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敘
予世居新都之休邑。弱不好狹。與群兒游。輒岸然自遠(yuǎn)。先君子異之誡曰。小時了了。
大未稱善。頗有宅相之目。于時苦攻下帷。日課經(jīng)生業(yè)而已。久之二豎為祟。日與地之上池名哲砥摩。乃探叩藏。則靈樞內(nèi)景諸書。次第咸列。仆初翻覽。苓術(shù)之味。與帖括之苦。略相當(dāng)。徐乃漸入甘境。久而揣摩獲中。病盡脫矣。因嘆人能殫精。皆可證圣。安在農(nóng)軒業(yè)。不足然而五運六氣之征。五行六腑之變。溫涼生克之?dāng)?shù)。標(biāo)本奇正之方。亦庶幾管窺蠡測。探其一班矣?;蛟?。子業(yè)已成。盍少試乎。乃行之京口。所投輒治。問膏肓者踵相接也。顧予性不耐紛。大江南北之沖。郵使星軺之過。日不暇給。心HT苦之。于是又寓之古吳。古吳人士閑雅。林水瀟散。讀書譚道。地與性宜遂寄廬焉。因以濟物之暇。益肆力于仲景元素諸家之秘旨。精思劇解。匯輯成編。用公同志。昔陶弘景以神農(nóng)本草。合雜家別錄。銓釋注名。
嘗言江南偏方。不周曉藥石。往往紕繆四百余物予乃知東晉士大夫好服五石散。其時風(fēng)氣涼愚公善醫(yī)。先飲食而后丸劑。故秦越人察氣觀變。名聞諸侯。而不如其長兄中兄。名不出閭里也。讀予是編者。并以斯言贈之。使貴五谷而賤金石。寶真氣而陋參。則枚生七發(fā)。人自有之。亦無所用予書矣。
崇禎丁丑孟夏上浣八日孫文胤對薇父書于仁壽堂
序
余嘗謂經(jīng)濟莫論出處?;顑|萬生靈為大。而活億萬世生靈為彌大。是故良醫(yī)賢良相。先王父暨名噪起。江以南。奇沉瘵。非兩大人末能下手。民無告。則捐餌療之。余從帙括暇。亦不忌箕裘。頗于中探采。以是與術(shù)家言。悉知其伎倆。良畢照。不為庸流蒙。乙丑冬司鐸當(dāng)湖。士子爭以文相質(zhì)。讀易誦詩。不倦。顧欲訪一二異人謀養(yǎng)生事。缺然無聞越歲遇孫君對薇。與語語輒奇。試技技輒效。察以九竅。參以五臟。處虛實之分。定順逆之節(jié)。
知臨。醫(yī)獨冠海內(nèi)。對薇卜筑在茲。應(yīng)出尋常。地靈之驗。信然乎。曰否。北固豈人∶對薇。
人不杰。地亦不靈。對薇少而穎敏。治經(jīng)史。舉不凡。自謂取青紫如拾芥。竟以孱質(zhì)罹。
于是棄墳典。乞靈素難。以是捷于國士者。移于國手。真不啻反掌間非僅僅恃北固靈耳。令伊芳道大行。轉(zhuǎn)盼活億萬生靈不淺。而對薇猶未滿志。乃所出手披一集。俱從靈樞黃庭內(nèi)景叔和河間以訖東垣丹溪諸篇。細(xì)為刪訂。參以獨解。生平伎倆。具在茲編。或詰余曰。人問許宗胤何不著書。宗曰。人病在心意之巧。而知變脈之深趣。不可言傳。孫氏茲編。無寧糟粕。余答之曰。二十年苦心。九折臂而證之。不可言傳者。能以言傳。非孫氏不能有是書。昔葛洪抄金匱方百卷。肘后急要方四卷。亦寧好事?;顑|萬世生靈。對薇其有遐心耶。先王父暨先大人。頗稱世德。余不敏。谫勞承乏。兩作吏。未審活人幾許。然一片婆心。寧柔克。
無剛克。寧失出。無失入。以副。
圣明如天之仁。養(yǎng)國家數(shù)百季元氣。私心爾爾。閭父老。竊為世德有根。余滋愧焉。
憶孫勝于處。孫氏其昌于后。余言是券。
時崇禎戊寅仲秋承德郎知江寧縣事苕水通家侍教生楊卿拜書于雨花之木末亭。
凡例
一集素難靈樞。仲景河間。丹溪東垣。諸家等書。合為采撰。刪其繁雜雷同。摘其精核簡要。一言可當(dāng)千萬言。以便流覽。
一質(zhì)諸賢達(dá)。究心于此者。并海內(nèi)同道諸名公。虛心輒訪。不敢概恃臆見。
一分卷為六。卷之內(nèi)有類。類之中有論。論之次評脈。脈之后主方??嘈脑斘鍪鼛组_卷一先天脈鏡。得之異人秘授。并自胗驗。與軒岐叔和有所不同。故另列一帙。
一試之考驗所中。兼于朝夕展卷細(xì)玩。靜悟研思。別有所得。亦不敢盡剿成說。
一是集。經(jīng)二十年參訂考較。非敢草草飾閱。
一自手錄。付之謄真。續(xù)付剞劂。一一對明查改。當(dāng)無訛謬。
一外著螽斯秘寶錄。專為育嗣種子。深究精微纂已成章。緣未遑續(xù)較。以俟它日再鐫附
先天脈鏡敘
夫測意在聲氣之微?;靡?。即究詰感因。亦臆揣耳。若以三指叩五臟。尤在意揣外。軒岐暨叔和已發(fā)玄妙。而戴氏尚有刊誤之辨。蓋慎之也余不敏。敢附贅疣。顧所得異人秘授。兼之胗候驗證參考。更與先天有三昧焉。豈云超軼先圣賢。而實有闡先圣賢所未泄者。是亦一畫之系。九疇之衍。奚忍私之。敬公同志。以參所未逮。
尊生主人孫文胤謹(jǐn)識
先天脈鏡論云
夫脈之胃氣者何氣也一陽之氣升于土中者是也。為先天之氣物之所賴以生者此也。而人不自知和緩擬之。吾以口中吹出重氣擬之。又以軟而滑者擬之此亦無可擬之中。而強擬其略相似者以示人也。
夫診脈下指之時。須觀胃氣為主。若此部得其中和。則此部無病?;蛟篇毚笳卟 *毿≌卟∫?。今若以小者配大者。不去涼二部之熱。而反來溫一部之寒。吾恐如抱薪救火。而反傷其一部中和之體??刹粨p人之天年者矣。故當(dāng)以胃氣為主者是也。
夫診脈法。固以胃氣為主。而胃氣之取法。前言備之矣。乃指下渾渾緩緩。無形之可礙者是也。但覺有形。便是六淫阻滯。就可認(rèn)之為病脈也。須大小緩急不同。乃六淫之體性有不同耳。自與中和胃氣大相懸隔。茍若以邪為無形。則氣血以自通暢流行。乃正氣而非邪氣。何病之有哉。既言為邪必有形也。但在人察識之力體認(rèn)之真以何經(jīng)用何藥而不眩。而或二或三之真見真知。而在陽分者。而用陽分之藥。血分者而用血分之藥。浮沉不失升降無瘥。軒岐之旨斯得矣。又云一陽一陰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病。信哉言乎(此論當(dāng)與后篇病在中不實不堅夫診脈之時須要澄心靜慮。一毫事務(wù)不可雜擾然。又調(diào)停息氣。初下指必須輕手于皮毛之間。消息其所以然也。次以按至血脈。消息其所以然。三按至肌肉之分。消息其所以然。四又按至筋之分。消息其所以然。五又按至骨之分。消息其所以然。此五等消息之方。得其詳也。蓋皮毛肺之分。陽中之陽也。其形如此。血脈之分。陽中之陰也。其形如此。肌肉脾之分。胃氣分也。筋乃肝之分。陰中之陽是也。其形如此。骨乃腎之分。陰中之陰是也。其形如此。
夫一部之中五行具焉。五行之中陰陽分焉。陰陽之間胃氣存焉。其胃氣若桃李木夾中之仁。分之兩片。兩片之中有穿一線。其線即胃氣也。所賴以生生之機者此也。所賴以為化化之妙者此也。
夫六部須各具五行之性。莫不由陰陽分來。若火邪乃五行之一也??傄砸欢灾J┻\兼?zhèn)?。即為太極也。有表有里。即為陰陽兩儀也。表中有里。里中有表。即為四象也。其土氣于四象無不在。何也。如河圖之土五數(shù)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得五而成六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二得五而成七也。至于三四皆由得五而方成八九也。此土之?dāng)?shù)。所以于四時無不在也。其陰陽五行之定位如此。
其脈之有病者何也。惟欲其無太過無不及。各得其性而已。假如部之屬木者。于時為春。萬物于此暢茂條達(dá)。萌芽甲拆。此部必得軟滑而長。如萬物之在春者。方得木之體也。外此或短而澀。燥淫傷也?;蚱蕉鴿B。濕淫傷也。或微而滯。寒淫傷也?;蚋《?。風(fēng)淫傷也。或洪而盛。熱淫傷也?;蚣舛鴶?shù)?;鹨鶄?。至于六淫合傷。五運害制。斯又在人察識之力耳。木須如此。火土金水何也。如火也于時為夏。萬物莫不盛茂。張布施發(fā)。此部必得微洪而大。如萬物之在夏也。方得火之體也。外此皆為病矣。金也于時為秋。萬物莫不完聚收斂而實部必得清肅而浮。如萬物之在秋也。方得金之體也。外此則皆為病。水也于時為冬。萬物莫不歸藏安靜潛伏。此部必得沉細(xì)而實。如萬物之在冬也。方得水之體也。外此太過不及。
皆為病矣。至于土者。惟以和緩安靜。且三焦包絡(luò)之火。非心火之比。游行于天地之間。惟以滑數(shù)流利。前體若此者。乃本來自然之性。以知消息處治之道。但恐智者過之。愚者不及。難以造斯道之精耳。
前云五行之性如此。亦惟以在經(jīng)者言耳。而絡(luò)脈之分布。此又不可不知也。絡(luò)者與經(jīng)之何異有之。既以察其經(jīng)矣。又當(dāng)察其絡(luò)。察絡(luò)之方又不易也。又云大干者走經(jīng)。旁枝者走絡(luò)。
甚經(jīng)。傍發(fā)者為絡(luò)。是以生瘡癤于手足?;蚍e塊于身旁。必察絡(luò)而后知其病之所在也。此圖略載以示大端。后當(dāng)詳論。前論備而未詳。尚有輸孫兩手絡(luò)圖。兩手須左右不同絡(luò)脈為病大同\r右手經(jīng)絡(luò)圖形\ps48a1.bmp\r
前頭至腹下后背至足
\r左手經(jīng)絡(luò)圖形\ps48a2.bmp\r
外背內(nèi)胸
\r五臟外發(fā)見之圖\ps48a3.bmp\r如病患面青?;蚝煤??;蛳菜??;蚱?。或怒。數(shù)內(nèi)有一見于外者。知其肝經(jīng)受病也。余臟仿此而推之。
\r五臟外應(yīng)之圖\ps48a4.bmp\r內(nèi)經(jīng)曰。上境上者。喉嚨及頭間事也。下境下者。后腰及足脛間事也。前以候前。后以。左寸外以候心。內(nèi)以候膻中。左關(guān)外以候肝。內(nèi)以候膈。左尺外以候腎。內(nèi)以候膀胱。右寸外以候肺喉。內(nèi)以候膈。右關(guān)內(nèi)胃外脾。右尺內(nèi)以命門。外以候三焦。
前圖所載。部位絡(luò)脈若此部此絡(luò)有病。脈則主此處有病。毫發(fā)不差。但審六氣。知其作何夫六淫之邪。皆陰陽二氣推遷。相代太過不及而成。此六邪也。陽中之陰則為風(fēng)。陽中之陽父母。土乃脾胃之分。無所不談。故難定位。但脈中有外寒而內(nèi)熱。有外熱而內(nèi)寒。彼此相制而不得其自然。以致病相隱伏于其中。
實不外乎陰陽升降之性也。故用藥者。當(dāng)知升降陰陽為主。
夫治六邪之藥佐之。而六淫之邪非外來物也然人之一身。本乎六氣而成。十二經(jīng)絡(luò)之中不可外此六氣。相代以為造化之機也。
論六淫之邪浮越起于上。而得按入里便不相似者風(fēng)也。百病不離乎風(fēng)。遲滯微虛者寒也。尖。如地理之辨星辰。頭同而腳異者。
陽邪在表。自得發(fā)散之體。如甑上熱氣。烘烘上升。四圖無約束之狀也。乃陽氣自旺。
本部如此者。當(dāng)伏以降之。
陰邪在表。自得澀滯之體。如煎銀將化。面上有HT。蓋覆不開也。乃陰乘陽也如此當(dāng)發(fā)之。散之。升之。舉之。陰有形而陽無質(zhì)者此也。
一論人身之中。惟陰陽二氣而已。陰在內(nèi)陽之守。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須在內(nèi)而根于外陽之下。陽須在外而根內(nèi)陰之上。故曰。陰根陽。陽根陰也。是以脈中。表須屬陽。以活動為其體性。而猶有靜順之陰在內(nèi)。里須屬陰。以靜順為其體性。而猶有活動之陽在中。如此乃兩得相根據(jù)倚也?;虮砻}惟散尖洪大。里脈惟蹇遲細(xì)小。乃陰陽相拒而不相和。各盛于本位。當(dāng)以藥之氣味輕清者收斂表陽。使根于內(nèi)。又以氣味俱濃者。溫和里陰使根于外。又或有表澀下而里沖上者。在外在陽氣不升。在內(nèi)為陰火沖發(fā)。此常情多有也。當(dāng)升表之陽氣。降里之陰火。亦有表蹇澀而里洪數(shù)者。亦有陰乘陽。陽乘陰也。
當(dāng)升發(fā)之。當(dāng)升降之其治法脈法之綱。不過如此。其中或兼五運六氣之邪?;蛴蟹e聚成痰。此又在人所擇藥味治之而已。而陰陽之理不能離也。
一論人身中。惟陰血陽氣而已。貴乎不可有偏勝也。一有偏勝。皆為病矣。勝輕則病輕。勝重則病重。至日久則病愈勝。微者愈微。漸至孤陰孤陽。是皆死也。脈若孤陽。死在春夏之日中脈若在孤陰。死在秋冬之夜半。所謂孤陽不生。孤陰不成。何也。蓋陽無陰。則散漫不能收斂。陽之所倚者陰也。陰無陽則翕聚不能發(fā)散。陰之所倚者陽也。觀之天傍地。地傍天。
天地自相倚杖。而人則可見矣。
一論陰陽之性。陰之性靜。陽之性動。陰之性收。陽之性散。陰之性降。陽之性升。陰之性沉。陽之性浮。陰之性遲。陽之性數(shù)。陰之體平。陽之體尖。陰之性橫。陽之性直。陰之性成。陽之性生。陰之性殺。陽之性長。陰之性內(nèi)。陽之性外。陰之體弱。陽之體強。陰之體濁。陽之體清。陰之味咸。陽之味辛。陰之味苦。陽之味甘。陰之氣涼。陽之氣溫。陰之氣寒。陽之氣熱。陰之體潤。陽之體燥。陰之體扁。陽之體圓。陰之體短。陽之體長。陰之體有形。陽之體有質(zhì)。此陰陽形質(zhì)之大道也。
一論陰陽升降之道。其陽上升非在陽分而復(fù)上升。乃陰極陽生之道。陽自陰分上升至陽分耳。
而降地。天晴自下而上升。正此意也。又曰。地氣上而為云。天氣下而為雨。
一論陽性無不發(fā)散。陰性無不收斂。陽性發(fā)散。散何物。不過發(fā)散乎陰耳。非外有物與陽發(fā)散也。陰性收斂。斂何物。不過收斂乎陽耳。非外又有物與陰收斂也。
或有陽收斂陰發(fā)散者。乃陽中之陰收斂。陰中之陽發(fā)散耳。而陰陽之性。未嘗先也。
一論六淫之邪。性有浮起升散者。有沉平降斂者。所風(fēng)熱火者。其性屬陽。本乎天者親上其。來必浮起升散。寒濕燥者。其性屬陰。本乎地者親下其來必沉下降斂。但各得其位。受胃氣之所養(yǎng)。升降浮沉得遂其性。則為天地推遷運化之氣耳。何病之有哉。一不如此則陽去乘陰。陰去乘陽。則陰陽不和。各先其職。故性相倚仗者。而變?yōu)橄嘈握咭?。漸必至于陽微陰勝。陰微陽勝。感則陰去陽雜獨守。陽去陰雜獨存。常道值此。大變可立待矣。
一論升降浮沉。在脈中貴在平和。但浮沉若夏冬二時。寒熱至此極矣。極則改常。然或有生者惟以此。若前寒熱浮沉之極。則陰孤陽寡。固不必治。而亦不能治也。
夫治病者。主脈不及。治之宜緩。客邪居之。治之宜急。藥性分兩不可惑也。
夫三陽之表。有邪當(dāng)汗。其汗宜急。三陽之里。有邪當(dāng)下。其下宜緩。三陰之表。有邪當(dāng)汗其汗。陽之里乃表之里有形經(jīng)絡(luò)受邪。故宜利小便下大便。陰之表乃里之表也。亦為經(jīng)絡(luò)受病。故宜清形以為汗。陰之里乃里之里也。實為有形經(jīng)絡(luò)受邪。故宜大便下之。何也。蓋表乃陽之分也。陽性本浮之客。蹇滯陰邪。故宜發(fā)散以順其陽之性。里乃陰分也。陰性本沉。
降之客。洪數(shù)陽邪。故宜利下。以順?biāo)礻幹砸?。升降浮沉。治法須異。不過順陰陽之性。而利導(dǎo)之耳。外是失之。皆為穿鑿。所以智者惡其鑿也。
夫治腫毒初得。宜發(fā)汗。亦以其所得未深。在無形經(jīng)絡(luò)。久則宜下。以其漸進入里也。
在有形經(jīng)絡(luò)中矣。其所謂膿成而補者。以其邪熱已定。正氣已被所傷。故補其氣血之不足。非補邪也。觀此雜病皆與傷寒治法同。今人以為不同。是不知陰陽之理也。夫十二經(jīng)在三陽。外無不主。內(nèi)有所受者。受小谷傳糟粕也。在三陰。內(nèi)無所受。外有所主者。皮毛血脈肌肉筋骨耳。用藥主治者。在所當(dāng)知。夫胞絡(luò)者。本三焦之配也。今人惟以命門為三焦之配。不知十命門為液之祖。較之于吾。則有形質(zhì)矣。故次三焦之下。胞絡(luò)為血之母全屬陰矣。故此于命門定其上中下之位次可也。若經(jīng)所謂審清濁而知部分歟。
夫結(jié)滯積聚。多屬陰脈何也。蓋陰性收斂。向?qū)崥w之意。若陽性則主發(fā)散沖開。何積聚之有。所以經(jīng)云。陰搏陽別。是名有妊。亦以陰脈成聚。完結(jié)之意也是以有妊之婦得陽脈來。便主落胎。陽化氣。陰成形。天地生成之功用也。又云。血旺氣衰應(yīng)有體。正此意也。
夫小兒痘疹。惟其右尺相火。熬煎左尺腎水。以致腎水逆克心火。乃一定之病機也。若水勝則陰勝。其痘必主氣虛不能發(fā)起。故以助陽發(fā)表之藥為主。若火勝則陽勝。其痘必主血虛。
其氣之發(fā)。無所蓋覆。必難成漿。漸至干枯。又以斂表之藥為主。愚按風(fēng)熱相兼。惟治熱為主。佐以收藥。
風(fēng)寒熱相兼。惟治風(fēng)為主。佐以溫藥之論。大概在人消息之耳。
一論人身有十二經(jīng)絡(luò)。統(tǒng)之五運六氣而已。運氣又不可執(zhí)一也??傊?。唯一陽一陰。
人能自運矣。學(xué)人不肯溯流窮源。而惟限于局方之習(xí)。終于局方而已。其不枉人之天年者得乎。
一論人身之胃氣。乃先天之氣煎以言之矣。但此氣在人身少而壯。由此氣以漸而成也。
人之而不使喪耳。亦不能外有所增益也。又云能延年者。如燭在風(fēng)中則不耐久。移在密室之中則所差遠(yuǎn)矣。是以常人惟損之志人固守之。
一論胃氣在人之脈固滑而和。本是或有邪淫之來。此脈渾然在中。邪淫日久。此氣殘傷。殘傷至盡。生氣殄矣。所以人須病。而脈猶有胃氣者可醫(yī)。無則不能治也。故胗之時。既是邪脈。猶當(dāng)表里之中。尋取胃氣也。此脈但可被邪脈傷。終不與邪脈混。故當(dāng)審察分看。不可茫茫然無雜別也。人能知此醫(yī)理。斯過半矣。
一論大腸脈。自外而下降。三焦脈自內(nèi)而上升。小腸脈。自內(nèi)而下降。膀胱脈。自外而上升。故內(nèi)經(jīng)云。天陰自上而降。地陽自下而升。是此意也。
詳論一論前載六淫之氣來應(yīng)指下。必有太過不及之形也。倘六脈不實不堅。且散且聚。而癥卻在中。此無形而有病也。殊不知人身有六氣。有五運。既無六氣有余之邪。則必屬五運不足之邪使畢已之謂歟。邪已遏。正未復(fù)。此意也。兼前論看。
一論寒熱交爭者何也。蓋陰外乘陽。陽與陰爭(此言寸也)或陽乘陰。陰與陽爭。(此言尺也)。司治者在表陰邪當(dāng)升發(fā)。以復(fù)其陽之性。在里陽邪當(dāng)降斂。以復(fù)其陰之性。陰陽得位。于寒熱何爭之有。若夫陽分洪數(shù)?;蜿幏皱繚4四似珓僦}。惟寒惟熱而已。不至于寒熱爭也。又有陽去乘陰。陰不能與陽爭。是陽獨勝也。惟主熱而已?;蜿幦コ岁?。陽不能與陰爭。是陰獨勝也。亦惟主寒而已。三等理論。在所當(dāng)知。
一論寒熱之客于人身也。寒邪多自皮毛而入筋骨熱邪自筋骨而出皮毛。故曰寒自外入。
熱自內(nèi)出如是觀之。天陰自上而降地。地陽自下而上升。其理蓋可見矣。
一論表脈乃尖之尖者。若稍平來。則似里脈之體。風(fēng)寒風(fēng)濕是也。里脈若尖。則反似表脈。
而不見平潤之體。此陽極也。當(dāng)下之?;蛭⒂衅綕櫾谏?。而不見尖數(shù)之體。此陰勝也。當(dāng)升之。此篇當(dāng)前論看。
一論人身之筋。過熱則縱。過寒則縮??v則痿緩??s則疼痛?;蛴叙籼弁聪湔?。因受濕熱。而大筋施長。小筋短之謂也。
一論人之病出于六淫之邪。實不外乎四時寒熱溫涼之氣。此脈須辨升降浮沉。而以六淫參之。斯得病情矣。因以用藥。無不動也。
一師云。風(fēng)淫之邪。無晴不有。若風(fēng)濕風(fēng)燥、風(fēng)熱、風(fēng)火、風(fēng)寒之類。若三者兼來。如風(fēng)寒濕風(fēng)濕熱類也。故前云百病不離乎風(fēng)。一日問師云。水風(fēng)在脈何以認(rèn)。答曰。須與濕相似。
而略有不同。如野馬、氤氳之意。以師言度乃渾渾不清之體。
一論凡知病處法。亦有一大理也。心腎二部。上至頂巔。下至足心。若子午上下之中正也。
肝若天三生木。屬左也。肺若地四生金。屬右也。脾土雖屬于右而實在中多。三焦相火雖屬于左。而亦寄膻中也。一論用藥之法。譬若心臟大熱。腎臟大寒此乃陰陽各盛本位也。當(dāng)涼陽分之熱。溫陰分之寒。上呼下HT者方是。予意以黃連之類涼心桂附之類溫腎師云。不可也。黃連固是而桂附不宜用??址粗柣鹨?。惟以澤瀉瀉腎之寒。則脈自轉(zhuǎn)平和。
一論藥味之甘者上行而發(fā)??辔吨毙邢滦?。二味更相平也。辛味橫行而散。酸味收而來斂。
二味更相平也。又若苦能堅軟咸能軟堅。二味少相反也。須然二味相兼。則以重者論。則輕者又雜為主矣。
一論脈中有輸。有經(jīng)。有絡(luò)。有孫。四端縱橫錯綜。方成人形。輸者、乃氣助行。無有定體。若人生之初??缮瓶蓯阂病J且云珓僦畾舛犹幱陲嬍持g。稍得調(diào)之。則無有矣。
經(jīng)脈者。乃此氣行來已有著實定體。如人之生。習(xí)學(xué)已成。善則善。惡則惡。至此病端。定已可施。醫(yī)藥調(diào)養(yǎng)之力也。生死在此分。安危在此判。
絡(luò)脈者。得之各經(jīng)受來。若經(jīng)中元氣谷氣充盛。不為所因。間有發(fā)于絡(luò)脈。為病之小者。無關(guān)人之生死矣。
孫脈者。則又受之絡(luò)。為有小節(jié)之刺可以治??梢詿o治??梢酝庥梅筚N而愈矣。其脈之在人手也。其行直經(jīng)也。其行橫絡(luò)也。其行亦橫孫也。一橫一直。無少差也。譬若天地逆行之序焉。
輸脈者。若一輸者。輸氣至于經(jīng)也。經(jīng)者??偠?jīng)理者也。如寸關(guān)尺三部。表里分之兩手。
共十二經(jīng)也。絡(luò)者。絡(luò)分四旁也。孫者。又絡(luò)之分布出也。予曾得大腸風(fēng)燥。病痔下血。須不常見。其根常在。自察其脈。右手得浮弦小澀。挨在輸脈之分。久治未愈。師云。此乃熱被寒郁在輸而不得達(dá)于經(jīng)也。據(jù)脈言。乃寒火之類。故以荊芥苦溫之藥主之。加以薄荷蘇葉又以貝母行滯氣。其荊芥能傳送五臟。乃使輸脈發(fā)行至經(jīng)。其味苦能降火。濕能散寒。以之主治。恰是至當(dāng)。學(xué)人宜以此知彼。擴而充之可也。
一凡有人求治于予者。不可因貧富而異其心。當(dāng)潛心察脈。辨色驗癥。惟圖愈疾為主。
不可輕易求其了事而已。常聞古人云。得失之中增見識。亦為吾之一小試可也。茍以謾心乘之。
非惟無益。于彼抑且有失已之初心矣。又云。才放肆則就放蕩。五谷不熟。不如美草。日流污下。何能登軒岐之堂。而為當(dāng)世之司命也。
診脈捷要歌
浮緊弦遲屬風(fēng)寒。升之散之氣自完。
弦數(shù)浮洪風(fēng)熱認(rèn)。藥用收降病自安。
浮弦小澀如絲線。風(fēng)燥藥宜降潤施。
浮而平滲來歸指。風(fēng)濕升散加參主。
小澀無力寒燥傷。溫潤之藥端可與。
洪盛而澀乃燥熱。降藥潤藥當(dāng)急取。
平潤革遲為寒濕。升燥之藥為第一。
滲潤洪數(shù)為濕熱??嗪庰D宜用急。
枯澀小澀乃火燥。滋潤之藥用之可。
數(shù)而無力寒火觀。甘補溫藥俱勿少。
數(shù)而有力熱火功??嗪幷嗤?。
亦有濕盛火俱下。寒火之脈認(rèn)宜真。
有見表滯里表實。此脈莫把熱認(rèn)之。
分明寒郁熱難發(fā)。發(fā)散寒邪熱自驅(qū)。
又有表數(shù)里無力。陰盛格陽正此期。
溫內(nèi)更加斂表藥。陰陽和時脈自如。
積滯之脈自沉伏。流注如珠或結(jié)芤。
血積有形按不散。氣積按有尋卻無。
按滑如苔名痰積。食積惟在右關(guān)系。
氣口緊盛食積新。關(guān)若伏兮食多日。
食不下兮氣口滑。食不化兮氣口滯。
大凡痛脈多屬陰。陽脈即散痛難成。
亦有火熱來作痛。外由陰郁故來侵。
照脈玄竅訣
夫人身之有五臟六腑。俱靜而不能自動。惟脾一臟。時時能動。磨掣水谷。以司變化。
故五臟六腑之系于脾者。由萬物稟育于土也。若脾有病。則不能以養(yǎng)百脈。凡各臟有病。或各腑有病。亦不能不干累于脾。凡各臟腑有病。內(nèi)則病氣干于脾之臟。外有脈氣見于脾之部。故有諸中。必形諸外。形諸外。則有所據(jù)。是以看脾為之關(guān)鑰。凡診脈稍有疑難。隨將脾部下指??词巧躞w。真切一照。即知病脈見。于某部遂將這部移指去尋。又當(dāng)體認(rèn)。十八脈狀響應(yīng)如神。世莫如此。實玄竅也照法參究。抄錄于后。
\r右手表里圖形\ps48a5.bmp\r表三焦手少陽經(jīng)表胃脈足陽明經(jīng)表大腸手陽明經(jīng)里命門(又半表半里心包絡(luò)厥陰絡(luò)具右尺)里脾脈(當(dāng)作三層看診足太陰脾經(jīng))里肺脈手太陰肺經(jīng)右手經(jīng)絡(luò)訣寸表大腸手陽明經(jīng)寸里肺脈手太陰經(jīng)關(guān)表胃脈足陽明經(jīng)關(guān)里脾脈足太陰經(jīng)尺表三焦手少陽經(jīng)尺半表半里心包絡(luò)厥陰經(jīng)尺里命門\r左手表里圖形\ps48a6.bmp\r表膀胱脈足太陽經(jīng)表膽脈足少陽經(jīng)表小腸脈手太陽經(jīng)寸表小腸手太陽經(jīng)寸里心脈手少陰心經(jīng)關(guān)表膽脈足少陽膽經(jīng)關(guān)里肝脈足厥陰肝經(jīng)尺表膀胱足太陽膀胱經(jīng)尺里腎脈足少陰腎經(jīng)里心脈手少陰心經(jīng)里肝脈足厥陰肝經(jīng)里腎脈足少陰腎經(jīng)\r詳癥脈照圖\ps48a7.bmp\r假如。經(jīng)脈者。若十二月也。絡(luò)脈者。若三百六十日也。
孫脈者。若四千三百二十時也。人亦如一小天地。于此則可見矣。
\r輸經(jīng)絡(luò)孫圖\ps48a8.bmp\r
照脈口訣
脾經(jīng)見浮脈。其病受在肺。與大腸經(jīng)(其肺與大腸相表里)見芤脈。其病受在五臟。與六腑無干。
。見弦脈。其病受在肝。與膽二經(jīng)。見緊脈。其病受在膀胱一經(jīng)。見洪脈。其病受在心。
與膀胱腎三經(jīng)。見微脈。其病受在三焦命門。見沉脈。其病受在腎一經(jīng)。見緩脈。其病受在本經(jīng)之脈也。(若太緩太急其病在胃經(jīng))見澀脈其病受在肺與腎。見濡脈。其病受在膀胱一經(jīng)。見弱脈。其病受在腎與命門。見遲脈。其病受在大腸一經(jīng)。
見伏脈。其病受在三道之內(nèi)。(氣道血道津液道女人受在命門)見虛脈。其病受在心胞絡(luò)。(其數(shù)脈六部未嘗缺也)若諸部俱無犯。成病脈。單在脾經(jīng)見。又作脾經(jīng)受病。
卻妄
彼妄想者。名為客塵。而我真神。原不妄行。悠忽八極。神飛杳冥。真元幾何??按艘G。
遠(yuǎn)色
脂干燈盡。汲頻水竭。物理固然。匪云妄說。皓齒蛾眉。是吾勾牒。伐性斧斤。永宜簡
貴達(dá)
靜坐觀空。皆為幻景。死生大事。蝶夢泡影。達(dá)者視之。千古一瞬。何與天真。日用凜凜。
調(diào)息
身中坎離。即在土釜。不向天邊。別尋子午。取彼鉛龍。益我永虎。煉氣歸神。還吾真
除煩
無明為障。莫大煩惱。種種多礙。自性明了。肝木上炎。如焚如燎。矧此沉。識之宜
靈蘭秘典篇
(藏象論附臟腑圖形并各經(jīng)補瀉。溫涼引經(jīng))帝曰。五臟應(yīng)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yīng)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
其數(shù)入。其臭臊。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聲為呼。其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fēng)傷筋燥。勝風(fēng)。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其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憂。在志為喜。喜傷心??謩傧?。熱傷氣。寒勝熱??鄠麣?。酸勝苦。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yīng)四時上為鎮(zhèn)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shù)五。其臭香。其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fēng)勝濕。甘傷肉。酸勝甘西方白色入通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于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yīng)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shù)九。其臭腥。其聲為笑。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
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鄤傩痢?/span>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栗。在志為恐??謧I。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帝曰愿聞十二臟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傳之官。
治節(jié)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dǎo)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锍鲅伞DI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而養(yǎng)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yǎng)生則殃。為天下者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
\r臟腑正面圖\ps48a11.bmp\r\r臟腑背面圖\ps48a12.bmp\r\r心臟形圖\ps48a13.bmp\r
心形如未敷蓮花重十二兩。中看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附脊第五椎。
補棗仁麥門冬遠(yuǎn)志山藥當(dāng)歸天竺黃瀉貝母玄胡索黃連木香溫藿香石菖蒲涼竹葉牛黃朱砂連翹犀角引經(jīng)獨活細(xì)辛\r肝藏形圖\ps48a14.bmp\r
用重四斤四兩。左三右四。凡七葉。附脊第九椎。
補木瓜阿膠薏苡仁棗仁瀉青皮芍藥柴胡青黛溫木香肉桂吳茱萸涼甘菊車前子胡黃連龍膽草引經(jīng)柴胡(本經(jīng))川芎(行上)青皮(行下)\r脾臟形圖\ps48a15.bmp\r
脾重二斤二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
補人參白術(shù)黃蓮子芡實陳皮扁豆甘草山藥蒼術(shù)瀉枳實青皮石膏溫丁香藿香胡椒良姜附子官桂吳茱萸涼滑石玄明粉引經(jīng)升麻白芍藥\r肺臟形圖\ps48a16.bmp\r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入葉。附脊第三椎。
補人參黃五味子山藥紫菀百部茯苓麥門冬阿膠瀉防風(fēng)葶藶桑白皮枳殼澤瀉蘇子溫干姜生姜款冬花木香白豆蔻涼沙參玄參天門冬貝母桔梗栝蔞仁枯芩馬兜鈴山梔人溺引經(jīng)蔥白升麻白芷\r腎臟形圖\ps48a17.bmp\r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重一斤一兩。附脊第十四椎。當(dāng)胃下兩傍。前后與臍平直。
補芡實地黃龍骨虎骨牡蠣桑螵蛸龜板山藥鎖陽五味子牛膝枸杞杜仲山茱萸瀉澤瀉知母溫附子肉桂破故紙鹿茸沉香膃肭臍涼黃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引經(jīng)獨活肉桂\r膽腑形圖\ps48a18.bmp\r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藏精汁三合。狀如瓶。
補龍膽草木通瀉青皮柴胡溫半夏生姜陳皮川芎涼黃連竹茹引經(jīng)川芎(上行)柴胡(本經(jīng))青皮(下行)\r胃腑形圖\ps48a19.bmp\r
食脘。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下口。即小腸上口。
補白術(shù)蓮子芡實陳皮扁豆黃山藥半夏百合蒼術(shù)瀉枳實樸硝大黃溫藿香濃樸益智丁香吳茱萸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良姜干姜生姜木香香附胡椒涼滑石石膏石斛玄明粉黃連黃芩天花粉山梔升麻連翹葛根竹茹知母引經(jīng)升麻白芷葛根(上行)石膏(行下)\r大腸腑形圖\ps48a20.bmp\r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dāng)臍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下接直腸。為肛門谷道即后陰是也。
補牡蠣肉豆蔻訶黎勒五倍子龍骨蓮子粟殼瀉枳殼桃仁麻仁芒硝大黃檳榔石斛溫干姜肉桂吳茱萸涼槐花條芩引經(jīng)葛根白芷升麻(上升)石膏(下行)\r小腸腑形圖\ps48a21.bmp\r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
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補牡蠣石斛瀉荔枝子蔥白紫蘇木通溫小茴香大茴香烏藥涼天花粉黃芩引經(jīng)本羌活(行上)黃柏(行下)\r膀胱腑形圖\ps48a22.bmp\r
膀胱。重九兩二銖??v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廣二寸半。
補橘核菖蒲龍骨續(xù)斷益智仁瀉芒硝滑石澤瀉車前子溫茴香烏藥涼生地甘草梢黃柏引經(jīng)本羌活(行上)黃柏(行下)十二經(jīng)絡(luò)中。惟三焦獨無圖者。上焦如霧。中焦如瀝。下焦如瀆。有象無質(zhì)。即上中下。三部臟腑空處是也。
補黃甘草益智仁瀉澤瀉溫附子涼石膏地骨皮引經(jīng)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八風(fēng)宜避(風(fēng)者發(fā)屋折木揚砂起石開發(fā)腠里體虛弱病后宜當(dāng)避之)從正南方來。名曰大弱風(fēng)。其傷人。內(nèi)舍于心。外在于脈。其氣主為熱。(夏至為實風(fēng)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fēng)。其傷人。內(nèi)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氣主弱。(立秋為實風(fēng)立春為虛風(fēng))從正西方來。名曰剛風(fēng)。其傷人。內(nèi)舍于肺。外在皮膚其主氣為燥。(秋分為實風(fēng)春分為虛風(fēng))。
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fēng)。其傷人。內(nèi)舍于小腸。外在于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jié)。(立冬為實風(fēng)立夏為虛風(fēng))從西北方來名曰大剛風(fēng)。其傷人內(nèi)舍于腎。外在于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冬至為實風(fēng)夏至為虛風(fēng))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fēng)。其傷人內(nèi)舍于大腸。外在于兩脅腋骨下及肢節(jié)。(立春為實風(fēng)立秋為虛風(fēng))從正東方來名曰嬰兒風(fēng)。其傷人內(nèi)舍于肝。外在于筋紐。其主為身濕。(春分為實風(fēng)秋分為虛風(fēng))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fēng)。其傷人。內(nèi)舍于胃。外藏于肌肉。其氣主體重。(夏至為實風(fēng)冬至為虛風(fēng))。
此八風(fēng)。皆從其虛之所襲。乃能病患。故圣人云。風(fēng)如避矢石焉。
傷寒門
大傷寒者。冬月天氣嚴(yán)寒。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體弱之人。觸犯之者。中則即病。名曰正傷寒。不即病者。乃寒邪藏于肌膚之間。伏于榮衛(wèi)之內(nèi)。至春因溫暖之氣而發(fā)者名曰溫病。至夏因暑熱而發(fā)者名曰熱病。雖曰傷寒。實為熱病。凡治傷寒。必先辨明六經(jīng)。
而后。而診之則尺寸俱浮。浮緊有力為傷寒。浮緩無力為傷風(fēng)。而太陽經(jīng)癥可辨矣。太陽病已。
以次而傳經(jīng)。必傳于胃。發(fā)于一三日之間。便覺目疼鼻干不得眠。日晡潮熱。不惡寒而反惡熱者。乃太陽陽明胃經(jīng)受病也。而診之則尺寸俱長。長而微洪者臟病。長而沉數(shù)者腑病。而陽明癥可辨矣。陽明病已。以次而傳經(jīng)必傳于膽。發(fā)于三四日之間。便覺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為之苦。乃足少陽膽經(jīng)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弦。弦而滑數(shù)者病發(fā)厥。弦而和者病欲散。而少陽經(jīng)病可辨矣。少陽病已。以次而傳經(jīng)必傳于脾。發(fā)四五日間。便覺腹?jié)M或痛。而咽喉干燥。大便不通。小便如常?;蜃岳J肿銣囟收?。為傳經(jīng)腑熱。起無頭疼發(fā)熱。但惡寒自利不渴。手足冷者。為直中陰經(jīng)。乃是太陰脾經(jīng)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
沉實有力為里實熱。沉遲無力為里虛寒。而太陰經(jīng)癥可辨矣。太陰病已。以次而傳經(jīng)必傳于腎。發(fā)于五六日間。便覺口燥舌干而渴。手足乍溫乍冷。便秘譫語者為熱?;蛐篂a清谷不渴。手指甲而青者為寒。乃足少陰腎經(jīng)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知其熱。沉遲無力別其寒。而少陰經(jīng)癥可辨矣。少陰病已。以次而傳經(jīng)必傳于肝。發(fā)于六七日間。便覺煩懣而囊縮。譫語而渴者為熱??谕孪涯「雇床豢?。身冷如冰者為寒。乃足厥陰肝經(jīng)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沉實有力是其熱。沉遲無力定知寒浮緩者病自愈而厥陰經(jīng)癥可辨矣。
又有兩感傷寒者何也。假如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疼為太陽邪盛于表??诟蔁M為少陰邪盛于里。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身熱譫語為陽明邪盛于表。不欲食腹?jié)M為太陰邪盛于里。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耳聾為少陽邪盛于表。囊縮而厥。為厥陰邪盛于里。若水漿不入。又不知人者。六日死。以其一臟一腑同受其邪。此兩感之所以不救也。然其間亦有輕重之不同。表重于里者。宜先救其表。而后及于里。里重于表者。宜先救其里。而后及于表。此又求于一生于萬死之中。不得已而施治也。其不兩感于寒。更不傳經(jīng)者。至七八日間。其本經(jīng)之邪漸遏。至十二日則精神清爽而自愈。然傷寒傳經(jīng)種種不同。未可執(zhí)為一定之序。有始于太陽。以次而傳入陰經(jīng)。而不傳少陰者?;蛱柌粋麝柮魃訇?。而即傳少陰者?;虿挥申柦?jīng)而直入陰經(jīng)者。或始終即在一經(jīng)。而不傳者?;蚨柸柾芏鵀楹喜≌摺;蛱栮柮飨群笫芏鵀椴⒉≌?。種種不一詳。審而治可也。又有中寒一癥?;蜃?。中天地之寒氣。或口得寒物直中陰經(jīng)。六脈沉弱無力。身倦手足厥冷??卩洳徽Z。非若傷寒之邪。循經(jīng)漸深也。然真正傷寒。與感冒傷寒。及似傷寒。而非傷寒者。何以辨之。蓋寒者。冬月嚴(yán)凝。肅殺之氣也。自霜降以后。春分以前。皆屬冬。此時感冒而即發(fā)者。乃為真正傷寒也。若冬傷于寒不即病。至春分后而發(fā)者。名曰溫病。其癥發(fā)熱咳嗽。身痛口渴不惡寒。其脈弦數(shù)不緊。右手反盛于左手。蓋怫然在內(nèi)故也。冬傷于寒春亦不病。到夏至后而發(fā)者。名曰熱病其脈洪數(shù)。其癥熱渴。比春更甚。溫?zé)岫Y俱不惡寒而渴。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熱自內(nèi)達(dá)于表間。有惡寒者。乃冒非時暴寒。非若冬月之甚也。其有不因冬傷于寒。而春自傷于風(fēng)。夏自傷于暑者。則自有傷風(fēng)傷暑之別。而又不可以溫?zé)岵⒄撘?。或有感于天行時氣。而病相同者。謂之溫疫。其癥頭疼身痛。發(fā)寒發(fā)熱。一家一方長幼傳染者是也?;蜃阆サ忍幒鋈患t腫。或軟弱發(fā)熱頭疼。謂之香港腳傷寒。或心腹飽悶。嘔逆頭疼。發(fā)熱惡寒。右手關(guān)脈緊盛。左手三奇和平。而身不痛者。是傷食也若頭痛而身亦痛左右手俱緊盛。謂之夾食傷寒。左手脈來緊盛。
右手洪滑。或寸脈沉伏。身熱惡寒。隱隱頭痛。喘咳煩悶。胸脅體痛。是夾痰傷寒。頭痛發(fā)熱惡寒。但右手脈來空虛。左手脈來緊盛。是勞力傷寒。左手脈來緊澀。右手脈沉芤。心胸脅下小腹有痛處。汗至脛而回。是蓄血傷寒。太陽癥則如狂。陽明癥則善忘。少陽癥則寒熱似瘧。此皆類傷寒。而非傷寒也。其余傷寒中雜癥頗多。不能枚舉。皆諸病門中所有者。但雜癥一兼?zhèn)<此^傷寒雜癥。醫(yī)者以意求之。則不言而自喻矣。
立方
神仙粥
治身熱作飽。不思飲食。頭疼。冒雨受寒。一時無覓醫(yī)處。此法取汗。
用帶皮老姜。三兩搗爛。將熱酒泡飲。出汗。輕者即愈。重者可解一時之急。
麻黃湯
太陽癥。頭頂痛腰脊強。發(fā)熱無汗。宜此湯主治而汗之。
麻黃(一兩五錢)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枚)作一劑。每服用五錢。水煎溫服汗出為度。無汗再服。春分后忌之。用此藥發(fā)汗不出。
脈弱者無陽。及不至足者。為難治。身熱不退。脈愈燥者。難治。
葛根湯
陽明癥。目痛鼻干不得眠。身熱無汗者。以此湯治之。
葛根(三錢)芍藥(錢半)桂枝(一錢)姜三棗二。加黃芩。名葛根解肌湯白虎湯治渴而有汗不解者。
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六錢)粳米(小半合)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無汗大忌。
小柴胡湯
少陽癥。胸肋痛而耳聾。往來寒熱。病在半表半里。此湯為主治。
柴胡(二兩)半夏(八錢)黃芩甘草人參(各七錢半)作五服。每服加姜三棗二。但人參一味。亦宜斟酌。若邪氣未退。不可輕用。
大柴胡湯
治身熱譫語。不大便。惡寒。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半)芍藥(三錢)半夏(六錢)枳實(五錢)大黃(五錢)作三服加姜棗。
桂枝大黃湯
太陰癥。肚腹硬滿。燥渴咽干?;蚋雇?。
大便實者為里熱。以此湯主之。
桂枝大黃甘草枳實濃樸人參芍藥檳榔甚者加芒硝
附子理中湯
