼魅。狐惑恍惚。振禁。以患人兩手大指。相并縛定。用艾炷于兩甲角。及甲后肉四處。騎縫著火。灸之。則患者哀告我自去。為效。(入門)按千金曰。治卒中邪魅恍惚。振禁。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后甲本。令艾丸半在爪上。急縛大指。灸合間。二七壯。當狐鳴而愈。外臺。引備急方。曰。卒死而口噤不開者縛兩手大拇指。灸兩白肉中。二十壯。蓋皆同處。資生。引秦承祖。而共無鬼哭之名。

手五冊手髓孔足五冊足髓孔灸手五冊。次灸手髓孔。次灸手少陽。次灸足五冊。次灸足髓孔。(千金偏風篇)灸猥退風。半身不隨。法。先灸天窗云云。次手髓孔。腕后尖骨頭。宛宛中。次手陽明大指奇后。次腳五冊。屈兩腳。膝腕紋。次腳髓孔。足外踝后一寸。(千翼)癲狂二三十年者灸天窗云云。次按五冊髓孔。其法不詳。未見他籍載之。

手太陽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疽。(千金)苦心下急。熱痹。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在手第二指本節(jié)后一寸。動脈。(千翼)鼻中擁塞。針手太陽入三分。在小指外側后一寸。白肉際。宛宛中。(同上)按第二指者。食指也。凡手十指各有灸刺穴。拳尖。中魁。大小骨空。既舉之。綱目曰。

主治困睡多。無名指第二節(jié)尖。灸一壯。屈指取之。千金曰。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頭。隨年壯。男左女右。又曰。男。灸手季指端。七壯。病在右可灸左。左者灸右之類不可枚舉。凡無名稱者。詳載于主治部中。足趾亦同。但如大拇指頭。十指頭。雖非穴名。舉其一二。使后學知每指有刺灸之穴而已。

奪命(聚英)一名惺惺。(入門)一名蝦蟆。(醫(yī)綱)手膊上側筋骨陷中。(聚英)曲澤上一尺。(醫(yī)綱)禁灸(醫(yī)綱)按聚英引劉宗濃曰。暈。針奪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之不回。卻再取右。女亦然。

此穴正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蝦蟆兒上。自肩至肘。正在當中。注曰。劉氏止言奪命穴。而不言何經(jīng)何絡。今按此穴分。是肺大腸脈分。而古亦無奪命穴。醫(yī)學綱目曰。在曲澤上一尺。針入三分。主治氣昏暈。東醫(yī)寶鑒。作目昏暈。入門曰。針暈者。神氣虛也。不可。起針。以針補之急用袖掩病患口鼻?;貧鈨扰c熱湯飲之。即蘇。良久再針。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灸之絡脈。俗呼為蝦蟆穴也。主治紫白癜風。按奪命。惺惺。蝦蟆。三名。共是同穴。今并名為一頃?;騻餍旱ざ局畏?。其法以口吮膊上。久而滿口皆血。甚良。蓋是奪命穴也。

頂膝蓋骨尖上。灸七壯。主治。兩足癱瘓。兩腿無力。(醫(yī)綱)腳后跟白肉后際。針灸隨便。治馬黃。黃疽。寒。暑。諸毒等病。(千金)按外臺引救急方曰?;魜y轉筋。灸足跟后黑白肉交際。當中央。千金曰。腰痛灸腳跟上橫紋中。白肉際。十壯。良。

漏陰女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陰。三十壯。穴。在內踝下五分。微動腳脈上。(千金)按千金翼。無腳字。

膝眼四穴(千金)一名膝目。(外臺)一名鬼眼。(金鑒)膝頭骨下。兩旁陷者。宛宛中是。

(千金)膝蓋下兩邊。(外臺)膝前。(大全)禁灸。(資生)按大全。作膝根誤。金鑒曰。膝蓋骨下。骨上陷中。千金。八種灸法。有膝眼穴。曰香港腳初得腳弱。使速灸之。

關儀女人陰中痛。引心下及小腹。咬痛。腹中五寒。灸關儀百壯。穴在膝外邊上一寸。宛宛中。是(千金)按五寒??钟杏炛?。蓋五臟寒之言歟。

營池四穴一名陰陽。女人。漏下赤白。灸營池四穴。三十壯。穴在內踝前后兩邊池中按千金翼。作池上脈。

陰陽女人漏下赤白泄注。灸陰陽。隨年壯。三報。穴在足拇趾下。屈里表頭白肉際是。(千金)橫紋兩旁。乃陰陽二穴。就橫紋上以兩大指中分。望兩旁。抹為分陰陽。治肚腹膨脹泄瀉。二便不通臟腑虛。并治。(秘旨)按千金翼。同。秘旨。不言足大指者。蓋遺脫也。

