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清朝 > 正文

重樓玉鑰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7/12/6

原敘

古人有言左手據(jù)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何則天下雖大未若吾身之可貴也。故天下有心性之書。人心之所以死生存亡者也有醫(yī)藥之書人身之所以死生存亡者也故六經(jīng)四子而下莫貴于醫(yī)藥之書。夫神農(nóng)致辨于上藥中藥下藥。周禮垂訓于五氣五色五聲自古圣賢明哲之士未有不留心于此者。今之所謂喉科特大方中一事耳然其生死決于數(shù)日。安危判于頃刻。關系最大而世之業(yè)是科者。率學無根柢。不得真?zhèn)?。株守寒涼膠于偏見有識者不許也吾鄉(xiāng)鄭梅澗先生性好岐黃家言其先世得喉科秘授故于此尤精。遠近無不知之。救危起死。不可勝數(shù)。余常見有垂斃者。

先生刺其頸出血如墨豁然大愈。其妙如此。而未嘗受人絲粟之報。惟以利人為急殆亦范文正陸忠宣之意歟。先生秘惜此書又恐人乘危邀利故未嘗授人。余幸得閱一二故喜而敘之夫天下重器尊生者不以身易。而是書之澤利濟無窮則其貴重宜何如也。

嘉慶乙亥春余家居無事日取醫(yī)書玩味適友人過訪。出重樓玉鑰示曰此書無刻本。子錄一帙存閱因受而讀之恍然有悟后凡遇喉癥惜未解針灸僅按方投藥。無不神驗。鄉(xiāng)黨知有此書時。借抄寫而流傳未廣。其中魯魚亥豕,指不勝屈惟以意更訂一二。余則闕如也。原序不系姓氏謂作者為鄭梅澗先生亦不知何許人。然辨證施治。各具神妙。非懷濟世之婆心者孰能與于斯。今年夏吾津時疫流行?;己戆Y者極多。而治不得法往往受害余閉戶養(yǎng)。未能遍告鄰里。

私衷歉然。因與弟輩謀將此書再錄稿本。寄至吳門。托孫君樸齋校訂。付之剞劂則此后人人得所指南?;颊呒床谎俞t(yī)而對證檢方諒亦不致夭枉余心庶稍慰矣。


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仲秋上浣津門馮相識

人之一身百癥皆可致危。獨咽喉之癥尤危之危者。不炊黍間斃可立俟。雖居近良醫(yī)之門。旋發(fā)旋治。猶若恨晚。

而林荒山僻之境。更可知已。余甚憫焉。余不知醫(yī)。而遇古方之百試百效。為人人所傳播者。手鈔成帙?;蚩缴茣;蜾u刷片紙以贈人。咽喉科一門流傳者。當不下數(shù)十種。獨喉科經(jīng)驗秘傳。為程君瘦樵定本。業(yè)是科者大半宗之。僉謂外此罕有其匹者。一日黃君竹亭自津門寓書于余謂馮君石農(nóng)丹崖昆季秘藏。重樓玉鑰一書為喉科指南。

亟欲付梓。以公諸世。而近處鮮良工。君客吳門久。當易物色。且君亦樂為之。常若不及。竊欲以此事浼君可乎。

余聞之距躍三百。亟思睹是書冀是書之速成而廣行于世也促其寄余。不兩月而書至。其間或針或藥諸法賅備。足以補經(jīng)驗秘傳所不及。洵喉科中之見所未見者。爰為之選工開雕慎校。以期無負良友之委任。而副良友濟世之婆心也。竹亭向與余同客燕臺。嗣而客吳。閶客由拳里。皆同幾硯。無間臭味。蓋恂恂然為行君子也。丹崖與余亦曾晤于京邸。樂善不倦。見義必為。常隱躍于眉宇間。其兄石農(nóng)則余所愿見未能者。然聞其作令山右也。有能吏聲。有生佛頌。余固久信之。且即于與丹崖之同梓是書。而益信之也。書成索序于余。余不知醫(yī)。又何敢論醫(yī)之書。然其書則固百試百效而當為人人所傳播者也。余竊愿罄竹而印是書。使人人挾是書以防患于未然。微特林荒山僻之境不能入市問藥者不啻家有一醫(yī)。即居近醫(yī)者之門。而既有此百試百效之書亦較愈于踵其門而求試其萬有一效之技矣。

