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 情志養(yǎng)生 > 正文

情志理論:那么什么是心理呢?

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6/9/22
導讀:情志理論最精華的部分就是喜、怒、急、憂、悲、恐、驚等七種情志變化的內容。具體內容我們已在前面。


情志理論最精華的部分就是喜、怒、急、憂、悲、恐、驚等七種情志變化的內容。具體內容我們已在前面。

比較詳細地討論過了,這里不再贅述。本篇主要談論的是中醫(yī)學中的情志理論與現代醫(yī)學中的心理學理論之間   的關系。

要想談論它們之間的關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和心理學。

現代心理教材把心理定義為心理是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情感、性格和能力的總稱。那么什么是心理學呢? 心理學就是研究和探討人的心理的形成、發(fā)展和變化的科學。

心理學在西方醫(yī)學中已經被研究了一百多年,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科學理論,對人類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心理學越來越為醫(yī)學界甚至整個人類社會所重視。而我國的心理學則形成較晚,近些年才逐步運用于臨床。雖然如此,但我國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開始,只不過那時沒有心理學這個概念,那時是把心理學的內容放到五志七情理論中加以研究。所以心理學在中醫(yī)學中形成也極早,是和中醫(yī)學的逐步形成發(fā)展而同步產生的,散見于各種疾病和典籍中。

談起心理學的概念,我領會現代的心理學書籍是把人的大腦的整個功能都包括在“心理學”之內。我個人認為人的大腦的功能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指本能及智商能力,也就是感覺、知覺、記憶、研究創(chuàng)造等的能力。

第二才是心理活動,包括情緒、情感、性格、意志、動機以及對待人與事物的態(tài)度等。

大腦思維的這兩個方面是迥然不同的,是需要截然分開的,二者只能說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絕對不能混淆。人的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種。腦力勞動依靠的是智商,體力勞動依靠的力氣。也就是說智商和力氣一樣,都是勞動所必備的條件。人的力氣大就可以搬運更重的東西,人的智商高就可以創(chuàng)造更先進的技術或更多的財富。所以智商和力氣都不屬于情志的范疇。一個連1+1都不知道等于幾的人,我們只能認為他智商特別低,是心智不全。絕不能說他心理有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把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普通思維、研究創(chuàng)造等的能力表現”從“心理學”中區(qū)分開來,只能認定“情緒、情感、性格、意志、動機、對待人與事物的態(tài)度”才是“心理學”的真正內容。

由于目前時間緊迫,等待以后有閑暇之時再對“心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另加論述。這里依然按現代心理學的內容加以分析。

心理學的臨床分類非常多,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醫(yī)學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等等。幾乎滲透到各個領域,只要有行業(yè)的區(qū)分就會有相應的心理學;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心理學。但無論是哪種心理學,都是以人的心理活動變化為研究中心。而人的心理活動變化又不可避免地會伴隨情志的變化。所以中醫(yī)學中的情志與現代的心理學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只有把情志變化研究明白,人的心理才能研究透徹。

盡管心理學的分類非常多,但它們的共同研究內容則離不開四個方面,第一是認知;第二是情緒、情感、意志;第三是需要和動機;第四是能力、氣質、性格。下面就分別簡述一下心理學基本內容的概念以及它們與情志變化的關系。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詳情請關注微信號:國醫(yī)小鎮(zhèn)或直接掃描右側二維碼關注

 

 

說兩句吧

網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

 
健康養(yǎng)生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