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其它 > 正文

類證活人書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8/5/7

傷寒諸家方論不一。獨伊芳尹仲景之書。猶六經(jīng)也。其余諸子百家。時有一得。要之不可為法。又況邪說妄意。世業(yè)名家。規(guī)利雖濃。因果歷然。特以伊芳尹湯液。仲景經(jīng)絡(luò)。常人難曉。士大夫又以藝成而下。恥而不讀。往往倉卒之際。束手待盡。卒歸之于命而已。世人知讀此書者亦鮮。縱欲讀之。

又不曉其義。況又有好用涼藥者。如附子硫黃。則笑而不喜用。雖隆冬使人飲冷、服三黃丸之類。有好用熱藥者。如大黃、芒硝。則畏而不敢使。雖盛暑勸人炙、服金液丹之類。非不知罪福。偏見曲說。所趣者然也。陽根于陰。陰本于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是故春時氣溫。當(dāng)將理以涼。夏月盛熱。當(dāng)食以寒。君子扶陰氣以養(yǎng)陽之時也。世人以為陰氣在內(nèi)。反抑以熱藥。而成瘧痢、脫血者多矣。秋時氣涼。當(dāng)將息以溫。冬時嚴(yán)寒。當(dāng)食以熱。君子扶陽氣以養(yǎng)陰之時也。世人以陽氣在內(nèi)。乃抑以涼藥。而成吐痢、腹痛者多矣。伐本逆根。豈知天地之剛?cè)帷j庩栔骓?。求其不夭橫也難矣。偶有病家。曾留意方書。稍別陰陽。知其熱證。則召某人。以某人善醫(yī)陽病。知其冷證。則召某人。以某人善醫(yī)陰病。往往隨手全活。若病家素不曉者。道聽泛請。委而聽之。近世士人。如高若訥、林億、孫奇、龐安常。皆于此。未必章句之徒不誚且駭也。仆因閑居。作為此書。雖未能盡窺伊芳尹之萬一。庶使天下之大。人無夭伐。老不哭幼。士大夫易曉而喜讀。漸浸積習(xí)。人人尊生。

豈曰小補(bǔ)之哉。仲尼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學(xué)人不以為鄙。然后知余用意在此而不在彼。


大觀元年正月日。前進(jìn)士朱肱序。

仆乙未秋。以罪去國。明年。就領(lǐng)宮祠以歸。過方城。見同年范內(nèi)翰云活人書詳矣。比百問十倍。

然證與方分為數(shù)卷。倉卒難檢耳。及至濉陽。又見王先生活人書。京師、京都、湖南、福建、兩浙、凡五處印行。惜其不曾???。錯誤頗多。遂取繕本重為參詳。改一百余處。命工于杭州太隱坊鏤板。

作中字印行。庶幾緩急易以檢閱。然方術(shù)之士。能以此本游諸聚落。悉為改證。使人讀誦。廣說流布。

不為俗醫(yī)妄投藥耳。其為功德。獲福無量。


政和八年季夏朔。


朝奉郎提點洞霄宮朱肱重校證。

余頃在三茅。見無求子傷寒百問。披而讀之。不知無求子何人也。愛其書。想其人。非居幽而志廣、形愁而思遠(yuǎn)者。不能作也?;菝駪n國。不見施設(shè)。游戲藝文。以閱歲月者之所作乎。逃世匿。

抗心絕慮。灌園荒丘。賣藥都市者之所作乎。顛倒五行。推移八卦。積功累行。以就丹灶者之所作乎。

不然。則窮理博物。觸類多能。東方朔者耶。浩歌散發(fā)。采掇方技?;矢χk者耶。周流人間。衛(wèi)生救物。封君達(dá)者耶。前非古人。后無作者。則所謂無求子者。余不得而知也。三茅三年。挾冊抵掌。未嘗停手。所借以全活者。不知其幾人也。惜其論證多而說脈少。治男子詳而婦人略。銖兩訛舛。升掬不明。標(biāo)目混淆。語言不通俗。往往閭閻有不能曉者。此余之所以夙夕歉然者也。今秋游武林。邂逅致政朱奉議。泛家入境。相遇于西湖之叢林。因論方士。奉議公乃稱賈誼云。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

必居醫(yī)卜之中。故嚴(yán)君平隱于卜。韓伯休隱于醫(yī)。然卜占吉兇。醫(yī)有因果。不精于醫(yī)。寧隱于卜。班固所謂有病不治得中醫(yī)。蓋慎之也。古人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葛稚川作肘后。孫真人作千金。

陶隱居作集驗。元晏先生作甲乙。率著方書。其論傷寒活法者。長沙太守一人而已。華陀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其重于世如此。然其言雅奧。非精于經(jīng)絡(luò)。不可曉會。頃因投閑。設(shè)為對問。補(bǔ)苴綴緝。僅成滾動條。因出以相示。然后知昔之所見百問。乃奉議公所作也。因乞其繕本。校其詳略。而傷寒百問。十得五六。前日之所謂歉然者。悉完且備。書作于己巳。成于戊子。增為二十卷。厘為七冊。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得此書者。雖在崎嶇僻陋之邦。

道途倉卒之際。據(jù)病可以識證。因證可以得方。如執(zhí)左契。易如反掌。遂使天下傷寒。無橫夭之人。

其為饒益不可思議。昔樞密使高若訥、作傷寒纂類。翰林學(xué)士沈括、作別次傷寒。直秘閣胡勉、作傷寒類例。殿中丞孫兆、作傷寒脈訣。蘄水道人龐安常、作傷寒卒病論。雖互相發(fā)明。難于檢閱。比之此書。天地遼落。張長沙。南陽人也。其言雖詳。其法難知。奉議公祖述其說。神而明之。以遺惠天下后世。


余因揭其名為南陽活人書云。


大觀五年正月日敘。


青詞

竊以神農(nóng)嘗藥。伊芳尹論方。證順陰陽。雖克求于民瘼。時無疫癘。蓋有賴于神休。瞻彼穹。哀此黎庶。伏念(臣)浪游東土。空閱流光。蔑聞經(jīng)國之謀。端議濟(jì)人之術(shù)。冥冥長夜。憐橫死之無辜。斷斷窮年。矧余生之多病。自朝及夕??脊膨灲?。首尾幾二十一年。前后僅九萬余字。焦心皓首。編筆青編。原其微功。實自潛。屬成書之將上。爰奏牘以先天。恭即蘭場。四陳醮席。冀九清之降鑒。

祈萬宇于康寧。仰獲證明。庶傳永久。(臣)無任懇禱之至。


進(jìn)表

(臣)聞鐘山非矯。幽人躡于深林。衡岳雖遙。志士獻(xiàn)書于北闕。蓋行藏之有數(shù)。非狂狷所能知。(中謝)伏念(臣)出自屋之微。嘗奉大廷之對。昔為冗吏。今作閑人。乃因三余。著成百問。上稽伊芳尹湯液之論。下述長沙經(jīng)絡(luò)之文。詮次無差。搜羅殆盡。從微至著。蓋不可加。亙古及今。實未曾有。載在簡冊。圖之丹青。思欲膠口而不傳。大懼利己而無益。恐先朝露。虛棄寸陰。學(xué)古入官。既無裨于國論。

博施濟(jì)眾。庶或廣于仁風(fēng)。伏惟皇帝陛下。經(jīng)緯之文。出自天縱。紀(jì)綱之治。成于日躋。疆宇開拓于版圖。弦歌洋溢乎天下。神內(nèi)景。屬意生民。收拾人材。凡片善寸長。皆有所用。勤恤民隱。雖沉垂老。各安其居。玉燭亙天以流離。朱草填廷而委積。湛恩滂沛。溫韶下寧。致茲丘園一介之愚。

亦效涓埃萬分之助。蕆明大道。敷奏彌文。楊雄所懷以既章。蔡澤沒齒而無憾。重惟道途修阻。巾笈護(hù)持。未免客嘲。焉令鬼泣。顧因果之有在。茲俯仰而不慚。儻合宸衷。自與議。特羈縻于丹灶。

徙景仰乎公車。謹(jǐn)遣男遺直(臣)所撰書一函八冊。共二十卷。躬詣檢院。投進(jìn)以聞。委有觀采。

伏乞宣付國子監(jiān)印造頒行。如(臣)學(xué)植淺陋。違戾于經(jīng)。即乞委官參詳。然后布之天下。以福群生。

(臣)無任干天冒圣。激切屏營。之至。政和元年正月一日。奉議郎致仕(臣)朱肱謹(jǐn)上。


謝啟

命出于中。恩歸有自。藝成而下。唯濟(jì)世可以無嫌。祿在其中。茍為貧有何不可。如肱者瞿聃遮眼。醫(yī)卜藏身。十載投閑。憐桑麻之已長。一朝就列。愧松菊以難存。方將穿墨池以灌園。安丹灶而息火。掃除伎倆。淘汰因緣。不虞湯液之言。偶合春秋之法。道俗交慶。魚鳥亦驚。龍光祗荷于殊恩。

陶冶實資于大化。此蓋伏遇太師相公。無心造物。有意為民。以人物升沉為深憂。以世諦俯仰為可愧。

茍有一得。不問其他。致茲流落之余。亦在使令之?dāng)?shù)。敢不激昂晚節(jié)。策下愚?;變A心。豈特平日之師仰。斷臂抉目。蓋將投老以根據(jù)歸。

卷第一

此一卷論經(jīng)絡(luò)。治傷寒先須識經(jīng)絡(luò)。不識經(jīng)絡(luò)。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陽。反攻少陰。證是厥陰。乃和少陽。寒邪未除。真氣受斃。又況傷寒看外證為多。未診先問。最為有準(zhǔn)。

孫真人云。問而知之。別病淺深。名為巧醫(yī)。病家云。發(fā)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qiáng)。則知病在太陽經(jīng)也。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則知病在陽明經(jīng)也。胸脅痛耳聾。口苦舌干。往來寒熱而嘔。則知病在少陽經(jīng)也。腹?jié)M咽干。手足自溫?;蜃岳豢??;蚋?jié)M時痛。則知病在太陰經(jīng)也。引飲惡寒。或口燥舌干。則知病在少陰經(jīng)也。煩滿囊縮。則知病在厥陰經(jīng)也。然后切脈以辯其在表在里。若虛若實。以汗下之。古人所以云問而知之為中工。切而知之為下工。若經(jīng)隧支絡(luò)懵然不分。按寸握尺。妄意疾證。

豈知坐授明堂。藏室金蘭者耶。

卷第二

此一卷論切脈。治傷寒先須識脈。若不識脈。則表里不分。虛實不辨。仲景猶誚當(dāng)時之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必欲診沖陽。按太溪而后慊。況于寸關(guān)尺耶。大抵問而知之以觀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內(nèi)。證之與脈不可偏廢。且如傷寒脈緊。傷風(fēng)脈緩。熱病脈盛。中暑脈虛。人迎緊盛傷于寒。

氣口緊盛傷于食。率以脈別之。非特此也。病患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者。結(jié)胸也。結(jié)胸證于法當(dāng)下。雖三尺之童皆知。用大黃甘遂陷胸湯下之。然仲景云。結(jié)胸脈浮者。不可下。下之則死。以此推之。若只憑外證。便用陷胸湯則誤矣。況傷寒尤要辨表里。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里。陽動則有汗。

陰動則發(fā)熱。得汗而脈靜者生。汗已而脈躁者死。陰病陽脈則不成。陽病陰脈則不永。生死吉兇。如合龜鏡。其微至于禍福休咎。修短貴賤。無不可考。然古人乃以切脈為下者。特以脈理精微。其體難辨。而傷寒得外證為多故也。外證易見。切脈難明。弦緊之混淆。遲緩之參差。沉與伏相類。濡與弱相似。非得之于心。超然領(lǐng)解。孰能校疑似于錙銖者哉。茍知浮芤滑實弦緊洪屬于表。遲緩微澀沉伏濡弱屬于里。表里內(nèi)外。陰陽消息。以經(jīng)處之。亦過半矣。

脈穴圖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右手關(guān)前一分。氣口之位)人迎在頸法象天地要會始終之門戶。(人迎屬太陰肺之經(jīng)。而黃帝乃云。人迎亦胃脈何也。左手關(guān)前一分者人迎之位。挾喉嚨兩旁者人迎之穴。人迎之位屬手太陰肺之經(jīng)。人迎之穴屬足陽明胃之經(jīng)。

故素問云人迎亦胃脈也)傷寒何以須診太溪脈耶。答曰。太溪穴是足少陰腎之經(jīng)。男子以右腎為命門。女子以左腎為命門。

(三十六難曰命門者神精所舍。原氣所系。男子藏精。女子以胞)主生死之要。病患有命門脈者活。

無者死。仲景云。少陰病手足逆冷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太溪七壯。故傷寒必診太溪以察其腎之盛衰也。(太溪二穴。在足內(nèi)踝后跟骨上動脈陷中)傷寒何以須診沖陽脈耶。答曰。沖陽穴是足陽明胃之經(jīng)。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乃傳與五臟六腑。臟腑皆受氣于胃。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胃為水谷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故傷寒必診沖陽。以察其胃之有無也。(沖陽二穴。一名會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仲景云。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fēng)池風(fēng)府。卻與桂枝湯。(正一)愈。謂服桂枝湯后。其證尚自汗發(fā)熱惡寒。脈尚寸浮尺弱而反煩。為邪痹在陽維經(jīng)。故可先針風(fēng)池。(風(fēng)池二穴。

是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項后發(fā)際陷中。是穴。甲乙經(jīng)云。風(fēng)池穴在HT后發(fā)際陷者。中是穴。針入一寸一分)風(fēng)府。(風(fēng)府一穴。是督脈陽維之會。在項后入發(fā)際一寸。大筋穴中。不可灸。針入四分留三呼)此二穴陽維之會。非太陽經(jīng)也。太陽經(jīng)穴在挾項后發(fā)際大筋外廉陷中。名曰天柱。不針此者。桂枝已主太陽病故也。

期門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處是也。凡婦人病。法當(dāng)針期門。不用行子午法。恐纏臟膜引氣上。

但下針令病患吸五吸。停針良久。徐徐出針。此是平瀉法也。凡針期門。必瀉勿補(bǔ)??煞嗜硕纭J萑舜绨肷?。

臍下一寸五分。名氣海。二寸名丹田。三寸名關(guān)元。關(guān)元穴。是小腸募足少陰任脈之會。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然不及針。(氣海穴?;蜃髂毾乱淮?。按針灸經(jīng)云。臍下一寸曰陰交穴。

陰交下五分曰氣海)

(七)問三部之位

左右手去魚一寸名曰寸口。去澤一尺名曰尺部。兩境之間。名為關(guān)位。關(guān)位六分。陽部出三分。

陰部入三分。關(guān)前為陽。關(guān)后為陰。為陰陽之關(guān)津。寸脈下不至關(guān)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guān)為陰絕。陽得寸內(nèi)九分。取陽奇之?dāng)?shù)。陰得尺內(nèi)一寸。取陰耦之?dāng)?shù)。是名寸關(guān)尺也。寸上一分為魚際。關(guān)下一分為神門。左關(guān)為人迎。右關(guān)為氣口。三陽從地長。故男子尺脈常沉。三陰從天生。故女子尺脈常浮。

男子陽多而陰少。其脈在關(guān)上。故寸盛而尺弱。女子陰盛而陽微。其脈在關(guān)下。故寸沉而尺盛。所以男子不可以久瀉。女子不可以久吐。男得女脈為不足。女得男脈為太過。所謂反也。(今人以男子尺脈常弱。女子尺脈常盛謂之反。非也。男子陽有余。脈在上。尺脈必弱。女子陰有余。脈在下。寸脈必微。乃是正也。非反也。又以男子以右尺為命門。女子以左尺為命門。謂之反亦非也。男子得陰以生。先生右腎。女子得陽以長。

先生左腎。乃是正也。非反也。所謂反者。只是男子尺脈當(dāng)弱今反盛。女子尺脈應(yīng)盛今反弱。謂之反耳)圣人以察陰陽以決生死。雖經(jīng)絡(luò)流注。如環(huán)無端。豈能逃于三部者耶。


(八)問診候之法

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揣按得關(guān)位。乃齊下前后二指為三部脈。前指寸口也。后指尺部也。若人臂長乃疏下指。若臂短乃密下指。先診寸口。(男先左手。女先右手)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

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內(nèi)消息之。(醫(yī)家責(zé)肥人脈浮為肌肉濃實。重取乃得。若舉手而得。則其浮也甚矣。責(zé)瘦人脈沉為皮脈相附而易見。若按之始應(yīng)。則其沉也亦甚矣)凡診脈以氣息平定。方下指。以一呼一吸為一息。其一息之間。脈息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與所部分四時相應(yīng)者。為平和脈也。過則為至。不及則為損。損至之脈。

難經(jīng)言之詳矣。(所屬部分。謂心位洪。肺位浮。腎位沉。肝位弦。脾位緩也。四時謂春脈弦。夏脈洪。四季脈緩。秋脈浮。冬脈沉也。假令心脈本位雖當(dāng)見洪。得冬脈須微帶沉下。是四時相應(yīng)。余皆仿此)

(九)問脈息之證

脈之字。從肉從HT。又作HT。蓋脈以肉為陽。HT以血為陰。華佗云。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shù)。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緩。又長人脈長。

短人脈短。性急則脈急。性緩則脈緩。反此者逆。按內(nèi)經(jīng)云。形盛脈細(xì)。氣少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diào)者病。難經(jīng)云。數(shù)者腑也。遲者臟也。數(shù)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

王叔和云。脈沉為在里。脈浮為在表。遲則在臟。數(shù)則在腑?;瑸閷崬橄?。數(shù)為虛為熱。張仲景云。

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大抵陽脈常浮而速。陰脈常沉而遲。七表屬腑。病在于陽。春夏見之易治。八里屬臟。病在于陰。秋冬見之猶輕。假令數(shù)在左寸。浮之得者熱入小腸。沉之得者熱入于心。余皆仿此。脈理精微。非言可盡。論其梗概。不出于此矣。王叔和云。在心易了。指下難明。亦在乎人熟之而已矣。


(十)問七表

七表陽也。陽數(shù)奇。浮。按之不足。舉之有余。(寸口浮。其人傷風(fēng)。發(fā)熱頭疼。關(guān)上浮腹?jié)M。

尺中浮小便難。趺陽浮即為虛)芤。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

微芤者衄。關(guān)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滑。往來前卻流利。替替然與數(shù)相似。(脈滑為陽。

寸口滑為陽盛。關(guān)上滑為嘔逆。尺中滑小便赤。婦人經(jīng)脈不利。然而尺脈滑者。亦本形也。趺陽脈滑者。胃氣實)實。脈大而長。按之隱指。然。浮沉皆得。(寸口實。主上焦熱。關(guān)上見之腹脹。

尺中有此。主小腹痛。并小便澀)弦。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又曰。浮緊乃為弦。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大抵傷寒脈須弦。蓋人迎緊盛傷于寒。人迎者少陽之分。少陽脈主弦故也。寒邪中人。其脈必弦。弦則多兼洪數(shù)。為其先有邪熱也。洪數(shù)甚者。正為陽證。若沉細(xì)而弦疾。乃正陰證也)緊。按之實。數(shù)似切繩狀。(緊則為寒。寸口緊頭痛。關(guān)緊心中滿痛。尺緊臍下痛。陰陽俱緊。當(dāng)清邪中于上。濁邪中于下)洪。極大在指下。舉按滿指。(寸口洪主胸膈煩熱。關(guān)洪主胃熱口干。尺中洪。主大小便血。三部洪。三焦俱熱)

(十一)問八里

八里。陰也。陰數(shù)耦。微。若有若無。極細(xì)而軟。(微則為虛。寸口微為陽不足。陽微則惡寒。

陰微則下利)沉。舉之不足。按之有余。(沉為在里。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然沉而遲者。乃陰證也。宜溫之。沉而數(shù)者有熱也。宜下之)緩。去來亦遲。小快于遲。

(緩則為虛。太陽病。其脈緩者為傷風(fēng)。惟脾得之即是本形)澀。細(xì)而遲。往來難。時一止。(澀則少血。寸口澀少氣。上焦冷。關(guān)上澀胃冷脾痛。尺中澀小便數(shù)。小腹冷。三部俱澀。腹中氣結(jié)。王冰曰。陽有余則血少。故脈澀也。又曰。澀者陽氣有余。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遲。呼吸三至。去來極遲。(遲則為寒。寸口遲則上焦冷。關(guān)上遲胃冷不欲食。吞酸吐水。尺中遲。小便多。并白濁)伏。極重按之。指著骨乃得。(伏主物聚。寸口伏胸中逆氣。關(guān)上伏有水氣。溏泄。尺中伏。水谷不化。大抵關(guān)前得之多為熱。關(guān)后得之多為冷。關(guān)中得之陰陽結(jié)?;蚶浠驘岵欢?。當(dāng)以余證參之)濡。

按之似無。舉之全無力。(形與緩澀遲脈雖稍殊。其為冷證皆一也)弱極軟而沉細(xì)。按之欲絕指下。

(弱為虛。寸口弱。陽氣虛。汗自出。關(guān)弱無胃氣。胃中有熱。脈弱為虛熱病作。不可大攻。熱去寒起。尺中弱。氣少發(fā)熱也)

(十二)問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fù)來。又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fù)動。

有結(jié)脈。有促脈。有代脈。結(jié)者。陰也。陰盛則結(jié)。脈來緩時一止復(fù)來曰結(jié)。主胸滿煩躁。促者。

陽也。陽盛則促。脈來數(shù)時一止復(fù)來。曰促。主積聚氣痞。憂思所成。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正方七)若微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正八)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正二十八)大抵結(jié)促之脈。雖時一止為病脈。非死脈也。惟代脈者。真死矣。往來緩。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fù)動。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正五十六)

卷第三

此一卷論表里。治傷寒。須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誤。古人所以云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傷寒有表證。有里證。有半在表半在里。有表里兩證俱見。有無表里證。在表宜汗。在里宜下。半在里半在表宜和解。表里俱見。隨證滲泄。無表里證。用大柴胡湯下之。(正方三十)又四逆湯(正七十五)證。有先溫里乃發(fā)表。桂枝湯(正方一)證。有先解表乃攻里。仲景云。下利清谷。身體疼痛。急當(dāng)救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diào)。急當(dāng)救表。如附應(yīng)桴。間不容櫛。非特此也。

均是發(fā)熱。身熱不渴為表有熱。小柴胡加桂主之。(正二十九)厥而脈滑為里有熱。白虎加人參主之。

(正六十五)(黃帝所謂發(fā)表不遠(yuǎn)熱。攻里不遠(yuǎn)寒也)均是水氣干嘔。微利發(fā)熱而咳為表有水。小青龍加蕘花主之。(正三十六)身體涼。表證罷。咳而脅下痛為里有水。十棗湯主之。(正八十九)均是惡寒發(fā)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陽也。麻黃桂枝小柴胡主之。(無麻黃桂枝小柴胡湯。只有柴胡桂枝湯。見正方三十一)無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陰也。附子四逆湯主之。(正七十五)均是身體痛。脈浮發(fā)熱頭疼身體痛者為表未解。麻黃湯主之。(正二十)脈沉自利身體痛者為里不和。四逆湯主之(正七十五)。以此觀之。仲景之于表里亦詳矣。學(xué)人宜深究之。

雖然。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里證。脈雖浮亦有下之者。少陰病二三日無陽證。亦有發(fā)汗者。

非表里之所能拘。又不可不知也。


(十三)問表證

發(fā)熱惡寒。身體痛而脈浮者。表證也。(浮。表陽也。其脈按之不足。舉之有余。素問云。寸口脈浮而盛。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緊。曰病在中。仲景云。脈浮者病在表??砂l(fā)汗。又曰表有病者。脈當(dāng)浮。又曰。結(jié)胸證脈浮者不可下。則知脈浮者表證也)表證者。惡寒是也。惡寒者。表之虛。此屬太陽。宜汗之。然傷寒發(fā)表。須當(dāng)隨病輕重而汗之。故仲景有發(fā)汗者。有和解之者。兼四時發(fā)汗。亦自不同。○春不可大發(fā)汗。以陽氣尚弱。不可亟奪。使陰氣勝于時。

天寒初解。營衛(wèi)腠理緩。可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之類。○冬不可汗者。以陽氣伏藏。不可妄擾。不問傷寒中風(fēng)。以輕藥解利之。傷寒無汗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傷風(fēng)有汗。只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或得少汗而解?;驘o汗自解。(病勢甚者不拘此)○夏月天氣大熱。玄府開。脈洪大。宜正發(fā)汗。但不可用麻黃桂枝熱性藥。須是桂枝麻黃湯加黃芩石膏知母升麻也。(加減法在第十二卷藥方中)夏月有桂枝麻黃證。不加黃芩輩服之。轉(zhuǎn)助熱氣。便發(fā)黃斑出也。白虎湯雖可用。然治中暑與汗后一解表藥耳。一白虎未能驅(qū)逐表邪。況夏月陰氣在內(nèi)。或患熱病而氣虛人。妄投白虎。往往有成結(jié)胸者。以白虎性寒。非治傷寒藥也?!鸱舶l(fā)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時許為佳。

不欲如水淋漓。服湯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然發(fā)汗。須如常覆腰以上。濃衣覆腰以下。蓋腰以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潤。病終不解。凡發(fā)汗病證仍在者。三日內(nèi)可二三汗之。令腰腳周遍為度?!鹩謫柸幱锌珊拐吆酢j幉〔划?dāng)發(fā)汗。發(fā)汗即動經(jīng)。然太陰脈浮。少陰發(fā)熱。亦須微微取汗。但不正發(fā)汗耳。大抵風(fēng)寒中人與營衛(wèi)俱薄而發(fā)熱。又未曾行諸汗藥。雖無陽證。須少汗解逐之。王叔和云。表中風(fēng)寒。入里則不消。故知初病脈沉細(xì)數(shù)。雖里不消。本表中風(fēng)寒。須宜溫覆少汗而解。仲景太陰證脈浮可汗。宜桂枝湯。(正方一)少陰病發(fā)熱脈沉。宜麻黃細(xì)辛附子湯。(正二十三)少陰二三日。常見少陰證。無陽證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微發(fā)汗。皆陰證表藥也。要知脈沉細(xì)數(shù)。

病在里不可發(fā)汗。此大略之言耳。脈應(yīng)里而發(fā)熱在表。宜以小辛之藥取微汗而溫散也?!鸫蟮謧栕C發(fā)熱惡寒。宜發(fā)其汗。然熱多寒少。其脈微弱。或尺脈遲者。不可表也。太陽病發(fā)熱惡寒。

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正方四)尺脈遲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黃湯。(正三十七)以養(yǎng)其血。時用小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小分劑以和解之其人當(dāng)汗而衄血下血者。

不可表也。(太陽病脈浮而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得瞬。又云。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不愈宜桂枝湯。正方一)壞病者。不可表也。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當(dāng)犯何逆。隨證治之。又云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若已吐下發(fā)汗。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婦人經(jīng)水適來者。不可表也。(婦人病經(jīng)水適下而發(fā)其汗。則郁冒不知人。此病為表里俱虛。故令郁冒也)風(fēng)溫者。

不可表也。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體重。其息必喘。其形不仁。嘿嘿但欲眠者。風(fēng)溫證也。復(fù)發(fā)其汗者死。宜葳蕤湯。(雜四十五)濕溫者。不可表也。兩脛逆冷。胸腹?jié)M。頭目痛苦妄言。必多汗者。濕溫證也。不可發(fā)汗。發(fā)汗者。名曰重。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宜桂附湯(正十七)、白虎加蒼術(shù)湯。(雜一百十七)虛煩者。不可表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fā)汗。頭不痛。脈不緊。故知非里實也。不可下。宜服竹葉湯。(正九十五)病患腹間左右上下有筑觸動氣者。

不可表也。動氣在左。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此為逆難治。先服防風(fēng)白術(shù)牡蠣湯。(雜方二)汗止。次當(dāng)服建中湯。(正三十七)動氣在右。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一二服。(正六十六)次服竹葉湯。動氣在下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氣上沖。正在心端。宜服李根湯。(雜方三)動氣在下。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雜方四)。骨節(jié)疼煩。目暈惡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化。先服大橘皮湯。(雜方四)吐止后。服小建中湯(正三十七)以此見古人慎用表藥如此。


(十四)問里證

不惡寒。反惡熱。手掌心并腋下汗出。胃中干涸。燥糞結(jié)聚。潮熱。大便硬。小便如常。

腹?jié)M而喘?;蜃d語。脈沉而滑者。里證也。(仲景云。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傷寒欲下而小便少。手足心并腋下不滋潤者。不可攻也)里證者。(內(nèi)熱是也。內(nèi)熱者。里之弱)此屬陽明也。宜下之?!饌及l(fā)熱惡寒。今汗后不惡寒。但倍發(fā)熱而躁。始脈浮大。今脈洪實?;虺良?xì)數(shù)。始惺靜。

今狂語。此為胃實陽盛。再汗即死。須下之即愈?!鹨嘤惺嫉貌?。便變陽盛之證。須便下之。不可拘以日數(shù)?!鸶行男剡B臍腹大段疰悶。腹中疼。坐臥不安。冒悶喘急極者。亦不候他證。便下之。

凡大便秘。妨悶恐尚有表證者。亦須少少飲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微解之。不可過多。令大泄也失下則氣血不通。四肢便厥。醫(yī)人不知。反疑是陰厥。復(fù)進(jìn)熱藥。禍如反掌。不可不察也?!鹩謫柸幱锌上抡吆酢H幋蠹s可溫。然須有積證方可也。何謂積證。太陰腹?jié)M時痛。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正十三)少陰口燥咽干?;蚋?jié)M不大便?;蛳吕逅P南峦?。皆積證也。仲景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正四十一)。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痛??诟烧摺R舜蟪袣鉁?。

少陰病六七日腹?jié)M不大便者。宜大承氣湯也。下證悉具。服湯已。更衣者。止后服。不爾盡劑服之。(更衣謂病患服承氣湯后得下利。故勿與也)下后慎不中服補(bǔ)藥。孫真人云。服大承氣湯。

得利瘥。慎不中服補(bǔ)藥也。熱氣得補(bǔ)復(fù)成。更復(fù)下之。是重困也。宜消息安養(yǎng)之?!鸫蟮謧钌饔谙?。若表證未罷。不可亂投湯劑。虛其胃氣。(仲景云。表解而內(nèi)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也。表已解而內(nèi)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乃可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nèi)虛熱入。協(xié)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shù)。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古人所以傷寒有承氣之戒)脈浮者。不可下。(仲景云。脈浮者。病在表??砂l(fā)其汗。應(yīng)汗而下。為懊。為痞。為結(jié)胸)脈虛細(xì)者。不可下。(王叔和云。脈微不可吐。虛細(xì)不可下)惡寒者不可下。(惡寒者。

表之虛。雖是陽明證。尚惡寒。即與太陽合病。屬表??砂l(fā)其汗。少陰惡寒。當(dāng)溫之)嘔吐者。不可下。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宜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得屎而解。不轉(zhuǎn)失氣者。不可下。轉(zhuǎn)失氣。今人所謂下泄也。傷寒論云。陽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

腹中轉(zhuǎn)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zhuǎn)失氣者。此但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又云。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正四十二)因與小承氣湯一升。腹中轉(zhuǎn)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zhuǎn)失氣者。勿更與之。仲景無治法。今詳。宜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明日又不大便。

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仲景亦無治法。宜與黃建中湯。大便堅。小便數(shù)。不可用承氣湯攻之。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qiáng)。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正九十二)。千金云。脾約者。大便堅。小便利。宜枳實丸。太陽陽明者。脾約乃是也。小便清者不可下。(仲景云。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疼有熱。與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大便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恐津液還入胃。必先硬后溏也。

小便自如。乃可攻之。當(dāng)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shù)少。以津液當(dāng)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

此為津液內(nèi)竭。雖硬不可攻之。當(dāng)須自大便蜜導(dǎo)之。若土瓜根、大豬膽汁。皆可導(dǎo)之。(正一百十一)以此知古人慎用轉(zhuǎn)藥如此。


(十五)問表里兩證俱見

傷寒表證當(dāng)汗。里證當(dāng)下。不易之法也。發(fā)表攻里。本自不同。甘遂神丹不可以合飲。桂枝承氣安可以并進(jìn)。○然而假令病患脈浮而大。是表證當(dāng)汗。其人發(fā)熱煩渴。小便赤。卻當(dāng)下。此是表里證俱見。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仲景云。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视嬎摺K雱t吐。