是即石農(nóng)諸君梓是書之意也夫。


道光十有九年歲次己亥花朝后一日桐鄉(xiāng)孫學詩謹序于吳門之石泉古舍。


咽喉說

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呼吸之間。肺經(jīng)主之。喉嚨以下言六臟為手足之陰。咽門以下言六腑為手足之陽。

蓋諸臟屬陰。為里。諸腑屬陽。為表。以臟者藏也。藏諸神流通也。腑者府庫。主出納水谷糟粕轉輸之謂也。自喉嚨以下六臟。喉應天氣乃肺之系也。以肺屬金。干為天。干金也。故天氣之道。其中空長??梢酝庀⒌韲蹬c咽并行。其實兩異。而人多惑之。蓋喉嚨為息道。咽中下水谷。其喉下接肺之氣一云喉中三竅者。非果喉中具三竅。

則水谷與氣各從一竅而俱下。肺中肺下無竅何由傳送水谷入于下焦。黃帝書云。肺為諸臟之華蓋。藏真高之氣于肺經(jīng)也。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若世人不知保元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之七情役冒非理。百病生焉病瘍既成須尋所自若喉痹乳蛾纏喉風喉閉喉瘡風毒熱毒等癥當刺者則刺不可亂醫(yī)。宜吐者則吐不可妄治須識其標本辨其虛實而攻導之不失其法臨癥變通功效立見其患自安。至于虛損勞瘦咳傷咽痛者此乃真陰虧竭金木不能相生而龍雷之火奔騰上灼火炎則金傷金傷高源無以蒸吻布漚。而咳血聲啞咽痛干緊之癥作矣。吁如癥至此不惟非法可治。且百無一生??蓜傺栽?。

喉科總論

夫咽喉者生于肺胃之上。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為胃之系乃胃氣之通道也。長一尺六寸重六兩。喉者空虛。主氣息出入呼吸為肺之系。乃肺氣之通道也。凡九節(jié)。長一尺六寸重十二兩。故咽喉雖并行其實異用也然人之一身惟此最為關要,一氣之流行通于六臟六腑呼吸之經(jīng)若臟腑充實。肺胃和平則體安身泰一有風邪熱毒蘊積于內(nèi)傳在經(jīng)絡。結于三焦氣凝血滯。不得舒暢。故令咽喉諸癥種種而發(fā)茍非見癥隨治則風痰愈盛熱毒日深漸至喉間緊閉水泄不通幾何而不殞命耶。大抵風之為患好攻上而致疾者。三十六癥內(nèi)關咽喉為第一。

諸風秘論

有人云。喉風無非熱癥便亂投涼劑或誤用刀針夭枉人命者眾矣。若識癥真先治而后調(diào)理百發(fā)百中。有可吐者有可下者。有可發(fā)散者有可洗可漱者。茍若識癥未真切勿孟浪如雙鵝。單鵝。重舌。木舌。重。雙纏喉單纏喉。爆骨搜牙諸癥乃是惡癥。善候則易治。雙松子。單松子。雙燕口。單燕口。魚鱗。斗底。帝中。落架。魚口。穿頷諸癥。此是善候。惡疾則難治。合架。角架。粟房。瘰掩頸。雙搭。頰單搭。頰雙單燕口。內(nèi)外搜牙。乘枕驢嘴。

懸魚腮。咽瘡。牙癰。叉喉。邊頭痛奪食。肥株子。諸風。此是善癥善候。但要癥候認真。隨輕重治之不可誤投涼藥。若用針刀。俱要逐一對癥先用藥降定然后下藥調(diào)理。如此等癥。務須根據(jù)方進藥。未可速于求安。則輕者一匕。

