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古之長吏。與民相親。饑為之食。寒為之衣。水旱疾疫。為之醫(yī)藥而調(diào)劑之。用能循績丕懋。仁聞遠覃。長樂陳修園孝廉。精軒岐術。作令三輔。適大水奉檄勘災恒山。出其方。
試而輒效。嗣丁丙艱旋里。讀禮之暇。因刊時方歌括。時方妙用二書。夫上醫(yī)醫(yī)國。前人如狄懷英陸敬輿諸賢。家居時。率駢集驗方以自娛。亦以救世。物理論曰。醫(y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修園行將廣其道以究心民瘼。希蹤古循吏者。豈直以術KT售哉。
時
嘉慶癸亥至日趙在田序
醫(yī)有三。貫通靈素及仲景諸經(jīng)之旨。藥到病瘳。曰名醫(yī)。講求唐宋以后方書。按證施治。
功多過少。曰時醫(yī)。掠前醫(yī)。套襲模棱。以文其過。迎合而得其名。曰市醫(yī)。醫(yī)之不同如此。余友陳修園。精通醫(yī)理。閉門注經(jīng)。以正千古相沿之誤。念當世名醫(yī)既不數(shù)覯。市醫(yī)又不可與言。唯于時醫(yī)中有誘掖無己之心。仕保陽。公余。著有時方歌括二卷。時方妙用四卷。
出以示余。余讀之?;蜻B篇累牘而不繁?;蛄攘葦?shù)語而不漏。一字一句。皆古圣賢之心法。
從時。即從古也。爰為參訂圈點。顏曰公余醫(yī)錄。慫恿授梓。公之海內(nèi)云。
小引
辛酉歲余能南宮試。蒙恩試令三輔。適夏間大水。奉檄勘災恒山。以勞遘疾。得寒厥證。
幾死。病間。自定湯服二服愈。時恒山東北。大為溫瘧患。誤于藥者比比。余憫之遂于公余。
采時方一百八首。韻為歌括。出繕本。付刀圭家按法療治。多所全活。越明年。
制府熊謙山先生見而許可。曰。子之意善矣。然有方而不審其用。則不足以活人且以殺人。子蓋明方意而廣之。適余丁內(nèi)艱。弗果。今歲讀禮在籍。謹體先生壽世壽民意。續(xù)成四卷詩病原于一百八首中。且余讀靈素。宗仲景。向有經(jīng)方之注。和者寥寥。偶以時方出。紙貴一時。投時好也。好在此。曷弗導之以此。時方固不逮于經(jīng)方。而以古法行之。即與經(jīng)方相表里。亦在乎用之之妙而已。因顏曰時方妙用
時
嘉慶癸亥立春后一日修園陳念祖題
望色一
明堂圖。內(nèi)部十四。外部十一恐倉卒間不能辨也。唯相傳額心鼻脾左頰肝右頰肺顧腎之法。簡捷可從。又須審其五色。以定五臟之病。(肝青。肺白。心赤。脾黃。腎黑。)色周于面者。辨其有神無神。色分于部者。審其相生相克。暗淡者。病從內(nèi)生。紫濁者。邪自外受。
郁多憔悴。病久瘦黃。山根明亮。須知欲愈之。環(huán)口黑黧。休醫(yī)已絕之腎。言難盡意。醫(yī)要會心。
經(jīng)云。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鵝冠者生。
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靈樞曰。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音團)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于心。
以知往令。
望色二
尸臭。(肉絕。)舌卷及囊縮。(肝絕。)口不合。(脾絕。)肌腫唇反。(胃絕。)發(fā)直齒枯。
(骨絕。)遺尿。(腎絕。)毛焦。(肺絕。)面黑直視。目瞑不見。(陰絕。)目眶陷。目系傾。汗出如珠。(陽絕。)手撤戴眼。(太陽絕。)病后喘瀉。(脾肺將絕。)目正圓。(不治。)吐沫面赤。面青黑。唇青人中滿。發(fā)與眉沖起。爪甲下肉黑手掌無紋。臍突。足趺腫。聲如鼾睡。
脈足爪甲青或脫落。呼罵不休。(筋絕。八日死。)眉息回視。(心絕立死。)發(fā)直如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小腸絕。六日死。)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無時。(肺絕。五日死。)脊骨疼腫。身重不可轉側。(胃絕。