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假令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是里證當(dāng)下。其人小便清者。

知不在里。仍在表。當(dāng)須發(fā)汗。此是兩證俱見。即未可下。宜與桂枝湯。(正方一)○假令病患心下滿??诓挥?。大便硬。脈沉細(xì)。是里證當(dāng)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卻當(dāng)汗。此兩證俱見者。仲景所謂半在里半在表也。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假令太陽病表證未除。而醫(yī)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不止。

心下痞硬。仲景謂之表里不解。桂枝人參湯主之。(正十六)○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痛。是有表。復(fù)有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正十三)此皆仲景治傷寒有表復(fù)有里之法。學(xué)人當(dāng)以意推之也。


(十六)問無表里證

傷寒四五日后。以至過經(jīng)。(十三日為過經(jīng))無表證。又于里證未可下者。但非汗證。亦非下證者。皆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隨證加減用之。(加減法在第十二卷藥方中也)以至十余日者。亦可用。

十余日外用小柴胡湯不愈者。若大便硬??醋C可下。則用大柴胡下之。(正三十)以過經(jīng)。其人氣稍虛當(dāng)下者。

用大柴胡湯則穩(wěn)。蓋恐承氣湯太緊。病患不禁也?!鹬倬霸啤A呷漳恐胁涣肆?。睛不和。無表里證。

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也。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正四十一)○又云。病患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脈雖浮數(shù)。可大柴胡下之。(正三十)假令已下。脈數(shù)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屬抵當(dāng)湯。(正九十一)

(十七)問病患有身大熱。反欲得衣。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此名表熱里寒。表寒里熱也。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衣。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仲景無治法。宜先與陰旦湯。(雜方六)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雜三十九)以溫其表。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仲景亦無治法。宜先與白虎加人參湯。(正六十五)熱除。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以解其外。大抵病有標(biāo)本。治有先后。表熱里寒者。脈須沉而遲。手或微厥。下利清谷也。所以陰證亦有發(fā)熱者。四逆湯(正七十五)、通脈四逆湯主之。(正八十一)表寒里熱者。脈必滑而厥??谠锷喔梢?。所以少陰惡寒而。時時自煩。不欲濃衣。用大柴胡下之(正三十)而愈。此皆仲景之余議也。

卷第四

此一卷論陰陽。治傷寒須識陰陽二證。手足各有三陰三陽。合為十二經(jīng)。在手背者為陽屬表為腑。在手掌里者為陰屬里為臟。足經(jīng)仿此。傷寒只傳足經(jīng)不傳手經(jīng)。素問熱論。亦只說足三陰三陽受病。巢氏言。一曰太陽屬小腸誤矣。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陽務(wù)于上。陰務(wù)于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

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候多語。陰證無聲。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陽虛則暮亂。陰虛則夜?fàn)帯?/span>

陰陽消息。證狀各異。然而物極則反。寒暑之變。重陽必陰。重陰必陽。陰證似陽。陽證似陰。陰盛隔陽。似是而非。若同而異。明當(dāng)消息以法治之。


(十八)問陰證

太陰少陰厥陰。皆屬陰證也。太陰者。脾也。少陰者。腎也。厥陰者。肝也?!鸷沃^太陰證。

太陰脾之經(jīng)。主胸膈脹。甲乙經(jīng)云。邪生于陽者。得之風(fēng)雨寒暑。邪中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

陰陽喜怒。又曰。賊風(fēng)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腑。陰受之則入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上為喘呼。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鸷沃^少陰證。

少陰腎之經(jīng)。主脈微細(xì)心煩。但欲寐?;蜃岳?。又問經(jīng)云。一二日少陰病者何也。謂國中病時。

腠理寒。便入陰經(jīng)。不經(jīng)三陽也。傷寒雖是三陰三陽。大抵發(fā)于陽則太陽也。發(fā)于陰則少陰也。

此二經(jīng)為表里。其受病最為多。陽明太陰受病頗稀。至于少陽厥陰肝膽之經(jīng)。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陽證不罷者。但治太陽。有初得病便見。(去聲)少陰證者。直攻少陰。亦不必先自太陽次傳而至。蓋寒氣入太陽。即發(fā)熱而惡寒。入少陰經(jīng)。只惡寒而不發(fā)熱也。三陰中寒。微則理中湯。(正七十四)稍厥或中寒下利。即干姜甘草湯。(正五十五)手足指頭微寒冷謂之清。(音去聲)此未消吃四逆。蓋疾輕故也。只可服理中干姜之類。大段重者。用四逆湯。(正七十五)無脈者用通脈四逆湯也。(正八一)○何謂厥陰證。厥陰肝之經(jīng)主消渴。氣上沖。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也。若陰氣獨盛。陽氣暴絕。則為陰毒。其證四肢逆冷。臍腹筑痛。身如被杖。脈沉疾?;蛲禄蚶.?dāng)急灸臍下。服以辛熱之藥。令陽氣復(fù)而大汗解矣。古人云。辛甘發(fā)散為陽。謂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類。能復(fù)其陽氣也。微用辛甘。甚則用辛苦。陰極發(fā)躁。陰證似陽。學(xué)人當(dāng)以脈別之。


(十九)問陽證

太陽陽明少陽。皆屬陽證也。太陽者。膀胱也。發(fā)熱惡寒頭疼腰痛而脈浮也。陽明者。胃也。不惡寒反惡熱。汗出。大便秘。潮熱而脈長也。少陽者。膽也??诳嘌矢擅{下滿。發(fā)熱而嘔?;蛲鶃砗疅岫}弦也。麻黃湯(正二十)、大青龍湯(正三十五)、桂枝湯、治太陽經(jīng)傷風(fēng)寒也。大柴胡湯(正三十)、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大承氣湯(正四一)、治陽明傷寒也。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治少陽傷寒也。

其他藥皆發(fā)汗吐下后證也?!鹑絷枤猹毷ⅰj帤獗┙^。即為陽毒。必發(fā)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錦紋。或下利赤黃。脈洪實。

或滑促。當(dāng)以酸苦之藥。令陰氣復(fù)而大汗解矣。古人云。酸苦涌泄為陰。謂苦參大青葶藶苦酒之類。(雜十六)能復(fù)其陰氣也。微用苦。甚則兼用酸苦。折熱復(fù)陰。若熱極發(fā)厥。陽證似陰。學(xué)人當(dāng)以脈別之。


(二十)問手足逆冷。臍腹筑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體如被杖?;蚶浜?。煩渴。脈細(xì)欲絕。

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qiáng)咽痛。糜粥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痛。短氣。

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雜七)、白術(shù)散(雜八)、附子散(雜九)、正陽散(雜十)、肉桂散(雜十一)、回陽丹(雜十二)、返陰丹(雜十三)、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并雜十四)之類??蛇x用之。○大抵陰毒。

本因腎氣虛寒?;蛞蚶湮飩ⅰ?/span>

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既伏陰。外又感寒?;蛳雀型夂鴥?nèi)伏陰。內(nèi)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發(fā)頭疼腰重腹痛。眼睛疼。身體倦怠。四肢逆冷。額上手背冷汗不止?;蚨酂┛省>窕秀?。如有所失。三二日間?;蚩善鹦?。不甚覺重。診之則六脈俱沉細(xì)而疾。尺部短小。寸口脈或大。(六脈俱浮大?;虺寥≈蠖簧跫舱?。非陰證也。大抵陽毒傷寒。其脈多弦而洪數(shù)。陰毒傷寒。其脈沉細(xì)而弦疾。不可不知也)若誤服涼藥。則渴轉(zhuǎn)甚。躁轉(zhuǎn)急。有此病證者。便須急服辛熱之藥。一日或二日便安。

○若陰毒漸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zhuǎn)甚?;蜓屎聿焕P南旅洕M結(jié)硬。躁渴。虛汗不止。

(陽盛則身熱而無汗。陰盛則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shù)栗而寒。寒則厥)或時鄭聲。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xì)而疾。一息七至已來。有此證者。速于氣海或關(guān)元二穴灸三二百壯。以手足和暖為效。仍兼服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白術(shù)散。內(nèi)外通逐。令陽氣復(fù)而大汗解矣。(陰獨盛而陽氣暴絕。則為陰毒。若陽獨盛而陰氣暴絕。則為陽毒。大凡陰陽離絕。非大汗不能復(fù)其正氣也)○若陰毒已深。疾勢困重。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一息八至以上?;虿豢蓴?shù)至。此則藥耳難為攻矣。但于臍中用蔥熨法(雜十五)、或灼艾三五百以來。手足不溫者。不可治也。如得手足溫。更服前熱藥以助之。若陰氣散。陽氣來。即漸減熱藥而調(diào)治之。(陽氣乍復(fù)。往往卻煩躁。慎不可投涼藥。煩躁甚者。再與返陰丹即定。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二十一)問發(fā)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錦文?;蛳吕帱S。而脈洪實。

此名陽毒也。傷寒病。若陽氣獨盛。陰氣暴絕。必發(fā)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錦文。

或下利赤黃。脈洪實?;蚧佟R擞盟峥嘀?。令陰氣復(fù)而大汗解矣。葶藶苦酒湯(雜十六)、陽毒升麻湯(雜十七)、大黃散(雜十八)、梔子仁湯(雜十九)、黑奴丸(雜二十)、可選而用之?!鸾酥蝹}洪大。內(nèi)外結(jié)熱。舌卷焦黑。

鼻中如煙煤。則宜以水漬布薄之。疊布數(shù)重。新水漬之。稍捩去水。搭于胸上。須臾蒸熱。又漬令冷如前薄之。仍數(shù)換新水。日數(shù)十易。熱甚者。置病患于水中。熱勢才退則已。亦良法也。


(二十二)問病患潮熱獨語。如見鬼狀。發(fā)則不識人。尋衣撮空。直視微喘。

仲景云。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

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正四一)。

若一服利則止后服。脈弦者生。澀者死。(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證見陰脈者死。病患有陽證而脈澀者。慎不可下)

(二十三)問胸膈不快。滿閉塞。唇青手足冷。脈沉細(xì)。少情緒?;蚋雇?。

此名太陰也。近人多不識陰證。才見胸膈不快。便投食藥。非其治也。大抵陰證者。由冷物傷脾胃。陰經(jīng)受之也。主胸膈滿。面色及唇皆無色澤。手足冷。脈沉細(xì)。少情緒。亦不因嗜欲。但內(nèi)傷冷物。或損動胃氣。遂成陰證。復(fù)投巴豆之類。胸膈愈不快?;蛲露=?jīng)一二日遂致不救。

蓋不知寒中太陰也。太陰者。脾之經(jīng)也?!鹩謫柸f一飲食不節(jié)、胸膈不快、寒中陰經(jīng)、何法以治之。

答云。急作理中湯、加青橘陳橘銼如麻豆大。

服一二劑。胸膈即快。枳實理中丸(雜八一)、五積散、(雜二十一)尤良。


(二十四)問脈微細(xì)。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

此名少陰也。少陰之為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四逆湯主之(正七五)?!鹕訇幉 H艨谠锷喔啥收?。須急下之。不可緩也。大承氣湯主之。(正四一)若脈沉而遲者。須溫之。四逆湯主之。蓋以口燥而渴者。知其熱。脈沉而遲者。別其寒也。少陰屬腎。古人謂之腎傷寒也。腎傷寒。

口燥舌干而渴。固當(dāng)急下。大抵腎傷寒。亦多表里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脈沉細(xì)。舊用四順湯。古人恨其熱不堪用云。腎病而體猶有熱者??煞倬八哪嫔ⅲㄕ吡H粢咽嗳?。下利不止。手足徹冷。乃無熱候??稍鰮p四順湯。(雜百十九)○少陰病若惡寒而。時時自煩。不欲濃衣者。用去大黃大柴胡湯(正三十)。○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xì)辛附子湯(正二十三)微汗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常見少陰無陽證者。亦須微發(fā)汗。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此學(xué)人不可不知也。


(二十五)問身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

此名陰證似陽也。陰發(fā)躁熱發(fā)厥。物極則反也。大率以脈為主。諸數(shù)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最驗也。假令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皆陰證也。身微熱者。里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若醫(yī)者不看脈。以虛陽上膈躁。誤以為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臺秘要云。陰盛發(fā)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證面赤者。四逆加蔥白主之。


(二十六)問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虼蟊愫谏?。脈沉而滑。

此名陽證似陰也。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虼蟊愫谏?。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證也。輕者白虎湯(正六四)。甚者承氣湯(正四二)。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

此是伏熱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氣(正四一)加分劑下之。汗出立瘥。(仲景所謂厥應(yīng)下之者此也)○兼熱厥與陰厥自不同。熱厥者。微厥即發(fā)熱。若陰厥即不發(fā)熱。四肢逆冷。惡寒脈沉而細(xì)。大小便滑泄矣。


(二十七)問身冷脈細(xì)沉疾。煩躁而不飲水。

此名陰盛隔陽也。傷寒陰盛隔陽者。病患身冷。脈細(xì)沉疾。煩躁而不飲水者是也。若欲引飲者非也。不欲飲水者。宜服霹靂散(雜二十二)。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藥通散寒氣。然后熱氣上行。汗出乃愈?;鹧嫔ⅲs二十二)、丹砂丸(雜二十四)、并主之。


(二十八)問手足逆冷

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陰陽不相順接。手足逆冷也。陽氣衰。陰氣盛。陰勝于陽。故陽脈為之逆。不通于手足。所以逆冷也。傷寒熱多厥少者。其病當(dāng)愈。厥多熱少者。其病為進(jìn)?!鹑挥欣湄省?/span>

有熱厥。當(dāng)仔細(xì)辯認(rèn)?!鹄湄收?。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shù)。足多攣臥而惡寒?;蜃砸赂采w。不飲水?;蛳吕骞取;蚯灞阕哉{(diào)。(清便自調(diào)。即是大便如常)或小便數(shù)。外證多惺惺而靜。脈雖沉實。按之遲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湯(正七五)理中湯(正七四)。通脈四逆湯。(正八一)當(dāng)歸四逆湯。(正七八)當(dāng)歸四逆加茱萸生姜湯(正八十)。白通加豬膽湯(正九八)。皆可選用也?!馃嶝收?。國中病。必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

至二三日乃至四五日。方發(fā)厥兼熱厥者。厥至半日卻身熱。蓋熱氣深。則方能發(fā)厥。須在二三日后也。

若微厥即發(fā)熱者。熱微故也。其脈雖沉伏。按之而滑。為里有熱。其人或畏熱?;蝻嬎?。或揚(yáng)手?jǐn)S足。

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證多昏憒者。知其熱厥也。白虎湯(正六四)。承氣湯(正四二)。隨證用之。仲景云。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yīng)下之而反發(fā)汗者。必口傷爛赤。(熱厥當(dāng)下。故云厥應(yīng)下之者。若反發(fā)汗。必口傷爛赤也)又有下證悉具而見四逆者。是失下后。血氣不通。四肢便厥。醫(yī)人不識。卻疑是陰厥。復(fù)進(jìn)熱藥禍如反掌。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滑。頭上有汗。其手雖冷。時復(fù)指爪溫。須便用承氣湯下之。不可拘忌也。(諸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不可汗。然有須下、有須汗證者。謂手足雖逆冷。時有溫時。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逆也。當(dāng)消息之)○若病患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而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者。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綿衣包手足令溫暖。急服五味子湯(雜二十五)?;蚣媾c麻黃細(xì)辛甘草湯之類。服之時。必大汗而解矣?!鸹騻誓娑南抡煺摺R讼戎嗡?。當(dāng)服茯苓甘草湯(正五三)。卻治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下利也?!鹩钟胁』际肿阖世?。脈乍結(jié)者。邪氣結(jié)在胸也。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dāng)吐之。宜瓜蒂散(正百十一)。蓋病在胸中。亦能令人手足厥。但認(rèn)脈乍結(jié)者是也。(陰虛則結(jié)。脈來緩時一止復(fù)來曰結(jié)。主胸滿煩躁)○若傷寒發(fā)厥至七八日。膚冷而躁。無時暫安者。為臟厥。此為難治?!鹩謫栔倬吧訇幩哪鏈S钟兴哪嫔?。何也。答曰。大抵少陰病不可便用熱藥。且如少陰病亦有表熱者。仲景謂之晚發(fā)熱。用麻黃細(xì)辛之類以發(fā)汗。終不成少陰證。便不得發(fā)汗耶。今少陰病四肢冷。亦有內(nèi)熱者。仲景用四逆散。(正七六)是也。四逆湯用附子干姜。而四逆散主四逆。而其人或咳或悸?;蛐”悴焕??;蚋怪型??;蛐估轮亍R陨喜〗詿嶙C耳。


(二十九)問吐長蟲

此名蛔厥也?;棕收摺EK寒蛔上入膈。其人吐蛔也。此是厥陰證?;虿』加泻?。復(fù)發(fā)其汗。胃中冷。及因發(fā)汗后身熱。重發(fā)其汗。胃中虛冷。故長蟲逆上。先服理中丸(正七四)次用烏梅丸(正百六)。


(三十)問身體重少氣。陰腫入里。腹內(nèi)絞痛。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婦人則里急。腰胯連腹內(nèi)痛。

此名陰陽易也。傷寒病新瘥。陰陽氣未和。因合房室。則令人陰腫入腹絞痛。婦人則里急。腰胯連腹內(nèi)痛。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fù)。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陽易其婦人病新瘥未平復(fù)。男子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陰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疫著于人。如換易然。其病狀身體重。熱上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則皆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jié)解離。經(jīng)脈緩弱。血氣虛。骨髓枯竭。便恍恍翕翕。

氣力轉(zhuǎn)小。著床而不能搖動。起止仰人?;蛞龤q月方死。燒散(正百十三)(音加)。鼠糞湯(雜二十六)、竹皮湯、干姜湯、青竹茹湯、當(dāng)歸白術(shù)湯(并雜二十七)、可選用之。

卷第五

此一卷論治法。古人治傷寒有法。非雜病之比。五種不同。六經(jīng)各異。陰陽傳受。日數(shù)淺深。

藥劑溫涼。用有先后。差之毫厘。輕者危殆。況不識法者乎。傷寒唯兩感不治。其余證候。雖感異氣。能消息之。無不愈者。其有差失。仲景所謂醫(yī)殺之耳。知其法者。若網(wǎng)在綱。如此而汗。如此而吐。如此而下。桂枝承氣。瓜蒂四逆。用之無不瘥。唯其應(yīng)汗而下。為痞為結(jié)胸。為懊。應(yīng)下而汗。為亡陽。為譫語。為下厥上竭。又有當(dāng)溫反吐。療熱以溫。變證百出。無復(fù)紀(jì)律。擾擾萬緒起矣。大抵傷于寒為病熱。孫真人云。服承氣湯。得利瘥。慎不中補(bǔ)也。熱氣得補(bǔ)復(fù)成。王叔和云。

虛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二人之論。疑若相戾。然熱氣有實有虛。非深得仲景之意。豈能至此耶。


(三十一)問冬謂之傷寒。春謂之溫病。夏謂之熱病。

素問云。冬三月。是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又云。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

為冬之怒。是以嚴(yán)寒冬令。為殺厲之氣。君子善攝生。當(dāng)嚴(yán)寒之時。行住坐臥。護(hù)身周密。故不犯寒毒。彼奔馳荷重。勞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當(dāng)陽閉藏而反擾動之。則郁發(fā)腠理。津液強(qiáng)漬。為寒所薄。膚腠致密。寒毒與營衛(wèi)相渾。當(dāng)是之時。壯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矣。其實時而病者。頭痛身疼。肌膚熱而惡寒。名曰傷寒。其不實時而病者。寒毒藏于肌膚之間。至春夏陽氣發(fā)生。則寒毒與陽氣相搏于營衛(wèi)之間。其病與冬時即病。無異。

但因春溫氣而變。名曰溫病。因夏熱氣而變。名曰熱病。溫?zé)岫V币詿嶂嗌贋榱x。陽熱未盛。

為寒所制。病名為溫。陽熱已盛。寒不能制。病名為熱。故大醫(yī)均謂之傷寒也。


(三十二)問三日以前當(dāng)汗。三日以后當(dāng)下。

古人云。未滿三日者??珊苟?。其滿三日者??尚苟?。此大略之言耳。病患有虛有實。邪氣傳受。遲速不等。豈可拘以日數(shù)。仲景云。日數(shù)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由宜發(fā)汗。日數(shù)雖少。

若有里證而脈沉者。即宜下之。正應(yīng)隨脈以汗下之。(傷寒固有始得病便變陽盛之證。須便下之。又有腠理寒。一二日便成少陰病者。須急溫之)又況六氣之邪。乘虛入經(jīng)。自背得之則入太陽?;蛉肷訇?。(緣少陰有伏脈在背)自面感之。則入陽明之類。不必皆始于太陽。兼寒邪有首尾止在一經(jīng)?;蜷g傳一二經(jīng)。不可以一理推。但據(jù)脈與外證治之。此活法也。假令有人脈浮頭項強(qiáng)痛。發(fā)熱而惡寒。每日如此。不以日數(shù)多少。只是太陽經(jīng)受之。其余經(jīng)絡(luò)皆仿此。大抵傷寒憑脈與外證以汗下之。若過日多。脈尚大浮數(shù)。按之不足者。尚責(zé)太陽也。可發(fā)汗而愈。若按之實者。汗之必死。

須下之而愈也。若始得病脈細(xì)沉數(shù)。外證或腹?jié)M咽干?;蚩谠锷喔啥省檎?zé)屬里??上轮?。

若無此證。但發(fā)熱脈沉者。誤下必死。須行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麻黃細(xì)辛附子湯(正二十三)、小發(fā)汗。此皆仲景之確論也。


(三十三)問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

素問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nèi)熱。陽盛則內(nèi)熱。陰盛則外寒。故治傷寒者。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也。陰陽虛盛。非謂分脈尺寸也。表、陽也。里、陰也。外臺云。表病里和。汗之則愈。表和里病。下之則愈。亦只是論表里陰陽以汗下之。(難經(jīng)云陰陽虛實者。說脈也。素問云陰陽虛盛者。說表里也。仲景論傷寒汗下。故引素問表里之義。與外臺所論合矣)○大抵營衛(wèi)為表屬陽。胃腑為里屬陰。寒毒爭于營衛(wèi)之中。必發(fā)熱而惡寒。尺寸俱浮大。內(nèi)必不躁。設(shè)有微煩。其人飲食欲溫而惡冷。為陽虛陰盛也。汗之則愈。誤下則死?!鹑艉鞠嗖跔I衛(wèi)之內(nèi)。而陽勝陰衰。極陰變陽。寒盛生熱。而陽熱之氣盛而入里。熱毒居胃。水液干涸。燥糞結(jié)聚。其人外不惡寒。必蒸蒸發(fā)熱而躁。甚則譫語。其脈浮滑而數(shù)?;蚝閷崱殛柺㈥幪撘?。下之則愈。誤汗則死。

謹(jǐn)按黃帝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nèi)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nèi)寒。蓋陽主外而陰主內(nèi)。又曰。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則愈。今三十三問誤寫作陽盛則內(nèi)熱。陰盛則外寒。竊詳內(nèi)外寒熱不同。則汗下差誤。便分死生。又按將作監(jiān)簿王宗正難經(jīng)疏義有陰陽盛虛汗下圖。與素問合。以理考之。此是三十三問誤寫。合行刊正。勿誤后人。


(三十四)問仲景有發(fā)汗者。有和解之者。

傷寒表證須看營衛(wèi)淺深。故仲景有正發(fā)汗湯劑。如麻黃湯(正二十)、桂枝湯(正一)、大青龍湯(正三五)、是也。

有和解其表。如小青龍湯(正三六)、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白虎湯(正六四)、桂枝二越婢一湯(正四)、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之類是也。后人不能深究寒熱淺深。藥性緊慢。一概用藥。因茲夭傷。其間縱獲生全。往往汗后虛乏。遂致勞復(fù)。或變生百病。淹引歲月。卒至不救。此皆由汗下過度。陰陽并竭。血氣羸損。以致此禍。

如遇病輕。但當(dāng)和解之。所謂和其營衛(wèi)以通津液。令其自解也。


(三十五)問仲景有宜下之。有微和其胃氣者。

傷寒里證須看熱氣淺深。故仲景有宜下之。如大承氣湯(正四一)、小承氣湯(正四二)、十棗湯(正八九)、大柴胡湯(正三十)、是也。

有微和其胃氣。如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三)、脾約丸、(雜六六)少與小承氣(正四二)、微和之之類是也。金匱玉函云。虛者十補(bǔ)勿一瀉。強(qiáng)實者瀉之。虛實等者。瀉勿大泄之。故王叔和序傷寒有承氣之戒?!鹩謫栟D(zhuǎn)藥孰緊。答曰。

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diào)胃承氣湯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蕩滌熱積。皆用湯液。

不得用丸子藥。不可不知也。(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zhuǎn)藥。蓋為病輕者設(shè)也)

(三十六)問傷寒一日頭疼口干煩滿而渴。二日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

此名兩感傷寒也。兩感者。表里俱病也。太陽與少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陰陽雙傳。臟腑俱病。此為難治。六日而死矣。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仲景無治法。但云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后。發(fā)表攻里。本自不同。尋至第三卷中。言傷寒下之后復(fù)下利不止、身疼痛者。當(dāng)急救里。宜四逆湯。(正七五)復(fù)身體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dāng)救表。宜桂枝湯(正一)。遂以意尋比仿效。治兩感有先后。宜先救里。若陽氣內(nèi)正。即可醫(yī)也。內(nèi)才正。急當(dāng)救表。蓋內(nèi)尤為急。

才溫內(nèi)。則急救表。亦不可緩也。


(三十七)問傷寒已經(jīng)發(fā)汗吐下仍不解。(古人謂之壞病)

仲景云。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當(dāng)知何逆。

隨證治之。又云。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其脈沉緊者??膳c小柴胡湯。(正二十九)若已吐下發(fā)汗。小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蓋為病中又感異氣。變?yōu)閴牟 R詴r令寒暑燥濕風(fēng)氣不節(jié)。脈息與少陽相異。(小柴胡證罷)證候與傷寒不同。(麻黃桂枝不中與也)明當(dāng)消息其由。以法治之。若脈尺寸俱盛。重感于寒。變?yōu)闇丿憽?/span>

(先熱后寒。名曰溫瘧。在第六卷四十四問)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于風(fēng)。變?yōu)轱L(fēng)溫。(四肢不收。頭疼身熱。常自汗出。在第六卷四十五問)陽脈浮數(shù)。陰脈實大。更遇溫?zé)?。變?yōu)闇囟尽?/span>

為病最重。(春月肌肉發(fā)斑。名曰溫毒。在第六卷又五十問)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

變?yōu)闇匾?。(一歲之中。長幼疾狀多相似。感四時不正之氣。在第六卷四十六問)脈證之變。方治不同。仲景謂溫病之脈。行在諸經(jīng)。不知何經(jīng)之動。隨其經(jīng)而取之也。又有傷寒過經(jīng)。再受熱邪。

留蓄臟腑。病候多變。久而不瘥。陰陽無復(fù)綱紀(jì)。及傷寒解后虛羸少氣。皆名壞傷寒也。知母麻黃湯(雜二十八)鱉甲散(雜二十九)黑奴丸(雜二十)檢方與病證相參選用之。若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正九五)

卷第六

此一卷論傷寒、傷風(fēng)、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fēng)溫、溫疫、中濕、濕溫、病、溫毒之名。

天下之事。名定而實辨。言順則事成。又況傷寒之名。種種不同。若識其名??v有差失。功有淺深。

效有遲速耳。不得其名。妄加治療。往往中暑乃作熱病治之。反用溫藥。濕溫乃作風(fēng)溫治之。復(fù)加發(fā)汗。名實混淆。是非紛亂。性命之寄。危于風(fēng)燭。今于逐問下詳載疾狀而名之曰某病。庶幾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如暗得明。胸中曉然。而處病不瘥矣。


(三十八)問脈浮而緊澀。頭疼身體拘急。惡寒無汗。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煩躁。

此名傷寒也。傷寒之候。發(fā)熱惡寒。頭疼腰脊痛。脈緊無汗。宜發(fā)汗而解。麻黃湯主之。(正二十)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又人參順氣散(雜三十)。蔥豉湯。(雜七四)蒼術(shù)散。(雜三一)麻黃葛根湯(雜三十二)可選而用之。○然太陽病亦有熱多寒少者。須仔細(xì)看脈與證也。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脈浮者。雖熱多寒少。自可發(fā)汗。若脈弱者無陽也。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正四)。熱多寒少而尺脈遲者。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加黃最良。尺脈尚遲。再作一劑?!鸹蛱栕C宜汗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利。

則頻頻與少桂枝湯(正乙)。使體潤。連日。當(dāng)自解?!鸺偃缌芗音曳ú豢珊?。亦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之類和解之。


(三十九)問脈浮而緩。寸大而尺弱。自汗體熱。頭疼惡風(fēng)。熱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慘。煩躁。

手足不冷。

此名傷風(fēng)也。傷風(fēng)之候。頭疼發(fā)熱。脈緩。汗出惡風(fēng)。當(dāng)須解肌。宜桂枝湯主之(正一)。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敗毒散(雜三十三)。獨活散(雜三十四)。可選用之。治太陽中風(fēng)。有汗用桂枝湯。凡脈緊必?zé)o汗。唯濡而緊。卻自汗。勿誤用小建中湯也。(正三十七)須是脈浮而緩者。方可用桂枝也。項背強(qiáng)者。桂枝湯加葛根也(正十八)。

(本草葛根主傷風(fēng)有濕。開竅解肌。蓋桂枝加葛根者。謂中風(fēng)有濕。當(dāng)加之去其風(fēng)濕。取微汗者。

風(fēng)濕去也)里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正八)(不飲水者是也)凡發(fā)汗后。汗不止為漏風(fēng)。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正六)腹?jié)M者。太陰證。脈浮者??煞鹬l(fā)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

桂枝加大黃湯也。(正十三)○雖然。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yīng)驗。自江淮間。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證可加黃芩半兩。陽旦湯是也(雜百十六)。夏至后有桂枝證??杉又敢粌?。石膏二兩?;蚣由榘雰?。若病患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岐伯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也。大抵用溫藥當(dāng)避春。用熱藥當(dāng)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yuǎn)溫。用熱遠(yuǎn)熱者也)○又問傷寒與傷風(fēng)何以別之。傷寒者。脈緊而澀。傷風(fēng)者。脈浮而緩。傷寒者無汗。(脈澀故也)傷風(fēng)者有汗。

傷寒者畏寒不畏風(fēng)。傷風(fēng)者畏風(fēng)不畏寒。大抵太陽病者。必脈浮發(fā)熱惡風(fēng)惡寒也。惡寒者不當(dāng)風(fēng)而自增寒。惡風(fēng)者當(dāng)風(fēng)而增寒也。六經(jīng)皆有傷寒傷風(fēng)。其證各異。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fēng)。脈緊無汗。

為傷寒。陽明善饑為中風(fēng)。不食為傷寒。少陽兩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為中風(fēng)??诳嘌矢赡垦閭?/span>

若三陰傷風(fēng)無變異形證。但四肢煩疼。余證同三陽。


(四十)問有發(fā)熱惡寒。煩躁。手足溫而脈反浮緊者。有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冷而脈反浮緩者。

此名傷風(fēng)見寒脈。傷寒見風(fēng)脈也。蓋發(fā)熱惡風(fēng)煩躁手足溫為中風(fēng)。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中風(fēng)見寒脈也。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脈浮緩為中風(fēng)脈。是傷寒見風(fēng)脈也。中風(fēng)見寒脈。傷寒見風(fēng)脈。宜服大青龍湯(正三十五)。蓋大青龍證脈似桂枝反無汗。病似麻黃反煩躁是也。(脈弱有汗為桂枝證。脈緊不煩躁為麻黃證)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用大青龍湯也。以其中風(fēng)并傷寒俱盛。故青龍湯添麻黃作六兩。又似合桂枝湯藥味在內(nèi)。添石膏所以為緊。