重者二匕。自能取效。即信心諸藥。仍須仔細詳察。不可輕忽。大凡用藥。自內(nèi)攻出為上策。取痰攻上為中策。沉為下策。熱重者。令去內(nèi)熱。用藥取病歸上。攔定風熱。使其攻上不下。誠為善治者。不如是。則病入胃鬲。因傳于心肺中。輒變他癥。是醫(yī)之罪也。切宜留心詳審。慎毋輕率焉。咽在后主食。喉在前主氣。十二經(jīng)中。惟足太陽主表別下項。余經(jīng)皆內(nèi)循咽喉。盡得以病之。而統(tǒng)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氣屬肺金。其變動為燥。燥則塞而閉。咽主地氣屬脾土。其變動為濕。濕則腫而脹。皆火郁上焦。致痰涎氣血結聚于咽喉。腫達于外。麻癢且痛而緊。是為纏喉風。紅腫于兩旁兼閉塞。是為喉痹。

陰陽論

經(jīng)云。癰從六腑生。疽從五臟出。皆陰陽相滯而成。氣為陽。血為陰。血行脈中。氣行脈外。相并周流。寒濕搏之則凝滯而行遲。為不及。火熱摶之則沸騰而行速。為太過。氣郁邪入血中。為陽滯于陰。血郁邪入氣中。為陰滯于陽。致生諸癥惡毒。然百病皆由此也。

凡頭痛不止者。屬外感。宜發(fā)散。乍痛乍止者。屬內(nèi)傷。當補虛。又有偏頭痛者。(非邊頭風當審之)左屬風與血虛。右屬痰熱與氣虛。

辨面色論

色青者。病屬肝。合散血。色黃者。病屬脾滯。宜消食。色赤者。病屬心。合散血清火。色白者。病屬肺。宜順氣。色黑者。病屬腎虛。當滋補。以上所論五色乃就諸風病癥愈后而言。以識調(diào)理本經(jīng)也。

斗底風

欲識人間斗底風。十分紅腫在心胸。更加痰壅咽喉內(nèi)。針藥無功命必終。

此癥初起吞咽不下但胸前紅腫漸至結喉。一時難安。初起能咽水者??芍?。先用角藥加摩風膏少許。冷井水調(diào)噙。取痰次開風路針。(所謂開風路針者蓋喉風都是風邪按穴針刺開其風壅之路使之外出也)三吹冰硼散。四用紫地湯如病勢緊急湯水不能下。遍身作痛。氣喘眠臥不得。循屋下行。胸前赤腫。凡吐痰涎后仍不退者。百無一治。

每初起胸前便現(xiàn)青筋須用破皮針。(即鈹針也)針青筋邊。立效。

樞扶氏曰。是癥宜用雄黃解毒丸。服之。吹赤麟散。


叉喉風

叉喉之癥最為殃遲了三時命不長。病者能根據(jù)方法治。管教依舊進茶湯。

男子婦人喉內(nèi)生此疾者。極為急癥。先咽喉作緊。風痰上涌多有綿涎內(nèi)緊外浮腫不能飲食漸至咽喉緊閉。如叉叉住。甚則頭面浮大其患最速。宜急治之。若一二日不知治者多致殞命先用冰硼散開竅。次用風路針三用摩風膏少許和角藥調(diào)噙。取喉內(nèi)痰涎并用角藥敷頸外浮腫處。服紫正散加開關散如病勢已極。不能開關者。不治。

按此癥既速凡初起當用赤麟散吹之。其效更捷。

咽瘡風

咽喉此癥不為良黃爛成瘡作禍殃。根據(jù)法頻施無效處。必然長夢入黃粱。

初起生咽喉間?;蚣t黃色如粟形者日久滿喉成瘡。及滿口生者。漸變紫黑不能吞咽。先用角藥次開風路針。服紫地散以冰硼散吹之。即效惟風熱實癥可治。若內(nèi)傷咳嗽吐血后而發(fā)此癥者。切不可用此等藥致枉人命也。