腹?jié)M自利。不渴者。屬里寒。
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附子
四逆湯
治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
干姜(五錢)附子(二錢半)甘草(一兩)水煎燉冷
大承氣湯
少陰癥。口燥咽干。譫語。五六日不大便手足心并腋下。痞滿。燥實俱全者。用此湯主之。
大黃濃樸枳實芒硝(各二錢半)
小承氣湯
治傷寒傳里。有痞滿。實而無燥堅者以此湯主之。
大黃(五錢)濃樸枳實(各二錢)
調(diào)胃承氣湯
無痞滿。而有燥實堅者。
大黃(四錢)芒硝(三錢)甘草(二錢)枳實(二錢)濃樸(二錢)若初起手指甲青。兼之腹痛。嘔吐身如彼杖。脈細(xì)沉無力。謂之陰毒。急用四逆湯溫之外灸關(guān)元。氣海。復(fù)其陽氣麻附細(xì)辛湯本經(jīng)身發(fā)熱。四肢冷。指甲青。腹痛脈雖沉。亦有可汗者。此湯主治。
麻黃(二錢)附子(三錢)細(xì)辛(一錢五分)甘草(五分)人參(二錢)黃連(一錢)芍藥(一錢五分)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似太陽。假若身不發(fā)熱。豈敢輕汗之。
桂附湯
厥陰癥煩滿囊拳譫語而渴者當(dāng)下之三承氣湯選用??谕孪涯「雇?。不渴者。
當(dāng)此湯主之。
桂枝(一兩)附子(三錢)青皮甘草柴胡(各四錢)作三服每服加姜三片。
陶氏沖和湯兩感傷寒。雖不治之癥。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若胎元稟得濃者而所感得淺。間亦可生。如兩感陰陽未分。或陽先受病者。以此湯服之。
柴胡干葛石膏黑豆生地防風(fēng)白芷川芎細(xì)辛羌活甘草黃芩
羌活湯
治兩感。陰陽已分。
羌活(一錢五分)獨活防風(fēng)防己黃芩黃連蒼術(shù)(各八分)白術(shù)甘草細(xì)辛(各三分)知母川芎生地(各一錢)煎服未解。再服三四劑。病愈則止。
又方。陰陽兩感。表里未分。用后方主治。
麻黃升麻干葛芍藥(各二錢)甘草(五分)蘇葉青皮香附白芷川芎陳皮(各等分)每服三錢加姜蔥煎服。痞滿加枳殼。大抵兩感脈從陽可治。從陰難治。
九味羌活湯
春分后感冒傷寒。宜此湯主之。
羌活蒼術(shù)防風(fēng)(各一錢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芩(各一錢)細(xì)辛(四分)姜三細(xì)辛。加黃。再不止。加桂枝。芍藥。不作汗。加蘇葉??始又?。石膏。嘔逆加姜汁。有痰去生地。加半夏。肌熱。加柴胡。葛根。喘。加杏仁。虛煩。加知母。麥門冬。竹茹。胸膈飽悶。去生地。加枳殼。桔梗。便秘。加大黃。中寒于經(jīng)絡(luò)。加附子。濕土司天。倍蒼術(shù)久雨。加木瓜。蒼術(shù)。太陽癥。倍羌活。加本。陽明癥。加升麻。葛根。少陽癥。
加柴胡。半夏。太陰癥。加濃樸。枳實。少陰癥。加桔梗。知母。黃柏。厥陰癥。加柴胡。
倍川芎。此方通治六經(jīng)傷寒。無有不驗。乃四時傷寒之圣藥也。
回陽急救湯
治直中陰經(jīng)。無熱惡寒面慘。手足厥冷。唇紫舌卷。爪甲青黑身重雖于轉(zhuǎn)側(cè)。不渴臥多蜷足。大便泄利。小便青白。脈細(xì)沉微。
附子干姜人參甘草白術(shù)肉桂陳皮嘔吐。加半夏。(姜汁拌炒)腹痛甚。加芍藥。木香老姜汁。利不止。加陳壁土炒升麻少許??谕孪涯<訁擒镙躯}炒。無脈。加五味子。豬膽汁。戰(zhàn)栗。加附子。麻黃。小腹絞痛加青皮。吳茱萸。水一鐘半。棗二。生姜自然汁半盞煎。臨服入泥漿水澄清。一匙溫服。
合病
或二陽同病?;蛉柾?。不傳者。太陽合陽明。升麻葛根湯。陽明合少陽。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湯?;蛲ㄓ镁盼肚蓟顪?。
并病
始初二陽合病。后二陽氣盛。一陽氣衰。并歸一經(jīng)獨重者。陽明并太陽。麻黃湯合升麻葛根或通用九味羌活湯。
加味理中湯
治中寒。即冬時直中真寒一身受邪。難分經(jīng)絡(luò)。手足厥冷?;蚋雇磭I吐。
甚則卒倒昏迷。不省人事。脈遲無力。
干姜人參白術(shù)肉桂甘草半夏陳皮細(xì)辛茯苓煨姜五片煎熟。再入姜汁半盞服。其腹內(nèi)外。仍用姜炒熱。時時熨之。輕則根據(jù)本方。重則加熟附子。身甚寒者。加麻黃。
挾氣。加木香。嘔吐涎沫。加丁香。腹痛。加木香。砂仁。挾食。加草果。枳殼。瀉不止。
加升麻。蒼術(shù)。外灸關(guān)元氣海。再用蔥熨法。
溫病
此病發(fā)于春間。經(jīng)曰。發(fā)熱不惡寒。反渴者溫病也。分表里治之。表癥如天溫。升麻葛根湯。如天寒柴胡桂枝湯。太陽合少陽。敗毒散合小柴胡湯。
太陽合陽明。敗毒散合升麻葛根湯。陽明合少陽。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半表半里小柴胡湯。里癥大柴湯。重者。一時表里俱發(fā)。防風(fēng)通圣散。表里俱熱。大便自利者。柴胡黃芩湯加木通山梔。
竹葉石膏湯
治虛煩變雜癥。表癥已解。邪毒未除熱結(jié)在內(nèi)心胸?zé)M渴甚飲水無度石膏(五分)人參(二錢)甘草(七分)麥門冬(一錢半)淡竹葉(十四片)糯米(一撮)水煎入姜汁二匙。
升麻葛根湯
葛根升麻芍藥甘草表熱加柴胡。內(nèi)熱加黃芩。有吐衄血。加生姜。牡丹皮。熱甚加山梔。黃連?;蚣舆B翹。天花粉。大便硬。加枳實。大黃。頭痛加川芎。身痛。加羌活。痞悶。加枳殼。桔梗??人?。
加棗仁。痰。加半夏發(fā)斑加玄參。如老人去芍藥。加柴胡。人參
人參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川芎赤茯苓人參甘草皮膚瘡癢。加蟬蛻??诟缮嘣?。加黃芩。去人參。加防風(fēng)。荊芥。名荊防敗毒散。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加姜棗陶氏加陳皮芍藥。頭疼。加川芎。胸中煩而不嘔。去參夏。加栝蔞仁??嗜グ胂募又富ǚ?。腹痛。去黃芩。加芍藥。脅下痞悶加牡蠣。枳實去棗。脅痛。加青皮。心胸悶。加枳殼桔梗。不效。加枳實。黃連。栝蔞仁。去甘草。茯苓。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人浴H?。生姜。加五味子。炮干姜。嘔。加姜汁竹茹。虛煩。加竹葉。粳米。鼻衄。加生地。茅花。痰盛加栝蔞仁桔梗。枳實。喘。加桑白皮。烏梅。熱盛錯語不眠加山梔。黃連。黃柏。少陽陽明合病??谠锬刻邸<由炙幐筛?。壞癥。加鱉甲。自汗惡熱。譫語煩渴。去半夏。合白虎湯。自汗惡風(fēng)腹痛?;蚝酂嵘佟C}弱去黃芩。合桂枝湯。血虛發(fā)夜熱。合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知母。黃柏。脈弦。小腹痛。晝明夜昏。妄見?;蚝疅岵欢ㄋ漂?。合四物湯。加牡丹皮。男子加生地。婦人加當(dāng)歸紅花。瘥后發(fā)熱。本方和之。脈浮。加蒼術(shù)蘇葉。脈實。加大黃枳實。寒熱似瘧。而里未實者。加桂以溫血。表熱而里又燥渴。糞硬者。加大黃以清血。如無耳聾脅痛。
只則身熱發(fā)渴譫語。大便實者。加大黃。
大柴胡湯
柴胡黃芩芍藥枳殼半夏大黃姜棗昏亂譫語。加黃連。山梔。痞滿。加枳殼。桔梗。濃樸口燥渴。舌苔黃。加栝蔞仁。夏月熱病煩躁。脈洪大。加知母。麥門冬。石膏。發(fā)斑。加生地。玄參。牡丹皮。發(fā)黃。加茵陳。
黃柏。鼻衄。加犀角。大便不通。加芒硝。
防風(fēng)通圣散
防風(fēng)川芎當(dāng)歸芍藥大黃麻黃薄荷連翹芒硝石膏黃芩桔?;什萸G芥白術(shù)山梔加姜三片凡雜癥。耳目口臭。唇舌咽喉。風(fēng)熱風(fēng)痰等疾。外科癰疽瘡癤。小兒驚疳積熱諸風(fēng)。無所不治。如自利。去芒硝。自汗。去麻黃。
清熱解毒湯
熱病發(fā)于夏。脈細(xì)小無力。足冷。如得汗。而燥盛者死。如下痢腹痛者。
黃芩知母升麻葛根(各一錢)石膏人參白芍(各一錢半)羌活(二錢)黃連(酒制三分)生地(酒制五分)生甘草(七分)姜三片胸痞悶。加枳實。半夏。各一錢。姜汁四五匙。去生地。脾胃不實。加白術(shù)。表癥在太
九味羌活湯
汗后煩渴。脈洪大。背惡寒者。白虎加參湯。益元散。里癥。大柴胡湯。重者。一時盛發(fā)雙解散?;蚍里L(fēng)通圣散。
白虎加參湯
(即化斑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山梔麥門冬人參五味子天花粉黃連姜棗烏梅心煩。加竹葉。竹茹。小便短少。加滑石。背惡寒渴。加茯苓。去山梔。嘔。加姜汁炒半夏。頭微疼。眼眶疼。加葛根。去山梔。
益元散
(一名六一散一名天水散)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三錢。入蜜少許。沸湯調(diào)服。熱者。冷水調(diào)服。傷寒熱不解。加蒼術(shù)末三錢。蔥豉湯。連進數(shù)服。汗出為度。汗吐下后余熱。以此解之。虛煩不眠。加辰砂少許。一切風(fēng)熱上壅。咽喉不利。加青黛。薄荷少許。蜜丸噙化。產(chǎn)后腹痛自痢。用補脾。補血藥下。或加五靈脂。能行血。止痢瀉甚。加肉豆蔻少許。一切痰熱吐逆。及胃熱驚癇顛狂加黃連少許。
姜汁蒸餅為丸。
中風(fēng)門
(附癇癥)夫人似乎無恙而卒然中風(fēng)者。豈一朝一夕之故哉。蓋內(nèi)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土必先潰也。而后水決之。木必先枯也。而后風(fēng)摧之。夫物且然而況于人乎。
經(jīng)曰。邪之所輳。其氣必虛風(fēng)豈能以自中乎人亦人之自受乎風(fēng)耳。使其內(nèi)氣充足。精神完固。則榮衛(wèi)調(diào)和。腠理緘密。雖有風(fēng)將安入乎。惟其不戒暴怒。不節(jié)淫欲?;蝠嚥幌居谑??;蚝幌居谝??;蚴染贫蒙;蚯趧诙?。或當(dāng)風(fēng)而沐浴?;虼蠛苟蟹炕蛭窡岫杜P。
或冒雨而奔馳。以致真元耗亡氣血消盡。大經(jīng)細(xì)絡(luò)。積虛彌年。平時無甚痛苦。而不知榮衛(wèi)皆空。徒存軀殼。正猶無心之木。將折未折。無基之墻。欲頹未頹。其勢已不可支。而方且自謂無恙。遂迷而不知戒。一旦為賊風(fēng)所襲。如劇冠操刃。直入無人之境。勢若破竹。不移時而皆潰。則杯酒談笑之間。舉步轉(zhuǎn)移之頃。卒然顛仆頓為廢人。不亦重可快哉。由是觀之。雖由外風(fēng)之中。實因內(nèi)氣之虛也。然人之一身。表里上下未必皆虛。惟積虛之處。氣多不貫而勢有偏重。故一為風(fēng)所入。而肢體是乎廢矣。若以臟腑言之。則又各有形癥焉。中臟者。多滯九竅。故有唇緩矢音。鼻塞耳聾。目瞀便秘之癥。中腑者。多著四肢。故有半身不遂。手足不隨。左癱右瘓之形。又有中血脈者。則外無六經(jīng)之形癥。內(nèi)無便溺之阻澀。惟口眼歪斜。或左或右而已。而手足動靜起居。食息故無恙也。其或股不能舉??诓荒苎?。更無別癥。乃中經(jīng)也。比中臟腑則為輕。比之中血脈猶為重耳。然因其病而藥之。則中臟者。宜下。中腑者。宜汗。中經(jīng)者。宜補血以養(yǎng)筋。中血脈者。宜養(yǎng)血以通氣。此皆可治之癥也。而又有難易于其間。中臟為難而。中腑次之。中經(jīng)又次之。其或國中于血脈。藥之而愈。茍不守禁忌。必復(fù)中而中必在于臟。中一次則虛一次。虛一次。
則重一次。故中腑雖可治也。由先中血脈與經(jīng)。而后及于腑。則難治矣。中臟本難治也。由先中腑而后及于臟。則不治矣。若中腑而兼中臟與傷寒兩感者何異。其又可生耶。凡中風(fēng)口開者。為心絕。手撒者。為脾絕。眼合者。為肝絕。遺尿者。為腎絕。聲如鼾睡者。為肺絕。汗出如油者。為元氣內(nèi)絕。筋痛者。為無血。發(fā)直指而為頭上竄面赤如妝。而汗綴如珠。
皆所不治之癥也。其有一中即死者。何為而如此之急耶。蓋人之五臟。以心為君。心也者。
所以主宰乎一身者也。五臟之中。惟心最難死。故人死氣絕一身盡冷。而心頭獨熱者。以其難死故也中臟之人。不即死者。以四臟之氣雖絕。而心猶未絕也。一中其心則杯酒未干。片言未盡。而魂魄先亡矣??v有起死回生之藥。亦何所施乎。大法中風(fēng)諸癥??倢亠L(fēng)痰。國中之時。不論在表在里。必先以攻痰祛風(fēng)為主。待其蘇醒。然后審其經(jīng)絡(luò)。分其氣血而治之。不可因其內(nèi)氣之虛。而驟用補劑。蓋一中之間。道路以為痰阻絕。雖欲補之。孰從而補之。若其病的系太虛口眼不斜。手足不偏廢。便溺不阻澀。但汗出不休。眩運不定。四肢軟弱。氣息短促。方可用獨參湯。而猶必佐之以橘紅。加以姜汁。竹瀝。始可服也。若無監(jiān)制一時或可全愈。而痰邪不泄。當(dāng)為患他日?;虬l(fā)癰疽必?zé)o救藥者矣。
脈云
風(fēng)之中人。六脈沉伏者多。但以人迎為主。訣云。中風(fēng)口噤遲浮吉。急實大數(shù)三魂孤。
舉要云。中風(fēng)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fēng)治。浮大者帶虛。浮緩者帶濕浮緊者帶寒。其有微而數(shù)者。虛弱熱極也。
立方
通關(guān)利竅散治中風(fēng)不省人事。牙關(guān)緊閉。湯水難進。
麝香(一錢)半夏(三錢)青黛(八分)豬牙皂角(五錢)上為細(xì)末。用少許吹鼻。有嚏者生。無嚏不治。
仙授立刻回生丹
牛黃(真西者一兩)膽星(制過九次者一兩二錢)鉛霜(二錢)橘紅(廣皮去白一兩五錢)蛇舍石(醋七次五錢)麝香(三錢)枳實(用小者麩炒一兩)沉香(一兩忌火)真金箔(三十片)朱砂(研極細(xì)三錢)
取鉛霜法
用出山鉛十斤。打寸許方牌。以線穿懸之于大磁內(nèi)下以燒酒六斤。好醋二斤。上另以一覆之。外用鹽泥封固。燉在鍋內(nèi)熱水中。五日取開。掃下即成鉛霜矣。
上各為極細(xì)末。以竹瀝加老姜汁為丸。分作七十二丸。朱砂金箔為衣。外加蠟封之。每服一丸去蠟。姜湯調(diào)下。此丹乃異人秘授。效驗通神。真萬金不易之方。予以濟眾心切。不敢自私。故爾錄之。
治一切中風(fēng)不拘臟腑中痰中氣不省人事垂危等癥。灌下一丸立醒。并治一切急慢驚風(fēng)。
辛未措眼合先賢有言。遺便者必不能治。投下一丸。少頃即醒。至今甚健。功效廣大。救人甚溥。
不能一一概錄。
小續(xù)命湯
治卒暴中風(fēng)不省人事。痰涎壅盛。半身不遂??谘弁嵝?。手足顫搖。言語謇澀。身體麻痹。神昏目眩。筋脈拘攣。四肢不能屈伸者。并療之。
川芎附子(童便制過各八分)防風(fēng)官桂黃芩杏仁(去皮尖)甘草防己(各一錢二分)人參白芍麻黃(去節(jié)各一錢)水二鐘。煎八分。臨服加姜汁五茶匙。
烏藥順氣散
治一切風(fēng)攻四肢。骨節(jié)疼痛。腳膝軟弱。婦人血風(fēng)。老人冷氣上攻。胸腹脹痛。吐瀉腸鳴。烏藥陳皮川芎(各二錢)僵蠶白芷麻黃(去節(jié))枳殼桔梗(各一錢)甘草干姜(炒黑各五分)水二鐘。加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熱服。
排風(fēng)湯
治風(fēng)邪中入于臟??裱酝Z。精神錯亂。手足不仁。痰氣上逆。
茯苓獨活川芎當(dāng)歸杏仁白芍防風(fēng)甘草(各八分)肉桂(四分)白術(shù)麻黃白蘚皮(各七分)水二鐘。姜三片。臨服加竹瀝半酒鐘。熱服。
愈風(fēng)湯
治言語難。肝腎虛。筋骨弱。及風(fēng)熱體重。四肢偏枯。半身不遂。一切中獨活羌活蟬殼半夏(姜礬制)川芎黃芩(酒炒各一錢二分)黃連(姜汁炒)白芍(一錢五分)膽星(八分)水二鐘。姜五片。棗二枚。煎八分。溫服。
稀涎散
治中風(fēng)痰涎隔壅。服此下痰。
明礬(一兩)肥皂角(四條)上共為細(xì)末。每服五分。溫水調(diào)下。
清神解語湯
治中風(fēng)痰迷心竅。不省人事。舌強不能言語。四肢不能舉動??谘坌?。半身不遂。
石菖蒲南星(姜汁炒)黃連(姜汁炒)茯苓麥門冬(去心)防風(fēng)陳皮當(dāng)歸(各一錢)白芍生地川芎遠(yuǎn)志(去骨)半夏(姜礬制)烏藥枳實羌活甘草(各六分)水二鐘。生姜三片。竹茹三分煎熟。加童便。竹瀝。同服。
保命金丹
治中風(fēng)口眼斜。手足拽。言語謇澀。四肢不舉。晨昏痰多。
貫仲(七錢)生地大黃(各五錢)青黛板藍(lán)根(各三錢)朱砂蒲黃薄荷(各二錢)珍珠龍腦(各一錢五分)麝香(一錢)牛黃(三錢)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雞豆大。每日晨昏以清茶調(diào)化一丸。
解語丸
治中風(fēng)語言不正。
白附子石菖蒲遠(yuǎn)志(各一兩)全蝎(三錢)羌活明天麻僵蠶(各五錢)上為細(xì)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招慕獪隆?/span>
正舌湯
治中風(fēng)舌強難言。
明雄黃荊芥(各等分)上為極細(xì)末。每服二錢。以豆酒調(diào)下。
稀丸
中風(fēng)或國中?;蛑羞^者。并體胖之人。宜久服甚妙。
稀草。又名火草。五月五日。或六月六。九月九采者。甚效。去其花實。只留葉。
刷去葉上毛。以酒蜜拌。入甑蒸曬九次。焙干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招囊詼鼐啤;蛎诇铝琛7^千服。須發(fā)變黑。筋骨強健。飲食倍進。步履如飛。
癘風(fēng)門
夫癘風(fēng)者。即大麻風(fēng)也。又名曰癩。蓋緣感受天地肅殺之氣。古人謂之癘風(fēng)。以其酷烈暴悍可畏爾。人得之。須分上下治之。看其疙瘩先見上體多者。病在上也。先見下體多者。病在下也。人之一身總不外乎氣血。血隨氣以為之運化。氣所傷則為凝滯。氣滯則血必聚矣。血聚不行。則肉爛生蟲。鼻崩眉墮。此固理之必然者。然風(fēng)之入人。又有氣血之分。氣受之上身多。血受之下體多。上下俱多。氣血俱病也。凡治此癥。必當(dāng)審其從上從下治之。然所主。
不外乎陽明一經(jīng)。蓋陽明主胃。無物不受。病之所感如此非醫(y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于死焉。按法治之。惟宜絕濃味。斷酒色。戒勞碌。若不守此。雖或少愈。必至再舉。則無救藥矣。
脈云
浮洪者屬風(fēng)熱。浮滑者屬風(fēng)痰。沉遲無力。氣血俱虛。難治。
立方
換肌散治大麻風(fēng)。年深不愈。眉毛墮落。鼻梁坍壞。額顱腫破。此方神效。
白花蛇(三兩)烏稍蛇(三兩酒浸一宿)地龍(去土三兩)當(dāng)歸(酒制)北細(xì)辛白芷(各一兩)天麻蔓荊子威靈仙荊芥穗甘菊苦參紫參沙參木賊不灰木川芎甘草(炙)沙苑蒺藜天門冬赤芍何首烏石菖蒲(九節(jié)佳)胡麻(炒)草烏頭蒼術(shù)(米泔浸)木鱉子(去殼)定風(fēng)草(各三兩)上同為細(xì)末。每服五錢。食后酒調(diào)服。
通天再造散
治大麻風(fēng)初起。
郁金(一錢五分)大黃(一兩炮)白牽牛(六錢九分半生半炒)皂角刺(一兩黑大者去尖)上為末。每服五錢。日初出面東。以無灰酒調(diào)下。
祛癘神效丸
丟子肉(十五斤)防風(fēng)(二斤半去蘆)白蒺藜(二斤半)荊芥(二斤半)銀柴胡(六兩)胡黃連(六兩)草胡麻(二斤半)當(dāng)歸(二斤半酒浸)蕪荑(二斤半)木鱉子(十五兩去殼)薄荷(一斤)諸品藥味。切要精制為末。以酒為丸。每服五錢。日服三次。輕者五六升。重者一斗即愈。
若脾經(jīng)受病。加白術(shù)五兩。肺經(jīng)受病。加黃芩五兩。胃經(jīng)受病。加濃樸五兩。肝經(jīng)受病加連翹五兩。
心經(jīng)受病。加山梔仁。胡黃連各八兩。
腎經(jīng)受病。加破故紙五兩。五臟受病加蒼術(shù)四兩。甘草二兩。六腑受病。加威靈仙四兩。續(xù)斷四兩。何首烏八兩。春則氣暖融和。加連翹一斤。夏則大旺煩躁。加胡黃連八兩。薄荷八兩。秋則乍寒乍暖。多生霧露。加蒼術(shù)八兩。白術(shù)八兩。冬則嚴(yán)寒水凍。加烏藥一斤。面生浮腫。加白芷五兩。續(xù)斷八兩。遍身浮腫。加蒼術(shù)八兩。腳底腫。加牛膝八兩。手蜷攣。加威靈仙八兩。骨節(jié)疼痛。加虎骨一斤。凡遇是病。根據(jù)前法加減。其驗如神。
消腫瀉毒湯
治面腫痛。十日可瀉一次。
苦參(三錢)白蒺藜草胡麻連翹大黃芒硝(各二錢)防風(fēng)丟子肉羌活獨活(各五分)牛膝白芷蒼術(shù)木瓜(各一錢)水二鐘。煎八分??招姆?。瀉三次。以溫粥補之。午后再服丸藥。
搽藥方
治遍身發(fā)斑。
川椒(一兩五錢炒黑)枯礬(一兩五錢)水銀(三錢)松香(一兩)蛇床子(一兩五錢)大楓子肉(一兩)苦參(一兩五錢)硫黃(一兩)防風(fēng)(三錢)上為細(xì)末。菜油調(diào)搽。
冰熊散
治腳底心爛。
辰砂(一兩)冰片(二錢)熊膽(二錢)上為細(xì)末。雞子白調(diào)搽。每日洗三次。搽三次。百日全愈。
HT癥門
(附)HT者逆也。陰陽氣不相接則厥。手足逆冷是也。其癥不一。散之方書者甚多。今姑撮大概。
色白也。然陽厥伏熱深而振栗。及見身冷脈微。欲絕而死者。陽極似陰。服熱藥即死。陰厥虛寒。甚而發(fā)燥。欲坐于泥水之中。此陰極似陽。服寒藥即死。不可不辨。外此又有暑厥。
中暑耗氣發(fā)厥。脈虛自汗。有氣厥。因暴怒而得。即氣中也。與中風(fēng)相似。風(fēng)中身熱。氣中身冷。有痰厥。其脈洪滑?;蜓手腥缱т徛?。有蛔厥。胃中冷。吐出長蟲者是。有氣虛厥。
脈細(xì)者是。有血虛厥。脈大如蔥管者是。有驚厥。因勞后后。飲水被驚而發(fā)者是。有尸厥。
凡吊死問疾?;蛉霃R登冢。卒中外邪。與臟氣相忤。氣遏不行。忽手足冷。頭面青黑。牙關(guān)緊急。昏暈卒倒?;蝈e言妄語。決不可作風(fēng)治。
脈云
HT逆之脈。多于沉伏者。但沉遲散為之寒。沉伏而數(shù)為之熱。浮而無力者是氣虛。洪滑有力屬頑痰。沉滑身冷者難治。
立方
蘇合丸
凡厥癥。先以姜汁。調(diào)服灌醒然后議脈辨癥用藥。
白術(shù)(土炒)青木香朱砂(研水飛)犀角沉香麝香訶梨勒(煨取皮)安息香(酒熬膏)丁香白檀香蓽茇香附(以上各二兩)龍腦(五錢)薰陸香酥合油(各一兩)上為細(xì)末研勻。和安息香膏。加煉蜜丸如龍眼核大。每服一丸。
大承氣湯
治陽厥。與陽極似陰。(方見傷寒門)
四君子湯
治氣虛厥。
白術(shù)(土炒)白茯苓(去皮各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水二鐘。加黑棗二枚。熱服。
四物湯
治血虛厥。
當(dāng)歸白芍川芎懷生地(各二錢)水二鐘。加龍眼肉七枚。不拘時服。
加味理中湯
治蛔厥。
大附子(童便制一錢)干姜(炒黑)甘草檳榔白術(shù)(生炒)人參(各八分)肉桂川椒(各六分)水一鐘。烏梅三個煎服。
逐痰湯
治寒痰發(fā)厥。
廣橘紅(二錢)半夏甘草(各一錢二分)大附子川貝母(各一錢)水二鐘。加竹瀝姜汁煎服。
四逆湯
治陰厥。與陰極似陽。(方見傷寒門)
祛暑湯
治暑厥。氣升不省人事。
香薷濃樸(姜汁炒)白扁豆(各一錢炒)沉香(二錢)川黃連(酒炒)陳皮桔梗(各一錢二分)水二鐘。加燈心三十莖。煎七分服。
烏藥順氣散治氣逆厥。(方見中風(fēng)門)鎮(zhèn)邪飲治尸厥如神。先以酥合丸灌醒。再服此方。
紫樸膽星蒼術(shù)廣木香橘紅(各一錢)甘草辰砂(各三分)水二鐘。加姜汁半盞。酒一盞同煎服。
門
活人云。太陽中風(fēng)。因作剛?cè)岫?。大抵之為病。因風(fēng)濕二氣襲于太陽之經(jīng)。亦有輕重之分。其風(fēng)勝氣者為剛。風(fēng)性剛急故也。濕氣勝者為柔。濕性柔和故也。外有諸虛之候。
表虛不能任風(fēng)寒。亦能成。是以或產(chǎn)后?;蚪鸠彙;虻蛽鋫0b疽潰膿之后。一切去血過多之證。皆能成此疾也。是乃虛為本。而風(fēng)為標(biāo)耳。亦有絕無風(fēng)邪。而亦能使人筋脈攣急。而為角弓反張之侯者。血脫無以養(yǎng)筋故也。丹溪云。此癥甚不可作風(fēng)治。而用風(fēng)藥??址丛锲溆?。血而致不可救也。宜補藥兼降痰火。如參芎歸竹瀝之類。然而剛?cè)嶂2豢刹槐嬉?。如太陽發(fā)熱無汗惡寒。脈弦長。頭急胸滿??卩涫肿銛伡鼻醒?。甚則搐搦筋頭強直。
角弓反張。此為剛。太陽微熱多汗。不惡寒。脈遲澀弦紉。四肢不收。時之搐搦。開目含口。此為柔也。
麻木門
(附脫陽)人皆以麻木為一病而不知麻與木固自有不同也。所謂麻者。非癢非痛。肌肉之內(nèi)。如千萬小蟲亂行雜沸。按之不止。搔之愈甚者是也。所謂木者。非癢非痛。自己之肌肉。如他人之肌肉。按之不知。搔之不覺者是也。麻如木之亂。故名曰麻木。如木之濃。故名曰木。麻猶知痛癢。而木則全無覺矣。然求其痛之所屬將何以斷之。蓋麻有久暫。木有久暫。臨時之麻者?;蛞蜃P不得其所四體相壓阻節(jié)。榮衛(wèi)血行既遲。而氣亦未至故也。然麻或太甚。亦有似于木焉。臨時之木者。亦因坐臥不得其所。四體重壓又著寒氣一時不曾護持。而榮衛(wèi)不相聯(lián)屬。血已不行。而氣久不至。故也。然木或還醒。亦有似于麻焉。此其臨時之麻木。雖因氣血不足。而有未足為病惟久麻久木者。斯為病耳。
蓋經(jīng)年累月無一日而不麻者。麻之久者也。麻之久者。非坐臥不穩(wěn)所致。必其內(nèi)氣虛甚。風(fēng)痰輳為患。不能作麻。以其挾于風(fēng)邪。痰為風(fēng)之所噓。如風(fēng)吹波浪。自騰沸而去。肌肉之中已為風(fēng)痰所處。陰陽二氣失其營運之柄。安得而不麻乎。
經(jīng)年累月無一日而不木者。木之久者也。亦非坐臥不穩(wěn)所致。乃是死血凝滯于內(nèi)。外挾風(fēng)寒又因陽氣虛敗。不能運動而肉已死。若與我不相干。此其所以木也。人之一身。皆氣血所養(yǎng)。氣血行遲。即能成病。況其不行乎。此久麻久木所以可畏也。然麻木之處。小猶可治之。
若半體一肢。甚難救療。醫(yī)者知此。則人之死生。病之輕重。了然于胸中。而用藥之妙。尤在善處。其可以執(zhí)法乎。使暫麻暫木而用重劑。則損其真元。久麻久木而用輕劑。則不能取效。審而治之可也。
脈云
脈浮而濡屬氣血虛。脈浮而緩屬濕。脈浮而緊屬寒。脈澀而芤屬死血。脈緊而滑屬濕痰
立方
人參調(diào)元湯
治一身麻木。四肢倦忌。
人參沙參黃(各二錢)甘草(五分)肉蓯蓉白芍川芎(各一錢)北五味(二十七粒)水煎溫服。
舒氣活絡(luò)丸
治男婦七情所感。氣血不行。手足頑麻。
當(dāng)歸(酒洗)白芍(酒炒)沉香(忌見火)香附(醋制各二兩)桂枝(八錢)川芎牛膝烏藥蒼術(shù)(炒)薏苡仁(炒)生地(忌鐵器)柴胡丹皮(炒)桑寄生(各二兩五錢)甘草防己茯神(各一兩)大附子(一個童便黃連制)上為末。老姜四兩搗汁。加水法為丸。每服空心服三錢。白滾湯下。
大法麻木之屬。雖有風(fēng)痰死血之分。然治療之藥。皆當(dāng)以熱藥為引導(dǎo)。如生姜。附子。
官桂川烏之類。以引經(jīng)藥引至各經(jīng)。如手臂用桑條。股足用牛膝。威靈仙之類。以行氣藥通其氣。如烏藥。木香。枳殼。青皮之類。以通竅藥開其經(jīng)絡(luò)。如木通。穿山甲。牙皂之類。有痰則去痰。有風(fēng)則去風(fēng)。有血則行血。此其總綱也。
久麻者。皆氣虛。為風(fēng)痰所輳也。然系氣虛。亦不暇補其氣。先補其氣。則風(fēng)無能而自散。
痰無能而自去矣。宜以生姜為引導(dǎo)。枳殼以開氣。半夏南星以逐痰。防風(fēng)羌活荊芥以散風(fēng)。
牙皂木通以通經(jīng)絡(luò)。手臂用桑條。股足用牛膝以引經(jīng)。待其病減。然后用參。白術(shù)。茯苓。
甘草之類可也。
久木者。皆陽氣不運。死血滯凝。外挾風(fēng)寒所致也。宜以附子官桂之類。以為引導(dǎo)。木香之類。以開其氣。穿山甲木通牙皂之類。以通經(jīng)絡(luò)。當(dāng)歸桃仁蓬術(shù)紅花阿魏之類。以消其血。
因其病之所在。以引經(jīng)藥引之。加桑條牛膝之類。待其病減。以八物湯補其血可也。背上麻木。以羌活為引經(jīng)。胸前麻木。以桔梗為引經(jīng)。風(fēng)用風(fēng)藥。痰用痰藥。皆以開氣為主。而此三處惟以生姜為引導(dǎo)。而附子之類不必用也。
遍身肌膚大麻癢。淫淫然如蟲行者風(fēng)也。宜以僵蠶為君。羌活防風(fēng)為佐。烏藥以勻氣。
木通以開經(jīng)。生姜為引導(dǎo)。益木通能行十二經(jīng)絡(luò)。烏藥能勻一身之氣。生姜能開一身之腠理。羌活防風(fēng)能去一身之風(fēng)。而僵蠶一味專治如蟲行者。之圣藥也。至于加減輕重之間。則存乎其人耳。而豈吾之所能備述者乎。
附脫陽
大吐大瀉?;蚍坑^度。大耗真元。陽氣既去。陰血不能固守。亦隨而脫去也。如丈夫交媾過度。脫在婦人身上須婦人緊緊抱住。用氣噓入口內(nèi)。少頃自省。若就放開必死。
回陽湯
大附子(三錢)人參(二錢)白術(shù)干姜(各一錢)廣木香(一錢五分)水煎熱服。
蒸臍法
蔥葉一大把。以線扎緊。兩面切平。半寸濃。內(nèi)用麝香三分摻入蔥內(nèi)。外加艾圓灸之以蒸熱氣入腹神妙。
熨氣海穴(在臍下)食鹽一斤炒熱。先慰氣海。再服回陽湯。
中暑門
(附注夏)暑者夏月炎蒸之氣也。丙丁當(dāng)權(quán)。祝融用事。炎威酷烈。鑠石流金。柔脆之軀。不堪燔灸。
而中暑之病有不免矣。病之初起。身熱自汗??诳拭婀付?。其余雜癥皆后傳變。然昔人有中熱。中暑之分。豈暑之外別有所謂熱耶。蓋暑與熱本無所異。而人感之則有異耳。富貴之人。避暑于涼亭水閣之中。修竹繞欄而成蔭。清泉漱玉而生寒。偃簟以取涼。揮羽扇以祛熱。浮瓜沉李以消渴。鮮菱脆藕以解煩。自謂可以無暑矣。不知富貴必生驕奢。驕奢必生淫欲元氣日消。肌里必疏。坐談之頃。卒然為暑風(fēng)所傷。邪氣直入。霎時昏迷不知人。此所謂靜而得之為中暑是也。貧窮勞苦之人。竭力于畝畝而汗血成漿。驅(qū)馳于道途。而咽喉似炙。
赤日方為魃。而清風(fēng)不來。熱地已成爐。而寒泉難覓。精神疲而欲絕。筋力困而不知。卒然傾仆不省人事。此所謂動而得之為中熱是也。然暑初入。自口鼻牙頰達(dá)于心胞絡(luò)。以火從火。故古法當(dāng)暑取冷水灌溉勿咽。入肝則眩暈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咳痿。入腎則消渴。中暑歸心。神昏卒倒。此癥之重者。緩則為傷淺。急則為冒深。又為伏暑又何以辨之。蓋傷暑在肉分。周身煩躁?;蛉玑槾??;蛴谐嗄[。蓋天氣浮于地表。故人氣亦浮于肌表也。冒暑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而不傷形。旬月莫覺。變出寒熱不定?;魜y吐瀉。膨脹中滿瘧痢煩渴。腹痛下血等癥。但暑氣病多不身痛。間有痛者?;驗闊嵩∷疂裣嗖?。又有暑風(fēng)厥。手足搐搦為風(fēng)。手足逆冷為厥。治此病者。當(dāng)視其所處貧富。所為勞逸。所稟虛實。所感輕重。而斟酌用藥。斯得之矣。
脈云
經(jīng)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舉要曰。熱傷于氣。所以脈虛弦洪芤遲體狀無余。
立方
祛暑神秘丹
治夏月中暑。率倒不省人事。一丸立愈。
青蒿(凈末一斤)白梅烏梅生姜(各四兩)生姜皮(一兩)沙糖(十兩)上為末。共搗為丸。如龍眼肉大。每服一丸。井水調(diào)下。
解急方法
附注夏
每遇春末夏初。便覺頭疼腳酸。神思困倦。飲食減少。四肢消瘦。軟弱乏力。
補中固元湯
治注夏一切等癥。
人參黃白術(shù)甘草(各一錢)生地(二錢)當(dāng)歸陳皮(各八分)棗二枚。煎八分。臨臥服。
又方治汗不時出。發(fā)熱惡寒。四肢無力作渴。
石膏(二錢熟)知母(鹽水炒)人參甘草陳皮玄參(各一錢五分)加浮小麥八分。煎服。
中濕門
(附痿癥)濕者天地郁蒸之氣也。方其升騰于上。氣猶籠結(jié)而未開。雖寒天值之。亦覺其溫暖。此濕氣之熱者也。及其布護于下。氣將流演而舒散。雖暑月值之。亦覺其清涼。此濕氣之寒者也。濕氣之熱者。多中于氣虛之人。則發(fā)而為濕熱之癥。頭面如裹而四肢浮腫身體沉重。而轉(zhuǎn)側(cè)不便者是也。濕氣之寒者多中于血虛之人。則發(fā)而為寒濕之癥。四肢酸疼而關(guān)節(jié)不利。筋脈拘攣而行履重滯者是也。其有不因郁蒸之氣而得者。必其冒雨而行。涉水而走?;蚵杜P以取涼?;蚝挂露唤狻u漬于肌肉之中。滲入于骨髓之內(nèi)。流溢于脾胃之間。牢纏于腰腎之處。則肌內(nèi)冷而骨髓痛。脾胃薄而腰腎疼。挾于風(fēng)痰。則麻而不仁。兼乎死血。則木而不覺。動乎火邪。則腫痛而難忍。隨其所感而病斯痼焉。其有不因冒雨涉水等而得者。必其內(nèi)傷生冷酒面之類。多肚腹腫脹。醫(yī)者審其濕之或寒或熱?;蛱摶驂选2≈谏显谙?。感之在外在內(nèi)。因其病而藥之。庶乎其得之矣。
脈云
中濕之脈。沉緩微細(xì)。兼風(fēng)者浮。兼寒者澀。兼熱者滑數(shù)。兼痛者洪而浮緩。濕在表浮而緩。濕在里沉而微。
立方
滲濕湯
治濕傷脾胃。下部虛腫。大便泄瀉。小便不利。
丁香蒼術(shù)白術(shù)姜黃茯苓甘草陳皮(各等分)棗二枚。姜三片。煎八分服。
清燥湯
治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致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腰下痿軟。癱瘓不能舉動。行步不正。此方主之。
茯苓(去皮)蒼術(shù)(米泔浸炒)澤瀉豬苓人參(各一錢)神曲(炒)當(dāng)歸黃(蜜炙)橘紅(各八分)升麻黃柏(酒炒)柴胡白術(shù)(土炒)甘草生地麥門冬(各七分去心)北五味(九粒)棗二枚。煎八分服。
腎著湯
治腎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云術(shù)茯苓(各二錢)干姜(一錢五分)甘草(五分)棗二枚。煎七分熱服。
防己黃湯
治風(fēng)濕相搏。客在皮膚。四肢少力。
防己(二錢五分)白術(shù)黃(各二錢)甘草(八分)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服。
獨活寄生湯
治腎氣虛弱。坐臥濕地?;虍?dāng)風(fēng)取涼。風(fēng)邪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痛。行步艱難。并治白虎歷節(jié)風(fēng)。
白芍(酒炒)獨活當(dāng)歸(各一兩)桑寄生(二兩)熟地(酒煮)人參川芎茯苓(去皮)杜仲(鹽水炒)秦艽(各五錢)防風(fēng)牛膝細(xì)辛桂心(各四錢)甘草(一錢炒)上銼一劑。加生姜煎熟。作數(shù)次服。
柏術(shù)四制丸
滋陰抑火。開胃進食。能除周身之濕。
川黃柏(去皮四斤酥炙一斤人乳浸一斤童便浸一斤鹽水浸一斤)茅山蒼術(shù)(括去皮二斤川椒炒八兩破故紙炒八兩五味子炒八兩當(dāng)歸炒八兩)揀去同炒之藥只用蒼術(shù)黃柏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生附湯
治濕溜下部。兩足無力。步履艱難。腰膝疼痛等癥。
大附子蒼術(shù)香附白術(shù)(各一錢)甘草(三分)干姜(五分)杜仲牛膝茯苓濃樸(各八分)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當(dāng)歸拈痛散
治濕熱為病。肢節(jié)煩疼。肩背沉重。流注足脛。痛不可忍者??诟蓧褵帷?/span>
兩足濕毒瘡?fù)窗W。
當(dāng)歸防風(fēng)黃(各一錢)甘草(五分)黃柏玄參人參茯苓白術(shù)蒼術(shù)(各八分)干葛升麻知母茵陳羌活(各六分)水二鐘。煎八分服。
清熱瀉濕湯
治濕攻注四肢。周身發(fā)腫。面色痿黃。小便不利。
茯苓黃連車前子(各一錢二分)木通豬苓滑石蒼術(shù)(各一錢)石葦山藥黃柏(各八分)燈心三十莖煎八分空心服。
附痿癥
四肢軟弱。身體重滯。經(jīng)年不能起床。而飲食如故不痛不酸。有似乎濕而實非濕。乃肺經(jīng)受熱。其葉焦垂。不能統(tǒng)攝一身之氣。故成痿疾。
瘧疾門
夫瘧者。殘虐之意也。從病從瘧。故名曰瘧。是病者。多發(fā)于秋。因夏傷于暑。故至秋而發(fā)也。有先寒后熱。先熱后寒。單寒無熱。單熱無寒。大寒大熱。微寒微熱之異。分而言之。
先寒后熱者。先得于寒。先熱后寒者。先得于熱。又云先熱者為血虛。先寒者為氣虛。單寒無熱者內(nèi)傷必重。單熱無寒者內(nèi)病必多。大寒大熱者邪必深。微寒微熱者邪必淺。又有久寒久熱。經(jīng)年累月而不愈者。必其不守禁忌。兼以元氣虛弱故也。合而言之不專于外傷客邪亦平日飲酒不節(jié)。及七情六欲所傷。兼之以脾裹痰而不散。與內(nèi)之飲食。外之暑氣相結(jié)交固。
流聚于少陽之分。少陽位。人身之中為陰陽往來必由之路又在半表半里之間。陰血流過其處激而發(fā)熱。或陰陽交會則寒熱交作。久而不愈則結(jié)成瘧母。藏于脅下。脅下者少陽之分也。
治此病者。以引經(jīng)藥。引至少陽之分。而以消食化痰疏風(fēng)調(diào)氣之劑。量其輕重而投之。無不應(yīng)矣。然同一瘧也。有一日之發(fā)。間日一發(fā)。有三日一發(fā)者何也。蓋病之所由來者。有遠(yuǎn)近也。冬傷于寒不即病。直至明年秋而后發(fā)者。則三日一發(fā)之瘧也。三日一發(fā)者。受病或一年。
間日一發(fā)。受病或半年。一日一發(fā)。受病或三月。每以得病之遠(yuǎn)近。為所發(fā)之日期也。醫(yī)者以心度之見其三日一發(fā)。則知其得于寒。當(dāng)以辛溫之藥散之。見其間日一發(fā)。則知其得于暑。當(dāng)以清暑之藥治之。然又必見其癥有相合者。方可投也。如浙西但初發(fā)瘧疾者。皆言謂之胎瘧。蓋莫敢服藥。若瘧疾始初不去疏表。邪何能自散。而愈發(fā)愈盛矣。及至延之日久。氣血兩虛。肝邪日旺。脾經(jīng)受克。以至四肢消瘦。飲食少進。面黃膚腫。才議用藥。如體濃者還可救療。體弱者竟無救矣。既然有胎瘧。亦HT有胎傷寒。胎痢疾之說。何獨瘧疾有胎。而他疾無胎乎。此言大謬之甚。如此幫助。后人諒不再朦蔽。以至誤人之性命者耳。然不拘初發(fā)再發(fā)。但有食則消食。有痰則化痰。有風(fēng)則散風(fēng)。有寒則攻寒。有熱則驅(qū)熱。有氣則開氣新病則去其病。久病則補其元。神而明之。則存乎人也。
脈云
瘧脈自弦。弦遲多寒。弦數(shù)多熱。代散則死。弦短者傷食。弦滑者多痰。弦如刀刃者死。
弦小者生。
立方
清脾飲
治脾瘧脈來弦數(shù)?;驘岫嗪???诳嘌矢?。小便赤澀。
茯苓(去皮)青皮(醋炒)濃樸(姜制)草果(去皮)半夏(各六分姜礬制)白術(shù)(土炒)黃芩(酒炒)柴胡(各一錢二分)甘草(四分)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招姆?/span>
桂枝芍藥湯
治瘧大作戰(zhàn)動。陽盛陰虛。此太陽陽明合病也。
桂枝(一錢五分)黃知母芍藥石膏(各三分)水二鐘。姜五片熱服。
四獸飲
治五臟氣虛。陽明偏勝。結(jié)聚涎飲。與胃經(jīng)相傳者。
白術(shù)人參(各一錢)甘草茯苓半夏(各八分)陳皮(一錢二分)烏梅(二個)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招姆?/span>
七寶飲
治一切瘧痰無論寒熱多少。及山嵐障氣。
青皮陳皮濃樸甘草(各一錢二分)草果檳榔常山(各一錢)水酒各一鐘。清晨服。
鱉甲飲子
治瘧久不愈。脅下痞滿。腹中結(jié)塊。名曰瘧母。
川芎黃白術(shù)鱉甲(各一錢五分)草果橘紅甘草白芍檳榔濃樸(各八分)烏梅(二個)水二鐘。棗二枚。食遠(yuǎn)服。
秘驗方
治瘧疾久遠(yuǎn)不愈。一服止。
人參(二錢)知母白術(shù)柴胡藿香(各一錢六分)常山(一錢)烏梅(七個)何首烏(一錢四分)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露一宿空心服。
神妙丸
治瘧母積塊。作痛發(fā)熱。
真沉香(一兩)阿魏檳榔穿山甲云術(shù)(各一兩五錢)朱砂雄黃(各八錢)上共為細(xì)末。醋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招慕獪隆?/span>
參苓養(yǎng)胃湯
治瘧多寒少熱。脾胃虛弱。飲食不進。
茯苓人參(各一錢)蒼術(shù)半夏陳皮草果藿香濃樸(各八分)甘草(四分)烏梅(一個)水二鐘。棗二枚。煎七分。另以老姜三兩取汁和勻。露一宿。空心服。
祛瘧飲
治瘧經(jīng)歲月不愈者。諸藥不效。方可服之。
白術(shù)蒼術(shù)青皮陳皮草果(各一錢二分)濃樸檳榔茯苓甘草良姜半夏(各一錢)人參(三錢)烏梅(三個)水二鐘加姜五片空心服。
茯苓扶元湯
治瘧疾陰陽不和。元氣虛弱。寒熱漸盛。
柴胡黃芩人參(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白術(shù)青皮(各錢)何首烏(二錢)茯苓肉桂(各八分)水二鐘。棗二枚。食遠(yuǎn)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平素不足。兼勞碌內(nèi)傷。感寒受暑。以致瘧疾。
黃白術(shù)黃芩人參柴胡(各一錢)半夏陳皮(各八分)升麻(三分)白芍當(dāng)歸(各一錢二分)甘草(五分)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空心服。
七棗湯
治瘧疾但寒無熱。
附子(一個以鹽水浸泡七次去皮臍)分為二服。水二鐘棗七枚。姜七片。煎七分。臨發(fā)日空心服。
二陳湯
以此湯為主。照各經(jīng)病癥。加藥錄后。
茯苓(一錢)甘草(六分)陳皮半夏(各二錢五分)太陽經(jīng)瘧。必腰背頭項俱痛。加本。防風(fēng)。羌活。少陽經(jīng)瘧。必口苦嘔吐。惡心脅痛。加柴胡。黃芩。青皮。少陰經(jīng)瘧。發(fā)于子午卯酉四正之日。舌干口噪。嘔吐欲閉戶牖。加芎歸。黃連。黃柏?;蛐〔窈?。半夏厥陰經(jīng)瘧。發(fā)于寅申巳。夾四旁之日。小腹痛引入陰。
作淋。加桂枝。姜附重者四物加玄胡。金鈴子。附子。
太陽經(jīng)瘧。發(fā)于辰戍丑未之日。腹?jié)M自利。善嘔。嘔已乃衰。加蒼白術(shù)。柴胡。此三味瘧家必用。以上三陰血分受病。發(fā)在處暑后者。俱謂之痰瘧。寒重者理中湯。(方見傷寒門)
痢疾門
古無痢疾之名。惟曰滯下。今從病從利。故名之曰痢。然其為癥。豈一朝一夕之故哉。
蓋因平素飲食不節(jié)。油膩生冷恣食無忌?;蝠囷柌粫r?;蚶錈岵粨?。停蓄于中。久而不化。又或外感暑濕。內(nèi)傷七情。行房于既醉之余。努力于過飽之后。所積之物。煉稠粘。有赤白相雜。與純黃之異。不見其糞。而惟見其積者。蓋籍氣血而變成也。傷于血則變?yōu)槌唷跉鈩t變?yōu)榘?。氣血俱傷。則赤白兼。黃則脾家亦傷。而純于赤白者。亦未。必非傷脾之所致也。
使其無赤白。而其色純黃。則專傷脾土。而氣與血猶未甚動焉。至若下痢如黑塵之色。及屋漏水者。皆不治之癥。而噤口者亦多死。以其無胃氣。而邪熱獨結(jié)于上也。大法初起當(dāng)先推蕩。而后調(diào)理。病久則帶補帶收。切不可驟用澀藥。初痢一澀。積蓄不去多致死亡。又不可因久利之人氣血不攝。妄投黃升麻之類。下痢若服黃。即發(fā)膨脹。多服升麻則小便與積皆升至上焦。此速死之道也。但傷血則調(diào)血。傷氣則調(diào)氣。傷脾則養(yǎng)脾當(dāng)寒而寒。當(dāng)溫而溫。當(dāng)燥而燥。當(dāng)清而清。因病用藥。其可以執(zhí)一乎
脈云