此治營衛(wèi)俱病。若證不審。誤用大青龍湯。則發(fā)汗多傷人。(以其有煩躁一證。故可用大青龍湯)大抵感外風(fēng)者為傷風(fēng)。感寒冷者為傷寒。故風(fēng)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桂枝主傷衛(wèi)。麻黃主傷營。大青龍主營衛(wèi)俱傷故也。風(fēng)傷衛(wèi)者。病在皮膚之間也。以衛(wèi)行脈外。為陽。主外。皮膚之間衛(wèi)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淺。寒傷營者。寒氣中于肌肉也。以營行脈中為陰。主內(nèi)。肌肉之間。營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深。所以桂枝與麻黃所施各異。戒勿誤用。以有淺深之別。風(fēng)寒之殊。大醫(yī)當(dāng)宜審諦。大青龍尤宜慎用。仲景云。脈微弱汗出惡風(fēng)者。不可服青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類纂云。凡發(fā)汗過多。筋惕肉。振搖動人。或虛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正百五)以救之。

羸甚者芍藥或量多少與之。惡熱藥者。去附子。余根據(jù)加減法。仲景制真武湯。乃為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fā)汗多。亡陽有此證。故用真武湯。若調(diào)理順者。無此證也。


(四十一)問夏月發(fā)熱惡寒。頭疼身體支節(jié)痛重。其脈洪盛者。

此名熱病也。冬傷于寒。因暑氣而發(fā)為熱病。治熱病與傷寒同。有汗宜桂枝湯。(正一)無汗宜麻黃湯。(正二十)加煩躁者。宜大青龍湯(正三十五)。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太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須用加減法。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半兩。夏至后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也。蓋桂枝麻黃湯性熱。

地暖之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fā)黃斑出之失。熱病三日外。與湯不瘥。脈勢仍數(shù)。邪氣猶在經(jīng)絡(luò)。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雜三十五)此方夏至后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青龍湯用也。古方三月至夏為晚發(fā)傷寒。梔子升麻湯。(雜三十六)亦可選用之?!鹩謫栂闹梁蠼钥尚邪谆阂?。

白虎湯治中暑與汗后一解表藥耳。今之醫(yī)者。見六月中病。多云中暑。不辨熱病。用藥大涼。又況夏月陰氣在內(nèi)。最難調(diào)治。白虎湯尤宜戒之。


(四十二)問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

此名中暑也。大抵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甲乙經(jīng)云。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傷寒即身體支節(jié)痛重。其脈洪盛。按之有力。此是冬月感寒深。至夏發(fā)耳。中暑即背寒面垢。(其面如涂油。類纂云。面垢者陽證也。一名面塵。若塵埃之著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

但覺倦怠。四肢卻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正六四)。痰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雜四)不惡寒者。竹葉湯主之。(正九五)頭疼惡心煩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正六六)最妙。○又問中暑何故灑然毛聳惡寒。答曰。

經(jīng)云。四時八風(fēng)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熱病法治之。復(fù)用溫?zé)崴?。必致發(fā)黃斑出。更為蓄血。尤宜戒之。


(四十三)問夏至以前。發(fā)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脈浮緊。

此名溫病也。春月傷寒。謂之溫病。冬傷于寒。輕者夏至以前發(fā)為溫病。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fā)也。(又非溫疫也)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月熱病不同。蓋熱輕故也。(春初秋末。陽氣在里。

其病稍輕。縱不用藥治之。五六日亦自安)升麻湯(雜一)、解肌湯(雜三八)、柴胡桂枝湯、(正三一)最良。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正二九)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也?;驘┛拾l(fā)熱不惡寒與虛煩者。并竹葉石膏湯(正九五)。次第服之。麻黃桂枝大青龍。唯西北二方四時行之。無有不驗。若江淮間。地偏暖處。唯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以前。桂枝麻黃大青龍內(nèi)宜加減也。(加減法。在熱病門)

(四十四)問病患先熱后寒。尺寸脈俱盛。

此名溫瘧也。先熱后寒。名曰溫瘧。病患尺寸俱盛。重感于寒。變成溫瘧。小柴胡湯主之。(正二九)瘧疾寒熱相等。及先熱后寒者。俱宜與小柴胡湯。先寒后熱者。小柴胡加桂湯。(雜三九)有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湯。(雜四十)有多寒但寒者。柴胡桂姜湯。(雜四一)有汗多煩渴。小便赤澀。素有瘴氣。及不服水土。嘔吐甚者。

可服五苓散。(正六六)脈小緊。寒熱嘔吐。間日頻日。發(fā)作無時。大便秘者??煞蟛窈鷾轮#ㄕ┟}浮大。

寒熱往來者。可服祛邪丸吐之。(雜四三)久不愈者。服瘧母煎丸。(雜四二)當(dāng)自愈。治瘧之法。無以過也。○大抵瘧脈自弦。弦數(shù)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fā)汗。浮者可吐之。

夏傷于暑。秋必病瘧。此非傷寒之謂。以其壞傷寒有溫瘧一證。故因而及之。


(四十五)問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

此名風(fēng)溫也。其人素傷于風(fēng)。因復(fù)傷于熱。風(fēng)熱相搏。即發(fā)風(fēng)溫。主四肢不收。(左傳曰。風(fēng)淫末疾)頭疼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少陰火。厥陰風(fēng))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即譫言。獨語。內(nèi)煩躁擾。不得臥。若驚癇。目亂無精。療之者。復(fù)發(fā)其汗。如此死者。醫(yī)殺之也。

風(fēng)溫不可發(fā)汗。宜葳蕤湯。(雜四五)風(fēng)溫身灼熱者。知母干葛湯。(雜四六)風(fēng)溫加渴甚者。栝蔞根湯。(雜四七)風(fēng)溫脈浮身重汗出。漢防己湯。(雜四八)

(四十六)問一歲之中。長幼疾狀多相似。

此名溫疫也。四時皆有不正之氣。春夏亦有寒清時。秋冬或有暄暑時。人感疫厲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雜四九)、務(wù)成子螢火丸、圣散子(并雜五十)、敗毒散。(雜三十三)冬氣溫。春氣寒。夏氣冷。秋氣熱。為時氣。時氣與傷寒同而治有異者。蓋因四時不正之氣而更改。不拘以日數(shù)淺深。汗吐下隨證施行。所以圣散子不問表里陰陽者此也。唯圣散子性差熱。

用者宜詳之。若春應(yīng)暖而清氣折之。則責(zé)邪在肝。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

病熱猶輕。升麻散(雜一)解肌湯主之。(雜三十八)夏應(yīng)暑而寒氣折之。則責(zé)邪在心。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調(diào)中湯(雜五一)、射干湯(雜五二)、半夏桂枝甘草湯(雜五三)??蛇x而用之。秋應(yīng)涼而反大熱。抑之則責(zé)邪在肺。濕熱相搏。民多病癉。癉者黃也。宜白虎加蒼術(shù)湯。(雜百十七)煎茵陳汁調(diào)五苓散。(正六十六)冬應(yīng)寒而反大溫。抑之則責(zé)邪在腎。其冬有非節(jié)之暖者。名為冬溫。此屬春時陽氣發(fā)于冬時。則伏寒變?yōu)闇夭 R溯谵?。(雜四五)仲景云。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者。傷寒氣而作。冬溫者。感溫氣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觸冒之過。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不可拘以日數(shù)。發(fā)汗吐下。隨證施行。要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溫以清。

冷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以平為期。不可以過。此為大法。


(四十七)問一身盡痛。發(fā)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此名中濕也。風(fēng)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guān)節(jié)。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

(脈細(xì)者非也)主一身盡痛。發(fā)熱身黃。小便自利者。術(shù)附湯。(正七十)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dāng)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正七一)五苓散(正六六)主之。至真要論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匱要略云。濕家身煩痛??膳c麻黃湯加白術(shù)四分。發(fā)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濕家雖身體痛。不可太發(fā)汗。汗出則作。大抵中濕者。水濕之蒸氣。及汗出當(dāng)風(fēng)。取冷過度?;蛑徐F露與風(fēng)寒氣合者曰痹。皆由中于濕而后挾以異氣。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非附子桂術(shù)不能去也。其風(fēng)多者為煩熱。為流走。為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輩不能散也。其中氣者為堅滿。為癃閉。非甘遂葶藶枳術(shù)不能泄也。


(四十八)問支體痛重。不可轉(zhuǎn)側(cè)。額上微汗不欲去被?;蛏砦⒛[。

此名風(fēng)濕也。脈浮為風(fēng)。濕是風(fēng)氣與濕氣相搏。肢體痛重。不可轉(zhuǎn)側(cè)。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欲發(fā)汗。但身潤。則風(fēng)濕俱去。若大發(fā)其汗。則風(fēng)氣去濕氣在矣。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雜五四)防己黃湯、(雜五五)桂枝附子湯(正六九)桂枝加白術(shù)湯。甘草附子湯、(正七一)術(shù)附湯、(正七十)杏仁湯、(雜五六)敗毒散(雜三十三)可選而用之。身腫者。甘草附子湯加防風(fēng)。


(四十九)問兩脛逆冷。胸腹?jié)M。多汗。頭目痛苦。妄言。

此名濕溫也。其人嘗傷于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則發(fā)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jié)M。又胸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脾屬土主濕)不可發(fā)汗。汗出必不能言。

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HT。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白虎加蒼術(shù)湯。(雜百十七)主之(此方出傷寒微旨。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雜四十)

(五十)問發(fā)熱惡寒。頸項強(qiáng)急。腰身反張如中風(fēng)狀?;蝮⒖卩?。

此名也。傷風(fēng)頸項強(qiáng)急。身體反張。屬太陽經(jīng)。先因傷風(fēng)。又感寒濕而致然也。古人謂之病。(音幟。又作痙。巨郢反。者。強(qiáng)直也。古人以強(qiáng)直為。金匱要略云。太陽病。

其身體KTKT。便為也)外證發(fā)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xì)。而項背反張強(qiáng)硬。如發(fā)癇之狀。此為異耳。(新產(chǎn)血虛多汗出喜中風(fēng)亦有此證)當(dāng)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cè)帷?/span>

(無汗惡寒名剛。有汗不惡寒名柔,)無汗葛根湯主之(正廿六)有汗桂枝加葛根湯(正十八)主之。(本草葛根主傷風(fēng)有濕開竅解?。┓矂?cè)岫?。小續(xù)命湯。(雜五七)并可與之。

(有汗者小續(xù)命湯去麻黃加葛根也)若審知剛。胸滿口噤。其人臥不著席。腳攣急。咬齒。當(dāng)行大承氣湯。(正四一)(外臺云。熱而者死。熱病痙者。反折螈。齒噤也)○又問剛?cè)岫Ec陰陽二痙是如何亦作痙。陽痙屬剛。陰痙屬柔。附術(shù)散、(雜五八)桂心白術(shù)湯、(雜五九)附子防風(fēng)散、(雜六十)八物白術(shù)散、(雜六一)桂枝煮散??蛇x而用之。(活人續(xù)集解惑論云.合面而臥為陰痙。仰目者為陽痙。又云或因濕家發(fā)汗多。則發(fā)也)

(又五十)問初春病患肌肉發(fā)斑癮疹如錦紋?;蚩刃膼?。但嘔清汁。

此名溫毒也。溫毒發(fā)斑者。冬時觸冒疹毒。至春始發(fā)。病初在表。或已發(fā)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瓦斯不散。故發(fā)斑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

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fā)。則肌肉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清汁葛根橘皮湯主之。(雜九四)黃連橘皮湯(雜百廿五)尤佳。

卷第七

此一卷論痰證、食積、虛煩、香港腳。與傷寒相似。實非傷寒也。所謂朱紫相陵。玉石不分。醫(yī)者處病滅裂。見其發(fā)熱惡寒。往往作傷寒治之。發(fā)汗吐下。因茲夭橫者多矣。今特立一門。別而論之、庶幾覽者知其非傷寒也。


(五十一)問憎寒發(fā)熱。惡風(fēng)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而頭不疼。項不強(qiáng)。

此為有痰也。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發(fā)熱。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疼。項不強(qiáng)為異。

宜服柴胡半夏湯、(雜六二)金沸草散、(雜六三)大半夏湯。(雜六四)若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用瓜蒂散吐之。古法服瓜蒂散。(正百十一)凡服一錢匕。藥下使臥。欲吐且忍之。良久不吐。取三錢匕湯二合和服。以手指之便吐矣。不吐復(fù)稍增之。以吐為度。若吐少病不除。明日如前法再服之??芍猎偃?。不可令人虛也。藥力過時不吐者。啜熱湯一升。以助藥力。吐訖。便可食。無復(fù)余毒。若服藥過多者。飲水解之。


(五十二)問頭疼脈數(shù)。發(fā)熱惡寒。而身不痛。左手脈平和。

此名食積也。傷食亦令人頭痛。脈數(shù)發(fā)熱。但驗左手人迎脈平和。身不疼痛者是也。甲乙經(jīng)云。人迎緊盛傷于寒。氣口緊盛傷于食。左手關(guān)前一分者。人迎之位也。右手關(guān)前一分者。氣口之位也。蓋人迎主外。氣口主中。以此別之。傷食之證。由脾胃伏熱。因食不消。發(fā)熱似傷寒。

卻身不疼痛。此為異耳。若膈實嘔吐者。食在上脘。宜吐之。若心腹?jié)M痛者。

宜下之治中湯(雜百十五)五積散、(雜廿一)黑神丸、(雜六七)可選而用也。


(五十三)問不惡寒身不痛。頭不疼。脈不緊。但煩熱者。

此名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fā)汗。頭不痛。脈不緊數(shù)。故知非里實也。不可下。如此者。內(nèi)外皆不可攻。攻之必遂損竭多死也。此虛煩。但當(dāng)與竹葉湯。(正九五)若嘔者與橘皮湯(雜三十七)一劑不愈。再與之。孫真人云。此法數(shù)用甚有效。傷寒虛煩。亦宜服之。王叔和云。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正宜服竹葉湯。


(五十四)問傷寒頭疼身熱。支節(jié)痛。大便秘?;驀I逆而腳屈弱者。

此名香港腳也。傷寒只傳足經(jīng)。不傳手經(jīng)。地之寒暑風(fēng)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遂成香港腳。所以病證與傷寒相近。其脈浮而弦者。起于風(fēng)。濡而弱者起于濕。洪而數(shù)者起于熱。遲而澀者起于寒。風(fēng)者汗而愈。濕者溫而愈。熱者下而愈。寒者熨而愈。香港腳之病。始得不覺。因他病乃知。毒瓦斯入心。則小腹頑痹不仁。令人嘔吐。死在朝夕矣。然終是與傷寒不同者。孫真人云。卒起腳屈弱不能轉(zhuǎn)動。有此為異耳。要之有香港腳之人。先從腳起?;蛳染徣跆郾?。(寒氣勝者為痛痹。有寒故痛也)或行起忽倒?;騼擅勀[痛。(亦有不腫者)或腳膝枯細(xì)?;蛐闹锈旒?。或小腹不仁。(病久入深。營衛(wèi)之行澀。皮膚不茱。故為不仁。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或舉體轉(zhuǎn)筋?;蛞娛硣I逆。惡聞食氣?;蛐貪M氣急?;虮轶w酸痛。皆香港腳候也。黃帝所謂緩風(fēng)濕痹是也。頑弱名緩風(fēng)。疼痛為濕痹。(痹者閉也。閉而不仁。故曰痹也)寒中三陽。所患必冷。越婢湯(雜六五)小續(xù)命湯(雜五七)主之。(小續(xù)命煎湯成。旋入生姜自然汁最快)暑中三陰。所患必?zé)?。(小續(xù)命湯去附子減)桂一半。(大煩躁者。紫雪最良)大便秘者。脾約丸。(雜六十六)神功丸。(雜六八)五柔丸。

(雜六九)大三脘散。(雜七十)木瓜散。(雜七三)主之。(香港腳之疾。皆由氣實。而始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殂者)頭痛身熱。肢節(jié)痛而腳屈弱者。是其人素有香港腳。此時發(fā)動也。腳腫者。檳榔散主之(雜七十一)香港腳方論、千金。外臺、最詳。此不復(fù)敘。大抵越婢湯、小續(xù)命湯、薏苡仁酒法、(雜七二)脾約神功丸。皆要藥也。仍針灸為佳。服補(bǔ)藥與用湯淋洗者。皆醫(yī)之大禁也。



卷第八

此一卷論發(fā)熱。大抵傷寒。寒多易治。熱多難愈。傷寒發(fā)熱者。以其寒極則生熱。治法多用冷藥。故令熱不去。仲景熱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不渴外有微熱者。用小柴胡加桂湯。皆溫表之義也。近時多行小柴胡湯。不問陰陽表里。凡傷寒家皆令服之。此藥差寒。不可輕用。雖不若大柴胡湯、小承氣湯之緊。然藥病不相主。其為害一也。往往因服小柴胡湯而成陰證者甚多。仲景雖云。傷寒中風(fēng)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此為是少陽證。當(dāng)服小柴胡。不必少陽證悉具耳。況本方又有加減隨證增損。古人方治。審諦如此。后人妄投。良可怪也。


(五十五)問發(fā)熱

發(fā)熱而惡寒者。屬太陽也。太陽病必發(fā)熱而惡寒。蓋太陽主氣以溫皮膚分肉。寒氣留于外。

皮膚致密。則寒栗而發(fā)熱。宜發(fā)其汗。麻黃湯(正方二十)大青龍湯(正方三十五)主之。若發(fā)熱微惡寒者。柴胡桂枝湯。(正方三十一)桂枝二越婢一湯。(正方四)主之。若吐利而發(fā)熱惡寒者?;魜y也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若發(fā)汗已。身體灼熱者。為風(fēng)溫也。○身熱汗出。然者。

屬陽明也。(陽明病脈浮者宜桂枝)(正方一)(微汗之。脈實者調(diào)胃承氣湯下之)(正方四三)大便不秘者。白虎湯和解。(方六十四)(若陽明病發(fā)汗多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正四十一)(蓋汗多發(fā)熱者。胃汁干故也。仲景云。太陽證汗后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dāng)和其胃氣。宜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三)(太陽病三日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屬于胃也。宜下之)○脈細(xì)頭疼嘔而發(fā)熱者。屬少陽也。(少陽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即譫語。

)○病患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也。(雜三十九)(小柴胡加桂主表熱最良。此法不特傷寒也。仲景表有熱者。小柴胡加桂也。里有熱者。白虎加人參也)(正六五)(大抵身熱不飲水者。為表熱也??谠餆┛收摺槔餆嵋?。二藥均治發(fā)熱。然分表里。不可不知也)○發(fā)汗已。

身灼熱者。名風(fēng)溫。(素問云。汗出而身熱者。風(fēng)熱也。其人素傷于風(fēng)因復(fù)傷于熱。風(fēng)熱相搏。即身熱常自汗出。此名風(fēng)溫。在第六卷第四十五問也)○病患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脈雖浮數(shù)。宜大柴胡湯下之。(正方三十)(大便秘者。加大黃)假令已下。脈數(shù)不解。今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抵當(dāng)湯主之。(正九十一)○若傷寒瘥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主之。(脈浮者。以汗解。脈實者可下之)○又問陰證有發(fā)熱者乎。太陰厥陰皆不發(fā)熱。只少陰發(fā)熱有二證。仲景謂之反發(fā)熱也。少陰病初得之。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xì)辛附子湯(正廿三)主之。(少陰病脈沉發(fā)汗則動經(jīng)。此大略之言耳。脈應(yīng)里而發(fā)熱在表。亦當(dāng)以小辛之藥泄汗而溫散也。仲景云。傷寒之病從風(fēng)寒得之。表中風(fēng)。寒入里。則不消。須用溫藥少汗而解)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正八十一)大抵陰證發(fā)熱。終是不同。脈須沉或下利手足厥也。


(五十六)問熱多寒少

太陽熱多寒少有三證。有熱多寒少而不嘔。清便自可者。有熱多寒少而脈微弱者。有熱多寒少而尺脈遲者。其用藥皆不同也。○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熱多寒少而脈都大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正方四)主之。(若脈浮雖熱多寒少。亦自可發(fā)汗也)熱多寒少而尺中遲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黃。

(正三十七)以養(yǎng)其血。尺尚遲。再作一劑。然后時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桂枝二越婢一湯(正方四)輩小劑隨證治之。


(五十七)問潮熱

潮熱者。大率當(dāng)下。仲景云。潮熱者實也。大承氣湯證云。其熱不潮。未可與也。則知潮熱當(dāng)下無疑矣。雖然。

更看脈與外證。脈若弦若浮。及外證惡寒。猶有表證。且與小柴胡湯以解之。(正二十九)若腹大滿不通者??膳c小承氣。(正四十二)微和其胃氣。勿令大泄也。(仲景云。日晡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大承氣)(正四二)(大柴胡也)(正三十)脈虛者。桂枝也。(正方一)縱使潮熱當(dāng)行大承氣。亦須先少與小承氣。若不轉(zhuǎn)失氣。不可攻之。后發(fā)熱復(fù)硬者。大柴胡下之。(正三十)○若胸脅滿而嘔。日晡發(fā)潮熱者。小柴胡加芒硝(正三十四)主之。○又有日晡發(fā)潮熱已而微利者。又有微發(fā)潮熱而大便溏者。或潮熱而咳逆者。皆當(dāng)用小柴胡也(正二十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潮熱者。實也。先服小柴胡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下之。陽明潮熱。大便溏。胸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冬陽明潮熱。當(dāng)行黃芩湯。(冬陽明病脈浮而緊。必發(fā)潮熱。發(fā)作有時。但脈浮者。必盜汗。黃芩湯主之)(正八十五)以上潮熱。并屬陽明也?!鹛栍谐睙岷?。仲景大陷胸湯一證。(正三十八)結(jié)胸有潮熱者。為大結(jié)胸。屬太陽也。


(五十八)問往來寒熱者。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后熱。陰不足則先熱后寒。

往來寒熱有三證。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有表證而往來寒熱者。用小柴胡也。(正二十九)○有里證而往來寒熱者。大柴胡也。(正三十)○已表或已下而往來寒熱者。

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湯也(正三十二)○仲景云。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小柴胡主之。又云。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蛐?zé)┒粐I。或渴?;蚋怪型??;蛎{下痞硬?;蛐南录隆P”悴焕?。或不渴。身有微熱?;蚩日?。小柴胡主之。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往來寒熱者。大柴胡主之。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復(fù)下之。胸脅滿。小便不利??识粐I。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柴胡桂枝干姜湯也。


(五十九)問傷寒瘧狀

形證似瘧。有太陽證。有陽明證。有婦人熱入血室證。太陽證。服桂枝湯。(正方一)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正三)傷寒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日一二發(fā)者。麻黃桂枝各半湯。

(太陽證形似瘧寒熱等者。與桂枝二麻黃一湯。熱多寒少者。麻黃桂枝各半湯)(正方二)○有陽明證。病患煩熱。汗出如瘧狀。日晡發(fā)熱而脈浮虛者。與桂枝湯脈實者。宜承氣湯。(正四二)○婦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

(六十)問汗之而寒熱者

太陰證發(fā)汗后。根據(jù)前寒熱者。須看脈如何。若脈浮數(shù)?;蚝榇蟆t表證猶在。當(dāng)再表也。如桂枝湯、(正方一)或桂枝二麻黃一(正方三)之類。醫(yī)人為見已汗、或已下而發(fā)寒熱。不敢再表。

誤矣。蓋脈浮為在表。表之必愈也?!鸹虻煤苟狻?fù)如瘧狀。日晡而發(fā)者。此屬陽明也。若脈實者??上轮R舜蟛窈?、(正三十)大承氣(正方四一)也。○若發(fā)汗后只惡寒者。虛也。發(fā)汗后只發(fā)熱者。實也。只惡寒屬芍藥甘草附子湯。(正七二)只發(fā)熱屬調(diào)胃承氣湯。(正方四三)○若厥陰證。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正七五)

(六十一)問汗之而仍發(fā)熱者

素問云。溫病汗出輒復(fù)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謂之陰陽交。交者死也。又云。

熱病已得汗而脈躁盛者死。今不與汗相應(yīng)。是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大抵病患得汗而脈靜者生。

今汗之而仍發(fā)熱者。若脈浮數(shù)。則表證猶在。汗之必愈也。仲景云。發(fā)汗解半日許復(fù)熱煩。脈浮數(shù)者??筛l(fā)汗。宜桂枝湯。(正一)發(fā)汗后不敢再表者。為脈沉實耳。脈若浮者。須再汗也。

發(fā)汗后不惡寒。只發(fā)熱脈沉實?;蚩裾Z。此為胃實、陽盛。即不可再汗也。須當(dāng)下之設(shè)令下后。又不解。表里邪亦衰矣。仲景云。太陽病三日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宜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和其胃氣也。太醫(yī)云。若傷寒得汗后。熱不退。發(fā)昏及狂言者。便可用承氣湯。(正四十二)下之立愈。未瘥再服。若汗后熱不解。但心下痞。嘔逆。又自利。大柴胡去大黃主之。(正方三十)○又有太陽證合行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fā)汗多。亡陽仍發(fā)熱者。真武湯(正方一百五)主之。

○更有風(fēng)溫一證。初得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雖發(fā)汗已。身灼熱者。為風(fēng)溫。屬葳蕤湯。

(雜四十五)(岐伯所謂汗出而身熱者。風(fēng)熱也)○若傷寒得汗后。病解。虛羸微熱不去??尚兄袢~石膏湯。(正方九五)隨其虛實而治之。


(六十二)問下之而熱不退者

(勞復(fù)食復(fù)附)仲景云。病患脈微而澀。為醫(yī)所病。大發(fā)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使陰氣弱。其人亡血。病當(dāng)惡寒。后乃發(fā)熱無休止時。蓋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fā)熱。陽微惡寒四逆湯主之。(正七十五)陰弱發(fā)熱。為內(nèi)熱葶藶苦酒湯主之。(雜方十六)大抵傷寒八日以上。大發(fā)熱者。此為難治。

(仲景云。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又有醫(yī)人多用丸子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正方四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jié)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正方四十五)○又問傷寒瘥后發(fā)熱者何也。此名勞食復(fù)也。病新瘥。血氣尚虛。津液未復(fù)。因勞動生熱。熱氣既還。復(fù)入經(jīng)絡(luò)。名曰勞復(fù)。仲景云。傷寒瘥以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脈浮者以汗解。(宜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脈實者以下解。(宜大柴胡湯)(正方三十)又大病瘥后勞復(fù)者。枳實梔子湯主之。(正方九十六)麥門冬湯(雜一百二十六)雄鼠屎湯、(雜七十七)七味蔥白湯、(雜一百十八)皆可選用?!鹩质硰?fù)者。大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氣未復(fù)。強(qiáng)食過多。停積不化。因爾發(fā)熱名曰食復(fù)。大抵新病瘥。多因傷食。便作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等證。可與生姜瀉心湯。(正方六十三)仲景于枳實梔子湯證云。若有宿食。內(nèi)大黃如薄棋子五六枚。服之愈。黃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qiáng)食。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食相搏。

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河。岐伯曰。視其虛實。調(diào)其逆從??墒贡匾?。食肉則復(fù)。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卷第九

此一卷,首論惡寒。大抵太陽病,必發(fā)熱而惡寒。惡寒家,慎不可過當(dāng)覆衣被及近火氣,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飲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jié)聚,針?biāo)幩荒苤我印?/span>


(六十三)問惡寒

惡寒有二證∶發(fā)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者,宜解表,脈必浮數(shù),屬桂枝湯(正方一)、桂枝二越婢一湯(正四)、麻黃湯(正方二十)、青龍湯(正方三十六)證也;發(fā)于陰者宜溫里,脈必沉細(xì),屬理中湯(正方七十四)、四者可治,宜建中湯(正方三十七);若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濃衣,用大柴胡湯下之。(正方三十)若發(fā)熱微惡寒者,屬柴胡桂枝湯也(正方三十一)。發(fā)汗后反惡寒者,虛故也,屬芍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也,不可更吐下也。發(fā)汗面色赤有熱者,為欲解,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當(dāng)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正方一),攻痞大黃黃連瀉心湯(正方五十九)。雖然,太陽、陽明、少陰,皆有惡寒,要之,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也。陽明證俱宜下,唯惡寒中寒為病在經(jīng),與太陽合病屬表發(fā)其汗耳。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寒者,白虎證也(正方六十四)。又問∶有汗出惡寒者,有汗出多而微惡寒者,有頭汗出而微惡寒者,何也?仲景云∶太陽病,其人發(fā)熱汗出,復(fù)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正方六十)。陽明病脈遲汗出多,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也。(正方一)頭汗出而微惡寒者,屬少陽,宜小柴胡湯也。(正方二十九)又問∶背惡寒者何也?背惡寒有兩證∶三陽合病背惡寒者,口中不仁,口燥舌干也;少陰病背惡寒者,口中和也,以之??谥胁蝗?、口燥舌干而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正六十五)口中和而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正方六八)仍灸之(仲景云∶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附子湯主之)。


(六十四)問惡風(fēng)

惡風(fēng)者,衛(wèi)中四時之虛風(fēng),所以惡風(fēng)也,其人當(dāng)汗出而脈緩也。數(shù)與桂枝湯(正方一)、桂枝加葛根湯(正方十八),使遍體微潤連日當(dāng)自解矣。又有太陽病發(fā)汗多,亡陽遂漏不止,衛(wèi)虛而惡風(fēng)者,當(dāng)溫其經(jīng)也。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也(正方六)。若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qiáng),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也(正方二十九)。風(fēng)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fēng)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正方二十二)

(六十五)問傷寒不得汗

《甲乙經(jīng)》云∶熱病脈常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而得汗者,生。大抵傷寒營衛(wèi)俱病則無汗,麻黃湯(正方二十)、葛根湯(正方二十六)、大青龍湯(正方三十五)、蔥豉湯(雜方七十四)可選而用之。若傷寒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風(fēng)法。蒸之,溫?zé)嶂畾庥谕庥瑹o不得汗也。薪火燒地良久,掃除去火,可以水灑之,取蠶沙、柏葉、桃葉、糠麩皆可用,相和,鋪燒地上,可側(cè)手濃,上鋪席,令病患當(dāng)上臥,溫覆之;夏月熱,只布單覆之,汗移時立至,俟周身至腳心皆汗,乃用溫粉撲止汗,移上床。最得力者,蠶沙、桃、柏葉也;無蠶沙亦得,單桃葉亦得,蒴藿亦可;用麩糠,乃助添令多爾;不用亦得。傷寒亦有氣虛不能作汗者。仲景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正方二),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久虛故也,宜術(shù)附湯(正方七十)、黃建中湯(正方三十七)。


(六十六)問自汗

傷寒無汗者七證,自汗者九證。太陽傷寒、剛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陰易病、冬陽明病,皆無汗(凡少陰證無汗,類麻黃湯之證,然類麻黃證。脈陰陽俱緊,少陰脈微細(xì)為異也。又汗出為陽微。故仲景云∶陰不得有汗,脈陰陽俱緊而反汗出為亡陽,屬少陰經(jīng)也)。汗出者九證,衛(wèi)不和自汗。病患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衛(wèi)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屬桂枝也。(正方一)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wèi)強(qiáng),故汗出,欲救風(fēng)邪者,宜桂枝湯。又云∶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也,以衛(wèi)氣不共營氣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fù)發(fā)其汗,營衛(wèi)和則愈。