五日死。)耳干。舌腫。溺血。大便赤泄。(肉絕。九日死。)口張。氣出不反。(肺絕。二日死。)泄利無度。(大腸絕。)齒干枯。面黑。目黃。腰欲折。自汗。(腎絕。)
望色三
舌上津津如常。邪尚在表。見白苔而滑。邪在半表半里。見黃苔而干燥。熱已入于里。
見黑苔有二。如黑而焦裂硬刺者為火。極似炭之熱。苔如黑而有水軟潤而滑者。為水來克火之寒苔。又藍色為白色之變。為寒。紫色為紅色之變。為熱。此傷寒癥辨法也。凡舌腫脹。
重舌木舌。舌生芒刺。舌苔黃燥。皆熱甚也。凡舌硬舌強舌短縮。舌卷。皆危癥。又陰陽易。
出舌
聞聲
難經(jīng)曰。聞其五音。以知其病。以五臟有五聲。以合于五音。謂肝呼應角。心言應征脾歌應宮。肺哭應商。腎聲應羽是也。然此義深奧。非尋常所能揣測者。今以古人經(jīng)驗簡易之法。列為聲。診脈之呻者。痛也。(言診時之呻吟。)言遲者。風也。(遲則寒溫風痰之癥)聲從室中言。此中氣有濕也。言將終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謂氣不續(xù)。言未終止而又言之狀也)衣被不斂。言語罵詈。不避親疏者。神明之出也。(狂。)出言懶怯。先輕后重。此內(nèi)傷中氣也。出言壯厲。先重后輕。是外感邪盛也。攢眉呻吟??囝^痛也。呻吟不能行起。腰足痛也。叫喊以手按心。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轉身。腰痛也。搖頭而呻。以手捫腮唇。齒痛也。
行遲而呻者。腰腳痛也。診時吁氣者。郁結也。紐而呻者。腹痛也。形羸聲啞。癆瘵之不治者。咽中有肺花瘡也。暴啞者。風痰伏火?;虮┡泻八乱?。聲嘶血敗。久病不治也。
坐而氣促。痰火為哮也。久病氣促。危也。中年人聲濁者。痰火也。診時獨言獨語。首尾不應。思慮傷神也。傷寒壞病。聲啞為狐惑。上唇有瘡。蟲食其臟。下唇有瘡。蟲食其肛也。
氣促喘息不足以息者。虛甚也。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實者是痰與火也)新病間呃。非火逆。即寒逆。久病間呃。胃氣欲絕也。大抵聲音清亮。不異于平時為吉。
問癥
凡診病。必先問是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外家婢童仆。問而不答。必耳聾。
須詢其左右。平素何如。否則病久或汗下致聾。問而懶答或點頭。皆中虛昏憒。不知人。非暴厥。即久病也。如婦人多中氣。診婦人。必當問月信如何。寡婦血氣凝滯。兩尺多滑。不可誤斷為胎。室女亦有之。又問其病于何日。(日少為新病實癥居多。日多為久病。虛癥居多。)曾食何物。(食冰而病。藥用冰煎若傷肉食用草果山楂之類。詳傷食本條。)曾有怒勞房欲等事。(怒則傷肝。勞則內(nèi)傷元氣。房勞則傷腎。)及問初起何癥。(如初起頭疼發(fā)熱惡寒。屬外感。如初起心腹疼痛及瀉痢等癥。屬內(nèi)傷。)后變何病。(如痢變?yōu)a變瘧為輕。瘧瀉變痢為重。先喘后脹病在肺先脹后喘病在脾。先渴后嘔為停水之類。)今口渴思飲否。(口不渴。內(nèi)無熱也??诳视嫗闊?。老人口干不須飲。主津液少苦。漱水不欲咽。主蓄血。主陰極發(fā)躁。)喜熱喜冷否。(喜熱內(nèi)寒。喜冷內(nèi)熱。)口中何味。(苦熱咸寒。虛淡甘。脾熱成疳。
傷食口酸。)思食否。(傷食不思食。雜癥思食。為有胃氣則生。若絕食為無胃氣則死。)五味中喜食何味。(喜甘脾弱。喜酸肝虛之類。)胸中寬否。(不寬。傷食痰積氣滯之癥。)及腹中有無痛處否。(無痛。病不在內(nèi)主虛。有痛處。主食積痰血之類。有痛處。手按則減者為虛。)大小便如常否。(小便秘。黃赤為熱。清白為寒。濁如米泔為濕熱下陷。大便秘為實。
久瀉久痢為虛。下黃赤為熱。下清白為寒。)足冷暖否。(足暖陽癥。足冷陰癥。乍冷乍溫便結屬陽。大便如常屬虛。)及平日勞逸喜怒憂思。及素食何物。(勞則氣散。逸則氣滯。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慮傷脾??謧I素食濃味則生痰。醇酒則發(fā)熱。)種種問法。實為活人之快捷方式。