下痢之脈宜微小。忌浮洪。宜滑大。忌弦急。所謂身涼脈細(xì)者生。身熱脈大者死。叔和云。下痢微小卻回生脈大浮洪無瘥日。
立方
導(dǎo)滯湯
治初痢濃血。赤白混雜。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木香(各二錢)當(dāng)歸赤芍檳榔山楂(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水二鐘。煎八分。熱服。
術(shù)苓調(diào)中湯
治過傷飲食。大便泄瀉。下痢肚腹膨脹等癥。
白芍豬苓茯苓澤瀉濃樸(各一錢二分)陳皮甘草蒼術(shù)白術(shù)(各八分)山楂香附麥芽神曲(各一錢)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倉廩湯
治噤口痢。熱毒盛極。水米不下。
前胡柴胡甘草濃樸川芎(各一錢)獨活羌活茯苓桔梗人參枳殼(各八分)陳倉米(三錢)棗二枚。食前服。
乳香飲
治久痢腸滑。
乳香人參肉豆蔻白術(shù)地榆當(dāng)歸防風(fēng)甘草棗二枚不拘時服。
屢驗方
治瘧疾兼之于痢。脈氣虛弱。身痛。以此活血養(yǎng)胃。
人參(五分)白術(shù)蒼術(shù)滑石(各一錢)白芍陳皮川芎甘草桃仁(各八分)水煎空心服。
加味香連丸
治一切新久痢疾。
大川黃連(四兩酒炒)廣木香(五錢)真沉香(五錢同上忌火)吳茱萸(八錢水泡炒)肉豆蔻(五錢面包煨)上制為末。荷葉湯法為丸。每服大人二錢。小兒一錢??招拿罪嫓?。
立效散
治休息痢。
當(dāng)歸(一兩)白芍(八錢)粟殼(七錢)石榴皮(一兩一錢)地榆甘草(各四錢)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燈心湯下。
血痢湯
專治血痢。
白術(shù)條芩(各一錢)蒼術(shù)黃連(各一錢五分)干姜黃柏當(dāng)歸滑石(各八分)烏梅(二個)水煎食前服。
寶靈散
(秘傳)治一切痢疾神效。
當(dāng)歸(二兩酒洗)黃連(四兩用吳茱萸一兩煎湯浸)白芍(二兩炒)白術(shù)(一兩土炒)山楂肉(一兩)石蓮子(一兩)蒼術(shù)(一兩米泔水浸炒)枳殼(三錢炒)麥芽(一兩炒)神曲(一兩炒)肉豆蔻(一兩面包煨)木香(一兩忌見火)上制為末。每服大人二錢。小兒一錢。白痢姜湯下。赤痢白滾湯下。水瀉米湯下。
點眼散
治噤口并赤白痢。
以首胎糞(一錢炙干)雄黃(五分)黃連(八分)冰片(一分)上為細(xì)末點兩眼大。
胃風(fēng)湯
治風(fēng)冷乘虛??陀谀c胃。水谷不化。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瘀血。
肉桂(八分)赤茯苓人參蒼術(shù)芍藥(各一錢)川芎當(dāng)歸粟殼(各六分)水煎溫服。
四味連香丸
治諸痢神效。
黃連(十兩酒炒)大黃(四兩酒煨)木香(二兩)檳榔(二兩五錢)上為末糊丸綠豆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有積自行。無積自止。如下痢色黑。大黃湯下。色紫地榆湯下。色紅黃芩湯下。色淡姜湯下。色白肉桂湯下。色黃山楂湯下。水瀉粟殼湯下。痛甚木香湯下。
固腸湯
治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
木香陳皮白芍當(dāng)歸人參枳殼(各一錢)粟殼訶子肉茯苓干姜(各八分)水煎溫服。
連薷湯
治受暑下痢鮮血。
黃連(三錢吳茱萸炒)香薷(一兩)烏梅(三個)水煎食前服。
升陽除濕湯
治痢久脾陰下陷。里急后重。至圊不能便。
蒼術(shù)白術(shù)茯苓白芍防風(fēng)(各二錢)木通車前(各一錢)水煎食前服。
黃膽門
(附黃腫附黃汗)黃膽之癥。皆濕熱所成。濕氣不能發(fā)泄。則郁蒸而生熱。熱氣不能宣暢。則固結(jié)而生濕。濕得熱而益深。熱因濕而愈熾。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而愈甚者也。然求其濕熱之所由生。未有不由于大醉大飽。及醉飽后貪睡久臥。與努力行房。而得者?;蜃盹柡笕胨绰?。寒氣斂束。密其腠理。汗不得出。以致濕熱相感。而成此病焉。外不得汗。內(nèi)不得瀉。熏蒸濡染流入皮膚。上達(dá)面目。下至足趺。中及手臂。前腹后背。皆如涂金。小便赤如姜黃。猶之罨鹽罨醬。
因濕熱而變其色也。大法上半身黃甚。則宜發(fā)汗。下半身黃甚。則宜利小便。以分消其濕而兼以退熱之劑。然又必觀其所傷之物。而消化之。非徒治其濕熱而已。其疸有五。酒疸。黃疸。黃汗。谷疸。女勞疸。須有種之分。病源起之于濕熱。欲知其不治之癥。何以辨之。曰黃疸變黑如煙塵者死。小便如膏者死。腹脹者死。飲食太少死。若眼漸白。小便長者病將退也。
脈云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shù)。其或微澀。癥屬虛弱。
立方
茵陳清濕湯
治濕熱傷脾。四肢困倦。身體麻木。飲食不化。小便不利。
茯苓(去皮)茵陳(各一錢)麥芽山梔(炒黑)蒼術(shù)(炒)白術(shù)(各二錢土炒)黃芩(酒炒)黃連(酒炒)枳實(炒)豬苓陳皮防己(各八分)加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濟生茵陳湯
治黃汗染衣。內(nèi)有積熱。不能流通。小便不利。
茵陳(一兩)大黃(七錢)山梔(五錢炒黑)水煎熱服。
瀉濕湯
治酒疸作渴者。
黃柏(一錢五分)黃連豬苓澤瀉(各八分)青皮茵陳山梔龍膽草(各一錢)水煎服。
參桂通濕湯
治疸癥脈虛便赤。
白術(shù)人參(各八分)豬苓茵陳澤瀉木通(各一錢)山梔(一錢五分)桂枝(五燈心三十莖??招姆?。
又方治諸疸。取小麥杵汁絞飲。晝夜飲三四次愈。
調(diào)元滲濕湯
治腎疸。目與渾身金色。小便赤澀。
羌活白術(shù)防風(fēng)獨活(各八分)升麻(四分)蒼術(shù)豬苓柴胡茯苓(各一錢)澤瀉干葛甘草人參黃柏神曲(各六分)水煎空心服。
梔子大黃湯
治酒疸。心中懊?;蜃餍耐?。
淡豆豉(五錢)大黃(四錢)山梔枳實(各三錢)姜二片。煎八分??招姆?/span>
清利湯
治黃膽腹脹。小便不利。表和里實。以此下之。
大黃(六錢)芒硝(四錢)山梔仁黃柏(各二錢)水煎不拘時服。
黃連飲
治疸癥。大小便秘澀壅熱。
大黃(五錢)黃連(四錢)芒硝(五錢)梔子(三錢)加燈心三十莖。不拘時服。
除濕湯
治黃膽內(nèi)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
茯苓澤瀉茵陳豬苓(各八分)黃芩黃連知母天花粉白術(shù)(各六分)防己陳皮青皮蒼術(shù)(各三分)水煎空心服。
牛黃散
治酒疸。谷疸。及水氣蠱癥。飲酒太過。宿食積久。面目甚黃。通身浮腫。肚腹如鼓。
黑牽牛(春八錢夏九錢秋七錢冬一兩)大黃(春八錢夏九錢秋七錢冬一兩)檳榔(春八錢夏九錢秋七錢冬一兩)甘草(春八錢夏九錢秋七錢冬一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五錢。五更時面東。以井花水調(diào)服。
服后不動。朝太陽吸氣三口即愈。
秘方治傷食成疸。
山楂濃樸阿魏麥芽(各二錢)神曲青皮枳實(各一錢)茵陳蘿卜子(各三加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效驗方
治黃膽久久不愈。
茵陳(一兩為末)紅棗(每一歲一枚)水一碗半煎八分??招氖硹棽?。
神效丸
治好食諸物。停積成黃膽者。
使君子肉(四兩炒)膽南星(二兩)檳榔(二兩)共為末。如好吃生米。加麥芽一斤好吃茶葉。加茶葉一斤。好吃黃泥。加壁土一斤。好吃黑炭。加黑炭一斤。隨其所好加入。煉密為丸。每五六十丸??招纳疤菧?。
養(yǎng)榮丸
治五疸。體弱血虛??诘?。微寒發(fā)熱。小便白濁。
黃當(dāng)歸桂心甘草陳皮(各八分)白術(shù)人參白芍生地(各一錢)五味子(九粒)茯苓遠(yuǎn)志(各二錢)水煎溫服。
滑石散
治女勞疸。并濕疸。
滑石(八錢)明礬(五錢枯過)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大麥湯調(diào)下。
秦艽飲子
治黃膽??诘矢伞汉l(fā)熱。
白術(shù)茯苓秦艽(各二錢)薄桂橘紅(各一錢)水煎服。
谷疸丸
專治谷疸。
苦參(三兩)龍膽草(一兩)水牛膽(一個)上為末。入膽汁加蜜少許為丸。每服二錢??招慕獪?。
又方治黃膽久不愈者。
桃樹根向東行者一束。洗凈切碎。煎二三碗空心服之。如人行二十里。即欲大便。下盡黃水。疸實時愈。不可謂全安。而不調(diào)理。須必服參桂通濕湯調(diào)補。庶不生他癥。
又方治五疸。
老絲瓜連子燒存性為末。因面病者面湯下。酒病者酒下。
又方治濕疸。
萬年青搗汁。加煮酒飲三四鐘愈。如大便不實者忌之。
附黃腫
人有病黃腫者。不可誤以為黃膽。蓋黃膽者。遍身如金。眼目俱黃。而面無腫狀。又呼曰黃之起由于濕熱蒸染。而黃腫之癥。則濕熱未甚。而多因蟲積食積之為害也?;蚺纪逃彩尺^多。礙其脾家道路。經(jīng)久不消。脾胃失運化之權(quán)。濁氣上騰。故面部黃而且浮。手足皆無血有蟲者。又吐黃水。毛發(fā)直指肌膚不澤。且好食生米。茶葉之類者是也。若腫及四肢者難治。
腫及腹者不治。飲食減少者不治。以其無胃氣也。
大溫中丸
專治黃胖。
香附(一斤童便浸)甘草(二兩)針砂(一斤炒紅醋三次)苦參(春夏二兩秋冬一兩)濃浸)白術(shù)茯苓(各三兩)俱為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面黑筋骨露。氣實者米飲下。六十丸。面肥白與氣虛羸弱者白術(shù)湯下四十丸。
調(diào)脾湯
一婦年六十。面黃倦甚。足酸口苦。脈散而大此濕傷也。
白術(shù)陳皮蒼術(shù)木通(各一錢)黃芩砂仁人參川芎(各一錢二分)黃柏甘草(各八分)水煎食前服。
神效丸
治男婦大小黃病。
皂礬(八兩加面一斤和作餅入火內(nèi)煨焦為度)蒼術(shù)(米泔浸)濃樸(姜汁炒)陳皮甘草(各六兩)川椒(十兩去目閉口者)上為末。用紅棗三斤。煮熟去皮核。胡桃三斤去殼。同搗成膏。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酒服。初服時覺此藥甘美。服至病將愈。便覺藥臭矣。
附黃汗
黃汗之為病。身體腫兼發(fā)熱。汗出而渴。其汗沾衣。其色黃如柏汁染者。脈來沉細(xì)。此癥因何而得之。人若以汗出時入水而浴。病從毛孔中入得也。
桂酒
治黃汗。
黃白芍(各一兩)桂枝(三錢)苦酒半碗。水一碗。煎八分??招姆?。
又方黃柏黃(各一錢)棗仁人參牡蠣黃連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水煎不拘時服。
火門
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慘。何者。蓋緣燔灼焚焰。飛走狂越。一動便傷元氣偏寒遺害他經(jīng)內(nèi)經(jīng)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劉河間推展五運。為病屬肝者。
諸風(fēng)之火。屬脾胃者。諸濕痰火。屬心肺者。諸實熱火屬腎者。諸虛之火。散于各經(jīng)。浮游之火。入氣分。無根之火。入血分。消陰伏火。故曰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癥。要分內(nèi)外虛實。外因邪郁經(jīng)絡(luò)。積熱臟腑。此為有余火。內(nèi)因飲食情欲。氣盛似火。此為有余之中不足。陰虛火動。乃不足之火。又有大怒之火。起于肝。則手掉目眩。醉飽之火起于胃。則痞塞腫滿。悲哀之火。起于肺。則氣郁喘息。房勞之火。起于腎。則骨蒸潮熱。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熱從腳下起至腹者。虛之極也。若壯實之人有此。是濕郁成熱之候也。不可不辨。實火內(nèi)外皆熱??诳嗜找钩睙?。大小便閉。虛火潮熱有間口燥不渴。虛火可補。實火可瀉。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之。君火正治??梢詽穹???梢运疁???梢灾闭巯嗷鸱粗?。不可以水濕折。惟從其性而伏之。即如實火發(fā)狂。宜三黃湯治。虛火發(fā)狂。
先與姜湯。然后補陰。其火自降。凡火盛不可猛用涼藥。必酒炒過?;蚣鏈厣?。能緩急?;鸩煌齽印佑捎谛?。靜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
脈云
經(jīng)曰。脈來弦數(shù)無力為虛火。實大有力為實火。洪數(shù)見于左寸為心火。見于右寸為肺火。見于左關(guān)為肝火。見于右關(guān)為脾火。見于兩尺腎與命門火。
立方
黃連解毒湯
治實火躁亂。煩渴蓄熱內(nèi)盛。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仁(各二錢)水煎服。加大黃。名梔子金花丸。
滋陰抑火湯
治陰虛火動。火起于涌泉穴此補坎水降離火。
當(dāng)歸川芎知母白芍(各一錢二分)生地黃連人參熟地(各一錢)龜板(二錢)丹皮杜仲(各八分)棗二枚。煎服。
葆膈散
治一切郁火。
連翹黃芩山梔薄荷(各一錢二分)大黃(三錢)甘草(五分)芒硝(二錢)加姜三片煎服。如咽喉痛。加桔梗。荊芥。酒毒加黃連。干葛。淡竹葉??榷鴩I。加半衄血。加當(dāng)歸。赤芍。生地。小便淋瀝。加滑石。茯苓。風(fēng)眩加防風(fēng)。川芎。石膏。斑疹。加干葛。荊芥。赤芍。防風(fēng)。天花粉??人?。加桑皮。杏仁。桔梗??疃?。譫語發(fā)狂。
加黃連。目生翳瘴流淚。加菊花。木賊。生地。
益元散
治火不流通。(方見傷寒門)碧雪治積熱不行。口舌生瘡。心煩喉閉。并痰火神效。
芒硝石膏青黛寒水石馬牙硝(各二兩研細(xì)末)甘草(六兩)牛黃(三錢)上將甘草煎濃湯去渣。入諸藥末。再以柳木條不住手?jǐn)嚵钕跞?。入青黛和勻。傾砂盆內(nèi)候冷。結(jié)成霜。研為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下。
清咽丸
治肺火作嗽。咽喉痛甚。
薄荷葉(五兩)犀角(一兩五錢)川芎(八錢)防風(fēng)(一兩)桔梗(二兩)真柿霜(一兩五錢)上研細(xì)末。蜜為丸。如龍眼核大。噙化。
三黃丸
治三焦積熱。咽喉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jié)。
黃連(二兩)黃芩大黃(各四兩酒浸蒸曬)共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玄明粉治邪熱所干。胸中氣滯。一切痰火??人缘劝Y。
樸硝二十斤。入鍋化開炒極燥。貯陽城罐內(nèi)。上以園瓦蓋之。鹽泥封固。入火至里外通紅為度。乘熱傾入水研化。用竹籃上以布綿紙二層將水瀝下清汁。露一宿明早去水。其下凝結(jié)白如冰者。復(fù)照前法。滾湯化開。又露約數(shù)次。待其味淡即成粉矣。曬收瓷罐內(nèi)。每一斤加甘草生熟各一兩為末。和勻每服一二錢不拘時服。
清火神秘湯
治四肢發(fā)燒。郁火不散。心煩內(nèi)熱??诳嘌矢伞?/span>
丹皮地骨皮柴胡沙參(各一錢二分)人參(一錢)玄參天花粉生地當(dāng)歸(各二錢)白芍甘草知母(各六分)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祛火利痰丸
治一切痰火。久嗽不住。
大黃(錦紋者一斤切片好酒浸二日上下柳葉蒸黑色曬干為末)巴戟天(四兩水泡去骨)蘿卜子(炒)真蘇子(炒)麥芽(炒)枳實(炒各二兩)上為細(xì)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茶下。
凡大怒動火起于肝經(jīng)。醉飽動火起于脾經(jīng)。悲哀動火起于肺經(jīng)。房勞動火起于腎經(jīng)。思慮動火起于心經(jīng)。見牙痛齦宣。腮頰頤腫。此胃火動也。見月黃口苦。坐臥不安。此膽火動也。見舌苔喉痛。便秘不通。此大腸火動也。見頭眩體倦。手足心熱。此三焦火動也。
瀉各經(jīng)之火藥。
黃連瀉心火
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人中白瀉肝火。知母黃柏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青黛瀉五臟之郁火。玄參石膏瀉胃經(jīng)之游火。龍膽草瀉肝膽之火。童便降諸經(jīng)之火。山梔仁能去一身曲折之火?;芙等雇稹4簏S瀉大腸火。玄明粉能潤十二經(jīng)之燥火。此皆苦寒之劑。能瀉有余之火也。
發(fā)熱門
世間發(fā)熱數(shù)種。治各不同。而外感內(nèi)傷乃大關(guān)鍵。然外感之熱與內(nèi)傷之熱。又有虛實之分。
醫(yī)者不可不辨。如傷感發(fā)熱是實邪入衛(wèi)。與陽氣交爭而為外熱。其脈緊而有力。此發(fā)于正冬之時也。類傷寒發(fā)熱。冬傷寒不即病。至春變溫。至夏變熱。又有一種天行瘟疫熱病。多發(fā)于春夏之間。沿門閣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疫氣。時令不正。乍寒乍熱之感也。病有發(fā)喘者。
熱則息粗。而氣不循序也。病有發(fā)嘔者。胃中有熱而火炎上也。有鼻窒者。熱客陽明。而鼻脹也。又有一種冬瘟之病。治之非其時。而有其氣。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泄而熱也。又有一種時行寒疫。卻在冬溫之時。此亦天時不正。陰氣返逆而熱也。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內(nèi)傷。與傷寒大異蓋寒傷形。寒邪客表。有余之癥。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其脈虛遲而無力不足之癥。又有因時暑熱。而過食冷物。以傷其內(nèi)?;蜻^取冷風(fēng)。以傷其外。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若夫飲食勞倦。內(nèi)傷元氣。其熱晝夜兼發(fā)?;驎冎匾馆p??谥袩o味。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dá)于陰分。而為內(nèi)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內(nèi)傷色欲發(fā)熱午后發(fā)熱至半夜止??谥杏形丁J顷幯詡荒苤苹?。陽氣升騰而為內(nèi)熱。乃陽旺也。故其脈數(shù)而無力。屬心腎。陰陽兩傷晝夜發(fā)熱。煩渴不止。鼻干者有內(nèi)傷飲食。類傷寒初癥。但右手脈氣口緊盛。身體不痛為異。有內(nèi)傷思慮。神昏恍惚。眼燒而發(fā)熱者。有內(nèi)傷生冷。郁遏陽氣而發(fā)熱者。有因服金石炙爆夜臥火坑?;蚧鸷嬉路?。久則蘊積熱毒。脈浮大此屬實熱。有因銷礫腎水。相火炎上。口燥煩渴。精神短少。脈細(xì)小。此屬虛熱。有氣分實熱。血分實熱。血氣俱實熱。有氣分虛熱。血分虛熱。血氣俱虛熱有骨蒸熱。有心熱。熱在血脈。日中甚面赤心煩喜哭。瘡瘍自汗。掌中熱口舌干是也。有肺熱。熱在皮毛。日西甚。上氣喘急??人匝释?。肩背痛。鼻流血是也。有脾熱。熱在肌肉。遇夜猶甚。怠惰嗜臥。面黃腹脹??谔鹆飨?。易饑體重是也有肝熱。熱在肌肉之下。骨之上。寅卯尤甚。脅疼目痛淚出頰腫。頭旋筋急。多怒是也。有腎熱。熱在骨間。夾子時甚。兩足手心如火多睡。溺澀口干。足腫是也。有五心煩熱。乃陰虛火盛也。有胸中煩熱。頭昏口燥。乃心內(nèi)煩躁。無外熱仍分虛實。若因汗吐下后。津液去多。五內(nèi)枯燥者。皆屬虛也。若不因汗吐下后而得者是實。
有潮熱。若傷寒日晡發(fā)熱。乃胃實。別無虛癥。其余當(dāng)審其虛實。如前有面獨熱。是陽明經(jīng)氣盛有余。或風(fēng)熱上升也。然積病最能發(fā)熱。多夜分腹肚熱甚也。經(jīng)曰治病必求其本。風(fēng)熱。痰熱。濕熱。三者尤百病之根本。宜詳審之。如風(fēng)熱頭目腫痛。眩暈眼昏。目赤耳聾。鼻塞口燥舌干。斑疹之類。皆風(fēng)熱炎上之所為也。如痰熱。咽痛喉閉。膈噎胸痞顛狂驚悸之類。皆痰火凝滯中焦之所為也。如濕熱泄瀉下痢。水腫鼓脹。黃膽遺精白濁。疝痛香港腳。腰膝痛皆濕熱下流之所為也。治者于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收之。甚熱之氣以汗發(fā)之。內(nèi)熱者下之。外熱者發(fā)之。虛者補之。庶無誤矣。
脈云
六脈洪數(shù)而長。熱病也。其寸口實者。熱在脾肺其關(guān)上滑數(shù)者。熱在胃中。至尺實者。
熱在遍體。尺脈見數(shù)。熱在臍下。
立方
柴苓清熱湯
治虛損手心足心發(fā)熱。
茯苓柴胡知母人參(各一錢)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白芍黃芩(各一錢二分)加燈心三十莖。食遠(yuǎn)服。
清心湯
治心血不足。發(fā)熱無時。兩頰忽赤。口苦作渴。
黃連(一錢二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當(dāng)歸生地犀角(各一錢)加龍眼肉七枚。煎服。
補元散熱飲
治元氣虛弱??诟砂l(fā)熱小便短赤。
人參黃白術(shù)(各五分)柴胡黃芩甘草白芍車前子當(dāng)歸(各一錢二分)加燈心三十莖。煎服。
鱉甲飲
治病后勞復(fù)。邪熱未除。房勞虛損。一切骨蒸。
當(dāng)歸秦艽柴胡(各一錢)鱉甲(三錢羊酥炙)地骨皮枳實知母烏藥(各八分)加燈心三十莖。煎七分空心服。
導(dǎo)赤散
治心經(jīng)發(fā)熱。
生地木通甘草(各一錢)淡竹葉(二十片)犀角薄荷連翹(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瀉白散
治肺經(jīng)發(fā)熱。
桑白皮(炒黃)地骨皮(各二錢)五味子(二十一個)甘草貝母(去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各一錢去心)水煎服。
瀉黃散
治脾經(jīng)發(fā)熱。
山梔藿香石膏甘草防風(fēng)(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瀉青丸
治肝經(jīng)發(fā)熱。
羌活大黃川芎山梔龍膽草當(dāng)歸防風(fēng)柴胡白芍(各等分)上為末。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淡竹葉煎湯調(diào)下。
滋腎丸
治腎虛發(fā)熱。
黃柏知母(各四兩俱鹽水炒)肉桂(四錢)山茱萸生地丹皮(各三兩炒)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鹽湯空心送下六十丸。
人中白散
治五心煩熱。
人中白(二兩)黃柏知母青黛甘草(各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滾白湯調(diào)下。
升犀湯
治面獨熱。
升麻(五分)干葛白芷甘草芍藥黃連黃芩(各一錢五分)玄參荊芥薄荷犀角(各八分)加燈心三十莖。煎服。
地仙飲
治潮熱。
地骨皮(三錢)防風(fēng)(一錢五分)薄荷甘草(各一錢)烏梅肉(八分)水煎服。
如柴胡瀉肝熱。須以片芩佐之。片芩瀉肺熱。須以桑皮佐之。黃芩又瀉大腸之熱。須以枳殼之。知母瀉腎熱。又瀉膀胱之熱。須以黃柏佐之。梔子瀉三焦之熱。須以澤瀉佐之。人中白非獨瀉肝熱。又能瀉三焦及膀胱之熱。
痰門
(附痰飲)痰本脾胃津液。周流運用。血氣山之如道路。然不可無者。但內(nèi)外感傷。則津液壅逆稠濁。
或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種種不一。初起頭疼發(fā)熱。類是外感表癥。久則咳嗽朝輕夜重。內(nèi)傷陰火又有痰飲流注肢節(jié)。痰痛類乎風(fēng)癥。但痰癥胸滿食減。肌色如故。
脈滑不勻為異耳。又眼胞及眼下如炭。煙熏黑者痰也。要分久新。新而輕者。形色青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粘凝結(jié)??┲y出。漸成惡味。酸辣腥臊咸苦。甚至帶血而出。生于脾多四肢倦怠?;蚋雇茨[脹泄瀉。其脈緩。肥人多有之。名曰濕痰。若挾食積瘀血。遂窠囊痞塊。又名食痰。留于胃脘。多嘔吐吞酸嘈雜。上沖頭面烘熱。名曰火痰。若因飲酒干嘔。多成臂脅痛。又名酒痰。升于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久為老痰。郁痰。又七情郁滯咽膈。多胸脅痞滿??┲怀?。咽之不下。形如破絮?;蛉缑泛?。名曰氣痰迷于心多怔忡顛狂。夢寐奇怪其脈洪。名曰熱痰。動于肝。多眩運頭風(fēng)。眼目動昏澀。耳葉瘙癢。脅肋脹痛。左癱右瘓。麻木蜷跛奇癥。名曰風(fēng)痰。聚于腎。多足膝酸軟。腰背強痛。肢節(jié)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勞?;蛐馗归g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悶。或背中常有一點如冰冷痛?;蛐南卤鋾r痛?;蛩闹[硬似痛非痛?;蚬枪?jié)刺痛無常處?;蛲吕湎丫G水黑汁?;虼笮”隳摗;蜿P(guān)格不通。以致癆瘵荏苒。婦人經(jīng)閉。小兒驚搐。皆須先去敗痰。然后調(diào)理。如斗毆胸骨撲傷刺痛不已。散血之劑罔功續(xù)以自己。飲之須臾吐痰。其痛立止。百病兼痰。如此治法。以痰生于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dǎo)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于降火。熱痰則清之。
濕痰則燥之。風(fēng)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急。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凡痰喘聲脈散。汗出如油身冷如冰者必死也。
脈云
脈弦細(xì)滑。大小不勻痰之為病。偏弦為飲。雙弦為癃飲。浮滑而洪。膈上有稠痰也。
立方
二陳湯
此為治痰之主方。加減錄后。
茯苓(一錢)甘草(五分)陳皮(去白)半夏(各二錢姜礬制)二陳橘半茯苓草。清氣化痰為至寶。
膈上不寬加枳桔。火旺生痰黃芩好。
參術(shù)如名六君子。健脾和胃無如此。
中脘生痰去了參。舒中順氣香砂增。
飲食過餐不克消。曲麥山楂濃樸調(diào)。
再加枳實黃芩炒。何必拘愁體弱嬌。
咳嗽生痰分冷熱。熱即芩連并枳桔。
寒痰枳宿配原方?;瘹庑刂刑底詼纭?/span>
風(fēng)寒外感嗽何辜。二陳枳桔與前胡。
干葛桑杏能消去。東垣為此號參蘇。
二陳半夏性本燥。血虛煩渴皆不要。
人有風(fēng)痰疾病生。天麻白附皂角星。
濕痰在胃身多軟。二術(shù)仍須配二陳。
火郁胸中是痰結(jié)。滯住喉間咯不絕。
星蔞香附桔連翹。少佐玄胡痰自消。
痰在經(jīng)絡(luò)及四肢。姜汁還將竹瀝施。
脾胃有痰須枳實。脅間白芥永全除。
溫膽湯加竹茹實。寧神豁痰為第一。
五六日來嘔不休。心中脹悶手難揉。
多加枳樸芩連芍。便秘硝黃一服療。
嘈雜噯氣一般看。胸中積熱與停痰。
石膏香附并南星。二陳加減有何難。
悶脹吞酸與吐酸。本方加入炒茱萸。
此是二陳加減法。休將方與外人傳。
玉樞丹
(即紫金錠)此丹解諸毒療諸瘡。利關(guān)竅。治百病。開頑痰。功過于牛黃。居家出外。不可無此。
山茨菰(三兩去皮凈)紅芽大戟(一兩五錢洗焙為末)麝香(五錢)千金子(一兩去油殼凈)文蛤(即五倍子二兩)上各為末。以糯米粉糊和勻。于木柏中杵千下。分作六十錠。每服半錠。重癥一錠。姜湯。
或薄荷湯。磨下。修合日于端午。重陽。勿令婦人孝服及雞犬要在凈室中。處心焚香修制。
竹瀝達(dá)痰丸
此方清氣化痰。不傷元氣。痰自大便中出。
半夏(姜礬制)橘紅(各四兩)人參白術(shù)(各二兩土炒)茯苓(去皮)沉香(各一兩)大黃(三兩蒸九次)黃芩(一兩五錢酒炒)甘草(五錢)青礞石(一兩二錢消)上為末。竹瀝一大碗。姜汁二酒鐘。為丸如綠豆大。每八十丸。白滾湯送下。
蠲痰飲
治痰流注四肢。阻滯經(jīng)絡(luò)。疼痛之極。
羌活威靈仙蒼術(shù)(各一錢)桂枝沉香烏藥膽星(各一錢二分)木通牛膝(各八分)姜汁五茶匙。竹瀝半杯。熱服。
導(dǎo)痰湯
治痰凝氣滯。
半夏(二兩)南星枳殼橘紅赤茯苓(各五錢)甘草(一錢)姜五片煎服。
逐痰湯
治痰壅塞上焦不行。
大黃(四錢)黃芩沉香枳實半夏(各二錢)南星(一錢)竹瀝半杯。生姜五片。煎服。
消痰噙化丸
治一切痰氣凝結(jié)。痰嗽喘急。
苦丁茶孩兒茶(各五錢)牛黃(四錢)天花粉(三錢)川貝母硼砂真沉香(各二上為末。蜜丸如雞豆大。噙口中潤下。
加味滾痰丸
治諸般痰癥。失心喪志。癲狂癇病。效驗如神。
大黃(六兩蒸曬九次)黃芩(五兩酒炒)膽南星青礞石()沉香橘紅(各二兩上為細(xì)末。竹瀝為丸。每服三錢??招陌诇隆?/span>
舒中化痰湯
治氣不降升。痰涎壅盛。
橘紅貝母枳實柴胡膽南星(各一錢二分)木通半夏蔞仁桔梗蘇子(各生姜三片。水煎熱服。
化痰湯
治痰嗽。并氣上逆。
黃連(一錢五分酒炒)桑白皮杏仁枳殼海石(各二錢研細(xì))橘紅蘇子(炒研)茯苓黃芩(酒炒)半夏曲(各一錢二分)生姜三片煎服。
和中丸
治濕痰癥。
蒼術(shù)(米泔浸炒)橘紅(姜汁拌曬)黃芩(各四兩酒炒)半夏(姜礬制)香附(各三兩上為末。水法為丸。每服三錢??招陌诐L湯下。
牛黃丸
治諸風(fēng)緩縱。言語謇澀。心怔健忘。頭目眩暈。胸中煩郁。痰涎壅塞。心經(jīng)不足。神志不定。驚恐畏怖。虛損少睡。喜怒無時。癲狂癇癥。并皆治之。
茯神遠(yuǎn)志(去骨)羚羊角麥門冬(各一兩五錢去心)牛黃(一兩二錢)犀角龍腦真阿膠(蛤粉炒)麝香沉香(各二兩)川芎杏仁(去尖油)人參枳實(各八錢麩炒)金箔(三百片為衣)防風(fēng)當(dāng)歸(酒洗)朱砂(研細(xì))大附子(黃連甘草煮)桔梗(各一兩炒)白芷(七錢)黃連(二兩姜汁炒)上為極細(xì)末。煉蜜為丸。重一錢二分。朱砂金箔為衣。蠟封。姜湯調(diào)下。小兒驚風(fēng)。薄
四制丸
化痰清熱。并治陰虛咳嗽。
半夏(四斤泡去臍)分作四分。一分生姜黃連各四兩。水二碗同煮干。一分知母貝母各四兩上諸藥揀出。只用制過半夏。切片曬干。為細(xì)末。水法為丸。每服二錢??招慕獪拖?/span>
附飲
痰伏胞絡(luò)。自肺竅嗽出。涎伏脾胃。自口角流出。飲生胃腑。從食脘吐出。飲癥有六。
水停腸胃。腹響轆轆有聲。名痰飲。水流在脅??韧聞t痛。名懸飲水流四肢。身體重痛。名溢飲。水停膈上。飽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名支飲。水停心下。背冷如手掌大。四肢歷節(jié)疼痛。
缺盆咳嗽轉(zhuǎn)甚。名留飲。水停膈滿。嘔吐喘咳。腰背痛淚出。名伏飲。六者不同。皆因飲水。及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而成。脈多弦滑或伏。眼下皮如炭黑。治法在皮里膜外。表分者汗之。在胸膈者吐之。在四肢經(jīng)絡(luò)脅肋者。分利之。在腸胃里分者下之。病患一臂痛。不一時復(fù)移在一臂。其脈沉細(xì)非風(fēng)也。必有飲在上焦矣。
附飲
挖涎卅
治一切痰飲癥。或漉漉有聲?;蚴肿憷浔?。
氣脈不通。
大戟白芥子栝蔞曲(各二兩)薄桂(三錢)全蝎(八個)雄黃朱砂(各一錢)上為末。粉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臨臥姜湯送下。
五飲湯
治五飲神效。曰留飲。曰癖飲。曰痰飲。曰溢飲。曰流飲。
旋復(fù)花人參橘紅枳實白術(shù)(各錢)茯苓濃樸半夏澤瀉獵苓(各八分)前胡桂心白芍甘草(各六分)姜五片煎服。
降痰丸
治三焦氣閉。痰飲痞滿??人酝绿?。肢體倦怠。不思飲食。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三棱枳殼(麩炒)半夏(姜礬制)大黃黑牽牛(各一兩)上為末。面糊為丸。每服三錢。姜湯食前服。
三消門
消者易消之謂也。邪火內(nèi)鑠。真陰枯竭。善渴善饑。不能滋養(yǎng)肌膚。飲食入胃。頃刺消盡。
消。曰消中。小便頻數(shù)。曰消腎。乃心脾與腎三經(jīng)之火癥也。而心脾二經(jīng)之熱。又皆由于腎虛。蓋腎之所主者水也。真水不竭。自足以滋養(yǎng)乎脾。而上交于心。何至有干枯消渴之病乎。惟腎水一虛。則無以制余火?;鹜荒軗錅缂灏九K腑?;鹨蛩叨媪宜?。因火烈而益干。陽盛陰衰。構(gòu)成此癥。而三消之患始劇矣。其根源非本于腎耶。然分而言之。又若有自為病者。如心經(jīng)既虛。邪火乘之。而又內(nèi)擬心火。心火與邪火一時騰起。不能制抑。熏蒸上焦。以致口干舌燥。咽喉如燒。引飲雖多。而煩渴不止。小便頻數(shù)而短少。所謂消渴是也。
脾經(jīng)既虛。邪火乘之。而內(nèi)灸脾土。脾家為火所爍。胃火亦從而起。倉廩之官失職。中宮之位已空。令人消谷而易饑。飲食大倍于平日。肌肉漸瘦。小便如泔。雖甚煩渴。而飲不多。
所謂消中者是也。腎經(jīng)既虛。邪火乘之。水本能勝火。而今反為火勝。一杯之水易干。車薪之火方熾。則先天真一之精必煎熬殆盡。由是骨髓皆枯。肢節(jié)瘦細(xì)。腿膝酸疼。唇烈火燥。
渴而引飲。飲雖不多。而便溺時下。不能收攝。所謂消腎者是也。三焦雖自為病。而其本總歸腎經(jīng)。真水一虛。而二病從之。醫(yī)者可以求其原矣。此病惟好酒好色。喜食炙爆。愛服丹砂金石之藥。而成之。蓋好酒則熱易積。好色則火難制。喜食炙爆則津液耗亡。愛服丹砂金石腸胃燥烈。而火癥起矣。能食者必生癰疽。不能食者必不免中滿鼓脹也。慎之
脈云
脈訣云。消渴脈數(shù)大者生。虛小病深厄難治。
立方
生津散
治上焦之病??识嬎?/span>
黃柏天花粉黃連山梔(各一錢)白扁豆生地麥門冬知母(各一錢五分)茯苓干葛(各八分)加燈心三十莖。空心服。
清心降火湯
治消渴小便不利。
黃連天花粉麥門冬(去心)滑石(各二錢)五味子木通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加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三黃丸
治男婦消渴。不生肌肉。飲水無度??谠镅矢?。小便短澀。
春三月大黃(二兩)黃連(四兩)黃芩(四兩)夏三月大黃(一兩)黃連(一兩)黃芩(六兩)秋三月大黃(二兩)黃連(二兩)黃芩(六兩)冬三月大黃(五兩)黃連(三兩)黃芩(三兩)上三味。根據(jù)時加減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三服。一月病愈。
神效散
治消渴。形容漸瘦。精神倦怠。
麥門冬黃天花粉白扁豆(各一錢五分)枇杷葉天門冬烏梅(各一錢)甘草水煎食前服。
茯兔丸
治三消等癥。并治白濁。
茯苓(四兩)菟絲子(八兩)北五味(五兩)石蓮子(肉三兩)山藥(五兩)上為末。以山藥為粉。作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十丸。滾湯下。
加味地黃丸
治下消。
山藥(炒)山茱萸北五味澤瀉(去毛)黃柏(鹽水炒)知母(各四兩青鹽水炒)懷生地(八兩)牡丹皮(炒)白茯苓(去皮各二兩五錢)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招臐L湯下。
抑火理脾湯
治中消。
山梔白術(shù)扁豆寒水石(各二錢)山藥黃連茯苓沙參加蓮子七枚。煎服。
疹門
屬少陽。三焦相火。有色痕而無頭粒。重者紅如錦紋。疹屬少陰君火。浮小而有頭粒。隨一則下之早。一則下之晚。乃外感熱病發(fā)斑也。陰癥發(fā)斑。皆出背胸之間手足雖有。亦稀少而微紅。此無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止獨熏肺。傳于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蚤虱形狀。而非錦紋也。內(nèi)傷發(fā)斑者。胃氣極重。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輕如蚊跡。多在手足也。
疹雖屬少陰君火。見于面多者。乃心火入肺而然。背上多者。足太陽膀胱火熱而然。胸前多者。足陽明火熱而然。四肢多者。脾與心火熱而然也。又有所謂癮疹者。多屬脾。隱隱然在皮膚之間。故曰癮疹。發(fā)則多癢不仁。有風(fēng)熱風(fēng)濕之殊。又有所謂丹疹者。皆惡熱毒血蓄于命門。遇相火合發(fā)。即發(fā)也。色有赤白。熱有微甚耳。在小兒得之名曰赤瘤。自有治法。見啞
脈云
陽浮而數(shù)。陰實而大?;鹗⒂诒?。故陽浮而數(shù)。下焦實熱。故陰實而大。
立方
消斑青黛飲治熱傳里。里實有虛。血熱不散。熱氣乘虛。出于皮膚而為斑。色黑者不治。
棗二枳。竹葉十五片。不拘時服。
玄參升麻湯
治熱毒發(fā)斑。咽痛煩躁譫語。
玄參升麻甘草(各二錢)石膏知母(各二錢五分)水煎服。
消毒犀角湯
治及癮疹。
牛蒡子(五錢)荊芥甘草防風(fēng)(各二錢)水煎溫服。
消風(fēng)散
治丹疹。屬血風(fēng)血熱。
荊芥甘草陳皮濃樸(各五錢)白僵蠶人參蟬蛻茯苓防風(fēng)(各二錢)川芎藿香羌活(各一錢)上為末。每服三錢。清茶調(diào)下。
通圣散
治諸。身上熱疹子。
防風(fēng)川芎當(dāng)歸麻黃薄荷連翹芒硝大黃白芍(各二錢)黃芩石膏桔梗滑石荊芥山梔白術(shù)甘草(各一錢五分)水煎熱服。
內(nèi)外傷辨
(附內(nèi)傷)凡傷寒。惡寒。猛火不除。內(nèi)傷。惡寒。稍就溫暖即止。傷風(fēng)。惡風(fēng)。不耐一切風(fēng)寒。
內(nèi)傷。惡風(fēng)。偏惡夢小賊風(fēng)。外傷。惡熱。無有休歇。日晡轉(zhuǎn)劇。直待汗下方退。內(nèi)傷內(nèi)傷頭痛時止時作外傷頭疼非發(fā)散直待入里方罷。內(nèi)傷元氣不足。神思昏怠。語言倦懶。外傷邪氣有余。神思猛壯語言強健。內(nèi)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傷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nèi)傷邪在血脈中而不渴。外傷邪氣傳里則大渴。又以手按心口不痛為勞役傷。痛為飲食傷。勞役傷發(fā)熱兼惡寒。頭骨節(jié)俱痛。飲食傷不惡寒但發(fā)熱。頭不甚痛。骨節(jié)不痛。但中脘飽悶。見食即惡。宜細(xì)辨之。
脈云
凡內(nèi)傷氣口脈洪盛外傷人迎脈浮緊。然內(nèi)傷勞役。氣口脈急大而數(shù)。時一代而澀。澀者脈之有宿食也。
立方
補中益氣湯
治內(nèi)傷勞倦。加減于后。
人參黃甘草當(dāng)歸白術(shù)(各一錢二分)升麻(五分)柴胡陳皮(各八分)如咳嗽去人參加五味子麥門冬。秋冬加不去節(jié)麻黃。春加款冬花。心下痞悶加芍藥。黃連能。加枳實濃樸。木香砂仁。天寒加干姜。腹痛加白芍。寒痛加桂。夏加黃芩。冬加益智。臍下痛加熟地。不已是寒也。加桂。腳軟痛。加黃柏。不已加防己。身刺痛。倍當(dāng)歸。加枳殼。身體重痛。乃風(fēng)濕相搏。去人參黃。加羌活蒼術(shù)防風(fēng)。宿食加山楂麥芽。食不知味。加神曲。饑餓日久。去柴胡。加干山藥。食不下。胃中有寒。或氣滯。加青皮木香。精神短少。倍參。加五味。犯房者。陽虛去升柴。加桂附。陰虛者。去升柴。加熟地山藥茱萸。傷飲食。視其所傷何物。各以主藥治之。如傷于魚肉。用山楂陳皮。蓬術(shù)三棱。甚至有加阿魏砂仁巴豆霜。如傷于米食。用麥芽神曲。枳實檳榔草果。如傷于面食。用萊菔子為君。而佐以蒼術(shù)濃樸陳皮。如傷于生冷。用官桂木香。干姜砂仁。
附諸內(nèi)傷
傷寒家以外感風(fēng)寒為外傷。內(nèi)傷飲食勞倦為內(nèi)傷矣。然而曰。內(nèi)非止于飲食勞倦也。凡傷于撲輕生。必傷于血。血之積于上。則胸膈疼。血積于中。則中脘痛。血積于下。則小腹痛。
傷重則行其血。傷不重則活其血。血既行則養(yǎng)其血而已矣。或忿恨沖心。暴怒頓發(fā)。爭言斗舌叫。號罵詈。必傷于氣。氣之積不散。則兩脅脹滿。胸膈塞悶。甚至發(fā)為鼓癥。飲食不進。而病斯劇矣。宜大劑伐肝化氣之藥治之?;蜃允褟妷巡幌饬???v情于女色。耗亡其真精。則小腹并其冷如冰。其豎如石痛連陰器。小便秘而不通。切不可以精虛之故。妄加補劑。
又不可以誤為霍亂。妄投鹽水。要當(dāng)以活血為主。而調(diào)氣次之。待其痛止。養(yǎng)和方可。漸加帶補之劑。
附諸內(nèi)傷
補榮湯
治五臟俱虛。思慮過度。傷精損血。頭眩目昏。睡臥不寧。
天門冬人參麥門冬五味子沙參棗仁遠(yuǎn)志(各一錢五分)地骨皮生地當(dāng)歸柏子仁茯神(各一錢)棗二枚煎服。
調(diào)元益本湯
治勞神過度。元氣虛弱。四肢倦怠。
白術(shù)人參黃山藥茯苓(各二錢)紫河車(三錢)當(dāng)歸丹皮棗仁遠(yuǎn)志(各一錢五分)棗二枚。煎服。
秘授術(shù)寶真丹
治一切內(nèi)傷虛損。
云苓(去皮)白術(shù)(土炒)人參黃阿膠(各四兩蛤粉炒)當(dāng)歸(酒浸)生地丹皮(各五兩炒)紫河車(二具)海狗腎(一對酥炙)甘草(一兩炙)杜仲(鹽水炒)山茱萸骨碎補(各三兩)上制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五錢空心鹽湯送下。
和榮抑氣湯
治跌墜所傷。心腹作痛。
當(dāng)歸生地玄胡索木香沉香(各二錢)紅花烏藥郁金山楂蘇木水煎服。
又方治血凝氣滯。
桂枝附子(各一錢)烏藥五靈脂陳皮(各三錢)丁香(八分)水酒各半煎服。
內(nèi)傷于血。視其所傷者何處。分上下治之。如胸前痛。則用紅花赤曲。降香丹皮。而以桔梗引經(jīng)。枳殼開氣如兩脅痛。用當(dāng)歸蘇木。紅花桃仁。而以青皮柴胡引經(jīng)。以木香調(diào)氣。如中脘痛君。佐以當(dāng)歸紅花蓬術(shù)。而以青皮官桂引經(jīng)。檳榔破氣。凡血并不行。加穿山甲麝香。
內(nèi)傷于氣。宜伐肝破氣之藥治之。用青皮為君。佐以芍藥香附烏藥官桂木香。
內(nèi)傷于精宜養(yǎng)血調(diào)氣之藥治之。用紅花為君。佐以桃仁。丹皮。當(dāng)歸。生地。牛膝。甘草。少調(diào)下三錢。此其大略而言。若夫斟酌損益。則非言之所能盡述也。
眼疾門
人之有兩目者。猶天之有日月也。日月有明。照臨萬方。若煙霧障天。則明者暗矣。兩目有乎。惟夫七情內(nèi)攻。六氣化感。加以酒色過度。當(dāng)風(fēng)眺望?;蛎盁岜甲?。宿水洗面。不知自惜。是以病其目也。分而言之。眼皮上下。皆屬于脾。皮紅濕爛。脾火上蒸也。兩左右皆屬于心。肉綻紅。心火上炎也。四圍白處皆屬于肺。白有紅筋。肺火上騰也。烏輪圓大皆屬于肝。兩輪腫痛。肝火上沖也。輪內(nèi)之瞳皆屬于腎。兩瞳昏痛。腎火上升也??偠灾?。