傷風(fēng)自汗。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脈緩為中風(fēng),屬桂枝湯(正方一)。又云∶太陽病,項背強(qiáng)幾幾,反汗出惡風(fēng),桂枝加葛根湯(正方十八)主之。汗出而渴者,五苓散;(正方六十六)不渴者,茯苓甘草湯。(正五十三)雖然,仲景云∶傷風(fēng)自汗,用桂枝然桂枝湯難用,須是仔細(xì)消息之。假令傷風(fēng)自汗,若脈浮而弱,設(shè)當(dāng)行桂枝湯,服后無桂枝脈息證候而煩者,即不可再服也;若傷風(fēng)自汗出而小便數(shù)者,切不可與桂枝也。仲景云∶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若小便難者,可桂枝湯內(nèi)加附子服之;(正方六)若小便數(shù)者,慎不可與桂枝附子湯,宜服芍藥甘草湯;(正方五七)若誤行桂枝附子攻表,便咽干煩燥,厥逆嘔吐,作甘草干姜湯(正五十五)與之,以復(fù)其陽;若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與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微溏則止其譫語,緣芍藥甘草湯主脈浮自汗,小便數(shù)者,寸口脈浮為風(fēng),大為溫風(fēng)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小便數(shù),仍汗出,為津液少,不可誤用桂枝,宜服芍藥甘草補(bǔ)虛退風(fēng)熱通治。誤服桂枝湯后。病證仍存者,風(fēng)溫自汗。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若發(fā)汗已,身灼名風(fēng)溫。風(fēng)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屬葳蕤湯,(雜四十五)中濕自汗(《難經(jīng)》云∶何以知傷濕得之?然當(dāng)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濕,故知腎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中暑自汗(太陽中熱者,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屬白虎湯),(正六十四)陽明病自汗不惡寒,反惡熱,然汗自出者,屬陽明也。若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以汗多胃中燥,豬苓復(fù)利其小便故也。故仲景云∶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陽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譫語者,屬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十三)。雖然,陽明汗多急下,若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雖爾不可攻之,須自大便導(dǎo)之,宜用蜜煎導(dǎo)法。(正一百十二)陽明病汗出而脈遲,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湯。(正方一)陽明法多汗則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正方二十)亡陽自汗太陽病發(fā)汗多,遂漏不止,其人惡風(fēng),當(dāng)溫其經(jīng),宜桂枝加附子湯。(正方六)傷寒尺寸脈俱緊而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dāng)咽痛而復(fù)吐利,其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汗多不止者,可用溫粉撲之。若汗多不止,必惡風(fēng)煩躁,不得臥者,先服防風(fēng)白術(shù)牡蠣湯(雜二),次服小建中湯,(正三十七)柔自汗(太陽病發(fā)熱,脈沉細(xì),搖頭口噤,背反張,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柔,小續(xù)命湯主之也),(雜五十七)霍亂自汗(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正七十五)雖然,少陰不得有汗,而少陰亦有反自汗出之證(陰證四肢逆冷,額上及手背冷汗者,亡陽也)。陽明病法多汗,而陽明亦有反無汗之證,不可不

(六十七)問頭汗出

病患表實里虛,玄府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見于頭。凡頭汗出者,五內(nèi)干枯,胞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謂之重虛。然頭汗出者,有數(shù)證∶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xì)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fù)有里也。脈沉亦有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fù)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正方三十二)病患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五苓散(正六十六)、茵陳湯(正方九十三)。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正四十五)心下緊滿,無大熱,頭汗出者。茯苓湯主之。(雜八十四)仲景云∶傷寒心下緊滿,無大熱,但頭汗出者,此名為水結(jié)在胸脅,以頭汗出,別水結(jié)證,小半夏加茯苓湯(雜方八十二)。陽明病,下血譫語者,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汗出則愈。汗出譫語者,有燥屎也,過經(jīng)乃可下也;下之早,語言必亂,以表實里虛故也。


(六十八)問頭疼

頭疼者,陽證也。太陽證頭疼,必發(fā)熱惡寒,無汗者,麻黃湯(正方二十);有汗者,桂枝湯。若已發(fā)汗,或未發(fā)汗,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雜七十五)服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主之。(雜七十六)脈弦細(xì)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也,少陽不可發(fā)汗,小柴胡主之。(正二十九)陽明證,頭疼,不惡寒,反惡熱,胃實故也,陽明氣實,故攻頭也,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十三)主之。仲景云∶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疼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續(xù)在表也,當(dāng)須發(fā)汗;若頭疼者必衄,屬桂枝湯(正方一)。太陰、少陰經(jīng)從足至胸,俱不至頭,唯厥陰經(jīng)挾胃,屬肝,絡(luò)膽,循喉嚨,上頏顙,連目,出額,故太陰、少陰并無頭疼之證,仲景只有厥陰一證吳茱萸湯,(正方一百)治干嘔、吐涎沫、頭疼而已。大抵屬三陽者,頭疼為多也。孫真人云∶陽傷寒者,體熱頭疼是也;陰傷寒者,不壯熱,不頭痛是也。若非次頭疼,胸中滿,及發(fā)寒熱,脈緊而不大者,即是膈上有涎,宜用瓜蒂末一錢暖水調(diào)下,吐涎立愈,又問∶病患頭疼鼻塞而煩者,何證也?此屬濕家,頭中寒濕,故鼻塞而頭疼也。內(nèi)瓜蒂末鼻中。則愈,法在發(fā)黃門中。


(六十九)問身體痛(身癢附)

太陽、少陰、厥陰皆有身體痛,當(dāng)以外證與脈別之。太陽證表未解,脈浮緊,法當(dāng)宜以汗解;假令尺脈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其然,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尺脈遲者,先以小建中湯以養(yǎng)之;(正三十七)脈浮者,麻黃湯主之。太陽中濕,一身盡痛,發(fā)熱身黃,小便不利,病患中濕,因而傷風(fēng),風(fēng)濕相搏,一身痛重,是名風(fēng)濕,當(dāng)于風(fēng)濕中求之(麻黃加術(shù)湯主之)。(雜方一百二十二)若脈沉自利而身體痛者,陰證也,急當(dāng)救里,宜四逆湯(正七十五)、附子湯(正六十八)、真武湯(一百五)之類以溫之(大抵大便利而身體疼者,當(dāng)救里;大便如常而身體痛者,急當(dāng)救表,此不可不知也)。或身重背強(qiáng),腹中絞痛,咽喉不利,身如被杖者,當(dāng)作陰毒治之。又問∶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而遲,當(dāng)用何藥?仲景有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正方十一),蓋為此證也;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兼治汗后身疼、脈沉而遲者;若霍亂吐瀉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少與桂枝湯(正方一)即愈?!督饏T要略》云∶瘡家雖身體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又問∶身癢者,何也?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太陽病七八日,脈微而惡寒,以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小柴胡湯主之;若重反發(fā)汗,則氣虛,必兩耳聾無聞,素?zé)o熱人,可芍藥甘草附子湯;(正七十二)素有熱人,可黃建中湯。(正三十七)面赤有熱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當(dāng)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

(七十)問筋惕肉,頭眩身搖

太陽病發(fā)汗不解,發(fā)熱心悸,頭眩,身欲擗地者,屬真武湯(正一百五)。大凡發(fā)汗過多,即身動振搖,虛羸之人,微發(fā)汗,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羸甚者,去芍藥,或少用之;有熱證惡熱藥者,去附子,余根據(jù)本方加減法詳之。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正方五十二),傷寒應(yīng)發(fā)汗,而動氣在左,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頭眩汗出,筋惕肉,此為逆,難治,且先服防風(fēng)白術(shù)牡蠣散(雜方二),次服建中湯。(正三十七)

(七十一)問喘

傷寒喘,只有太陽、陽明二證。太陽病頭疼發(fā)熱,身疼惡風(fēng),無汗而喘者,宜汗,屬麻黃湯(正方二十)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也(正二十八)。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濃樸杏子湯也(正方十九)。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也。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宜下,屬承氣湯(正四十二)然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正方二十)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又發(fā)汗后飲水多,咳而微喘者,水停心下,腎氣乘心故也,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正三十六)。小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也(正二十六)又問∶麻黃主喘,何故去之?此治心下有水而喘,不留汗也,小便不利,小腹?jié)M,故去麻黃加茯苓也。


(七十二)問渴

脈浮而渴,屬太陽。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而渴者,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根。(正三十六)太陽病,服桂枝,大汗出后,大煩渴者,白虎加人參。(正六十五)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正六十六)。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主之。(正二十九)太陽證身體灼熱而渴者,為風(fēng)溫,栝蔞根湯及春秋月可與竹葉石膏湯。(正九十三)。陽明病,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身必發(fā)黃,宜茵陳湯(正九十五)、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正二十九)傷風(fēng)寒熱,或發(fā)熱惡風(fēng)而渴,屬少陽。少陽脅下硬,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正二十九)自利而渴,屬少陰。傷寒熱入于臟,流于少陰,之經(jīng)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少陰下利,咳而嘔渴,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正方一百八)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仲景云∶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脈浮發(fā)熱無汗,是表未解也,不可與白虎湯,薏苡、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也。(正方三十六)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也。(正二十九)陽明證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汗多中燥,豬苓復(fù)利其小便故也,薏苡竹葉湯可與之。仲景云∶陽明病發(fā)作有時,汗出多者,急下也。太陽病渴,終不可與白虎耶?太陽證得汗后,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之也。陽明病渴,終不可與五苓耶?陰明證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方可與之。此皆仲景之妙法也(仲景豬苓湯證,亦云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若小渴咽干者,只小呷滋潤之,令胃中和。

若大渴煩躁甚,能飲一斗者,與五升飲之;若全不與,則干燥無由作汗。發(fā)喘而死,常人見因渴飲水得汗,小渴遂劇飲之,致停飲心下,滿結(jié)喘死者甚眾,當(dāng)以五苓散(正六十六)?;蛳菪赝瑁ㄕ牛┡c之。《金匱要略》云∶得時氣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能多,不當(dāng)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

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猶當(dāng)根據(jù)證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凡人但見仲景云∶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遂小渴者,乃強(qiáng)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勝數(shù)。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所致。水停心下,氣上乘心,則為悸為喘;結(jié)于胸脅,則為水結(jié)胸;胃中虛冷,則為嘔為噦;冷氣相搏,則為噎;上迫于肺則為咳;漬入腸中,則為利;邪熱所薄,蓄于下焦,則為小便不利,小腹?jié)M,或里急;溢于皮膚,則為腫。若陽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雜方二十)。中暑伏熱深,累取不瘥,其人發(fā)渴不已,酒蒸黃連丸主之。(雜七十九)

(七十三)問鼻衄

傷寒太陽證,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仲景所謂陽盛則衄。若脈浮緊無汗,服麻黃湯(正方二十)不中病,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緊者,宜再與麻黃湯也;衄后脈已微者,不可行麻黃湯也。若脈浮自汗,服桂枝湯不中病,桂枝證尚在,必頭疼甚而致衄,小衄而脈尚浮者,宜再與桂枝也;衄后脈已微者,不可行桂枝湯也。大抵傷寒衄血不可發(fā)汗者,為脈微故也。治法,衄家不可發(fā)汗,汗出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瞬,不得眠。然而無汗而衄,脈尚浮緊者,須再與麻黃湯;有汗而衄,脈尚浮緩者,須再與桂枝湯。脈已微者,黃芩芍藥湯(雜七十八)、犀角地黃湯。衄血不止者,茅花湯。(雜方八十)若衄而渴,心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正方六六),次服竹葉湯(正九十五)。又問∶陰證有衄血者乎?陰證自無熱,何緣有衄?若少陰病,但厥無汗,強(qiáng)發(fā)之必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


(七十四)問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中不仁,面垢譫語遺尿。

此三陽經(jīng)合病也,白虎湯主之。(正六十四)不可發(fā)汗,汗之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加人參也。(正六十五)又第二問論合病。

卷第十

此一卷,首論結(jié)胸與痞。蓋病發(fā)于陽,下之早,即為結(jié)胸;發(fā)于陰,下之早,即為痞。然結(jié)胸與痞相似,但以痛不痛為異耳。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jié)胸,但按之滿不痛者為痞。醫(yī)家不審,一有差互,立致危殆。結(jié)胸屬陷胸證,痞屬瀉心證,其詳各于逐問備論之矣。


(七十五)問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

此名結(jié)胸也。傷寒本無結(jié)胸,應(yīng)身熱下之早,熱氣乘虛而入,痞結(jié)不散,便成結(jié)胸。若已誤轉(zhuǎn)了,初未成結(jié)胸者,急頻與理中湯服(正七十四),自然解了,更不作結(jié)胸,蓋理中治中焦故也。此古人亦說不到,后人因消息得之。若大段轉(zhuǎn)損,有厥證者,兼與四逆湯(正七十五)便安。胃中雖和,傷寒未退者,即候日數(shù)足,可下,卻以承氣再下之,(正四十二)蓋前來下得未是故也。其證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項強(qiáng)如柔狀(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名曰柔)。其脈寸口浮,關(guān)尺皆沉,或沉緊,名曰結(jié)胸也。治結(jié)胸,大率當(dāng)下(仲景云∶下之則和)。然脈浮與大,皆不可下,下之則死,尚宜發(fā)汗也。仲景云∶結(jié)胸脈浮者,不可下,只可用小陷胸湯(正方四十)。大抵脈浮,是尚有表證,兼以小柴胡湯(正二十九)等先發(fā)表,表證罷,方用下結(jié)胸藥便安。西晉崔行功云∶傷寒結(jié)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湯。(正三十八)皆不瘥者,此是下后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fù)上攻,氣毒相搏,結(jié)于胸中,當(dāng)用枳實理中丸,(雜八十一)先理其氣,次療諸疾。古今用之如神,應(yīng)手而愈。然結(jié)胸有三種∶有大結(jié)胸(不按而痛,胸連臍腹堅硬為大結(jié)胸,大陷胸丸主之),(正三十九)有小結(jié)胸(按之心下痛為小結(jié)胸,小陷胸湯主之),(正四十)有水結(jié)在胸脅間,亦名結(jié)胸。頭微汗出,但結(jié)胸?zé)o大熱,此水結(jié)在胸脅證,小半夏加茯苓湯、(雜八十二)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正二十九)又有寒熱二證∶有熱實結(jié)胸(胸中煩躁,心內(nèi)懊,舌上燥渴,脈沉滑者,皆熱證也,大陷胸湯主之)(正三十八),有寒實結(jié)胸。寒實結(jié)胸,無熱證者,三物白散、(正八十八)枳實理中丸主之。(雜方八十一)。近世治結(jié)胸,多行金針丸,用硫黃、陽起石者。若寒實結(jié)胸,行之或有瘥者;若熱實結(jié)胸,行之必死也。又問∶大陷胸湯與大陷胸丸如何?大陷胸用甘遂太峻,不可輕用,須量虛實輕重,不得已,即大陷胸丸最穩(wěn)。又問∶圣餅子灸臍中如何?此尤不可用也。又云∶臟結(jié)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二者病患脅下舊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亦名臟結(jié),死不治。又問∶臟結(jié)者何也?臟結(jié)者死,仲景無治法。大抵臟結(jié),其證如結(jié)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陽脈浮,關(guān)脈小細(xì)沉緊,名曰臟結(jié)。舌上白苔滑者,難治也。


(七十六)問心下滿而不痛

此名痞也。傷寒本無痞,應(yīng)身冷,醫(yī)反下之,遂成痞,枳實理中丸(雜八十一)最良。仲景治痞氣,諸湯中有生姜瀉心湯(正六十三)、半夏瀉心湯,(正六十一)此二方平和,宜常用之。仲景云∶滿而不痛者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半夏瀉心湯主之(此湯藥味,蓋本理中人參黃芩湯方也)。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尤妙。(雜八十三)緣桔梗、枳殼,行氣下膈,先用之,無不驗也。結(jié)胸與痞關(guān)脈須皆沉,若關(guān)脈浮者,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正方五九)主之(關(guān)浮則結(jié)熱,三黃以瀉肝)。若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正方六十)主之。病患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發(fā)渴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正六十六)主之。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正六十三)。

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此以醫(yī)下之也,若復(fù)下之,其痞益甚,甘草瀉心湯主之(正六十二)。

蓋此非結(jié)熱,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下利而心下痞,服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利不止者,當(dāng)治其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正一百九)。蓋生姜瀉心、甘草瀉心,皆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若只治中焦,則利益甚耳。服赤石脂禹余糧湯利復(fù)不止,當(dāng)利其小便,五苓散主之。凡痞服瀉心湯不愈,然后可用陷胸丸(正三十九)下之(不可用陷胸湯,蓋太猛,只用陷胸丸)。大抵結(jié)胸與痞,皆應(yīng)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仲景云∶當(dāng)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正方一)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正五十九)外證未解,心下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結(jié),柴胡桂枝湯主之。(正三十一)胸脅滿微結(jié),小柴胡湯加干姜牡蠣湯主之。(正二十九)若太陽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正方十六)。十棗湯(正八十九)、大柴胡湯(正三十),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難用,須是表證罷,不惡寒,身涼,其人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疼,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疼,干嘔短氣者,乃可行十棗湯;表未解者,慎不可用也。大柴胡湯,治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非大柴胡湯不可也(正方三十)。若人或咳逆氣虛者代赭湯,是解后心下痞硬證。


(七十七)問嘔者(干嘔附)

無陽則厥,無陰則嘔。嘔者,足陽明胃之經(jīng)。足陽明之氣下行,今厥而上行,故為氣逆,氣逆則嘔。仲景云∶嘔多雖不大便,不可下,可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浹然汗出而解。大抵嘔證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湯,尤相主當(dāng)耳。與小柴胡湯,胸脅滿而嘔,日晡發(fā)潮熱者,可小柴胡湯加芒硝也。(正方三十四)若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也。(正方三十)大便秘者,方加大黃(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內(nèi)有枳實故也。枳實去穢;壓虛氣,須是去大黃。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湯最良,亦用枳實耳方具第十七卷中)。古人治嘔,多用半夏、生姜。孫真人云∶生姜是嘔家圣藥,仲景治嘔皆用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生姜湯(正二十七)主之。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者,黃連湯主之(正八十三)。太陽與少陽合病,而自利,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正八十六)?!督饏T》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雜八十二)、小半夏加橘皮湯,皆可選用也;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嘔而發(fā)渴者,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急與之水;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仲景云∶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宜治膈間,有水,赤茯苓湯主之(雜八十四)。若少陰證而嘔者,真武湯去附子加生姜也(正一百五)。若汗若吐若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梔子生姜湯主之(正四十七)。傷寒瘥后嘔者,有余熱在胃脘,竹葉湯加生姜主之。(正九十五)又問∶有干嘔者何也?大凡嘔者,飲食不下;干嘔者,今人所謂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有熱,故使干嘔,官局中桔梗湯最佳(雜方一百二十一)。仲景治法,汗自出,干嘔者,桂枝證也(正方一);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者,小青龍也;(正三十六)身涼汗出,兩脅痛,或干嘔者,十棗湯也;(正八十九)少陰下利脈微,與白通湯,(正方九十八)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也(正九十八);少陰下利,里寒外熱,脈干欲絕,或干嘔者,通脈四逆湯也(正八十一);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也(正方一百)?!秱摗吩啤檬彻扔麌I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仲景無治法。大抵吳茱萸湯治少陰證也,谷入胃而嘔屬陽明,宜與小柴胡湯。若病患直患嘔吐而復(fù)腳弱或疼,乃是香港腳,當(dāng)作香港腳治之。(法在第七卷五十四問)

(七十八)問吐

吐有冷熱二證。寸口脈數(shù),手心熱,煩渴而吐,以有熱在胃脘,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傷寒有表證,渴欲飲水也,水入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經(jīng)受熱而小腸不利故也,宜服五苓散。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湯、大半夏加橘皮湯主之)。曾經(jīng)汗下,關(guān)脈遲,胃中虛冷而吐,干姜黃芩黃連。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dāng)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dāng)溫之,宜四逆湯。(正方七五)吐利,手足逆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主之(正方一百)。若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正方九十五)。


(七十九)問嘔吐而利

嘔吐而下利,有兩證。仲景云∶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下之。(正方三十)又有霍亂證,霍亂嘔吐而利,熱多而渴者,五苓散(正方六十六);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正七十四)(或有寒,腹?jié)M痛,或四肢拘急,下利,腳轉(zhuǎn)筋,理中湯加附子一枚生用,并粗末作湯服之)。(正方七十四)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主之。(正方一百)吐利止而身體痛不休者,當(dāng)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正方一)(仲景大柴胡一證云∶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中痞,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即非霍亂也)。吐利已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正八十二)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腳轉(zhuǎn)筋,宜服香薷散(雜八十五)。須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效(香薷散,夏月預(yù)宜合下,以備此證,其他藥不能救,仍須極冷并服之)。


(八十)問咳嗽

傷寒咳嗽有兩證∶有太陽證咳嗽,小青龍(正三十六)、小柴胡也(正二十九);有少陰證咳嗽,真武湯(正一百五)、四逆散(正七十六)、豬苓湯也(正六十七)。大抵熱在上焦,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于咳,水氣乘之,故咳而微喘。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干嘔發(fā)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小便不利,小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往來寒熱,胸脅滿痛,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干姜)。若少陰證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咳,真武湯主之(真武湯加五味子、干姜。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古人治水氣而咳者,病在陽,則小青龍湯主之;病在陰,則真武湯主之)。

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咳,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豆沤皲涷灐?/span>

(八十一)問咽喉痛

咽喉痛有陰陽二證∶脈浮數(shù),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者,此陽毒也;(在第四卷中二十一問)脈沉遲,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中痛,此少陰證也。《病源》云∶此為下部脈都不至,陰陽隔絕,邪客于足少陰之絡(luò),毒瓦斯上沖,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瘡也。傷寒脈陰陽俱緊,及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dāng)咽痛而復(fù)吐利,此候汗下熏熨俱不可。汗出者,本粉敷之;咽喉痛者,甘草湯、(正五十四)桔梗湯(正方一百二)、豬膚湯(正方一百一)、半夏散(正方一百三)、通脈四逆去芍藥加桔梗湯(正方八十一)、麻黃升麻湯(正二十五)可選而用之。又有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于少陰經(jīng),始不覺病,旬月乃發(fā),脈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草湯(雜五十三),次四逆散主之(正七十六)。此病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八十二)問口燥咽干

脾臟有熱,則津液枯少,故令口燥而舌干。仲景云∶傷寒無大熱,口燥渴而煩,背微寒者,白虎湯加人參也(正六十五)。又云∶陽明病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咽干者,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重亡津液。少陽證口苦咽干者,小柴胡主之;(正二十九)少陰證,口燥咽干者,急下之。病患默默欲眠,目不能開,起居不安,其聲嘎,或咽干者,當(dāng)作狐惑治之。


(八十三)問病患但漱水不欲咽

陽明證頭疼,身熱口燥,但漱水不欲入咽者,必衄也。若病患無表證,不發(fā)寒熱,胸腹?jié)M,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為有瘀血,必發(fā)狂也,輕者犀角地黃湯,(雜八六)甚者抵當(dāng)湯。(正九十一)

(八十四)問不欲眠

太陽證發(fā)汗,大汗出,胃中干,煩燥不得眠,欲飲水者,當(dāng)少少與之,胃中和即愈;若脈浮,小便不利,發(fā)渴者,五苓散(正六十六)主之。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正七十三)若發(fā)汗,若吐,若下后,虛煩不得眠,劇則反復(fù)顛倒,心中懊者,宜梔子豉湯(正四十五)吐之(梔子豉湯一盞半為一劑,分再服,一服得吐,止后服)。傷寒大熱,干嘔,呻吟錯語,不得眠,黃連解毒湯主之(雜八十七)。傷寒吐下后,心煩乏氣,晝夜不得眠,酸棗湯主之(雜八十八)。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主之(雜一百四)。若少陰病,下利而渴,不得眠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又問傷寒瘥后不得眠,何也?蓋熱氣與諸陽相并,陰氣未復(fù),所以病后仍不得睡也,梔子烏梅湯主之。(雜八十九)

(八十五)問多眠

多眠有四證∶有風(fēng)溫證,有小柴胡證,有少陰證,有狐惑證。病患尺寸脈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默默但欲眠者,風(fēng)溫證也。風(fēng)溫不可發(fā)汗,宜葳蕤湯。(雜四十五)(在第六卷中第四十五問)病患脈浮,頭項強(qiáng)痛而惡寒者,太陽證也。十日已去,脈浮細(xì)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脈但浮者,麻黃湯主之(正二十)。病患尺寸脈俱沉細(xì),但欲寐者,少陰證也,急作四逆湯,(正七十五)復(fù)其陽,不可緩也。若狀如傷寒,四肢沉重,忽忽喜眠,須看上下唇,上唇有瘡,蟲蝕五臟;下唇有瘡,蟲蝕下部,當(dāng)作狐惑治之。(在第十一卷中第九十九問)

(八十六)問身涼汗出兩脅疼痛或干嘔

此十棗湯證也。仲景云∶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中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正八十九)大抵脅下痛者,此為有飲,須分表里,干嘔微利,發(fā)熱而咳,為表有水,小青龍湯加蕘花主之;身體涼,表證罷,干嘔而脅下痛,為里有水,十棗湯主之。十棗湯非小青龍湯之比,須量人虛實,不可妄投。

卷第十一

此一卷。首論咳逆。傷寒咳逆。此證極惡。仲景經(jīng)中不載。孫真人云??饶姹閷し秸?。無此名稱。深窮其狀??饶嬲?。噦逆之名。蓋古人以咳逆為噦耳。大抵咳逆者。古人所謂噦是也。者。今人所謂干嘔是也。


(八十七)問咳逆

咳逆者。仲景所謂噦者是也(乙芮切。逆氣)噦、胃寒所生。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

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復(fù)發(fā)汗者。其人外怫郁。復(fù)與之水。以發(fā)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故也。橘皮干姜湯、(雜方九十)羌活附子散、(雜九一)半夏生姜湯、(雜九十二)退陰散主之。(雜方十四)若服藥不瘥者。灸之必愈。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灸三壯。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為率。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許。與乳相直間。陷中動脈處是。然亦有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橘皮竹茹湯。(雜方五)仲景又云。傷寒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仲景無方。前部宜豬苓湯)(正六十七)(后部宜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十三)○扁鵲中藏經(jīng)。治傷寒咳逆。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姜各半錢。沸湯點。作一服。乘熱猛吃極效?!鹑虻谑痪?。又有竹茹湯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湯治陽證也?!鸨臼路降诎司?。治傷寒候咳逆。豆蔻湯。治陰證咳逆。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藥。若陽證不可用。○凡咳逆多有先熱而吃生冷。或涼藥多相激而成。蓋陰陽二氣相搏。林人之仆。本發(fā)大熱。以涼藥下之。想太甚咳逆四五日竟至于服丁香柿蒂而后卻。再以小柴胡之屬解其余熱。遂愈。下后蓋有身熱不解?!鹬蝹饶婧蠖?。出撫州華蓋山周先生。唯一備急方。救急方。香附子、橘核各半兩細(xì)銼。用酒半盞。先將藥在石銀器內(nèi)炒。漸漸滴酒炒藥焦黃色。研細(xì)末。每二錢。水一小盞。煎至八分。細(xì)細(xì)旋呷服?!鹨环絾斡孟愀阶幽!鹩址健4笏忸^二個煨動研爆。入白姜末。(丸得為度)研和。如梧桐子大。搗薤菜自然汁。

吞下二十丸。病退再服一十五丸。


(八十八)問發(fā)黃

病患寒濕在里不散。熱蓄于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郁蒸不消化。故發(fā)黃。(漢贊南方暑濕。近夏癉熱。蓋癉者。黃也。古人以黃為癉。濕熱相搏。民多病癉。甚為跗腫也)然發(fā)黃與瘀血。外證及脈俱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要之發(fā)黃之人。心脾蘊(yùn)積。發(fā)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shù)。若瘀血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凡病患身體發(fā)熱頭面汗出。身無汗劑頸而止??室疂{。小便不利。如此必發(fā)黃。茵陳蒿湯(正九十三)加五苓散(正六十六)也。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散五分。二件拌和。每服一錢。溫水調(diào)下。日三服。病患服湯得小便利如皂莢汁赤。一宿腹減。則黃從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大抵發(fā)黃者。瘀熱在里。由小便不利而致之也。梔子柏皮湯、(正方五十)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正二十四)可選而用之。又方。傷寒欲發(fā)黃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出黃水甚驗。即用茵陳蒿湯調(diào)五苓散服之最良?!鹩謫柊谆⒆C。亦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fā)黃。答曰。白虎與發(fā)黃證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證也。頭面汗出。頸以下都無汗。

發(fā)黃證也?!鹩謫柼柌∫簧肀M痛。發(fā)熱。身如熏黃者何。太陽中濕也。仲景云。傷寒發(fā)汗已。

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第九卷六十九問。

)○又問病患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咳嗽者何也。少陽中風(fēng)也。小柴胡湯主之。(正方二十九)

(八十九)問發(fā)狂

發(fā)狂有二證。陽毒發(fā)狂。蓄血如狂。其外證與脈皆不同。病患煩躁??褡咄?。面赤咽痛。脈實潮熱獨語。如見鬼狀。此陽毒也。(治藥方在二十一問)病患無表證。不發(fā)寒熱。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入咽。其脈微而沉。小腹硬滿。小便反利。大便必黑。身黃發(fā)狂。此血證諦也。病患如熱狀。煩滿口燥。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其血證審矣。仲景云。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者愈。若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dāng)先解其表。且桂枝湯。(正方一)外已解。但小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屬桃仁承氣湯主之。(正四十四)大抵傷寒當(dāng)汗不汗。熱蓄在里。熱化為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則喜忘。血下蓄則內(nèi)爭。甚者抵當(dāng)湯、(正九十一)抵當(dāng)丸、(正方九十)輕者桃仁承氣湯、(正四十四)犀角地黃湯。(雜八十六)須取盡黑物為效。(夫血熱蓄在膀胱經(jīng)。若用抵當(dāng)湯。更須仔細(xì)審其有無表證。若有蓄血證而外不解。亦未可便用抵當(dāng)湯。先用桂枝湯。以解其外。緣熱在膀胱太陽經(jīng)故也)○又有火邪發(fā)驚狂者。醫(yī)以火于臥床下?;蛑苌碛没稹F冉俸钩??;蜢俣苫鹦啊F淙送鲫枱┰牦@狂。臥起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正方十)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正方十四)主之。(凡灸及燒針后證似火劫者。并用劫法治之。金匱風(fēng)引湯尤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更捷)。(正三十三)

(九十)問發(fā)斑

發(fā)斑有兩證。(溫病發(fā)斑。熱病發(fā)斑)溫毒發(fā)斑者。冬月觸冒寒毒。至春始發(fā)。或已汗下。

表證未除。毒瓦斯未解。故發(fā)斑黑膏主之。(雜九十三)或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至春初為積寒所折。毒瓦斯未得泄。迨天氣暄暖。溫毒始發(fā)。肌肉斑爛。癮疹如錦文而咳。心悶嘔清汁。葛根橘皮湯。(雜九十四)屢用之驗。黃連橘皮湯亦佳。(雜一百二十五)(廣州褚子斑如壞梨靨)熱病發(fā)斑者。與時氣發(fā)斑同?;蛭春瓜?。或已汗下。熱毒不散。表虛里實。熱毒乘虛出于皮膚。遂發(fā)斑瘡。癮疹如錦紋。俗呼瘡麩。素問謂之疹。(發(fā)斑者。下之太早。熱氣乘虛故也。下之太遲。熱留胃中。亦發(fā)斑。服熱藥過多。亦發(fā)斑。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大抵發(fā)斑不可用表藥。表虛里實。若發(fā)汗開泄。更增斑爛也。皆當(dāng)用化斑湯、(雜百二十)玄參升麻湯、(雜九十五)阿膠大青湯、(雜九十六)豬膽梔子湯。(雜四十四)或與紫雪大妙??上抡?。與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十三)(暑月陽氣重者。常宜體候。才有赤點如蚊蚤咬。卻急治之)○又有陽毒發(fā)斑。見十九問。二十一問。宜參酌之。


(九十一)問譫語

病患有譫語。有鄭聲二證。鄭聲為虛。當(dāng)用溫藥。白通湯主之。(正九十七)譫語為實。當(dāng)須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正四十三)服調(diào)胃承氣而譫語止?;蚋抡?。停后服。不爾再與之。仲景云。

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重也。重語也。世多不別。然譫語鄭聲。亦相似難辨。須更用外證與脈別之。若大小便利。手足冷。脈微細(xì)者。必鄭聲也。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溫。脈洪數(shù)者。必譫語也。

以此相參。然后用藥萬全矣。大抵傷寒不應(yīng)發(fā)汗。即譫語。(仲景云。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實則譫語)譫語屬胃。和中則愈。不和則煩而躁。宜調(diào)胃承氣湯。然亦有三陽合病譫語者。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谥胁蝗?。

面垢譫語遺溺。其脈必滑實。不可汗下。宜白虎湯。(正六十四)有胃實譫語者。病患身熱汗出。

大便硬為胃實。宜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大承氣。(正四十一)外臺承氣湯。無芒硝尤穩(wěn)或發(fā)汗多。亡陽譫語者。(仲景云。發(fā)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此為津液不和。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和其營衛(wèi)。以通津液后自愈。恐人作燥屎攻之。慎不可攻也)有下利譫語者。(下利譫語。有燥屎也。調(diào)胃承氣湯)(正方四十三)(小承氣湯主之)(正四十二)有下后譫語者。(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正三十三)有婦人熱入血室譫語者。(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暮則譫語。

