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yī)文化事跡:隔離治療

 

     清初,中國北方痘疹流行,北京城內(nèi)此病尤其猖獗。來自關(guān)外的滿族,對痘疹缺乏免疫力,更容易被傳染,因此導致死亡者無數(shù),清初統(tǒng)治者談痘色變,千方百計地避痘,并采取各種措施,阻止痘疹的蔓延。

      由于原本滿族出痘者不多,而進入北京之后,很多卻因出痘而死亡,因此他們認為是漢族人傳染所致。于是命令,民間出痘者,立即逐出京城20里。民間百姓之子女出痘者,多含淚將嬰兒遺棄在路旁,讓其自生自滅。在多爾袞攝政時期,曾經(jīng)在防止痘疹蔓延方面做出嚴格的控制,對外城感染天花的漢人,一律驅(qū)逐到遠郊區(qū)。順治帝親政之后,采取相對緩和的措施,改為在痘疹患者家庭周圍拉繩,設(shè)立隔離區(qū)。不過,順治十二年(1655年)春,痘疹流行,順治帝也采取了將患者驅(qū)逐到邊遠郊區(qū)的措施。

      為了避痘,順治七年(1650年)七月,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建立新城避暑。他認為,老京城地污水臟,夏天溽暑難忍,而且多位貴族死于痘疹,應(yīng)遠離老城。他的至親弟弟、德親王多鐸、英親王阿濟格的兩位福晉,都是因此病而亡。多鐸1649年三月初十生病,十八日就病死了;四月十七日,孝端皇太后估計也死于來勢兇猛的痘疹。順治十二年(1655年)冬,順治帝的孝惠皇后,也染上痘疹,順治帝避于南海子。另據(jù)史書統(tǒng)計,順治三年(1646年)至十八年(1661年)中,皇室、宗室內(nèi)的親王、郡王去世者達20人之多,在清朝各代均未有過。這些現(xiàn)象,也可能與天花的流行有關(guān)。

上一篇:庭訓格言下一篇:清軍入關(guān)

最新圖片

熱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