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guó)藥典》2015年版574、575頁(yè)。
【處方】柴胡1550g、黃芩575g、姜半夏575g、黨參575g、生姜575g、甘草575g、大棗575g。
【制法】以上七味,除姜半夏、生姜外,其余柴胡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濃縮至適量。姜半夏、生姜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shí)后,緩緩滲濾,收集滲濾液5750ml,回收乙醇,與上述濃縮液合并,濃縮至相對(duì)密度為1.15-1.20(50℃)的清膏,噴霧干燥,取浸膏粉一半量,加枸櫞酸375g、富馬酸125g、乳糖312.5g、阿司帕坦12.5g,混勻,制成顆粒;剩余浸膏粉加碳酸氫鈉500g、乳糖312.5g、阿司帕坦12.5g,混勻,制成顆粒,與上述顆粒混勻,壓制成1000片,即得。
【性狀】本品為淺棕色至黃棕色的片,表面有不均勻的深色斑點(diǎn);味酸甜。
【功效】解表散熱,疏肝和胃。
【主治】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陽(yáng)證,癥見(jiàn)寒熱往來(lái)、胸脅苦滿(mǎn)、食欲不振、心煩喜嘔、口苦咽干。
【用法與用量】溫開(kāi)水沖溶后口服。一次1-2片,一日3次。
【注意】風(fēng)寒表證者不宜使用。
【規(guī)格】每片重2.5g。
【貯藏】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