皆以肝為主。肝為相火。肝火一動。諸經(jīng)之火從之而痛斯作矣然又有連眙多淚。癢不可忍者風(fēng)也。風(fēng)動肝木吹噓鼓舞。故連眙不止。其所以淚多者。淚為肝之液。風(fēng)行而水流故也。其所以癢不可忍者。純乎風(fēng)而無火。故但癢而不痛也。又有瞳子散大。而無光者腎虛也。腎水不足。無以滋養(yǎng)肝木。肝木無力。不能收斂英華。故散大而無光也。又有視物昏花者。氣虛也。干枯少潤者。血虛也。羞明喜暗者。虛極也。眩暈不定者。風(fēng)痰壅也。眼眶脹痛者。肝氣盛也。醫(yī)者審而治之。有火則瀉火。有風(fēng)則散風(fēng)。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虛極則補虛。
風(fēng)痰壅。則消風(fēng)去痰。肝氣盛則抑肝順氣。而凡是目疾。又皆以養(yǎng)血為要。然古人云。五臟精血。皆稟受于脾。而上貫于目。此養(yǎng)脾乃治目之上策。心之神發(fā)于目。宜靜而安養(yǎng)。勞則挾動相火。妄行君令。而邪氣并搏自失其明。此養(yǎng)心治目之根本也。凡醫(yī)者。當(dāng)以理脾胃。及養(yǎng)血安神。為夫治目之本。宜細(xì)審之。
起害訣
氣主昏蒙不足。虛則熱淚生花。熱則赤脈澀痛。
風(fēng)則腫癢更加。上下拳毛倒睫。脾胃風(fēng)熱堪嗟。
內(nèi)障皆因色欲。食毒翳瘴來遮。肉攀睛突出。
酒浸心肝損傷。此般癥候宜識。明師用藥澀蘆。
脈云
左寸洪數(shù)心火炎也。關(guān)弦而洪。肝火旺也。右關(guān)俱弦洪。肝木挾相火也。兩尺浮洪。腎水竭而風(fēng)熱盛也。
立方
明目流氣飲
治男婦翳瘴。癮澀難開。迎風(fēng)冷淚。時氣暴赤。視物不明。
大黃牛蒡子川芎甘菊白蒺藜細(xì)辛荊芥防風(fēng)玄參山梔仁黃芩甘草(各一錢五分)蔓荊子木賊草草決明蒼術(shù)(各一錢)水煎食后服。
掃云開光散
點一切翳瘴。并時氣熱眼。
爐甘石(二兩水漂凈火童便浸五次)海螵蛸(去粗殼)明硼砂乳香沒藥(箬焙去油)麝香東丹(各六錢)血竭(三錢)朱砂(二錢)珍珠(二兩)各制為極細(xì)末。以人乳點大小眼。
洗心湯
治心經(jīng)積熱。邪氣上攻。眼澀眼痛。
白術(shù)當(dāng)歸大黃赤芍荊芥甘草薄荷(各一錢五分)水煎空心服。
瀉肝飲
治目痛。坐臥不寧。
大黃(五錢)荊芥(一兩)甘草(二錢)水煎溫服。
補心丸
治眼痛不已。日久無光。
當(dāng)歸(一兩五錢)川芎(五錢)粉草(一兩)生地(一兩)遠(yuǎn)志(一兩)棗仁(一兩五錢)人參(一兩五錢)柏子仁(一兩五錢)辰砂(五錢)琥珀(五錢)茯神(八錢)南星(五錢)半夏(五錢)石菖蒲(一兩)上為末。蒸粉為丸。如綠豆大。金箔朱砂為衣。每服八十丸。燈心湯送下。
瀉心散
治眼赤疼痛。
甘草(二錢)澤瀉(五錢)黃連(五錢)草決明(一錢)共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diào)下。
洗肝飲
治風(fēng)毒上攻。赤腫流淚。昏暗羞明。突起高睛。
甘草大黃(煨)山梔(各一錢五分)防風(fēng)薄荷羌活川芎當(dāng)歸(各一錢)水煎食后服。
瀉肝飲
治烏風(fēng)瘴眼。蟹睛疼痛。
防風(fēng)羚羊角遠(yuǎn)志桔梗黃芩甘草赤芍(各一錢)人參細(xì)辛(各二錢)水煎食后服。
補肝飲
治烏睛陷者。
甘菊甘草山藥熟地(各二錢)防風(fēng)柏子仁茯苓枸杞子白芍柴胡(各一錢)水煎溫服。
鎮(zhèn)肝飲
治黑風(fēng)內(nèi)瘴。
菊花旋復(fù)花石決明茺蔚子(各錢)車前子蔓荊子枸杞子(各一錢六分)燈心三十莖。食后服。
瀉肺湯
治浮翳白瘴。赤脈攀睛。
當(dāng)歸赤芍黃芩(各一錢二分)桔梗麻黃枳殼桑白皮葶藶(子各八分)玄參地骨皮旋復(fù)花塵地黃白芷(各一錢)水煎食后服。
清肺飲
治沖風(fēng)淚出。
粉草細(xì)辛(各一錢)川芎(五分)荊芥木賊草僵蠶旋復(fù)花黃芩(各八分)水煎溫服。
補肺散
治白瘴點珠。
人參(三錢)白蒺藜白石脂白術(shù)杏仁蒼術(shù)(各一錢)蛤蚧車前子旋復(fù)花玉屑(各一錢五分)北五味(二十一粒)黑棗二枚。食后服。
平腎散
治目中不清。視物不明。只可服五劑。
黑丑(一錢)澤瀉當(dāng)歸枸杞(各二錢)白丑苦參(各八分)水煎食后服。
明目益水丸
治一切患目。腎水枯竭。
北五味熟地肉蓯蓉(酒浸)枸杞子杜仲(鹽水拌炒)沉香(各一兩)石斛(二兩)青鹽磁石(各四錢)菟絲子(三兩)共為末蜜丸。每服二錢??招陌诐L湯下。
補腎丸
治腎虛。眼目昏花。近視不明。
小茴香巴戟天肉蓯蓉牡丹皮枸杞子破故紙(各二兩)沙苑蒺藜生地熟地(各四兩)辰砂(六錢)上為末蜜丸。辰砂為衣。每服三錢??招陌诐L湯下。
羊肝丸
專治內(nèi)瘴眼疾。
羯羊肝(一副竹刀去膜瓦上焙)細(xì)辛熟地羌活獨活北五味菊花草決明(各杏仁(去皮尖)枸杞子青葙子茺蔚子(各一兩)當(dāng)歸(二兩五錢)萎蕤仁(去殼)麥門冬(去心)地膚子(各一兩二錢)上為末蜜丸。每服二錢。日進三服。
椒紅光明丸
治瞳仁黃風(fēng)內(nèi)瘴。
川椒夜明砂海金沙菊花石決明川芎蟬蛻白蒺藜防風(fēng)蒼術(shù)熟地當(dāng)歸車前子川烏(各一兩)玄精石(三錢)黃連珍珠(各五錢)人參(八錢)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招哪鞠銣隆?/span>
潤光丸
治兩紅腫。赤灌瞳仁。
琥珀(一兩)防風(fēng)玄參當(dāng)歸蔓荊子牛蒡子草決明(各一兩五錢)甘草蒼術(shù)大黃菊花(各一兩二錢)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招陌诐L湯下。
鼻散
治拳毛倒睫。
木鱉子(一個去殼為末綿裹塞鼻左塞右右塞左其拳毛各分上下)
上清撥云丸
治風(fēng)熱昏花。迎風(fēng)流淚。羞明怕日。
羚羊角犀角(各二兩)牛黃(八錢)川黃連(酒炒)黃芩(酒炒)川芎白芷當(dāng)歸(各一兩五錢)菊花大黃()防風(fēng)草決明羌活生地滑石地膚子蟬蛻(各一兩)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臨臥服。
復(fù)明膏。點一切翳瘴。并時氣等眼。
川黃連(五斤煎極濃去渣)秋梨(二十斤取汁)二汁同雪水熬成膏。入熟蜜一斤。人乳五碗。羊膽汁一碗。和勻曬微干成餅。用井花水眼皮紅爛者。瀉脾火為主。君以石膏。煨熟大黃。黃連。白芷。連翹。佐以生甘草。
兩肉綻者。瀉心火為主。君以黃連。佐以赤茯苓連翹。甘草。麥門冬。燈心。
白上紅筋者瀉肺火為主。君以黃連。桑白皮。佐以連翹。黃芩。升麻。山梔。甘菊。
兩輪腫痛者。瀉肝火為主。君以黃連。龍膽草。佐以柴胡。青皮。草決明。生甘草。
瞳子昏暗作痛者。瀉腎火為主。君以澤瀉。黃柏。佐以連翹。黃連。升麻。甘草。
連眙多淚作痛者。疏風(fēng)為主。君以防風(fēng)。荊芥。佐以薄荷。紫蘇。黃連。甘草。
瞳子散大無光者。以補斂為主。君以當(dāng)歸。五味子。佐以黃柏。天麥門冬。
干枯少潤者。補血為主。君以當(dāng)歸。生地。佐以天麥門冬。黃連。升麻。人參。甘草。
羞明喜暗者大補為主。君以人參。白術(shù)。當(dāng)歸。生地。白芍。佐以黃柏。知母。黃。大棗。
眼眶脹痛者。抑肝順氣為主。君以青皮。黃連。佐以柴胡。草決明。龍膽草。
目眩不定者。散風(fēng)去痰為主。君以天麻。半夏。防風(fēng)。佐以柴胡。黃芩。甘草。
喉痹門
(附失音附骨鯁)肺氣通于咽。胃氣通于喉。蓋咽以出氣。喉以納食。乃一身之關(guān)隘也。閉塞而不通。則道路阻絕。飲食難下。死生安危。胥此系焉。此人之至急者也。使不早治。則不救矣。而喉痛之癥惟喉風(fēng)猶急。乳娥次之。若左右皆乳娥。是亦纏風(fēng)也。纏風(fēng)云者。喉中皆纏緊惟有一線之通。乳娥云者。腫處如蛾。形猶有可通之路。要其致病之由。皆因平日感受風(fēng)熱。積之既久。留于上焦。一時未發(fā)。乘機而動。醉后而重醉勞后而復(fù)勞。動其相火。相火一熾。而平日所積之風(fēng)熱。一齊而起。痰血騰涌。如潮之至。結(jié)于咽喉。外不得吐。內(nèi)不得下。為腫為痛??喑胍?。饑不能食??什荒茱嫛<鍎┳潆y奏功。丸散安能施效。病勢已逼。將立而視其死矣。必須用刀針以決之。庶可以泄其毒。而救其熱。然后治之以藥。乃可愈耳。
立方
祛火通關(guān)飲
治喉痹不通。飲食不下。
黃連玄參山豆根桔梗牛蒡子枳實(各二錢)大黃玄明粉栝蔞仁(各三錢姜二片。水煎溫服。
立消散
白硼砂燈心灰(以燈心塞入罐內(nèi)固濟之罐紅為度)風(fēng)化硝黃柏青黛冰片(各等分)上為極細(xì)末。以蘆管吹入喉中。
吐法
青魚膽(一具)膽礬(二錢)牛黃冰片(各五分)以三味放入魚膽內(nèi)。線扎其口。懸于當(dāng)風(fēng)處。陰干為末。以雞羽蘸藥點喉中。即大吐痰血立愈。
又方白礬(半斤巴豆肉十五枚同炒過去巴豆)以鵝毛蘸陳醋。礬。姜汁。皂角末。引吐立消。
又方土牛膝搗汁灌下吐痰即消。
熏法
巴豆末一兩。攤在粗草紙上。一頭巴豆。一頭無巴豆。緊緊卷作一巨。長可二寸余。將巴豆一頭點火即吹滅。其無巴豆一頭。令病患含口內(nèi)。使人對火輕輕吹之。令煙透入喉中。立破膿血而寬。
屢驗方
治纏風(fēng)并雙乳蛾。
榆樹上刺毛窩一個。剪病患指甲腳爪。如左邊盛。剪左邊手足。右邊盛剪右邊手足。若雙蛾。左右皆剪。用食鹽少許。同入鍋內(nèi)過為末。吹入患處。以手拍其后頂。如蛾在左。拍左。在右。拍右。雙蛾。兩邊皆拍。實時破潰。痰血立出而愈。
神仙飲
治陰經(jīng)喉痹。服涼藥反痛者。
黃人參白術(shù)知母附子(各一錢)當(dāng)歸柴胡玄參(各一錢五分)水煎溫服。
針法
(纏喉風(fēng)水不能通死在項刺一刺即愈刺少商穴。在大指端內(nèi)側(cè)。去甲如韭葉許。白肉宛宛中是也。兩手皆刺出血。其水米即通。蓋此穴乃手太陰肺經(jīng)之穴。直通咽喉。針式用三角柳葉匾薄者)
附失音
神水丹
天花粉玄參(各三錢)青黛地骨皮(各二錢)冰片(四分)牛黃(一錢)知母川貝母(各六錢)上為末。以藕汁熬膏為丸。如彈子大。噙化潤下。
清爽化痰湯
治喉音不清。
玄參桔梗甘草(各一錢)生地(二錢)訶子肉(八分)麥門冬橘紅百部(各一燈心三十莖。不拘時服。
附骨鯁
化骨神丹
楮實子(一兩為末)霜梅肉(三兩)上共為丸彈子大噙化咽下。
又方宿砂威靈仙黑沙糖(各等分)酒煎時時呷之。其骨立消。
神秘方
不拘諸骨立化。
千年矮(即平地本)不拘多少。搗碎酒煎。盡醉服之即愈。
又方單治魚骨鯁。
橄欖核為末。以順流水調(diào)服二錢。
齒痛門
齒與牙同類而異名。齒者內(nèi)床也。牙者外版也。內(nèi)床能嚼。而外版無為。能嚼則恒勞。
無為則恒逸。恒勞則易傷。而常逸則無恙。故痛多在內(nèi)床。而罕于外版也。味之辛酸。氣之濃薄。質(zhì)之堅脆。性之冷暖。一咀嚼間。而飲食之毒流滲于齒縫。其有余物些少偶干于中。未能即脫者。又于當(dāng)風(fēng)處剔之。甚至有剔傷出血者。幾何而不為致病之階也。故齒痛之病。風(fēng)痛居多。風(fēng)入于內(nèi)。實時腫痛連頰。咀嚼難合。此人之所最苦者也。而風(fēng)癥之外。又有火與蟲之屬焉。風(fēng)從外得?;鹱詢?nèi)傷。而蟲又火之所化也。何以言之。蓋齒者骨之苗。腎之余也。而齒根之肉。當(dāng)縫之深處。則屬于足陽明胃之經(jīng)。今之患齒者。豈真齒之痛也。齒之堅尤甚于骨。非血非筋。乃物之至頑而木者。何痛之有。痛之所在。則在于齒當(dāng)縫之深處也。以陽明有火。熱蒸于胃。胃經(jīng)受熱。上通于齒。故其痛也。必臭穢難近根肉深赤齒縫流水而味如鹽名為牙宣。而多麋爛。此得之于胃火而成者也。其或癢。或痛?;虼笸措y忍之際又忽然痛止。而如無恙者。非屬于風(fēng)。非屬于火。其蟲之為蠹。是蟲也。又何從而生之。必有些須食物。留于齒根。為火煉。籍血氣而成也。嚙其齒則齒碎。嚙其肉則肉疼。其或不嚙而微痛。則肉癢。此蟲痛之。所以異于風(fēng)與火也?;虿煌炊箍菝撀湔摺7俏富鹨?。乃腎氣衰弱。不能固其根也。是以老人之齒多疏豁。而少壯者則無焉。觀于此。則可以施治矣。
脈云
右關(guān)脈洪數(shù)。胃火上炎。浮洪乃是風(fēng)熱。尺脈洪大而虛者。腎經(jīng)不足。主齒動搖。相火上升作痛。立方。
祛風(fēng)抑火湯
治齒縫脹腫作痛。
防風(fēng)荊芥薄荷白芷(各一錢五分)升麻(八分)黃芩黃連(各二錢)甘草(五分)蔥頭二枚食后溫服。
清胃湯
治胃中積熱。平昔喜酒者。
石膏(熟三錢)白芷升麻(各一錢)干葛黃柏(各二錢)甘草(五分)水煎食后服。
神妙飲
治牙疼不可忍。牽引頭面。發(fā)熱發(fā)腫者。
生地當(dāng)歸細(xì)辛(各一錢五分)骨碎補防風(fēng)赤芍川芎槐花(各二錢)升麻知母(各一錢)水煎溫服。
蠲痛飲
治牙齒疼痛。浮動出血。
甘菊(二錢)大黃石膏(各三錢)竹茹防風(fēng)(各一錢)水煎溫服。
又方治齒疼。并出血。
青鹽四兩誤過。淬竹瀝中取起炙干。又淬又炙。收盡竹瀝四鐘為度。朝朝擦之。
又方治齒縫出血不止。
竹茹四兩。醋浸一宿少少含之。其血即止。
定疼散
治蟲牙作痛。不可忍者。
細(xì)茶葉樸硝白芷細(xì)辛鐘乳石花椒(各一兩)冰片麝香(各八分)為末。每日早晚擦之。
三黃丸
治一切火痛。(方見三消門)又方治牙根搖動欲落。
石膏(四兩)青鹽北細(xì)辛羊脛骨白芷(各一兩)雄鼠骨(五錢)上為末。清晨擦。有涎水時。多噙多漱。如有搖動者。將牙咬定擦之。自然堅固。
烏須固齒神妙散
(秘授)當(dāng)歸生地母丁香子丁香青鹽旱蓮草細(xì)辛沒食子茯神(去皮為末以桑椹取汁浸曬九次各等分)上為細(xì)末。清晨擦牙。即用滾水多漱咽下,未白者永不白已。白者擦上半載須發(fā)皆黑。
齒牙堅牢。
珍珠散
治走馬牙疳。
人中白(二錢)銅青(五分)珍珠麝香牛黃(各三分)南棗(灰六分)上為極細(xì)末。吹于患處。
神秘丹
治牙疼立止。
真川椒雄黃蟾酥麝香蓽茇(各等分)上為極細(xì)末。以棗肉拌藥為丸。如黍米大。塞一丸于患處。其蟲化為黃水。
口門
(附舌附唇)脾開竅于口。飲食濃味。則脾氣凝滯。加之七情煩擾過度。則心火炎盛。而口瘡生矣。
大要有實熱。有虛熱。脈洪而數(shù)乃實熱。脈洪而虛浮。中氣不足。又口中味有覺苦甜酸辛咸淡澀不同。宜細(xì)辨之??诳嗉嫔徴?。心熱也。若謀慮不決而苦者。膽熱也。口甜者。脾熱也??谒嵴摺8螣嵋?。亦有飲食停滯而作酸者??谛琳?。肺熱也。口咸者。腎熱也??诘摺F⑻撘???邝缯摺0螂滓茻嵝∧c也??诔粽?。積熱蘊于胸膈。而沖于口也。又有飛絲入口。治各不同。
立方
清膈湯
治口瘡作痛。上焦實熱。
黃連黃柏枳殼石膏玄參大黃(各三錢)甘草(一錢)水煎不拘時服。
千金銜化丸
治上焦實熱??趦?nèi)潰爛。飲食難進。
玄明粉石膏(紅黃連煎汁淬如此九次)玄參(各二兩)白硼砂薄荷葉黃柏(各四錢)冰片(五分)上為末。生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銜化。外用珍寶散摻上即愈。
甘露湯
治中焦虛火。服涼藥反盛者。
人參白術(shù)升麻附子黃丹皮(各二錢)棗二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
紫金丹
治下焦陰火炎上。日晡潮熱??趦?nèi)起泡。
黃柏知母當(dāng)歸生地天門冬麥門冬玄參白芍(各等分)上為細(xì)末。如彈子大。銜化潤下。
珍寶散
珍珠(二錢)硼砂青黛(各一錢)冰片(五分)黃連人中白(各二錢過)上為細(xì)末。凡口內(nèi)諸瘡皆可摻之。
濟急飲
治飛絲入口。令人口舌生泡。
紫蘇葉細(xì)嚼。白湯咽下。如此數(shù)次。即愈。
清火育心湯
治口苦。
黃連遠(yuǎn)志茯神人參(各一錢五分)麥門冬棗仁地骨皮(各八分)水煎溫服。
清脾抑火湯
治口甜。
黃連青皮黃芩黃柏(各二錢)燈心三十莖。食遠(yuǎn)服。
清金飲
治口辛。
百部黃芩桑皮(各一錢)桔梗枳殼麥門冬石膏(各二錢)水煎溫服。
苓術(shù)飲
治口淡。
白茯苓云術(shù)人參(各二錢)白芍山藥芡實甘草(各一錢)黑棗二枚。食遠(yuǎn)服。
調(diào)肝飲。治口酸。
小柴胡甘草當(dāng)歸青皮龍膽草枳殼(各二錢)水煎溫服。
滋腎丸
治口咸。
當(dāng)歸生地人參(各一兩)杜仲石斛枸杞子山茱萸破故紙(各二兩)五味子(八錢)何首烏龜板膠(各一兩五錢)上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招臐L湯下。
效驗湯
治口麋。
陳皮麥門冬桔梗(各一錢)玄明粉木通黃柏山梔連翹生地(各二錢)水煎溫服。
清氣丸
治口臭。
青皮黃連黃芩甘草(各五錢)石膏檀香(各一兩)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xì)嚼滾湯下。
附舌
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脈絡(luò)系于舌兩傍。肝脈循陰氣絡(luò)于舌本。腎之津液出于舌端。
分布。則舌強而短。舌卷不言者死。內(nèi)因七情氣郁。有舌強壅腫或短者。痰熱肺脹也。有舌上出血如泉者。肝熱也。有舌上生瘡破裂者。心熱也。有舌苔干澀如雪者。脾熱也。舌上有一二黑點者。腎虛也。又有木舌。舌腫滿口不能轉(zhuǎn)動者是也。有重舌。附舌根而重生一物??诓荒苎浴o嬍巢贿M。又有舌出過寸者。各有治法。
附舌
清順湯
治舌強擁腫。
黃芩麥門冬黃連連翹山梔仁生地(各二錢)大黃(四錢)姜三片。不拘時服。
又方治舌上出血。
蒲黃生地麥門冬當(dāng)歸人參甘草(各二錢)臨服加藕汁一鐘。
又方治舌血不止。
槐花(炒過為極細(xì)末摻上即止)又方治舌苔。
生姜蘸水揩擦。再煎黃連水漱之。
犀黃飲
治木舌。腫脹滿口。
玄參犀角升麻甘草(各二錢)大黃(五錢)水煎不拘時服。
立消散
治重舌。
皂角刺樸硝黃連冰片(各等分)上為末。摻患處再煎黃連湯。時時呷之。
縮舌散
治舌長過寸。
冰片(二錢)朱砂(三錢)上為細(xì)末。豬膽汁調(diào)敷即收。
又方雞冠刺血。盛盞內(nèi)浸舌。即縮上。
附唇
唇皆屬于脾。脾受邪則唇為之病。若風(fēng)勝則唇為之動。寒勝則唇為之揭。熱勝則唇烈。
燥勝則唇干。氣郁則生瘡血少則慘而無色。上唇內(nèi)有白點。蟲食上部。下唇內(nèi)有白點。蟲食下部。蘭唇緊小不能開合。飲食不得。不急治即死。毋忽。毋忽。
諸血門
(吐血便血尿血血汗血潛鼻血五竅出血)血乃水谷之精。化于脾生于心。藏于肝。布于肺。施于腎。善調(diào)攝者不妄作勞。則血之運于身者。無一息之停。自然肌膚潤澤筋脈和暢何病之有。后生少年輩恃其壯盛。恣情酒色。而貧窮勞苦之人。又不暇自惜。涉遠(yuǎn)負(fù)重奔走于衣食。而無日夜之安寧。其能不傷于血乎。傷于上部則胸臆痛。傷于中部。則兩脅中脘痛。傷于下部。則小腹痛。由是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之病作矣。夫吐血。與衄血無異。但所由之經(jīng)不同而要之皆裹于脾也。脾能裹血。
不能使血之不升。胃火上蒸。則血從口出。肺火上騰。則血從鼻出。然有輕重之差焉。衄血太甚。始于吐血無異。不甚不足為慮也。至于吐血雖不甚。而實為可畏。用藥者其可以混施耶。夫吐血固甚于衄血矣。而就其吐血言之。則亦自有輕重。如一咯一塊者。胃口血也。其所從來者近。痰中見血色如瑪瑙而成塊者。亦胃口血也。其所從來者亦近。二者勢若可畏。
而猶可調(diào)理。法當(dāng)任其自出。又必看其色不鮮者。舊血也。勿以藥止之。其色鮮者。新血也。所積者必不甚多。宜以藥止之。蓋舊血終不歸經(jīng)。不任其自出。及于增劇。新血終當(dāng)歸經(jīng)。若所出者多。則損人矣。故宜藥止之。以引血歸經(jīng)。此皆可以調(diào)理而愈者也。若痰中見血?;蛞稽c之小。或一絲之細(xì)。語其勢若無可畏。而病根反深。此血非胃口之血也。乃從肺臟中來。肺為虛火所逼。血從痰出故也。其所以少者何也。蓋肺臟以氣為主。
本多氣而少血。是以所出者亦少也。肺臟之血本少。又火逼而出之則肺以枯。而無以領(lǐng)一身之氣矣。所害不亦大乎至于五竅出血者。勢如潮涌。耳目口鼻一齊逆流。藥不及煎針不及下。死在頃刻間。此猶血癥之至極者也。醫(yī)者豈可無急治之法。若夫滲入腸間。從下部而出。則為腸風(fēng)。為臟毒。為溺血其病易治。
非若上焦之血也。又有從汗孔出者。為肌衄從舌出者。為舌衄。從委中穴出。為血。皆有治法。諸血見若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熱甚也。身涼脈凈者易治。是正氣復(fù)也。治法未見血。則宜消宜和。既見血。則宜涼宜止。舊血未盡。則化其血。新血未盡。則補其血。因其勢之輕重。而為緩急之施。則無不中矣若婦人崩漏。女子月信。則自見本科。而此不及載云。
脈云
失血之癥。脈皆見芤。芤在何經(jīng)。血亦從何經(jīng)。只宜微細(xì)。不宜浮大。訣云。鼻衄吐血沉細(xì)宜。忽然浮大必傾危。
立方
涼血抑火湯
治吐血衄血初起。氣盛上逆。不能下降歸經(jīng)。
當(dāng)歸赤芍(各二錢)大黃(三錢)黃芩黃連丹皮生地川芎(各一錢五分)燈心三十莖。臨服加藕汁半杯。
必勝飲
治男子婦人。血妄流溢?;蛲禄蚩?。衄血并皆效驗。
生地當(dāng)歸(各三錢)川芎(一錢)蒲黃(炒黑二錢)小薊(取汁半酒杯)。
加烏梅五個??招姆?/span>
茜根散
治吐血衄血。錯經(jīng)妄行。并婦人月信不止。
茜草阿膠(各二錢蛤粉炒)側(cè)柏葉(炒過一錢)生地甘草黃芩(各一錢五分)加童便半酒杯。溫服。
犀角地黃湯
治怒氣傷肝。積熱不散。郁于經(jīng)絡(luò)。隨氣涌泄。為吐血衄血便血等癥。并各經(jīng)宜加錄后。
懷生地犀角丹皮赤芍(各二錢)加童便半杯空心服。心經(jīng)血。加麥冬黃連。肝經(jīng)血。加青皮黃芩。脾經(jīng)血。加百合白芍。
肺經(jīng)血。加百部天冬山梔。腎經(jīng)血。加知母黃柏玄參青蒿。膽經(jīng)血。加柴胡竹葉。胃經(jīng)血。
加干葛大黃。心胞絡(luò)血。加茅根丹皮。大腸經(jīng)血加槐花地榆。小腸經(jīng)血。加山梔側(cè)柏木通。
膀胱經(jīng)血。加茅根牛膝。三焦血。加地骨皮連翹。吐血不止。陳棕灰炒黑荊芥穗。蓄血不消。加桃仁大黃。
四生丸
治血熱妄行。吐咯不止。
生柏葉生荷葉生地黃生艾葉(各等分)四味共搗極爛。丸如芡實大。每一丸。白滾湯下。
保真神應(yīng)丸
治男婦吐血??人詺獯?。痰涎壅盛。骨蒸潮熱。面色痿黃。日晡面熾。睡臥不寧。服之神效。
遼五味(揀凈一斤)杜仲(姜汁炒)阿膠白術(shù)(各二兩)貝母白茯苓花椒目荷葉(灰存性)懷生地(各四兩用柏子仁三錢砂仁三錢絹袋盛之入生地同煮揀去柏子仁砂仁)上為末。以黑棗肉。同地黃汁搗為丸。每服三錢??招陌诐L湯下。
急濟飲
治吐血如泉之甚一服立止。
小薊(搗汁)童便磨墨汁藕汁(各半鐘)沉香(磨一錢)作二次緩緩呷下。
神寶飲
治風(fēng)邪入于胃經(jīng)。下血鮮紫。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
蒼術(shù)白術(shù)人參(各五錢)茯苓當(dāng)歸白芍川芎槐角(炒黑各一錢五分)升麻水煎食前服。
槐花散
治腸風(fēng)臟毒下血。
扁柏葉(炒黑)槐花枳殼(麩炒)荊芥穗(炒黑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招陌诐L湯下。
對金飲
治大腸下血。
黃連槐花蒼術(shù)(各一錢二分)甘草白術(shù)濃樸枳殼陳皮藿香當(dāng)歸(各一錢)升麻(八分)水煎食前服。
柏灰散
治臟毒下血。諸藥不效。
側(cè)柏葉(取發(fā)春東夏南秋西冬北灰存性)每服二錢空心滾湯調(diào)下。
仙露飲
治小便出血。
生地蒲黃黃連(各二錢)升麻(八分)小薊旱蓮草川芎(各一錢)水煎空心服又方當(dāng)歸川芎(各一錢五分)益母草阿膠人參劉寄奴龍膽草荊芥穗(各二錢)水煎溫服。
固元湯
治血從毛孔中出。名曰血汗。此元氣不足。
人參五味子(各五錢)黃甘草棗仁(各二錢)水煎溫服。
又方治血汗初起。
人中白(二錢)人參(一兩)麝香(半分臨服加入)水煎溫服。
靈秘散
治偶然抓傷血絡(luò)。血出不止。名曰血潛。若不急救。血盡即危。
糞桶箍(灰三錢)胎發(fā)(灰一錢)煮酒餅上紙(二錢)上為末。和勻摻上即止。再服犀角地黃湯(方見前)。
寸金散
治鼻衄不止。
黃藥子(五錢)土馬HT(五錢有足者生古墻上多有之)生甘草(一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水調(diào)服。
又方伏龍肝半升。以井花水大碗。淘取汁和頓服。
又方韭汁飲之立止。吐血亦妙。
又方頭發(fā)燒灰。吹入鼻中即止。
五竅出血。以井花水當(dāng)面連噴幾口。急分開頭發(fā)用草紙數(shù)層蘸醋令透。搭在囟門。其血即止。
諸虛門
諸虛先要辨陰陽血陰而氣陽也。有暴虛而無傷損者易復(fù)。有虛而虧損者亦可補益。惟久虛。氣口脈弱則死。強則生。女人久病。人迎脈強則生。弱則死。虛癥必食少神昏。遺精潮汗。
痰嗽腰背胸脅筋骨痛。但見一二癥。便是陽損。自上而下。一損于肺。則皮聚而毛落。二損于心。則血脈虛少。不能榮于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于胃。則飲食不能消克。不為肌膚治。宜辛甘。若淡于胃。則不可治矣。陰損自下而上。一損于腎。則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損于肝。則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于脾則飲食不能消克。不為肌膚治宜酸苦。若咸過脾則不可治矣。大要心肺損而色憊。汗多者為陽虛。肝腎損而形瘁。汗多者為陰虛。經(jīng)云。損其肺者。
益其氣。損其心者。補其榮血。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古庵云肺。脾主氣。肺惡寒。而脾惡濕。則溫寒燥濕之藥。是補肺脾。而瀉心腎也。心腎主血。心惡熱而腎惡燥。則清熱潤燥之藥。是補心腎。而瀉肺脾也。要之陰陽損傷。皆水火不濟?;鸾祫t血脈和暢。水升則精神充滿?;蛐哪I俱虛?;蛐钠⒕闾?。或肺腎俱虛?;蛭迮K俱虛。但以補和心腎為主。兼養(yǎng)脾胃。則飲食進。而精神氣血生矣。
脈云
虛人脈多弦。弦濡大而無力者。為氣虛。沉微無力。為氣虛甚。多在右手上見。脈弦數(shù)而無力。為血虛。脈澀而微。為血虛甚。此多在右手上見?;虼缥⒊叽蠖o者血虛有火。
立方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兩虛。并病后虛極者。
人參黃茯苓白術(shù)(各二錢)芍藥當(dāng)歸川芎熟地(各一錢五分)甘草肉桂(各一錢)棗二枚。姜三片。煎服。
八珍湯
治氣虛血少。四肢無力。
生地當(dāng)歸川芎芍藥(各二錢)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各一錢)棗二枚。煎服。
黃湯
治五臟虛寒。四肢消瘦皮毛枯澀。津液不通脈氣微弱。
黃白術(shù)人參(各三錢)生姜(五錢)附子肉桂(各二錢)棗十枚。煎服。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不足。勞倦傷脾四肢乏力。飲食少進。久泄不止。
當(dāng)歸黃人參(各二錢)白術(shù)陳皮柴胡(各一錢二分)升麻甘草(各八分)棗姜煎服。
滋陰抑火湯
治血虛火盛朝涼晚熱。精神減少睡臥不穩(wěn)。
當(dāng)歸(三錢)知母麥門冬天門冬地骨皮丹皮(各二錢)棗仁柴胡天花粉人參(各一錢)燈心三十莖。食遠(yuǎn)服。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氣虛弱。脾經(jīng)不和一切損傷。虛煩骨蒸。
山茱萸山藥(各四兩)熟地(八兩)澤瀉丹皮茯苓(各三兩)上為細(xì)末。煉蜜丸。每服三錢??招姆?/span>
生脈散
治虛損之人??诳嘌矢?。脈息微弱。不時可以當(dāng)茶飲之。
人參遼五味麥門冬(去心各二錢)水煎溫服。
古庵心腎丸
治水火不濟。心神恍惚。血虛氣弱寒熱往來。
生地熟地山藥(炒)茯苓石斛枸杞龜板(羊酥炙)牛膝丹皮(各二兩炒)黃連(酒炒)鹿茸(各一兩酥炙)當(dāng)歸澤瀉黃柏(鹽水炒)甘草(各一兩五錢)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招柠}湯下。
虎潛丸
治真元不足。榮衛(wèi)不調(diào)。氣血虧損。陽事痿弱。
黃柏知母熟地黃龜板(各三兩)虎脛骨(一對)鎖陽(四兩)當(dāng)歸陳皮白芍牛膝(各二兩)上為末。以羊肉為丸。每服四錢。空心滾湯送下。
固本保元丸
治諸虛百損。精血不固。元神不足。四肢乏力。肌肉消瘦。朝涼暮熱。夢寐遺精。陽事不舉。
人參茯苓(各三兩)紫河車(二具)枸杞五味子知母鎖陽仙茅當(dāng)歸(各二兩)生地(四兩)黃杜仲(各一兩)天雄(一枚)甘草(八錢)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招柠}湯下。
補天膏治腎氣不足。下元虛乏。臍腹疼痛。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痿黃。腰疼背脹。
龍眼肉(各四兩)紫河車(二具)黍米金丹(一粒即小兒出世口內(nèi)大血珠)上為咀片。以桑樹柴文武火。煎熬成膏。不時可服。
天王補心丹治心經(jīng)血少。神思倦怠?;秀币淄⒆x書人燈窗刻苦至瘵。久服之亦令人白茯苓人參玄參遠(yuǎn)志肉丹參桔梗(各一兩)當(dāng)歸遼五味麥門冬天門冬生地柏子仁酸棗仁(各二兩)上為末蜜丸。朱砂為衣。每服三錢??招陌诐L湯下。
癆瘵門
(附夢遺鬼交盜汗。自汗骨蒸潮熱)癆者勞也。猶妄作勞以成病也。從病從勞。故名曰癆。勞力負(fù)重則傷血。而氣亦重傷。
然精猶未傷也。勞力以行房則傷精。而血氣其能以獨不傷乎?;騽诹σ载?fù)重。而復(fù)勞力以行房。
更失于檢束而不避風(fēng)寒侍其強壯而縱欲曲。則精神與血俱傷。而真元所削。風(fēng)寒曲交次。而虛火易熾病根日深。病已不可拔。猶不知戒。而肆情逞欲。則心肝肺腎損矣。心損則精神不守恍惚。肝損則失血少睡。面白無色。肺損則聲音低小。言語不續(xù)。腎損則腰膝軟弱。
小便短數(shù)。而虛損之癥成矣。虛損者癆瘵之始。癆瘵者。虛損之終。由勞傷而成虛損。由虛損痰中見血。一咳血即出者有面常頰熱忽灑淅而似寒者。有胸前如火。而兩足冰冷者。有腰疼背痛。而筋骸無力者??倢儆谔摗V劣趬暨z鬼交。盜汗自汗。骨蒸潮熱。又屬非虛之所致耶。究而言之。夢遺鬼交。虛不暇言矣。然何以有是夢有是交。而又有是精耶。蓋夢者心之神也。鬼者肝之魂也。精者腎之液也。心之火。君火也。肝腎之火相火也。相從君之令者也。君火一動。相火從之。而夢遺鬼交之病起矣。盜汗自汗虛不暇言矣。然均之為汗也。何為而有盜與自之異耶。蓋盜汗者。睡去即出。醒來即收。盜之偷竊乘其虛而惟恐人知。故有盜汗之名焉。而求其所屬之經(jīng)。則猶于心氣之不足。汗者心之液也。心氣不足則神不守舍。
而液無所攝。故睡中出汗。一驚覺之間。則心神漸定。故汗亦收也。自汗者。無睡無醒。自然濡濕。故有自汗之名焉。較而論之。則自汗為甚是何也。蓋盜汗本于心虛。而其真元猶未盡虛也。自汗則真元耗散。腠理皆開。肺失統(tǒng)氣之權(quán)。不能固表故毫竅疏豁。汗流不禁。豈不大可畏哉。若汗出如膏。凝而不流者。乃真元盡泄于外。而生氣以絕。死期至矣。骨蒸潮熱。虛不暇言矣。然何以使熱之蒸于骨耶。蓋骨之所屬者。腎也。腎實則寒。腎虛則熱。骨熱龍火大旺。煎熬真陰。真陰既竭。熱無所容。流入于骨。故成骨蒸。骨蒸既久。上蒸于顴。顴赤而熱則不救矣。蓋顴者骨之本也。骨本一枯。則腎經(jīng)已絕。死期至矣。又有喉啞一癥者。百無一生。傳尸一癥者。九死一活。相思一癥者。無藥可治?;蚱剿赜新┋徏跋虏亢錾[毒。與夫脾虛發(fā)腫泄瀉者。皆難治之癥也。
脈云
凡男子尺脈虛數(shù)。而寸沉微者為癆。女子寸脈虛數(shù)。而尺沉微者為癆。要之癆瘵脈數(shù)或澀細(xì)。如潮汗咳血肉脫者殂。
立方
滋陰抑火湯
治陰虛火動。盜汗發(fā)熱。咳嗽吐血身熱脈數(shù)。肌肉消瘦。酒色過傷。已成知母人參黃柏天冬麥冬(各一錢)貝母生地當(dāng)歸白芍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煨姜灰(八分)加燈心三十莖。溫服。
保真飲
治勞思虛損。妄泄真元。陰虛火動。痰喘氣急。咳嗽吐紅。
遼五味當(dāng)歸白術(shù)酸棗仁紫河車石斛玄參沙參(各一錢)紫菀山梔(炒黑各二錢)人參(三錢)加童便一杯。煎服。
鱉甲地黃湯
治虛癆手足煩熱。心下怔忡。及婦人血室有干身體羸瘦。飲食減少。
天冬麥冬鱉甲白術(shù)人參白茯苓柴胡甘草(各一錢五分)肉桂熟地石斛秦艽(各一錢)水煎溫服。
河車回天丸
治咽喉干嗽。灑淅似寒。腰膝酸疼。日晡頰赤。頭眩眼花。吐血喘逆。飲食少進。肢體羸。
人參(一兩)紫河車(一具)附子(八錢)當(dāng)歸白術(shù)菟絲子杜仲知母黃柏(各二兩)秋石丹參貝母阿膠白芍遼五味(各一兩二錢)上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招陌诐L湯送下。
參附接命膏
治癆弱。喉音啞者。飲食不進。肚腹疼痛。
人參(八兩)大附子(八兩)上為粗末。將天鵝油二斤浸半月。慢火熬至焦黑絞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再入東丹一。慢熬成膏。待溫加入麝香五錢。攤絲上貼在丹田處連臍。內(nèi)服河車回天丸。癆瘵將危貼此回生。
噙化紫金丹
治肺熱咯血。癆嗽不止。
川貝母天花粉紫參玄參款冬花密蒙花紫菀茸(各五錢)牛黃(八分)青礞石海粉黃芩甘草桔梗(各三錢)上為極細(xì)末煉蜜六兩為丸。如芡實大。每一丸噙化潤。
濟陰丹
治酒色過度。怒氣傷肝。陰虛火動??人酝绿?。咯血盜汗。并皆治之。
紫菀麥冬遼五味(各四兩)人參(二兩)知母青蒿(各三兩)紫河車(二具)上為細(xì)末。以陳荷葉煎湯為丸每服三錢??招陌诐L湯送下。
癆蟲治法
蓋因初起病癆之人。先為癆蟲所食五臟而死既死之后。五臟皆冷。蟲不能居。從。
亦以臭穢而不用。其外無治法矣。
抽胎換骨丹
治虛癆。補元氣。固精壯腎夢寐遺精并虛寒等癥。久久服之。功效通神。
真川椒(二斤揀去合口者并子新瓦上焙干)牛膝(一斤八兩酒浸焙干)懷生地懷熟地上為末不犯鐵器。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溫酒送下三十丸。服至五十丸止。不可過服。
歌曰其椒備五行。其神通六義。欲知先有功。
夜間且不起。服至半載余。腳心汗如雨。
骨蒸及煩勞。五臟無風(fēng)氣。明目腰不疼。
身輕心健記。別更有異能。三年精自秘。
顏貌若嬰童。精爽更少睡。但服此神妙。
一生無瘧痢。若能志心服。三尸自然棄。
更有九般蟲。各各自回避。儻逢此色人。
第一須傳意。雖未遇神仙。初緣已得地。
附夢遺鬼交
夢屬心。鬼屬肝。精屬腎。君火動則相火隨。故有此癥。治此癥者。不獨澀其精。又必清心火。不獨清心火。又必補其虛。惟虛故火易動。惟火動故精易泄矣。
附夢遺鬼交
夢遺遺精。當(dāng)驗于尺微澀精傷。洪數(shù)火逼。亦有心虛。左寸短小。脈遲可生。急疾便夭
諸氣門
(附氣滯附郁)人得天地之氣以成形。形者氣之所猶以寓者也。氣者形之所猶于充者也。二者固相為用。而亦有輕重之差焉。形病氣不病。雖羸瘦而無害。氣病形不病雖肥壯而可憂。是形在所輕。而氣在所重也。人能安養(yǎng)天和。使五臟之氣。均得其平。則何病之有。惟內(nèi)傷七情外感六氣。
而五臟之氣病矣。故心氣盛。則煩燥不寧。口干舌燥。肺氣盛。則壅塞喘急。上膈煩滿。肝氣盛則暴怒時發(fā)。兩脅膨脹。脾氣盛。則中脘痞塞。腹?jié)M飽悶。腎氣盛。則膀胱滿急。水道不通。皆氣之有余者也。心氣虛。則精神恍惚。夢寐不寧。肺氣虛。則呼吸短淺。皮毛灑淅。肝氣虛則筋脈不和。頭空少睡。脾氣虛則饑不欲飧。溏泄自利。腎氣虛。則腰腦不能轉(zhuǎn)側(cè)。大便與小便。前后牽引而微痛。此皆氣之不足者也。善醫(yī)者調(diào)其氣而已有余者瀉之。不足者補之。又豈有虛虛實實之患乎。凡本經(jīng)之虛實。或宜補而宜瀉。然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不可不知也。
脈云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又曰。沉弦細(xì)動皆氣痛心痛在寸。腹痛在關(guān)下部痛在尺。脈象顯然。
立方
利氣丹治一切氣滯。心腹脹悶疼痛。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眩暈?;蛳吕撗?/span>
大小便結(jié)滯不快。郁結(jié)等癥。
沉香木香(各二兩)黑丑(一兩半生半熟)玄胡索檳榔枳殼(麩炒)莪術(shù)烏藥(各一兩五錢)大黃(四兩)黃連(三兩)山楂肉(一兩八錢)上為末水丸。每服二錢??招陌诐L湯下。
心氣虛。則補之以炒鹽。心氣實。則瀉之以生甘草。此本經(jīng)之補瀉也。然肝為心之母。
虛則以姜橘補肝。脾為心之子。實則以黃連枳殼瀉脾。
肺氣虛。則補之以五味子。肺氣實。則瀉之以桑白皮。此本經(jīng)之補瀉也。然脾為肺之母。虛則以炙甘草大棗補脾。腎為肺之子。實則以澤瀉瀉腎。
肝氣虛。則補之以姜橘。肝氣實。則瀉之以芍藥。此本經(jīng)之補瀉也。然腎為肝之母。虛則以地黃黃柏補腎。心為肝之子。實則以生甘草瀉心。
脾氣虛。則補之以甘草大棗。脾氣實。則瀉之以黃連枳實。此本經(jīng)之補瀉也。然心為脾之母。虛則以炒鹽補心。肺為脾之子。實則以桑白皮瀉肺。
腎氣虛。則補之以地黃黃柏。腎氣實。則瀉之澤瀉。此本經(jīng)之補瀉也。然肺為腎之母。虛則以五味子補肺。肝為腎之子。實則以芍藥瀉肝。
合而言之。諸氣之病。分為五臟。五臟之病。分為諸癥。皆不可以一節(jié)言也。此之所陳乃補瀉之大略耳。然此正藥之外。又不能無增益者焉。如炒鹽補心。甘草瀉心固矣。而麥冬亦可以補心。黃連亦可以瀉心。又如五味子補肺桑白皮瀉肺固矣。而人參亦可以補肺黃芩亦可以瀉肺。如姜橘補肝芍藥瀉肝固矣。而細(xì)辛亦可以補肝。黃連亦可以瀉肝。如炙甘草大棗補脾。黃連枳實瀉脾固矣。而白術(shù)亦可以補脾。石膏大黃亦可以瀉脾。如地黃黃柏補腎。澤瀉瀉腎固矣。而杜仲亦可以補腎。茯苓亦可以瀉腎。臨病用藥。其可以執(zhí)一耶。
附氣滯
蒼天之氣。清凈不息。變?yōu)樵旗F。為雷雨者。山澤濕熱熏蒸也。人身元氣導(dǎo)引血液。升降三為癖。而心腹脅肋刺痛。蓄于下焦。則為腰痛。為脹墜。流乎經(jīng)絡(luò)。則周回刺痛。多因七情飲食。郁為濕熱。成痰與積。起初宜辛溫之藥。開郁行氣?;硖迪e。稍久即以辛平之藥和之。辛寒之藥折之。如此則火易降。氣易平。而病根可除矣。
附氣滯
開郁理氣湯
治氣郁不散。肚腹脹滿。
香附沉香半夏(各一錢)蘇子枳實蘿卜子(各一錢五分)丁香大腹皮藿香(各八分)水煎熱服。
清氣抑肝丸
治氣不消散。凝滯膈上。
青皮桑白皮枳殼(各三錢)檀香山梔仁烏藥(各一錢)半夏曲橘紅白豆蔻(各一錢五分)砂仁(一錢二分)加生姜三片。煎服。
氣滯上焦。以橘紅。枳殼。桔梗。甘草。藿香。香附。黃連。砂仁。枇杷葉。栝蔞仁為氣滯中焦。以木香。檳榔。山楂。枳殼。蓬術(shù)。在兩脅。加青皮。柴胡。龍膽草。芍藥為主。氣滯下焦。以沉香。茴香。川楝子。荔枝核。山梔為主。
諸痛門
諸痛之癥。種種不同。其患有周身骨節(jié)肩背手臂項脊腰肋。心膻小腹之殊。其致痰之由。有風(fēng)寒濕熱燥火。痰血積氣之異。如周身遍體。無所不痛者。此有火或飲酒之人。素有濕痰停積于內(nèi)。又為風(fēng)寒邪氣所侵。以至痰不能周流疏利。留蓄于經(jīng)絡(luò)關(guān)節(jié)之間日久凝滯不散。郁于肩背項脊。腰肋手臂等處。不腫則痛。須令人按之摩之。則熱氣至而痛止。故今之背痛者。痰滯也。必捶打千百。而后散可知矣。不然則為痰。為涎為飲三者之癥。蓋濕邪上浮于肺。隨氣壅嗽。發(fā)動則名為痰。濕邪聚于脾。隨氣溢于口。氣流出不禁。則名曰涎。至于胃為濕邪所乘。而為吐。為嘔。為噦。則名曰飲。此又不可不察。然大要以勝濕消痰。順氣和血養(yǎng)脾為主。外此又有飲食之后。為冷氣所傷。而發(fā)熱身痛。此傷食身痛也。宜消導(dǎo)之。
六脈浮緊。鼻塞身重頭痛氣粗。發(fā)熱身痛者。此傷寒傷風(fēng)身痛也。宜解表之。如病后汗下而身痛者。此氣血虛也。宜調(diào)補之。至于頭痛頭風(fēng)。以發(fā)散為主。心痛即胃脘痛。有舊疾有客寒。有積痰以開郁化痰為主。其腹痛腰脅痛宜溫經(jīng)散寒。熱濕為要。若飲食過多。內(nèi)傷脾氣者。宜消導(dǎo)之。又如小便作痛者。須問小便利不利。小便利者是蓄血。小便不利者。是溺澀。有卒然大痛者。是感寒時痛時止者。是火。若婦人小腹為沖任之海。一遇寒冷則血氣凝結(jié)。為之擊搏而作痛。得溫暖則氣和通。而痛自止。又有胞絡(luò)之間。陰戶之中。為房事所傷?;蛲夂舳粢嗄茏魍?。臀尖盡處。又有所謂尻骨痛有痰有血虛死血不同。學(xué)人宜詳審之
脈云
舉要曰諸痛麻多于沉伏。惟風(fēng)寒頭痛。脈浮而洪。
立方
蠲疼湯
治周身仵痛。
防風(fēng)羌活蒼術(shù)(各一錢)木瓜當(dāng)歸威靈仙烏藥生地(各二錢)白芍秦艽川芎(各八分)水酒各半。煎服。
定疼湯
治肩背項脊痛并背心痛此其寒痰不散。
獨活羌活本(各二錢)川芎甘草防風(fēng)前胡當(dāng)歸(各一錢五分)陳皮肉桂蘇子(各八分)酒煎溫服。
拂疼飲
治手臂腫痛。皆因濕痰濕火或風(fēng)寒凝滯不散。
烏藥南星僵蠶川芎麻黃(各一錢)蒼術(shù)桂枝白術(shù)橘紅(各一錢)竹瀝(一杯)水煎溫服。
活絡(luò)飲
治肢節(jié)疼痛。
當(dāng)歸川芎白芍(酒炒)半夏(姜礬制)南星桑寄生秦艽生地蒼術(shù)(炒各一錢五分)臨服加酒一杯。
降氣湯
治胸膈作痛。脹悶喘急。飲食難進。
木香當(dāng)歸蘇子生地(各二錢)宿砂丁香山楂青皮枳殼大腹皮(各一錢)水煎溫服。
手拈散
治心腹腰脅。兩肋疼痛。并瘀血凝滯。
草果玄胡索五花脂乳香沒藥沉香阿魏(各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煮酒調(diào)送下。
通達(dá)飲
治小腹脹痛。溺澀不通。內(nèi)有蓄血結(jié)聚。
當(dāng)歸桃仁(去尖)大黃(酒煨)豬苓澤瀉木香(各二錢)附子滑石玄胡索(各一錢二分)加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立效飲
治婦人為房事所傷。陰戶內(nèi)脹疼難忍。一服立瘥。
川芎當(dāng)歸玄胡索丹皮姜黃大茴香紅花(各一錢五分)桂心秦艽赤芍(各八分)臨服加煮酒一鐘。
流氣飲
治刺痛。皆因心事憂郁。不得舒暢。而作痛如刺。
白檀香沉香烏藥桔梗(各一錢五分)香附白豆蔻枳殼宿砂蒼術(shù)(各二錢)水煎溫服。
頭痛門
頭居身體之上。為諸陽之會。其位至高。猶山之有巔。木之有杪也。風(fēng)之起也。愈高而愈狂。山巔木杪先得之。故云行如飛。葉落如雨。皆風(fēng)使之然也。頭居上體。為風(fēng)之所先及。然以其會乎諸陽。而不畏寒。故人多忽之。而不知所避。風(fēng)邪一入頭即痛焉。是以頭痛之癥。
風(fēng)痛居多。夫風(fēng)何以能痛也。蓋風(fēng)之為物也善行而數(shù)變也其性易入。其氣易感。頭之諸陽內(nèi)聚而拒風(fēng)。風(fēng)之勢內(nèi)外攻以抗陽。風(fēng)與陽相爭。兩不肯伏。交戰(zhàn)至于高之分。而頭之諸經(jīng)始病矣。以諸陽之強。且不能以勝風(fēng)。而況以諸陰乎。其有氣虛血虛而作痛者。雖系本原之不足。而實風(fēng)之為病也。蓋虛之所在。邪必輳之。使無風(fēng)之入。惟覺眩運而已。何以作痛耶。但其氣血已虛。無力拒風(fēng)。風(fēng)雖入而不與爭。故其痛亦不甚也。其有飲食不消。痰涎涌上而作痛者。非風(fēng)之罪也。宜審而治之。