五臟平脈
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澀而短。肝脈弦長而和。脾脈緩大而敦。腎脈沉軟而滑?!鹩钟蟹搓P。脈在關后。必反其手診之。當詢其平日何如脈象。
男女異脈
男子陽為主。兩寸常旺于尺。女子陰為主。兩尺常旺于寸。乃其常也。反之者病。
無病經(jīng)脈
經(jīng)者。常也。醫(y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四至。為和平之象?;騿枴R晕逯翞殚c息。如歲運三年一閏。是我之息長。非彼之脈數(shù)也。
脈分四時六氣
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為初之氣。厥陰風木主令。經(jīng)曰。厥陰之至其脈弦。○春分至小滿。為二之氣。少陰君火主令。經(jīng)曰。少陰之至其脈鉤。○小滿至六月大暑。為三之氣。
少陽相火主令。經(jīng)曰。少陽之至大而浮?!鸫笫钪涟嗽虑锓?。為四之氣。太陰濕土主令。經(jīng)曰。太陰之至其脈沉。○秋分至十月小雪。為五之氣。陽明燥金主令。經(jīng)曰。陽明之至短而澀?!鹦⊙┲潦麓蠛榱畾?。太陽寒水主令。經(jīng)曰。太陽之至大而長。
按近時只遵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緩不忒之訣。然氣之至有遲速。不必趨于快捷方式。
七怪脈歌
(舊訣)雀啄連來三五啄。(連連摶指。忽然止絕。少頃復來。如雀啄食。肝絕也。)屋漏半日一點落。(如屋殘漏下半時一滴。胃絕也。)彈石硬來尋即散。(沉于筋間。劈劈急硬如指彈石。
腎絕也。)搭指散亂如解索。(指下散亂。乍數(shù)乍疏。如索之解。脾絕也。)魚翔似有亦似無。
(本不動而未強搖似有似無。如魚之翔。心絕也。)蝦游靜中跳一躍。(浮于指下始則冉冉不動。少焉而去。久之忽然一躍。進退難尋。如蝦之游。大腸絕也。)更有釜沸涌如羹。(浮于指下。有出無入。無復止數(shù)。如釜湯沸。肺絕也。)旦占夕死不須藥。
中風
猝倒無知。牙關緊閉。痰涎上壅。危在頃刻是也。李東垣主氣虛。劉河間主火盛。朱丹溪主濕盛生痰。三子皆言中風之因。如作文之推原法。薛立齋趙養(yǎng)葵。言真水竭。真火虛。
肝郁脾傷。及諸虛所致。更推展言之。總非正面文本。其曰風者。主外來之邪風而言也。其曰中者。如矢石之中于人也。此時因風治風。尚恐不及。其他奚論焉。小續(xù)命湯為第一諸說。
不足憑也。若謂是氣虛火盛痰多水竭火虛肝郁脾傷及諸虛所致。為病日久。即未中風之前。
以大劑調(diào)養(yǎng)。非一兩月不效。豈于既中風之際。死生只在頃刻。尚可以一劑?;仄錃馓摗F狡浠饎?。清其痰源。滋其腎水。溫其命火。及疏肝健脾。補養(yǎng)諸虛乎。必無是理也。如牛黃腦麝。及市上馳名丸藥。人尚知其劫傷元氣。不敢輕投。而數(shù)家之書。言似近理。其實偽君子之為害。更甚于真小人。(念祖)為活人計。不敢不得罪前人。而直辨其非。
脈喜浮大。(浮者。邪尚在腑也。大者。風為陽邪。陽癥見陽脈也。若浮大鼓指。恐邪盛正衰。元氣欲脫。)忌沉小。(沉者。邪入臟也。小者。正氣衰也。其沉小而氣度和緩。來去分明。乃是吉兆。)中經(jīng)有六經(jīng)之形證。宜
小續(xù)命湯。
(三十二)中臟多滯九竅。故有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便秘之癥。風自外來。故不外麻桂。手足抽掣。故兼用歸芍。二便阻隔。故用滑石硝黃。宜
防風通圣散。
(五十六)中腑多著四肢。故有半身不遂手足不隨左癱右瘓之形。
中血脈。外無六經(jīng)之形癥。內(nèi)無便弱之阻隔。唯口眼斜?;蜃蠡蛴?。
偏左。宜
六君子湯。
蓋左半雖血為主。非氣以統(tǒng)之。則不流也。(二)偏右。宜
四物湯。
蓋右半雖氣為主。非血以麗之。則易散也。(九)二湯俱加竹瀝姜汁。以行經(jīng)絡之痰。再加僵蠶鉤藤天麻羚羊角。以熄風活絡?;蚣痈阶右怨剃帯H夤鹨酝?。黃以勝風。
中風不語。宜
資壽解語湯。