環(huán)谷(靈樞)按出于四時氣篇。說見下。

風市兩髀外??善揭写故种毖邝律?。當中指頭。大筋上捻之。自覺好。(肘后)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壯。多亦任人。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千金)平立垂手。當中指頭。髀兩筋間。是。(外臺)膝上七寸。外側兩筋間。(類經(jīng))從環(huán)跳。下行膝上外廉。(金鑒)按四時氣篇曰。徒。先取環(huán)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馬蒔曰按各經(jīng)。無環(huán)谷穴。止足少處肉間陷中。并非。千金曰尿床。垂兩手兩髀上。盡指頭上有陷處。灸七壯。是指風市。

膝下妊娠三月灸膝下一寸。七壯。(千金)轉筋。脛骨痛不可忍。灸膝下廉。橫筋上。

按千金翼。作屈膝下廉。

膝外灸瘍法。五月五日午時。灸膝外屈腳當紋頭。隨年壯。兩處灸。一時下火。

女膝一名丈母。一名女須。一名女。(癸辛雜識)足跟后。(同上)按周密癸辛雜識曰。劉漢卿即中?;佳啦埏L。久之頷穿。膿血淋漓。醫(yī)皆不效。在維陽。

有丘經(jīng)歷。益都人。妙針法。與漢卿。針委中及。女膝穴。是夕膿血。即止。旬日后。用此法。

頷骨蛻去。別生新者。其后又張師道。亦患此證。復用此法針之而愈。殊不可曉。丘嘗治消渴者。以酒酵作湯。飲之而愈。皆出于意料之外。委中穴在腿中。女膝穴在足后跟。俗言丈母。腹痛。灸女。腳后跟。乃舛而至。此亦女膝是也。然灸經(jīng)。無此穴。又云女須穴。

巨陽腰痛。灸足巨陽。七壯。巨陽。在外踝下。(千金)足太陽一名鬼路。胞衣不出。刺足太陽。入四分在外踝后一寸。宛宛中。(千金)身重腫。坐不欲起。風勞腳疼。灸尺太陽。五十壯。針入三分。補之。(千翼)按巨陽。太陽。共是同義。然不可。合以為一。并存以備后考。千金曰。狂癲鬼語。灸足太陽。四十壯。千金翼曰。足太陽。名鬼路。千金。十三鬼穴。鬼路注曰。申脈。足太陽。蓋申脈歟千金翼。尺字??肿阒`。

腎系消渴小便數(shù)。陰市二處在膝上當伏兔。上行三寸。臨膝取之?;蛉芯?。相去一寸。名曰腎系者。注曰。黃帝經(jīng)云。伏兔下二寸。(千金)華佗療男子卒疝。陰卵偏大。取患人足大指。去爪甲。五分。內側白肉際。(明堂)按千金曰。癰腫。灸兩足大拇指奇中。立瘥。又老人小兒。大便失禁。灸兩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又灸大指奇間。各三壯。程敬通曰。奇間。當是岐間。資生作岐是也。千金又曰。瘡。灸足大指奇間。二七壯。又大人小兒。癰腫。灸兩足大拇趾奇中。立瘥。仍隨病左右。大抵似華佗穴。

足大指節(jié)橫理(千金)按詳于大敦。

承命狂邪驚癇病。灸承命。三十壯。(千金)按穴注。詳于三陰交。

少陽維內踝后一寸。動筋中。是。(外臺)按筋。當作脈。

太陰蹺內踝下向。宛宛中。是。(外臺)太陰內踝上一夫。(千金)按此穴。治疝名太陰者。一載中都。一載三陰交。又千金翼曰。婦人逆產(chǎn)。足出。針足太陰。入三分。足入乃出針。穴在內踝后。白肉際。陷骨宛宛中。又外臺曰。太陰二穴。在內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是指地機邪。宜與三陰交條。并考。外臺又曰。黃帝三部針灸經(jīng)。并銅人穴經(jīng)。并無少陰維。太陰。太陰蹺。三穴名。

厥陰治卒。灸足厥陰。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三壯。在足大趾本節(jié)間。(千金)按是蓋指大敦穴也。

八風八穴(大成)一名八邪。(外科全書)足五指岐骨間。兩足共八穴。故名八風。

按靈樞曰。五指間。各一。凡八。足亦如是。乃是手八邪。足八風之祖。外科全書曰。足八邪。足左右五指岐骨間。各有四穴。其沖陽穴。亦可刺。(在足背。對中指近曲處左右亦同。)嘗考針經(jīng)。在足。又名八風穴。沖陽穴。既見。宜合考。