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速用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若行湯遲熱入胃。令津燥。中焦上焦不榮。成血結(jié)胸狀。須當(dāng)針期門也。婦人中風(fēng)。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入血室也。當(dāng)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已上二焦。熱結(jié)在期門也。若犯胃氣。晝夜譫語喜忘。小腹?jié)M。小便利。屬抵當(dāng)湯證中)(正九十一)○又問。仲景云。無犯胃氣何也。答曰。熱因經(jīng)水適來。乘虛入室。故血室有熱。遂令譫語。當(dāng)以小柴胡解之。(正二十九)卻與胃實譫語不同。胃實有燥糞。故宜調(diào)胃承氣湯下之。(正四十三)若血實有熱譫語。非胃家實。仲景恐人作胃實攻之。故曰無犯胃氣也。大抵譫語是熱。屬陽而反見陰證者逆。


(九十二)問吐血

傷寒吐血。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yīng)發(fā)汗而不發(fā)汗。熱毒入深。結(jié)于五臟。內(nèi)有瘀積。故吐血也。瘀血甚者。抵當(dāng)丸(正方九十)輕者桃仁承氣湯(正四十四)兼服犀角地黃湯(雜八十六)三黃丸(雜九十八)

(九十三)問腹痛(腹脹滿附)

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是有表。復(fù)有里。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正方十二)痛甚者。加大黃。(正方十三)(桂枝加芍藥。即是小建中也。太陰脈弱自利。設(shè)當(dāng)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其人胃虛。陽氣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十余沸)難經(jīng)云。痛為實。大抵痛宜下。(仲景云。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正四十一)(又曰腹中滿痛。此為實。當(dāng)下之。屬大柴胡湯)(正方三十)腹痛有二證。有熱痛、有冷痛、尺脈弦、腸鳴泄利而痛者冷痛也。

小建中湯主之。(正三十七)仲景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正方二十九)陰證腹痛。即四逆散、(正七十六)通脈四逆加芍藥湯。(正八十一)腹痛小便不利者。真武湯(正一百五)關(guān)脈實。腹?jié)M大便秘。按之而痛者。實痛也。桂枝加大黃湯。(正方十三)黃連湯、(正八十三)大承氣湯主之。(正四十一)○又問腹脹滿者何也。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最良。(雜九十九)仲景論太陽證發(fā)汗后。腹脹滿也。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正五十八)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正四十八)吐后腹脹滿者。與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氣湯。(正四十三)

(九十四)問煩躁

傷寒煩躁。太陽與少陰經(jīng)為多。(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陽明經(jīng)或因不大便。中有燥屎。故煩躁耳。(仲景云。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者。此有燥屎也。宜承氣湯。大抵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小便利。屎定硬。以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少少與。微利之。然有病已瘥。尚微煩。必大便硬。當(dāng)問其小便日幾行。若小便少。津液當(dāng)還入胃。不須攻也)大抵陰氣少。陽氣勝。則熱而煩。故太陽經(jīng)傷風(fēng)。多煩而躁也。(仲景云。太陽傷風(fēng)。服桂枝湯)(正一)煩不解。先刺風(fēng)池風(fēng)府。卻與桂枝湯。又云。太陽傷風(fēng)。脈浮緊。

發(fā)熱惡寒。身疼痛無汗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正三十五)又云。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

小建中湯主之(正三十七)(又云。傷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视嬎?。水入則吐。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又云。傷寒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氣不與人相當(dāng)。但與五苓散。二大錢服之。常與新汲井水飲一升許。即以指刺喉去之。隨手愈。然而太陽證自汗心煩。若小便數(shù)者。又不可用桂枝表也)陽虛陰盛。亦發(fā)煩躁。陽氣弱為陰所乘而躁。故少陰病亦煩躁。(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正八十四)(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正方一百)(少陰病下利咽痛。胸痛心煩者。豬膚湯主之)(正一百一)少陰下利。六七日咳而嘔??薀┎坏妹?。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欲去衣被。大柴胡湯下之。(正方三十)學(xué)人當(dāng)以外證與脈別之。(寸關(guān)浮數(shù)。身熱而煩者。屬太陽也。尺寸俱沉。手足厥逆。自利而煩者。屬少陰也)然有汗之而煩者。(仲景云。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中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稍渴。五苓散主之)(正方六十六)有下之而煩者(仲景云。下之后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者。干姜附子湯主之)(正七十三)(又云。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心中懊者。梔子豉湯主之)(正四十五)(發(fā)汗若下之。病仍未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正方七十八)又有病已解而反微煩者。此由病新瘥不勝谷。損谷則愈。(先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和其營衛(wèi)。以通津液。得屎而解。小柴胡不中。然后以調(diào)胃承氣湯)(正方四十三)

(九十五)問下利者

傷寒下利多種。須識別陰陽。勿令差互。(三陽下利則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不熱。以此別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俗醫(yī)但見下利。便作陰證。用溫?zé)崴?。鮮不發(fā)黃生斑而死也)太陽陽明合病。必下利。

葛根湯(正二十六)主之。(下利而頭疼腰痛。肌熱目疼鼻干。其脈浮大而長者。是其證也)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黃芩湯主之。(正八十五)若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姜也。(正八六)(下利而頭疼胸滿。或口苦咽干?;蛲鶃砗疅岫鴩I。其脈浮大而弦者。是其證也)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fù)者順也。負(fù)者。失也?;ハ嗫速\。名為負(fù)也。(下利而身熱胸脅痛滿干嘔?;蛲鶃砗疅?。其脈長大而弦者。是其證也。蓋陽明者土。其脈長大。少陽者木。其脈弦。若合病。土被木賊。更下利為胃已困。若脈不弦者順也。為土不負(fù)。負(fù)者死)自利不渴屬太陰。(四逆湯)(正七十五)(理中湯主之)(正七十四)自利而渴屬少陰(白通湯)(正九十七)(白通加豬膽湯)(正九十八)(通脈四逆湯)(正八十二)(豬苓湯)(正六十七)(真武湯)(正一百五)(四逆加人參湯)(正七十七)(可檢證而用之)其余下利。皆因汗下后證也。大抵傷寒下利。須看脈與外證。下利而脈大者。虛也。脈微弱者。為自止。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逆。下利脈數(shù)而滑者。有宿食也。下之愈。脈遲而滑者實也。其利未得便止。更宜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協(xié)熱利者。臍下必?zé)?。大便赤黃色。及腸間津汁垢膩。(謂之腸垢)寒毒入胃。則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蚯嗪?。或下利清谷。

濕毒瓦斯盛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蛉鐮€肉汁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

四逆湯、(正七十五)理中湯、(正七十四)白通湯加附子、(正九十七)四逆散加薤白、(正七十六)主之。協(xié)熱利者。

黃芩湯、(正八十五)白頭翁湯、(正一百八)三黃熟艾湯、(雜方一百)薤白湯、(雜一百一)赤石脂丸、(雜一百二)濕毒下膿血者。桃花湯、(正九十九)地榆散、(雜一百三)黃連阿膠散。(雜一百四)雖然。自利而渴屬少陰。然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乃有熱也。三陰下利宜溫之。然少陰自利清水。心下痛??诟稍镎?。卻宜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少陰泄利下重。不可投熱藥。先濃煎薤白湯。)(雜一百)(內(nèi)四逆散。緣四逆散用枳實芍藥之類。又尋常胃中不和腹中腸鳴下利。生姜瀉心湯最妙。)(正六十三)(此二法。不特傷寒證也。)

(九十六)問小便不利小便難

傷寒發(fā)汗后小出多亡津液。胃中極干。故小便不利。醫(yī)見小便不利。往往利之誤矣。類纂云。胃中干則無小便。慎不可利。故仲景云。下之后復(fù)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耳。若傷寒引飲。下焦有熱。小便不通。脈浮者。五苓散。(正六十六)脈沉者。豬苓湯也。(正六七)表不解。心下有水。發(fā)熱而咳。小腹?jié)M。小便不利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也。(正三十六)傷寒無汗。翕翕發(fā)熱。頭項強(qiáng)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也。(正方九)嘔而發(fā)熱。胸脅滿。心下怔忪。小便不利者。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正二十九)少陰病小便不利者。四逆散加茯苓也。(正七十六)(傷寒有所不利者。行之取其滲泄也。有渴而飲停者。有躁而煩渴者。有病氣去而水氣不得行者。其表里得見煩躁。口燥欲飲水。水入即吐。病名水逆。

及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欲飲水者。有發(fā)熱汗出。復(fù)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并宜五苓散。其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宜與豬苓湯。其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正九十四)(此利水道滲泄之義也。)大抵中濕與發(fā)黃。以利小便為先。陽明汗多。以利小便為戒?!鹩謫栃”汶y何也。陰虛故也。陰虛者陽必湊之。為陽所湊也。故小便黃者。中有熱也。宜瞿麥滑石之類瀉之。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正方六)陽明中風(fēng)。脈弦浮大。短氣腹?jié)M。脅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潮熱而噦者。小柴胡加茯苓主之。(正二十九)

(九十七)問小便自利小便數(shù)

太陽證。下焦有熱。小腹必滿。應(yīng)小便不利而小便反利者。下血證也。抵當(dāng)湯主之。(正九十一)陽明證自汗出。應(yīng)小便少而小便自利者。津液內(nèi)竭也。屎雖硬不可攻也。當(dāng)用蜜煎導(dǎo)之。(正百十二)少陰證四逆而小便自利者。虛寒證也。四逆湯、(正七十五)真武湯去茯苓主之。(正百五)○又問小便數(shù)者何也。腎與膀胱俱虛。而有客熱乘之也。二經(jīng)既虛。致受于客熱。虛則不能制水。故令數(shù)。小便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shù)起也。診其趺陽脈數(shù)。胃中熱。即消谷引飲。大便必硬。小便即數(shù)也。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若小便數(shù)者。慎不可行桂枝也。宜與甘草干姜湯、(正五十五)芍藥甘草湯也。(正五十七)大抵溲數(shù)則大便難。仲景云。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qiáng)。澀即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正九十二)太陽病若汗若吐若下后微煩。小便數(shù)。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和之愈?!鹩衷?。傷寒脈浮自汗。小便數(shù)。若胃中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正四十三)

(九十八)問有數(shù)日不大便。有大便難。有大便硬。有燥屎。有大便溏。

傷寒?dāng)?shù)日不大便。大便硬。及有燥屎。皆知用大柴胡、(正方三十)大承氣、(正四十一)小承氣(正四十二)攻之。然仲景論大便不通。亦有數(shù)種不可攻者。(在第三卷十五問中詳言之矣。)○仲景又有陽結(jié)陰結(jié)之論。不可不別也。其脈浮而數(shù)。能食不大便。此為實。名曰陽結(jié)。宜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所謂和其營衛(wèi)。以通津液??v不了了。得屎而解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jié)。宜用金液丹。所謂陽盛則促。陰盛則結(jié)促結(jié)同也。○又問大便溏者何也。古人云。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騖溏。大率病患腸中有寒。即大便鴨溏。蓋溏者。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華佗云。寒即溏。熱即垢。仲景說初硬后溏有二證。小便不利。小便少。皆水谷不分耳。


(九十九)問病患默默欲眠。目不能閉。起居不安。其聲嗄或咽干。(嘎,所訝切聲破也)

此名狐惑傷寒也。狐惑與濕。皆蟲證。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變成其疾。其候默默欲眠。

目不能閉。起居不安。蟲蝕其喉為惑。其聲嗄。蟲食下部為狐。其咽干。狐惑之病。并惡飲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是其證也。大抵傷寒病腹內(nèi)熱。入食小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蝕人五臟及下部。為病。其候齒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黑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蟲蝕其肛。爛見五臟則死。當(dāng)數(shù)看其上下唇。上唇有瘡。蟲食其臟也。下唇有瘡。蟲食其肛也。殺人甚急。多因下利而得。治桃仁湯、(雜一百五)黃連犀角湯(雜一百六)雄黃銳散主之。(雜一百七)

(一百)問病患欲食。復(fù)不能食。常默默欲臥。復(fù)不能臥。欲出行復(fù)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蛴胁伙垥r。如強(qiáng)健人而臥不能行。如有寒如無寒。如有熱復(fù)無熱。口苦小便赤。藥入即吐利。

此名百合傷寒也。百脈一宗。悉致其病。無復(fù)經(jīng)絡(luò)也。其狀欲食復(fù)不能食。常默默欲得臥復(fù)不能臥。欲出行復(fù)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蛴胁伙垥r。如強(qiáng)健人而臥不能行。如有寒如無寒。

如有熱復(fù)無熱。口苦小便赤。百合之病。諸藥不治。藥入即吐利。如有神靈。此多因傷寒虛勞。大病之后不平復(fù)。變成斯疾也。百合知母湯、(雜一百八)滑石代赭湯、(雜一百九)雞子湯、(雜一百十)百合地黃湯、(雜百十一)百合洗方(雜百十二)栝蔞牡蠣散、(雜百十三)滑石散(雜百十四)主之。

卷第十二

此一卷。說藥證并藥方加減法。所謂藥證者。藥方前有證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傷寒有證異而病同一經(jīng)。藥同而或治兩證。類而分之。參而伍之。審知某證者。某經(jīng)之病。某湯者。某證之藥。然后用之萬全矣。又況百問中一證下有數(shù)種藥方主之者。須是將病對藥。將藥合病。乃可服之。假如下利而心下痞。稱十棗湯、大柴胡、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赤石脂禹余糧湯、桂枝人參湯之類。雖均是治下利而心下痞。其方有冷有熱。仔細(xì)詳藥證以對治之。則無不中矣。所謂藥方并加減法者。仲景傷寒方一百十三道。病與方相應(yīng)。乃用正方。科有差別。即隨證加減。昔人云。

學(xué)方三年。無病可醫(yī)。療病三年。無方可治。往往世傳為名論。竟不知執(zhí)方療病?;蛑谢蚍瘛2恢訙p。移咎于方。古人用藥。如斗運轉(zhuǎn)。故攻病的而取效速。一服知。二服愈。假如理中丸證。腎氣動者。去白術(shù)。小柴胡湯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蓋脾惡濕。腎惡燥。白術(shù)治濕。茯苓利水。

故腎氣動者去白術(shù)。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此推之。然后知不可執(zhí)方療病。須是隨證加減。今于逐方下說病證用藥加減。庶幾修合之際。便見治法。兼古方凡稱咀者。直云銼如麻豆大。云一升者只用一大白盞。以古準(zhǔn)今。易曉而通用也。尋常疾勢輕者。只抄粗末五錢匕。水一盞半。入姜棗。煮七八分。去滓服之。

未知再作。病勢重者。當(dāng)根據(jù)古劑法(古之三兩。即今之一兩也。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古之三升。即今之一升也。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是也)

桂枝湯(一)

太陽中風(fēng)。陽浮陰弱。發(fā)熱汗出。惡寒鼻鳴干嘔者。宜服之?!鹛柌☆^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者。宜服之?!鹛柌∠轮蟆F錃馍蠜_者宜服之?!鸸鹬Ρ緸榻饧 H裘}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太陽病服桂枝湯。煩不解。先刺風(fēng)池風(fēng)府。卻與桂枝湯?!鸱鹬蠛钩?。脈洪大者。與桂枝湯。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鸱鹬蠛钩觥4鬅┛什唤?。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鸱鹬?。或下之。仍頭項強(qiáng)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與桂枝湯得之便厥。咽干煩躁吐逆。作甘草干姜湯與之。厥愈。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伸。若胃氣不和。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如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dāng)以汗解宜服?!鹛柌⊥庾C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解外宜服。○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復(fù)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dāng)須解外則愈。宜服?!鸩〕W院钩稣摺4藶闋I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也。以衛(wèi)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以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fù)發(fā)其汗。營衛(wèi)和則愈。宜服。○病患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服?!饌淮蟊懔呷?。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里。當(dāng)發(fā)汗。宜服。

○傷寒發(fā)汗解半日許。復(fù)熱煩。浮數(shù)者??筛l(fā)汗。宜服?!饌t(yī)下之。清谷不止。身疼痛。急當(dāng)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急當(dāng)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鹛柌“l(fā)熱汗出。營弱衛(wèi)強(qiáng)。故使汗出。欲救邪風(fēng)。宜服。○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鹛柌〔唤?。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dāng)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其解外宜服。(以上屬太陽)?!痍柮鞑∶}遲汗出多。微惡寒。表未解宜服?!鸩』紵岷钩鼋?。如瘧狀。日晡發(fā)熱。脈實者。宜大承氣湯。脈浮虛者宜服。(以上屬陽明)○太陰病脈浮??砂l(fā)汗宜服。(屬太陰)○下利腹脹滿。

身疼痛者。先溫里。乃攻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服。(屬厥陰)○吐利止。身痛不休。宜桂枝湯小和之。(屬霍亂)桂枝芍藥(各三錢)甘草(二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棗子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須臾啜熱稀粥一盞。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佳。○(加減法)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yīng)驗。江淮間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證可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后有桂枝證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蚣由橐环帧H舨』妓靥摵摺U霉欧?。

不在加減也。○戒曰。桂枝最難用。雖云表不解脈浮可發(fā)汗。宜桂枝湯。須是病患常自汗出。小便不數(shù)。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作微冷。少頃卻溫。身雖微似煩而又增寒。始可行之。若病患身無汗。小便數(shù)?;蚴肿憷?。不惡寒?;蝻嬀萍也幌哺收摺I鞑豢尚泄鹬σ病H杂泄鹬ψC服湯已。無桂枝證者。尤不可再與。


桂枝麻黃各半湯。(二)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服。(屬太陽)桂枝芍藥甘草(炙。各八錢)麻黃(半兩。湯泡焙秤)杏仁(一十二個。湯浸去皮尖兩仁者)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又見辯誤)

桂枝二麻黃一湯。(三)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服。(屬太陽)桂枝(八錢半)芍藥(五錢半)杏仁(八個。沸湯浸去皮尖)甘草(二分半炙)麻黃(三錢一。字。湯泡去黃汁焙干秤)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溫服。以微汗為度。(又見辯誤)

桂枝二越婢一湯。(四)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服之。(屬太陽)桂枝芍藥甘草(各半兩)石膏(六錢。捶碎)麻黃(半兩。湯泡去黃汁焙干秤。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又見辯誤)

桂枝加桂湯。(五)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小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此藥。(屬太陽)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桂枝湯加桂。以桂能泄奔豚之氣也)

桂枝加附子湯。(六)

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宜服之。(屬太陽)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附子(炮去皮。用半個)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去芍藥湯。(七)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宜服之。(屬太陽)桂枝(一兩半去皮)甘草(一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芍藥味酸。脈促胸滿。恐成結(jié)胸。故去芍藥。佐則單用辛甘發(fā)散毒瓦斯也)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八)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宜服之。(屬太陽)桂枝(一兩半去皮)甘草(一兩炙)附子(去皮尖半個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小便利即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九)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qiáng)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疼。小便不利者。此主之。(屬太陽)芍藥茯苓白術(shù)(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小便利即愈。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十)

傷寒脈浮。醫(yī)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

此主之。

桂枝蜀漆(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牡蠣(二兩半)龍骨(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十一)

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此主之。(屬太陽)桂枝人參(各一兩半)芍藥(二兩)甘草(一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芍藥湯。(十二)

太陽病下之。因腹?jié)M痛屬太陰。此主之。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六兩。下利者先煎芍藥三四沸)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大黃湯。(十三)

太陽病反下之。因腹?jié)M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

此主之。

桂枝(六分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一兩炙)大黃(二兩)痛甚者加大黃(大實痛者。加一兩半。羸者減之)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又見辯誤)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十四)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此主之。(屬太陽)桂枝(半兩去皮)甘草(炙)牡蠣(熬)龍骨(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甘草湯。(十五)

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主之。(屬太陽)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人參湯。(十六)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此主之。

桂枝(一兩三錢)甘草(一兩三錢炙)干姜(炮)人參白術(shù)(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再、夜一服。


桂附湯。(十七)

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屬太陽)桂枝(一兩三錢。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一兩三錢)附子(一個炮去皮)甘草(三分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桂枝加葛根湯。(十八)

太陽病。項強(qiáng)KTKT。反汗出惡風(fēng)者。此主之。(伊芳尹湯液論。桂枝湯中加葛根。今監(jiān)本用麻黃誤矣)桂枝甘草(炙)芍藥(各六錢三字)葛根(一兩三錢)麻黃(一兩一錢)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服。覆取微汗。


桂枝加濃樸杏子湯。(十九)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此主之。(屬太陽)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甘草(六錢三字炙)杏仁(去皮尖。十七個)濃樸(去皮。姜汁炙。六錢三字)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


麻黃湯。(二十)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惡風(fēng)無汗而喘者宜服。○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服。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xì)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服之。○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dāng)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此主之?!饌}浮緊不發(fā)汗因衄。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fā)汗則愈。宜服?!鹈}但浮無余證者與服。若不溺腹?jié)M加噦者。不治。(以上屬陽明)甘草(半兩炙)桂枝(一兩)杏仁(三十五個去皮尖)麻黃(一兩半。去節(jié)。

百沸湯泡去黃汁。焙干秤)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不須啜粥。(加減法)傷寒熱病。藥性須涼。不可太溫。夏至后麻黃湯須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分。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服之。有發(fā)黃斑出之失。唯冬及春。與病患素虛寒者。乃用正方。不在加減。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二十一)

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此服之。(屬太陽)甘草(一兩炙)石膏(四兩碎綿裹)杏仁(二十五個去皮尖)麻黃(二兩。去節(jié)。

湯泡。去黃汁。焙干秤)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二十二)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膳c此藥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屬少陰)麻黃(二兩。去節(jié)。湯泡。去黃汁。焙干秤)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相次三兩服。以身微汗為度。


麻黃細(xì)辛附子湯(二十三)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此主之。(屬少陰)麻黃(二兩。去節(jié)。湯炮去黃汁。焙干秤)細(xì)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二十四)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此主之。(屬陽明)麻黃(一兩。去節(jié)。湯泡去黃汁。焙干秤)甘草(一兩炙)赤小豆(半升)杏仁(二十枚去皮尖)生梓白皮(切二兩)連翹(一兩?;蜃靼雰蛇B翹根是)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麻黃升麻湯。(二十五)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此主之。(屬厥陰)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湯泡去黃汁,焙干秤)升麻當(dāng)歸(各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三分)芍藥麥門冬(去心)桂枝(去皮)茯苓甘草(炙)干姜(炮)石膏(碎綿裹)白術(shù)(各一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相次一炊久。進(jìn)一服。汗出愈。


葛根湯。(二十六)

太陽病項背強(qiáng)幾幾無汗惡風(fēng)。又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利。此并主之。(屬太陽)葛根(二兩)桂枝(去皮)甘草(炙)芍藥(各一兩)麻黃(一兩半。去節(jié)。湯泡去黃汁。

焙干秤)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汗為度。


葛根加半夏湯(二十七)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主之。(屬太陽)葛根(四兩或作一兩)半夏(六錢一字)麻黃(三分。去節(jié)。湯泡。去黃汁。焙干秤)甘草(炙)桂枝(去皮)芍藥(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


葛根黃芩黃連湯(二十八)

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主之。

葛根(四兩)黃芩(一兩半)黃連(六兩或作二兩半)甘草(二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進(jìn)二三服。


小柴胡湯。(二十九)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xì)而嗜臥者外已解。設(shè)胸滿痛。與服。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痛。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蛐?zé)┒粐I?;蚩驶蚋怪型??;蛎{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蚩日摺4酥髦??!鹧鯕獗M。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此主之。○服柴胡湯已??收邔訇柮?。以法治之。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qiáng)。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此主之?!饌柮}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此主之?!鹛柌?。過經(jīng)十余日。發(fā)汗吐下之后。四五日柴胡湯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即愈?!饗D人中風(fēng)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此主之。○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細(xì)者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fù)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fù)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表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令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膳c服此。設(shè)不了了者。得屎而解?!饌辶铡I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腹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以上屬太陽)○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服之?!痍柮鞑?。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膳c服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痍柮髦酗L(fēng)。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身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此藥主之。(以上屬陽明)○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此主之。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小柴胡湯證罷。此為壞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以上屬少陽)○嘔而發(fā)熱者宜服?!饌?。后更發(fā)熱。此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屬辨陰陽易瘥后勞復(fù)病脈證)黃芩(一兩半。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一兩半。芍藥或作三分。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二兩)人參(一兩半。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一兩半。溫覆微汗愈。若咳嗽者。去人參并棗子加五味子一兩一分干姜一兩)棗子(六枚。若脅下痞硬。去棗子加牡蠣二兩熬。牡蠣或作一兩)半夏(一兩一分湯洗。若胸中煩不嘔者。

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用四分之一。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參三分栝蔞根二兩)柴胡(四兩去蘆)甘草(一兩半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三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卷第十三

大柴胡湯(三十)

太陽病過十余日。發(fā)汗吐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一云嘔止小安)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饌嗳铡峤Y(jié)在里。往來寒熱者與服?!饌l(fā)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陽明病汗多者。急下之。宜服?!鹕訇幉∠吕逅P南峦???诟烧?。可下之。

宜大柴胡、大承氣湯?!鸩「怪袧M痛。此為實。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大柴胡湯。○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當(dāng)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氣湯。○傷寒后脈沉者。內(nèi)實也。下之解。宜服?!饌呷?。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大柴胡湯?!鹛柌∥唇?。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宜服?!鸩』紵o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shù)者??上轮4蟛窈鷾髦??!鸩』紵?。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脈實者可下之。大柴胡大承氣湯主之。(屬可下病脈證)柴胡(四兩)黃芩芍藥(各一兩半)半夏(一兩一分洗)枳實(二枚去穣炒。千金云。枳實去穣一分準(zhǔn)二枚)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本方無大黃。欲下者。加大黃一兩)

柴胡桂枝湯(三十一)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頭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此主之。(屬太陽)○發(fā)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此藥和其營衛(wèi)。以通津液。后自愈。(屬發(fā)汗后病脈證)柴胡(一兩三錢)桂枝(去皮)黃芩人參芍藥(各半兩)半夏(四錢一字洗)甘草(三錢一字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柴胡桂枝干姜湯。(三十二)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识粐I。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宜服之(屬太陽)柴胡(四兩)桂枝(去皮)黃芩(各一兩半)牡蠣(熬)甘草(炙)干姜(各一兩)栝蔞根(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食頃再服。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三十三)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此主之。(屬太陽)柴胡黃芩龍骨(各一兩)鉛丹人參桂枝半夏(半合湯洗)牡蠣(一分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又見辨誤)

柴胡加芒硝湯(三十四)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主之。(屬太陽)黃芩人參(各半兩)柴胡(一兩三錢三字)芒硝(一兩)甘草(炙半兩)半夏(四錢一字湯洗)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內(nèi)芒硝。更微沸溫服。


大青龍湯(三十五)

太陽中風(fēng)。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此藥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fēng)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饌}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此主之。(屬太陽)桂枝(去皮一兩)甘草(一兩炙)石膏(如半個雞子大。碎)杏仁(二十枚去皮尖)麻黃(三兩去節(jié)湯泡。去黃汁。焙干秤)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若汗周身潤。止后服。未周身潤可停待相次服盡。不欲汗多??滞鲫柟室病H艉苟嗖恢?。用溫粉撲之。

溫粉方白術(shù)本川芎白芷(各等分)上搗羅為細(xì)末。每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之。粉撲周身止汗。無本亦得。若汗已出后盡劑服。汗多亡陽。遂逆。惡風(fēng)煩躁。不得眠也。


小青龍湯(三十六)

傷寒心下有水氣??榷⒋0l(fā)熱不渴。服湯已??收叽撕ビ庖?。此主之?!饌聿唤?。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jié)M?;虼摺4酥髦?。

芍藥桂枝(去皮)干姜(炮)甘草(炙)細(xì)辛(各一兩半)五味子(一兩。別本或加一分)半夏(一兩半。湯洗。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麻黃(一兩半。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一彈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半個炮。若小便不利。小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二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一兩半。去皮尖麻黃湯泡)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杏仁、半夏二味?;蚋髯饕粌梢环?。


小建中湯(三十七)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饌?。心中悸而煩者宜服。

芍藥(三兩)甘草(一兩炙)桂枝(一兩半去皮)膠飴(半升。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飴。局方加黃一兩半為黃建中湯)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四片。大棗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下膠飴兩匙許再煎化。溫服。日三服。夜二服。尺脈尚遲。再作一劑。加黃末一錢。

煎造膠飴法糯米(一升揀淘凈)大麥柏末(六兩)上米一如炊飯甑上至氣溜。取下傾入一盆子。入柏末一合。并湯一盞來許。拌和。再上甑至飯熟。卻入盆子內(nèi)。都以柏末拌和。入一瓷罐子??扇菸迳S。冬月罐子熱。春秋夏溫。冬月用湯二升許入罐子內(nèi)。約內(nèi)面飯上湯三指許即得。布并紙三五重蓋定。更以綿或絮抱定近火。春秋夏即溫和。至一宿。見米浮在水面上。即以布絞裂。取清汁。

銀石器內(nèi)煎。至面上有膜。即以木篦不住手?jǐn)?。至稀糊。以瓷器收。夏月置井中。庶不酸?/span>


大陷胸湯(三十八)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fēng)。數(shù)則為熱。動則為痛。數(shù)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胃中空虛??蜌鈩与?。短氣躁煩。心中懊。陽氣內(nèi)陷。心下因硬。則為結(jié)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jié)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饌呷?。結(jié)胸?zé)釋?。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宜服?!饌嗳?。熱結(jié)在里。復(fù)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jié)胸?zé)o大熱者。此為小結(jié)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此主之?!鹛柌≈匕l(fā)汗而復(fù)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此主之?!饌辶铡I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大黃(一兩半。去皮錦文者為末)甘遂(一字赤連珠者細(xì)羅為末)芒硝(五分)上以水二盞。先煮大黃至一盞。去滓。下硝一沸。下甘遂末。溫服。得快利。止后服。

又大陷胸湯方桂枝(一兩)甘遂(一兩或作半兩)大棗(一兩或作三枚)人參(一兩)栝蔞實(一枚去皮只用四分之一)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蜃鞫K。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胸中無堅物勿服之。


大陷胸丸。(三十九)

(又見辯誤)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jié)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結(jié)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jié)胸者。項亦強(qiáng)。如柔狀。下之則和。宜此藥主之。(屬太陽)大黃(二兩或作四兩)芒硝(三分)杏仁(三分去皮尖熬黑)苦葶藶子(三錢熬)上搗羅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抄甘遂末半錢匕。白蜜一合。水二盞。煮取一盞。頓服。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甘遂性猛宜斟量虛實服之)

小陷胸湯。(四十)

(又見辯誤)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按之則痛。脈浮滑者。此主之。(屬太陽)半夏(湯洗秤一兩半)黃連(一兩)栝蔞(一枚去皮或作半枚)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先煮栝蔞至一盞半。下諸藥。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未知再服。微利黃涎便安。


大承氣湯。(四十一)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

有潮熱者。此外欲解??晒ダ镆彩肿闳缓钩稣?。此大便已硬也。此藥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膳c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痍柮鞑〕睙?。大便微硬者??膳c此藥。

不硬者。不可與之?!饌敉氯粝潞蟛唤?。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

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fā)熱譫語者。此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服?!痍柮鞑∠卵d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然汗出則愈。汗出譫語者。以為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fēng)也。須下者。過經(jīng)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愈。宜服?!鸲柌⒉ L栕C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服。○陽明病下之。心下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晒ァ8刮M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服?!鸩』紵帷:钩鰟t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發(fā)汗宜桂枝湯?!鸫笙潞蟆A呷詹淮蟊?。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服?!饌呷铡D恐胁涣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服?!痍柮鞑“l(fā)熱汗多者。急下之。宜服?!鸬貌《铡?/span>

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一升。若不大便。更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此主之?!鸢l(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宜服?!鸶?jié)M不減、減不足言。當(dāng)下之。宜服?!鸩』夹”悴焕?。大便乍難乍易。

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服?!痍柮魃訇柡喜?。必下利。其脈不負(fù)者為順也。負(fù)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fù)也。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當(dāng)下之。宜服。(以上屬陽明)○少陰病二三日??谠镅矢烧摺<毕轮?。宜服。○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诟稍镎?。可下之。宜服?!鹕訇幉×呷铡8姑洸淮蟊阏?。急下之。