(三十九)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行。宜
地黃飲子。
(三十)中風死癥。多是風中帶寒。其癥??陂_為心絕。手撒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
聲如鼾睡為肺絕。汗出如油為元氣內(nèi)絕。發(fā)直目上視。面赤如妝。汗綴如珠。法在不治。用藥若遲數(shù)刻。即死矣。急用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一百零四)按三生飲中。近時附子俱以鹽腌過烏頭。非四川產(chǎn)者無力。愚用熟附子一兩。干姜五錢。
炙甘草四錢。一服汗略止。再服眼睛略動。三服加人參三錢。漸有生意。必須半日服三劑。
中風愈后。照劉朱李薛諸法。緩緩調(diào)治之。
愚按。開竅以驅(qū)風。非是正法。內(nèi)經(jīng)重在填竅。金匱有侯氏黑散風引湯二方。是補天手段。
附小續(xù)命湯六經(jīng)加減并針灸法
如中風無汗惡寒。根據(jù)本方。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又宜針至陰出血。(穴在足小指外側甲角。針一分。)昆侖。(穴在足外踝后踝骨。針透太溪。)○如中風有汗惡風。根據(jù)本方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又宜針風府。(穴在項后入發(fā)一寸。針入三分。禁灸。)以上二癥。皆太陽經(jīng)中風也。如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根據(jù)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二錢。甘草再加一倍。去附子。○如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寒。本方加葛根桂枝黃芩再加一倍。宜針陷谷。(穴在足大趾次指外間骨節(jié)后陷中。針入五分。)去陽明之賊。兼刺厲兌。(穴在足大趾次趾端去爪甲如韭葉許。)以瀉陽明之實也。以上二癥。皆陽明經(jīng)中風也。
如中風無汗身涼。根據(jù)本方。附子加一倍。干姜加二倍。甘草加二倍。又宜刺隱白。(穴在足大趾內(nèi)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去太陰之賊。此太陰經(jīng)中風也。如中風有汗無熱。根據(jù)本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又宜針太溪。(穴在足內(nèi)踝后跟骨上陷中。針透昆侖。)此少陰經(jīng)中風也。
如中風六經(jīng)混淆。系之于少陽?;蛑?jié)蠻痛?;蚵槟静蝗?。根據(jù)本方。加羌活連翹。又于少陽之經(jīng)紀骨穴。(在足外踝上三寸。灸五壯。)灸以引其熱。取厥陰之井大敦穴。(在足大趾甲聚毛間。)刺以通其經(jīng)。此少陽厥陰經(jīng)中風也。
新按(受業(yè)侄鳳騰注。諸書逐而散之。風散即為氣散。生而亦死。茲法養(yǎng)以和之。氣和即為風和。死可回生。為風癥補千古所未及。)壬戌歲。(念祖)在保陽供職。
制憲熊大人召診。診得兩手脈濃而長。唯左手兼些弦象兩寸略緊。(念祖)謂脈濃得土之敦氣。以濃道載濃福。脈長壽亦長。非諛語也。但弦為風脈。緊為痛脈。緊在兩寸??稚习肷碛斜酝吹劝Y也。大人云。所言俱對。但背上及手腕痛?;蛴蜃?。約有五年余。指頭麻木。
十年前頗甚。今略麻而不木矣。(念祖)曰。風在骨節(jié)而作痛。妙在痛處。痛是氣血與風邪相拒。非若偏枯之不痛也。書謂中指麻木。三年內(nèi)必有中風之患。以中指屬手。心主之經(jīng)故也。
今拇指食指為甚。特肺與大腸之氣不調(diào)。不甚為害。然必須治之于早也。
薛氏云。服風藥。以預防中風。適以招風取中。(念祖)師其意。而不用其方。擬用黃五物湯常服。
