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 膳食養(yǎng)生 > 正文

黍米

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5/12/7
導讀:秫黍、黃糯(《食物本草》),黍米、黃米(《隨息居飲食譜》),丹黍米、紅蓮米(浙江),赤蝦米(江南)。


【異名】

秫黍、黃糯(《食物本草》),黍米、黃米(《隨息居飲食譜》),丹黍米、紅蓮米(浙江),赤蝦米(江南)。

【基原】

為禾本科黍屬植物黍米的種仁。

【性狀】

黍米呈卵圓形,黃色或白色。我國華北、西北地區(qū)多產(chǎn)黃米,江南地區(qū)多產(chǎn)丹黍米。

【采收加工或制法】

實成熟時收割,收取種仁,去除皮殼,

曬十備用。

【性味】

黍米:味甘,性微溫。丹黍米:味苦,性微溫。

1.《吳氏本草經(jīng)》:“甘,無毒。”

2.《名醫(yī)別錄》:“味甘,溫,無毒?!?/span>

3.《千金要方.食治篇》:“味甘、辛,溫。無毒?!?/span>

4.《紹興本草》:“丹黍米,味苦,微溫,無毒?!?/span>

5.《飲膳正要》:“味甘,平,無毒?!?/span>6.《本草綱目》:“丹黍米,甘,微寒,無毒?!?/span>

【歸經(jīng)】入肺、脾、胃、大腸經(jīng)。

《本草撮要》:“入手足陽明、太陰經(jīng)?!?/span>

【功用】

黍米:補氣血,益脾胃。丹黍米:除煩止渴,止瀉,止咳。適宜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煩渴,痢疾,咳嗽,水火燙傷,杖瘡,小兒鵝口瘡者使用。1.《吳氏本草經(jīng)》:“益中補氣。”2.《千金要方.食治篇》:“丹黍米,主咳逆上氣,

止泄利,除熱,去煩渴?!?/span>

3.《食醫(yī)心鑒》:“安中,補不足,宜脈。”4.《日華子本草》:“赤黍米,下氣,止咳嗽,除煩,

止渴,退虛熱?!?/span>

5.《本經(jīng)逢原》:“紅蓮米,入心脾補血?!?/span>

【服食方法】

可煮粥,做成油炸糕、粽子,釀制黃酒等。

【服食宜忌】

小兒不宜多食,熱性體質者慎食。

1.《食療本草》:“不得與小兒食之,令不能行?!?/span>

2.《飲食須知》:“多食閉氣,久食令人多熱煩,發(fā)痼疾,昏五臟,令人好睡,緩筋骨,絕血脈?!?/span>

3.《食鑒本草》:“宜肺病人食之?!?/span>

【食療方】

1.治鱉瘕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過三兩度愈。(《食療本草》)

2.治杖瘡黍米,燒灰和油,涂杖瘡,止痛,不作瘢。(《食療本草》)

3.治小兒下痢,日夜數(shù)十度,漸困無力黍米粥方:黍米一合,雞子一枚,蠟一分,細切。上三味,先煮黍米粥,臨熟下雞子及蠟,攪勻,令熟食之。(《食醫(yī)心鑒》)

4.治諸痢不瘥黍米粥方:黍米二大合,蠟、羊脂各一兩。先煮黍米,臨熟投蠟、羊脂,攪令消,空心服之。(《食醫(yī)心鑒》)

5.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炒焦研末,雞子白調涂之。煮粥亦可。(《本草綱目》引《肘后方》)

6.治小兒鵝口,不能乳者丹黍米,嚼汁涂之。(《本草綱目》引《子母秘錄》)

7.治心痛不瘥黍米淘汁,溫服隨意。(《本草綱目》引《經(jīng)驗方》)

【儲藏】

貯藏于缸、罐等容器中密封保存,放于陰涼、干燥、通風處,防蛀防潮。

【食論】

黍米,即有黏性的稷米,其補中益氣之功較強,北方民間多用黍米做油炸糕、釀制黃酒。傳統(tǒng)小吃“驢打滾”即用黍米而作。據(jù)研究,黍米富含蛋白質、脂肪,滋補性強;所含的粗纖維、灰分、黍素等,有促進消化的作用。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詳情請關注微信號:國醫(yī)小鎮(zhèn)或直接掃描右側二維碼關注

 

 

原標題:黍米
上一篇:香米下一篇:栗米
相關文章
說兩句吧

網(wǎng)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

 
健康養(yǎng)生大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