氣端(千金)八沖足十趾去指奇一分。兩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沖。極下氣有效。其足十趾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并大神。要其八沖??扇站钠邏?。氣下即止。(千金)按外臺。引蘇恭曰。若腳十指。酸疼悶。漸入趺上者。宜灸指頭正中甲肉際。三炷即愈。千金翼。作足十指奇端去奇一分。

八會狂走易罵。灸八會。隨年壯。穴在陽明下五分。(千金)獨陰(大成)一名獨會。(國?。┳闳赶聶M紋。灸外腎腫平。(國小)足趾下橫紋中。(類經(jīng))足第二指下(大成)按大全曰。婦人產(chǎn)難。不能分娩。獨陰。即至陰穴。類經(jīng)曰。即至陰穴。當是足小指。

也未詳陰穴。在足四指間。灸三壯。主治月經(jīng)不調。又醫(yī)經(jīng)國小曰。獨會。在足二指下橫紋中間。

又治產(chǎn)難。獨陰。獨會。蓋同穴也。

內踝尖足內踝骨尖(大成)按千金曰。若筋急。不能行者。內踝筋急。灸內踝上。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上。

三十壯。立愈。又曰。瘕。灸內踝后宛宛中。又諸惡漏。中冷。息肉。灸足內踝上。

外踝尖卒淋。灸外踝尖七壯。(千金)重舌。灸外踝上。三壯。(同上)外踝尖上三寸。

按內外踝上。針灸多效。千金。外臺。所載。極多。詳于主治部中。而有言白肉際。青脈上男內踝女外踝各三七壯。綱目引東陽曰。治久漏瘡。足內踝上一寸。灸三壯。至六壯。

通理足小指上二寸。主婦人崩中。及經(jīng)血過多。針入二分。灸二七壯。(寶鑒)大趾甲下尸厥而死。脈動如故。刺大趾甲下內側。去甲三分。(千金)按千金又曰。扁鵲云。卒中惡風。心悶煩毒。欲死。急灸足大趾下橫紋。隨年壯。立愈。今按大趾甲下。十三鬼穴中。鬼壘也。指隱白。

髖骨膝蓋上。梁丘旁。外開一寸。(類經(jīng))委中上三寸。髀樞中。垂手取之。(大成)梁丘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兩足共四穴。(大成)按三說不同。又國小有腕骨。

腕骨腕骨四穴梁丘旁。各開寸半腿痛。(國小)按與髖骨同處。髖腕。若有一誤。

跨骨即梁丘穴也。(大成)維會足外踝上三寸。此即玉泉穴也。(大成)按楊繼洲曰。此兩解不可俱屬經(jīng)外奇穴并存。以俟知者。

前承山小兒望后趺。將此穴。久掐久揉有效。(秘旨)按無穴注。而所圖。在前對承山處。

鞋帶穴小兒望后仰。掐此。(秘旨)按無穴注。而所圖在跗上。外臺引文仲曰。療傳尸。立腳于系鞋處橫紋。以手四指。于紋上量脛骨。外逼脛當四指中節(jié)按之。有小穴。取一縷麻刮令薄。以此麻緩系上灸。令麻縷斷。

鼠尾瘰穴法。用草一莖。男比左手。女比右手。中節(jié)橫紋。攢量過四肢。紋盡處。

比交壯。年深多灸。又曰。二鼠尾。在手臂上大肉處。是穴。(瘡瘍經(jīng)驗全書。)內昆侖治腳轉筋。針內昆侖。穴在內踝后陷中。入六分。氣至瀉之。(千翼)按千金翼又曰。少腹堅大。如盤盂。胸腹中脹滿。飲食不消。婦人聚。瘦瘠。灸內踝后宛宛中。隨年壯。

上昆侖(資生)下昆侖上昆侖。針五分。下昆侖。外踝下一寸。大筋下。(資生引明堂。)按資生曰。明堂。有上昆侖。又有下昆侖。銅人只云昆侖。而不載下昆侖。豈銅人不全耶。抑名不同。未可知也。但上經(jīng)云。內昆侖。在外踝下一寸。下經(jīng)曰內昆侖。在內踝后五分。

未知其孰是。予謂既云內昆侖。則當在內踝后矣。下經(jīng)之穴。為通上昆侖。在外踝故也。

伏鬼腓腸鹿溪按上三穴。千金。驚癇篇。足部十四處。灸穴下。載之。未詳其處。

慈門(千金)按千金曰。悲泣邪語。鬼忙歌哭。灸慈門。三十壯。千金翼曰??裥肮碚Z。灸慈門。

下滿(千金筋極篇。千翼轉筋條。)大幽(千金風癇篇。千金翼同)胡脈(千金翼雜療篇。)肋戶犬癇之為病。手足拳攣。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灸肋戶。一壯。(千金)食門出外臺。飲注。