黃桂枝尖生芍藥(以上各二錢)生姜(四錢)大棗(二枚擘)水煎服。
昔人云。人在風中而不見風。猶魚在水中而不見水。風。即氣也。人在氣交之中。得風以生。即宋儒所謂和風一至。萬物皆春是也。因風以害。即釋氏所謂業(yè)風一吹。金石烏有是也。人身五臟。而肝為風臟。乃生死之門戶。無病。則風和而氣息脈息俱和。不見其為風。
有病。則風疾而氣息脈息亦疾。遂露出風象。甚至目直手足動搖抽掣汗出如珠痰涎如涌等癥。
大顯出風象。治之不及矣。唯指頭麻木時。或眩運時?;驓v節(jié)作痛。病未甚而治之于先。則肝得所養(yǎng)。斯不為風病矣。肝屬木而主春。陽春有腳。能去而亦能來。別有所以留之之道。
吾于邵子之詩悟之。內(nèi)經(jīng)云。神在天為風。又曰。大氣舉之。莊子云。萬物以息相吹也。孟夫子謂塞乎天地之間。佛經(jīng)以風輪主持大地。異同處實有一貫之道焉。茲方也。認定肝為風臟。取桂枝通肝陽。芍藥滋肝陰。陰陽不偏。是為和氣。亦即和風也。盈天地間。皆風而皆氣。氣貴善養(yǎng)。黃之補。是養(yǎng)氣章勿忘工夫。大棗之緩。是養(yǎng)氣章勿助工夫。且倍以生姜之雄烈。所以還其剛大浩然之體段。圣賢之一言一字。包函萬有。自可以互證而益明。
又擬丸方。(時常服食之方。與救病之方不同。故取和平之藥。與五谷五菜同功。古云藥以治病。食以叢丸。此方取義等于食物。即勿藥意也。)熟地黃(六兩。)HT潛白術(六兩。米泔浸一宿。去皮切片。飯上蒸。)懷山藥(三兩。生姜汁拌炒。)甘枸杞(三兩。隔紙烘。)川附子(二兩炒。)上肉桂(一兩去皮。
不見火研。)人參(二兩。飯上蒸軟。切片隔紙烘研。)鹿茸(去毛切片。酥炙。勿傷焦。)麥冬(二兩。紹酒潤曬烘。)五味子(二兩。鹽水浸炒味)根據(jù)制研末。煉白蜜丸如桐子大。
用朱砂此方。與黃五物湯相表里。黃五物湯。補氣以治風。所重在肝。肝為風臟。風者。
天地之噫氣也。氣和即風和。鼓舞動蕩。無有不周。即孟子所謂塞乎天地之間是也。此方補腎。亦是養(yǎng)肝。肝屬木。為東方之生氣。莊子云。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息以相吹也。然而木生于水。乙癸同源。所重尤在于腎。內(nèi)經(jīng)云。腎藏志。又云。腎者。作強之官。夫曰作強。則為剛大浩然之根本。即孟子所謂夫志氣之帥是也。圣賢言包萬有。雖養(yǎng)氣章主學問而言。而尊生之道。亦在其中。自漢醫(yī)后。無一人談及。鮮不以(念祖)之論為創(chuàng)。其實有所本而言。
方中。熟地補先天腎水。白術補后天脾土。然欲補腎。必先聚精。故取枸杞函精氣之完足。以佐熟地所不及。欲補脾。必先濃土。故取山藥具土氣之沖和。以佐白術所不及而為脾腎之總根者。則在命門。命門之外。為兩腎坎外之耦也。兩腎之中。為命門??仓兄嬉?。
方中。附子入命門血分。肉桂入命門氣分。二藥溫養(yǎng)水臟。為生生之本。即邵康節(jié)先生所謂地下有雷聲。春光彌宇宙是也。又合生脈散(人參五味麥冬。)之酸甘化陰。俾辛熱之陽藥不。再加鹿茸為血氣所長。較無情之草木倍靈。外以朱砂為衣者。取其色赤入心。
內(nèi)經(jīng)云。心藏神。腎藏志。朱子論語注云。心之所之之謂志是也。各家之說不足憑。而內(nèi)經(jīng)為三墳之一。證之圣經(jīng)賢訓。字字相符。醫(yī)與儒。原非二道也。
癆癥
前人分別名色最多。其實鋪張語。臨癥之際。反啟人多岐之惑。大抵外感內(nèi)傷。七情過用。皆能致之。其癥倦怠少食?;虺N泛;虺0l(fā)熱?;蚝疅嵬鶃?。氣色日見憔悴。肌肉日見消瘦。即將入癆癥之門。若咳嗽不已。吐血時止時來。是既成癆癥。法在不治。二癥另立一門。宜參看。
凡脈。極大極小極虛。皆癆也。但漸緩。則漸漸有生意。若漸數(shù)。則漸入死門。若數(shù)而兼緊弦。十不救一。左右關俱弦。死期不遠。
昔人謂此癥服寒涼之藥必死。愚以為不盡然?;鹗⒊樾?。正不可無權宜之計?;鹌郊瓷崛?。亦何害哉。且寒涼之藥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陰降火。及不涼不溫之品。最足誤人。余每遇癆病之家。未診時。見其案上有薛氏醫(yī)按景岳全書醫(yī)方集解本草備要等書。曰以麥門冬代茶。則不復與診。知其中于藥魔。定其必死也。余素不喜寒涼。姑以寒涼方之不可棄者。首列之。
