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濬出生在一個明清興盛之至的世家,進入清代,自吳其濬祖父起吳家上下四世一共考取進士十人,其中吳其濬還是有清一代河南省唯一的狀元。其祖父吳延瑞是乾隆三十一年的二甲十四名進士(1766年),官至廣東按察使,著有《清芬書屋文稿》;其伯父吳湳,乾隆四十六年進士(1781年),官至解州直隸州知州,有《臥云山房文稿》傳世;其父吳烜,清乾隆五十二年進士(1787年),官至兵部吏部左右侍郎、禮部右侍郎,著有《中州文獻考》、《讀史筆記》等;其長兄吳其彥是嘉慶四年的二甲六十三名進士(1799年),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藤花書屋遺稿》等。另有堂兄吳其浚、堂弟吳其泰,子侄吳元炳、吳烈為進士。
吳其濬五歲時,母親許氏(翰林院庶吉士許家齊之女)便對他進行啟蒙教育,十歲拜伯父為師,就讀于固始臨淮書院。吳其濬好學不倦,群書博綜,無所不窺,而且他生性好強,遇上不懂的問題總要究根問底。十二歲時,吳其濬又隨母親到北京,先是攻讀于清芬書屋,后又考入國子監(jiān),學業(yè)大進。
清嘉慶十五年中舉人(1810年)。初以舉人捐官為內(nèi)閣中書,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進士,殿試一甲一名,欽點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兩年后他受命主持廣東鄉(xiāng)試(正考官),時值其兄吳其彥為順天府學政,兄弟二人同為學官,一時傳為學界佳話。
道光元年任實錄纂修(1821年),當年(吳其濬34歲),父病逝;道光三年,伯父病逝(1823年);五年,母病逝(1825年),吳其濬守孝居鄉(xiāng)八年。其間,他選擇固始城東史河灣地十多畝,辟建植物園,取名“東墅”。“植桃八百,種柳三千”,“編槿為籬,種菜數(shù)畝,”“經(jīng)營三四年,綠鬖髿,覆半墅”?!皷|墅”是吳其濬研究植物的場地,門前對聯(lián)書寫:荒地十畝亦種奇花亦種菜,茅屋數(shù)間半藏農(nóng)具半藏書。一年山洪暴發(fā),東墅被淹,他帶糧,溯史河而上,進入大別山腹地考察水患原因,并寫出《治淮上游論》,頗有建樹。
道光九年,吳其濬守孝期滿回京,初任教習庶吉士,充日講起居注官(1829年)。十一年,在南書房當值(1831年),后歷官湖北學政、太子洗馬、鴻臚寺卿、通政司副使,越級提拔為內(nèi)閣學士。道光二十年奉令到湖北按察(1840年),查實湖廣總督周天爵任人不當,逼死人命,其子違例用人等事,詔令周天爵革職流放伊犁,其巡撫以下分別受降職處分,吳其浚代湖廣總督,后實授湖南巡撫。兩年后,剿滅崇陽鐘人杰起義,被記功優(yōu)敘。次年調(diào)浙江(1843年),未行,值武岡(今湖南武岡縣)小股農(nóng)民起義,剿滅后,調(diào)云南巡撫代云貴總督。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調(diào)福建巡撫,改山西巡撫,兼管鹽政。任內(nèi)裁減公費,改革鹽政,捕捉鴉片販子,時論稱其"清勤"。次年因病致仕(1846年,“乞病歸”固始),回家后即去世,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農(nóng)歷)奉上諭曰“山西巡撫吳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書房,存躋卿貳,外擢巡撫,學優(yōu)守潔,辦事認真,茲聞溘逝,殊深軫惜,著封賞,加封太子太保銜,照巡撫例賜恤,尋賜祭葬?!?/span>
朝廷因吳其濬在山西巡撫任內(nèi)改革鹽法,克己奉公,特別加恩其子孫以表彰他的廉潔清正。為此,其子吳元禧、吳崇恩、吳榮禧當即分別實授主簿、知縣、通判官職。其子吳承恩、吳洪恩,其孫吳樽讓皆賜舉人出身。吳其濬為官清勤廉正,澤被五子一孫,成為當時盛事佳話,其家族也達興旺極點。
吳其濬不同于清代一般官吏,他對植物學與礦產(chǎn)學有深厚的造詣,著有《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篇》、《滇南礦廠圖略》和《滇行紀程集》等書。這些書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在植物學上所取得的成就甚至大于他作為一名清代封疆大吏的歷史影響,清道光二十八年該書木刻本出版(1848年),該書的問世把我國傳統(tǒng)植物學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并對世界植物學界產(chǎn)生深刻影響。19世紀70—80年代,流傳到法國、日本等地,至今仍是植物學和中醫(yī)學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