樞扶氏曰。按咽瘡一癥雖曰真陰虧竭相火熏灼上升咽喉發(fā)為咽瘡。最為虛損惡癥。然其間虛實陰陽。亦當分別治之凡屬實癥。由于風熱者。必須發(fā)熱惡寒。瘡色紅黃。右脈浮數(shù)有力因病患平昔過食煎炙蘊積于胸膈。今又新受風邪。感觸而發(fā)。治宜以喉科諸藥投之。自然獲效。若虛癥。形色白而干燥不潤內(nèi)熱口渴飲食微少疼。惟咽津液其痛更甚。此由真陰已虧。虛損所致。然內(nèi)傷有二種。一屬氣虧為陽虛。一屬血虧為陰虛。陽虛者。兩寸浮數(shù)遇勞益甚而行。動則氣喘此脾肺氣虛窮及腎水。須培補中土。庶無差誤今時醫(yī)不識。以清涼利痰之劑治之。遂致喉間變生咽瘡。頓成不治之癥。若陰虛者。兩尺洪數(shù)。重按無力現(xiàn)于外者。內(nèi)熱咳嗽吐痰衄血?;蝻嬍橙諟p。此肝腎陰虛不能蓄養(yǎng)龍雷真火蓋陰虛則火旺?;鹜鷦t水竭。水竭則腎元枯涸。腎元枯涸則相火奔騰而浮上斯喉痹咽瘡。痰結煩燥聲啞之癥作矣俗曰火燒灶門是也。其時若以六味補水真水不能驟生。以生脈保肺而久炎之肺又非參麥能療。以八味降火。而咽喉之地難受桂附之性。以滋腎丸互治水火。而水火不能既濟。惟急用甘露飲治之。使水火各安其位。

得以浚其源而安其流。能導龍歸海使五行自有相生之象然后再按脈察色。分別治之。或八味六味或歸脾養(yǎng)榮諸方佐之。自然獲奏神效稱為靈丹。然患者亦當早治勿待病入膏肓。雖有神丹。亦無濟也。

魚鱗風

喉間忽爾患魚鱗。多少醫(yī)家不識真。此癥若求痊愈易。只須針藥貴于頻。

此癥生在帝中之下與松子風相似但微腫處起白點。日久白點變成鱗。其鱗向下者是用冰硼散。赤麟散開風路針服紫地湯以角藥加摩風膏調(diào)噙。不可用刀。此癥極險難治。治與雙松子同。初起未成鱗易治。若已成鱗。則飲食到喉俱作嘔惡。乃屬不治?;騼?nèi)傷咳嗽而發(fā)斯癥者。萬無一治?!鹑绱蟊忝亟Y不通。湯中須加犀角木通元明粉。以角藥冰硼散赤麟散。相間吹噙勿斷。用鵝毛多挑角藥入帝中旁含少頃再絞取痰涎吐出。自然獲效。

雙松子風

松子風生喉靨中。逐時脹大起鱗紅。莫言此癥多遭險。隨即療施亦見功。

此癥生靠帝中下邊初起兩邊紅紫如粟形大。逐時脹腫。起鱗向上者是。漸長如綠豆大。似松子一樣。甚至黃皮裹住及有蓮子大者。斯難治矣。先開風路針。服紫地湯。加銀鎖匙開關散用角藥加摩風膏調(diào)噙吹冰硼散。治與魚鱗風同。二三日若轉紅為黃。就怕起鱗須以角藥頻噙勿離。根據(jù)法治之。亦不可用刀此癥與魚鱗風皆屬險癥勿得輕視也。

秘訣

喉風諸癥初起。必作寒發(fā)熱頭痛。大便秘結小便赤澀。以紫正散地黃散合服。勿離其藥。乃氣血并治能理氣散血。逐風痰。不使邪熱壅塞。痰涎甚者。用角藥調(diào)井水噙口取之。使痰涎外涌。不停蓄于肺胃。兼吹回生丹亦拔熱邪外出也。凡患喉癥。而誤服涼藥。致胸膈如墜不安者。以井水調(diào)角藥噙之。心煩即止。科內(nèi)所定方藥總在攔定風熱在上不下。然后隨癥治之。自獲效神速。如修合諸藥勿宜見火皆生用之。吹藥務研極細。臨用合愈妙。水劑宜蒸。

不宜煎。以上皆口訣之秘。須究心焉。

紫正散

紫荊皮(二錢)荊芥穗(八分)北防風(八分)北細辛(四分去茆)地黃散(一名內(nèi)消散)小生地(二錢)京赤芍(八分)蘇薄荷(六分)牡丹皮(八分)牙桔梗(八分)生甘草(六分)凈茜草(一錢又名地蘇木)上引加燈心二十節(jié)。紅內(nèi)消一錢。(即茜草藤五月五日采取陰干)以上紫地二散。每癥合用。