肺痿聲嘶。喉痹咳血煩躁。宜
滋腎丸。
(九十四)小便癃閉者。亦宜之。
血熱妄行。脈洪大。身壯熱?;蛲卵??;螋?。宜
四生丸。
(一目)吐血便血。婦人血崩血淋。及傷寒斑黃未已而吐血者。宜
犀角地黃湯。
(九十九)骨蒸發(fā)熱。日靜夜劇。及婦人熱入血室。胎前發(fā)熱者。宜
地骨皮散。
(九十五)午后發(fā)熱。盜汗不止者。宜
當歸大黃湯。
(六十五)吐血衄血盈盆盈斗者。忌驟用苦寒及辛溫之藥。急用后方。服后熟睡。勿觸其醒。則立可重生。一夜復元。宜
獨參湯。
(八)胃中濕熱。身黃溺赤??诏徰来裁訝€。吐血衄血。宜
甘露飲。
(八十七)感秋燥之氣??人圆灰选R?/span>
瀉白散。
(八十六)感秋燥之氣。灑淅惡寒。寒已發(fā)熱。漸至咳嗽誤以參木補之。致肺中之熱。無處可宣。
急奔大腸。食入。則不待運化而出食不入。而腸中之垢。亦隨氣奔出。瀉痢不休。宜以潤肺之藥兼潤其腸。則源流俱清。寒熱咳嗽泄利。一劑俱止。此喻嘉言得意之法也。宜
瀉白散
去粳米。如黃芩阿膠杏仁。
夢遺失精。及夢與鬼交。宜
封髓丹。
(七十四)午后發(fā)熱。腰痛足酸。服六味丸不效者。宜
大補陰丸。
(二十三)氣上逆。煩熱嘔吐。若驚悸不眠。宜
溫膽湯。
加真阿膠棗仁。(九十)氣郁之屬于肺者。屬于肺之燥也。諸痰喘嘔之屬于上者。亦屬于肺之燥也。宜
清
燥救肺湯。
(七十六)以上諸方。雖曰寒涼。卻能培養(yǎng)生氣。為癆門不可少之方。亦是權宜暫用。為癆門不可恃之方。
癆字從火。未有癆癥而不發(fā)熱者。世醫(yī)以若寒為戒。謂滋陰一法。最為妥當。而不知此癥多是陰盛為病。滋陰是益其病也。人皆曰。陰虛則火動。吾獨曰。陰盛則火動。何以言之。
心肺在上。陽之位也。胸中之陽宣布。如日月一出。爝火無光。何有發(fā)熱之病。唯下焦之陰氣一盛。上干陽位。足太陰脾之濕氣動而為水飲。干于手太陰肺。則咳嗽不已。足少陰腎之寒氣動而為陰血。干于手少陰心。則吐血不休。虛癆以此二癥為提綱。非陰盛所致而何。且心肺之位。如太空也。下焦之陰氣上沖。陰霾密布。白晝亦如長夜。不獨燈燭之火有光。
即腐草螢蟲。俱能生光。豈非陰盛火動之一證乎。況人身中有龍雷之火。非諸經(jīng)之火可比。
然必陰云四合。而龍雷方得遂其奔騰之勢。而烈日當空。雷龍潛伏矣。以下諸方。皆退熱之良法。學人須當細玩。
一仲景法。以小建中湯為主。方中桂枝生姜。宣胸中之陽。即所以除陰火也。后人識見不及古人。慮姜桂之熱。只用溫補之品。東垣云。參甘草。為瀉火之良藥。又云。甘溫除大熱。視古方雖低一格。猶有先民之矩。
宣肺陽。則天氣清明。地氣不能蒸濕而為云。而龍雷之火不作。為退熱一大法。計八方。
保元湯。(七)補中益氣湯。(五)當歸補血湯。(六)四君子湯。(一)六君子湯。(二)五味異功散。(四)香砂六君子湯。(三)歸脾湯。(二十一)以上八方。皆手足太陰之藥補也。退熱進食除痰止血極驗。唯咳嗽一癥。方由飲邪方中人參。其味甘苦屬陰。其質(zhì)柔潤多液助濕非飲癥所宜。故仲景于咳嗽癥。去人參。加干姜五味。或再加細辛三味為主。寒熱燥濕之藥隨宜加入。其法最妙。不可不知。如肺燥肺熱。人參又為要藥。
宣心陽。則離光普照。爝火無光。又為退熱一大法。計十方。
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近效術附湯。(一百零六)人參養(yǎng)榮湯。(十二)圣愈湯。(十八)正元丹。(二十)二加龍骨湯。(三十二)黑錫丹。(三十)術附湯。(一百零五)附湯。
(一百零五)參附湯。(一百零五)以上十方。皆手足少陰之藥。治驗同前。通有流精氣扶元氣補火以攻水之妙。但吐血癥。
以理中湯照古法等分煎服神妙。或照仁齋直指。加木香當歸亦妙。所以妙者。血得暖。則循行經(jīng)絡。干姜與甘草并相之功也。或用炙草四錢。干姜炮黑二錢。三味子二錢煎服。亦妙。
引火歸源。用八味丸。自薛立齋張景岳以后。皆奉為枕中之秘。其實治標之法。不可常服。
余每見久服滋陰之劑。發(fā)熱日甚。后醫(yī)翻前醫(yī)之案。謂熱藥固不可用。而以地黃滋陰之品。