宜服。(以上屬少陰)○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服?!鹣吕}遲而滑者。內(nèi)實也。利未欲止。當(dāng)下之。宜服?!鸫缈诿}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dāng)下之。宜服?!鹣吕挥痴?。以有宿食故也。當(dāng)下之。宜服。○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時復(fù)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dāng)下之。此主之?!鹣吕}反滑。當(dāng)下所去下乃愈。此主之?!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上轮?。

宜服?!鸩「怪袧M痛者。此為實也。當(dāng)下之。宜服。此主之。(以上屬可下病脈證)大黃(二兩。錦文者去皮生用酒洗過)枳實(四枚或作三枚去穣炒凈秤用半兩)濃樸(四兩去皮姜汁炙)芒硝(二兩或作一合半。樸硝有蘆頭者亦得)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二盞。先煮濃樸枳實至一盞余。下大黃。煮取六分。去滓。入芒硝煎一二沸。放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與一服。


小承氣湯(四十二)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膳c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钟性锸?。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zhuǎn)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zhuǎn)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fù)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zhuǎn)失氣者。不可攻也?!痍柮鞑∶}遲。雖汗出不惡寒。其氣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為外欲解??晒ダ镆病J肿闳缓钩稣?。此大便硬。大承氣湯主之。若腹大滿不通者。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痍柮鞑?。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

大便必硬。硬則譫語。此藥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后服。○陽明病譫語潮熱。脈滑而疾者。此藥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zhuǎn)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zhuǎn)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fā)汗后。微煩。小便數(shù)。大便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鸬貌《?。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此主之。(屬厥陰)大黃(四兩去皮)濃樸(二兩去皮姜汁炙)枳實(四枚或作三枚。去穣炒凈秤半兩也)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大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初服湯更衣者。止后服。不爾者。再服之。


調(diào)胃承氣湯。(四十三)

發(fā)汗后。惡寒。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dāng)和胃氣。此主之?!鹛柌∥唇狻C}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服?!饌}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與桂枝湯欲攻其表。

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fù)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饌?。過經(jīng)譫語者。以有熱也。當(dāng)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飯硬。而反下利。脈調(diào)和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dāng)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nèi)實也。此主之?!鹛柌∵^經(jīng)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服之。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痍柮鞑〔煌虏幌?。心煩者可與服?!鹛柌∪瞻l(fā)汗不解。蒸蒸熱者。屬胃也。此主之?!饌潞?。腹脹滿者。與服。(以上屬陽明)甘草(一兩)大黃(二兩去皮)芒硝(一兩三分?;蜃饕粌梢环郑┥箱S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下硝。更上火二三沸。溫、頓服之。


桃核承氣湯(四十四)

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dāng)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結(jié)者。乃可攻之。宜用此藥。(屬太陽)大黃(四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桃仁(去皮尖雙仁者五十個捶碎)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二大盞。煎至八分。去滓下硝煎化。溫服。以微利為度。未利。移時再服。


梔子豉湯(四十五)

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

此主之?!鸢l(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此主之?!鹬倬霸?。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饌辶沾笙轮笊頍岵蝗?。心中結(jié)痛者。未欲解也。此主之。(以上屬太陽)○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蜌鈩与?。心中懊。舌上苔者。此主之?!痍柮鞑∠轮?。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此主之。○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此主之。(屬厥陰)香豉(二兩)肥梔子(十六個擘碎或作十四個)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先煮梔子至一盞。入豉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得快吐。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四十六)

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此主之。(屬太陽)梔子(七枚)甘草豉(各一兩)上分二服。以水二盞。先煎梔子甘草至一盞。內(nèi)豉同煎。取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四十七)

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若嘔者。當(dāng)主之。(屬太陽)梔子(七枚)生姜(二兩半)豉(一兩)上分二服。以水二盞。先煮梔子生姜至一盞。內(nèi)豉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后服。

卷第十四

梔子濃樸湯(四十八)

治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屬太陽)梔子(大者七枚擘碎)濃樸(去皮姜汁炙二兩)枳實(二枚取去穣。麩炒秤一分)上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以水二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得吐。止后服。


梔子干姜湯(四十九)

治傷寒。醫(y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屬太陽)梔子(七枚)干姜(一兩)上銼如麻豆大。分二服。以水二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得吐。止后服。(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之)

梔子柏皮湯(五十)

治傷寒身黃發(fā)熱。(屬太陽)梔子(八枚)黃柏(一兩)甘草(半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五十一)

治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屬太陽。

)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茯苓(去皮六兩?;蜃魉膬桑┥箱S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棗二個。用甘爛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作甘爛水法。用水二斗。置大盆中。以勺揚(yáng)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顆。有珠相逐取用)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五十二)

治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屬太陽)茯苓(二兩)桂枝(一兩半)甘草(炙)白術(shù)(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茯苓甘草湯(五十三)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主之。(屬太陽)桂枝(去皮)茯苓(各二兩)甘草(一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甘草湯(五十四)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服。不瘥者。與桔梗湯。

甘草(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二服。


甘草干姜湯。(五十五)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宜此藥。(屬太陽)甘草(四兩炙)干姜(二兩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炙甘草湯。(五十六)

治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屬太陽)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生地黃(八兩)桂枝(一兩半去皮)麻仁(一兩一分)麥門冬(一兩一分去心)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入姜五片。棗一枚。水一盞半。入酒半盞。煎至八分。去滓納阿膠一片。膠烊盡。溫服。日三服。


芍藥甘草湯。(五十七)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干煩躁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fù)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與此藥。(屬太陽)甘草白芍藥(各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濃樸生姜半夏人參湯。(五十八)

治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屬太陽)濃樸(四兩去皮)半夏(一兩一分)甘草(一兩)人參(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五十九)

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若傷寒大下后。

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dāng)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服此藥。(屬太陽)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百沸湯二大盞。熱漬之一時久。絞去滓。暖動分二服。


附子瀉心湯。(六十)

治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屬太陽)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百沸湯二大盞。熱漬之一時久。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半夏瀉心湯。(六十一)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服此。(屬太陽)黃連(半兩)黃芩干姜(炮)人參甘草(炙。各一兩半)半夏(一兩一分湯洗七遍)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大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甘草瀉心湯。(六十二)

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蜌馍夏?。故使硬也。宜服此。

甘草(二兩炙)干姜(炮)黃芩(各一兩半)人參黃連(各半兩)大棗(六枚)半夏(一兩一分洗)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生姜瀉心湯。(六十三)

治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屬太陽)黃芩甘草(炙)人參(各一兩半)干姜(炮)黃連(各半兩)半夏(一兩一分泡)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子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虎湯(六十四)

治傷寒脈浮滑者。表里有熱。○又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中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饌}滑而厥者。里有熱。并主之。

知母(三兩)甘草(一兩炙)石膏(八兩碎綿裹)粳米(三合)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


白虎加人參湯(六十五)

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饌敉氯粝隆:笃甙巳詹唤?。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寒。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dāng)?shù)升者?!饌疅o大熱??谠锟?。心煩。背微惡寒者。并主之。

人參(二分)知母(一兩半)甘草(炙二兩或作半兩)粳米(一合半)石膏(四兩碎綿裹)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


五苓散(六十六)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鸢l(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

○傷寒汗出而渴者。(不渴者與茯苓甘草湯)○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视嬎?。水入則吐。名曰水逆者。○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鹛柌〈缇応P(guān)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fù)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蚩收摺!鸹魜y頭痛發(fā)熱身疼熱多。飲水者并主之。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去黑皮秤)茯苓(去皮秤)白術(shù)(各三分)桂枝(去皮半兩不見火)上搗篩為散拌和。每服抄三錢。白湯調(diào)下。此藥須各自事持秤見分兩。然后合。


豬苓湯。(六十七)

陽明病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鹕訇幉∠吕呷?。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并主之。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炙過)澤瀉滑石(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附子湯。(六十八)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谥泻?。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并宜服之。

茯苓芍藥(各一兩半)人參(一兩)白術(shù)(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桂枝附子湯。(六十九)

治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屬太陽)桂枝(二兩)甘草(一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四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術(shù)附湯。(七十)

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者。此主之。(屬太陽)白術(shù)(二兩)甘草(一兩炙)附子(一個半炮去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姜五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也。即是附子與術(shù)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dāng)加桂一兩。其大便堅。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甘草附子湯(七十一)

治風(fēng)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骨痛不得屈伸。近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fēng)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屬太陽)甘草(炙)白術(shù)(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桂枝(三兩、或作二兩、身腫者加防風(fēng)二兩。悸氣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兩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汗出即解。


芍藥甘草附子湯(七十二)

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此主之。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干姜附子湯。(七十三)

下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此主之。(屬太陽)干姜(一兩炮)附子(一枚生用去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未知再服。


理中丸(七十四)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此主之○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中有寒。當(dāng)以丸藥溫之。宜服此(屬陰陽瘥后勞復(fù)病脈證)干姜(炮)甘草(炙)人參(腹痛者倍之)白術(shù)(各一兩)上搗篩煉蜜和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熱粥飲之。微自溫覆。勿揭衣。然不及湯。

又方∶人參干姜(炮)甘草(炙)白術(shù)(各三兩)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寒者加干姜一兩半??视盟呒影仔g(shù)一兩半。臍上筑者。

腎氣動也。去術(shù)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shù)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shù)。悸者加茯苓二兩。

或四肢拘急。腹?jié)M下利?;蜣D(zhuǎn)筋者。去白術(shù)、加附子一枚生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四逆湯(七十五)

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后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急當(dāng)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dāng)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屬太陽)○自利不渴者。

以其臟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服。(屬太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

腳攣急。與桂枝湯。得之便厥。咽干煩躁。吐逆。作甘草干姜湯與之。厥愈。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伸。若胃氣不和。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加燒針者?;蛎}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此并主之?!鹕訇幉★嬍橙肟趧t吐。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dāng)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dāng)溫之。

或脈沉者。急溫之。并宜服。(屬少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虼蠛钩鰺岵蝗ァ?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蛳吕?jié)M。身疼痛者。先溫里。乃攻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或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難治。此并主之。(并屬厥陰)○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吐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此主之。(屬霍亂)甘草(二兩炙)附子(一個生用)干姜(一兩半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強(qiáng)人加附子半個。

干姜加一兩半。


四逆散。(七十六)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蛐”悴焕??;蚋怪型??;蛐估轮卣?。此主之。(屬少陰)甘草(炙)柴胡枳實(去白穣炒黃)芍藥(以上各一兩)上搗篩為細(xì)散。米飲調(diào)下二錢。日三服??日呒游逦蹲痈山靼雰?。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納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四逆加人參湯。(七十七)

惡寒脈微而利。利止者亡血也。此主之。(屬霍亂)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干姜(一兩半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茯苓四逆湯。(七十八)

治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

茯苓(二兩)人參(半兩)甘草(一兩炙)干姜(七錢半)附子(半個生去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當(dāng)歸四逆湯。(七十九)

治手足厥寒。脈細(xì)欲絕者。(屬厥陰)當(dāng)歸(洗)桂枝芍藥細(xì)辛(各一兩半)通草甘草(各一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當(dāng)歸四逆加茱萸生姜湯。(八十)

有當(dāng)歸四逆湯證。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服。(屬厥陰)當(dāng)歸(洗)桂枝(去皮)芍藥細(xì)辛(各一兩半)甘草(炙)木通(各一兩)茱萸(五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進(jìn)三服。

卷第十五

通脈四逆湯(八十一)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屬少陰)。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屬厥陰)。

甘草(二兩炙)干姜(三兩炮)附子(大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未瘥,急更作一劑,其脈續(xù)續(xù)出者愈。面赤者,加連須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通脈四逆加豬膽湯(八十二)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主之(屬霍亂)。

甘草(二兩炙)干姜(三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

黃連湯(八十三)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者,黃連湯主之(屬太陽)。

甘草(三兩炙)黃連(三兩)干姜(三兩炮)人參(二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棗二枚,以水三盞,煎

黃連阿膠湯(八十四)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一兩)阿膠(三分)黃芩(一分)芍藥(半兩)雞子黃(半個)上銼如麻豆大。每半劑,以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內(nèi)膠消盡,納雞子黃攪令勻,溫服,日二服。


黃芩湯(八十五)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fù)除其熱,腹中應(yīng)冷,當(dāng)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屬厥陰)黃芩(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一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棗子一枚,以水一盞半,煎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八十六)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屬太陽)。

黃芩(三分)半夏(二分半)芍藥(二分)甘草(二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姜四片,大棗子一枚,以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文蛤散(八十七)

病在陽,應(yīng)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jié)胸,無熱癥者,與三物白散。龐安常云∶小陷胸湯非也。

文蛤(一兩)上一味為散。沸湯和服方寸匕。


三物白散(八十八)

寒實結(jié)胸,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屬太陽)。

貝母(三分)桔梗(三分去蘆)巴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一上為散,納巴豆研勻,以白飲和服,強(qiáng)人半錢匕,羸人可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jìn)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jìn)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dāng)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十棗湯(八十九)

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以十棗湯主之(屬太陽)。

芫花(炒赤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各等分。異篩秤末,合和之,入臼中再杵治三百下,先以水一升半,煎肥棗子一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qiáng)人一錢匕,羸人可半錢,再單飲棗湯送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利后糜粥自養(yǎng)。合下不下,令人脹滿,通身浮腫而死。


抵當(dāng)丸(九十)

傷寒有熱,小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dāng)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dāng)丸(屬太陽)。

水蛭(五個熬去子,杵碎,水蛭再生化,為害尤甚,須銼斷,用鍛石炒過大黃(三分去皮凈)虻蟲(五個去翅足,熬)上搗篩只為一丸,以水一大白盞,煎至七分,頓服,時當(dāng)下血;不下更作之。


抵當(dāng)湯(九十一)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抵當(dāng)湯主之。太陽病,身黃,脈沉結(jié),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dāng)湯主之。

傷寒有熱,小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dāng)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dāng)湯(以上屬太陽)。陽明癥,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dāng)湯下之。病患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shù)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shù)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dāng)湯主之(以上屬陽明)。

水蛭(十枚熬去子,杵碎,水蛭入腹再生化,為害尤甚,須銼斷,用鍛石虻蟲(十枚去翅足熬)桃仁(七枚去皮尖,捶碎用)上銼如麻豆出,作二服。以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之。


麻仁丸(九十二)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qiáng),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屬麻仁(五兩)芍藥(四兩)濃樸(五寸半去皮,姜汁炙)枳實(四兩炙)杏仁(二兩半去皮尖)大黃(八兩去皮上為散,蜜和為丸,如桐子大。飲下十丸,未知益之,日進(jìn)三服。


茵陳蒿湯(九十三)

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以茵陳蒿湯主之(屬陽明)。

茵陳蒿(嫩者一兩)大黃(三錢半去皮)梔子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白盞,先煎茵陳減半盞,次內(nèi)二味,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


牡蠣澤瀉散(九十四)

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陰陽易瘥后,勞復(fù)牡蠣(熬)澤瀉蜀漆(洗去腥)商陸上為散。飲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竹葉石膏湯(九十五)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陰陽易瘥后,勞復(fù)病脈證)。

淡竹葉(半把)半夏(六錢一字湯泡洗)石膏(四兩杵碎)人參(半兩)甘草(半兩炙)麥門冬(一兩一分去心)嘔者,加生姜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四片、粳米百余粒,煎取八分,米熟湯成

枳實梔子湯(九十六)

大病瘥后,勞復(fù)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枳實(一枚去穣麩炒)梔子(三枚半肥者)豉(一上以清漿水二盞半,空煮退八分,內(nèi)枳實、梔子,煎取九分,下豉再煎五六沸,去滓溫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納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同煎。


白通湯(九十七)

少陰病,下利脈微,白通湯主之(屬少陰)。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兩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蔥白四寸,煮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九十八)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豬膽(半合)干姜(半兩炮)蔥白(四莖)溺(二合半)附子半個(上以水一盞,煎五分,去滓,納尿、膽汁,和相得,分溫再服。


桃花湯(九十九)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屬少陰)。

赤石脂(四兩。一半碎,一半篩末用)干姜(一分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入糯米一撮,水一盞半,服愈,勿再服。


吳茱萸湯(一百)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屬陽明)。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人參(一兩去蘆)吳茱萸(一兩六錢五分,湯洗三遍)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生姜四片,棗子一枚,以水二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分二服。


豬膚湯(一百一)

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屬少陰)。

豬膚(二兩六錢半)上一味,以水二大白盞半,煮取一盞許,去滓,加白蜜一合半、白粉一合。相和溫服。


桔梗湯(一百二)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與甘草湯;不瘥,與桔梗湯(屬少陰)。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分再服。


半夏散及湯(一百三)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屬少陰)。

半夏(湯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等分。各別搗篩已,令和治之。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令冷,少少咽之。


苦酒湯(一百四)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半夏(洗碎如棗核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納苦酒,著雞子殼上二味,內(nèi)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二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

真武湯(一百五)

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屬太陽)。少陰病二三日不已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屬少陰)。

茯苓(三分,小便利者去茯苓)白術(shù)(二分)芍藥(三分,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分)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二片。嘔者去附子,加入生姜三兩)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細(xì)辛一分,干姜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進(jìn)三服。


烏梅丸(一百六)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dāng)吐蛔,令病者靜而復(fù)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棕收?,以烏梅丸主之(屬厥陰)。

烏梅(七十五枚)細(xì)辛(一兩半)干姜(二兩半)黃連(四兩)當(dāng)歸(一兩)附子(一兩半炮椒(出汗一兩)人參(一兩半)桂枝(一兩半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杵成泥和藥,令千下,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進(jìn)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一百七)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屬厥陰)。

干姜(三分炮)黃芩(三分)黃連(三分)人參(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

白頭翁湯(一百八)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以上屬厥陰)。

白頭翁(一兩)黃柏(一兩半)秦皮(一兩半)黃連(一兩半)上銼如麻豆大。分五服,以水二大盞,煎至八分,去滓溫

赤石脂禹余糧湯(一百九)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已,復(fù)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fù)不止者,當(dāng)利其小便(屬太陽)。

赤石脂(四兩)禹余糧(四兩)上銼碎。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

旋復(fù)代赭湯(一百十)

傷寒發(fā)熱,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fù)代赭湯主之(屬太陽)。

旋復(fù)花(三分)人參(半兩)代赭石(一分)甘草(三分炙)半夏(三分湯洗)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

瓜蒂散(一百十一)

病如桂枝癥,頭不痛,項不強(qiáng),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dāng)吐之,宜瓜蒂散主之(屬太陽)。

瓜蒂(熬黃)赤小豆(各半兩)上各搗篩已,合治之。取一錢匕,豉一合,湯七合,先漬之,須臾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蜜煎導(dǎo)湯(一百十二)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屎雖硬,不可攻之,當(dāng)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dǎo)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蜜(四兩)上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看欲可丸,捻作挺如指許,長二納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用大豬膽一枚,瀉汁,和法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有一食頃,當(dāng)大便。


燒散(一百十三)

傷寒陰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小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散主之。

婦人襠燒灰上一味,以水和服方寸匕,小便利,陰頭腫即愈。

卷第十六

此一卷。載雜方。大率仲景證多而藥少。使皆如仲景調(diào)理既正。變異不生。則麻黃桂枝青龍用之而有余。以后世望圣人難矣。仲景藥方缺者甚多。至如陰毒傷寒、時行溫疫、溫毒、發(fā)斑之類。全無方書。今采外臺千金圣惠金匱玉函補(bǔ)而完之。凡百有余道。

以證合方。以方合病。雖非仲景筆削。然皆古名方也。譬猶周易參同。華嚴(yán)合論。步驟馳騁。不外乎圣人之意。又況俗學(xué)久矣。一旦革之。悉用古法。即陽春白雪。復(fù)生謗毀。適足以杜絕治法。今撥歸經(jīng)絡(luò)。裁減湯劑。參以雜方。庶幾庸人易曉。日就月將。辛甘發(fā)散。酸苦涌泄之術(shù)行。即俗方不革而自寢矣。此余所以載雜方之意也。又況五積散、敗毒散、升麻湯、葳蕤湯之類。縱治不對病。用之或瘥。亦無所害。載之卷末。以俟采擇。


(升麻湯)(一)

治傷寒中風(fēng)頭痛。憎寒壯熱。支體痛。發(fā)熱畏寒。鼻干不得睡。

兼治小兒大人瘡疹已發(fā)未發(fā)。皆可服。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疾疫。乍暖脫著。及暴熱之次。忽變陰寒。身體疼痛。頭重如石者。

升麻白芍藥甘草(炙)干葛(各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若大段寒即熱服。

若熱即溫服。瘡疹亦準(zhǔn)此。服藥已。身涼止藥。小兒量度多少服。如老兒吃。去芍藥。

加柴胡一兩。人參半兩。雪白芍藥一分。


(防風(fēng)白術(shù)牡蠣湯)(二)

治發(fā)汗多。頭眩汗出。筋惕肉。

防風(fēng)(獨莖者去蘆頭)牡蠣粉(炒黃)白術(shù)(各等分)上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二錢。以酒調(diào)下。米飲亦得。日進(jìn)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湯。


(李根湯)(三)

治氣上沖。正在心端。

半夏(湯洗半兩)當(dāng)歸(一分)芍藥(一分)茯苓(一分)桂枝(一兩)黃芩(一分)甘草(炙一分)甘李根白皮(二合)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大橘皮湯)(四)

動氣在下。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jié)疼痛。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后。服小建中湯。

橘皮(一兩半去白)甘草(炙半兩)人參(一分)竹茹(半升)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姜四片。棗子一枚。以水二鐘。煎取一盞。去滓分二服。


(橘皮竹茹湯)(五)

治噦逆。

橘皮(二兩)竹茹(一升)甘草(二兩炙)人參(半兩)半夏(一兩湯洗)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姜六片。棗子一枚。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進(jìn)三服。


(生姜橘皮湯)(四)

治干嘔噦。若手足厥冷者。

橘皮(四兩)生姜(半斤)上銼如麻豆大。水七盞。煎至三盞。去滓溫服一盞。


(陰旦湯)(六)

治傷寒肢節(jié)疼痛。內(nèi)寒。外熱。虛煩。

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干姜(三兩炮)黃芩(三兩)桂(四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夜二。


(陰毒甘草湯)(七)

治傷寒初得病一二日。便結(jié)。成陰毒?;蚍幜呷找陨?。

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qiáng)。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堅強(qiáng)。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xì)而疾。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杖。喉咽痛。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

甘草(炙)升麻當(dāng)歸(各二分)雄黃(一分)桂枝(去皮二分)鱉甲(一兩半醋炙秤)蜀椒(一分。出汗閉口者及子去之)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服。如人行五里頃。更進(jìn)一服。溫覆取汗。毒當(dāng)從汗出。汗出即愈。若未汗再作。


(白術(shù)散)(八)

治陰毒傷寒。心間煩躁。四肢逆冷。

白術(shù)(一兩)細(xì)辛(一兩)附子(一兩炮去皮臍用)桔梗(一兩去蘆頭)干姜(半兩炮裂銼)川烏頭(一兩炮裂去皮臍)上件藥。搗為細(xì)末。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稍熱和滓頓服。


(附子散)(九)

治陰毒傷寒。唇青面黑。身背強(qiáng)四肢冷。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桂心(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干姜(一分炮裂銼)半夏(一分湯洗七次去滑)白術(shù)(半兩)上件搗篩為細(xì)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正陽散)(十)

治陰毒傷寒。面青。張口出氣。心下硬。身不熱。只額上有汗。

煩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麝香(一錢研細(xì)入)干姜(一分炮裂銼)皂莢(一挺去皮涂酥炙令黃色去子)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


(肉桂散)(十一)

治傷寒服冷藥過度。心腹脹滿。四肢逆冷。昏沉不識人。變?yōu)殛幎尽?/span>

肉桂(三分去皴皮)赤芍藥(一兩)陳橘皮(一兩)前胡(一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一兩)白術(shù)(三分)高良姜(三分銼)人參(一兩去蘆頭)吳茱萸(半兩湯浸)濃樸(三分去皮姜汁炙令香熱)木香(三分)上件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棗子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頻服。


(回陽丹)(十二)

治陰毒傷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氣脹。脈候沉細(xì)。宜此治之。

硫黃(半兩細(xì)研入)木香(半兩)蓽澄茄(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干姜(一分炮裂銼)干蝎(半兩)吳茱萸(半兩。浸七遍焙干微炒)上件藥搗羅為細(xì)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姜湯下三十丸。頻服二服。復(fù)以熱酒一盞投之。以濃衣蓋取汗。


(返陰丹)(十三)

治陰毒傷寒。心神煩躁。頭痛四肢逆冷。

硫黃(五兩)太陰玄精石(二兩另研)硝石(二兩另研用)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裂銼)桂心(以上各半兩)上件藥用生鐵銚。先鋪玄精末一半。次鋪硝石末一半。中間下硫黃末。又著硝石蓋硫黃。都以玄精蓋上訖。用小盞合著。以三斤炭火。燒令得所。勿令煙出多。急取瓦盆合著地面。四向著灰。蓋勿令煙出。直候冷。取出細(xì)研如面。后三味搗羅為末。與前藥同研令勻。用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艾湯下。頻服汗出為度。病重則三十丸。此方甚驗。喘促與吐逆者入口便住。又服此方藥三五服。服之不退。便于臍下一寸灸之。須是大段。日夜不住手灸。不限多少壯數(shù)。灸之。仍艾炷勿令小。小則不得力。若其人手足冷。小腹硬。即須更于臍下兩邊各一寸。各安一道三處臍下灸。仍與當(dāng)歸四逆湯。并返陰丹。亦須頻服。內(nèi)外通透。方得解退。若遲慢即便死矣。又若是陰癥。加以小便不通。及陰囊縮入。小腹絞痛欲死者。更于臍下二寸石門穴。大段急灸之。仍須與返陰丹。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慎勿與尋常利小便藥也。尋常利小便多是冷滑藥。此是陰毒。氣在小腹所致也。世有醫(yī)者。見小便不通。便用炒鹽及裹熱藥于臍下便熨。欲望小便通。緣陰氣在小腹之間。致被熱物熨著。無處出得。即便奔上沖心。

往往有死者。


(天雄散)(十四)

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qiáng)。腹中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堅強(qiáng)。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xì)而疾。

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當(dāng)歸(半兩切微炒)白術(shù)(半兩)肉桂(一兩去粗皮)半夏(半兩湯泡洗七次去滑)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炒)干姜(三分炮)川椒(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汁)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件藥搗為粗末。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子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續(xù)添)

正元散退陰散

(出百問方)(正元散)治傷寒。如覺風(fēng)寒吹著四肢。頭目百骨節(jié)疼痛。急煎此藥服。如人行五里再服?;蜻B進(jìn)三服。出汗立瘥。若患陰毒傷寒。入退陰散半錢。同煎?;騻鋫?。頭昏氣滿。及心腹諸疾。服之無有不取效者。

麻黃(去節(jié)秤)陳皮大黃(生用)甘草(炙)干姜(炮用)肉桂(去皮)芍藥附子(炮去皮用)茱萸(湯洗焙炒)半夏(洗。各等分)上麻黃加一半。茱萸減一半。同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枚。

煎至七分。熱服。如出汗。以衣被蓋覆。切須候汗干。去衣被。如是陰毒。不可用麻黃。

免更出汗。

(退陰散)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xì)。頭痛腰重。連進(jìn)三服。小小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內(nèi)同煎。入鹽一捻。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xì)細(xì)熱呷便止。

川烏干姜(各等分)上為粗末。炒令轉(zhuǎn)色。放冷。再搗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半盞。

去滓溫服。


(蔥熨法)(十五)

治氣虛陽脫。體冷無脈。氣息欲絕。不省人。及傷寒陰厥。百藥不效。蔥以索纏如繩許大。切去根及葉。唯存白。長二寸許。如大餅。先以火一面。令通熱。又匆令灼人。乃以熱處搭病患臍連臍下。其上以熨斗滿貯火熨之。令蔥餅中熱氣郁郁入肌肉中。須預(yù)作三四餅。一餅壞。不可熨。又易一餅。良久病患當(dāng)漸醒。

手足溫。有汗即瘥。更服四逆湯輩。溫其內(nèi)。昔曾有患傷寒冥冥不知人。四體堅冷如石。藥不可入。用此遂瘥。


(葶藶苦酒湯)(十六)

治傷寒七八日內(nèi)熱不解。

苦酒(米醋是也一升半)生艾汁(半升。無生艾煮熱艾汁或用艾根搗取汁用。)葶藶(熬杵膏一合)上煎取七合作三服。


(陽毒升麻湯)(十七)

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蚍幫孪轮?。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蜃?。或見鬼。或下利。脈浮大數(shù)。面赤。斑斑如錦紋。

喉咽痛。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

升麻(二分)犀角屑(一分)射干(一分)黃芩(一分)人參(一分)甘草(一分)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飲一湯盞。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


(大黃散)(十八)

治陽毒傷寒未解。熱結(jié)在內(nèi)?;秀比缈裾?。

川大黃(一兩半切)桂心(三分)甘草(一兩炙微赤)川芒硝(二兩)木通(一兩切)大腹皮(一兩切)桃仁(二十一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微黃)上件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通利為度。


(梔子仁湯)(十九)

治陽毒傷寒。壯熱百節(jié)疼痛。

梔子仁(一兩)柴胡(一兩半去苗)川升麻(二兩)黃芩(二兩)赤芍藥(一兩)大青(一兩)石膏(二兩)知母(一兩)甘草(半兩炙赤銼)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者麩炒微黃)上件搗為粗末。每服抄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黑奴丸)(二十)

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驍?shù)。面赤目瞪。身體大熱。

煩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卩洳荒苎浴閴膫?。醫(yī)所不治為死?;蛉司暌呀?。心下才暖。發(fā)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春及發(fā)斑。

大黃(二兩)釜底煤(研入)黃芩芒硝灶突墨(研入)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麻黃(去節(jié)泡一二沸焙干秤三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煉蜜為九。如彈子大。以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但與冷水盡足飲之。須臾當(dāng)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根據(jù)前法服一丸。瘥即止。須微利。小麥奴乃小麥未熟時。叢中不成麥。捻之成黑勃是也。無此亦得。此藥須是病患大渴倍常。燥盛渴者。乃可與之。不渴若與之。反為禍耳。


(五積散)(二十一)

治陰經(jīng)傷冷。脾胃不和。及感寒邪。

枳殼(五兩麩炒令色黃熟)官桂(去皮二兩)濃樸(三兩去皮凈)人參(二兩)吳白芷(四兩洗凈焙干)白茯苓(三兩)芍藥(三兩洗凈)當(dāng)歸(三兩洗)麻黃(去節(jié)三兩)半夏(三兩湯洗七遍)川芎(二兩)陳橘皮(八兩洗不去穣)甘草(二兩半)干姜(三兩)蒼術(shù)(二十四兩。新者凈洗焙干)桔梗(十二兩。緊實白者洗凈焙干)上件除枳殼肉桂外。其余并一處生搗為粗末。分作六分。于大鑊內(nèi)用文武火炒。令黃熟。不得焦。用紙攤于板床。候冷。入前件枳殼官桂末一處和勻。入瓷合盛。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服。傷寒入蔥白一莖。豆豉七粒。同煎連服。出汗或脾胃不和。內(nèi)傷冷食。渾身疼痛。頭昏無力。胸膈不利。吃食不下。氣脈不和。四肢覺冷。至晚心躁困倦。即入鹽少許同煎?;蛘哧幗?jīng)傷寒。手足逆冷?;蛩锾擉@。及虛汗不止。脈細(xì)疾。面青嘔逆。更宜入附子同煎。加減多少。并在臨時。


(霹靂散)(二十二)

治陰盛隔陽。煩躁不飲水。

附子一枚及半兩者。炮熟取出。用冷灰焙之。去皮臍為粗末。真臘茶一大錢。細(xì)研同和。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盞。

煎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冷服之。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


(火焰散)(二十三)

治傷寒惡候。

舶上硫黃黑附子(去皮生用)新臘茶(以上各一兩為細(xì)末)上先用好酒一升調(diào)藥。分大新碗五口中。于火上攤蕩令干。合于瓦上。每一碗下燒熟艾一拳大。以瓦起。無令火著。直至煙盡。冷即刮取。卻細(xì)研。入瓷合盛。每服二錢。酒一盞。共煎七分。有火焰起。勿訝。傷寒陰毒者。四肢冷。