脈云
內(nèi)經(jīng)曰。寸口脈短者頭痛也。脈經(jīng)曰。陽弦頭痛定無疑。脈訣云。頭痛短澀應(yīng)須死。浮滑風(fēng)痰皆易治。
立方
清巔抑火湯
治血虛頭痛。并偏正頭風(fēng)。
本當(dāng)歸生地川芎(各二錢)防風(fēng)蔓荊子黃連石膏白芍白芷(各一錢)加蔥白五枚。生姜三片。煎服。
千金一笑散
治諸般頭疼并一切頭風(fēng)。
北細(xì)辛人參秦艽甘菊花(各一錢五分)白芷甘草當(dāng)歸薄荷(各二錢)蔥白五枚。煎服。
空青散
治偏正頭痛。年深日久不愈者。并療風(fēng)寒濕熱。頭上及腦痛。惟血虛者。不宜川芎(五錢)柴胡(七錢)黃連(酒炒)防風(fēng)羌活(各一兩)甘草(一兩五錢)黃芩(三兩一半生一半酒炒)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以清茶調(diào)下。
羌活附子湯
治寒冬犯腦痛。及齒痛。名曰腦風(fēng)。
麻黃大附子防風(fēng)白芷白僵蠶(各六分)黃柏蒼術(shù)黃佛耳草甘草(各一錢)升麻(三分)水煎溫服。
點眼丹
治一切頭痛。心腹絞痛。又治攪腸沙。盤腸氣痛疝痛。
牙硝(二錢)麝香朱砂雄黃(各五分)上為細(xì)末瓷罐收貯。臨病以銀簪蘸藥。點兩眼內(nèi)。立時取效。
靈速散
治一切頭痛立愈。
細(xì)茶(一兩水二鐘煎至半鐘去渣)白芷細(xì)辛牙皂紫蘇薄荷(各三錢)煎七分。
風(fēng)入太陽經(jīng)。則發(fā)際痛脈浮緊。惡風(fēng)寒。以羌活為君。川芎。升麻。白芷。防風(fēng)。甘草風(fēng)入陽明經(jīng)。則額前痛。兼鼻痛。脈浮緩。發(fā)熱惡寒。以白芷為君。羌活。升麻。川芎。防風(fēng)為佐。
風(fēng)入少陽經(jīng)。則兩鬢間及額角痛。脈弦。往來發(fā)熱。以柴胡為君。川芎。升麻。羌活。
風(fēng)入少陰經(jīng)。則頭骨緊痛。以細(xì)辛為君。獨活。防風(fēng)。黃柏。白芷為佐。
風(fēng)入厥陰。太陰之交。則頂巔痛。以本為君。升麻川芎。牙皂。甘草為佐。
頭眩門
頭痛之外。又有頭眩。雖無痛苦。而精神眩耀。所見之物。皆顛倒搖動。身如浮云。足如履空。飲食下咽即吐。胸中怏怏。眼花不定。乃其癥也。此為風(fēng)動肝木。根本皆搖。卷痰上升。迷亂清氣故耳。
脈云
左數(shù)熱多。澀芤死血。右實痰積火盛。凡脈溢大者。必眩。
立方
定眩飲
治頭眩眼花。
明天麻青皮薄荷柴胡半夏(各二錢)山茱萸龍膽草枳殼黃連(各二錢)
和榮湯
治氣血兩虛頭眩。
人參當(dāng)歸白術(shù)生地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各二錢)水煎溫服。如有痰。加生姜汁。竹瀝。
止旋飲
治冒雨中濕。實火上炎頭眩不可當(dāng)者。
大黃(酒炒五錢)茶(八錢)枳實(三錢)生姜七片煎服。
咳嗽門
(附哮附喘)有聲無痰之謂咳。有痰無聲之謂嗽。有聲有痰者名曰咳嗽。然謂無聲者。非全無聲也。
咳而易出。聲之不甚響也。謂無痰者。非果無痰也。嗽而費力痰之不易出也。分而言之??葹樵诜?。嗽為在脾。合而言之。肺與脾迭相為用。而又互相為害者也。使肺不受熱。則化氣自清。亦可以利脾。而何至于生痰。脾不受熱。則游溢情氣。自足以滋肺。而何以至于成嗽。
此肺與脾之互相為害也。由是觀之。則脾肺雖分二經(jīng)。而咳嗽總為一病。病之所由。成皆火之所致也。雖然火固能致病矣。而亦有得于外。或傷于風(fēng)?;騻诤疅?。如此之類。種種不同。亦皆歸咎于火乎。殊不知始之者。風(fēng)寒與熱也。而成之者火也。內(nèi)外夾攻。病斯成焉。
而不可以一端求也。然此特論夫咳嗽之由耳。而咳嗽之名非一言之所能盡悉。而數(shù)之有火痰嗽。濕痰嗽。郁痰嗽。頑痰嗽清痰嗽風(fēng)寒痰嗽。酒食痰嗽。干咳嗽時行嗽。瘀血嗽。與大肺脹嗽之異焉。而諸嗽之形癥。又何以別之。蓋火痰嗽者。嗽必面赤。聲多痰少。用力久而后出。脈數(shù)喘急是也濕痰嗽者。喉中漉漉有聲。嗽而易出者是也。郁痰嗽者。胸臆脹滿。
連嗽不出。喉中有喘聲。夜不得眠。上飽下餓者是也。頑痰嗽者。膠住咽喉咯不能出必努力大嗽。而后出少許。如脂膏之狀者是也。清痰嗽者。必待嗽而后出。其痰不稠粘者是也。
風(fēng)痰嗽者。肺氣壅盛。必頓嗽而后出。其痰浮而有沫。狀如津唾。而略稠粘者是也。寒痰嗽者得于秋冬之交?;驗槔溆晁??;驗槔滹L(fēng)所侵?;蚵杜P星月?;蚝烊胨?。其嗽必哮喘。而或肩背覺寒。得熱湯飲之則緩者是也。酒痰嗽者。醉后感冒風(fēng)熱。腹中有酒積。飲濁酒即發(fā)者是也。食積痰嗽者。
每食后則嗽。胸膈不寬。其痰稠粘。覺有甜意。面上蟹爪路。一黃一白者是也。干咳嗽者平素陰血不足。虛火有余。喉中常癢。癢即頻嗽。有聲而無痰是也。時行嗽。發(fā)寒熱鼻塞氣急。瘀血嗽。喉間常有腥氣。肺脹嗽。動則喘滿氣急或左或右眠不得者。此痰與瘀血礙氣而病也。又有嗽而兩脅痛者。名曰肝咳。有嗽而腰軟痛者。名曰腎咳。有嗽而中脘作痛者。名曰脾咳。有嗽而鼻流清涕者。名曰肺咳。有嗽而口苦舌干者。名曰心咳。又有嗽而遺尿者。氣虛也。又有嗽而五心煩熱者。血虛也。凡治病者。當(dāng)精詳而審之。
脈云
肺脈實者。浮大有力。若沉而滑。則痰氣盛也。虛者。弦洪無力。若沉而帶數(shù)。則火郁也。大要浮大者生。沉伏匿者不治。
立方
嚀嗽抑火湯
治肺火上炎咳嗽痰多。午后面赤。
知母栝蔞仁(去油)貝母(各二錢)玄參麥門冬黃芩天花粉山梔仁枳實(各一錢)竹茹桔梗(各八分)生姜三片煎服。
開郁降痰湯
治郁痰咳嗽。胸脅脹懣。并積痰咳嗽。
杏仁(去皮尖)枳殼黃芩(酒炒)蘇子(炒各一錢)桔梗(炒)香附(童便制)貝母(去心)栝蔞仁(去油)山楂(各二錢)甘草(二分)燈心三十莖食后服。
保肺飲
治久患咳嗽。肺金衰弱。上氣喘急??诟珊韱 L抵袔аz?;蚩┏鲺r血?;蛱等缁疑?。將成肺痿。
知母天門冬五味子川貝母杏仁(各一錢)天花粉麥門冬紫菀茸款冬花百合桔梗蘇子阿膠(各八分)水煎溫服。
清氣化痰湯
治酒色過度??人圆恢埂衫咛弁?。
人參沉香青皮(各八分)甘草(二分)知母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錢五分)五味子(二十一粒)蘇子半夏(姜礬制)麥門冬(各一錢)水煎食遠(yuǎn)服。
蘆吸散
治寒痰凝結(jié)肺經(jīng)。喘嗽氣急。午后發(fā)寒。
肉桂明雄黃鵝管石款冬花粉甘草(各等分)上為極細(xì)末。以蘆管挑藥。輕輕含之吸入喉內(nèi)。徐徐以清茶過口。
保真湯
治微微干嗽。骨蒸盜汗。四肢壯熱。飲食少進。氣虛血虧損。
生地熟地黃人參地骨皮白術(shù)(各六分)柴胡黃柏橘紅(各五分)五味(十五粒)甘草(二分)天門冬知母麥門冬貝母白茯苓(各八分)水煎食遠(yuǎn)服。
噙化潤金丹
治諸般咳嗽。久久不愈。此丹能清氣化痰。生液保肺。滋陰降火。止嗽定玄參貝母款冬花麥門冬(各五錢)牛黃(一錢)金沸草知母(各二錢)明硼砂(八分)烏梅肉當(dāng)歸(各一錢八分)上為細(xì)末。以梨汁熬膏為丸。如芡實大。每次一丸。噙口內(nèi)潤化下。
華蓋飲
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胸膈脹滿。頭目昏眩。
赤茯苓桑白皮橘紅蘇子(各一錢五分)干葛桔梗杏仁(各一錢)麻黃(五分)生姜三片食遠(yuǎn)服。
團參飲子
治七情六郁所傷以致臟氣不平??人詽庋?。將成肺痿。憎寒發(fā)熱。羸瘦團參膽星半夏甘草麥門冬杏仁(各一錢二分)遼五味(十五粒)阿膠(蛤粉炒)紫菀百部旋復(fù)花(各一錢)桑葉(經(jīng)霜者五片)生姜五片。食遠(yuǎn)服。
如意丹
治嗽久不愈。諸火上升。口苦面赤。頑痰壅塞。氣逆口疳。
青礞石(過)硼砂款冬花薄荷葉(各四兩)黃芩(酒炒)玄明粉桔梗(各六錢)大黃(酒蒸九次五錢)上為末。烏梅肉搗爛為丸。每服二錢。白滾湯送下。
參蘇飲
治肺感風(fēng)邪。膈中有熱??人月曋?。鼻流清涕。
人參(五錢)紫蘇桔梗干葛前胡半夏枳殼白茯苓陳皮(各一錢二分)甘草(三分)蔥頭三枝。生姜二片。不拘時服。
諸嗽皆宜用桔梗。乃肺經(jīng)之要藥。故不可不用但不可多用。以其為舟楫之劑。能上而不下。不用則不能引藥至肺部。多用則又承載諸藥而不能行。反能作飽故不可多用。
附哮
哮者即痰喘也。甚而常發(fā)者。喉中有水雞聲。牽引胸背是也
附哮
四陳散
治痰哮。
陳茶陳薄荷陳皮陳紫蘇(各二錢)姜十片。煎熟溫服。
必勝飲
治哮癥久久不愈。一服即止。
半夏枳實(各二錢)石膏(三錢)杏仁(去皮尖)茶葉麻黃栝蔞霜(去油)甘草(各一錢)姜五片。不拘時服。
二仙丹
治一切哮癥。
沉香(一兩)萊菔子(淘凈蒸熟曬干。五兩)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為細(xì)丸。每服八分。白滾湯送下。
嘔吐門
(附翻胃)嘔者有物在中。其所來之道遠(yuǎn)。故必嘔而出也。吐者亦有物在中。其所來之道近。故一吐而即出也。分而言之。微有不同。合而言之。同歸于火。飲食痰涎停積不化。胃氣一升。則涌而出矣。其與翻胃相似。而實各有所屬翻胃屬寒。嘔吐屬熱。惟其熱也。故其出也。無定時?;螂S食隨吐?;蚴沉季枚笸?。隨食隨吐者?;鹦凹彼俨患叭胛付闯?。無嘔吐之苦。無揮咯之勞是即吐之謂也。食良久而后吐者?;皙q稍緩。必入胃余時。委曲而出。酸苦萬狀。
傷神勞精。腸卷而腹急。是即嘔之謂也。而所出之物。亦不甚盡惟翻也。則陰氣下結(jié)。水谷暫容。朝食則暮吐。暮食則朝吐?;虺持廖缍?。午時至暮而吐。其吐必盡所食日日如此不少愆期。蓋胃家受寒不能運化。自不容于不出。此翻胃與嘔吐所以不同也。又有吞酸吐酸者何也。蓋飲食入胃。胃弱不能消。而又挾肝火。是以作酸。浮飲停蓄。變?yōu)樗崽怠8位鹕赐?。肝火降即吞。其吞與吐。皆肝火升降之所為也。故治嘔吐者。必治其熱。治翻胃者。
必治其寒。治吞酸吐酸。必抑其肝。而后所投之藥無不中矣。
脈云
關(guān)上脈滑。而大小不勻者。必吐逆。又云。嘔吐無他。寸緊滑數(shù)。微數(shù)血虛。單浮帶芤則有瘀。最忌澀弱。
立方
安胃和中退
治嘔吐。因飲食過多。一時不能克化。胃窄不能容。又挾寒邪于內(nèi)。
山楂檳榔草果藿香白豆蔻(各一錢五分)半夏(姜礬制)南星(泡過)濃樸蘇梗(各一錢)生姜十片。煎服。
姜橘飲
治嘔吐干噦。四肢厥冷。
廣橘皮(四兩)老生姜(六兩)水煎不拘時服。
藿香定嘔湯
治七情傷感氣郁于中。變成嘔吐寒熱眩暈。不進飲食。
人參藿香半夏(各一錢)枇杷葉(五片蜜炙)蒼術(shù)(一錢二分)內(nèi)桂木香橘紅桔梗(各七分)甘草(三分)水煎空心熱服。
加味二陳湯
治氣郁傷脾。飲食停胃。以致嘔吐。
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各八分)藿香梗砂仁濃樸香附(各一錢)山楂肉紅豆蔻(各六分)生姜五片。煎服。
調(diào)胃和中湯
治中脘寒痰。嘔吐不止。
大附子(童便制)橘紅蒼術(shù)青皮草果子丁香半夏(各一錢五分)生姜十片。
六妙飲
治吐嘔不止口渴身熱。
陳皮半夏(姜礬制)黃連(姜汁炒)梔子仁(酒炒)檳榔(各三錢)老生姜(五錢)水煎溫服
附翻胃
丁沉透膈湯
治胃氣不和。痰涎阻隔。翻胃嘔吐。膈噎痞塞。
沉香丁香砂仁人參蒼術(shù)藿香青皮(醋炒)陳皮半夏濃樸(姜汁炒)香附(各八分)甘草(三分)木香草果神曲肉豆蔻(各六分)生姜五片。煎服。
養(yǎng)胃丸
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翻胃嘔吐。
子丁香甘草陳皮神曲(炒)麥芽(炒各二兩)大附子(童便制八錢)砂仁肉豆(面包煨)白豆蔻(各一兩二錢)上為末。生姜四兩。煎湯法為丸。每服三錢??招陌诐L湯下。
虎肚回生丹
治一切遠(yuǎn)年近日翻胃。危篤之極。立救回生。
虎肚(一具泥裹過)母丁上為末。老生姜取汁為細(xì)丸。每服八分酒下。
秘方治翻胃垂危者一服神效。
牛黃鴉片(各五錢)狗寶(六錢)五靈脂(四兩淘凈)上為末。狗膽汁。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姜酒調(diào)下。
霍亂門
霍亂之癥。急于風(fēng)雨。心腹絞痛腸胃并結(jié)。欲吐不吐。欲下不下。手足揮頓滾轉(zhuǎn)煩悶。
頃刻之間。而死生安危系焉。蓋由平日過傷飲食。多勞多氣。一感臭穢。清氣混淆。于是陰陽不調(diào)暢。水火不升降。中氣潰亂。而病斯劇矣。邪在上則吐。邪在下則瀉。邪在中則吐瀉兼作。是皆易治者也。若不吐不瀉。則死在旦夕矣。又有轉(zhuǎn)筋霍亂者。緣筋屬肝水。脾胃暴敗。
則血與氣暴截。無所接濟。故筋急而轉(zhuǎn)縮矣。此尤霍亂中之至重者也。若吐瀉則亦有可治。
倘不吐瀉。必死無疑。大抵霍亂初發(fā)不得用藥。以其氣亂。藥不能理也。
脈云
微而澀或代而散?;螂[而伏?;虼蠖?。洪者為熱。弦者為痛。微弱漸絕死。脈漸大者生。
立方
速驗飲
治寒暑相搏?;魜y轉(zhuǎn)筋。煩渴悶亂。
艾葉(三錢)香薷藿香(各四錢)黃連(二錢)水煎不拘時服。
鹽水飲
治霍亂初起。以此探吐。
食鹽二兩炒干。乘熱投水中。調(diào)和約三碗。令病患連連飲之。一吐即愈。
溉濟湯
治霍亂。虛煩不得眠。
人參(一錢)甘草(三分)竹茹麥門冬半夏粳米(各二錢)生姜五片。煎服。
通脈四逆湯
治霍亂多寒。脈將欲絕。
當(dāng)歸(二錢)北細(xì)辛木通大附子(童便煮各一錢)白芍(八分)甘草(三分)吳茱萸肉桂(各四分)棗二枚。姜三片。不拘時服。
正氣湯
治霍亂吐瀉不住。
陳皮蘇葉澤瀉山楂蒼術(shù)(各一錢)藿香濃樸(姜汁炒)半夏(姜礬制各一錢五分)甘草(三分)老姜五片。煎服。
蒸臍法
治霍亂欲絕。但胸中微有熱氣。用鹽填平臍中灼艾不計壯數(shù)即蘇。
針法刺少商穴出血立愈。干霍亂藥不能治。惟此神效屢試屢驗。
少商二穴。在大指端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許。白肉宛宛中刺之。
噎膈門
(附梅氣)噎者咽喉噎塞而不通。飲或可下。食則難食也。膈者。胃口隔截而不受。雖飲食暫下。
少頃復(fù)吐。而不能容也。求其所以致病之由。要皆憂郁不開。思慮太過。忿怨不伸?;蝮@恐時值。變故屢遭。汲汲遑遑。無安寧之日。以致內(nèi)氣并結(jié)于上焦。而噎膈之癥斯成矣。此皆處于逆境者然耳。至于素享富貴之人。亦有是癥者何哉。必因濃味所傷。酒色過度。虛火用事。
真陰消鑠。以至血液干枯。頑痰膠固。結(jié)于咽喉之處。則成噎結(jié)。于胃口之處。則成膈。又有不因酒色而得者。亦當(dāng)以血枯痰膩。及氣郁治之。但審其所得之由。及觀其所稟之濃薄。方可用藥。如瘦人多火。其血亦干。亦有因火而生痰者。肥人多濕。其痰易結(jié)。
亦有因濕而生滯者。窮困之人多憂郁。經(jīng)營之人多思慮。不得志之人多慎怨。遭變故之人多驚恐。好酒之人多痰火。好色之人多積血。嗜味之人多宿食。使氣之人多惱怒。當(dāng)細(xì)審而治之。不可以一端求也。又有所謂鼠噎者。見人即不食。背人即私食之。乃食鼠殘中毒所致。
又豈可用一例治之乎。凡治此癥。以開郁消痰。順氣潤血為主斯。得竅妙矣。
立方
透關(guān)散
治噎膈不通。痞滿氣結(jié)。飲食難下。
白豆蔻子丁香沉香(各四錢)青皮(醋炒)香附(醋炒)橘紅枳實(各五錢)青礞石(過三錢)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煮酒送下。
神仙蒸臍法
治噎膈。極危重癥。服藥不效。用此法神驗。并一切五勞七傷。諸虛百損。遺精白濁。痞塊蠱脹。中風(fēng)不語。婦人赤白帶下。效妙種種。不能盡述。
大附子(一個重一兩童便浸焙)人參白茯苓鹿茸青鹽蓮蕊真川椒(各一錢)上為細(xì)末。填入臍中。外用槐錢蓋上。將蘄艾灸五壯為度。
黃金散
治噎膈。湯水不能下。
螺螄(淘凈養(yǎng)于瓷盆內(nèi)俟吐出殼內(nèi)之泥曬干五錢)牛黃(五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燒酒送下。
又方治鼠噎。
鼠糞(燒灰存性)萊菔子(炒)白豆蔻(炒)沉香(各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招木扑拖隆?/span>
分氣飲
治遠(yuǎn)年近日噎膈神效。
藿香枇杷葉貝母(去心)陳皮(各一錢)當(dāng)歸濃樸(姜汁炒)沉香香附(醋炒)蘇子(炒)白豆蔻(各一錢五分)生姜五片煎服。
二豆靈丹
治噎膈如神。
雄黃(二錢)百草霜(五錢)乳香砂(各一錢五分)烏梅(十二個)綠豆黑豆(各四十九粒)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噙口中。不待化盡。以白面餅浸濕壓下。坐功取效。凈心少坐。用意在丹田。直穿過尾HT。尾HT行至泥丸。并九宮一轉(zhuǎn)。落下口中。虛咽一口送下。引至丹田。少停再行。如此三十六遍。每日做七次。夜間做五次。七日全愈。驗過數(shù)人。效妙通神。
附梅氣
梅氣。乃七情所傷。痰氣郁滯。結(jié)在咽喉之間。吐不出。咽不下者。是也。
附梅氣
加味二陳湯
治六郁七情。神思所傷。結(jié)成痰芥芥喉中??┲怀?。吐之不下。
白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濃樸桔梗枳實黃芩貝母(去心)蘇子(各一錢二分)甘草肉桂(各二分)生姜三片。煎服。
丁香透膈丹
治一切梅氣。
檳榔半夏(姜礬制)木香砂仁(炒研)枳殼(二兩芭豆四十九粒入內(nèi)紫好酒醋煮干去芭錢)上為末。每服一錢六分。姜湯送下。
脾胃門
五臟之有脾胃。猶五行之有土也。天一生水。得土之五而成六。地二生火。得土之五而成七。天三生木。得土之五而成八。地四生金。得土之五而成九。天五生土。復(fù)得土之五而成十。五行無土。不能成五行。五臟無脾胃。不能資五臟。脾胃者。五臟之本也。心肝肺腎不能容飲食。能容之者。脾與胃也。飲食入于脾胃。而精氣行焉。味之咸者。先入于腎。所謂水得土而成水也。味之苦者。先入于心。所謂火得土而成火也。味之酸者。先入于肝。所謂木得土而成木也。味之辛者。先入于肺。所謂金得土而成金也。味之甘者。本宮受之。而實所以調(diào)和五臟。所謂土又得土而后成也。夫然后腎水常滋。心火常凈。肝木調(diào)達(dá)。肺金清潤。而周身脈絡(luò)無不貫通。病無自而作矣。故善保身。惟養(yǎng)脾胃而已。若不節(jié)勞即傷脾。而四肢于是乎倦怠。不節(jié)食即傷胃。而中脘于是乎痞塞。濕土之氣郁而不發(fā)。則鼓脹黃膽之疾成。濕土之氣潰而下注。則痢疾瀉泄之病作。而脾胃之癥此為極矣。不但已也。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由是為腰痛。為煩渴。為膀胱脹滿。而腎斯病矣。為恍惚。為怔忡。為煩燥。而心始病矣。為吞酸。為吐酸。為脅脹。為多怒。而肝始病矣。為咳嗽。為喘急。為呃逆。而肺始病矣。五臟之病。雖亦有自為病者。未可皆歸罪于脾胃也。而病之始于脾胃者居多焉。人其可以不調(diào)理脾胃乎。要而言之。飲食勞倦。皆宜有節(jié)。而二者之間又以節(jié)飲食為至要蓋胃居脾下。飲食之所聚也。而克化之權(quán)。則在于脾。脾覆乎胃運闔辟之機。無一時而不動。胃火上升。脾火下降。氣常溫暖是以飲食易消。若嗜味而過飽。則充塞胃口。上礙于脾。脾雖欲動。不能動矣。其能以克化乎。此所以調(diào)理脾胃。又莫先飲食之節(jié)也。
脈云
脈喜沉細(xì)而緩。帶洪數(shù)者。即是病至。
立方
加味四君子湯
調(diào)理脾胃。進飲食。
白茯苓白術(shù)人參(各一錢二分)甘草陳皮濃樸蓮子(各一錢)水煎溫服。
參苓白術(shù)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蛲聻a日久。大病后調(diào)理。
人參白術(shù)(土炒)茯苓(去皮)山藥(炒各八錢)甘草(五錢)桔梗白扁豆(炒)蓮子(去心炒)薏苡仁(炒各一兩)上為末。每二錢??招拿罪嫓拖隆?/span>
平胃散
和胃健脾。祛濕消食。
蒼術(shù)(米泔浸炒)陳皮(各一兩)甘草(炒三錢)濃樸(姜汁炒八錢)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滾湯送下。
香橘飲
治脾臟不和。飲食不進。神思困倦。
白茯苓香附(各一錢五分)石斛橘紅人參砂仁(各二錢)棗二枚。煎服。
調(diào)中和胃丸
治脾胃不和。食后反飽。肌肉漸瘦。酒后泄瀉。
白術(shù)(土炒)蒼術(shù)(炒)半夏(姜礬制)濃樸(姜汁炒)砂仁(炒)白豆蔻(炒)廣木香薏苡仁(炒)澤瀉(各一兩五錢)肉豆蔻(面包煨)沉香山藥(炒各八錢)上為末。以水法為丸。每服二錢五分??招陌诐L湯送下。
升陽益胃湯
治脾虛胃弱。逢春口淡無味。遇夏炎天惡寒。
黃人參半夏神曲當(dāng)歸(各一錢)黃連柴胡升麻草豆蔻陳皮甘草(各八分)棗五枚煎服。
心痛門
(附怔忡驚悸健忘附顛狂附邪祟)心痛者。非真心痛也。乃心胞絡(luò)與胃脘痛也。然果何以知之。蓋心胞絡(luò)護捧其心。脈絡(luò)相系位居心之四旁?;疠d痰而上升。礙其所居。胞絡(luò)為痰相軋。故脂膜緊急而作痛。遂誤認(rèn)以為心痛也。胃脘近心。位居心下。而絡(luò)于脾。飲食過多。不能克化。傷乎胃脘。病根常在。略傷飲食。即悶悶作痛。亦誤認(rèn)以為心痛也。大抵痛而有痰。常覺惡心。嘔去痰即寬者。即為之心胞絡(luò)痛也。痛而作飽。時時噯氣。直至饑而緩者即謂之胃脘痛也。又有痛時得飲熱湯酒而稍緩者。乃寒氣客于心脾之間也。又有心頭作痛。其痛應(yīng)于背心者。乃憂郁悲思積而成病也。又有心頭急痛。唇白毛豎口吐黃水者。乃蟲之為害也。又有心頭結(jié)疼。逆氣上騰。如蟲攪擾。自覺胸中唧唧作聲者。非蟲也。乃死血隨氣而動也。又有一月一發(fā)?;蛞辉聝砂l(fā)?;蚨乱话l(fā)。其發(fā)也。疼極悶死。搔爬無措。涎水一涌而即蘇者。乃寒積于心脾之間。安堵不動。一為惱怒勞倦所傷。則寒痰乘勢涌起。泛溢胃口。迷塞心竅故悶疼而欲死。涎水一涌而出。則胃口漸寬心竅漸通。而復(fù)蘇也。凡此皆可施治。惟平素原無心痛之疾。卒然大痛無聲。面青氣冷。切牙噤齒。手足如冰冷者。乃真心痛也。蓋寒邪直犯君火。旦發(fā)則暮死。暮發(fā)則旦死。不救之癥也。
脈云
沉細(xì)小吉。浮大弦長者兇。死血痛者。左手脈必澀芤。熱痛者。左手脈必數(shù)。積痰痛者。右手脈必實大。氣食痛者。肝部必弦。其氣口脈必緊。
立方
八寶蠲痛湯
治七情傷感。六氣為病。心疼腹痛。不可忍者。
玄胡索乳香甘草沉香(各一錢二分)官桂(八分)陳皮當(dāng)歸白豆蔻(各一錢)
補心湯
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養(yǎng)心。故心痛四肢厥冷。
當(dāng)歸生地(各四錢)白芍玄胡索烏藥丹皮遠(yuǎn)志茯神(各一錢)龍眼肉五枚。煎服。
愈痛散
治急心痛。并胃脘痛。
高良姜玄胡索五靈脂(各一錢五分)蓬莪術(shù)當(dāng)歸(各二錢)甘草(一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招木扑拖隆?/span>
秘方治九種心疼。水米不下。痛不可忍者。一服立愈。
沉香子丁香(炒)阿魏(各五錢)大茴香(炒)石菖蒲廣木香乳香檀香(各四錢)川椒(二錢)砂仁(炒)玄胡索(各三錢)上為末。好醋為丸。每服一錢。白滾湯送下。
扶陽助胃湯
治一切心疼等癥。
附子(童便制)干姜(炮各一錢五分)草豆蔻益智仁(炒)人參甘草白芍(酒炒)官桂(各一錢)吳茱萸陳皮白術(shù)(土炒各五分)水煎溫服。
又方黃連(酒炒)山梔仁(炒黑)吳茱萸(炒各五錢)荔枝核(存性二錢)上為細(xì)末。姜汁為丸。每服一錢。老酒送下。
附怔忡、驚悸、健忘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yǎng)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怔忡驚悸之所厘端也。曰怔忡。曰使人有怏怏之狀。是則怔忡。心虛而郁痰。則耳聞大聲。目擊異物。使人有惕惕之狀?;蝌嚾欢S驚動。是則為驚悸。又有所為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語不知首尾是也。治之之法。怔忡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驚悸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健忘者。與之定志安神之藥。總之要在調(diào)養(yǎng)心血。和平心氣而已。
痞塊門
(附嘈雜附呃逆)痞者否塞之意也。從病從否。故有痞之名焉。又以其堅實有形。故又名之曰痞塊。然是物也自成塊。各自成塊者易治。并而成塊者難消然果何以辨之。察其脈視其形而已矣。脈弦為痰。脈滑為食。脈芤為血。三脈俱見。則并而成塊也。以其形而言之。宿食成塊者。居于中脘視之則無形。按之則有質(zhì)。在腸胃之間。以人之飲食。皆入于胃。故不在皮里膜外。其在皮里膜外者。皆痰與血。
蓋痰能流注于脂膜血能營運于皮肉。痰積而不流。則脂膜之間為其所據(jù)。而有形可見。血瘀而不行。則皮肉之間為其所礙。而亦有形可見也。欲辨痰與血之異亦審其痛之何如耳。痛甚者為血。痛不甚者為痰。又手推不動者為血。手推易動者為痰。以熱物熨之而痛緩者為血。熨之而無所覺者為痰。此痰與血之辨也。若痰血相成者。何以辨之。塊之所漸而大者是也。蓋先有死血。而又有痰。以裹之則以漸而大。先有積痰。而又有血。以并之亦以漸而大。若單是血?;騿问翘?。無相并相裹之物。只如初起之形而已。何至以漸而大乎。然宿食成塊。亦未有不資于痰與血者。是何也。蓋飲食所傷者。惟中脘作痛。或按之硬實而已。初未嘗如彈丸之形者。使不資于痰與血。何以成塊乎。必先有硬飯?;螋~與肉?;蝠Q飩米團之類。一時失嚼誤咽。
停于胃中。經(jīng)月不能消化。礙其道路。血流過其處。
又裹一層。痰與血共相裹之。則不能不成塊矣。裹一層則大一層。故始如彈丸。久則如杯如碗。其初尚隱于胃中。猶有質(zhì)而無形。其后漸大。則腹皮頂起。而形外見矣。又有時升時降。時隱時見者。乃氣塊也?;蜃蠡蛴?。或上或下。按之不見塊。不按又若有形。而漉漉作聲。乃停飲也。非塊也。此才論其塊云耳。然以其在人而言。則雖各有專病。又不可拘也。如婦人之塊。多惡血而亦有氣成者。小兒之塊。多食積而亦有痰成者。易怒之人。多氣癖而亦有血成者肥胖之人。多痰飲而亦有食成者。當(dāng)問其得病之由?;蚺紓场W源巳斩鹗家??;驓軞庹?。自此而起?;蚺家蜇?fù)重勞力。自此日而起者?;蚱剿赜杏籼的z固。偶發(fā)作而起者。在婦人。必審其月事之通閉。在小兒。必審其飲食之多寡。皆當(dāng)以意求之不能盡述也。
脈云
經(jīng)曰。積塊之脈必結(jié)伏。見在左。塊居左。見在右。塊居右。此其驗也。
立方
磨平飲
治死血成塊。奔走作楚。
紅花桃仁山楂蘇木(各二錢)京三棱蓬莪術(shù)枳殼香附烏藥(各一錢五分)水煎空心服。
萬靈丹
治痰積成塊。
半夏(姜制)南星(姜汁炒)瓦礱子()青礞石()沉香(銼各二兩)青皮(醋炒)莪術(shù)(醋煮)三棱香附(醋炒)白芍(各一兩二錢)上為末。醋打糊為丸。每服二錢??招木扑拖隆?/span>
立消丸
治飲食積聚成塊。
檳榔草果(炒)山楂肉萊菔子(炒各二兩)阿魏(酒煮化一兩)三棱莪術(shù)(醋煮)廣木香青皮(醋炒)香附(各一兩五錢)上為末。神曲六兩。打糊為丸。每服三錢。姜湯送下。
化痞丸
治積氣成塊。并瘧母而成痞塊者神效。
黑丑(半炒半生)檳榔沉香阿魏(各一兩)針砂(醋炒五錢)官桂青皮(醋炒)白術(shù)(土炒)蒼術(shù)(米泔浸炒)枳殼(麩炒)半夏(姜制各一兩二錢)上為末。醋打面糊為丸。每服二錢。空心姜湯送下。
秘方消痞膏藥
內(nèi)服丸子。外以膏藥貼在塊上。內(nèi)外挾攻。定然消熔。
紅花蓬術(shù)三棱當(dāng)歸(各四兩)兩頭尖五靈脂穿山甲川烏生地丹皮巴豆肉木鱉子(各一兩)前藥為咀片。以麻油斤半。浸五日。熬枯去渣。再用文武火煎至滴水成珠。再入后藥。
阿魏沉香(銼末)乳香(研各一兩)蘇合油麝香(研細(xì)五錢)廣木香(銼末)子丁香(研細(xì))檀香(銼各一兩五錢)前八味。俟藥油熬致滴水成珠。緩緩加入。即成膏矣。
附嘈雜
凡嘈雜皆因心脾二經(jīng)虛火發(fā)動。兩手寸關(guān)脈來弦滑是也。
附嘈雜
調(diào)脾抑火湯
治脾氣不足。心中不時嘈雜。
白茯苓黃連山梔仁白術(shù)(各二錢)陳皮黃芩甘草(各一錢)水煎不拘時服。
又方治心血少。胃口嘈雜。不時索食。
黃連(姜汁炒)當(dāng)歸人參白術(shù)(土炒各二錢)龍眼肉五個。煎服。
腹痛門
腹位于人之中。而統(tǒng)于脾胃。水谷之府也。有寒客之。則阻不行。有熱內(nèi)生。郁而不散。
有食皆能作痛。又有蟲痛。暑痛。疝痛。積聚痛。絞腸痛。痢痛。腸癰痛。種種不一。皆宜辨之。綿綿痛而無增洞。以熱手熨之稍止。脈細(xì)沉而遲。小便清白自利者寒也。時痛時止。痛處亦熱手不可近。日干舌燥。小便赤澀。大便閉。或肛門如燒者火也。胸膈飽悶。以手重按愈痛。欲大便利后。則痛減者食也。痛有常處。遇夜益甚。腹膨小便利。脈澀者。死血也。阻滯氣道小便不利。其脈滑者痰也。痛連兩脅?;蚬プ⒀?。其脈弦者怒也。若平素慎于飲食。而視其肢體瘦弱。又不飽悶。但偎偎作痛。如細(xì)筋牽引者。血虛也。若肚腹常覺空虛。似餓非餓。翕翕作痛。呼吸如無氣力者。氣虛也。面黃肌瘦。肚大青筋。往來絞痛。痛定能食面生白斑。唇白毛豎。嘔吐清水蟲也。暑痛傷暑。積聚痛有形可按。疝痛引丸。絞腸沙痛。
不吐不瀉。痢痛后重。腸癰痛。臍生瘡。小便如淋。大概大腹痛。屬太陰。多食積外感。臍腹痛。俱少陰。多積熱痰火。小腹痛。屬厥陰。多瘀血及痰。與溺澀臍下。如此推之。則寒熱虛實朗明矣。
立方
千金飲
治寒氣客于臟腑。腹中絞痛。或作嘔吐。
廣木香(磨水)烏藥(各二錢)干姜肉桂(各一錢)白芍(炒)砂仁(炒)甘草木通(各一錢五分)水煎不拘時服。
拂手湯
治濕流入胃經(jīng)。腹中作痛。時疼時止。
大黃(酒蒸三錢)青皮(醋炒)石膏()黃連(酒炒)甘草白芍濃樸(姜汁炒各二錢)水煎不拘時服。
棱術(shù)飲
治飲食凝積。結(jié)聚腸胃。并有寒邪。滿腹痛不可忍。
檳榔三棱蓬術(shù)草果(各一錢)山楂白芍麥芽陳皮砂仁廣木香(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水煎熱服。
至寶飲
治瘀血凝結(jié)。肚腹絞痛。如剜割者。
桃仁當(dāng)歸川芎紅花(各一錢二分)烏藥蘇木青皮大黃(酒蒸各二錢)酒水各一鐘煎服。
摩痛飲
治濕痰腹痛。
陳皮半夏甘草白芍(各一錢)香附蒼術(shù)濃樸膽星青皮烏藥(各二錢)水煎熱服。
化蟲丸
治腹中有蟲。疼痛難忍。唇生白斑。嘔吐清水。
廣木香檳榔雷丸山楂肉蓬術(shù)烏梅肉黑丑(炒熟各一兩)楝樹根甘草(各五錢)上為末。燒酒加黑沙糖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五更時白滾湯送下。
神仙蒸臍法
治一切肚腹疼痛。母論虛實。氣血痰食等癥。一蒸即愈。屢屢神驗。(方
靈妙飲
治腹內(nèi)作痛。而兼瀉。
白茯苓蒼術(shù)豬苓白豆仁(各一錢五分)澤瀉濃樸木通沉香(各一錢)甘草肉桂(各七分)生姜五片。食前服。
秘方參附丸
治氣血虛極。寒邪凝結(jié)臟腑。終日腹疼。諸藥不效。
大附子(童便制)人參白芍(酒炒各一兩)肉桂(炒七錢)當(dāng)歸(二兩)甘草(八錢)真沉香(一兩五錢)上為末。蜜丸每服二錢五分??招陌诐L湯送下。
凡痛宜用芍藥甘草。乃腹痛要用之藥。蓋芍藥味酸。能于土中克木。甘草味甘。甘先入脾芍藥甘草。名曰戊己湯。統(tǒng)治諸腹痛。而血虛腹痛者。猶效為甚也。
蟲門
(附好吃壁泥生米茶葉)蟲動物也。草木水土之中宜有之。何為而有于人之腸胃中乎。蓋蟲者。亦得天地之氣。
以成形者也。而形不自成。必假于物而后成。如草腐而生螢。雀死而生蛤魚爛而生蛆。皆舊有形之物。感陰陽之氣。而后形體成焉。人身小天地。而人之氣。即天地之氣也。然則蟲之生于腸胃中者。亦豈無所假而成哉。飲食入胃。不能消化。如魚肉醢生面硬飯之類。停積于中。濕熱相感。稠粘膠固。資熱血以相成。得生氣以陶熔。則不動之物。悉成能動之形。頭尾皆具。而渾然一蟲類矣。其始也。因飲食而變。其既也。賴飲食以養(yǎng)。絞擾蟠結(jié)。食人精氣。飲人膏血。壞人臟腑。夭人命壽。蟲之為害??蓜傺栽?。大凡難化之物。皆能生蟲。不但肉醢面硬飯之類而已。若誤吞頭發(fā)羽毛。尤其易生者也。不特此也。雖無質(zhì)之物。亦能生焉。如濃茶濁酒。本無質(zhì)者。而所澄之腳。最能成病。故有茶癖。酒積之癥。久之亦變?yōu)橄x。
成于茶者。常思食茶。成于酒者。必酷嗜酒。一日不獲所欲。則一日不能暫安。此其癥也。
又有所謂癆蟲者。又何所自而生耶。蓋癆蟲即尸蟲也。勞疾之人多瘀血。瘀血不消。得火煉。遂成細(xì)蟲。其色變赤。無翼而能飛。或隱或見。其來也不測。皆血之所化也。以其為血所化。故此諸蟲則甚靈焉。血統(tǒng)于肝。則藏魂。故比蟲者魂之所根據(jù)也。病患既死?;觌S蟲出。好覓同氣。同氣之親。不幸而染之。則成傳尸癆癥。此又蟲之可畏也。然蟲病患常有之。
何以灼知其真而藥之耶。必有形癥可見也。蟲病之人面黃肌瘦。唇白毛豎。容顏不澤。臉多白印。時覺惡心口吐清水?;蛐母姑浲?。飲食不為肌膚或頭發(fā)猙獰。灑淅惡寒?;蝾~面生瘡。濕癢沿連。皆其癥也。如此詳察。則可以用藥矣。
立方
尋蟲散
治大人小兒。腹內(nèi)諸蟲。
白丑(一半炒)黑丑(一半炒)雷丸檳榔(各一兩)廣木香(五錢)上為末。每服三錢。黑沙糖調(diào)下。
檳楝飲
治諸蟲積久。肚腹脹大。
檳榔(五錢)苦楝根(六錢向東南者洗凈)水一碗。入黑糖少許煎服。
寶鑒化蟲丸治蟲咬心痛。
鶴虱(去土)檳榔苦楝根(各一兩)白礬(枯過三錢)胡糊(炒八錢)上為末。米糊為丸。如粟米大。大人服八分。小兒服三分。米飲湯送下。
又方治小兒口中常吐出蟲。
黑錫灰檳榔(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花椒煎湯送下。
追蟲至寶丹
治五臟諸蟲。面黃膚瘦。四肢嬴。肚腹膨脹。飲食減少。蟲咬心疼。瘕積塊。并皆治之。
大黃(四兩)雷丸檳榔廣木香玄胡索山楂(各二兩)貫眾(去土)黑丑(半生)三棱(醋炒)使君子肉(各一兩五錢)蛇含石(醋淬五次一兩)上為末甘草煎水為丸。每服三錢。五更時白滾湯送下。
又方治好吃壁泥。
黃泥(一斤)砂仁(四兩泥炒)上為末。黃連熬膏為丸。每服二錢。五更糖湯下。
又方治好吃干茶葉。并茶癖。
寒水石()蒼術(shù)(炒)黃芩(酒炒)薄荷葉膽星(各三錢)白芍(酒炒)朱橘皮使君子肉(各五錢)上為末。黑沙糖神曲。打糊為丸。每服。空心糖湯下。
祛蟲丹
治小兒疳蟲。面黃肌瘦服之良。
鼓脹門
(附水腫)鼓脹又名單腹脹。以其中虛外堅。有似于鼓也。鼓脹之作。有得于食者。有得于氣者。
有得于氣食兼并者。有先傷于色。而后傷于食者。有先傷于食。而后傷于色者傷于食。則食不能消。而胃氣以窒。傷于氣。則肝經(jīng)受病。而痞塞不通。傷于氣食。則肝家有余。脾家不足。
以有余之肝木。克不足之脾土。則氣愈結(jié)。而食愈不化。由是膨脹緊急。而病日益深矣。先得于食。而后傷于色。則脾先病。而腎繼之。中脘先脹。而后及于小腹。先得于色。而后傷于食。則腎先病而脾繼之。小腹先脹。而后及于中脘。若氣與食色三者俱傷。則一齊而發(fā)。中脘小腹兩脅盡脹。此病之尤重者也。三者之中又有虛實之分。虛者殼殼然堅而不痛。氣滿按之則陷而軟。實者內(nèi)挾宿食或瘀血邪實于內(nèi)。按之不陷而硬痛。又有眼下忽如臥蠶狀者。必發(fā)水腫。然水何自而來耶。蓋人身真水真火。消化萬物以養(yǎng)生。脾土虛弱。則水流為濕。火炎為熱。濕熱郁結(jié)經(jīng)絡(luò)。濁腐之氣。津液與血。皆化為水。水積妄行。面目虛浮。流于膜外遍身。皮膚光腫。手按成窟。隨手而起。上則喘急咳嗽者何也。蓋金生水。脾病則肺失降下之令。故喘嗽。下則足膝腫者何也。蓋腎主水。脾病則濕熱下注。故腫。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屬手三陽經(jīng)也。治宜辛寒散結(jié)行氣??嗪疄a火燥濕。陰水先腫下體。腰腹脛。屬足三陰也。治宜苦溫燥脾或辛熱導(dǎo)氣。故男從腳下腫起。女從頭上腫起也。逆陰陽微妙。欲知其死生何以斷之。曰鼓脹之病。臍滿者重。臍突者死。發(fā)熱者重。腹如墻壁堅硬者死。水腫之病。手心足心平滿者死。面黑肉硬腹多青筋者死。此斷死生之大訣也。大法治鼓脹者。
以實脾去濕寬膨利水為主。不可過于克伐。治水腫者。以行水為主。而后補之。如此治法。
萬無一失矣。
脈云
脈宜浮大。忌沉細(xì)。經(jīng)云。水氣浮大得延生。沉細(xì)應(yīng)當(dāng)是死別。
立方
胡蘆酒
治單腹脹初起。一服立消。
苦葫蘆(一個。去蒂如蓋。內(nèi)盛老煮酒。原以蒂蓋上。隔水燉滾。乘熱飲酒吐利后即愈
舒中益元湯
治氣虛中滿。肚腹膨脹。朝寬暮急肚大筋青。
人參白術(shù)(土炒)肉桂(各一錢)萊菔子濃樸(姜汁炒)澤瀉(各一錢二分)水煎
實脾飲
治蟲脹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一切腫脹。忌食鹽醬。
檳榔白術(shù)干姜大附子草果(各一錢)廣木香白茯苓濃樸蒼術(shù)(各一錢五分)水煎空心服。
五子十皮湯
治一切蟲脹。并氣虛中滿。單腹脹。
茯苓皮草果皮牡丹皮生姜皮大腹皮地骨皮木瓜皮木通皮五加皮(各一錢)甘草皮(五分)大腹子車前子葶藶子紫蘇子菟絲子(各一錢二分)加燈心三十莖。
空心服。
四炒枳殼丸
治氣血凝滯。變成鼓脹。
枳殼(四兩。分作四處。)一分蒼術(shù)(一兩。同煮干炒黃色。去術(shù)。)一分小茴香(一兩。同干。炒黃色。去卜子。)香附(醋炒二兩)檳榔玄胡索三棱(各一兩)上為末。好醋同老米打糊為丸每服二錢。空心白滾湯下。
換金丹
(秘方)治一切鼓脹神效。
廣木香青皮(醋炒)蘆薈肉豆蔻(面包煨)麥芽(炒)神曲(炒)山楂肉千金子(去殼油各三兩)白術(shù)(土炒)黃連(各二兩)檳榔(一兩)沉香(七錢)黑蟬七只。洗凈入雄豬肚內(nèi)。扎口煮半熟。取出去蟬骨與腸。再同煮極爛。和前藥搗為丸每服五分。白滾湯送下。加至一錢止。如上膈脹白豆蔻湯下。下膈脹砂仁湯下。此丸服后。要合參苓白術(shù)散間服。(方見脾胃門)
珍珀活命丹
治單鼓脹。
牛黃琥珀珍珠蟾酥朱砂(各一錢)螻蟈(七個)地鱉蟲(七個)上為細(xì)末。人乳為丸。每服五分??招陌诐L湯送下。
二丑奪命丹
治氣蠱。血蠱。大小便不通。面足浮腫。肚大青筋。痰喘氣急。飲食不進。服此丸忌鹽醬房勞。發(fā)物葷腥。百日之外。
木通香附(醋炒)大黃草果(炒)芫花檳榔澤瀉(去毛)紅芽大戟小芽皂甘遂(各一兩)黑丑(炒)白丑(生用各五錢)雷丸(三錢)上為末。以白酒醬同老米。打糊為丸。每服二錢。白酒送下。瀉三四次。第二日服補脾丸藥藥。如脹腫不消。以陳壁土煎水服之。即消散矣。
又方治鼓脹小便不通。急脹如鼓。
石(五錢)琥珀(二錢)沉香(三錢)白檳榔木香(各一錢五分)麝香(五分)螻蟈(即土狗二十個)上為末。以白酒醬為丸。每服一錢五分。陳香丸湯送下。
神仙蒸臍法
治鼓脹。服藥難于取效。內(nèi)服換金丹。外用此法。(方見噎膈門)
紫金錠
治鼓脹初起。姜湯磨服四錢。(方見痰門)
秘效丸
治肚腹脹大。小便短澀。臍凸氣喘。夜不得臥。
橘紅青皮(醋炒)砂仁(炒)枳殼(麩炒)桑白皮草果仁(炒)檳榔(各一兩)芫花大腹皮茯苓皮濃樸丁皮(炒)肉桂(炒)南木香蒼術(shù)(米泔浸炒)益智仁(各八錢)上為末。醋打面糊為丸。體濃者五錢。體弱者三錢。第一服消上部蔥湯下。第二服消中部陳功。輕者不三服而愈。
婦人有氣鼓血鼓。方與論并見婦人門。
附水腫
水腫之病。有因鼓脹而得者。有不因鼓脹而得者。視其眼高起如臥蠶狀者。必發(fā)此癥。
論大法宜實脾利小水。寬膨去濕順氣。然病勢至此。則水氣用事。真氣無權(quán)矣。
附水腫
祛水飲
治腰以上腫。身熱氣在表。宜發(fā)汗而愈。
麻黃(去節(jié))柴胡(各一錢)升麻(八分)防風(fēng)山楂(各三錢)生姜五片煎服。
消腫湯
治腰以下腫。小便不利。
豬苓澤瀉木通車前子葶藶子(各二錢)地骨皮五加皮生姜皮海金沙枳殼(各一錢)燈心三十莖??招姆?。
琥珀丸
治一切水腫。小便不通。大便溏瀉。氣喘等癥。
大戟芫花(醋炒)海金沙(炒)白丑(微炒搗末水牛尿浸焙干各二兩)琥珀(八錢)黃連(酒炒)滑石(各一兩)肉桂(五錢)上為末。以木通一斤。煎濃湯法為丸。每服二錢??招陌诐L湯下。
扶脾逐水丸
治通身水腫。氣望上逆。小便竟無。日不能食。夜不能臥。
白茯苓云白術(shù)山藥苦葶藶花椒目巴戟(各五錢)黃連黑丑(各八錢)北五味(二錢)海金沙澤瀉(各一兩)上為末。荷葉煎湯為丸。每服三錢。空心白滾湯下。
尊重丸
治一切腫脹。小便澀。大便閉。并單腹脹。
沉香丁香人參檳榔廣術(shù)香青皮陳皮枳殼白芷車前子苦葶藶?zāi)就ǔ嗌蠟槟=蚝秊橥?。每服二錢??招陌诐L湯下。
治水腫照各經(jīng)加藥法。
如從陰腫起。其根在腎。加澤瀉。從面腫起其根在肺。加桑白皮。從四肢腫起。其根在脾。加大戟。從背腫起。其根在膽。加雄黃木通。從胸腫起其根在皮膚。加茯苓。從腹中腫起。其根在脾與胃。加花椒目。從口唇腫起。其根在小腸。加巴戟。從腳腫起。其根在心。加葶藶。從脅腫起。其根在肝。加芫花從腰腫起。其根在胃。加甘遂。從臍腫起。其根在大腸。加姜皮。從頭目腫起。其根在心肺。加羌活。從膈至小腹腫起。其根在膀胱。加海金
脅痛門
肝藏于內(nèi)。外應(yīng)乎脅。脅之所在。肝之所在也。所藏者血。所屬者怒氣。撲跌斗毆。內(nèi)傷乎。藏于肝部。則雖無瘀血。而亦痛矣。然何以辨其為血與氣耶。蓋瘀血作痛者。痛而不膨按之亦痛。不按亦痛。其痛無時而息也。怒氣作痛者。痛而且膨。得噯則緩。已而復(fù)痛。其痛有時而息也。此非血與氣之辨乎。然有左脅痛右脅痛。左脅痛甚者。必是肝火盛。木氣實。
右脅痛甚者。必是痰流注。并食積。兩脅走痛者。必痰飲也。又有季脅作痛者何也。蓋季脅兩肋稍之處。肝之下膽之位也。痛甚而下連小腹者。亦是死血。痛不甚而止于一處者痰也。
治此病者。審其所傷而治之。亦無不中矣。
脈云
脈沉氣。澀血?;禂?shù)熱。兩脅疼痛。脈必雙弦。弦滿者順洪大者逆。
立方
疏肝散瘀湯
治瘀血凝結(jié)兩脅刺痛。
當(dāng)歸紅花蘇木青皮柴胡(各一錢)山楂(二錢)白芍烏藥桂枝甘草(各八分)水煎熱服。
抑肝定痛飲
治怒氣傷肝脅痛。
廣木香橘紅青皮柴胡白芍當(dāng)歸(各一錢五分)官桂(六分)沉香枳殼(各一錢)水煎熱服。
龍薈丸
治肝火盛肋脅作痛。
當(dāng)歸龍膽草山梔仁(炒黑)黃芩(酒炒)黃連(各一兩)大黃(酒蒸)蘆薈青黛(各五錢)廣木香(三錢)麝香(五分)上為末。神曲三兩。打糊為丸。每服二錢。姜湯送下。
和肝飲
治脅下杠梗起一條作疼。
當(dāng)歸白芍三棱青皮(各一錢五分)大茴香木香枳殼柴胡砂仁(各八分)水煎不拘時服。
調(diào)肝飲
治季脅痛連小腹。
當(dāng)歸川芎烏藥玄胡索青皮(各一錢五分)柴胡檳榔廣木香桃仁(去皮尖各一錢)水煎熱服。
舒肝湯
治痰凝聚結(jié)。兩脅脹痛。夜不能臥。
白芥子柴胡青皮(各二錢)橘核烏藥(各一錢五分)澹竹瀝(一鐘)龍膽草(一錢)生姜五片煎服。
腰痛門
腎藏于內(nèi)。外應(yīng)乎腰。腰之所在。腎之所在也。惟房勞不節(jié)竭其真精。則腎臟空虛。而腰斯雄健。斫喪真元。遺其病于暮年也。有瘀血腰痛者。因跌撲墜墮傍及。兩腰俱痛。日輕夜重。而脈澀者是也。有濕痰腰痛。因天陰久坐而發(fā)?;蛞蚋嗔欢?。其脈或滑而伏是也。又有閃挫而得腰痛者。亦有腎虛無所憑根據(jù)。一有閃挫則腎離其故處。其脈實。此痛之所由作也。