倍用以制其毒。則能引火歸源。其熱氣退。投以八味地黃湯等。初服一二劑如神。再服一二劑。不甚見效。再服三四劑。虛癥大作。其熱如焚。病家或疑桂附之誤。而更醫(yī)。或信任不疑。而歸咎于附子之制法不佳。其肉桂之產(chǎn)非道地。視二藥如鴆。遂以滋陰者枉其歸陰。所以然之故。千古無一人悟。及余謂一一明之。蓋陰氣居于陽位。邪火因而竊動。忽得桂附扶胸中之陽。則邪火自然退聽而不敢動。故初服而效。至三四服而不效者。習以為常也。至五六服而發(fā)熱更甚者。桂附陽藥之少。不敵地黃一派陰藥之多也。或曰數(shù)方中陰藥數(shù)倍于陽藥。陽藥固掣肘而不盡其量。宜其不效。何以前效而后不效歟。余曰。此問正不可少。個中機關。必須識破。然后可以得病情。凡陰藥性柔而行緩。緩則相續(xù)而不絕。陽藥性剛而行急。急則迅發(fā)而無余也。胃如分金之爐。一柔緩而逡巡不進。一剛急而捷足先登。入咽之后。
但見桂附之扶陽。若忘地黃之滋陰。故初服而效。至于數(shù)服。桂附雖烈。無如前日之地黃等藥。緩行未了。又得新入之地黃以助之。勢可相敵。故三四服不甚見效。乃服至五六劑而大發(fā)者奈何。蓋以每日所服之桂附。如火一發(fā)而無余。而同劑中之地黃等藥。如水之漸注。
不驟之積日多。些少之桂附。安能與之為敵。宜其服之增熱也。天地間兩可之見。最為誤事。
不可不知。
八味地黃湯。(十五)全真一氣湯。(三十一)十味地黃丸。(十九)癆癥愈后。不可無調(diào)養(yǎng)之法。丸劑優(yōu)于湯藥。宜八味地黃丸。(十四)天王補心丹。(十三)龜鹿二仙膏。(十七)還少丹。(十七)全鹿丸。(二十五)八味地黃丸。(十五)加味虎潛丸。(二十四)
附錄慎柔五書
凡久病服寒涼。氣伐過多。以至三陽氣衰。痰凝氣滯。以調(diào)元之劑治之。陽氣一動。則少陽先升。少陽欲先出。前有太陽。后有陽明。遏截不能伸。少陽之氣至太陽。太陽與之并則寒。與陽明并則熱。適成寒熱瘧狀。非真瘧也。其太陽氣達。遂有傷風之狀。鼻塞惡風寒之癥見矣。陽明氣達。則有作瀉之癥。此時正當調(diào)脾補元。分頭施治。則舊病盡脫矣。
損病。六脈俱數(shù)。聲啞口中生瘡。晝夜發(fā)熱無間。經(jīng)云。數(shù)則脾氣虛。此真陰虛也。用四君。加黃山藥蓮肉白芍五味子麥冬煎。去頭煎不用。止服第二三煎。此為養(yǎng)脾陰秘法也。
服十余日。發(fā)熱漸退。口瘡漸好。方用丸劑。如參苓白術散。亦去頭煎。曬干為末。陳米鍋焦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日服三錢?;蛏衔缫诲X。百沸湯下。蓋煎去頭煎。則燥氣盡。遂成甘淡之味。淡養(yǎng)胃氣。微甘養(yǎng)脾陰。師師相授之語。毋輕忽焉。
愚按。煎去頭煎不用。黃履素(諱承昊)折眩漫錄。亦云神妙秘法。
又按。以淡補脾之說。余一時亦不能會悟。后得徐靈胎書。謂五味各有所屬。味甘屬土。
然土實無味也。故洪范論五行之味。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KT作辛。皆即其物言之。惟于土則曰稼穡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芍帘緹o味也。無味即為淡。淡者。五味之所從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屬于土。如茯苓山藥石斛之類是也。五臟皆受氣于脾。故脾為五臟之本。五味皆托始于淡。故淡為五味之本。慎柔黃履素煎去頭煎。
取無味之味以補脾。誠秘法也。
腫
(腫者。皮膚腫大也。脹者。心腹脹滿也。臌者。心腹痞滿。而四肢瘦小。昔人謂之蠱腫癥。從來有氣腫水腫之辨。內(nèi)經(jīng)以按之而不起者為氣。即起者為水。后醫(yī)多反其說。
然氣滯水亦滯。水行氣亦行。正不必分。總以不起為腫甚。即起為腫輕。腎囊及莖中腫。大多死。
脈本沉。若浮而弦。宜發(fā)汗。若浮而鼓指有力。宜越脾湯。若浮在皮外。多死。若沉而緊。宜麻黃細辛附子之類。若沉而緩。易愈。若沉而微細。宜溫補。