按以上六穴。無注解。未詳其處。

曲尺短劇方曰。在一腳趺上。脛之下。接腕曲屈處對大指岐。當踝前。兩筋中央陷者中。是也。(醫(yī)心方)扁鵲十三鬼穴(鬼宮鬼信鬼壘鬼心鬼路鬼枕鬼床鬼市鬼路鬼堂鬼藏鬼臣鬼千金方曰。凡百邪之病源。起多涂。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謾說?;蚋琛;蚩?。或吟。或笑?;蛎咦鴾锨`⑹臣S穢。或裸形露體。

或晝夜游走?;蜞亮R無度?;蛘唑阈M向導。手亂目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針灸與方藥。

并主治之。凡占風之家。亦以風為鬼斷。(千翼凡下無十字。)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也。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至鬼壘。

又至鬼心。未必須并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蠱之精。便自言說論其由來。往驗有實立得精靈。未必須盡其命。求去與之。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若數(shù)處不言。便遍穴(千翼。作遍而無穴字。)針也。根據(jù)訣而行針灸等處。并備主之。(千翼。以下無五十字。)仍須根據(jù)掌訣捻目治之。萬不失一。黃帝掌訣。別是術家秘要??`鬼禁劫五岳四瀆。山精鬼魅。并悉禁之。有目。在人兩手中十指節(jié)間。第一。針人中。名鬼宮。從左邊下針右邊出。第二針手大指爪○即隱白。)入肉二分。第四針掌后橫紋。名鬼心。入半寸。(注曰。即太淵穴也。千翼。寸作解)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名鬼路火針七。三下。(注曰。即申脈穴也。)第六針大椎上入發(fā)際一寸。名鬼枕(即風府)火針七。三下。第七針耳前發(fā)際。宛宛中。(千翼無上七字。)耳垂下五分。名鬼床。(即頰車)火針七。三下。第八針承漿。名鬼市。

從左出右。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注曰。即勞宮穴也。千翼。有此名間使四字。)第十針直鼻上。入發(fā)際一寸。名鬼堂?;疳樒?。三下。(注曰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即玉門頭。名鬼藏第十二針尺澤。橫紋外頭。(千翼。作橫紋中。內外兩紋頭。)接白肉際。名鬼臣火針七。三下。(注曰。此即曲池穴也。)第十三針舌頭一寸。當舌中下縫。刺貫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針之。按千金翼之文。大同小異?;蛘Z句上下而其意同者不注。

香港腳八處灸穴千金曰。凡香港腳初得腳弱。使速灸之。并服竹瀝湯。灸訖??煞孙L散無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雖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復更發(fā)動。覺得。便根據(jù)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當。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

初灸風市。次灸伏兔。(千翼無灸字下同。)次灸犢鼻。次灸膝兩眼(千翼作膝目。)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

凡灸八處。第一風市穴??闪畈』计鹫砥搅ⅰ4箖杀?。(千翼作手。)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千翼無當字)手中央(千翼無央字)指頭髀大筋上是。(千翼無是字)灸之百壯。多亦任人。(四字。千翼作逐輕重灸之)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

三報之。佳。第二(千翼無勿以下十字。)伏兔穴。令病患累夫端坐。以病患手夫掩橫(千翼作橫掩。)膝上夫下旁。與曲膝頭齊。上旁。側夫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骨邊。千翼作角。)平處。以手按之得節(jié)解。則是。一(千翼有法字。)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動腳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壯??芍涟賶选5谒南パ郏ㄇб碜髂?。)穴。在膝頭骨下兩旁。陷者宛宛中。是。(千翼有灸百壯之三字)第五三里穴。在膝頭骨節(jié)下一夫。附脛骨外。是。一(千翼有法字。)云。在膝頭骨節(jié)下三寸。人長短大小。當以病患手夫度取。灸之。百壯。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一云。(二字。千翼作亦字。)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八絕骨穴。在腳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千翼。有灸百壯之凡此諸穴(千翼無穴字)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shù)??扇杖請缶闹H罩?。灸令盡壯數(shù)。為佳方云。如覺腳惡。(千翼作異。下同。)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惡者。合四處。(千翼作穴。)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要雖輕。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

按八穴。皆冠第幾之二字。為次。千金翼。無。諸穴既有本條。宜參考。

上一篇:炙膏肓腧穴法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