又有久瀉而得腰痛者。利盡其水。而真水亦涸故也。又有腰重如帶五千錢者何也。蓋腎屬水。其質(zhì)本重。而又兼脾濕下注。濕與水而同宮。水得濕而溢滿。此腰之所以重也。然但濕而不甚痛者。以腎水不收故也。女人腰痛。少壯者多血滯。衰老者多血虛。產(chǎn)婦臨蓐而先腰痛者。乃胞系欲脫于腎故也。治此病者。審其虛實。而施治無不中矣。
脈云
腰痛之脈。多于沉弦沉為氣滯。弦為損腎。濡細(xì)傷濕。澀為瘀血。滑乃痰火。洪大腎虛。脈帶沉滑易痊。
立方
立安飲
治腎虛腰痛。
杜仲(鹽水炒)黃柏(炒)破故紙(炒)人參菟絲子牛膝(各一錢五分)白茯苓當(dāng)歸川芎生地(各二錢)水煎。臨服加鹽三分。
散痛飲
治瘀血所滯。兩腎作痛。
烏藥玄胡索杜仲(鹽水炒)桃仁(去皮尖各一錢五分)青皮柴胡穿山甲牛膝紅花(各一錢)甘草(二分)加生姜三片。煎服。
調(diào)榮湯
治閃挫腰痛。
當(dāng)歸生地(各三錢)官桂(一錢)烏藥紅花陳皮白芍(酒炒各二錢)水酒各一
祛濕湯
治腰痛。重墜如帶數(shù)千錢者。內(nèi)有濕熱也。
澤瀉黃柏白茯苓木通(各一錢)防己蒼術(shù)杜仲破故紙(各一錢六分)生姜三片煎服。
奇妙丸
治婦腰痛。血凝氣滯。經(jīng)水不調(diào)。腎經(jīng)虛極。
當(dāng)歸(酒洗)白芍(酒炒)杜仲(各二兩)廣木香肉桂玄胡索牛膝(各一兩)破故紙(炒)甘草(炙)桃仁(去皮尖)生地川芎(各一兩五錢)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招陌拙扑拖?。
煨腎丸
治腎虛腰疼。
杜仲(鹽水炒三錢為末)用豬腰子一枚。批作五七片。以椒鹽腌去腥水摻末在內(nèi)。以荷葉包裹。外加濕紙三四重。放灰火中煨熟。熱酒送下。
腎著湯
治腰痛體重。腰冷如冰。
白茯苓甘草(各二錢)白術(shù)(三錢)干姜(炒黑一錢五分)加黑棗五枚??招姆?/span>
青蛾丸
治一切腰痛。腎虛血少。痛時腰冷寒邪凝滯。氣血不和等癥。
萆(四兩。分作四分鹽水童便。米泔水。酒。各浸一日。焙干炒)杜仲(姜汁炒)胡桃肉(去膜另研各八錢)補骨脂(四兩酒浸)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空心青鹽二分酒送下。
神功散
治一切腰疼。不論腎虛。血滯閃挫立效。
杜仲(四兩童便二碗煎干)橘核(一兩五錢同杜仲炒)黃柏(五錢炒令褐色)上為末。
每服三錢??招木普{(diào)下。
腰痛曲不能轉(zhuǎn)者。針人中立愈。
泄瀉門
泄者如水之泄也。勢猶HT緩。瀉者勢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為病則一。故總名之曰泄瀉。
要病斯作矣。然亦有先感怒氣。而后傷飲食者。有先傷飲食。而后感怒氣者。有適值飲食之間。而忽發(fā)暴怒者。有憂郁內(nèi)結(jié)。而含悲以食者。有飲食后。即入水洗浴者。有飲食未久。復(fù)飲食者。凡此皆足以成其病。善調(diào)攝者。不饑不食。不渴不飲。喜怒有節(jié)。不使太過。何至有泄瀉之患哉。大抵泄瀉與下痢。皆脾家之疾。而受病之新久不同。故勢有輕重。而治之有難易也。然果何以知之。蓋宿食停于中得濕熱而始變。則有赤白諸般之色。而為下痢。此受病已久。故有積而無糞也。飲食過飽。挾濕而不盡化。則大便通痢。無里急后重之苦。而為泄瀉。此受病未久。故有糞而無積也。此泄痢之別。用藥者其可以概施乎。諸痢多熱。而寒者少。諸瀉多寒。而熱者間或有之。惟完谷不化。屬于客熱在脾?;鹦约彼?。不及傳化而自出也。然亦有脾寒。不能運而完谷不化者。此其常也。治此病者。當(dāng)視其小便之赤白。察其脈之洪數(shù)沉遲而已。小便赤。脈洪數(shù)則為熱。小便清。脈沉遲則為寒。不可不辨也。
脈云
沉遲寒侵沉數(shù)火熱微小者生浮弦者死。
立方
調(diào)脾除濕湯
治濕氣傷脾。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小便黃赤腹微作脹。
升麻柴胡防風(fēng)麥芽(各一錢)蒼術(shù)陳皮豬苓澤瀉半夏(各一錢二分)木通羌活(各八分)水煎溫服。
十珍散
治一切脾瀉。久久不愈。元氣虧傷。脾胃虛弱。面黃肌瘦。飲食減少。
薏苡仁(炒)宿砂山藥(炒)蓮子(去心各一錢)白術(shù)(土炒)白茯苓人參黃(蜜炒)白扁豆(各一錢二分)北五味(二十粒)水煎溫服。
五苓散
治泄瀉小便赤澀。并霍亂吐瀉。
白茯苓澤瀉豬苓(各二錢)白術(shù)(八分)肉桂(五分)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肉豆蔻散
治脾胃虛弱。腹脅脹滿。水谷不消。臟腑冷滑。
川烏訶子肉豆蔻小茴香干姜肉桂(各八分)甘草濃樸陳皮蒼術(shù)(各一錢)棗二枚。姜三片。食前服。
立效飲
治脾經(jīng)濕熱作瀉。
白茯苓車前子木通(各二錢)黃連(一錢八分)澤瀉蒼術(shù)(各一錢)燈心三十莖。煎服。
立愈飲
治過傷生冷。以致脾胃不和。嘔吐泄瀉。
草果仁肉豆蔻(面包煨各一錢)紅曲(炒)山楂(各一錢五分)蒼術(shù)(米泔浸炒)白茯苓
扶元湯
治脾胃久虛。泄瀉不止。神思倦怠。飲食少進。四肢酸軟。
人參白術(shù)(各二錢)石斛白茯苓(各一錢五分)肉桂(一錢)升麻(一錢)山茱萸黃連(各一錢二分)加棗二枚。食前服。
諸般所傷作瀉。暨各經(jīng)泄瀉。引經(jīng)錄后。如傷肉食瀉。以山楂為君。佐以蓬術(shù)。三棱。枳如傷生冷瀉。以肉桂為君。佐以干姜。檳榔。萊菔子。陳皮。枳殼。如傷油膩瀉。以蒼術(shù)為君。佐以滑石。茯苓。陳皮。濃樸炙甘草。白術(shù)。神曲。如傷米食瀉。以麥芽為君。佐以神曲。陳皮。蒼蓬術(shù)。三棱。枳實。黃連。如傷于酒瀉。以消食藥中。加消酒之藥。如葛粉。綠豆粉。天花粉。黃連。山楂。如傷于暑瀉。以香薷。黃連。為君。佐以車前子。滑石。茯苓。木通。濃樸。扁豆。直腸自下者。名曰洞泄。以白術(shù)為君。佐以五味子。訶子。肉果。牡蠣。粟殼。每朝登廁溏滑者。名曰脾泄以白術(shù)為君。佐以煨姜。大棗。茯苓。炙甘草。久泄腰痛者。名曰腎泄。以白術(shù)杜仲為君佐以茯苓。人參。肉果。訶子。五味子。
泄瀉兩脅痛。名曰肝泄。以芍藥為君。佐以白術(shù)茯苓蒼術(shù)濃樸。青皮。甘草。當(dāng)泄時又閉而不下。及所下者多白沫而有聲。乃風(fēng)泄以防風(fēng)為君。佐以蒼術(shù)。濃樸。陳皮。甘草。白術(shù)。
灸法
治吐瀉日久。服藥不效。垂危之極。
天樞二穴(在臍傍各周二寸灸五十壯)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灸五壯)
秘結(jié)門
秘者氣之閉也。結(jié)者糞之結(jié)也。氣閉則攻擊于腸胃。而瘀塞于魄門。欲下不下。雖努力以伸肛門燥結(jié)而瀝血者。秘而不結(jié)。雖不通利而不甚艱難。結(jié)而不秘。雖不滋潤而不甚費力。惟秘結(jié)兼至。難中之難也。少壯之人多患秘。以其氣有余而不及轉(zhuǎn)運也。衰老之人多患結(jié)。以其血不足而大腸干燥也。又有所謂風(fēng)秘者。常欲轉(zhuǎn)失氣。而氣終不泄。肛門壅塞。努力伸之。則有聲如裂帛。而糞又不下者。其根始于傷風(fēng)咳嗽。咳嗽將愈。而此病即發(fā)以肺大腸相為表里風(fēng)入于肺而傳病于大腸故也。脈經(jīng)曰。尺脈見浮風(fēng)入肺。大腸干澀秘難通非此之謂乎。大法秘者調(diào)其氣。結(jié)者潤其血。而秘之得于風(fēng)者。即于調(diào)氣潤血藥中。加去風(fēng)之劑則得之矣。
脈云
燥結(jié)之脈。沉浮勿疑。熱結(jié)沉數(shù)虛結(jié)沉遲。若是風(fēng)結(jié)。右尺浮洪。
立方
調(diào)氣飲
治氣閉結(jié)滯。大便不通肚腹急脹。
廣木香檳榔枳實蘇梗青皮陳皮(各二錢)玄明粉(四錢)水煎臨服。加蜜一
潤腸湯
治血枯糞結(jié)。
當(dāng)歸(三錢)知母麥門冬桃仁麻仁蘇子生地(各一錢五分)水煎食前服。
通暢飲
治一切閉結(jié)。枯燥之極。
麻仁(研為泥)桃仁(去皮尖)杏仁(去皮尖)當(dāng)歸滑石(各一錢五分)栝蔞仁(去殼)郁李仁(去殼)玄明粉陳皮枳殼(各一錢)水煎臨服入蜜一兩熱服。
祛熱湯
治火結(jié)。
大黃(三錢)黃連濃樸桃仁樸梢(各二錢)水煎不拘時服。
牛黃丸
治一切閉結(jié)。并痢疾后重。
黃連(酒炒五兩)廣木香檳榔(各三兩)大黃(一兩)當(dāng)歸黑牽牛(一斤。炒熟。
取頭末。各四兩)上為末。生蜜為丸。每服三錢。白滾湯下。
如意湯
治風(fēng)閉結(jié)。
防風(fēng)蘇紫當(dāng)歸枳殼桃仁(各一錢五分)廣木香荊芥玄明粉山楂(各一錢)蔥白五根。煎服。
立通飲
治內(nèi)有積熱閉結(jié)不通。
黃芩(三錢)石膏(五錢)黃柏山梔仁麥冬(各一錢)玄明粉桃仁(各二錢)水煎不拘時服。
搜風(fēng)順氣丸
治老年血枯。大腸干燥。結(jié)硬難解。并治肢節(jié)頑麻。手足癱瘓。氣血不和積熱不散。
大黃(十兩酒浸九蒸九曬)火麻仁(去殼)山藥(炒)車前子牛膝(酒洗)檳榔郁李仁(去皮殼)枳殼(麩炒各四兩)獨活菟絲子(酒煮搗各三兩)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清茶送下。
淋閉門
(附轉(zhuǎn)脬附不禁)小便滴瀝澀痛者。謂之淋。小便急滿不通者。謂之閉淋癥有五氣砂血膏勞是也。其感不一?;蛞蚍縿?。或因忿怒?;蝻嫶季啤;蚴碀馕端?。房勞者。陰虛火動也。忿怒者氣動生火也。醇酒濃味者。蓄成濕熱流于下焦。所以小便淋瀝。欲去不去。不去又來。而痛不可忍。甚者閉塞。則令人悶絕矣。皆屬于熱。間有挾冷者。必先寒戰(zhàn)。而后溲便。蓋冷氣與正氣交爭。冷氣盛。則寒戰(zhàn)而成淋。正氣盛。則寒戰(zhàn)解而得便溺也。治宜清熱利小便。開郁行氣。破血滋陰。至于調(diào)平心火。乃治淋閉之綱領(lǐng)也。又分在氣在血而治。以渴不渴辨之。如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上焦氣分。宜清熱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下焦血分。宜滋陰養(yǎng)血。又云。
腎經(jīng)陰虛而不利者。用八味地黃丸。熱結(jié)膀胱而不利者。用五淋散。元氣虛而不能輸化者。
用補中益氣湯。脾肺之氣燥而不能化生者。用通淋琥珀丸。若轉(zhuǎn)筋便閉氣喘。不問男女孕婦。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矣。
脈云
舉要曰。淋病之脈。細(xì)數(shù)何妨。少陰微者。氣閉膀胱。陰人見之。陰內(nèi)生瘡。大實易愈。虛澀其亡。又云。鼻頭色黃。小便必難。脈浮弦澀見于左尺。
立方
加味八正散
治氣滯淋澀。初起莖中作痛。
車前子瞿麥蓄滑石生甘草(各一錢五分)山梔仁木通大黃赤茯苓黃柏(各一錢)燈心三十莖空心服。
通淋琥珀丸
治砂石淋莖中澀痛不可忍。
琥珀(三錢)鱉甲(五錢)滑石黃連(各八錢)石首魚腦骨(三對)牛膝(八兩熬上為細(xì)末。以牛膝膏為丸。每服二錢??招那宀柘隆?/span>
當(dāng)歸飲
治血淋。
牛膝蒲黃當(dāng)歸黃連生地(各二錢)麥冬(去心)木通扁柏葉(微炒)山梔仁(各一錢)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鹿角霜丸
治膏淋。溺與精并出?;熘绾H缑足镎?。
鹿角霜(四兩)白茯苓(三兩)秋石(二兩五錢)海金沙(二兩)上為末老米糊為丸。每服三錢空心白滾湯下。
苓珀丸
治勞淋。遇勞即發(fā)。痛墜及HT。
當(dāng)歸白茯苓白芍川芎生地(各二兩)琥珀(一兩)鹿茸(一對酥炙)木通(六上為末。以木通湯為丸。每服二錢五分??招陌诐L湯送下。
清肝散
治肝經(jīng)氣滯。積熱而淋。莖中刺痛如刀割。
車前子黃柏(各三錢)甘草梢青皮(各一錢)木通澤瀉(各二錢)燈心三十莖。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虛弱。不能運通水道而淋。
黃人參(各二錢)甘草白術(shù)當(dāng)歸柴胡(各一錢二分)升麻(三分)陳皮(八分)水煎空心服。
清心蓮子飲
治上盛下虛。心腎不交血虛內(nèi)熱。淋澀作痛。
麥門冬石蓮子赤茯苓車前子(各一錢二分)黃地骨皮黃芩人參(各一錢)甘草(三分)燈心三十莖空心煎服。
五淋散
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斷或尿如豆汁?;虺錾笆??;蛳赂嗪?。
或便鮮血。
當(dāng)歸小薊赤芍山梔仁(炒黑)赤茯苓(各二錢)甘草(八分)燈心三十莖??招?/span>
八味丸
治腎虛淋瀝。莖中澀痛?;驎r作癢。
熟地(四兩)山藥(炒)澤瀉(去毛)山茱萸肉丹皮(各二兩)白茯苓(三兩)黃柏(鹽水炒)知母(鹽酒炒各二兩五錢)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空心鹽湯送下。
滋腎丸
治腎經(jīng)不足。內(nèi)熱閉固。諸火不能升降。雖不甚渴。而小便不利。淋澀作痛。
黃柏(姜水炒)知母(鹽酒炒)白芍(酒炒)麥門冬(去心)白茯苓(去皮)人參(各二兩)枸杞子鱉甲(羊酥炙)天門冬(去心)生地山茱萸(去核)牛膝(各一兩二錢)甘草(八錢)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招柠}湯送下。
附轉(zhuǎn)脬
臍下并急而痛。小便不通。有因熱逼?;驈娙绦”恪R灾翚饽嬲?。
附轉(zhuǎn)脬
通利運轉(zhuǎn)湯
治脬轉(zhuǎn)內(nèi)熱。
寒水石車前子木通滑石(各二錢)麝香(三分)淡竹二十片。空心煎服。
補中益氣湯
治忍尿行房。(方見前)
葵發(fā)散
治婦人脬轉(zhuǎn)。
頭發(fā)(灰存性)冬葵子(炒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燈心湯下。
神仙蒸臍法
治脬轉(zhuǎn)立刻見效。(方見噎膈門)
便濁門
(附遺精)便濁濕熱兼痰。分有余不足治之。恣意膏粱。濁氣下注者。此為有余。思慮淫欲。精元失守。而成濁者。此為不足。赤者濕熱甚。心與小腸主之。白者濕熱微。肺與大腸主之。然古人有。謂思慮過者則赤。淫欲過與痰者則白也。遺精比夢遺猶甚?;蛐”愫蟪龆嗖豢山;虿恍”愣猿??;蚯o中出而癢痛。常如欲小便者。皆因思慮過度。以動君火。君火動。則相火翕然而起。所以激真水而疏泄也。有因色欲太過。
脈云
兩尺脈洪數(shù)。必便濁遺精。如女人尺脈澀而弱者?;蚝閿?shù)而促者。皆為白帶。心脈短小。因心虛所致。必遺精便濁。
立方
厘清飲
治內(nèi)有濕痰。濕火赤白混濁。
陳皮半夏(各一錢五分)白茯苓萆木通(各二錢)山梔仁澤瀉(各一錢)燈心三十莖??招募宸?。
又方治思慮過度。真元不足。下焦虛寒。便溺滲澀。
茯苓澤瀉白術(shù)白茯苓(各一兩)肉桂(三錢)遠(yuǎn)志酸棗仁石蓮肉天門冬麥門冬柏子仁甘草人參(各五錢)朱砂(三錢)上為末蜜丸。朱砂為衣。每服三錢??招陌诐L湯下。
導(dǎo)赤散
治赤濁。
當(dāng)歸白芍生地川芎(各五錢)甘草半夏陳皮白茯苓樗白皮(各四錢)青黛滑石(各三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招臒粜臏隆?/span>
清心益元飲
治一切白濁神效。
石蓮肉川萆赤茯苓石菖蒲(各一錢)遠(yuǎn)志麥門冬黃柏地骨皮人參滑石(各八分)甘草(二分)燈心三十莖。淡竹葉十片??招募宸?/span>
附遺精
固精丸
治思慮憂愁?;蚓粕^度。上盛下虛。真元不足。精關(guān)不固。陽事易舉。遺精無度。
牡蠣()黃柏(鹽酒炒)知母(鹽水炒)遠(yuǎn)志(甘草泡去骨)白茯苓芡實(炒)蓮蕊(各二兩)山茱萸肉龍骨(各一兩)朱砂(五錢)山藥(炒四兩)上為末。以山藥打糊為丸。朱砂為衣。每服三錢??招柠}湯送下。
四妙丸治精不固。
韭菜子(炒)菟絲子(各四兩)牡蠣(人乳淬)龍骨(各二兩)上為末。荷葉煎湯為丸。每服三錢??招柠}湯送下。
疝氣門
疝氣俗名小腸氣。其實非小腸也。其所屬者厥陰肝經(jīng)也。人之一身。惟兩脅與小腹。以至陰囊睪丸。皆統(tǒng)于肝。肝主筋。而脈循陰器。陰器者。筋之宗也。人因醉飽勞后。房欲忿怒等動火?;鹩糁?。濕氣生焉。使?jié)嵋耗?。并入血隊。流于肝?jīng)。肝火急速。又暴為外寒所來。是以作痛。甚至有上升入腹者焉。若寒作寒論??譃槲磦?。大要熱者。遇熱則發(fā)。二便赤澀。小腹肛門俱熱。外腎累垂。玉莖挺急。六脈洪數(shù)。寒者遇寒則發(fā)二便皆利脅腹清冷。
外腎緊縮。六脈沉細(xì)。又有冷熱不調(diào)者。外腎小腹?;蚶浠驘?。二便或閉或利。又其痛走注無形者。屬氣痛。有常處。有形者。乃濕痰食積瘀血。下聚而成也。按之不痛者。屬虛也。
又有脅傍動氣?;驎r脹起。橫入陰處。響如蛙聲。而下墜者。亦寒疝也。至于感濕而成者。
一丸漸大。一丸漸小。而小者或至于消盡。皆并于大者。而成獨丸焉。其冷如冰。其硬如石。至大如鵝卵沉沉而痛上連小腹。筋脈牽引坐臥不得安。乃肝木得濕。暢茂條達(dá)。如樹得地氣。易于長成。此為濕疝也。又有身體發(fā)熱。陰囊脹大皮破水流。痛不可忍者。乃得之于房勞。因婦人不潔穢水侵淫。熱氣蒸染所致。此為勞疝也。又有身體發(fā)熱。耳后忽生腮。紅腫脹痛。腮將退。而睪丸忽脹。一丸極大。一丸極小。有似乎偏墜。而非偏墜也。蓋耳傍乃少陽膽經(jīng)之分。與厥陰肝經(jīng)相為表里。少陽感受風(fēng)熱。故腮忽生。后又遺發(fā)于肝經(jīng)。故腮既減。而睪丸即大此亦熱疝也。又有陰囊大如斗。陰莖反縮于內(nèi)。小便淋漓。不能通快。
行履滯礙。不能輕健者。非疝也。乃膀胱氣也。蓋腎與膀胱為表里。腎主水。而不能藏。故膀胱受之。氣化則能出矣。惟腎虛為邪所客。遺病于膀胱。膀胱受邪氣閉而下墜。小便滲入陰囊。日積月累。故脹大如斗也。治此病者。以伐腎邪為主。若夫小兒偏墜。當(dāng)以食積治。
蓋食積不消。脾濕下行。流入肝部。故成此癥。豈以大人之疝治之。至于婦人小腹兩邊。逼近陰處。忽然并結(jié)脹痛?;蚱?nèi)頂起如鵝子大者。乃寒氣聚于厥陰所致。小腹受寒氣。其病即發(fā)矣。是之謂陰疝。熟謂婦人無疝乎。大法以熱治寒。以燥治濕。以活血治勞。有食積則散之。有邪則伐之。有寒則祛之。斯得之矣。
脈云
疝脈弦急。積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遲浮澀。疝瘕寒痛。痛甚則伏?;蚣?xì)或動。脈經(jīng)云。肝脈大急與沉皆為疝。
立方
二陳雙核飲
治疝氣。遇勞碌風(fēng)寒即發(fā)。外腎腫大墜痛。
陳皮青皮(醋炒)橘核(炒)荔枝核(炒各二錢)甘草(五分)乳香白茯苓半夏沒藥大茴香(各八分)生姜五片煎服。
一醉散
治寒熱不調(diào)。以致疝氣。
青皮小茴香陳皮青木香荔枝核橘核大茴香(各一錢五分)青鹽(五分)生姜五片。不拘時服。
七圣飲
治疝氣遇熱即發(fā)。并腮腫退。忽患偏墜者。
山梔仁冬葵子青皮(各二錢)黃柏豬苓赤茯苓大黃(各一錢五分酒蒸九次)燈心三十。食前服。
姜桂湯
治疝氣遇寒即發(fā)。
吳茱萸肉桂干姜橘核青皮荔枝核甘草(等分)姜五片煎服。
□□飲
治疝氣。走注疼痛。無有形積。
陳皮青皮香附(各一錢)柴胡川楝子廣木香破故紙甘草(各一錢五分)生姜五片煎服。
削堅飲
治疝氣。時常在一處疼痛有形內(nèi)有積瘀者。
山楂玄胡索桃仁檳榔(各一錢五分)昆布海藻青皮烏藥(各一錢二分)生姜三片。臨服加酒一杯。
補腎湯
治疝氣內(nèi)中虛寒者。
羌活黃大附子(便制)木瓜(各二錢)川芎沉香(磨)蘇葉白術(shù)白茯苓人參甘草(各一錢)水煎不拘時服。
蟠蔥散
脾胃虛冷。氣滯不行。膀胱外腎受寒。偏大不消。痛連心腹。并治婦人血氣刺痛。
干姜玄胡索白茯苓丁皮(各一兩)莪術(shù)三棱青皮宿砂(各八分)肉桂蒼術(shù)甘草(各五錢)上為末。每服三錢??招木普{(diào)下。
祛濕止痛飲
治睪丸。一大一小。疼痛不可忍者。此濕疝也。
蒼術(shù)防己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官桂澤瀉烏藥木通橘核萆澄茄(各一錢)水煎食前溫服。
橘桂湯
治陰囊腫大。皮爛水流者勞疝也。
當(dāng)歸紅花白芍大茴香木通(各一錢二分)黃柏青皮橘核桃仁官桂(各八分)水煎不拘時溫服。
檳沉飲
治婦人小腹近陰之處。結(jié)聚脹痛。或皮內(nèi)頂起始雞子大者陰疝也。
檳榔沉香(磨水)官桂廣木香(各一錢磨水)大腹皮青皮香附小茴香(各一錢五分)生姜五片煎服。
疝疾靈丹
治一切疝疾疼痛。并陰囊大如斗。小便淋漓。
澤瀉。(一斤分作四分童便。鹽水。醋。酒。各浸七日。放日中曬干炒。)吳茱萸(二兩炒)上為末。老米打糊為丸。每服三錢??招柠}湯下。
股痛門
(附脊痛)股居一身之下。眾陰之所歸。而其所以作痛者。三經(jīng)受病也。足太陰脾經(jīng)主肉。足厥陰肝經(jīng)主筋。足少陰腎經(jīng)主骨。脾經(jīng)受濕。下流于股。則肉酸疼。肝經(jīng)受寒。下及于股。則筋攣急痛。腎經(jīng)受寒下注于股。則骨髓冷痛。其痛各有所屬也。而可以一概治之乎。設(shè)使筋攣急痛。
誤以為濕而用燥劑治之。則燥盡其血。而筋失所養(yǎng)。其痛愈甚。必投以養(yǎng)血之劑。則筋自舒而不攣急矣。使骨髓冷痛。誤以為濕。而用燥藥治之。則燥盡其髓。而骨空虛。其空愈加于痛。必投之以補髓之劑則骨氣充而無所苦矣。使肉內(nèi)酸痛。單用熱藥。而不用燥劑。肉得熱而融活。固有微效。而濕留于中。何時而去。必以熱藥為向?qū)?。而以燥劑君之。以血藥佐之。則濕可去而血亦不枯。此萬全之法也。若婦人產(chǎn)后或患股痛。乃惡血流于經(jīng)絡(luò)也。要當(dāng)以熱藥為向?qū)?。而以活血之劑君之。以行氣之藥佐之則愈。若誤以為濕。而投燥劑。則不惟股中之血易干。而一身之血亦病矣。若誤以為寒。而投熱藥。則血得熱而行。猶為庶幾然。大熱之劑。亦未可輕用。慎之慎之。
脈云
股痛之脈。沉遲者多。浮大因風(fēng)熱。
立方
舒筋調(diào)榮湯
治一切股痛神效。
當(dāng)歸肉蓯蓉川芎(各三錢)牛膝人參威靈仙紅花(各一錢)生地(二錢)丹皮沉香(各八分)黑棗二枚。食前服。
蠲痛神異膏
治一切股痛立效。
松脂(三斤。入鍋化開。瀘入水中取起。再入鍋慢火煉至紫黑色。然后入姜蔥汁各二碗再煉。不住手?jǐn)嚧蔀槎?。入豬油半斤。再煉少頃。入乳香。沒藥。各三兩麝香。一兩。
攤貼患處神效。)
洗法
股痛洗三四次即住。
鳳仙草(一大束搗爛)蒼術(shù)(半斤)防風(fēng)荊芥(各五兩)蔥(一束搗爛)水煎以舊衣服浸湯內(nèi)。搭其痛處。立效。
和榮湯
治兩股上連腰胯疼痛。
牛膝杜仲天門冬麥門冬黃柏人參(各一錢)烏藥當(dāng)歸白芍沉香青鹽(各八分)水煎溫服。
附脊痛
背脊乃腎脈所貫。屬太陽經(jīng)。其所以作痛者。乃房勞過度。不惜勞力。脊虛髓空所致。
若為賊風(fēng)乘虛而入。實時HT強。不能屈伸也。
附脊痛
桂附湯
治脊痛筋攣急服。乃血受寒。
大附子肉桂(各二錢)川芎(五錢)白芍生地當(dāng)歸木瓜(各一錢五分)水煎溫服。
散濕飲
治脊內(nèi)酸痛。
白術(shù)蒼術(shù)防己防風(fēng)茯苓(各一錢)官桂天麻當(dāng)歸(各一錢五分)水煎臨服加酒一杯。
虎兔丸
治骨髓冷痛。背脊酸疼。神效。
虎骨(二兩羊酥炙)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破故紙(炒)玄胡索(各一兩五錢)杜仲(鹽水炒)大附子(便制)菟絲子(酒煮)香附(醋炒)廣木香(各一兩)上為末。入雄豬脊髓一條。同蜜搗丸。每服三錢。空心酒下。
婦人科
干道成男。而坤道成女。故男為陽。而女為陰也。氣屬乎陽。而血屬為陰。故男多氣。
而女多血也。陽輕清而陰重濁。故氣無形。而血有形也。氣惟無形。故充滿于中而不露。血惟有形。故流溢于外而可見也。然是血也。以其初而言之。即先天真一之水。女子十四天癸至。
則源泉之通。自此而始。其往來有信如潮汐之不愆其期。然后血脈調(diào)和。而病無由生。一失其期。便能作疾。而生育之機。亦因以窒矣。故治女病者。以調(diào)經(jīng)為先。而善調(diào)經(jīng)者。以順氣為主。氣順則經(jīng)自調(diào)。經(jīng)調(diào)則血常足。是以月事既正。新血一生。一交媾之間。而胚胎即結(jié)。血少精多。則精裹血而成男。血多精少。則血裹精而成女。欲得子者。于月事初止之后。
三日之內(nèi)。新血始生。而氣猶清。交感而成胎者必男也。三日之外。新血漸多。而氣已濁。
交感而成胎者。必女也。其有交感于三日之外。而亦生男者。必其平素血氣不盛。而其來不濁故也。其有交感于三日之內(nèi)。而亦生女者。必其平素血氣太盛。而其來不清故也。其有血氣未嘗不足。而月事又調(diào)。宜乎成胎也。而久不生育者。何也。是必男子精氣不稠?;蚓幌嘟唤Y(jié)故也。而非女子之病也。其有男子精氣素充。而又無子者。是必女子子宮之寒。不能攝精故也。而非男子之病也。然何以知子宮之寒哉。蓋女子尺脈常盛。若沉細(xì)而遲。如無所動。則子宮之寒可知矣。其有子宮不寒。而亦無子者。必其血不足。或痰有余故也。然果何以知其血之不足。痰之有余哉。亦視其形之肥瘦而已。蓋瘦人多血虛。血虛則不能凝精。
肥人多濕痰。濕痰流注于下焦。則痰與血混淆。而化氣不清。故亦不能凝精也。其有瘦人肥人。而亦未嘗無子者。又何也。蓋瘦人多血虛。道其常也。若月事既調(diào)。而無熱癥。則血常滋潤而不枯。是以能生育也。肥人多濕痰。亦道其常也。然或肌肉不甚浮。而色不甚白。飲食無濃味。則濕痰亦少。而血氣常清。是以亦能生育也。由是觀之。則女子之血實。所以宰生生化化之機也。方其未成胎也。則此血周流而不息。應(yīng)期而至。及其既成胎也。則此血榮養(yǎng)于內(nèi)以護其胎。今婦人初有孕。即頭眩惡心?;虬l(fā)嘔吐多厭飲食。而常思酸者。乃足厥陰肝經(jīng)養(yǎng)胎也。肝主風(fēng)。故頭眩。肝有余。則惡心嘔吐。肝勝脾。故多厭飲食。肝喜酸。故常思酸也。過此則諸經(jīng)輪次養(yǎng)胎。其七八月之間。兩足浮腫者。足太陰脾經(jīng)養(yǎng)胎也。脾注四肢。
故兩足浮腫也。兩手不浮腫而獨見于兩足者何也。蓋脾本足之陰經(jīng)。況此時胎氣已墜下。故不能不見于兩足也。每一月。則一經(jīng)養(yǎng)之。十個月。則十經(jīng)養(yǎng)之。十月滿足而后產(chǎn)焉。其余二經(jīng)則又養(yǎng)于既產(chǎn)之后。而化血化乳汁矣。是乳汁亦血也面其色白者。何也。蓋胸前部倍屬太陰肺經(jīng)。乃西方庚辛金也。金色本白。血從陰分而來。故變赤而為白也。凡血去多。則令人虛。今乳汁既為血。亦不宜去多也。然其來也。恒有余其出也。無盡止足。以飲小兒。
而其母不覺其虛者。何也。蓋人身之血。皆資于飲食以生者也。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肺。從肺之部位而出。故成乳汁。婦人既產(chǎn)。而飲食倍于常日。既產(chǎn)之后。又屬足陽明胃經(jīng)養(yǎng)之。乳傍屬陽明。故乳汁多受于此處。胃能化飲食。飲食能生血。飲食既足。則血亦足。血既足。則其化為乳汁也。自無窮盡矣。何至令人虛乎。甘屬胃。故乳汁亦甘。白屬肺。
故乳汁亦白。是以知既產(chǎn)之后。乃肺胃二經(jīng)養(yǎng)之也。小兒二三歲。其母復(fù)有妊兒飲魃乳。即黃瘦泄瀉者。以乳汁味酸。正足厥陰肝經(jīng)養(yǎng)胎之日。肝能克脾。故兒飲之即瀉也。當(dāng)此之時。肺經(jīng)失令。胃土無權(quán)則所以滋養(yǎng)乎血者。已無所籍。幾何而不為兒之病哉。此特論胎前產(chǎn)后之事。而原其本于血。歸其功于十二經(jīng)耳。若夫胎前產(chǎn)后之癥。又各具于諸癥條下。而不及一一細(xì)論云。
月信不調(diào)
沖為血海。任為胞絡(luò)。腎氣全盛。二脈通流。經(jīng)血豐盈。應(yīng)時而下。謂之月水。乃和平之氣。常以三旬一見。像月盈而虧。不失常度之謂如期。外為血氣所干。內(nèi)為七情所郁。于是有經(jīng)病焉。然經(jīng)病亦有不同。有月候不調(diào)者。有月候不通者。而不調(diào)不通。有兼疼痛者。有兼發(fā)熱者。此分為四也。然四者之中。若細(xì)推之不調(diào)有趲前。有退后。不通有血滯。有血枯。
疼痛有常時作痛。有經(jīng)前經(jīng)后作痛。發(fā)熱有常時發(fā)熱。經(jīng)行發(fā)熱。此又分為八也。又有先期而來者。血熱也。其色紫者。亦血熱也。紫黑有塊。熱之甚也。后期而來者。血虛也。其色淡者。亦血虛也?;蛳然蚝蟆I碚痴?。痰也?;蛑够騺怼o定期者。因氣不調(diào)。故血亦隨之為行止也?;蛞辉聝芍痢;驍?shù)日一至。不可以月論者。氣虛血熱也?;蚪?jīng)來之后。累數(shù)日而不能止者。乃血海脫滑。兼火有以動之也。既止之后。隔三四日而復(fù)見微血者。以舊血未盡。為新生之血所催。故不能容而復(fù)出也。可隨癥施治之。
脈云
凡婦人脈。常欲濡弱于丈夫。惟尺脈盛。而右手大是其常也。反此是逆。
立方
溫經(jīng)湯
治婦人沖任虛損。月事不調(diào)。行經(jīng)作痛腰疼腹冷。久不受胎。崩漏去血。
當(dāng)歸赤芍肉桂川芎人參(各一錢二分)莪術(shù)牛膝丹皮甘草(各一錢)生姜五片。空心煎服。
涼血四物湯
治月信先期而來。及紫黑色者。
當(dāng)歸黃連山梔香附槐花川芎(各一錢)白芍生地(各二錢)燈心三十莖。
調(diào)榮四物湯
治月信過期而來。及其色如淡紅水者。
熟地當(dāng)歸(各二錢)北五味蘄艾香附敗龜板(各一錢酥炙)麥門冬(八分去心)大棗二枚??招姆?/span>
調(diào)經(jīng)固榮湯
治月信色淡而稠粘。肚腹疼痛。
白茯苓橘紅烏藥香附枳殼(各八分)當(dāng)歸白芍宿砂熟地半夏(各一錢二分)大棗五枚。食前服。
琥珀散
治月水凝滯。腹脅脹滿疼痛。并血逆攻心眩暈。
琥珀烏藥蓬術(shù)劉寄奴白芍(各五錢)肉桂(二錢)丹皮當(dāng)歸生地玄胡索上為末。每服三錢??招纳叭蕼{(diào)下。
珍寶飲
治月信。一月兩至?;驍?shù)日一至者。
當(dāng)歸白芍人參白茯苓生地(各一錢)蒲黃(二錢炒黑)香附川芎白術(shù)甘草黃連(各八分)大棗二枚。食前溫服。
保榮湯
治月信。每次數(shù)日不能止。或隔幾日復(fù)見微紅。
當(dāng)歸山梔(炒黑)地榆牡蠣(各一錢)側(cè)柏葉川芎赤芍生地(各一錢二分)燈心三十莖。空心煎服。
和榮艾附湯
治一切經(jīng)水不調(diào)。或先或后。久不孕育。
當(dāng)歸川芎條芩香附阿膠(各一錢五分)黃連知母甘草澤蘭葉白芍(各八分)大棗五枚空心煎服。
寶珍丸
調(diào)經(jīng)種子。平和氣血。滋補真元。溫暖子宮。
牡蠣()桂心當(dāng)歸龍齒()益智仁烏藥(各一兩)杜仲石菖蒲山茱萸茯神石英(各八錢)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空心白滾湯送下。
經(jīng)閉
經(jīng)閉者。言新血滯而不流。舊血凝而日積。臍腹腰多痛。血瘕。血風(fēng)。與熱入血室之癥。多自此始也。然要其閉之之由。或月事將臨之時。適感暴怒。肝氣一發(fā)。血隨氣升而不下。亦令經(jīng)閉。或月事適至之時。因渴飲水。并食生冷之物。及坐水中洗浴。寒氣入內(nèi)。血則凝滯。亦能令人閉經(jīng)也?;蛞驂櫶ザ喈a(chǎn)。而傷其血?;蛞蚓没汲睙帷6溲??;蛞蚓脽岜I汗。
而耗其血?;蛞蚱⑽覆缓汀o嬍硿p少。而不能生血?;蛞蛩紤]悲哀過極。致心脾虧損。而不能養(yǎng)血。凡此之類皆能令人經(jīng)閉。其有肥白婦人。月事不通者。必是濕痰與脂膜壅滯之故也。若閨女經(jīng)閉多因恣食鹽酸煎炒?;蛴饽晡醇?。或年未笄而思男。思傷心血也。寡婦經(jīng)閉。
因郁悶百端。心火無時不起?;蚣又嬍碀馕?。遂成痰火。其癥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當(dāng)隨所因而治之。其可一例施乎。
脈云
脈左寸沉心病。右寸弦。關(guān)脈沉肝病。兩寸弱小屬虛。屬實寸關(guān)調(diào)如故。尺絕不至者。
月水不利。
立方
經(jīng)閉者。言新血滯而不流。舊血凝而日積。臍腹腰多痛。血瘕。血風(fēng)。與熱入血室之癥。多自此始也。然要其閉之之由。或月事將臨之時。適感暴怒。肝氣一發(fā)。血隨氣升而不下。亦令經(jīng)閉?;蛟率逻m至之時。因渴飲水。并食生冷之物。及坐水中洗浴。寒氣入內(nèi)。血則凝滯。亦能令人閉經(jīng)也?;蛞驂櫶ザ喈a(chǎn)。而傷其血?;蛞蚓没汲睙帷6溲?。或因久熱盜汗。
而耗其血?;蛞蚱⑽覆缓?。飲食減少。而不能生血。或因思慮悲哀過極。致心脾虧損。而不能養(yǎng)血。凡此之類皆能令人經(jīng)閉。其有肥白婦人。月事不通者。必是濕痰與脂膜壅滯之故也。若閨女經(jīng)閉多因恣食鹽酸煎炒。或逾年未嫁?;蚰晡大嵌寄小K紓难?。寡婦經(jīng)閉。
因郁悶百端。心火無時不起?;蚣又嬍碀馕?。遂成痰火。其癥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當(dāng)隨所因而治之。其可一例施乎。
疼痛潮熱
月水循環(huán)。纖不作。而后有子。若疼痛等癥。必先去病。而后滋血調(diào)經(jīng)經(jīng)將來而先腰者。血滯而氣不順也。經(jīng)既止。而復(fù)腰腹痛者。血??仗摗6鴼獠皇找?。經(jīng)前有潮熱者。血虛有滯也經(jīng)后有潮者。血虛有熱也。尋常潮熱者。參看發(fā)熱門用藥。
立方
二香飲
治臨經(jīng)時。肚腹疼痛。
廣木香當(dāng)歸香附川芎(各一錢)青皮牡丹枳殼生地蓬術(shù)(各一錢二分)生姜三片??招募宸?。
歸芍飲
治臨經(jīng)并經(jīng)后作痛。
當(dāng)歸白芍川芎(各一錢)白術(shù)人參生地香附陳皮(各一錢五分)大棗二枚
交加地黃丸
治經(jīng)水不調(diào)。血塊氣塊。肚腹疼痛。
老生姜(搗出汁渣焙燥。為末。)生地(各八兩。姜汁浸曬盡汁為度)玄胡索當(dāng)歸川上為末醋為丸。每服二錢??招暮镁扑拖?。
濟陰丸
治經(jīng)不調(diào)。屢次過期。
香附(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童便制。一分醋制。一分艾湯制。一分鹽水制。)川芎當(dāng)歸白芍熟地(各四兩)阿膠(二兩蛤粉炒)上為末。以香附留末一半。打糊為丸。每服三錢。空心滾湯送下。
加減逍遙散
治經(jīng)前潮熱。
當(dāng)歸(二錢)白芍白茯苓丹皮(各二錢)甘草山梔(各一錢)燈心三十莖。食遠(yuǎn)
奇效四物湯
治經(jīng)后潮熱。
當(dāng)歸白芍川芎生地(各一錢)阿膠艾葉黃芩(各一錢五分)大棗五枚??招?/span>
血鼓門
(血瘕。血腫血風(fēng)熱入血室。)婦人鼓脹。雖有因于氣食而成者。然成于血者。則居多焉。成于氣食者。腹雖脹而經(jīng)不閉。
充滿。其始發(fā)之時。小腹先膨久則上連中脘。脹緊如鼓。青筋綻露。而血鼓之癥成矣。其有因產(chǎn)后惡血不下。逆而上升。滲入于皮膚。充積于中宮。上騰于面。而成紫色者。此必死之癖塊。雖有因痰與氣食而成者。然成于血者居多焉。痰與氣食而成塊。雖成而不礙于經(jīng)水怒氣。留滯于兩腋小腹之間。故成血癖也。
血腫。與水腫不同。先因月信不通。而后腫。名曰血腫。乃瘀血化水。閉塞胞門。流走四肢血風(fēng)者。經(jīng)水逆上。攻于腦間。頭目悶迷。不省人事。甚至滿面滿頭。皆成赤斑者。此水適臨。感冒風(fēng)邪所致。蓋風(fēng)之為氣。善行而數(shù)變。其勢易上而難下其經(jīng)水為風(fēng)所激。故致倒流而上行也。
熱入血室者。何以致之。必其經(jīng)水臨行時?;蚍笩岚Y。因而經(jīng)止。經(jīng)隨熱而入于血室。
則往
立方
破血散聚湯
治血鼓腫脹。堅硬如石。朝寬暮急。臍凸發(fā)喘。
桃仁紅花歸尾牛膝(各一錢)三棱蓬術(shù)(各二錢)蘇木木通官桂青皮穿山甲(各八分)酒煎空心服。
神仙蒸臍法
治血鼓血瘕。血瘋等癥。(方見噎膈門)桂紅丸治血瘕血痞。神效。
官桂紅花桃仁當(dāng)歸梢阿魏(各一兩)廣木香(一兩五錢)白豆蔻蓬術(shù)血見愁穿山甲(一兩二錢)上為末。醋打米糊為丸。每服三錢。早晚一服。酒下。
消腫丸
治血腫等癥。
人參當(dāng)歸大黃(九蒸過各一兩)桂心瞿麥蘇木白茯苓葶藶子廣木香(各一兩四錢)木通(五兩)上為末。以木通煎湯法為丸每服二錢。空心米飲送下。
消腫飲
治癥同前。
五靈脂肉桂川芎當(dāng)歸(各一錢五分)牛膝青皮(各一錢)玄胡索黑牽牛(各二錢)生姜五片??招募宸?/span>
紫金錠
治血鼓。并血瘕血腫。酒磨三錢服。(方見痰門)
祛風(fēng)治血湯
治一切血風(fēng)等癥。
防風(fēng)當(dāng)歸川芎(各一錢五分)荊芥紅花生地桃仁青皮香附天麻(各一錢二分)水酒各一鐘煎服。
又方治癥同前。
蒼耳草(陰干)小薊(陰干)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diào)下。
清熱涼血飲
治熱入血室。
麥門冬丹皮赤茯苓(各一錢二分)連翹秦艽生地當(dāng)歸川芎(各一錢五分)黃芩赤芍(各一錢)燈心三十莖。不拘時服。
崩淋門
崩淋者。其病相似。而實不同。崩者如土之崩。源泉逆流而不禁。乃血熱而兼氣虛。不能收攝也。淋者。如水之淋病。艱澀而不通快乃內(nèi)有郁熱。而氣亦滯也。然崩則皆血。而淋則有赤白砂石之異。赤者屬血。白者屬氣。砂石者氣血之猶濁者也。治此病者。惟調(diào)其氣血。清其內(nèi)熱而已。
立方
如神飲
治血崩。來如涌泉。面黃肌瘦。
蒲黃艾葉升麻黃芩地榆(各八分)歸身柴胡血見愁黃連山梔(各一錢)紫荊皮(一錢二分)燈心三十莖空心煎服。
斷泉神秘丸
治一切遠(yuǎn)年近日血崩等癥。并治婦天癸當(dāng)住。行之不止。
牡蠣山梔黃連(各一兩)陳棕(灰存性)槐花(各四錢)側(cè)柏葉人參黃(各八錢)蒼耳草(灰三錢)上為末。搗小薊汁。藕汁。以二汁為丸每服一錢五分空心鹽湯送下。
秘方
治血崩初起。一服立效。
當(dāng)歸蘄艾(各一兩)升麻(四錢)荊芥穗(三兩炒黑)上為末。每三錢??招耐阏{(diào)下。即止。
又方治崩淋經(jīng)年不住。手足俱有血絲露。去血如流者。
白芷(一兩)百草霜五靈脂荊芥穗(各八錢)赤石脂(四兩)黃連(四兩熬汁)上為末。以黃連汁為丸。如綠豆大。每一錢??招陌诐L湯送下。
膠連飲
治一切崩淋神效。
黃連當(dāng)歸身阿膠(各二錢)赤芍芡實澤瀉車前子牛膝山藥(各七分)川芎熟地(各一錢)水煎臨服加入童便一小鐘
帶下門
奇經(jīng)八脈之中。帶脈在腰。如帶之狀。婦人患帶下者。病在帶脈也。雖有赤白。總屬腎虛。
之氣。以此為辨耳。
脈云
脈澀而弱者。洪數(shù)而促者。皆為便濁白帶。虛遲者生。急疾者死。
立方
清氣養(yǎng)榮湯
治婦人氣血不調(diào)。赤白帶下。四肢倦怠。五心煩熱。
當(dāng)歸生地香附地榆(各一錢五分)白茯苓澤瀉丹皮黃連山茱萸肉(各八分)燈心三十莖??招募宸?。
補元湯
治婦人久因經(jīng)水不調(diào)。氣血虛弱。赤白帶下。神思倦怠。
人參白術(shù)當(dāng)歸白茯苓川芎(各一錢)白芍生地澤瀉黃柏(各八分)伏龍肝(一錢即灶心土)甘草(三分)大棗二枚??招募宸?。
保元湯
治赤白帶下。久久不愈。氣血虧損。
石斛巴戟天人參白茯苓(各一錢)黃柏柴胡甘草地骨皮(各七分)黃連(一錢二分)荊芥知母升麻(各六分)大棗二枚??招募宸?。
大靈丹
治婦人一切赤白帶下。因此久不孕育。諸虛百損。神效。
當(dāng)歸身人參(各四兩)阿膠(三兩)川芎牡蠣天麻(各一兩八錢)生地丹皮續(xù)斷何首烏(九蒸九曬)山梔(各二兩炒黑)甘草(八錢)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招陌诐L湯送下。
又秘方治赤白帶下。
赤石脂(一兩)川芎(一兩五錢)紫荊皮赤茯苓(各二兩)上為末。醋打米粉糊為丸每服二錢??招木葡?。
懷孕藥忌
水蛭地膽蟲。烏頭附子配天雄躑躅野葛螻蟈類。烏喙側(cè)子及虻蟲。牛黃水銀并巴豆大戟赭波流草中。瞿麥茹蟹爪甲。皮赤箭赤頭紅。馬刀石蠶衣魚等。半夏南星通草同。干姜蒜雞及雞子。驢肉兔肉不須供。切要婦人胎前忌。此歌須記在心胸。
懷孕食忌
凡受孕之后。切宜忌不可食之物。非惟有感動胎氣之戒。然于物理亦有厭忌者。設(shè)或不能禁魚及雞子。令兒成疳多瘡。食犬肉。令兒無音聲。鴨子桑椹同食。令兒倒生心寒。食螃蟹。令兒橫生。食鱉。令兒項短。及損胎。食兔肉。令兒唇缺。雀肉同豆醬食。令兒面生黯黑子。豆醬同藿香食。令之墮胎。食雀肉。令兒不恥多淫。食山羊肉。令兒多病。食椒蒜。令兒損目。食生姜。令兒多指生瘡。食蝦蟆HT魚。令兒喑啞。食驢騾馬肉。令兒延月難產(chǎn)。
胎前門
凡有胎孕者。當(dāng)隨癥調(diào)理。如一月二月經(jīng)水不通。無病似病。呵欠倦怠。神思昏昏。手足軟弱。按其脈?;蠖銊?。或尺脈不絕者。此孕脈也。脈訣云。肝為血兮。肺為氣。血為榮兮。氣為衛(wèi)。陰陽配偶不參差。兩臟通和皆類例。血衰氣旺定無妊。血旺氣衰應(yīng)有體。寸微關(guān)滑尺帶數(shù)。流利往來并雀喙。小兒之脈已見形。數(shù)月懷胎猶未覺。經(jīng)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搏者近也。陰脈逼近于下。陽脈別出于上。陰中見陽。即滑脈是也。脈滑而動。是謂陰施陽化。法當(dāng)有子。足少陰脈動甚者。孕子也。手少陰屬心。足少陰屬腎主精。精血交會。投識于其間。則有娠。又三部脈沉正等無病。而經(jīng)不至者。妊也。脈經(jīng)云。左手尺部脈浮洪者。男胎也。右手尺部浮洪者。女胎也。兩手尺部俱洪者。為兩男。俱沉實者。為兩女。又云。中指一跳一止者。一月胎。二止者。二月胎也。此娠妊脈之舊例如此。然邇來運氣變遷。其脈有異于前法者。往往不同。
一月始露珠。名曰胎。足厥陰肝脈養(yǎng)之。夫十二經(jīng)皆養(yǎng)胎者也。而肝經(jīng)獨養(yǎng)于初妊之時。
何也。蓋胎者。血之始。成而肝。則血之所藏。造化之相為合也。然受氣之始。則何經(jīng)以主之。曰足少陰腎經(jīng)也。天一生水。得氣最先。故男子先生左腎。女子先生右腎。而婦人右腎亦以系胞。為胎之根抵。先天真一之氣。發(fā)此以為之朕兆耳。足厥陰養(yǎng)胎。多有惡心嘔逆。謂之惡阻。蓋肝常有余。本不能容物。而今乃有妊。則肝氣為胎所礙。不得發(fā)泄。故惡心嘔逆也。過此則別經(jīng)養(yǎng)胎。而惡阻之病息矣。
二月如桃花瓣。名曰胎膏。足少陽膽。脈養(yǎng)之。此時腹中或動。或不動。猶可狐疑。若吐逆思酸。有孕明矣。
三月如蠶繭。斯謂之胎。手厥陰心胞絡(luò)脈養(yǎng)之。其脈滑疾重按之則散。男女未有定形。
宜用變女為男。是月相火所主。胎最易墜宜慎之。
四月男女以分。男思酸味。女思淡味。始受水精。以成血脈手少陽三焦脈養(yǎng)之。其左脈疾者為男。右脈疾者為女。左右俱疾。當(dāng)生雙產(chǎn)。
五月始受火精。以成陰陽之氣。足太陰脾脈養(yǎng)之。脾主四季。五月之時。兒四肢皆成。