勿離用開水泡藥蒸服。孕婦。去丹皮加四物湯。熱盛者加連翹犀角。頭痛閉塞。加開關散。煩渴。加銀鎖匙。潮熱者。加柴胡黃芩??人?。加麥冬知母。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者加木通。數(shù)日不大便者。加元明粉。熱壅肺閉致氣喘促者。加麻黃五分。先滾去沫再入藥內(nèi)同蒸。

痰稠。加貝母。陰虛者。合四物湯。

開關散

能清諸風止頭目痛。

撫川芎(一錢)杭白芷(八分)

銀鎖匙

能止煩渴退口燒。

天花粉(八分)元參(一錢)

四物湯

生地(三錢)當歸(二錢)川芎(八分)白芍(八分酒炒)

秘授甘露飲

治真陰虧竭火炎灼肺。虛損失血內(nèi)熱發(fā)為咽瘡喉癬等癥。

取童便半酒壇。要壇口大者。先用鐵絲做四股絡子懸飯碗一個于壇內(nèi)。約離童便三寸許。再用鉛打成帽笠式倒置壇口上。四圍用鹽泥封固。外加皮紙數(shù)層糊密勿令泄氣再用磚搭成爐式將壇放上用桑柴文武火煉燒一炷香。去火候溫。再將鉛笠輕輕取起。勿令泥灰落下。則壇中所懸碗內(nèi)。自有清香童便露一碗。取出另傾茶碗內(nèi)。與病者服下。

每日早晚共服二鐘。自有神效。取童便須擇無病無瘡癤者。五六人。每早烹好松蘿茶一大壺。令各童飲下。俟便出時去頭去尾不用。取中間者。以壇盛之。此環(huán)山方子岫云秘傳之仙方也。識者珍之。

清露飲

治咽干塞疼。脈虛大者。

天冬(一錢去心)麥冬(一錢去心)生地(一錢)熟地(二錢)釵斛(八分)桔梗(八分)枳殼(八分麩炒)甘草(六分)上加枇杷葉一片。(密炙刷去毛)水二鐘。煎八分。食后服。

少陰甘桔湯

治慢喉風癥。

元參(八分)桔梗(八分)川芎(四分)柴胡(五分)廣皮(六分)甘草(六分)黃芩(三分)升麻(二分)加蔥白一根。為引。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治重等癥。

黃連黃柏黃芩生梔子(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益氣清金湯

專治喉瘤之癥。

人參(二錢)茯苓(一錢)桔梗(三錢)黃芩(二錢)麥冬(錢半)陳皮(一錢)梔仁(一錢)薄荷(一錢)甘草(一錢)紫蘇(五分)牛蒡子(錢半炒)川貝母(二錢去心)加淡竹葉三十片。水煎溫服。

附走馬牙疳證

癥以走馬名者。言其疾速。失治即殞故也。蓋齒屬腎。與胃相通。腎主一身之元氣。凡受積熱火毒。疳氣即奔上焦?;蚋陕槎恢蟆<皞s癥熱病而成?;蛞蚱轿暨^服助陽熱藥。并飲毒所中。凡初起口氣甚臭。名臭息。次第齒黑。名崩砂。盛則齦爛。名潰槽。熱血迸出。名宣露。極甚者。牙脫落。名腐根。既脫齒不復回生矣。可見此癥。貴乎速治也。

凡牙疳初起。黑爛腐臭出血者。宜服蘆薈消疳飲。若脾胃虛者。宜兼服人參茯苓粥。吹以神功丹。若痘疹后余毒所中者。宜服清疳解毒湯。外勢輕者。俱用人中白散擦之若堅硬青紫漸腐穿腮齒搖動者。宜蘆薈散擦之。凡牙疳見紅血流者。吉。如頑肉不脫。腐肉漸開掀腫。外散臭氣。身熱不退俱屬不治。