脈沉細(xì)?;蛲禄驗a。五心躁煩。胸中結(jié)硬。或轉(zhuǎn)早伏陽在內(nèi)。湯水不得下。或無脈。先吃一服。如吐卻更進(jìn)一服。后心中熱。其病已瘥。下至臟腑中表未解者。渾身壯熱。脈氣洪大。便宜用發(fā)表藥?;虮斫庹摺8话l(fā)熱。便得眠睡。渾身有汗。方可用調(diào)氣湯散。如服此藥二服不應(yīng)。不可治也。


(丹砂丸)(二十四)

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危惡形證。

舶上硫黃水銀太陰石太陽石玄精石(以上各一兩研)硝石(半兩)上件藥為末。先用無油銚子。以文武火炒。下諸藥末。令勻。如灰色。研如粉面。

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龍腦牛黃生姜蜜水下。壓躁也。若陽毒。棗湯下。陰毒荏湯下。不得于屋底炒。

卷第十七

五味子湯(二十五)

治傷寒喘促,脈伏而厥。

人參(一分)五味子(半兩)麥門冬(去心一分)杏仁(去皮尖上銼如麻豆大。入生姜十片、棗子三枚,以水三大白

鼠糞湯(二十六)

療傷寒病后,男子陰易方。

韭根(一大把)鼠糞(十四枚。鼠屎兩頭尖者是也)上二味,以水二升,煎取半升,去滓再煎。三沸溫溫盡服,必有粘汗出為效;未汗再作服。


竹皮湯(二十七)

療傷寒后交接勞復(fù),卵腫,腹中絞痛欲絕。

刮竹青皮(一升)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絞去滓,分服立愈。


續(xù)添干姜湯

(出百問方)療婦人得溫病,雖瘥平復(fù),未滿一百日,不可與交合,交合為陰易之病,病必拘急,手足拳,皆死。丈夫病以傷婦人名為陽易,速當(dāng)療之可瘥,滿一百日不可療也,宜令服此藥。

干姜(一分炮)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六分,溫服,汗出得解止,

續(xù)添青竹茹湯

(出百問方)婦人病未平復(fù),因有所動,致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fēng)狀方。

栝蔞根(無黃根者二兩)青竹茹(刮半升淡竹者)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溫作二三服吃,立有效。


續(xù)添當(dāng)歸白術(shù)湯

(出百問方)婦人未平復(fù),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舉,身無熱發(fā)者。

白術(shù)(一分)當(dāng)歸(一分)桂枝(一分去皮)附子(一枚破分八片,去皮)生姜(半兩)甘草(一分炙)芍藥(一分)人參(一分)黃(一分蜜炙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

知母麻黃湯(二十八)

傷寒瘥后,或十?dāng)?shù)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惺惺,?;璩了剖Ь?,言語錯謬,又無寒熱。醫(yī)或作鬼祟,或作風(fēng)疾,多般治不瘥;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似瘧,都是發(fā)汗不盡,余毒在心胞絡(luò)之間所致。

知母(一兩半)麻黃(去節(jié))甘草(炙)芍藥黃芩(各半兩)桂枝(去皮半兩。盛暑可減作一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以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半日可相次二三服,溫服令微汗;若心煩不眠,欲飲水,當(dāng)稍稍與之,令胃中和即愈

鱉甲散(二十九)

傷寒八九日不瘥,名曰壞傷寒,不能治者,宜此療之。

升麻前胡(去蘆)烏梅(去核)枳實(草(一分炙)鱉甲(去裙,米醋炙赤黃,杵碎用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

人參順氣散(三十)

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四肢疼痛。

麻黃(去節(jié)秤一兩半)干葛(一兩)白術(shù)(一兩)甘草(一兩炙)桔梗(去蘆一兩)人參(一兩)干姜(半兩炮)香白芷(一兩)上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蔥白二寸,煎至八分,通口服,如要出汗

蒼術(shù)散(三十一)

治傷寒一二日,頭疼發(fā)熱,憎寒,身體疼痛。

麻黃(一兩湯洗過,焙干秤)蒼術(shù)(半兩米泔浸,去皮,切)山茵陳(半兩去梗)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數(shù)服出汗。


麻黃葛根湯(三十二)

治傷寒一日至二日,頭項麻黃(用沸湯泡一二次焙干秤)芍藥(各三兩)干葛(四分)蔥白(七莖)豉(一合)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中盞,去滓溫服。服了以濃衣蓋覆,如人行四五里間,再服;良久如未得汗出,更煮蔥粥少許,熱投之取汗。


敗毒散(三十三)

治傷風(fēng)、溫疫、風(fēng)濕,頭目昏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qiáng)目睛疼。尋常風(fēng)眩、拘倦、風(fēng)痰皆服,神效。

羌活(洗去土)獨活(去蘆)前胡(去蘆梗(去蘆頭)人參(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炙)上件搗羅為末。每服三錢,入生姜二片,水一盞,煎七分;或沸湯點亦可,老人小兒亦宜,日三二服,以知為度。

瘴煙之地,或溫疫時行,或人多風(fēng)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闕也。


獨活散(三十四)

治傷風(fēng)溫瘴等疾。

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頭)人參細(xì)辛用)防風(fēng)(去蘆)黃芩(細(xì)堅者)膏(水飛過二兩)上十三味,搗羅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薄荷四五葉,同煎至七分,去滓,微芎代黃芩。


桂枝石膏湯(三十五)

治傷寒三日外,與諸湯不瘥,脈勢仍數(shù),邪氣猶在經(jīng)絡(luò),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

此方可夏至后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去節(jié)半兩,可代麻桂枝(半兩去皮)石膏(二兩碎)黃芩(半兩)甘草(三分)干葛(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

梔子升麻湯(三十六)

治晚發(fā)傷寒。三月至夏為晚發(fā)。

梔子(十枚切碎)升麻(一兩半)生地黃(半斤切碎用)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無地黃,用豉代之。


橘皮湯(三十七)

治傷暑痰逆惡寒。

甘草(半兩)人參(一分)陳橘皮(去白二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用青新季竹,輕輕刮上面青茹一團(tuán),姜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不惡寒,即宜竹葉湯。


解肌湯(三十八)

治傷寒溫病。天行頭痛。壯熱。

葛根(一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甘草(一分炙)桂心(一分)麻黃(三分干用)上六味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棗子發(fā)汗,脈沉實者宜下之。


小柴胡加桂湯(三十九)

治瘧疾先寒后熱,兼治支結(jié)。

柴胡(八兩)人參甘草(炙)半夏(湯浸七次,切)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七片,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同煎服之。


白虎加桂湯(四十)

治瘧疾但熱不寒者。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秤三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服。


柴胡桂姜湯(四十一)

治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亦治勞瘧之證。

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去皮)栝蔞根(二兩)牡蠣(杵碎,炒)甘草(炙)干姜(各二兩)上七味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

瘧母煎(四十二)

治久瘧不愈,結(jié)為瘕寒熱。

鱉甲(十二分炙)黃芩(三分)烏扇(三分燒存性用)黃(三分)芍藥(五分)肉桂(三分去皮)葶藶(二分炒)石葦(二分去毛)紫葳(三分)人參(一分)濃樸(三分炙)牡丹皮(五分)瞿麥(二分)虻蟲(五分炒)阿膠(炒)蜂窠(各四分炒)樸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炙)半夏(湯洗一分)桃仁(二分去皮尖)上搗羅為末,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斗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梧桐子大??招姆咄?,日三服。有一方無鼠婦、樸硝,加海藻三分、大戟一分。


祛邪丸(四十三)

治瘧疾脈浮大,寒熱往來,用此吐之。衛(wèi)州書云∶瘧寒多熱少者,痰多也。然寒多熱少而脈浮,則痰無疑矣,可吐之也。若脈遲微者,惡寒瘧耳恒山甘草(炙)大黃知母(各二兩)麻黃(四兩去節(jié),湯泡一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面向東,清凈水吞下。


豬膽雞子湯(四十四)

治傷寒五六日斑出者。

豬膽汁(三合)雞子(一枚)苦酒(三合)上三味和合,煎三沸,強(qiáng)人盡服,羸人煎六七沸服,汗出即瘥。


葳蕤湯(四十五)

治風(fēng)濕,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fēng)傷寒,發(fā)熱,頭眩痛,喉咽干,舌強(qiáng),胸內(nèi)疼,痞滿,腰背強(qiáng)。

葳蕤(三分)石膏(一兩杵碎)白薇(半兩)麻黃(半兩湯泡,焙干可用二兩尤佳)大羌活(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杏仁春用半兩炒)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日三四

知母干葛湯(四十六)

治風(fēng)濕身體灼熱甚者。

知母(三錢)干葛(八錢)石膏(六錢)甘草(二錢炙)黃芩(二錢)木香(二錢)升麻(二錢)葳蕤(五錢)天南星(二錢生)人參(二錢)防風(fēng)(二錢)麻黃芎(二錢)羌活(二錢)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

栝蔞根湯(四十七)

治風(fēng)溫加渴甚者。

栝蔞根(三分)石膏(二兩)人參(半兩)防風(fēng)(半兩)甘草(半兩炙)葛根(一錢)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中

漢防己湯(四十八)

治風(fēng)溫脈浮,身重汗出者。

漢防己(四兩)甘草(二兩炙)黃(二兩蜜炙用)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或被臥取其汗。


老君神明散(四十九)

辟疫癘。

白術(shù)(二兩)桔梗(一兩)附子(二兩炮,去黑皮用)烏頭(四兩炮,去皮臍)真華陰細(xì)辛(一兩)上五味,搗粗篩,縫絹囊盛帶之,居閭里皆無病。若有疫癘者,溫酒服方寸匕,覆取汗,得抄三寸匕,以水二碗煮,令大沸,分三服。


務(wù)成子螢火丸(五十)

主辟疾疫惡氣,百鬼虎野狼蛇虺蜂蠆諸毒,五兵白刃,盜賊兇害,皆辟之。

螢火鬼箭(削取皮羽)蒺藜(各一兩)雄黃雌黃礬石(各二兩燒汁盡)羚羊角鍛灶灰鐵錘柄(入鐵處燒焦各一兩半)上九味,搗篩為散,以雞子黃并丹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絹囊盛五丸,帶左臂續(xù)添圣散子方(此藥性溫,若陽證有熱,不可輕服之)(圣散子)蘇內(nèi)翰云∶昔嘗覽《千金》三建散方,于病無所不治,而孫思邈特為著論,以謂此方用藥節(jié)度不近人情,至于救急,其驗特異。乃知神物效靈,不拘常制,至理開感,智不能知。

今予所謂圣散子者,殆此類也。自古論病,惟傷寒為至危急,表里虛實,日數(shù)證候,應(yīng)汗下之類,差之毫厘,輒至不救。若時毒流行,用圣散子者,一切不問陰陽之感,連服取瘥,不平居無病,能空腹一服,則飲食倍常,百疾不生,真濟(jì)世之寶也。其方不知其所從出,而故人巢君世初著書,故以授之,且使巢君之名與此方同不朽。東坡居士序。

草豆蔻(十枚去皮面裹,炮)木豬苓(去皮)石菖麻黃(去根節(jié))濃樸(去皮,姜汁炙)本(去沙土)芍藥枳殼(去根麩炒)柴胡(辛(華陰者)防風(fēng)(去蘆頭)白術(shù)藿香半夏(姜制各半兩)甘草(一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八分,去

調(diào)中湯(五十一)

治夏月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熱,熱結(jié)于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于胃則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壯熱迷悶,脈數(shù),宜下之。

大黃(去皮三分)葛根黃芩芍藥桔梗(去蘆)本(真者無,則以芎代之)茯苓(去皮)白術(shù)甘草(炙以上各半兩)上等分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一中盞,移時再服之,得快利,壯熱便歇,小兒輩減與服之。凡秋夏暑熱積日,或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摶著肌中,作壯熱氣也。胃為六腑之表,最易為暴寒傷之而下也,虛冷人亦不壯熱,但下利或霍亂也,不宜服此,少實人可服。五石人喜壯熱,適與藥斷下,則加熱喜悶而死矣。亦不止,便作痹熱毒,壯熱甚不歇則劇,是以宜調(diào)中湯下,和其胃氣也。調(diào)中湯去大黃,即黃煎之,殊驗也。


射干湯(五十二)

治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熱喜伏于內(nèi),咳嗽曲折不可得氣息,喉啞失聲,干嗽無唾,喉中如哽。

射干(二兩)半夏(五兩洗)杏仁(三兩去皮尖雙仁,炒)生姜(四兩炮)甘草(二兩炙肉桂(二兩)枳實(二兩炙)當(dāng)歸(二兩)橘皮(二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

半夏桂枝甘草湯(五十三)

治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于少陰經(jīng),始不覺病,旬月乃發(fā),脈便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湯主之,次四逆散主之。此病只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甘草(炙)半夏(湯洗)桂心(各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

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五十四)

病患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fēng)濕,此病因傷于汗出當(dāng)風(fēng),或久傷取冷所麻黃(去節(jié)秤,湯泡二分)甘草(一分炙)薏苡仁(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

防己黃湯(五十五)

治風(fēng)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炙)白術(shù)(三分)黃(一兩一分去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后坐

杏仁湯(五十六)

療風(fēng)濕,身體疼痛,惡風(fēng)微腫。

桂心(二兩)麻黃(一兩去節(jié),湯泡,焙,秤用)芍藥(一兩)天門冬(一兩尖雙仁,炒)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小續(xù)命湯(五十七)

治中風(fēng)及香港腳痹弱,不能轉(zhuǎn)側(cè)者。又兼治小兒慢驚風(fēng)。

附子(生,削去皮臍五錢)防風(fēng)(一兩半)芍藥白術(shù)人參川芎麻芩桂枝甘草(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取八厘清汁,入生姜汁再煎一二沸,溫服,日三夜二。

若柔

附術(shù)散(五十八)

傷寒手足逆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qiáng)直搖頭口噤。

附子(一兩炮)白術(shù)(一兩)川芎(三錢)獨活(半兩)桂心(二錢)上搗羅為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棗子二枚,同煎至五分,溫服。


桂心白術(shù)湯(五十九)

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者。

白術(shù)桂心附子(炮,去皮臍)防風(fēng)(去蘆頭)芎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盞,藥五錢,生姜四片,棗三枚

附子防風(fēng)散(六十)

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者。

白術(shù)(一兩)白茯苓(三分)柴胡(一兩半去苗)五味子(一兩)干姜(三分炮裂,切)甘草(三分炙微赤,切)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防風(fēng)(三分去蘆頭)上件藥,搗篩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生姜四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八物白術(shù)散(六十一)

治傷寒陰痙,三日不瘥,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nèi)傷。

白術(shù)(半兩)白茯苓(半兩)麻黃(半兩去節(jié)泡三沸,焙)五味子(半兩)桂心(三分)高良姜(一分)羌活(半兩)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上件藥,搗篩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四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

柴胡半夏湯(六十二)

治痰熱頭疼,利膈除煩悶,手足煩熱,營衛(wèi)不調(diào),肢節(jié)拘倦,身體疼痛,嗜臥少力,飲食無味。兼治五飲,消痰癖。

柴胡(八兩)人參(三兩)半夏(二兩半洗)甘草(三兩炙)兩去心)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金沸草散(六十三)

治傷寒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痛,項筋緊急,時發(fā)寒熱,皆類傷風(fēng),但不頭痛為前胡(三兩)荊芥(四兩)半夏(一兩凈洗,姜汁浸)赤芍藥(二兩)細(xì)辛(一兩復(fù)花(三兩)上件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五片,棗子一枚,同煎至六分,去滓熱服;未知再

卷第十八

(大半夏湯)(六十四)

治痰飲及脾胃不和。

半夏不拘多少。如法湯洗了。薄切干焙。每遇膈間有寒痰。用半夏白茯苓生姜各一分。細(xì)切。水二盞半。煎至一盞。濾去滓。臨睡溫呷。如有熱痰。加炙甘草一分。如脾胃不和。去甘草。入陳橘皮一分同煎。


(越婢湯)(六十五)

治風(fēng)痹腳弱。

石膏(四兩)附子(一兩炮去皮臍)白術(shù)(二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麻黃(三兩去節(jié)湯泡焙干)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脾約丸)(六十六)

治老人津液少。大便澀。及香港腳有風(fēng)。大便結(jié)燥者。

大黃(二兩酒浸焙干)濃樸(刮去皮用姜汁炙)枳殼(麩炒去穣)白芍藥(以上各半兩)麻子仁(一兩半微炒)杏仁(去皮尖麩炒三分)上為細(xì)末。煉蜜和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不拘時候。未知加五丸十丸。止下利。服糜粥將理。


(黑神丸)(六十七)

治溫疫時氣有積食者。

巴豆(新好者一兩輕捶去殼。以急流水約二碗浸一宿。然后更煮三五十沸后。冷漉出。去心膜。以帛子拭去水。然后研如膏。用濃紙十?dāng)?shù)層。裹以重物壓去油。

五靈脂(二分。黑色者為上)杏仁(半兩。燒過后研。入藥再研)大戟(半兩。生用去皮。里面如粉白者為妙)荊三棱(半兩生用)豆豉(二兩須要新軟者為妙。不得令曬干。與巴豆等同研勻細(xì))上三味為極細(xì)末。方始入巴豆豆豉研勻。后入杏仁更研令勻細(xì)。別入飛羅面半匙。

以井花水調(diào)如糊。漸次拌藥。搜和得所。入臼中搗三二千下。丸如綠豆大。曬干。入瓷合內(nèi)。頻曬?;蛭⒒鸨阂嗟?。如遇傷寒有食積者。脈沉結(jié)。身體不熱。即下之。量患人臟腑虛實加減丸數(shù)。服用煎姜棗湯吞下。取微利為度。不可太過。溏泄身熱。下之則為痞氣結(jié)胸。若病在上可吐者。同生姜干嚼三五丸。


(神功丸)(六十八)

治三焦氣壅。心腹痞悶。六腑風(fēng)熱。大便不通。津液內(nèi)枯。

大腸干澀。里急后重?;蛳迈r血。痰唾稠粘。風(fēng)氣下流。腰疼腳重。臍下脹痛。溺赤如金。

大黃(三兩)人參(半兩)麻子仁(五兩另研)訶子皮(炮取二兩)上杵研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日三服。以通利為度。產(chǎn)后大便秘者。每服十丸米飲下。


(五柔丸)(六十九)

治老人虛人香港腳。亡津液。虛秘。大便結(jié)。調(diào)補(bǔ)三焦。

大黃(四兩)前胡(一兩)半夏(洗七次)蓯蓉(酒浸)芍藥茯苓(去皮)細(xì)辛當(dāng)歸葶藶(炒。各半兩)上搗羅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溫水下二十丸。以通利為度。


(大三脘散)(七十)

治三焦氣逆。胸膈虛痞。兩脅氣痛。面手浮腫。大便秘澀。

兼治香港腳。

獨活(一兩)白術(shù)(三分)甘草(三分微炙)干木瓜(切焙干秤一兩)紫蘇(一兩)大腹皮(一兩炙黃用)陳橘皮(三分)沉香(一兩)木香(三分)川芎(三分)檳榔(三分)上十一味。同一處。杵為粗散。每劑秤一分。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滓。分二服。帶溫服。取便利為效。如能臨晚常進(jìn)半劑。根據(jù)法煎服。即腑臟調(diào)和。風(fēng)氣人多秘滯。

數(shù)宜服之。未通利者。根據(jù)法煎服。此藥極不虛人氣。經(jīng)驗多矣。香港腳心腹氣悶。大便秘滯者良。


(檳榔散)(七十一)

治腳腫。

橘葉(一大握)沙木(一握)小便(小盞)酒(半盞。同以上藥煎)上煎數(shù)沸。調(diào)檳榔末二錢。食后服。


(薏苡仁酒法)(七十二)

治腳痹。

薏苡仁牛膝(各二兩)海桐皮五加皮獨活防風(fēng)杜仲(姜汁炙。以上各一兩)白術(shù)(半兩)枳殼(一兩炒)生干地黃(二兩半)上銼為粗末。以生絹袋內(nèi)無灰酒五升浸。春夏秋冬二七日。夏月盛熱分作數(shù)劑。逐旋浸酒。每日空心溫服一盞。或半盞。日三四服。常令酒氣醺醺不絕。久服覺皮膚下如數(shù)百條蟲行。即風(fēng)濕氣也。


(木瓜散)(七十三)

治香港腳。

大腹皮(一枚)紫蘇(一分)干木瓜(一分)甘草(一分炙)木香(一分)羌活(一分)上細(xì)銼為散。分作三服。每服用白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服。


(蔥豉湯)(七十四)

治傷寒一二日。頭項腰背痛。惡寒脈緊無汗者。此湯主之。

豆豉(二大合)蔥白(十五莖)麻黃(四分去節(jié))干葛(八分)上件以水二升。先煎麻黃六七沸。掠去白沫。干葛煎二十余沸。下豉煎取八大合。

去滓分二次溫服。如人行五六里。服訖良久。煮蔥豉湯熱吃。即取汗。


(連須蔥白湯)(七十五)

治傷寒已發(fā)汗?;蛭春?。頭疼如破。

生姜(二兩)連須蔥白(寸切半升)上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分作二三服。服此湯不瘥者。服葛根蔥白湯。


(葛根蔥白湯)(七十六)

治頭疼不止。

葛根芍藥知母(各半兩)蔥白(一把)川芎(一兩)生姜(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每服一湯盞。


(雄鼠屎湯)(七十七)

治勞復(fù)。

梔子(十四枚劈)枳殼(三枚炒)雄鼠屎(二七枚。即兩頭尖)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蔥白二寸。香豉三十粒。同煎一盞。分作二服。勿令病患知鼠屎。


(黃芩芍藥湯)(七十八)

治鼻衄。

黃芩(三分)芍藥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酒蒸黃連丸)(七十九)

治暑毒伏深。累取不瘥。無藥可治。伏暑發(fā)渴者。此方尤妙。

黃連(四兩。以無灰好酒浸面上約一寸。以重湯熬干)上搗羅為細(xì)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滾水下三五十丸。胸膈涼。不渴為驗。


(茅花湯)(八十)

治鼻衄不止。

茅花一大把。水三盞煎濃汁一盞。分作二服即瘥。如無花以根代之。


(枳實理中丸)(八十一)

治傷寒結(jié)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者。宜此治之。

茯苓(二兩)人參(二兩)枳實(十六片麩炒)白術(shù)(二兩)干姜(二兩炮)甘草(二兩炒)上搗羅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jìn)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栝蔞根二兩。下利者。加牡蠣二兩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八十二)

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者。

半夏(五兩湯浸洗七遍)白茯苓(三兩去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秤生姜四錢。取自然汁投藥中。更煎兩沸熱服。不拘時候。


(桔梗枳殼湯)(八十三)

治傷寒痞氣胸滿欲絕。

桔梗枳殼(麩炒去穣。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二服。


(赤茯苓湯)(八十四)

治傷寒嘔噦。心下滿。胸膈間宿有停水。頭眩心悸。

赤茯苓(一兩)芎(半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人參(一兩去蘆頭)白術(shù)(半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穣焙)上件藥搗羅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香薷散)(八十五)

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此皆由飽食腥膾。復(fù)啖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餐。多飲寒漿。眠臥冷席。風(fēng)冷之氣傷于脾胃。諸食結(jié)而不消。陰陽二氣壅而不反。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不已。百脈昏亂。營衛(wèi)俱虛。冷搏于筋則轉(zhuǎn)筋。宜服此方。

濃樸(去皮二兩)香薷(穗一兩半)黃連(二兩。二味入生姜四兩。同杵炒令紫色用)一方有白扁豆尤良。

上搗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頻頻浸換。

令極冷頓服之。藥冷則效速也。仍煎服時不得犯鐵器。慢火煎之。兼治非時吐利霍亂。

腹中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腳轉(zhuǎn)筋。疼痛不可忍者。須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有神效。


(犀角地黃湯)(八十六)

治傷寒及溫病。應(yīng)發(fā)汗而不發(fā)汗。內(nèi)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黃大便黑。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瘡疹出得太盛。以此解之。

芍藥(三分)生地黃(半斤)牡丹皮(去心一兩)犀角(一兩為屑。如無。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屬兩途)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一盞。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二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更不用黃芩也。


(黃連解毒湯)(八十七)

治時疾三日已汗解?;蛞蝻嬀茝?fù)劇??酂灐8蓢I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

黃連(三分)黃柏(半兩)黃芩(一兩)梔子(四枚劈)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取一湯盞。去滓服。未知再服。進(jìn)粥以此漸瘥。外臺云。凡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傳此方。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


(酸棗湯)(八十八)

治傷寒吐下后。心煩乏氣。晝夜不眠。

酸棗仁(四升)甘草(一兩炙)知母(二兩)茯苓(三兩去皮)川芎(三兩)干姜(三兩)麥門冬(一升去心)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梔子烏梅湯)(八十九)

治傷寒后。虛煩不得眠。心中懊。

梔子(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柴胡(一兩)烏梅肉(十四枚微炒用)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竹葉十四片。豉五十粒。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橘皮干姜湯)(九十)

治噦。

橘皮通草干姜(炮)桂心(各二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進(jìn)三服。


(羌活附子散)(九十一)

治咳逆。

羌活附子(炮)茴香(微炒各半兩)木香干姜(炮各大棗許大)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鹽一捻。同煎一二十沸。帶熱服。一服即止。


(半夏生姜湯)(九十二)

治噦欲死。

生姜(二兩切)半夏(洗一兩一分)上以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分溫二服。


(黑膏)(九十三)

療溫毒發(fā)斑。

好豉(一升)生地黃(半斤切)上二味以豬膏二斤。合露之。煎令三分減一。絞去滓。用雄黃麝香如大豆者。內(nèi)中攪和。盡服之。毒便從皮中出則愈。忌蕪荑。


(葛根橘皮湯)(九十四)

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fā)。至夏得熱。其寒解。冬溫始發(fā)。肌中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吐青汁。服此湯即靜。

葛根橘皮杏仁(去皮尖研炒)知母黃芩麻黃(去節(jié)湯泡)甘草(炙。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中盞。去滓溫服。


(玄參升麻湯)(九十五)

治傷寒發(fā)汗吐下后。毒瓦斯不散。表虛里實。熱發(fā)于外。

故身斑如錦文。甚則煩躁譫語。兼治喉閉腫痛。

玄參升麻甘草(炙。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服。


(大青四物湯)(九十六)

治傷寒熱病十日以上。發(fā)汗及吐利后。熱不除。身上斑出者。

大青(四兩)豆豉(八合)阿膠(一兩炙)甘草(一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旋入膠再煎合烊。


(知母桂心湯)(九十七)

治傷寒后不瘥。朝夕有熱如瘧狀。

知母(一兩)麻黃(一兩去節(jié))甘草(一兩炙)芍藥(一兩)黃芩(一兩)桂心(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四片。煎一盞去滓。取八厘清汁溫?zé)岱?。日三。溫覆令微汗。若心煩不眠。其人欲飲水。?dāng)稍與之。令胃中和則愈。


(三黃丸)(九十八)

治吐血黃膽。

黃連(三兩)大黃(一兩)黃芩(二兩)上搗羅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滾白湯送下。


(桔梗半夏湯)(九十九)

治傷寒冷熱不和。心腹痞滿。時發(fā)疼痛。順陰陽。消痞滿。

桔梗(一兩微炒細(xì)切)半夏(一兩姜汁制)枳實(半兩麩炒赤用)陳橘皮(湯浸去穣焙干。以上各一兩)為末。每服四錢。水一鐘。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熱服。


(三黃熟艾湯)(一百)

治傷寒四五日而大下。熱利時作。白通湯諸藥多不得止。

宜服此湯除熱止利。

黃芩黃連黃柏(三分)熟艾(半雞子大)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薤白湯)(一百一)

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皆治之。

豉(半斤綿裹)薤白(一把)梔子(七枚。大者破之。)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升半。先煎梔子十沸。下薤白煎至二升許。下豉煎取一升二合。去滓。每服一湯盞。


(赤石脂丸)(一百二)

傷寒熱利。

黃連當(dāng)歸(各二兩)赤石脂干姜(炮。各一兩)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吞下。日三服進(jìn)之。


(地榆散)(一百三)

治傷寒熱毒不解。日晚即壯熱。腹痛便痢膿血。并宜治之。

地榆(一兩切)犀角屑(一兩)黃連(一兩去須微炒)茜根(一兩)黃芩(一兩)梔子仁(半兩)上件藥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薤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連阿膠湯)(一百四)

治傷寒熱毒入胃。下利膿血。

梔子仁(半兩)黃柏(一兩微炙切)黃連(二兩去須微炒)阿膠(一兩切碎炒令黃)上件藥搗為粗末。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桃仁湯)(一百五)

治。(女力切。蟲食?。┗弊樱ㄋ橐粌桑┌~(一兩)大棗(十五枚去核)桃仁(一兩去皮尖雙仁炒)上以水二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分三服。


(黃連犀角湯)(一百六)

治傷寒及諸病之后。內(nèi)有瘡出下部者。

黃連(半兩)烏梅(七個)木香(一分)犀角(一兩。如無以升麻代用之)上以水二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分三服。


(雄黃銳散)(一百七)

治下部瘡。

雄黃(研)青葙子苦參黃連(各二分)桃仁(去皮尖研一分)上為散。以生艾搗汁和。如棗子核大。綿裹納下部。扁竹汁更佳。冬間無艾。只用散綿裹納下部亦得。


(百合知母湯)(一百八)

治百合病發(fā)汗后者。

百合(七枚)知母(三兩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每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滑石代赭湯)(一百九)

治百合病下之后者。

百合(七枚劈)滑石(三分碎綿裹)代赭(如彈丸大一枚斫碎綿裹)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雞子湯)(一百十)

治百合病吐之后。

百合(七枚劈)雙子黃(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雞子黃攪令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洗方)(一百十一)

治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百合地黃湯)(一百十二)

治百合病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病形如初。

百合(七枚劈)生地黃(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飯如漆。


(栝蔞牡蠣散)(一百十三)

治百合病渴不瘥。

栝蔞根牡蠣(熬。等分)上搗羅為散。飲服方寸匕。日進(jìn)三服。


(滑石散)(一百十四)

治百合病變發(fā)寒熱。

百合(一兩炙)滑石(三兩)上杵羅為散。飲服方寸匕。日進(jìn)三服。當(dāng)微利者。止勿服之。寒熱即除。


(治中湯)(一百十五)

治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腹疼氣不和。

人參干姜(炮)白術(shù)甘草(炙)陳橘皮(湯洗)青橘皮上各等分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數(shù)沸熱服。尋常入鹽點之。


(陽旦湯)(一百十六)

治中風(fēng)傷寒。脈浮發(fā)熱。往來汗出。惡風(fēng)項強(qiáng)。鼻鳴干嘔。

桂心芍藥(以上各三兩)甘草黃芩(各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子一枚。生姜三片。煎至一盞。取八厘清汁。溫服。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收呷ス鹦摹<予槭V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干姜三兩。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里急者。正陽旦湯主之。煎時入膠飴為佳。若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者。不可與也。


(白虎加蒼術(shù)湯)(一百十七)

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蒼術(shù)(三兩)粳米(三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


(七味蔥白湯)(一百十八)

許仁則治傷寒?;蛞蚱饎觿趶?fù)。或因吃食稍多。皆成此候。若復(fù)甚者。一如傷寒。初有此癥。宜服此湯。

干葛(切三合)新豉(半合綿裹)蔥白(連須者切半升)生姜(切一合)麥門冬(去心三兩)干地黃(三兩)勞水(四升以勺揚(yáng)之一千過。名曰勞水)上七味用勞水煎之三分。減去滓。分二服。漸漸服取汗。


(增損四順湯)(一百十九)

治少陰下利。手足冷無熱候者。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龍骨(二兩)黃連干姜(炙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臍)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日三服。不瘥。復(fù)作甚良。若下利腹痛。加當(dāng)歸二兩。嘔者加橘皮一兩。


(化斑湯)(一百二十)

治斑毒。

人參(半兩)石膏(半兩)葳蕤知母甘草(各一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糯米一合。煎至八分。取米熟為度。

去滓溫服。


(官局桔梗湯)(一百二十一)

治干嘔。

桔梗半夏陳橘皮(各一兩)枳實(半兩)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煎七分服之。


(麻黃加術(shù)湯)(一百二十二)