按其脈。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脈也。若脈緊。必胸阻。脈遲者。必腹?jié)M喘急。脈浮者。必水氣作腫。
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足陽明胃脈養(yǎng)之。脈喜弦長。遲澀則防墜。五六月胎不安者。或腹微痛?;蜓??;蝻嬍巢幻?。用安胎飲?;蚬烫ワ?。
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手太陰肺經(jīng)養(yǎng)之。男向左脅動。女向右脅動。脈滑疾者。胎動不安。若暴下惡水多者。其胎必墜。謂之非時孤漿預(yù)下。即服安胎飲。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皮膚。手陽明大腸經(jīng)養(yǎng)之。脈實大弦緊者。生子多壽。沉細(xì)微弱者。子亦不祿。如胎不安者。即服固胎飲。
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百節(jié)俱備。足少陰腎經(jīng)養(yǎng)之。宜服達(dá)生散。
十月五臟六腑俱全。納天地之氣于丹田。自當(dāng)正產(chǎn)宜服滑胎飲。
立方
八珍湯
治娠妊體弱。氣血不和。
當(dāng)歸川芎白茯苓生地白術(shù)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芍藥(八分)大棗二枚。臨臥煎服。
參橘飲
治娠妊惡阻。嘔吐喜酸惡食。
人參陳皮濃樸藿香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淡竹茹(五分)生姜五片。不拘時服。
保生湯
治婦人經(jīng)后不調(diào)?;虿恍?。身體無病。精神如故。惡聞食氣?;蚴人嵛?。或時吐清水?;蛄}俱勻?;?。乃是孕脈也。切勿作寒病治之。宜服此劑。
烏藥橘紅香附艾葉人參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生姜五片。不拘時溫服。
護胎散
治娠妊二三個月。胎氣不安。嘔吐不止。腰胯酸疼?;蛴屑t來。
白術(shù)人參黃芩(各二錢)阿膠艾葉砂仁(各一錢五分)姜三片。黑棗二枚。食
安胎飲
治娠妊胎氣不安。及胎痛。
陳皮白術(shù)當(dāng)歸生地砂仁香附(各一錢)白芍黃芩川芎(各一錢二分)黑棗二枚??招募宸?/span>
和胎飲
治娠妊下血。謂之漏胎。
阿膠鹿角屑熟地蘄艾(各一錢五分)白術(shù)黃芩甘草砂仁(各一錢)大黑棗二枚。空心煎服。
靈效散
治娠妊尿血。比漏胎更甚。
當(dāng)歸生地(各一兩)赤芍川芎山梔(各六錢)血余(存性)升麻龍骨(各三錢黃芩水浸)艾葉(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招耐阏{(diào)下。
干桃散
治娠妊下血不止。
干桃(乃樹上干不落桃子。燒灰存性)地榆(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招陌诐L湯調(diào)下。
奇圣散
治癥同前。
雄雞肝三個。地榆二錢酒一碗煮熟食之。即止。
溫胎飲
治娠妊遺尿不禁。
北五味蘄艾大茴香(各二錢)牡蠣川芎(各一錢二分)生姜三片。食遠(yuǎn)服。
又方治癥同前。
益智仁白薇白芍(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加鹽三分。滾白湯調(diào)下。
通便飲
治娠妊小便不通。因胎壓膀胱。以致閉塞。
赤茯苓人參(各一錢)車前子龍膽草木通(各二錢)苦草梢川芎(各六分)燈心三十莖。空心煎服。
滑胎散
治娠妊臨月。宜多服之。瘦胎易生。
枳殼(二兩)滑石粉草(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滾湯空心調(diào)下。
達(dá)生散
娠妊一上九個月。日日宜服。并臨產(chǎn)服之。
白芍黃芩紫蘇枳殼(各八分)陳皮甘草當(dāng)歸川芎(各七分)人參大腹皮(各一錢)黑棗二枚。不拘時煎服。
固胎飲
治胎氣不固。常欲小產(chǎn)。
當(dāng)歸白芍川芎熟地阿膠(各一錢)香附白術(shù)黃芩砂仁(各八分)糯米(百粒)水二鐘。不拘時服。
芩術(shù)飲
治娠妊泄瀉不止。久則傷胎。
白術(shù)白茯苓香附(各六分)黃連(酒炒)澤瀉陳皮(各一錢)五味子砂仁(炒)人參山藥(各八分)黑棗二枚??招募宸?/span>
連香飲
治娠妊痢疾。恐其墜胎。
廣木香黃連白術(shù)白茯苓(各一錢)白芍甘草陳皮(各六分)燈心三十莖。不拘時煎服。
子煩
娠妊苦煩者。乃肺臟虛。而熱乘于心。則煩燥悶亂。因火克肺金。故令其煩也。
茯歸煎
治娠妊心驚膽怯。終日煩悶。
茯苓當(dāng)歸麥門冬黃芩(各二錢)淡竹葉(二十片)燈心三十莖。不拘時服。
麥冬湯
治娠妊煩燥。胎氣不安。
白茯苓人參(各二錢)麥門冬防風(fēng)(各二錢五分)淡竹葉(十五片)生姜五片???/span>
除煩清心丸
治膽怯心驚。煩燥口苦。
知母黃連天冬(各一兩)麥冬(一兩五錢)朱砂(三錢)上為末。荷葉湯丸。朱砂為衣。每服二錢??招陌诐L湯送下。
臨產(chǎn)門
娠妊之難產(chǎn)。其因不一。有在一月之前。忽然腹痛大作。如欲產(chǎn)而不產(chǎn)者。謂之試月。
有將臨月時腹痛。或作或止。一二日?;蛉娜?。謂之弄胎。有漿水淋漓來少名。試水雖臍腹痛。而腰不痛者。俱非當(dāng)產(chǎn)。若腹痛連腰者。即產(chǎn)。
婦人小腹之下。陰戶之上。有骨高起。中有節(jié)骱相湊。未產(chǎn)則合。一臨產(chǎn)則分開。謂之交骨產(chǎn)婦橫生。一臂先下。乃兒在母腹轉(zhuǎn)運偏側(cè)。筋斗未翻。內(nèi)有所礙。而不得遂也。逆產(chǎn)者。兩足先下。必是母腹中脂膜窄狹。兒不得轉(zhuǎn)運而直下。此皆因勞力挫閃。誤傷其胎。以致如兒湊心不下者。其手必捧母心。多致母子俱死。必以藥引入心。分解兒手。方可得下也。蓋兒手里捉物最緊。藥氣一到。兒手自軟解開。
子死腹中者。腹必悶痛兼冷。略無動意。面如土色。其舌又黑是也。故試驗云。面黑舌不黑。母死子活。舌黑面不黑。母活子死。此之謂也。
或有未曾受蓐。腹中略痛。而胞水未破。乘勢而下。固為大幸。設(shè)或胞水漏干。惡露出盡。其兒不能生。茍無法下之。則母子俱不可保矣。
假如生產(chǎn)胞衣不下者。不可視以為細(xì)故而忽之。多有升至心而死者。
有盤腸生者。臨產(chǎn)之時。母腸先出。然后兒下。
脈云
歌曰。欲產(chǎn)之婦脈離經(jīng)。沉細(xì)而滑也同名。夜半覺痛應(yīng)分誕。來朝日午定知生。又有大小不調(diào)勻?;蛉缛缸奈萋?yīng)。腰疼腹痛眼生花。產(chǎn)在須臾卻非病。
立方
濟生飲
治將產(chǎn)試月。弄胎試水。腰痛。
牛膝枳殼香附粉草川芎(各一錢)當(dāng)歸(三錢)大腹皮紫蘇(各一錢五分)水煎即刻熱服。
促胎方
治臨盆。交骨不開。不能分娩。急用此藥。
急性子穿山甲麝香(各三錢)上為末。以蜜搗和作指頭粗條子。塞入陰戶近骨處。又以蔥二三斤煎湯。令產(chǎn)婦坐浸于中。以手運之。骨自開矣。
全生飲
治橫生。將兒手輕輕納入戶內(nèi)。逆產(chǎn)者。不可以兒腳推進。急服此劑。
麝香(八分)蛇蛻血余蟬蛻(各灰存性二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滾酒調(diào)下。
至寶散
治兒捧母心。
乳香(五錢)麝香(六分)官桂(一錢)上為末。作一服酒送下。
奪命丹
治子死腹中。
丹皮官桂赤芍桃仁芒硝(各等分)上為末。每服四錢。滾酒送下。
靈效散
治胞衣不下。
花蕊石(一兩)硫黃(四兩。入罐鹽泥封固。過)上為末。每服一錢。滾湯下。
又方以頭發(fā)含口中。作惡即下。
車前四物湯
治胞水漏干。兒不能下。服藥時即以燭油涂產(chǎn)戶內(nèi)。
當(dāng)歸(一兩)車前子(四兩)生地川芎赤芍(各五錢)水煎臨服時加酒釀一鐘。同
磁石湯
治盤腸生。服藥時。以蓖麻子四十九粒搗爛涂產(chǎn)婦頭頂。即上。
磁石四兩煎湯。先以磨刀水拭潤其腸。再服磁石湯。即上。
回生至寶丹
治臨產(chǎn)艱難?;蛱ヒ虏幌?。產(chǎn)后血暈。不省人事?;虮缾郝恫恢?。腹中刺痛。血滯浮腫。氣血相搏。身熱頭疼。寒熱往來。并一切危急惡異諸癥。灌下一丸。頃刻回生。
當(dāng)歸川芎熟地烏藥玄胡索桃仁(去皮尖)白茯苓蒼術(shù)香附蒲黃牛膝(各二兩)白芍甘草陳皮木香三棱(醋炒)五靈脂羌活地榆人參白術(shù)(土炒)青皮木瓜(各一兩)良姜(八錢)乳香沒藥(各三錢共為末)蘇木(敲碎。以水五碗煎汁三碗。去渣存用)紅花(各三兩。炒黃色。入酒二碗。煮三五沸去渣存用。)黑豆(三升煮熟去豆。存汁)大黃(一斤為末)上先將大黃末。以醋三四碗攪熬。次下蘇木。紅花。黑豆等汁。同熬為膏。如有粘鍋底者刮起焙干為末。和前藥末為丸。如彈子大。每一丸老酒調(diào)下。
兔腦丸
治一切難產(chǎn)?;驒M逆捧心生者。
母丁香乳香(各二錢)麝香(一錢)兔腦(膽月者佳去皮膜)辰砂(一錢五分)上為末。以兔腦為丸。如芡實大。辰砂為衣。每服一丸。溫水送下即產(chǎn)。男左女右。握
產(chǎn)后諸癥
娠妊既產(chǎn)之后。臟腑受傷。血氣俱積。為病甚多。不可不審。條列于后。
婦人新產(chǎn)。忽覺昏暈。口噤眼合。面如土色。欲倒者。乃惡血沖心也。名曰血運。令人持住。勿使臥下。即以熱醋向鼻噴之。即醒。
產(chǎn)后恍惚譫語。舞手掉頭??诹飨涯I傩延职l(fā)。有似敗血沖心。其實因痰犯心胞絡(luò)也。蓋敗血沖心?;杳圆荒苌傩讯捣感陌5杳杂袝r而醒覺耳。
產(chǎn)后發(fā)狂。跳躍罔顧羞恥。欲上屋者。非顛也。乃各經(jīng)之血。一齊乘虛上升。迷其心竅。而下部惡血又相奔騰。其勢上而不下。故發(fā)狂跳躍。不能自禁也。
產(chǎn)后腹痛。不可盡作惡血不行。須看新久。若初產(chǎn)腹中有痛陣。如將產(chǎn)之狀。腹皮又寬軟。
又若運轉(zhuǎn)不寧。乃是雙胎。若經(jīng)一二日腹痛者。惡血停滯。而未盡去也。名曰兒枕塊。若惡血已收。而腹中如芒刺者。翕翕無力。乃空痛也。不可復(fù)以行血之劑治。惟養(yǎng)血而已。
產(chǎn)后腰痛。多是惡血停積于兩腎空隙之處。其痛重急。不能轉(zhuǎn)側(cè)。得熱物熨之則緩者是也。若兩腎疼痛翕翕然如不能呻氣者。虛也。
產(chǎn)后下血不止者??雌溲t紫。紫為舊血。任其下。紅為新血。宜止之再補。然紫者既盡。必繼之以紅。紅者既盡。必繼之以淡。此必然之勢也。宜斟酌治之。
產(chǎn)后瘧疾。適值秋七八月間發(fā)者。方可以瘧治。若春夏。及冬時而發(fā)者。非其時而有其氣。謂之非瘧而似瘧。必是產(chǎn)后風(fēng)食所傷。氣血兩虛也。
產(chǎn)后傷寒。決不可用汗下之劑。以其氣血俱虛。汗則亡陽。而傷氣。下則亡陰而傷血。若犯麻黃。大黃。多致不救。惟以和解為主治。而以血藥佐之。
產(chǎn)后中風(fēng)。危疾也。若外有六經(jīng)之形癥。內(nèi)有便溺之阻塞。皆難治之癥。唯口眼斜者無事耳。若忽然角弓反張。目定項強者。必平素有痰。風(fēng)邪乘虛而入。風(fēng)痰交作壅塞經(jīng)絡(luò)。致使榮衛(wèi)不通。痰氣上逆。似中而非中也。若又汗出不止或遺尿不禁。其死必矣。
產(chǎn)后瀉痢甚者。死多生少。不甚猶可施治。然瀉比于痢則痢為猶難而瀉全在調(diào)理。大抵瀉者以補脾為主。而以消食藥佐之。痢則以扶脾消食為主。而以血藥佐之。
產(chǎn)后身熱不止??诟蔁┛?。日晡尤甚者。血虛也。宜大補其血。不宜寒涼之劑。反佐以溫?zé)帷t熱自除矣。
乍寒乍熱。不可便作外感治。先審其乳房脹痛。乳汁行否。乳汁不行。發(fā)寒熱者。氣滯也。
乳汁行過而發(fā)寒熱者。必審其小腹痛否。痛若手不可近。必敗血不散。入于肺則熱。入于脾則寒。腹不作痛。而發(fā)寒熱者。實是氣血虛。氣虛則寒。血虛則熱也。若心胸飽悶。發(fā)寒熱者。非飲食所傷。必切其脈。若浮數(shù)者。方是感冒寒熱也。
四肢浮腫者。因敗血停滯不行。流入四肢。日久化血為水。若作水氣治。而用導(dǎo)水之劑。則虛而愈虛矣?;蜓F⑽浮1刂赂姑{脹悶。嘔逆惡心?;蜓敕谓?jīng)。必致面黑。欲喘欲死。或血悶心竅。必致神志恍惚。語言不明。舌根強硬。
心痛。此因產(chǎn)后氣虛。偶為外寒所侵。搏于血分。凝滯不得消散。其氣逆上。沖擊于心經(jīng)也。
遍身痛。腰背不得轉(zhuǎn)側(cè)。手足不能動搖。此敗血流凝不散。以致腹痛。若飲食停滯者。
必惡食吞酸。瘀血痛。必手不可按。虛寒痛。必四肢厥冷。小腹痛。瘀血不盡。大便不通枯澀。
因去血太多。大腸干涸。小便不通。因津液燥竭也。
喘有二。有氣血暴絕。有瘀血凝滯。
咳嗽有血虛。有肺氣虛。有風(fēng)寒。有瘀血。
產(chǎn)門不閉。生腸不收。陰戶及子宮脫下。皆由氣血虛弱也。
脈云
訣曰。新產(chǎn)之脈緩滑吉實大弦緊死來侵。若得浮弱小者吉。忽若堅牢命不停。
立方
逐瘀湯
治產(chǎn)后瘀血凝滯。頭疼發(fā)熱。胸膈不寬。肚腹絞痛。
當(dāng)歸紅花生地(各二錢)官桂烏藥桃仁(去皮尖各一錢五分)水各一鐘煎服。
清魂散
治產(chǎn)后血暈。
澤蘭葉當(dāng)歸荊芥(各一兩)川芎五靈脂(各六錢)上為末。每服二錢。酒灌下。外以醋炭熏之即醒。
匙金
治產(chǎn)后血入心經(jīng)。錯語亂言。心神恍惚。
真血竭(二兩)沒藥(一兩五錢)上為末。每服一錢。童便調(diào)下。
芎歸飲
治產(chǎn)后惡血沖心。發(fā)狂跳躍。
當(dāng)歸(二兩)川芎(一兩)水煎臨服加童便一杯。
安平飲
治產(chǎn)后一二日。肚腹絞痛。瘀血凝滯。
桃仁紅花山楂歸尾益母草(各二錢)酒水各半煎服。
勻氣飲
治產(chǎn)后腰痛。不能轉(zhuǎn)側(cè)。惡血不甚下者。
烏藥當(dāng)歸梢桃仁(各一錢五分)杜仲牛膝官桂(各一錢)川芎(五分)水煎。
臨服加酒一杯。
斬龍散
治產(chǎn)后下血不止。
蒲黃(炒黑)棕皮(灰各五錢)鹿角烏梅(各一兩)當(dāng)歸赤芍川芎生地地榆(各一兩五錢)上為末。每二錢空心滾水。加童便調(diào)下。
橘半飲
治產(chǎn)后瘧疾。
當(dāng)歸柴胡生地(各八分)白芷半夏橘紅山楂川芎(各一錢)生姜三片。不
羌蘇飲
治產(chǎn)后傷寒。忌汗吐下三法。以和解取微汗。
羌活香附紫蘇(各一錢五分)當(dāng)歸(一錢)白芍柴胡陳皮(各一錢二分)蔥白三莖。不拘時服。
加減續(xù)命湯
治產(chǎn)后中風(fēng)。不省人事??谘弁嵝?。半身不遂。語言謇澀。手足顫搖。
杏仁官桂膽星橘紅(各八分)川芎防風(fēng)人參黃芩附子(各一錢)甘草()生姜五片煎服。
祛風(fēng)豁痰湯
治產(chǎn)后血虛。風(fēng)痰壅塞。似中非中。
陳皮栝蔞仁半夏紫蘇子(各八分)烏藥川貝母防風(fēng)當(dāng)歸(各一錢)生姜三片。臨服加竹瀝一小鐘服。
調(diào)榮湯
治產(chǎn)后痢疾。
白茯苓當(dāng)歸生地山楂(各一錢)赤芍木通香附丹皮(各六分)川芎甘草(各五分)烏梅五個。煎服。
清熱飲
治產(chǎn)后身熱不止。
當(dāng)歸人參生地白芍(各一錢二分)地骨皮丹皮香附(各一錢)紅花沙參續(xù)斷(各八分)大棗五枚臨臥煎服。
調(diào)衛(wèi)飲
治產(chǎn)后發(fā)寒。皆緣乳汁不行。以致多寒。
廣木香木通枳殼(各八分)當(dāng)歸穿山甲漏蘆柴胡(各一錢)甘草(三分)水酒各一鐘。食后煎服。
琥珀調(diào)經(jīng)散
治產(chǎn)后浮腫。
琥珀(五錢)白芍當(dāng)歸(各三兩)沒藥肉桂細(xì)辛(各四錢)甘草麝香(各一錢)上為末。每服一錢五分。食遠(yuǎn)酒調(diào)下。
七珍散
治產(chǎn)后血閉心竅。疼痛悶絕。不省人事。
防風(fēng)人參五靈脂(各五錢)細(xì)辛生地石菖蒲(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滾湯調(diào)下。
愈痛丸
治產(chǎn)后遍身疼痛。
當(dāng)歸白芍羌活川芎香附(各二兩艾煮)肉桂(五錢)玄胡索桃仁(各八錢)乳香沒藥(各三錢箬炙去油)上為末。以酒為丸。每服二錢??招陌诐L湯送下。
潤腸湯
治產(chǎn)后大腸枯燥。大便不通。
當(dāng)歸桃仁棗仁生地杏仁(各一錢二分)青皮水煎臨服加生蜜五錢調(diào)服。
利便飲
治產(chǎn)后小便不通。
木通當(dāng)歸車前子生地(各一錢)白芍川芎白術(shù)澤瀉(各八分)甘草(三分)燈心三十莖??招募宸?。
補元湯
治產(chǎn)后。產(chǎn)門不閉。
人參(三錢)川芎熟地白術(shù)紫河車白芍(各一錢二分)五味子升麻(各三分)大棗十枚。不拘時服。
補中益氣湯
治產(chǎn)后陰戶。及子宮脫下不收。先以五倍子。煎湯浸洗。再以五倍子。白礬為末摻上。再服此劑。(方見脾胃門)
和血理氣散
治產(chǎn)后。忽然下血成片。相似崩漏。
當(dāng)歸白雞冠(花子)白芍(各一兩)木香(三錢)熟地香附人參阿膠(各五錢)側(cè)柏葉(炒黑)蒲黃(炒黑各六錢)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diào)下。
飛步飲
治產(chǎn)后虛極。足軟不能行步。
人參白術(shù)(土炒)當(dāng)歸牛膝蓮子(各一錢五分去心)大棗五枚。不拘時煎服。
產(chǎn)后不治之癥有三。痢疾不食??诒呛谏?。鼻衄喘急。犯此三者。兇多吉少。
小兒科
男子婦人之病。可以問而知??梢郧卸?。斷死生。辨難易。審差劇。猶有所根據(jù)。而不至于大誤。若小兒者。懷抱之時。雖有所苦。而不能言。及能學(xué)語。又不能指其苦之處。欲診其脈。則骸骨短小。氣血未足。寸關(guān)尺將何以分。浮中沉將何以定。雖有一指滾取二部之說。而終未得其部位。況至數(shù)急促。豈能以悉審之。大約八九至為平。五六至為遲。十一二至為數(shù)。依稀仿佛之間而已。故啞科治療之難。每十倍于大人。而尤不可以不慎者也。惟虎口之脈稍為可驗。其脈在食指外側(cè)。每一部一關(guān)。三節(jié)為三關(guān)。男視在左。女視在右。有筋脈如系。于肉內(nèi)。仔細(xì)觀之。紫則為風(fēng)。紅則傷寒青則為驚。白則為疳。黃則為脾困。青黑則為慢驚。入掌則為內(nèi)吊。若三關(guān)通度為沉之候。惟此可以少知之耳。雖然幼科之治病。當(dāng)多方求之。豈可執(zhí)虎口之脈法。而盡小兒之諸病哉。必于病之未形。而用意察之。庶可以為預(yù)消之地。如小兒呵欠連綿。乃小兒臟腑受邪。病之漸也。若面赤則知其風(fēng)熱。而瀉肝之劑可以先服。面青則知其驚風(fēng)。而治驚之劑可以先服。面黃則知其為脾虛。而補脾之劑可以先服。多睡則知其為內(nèi)熱。而清熱之劑可以先服??谥袣鉄釀t知其為傷風(fēng)。而疏風(fēng)之劑可以先服。皆當(dāng)隨癥形而先治之。勿俟其發(fā)而后用藥也。其有不治之癥者。尤不可以不知。小兒眼上有赤脈。囟腫及陷者。一不治也。魚口氣粗。嚙齒咬人者。二不治也。冷汗如雨。痰熱不退者。三不治也。臍風(fēng)撮口。鎖肚吊腸者。四不治也。風(fēng)攻頤頷。唇項腫硬者。五不治也。鼻有黑色者。六不治也??却耐凑?。七不治也。四肢浮腫者。八不治也。胸高而突起者。九不治也。五軟五硬者。十不治也。凡見此等之癥。即當(dāng)去矣茍不如幾。而復(fù)藥之。則病者之死。雖不由于我。我亦何辭于彼哉。大凡小兒之病有常。多者不得所欲則易怒而啼。故肝病常多。飲食不知節(jié)。雖飽而猶求食。故脾病常多。心神未定。聞響易動。故驚病常多。性喜吮乳。甘食停積。而易感風(fēng)熱。故痰病常多。治兒之病。審其所常多者。酌而施之。以己之意。參病之情。亦庶乎用藥之無誤也。然此數(shù)種。雖或常有。而肝脾之病尤多。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得心應(yīng)手。不可以言求也。
初誕法
小兒在胎。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臟腑百骸。藉胎液以滋養(yǎng)。受氣既足。自然生育。出世之時??诤獕K。啼聲一出。隨即咽下。而毒伏于命門。遇天行時氣?;蝻嬍惩?。或外感風(fēng)寒。驚風(fēng)發(fā)熱等因。發(fā)為瘡疹。須急于未啼時。用軟帛裹指。挖出其血。用黃連朱砂甘草解之。后出痘亦輕。有咽入。實時肚脹。嘔吐氣短。不乳者。用茯苓丸治之。但黃連性寒。
若母稟氣膏粱積熱者。宜服。若滋味淡薄。胎元弱者。又不宜用。朱砂固能解毒??纸鹗?zhèn)墜。不若牛黃分許。蜜調(diào)與吮為佳。又有嬰兒。因其難產(chǎn)?;蛎帮L(fēng)寒。而垂厄者。切不可斷臍急烘綿絮包抱懷中。急以胎衣置火中煨燒更大紙捻于臍帶上往來燎之。使暖氣入腹。須臾氣復(fù)自蘇。猶戒洗浴。恐腠理不密。元氣發(fā)泄。而外邪乘之也。
立方
朱蜜法
先以黃連煎湯拭兒口。吐去惡汁。再以朱砂一分研細(xì)。蜂蜜少許。抹兒口吮之。鎮(zhèn)心定魄。安神解毒。
牛黃法
以牛黃二分。朱砂半分。竹葉七片。煎湯調(diào)灌。益肝膽。除煩熱。祛驚邪。辟惡氣。除小兒癇病。
茯苓丸
赤茯苓黃連(胎冷者易芍藥)枳殼(各等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乳汁化下。
護胎法
小兒初生。肌膚未實。宜用舊絮護其背。不可太暖。更宜頻見風(fēng)日。則血氣剛強。肌肉致密。若藏于重幃密室。或濃衣過暖。則筋骨軟脆。不任風(fēng)寒。多易致病。衣服當(dāng)隨寒熱加減。
但令背暖為佳。亦勿令出汗恐表虛風(fēng)邪易傷。乳哺不宜過飽。若宿滯不化。用消孔丸治之。
陳氏所謂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揉肚。少洗澡。要肚暖頭涼。皆至論也。須令乳母預(yù)慎七情六淫。濃味炙爆。則汁清寧。兒不致病。保嬰之法。未病則調(diào)治乳母。既病則審治嬰兒。
亦必兼治其母為善。
立方
消乳丸
砂仁(炒)蓬術(shù)(煨)三棱陳皮神曲麥芽(各五錢)香附(一兩炒)上為末。面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白湯下。
\r面部氣色舉癥圖\ps48a59.bmp\r下頦屬腎水。左腮屬肝水。天庭印堂屬心火。鼻準(zhǔn)屬脾土。右腮屬肺金。半周兩歲為嬰兒。
三四歲為孩兒。五六歲為小兒。七八歲為齠齔。九歲為童子。十歲為稚子矣。
面部氣色舉癥
古云小兒為之芽兒。如草之芽。如水之漚。蓋因臟腑脆嫩??诓荒苎浴W铍y投劑。當(dāng)首察色而知其所屬。次驗虎口以辨其所因。實為治法之簡要也。
小兒有病看面部。全根據(jù)氣色決分明。望聞問切能窮究。臨病方無拘手尋。面部諸般各有屬。
額同顴臉屬心火。左頰原來肝所主。右頰唇中是肺基。四時各有一色強。根據(jù)時無急逆時殃。
要分旺相休囚否。盡在人心自酌量。春天青旺亦為相。黑休白囚黃否家。夏天赤旺黃相吉。
青休黑囚白不良。假為肝病面青時。白色當(dāng)春未易醫(yī)。此是肺金來克木色黃又彼脾家欺。心病夏天尚面赤。望色只愁形色黑。此彼腎水克心火。白色又被肺家屈。肺病愁來面白宜。若行赤色最難除。此因心火克肺金。青色反令肝作威。腎病面黑各天相。黃色現(xiàn)時多悒怏。此乃脾土克腎水。色赤反致心磨障。脾居四季面形黃。如遇青色最難當(dāng)。此為肝木克脾土。色黑反使腎家強春赤夏黃秋黑色。冬青雖相亦無益。從前來者實形傳。實瀉其子平方吉。五臟所屬各一宮。五色分來人不同。色內(nèi)能分明與滯。據(jù)色方能辨吉兇。心赤順時雞冠色。不宜瘀血糊涂赤。肝形翠羽順光多。色如嫩草安為吉。脾色貴如蟹腹黃。形如枳實必災(zāi)殃。肺形獨貴豬脂狀??莨嵌ㄖ獕鄄婚L。腎色最尚如鳥羽。形如炭煤非吉理。色色去將兩色分。吉兇灼然不虛語。更看人氣清明順。神昏氣HT作兇認(rèn)。瘦而氣壯色必實。肥而氣怯色必嫩。氣壯則實以安祥。氣怯則虛壽不長。再看得病面如何。發(fā)熱額上紅必多。青色現(xiàn)時急驚作。若成昏暗定知殂。額冷足冷夾食驚。額熱足熱傷風(fēng)重。囟門貴合不宜陷。腫起成坑兩無用。印堂青色驚之。紅色心驚白主和?;蛞娢⑽⑶嘧仙?。只因客忤驀相過。山根青兮驚為疾。紫色傷于乳和食。瀉脫宜黃白須死。年壽黃為吐利基。若成白是乎虛。兩頤赤為啼哭熱。左腮紅是痰氣為。右腮紅是傷風(fēng)熱。面青唇赤傷寒至。面目皆黃濕熱生。面黃弄舌五心熱。兩眉紅主兒夜啼。眉皺頭疼痢疾為。眼脬浮腫主久嗽。病之將瘥目皆黃。淡紅心熱無多說。目多直視乃驚風(fēng)。赤脈貫睛肝病兇。魚目定睛非吉兆。瞳人中陷死之宗。
三關(guān)觀指舉癥
\r三關(guān)觀指舉癥圖一\ps48a60.bmp\r\r三關(guān)觀指舉癥圖二\ps48a61.bmp\r\r三關(guān)觀指舉癥圖三\ps48a62.bmp\r\r三關(guān)觀指舉癥圖四\ps48a63.bmp\r
三關(guān)觀指脈法
陰陽運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竅四肢。乃生五臟六腑。部位既別。逆順難明。若存寸舌之浮沉。必乃橫亡于孩子。須明虎口辨別。三關(guān)消詳。用藥始無差誤。
寢后方將形脈看。要分寅卯辰三關(guān)。男看左手女看右。氣寅風(fēng)卯命辰安。紋青枝紫驚為病。
紋紫枝紅傷寒癥。紅為米粒肺結(jié)熱。黑色透辰傷暑論。青紋瀉痢胃家寒。白色微微即是疳。
枝赤涎潮胸痞膈黃紋隱隱困脾端。枝形宛為鉤釣樣。傷風(fēng)傷寒分所向。向外傷風(fēng)有汗形。向內(nèi)傷寒無汗相。枝青渾如魚刺形。驚疳虛風(fēng)三部分。枝直懸針青黑色。水驚肺熱慢脾。枝如水字三關(guān)有??人苑e滯風(fēng)疳久。枝如一字青紅紋??偸求@風(fēng)慢脾疾。一曲如環(huán)傷食于。兩曲如鉤傷冷看。三曲長蟲傷硬物。雙鉤脈樣是傷寒。枝形或似如蛇樣。定是脾經(jīng)濕熱多亂紋食指如川字。食積相兼五臟疳。
臍風(fēng)撮口
臍風(fēng)撮口??倿橐徊?。未有臍風(fēng)而不撮口。未有撮口而非臍風(fēng)也。患此病者。九死一生。蓋心。閉口屬脾。風(fēng)入于臍。先流于脾。由脾而至上傳入于心。心為邪所客。故口不能開而頻撮也其發(fā)搐者。風(fēng)使之也。究其病之所由。成有內(nèi)外因之異。蓋臍帶系于胞。必其未生之時。其母先感風(fēng)邪。遺其邪于小兒。謂之胎風(fēng)。其驚搐者。謂之胎驚。病從內(nèi)得。故曰內(nèi)因。
其或斷臍之后。包裹失于周密。被窩風(fēng)入來。及六七日。而臍帶已脫。必成此癥病從外得。故曰外因。有以艾灸其臍。徒苦之耳。竟何益哉。欲求一生于萬死之中。惟下之而已矣。外此更無他法。
立方
復(fù)生飲
治一切臍風(fēng)撮口。
牙皂僵蠶穿山甲(各六分)麻黃防風(fēng)膽星半夏(各五分)甘草(三分)大黃(一錢后入略煎一滾)先即以此兒脫下臍帶。煎五六沸去帶。再入前藥煎。臨服加入姜汁竹瀝各二茶匙。麝香少許調(diào)勻。徐徐以匙灌之。以通利則有生機。
又方前藥不效。再服此劑。
牛黃僵蠶(各一錢)膽星(八分)麝香(一分)上為末。每服五分。姜汁調(diào)灌下。
封臍散生南星為末。封臍。不可再見風(fēng)。
重舌鵝口
舌者。心之苗也。以為君火。其體本熱。而況小兒以純陽之軀。先受于胎。復(fù)感熱于外。其之癥。未必皆兒之自病?;蛘咂淠赣幸灾轮?。古人云。若要小兒安。常令饑與寒。饑則不致于傷脾。寒則不致于生熱。此保嬰之道乎。所謂寒者。亦非使之凍也。惟令常溫。不至甚暖耳。冷暖得宜。豈復(fù)有鵝口重舌之患耶。然何以名之曰重舌。重者舌下腫突。其狀又若一層。故謂之重。非真有兩舌也。何以名之曰鵝口。鵝口者。滿口皆白。有似鵝之口中。俗謂之雪口是也。分而言之。重舌屬心。鵝舌屬脾。合而言之??倿樾臒帷:握?。心統(tǒng)于脾。故曰治于口也。使不由于心熱。則口雖白。而舌自赤。何為而舌上皆白耶。大法內(nèi)服瀉心清熱之劑。而外敷涼藥。則重者可消。白者可退矣。
立方
清熱飲
治重舌。
黃連生地(各一錢)甘草木通連翹石蓮子(各五分)淡竹葉七片。時時灌入口中。
瀉脾飲
治鵝口。
山梔石膏黃連(各八分)生地黃芩白茯苓(各七分)燈心十莖。徐徐灌之即愈
涼心散
重舌鵝口。皆可吹入舌上。
青黛硼砂黃連(人乳拌曬)人中白(各二錢過)風(fēng)化硝黃柏(各一錢)冰片()上為極細(xì)末吹之。并治口疳。
丹毒門
丹毒火癥也。得于胎熱。其母受胎之后。不忌胡椒姜蒜。煎熬炙爆。酒面之類?;蚋酗L(fēng)熱。
或不節(jié)房事。皆能助火?;鹦皟?nèi)攻。胎受其毒。而傳氣于兒。故小兒出胎之后。多有是癥。
近則五六日?;蚴??;虬朐?。遠(yuǎn)則彌月之后?;騼扇?。其癥形不同?;蝾W下如櫻桃突出。色赤而光。謂之赤瘤?;虮樯砑t點如灑珠。謂之丹疹?;虮樯砑t腫。熱氣如蒸謂之火丹。
或小腹HT上陰囊等處。忽然紅腫如霞。流行不定。謂之赤游丹。病名非一??倿榈ざ?。丹毒入腹。腹脹不飲乳者死。必于未入腹之時。急服退毒涼劑。外用小刀輕輕刺出惡血。猶有可生。其入腹者。無如一瀉。間有瀉而得生者。乃千百中之一也。諸丹毒。惟赤游丹為至危。
善保嬰者。若見小兒多啼。多哭。多乳。則遍視其身上。一有紅色即急治之。茍看視不周。
丹毒在身。而母猶未覺。及至覺時。已入腹矣。救之奚及。丹毒惟絲瘤不治。因久服熱藥迫熱在胎。非藥所能解也。
立方
解毒湯
治小兒一切腫硬赤。諸般丹毒。初起即服立愈。
黃芩橫柏黃連(各一錢)甘草連翹天花粉皂角刺(各五分)竹葉十片。不拘時呷之。
化毒飲
治火丹遍身紅腫。
赤芍當(dāng)歸甘草大黃(各八分)水煎不拘時服。
防犀飲
治丹疹遍身。如灑珠者。
防己(三錢)樸硝犀角黃芩黃升麻(各八分)淡竹葉十五片。煎服。
消毒飲
治五種丹毒。
郁金天花粉干葛(各一錢二分)甘草赤芍(各八分)燈心二十莖。不拘時服。
慰毒散
多年胞衣化開。同金汁涂之。神效。
又方綿羊腦子。同樸硝研貼患處。并治赤瘤神效。十種丹毒。三日不治。毒入腸胃。則不可救。治法錄后。
一從頭項起。腫用蔥白研汁涂之。二從頭上起紅腫痛。用赤小豆末。雞子清調(diào)搽。
三從面起紅腫。用灶心土。雞子清調(diào)搽。四從背起赤點。用桑白皮為末。羊脂調(diào)搽。五從兩臂起赤腫黃色。用柳葉燒灰水調(diào)涂。六從兩脅起虛腫。用生鐵屑和豬糞調(diào)搽。七從臍上起黃腫。用檳榔末。米醋調(diào)搽。八從兩腳起赤腫。用乳香末。羊脂調(diào)搽。九從兩腳有赤白點。用豬槽下土。麻油調(diào)涂。十從陰上起黃腫。用屋漏處土。羊脂調(diào)搽。
中惡門
(天吊客忤夜啼)中惡天吊者。為惡鬼之氣所中。兩目上攛。吊起而不能也。此因胎氣不足。精神失守。
而鬼得以犯之矣其癥面白帶青。或土色。目睛上視??谕掳啄J肿憔袛?。身冷如冰。有似于驚風(fēng)。而實非驚風(fēng)也。又有所謂客忤者。非中惡之謂也。乃偶見生人異物。卒然驚駭。啼哭不止。心志恍惚。聞響即跳。常欲躲避之狀者是也。如為所忤犯。故為客忤。豈以客為鬼乎。又有所謂夜啼者。非客忤之謂。乃心經(jīng)受熱也。其癥至夜即啼。百計安之。而不能止。蓋心為君火。而主于血。夜則血歸于肝。而心虛火熾。故煩燥不寧。而多啼也。
立方
定神散
治中惡天吊。
茯神遠(yuǎn)志膽星麥門冬(各五錢)石菖蒲(二錢)琥珀(一錢五分)為上末。每服二錢。滾湯調(diào)下。
抱龍丸
治中惡天吊。夜啼客忤等癥。每一丸。姜湯下。(方見驚風(fēng)門)
安魂湯
治客忤立效。
棗仁茯神遠(yuǎn)志(各一錢)當(dāng)歸膽星(各七分)燈心二十莖煎服。
保安丸
治夜啼。
人參麥門冬黃連茯神龍齒遠(yuǎn)志(各五錢)朱砂(一錢五分)金箔(二十片)上為末蜜丸。朱砂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滾湯化下。
吐瀉門
(附食積傷食)小兒吐瀉交作。人皆以為脾胃受寒。不能容飲食。故上則為吐。下則為瀉。此據(jù)其病形而言耳。而不知脾胃受寒者。止于腹中偎偎作痛?;蛭⑿够蛲绿迪讯?。其勢殊無可畏。至于大吐大瀉。一時發(fā)越。津液頓亡。面目乍瘦。豈受寒之為病哉。必是平素先傷飲食。郁蒸作熱。蓄之既久。將發(fā)未發(fā)。一感外之風(fēng)勢。勢不可遏。故攻擊臟腑。一齊而至。遂令小兒困憊。當(dāng)此之時。若以為吐瀉空虛。即投補劑。盡溫?zé)嶂?。立見危亡。慎之慎之。如有吐而無瀉?;蛴袨a而無吐者。乃有寒熱之分。吐酸臭而苦者熱也。清痰則非熱矣。瀉臭穢而不可
立方
藿半散
治小兒吐酸苦者。
黃連(姜汁炒)半夏(姜制)藿香(各五錢)白茯苓砂仁(各三錢)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姜湯調(diào)下。
安然湯
治吐清痰者。
白豆蔻蘇子藿香(各一錢)膽星陳皮(各八分)生姜五片。不拘時煎服。
霞齡散
治小兒吐瀉交作。
木瓜濃樸砂仁藿香(各五錢)木通白扁豆黃連(姜汁炒)白芍廣木香(各三錢五分)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滾湯調(diào)下。
和脾溫胃散
治小兒瀉利清水不止。
陳皮蒼術(shù)白術(shù)白茯苓甘草防風(fēng)(各五錢)肉桂(二錢)上為末。姜湯調(diào)下一錢。
消滯調(diào)脾飲
治小兒泄出臭穢之極。
陳皮滑石黃連(各八分)神曲麥芽白芍車前子澤瀉(各六分)生姜三片。
不拘時煎服。
香橘丸
治吐瀉。或食積所傷。肚腹作痛。脾胃不和。
蛔蟲上行。并皆治之。
橘紅茯神青皮麥芽濃樸山楂(各二兩)砂仁三棱神曲人參澤瀉(各)甘草(五錢)上為末。蜜丸如龍眼。每服一丸。姜湯化下。
附食積傷食。
消磨散
治小兒諸食所傷。以致肚腹膨脹。面色黃瘦。
蓬術(shù)三棱陳皮山楂草果(去殼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湯調(diào)下。
針砂丸
治小兒腹中食積成塊。堅硬如石。作疼痞塊。身面俱黃。肚腹脹大。
針砂(四兩紅醋淬七次)使君子(肉)三棱(各二兩)草烏(一兩去皮醋煮)南木香皂麻(紅)雞肫皮(各二兩炒)蝦蟆蛆蘆薈(各二兩五錢)上為末。以楝樹皮煎湯為丸。如綠豆大。量兒大小。或三四五六分。臨睡苦茶下。
連脾飲
治小兒飲食所傷。腹中作痛。脾氣不調(diào)。
香附蘿卜子陳皮山楂(各六分)廣木香白術(shù)青皮丁香(各四分)生姜二片。不拘時溫服。
驚風(fēng)門
夫風(fēng)一也。在大人則為中風(fēng)。在小兒則為驚風(fēng)。大人無驚。故名之曰中。小兒易驚。且易惹而癥俱在。表慢驚與中臟同。謂之陰癥。而癥俱在里。治者能辨其陰陽表里而治之。斯可以無燥不寧者是也。慢驚之癥。身常不熱。眼常半開。手足微掣。精神倦怠。形體若呆。大便或泄者是也。又有慢脾風(fēng)者。虎口紋青紫色?;蚝谏k[隱相雜。似出而不出。手足不動。遍身皆冷。兩眼常合。不能啼哭。癥若至此。無復(fù)救矣。慢驚病根固有淺深。而亦可以施治于萬一之中。若因急驚。而變慢驚?;蛞蛲聻a而生慢驚。則難治矣。因慢而成慢脾?;蛞蛲聻a而致慢脾。則不治矣。大抵驚屬于心。風(fēng)屬于肝。心火動則振跳而不可遏。肝氣發(fā)故搐搦而不自持。二經(jīng)相助。其勢必盛。心火有余。則火熾而風(fēng)益猛。是風(fēng)從火出也。肝有余則風(fēng)狂而火益旺。是火從風(fēng)熾也。風(fēng)火齊發(fā)。故可畏。此特以急驚言之耳。而慢驚慢脾。又兼脾虛與寒。勢若稍緩而及深焉。然以其病之可生可死。而細(xì)分之。則各有所屬。非謂止于心肝二經(jīng)。而不入于他經(jīng)也。是故不時吊眼者。驚入于肝。夢中切牙者。驚入于腎。夜啼至晚者驚入于小腸。喉中如鋸者。驚入于大腸。面青下白。驚入于膽。氣喘吸水者。驚入于脾。不時干嘔者。驚入于胃。睡中驚哭者?;荚谌埂4私钥缮Y也。至若爪黑者為肝絕。瀉黑血者為心絕。日多盜汗者為胃絕。忽作啞聲為肺絕。咬人者為骨絕。眼半開半合者為腎絕。
口鼻干黑者為脾絕。驚風(fēng)患此七絕。其兒何能得生耶。
立方
秘寶萬靈丹
治急慢驚風(fēng)。慢脾風(fēng)。垂危者。一丸立愈。
牛黃朱砂礞石(硝)蛇含石(各五錢醋淬)僵蠶全蝎膽星半夏(姜制)茯神(各一兩)麝香(三錢)金箔銀箔(各八十片)皂角麥門冬(各一兩五錢煎膏)上為末。以皂角麥冬膏為丸。如櫻桃大。金銀箔為衣。每服一丸。姜湯化下。
鎮(zhèn)驚丹
治急慢驚風(fēng)。發(fā)喘痰盛?;蚩人?。并痰迷心竅。不能言語。
南星(姜汁炒)防風(fēng)枳實(麥麩炒)天麻(甘草水浸煨)半夏(姜制)桔梗(各二兩四錢)熟大黃(九蒸九曬)生大黃礞石(用生各一兩)巴豆霜(去油凈二錢)辰砂雄黃(各四錢)上為末。蜜丸如粟米大。量小兒大小。或三四分。姜湯下。有風(fēng)寒蔥湯下。
抱龍丸
治驚風(fēng)發(fā)搐。或風(fēng)痰身熱。
膽星琥珀雄黃朱砂(各五錢)天竺黃全蝎(各六錢)麝香(一錢)甘草(二兩上為末。甘草膏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姜湯化下。
保嬰秘效散
治急慢驚風(fēng)?;蛱ン@。臍風(fēng)撮口。天吊夜啼。奇性異癥。
牛黃(一錢)膽星琥珀珍珠(各一錢五分)滑石茯神遠(yuǎn)志(各二錢)麝香朱砂(各六分)大黃(九蒸九曬五錢)上為末。量兒大小。四五分。燈心湯調(diào)下。
聚寶丹
治慢脾風(fēng)。神效。
人參(五錢)白茯苓琥珀天麻膽星防風(fēng)(各八錢)全蝎(三錢)僵蠶白附子烏稍蛇朱砂(各二錢)麝香(一錢)上為末。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姜湯化下。
至寶湯
治一切驚風(fēng)等癥。
天麻膽星白附子陳皮(各五分)僵蠶鉤藤白術(shù)白茯苓(各三分)甘草(一分)生姜二片。不拘時煎服。
疳積門
小兒疳癥。大抵多是過食甘甜膠膩之物。停積于脾。不能消化。則變而為疳。疳者甘也。脾喜甘。而凡屬于甘者。其味皆屬于脾。從病從甘。故名曰疳。其癥身體常熱。形容黃瘦。小便如泔。肚腹膨脹。毛發(fā)黃。臉多白印。惡心欲吐。飲食不為肌膚?;蝾^面頭上多生瘡癢而疳之大概有如此者。此脾之癥也。脾先受病。傳于他臟。故有五疳之名焉。在心則為驚疳。
亦未盡同悉而言之。則渾身壯熱。四肢無力。面黃臉赤。怕寒愛暖??诒歉稍镎?。因驚撲而成。所謂驚疳是也。搖頭揉鼻。白膜縵眼。揩磨多淚。面有青色。體渾瘡癬。毛發(fā)焦豎者。
因感風(fēng)而成。所謂風(fēng)疳是也。食物難消。愛食泥土。腹大有筋頭發(fā)松疏。喘息呵欠。無歡欲啼。痢多酸臭者。因傷食而成。所謂滾疳是也。多啼嗽逆。鼻頸生瘡。昏昏愛睡。體瘦腸滑。四肢軟弱。面色帶白。瀉濃吐血者。因傷氣而成。所謂氣疳是也。瀉痢兼作吐逆。脫肛身體壯熱。手足偏冷。飲食不進者。病勢已急。所謂急疳是也。五疳之癥。惟急疳為難療。以其腎氣不足。土來克水故也。要而言之??倸w于脾。脾土一虛。則不能攝五臟之氣。故其位至于如此耳。
立方
保命丹
治諸般疳積神效。
大蟬(二只剖開。砂仁。胡黃連。各五錢。裝入縫好。外以泥裹。紅取出。)皂角(二枚灰存性)蛤粉(三錢)麝香(三分)使君子肉(一兩)上為末。以神曲打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錢。姜湯下。
肥兒丸
治疳積。肌肉消瘦。肚大筋青。飲食不思?;蛐篂a口渴。
黑蟬(以大者不拘幾只。放深缸中。取糞坑內(nèi)蛆淘凈。倒其缸內(nèi)。任從自食。待五日瀉出糞水取起。倒掛陰干。炙脆為末。三兩)人參(一兩)白術(shù)砂仁使君子肉山楂肉(各一兩五錢)宣黃連胡黃連白茯苓蘆薈蓮子(各八錢)上為末。陳米糊為丸每服一錢。米飲化下。
雞肉丸
治疳癆壯熱。形體羸瘦。眼閉不開。四肢漸小肚腹?jié)u大。
黃連(姜炒)柴胡鶴虱秦艽知母(酒炒)黃芩(酒炒)使君子(炒)蘆薈(各一兩)蕪荑(五錢)共為末。用黃雌雞一只。以大麻子飼之。七日縊死去毛凈。尾上開一孔。取腸洗凈拭干。入去骨。搗爛為丸。如干加酒少許。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五歲二十丸。量兒大小加之。白
雞肝散
治疳積眼目不明。翳膜朦瞀。
雄雞肝(一具)威靈仙白土(各二錢為末。即打米光粉)上雞肝同二末煮熟。只食肝。每日一個。七個全愈。
瘧疾門
小兒瘧疾。不外乎風(fēng)痰與食。無食不發(fā)熱。無風(fēng)不作寒。而痰食風(fēng)之所成也。外感風(fēng)寒。則則傷脾也。肺氣不清。則生痰。脾土受傷。則裹痰。故痰者風(fēng)食之所成也。無痰則不成瘧。
故寒熱作焉。要而言之。風(fēng)雖屬肺。食雖屬脾。而風(fēng)食之所藏。又近于膽經(jīng)。故作寒熱。蓋膽經(jīng)為足之少陽。其位在半表半里。是以寒熱往來也。大率寒多則為風(fēng)。熱多則為食。寒熱相半。則風(fēng)食俱多。治此病者。惟消食疏風(fēng)化痰而已。然消食必兼疏風(fēng)。
疏風(fēng)必兼消食。而消食疏風(fēng)必兼化痰。蓋三者不全。則不能成瘧。故宜兼用。但量其所屬輕重可也。
立方
疏脾飲
治小兒因風(fēng)成瘧。
紫蘇柴胡半夏(各一錢)防風(fēng)青皮濃樸川芎(各五分)生姜三片。不拘時熱服。檳陳飲治小兒因食成瘧。
山楂青皮草果(各八分)檳榔枳實半夏柴胡麥芽(各六分)生姜三片??招募宸?。
平妥飲
治小兒痰瘧。來時作嘔。
半夏貝母橘紅柴胡(各七分)黃芩草果白術(shù)枳殼(各五分)生姜三片。不拘時熱服。鱉甲飲治小兒久瘧不住。
何首烏鱉甲(酒炙)當(dāng)歸白術(shù)人參黃芩(各八分)黑棗三枚??招募宸?。
痢疾門
凡瀉在脾。而痢在腎。故先瀉而后痢者。則曰脾傳腎。為賊邪。其病難愈。先痢而瀉者。則曰腎傳脾。為微邪。其病易愈。此前人之說也。以愚論之。瀉為在脾不暇言矣。而后謂痢為在腎。不能無議焉。瀉固多由于飲食。而痢獨非飲食之所傷乎。飲食停積。因濕熱而化遂為稠濁膠固于腸胃之中。欲下不下。是以有里急后重之苦。明是脾經(jīng)之病矣。而顧以痢屬于腎者。何所謂歟。吾未聞飲食之人。不由于脾。而反由于腎也。大概謂之腎病矣。然治痢之藥。
悉用蒼術(shù)濃樸黃連。木香白術(shù)陳皮之類。并未有用杜仲黃柏牛膝地黃補腎等藥。治腎之疾。
而乃用脾家之劑。必其非腎病故也。要之先痢后瀉而易愈者。以其積滯已盡。而脾尚虛也。
豈腎傳脾之謂耶。先瀉后痢而難愈者。以脾土已壞。而積滯方壅也。豈脾傳腎之謂耶。腎能藏精。不能藏飲食。若以痢屬于腎。則飲食皆藏于腎矣。豈理也哉。大約治痢之法。與大人無異。但下痢純血者。在大人則為難治。在小兒則為食積。而無所妨。而治小兒之痢。又宜多以消積為主。其詳具大人痢疾門。不復(fù)細(xì)贅耳。
立方
通快飲
治小兒痢疾始發(fā)。
山楂(一錢)麥芽蒼術(shù)萊菔子枳實木通(各七分)大黃檳榔(各一錢二分)生姜三片。不拘時熱服。
金寶散
治小兒赤白痢疾肚腹作痛。里急后重。
廣木香黃連(酒炒)陳皮(各三錢)肉豆蔻(面包煨)濃樸(炒)車前子(各二錢)白術(shù)山楂蒼術(shù)(各一錢)上為末。每服一錢五分。空心燈心湯調(diào)下。
歸芍飲
治小兒痢疾。久不肯住。
人參白術(shù)白芍白茯苓訶子肉(各五分)烏梅(半個)黃連濃樸肉豆蔻柴胡(各六分)黑棗二枚??招募宸?。
傷風(fēng)門
傷風(fēng)之癥頭疼身熱。鼻塞氣粗。噴涕呵欠。呻吟不絕。見風(fēng)便怕。灑淅微寒。與大人傷風(fēng)無異。若挾食即吐食。挾痰即吐痰。藥劑比大人所服者宜減一半。不論有痰有食否。常須兼用清痰消食之藥。蓋小兒易傷食。而熱則生痰。故劑中宜略用輕輕疏解。令汗微出為度。稍加清熱則愈矣。蓋風(fēng)邪客于腠里。非疏解則不能愈。非清熱化痰則小兒亦未易安也。癥雖與大人無異。然亦不能無少瘥耳。