又牙疳五不治癥。齒落無血者。不治。腮崩唇破者。不治。黑腐不脫者。不治。臭氣異常者。不治。服藥不效者。不治。

蘆薈消疳飲

蘆薈(五分生)牛蒡子(五分炒研)元參(五分)桔梗(六分)川黃連(八分)薄荷(六分)梔仁(五分)生甘草(四分)升麻(二分)石膏(三錢)羚羊角(一錢另磨)銀柴胡(五分)加淡竹葉五片為引。水二鐘煎至六分。食遠服癥重者分兩加一倍。

人參茯苓粥

人參(一錢)白云苓(六錢)共研末同粳米一茶鐘熬成粥先以鹽湯將口漱凈。再食粥。

清疳解毒湯

人中黃(五分)川黃連(六分)元參(六分)牛蒡子(一錢)北柴胡(五分)防風(五分)生石膏(二錢)犀角(一錢另磨并服)知母(八分)生甘草(三分)連翹(八分去心)荊芥(八分)淡竹葉(一錢)加燈心五十寸。水二鐘。煎服。若嘔吐。加蘆根五錢。

神功丹

專治一切牙疳。有神效。

人中白(二兩)黃柏(六錢)青黛(六錢水飛)薄荷葉(六錢)兒茶(一兩)冰片(六分)為極細末日用七八次。涎外流不止者。吉。若無涎則毒瓦斯內(nèi)攻。即屬不治之癥。

每以韭菜根煎水。頻漱。


煉人中白法

取多年溺壺內(nèi)底上所起者為最其次即婦人溺桶內(nèi)所起者。亦可。無論多寡??側〈髩K。放瓷盆內(nèi)。置屋上。任其霜壓雨淋風吹日熾。如此一二年?;蚨嗄旮睢H∠路判峦呱?。以炭火煉紅煙盡為度。再研細收貯候用。愈陳愈妙。

梅澗醫(yī)語

(論喉間發(fā)白癥)喉間發(fā)白之癥。予經(jīng)歷十余俱已收功。此癥屬少陰一經(jīng)。熱邪伏其間。盜其肺金之母氣。故喉間起白。緣少陰之脈循喉嚨系舌本。治法必以紫正地黃湯為主,方除紫荊皮茜草二味。此二藥開結破肝血之燥熱。今喉間之白。因邪伏于少陰腎經(jīng)蓄久而發(fā)。肝失水養(yǎng)。非喉本癥。風熱結于血分可比。故此二藥最不相宜用之。復傷其陰。而白反彌漫不解。只用紫正湯。微加細辛清解少陰之邪。初服一二劑。其白不增不減。略轉微黃色。十有九治。若服藥后。

白反蔓延嗆喉。是邪伏腎經(jīng)。腎陰已傷。元氣無從送邪。即不治矣。此癥服藥。大便解出結糞。地道通。而肺氣行。

邪從大便出。其白即轉黃色。七日后愈矣??芍胺訇帯1I其母氣。非臆度也。

又論喉間發(fā)白治法及所忌諸藥

喉間起白如腐一癥。其害甚速。乾隆四十年前無是癥即有亦少。自二十年來患此者甚多。惟小兒尤甚。且多傳染。一經(jīng)誤治。遂至不救。雖屬疫氣為患。究醫(yī)者之過也。按白腐一證。即所謂白纏喉是也。諸書皆未論及。惟醫(yī)學心悟言之。至于論治之法。亦未詳備。緣此癥發(fā)于肺腎。凡本質(zhì)不足者?;蛴鲈餁饬餍??;蚨嗍承翢嶂?。感觸而發(fā)。初起者發(fā)熱?;虿话l(fā)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輕。鼻塞者重。音聲清亮氣息調(diào)勻易治。若音啞氣急即屬不治。近有好奇之輩。一遇此癥。即用象牙片動手于喉中。妄刮其白。益?zhèn)浜?。更速其死。豈不哀哉。余與既均三弟療治以來。未嘗誤及一人。生者甚眾。經(jīng)治之法。不外肺腎??傄B(yǎng)陰清肺。兼辛涼而散為主。

養(yǎng)陰清肺湯

大生地(二錢)麥冬(一錢二分)生甘草(五分)元參(錢半)貝母(八分去心)丹皮(八分)薄荷(五分)炒白芍(八分)不用引質(zhì)虛。加大熟地?;蛏斓夭⒂?。熱甚。加連翹。去白芍。燥甚。加天冬茯苓。

