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回回蒜(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回回蒜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產于東北及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江蘇、湖北、云南、廣西等地。

  • 中藥名稱回回蒜

  •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RANUNCULI CHINENSIS

  • 別 名水胡椒、蝎虎草、黃花草

  • 所屬功效類 殺蟲止癢藥

  • 毛茛科

  • 分布區(qū)域產于東北及內蒙古、陜西、甘肅、寧

來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全草。(《中華本草》)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干燥帶根全草。(《北京市中藥飲片切制規(guī)范1974版上冊》)

分布產地

產于東北及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江蘇、湖北、云南、廣西等地。

入藥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中華本草》)
夏季采收,去凈泥土,曬干或鮮用。(《北京市中藥飲片切制規(guī)范1974版上冊》)

藥材性狀

全草長15-50cm。莖及葉柄均有伸展的淡黃色糙毛。三出復葉,黃綠色,基生葉及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寬卵形,長3-12cm,小葉2-3深裂,上部具少數鋸齒,兩面被糙毛?;ㄐ蚧ㄊ枭üYN生糙毛;萼片5,狹卵形;花瓣5,寬卵圓形。聚合果長圓形,直徑6-10mm;瘦果扁平,長3-3.5mm,無毛。氣微,味淡。有毒。(《中華本草》)
本品全株密被淡黃色的長柔毛,葉為三出復葉,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廣卵形。夏季枝端開黃色小花。聚合果卵狀長橢圓形,瘦果達七十個。地下具多數須根。味辛。(《北京市中藥飲片切制規(guī)范1974版上冊》)

性味歸經

辛、苦,溫,有毒。(《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解毒退黃,截瘧,定喘,鎮(zhèn)痛。(《中華本草》)
解毒消炎,引赤刺激。(《北京市中藥飲片切制規(guī)范1974版上冊》)

藥材主治

主治肝炎,黃疸,肝硬化腹水,瘡癩,牛皮癬,瘧疾,哮喘,牙痛,胃痛,風濕痛。(《中華本草》)
民間用以外包寸口治瘧疾,鼻塞者治云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癬。(《北京市中藥飲片切制規(guī)范1974版上冊》)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外敷患處或穴位,皮膚發(fā)赤起泡時除去,或鮮草洗凈絞汁涂搽,或煎水洗。內服:煎湯3-9g。(《中華本草》)

用藥禁忌

本品有毒,一般供外用。內服宜慎,并需久煎。外用對皮膚刺激性大,用時局部要隔凡士林或紗布。(《中華本草》)

貯藏保存

貯干燥容器內,專庫(柜)保存,置陰涼干燥處。(《中華本草》)
裝袋內,專庫(柜)保存,置陰涼干燥處。(《北京市中藥飲片切制規(guī)范1974版上冊》)

中藥配伍

1.治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①用回回蒜全草9g,加苦馬菜3g,蒸水豆腐服食。②慢性肝炎用:水楊梅兌紅糖煮食。(《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2.治牛皮癬:鮮回回蒜葉搗爛,敷患處。(《內蒙古中草藥》)
3.治赤白痢疾:野桑椹、刺黃柏、土木香、拳參各9g。水煎服。(《新疆中草藥》)
4.治牙痛:將鮮品搗爛,取黃豆大,隔紗布敷合谷穴,左痛敷右,右痛敷左。(《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5.治瘡癩;水楊梅煎水外洗。(《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中藥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清水噴淋悶潤,切段,干燥,過篩。(《中華本草》)
取原藥材,揀凈雜質,噴灑清水均勻,悶4-8小時,至內外濕度一致,切段,過篩,將不合格的段反復操作,摻勻,曬干或烘干,過凈土末,入庫即得。(《北京市中藥飲片切制規(guī)范1974版上冊》)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中國藥用植物圖鑒》:“全草為引赤刺激劑,并用治氣管疾病。民間用以外包寸口,治瘧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癬。”
2.《陜西中草藥》:“降血壓,截瘧,消炎退腫,退云翳。主治高血壓癥,瘧疾,哮喘,食管癌,惡瘡癰腫,角膜云翳?!?/span>
3.《內蒙古中草藥》:“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span>

原標題:回回蒜
詞條標簽:茴茴蒜,回回蒜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