立方
加味香蘇散
川芎紫蘇防風(fēng)荊芥香附甘草羌活白芷(各三錢)葛根前胡(各二錢)蒼術(shù)天麻黃芩(各八分)上加蔥頭十枚。生姜三片煎服。以被覆取汗為度。如或消疾或消食。以此方為主。隨癥加減。不得一一詳贅矣。
或荊防敗毒散
(方見傷寒門)
咳嗽門
有聲有痰者名曰咳嗽。究病之所由成。皆由火之所致。然未始不由于外感也。是故或傷于風(fēng)?;騻诤疅?。種種不同。內(nèi)外夾攻。其所由來者漸也。然咳嗽之名。非一名所能悉。病有數(shù)端。詳載于咳嗽門矣。癥雖與大人無異。而所感略有不同。大人兼七情所傷或任勞嗜酒。而小兒無是。是以不能無少異耳。藥劑以輕清為佳。而服藥亦不宜太驟。當(dāng)逐時進之。不必盡劑。
立方
平肺飲
治感風(fēng)邪咳嗽。痰多灑淅惡寒。
陳皮前胡桑皮薄荷防風(fēng)(各五分)栝蔞仁蘇子桔梗(各四分)生姜三片。
涼肺湯
治肺熱咳嗽。痰盛音啞。
黃芩貝母天花粉枳殼(各七分)橘紅山梔桔梗麥門冬甘草(各五分)燈心三十莖食遠(yuǎn)服。
定嗽湯
治小兒肺有寒痰??人圆⒆鳉獯?/span>
款冬花杏仁橘紅(各八分)桑白皮桔梗枳實(各六分)栝蔞仁膽星(各五分)生姜三片不拘時煎服。
\r八卦部位舉癥圖\ps48a64.bmp\r中央戊巳工。疏黃無辛苦。見紫黑色便是木來克。
八卦舉癥歌
干宮屬大腸。稠密背受殃。糞門多癢塌。宜服保元湯。
坎宮屬腎水。稠密陰疔起。腎似火燒。七日歸泉里。
艮宮屬腎經(jīng)。梅花甚不仁。若加紫黑色。八日落牙根。
震宮乃肝木。宜大不宜三。如品如串樣。十四日歸山。
巽宮屬小腸。稀疏宜帶黃。若還梅品赤。淋閉還不妨。
離宮屬心火。蟻形甚不可。四肢不容針。遍身無你我。
坤宮屬命門。生死在其中。稠密終不好。疏朗亦無兇。
充宮屬肺金。更多我不驚。若還無空地。胸背反相因。
耳紋看法一見吉兇皆知
\r耳文圖\ps48a65.bmp\r歌曰耳后筋紋淡淡紅。疏疏磊磊決無兇。若然紫黑青白色。任是軒岐枉費功。
耳后紅筋赤一條。又無枝葉上面高。將來必主心經(jīng)痘。頭面若稀不必憂。
耳邊紫黑魚刺形。紛紛卻向里邊行。將來必主肝經(jīng)痘。滿身斑黑八朝冥。
耳后蒼筋痘主稀。頭大尾尖人不知。將來必主脾經(jīng)痘。向外排行疏更奇。
耳后淡白亂如麻。紛紛俱往外頭爬。將來必主脾經(jīng)痘。形如蠶種七朝嗟。
痘。疹忌觸十四款。
腋下狐臭氣。溝渠濁惡氣。房中淫液氣。婦人經(jīng)候氣。諸般白腥氣。酒醉葷腥氣。硫黃毒藥
治痘總論秘訣
痘之發(fā)與雜癥不同。雜癥只在一經(jīng)。痘則五臟之癥俱見。古云似傷寒者。亦大概言也。
寒由外入。痘自里出。故惡寒無汗。頭痛脊強。左額青紋。面色慘而不舒。此傷寒之所有。而痘癥之所無也。兩眼含淚。臭氣出粗。睡中微驚。耳紋現(xiàn)。惡熱不惡寒。此痘癥之所有。而傷寒之所無也。五臟癥已詳。
凡初熱時。睡中微悸。鼻氣出粗斯二者僅可作痘癥驗有云。中指獨冷。耳尻冷等說不必信。
痘者豆也。肖其形則生。不肖其形則死。形之不肖。元神竭矣。尖圓而凸。周凈而聳。
形之有神者也。如麩如沸。如疹如疥如蠶種。如蛇皮。如蚊跡。如蚤斑。如湯泡。如火刺形之無神者也。形而無神??杉缴?。至如色也。欲如春花之在露。不欲如秋草之經(jīng)霜。紅白兩分。明潤光活。色之有彩者也。如膩粉。如枯骨。如紅米飯。如豬肝色。色之無彩者也形不有神。色不現(xiàn)形。生意可知矣。嗚呼神彩。其生死之門戶也。
凡看痘。先看元氣。痘兒元氣。非有非無唯心領(lǐng)意會耳。已如形色初善。而終變惡者。元氣內(nèi)竭也。形色初惡。而終歸善者。元氣內(nèi)強也。元氣本也。形色末也。故善者必求本。
人知痘藉氣血。不知痘之所藉。尤有超于氣血者。元氣是也。蓋元氣盛則氣血流通而領(lǐng)遂。
有負(fù)戴并行祛毒。痘必應(yīng)期而開落。元氣一虧則在外者內(nèi)不續(xù)。在內(nèi)者外不固。毒肆妄行。
或出或入。而為外剝內(nèi)攻矣。調(diào)養(yǎng)真元。補益氣血。誠治痘完策。不得已而欲攻。他癥中病即已。經(jīng)曰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夫包血成圓者氣也。氣能拘血制毒。則痘窠必圓。尖而周凈。附氣成暈者血也。血能附氣制毒。則痘暈必光明而紅活。頂陷者氣之虛。塌陷者氣之離。暈枯者血之虛。根散者血之離。
圓也。暈也。氣血之所為也。而所以成圓成暈者。氣血不得專主也。
根窠者。血之暈。膿者血之腐。故六日之前。專看根窠。無根窠。必不貫?zāi)?。六日以后。??茨撋?。無膿色。必難收靨。此理也勢也。
無形者。根據(jù)有形。有形者。附無形?;ハ喔鶕?jù)附。固天地之道。亦氣血之道也。氣之離。不由血之散乎。故自氣血交后。常觀根窠為憑準(zhǔn)。粗緊紅活。生意沛然。若微細(xì)而不現(xiàn)不斂。
且黯淡。則氣將飛去。而必不克制毒矣。是故內(nèi)攻根散者死。內(nèi)攻而根血猶附。非毒作楚。
必三因致之。頂白根紅。氣血分也。在四五日間不分。則后必作癢。頂沖根附。氣血交也。
在六七日不交。則后必有變。至是而根白地清。起勢勃勃??刹凰幎?。若深紅壯熱。疔將作也。四日用清。六日用補。乃治常痘繩厘。
氣血有常。而不能盈于常。而能自虧于常。然亦有盈者。何也。毒壅于氣?;鸩谘0哒哐杏嘁?。泡者氣多甚也。經(jīng)曰。邪氣甚則實。精真氣奪則虛。
凡形色大惡。氣血不交。漿不成似為死癥若精神爽朗。便食如故。而天庭上有一二顆悅目者。猶可發(fā)毒。作臭爛而愈何者。毒在外不在內(nèi)故也。
毒停肌肉則發(fā)腫。毒滯皮膚則作臭。肌肉陽明主之屬土。皮膚太陰主之屬金。癰腫土象。腥臭象金。亦各從其類也。
書謂紅斑生。紫斑者死。黑斑。藍(lán)斑。百不救一。亦有紅死。而紫斑。藍(lán)斑。得生者。
斑血熱也。失于解利則發(fā)斑。惡痘斑出。熱所必然。無論顏色。
但天庭疏朗。形色善而斑出。又當(dāng)別論。昔一斑癥。諸醫(yī)莫治。召予視之。已七日矣。斑分上中下。上紅斑。中紫斑。下青斑。視其痘則綻凸疏朗。內(nèi)含清水。色雖黑黯。而精神爽健。視唇舌則多苔燥。予曰。失解故也。進以清涼自愈。后果然由是。書不可拘也。察形色。
驗唇舌。是準(zhǔn)疔之結(jié)也。亦熱毒壅甚。失于解利。內(nèi)不能入而結(jié)。隨道空隙之所。惡痘疔結(jié)。逆轉(zhuǎn)為順矣。但結(jié)前后心者死。結(jié)耳門喉下者死。辨疔有法。慎無以黑毒作疔。黑痘猶痘也。疔則陷入肉中。形如螺蓋捏之有核。割不知痛。其白根或長寸許。醫(yī)多誤認(rèn)靨后疔爛。
生肌散治之。
痘之所恃者。血為養(yǎng)而氣為充也。故眼鼻必欲封合。眼合則神不馳。鼻封則氣不逐。神氣內(nèi)榮。而毒不為制伏者鮮矣。抑又有微甚。塞而有涕。美之征也。鼻塞而竅外干黑者死。封而有淚生之兆也。眼封而沿眶涂煤者死。眼封當(dāng)在五六日間。若未腫過而封后必有眼疾。痘少者不封?;蚍舛澎v即退。
氣血之分。猶清濁之本乎上下也。氣血之交。猶陰陽之互為根據(jù)附也。當(dāng)分不分。毒結(jié)之。當(dāng)交不交。毒隔之。知升陽散郁。何不分之患。知清熱解毒。何不交之患。痘之形癥有四。曰毒壅曰血熱。曰氣虛。曰血虛。又虛實有四。表里虛實是也。見點稠密。形不尖聳。色慘黯。而皮間欲出不出。此毒壅也。見點深紅而漸變紫黑夾疹夾斑血熱也。頂陷皮薄。平塌不振喘促。面浮。皮毛焦。肌膚痛。表實也。精神困倦。唇舌淡白。曰里虛??駚y氣甚??曙嬌剖?。唇燥而舌見黃白苔者。里實也。毒壅也。血熱也。同為表里之實。血虛也。氣虛也。同為表里之虛。此又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壅者疏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平調(diào)之。明此八者。思過半矣。雖然辨寒熱虛實。尤當(dāng)用舌作綱領(lǐng)。
大都癥候相似。氣運使然也。彼與此一般癥狀無殊。非氣運而何。故干涸者?;鹩魟佟?/span>
吐瀉而肉腫者。土郁勝??菰锎?。金郁勝。彼此凝伏。水郁勝。郁而不出。木郁勝?;饎t清之。土則平之。金則潤之。水則溫之。木則發(fā)之。書云。責(zé)之于癥。求之于經(jīng)。其此之謂乎。
諒形體用藥。上工也。小兒臟腑。易虛易實。體實劑過。猶為之損。況弱乎。凡痘極光澤。
極榮灌。至回謝日。而忽變逆。誰之咎歟。形體素虛。理宜補益。不察而愛行攻劫。使人元氣一驅(qū)而出。外雖榮灌。內(nèi)實耗蠹。欲不死者得乎。諒形體者。非泥于形。而審形。形之神也。痘陷有五。有白陷。有紅陷。有灰陷。有紫陷。有黑陷。皆責(zé)氣虛。而后人責(zé)以用補誤矣。彼之論陷。有深究其源。唇舌滋潤。身不壯熱。唯痘色遷變而陷。故責(zé)以氣虛。若唇燥舌苔。壯熱燎人。焦紫其色。而凹陷不起。果虛乎。抑毒耶。妄執(zhí)補益。猶按圖索驥耳。
予治陷不然。有外實則解之。有內(nèi)實則清之下之。內(nèi)外無癥。則平劑以調(diào)之。不惟治陷。即始終亦然。藥隨舌轉(zhuǎn)。癥由舌痊。嗚呼。舌之功大矣哉。
舌通五內(nèi)。人知之而莫之用。不由指示。臨局必迷。熟知此乃用藥樞紐也。藥有寒者。
涼者。溫者。熱者。令之樞紐在手。則縱橫顛倒。一自我出。而是非。而利害。皆置勿論。且易虛易實。小兒也。使無定見而謂不枉人命。吾未知前信。
治痘有四。節(jié)次務(wù)要不紊。紊則氣血顛倒?;鸲舅僚?。而諸癥蜂作矣。故驚者??裾?。
吐者。瀉者。斑者。疹者。腰疼腹痛者。肉腫痘不腫者。水嗆錯喉者。皆當(dāng)發(fā)不發(fā)。毒郁三焦。停滯氣道也。焦紫者??莺谡???收?。燥者。發(fā)疔毒者。胃爛口臭者。皆當(dāng)清不清。陽明內(nèi)熱所致。當(dāng)補不補。則為白陷。為泄瀉。為癢塌。為倒靨。
外剝內(nèi)攻。中氣虛也。當(dāng)滲泄不滲泄。則反壯熱?;蛏偈??;驗a不止。或肌肉作疰癤而疤爛。
何者。脾濕內(nèi)淫也。標(biāo)離而異。本合而同。藥當(dāng)其節(jié)。變癥息矣。不應(yīng)四法。必三因乘之。
六氣外襲。為外因。驚恐內(nèi)動。為內(nèi)因。調(diào)攝失宜。為不內(nèi)外因。四法正也。三因奇也。奇正互用。兩得之矣。
治痘癥。不治雜癥。萬古秘論也。雜癥有日。痘癥止兩七耳。且痘中之癥。緣失治而作。今猶治癥不治痘。將癥愈甚。而痘愈憊矣。
發(fā)熱三日訣
夫痘不熱不發(fā)。猶五谷之不熱不結(jié)。身有熱也。乃毒與時氣相觸而動內(nèi)傳百脈外注皮膚。痘未見而先兆。此乃必至者。但熱有輕重。毒輕則熱輕。毒重則熱重。又有熱五六日出者。有熱一日即出者。太過則正不勝邪。愆期則氣血凝滯。唯三四日身涼痘出為正。凡發(fā)熱肌膚溫平潮潤。唇舌滋潔無苔。聲音清亮。睡中微驚。便食如故?;蛏偈池澦=约滓?。重則反是。一發(fā)熱。即唇裂。舌坑。煩燥??駚y??诳省汉?。兩耳灼熱。兩睛紅。二便結(jié)方內(nèi)加玄明粉?;蚯А躐R下之。惡熱者單下。以苔為增減。不可拘在初熱當(dāng)發(fā)之說。此亦百中一二。又毋執(zhí)以為常。如唇舌滋潤。雖見惡癥。切不可妄下?lián)p人。
發(fā)熱時。腹疼腰痛。四肢酸痛。皆重癥。若表過痛止者吉痛加甚者兇。
發(fā)熱吐瀉。切不可行止法。惟吐瀉酸臭??杉酉麑?dǎo)藥佐之。是傷食也。驚發(fā)痘前者吉。
何也。由驚陽癥。痘屬陰。陽被陰沖。則壅遏之?;枷ⅰ9始?。照前加減治之。母服驚藥。誤服而冰其毒。釀害匪淺。亦有驚即死。此必中惡。
發(fā)熱時。譫語顛狂。見神見鬼。躁亂不寧。是熱甚失表。外邪內(nèi)毒。兩相搏激也。重發(fā)之則愈。舌見黃苔。非下不可。
凡臟腑郁毒。非微汗則不解。故一發(fā)熱。必用汗藥也。身熱四五日不退者。知毒猶在內(nèi)。務(wù)要熱退為佳。
身熱四五日不退。痘影焦紫。郁郁不出。此必寒氣外郁。閉塞鬼門也。令服驚蟄丸。發(fā)出臭汗。則熱自退。痘自出也。
一發(fā)熱。頭面中有大痘數(shù)點。余不出。復(fù)不除熱。此名曰報痘。急用銀針剔破。不去則領(lǐng)敗正氣。為留連之禍。
初發(fā)熱。即頭溫足冷。不渴。大便溏。面白?;驗a痢清谷嘔食不化。虛癥也。
凡熱時燈照。肉內(nèi)有隱隱紫紅塊者重面紅唇白亦重。再加形色不善。死必矣。九竅流血者死。目閉無魂。舌墨聲嗄。胸高而凸。掌文出血。皆死癥不治。
見點三日訣
見點三日。死生判矣。斷于此時。方稱高列。關(guān)竅。唯面部為吃緊。面者。諸會之首。
天庭印堂。尤面部最緊要者。天庭為看痘把柄。何者。元神所歸也。元神者。元氣也。小兒出痘。不過氣血毒三字。氣血又元氣所統(tǒng)也。元氣勝毒。開落應(yīng)期。毒勝元氣。內(nèi)攻外剝。毒既勝矣。又安望元氣之復(fù)勝哉。故此處先見。先起。先貫。先靨。密而癢。慘而黯。皆死癥也。毒從虛發(fā)。信矣哉。
凡見點磊落。摸得礙手。色潤澤。眼部以下先見身熱漸退。吉癥也。磊落礙手。稀而有神者也。色潤澤。謂有彩也。天庭后見。元氣固也。反是者逆。
痘初出時。三五相連者。后必密。單見者稀。毒之淺深。于此預(yù)見矣。
形屬氣。色屬血。兩者均可驗吉兇。決生死。人何專言血。而不及氣。氣無形難知。血有色易見。故見點三日。色如豬肝者死。如紅米飯者死。如洗過舊紅者太重雖然面部上有數(shù)十顆有神彩者。亦可救活。不慮形惡。慮無神。不慮色惡。慮無彩。神綻而凸。彩潤而明。惡痘中。見有一二紅活可愛。雖兇亦吉。何者元氣猶存也。大都自眉以上。幾點悅目可愛。又不瑣屑。又不歪斜。雖遍體稠密。雜癥百出。終不至于死。悅目二字。即予筆舌難盡罄。在學(xué)人意會。
見點頭焦。面色或紫者。血分毒熾也。滿天秋治之。唇燥舌苔。熱見愁。黃苔起者。千里馬。蓋焦紫雖血熱。而未必不由內(nèi)熱也。審之以舌。藥斯當(dāng)矣。
見點白如水珠者重。若稀疏不密。其人平素色黃。而兼痘起發(fā)。氣至而血不至也。當(dāng)與散火。倘神不內(nèi)寧。痘日增多。頭尖作。子形。毒太甚也??址撬幙捎?。若見點色白。不紅不可便作虛治。白而無神。唇舌淡白?;蛲禄驗a。虛癥也。若白而起色。唇舌赤紅。非虛也。是伏火痘也。三日后必漸變紅紫。倘作虛治。其誤人不淺。見點腳米冷者。不必慮。氣未下行也。
見點兩日。而大便尚秘。舌上無苔。知是血燥。非毒壅也。急行清解。枳殼。玄明粉治之??重灂r。咽痛作瀉而不起。方內(nèi)歸芎宜倍用。
初見時。大小不一。有色點如痱者。曰夾疹。救苦丹治之。又一等瑣屑紅點隱隱肉間。
曰夾痧。治亦同前。丹癥亦然。但有此癥。必正痘悅目可愛。方為痧疹之夾。不然皆痘也。識者詳辨之。
又有痘出數(shù)顆。而夾疹遍身。圓凈疏朗。顏色紅活?,F(xiàn)兩日而盡沒。眾醫(yī)莫不驚愕。予曰疹也。非痘也。痘沒必悶亂煩燥。此則寧靜。且正痘依然。予故知其為疹也。治以平劑。后漸愈。未沒特亦難辨焉。
點見身熱。毒未盡也。但所感不同。有寒氣外郁者。有熱毒內(nèi)郁者。兩者均且散之。救苦丹是其治也。內(nèi)郁黃苔。加千里馬。其色漸焦紫。隱隱不出。而身熱壯盛?;蚣∧w腫亮。再加賽春雷發(fā)之。
見點自汗。有生者有死者。丹溪謂自汗無妨。指形色善者言也。若汗出而形色日變必死。不可不辨但治癥。不須以此慮。虛癥也。又須看舌用藥。
凡痘出不快須審時令藥之。冬則寒郁。主賽春雷。夏則熱郁。主滿天秋。然亦有虛實之別。唇舌滋潤無苔。當(dāng)從虛治。
一見點色白。不甚起發(fā)。唇舌淡白。或吐或瀉。或腹膨。或自汗。肢冷神氣怯弱。表里虛也。治從虛例。
一見點。在臍。在肛門。四圍成堆者。皆重癥。
一出數(shù)點。即發(fā)數(shù)粒山根上者重。才出而聲遂變。或焦?;騿≌?。尤重。
痘出數(shù)點。而面目即光亮如爪??谥袣獬簟2獩_人。其死甚速。后必發(fā)斑。吐血而死一見點先于眉上?;騼商柍鰯?shù)粒。突起光亮。少頃即沒。此賦痘也必死。
又有初出愛人。皮薄光亮。一兩日即大長。是未至而至。癘氣使然也。后必變癢塌而死認(rèn)為順癥。則醫(yī)殺之誚。斷乎難免。
凡患諸瘡毒未愈?;虔彾拘掠?。而見點于此者重。此陽毒也。但瘡不干紅。雖重決不死謂為于可為之時則從。為于不可為之時則兇。指險癥也。至見點如蛇皮。如蠶種。蚊跡。蚤斑。湯泡?;鸫?。青黑藍(lán)斑。身如被杖。發(fā)斑。而唇腫??诔簟,嶍棥C深^。斷腰。無根。
色粉白如枯骨。胸高氣喘。七孔流血。面斜視如橘皮。形色不正而驚狂。并腰疼腹痛不止??蔀楹?。不可為乎。
凡謂斷腰無根。必諸痘形色不善。如形色圓澤。即腰腳無痘何妨。
痧麻
夫痧麻。出自六腑。先動陽分。而后歸于陰經(jīng)。故標(biāo)屬陰。而本屬陽也。如未出時?;蛞押幇l(fā)之。時令嚴(yán)寒。以辛熱之藥發(fā)之。時令或寒或熱。以辛平之藥發(fā)之。但發(fā)得出。則毒盡解若發(fā)不出。再加藥發(fā)之。要其大綱。雖是熱癥。然不可驟用涼藥??侄艚^邪氣于內(nèi)。
而不得出。多有不救者。宜解毒發(fā)散為主。若發(fā)熱之時。遍身汗出者。此毒從汗散。有鼻中血出者。此毒從血解。若上吐下利。則毒從吐利解。俱不可遽止。若太過斟酌止之。痧已出。其色喜紅潤極忌紫黑。如有咽喉腫痛。不能飲食者。此毒火拂郁。上熏咽喉也。咳嗽口干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fā)未盡也。痧已出。而瀉尤不止者。最為惡候。出已遍身。而尤拂拂煩熱。頻作嘔吐者。此毒未盡。留連于脾胃之間也。
立方
解毒湯
治痧癥初起。天時溫暖。
防風(fēng)薄荷荊芥石膏知母(各八分)桔梗甘草牛蒡子連翹木通枳殼(各六分)淡竹葉二十片煎服。
清毒湯
治初起夏月大熱。
黃連黃芩防風(fēng)荊芥(各一錢)桔梗石膏玄參木通山梔仁(各八分)淡竹葉二十片。煎服。
化毒湯
治痧癥初起。冬月寒冷。
桂枝麻黃赤芍防風(fēng)(各八分)荊芥羌活桔梗人參川芎(各五分)牛蒡子(一錢)生姜三片。煎服。
清寧湯
治癥汗出太多。鼻血不止。
當(dāng)歸連翹石膏黃連(各一錢)生地麥門冬玄胡(各七分)甘草(二分)浮小麥一錢。煎服。
玄桔湯
治痧癥。咽喉腫痛。
玄參桔梗牛蒡子連翹天花粉甘草(各一錢)淡竹甘片。煎服。
清金飲
治痧癥咳嗽??诟尚臒?。
天花粉桔梗桑皮知母(各七分)玄參連翹干葛(各八分)燈心三十莖。煎服
必勝飲
治痧已出。而瀉不止。
陳皮濃樸蒼術(shù)白茯苓牛蒡子澤瀉木通(各八分)生姜一片。食前煎服。
和榮散
治痧已出。渾身發(fā)熱。
當(dāng)歸川芎生地麥門冬白芍木通甘草(各八分)燈心三十莖。煎服。
靈功飲
治痧后痢疾。
當(dāng)歸黃連川芎(各八分)人參(三分)廣木香枳殼滑石檳榔(各六分)甘草(一分)燈心三十莖。食前溫服。
治痧發(fā)不出蔥一握。搗汁一盞。入酒漿一盞同服。
又秘方櫻桃核四十九粒。甘草五分。煎服。
痧出紫黑。急以人糞燒存性。酒調(diào)五分。立刻變紅。
發(fā)背門
陰發(fā)難治。陽發(fā)易醫(yī)。為治之法?;蚴枭ⅰ;蛳尽;蜥樌印;騼?nèi)托。或外消?;驗a。
。隨其虛實寒熱。而調(diào)治之。又當(dāng)辨其五善七惡。如痛息自寧。飲食有味。一善。便利調(diào)勻。二善。膿腫自消。色鮮不臭。三善。神彩光明。聲音清朗。四善。體氣平和。為之五善。
腹痛而渴。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膿大潰掀腫猶甚。臭敗莫近。二惡。喘粗氣促。
恍惚嗜臥。三惡。毒瓦斯攻心。藥食嘔逆。四惡。聲嘶色脫。面目如垢。唇青鼻黑。四肢浮腫小便不通。煩燥時咳。六惡。四肢沉重。未潰先黑陷下為之七惡。
瘡瘍科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則瘡瘍之疾。非外得也。而昔人列之為外科者。以形癥在外。
非若之乎。瘡瘍之中。癰疽為甚。而大疔之毒。尤甚于癰疽。故治大疔者。十活其一二。治疽者。十活其五六。治癰者。十活其八九。惟毒有淺深。故治有難易耳。然何以辨其癰疽大疔哉。亦視其腫之高下。地之廣狹。脈之浮沉而已。蓋癰者。壅之義也。氣血為毒所壅瘀而不行。故發(fā)而為癰。其初發(fā)之時。必灑淅惡寒。而身微熱。多生于背與頂。在背之上部?;蜃蠡蛴?。為上搭手。在背之下部。或為正發(fā)。生于腦后者。為對口。比之上下搭手。尤為毒也。
凡癰皆掀然熱而腫高。其勢易大。其根不甚深。從乎陽也。疽者沮之義也。氣血為毒所阻滯而不行。故發(fā)而為疽。其初發(fā)之時。亦灑淅惡寒。先覺麻癢如之狀。按之內(nèi)實。手推不能動。多發(fā)于背腰肩隅之間。及小腹胸傍。其發(fā)股足之間者。名附骨疽。凡疽皆腫不甚高。
勢不易大。而其根反深。惟發(fā)于背心及股者。為至重。乃五臟所發(fā)。從乎陰也。疔者。丁之似也猶釘之在木。拔之不能出。搖之不能動。其根至深。其毒至甚。其頭至硬。其初發(fā)之時。反不知痛癢。但不覺麻木。外雖如麻。里則如瓜。及其勢甚。則痛苦異常。應(yīng)心入膽。而不可忍乃五臟六腑所發(fā)之火。煉已久。并合于一處。而生疔者。多見于面部骨節(jié)之間。而究其毒之所從來。多由于飲食服餌之中。經(jīng)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凡肥甘濃味。炙爆煎熬之物。最能助火。嗜味之人。恣供口腹。醉之以酒。勞之以色。脾土于是乎燥烈。腎水于是乎枯竭。積之既久。留于五臟。布于六腑?;鹩舳簧?。乘其氣血所虛之處。而發(fā)之根抵于內(nèi)。而煩熾于外。其毒甚于鳩鳥。試割其肉。以飼雞犬。立見其斃。此大疔之所以多死也。若夫似疔而非疔者。則俱以腫毒治之。而無大害。然三者之脈。何以辨之。蓋浮而數(shù)者毒瓦斯在表。故知其為癰。沉而數(shù)者。毒瓦斯在里。故知其為疽。若沉而又滑。數(shù)而弦急者。必疔也。此皆有形之可見者。雖其治有難易。猶可因其癥而施之。至于腸癰。腹癰。肺癰之類。皆為內(nèi)癰。其狀與瘕痞癖無異。茍或以為內(nèi)科之癥。而進以削堅破結(jié)之劑。所治非其所忍。幾何而不殞人之命也。大法瘡瘍之在外者。初發(fā)無如一灸。艾煙一透。其毒立效。若延至六七日。則不可灸矣。毒之淺者點之。毒之深者決之。毒之尤深而針刀所不及者。則烙之。未成毒膿。則用化毒。既成膿。則用托里。此外在人之臨癥機變矣。
立方
神授衛(wèi)生湯
治發(fā)背。并腦疽對口。諸惡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藥性平和。功羌活防風(fēng)白芷穿山甲沉香紅花連翹石決明(各六分)金銀花皂角刺當(dāng)歸尾甘草節(jié)天花粉乳香(各八分)大黃(酒炒二錢)水煎食遠(yuǎn)服。
消腫托里散
治發(fā)背。不拘上下左右。并一切癰疽腫毒。
人參赤茯苓白術(shù)滑石桔梗金銀花荊芥山梔當(dāng)歸川芎黃(各一錢)赤芍蒼術(shù)麻黃(各七分)大黃(三錢)黃芩防風(fēng)甘草薄荷連翹(各八分)石膏芒硝(各一錢五分)水酒各一鐘煎服。
灸法
如發(fā)背初起時。背上微有紅腫重墜。即是發(fā)背。以此法立時消散。屢屢效驗。
用河邊水中泥。先挖去一尺許。再取一大塊。同人糞杵極熟。做一餅。如碗大。頂上以針通一細(xì)孔。放在患處。外用艾火灸之。如痛灸至不痛。不痛要灸至痛住。
熏發(fā)背奇方
治發(fā)背七日后。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不起發(fā)者即發(fā)。不腐潰者即腐。雄黃朱砂血竭沒藥(各二錢)麝香(五分)上為細(xì)末每用三分。綿紙裹藥為捻。長尺許。以麻油潤透。照火離瘡半寸許。自外而內(nèi)。周遭徐徐照之。初用三條。加至五條。候毒勢漸消漸減。
散毒飲
治發(fā)背三五日間。身上灑淅惡寒。疼痛急脹。如未成膿即消。已成即潰。調(diào)氣血。和脾胃。使毒不攻心。
乳香沒藥天花粉黃防風(fēng)(各一錢)當(dāng)歸白芷桔梗穿山甲(各一錢二分)皂角刺連翹陳皮金銀花牡丹皮川芎(各八分)水煎食后服。
蠟礬丸
治發(fā)背癰疽并一切腫毒服之能護心膜。毒瓦斯不能攻心。
黃蠟(一斤)明礬(八兩研末)朱砂(八錢研細(xì))先以蠟熔開。入明礬末。攪和投水中。眾手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百丸。白滾湯
生肌丸
治一切發(fā)背疽毒。服此長肉收功。
黃蠟(一斤)乳香(研細(xì))沒藥(研細(xì))血竭(各二兩研細(xì))象牙末(四兩)先用蠟熔化。再入乳沒等藥和勻投水中。眾手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二服。
吸毒竹筒
治發(fā)背癰疽腫毒。以此拔出膿血惡水。
蒼術(shù)白蘞濃樸艾葉白芨烏柏皮芽茶白蒺藜(各等分)如法用竹筒六七個。長二寸。一頭留節(jié)。削去青。今極薄。隨大小用之。以藥煮筒十?dāng)?shù)煮干為度。乘筒熱。按上緊吸瘡口。膿水滿自脫落。不然用手拔脫。更換別個竹筒。如此三五次。毒盡消矣。
托里定痛散
治發(fā)背。潰后。血虛。余毒未盡作疼。
歸身熟地(各二錢)乳香沒藥川芎白芍(各一錢酒炒)肉桂粟殼(各一錢五分泡去筋膜蜜炒)水煎食后溫服。
五寶飲
治發(fā)背不肯收口。作疼作癢。服去即收功。
金銀黃甘草歸身人參(各二錢)水二鐘。煎八分。食后服。
生肌神秘散
治發(fā)背將收功。摻上腐肉即去。新肉即生。
白升藥(一兩)輕粉鉛粉(各一兩二錢)銀朱珍珠(豆腐內(nèi)煮過各四錢)上為極細(xì)末摻于瘡口。
十全大補湯
治發(fā)背已潰。寒熱往來?;蜃魈弁茨摱唷;蜃院贡I汗。氣血兩虧。神思倦怠。瘡口不斂。
人參黃川芎白芍當(dāng)歸肉桂(各二錢)熟地白茯苓白術(shù)甘草(各一錢五分)黑棗五枚。食前煎服。
癰疽門
(附腦癰肺癰臀癰附骨疽)凡癰疽緣陰陽相搏而生。蓋氣屬陽。血屬陰。血行脈內(nèi)。氣行脈外。相并周流。寒與濕。則凝滯而行遲。為不及。熱與火搏之。則沸騰而行速。為太過。氣得邪而郁。津液閉結(jié)。
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血得邪而滯。隧道路阻隔。或溢。或結(jié)。此陰陽不能和暢。則癰疽惡毒。從此生焉。
立方
真人活命飲
治一切癰疽腫毒。初起服此。止痛立消散毒。
當(dāng)歸尾赤芍防風(fēng)(各二錢)白芷天花粉穿山甲乳香沒藥(各一錢)皂角刺浙貝母陳皮金銀花甘草節(jié)(各一錢五分)頭生酒水各一碗。煎隨其疽毒上下。以分饑飽服。服后再飲酒數(shù)杯。
飛龍奪命丹
治一切癰疽。并發(fā)背疔瘡對口。無名惡瘡。未成者服之立消已成者服之即潰。疼痛者。服之立止。此丹乃惡癥中至寶。
蟾酥(酒化開)乳香沒藥朱砂(為衣)銅綠(各二錢)明雄黃(三錢)膽礬寒水石(炙黃色去頭足)上為末。以蝸牛研為泥。加蔥汁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先用蔥白三寸。令病患嚼爛。放手掌中。將丸裹在蔥白內(nèi)。用熱酒送下。于被覆暖取汗。如未有汗。又飲酒數(shù)鐘。以助藥力。立潰拔毒膏點破諸般惡毒。癰疽瘡癤。
糯米(一兩南星當(dāng)歸赤芍各三錢同炒)砂斑蝥(各三錢)好鍛石(一兩皂角燒煙熏共為末)桑柴灰真炭灰皂角灰毛竹(去青灰)芝麻楷灰(各三兩)上以五樣灰淋汁。鍋內(nèi)慢火熬之面上起白霜為度。調(diào)前四味。點于患處。
太乙神應(yīng)膏
治發(fā)背癰疽。疔瘡腫毒。跌打損傷。心疼腿痛。一切外科百病。無不效驗川烏草烏黃連黃柏赤芍白芍玄胡索當(dāng)歸尾(各二錢)良姜木鱉子僵蠶骨皮杏仁花椒大茴香茅香玄參蒼耳子桂皮南星栝蔞仁苦參蒼術(shù)五加皮防風(fēng)熟地密陀僧丁香內(nèi)消生地本(各一錢)何首烏細(xì)辛(各二錢五分)江子(三十粒去殼)蓖麻子(三十粒去殼)旱蓮草人參百藥煎黃甘草節(jié)羌活五靈脂獨活地蜈蚣根(各一兩)前藥各為咀片。用麻油一斤半。浸二宿。入銚屬性武火。熬至黑色。濾去渣。卻將后藥為末。次第加入。
廣木香安息香琥珀蕓香(各二錢)乳香沒藥血竭降香韶粉自然銅(各一錢五分醋淬三次)桑白皮白芨白蘞雄黃(各五錢)黃丹(六兩。夏月加三兩。炒黑色)上各為末。入油。次下黃丹。以槐柳條不住手?jǐn)?。滴水成珠為度。諸品要選真正道地者。虔誠煎熬。自然應(yīng)驗。
千金內(nèi)托散
治癰疽惡毒。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此方活血調(diào)氣。祛風(fēng)解毒。和脾補虛。
黃人參(各二錢)防風(fēng)濃樸當(dāng)歸白芷薄桂川芎甘草桔梗(各一錢)酒煎溫服。
紫金錠
治一切癰疽瘡癤。發(fā)背惡毒。每服三錢。酒磨送下。外以磨敷上。其毒漸漸消散。(方見痰門)
附腦癰
黃連救苦湯
治腦癰初起增寒發(fā)熱頭面耳項俱腫。服之立消。
黃連赤芍桔梗金銀花(各一錢五分)升麻(八分)柴胡干葛川芎當(dāng)歸尾(各一
保安湯
治腦癰已潰流膿內(nèi)痛飲食減少。
黃麥門冬藿香(各一錢二分)當(dāng)歸白茯苓川芎(各一錢五分)桔梗半夏陳皮白術(shù)甘草人參(各一錢)黑棗五枚。食后煎服。
飛龍奪命丹
治腦癰初起。灑淅惡寒。頭腦脹痛。口服二次。(方見前)
十全大補湯
治腦癰已潰之后。膿水出多。氣血兩虛精神短少。飲食少進。煩燥不眠。
日晡潮熱。(方見發(fā)背門)
附肺癰
平肺飲
治肺癰初起。咳嗽氣急。胸中隱隱作痛。嘔吐膿痰。
人參麥門冬赤芍檳榔赤茯苓陳皮桔梗(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食遠(yuǎn)服
清肺飲
治肺癰咳吐膿痰。胸膈脹痛。上氣喘急發(fā)熱。
銀柴胡玄參陳皮桔梗(各一錢)白茯苓地骨皮麥門冬薏苡仁人參甘草栝蔞仁(各八分)燈心三十莖。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排膿散
治肺癰已吐腥臭之痰。服此排膿補肺。
黃白芷北五味人參(各三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食后白滾湯調(diào)下。
八寶飲
治肺癰??人匀站?。痰帶腥臭。身熱虛羸。
白茯苓桔梗貝母人參北五味天門冬胡黃連熟地(各等分)水煎食后服。
附臀癰
臀癰生于小腹之后。位遠(yuǎn)僻奧。氣亦罕到血亦少來。凡生是癰者。乃濕熱凝滯聚結(jié)。而成此毒也。
乳癰門
(附乳巖腸癰囊癰)夫乳病者。乳房陽明胃經(jīng)所司。乳頭厥陰肝經(jīng)所屬。乳子之母。不善調(diào)養(yǎng)。以致乳汁濁而壅滯。因惱怒所傷。氣滯凝結(jié)。而成癰毒。又有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于經(jīng)絡(luò)痞澀。聚結(jié)成核。初如豆大。漸若棋子。半年一載。二載三載。不疼不癢。
漸漸而大。始生疼痛。痛則無解。曰后腫如堆粟?;蛉绺菜谏珰夥x。漸漸潰爛。深者如巖穴凸者若泛蓮。疼痛連心。出血作臭。其時五臟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巖。凡犯此癥。百無一生。宜清肝解郁。益氣養(yǎng)榮。患者清心靜養(yǎng)。無掛無礙。服藥調(diào)理。茍延歲月而矣。
脈云
乳癰之脈。多于弦緊。弦數(shù)郁火。弦滑郁痰。
立方
牛蒡子湯
治乳癰結(jié)腫。疼痛之甚。服此立散。
牛蒡子陳皮山梔金銀花栝蔞仁天花粉黃芩青皮(各一錢二分)連翹柴胡(各一錢)甘草(三分)水煎。臨服加酒一鐘。同服。
消癰散毒飲
治乳癰。惡寒發(fā)熱。腫疼痛。服此立消。
青皮浙貝母天花粉(各二錢)蒲公英(開黃花即滿地金錢一握搗汁)連翹鹿角屑當(dāng)歸(各一錢五分)水酒各一鐘煎服。
飛龍奪命丹
治一切乳癰已成未成者。(方見癰疽門)
散腫湯
治乳癰未成功。一服立消。外貼太乙神應(yīng)膏。(方見癰疽門)青皮石膏(各二錢)甘草節(jié)栝蔞子沒藥蒲公英(即滿地金錢)金銀花當(dāng)歸尾(各一錢五分)青橘葉(二十片)水酒各一鐘。煎服。
附乳巖
青橘飲
治婦人百不如意。久積憂忿。乳內(nèi)有核不癢不痛。將成乳巖。
青皮(五錢醋炒)橘葉(三十片)水煎食遠(yuǎn)服。
神功飲
治婦人乳內(nèi)一核。初起如錢。不作疼癢。三五年成功紅腫。潰時無膿。惟流清水形如巖穴之凹。
忍冬藤蒲公英甘草節(jié)金銀花(各二錢)栝蔞(一個連殼)生酒煎服。
十六味流氣飲
治乳巖赤腫疼痛。
人參黃當(dāng)歸川芎(各一錢五分)肉桂白芷濃樸甘草桔梗防風(fēng)烏藥檳榔(各一錢)赤芍枳殼廣木香蘇梗(各八分)水煎食遠(yuǎn)服。
附腸癰
腸癰。因濕熱流入小腸而成。小腹急脹。按之則痛。小便淋數(shù)時時出汗。惡寒發(fā)熱。腹皮堅實高腫。繞臍生瘡是也。
懸癰門
懸癰者。乃三陰虧損。濕熱結(jié)聚而成。此穴在谷道之前。陰器之下。又謂之海底穴也。
初起如豆。少癢多痛。日久漸大。赤腫掀痛。潰膿后。輕則成漏。重則瀝盡氣血。變?yōu)榘A瘵多
立方
內(nèi)消沃雪湯
治懸癰初起。增寒疼痛。(方見癰疽門)
琥珀蠟礬丸
治懸癰。并一切癰疽發(fā)背。已成未成之際??侄静荒艹觥1刂聝?nèi)攻。預(yù)服以護心膜。亦散毒止痛。
明礬(一兩五錢)黃蠟(一兩二錢)琥珀朱砂雄黃(各二錢)乳香(一錢)蜂蜜(前藥俱為細(xì)末。將蠟溶化。再末藥并蜜攪勻眾手急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白滾湯下。病重早晚日進二次。神效。
神功內(nèi)托散
治懸癰日久不潰。高硬腫痛不可當(dāng)者。
人參白術(shù)(各二錢)白芍當(dāng)歸附子陳皮穿山甲木香(各一錢二分)川芎枳殼皂角刺黃(各一錢)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透膿散
治懸癰。并一切疽毒已成。不肯穿破者服之即潰。
穿山甲(炒)當(dāng)歸(各二錢)黃川芎皂角刺(各一錢五分)水酒各一碗食前熱服生肌丸治懸癰。不能收口。每日早晚服之即愈。(方見發(fā)背門)
疔瘡門
(附癬瘡瘡)夫疔瘡之初生也。人多不覺。生于頭面手足。肚脅腰腿間。亦無定處。一二日必作寒熱似瘧。頭疼體痛不可忍。其痛法異于尋常之癥。須遍身覓之。有小瘡頭腫黑。根赤色。而其形壯者。即外疔也。又有內(nèi)疔與外疔。同亦發(fā)寒熱。但瘡形不見。過數(shù)日一處腫起。即內(nèi)疔也。
立方
追毒飲
治一切內(nèi)外疔瘡。神效。
歸尾川芎(各八分)荊芥干葛烏藥獨活赤芍(各六分)白芷升麻(各四分)羌活甘草節(jié)防風(fēng)枳殼紅花蘇木(各七分)水二鐘。煎八分。食遠(yuǎn)服。
金蟾丸
治一切疔瘡。
草烏雄黃朱砂海金沙輕粉(各二錢)蟾酥(三錢酒煮化)上為末。以蟾酥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用蔥白一寸。夾藥在內(nèi)。灰火中煨。令香取起。帶蔥連藥嚼下。白滾湯送之。被蓋出汗。
拔毒丹
治一切疔瘡。
蜣螂(一個去翅足)砂(五分)白砒(三分)上為末。以蔥汁為丸。如綠豆大。先以三棱針刺破瘡。將此丸以頹簪腳捺入。須臾大痛。變作黃水而出。
解急飲
治一切疔瘡。
野菊花搗汁一盞。滾酒送下。一日連進三服又方馬齒莧搗爛。加醋少許。敷在疔上立刻拔出。
又方醬板草搗爛。加醋少許。鹽三分。敷患處神效。
紅玉散
治疔瘡不收口。
輕粉血竭(各三錢)珍珠甘草黃連鉛粉(各二錢)上為細(xì)末。摻上即愈。
代針膏
治疔瘡。堅硬作痛。并諸毒難治者。點上實時出膿。
咸水二碗。入砂五分。煎至一碗。加入□灰一兩。待化過。再熬至干。入白砒末三錢。銀銷末三錢。仍入好醋研和。收貯器中。
神驗方
治一切疔瘡。初起一敷即散。
爛雞糞蝸牛(七個)荔枝肉(一個)杏仁(七粒)銀朱(三分)上四味同爛雞糞搗勻。貼在患處。
附癬瘡
柳光散
治一切頑癬。
斑蝥(去翅足)大楓子(各二錢)川槿皮枯礬輕粉(各三錢)白砒(五分)上為細(xì)末。醋調(diào)擦患處。
又方治陰癬。
川槿皮(二錢)檳榔糞木鱉子(各五個)以上三味用陰陽水三碗煎至一碗入后藥全蝎巴豆大楓子(肉)斑蝥(各十五個)麝香(四分)輕粉(三錢)上為末。以前藥水調(diào)和。將穿山甲刮微破。用筆蘸涂之。六日全愈。
浮萍丸
治一切陰陽頑癬。
紫背浮萍蒼耳草蒼術(shù)(各二兩)苦參(三兩)黃芩僵蠶鉤藤草防風(fēng)(各一兩五錢)上為末。酒法為丸。每服二錢。白滾湯送下。
效妙散
治一切頑癬。并楊梅癬亦效。
蜜陀僧雄黃(各三錢)白砒(二錢)枯礬(五錢)硫黃(火。入燒酒煮過。埋土中一宿。一兩。)上為細(xì)末。抓破患處。以煨熟姜切開。蘸藥擦上。七日全無。
附瘡
萬金膏
治瘡久不收口。
黃連粉霜(各三錢)輕粉鉛粉(各二錢)樟腦銀朱(各五分)冰片(三分)上為細(xì)末。以豬脂溶化。入前末。留冰片。候冷加入。和勻。攤貼神效。
赤玉膏
治內(nèi)外瘡。
血竭黃丹血余(灰)寒水石(過各一兩)珍珠(一錢五分)黃蠟(六兩)豬脂(一兩)上為極細(xì)末。先以黃蠟豬脂溶化。再入前末攪勻。攤貼瘡上。
洗方
黃柏花椒杏仁防風(fēng)苦參荊芥(各等分)上藥水煎去渣洗瘡。以絹拭干再貼赤玉膏。
瘰門
(附湯火金瘡)瘰。皆猶于痰毒風(fēng)熱所致先起之于少陽一經(jīng)。因不守禁忌。延及陽明經(jīng)。緣是食味之濃。郁氣之積。故發(fā)此癥也。
立方
真人活命飲
治瘰未潰。連服五劑立消。(方見癰疽門)
紫金錠
治瘰初起。磨五錢。滾酒下。外以井水磨敷。(方見痰癥門)
飛龍奪金丹
治瘰已潰未潰。每服三丸。蔥酒送下。(方見癰疽門)
蠟礬丸
治瘰未潰時。滾湯送下三錢漸消止痛。
生肌神秘散
治瘰潰爛不得收口摻之。(二方俱見發(fā)背門)
附湯火
玄妙飲
治湯火所傷。先服恐火毒攻心。
川黃連天花粉玄參(各二錢)陳皮桔梗山梔(各一錢五分)淡竹葉廿片。煎服。
黑龍散
治一切湯火傷。以此敷之。
山木炭黃連大黃(各等分)上為末。以生桐油敷患處。
附金瘡
秘驗桃花散
治刀刃所傷。出血不止。
鍛石(一升)大黃(五兩切片同炒紅色篩去大黃)上炒過鍛石。以水牛膽汁拌勻。復(fù)裝入膽內(nèi)。陰干為末。搽患處。
廣瘡門
(附結(jié)毒便毒疳瘡蛀疳)夫廣瘡者。即楊梅瘡也??偑q濕熱邪火所化。氣之傳染者。輕精化欲染者重。
立方
托毒飲
治廣瘡初起。
當(dāng)歸尾金銀花天花粉連翹(各一錢)赤芍皂角刺僵蠶蟬蛻(各六分)芒硝穿山甲大黃(各二錢)蜈蚣(一條)水煎空心服。
靈奇飲
治廣瘡一服神效。
麻黃(去節(jié)春夏六錢秋冬八錢)大黃蟬蛻威靈仙白芷(各一兩)以羊肉一斤。水五碗。煮去肉。留湯煎藥。熱服出汗。
化毒湯
治一切廣瘡。
川黃連木瓜金銀花苡仁米(各二錢)肥皂子(七個)皂夾子(七個)土茯苓(半斤)豬胰子(一個)水七碗。先煎胰子。取汁煎前藥??招姆c藥。杏仁(取霜二錢)膽礬輕粉(各八分)冰片麝香銀朱(各三分)上為末。醋調(diào)點上。
十全大補湯
治廣瘡將愈。多服以補元氣。日后無患。(方見發(fā)背門)
附結(jié)毒
結(jié)毒神效方
治一切結(jié)毒。并筋骨痛。
當(dāng)歸川芎(各三錢)肥皂子(七個)防風(fēng)生地白蘚皮赤芍金銀花牛膝人參防己威靈仙(各二錢)土茯苓(四兩)水四碗。煎二碗溫服。服后飲酒。以助藥力。
八寶奇秘散
治一切結(jié)毒。
鐘乳石牛黃(各三錢)麝香冰片(各六分)蟾酥鴉片(各分半)珍珠朱砂(各上為細(xì)末收貯。臨用時。取藥一錢。加飛面三錢。同拌勻。分作十服。每一服。加土茯苓一斤。水四碗。煎湯調(diào)服。
生肌散
治結(jié)毒流膿水。不得收口。摻患處。(方見發(fā)背門)
附便毒
祛毒飲
治便毒初起。一服即消。
金銀花穿山甲(各二錢)栝蔞仁(帶殼一個)全蝎(五個)大黃(五錢)牛膝甘草(各一錢)水酒各半煎服。
飛龍奪命丹
消腫定疼。(方見癰疽門)
吸毒竹筒
治便毒已潰膿出不盡。用此。
生肌散
治出膿。難于收口摻患處。(二方見發(fā)背門)
附疳瘡蛀疳
龍膽瀉毒湯
治一切下疳。
柴胡龍膽草山梔(各一錢)大黃黃連滑石木通(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加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長肌散
珍珠(一兩)乳香血竭(各三錢)頭發(fā)(灰)絲綿(灰)冰片(各一錢)。上為末
碧云散
治蛀筋疳。先以杏仁煎湯洗。
象牙(泥裹存性)雄黃()鳳凰衣(各一錢)雞肫皮(五個)南棗()面粉珍珠茶葉(灰各二錢)上為末。搽患處。
痔瘡門
(附痔漏)夫痔。不分男婦小兒皆有。緣富貴之家多患此疾。皆因嗜飲曲酒。過貪色欲。并濃味肥甘。椒姜炙爆等物。以致濕熱流注大腸之經(jīng)。積而成痔。蘊蓄日久。則變?yōu)槁┮印?/span>
立方
和榮清火湯
治痔瘡疼痛。
槐角子連翹枳殼(各一錢)川連當(dāng)歸川芎桃仁生地赤芍(各一錢五分)加燈心三十莖煎服。
壯氣收腸湯
治番花痔。腸落不收。
黃人參當(dāng)歸川芎廣木香金銀花川連(各一錢)升麻(七分)黑棗二枚。
艾丸
治一切痔瘡出血。里急后重。
艾葉槐角地榆當(dāng)歸川芎刺皮貫眾(各一兩)頭發(fā)(存性三錢)豬后甲(十個炙焦)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招拿罪嬒?。
熊冰散
治內(nèi)痔。
熊膽冰片蘆薈雷丸(各二錢)銀朱(五分)上為末以胡蘿卜煨半熟。綿裹蘸藥。入幽門。
附痔漏
清潤湯
治一切痔漏。
防風(fēng)秦艽(各一錢五分)生地當(dāng)歸川連阿膠(各二錢)水煎食前服。
秘靈丹
治一切遠(yuǎn)年近日痔漏。神效。
血竭乳香沒藥全蝎(去頭足)僵蠶蟬蛻(各三錢)大黃(酒蒸)當(dāng)歸象牙(各八分)穿山甲(酥炙)頭發(fā)()珍珠(各四錢)川連槐花琥珀(各五錢)青黛刺猥皮(各二錢五分醋浸去刺炙)上為末。以黃蠟八兩溶化。入蜜一兩同前末攪勻。眾手為丸。每服二錢??招那宀杷拖?/span>
耳瘡門
(附諸蟲入耳)大耳瘡。皆緣三焦?jié)窕?。肝?jīng)風(fēng)熱。并腎家虛火妄動而成瘡者。是也。
立方
清肝抑火湯
石菖蒲川連(各三錢)龍膽草山梔仁柴胡當(dāng)歸(各一錢五分)龍眼肉五枚。
珍奇散
治耳瘡。并耳內(nèi)流膿。
珍珠爐甘石()紫草茸(各三錢)麝香枯礬(各二分)上為細(xì)末吹入耳內(nèi)。
附諸蟲入耳
蠅蚊諸細(xì)蟲入耳。以麻油滴數(shù)點入竅。蟲自死。取出。蜈蚣蜜蜂等大蟲入耳。以肉炙香。安耳邊。其蟲聞香自出。
有蟲夜間暗入耳者。宜正坐點燈。光向耳邊。其蟲自出。
諸蟲咬
蜈蚣咬。取蜘蛛一枚于上。即吸其毒立愈。
壁鏡咬。醋磨大黃涂之。
毒蛇咬。雄黃為末。藍(lán)葉搗汁調(diào)敷內(nèi)以半枝蓮取汁入酒和汁服。
蜘蛛咬。毒入肉。取苧汁涂之。
蚯蚓咬人。形如大麻風(fēng)。眉須皆落。以濃鹽湯浸浴。數(shù)次愈。
蝎咬。白礬一兩為末。醋半碗煎滾入礬末。浸螫處。外以并泥敷之。
蠼。乃妖蟲也。隱于墻壁間。尿射人影。遍體生瘡。如湯火傷。以雞翅毛燒灰。麻油蜈蜂咬。取地下青苔擦之。又方。以耳末搽上。其痛立止。
諸獸傷
馬咬。獨顆栗燒灰摻上。
鼠蛟。麝香為末。唾調(diào)涂。或用貓毛燒灰KT之。
貓咬。薄荷汁涂。
豬咬。松脂熔作餅子貼。又方。屋溜中泥涂。
虎咬。明礬為末。摻傷處裹之。止痛立愈。
狗咬花椒煎水洗。蘭草為末。麻油調(diào)涂。
狂狗咬。番木鱉磨水服三分。其傷以麻油燈火刺。再服雷橫散。
雷橫散
治狂狗咬。一服即愈。行下有胞衣包之。一串約六七個。先看如頭上有紅發(fā)一根。已傷五臟。不可救矣。
白丑黑丑大黃(各六錢)雄黃(一錢)上為末。大人二錢。小兒一錢。黑砂糖湯調(diào)下。