如有內(nèi)熱及發(fā)熱。不必投表藥。照方服去。其熱自除。吹藥方。

青果炭(二錢)黃柏(一錢)川貝母(一錢)冰片(五分)兒茶(一錢)薄荷葉(一錢)鳳凰衣(五分)各研細末。再入乳缽內(nèi)和勻。加冰片乳細。

喉間起白所切忌藥味。

麻黃(誤用咽啞不可救)桑白皮(肺已虛不宜瀉)紫荊皮(破血不可用)防風(不可用)杏仁(苦降更不宜)牛蒡子(能通十二經(jīng)不可用)山豆根(不可用)黃芩(過清涼)射干(妄用即?。┗ǚ郏ú豢捎茫┣蓟睿ㄟ^發(fā)表切不可用)桔梗(肺虛不宜升)荊芥(不可用)

咽喉諸癥禁忌

凡咽喉諸癥。切不可發(fā)表。虛癥不宜破血。


清解湯

防風(八分)桔梗(六分)牛蒡子(八分)甘草(五分)秦艽(一錢)川芎(五分)薄荷(五分)枳殼(八分)當歸(一錢)引加蔥白二寸宜停葷腥。

喉風針訣

喉風諸癥。皆由肺胃臟腑深受風邪。郁熱風火相摶。致氣血閉澀。凝滯不能流行。而風痰得以上攻。結成種種熱毒。故宜以針法開導經(jīng)絡。使氣血通利。風痰自解。熱邪外出。兼有諸藥奇方。層層調(diào)治其癥。安有不效。針曰氣針誠為諸藥之先鋒。乃喉風之妙訣。功效可勝言哉。凡臨諸癥先從少商。少沖。合谷。以男左女右。各根據(jù)針法刺之。若病重者。再從囟會。前頂。百會。后頂。風府。頰車。風池。諸穴針之。留肩井。尺澤。曲澤。小海。少海。

商陽。中沖。照海足三里。隱白。諸穴。看病勢輕重用之。不可一時針盡。如遇喉風極重之癥。方可周身用針。開通周身經(jīng)絡。使風熱結邪得殺其勢。而氣血遂能流利營運。佐以奇藥內(nèi)治。自無不神效。若針路無血。乃風熱壅塞。

則受郁邪日深。最為險癥。多致不救。是科臨癥。每于針下便能判定吉兇。有心究此。宜細思詳察焉。


附纂神應經(jīng)用針咒法

咒曰。天靈節(jié)榮。愿保長生。太玄之一。守其真形。五臟神君。各保安寧。針一下。萬毒潛形。急急如令敕。

凡針默念咒一遍。吹氣在針上。想針如火龍。從病患心腹中出。其病速愈。按針用咒法。非出素問意。但使針時專心于內(nèi)。不致外馳也。

論針形至微何能補瀉

譬曰如氣球焉。方其未有氣也則懨塌不堪蹴踢。及從竅吹之。則氣滿起胖。此虛中則補之之義也。去其竅之所塞。則氣從竅出。而球復懨塌矣。此實中則瀉之之義也。

   

針法主治歌

火針主刺周身病。淫邪溢于肌體中。為風為水關節(jié)痹。關節(jié)一利大氣通?;疳樥?。即古人之燔針也。凡周身之淫邪?;蝻L或水溢于肌體。留而不能過于關節(jié)。壅滯為病者。以此刺之。使關節(jié)利大氣通。則淫邪壅于經(jīng)絡風虛腫毒。傷于肌體者。皆可去也。

一取穴歌

取穴先將爪切深。須教毋外慕其心。令他榮衛(wèi)無傷礙。醫(yī)者方堪入妙針。

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甲重切。所針之穴。令氣血開。教病者心專于內(nèi)。不要外馳。然后下針。使針不傷榮衛(wèi)。方堪入妙。

二持針歌

持針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松。欲識機關三部奧。須將此理再推窮。

凡下針之時。須心小力雄。以右手持氣針于穴上。勢若握虎。不敢放松。著力漫旋。插直至應止之處。吸氣三口。然后方提針徐徐而出。凡機關三才奧理。欲先識于心。而行于針者。須將此再三推究可也。