初起。面上微腫。兩目下名臥蠶。更腫些。一身覺重滯。微喘。小便不利。即腫癥之漸。
宜如皮膚腫大。氣喘小便不利。宜
五皮飲。
上腫。宜發(fā)汗。加蘇葉防風杏仁各三錢。下腫。宜利水。加豬苓防己各二錢。木通一錢。
小水多。為陰水。加附子干姜各二錢。白術三錢。川椒木香各一錢。小便不利。為陽水。加防己豬苓知母各二錢。凡脈虛人羸。宜加白術人參肉桂附子。脈實人健。加萊菔子枳殼各二錢。凡畏風之甚。宜加生黃。三四錢。或再加附子二錢。(八十)如小便點滴俱無。氣喘口不渴。宜
滋腎丸。
(九十四)如前藥不效。宜用濟生腎氣丸。藥料作湯服?;蚯鞍Y愈后。亦以此丸服一月收功。
濟生加減腎氣丸。
(一百零九)如服利水之藥。而小便愈少者。
補中益氣湯。
首煎照常服。二煎服后。以手指探吐。(五)愚按。水腫病。淺者照上法治之愈矣。深者。必遵金匱五水而治之。余著有金匱淺注。
頗有發(fā)明。風水由于外邪。法宜發(fā)汗。皮水者。外邪已去經(jīng)而入皮。故不惡風。病在皮間。
故內(nèi)不脹而外如鼓皮病不涉于內(nèi)。故口不渴。然水在于皮。亦必從汗以泄之也。石水病在臍下。陰邪多沉于下。法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重在附子。以破陰也。黃汗者。外邪傷心。郁熱成黃。胸滿。四肢頭面俱腫。病在于上。法用桂枝湯。加黃。啜熱粥以取微汗。重在桂枝。
以化氣。尤賴啜粥取汗。以發(fā)內(nèi)外交郁之邪也。唯正水一癥。正內(nèi)經(jīng)所謂三陰結謂之水。結則脈沉。水屬陰則脈遲。三陰結。則下焦陰氣不復與胸中之陽相調(diào)。水氣格陽則為喘。其目窠如蠶。一身盡腫??芍饏T之論甚精。徐忠可之注甚妙。試節(jié)錄之。金匱云。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脈即熱。數(shù)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
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徐忠可注云。此段論正水之由也。謂人身中健運不息。所以成云行雨施之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寸口脈主上。猶之天道必下濟而光明。故曰陰生于陽。趺陽脈主下。猶之地軸必上出而旋運。故曰衛(wèi)氣起于下焦。今寸口脈浮而遲。浮主熱。乃又見遲。遲者。元氣潛于下也。既見熱脈。又見潛脈。是熱為虛熱。而潛為真潛。故曰熱潛相搏名曰沉。言其所下濟之元氣。沉而不復舉也。今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主熱。乃又見數(shù)。數(shù)者。衛(wèi)氣止于下也。
既見熱脈。又且止脈。是于客氣為熱。而真氣為止。故曰熱止相搏名曰伏。言其宜上出之衛(wèi)氣。伏而不能升也。從上而下者。不返而終沉。從下而上者。停止而久伏。則旋運之氣幾乎熄矣。熄則陰水乘之。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見非止客水也。又恐人之不明乎沉伏之義。故又曰。絡脈者。陰精陽氣所往來也。寸口陽氣沉而在下。則絡脈虛。小便者。水道之所從出也。跌陽真氣止而在下。氣有余即是火?;馃嵘酢t小便難。于是上不能運其水。下不能出其水。又焉能禁水之胡行亂走耶。故曰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水者。即身中之陰氣。合水飲而橫溢也。沉伏二義。俱于浮脈見之。非真明天地升降陰陽之道者。其能道只字耶。
此仲景所以為萬世師也。徐忠可此注。妙不可言。獨惜仲景不立方。忠可又不補出應用何方。致世之患此者?;蛩烙谟贯t(yī)之舟車丸神佑丸疏鑿飲子等方?;蛩烙诿麽t(yī)之實脾飲濟生腎氣丸補中益氣湯導水茯苓湯等方。以挺與刃。余又不忍坐視而不救。故擬方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