治中濕。

麻黃(一兩半去節(jié)湯泡)甘草(半兩炙)桂枝(一兩去皮)蒼術(shù)(半兩)杏仁(三十五枚去皮尖)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


(竹皮大丸)(一百二十三)

治虛煩。

生竹茹(二分)石膏(三分)桂心(一分)甘草(三分炙)白薇(一分)上為細(xì)末。棗肉丸。彈子大。米飲服一丸。日三夜一。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

加枳實一分。


(古今錄驗橘皮湯)(一百二十四)

療春冬傷寒。秋夏冷濕。咳嗽。喉中鳴聲。上氣不得下。頭痛方。

陳橘皮紫菀麻黃(去節(jié)湯泡)杏仁(去皮尖)當(dāng)歸桂心甘草(炙)黃芩(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


(黃連橘皮湯)(一百二十五)

治溫毒發(fā)斑。

黃連(四兩去毛)陳橘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炙)麻黃(去節(jié)湯泡)葛根(各二兩)濃樸(姜汁制)甘草(各一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小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下利當(dāng)先止。


(麥門冬湯)(一百二十六)

治勞氣欲絕。

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炙二兩)上銼如麻豆大。先用水二小盞。入粳米半合。煎令米熟去米。約得水一小盞半。入藥五錢。棗二枚。竹葉十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能服者。綿滴口中。

卷第十九

此一卷論婦人傷寒。古人治病。先論其所主。男子調(diào)其氣。婦人調(diào)其血。血室不蓄。則二氣和諧。血室凝結(jié)。水火相刑。傷寒氣口緊盛即宜下。人迎緊盛即宜汗。婦人左關(guān)浮緊不可下。當(dāng)發(fā)其汗。以救其血室。營衛(wèi)得和。津液自通。浹然汗出而解。仲景云。婦人傷寒。經(jīng)水適斷。晝?nèi)彰髁恕D簞t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無犯胃氣者。言不可下也。小柴胡湯主之。若行湯遲。則熱入胃。令津燥中焦。上焦不榮成血結(jié)胸狀。須當(dāng)針期門也。五行相克以生。相扶以出。平居之日。水常養(yǎng)于木。水木相生。則榮養(yǎng)血室。血室不蓄。脾無蘊(yùn)積。脾無蘊(yùn)積。則剛燥不生。剛燥既生。若犯胃氣。則晝夜譫語。喜忘小腹?jié)M。小便利。屬抵當(dāng)湯證也。(傷寒胃實譫語。宜下之。婦人熱入血室譫語者。不可下耳)雖然。婦人傷寒與男子治法不同。男子先調(diào)氣。婦人先調(diào)血。此大略之詞耳。要之。脈緊無汗名傷寒。脈緩有汗為傷風(fēng)。熱病脈洪大。中暑脈細(xì)弱。其證一也。假如中用白虎。胃實用承氣。豈必調(diào)血而后行湯耶。

仲景傷寒論所以不分婦人。良亦以此。學(xué)人皆可隨病于男子藥證中以意選用也。(若孕婦傷寒。藥性須涼。慎不可行桂枝半夏桃仁等藥。小柴胡去半夏名黃龍湯。蓋為孕婦而去也。大抵產(chǎn)前先安胎。產(chǎn)后先補(bǔ)益。次服傷寒藥。若病稍退則止藥。

不可盡劑。此為大法。黃帝問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過者死)

〔婦人傷寒藥方〕

男子婦人傷寒。仲景治法別無異議。比見民間有婦人傷寒方書。稱仲景所撰。而王叔和為之序。以法考之。間有可取。疑非古方也。特假圣人之名以信其說于天下。今取金匱玉函治婦人傷寒與俗方中可采者。列為一卷。雖不足以盡婦人傷寒之詳。并可于百問中參用也。

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恕D簞t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宜小柴胡湯(方見第十卷中)婦人中風(fēng)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宜以小柴胡湯服之。(方見第十卷中)婦人傷寒。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下滿如結(jié)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dāng)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期門穴見第二卷中)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瓦斯閉塞不得流通。宜瀉心三黃湯。

蜀大黃鼠尾黃芩雞爪黃連(各等分)上搗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去滓服。取微利。如目赤睛疼。加白茯苓、嫩竹葉。瀉肝余之氣。

婦人傷寒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口燥舌干。經(jīng)脈凝滯。不得往來。宜桂枝紅花湯。

桂心芍藥甘草(炙。各三兩)紅花(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生姜四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渣服。良久再服。汗出而解。

(黃芩芍藥湯)治婦人傷寒。口燥咽干。腹?jié)M不思飲食。

黃芩白芍藥白術(shù)干地黃(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寒則加生姜同煎服。

(柴胡當(dāng)歸湯)婦人傷寒喘急煩躁?;驊?zhàn)而作寒。陰陽俱虛不可下。

柴胡(三兩)白術(shù)(二兩)人參甘草(炙)當(dāng)歸赤芍藥(各一兩)五味子木通(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生姜四片。棗子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干地黃湯)婦人傷寒瘥后。猶有余熱不去。謂之遺熱。

干地黃大黃黃連黃芩(各一兩)柴胡(去蘆)白芍藥甘草(各一兩半炙)上搗為粗末。每服抄四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取溏利汗出解。

(燒散)婦人傷寒未平復(fù)。因交合。里急腰胯連腹內(nèi)痛。名曰陰陽易。

男子襠燒灰上一味。以水和服方寸匕。男子用婦人襠燒灰。小便利。陰頭腫即愈。

(青竹茹湯)婦人病未平復(fù)。因有所動致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fēng)狀。

栝蔞根(無黃根者二兩)青竹茹(刮半升淡竹者)上以水二升。半煎取一升。一合去滓。分作二三次服。

(當(dāng)歸白術(shù)湯)婦人未平復(fù)。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舉動無力熱發(fā)者。

白術(shù)(一分)當(dāng)歸(一分)桂枝(一分去皮)附子(一分生去皮破八片)生姜(半兩)甘草(一分炙)芍藥(一分)人參(一分)黃(一分)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湯盞。食頃再服。溫覆微汗瘥。


〔孕婦傷寒藥方〕

孕婦傷寒。仲景無治法。用藥宜有避忌。不可與尋常婦人一概治之也。

(加減四物湯)孕婦產(chǎn)前腹痛。及治月事或多或少。或前或后。胎氣不安。產(chǎn)后血塊不散?;蛲鲅^多?;驉郝┎幌隆R舜朔?。

當(dāng)歸(切焙)川芎熟干地黃白芍藥(各一兩)上搗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取六厘清汁。帶熱服。日二三。以知為度。若孕婦下血。即入艾五七葉。阿膠末一錢匕。同煎服如前法。疾勢甚大。散藥不知。以四味各半兩。細(xì)銼。以水四盞。煎至二盞半。去滓分四服。熱吃食前服。一日之中令盡。以和為度。平常產(chǎn)乳服至三臘止。如虛弱血臟不調(diào)。至一月止。因虛致熱。熱與血搏。口舌干渴。欲飲水。加栝蔞一兩。麥門冬三分。腹中刺痛。惡物不下。加當(dāng)歸芍藥各一分。血崩。加地黃蒲黃各一兩。因熱生風(fēng)。加川芎一分。柴胡半兩。身熱脈躁。頭昏項強(qiáng)。加柴胡黃芩各半兩。秘澀。加大黃半兩。桃仁一分。炒?;瑸a。加桂附各一分。發(fā)寒熱。加干姜牡丹皮芍藥各一分。嘔。加白術(shù)人參各半兩。腹脹加濃樸枳實各一分。虛煩不得眠。

加竹葉人參各一分。躁大渴。加知母石膏各半兩。水停心下微此逆。加豬苓茯苓防己各一分。虛寒狀類傷寒。加人參柴胡防風(fēng)各三分。

(阿膠散)孕婦傷寒安胎。

阿膠(炒)桑寄生吳白術(shù)人參白茯苓(各等分)上為細(xì)末。煎糯米飲調(diào)下二錢匕。日進(jìn)二服愈。

(白術(shù)散)孕婦傷寒安胎。

白術(shù)黃芩(各等分。新瓦上并同炒香)上搗羅為末。每服三錢匕。水一中盞。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拍破同煎至七分。溫服。但覺頭疼發(fā)熱。便可服。三二服即瘥。唯四肢厥冷。陰證見者。未可服。

(蔥白湯)孕婦傷寒。憎寒發(fā)熱。當(dāng)發(fā)其汗。

蔥白(十莖)生姜(二兩切)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煎至一盞。連服取汗。

(蘇木湯)孕婦傷寒?;蛑袝r行。灑淅作寒。振栗而悸?;蚣訃傉摺?/span>

赤芍藥陳橘皮黃芩宣黃連甘草(炙)蘇木(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瘥。若胎不安。兼服阿膠散。

(黃龍湯)孕婦寒熱頭疼。嘿嘿不欲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產(chǎn)后傷風(fēng)熱入胞宮。寒熱如瘧。并經(jīng)水適來適斷。病后勞復(fù)。余熱不解。

柴胡(一兩)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一分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

(柴胡石膏湯)孕婦傷暑。頭病惡寒身熱躁悶。四肢疼痛。背項拘急。唇口干燥。

柴胡(四兩)甘草(二兩)石膏(八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若氣虛體冷者。加人參四兩。

(枳實散)孕婦傷寒。四日至六日以來。加心腹脹。上氣??什恢埂J筹嫴欢?。腰疼體重者。

枳實(一兩炒微黃)麥門冬(半兩去心)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穣焙)上粗末。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蔥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旋復(fù)花湯)孕婦傷寒。頭目旋疼。壯熱心躁。

旋復(fù)花(半兩)白術(shù)(三分)前胡(一兩去蘆)黃芩(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麻黃(三分去根節(jié)用)赤芍藥(半兩)石膏(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上搗為粗末。每服四錢。用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服。

(麥門冬湯)孕婦傷寒壯熱。嘔逆頭疼。不思飲食。胎氣不安者。宜此主之。

人參(一兩)石膏(一兩)前胡(三分)黃芩(三分)葛根(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四片。棗子二枚。淡竹茹一分。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梔子大青湯)孕婦發(fā)斑。變?yōu)楹谏?/span>

升麻梔子仁(各二兩)大青杏仁(去皮尖)黃芩(各一兩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細(xì)切蔥白三寸。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蘆根湯)千金妊娠頭痛壯熱。心煩嘔吐不下食。

知母(四兩)青竹茹(三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小盞半。入生蘆根一握。粳米一撮。煎至一盞。去滓服盡。更作瘥止。

(涂臍法)治妊娠遭時疾令子不落。

取灶中黃土水和涂。干復(fù)涂之。一方酒和涂方五寸。又泔清和涂之并佳。

(蔥白豉湯)治妊娠熱病。

蔥白(二兩半)豉(半升)上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二服取汗。

(蔥白一物湯)治妊娠熱病主安胎若胎已死者服之。須臾胎出。

蔥白一把。水一升。煮令熟服之取汗。食令盡。

(伏龍肝散)用伏龍肝雞子許水調(diào)服之。(伏龍肝即灶下黃土是也)(葛根一物飲)治熱煩悶。

葛根汁。每服一小盞。如人行五里進(jìn)一服。無生葛。用干葛咀煎濃汁服。

(梔子五物湯)廣濟(jì)療妊娠傷寒。頭痛壯熱。

梔子前胡知母(各二兩)黃芩(一兩)白石膏(四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小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

(前胡七物湯)治妊娠傷寒頭痛。支節(jié)痛壯熱。

前胡知母梔子仁(各二兩)石膏(四兩)大青黃芩(各一兩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蔥白三莖。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升麻六物湯)急救療妊娠七月傷寒。壯熱赤斑變黑。溺血。

升麻梔子仁(各二兩)大青杏仁(去皮尖)黃芩(各一兩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蔥白三莖。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產(chǎn)后藥方〕

(陽旦湯)治婦人產(chǎn)后傷風(fēng)。十?dāng)?shù)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堅。干嘔汗出。宜用陽旦湯。(方見第十卷中)(治痙法)療婦人產(chǎn)后血虛多汗。喜中風(fēng)。身體強(qiáng)直。口噤背反強(qiáng)。作痙治之。(法見第六卷第五十問中)(又方)用荊芥末三錢。溫酒調(diào)下。不瘥再服。

(神功丸)治婦人產(chǎn)后亡津液。大便多秘?;蜃d言煩躁。不可用湯液。宜神功丸用青木湯吞下。

(桂心牡蠣湯)婦人產(chǎn)后頭疼。身體發(fā)熱。兼治腹內(nèi)拘急疼痛。

桂心(三兩)牡蠣()白芍藥干地黃(各五兩)黃芩(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蜀漆湯)治婦人產(chǎn)后。寒熱往來。心胸?zé)M。骨節(jié)疼痛。及頭疼壯熱。日晡加甚。又如瘧狀。

蜀漆葉(一兩)黃(五兩)桂心甘草(炙)黃芩(各一兩)知母芍藥(各二兩)生地黃(一斤)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增損柴胡湯)婦人產(chǎn)后虛羸。發(fā)寒熱。飲食少。腹脹等疾。

柴胡(三錢)人參甘草(炙)半夏(湯泡)白芍藥陳橘皮川芎(各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大盞。生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日三服。

(竹葉防風(fēng)湯)婦人產(chǎn)后。傷風(fēng)發(fā)熱。面赤喘而頭疼者。

竹葉(半把)葛根(一兩半)防風(fēng)桔梗桂枝(去皮)人參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使汗出。頸項強(qiáng)。用附子炮去皮臍。銼如豆大。抄一大錢同煎。嘔。加半夏一錢。

(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蓐中傷風(fēng)。四肢苦煩熱頭疼。與小柴胡湯。頭不疼但煩。宜用此服之。

黃芩(半兩)苦參(一兩)干地黃(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八分服之。

治婦人產(chǎn)后亡血汗多。故令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但頭汗出。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dāng)汗出。陰陽乃復(fù)。所以便敗者。嘔不能食也。宜小柴胡湯主之。

(干姜柴胡湯)治婦人傷寒。經(jīng)脈方來初斷。寒熱如瘧??裱砸姽碚?。

柴胡(四兩去蘆)栝蔞根(二兩)桂枝(一兩半)牡蠣(一兩熬)干姜(一兩炮)甘草(炙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而愈。

(海蛤散)治婦人傷寒血結(jié)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婦人血結(jié)胸。法當(dāng)刺期門。

仲景無藥方治法。此方疑非仲景。然其言頗有理。姑存焉)海蛤滑石甘草(各一兩炙)芒硝(半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雞子清調(diào)下。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既壅。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小便利。血數(shù)行。宜桂枝紅花湯發(fā)其汗則愈。

卷第二十

此一卷論小兒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尋常風(fēng)壅發(fā)熱。鼻涕痰嗽煩渴。惺惺散主之。咽喉不利。痰實咳嗽。鼠粘子湯主之。頭額身體溫?zé)帷?/span>

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四順散連翹飲三黃丸主之。頭額身體溫?zé)?。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積。雙丸主之。小兒無異疾。唯飲食過度。不能自節(jié)。心腹脹滿。身熱頭痛。此雙丸悉治之。小兒身體潮熱。頭目碎痛。心神煩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熱劇也。洗心散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頭疼發(fā)熱而偎人惡寒者。此傷寒證也。升麻湯主之。無汗者麻黃黃芩湯。有汗者升麻黃芩湯。皆要藥也。小兒尋常不可過當(dāng)服涼藥。胃冷蟲動。其證與驚相類。醫(yī)人不能辨。往往復(fù)進(jìn)驚藥。如腦射之類。遂發(fā)吐。胃虛而成慢驚者多矣。小兒須有熱證。方可疏轉(zhuǎn)。仍慎用丸子藥利之。當(dāng)以大黃川芎等咀作湯液。以蕩滌蘊(yùn)熱。

蓋丸子巴豆乃攻食積耳。

(洗心散)治遍身壯熱。頭目碎痛。背膊拘急。大熱沖上。口苦唇焦。夜臥舌干。

咽喉腫痛。涕唾稠粘。痰壅。吃食不進(jìn)。心神躁熱。眼澀睛疼。傷寒鼻塞。四肢沉重。

語聲不出。百骨節(jié)痛。大小便不利。麩豆瘡時行溫疫??裾Z多渴。及小兒天吊風(fēng)。夜驚并宜服之。

當(dāng)歸(四兩炒)芍藥(四兩生用)甘草(四兩炙)荊芥(四兩)白術(shù)(一兩炒)麻黃(四兩去節(jié)炒)大黃(四兩以米泔水浸一炊間漉出令干慢炒取熟)上搗羅為細(xì)末。每服抄二錢。水一盞。生姜一片。薄荷二葉。同煎至八分。放溫和滓服了。仰臥。仍去枕少時。如五臟壅實。煎四五錢匕。若要溏轉(zhuǎn)則熱服。

(惺惺散)治小兒風(fēng)熱。及傷寒時氣?;虔徴畎l(fā)熱桔梗細(xì)辛人參白術(shù)栝蔞根甘草(炙)白茯苓川芎(各等分)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生姜二片。薄荷二葉。同煎七分服。三歲以下作四五服。五歲以上分二服。凡小兒發(fā)熱。不問傷風(fēng)風(fēng)熱。先與此散數(shù)服。往往輒愈。

(四順散)解大人小兒膈熱。退壅盛涼心經(jīng)。

大黃(熬)甘草(炙)當(dāng)歸(洗)芍藥上各等分為細(xì)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薄荷二葉。煎至七分溫服。小兒量歲數(shù)與之。

(麻黃黃芩湯)小兒傷寒無汗。頭疼發(fā)熱惡寒。

麻黃(去節(jié)一兩)黃芩赤芍藥(各半兩)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一分)上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滾水調(diào)下。日三服。兼治天行熱氣。生豌豆瘡不快。益煩躁。昏憒。或出尚身疼熱者。

(升麻黃芩湯)治小兒傷風(fēng)有汗。頭疼發(fā)熱惡寒。

升麻葛根黃芩芍藥(各三錢)甘草(一錢半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若時行瘡豆出不快。煩躁不眠者。加木香一錢五分。

(甘露飲子)治胃中客熱口臭。不思飲食。或饑煩不欲食。齒齦腫疼。膿血舌口。咽中有瘡。赤眼目瞼重不欲開。瘡疹已發(fā)未發(fā)。并宜服。

熟干地黃生干地黃天門冬麥門冬(并去心焙)枇杷葉(去毛)枳殼(麩炒去穣)黃芩石斛(去苗)山茵陳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

(雙丸)治小兒身熱頭痛。飲食不消。腹脹滿?;蛐母固弁?。大小便不利。或下重數(shù)起未瘥。可再服。小兒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nèi)不調(diào)。并宜用此丸下之。

甘遂(半兩)朱砂(一錢另研)麥門冬(二兩半去心)蕤核(去仁另研四兩半)牡蠣(二兩)甘草(一兩一分炙)巴豆(六十枚去皮心膜研。

新布絞去油。日中曬之。白如霜者)上麥門冬甘草甘遂牡蠣四味為細(xì)末。入巴豆朱砂蕤仁合和。搗二千杵。更入少蜜搗和。極熟旋丸。半歲兒服如荏子大一雙。一歲兒服如半麻子大分為一雙服。二歲兒服如麻子大一枚分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大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大二丸。七八歲者如小豆大二丸。十歲者。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如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服數(shù)合投之。即下藥丸。皆雙出也。下利甚者。濃煎冷粥飲之便止。

(石膏麻桂湯)治小兒傷寒未發(fā)熱??人浴n^面熱。

麻黃(一兩去節(jié)湯泡)甘草(半兩炙)石膏(半兩)芍藥(半兩)桂心(一分)黃芩(一兩)杏仁(十枚去皮尖)上七味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入生姜二片。煎半盞。去滓服。兒若甚小。以意增減之。

(連翹飲)治小兒一切熱。

連翹防風(fēng)甘草(炙)山梔子(各等分)上件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麥門冬湯)治嬰兒未滿百日。傷寒鼻衄。身熱嘔逆。

麥門冬(三分去心)石膏寒水石甘草(各半兩炙)桂心(三錢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十物升麻湯)治小兒傷寒。變熱毒病。身熱面赤??谠镄母箞约?。大小便不利。

或口瘡。或因壯熱。便四肢攣掣。驚仍作。疾時發(fā)時醒。醒后身熱如火者。

升麻白薇麻黃(去根節(jié))葳蕤柴胡甘草(各半兩炙)黃芩(一兩)樸硝大黃鉤藤(各一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下硝。再煎化。溫服。

(六物黃芩湯)治嬰兒腹大。短氣。熱有進(jìn)退。食不安。谷為之不化。

黃芩大青甘草(炙)麥門冬石膏(各半兩)桂心(三錢)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五物人參飲)治小兒天行壯熱??人孕母姑洕M。

人參甘草(各半兩炙)麥門冬(一兩去心)生地黃(一兩半。如無只用生干地黃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八物麥門冬飲)治小兒天行壯熱。咳嗽心煩。

麥門冬(三兩去心)甘草(炙)人參(各一分)紫菀升麻(各二兩)貝母(一分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再入竹瀝少許。重煎服。

(棗葉飲)治小兒天行壯熱。五日以后熱不歇者。

棗葉(半握)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豉(一合)蔥白(切一合)上件共童子小便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二服。

卷第二十一

此一卷論小兒瘡疹。瘡疹與傷寒相類。頭疼身熱。足冷脈數(shù)。疑似之間。只與升麻湯。緣升麻湯解肌。兼治瘡子已發(fā)未發(fā)。皆可服。但不可疏轉(zhuǎn)。此為大戒。傷寒身熱。
固不可下。瘡疹發(fā)熱在表。尤不可轉(zhuǎn)。世人不學(xué)。乃云初覺以藥利之。宣其毒也。誤矣。又云瘡豆已出不可疏。轉(zhuǎn)出得已定?;蚰撗笫?。卻用疏利。亦非也。大抵瘡疹首尾皆不可下。小兒身熱耳冷尻冷咳嗽。輒用利藥。即毒瓦斯入里殺人。但與化毒湯、紫草木通湯、鼠粘子湯。出得大盛。即用犀角地黃湯解之。若瘡豆出不快。煩躁不得眠者。水解散、麻黃、黃芩湯、升麻黃芩湯、活血散主之。黑瘡倒靨。豬尾膏、無比散、龍腦膏子。無不驗也。若熱毒攻。咽喉痛。如圣湯。瘡豆入眼。決明散、撥云散、蜜蒙花散、通圣散、蛤粉散主之。治瘡疹法。無出此矣。
(升麻湯)治傷寒中風(fēng)頭痛。憎寒壯熱。支體痛。發(fā)熱畏寒。鼻干不得睡。兼治小兒大人瘡疹。已發(fā)未發(fā)。皆可服。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疾疫。乍暖脫著。及暴熱之次。
忽變陰寒。身體疼痛。頭重如石。(本方四味見雜方第十六卷中)(犀角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yīng)發(fā)汗而不發(fā)汗。內(nèi)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
內(nèi)有余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瘡疹。出得太盛。以此方解之。
(本方四味。方在雜方第十八卷中)(麻黃黃芩湯)治小兒天行熱氣。生豌豆瘡不快。益煩躁昏憒?;虺錾猩硖蹮嵴?。
(本方五味。在小兒。方第二十卷中)(升麻黃芩湯)治小兒時行瘡豆出不快。煩躁不眠。加木香一錢五分。(本方五味。在小兒方第二十卷中)(化毒湯)治小兒瘡豆已出未出并皆服之。
紫草(嫩者)升麻甘草(炙。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糯米五十粒。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紫草木通湯)治小兒瘡疹。
紫草(去蘆)木通人參茯苓(去皮)糯米(各等分)甘草(半之)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鼠粘子湯)治疹豆欲出未能得透皮膚。熱氣攻咽喉。眼赤心煩者。
鼠粘子(四兩炒香)甘草(一兩炙)防風(fēng)(半兩)荊芥穗(二兩)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食后臨臥。逐日三服。大利咽膈?;迪阎顾?。
若春冬間。常服免生瘡癤。老幼皆宜服。
(水解散)治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兼治瘡未出、煩躁或出尚身體發(fā)熱。
大黃黃芩桂心甘草(炙)芍藥(各二兩)麻黃(四兩去節(jié)湯泡焙秤)上搗羅為末?;颊咭陨鞙∮櫋R耘{(diào)下二錢。相次二服。得汗利便瘥。強(qiáng)實人服二方寸匕。此調(diào)風(fēng)實之人。三伏中宜用。若去大黃。即春夏通用。
(活血散)治瘡子或出不快。
用白芍藥末一錢。酒調(diào)。如欲止痛。用溫熟水調(diào)下。
(豬尾膏)治瘡子倒厭。
用小豬兒尾尖。刺血一兩點。入生腦子少許同研。新水調(diào)下。立效。
(無比散)治瘡疹惡候不快。及黑瘡子。應(yīng)一切惡候。
牛黃麝香龍腦膩粉(各一分研細(xì))朱砂(一兩。先研如粉)上為極細(xì)。如有患者。小兒一字。大人半錢。水銀少許。同小豬尾上血三兩滴。
新汲水少許。同調(diào)服。先寧穩(wěn)得睡。然后取轉(zhuǎn)下如爛魚腸、蒲桃穗之類涎臭惡物便安。
小兒用奶汁滴尤妙。
(龍腦膏子)治時疾發(fā)豌豆瘡。及赤瘡子未透。心煩狂躁。氣喘妄語?;蛞姽砩瘛?/span>
或已發(fā)而陷伏。皆宜速治。不爾。毒入臟必死。
生龍腦(一錢)上細(xì)研。旋滴豬心血和丸。雞頭肉大。每服一丸。心煩狂躁者。用紫草湯化下。若瘡子陷伏者。用溫酒化下。少時心神便定。得睡。瘡疹發(fā)透。根據(jù)常將息也。
(如圣湯)治小兒瘡疹。毒攻咽喉腫痛。
桔梗(一兩)牛蒡子(炒一兩)甘草(生一兩)麥門冬(去心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沸湯點細(xì)細(xì)呷服。入竹葉煎服尤妙。
(決明散)治疹痘瘡入眼。
決明子(一分)栝蔞根(半分)赤芍藥(一分)甘草(一分炙)上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diào)下。日進(jìn)三服。
(撥云散)治疹痘瘡入眼。及生翳。
桑螵蛸(真者一兩炙令焦細(xì)研)上搗羅為細(xì)末。入麝香少許令勻。每服二錢。生米泔調(diào)下。臨臥服之。
(蜜蒙花散)治疹痘瘡并諸毒瓦斯入眼。
蜜蒙花(一錢半凈)青葙子決明子車前子(各半錢)上為細(xì)末。用羊肝一片。破開。作三片。摻藥令勻。卻合作一片。以濕紙七重裹。
灰火中。煨熟??招氖场?/span>
(通圣散)治疹痘瘡入眼。及生翳。
白菊花(一兩。如無。則甘菊花代之。然不如白菊)綠豆皮谷精草(去根。各一兩)上搗羅為末。每服用一大錢干柿一個。生粟米泔一盞。共一處。煎候米泔盡。只將干柿去核吃之。不拘時候。一日可吃三枚。日淺者五七日可效。遠(yuǎn)者半月余矣。
(蛤粉散)治小兒瘡子入眼。
谷精草蛤粉(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匕。豬肝二兩許。批開摻藥卷了。青竹葉裹。麻縷纏定。水一碗。煮令熟。入收口瓷瓶內(nèi)熏眼。候溫取食。日作。不過十日退。

卷第二十二

傷寒十勸

(一)傷寒頭疼又身熱。便是陽證。不可服熱藥。

傷寒傳三陰三陽。共六經(jīng)。內(nèi)太陰病頭不疼身不熱。少陰病有反發(fā)熱無頭疼。厥陰病有頭疼而無發(fā)熱。故知頭疼又身熱。即是陽證。若投熱藥必不救。


(二)傷寒當(dāng)直攻毒瓦斯。不可補(bǔ)益。

邪氣在經(jīng)絡(luò)中。若隨證早攻之。只三四日痊安。醫(yī)者乃妄謂先須正氣。卻行補(bǔ)益。使毒瓦斯流熾。致殺人。


(三)傷寒不思飲食。不可服溫脾藥。

傷寒不思飲食。自是常事。終無饑死之理。如理中丸之類。亦不可輕服。若陽病服之。致熱氣增重。或致不救。


(四)傷寒腹痛亦有熱證。不可服溫暖藥。

難經(jīng)云。痛為實。故仲景論腹?jié)M時痛之證。有曰痛甚者加大黃。夫痛甚而反加大黃。意可見也。惟身冷厥逆而腹痛者。方是陰證。須消息之。每見醫(yī)者。多緣腹痛便投熱藥而致殺人也。


(五)傷寒自利。當(dāng)看陰陽證。不可例服補(bǔ)暖及止瀉藥。

自利惟身不熱。手足溫者。屬太陰。身冷四逆者。屬少陰厥陰外。其余身熱下利。

皆是陽證。當(dāng)隨證根據(jù)仲景法治之。每見醫(yī)者。多緣下利便投暖藥及止瀉藥而殺人。


(六)傷寒胸脅痛及腹脹滿。不可妄用艾灸。

常見村落間有此證。無藥便用艾灸。多致毒瓦斯隨火而熾。膨脹發(fā)喘而死。不知胸脅痛。自屬少陽。腹膨脹自屬太陰也。此外惟陰證乃可灸耳。


(七)傷寒手足厥冷。

當(dāng)看陰陽。不可一例作陰證治。有陰厥。有陽厥。醫(yī)者少能分辯。陽厥而投熱藥。殺人速于用刃。蓋陽病不至于極熱。不能發(fā)厥。仲景所謂熱深者厥深也。熱深而更與熱藥。寧復(fù)有活之理。但看初得病而身熱。至三日以后熱氣已深。

大便秘。小便赤。或譫語昏憒。及別有熱證而反發(fā)厥者。必是陽證也。宜急用承氣湯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熱。大便不秘。自引衣蓋身?;蛳吕蛐”銛?shù)。不見熱證而厥逆者。

即是陰厥也。方可用四逆湯之類。二厥所以使人疑者。緣脈皆沉。然陽厥脈沉而滑。陰厥脈沉而弱。又陽厥時復(fù)指爪卻溫。陰厥常冷。此為可別也。


(八)傷寒已在里。即不可輕用藥發(fā)汗。

傷寒證須看表里。如發(fā)熱惡寒則是在表。正宜發(fā)汗。如不惡寒反惡熱。則是里證。

若醫(yī)者一例發(fā)汗。則所出之汗。不是邪氣。皆是真氣。邪氣未除。而真氣先涸。死者多矣。又半在表半在里之證。及無表里之證。不惟皆不可下。仍亦皆不可汗。但當(dāng)隨證而治之可也。


(九)傷寒飲水為欲愈。不可令病患恣飲過度。

病患大渴。當(dāng)與之水以消熱氣。故仲景以飲水為欲愈。人見此說。遂令病患縱飲。

由是為嘔。為噦。為咳逆。為下利。為腫。為悸。為水結(jié)。為小便不利者多矣。且如病人欲飲一碗。只可半碗之水。少少與之為善也。


(十)傷寒初瘥。不可過飽及勞動、或食羊肉、及行房事與食諸骨汁、并飲酒。

病方愈。脾胃尚弱。食而過飽。不能消化。病即再來。謂之食復(fù)。病方愈。氣血尚虛。勞動太早。病亦再來。謂之勞復(fù)。又傷寒食羊肉。行房事。立死。食諸汁飲酒者。

再病之也。予每念父祖俱死于傷寒。乃取仲景所著。深繹熟玩。八年之后。始大通悟。

陰陽經(jīng)絡(luò)。病證藥性。俱了然于胸中。緣比年江淮之民。冒寒避寇。得此疾者頗眾。茲根據(jù)仲景法隨證而施之藥。所活不啻數(shù)百人。仍知傷寒本無惡證。皆是妄投藥劑所致。因追悼父祖之命。皆為庸醫(yī)所殺。而又嘆人無間于貧富貴賤。于此不能自曉。則輕付一命于庸工之手也。今輒摭其流弊多誤有害于命者。略開其說。目曰傷寒十勸。其言不欲成文。冀人易曉而以為深戒云。

原標(biāo)題:類證活人書
上一篇:傷寒九十論下一篇:傷寒總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