三溫針歌

溫針之理最為良??趦?nèi)溫和審穴方。毋令冷熱相爭摶。榮衛(wèi)宣通始安詳。

凡下針必先將所用之針入于口中。使針尖溫熱。審定穴所。方可刺下。勿令冷熱相爭。庶血氣調(diào)和。而得安詳也。

四進針歌

進針理法取關機。失經(jīng)失穴最不宜。陽經(jīng)取陷陰經(jīng)脈三思已定針自愈。

凡下針要病患神氣定息數(shù)勻。醫(yī)者亦如之關機。最切忌太忙。須細審經(jīng)絡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輕施其針。失于經(jīng)絡穴所也。如在陽部。必取筋骨間陷下之處。則不傷于筋骨。如在陰分之內(nèi)動脈相應間。則以爪重切經(jīng)少待片時。方可進針。而不傷于榮衛(wèi)。又必三思已定。然后下針。病可愈矣。

五指循歌

部分經(jīng)絡要指循。只為針頭不緊沉。推則行之引則止。調(diào)和血氣使來臨。

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于所屬部分經(jīng)絡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來循之。使血氣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意也。

針略

夫用針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濡。以急隨緩榮衛(wèi)常行。勿失其理故為針者。勿離乎心口。如銜索目。欲內(nèi)視消息氣血不得妄行。凡針入一分。則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則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氣。針入三分。

則知四時五行。五臟順逆之氣。凡針皮毛腠理者。勿傷肌肉。針肌肉者。勿傷筋脈。針筋脈者。勿傷骨髓。針骨髓者。勿傷諸經(jīng)絡。若誤傷之?;昶巧裰局獨馐y。反誤人也。學人慎之。(千金)

針禁忌法

大寒無刺。(素問云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新內(nèi)無刺。已刺無內(nèi)。大怒無刺。已刺無怒。

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饑無刺。已刺無饑。大渴無刺。已刺無渴。

月郭空無治。

凡乘車來者。須令臥以休息。如食頃。乃可刺之。步行來者。令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頃。乃刺之。若大驚大恐者必俟定其氣。乃刺之。(千金)

問針入幾分留幾呼

答曰。不如是之相拘也。蓋肌肉有淺深。病去有遲速。若肌肉濃實處。則可深若淺薄處。則宜淺。病去則速出針。病滯則久留針。為可耳。(素問針刺)

論瀉要訣

神應經(jīng)云。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針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聲。隨咳內(nèi)針至分寸。候數(shù)穴針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搖動。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氣緊卻用瀉法。如針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針頭輕提往左轉。如有數(shù)針。俱根據(jù)此法。俱轉畢。

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仍輕輕提往左轉。略退針半許。(謂之三飛)根據(jù)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輕提往左轉。一二次。欲出針時。令病患咳嗽一聲。隨咳出針。此之謂瀉法也。(大成)

論補要決

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患瘦弱。不可專行補法。經(jīng)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患目赤等疾。明是邪熱所致??蓪P袨a法治之。其余諸疾。只宜平補平瀉。須先瀉后補。謂之先瀉邪氣。后補真氣。此乃先師不傳之秘也。

今行補法者。令病患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有數(shù)穴。根據(jù)此法行之既畢。停少時。卻用手指于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進一二分。以針頭向左邊。(謂之三進三飛)根據(jù)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蜥樝職鉄帷J菤庵磷阋?。即令病患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捫其穴。此謂之補法是也。(大成)樞扶氏曰。凡補法者。假如此穴合針入五分。須先針入二分。候針下得氣再入二分。是至四分又候得氣更針入一分。總共五分止。然后急出針。即以左手大指急按所針穴孔。勿令出血。是為補也。凡瀉法者。假令此穴合針五分。便即入五分。候約得氣。便將針退出二分。少停又退出二分。是共提出四分。再少停候得氣。又起針漫漫拔出。

不用手閉其針孔。令其氣出。或血出。是為瀉法也。

原標題:重樓玉鑰
上一篇:喉科集腋下一篇:喉舌備要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